去行政化

合集下载

高校去行政化问题研究

高校去行政化问题研究

高校去行政化问题研究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管理越来越注重人性化、学术性、制度化和规范化,而不是行政化。

然而,很多高校仍然存在行政化问题,如以行政办公为主导,教学质量不够优秀,师生关系紧张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将分析高校行政化问题的存在原因和后果,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高校行政化问题的存在原因1.部门间配合不够紧密高校内部的部门职能分明,但是部门之间合作协调度不高,尤其是教学、行政、科研三个部门之间往往缺乏密切合作。

急于表现自己的行政部门,常常忽视了学生、教师等主体的需求,反倒给他们造成了束缚。

2.权力集中在行政人员手中现在很多高校中,行政工作的权力更多地集中在行政管理层手中。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和积累,一些高校的行政体制和人员已形成相对稳定的体系,这就产生了行政官僚主义。

3.重管理,轻教学、科研相当一部分高校在推进大学精神、学术自由、人文关怀方面做得还不够。

学校的管理职能愈来愈突出,封建主义、管理主义在学校治理中的作用呈逐年增加之势。

在这种背景之下,诸多学者开始抱怨“基础研究越来越难了”。

二、高校行政化问题的后果1.学术活动难以开展高校行政化使得学术活动难以正常进行,学术成果见效缓慢,同时也影响了教师在学术领域的发声。

2.学生身心健康受损高校行政化导致了教师和学生之间关系疏远,教学质量降低,导致学生的身心健康受损。

有些学生因为课业负担过重,导致忧郁症等精神问题。

3.学校发展受阻高校的管理发展形成了一种“买东西”或“抢生源”的管理体系,它让高校的经济发展被行政化问题牵制了。

高校因此很难满足一些新的社会需求和要求。

三、解决高校行政化问题的对策1.部门间互动协调学术、教学和行政部门之间应该建立更多的互动和协调。

现在高校中往往是三个部门各自为政,各自为战。

如果三者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和协调机制,将对高校的管理质量提升和学术研究成果带来积极作用。

2.教学以人为本我们不能把高校的教育管理仅仅当做一种“办事”行为,必须营造尊重教师、顾客为王的氛围。

社会组织“去行政化”:缘由与展望

社会组织“去行政化”:缘由与展望
陛和 自主 性 是 其 重要 特 征 ,独 立 性 有利 于 实现 社 会 组 织社 会 公 益 的优 化 配 置 ,使 其按 照社
制 ” ,这不 仅 是 对 培 育 和发 展
社 会 组织 的要 求 ,也 是 对政 府 职 能 转 变提 出的 要 求。 实现 社 会组织 “ 去 行政 化 ” ,就 是 要 将政 府 与 社会 所 管 辖 的社 会 事 务 区 分开 来 ,凡 是 经评 估 确 由 社 会 组 织 来 办理 和 完 成 的 ,政 府体 系就 无 须插 手 介 入 ,而 是 由社 会 组 织来 组 织 动 员和 统 筹 资源 ,通过 利 益相 关者 和 公 益
资助 人 、专业 社 会 工 作人 员 、 志愿 者 等 的协 同努 力 ,解 决 社 会 问题 ,满 足 社 会 公众 尤 其 是
弱势 群体 的社 会 需 要 。还 有 一 部 分 社 会 事务 ,本质 上 属 于 政 府 体 系 应 当 完成 的 内容 ,但 一 直 以来采 取 了政 府体 系指令 行
管理 权 ,或者 以较 高 的效 率 提 供 帮助 和 公 共 服务 ,或者 努 力
为社 会 公 平 和正 义 提 供 自身 的 支持 ,促 进社 会 的和 谐 发 展 , 加 强和 优 化 社会 建 设 与 管 理。
志 愿 性 、独 立 性 和 非 政府 性 的 组织 特 征 ,使 社 会 组织 成 为 政 府在 社 会 领域 的合 作 伙 伴。 从
为 非 政 府 公 共 组 织 ,是 社 会 公
十 八 大 报 告 提 出 ,要 “ 加 快 形 成 政社 分 开 、 权 责 明确 、 依 法 自治 的 现 代 社 会 组 织 体
益 性 组 织 ,它 应 当 为受 益 者 需

国有企业负责人去行政化思维措施

国有企业负责人去行政化思维措施

国有企业负责人去行政化思维措施国有企业是国家的经济支柱,承担着国家发展经济、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职责。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体制制度性质的影响,国有企业在管理层面多少存在一些行政化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已经与现代市场经济格格不入。

因此,国有企业负责人应该采取行动,去除这些行政化的思维,走向市场化和现代化管理。

首先,国有企业负责人应该在组织结构上进行改革,弱化行政体系,加强市场体系。

在传统的行政体系下,国有企业的上下级关系比较清晰,决策权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许多员工的发展前景受到限制。

而在市场体系下,企业应该注重人才的培养,让每个员工都有机会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推动企业效率提升。

