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斯_凡德罗与巴塞罗那德国馆
巴塞罗那德国馆的设计要素和理念分析密斯凡德罗
分析提要
历史与背景 设计要素分析 密斯设计理念旳发展
总结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第一部分:历史与背景
•
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是密斯·范·德·罗旳代表作品,建成于1929年, 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以其灵活多变旳空间布局,新奇旳体形构图和简洁旳 细部处理取得了成功。它存在旳时间很短暂,但是对当代建筑却产生了犹如 经典似旳广泛影响。
墙体与轴线重叠 墙体与轴线相接 墙体与轴线偏离
构成支撑与围 和两大致系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第二部分、设计要素分析之几何
2 、方形元素旳反复
方形元素旳提取有利于了解密斯建筑旳百分比由来与空间感受, “方形”主要体目前完整纯净旳方形和矩形空间上。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始让步于纪念性旳体现。
(1921-1933)
( 1 9 33 - 1 9 50 )
密斯经历旳项目 规模进一步扩大, 多为公共筑. 其 中相当一部分为 高层建筑. 其平 面回归到对称中, 恢复到辛克尔旳 老式中, 纪念性 在其作品中得到 充分体现。
( 1 9 250 - 1 9 67 )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其作品旳平面形制发 生了变化, 发展了 流动空间旳组织原 型. 探讨构造与表 皮旳关系、平面旳可 能性和材质利用旳潜 能. 作品强调非对 称旳自由平面, 渐 渐摆脱早期作品中新 古典主义旳影响口
密斯旳作品开始摆动于“ 非
对称与对称. 现成旳技术 与技术作为纪念性旳形间 . 尤其在1 9 3 9 年转向美 国发展后. 主要致力于伊 利诺理工学院 旳校园规划 及其单体设计和少许住宅, 其作品规模和平面 形制均发生了变化. 为适 应工业生产旳需要, 构造 设计和材料使用也产生了变 化。平面中旳非古典主义开
巴塞罗那德国馆PPT课件
3
密斯早期是提倡现代建筑的主将,主张建筑必须具有 时代性,他在1919-1921年提出的钢和玻璃摩天大楼方 案具体反映了这个特点。他认为今天的建造方法必须工 业化,而它是一个材料问题,他找到了他认可的工业化 新材料,即钢和玻璃,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是光 亮式的玻璃摩天楼在50年代以后成为当代世界最流行的 一种风格......
2019/10/19
15
3.材料与装饰
巴塞罗那椅
作为一个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上看都离密斯很远的中国学生。 我对密斯最初与最深的印象来自他的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 那大片的透明玻璃墙,轻盈的结构体系,深远出挑的薄屋顶,似开 似闭的空间印象。。。整个建筑犹如从山谷吹来的清新的风,让我 一下子从满眼 总课 杂的装饰建筑中解脱出来。“少就是多”,“流 通空间”,“全面空间”从这座存在时间很短的建筑中你都能体会 到或预测到。的确,这就是密斯风格的最经典注解。是这个从德国 小城走出来的建筑大师最经典的写照。
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是密斯提出的“少就是多”建筑理论的集中体现
以结构的少换来功能的多和空间变化的多 以形式被净化后的少换来百看不厌的多
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 19
[ Barcelona Pavilion ,1929年 ]
“少就是多”
“少”不是空白而是精简,“多”不是拥挤而是完美。 密斯的建筑艺术依赖于结构,但不受结构限制,它从结构 中产生,反过来又要求精心制作结构。“Less is more ”,密斯对他的学生如是说“我希望你们能明白, 建筑与形式的创造无关。”巴塞罗那的德国馆是这样一个 例子,在这件德国用来参加1929年世界博览会的展品中, 你绝对见不到任何一件附加于建筑之上的多余的东西,没 有杂乱的装饰,没有无中生有的变化。没有奇形怪状的摆 设品。有的只是轻灵通透的建筑本身和它里外连续流通的 空间。
巴塞罗那德国馆发展历程
巴塞罗那德国馆发展历程巴塞罗那德国馆(German Pavilion)是德国建筑师路德维希·米斯·凡·德·罗厄(Ludwig Mies van der Rohe)在1929年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上设计并建造的一座临时展馆。
这座建筑代表着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巅峰之作,被誉为建筑史上的经典之一。
德国馆的设计概念是“流线型音乐厅”,其外形简洁明快,利用了玻璃和钢结构创造出开放式的空间。