另外,国有企业还应加强对商业经营的了解和掌握,不断探索市场化的运作方式,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和竞争环境。

其次,在企业文化方面,国有企业负责人应该重视员工的个人能力和特长,鼓励员工积极地思考和创新。

传统的行政化思维经常导致企业的管理者弱化员工的创新能力,对各项进程把控强化过度。

这种管理方式在现代社会中已经显得过时,国有企业应该在文化建设上强化开放性和包容性,让企业员工获得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创造性。

最后,在企业的运营方面,国有企业负责人应该注重创新,不断改进企业管理模式,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过去的行政化思维使得公司的决策并不是以市场为基础进行的,而是以行政规范为基础来制定。

这种管理方式在现代社会中已经 marginalized ,不在有治理和效率上的优越感。

而市场化管理会注重消费者需求,在供给和需求之间建立更好的平衡,不断拓宽企业的经营领域。

综上所述,国有企业负责人应该在行政化思维上进行去除,坚持市场化和现代化,改进企业的管理模式,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化,国有企业负责人有必要调整思维,应用前沿知识和技术,促进企业内部的创造力和活力,以更好的状态抓住市场发展机遇,取得可持续发展和成长。

去行政化方案[工作范文]

去行政化方案[工作范文]

去行政化方案篇一:大学去行政化改革的措施和意见大学去行政化改革的措施和意见一、营造舆论氛围,巩固改革的民意基础广泛开展讨论和思想交流。

以社会各界对高校行政化问题的密切关注和广泛热议为契机,通过高等教育与学术界知名人士的专业宣讲和大众传媒的正确引导,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一场关于大学“去行政化”的专题讨论和思想交锋,并借此时机加强对全社会的“大学启蒙教育”,使社会各阶层对“大学何谓”、“大学何为”、“学术何谓”等大学发展的基本认知问题和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授治校、学术本位等经典的大学理念、大学精神、大学制度与大学文化形成更全面的认识和更深刻的理解,大学的“去行政化、趋学术化”变革提供或不可缺的民意基础和舆论支持。

针对不同群体采取差异化宣传措施。

对于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其相应的专业培训及同高等教育界专业机构与人士的合作,促进其积极转变高等教育行政观念,尊重和遵循教育与学术逻辑,遏止高等教育领域的“工程化”决策思维和“项目化”政策设计,依法治教,减少对大学教育与学术的不当行政干预。

对于其他社会机构和普通公众,应通过专业宣讲与媒体传播加强其对大学和学术的理解与认知,使其在高等教育发展相关议题上形成正确的认知。

二、加强高等教育行政层面的行政立法,促进高校内部组织变革与制度创新加强高等教育行政立法,规范高等教育行政行为。

依据大学教育与学术发展的内在规律,政府有必要在高等教育界人士的参与下,以现行《高等教育法》等相关基本法律为依据,制定和施行“高等教育行政规程”等据以规范政府高等教育行政行为的行政法规,明确政府高等教育行政职能的任务、目标、内容、边界、实现方式及规范要求等,明晰大学举办者与大学管理者的职权范围,确认大学作为自主办学者的地位与权力,廓清政府管理权和大学办学权的权力边界,减少和遏制高等教育行政领域的不当行政干预。

与此同时,必须督促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依法行政,切实转变高等教育行政职能,努力实现向行政立法、制定规划、财政拨款、政策支持、质量监控、信息服务等核心职能的聚焦,推动其职能模式由“政府包揽型”向“政府监控型”的转向,实现政府与大学的关系由“主导依附型”向“合作伙伴型”的转型。

事业单位去行政化的内涵与对策辨析

事业单位去行政化的内涵与对策辨析

REFORM ■改革事业单位去行政化的内涵与对策辨析2013 年底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将‚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列为事业单位改革的重大政策目标。

消除行政化和官本位的弊端,构建符合现代公共服务要求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机制,是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必然要求。

实现这一改革目标,必须厘清行政化及其制度根源,有的放矢地推进改革;必须尊重公共服务机构的管理规律,促进事业单位治理模式的现代化。

文/李建忠继《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要‚克服人才管理中的行政化、‘官本位’ 倾向‛,《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将‚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列为事业单位改革的重大政策目标。

而近期披露的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在招生、采购、办公待遇等方面的腐败案例,更增加了社会舆论对去行政化问题的关注和期待。

要实现事业单位去行政化的目标,首先应明确什么是行政化。

提及行政化,在不同的语境下,人们的侧重点并不相同:一是认为行政化就是按照行政机关的管理方式管理事业单位的趋势或倾向,如按照机关干部管理模式管理事业单位人员;二是认为行政化就是政事不分,在事业单位管理中行政主管部门干预过多,影响事业单位管理的自主权;三是认为行政化是指事业单位内部行政权力不断扩张,缺乏监督和制约,侵犯学术或专业的独立性;四是认为行政化就是指事业单位存在行政级别,与其公益服务的性质和地位不符;五是认为行政化就是事业单位存在的人才激励上的官本位,按照官职高低确定工作待遇、配置各种资源;六是认为行政化就是官僚化或衙门化,缺乏应有的服务意识,对服务对象服务态度恶劣,效率较低;七是部分事业单位承担行政管理职能或利用其行政主管部门的名义,通过行政权力或行政方式获取资源、提供服务,背离了事业单位本身应有的服务属性。