几何形状的建筑体量给人一种简约而现代的感觉,展现了凡·德·罗厄对于材料和结构的极致掌控能力。
德国馆的建造过程也是一次技术上的突破。
凡·德·罗厄采用了新型建筑材料,如玻璃和钢,以及一系列先进的施工技术。
他使用钢框架和玻璃幕墙的结构,使整个建筑看起来像是悬浮在地面上。
这种前所未有的设计使德国馆成为了当时最具标志性和突破性的建筑之一。
1929年5月,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开幕,德国馆成为了展览中最引人注目的建筑之一。
人们对于这座现代主义建筑的独特风格和精湛构造表示赞叹。
德国馆的成功也为凡·德·罗厄奠定了在现代主义建筑领域的地位,并成为国际上建筑师们的启发和借鉴对象。
然而,德国馆的辉煌只持续了几个月。
1929年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结束后,德国馆被拆除,只留下了建筑基座部分。
然而,这座建筑在建筑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后来,德国馆的设计理念被广泛传播,并在世界各地的现代主义建筑中得到了应用。
1970年代,因为对德国馆的影响和重要性的认可,德国政府决定重建德国馆。
于是,在巴塞罗那德国馆的原址上,重建了一座精确复刻的新德国馆。
这座新建筑于1986年竣工,并对外开放。
新德国馆完美地复制了原建筑的外观和内部空间,再次展示了凡·德·罗厄的设计理念和才华。
现如今,巴塞罗那德国馆是巴塞罗那市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也是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作之一。
巴塞罗那德国馆构图解析
德国馆的景观设计通过层次感和空间感的营造,创造出丰富的视觉 效果,对现代景观设计的空间感表现产生了影响。
对现代室内设计的影响
简约主义风格
德国馆的室内设计风格简约,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对现代室内设 计的简约主义风格产生了影响。
灵活多变的布局
德国馆的室内设计打破了传统布局的限制,采用灵活多变的空间布 局,为现代室内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灵感。
人性化设计
德国馆的室内设计注重人性化,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考虑人的行为 和心理需求,对现代室内设计的人性化趋势产生了影响。
05 德国馆的未来展望
德国馆的修复与保护
修复受损结构
01
针对德国馆的受损结构,应采取适当的修复措施,保持其原有
的历史风貌和建筑特色。
保护文物和特色
02
在修复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护馆内的文物和特色,避免对它
流动空间
德国馆的空间设计具有流动性,通过不同空间的穿插和交叠,创造出丰富的空间体验, 对现代建筑的空间设计产生了重要影响。
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影响
强调自然与建筑的融合
德国馆的设计注重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强调自然与建筑的和谐统 一,对现代景观设计产生了启示。
生态设计
德国馆的景观设计体现了生态理念,注重植物的生长和生态平衡, 对现代景观设计的生态化趋势产生了影响。
色彩与材质的结合
在德国馆中,色彩与材质的结合非常巧妙, 不同的材质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效果,增加了 建筑的质感和视觉效果。
04 德国馆的现代主义影响
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
强调功能主义
德国馆的设计强调了功能主义的理念,注重建筑的使用功能和空间布局,对现代建筑设 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开放式平面
巴塞罗那德国馆的设计要素与理念分析-密斯凡德罗
精品课件
密斯的作品开始摆动于 “ 非对称与对称. 现成的 技术与技术作为纪念性的形 间 . 尤其在1 9 3 9 年转向 美国发展后. 主要致力于 伊利诺理工学院 的校园规 划及其单体设计和少量住宅, 其作品规模和平面 形制均发生了改变. 为适 应工业生产的需要, 结构 设计和材料使用也产生了变 化。平面中的非古典主义开
精品课件
第三部分、密斯设计理念的发展
空间意图与结构关系的转变
1933年以前 空间形式的表现强调形成流动空
间的实体要素与空间本身。 结构表现只建立在空间需求的基 础上, 甚至连起结构作用的钢柱 也被作为空间要素进行装扮
1933年之后 结构和空间不再是服从和被服从关
系. 而是呈现出相互依赖的态. 结构的形式成为表现空间纪念性不 可或缺的因素, 设计中的各方面 也随空间的净化而简化, 一切设 计问题被囊括在简单纯净的方盒子 中
精品课件
第二部分、设计要素分析之几何
NO.2几何
水平方向
垂直方向
1网格控制
2方形元素的重复.