上述有关行政化的认知实际包括了行政化的根源、表现和后果等诸多因素,并构成了事业单位行政化的复杂内涵。

大学“去行政化”的内涵和认识误区

大学“去行政化”的内涵和认识误区

大学“去行政化”的内涵和认识误区摘要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公布,对于大学“去行政化”做了政策定向。

本文拟就行政化、“去行政化”等进行讨论,以期探究大学“去行政化”的内涵,并对于各方讨论中的认识误区加以辨析。

关键词去行政化内涵误区大学“去行政化”这个老话题近年来引起广泛热议。

随后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此做了明确政策定向,即在今后十年高等教育发展期间,“去行政化”成为必然道路。

《纲要》指出了大学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但对于大学“去行政化”的内涵未做详细阐述。

这使得对“去行政化”的解读存在有认识误区,其途径也是各有千秋。

大学“去行政化”的内涵和解读,于国家关乎大政定向,于大学关乎政策运行,于民众则关乎对大学精神的信仰和对政府的信赖。

一、大学“去行政化”的内涵《纲要》笼统性的规定,导致大学“去行政化”的内涵解析不明。

虽然对于大学“去行政化”存在共识,但对于何谓“大学‘去行政化’”,却是“一词各表”,理解也各有侧重。

“学者的立场主要从学理上依据大学的逻辑与理念批判了大学行政化的种种积弊,呼吁大学组织学术性的彰显与学术权力的回归;大学校长们更多的是从实际办学的操作层面上思考大学的生存与发展;公众则对大学去行政化的期待大多反映在取消大学的行政级别上,认为大学行政化的根源在于大学行政级别的设定上。

”行政化就是专业的被淡化和边缘化,而以行政权力作为主导,来实现对事务的管理职能。

“所谓行政化,是以行政为价值本位,也就是官本位。

高校的行政化问题分为外部和内部。

前者在于高校与政府关系下的自主办学问题,后者在于高校内部的官本位问题。

对高校外部来说,行政化不光是指高校在国家行政管理序列中的行政级别问题,更重要的在于高校被紧紧地作为政府的行政下属性组织,而丧失了大学精神。

”大学行政化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大学领导体制官僚化,政府对于大学办学进行全面干预;二是学校管理设置和职能官僚化、工具化,行政权力膨胀,资源配置和管理运行中学术权力缺失。

开发园区“去行政化”改革的经验与启示

开发园区“去行政化”改革的经验与启示

开发园区〃去行政化〃改革脸佥与启示一、改革与探索(一)管理“流程再造”,推动从“机关化”到“扁平化”“市场化”的机制之变“去行政化”改革,关键在于解决体制机制问题。

改革前的淮安高新区,机关化、行政化倾向较为突出,部门职能定位不够清晰、界限比较模糊,招商模式相对固化,服务效能仍需提升。

为此,淮安高新区真刀真枪地开展体制机制改革,从管理体制入手,以市场化、扁平化为方向,以打造“特种部队”为标准,全力构建更加契合园区发展的体制机制,"机关’的味道逐渐淡去,放开的是束缚、身份,提高的是动能、效率。

1 .系统谋划改革方案在学习借鉴南京等地经验的基础上,淮安高新区认真研究谋划,统筹设计改革方案、措施、步骤。

提请淮阴区委区政府专题研究高新区“去行政化”改革工作,印发《淮安高新区去行政化改革实施方案(试行)》,对改革中涉及的机构设置、人员配置、绩效考核等进行了全面部署安排,明确区直各部门支持高新区“去行政化”改革的职责分工,为改革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2 .精准定位职能职责针对部门、平台、属地街道履职过程中出现的职责不清、边界模糊、推诿扯皮等问题,明确各方职责职能,即党工委管委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领导职能,内设职能机构统筹协调、产业引导、项目培育、营商优化的服务职能,平台公司开发建设、资本运营、招商引资的发展职能,属地街道公共服务、民生保障、维护稳定、征地拆迁的保障职能。

推进“瘦身强体”,调整设置8个内设职能机构、6个产业园区管理办、8个议事协调工作组和6个派驻单位,整合设置5个科级事业机构。

突出园区经济发展主业,全面剥离社会管理职能,交由属地街道承担,让管理更精干、职能更聚焦。

3 .全面压缩管理层级针对机构臃肿、行政事业企业性质庞杂,以及综合管理部门人员多、经济一线人员不足的实际情况,淮安高新区党工委提请上级编制部门,精简机构数量,充实一线人员,实行员额管理。

成立高新区招商、“三资”管理等13个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由党工委管委会班子成员分别牵头、一线指挥,有效打破了部门壁垒,推动形成了“扁平化”管理体制。

事业单位机构如何去行政化

事业单位机构如何去行政化

事业单位机构如何去行政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增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

”事业单位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事业单位去行政化是当前改革亟待破解的难题。

事业单位行政化的表现及影响事业单位行政化是我国当前普遍的社会现象,表现在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多个方面:在管理体制上,事业单位具有行政机关的科层结构。

从国家层面看,在整个行政体系的科层结构中,事业单位是其庞大结构的一部分,与政府机关一样具有一定的行政级别,政府将事业单位作为行政机构实行管理;从事业单位内部结构看,事业单位也按照科层结构设置内部机构,并按照行政管理模式管理内部事务。

在运行机制上,事业单位发展所需要的主要资源按照行政级别实行分配。

在整个国家的行政体系中,根据行政级别的高低实行资源的分配,级别高的事业单位拥有更多话语权,能够获得更多资源;在事业单位内部,也主要按照行政级别分配内部资源,级别高的内部机构和人员会得到更多的内部资源。

当前事业单位行政化愈演愈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负面。

从职能定位上看,事业单位的基本职能是面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因为过度行政化,这个职能定位发生严重偏移:从事业单位外部看,事业单位的领导、经费等主要资源来自于政府主管部门,事业单位要向主管部门负责;从事业单位内部看,内部资源主要按行政级别分配,公共服务依附于行政级别。

这样,事业单位成为政府机关的附属,公共服务成为行政权力的附属,而公共服务的对象只能被动地接受事业单位所提供的服务,事业单位的职能定位严重背离了公共服务的基本取向。

在发展活力上,社会成员的公共服务需求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需求结构持续升级,这就要求作为公共服务主体的事业单位主动适合这种复杂性和深刻变化,在职能定位、组织结构、管理方式上做出相对应调整,但是事业单位依附于政府部门,自主性不高,公共服务主体意识淡薄,这种行政体制和运行机制与公共服务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严重制约事业单位的发展活力。

高校管理的“行政化”与“去行政化”

高校管理的“行政化”与“去行政化”

高校管理“行政化”历史沿革及“去行政化”的探索在我国,高校首先被定义为行政事业单位,其次才是一个专家云集,从事教育与科研的学术团体,因此在管理上由行政作为主导。

行政管理队伍的庞大和学术队伍的不纯粹化已是不争的事实,行政人员大多身兼教师、管理者等多重身份,但“双肩挑”所带来的后果是:作为教师,完成不了教学任务;作为行政人员,不具备科学管理的能力。

高校发展普遍受制于行政干预,针对这一问题,“高校管理去行政化”成为时下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热门话题。

那么,为什么高校管理是行政化管理?高校管理的行政化对我国的高等教育起了什么作用?现阶段,我们如何看待高校管理的“去行政化”?一、高校“行政化”管理是“历史”的选择(一)教育的初始目的决定了教育活动从开始就是服从“行政化”的管理。

教育活动最初就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其整个过程必然存在着行政管理的影子。

无论是古希腊还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教育就是由原始的贵族——奴隶主组织并为其服务的。

斯巴达和雅典是古希腊两个最大的、具有代表性的城邦国家。

斯巴达教育的唯一目的,就是通过严酷的军事体育操练把氏族贵族的子弟训练成体格健壮的武士;雅典的教育目标就是培养英勇的战士,要把年轻人培养成为有文化知识的政治家、能说善辩的思想家、精明能干的商人和国家的上层统治人才。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是君主专制制,其教育目的突出特点是为政治服务,为封建统治阶级培养从政的人才,虽然也有培养医生、军事等方面的专才,但占不了主流,而且重德轻知,且其“德”打上了深深的阶级烙印,是从政人才的德。

(二)中世纪欧洲大学的特点也鲜明的展示出高校,也即“大学”的管理充满“行政化”的烙印。

“大学”是拉丁文“universitas”一词的译名,专指12世纪末在西欧出现的一种高等教育机构。

起源于中世纪的大学,最初具有以下显著的特点:是一种学者的行会;主要有法学、医学、神学以及后来被统称为文科等学科;与宗教关系密切;任务是保存和传递现有文化,而非创造文化;享有一定的自治权。

论唐代监察独立与内部去行政化

论唐代监察独立与内部去行政化

论唐代监察独立与内部去行政化1. 引言1.1 概述唐代监察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项旨在监督官员和维护政治清明的制度。

在唐代,监察官有权对官员的言行进行检查,以防止腐败和滥用职权。

监察独立与内部去行政化是唐代监察制度的重要特点,它们在维护监察的公正性和有效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唐代监察制度的演变过程、监察独立的重要性、监察独立的作用、去行政化的必要性以及内部去行政化的具体措施,最终分析唐代监察独立与内部去行政化对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的意义。