体现在模数上
精品课件
第二部第二分部、分设、设计计要要素素分分析析之之材质几何
水平方向
1 、网格控制
严格的网格
精确实现
几何控制
网格的尺寸与框架结构的跨度有关
精品课件
第二部分、设计要素分析之几何
网格控制:墙体与网格的关系
精品课件
第二部分、设计要素分析之空间形态
等级
按空间开放程 度划分
室内休闲空间 室内开放空间
室外空间
精品课件
第二部分、设计要素分析之空间形态
限定
主厅与巴西利卡式教堂平面 布局的对比
精品课件
浅论巴塞罗那德国馆中的流动空间
浅论巴塞罗那德国馆中关于空间序列的设计意境。
巴塞罗那德国馆是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之作,也是密斯凡德罗的代表作。
对于建筑内部的空间处理方面,密斯提出了“流动空间”的主张,并在巴塞罗那德国馆中第一次真正实现并确立了这一概念。
这里简要从几何元素与空间划分的方面分析阐述“流动空间”的概念。
德国馆的两幢房子同布置在一块不高的平台上,左右延伸的墙面和屋顶挑檐把它们有机地连成一个整体。
主厅平面(图1)呈矩形。
厅内纵横交错的玻璃和大理石墙的位置灵活而且似乎很偶然,它们隔而不断,有的延伸出去成为院墙,由此形成了一些半封闭半开敞的空间。
室内各部分之间、室内和室外之间相互穿插,没有明确的分界(图2)。
原作整幢建筑中不设门,更利于空间在实际使用中的自由流动。
塑造“流动空间”要求设计师从静态的建筑体量中创造出动感,追求“虽然不动,却有动势”。
密斯将平面中的墙壁抽象为线性的几何元素,强化了墙体的轻薄感,具有较强的方向性。
从平面图中可以看出,德国馆中线性的图1巴塞罗那德国馆平面图图3 雕塑《黄昏》科贝尔图2 衔接穿插的室内外空间墙壁一片片地自由布置,形成一些既分隔又连通的线性或矩形空间,互相垂直衔接、穿插,以引导人流,再加以丰富的材质使用,使人在行进中感受到丰富的空间变化。
这些变化的空间是连贯的、流动的,人们随着视点的移动,可以得到不断变化的透视效果。
不仅是墙,台阶、屋檐以及家具、雕像等都有一定的方向性,指出空间的变化和人的行进路线,使建筑和周围环境密切结合。
典型的例子是右部小水池中的巴伐利亚舞女雕塑(图3),在入口处狭长的空间末端起到了极好的视线导引作用。
由上述可知,“流动空间”作为“自由平面”的一种极端化表现形式,需要极度自由的墙面,这就要求结构体系打破各自独立的“盒子”。
因此德国馆与柯布西耶的萨伏伊别墅类似,需要极其严谨的框架结构设计。
在穿插贯通的空间形式下,德国馆主体部分的结构体系是由八根纤细的钢柱组成的墙柱分离的框架结构(图4)。
(完整版)巴塞罗那德国馆的设计要素与理念分析-密斯凡德罗
第二部分、设计要素分析之基座
地势:具有坡向, 西高东低。考虑西 边的道路与东边的 广场。
基座最终方案:将建筑作为群组安置于基地之 上,同时限定参观路线。
第二部分、设计要素分析之几何
NO.2几何
水平方向
垂直方向
1网格控制
2方形元素的重复.
体现在模数上
第二部第二分部、分设、设计计要要素素分分析析之之材质几何
第二部分、设计要素分析之基座
•
• 密斯:
基底 协调场地与建筑物的关系
创造新地形, 特别是有纪念意义的。
第二部分、设计要素分析
• 基座设计的推敲过程
基座作为适应并锚固于基地上,只能无可选择的更改其适应性, 有时甚至变成破碎的形状。
第三部分、密斯设计理念的发展
表皮与结构骨架的磨合演变
第四部分、总结
密斯后期作品中几何特征、材质表达随着空间和结构的变 化而改变. 但其演变过程体现了一个不变的原则, 局部对整体 表达意图的服从。正如密斯所自述的, 这就是设计中的” 结 构” . 或者可以说秩序, 它决定了需要表现和隐藏的内容与方 式, 在其作品中能清晰地看到服务于空间形式的各个物质层 级. 正是这种秩序使统一性和特殊性在其作品中共存。
第二部分、设计要素分析之几何
垂直方向 垂直方向的几何控制主要表现在地面的距离被控 制在普通人视高的两倍左右。
建筑以视平线为轴水平对称
水平面与垂直面在水平方向上无限延伸
第二部分、设计要素分析之结构
NO.3结构
梁柱框架结构
工字钢梁骨架 泰罗尼亚拱枝
附加钢梁 十字立柱
第二部分、设计要素分析之空间形态
巴塞罗那德国馆
设计要素与理念分析
密斯·凡·德·罗
设计原理作业——巴塞罗那德国馆
以结构的少换来功能的多和空间变化的多 以形式被净化后的少换来百看不厌的多
“少就是多”
• “少”不是空白而是精简,“多”不是拥挤而是完美。 密斯的建筑艺术依赖于结构,但不受结构限制,它从结构 中产生,反过来又要求精心制作结构。“Less is more ”, 密斯对他的学生如是说“我希望你们能明白,建筑与形式 的创造无关。”巴塞罗那的德国馆是这样一个例子,在这 件德国用来参加1929年世界博览会的展品中,你绝对见 不到任何一件附加于建筑之上的多余的东西,没有杂乱的 装饰,没有无中生有的变化。没有奇形怪状的摆设品。有 的只是轻灵通透的建筑本身和它里外连续流通的空间。
二 促使流动空间形成的自由分布的墙体系统
(分隔、引导空间又呈现自身)
这座建筑物本身所体现的 是一种新的建筑空间效果 和处理手法。
纵横交错,隔而 不断,既分隔又联 系、半封闭半开敞
墙壁因不承重而可以一片片地自由布置, 形成一些既分隔又连通的空间
一 完整的梁柱框架体系是流动空间的 结构前提
“流动空间”的两套基本系统 (1)规则的钢框架 (2)自由布置的隔墙
密斯凡德罗出生于德国,德意志民族典型的理性严谨 使他很容易从二十世纪初众多的建筑大师中凸显出来。 正如其大多数的玻璃与钢结构作品一样,透过表象,我 们可以很轻易的看到这位现代建筑大师留给二十世纪的 伟大财富。
密斯早期是提倡现代建筑的主将,主张建筑必须具有 时代性,他在1919-1921年提出的钢和玻璃摩天大楼方 案具体反映了这个特点。他认为今天的建造方法必须工 业化,而它是一个材料问题,他找到了他认可的工业化 新材料,即钢和玻璃,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是光 亮式的玻璃摩天楼在50年代以后成为当代世界最流行的 一种风格......