2. 正文2.1 唐代监察制度的演变唐代监察制度的演变可以追溯到汉代,但在唐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唐代监察官分为外放和内放两种,外放监察官负责监察地方官员,内放监察官则监察皇帝和宫廷。

在唐代,监察官的选拔和任免主要由天子亲自掌握,以保证监察制度的独立性。

唐代监察制度的演变经历了从零散到体系化的过程。

在初期,监察官凭借个人权力行使监察职责,往往存在滥用权力的情况。

随着唐代监察制度的不断完善,监察官的权力逐渐受到规范和限制,监察程序也变得更加正规和科学。

在唐代,监察独立的建立对于政府的廉洁和效率至关重要。

监察独立可以有效地避免官员滥用权力和腐败行为,保障人民利益。

监察独立也有利于提高政府机构的运转效率,避免行政与监察之间的利益冲突。

唐代监察制度的演变经历了从零散到体系化的过程,监察独立的建立对于政府的廉洁和效率至关重要。

通过不断完善监察制度,唐代政府能够有效地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提高政府的治理能力。

2.2 监察独立的重要性监察独立的重要性在唐代监察制度中是至关重要的。

监察独立意味着监察机构拥有独立于其他政府部门的地位和权力,能够自主进行监督和审查行政机构的行为,有效地制衡和约束权力的滥用。

监察独立可以确保监察机构的独立性和公正性。

如果监察机构受到政府部门的控制和影响,其监督和审查工作就很难真正做到客观公正,容易被政治因素左右,影响监察工作的效果和结果。

论高校“去行政化”的必要性

论高校“去行政化”的必要性

论高校“去行政化”的必要性近年来,高校“去行政化”成为热门话题。

行政化是指高校管理中,行政体系比较复杂,繁琐,办事效率低下,而没有实质性的内容,严重影响了高校的创新和发展。

因此,去行政化不仅是高校发展的必要措施,也是高校管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去行政化”有助于建立具有特色和优势的高校制度目前,高校普遍存在行政体系繁琐,办事效率低下的问题。

这种行政体系的存在,严重影响了高校优化结构,培养人才和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发展。

高校需要建立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制度,这样才能够使高校管理更加科学,更加有效地实现高校的发展。

通过“去行政化”,高校可以使管理更加简单化,更加高效,使得高校可以更好的发挥优势和特色。

二、“去行政化”可以推动高校教育国际化高校应该成为人才培养的集散地,为此,高校的教育、学科建设和国际化都需要迅速跟进。

由于高校行政繁琐,办事效率低下,高校面临着许多不必要的困难,在推动高校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受限,甚至降低了高校教育的质量。

因此,高校需要加快推行“去行政化”,从而促进高校教育的国际化,吸引更多优秀的国外学生和教授来到高校实践。

三、提高高校办事效率高校作为一个学术研究机构,在进行研究与教育工作中,需要完成课程编排、学生管理、教师补助、项目申报等一系列繁琐的行政事务。

如果大量时间、精力和人力都花费在行政事务上,则必然会影响学术研究和教育工作的质量。

因此,“去行政化”可以减轻高校行政负担,提高高校办事效率,使课程设置更加透明、学生学习更为自由、教师科研更高效、学校资源配置更加优化,最终是高校的教育和研究水平得到提高。

四、“去行政化”能够适应当前信息化时代的管理需求随着信息技术的大力应用,信息化时代的管理已成为必然的趋势,高校也必须适应信息化时代的管理需求,积极使用现代科技手段来提高效率,改善管理流程。

当高校采用电子化、网络化、自动化的信息化管理模式时,多余的行政部门、冗长的审批程序都可以被取代,不用花电大量时间、精力和人力来完成这些工作。

高校改革:去行政化

高校改革:去行政化

高校改革:去行政化高校去行政化是指高校要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是推进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措施之一。

高校去行政化就意味着教授治校、学术至上,承认教学、科研第一线的老师、教授代表着学校学术发展方向。

在高校形成崇尚知识和作为,而不是崇尚权力和地位。

可以最大限度的整合资源,可以真正做到让教师发挥所长,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培养更多的创造型人才!提高学术水平,提高科研水平,向世界一流大学的方向前进!高校行政化的表现是一切运作都以行政权力为主导,做什么事都是靠行政命令,谁权力大谁说了算,而不是通过学者、科学家讨论。

学校的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应该代表教授的声音,现在成员多为各个系的主任、院长甚至校长。

行政化是高校没有活力的症结之一。

高校是学术单位,不该有行政级别。

学校行政化的后果就是使行政权力凌驾于学术权力之上,限制了学术生产力,使创新人才“难产”,对学校科研和教学质量造成损害。

当今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高校行政化问题反映我国当前政府与高校之间的一种不正常关系状态。

以行政化为主要特征的高校办学体制,其特征可以归纳如下:第一,比照行政系统建立科层化高校内部管理机构,并通过为高校及其嚣张、书记确定行政级别来强化这一机构的官本位性质,官场习气侵蚀大学校园;第二,在组织形式上,通过行政化的学校管理集团控制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高度行政化,其学术创新的功能受到极大的抑制‘第三,受行政因素的影响,对高校教师的使用和管理都纳入到以权力为基本要素的行政框架之中,按官阶定地位、定待遇的结果,使不少教师千方百计挤进管理者队伍,把当官看成追求的目标。

“去行政化”的关键“行政化”的实质是行政权力的滥用和行政管理模式的泛化,因而“去行政化”的关键即是对权力的重新分配和管理模式的调整。

管办分离,保障大学的办学自主权。

政府和高校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切实保障大学的办学自主权,是“去行政化”的核心问题。

浅谈高等教育去行政化

浅谈高等教育去行政化

浅谈高等教育去行政化摘要:时下,高校“去行政化”是学术及舆论界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

高校行政化是现行教育管理体制各方面问题的集中体现。

它是历史的产物,已经影响到大学的办学管理、人才培养、科研活动、师生关系、环境建设等方方面面,演变为体制顽疾,成为大学改革与发展的绊脚石。

高校去行政化改革不是简单地取消高校的行政级别,而应全局考虑、整体设计、逐步推进、双管齐下。

高校行政化是目前中国高校的普遍现象,我们没有能力破除行政化,但可以减少或降低行政化倾向。

关键词:“去行政化”,高校,政府,大学本质正文:一. 高校“行政化”及其影响行政化,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是:1、行使国家权力的行政单位、行政机构。

2、指机关、企业、团体等内部的管理工作——行政人员、行政费用。

行政,是指国家职能中,除了立法和司法以外的全部职能的总称。

从定义上看,高校与行政基本没有关系,但高校内部管理有行政要素。

即高校是教育机构,是学术单位,不是行政单位。

教育机构的主要任务是教学和科研。

高校的三大任务是教学、科研、社会服务。

高校内部管理,有行政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大学是独立法人,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

但是与这一规定相背离的是,近年来大学行政化趋势日益明显。

一是政府行政干预日益强化,大学越来越像行政单位而非独立的教学科研机构。

主要表现在:1、高校办学自主权不断受到挤压。

2、大学行政级别日益强化。

3、大学主要领导来源行政化。

二是大学内部高度行政化,行政权力凌驾于学术权力之上。

主要表现在:1、行政机构成为学校主导部门。

2、学术委员会权力被虚化。

3、教代会权力被弱化。

大学行政化程度愈来愈深,事实上改变了大学的性质,否定了老师和学术的主体地位,不仅使大学按照教学科研规律自主办学和管理创新空间越来越小,而且使真正追求教育工作和学术创新的人才在大学中不断边缘化。

在行政化比较突出的高校里,行政事务是学校的主体,教学中心没有凸显,科研被边缘化,学术机构已基本演变成了行政机构,教学、科研只是其标签而已。

去行政化

去行政化

含义:高校“去行政化”就是高校要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的一种管理模式,同时按照高等教育发展规律、高等学校办学规律和学术发展规律办高校,把高校作为学术性组织而非行政机构进行管理。

这就意味着高校要突出与重视教授治学、学术至上、大学自治、民主管理等内容。

原因:其一,消除高校行政化弊端的迫切要求。

高校行政化致使学术权力的生存空间被行政权力所侵犯,权力主体本末倒置,难以实行高校的科学民主管理;高校内部的价值系统倒错,各种行为价值取决于它与行政权力的顺应程度;学术人员地位不高,治学治校的智慧和积极性无法调动;教育资源浪费,大量资源消耗于非教学科研的行政和唯行政行为2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和学术自治权的不断要求大学应该引领社会发展,而不是跟着社会摇摆而失去自我。

国内外 100多年的实践表明,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对外是自主办学,对内是学术自由、崇实求是、以人为本、民主管理等,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创新”这一大学精神的本质。

高校办学自主权和学术自治权的破坏和缺失,不断要求高校去行政化。

当然,这里的去行政化不是完全脱离国家行政管理的自主办学,而是找到国家对高校的外部行政管理与大学自主办学的“平衡点”3其三,重塑政府、社会、高校关系的必然要求。

从政府与高校的关系看,减少行政对高校办学的干预后,政府与学校之间的关系也变得单纯起来,学校要从政府获得公共教育资源只能凭借实力和信誉,学校也将更有活力。

从高校与社会的关系看,学校对政府的行政依附是目前高校缺乏个性、缺乏原创精神的重要根源。

高校去行政化是对症下药,学校将更像学校,学校的行为准则将从巴结政府(分配性努力)转向尊重市场需要(生产性努力)。

因此,只有办好学校才能得到社会尊重。

问题:(1)大学办学自主权未能真正落实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是在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指导下,大学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科学管理。