北入口旁边的 玻璃“外墙” (靠网格外侧 定位)
密斯·凡德罗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表达分析――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为例
设计与理论098 / INDUSTRIAL DESIGN 工业设计密斯·凡德罗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表达分析――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为例ANALYSIS OF THE EXPRESSION OF LUDWIG MIES VAN DER ROHE'S IDEA IN ARCHITECTURAL DESIGN—THE GERMAN PAVILION OF BARCELONA EXPO长春工业大学 林慧颖 陈飞青年时期的密斯主要为德国上层社会阶层设计传统的德国建筑以及室内设计,期间深受古典主义建筑师卡尔·弗里德里希·申克尔设计思想的影响。
其后,又积极吸收了包豪斯建筑学派的风格,成为了德绍时期的包豪斯校长,并继承了瓦尔特·格罗皮乌斯的重要思想。
这些学习与实践经验为其现代主义设计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2德国馆的建筑背景以及介绍1.2.1建筑背景一战后,德国作为战败国,承受着领土、经济、精神上多重的折磨。
社会急需新的力量改善生活现状并重振人民的自信心。
在这种独特的社会环境下,以包豪斯为代表的德国设计界最终确立了“现代主义设计”的观念、方法以及表现形式,并对20世纪的全球设计界产生了重要影响[1]。
现代主义设计具有简约的造型、机器化生产、经济实用、为大众服务等特征。
于是,以往的古典风格的造型、装饰、技术急剧简化,改之以方便工业制造的无装饰几何材料,不仅能够批量化生产而且与手工制造相比大大减少了耗时。
工业技术随着工业革命迅速发展,由此产生了新技术和新材料钢筋混凝土、平板玻璃、钢材的大量运用,密斯就是当时的代表之一,由此,他的巴塞罗那馆也因创新理念而成为现代主义建筑里程碑式的存在。
1.2.2场馆介绍密斯所建造的巴塞罗那德国馆(以下简称德国馆)占地约长50米、宽25米,整体由三个展示区域和两部分水域组成。
主厅用8根十字形断面的镀镍钢柱作为承重,屋顶是由钢筋混凝土建造而成的平屋顶,因为墙壁不需要起到承重作用,所以可以自由1密斯·凡德罗与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1.1现代主义大师――密斯·凡德罗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出生于德国亚琛,他与赖特、勒·柯布西耶、格罗皮乌斯并称为四大现代主义建筑大师。
巴塞罗那德国馆的设计要素与理念分析-密斯凡德罗
03
历史意义
该馆是密斯凡德罗的成名之作,也是现代主义建筑的里程碑,对后来的
建筑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巴塞罗那住宅区
设计理念
巴塞罗那住宅区是密斯凡德罗为 了解决城市住房问题而设计的项 目,其理念是将住宅与自然环境 相结合,创造一个宜居的生活空 间。
建筑特点
住宅区内的建筑采用了开放式结 构和简单的几何形状,注重采光 和通风,同时与周围的绿化景观 相融合。
运用水景元素,如水池、喷泉等, 增加室内湿度,提供视觉享受。
室外景观设计
01
02
03
室外绿化
大面积的绿化带和植被覆 盖,提供自然生态的室外 环境。
室外空间布局
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营 造出开放、私密、半私密 等多样化的室外空间。
室外景观小品
设置雕塑、座椅、照明等 小品,提升室外景观的品 质和观赏性。
历史与现代的结合
巴塞罗那德国馆的设计体现了历史与现代的结合。密斯凡德罗运用了现代主义的 设计理念,如开放式空间、流动的线条和简洁的外观,同时融入了传统的建筑元 素,如石材、木材等天然材料的使用,以及西班牙传统建筑的拱形结构。
这种设计手法使德国馆既具有现代感,又与周围的历史建筑相协调,成为巴塞罗 那城市历史与现代发展的见证。
要点一
总结词
“少即是多”的理念是密斯凡德罗设计哲学中的核心思想 ,在巴塞罗那德国馆的设计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他通过最 简单的材料和结构,实现了建筑的功能性和美感。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在巴塞罗那德国馆中,密斯凡德罗运用了大量的钢架和玻 璃结构,这些材料不仅质地坚固、耐久性好,而且能够充 分展现建筑的结构美。同时,他通过精确的计算和设计, 使得这些材料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同时,也充分展现了建筑 的形式美。这种设计理念不仅使得建筑看起来更加简洁、 明快,也使得建筑的造价更加经济、实用。
如何评价密斯·凡德罗设计的巴塞罗那德国馆?