我国《高等教育法》也明确规定了高校拥有办学自主权,包括招生权、专业设置权、科研开发权、对外交流与合作权、校内人事权、财产权、自主管理权,并赋予校长全面负责本学校的教学、科学研究和其他行政管理工作的权力。

中国大学去行政化利大于弊

中国大学去行政化利大于弊

谢谢主席,各位好今年啊,在深圳出现了这样一所特殊的大学,南方科技大学。

它是完全以教育科研为主,跳脱于中国原有的高等教育行政化的体制之外的。

这在中国教育史上无疑是一次重大的变革。

但这个变革是否合理、前景如何,却是众说纷纭。

而正是这样一个问题,也引发了我们今天的讨论:中国大学教育是否应该去行政化。

所谓行政化,是指以公权力为主导,由各行政部门管理,以国家意志为基本准则的公共治理模式。

今天,我方观点是:中国大学教育去行政化利大于弊。

而利弊比较的标准则在于能否让大学职能得到更好的发挥,能否对我们的社会、学校、学生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

首先,从必要性来看。

去掉大学行政化,我国大学才能寻求更加自主高效的发展。

现在的高校中,政府部门过多的以行政方式干预学校的工作,使得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受到了限制。

试想一下,当一个高校的专业设置、科学研究和经费使用等都必须由国家决定时,高校的自主权在哪里?所以说只有去行政化后大学才能更大程度上做到更加合理的资源配置和资金分配。

而且政府的过多干预更导致了极大的资源浪费。

以我国08年的审计报告来看,通过对几百个高校课题项目经费使用情况的审计发现,用于课题研究的费用开支仅占40.5%,管理费用、人员经费却占近六成。

如此本末倒置,对大学的发展无疑产生了极大的桎梏。

那么当行政化已然成为了高校进步发展的绊脚石,为什么我们不该勇于改革,以去行政化,求更好发展呢?再从可行性看。

诚然,学校的发展不可能完全独立于国家或政府之外,如果完全去掉行政因素的支持,大学的发展便会失去依托,但在我国今天的大学里,行政因素和行政权力已经远远超过了它应有的限度。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去行政化,实现大学的“政校分开,管办分离”。

要实现这个目标也许是艰难曲折,任重而道远的,但我们绝不是无法做到。

首先,政府部门可以更多的给学校下放权力,既可以让高校的发展不用过多受政府制约,又能减少政府因为权力过度集中带来的资源浪费。

其次,通过对行政职位进行精简,通过权力分散,互相制衡的办法,把高校的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分别下放,以行政管行政,以学治学,从而解决高校的行政权力压制学术的问题,给高校一个更合适的发展模式。

浅析国有企业去行政化改革

浅析国有企业去行政化改革

浅析国有企业去行政化改革摘要:“去行政化”改革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也标志着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深水区。

对于“去行政化”改革,我们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干部“摘帽子”、去“待遇”,本文结合企业管理实践,从市场化选聘机制、聘期制干部等方面探索了“去行政化”改革的实施途径,并提出了推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去行政化、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工作的持续推进,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机制的变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浓厚的行政色彩带来生产组织效率低、市场竞争力不足、企业内部活力缺乏等问题,已成本摆在企业管理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谈到去行政化工作,大多数人第一反应都是打破铁饭碗、砸掉铁交椅,但是其实这只是行政化管理在表象上的体现,究其深层次原因还是要从企业管理机制和管理方式上入手,从源头上铲除行政化管理的“土壤”。

本文以国有施工管理型企业为例,针对制约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围绕项目化运行机制,提出了去行政化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突出问题导向,聚焦四个坚持,探索工程单位去行政化模式根据施工企业项目驱动型特点,聚焦“项目精益管理的要求与现有项目团队选聘机制不灵活之间的主要矛盾”,提出工程单位去行政化工作“四个坚持”模式,以“去行政化转项目化”,促管理增值创效。

一是坚持党组织领导。

坚持党管干部、党管机构的原则不动摇。

坚持发挥党组织在机制设计、工作酝酿、选聘过程、干部考察等过程的领导和把关作用。

二是坚持竞争性选聘。

把握项目驱动型公司的市场化本质,采用内部市场化竞争性选聘方式。

坚持好干部标准,选优配强项目经理,积极探索内部职业项目经理人建设。

三是坚持契约化管理。

签订任职承诺、任职协议和承包协议,明确经营班子成员责权利。

严格考核、严格兑现,按契约规定的标准取酬,按契约规定的条件能上能下,推进契约化精神建立。

四是坚持业绩型激励。

把经营业绩水平与员工发展、薪酬收入、荣誉激励等挂钩。

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才在发展上有通道、物质上有回报、精神上有激励。

关于国有企业去行政化管理的思考

关于国有企业去行政化管理的思考

关于国有企业去行政化管理的思考我认为国有企业去行政化管理是必要的,这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有利于促进企业发展壮大,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以及提高国家整体经济水平。

首先,国有企业去行政化管理可以促进企业发展壮大。

由于现有行政化管理体制下,国有企业的管理呈现出多层次、多部门参与、权贵进出等弊端,导致企业高层决策难以实现快速执行,进而减缓企业的发展速度。

而去行政化管理可以将企业的商业运作和政治干预相关的职能分离开来,降低行政层面和社会管理部门对企业的干预,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决策效率和灵活性,使企业更加焕发生机和活力。

其次,去行政化管理可以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国有企业在面对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市场竞争对手时,若仍采取行政化管理模式,势必导致企业在市场上行动不便、效率低下。

而去行政化管理可以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各方面资源的集成,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最后,去行政化管理也有助于提高国家整体经济水平。

目前,国有企业依赖政府给予的特殊待遇和优惠政策生存,而行政化管理会导致一些国有企业经营困难,资产状况亏损,这必然会对国家财政造成一定的经济负担。

去行政化管理可以有效遏制消极不良倾向,抑制“僵尸企业”的生存,推动国有企业悬崖勒马,提高企业效益和经济回报率,进而提升国家整体经济水平。

总之,国有企业去行政化管理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需要的必然趋势,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经济收益,提高国家整体经济水平。

但是,去行政化管理需要以稳妥有序为原则,须全面考虑企业发展现状和各阶段需要,确保每一个步骤压实到位,才能达到行之有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学校管理思维的去行政化
有时候和总校长交流起来,老是语重心长的叮嘱我,不要用原来做公办学校校长的思维来思考和做事。

然后我就很烧脑的反思,什么样的思维是“原来做公办学校校长”的思维,什么样的行为是“原来做公办学校校长”的行为,因为身在局中,有时候是分不清楚的。

读包政老师《管理的本质》,看到管理的层次这一部分,突然有所悟——所谓的这个“原来做公办学校校长”的思维应该是一种行政化思维,他提醒的是让我在学校管理的时候要有“去行政化”思维。

日常的管理中,我们往往多考虑的是管理的组织结构,忽视管理的层次,过多的关注行政机构和运行体系,就会忽略管理的层次和体系。

行政化主要体现在发号施令、上传下达。

而管理多侧重于效能,侧重系统的高效、健康运行。

管理层次定位失败,就会把整个系统拖入“失败的逻辑”——失败不是晴天霹雳,突然降临,而是一开始就在系统中植入了失败的种子。

随着系统的发展,失败的种子会在那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不仅吸收系统的营养,而且还会不可逆的把系统拖向失败。

想想这个概念,真的很令人恐怖!
彼得.圣吉把学习型组织的第五项修炼定位为系统思考,其实质就是提醒我们在管理的过程中,要有系统观,要有系统思考的逻辑思维。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是基本应该厘清的问题。

大多数管理经验告诉我们,一个管理者只能管理七个人,那么超过七个人就要增加一个层次。

我们传统的管理层级是金字塔式的,那么作为一个三百教师的团队,我们的管理层级从数字角度来算的话,需要四个层级,事实上这在学校管理的现实中是很难实现的,因为我们不是简单姐机械的工厂产品制造,也不是军队职级。

我们面对的是孩子的教育。

这里面涉及了很多的维度,有课程、课堂、有育人、有各种保障服务,这就从本质上决定了我们学校管理的基本架构应该是以扁平化组织为主的一种混合式架构。

赫伯特.西蒙认为管理层级是上位决策,下位执行。

这是大多数学校管理的一种现状,其实质也是行政化思维。

学校是一个功能型组织,必须符合分工一体化的关系体系,必须依托系统思考。

如果我们把管理层次分为基层、中层、高层,那么他们分别担纲的职责是分工一体化的。

基层管理的职责是使工作者有成就感。

就是激发并引导教师的正常欲望向着我想要的那个层级发展去行动,比如薪资的欲望、发展空间和平台的欲望等,为了这些正常的欲望采用上进的方式去行动。

上级的赏识、同事的钦佩、学生的信服、家长的认可都可以让教师产生成就感。

中层管理的职责是使系统有效率。

为基层管理者和教师创造高效能工作的条件,为高层工作者提供决策的依据和保障。

对于中层管理者来说,不是给他们没有的东西,而是唤醒他有的东西,也就是唤醒激情和斗志。

高层管理的职责是使组织有前途、有未来。

这就需要规划蓝图,建设共同愿景,引领所有的人一起先把蛋糕做大,构建命运共同体。

高层管理者要形塑自己的理性和价值观,不忘初心,坚守使命,唤醒所有人的良知。

三大管理层次,纵向衔接,横向打通,才能扁平化运行。

包政老师文中还提到了三种官本位的文化:圈子文化、山头文化、官僚文化,这三种文化究其实质也是行政化思维的产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