如何评价密斯·凡德罗设计的巴塞罗那德国馆?2017.10.28更新。
从风格派谈起风格派是1917年在荷兰出现的几何抽象主义画派。
主要领袖是大名鼎鼎的蒙德里安。
没听过这个名字的人总看过这些画吧。
其实以上几张画说明了一个问题。
风格派不喜欢画具象的风景啊,人像的东西,他们觉得这些东西太low。
上面的第一张你还能看出来是树,后面两张越来越抽象,先去掉了颜色,后来连树干与树枝的关系都去掉了,只剩下一些弧线保留些许的交接关系。
这也就是说,风格派主张用纯粹几何形的抽象来表现纯粹的精神。
只有抛开具体描绘,抛开细节,才能避免个别性和特殊性,获得人类共通的纯粹精神表现。
然而对密斯影响最大的不是伟大领袖蒙德里安,而是大家没怎么听说过的风格派创始人凡·杜斯堡。
杜斯堡说过一段著名的话:新建筑应是反箱体的,也就是说,它不企图把不同的功能空间细胞冻结在一个封闭的立方体内。
相反,他把功能空间细胞从立方体的核心离心式地甩开。
通过这种手法,高度、宽度、深度与实践就在开放空间中接近于一种全新的塑性表现,并赋予建筑一种或多或少的漂浮感,反抗了自然界的重力作用。
什么意思呢?很简单,就是说传统的建筑都是封闭的盒子,然后加个门,但是我不这样干,我希望中的建筑是靠着一片一片的墙体穿插错动而形成的有趣而流动的空间。
所有的构件都被简化成了平行或者竖直的板片,是不是和蒙德里安的画很像呢?然后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巴塞罗那馆的平面图看到图里面几道穿插的墙面了吗?完全继承自风格派的理论。
没错,这就是密斯所竭力营造的流动空间。
建筑一下子被打开,空间与空间相互渗透,犹抱琵琶半遮面,视线一会开阔一会又收紧。
简直不要太天才!对称性与非对称性从平面图里面可以很清楚的看出来,巴塞罗那馆有着十分明显的不对称性。
当然你可以理解为这是一种对于基地的回应。
实际上基地是有着轴线和对称关系的,它就在一条很长的广场的尽头。
看起来作为轴线的收束,巴塞罗那馆应该采取具有纪念性的古典对称构图,而实际上密斯有意消除了对称。
密斯_凡德罗与巴塞罗那德国馆
在世博会的舞台上,总是活跃着这样一群建筑师,他们的创作思想与世博会主题紧密相连,他们的设计作品体现出前卫的科技之美。
虽然其中一些建筑未被永久的保存下来,但他们设计的建筑和他们的名字却被人们牢牢记住。
这些伟大的建筑师们用他们的灵感与专注,创造出世博会上一个又一个震撼与奇迹,而世博会也成为这些建筑师事业的辉煌标记,将他们思想与作品永远铭记在建筑的史册之中。
在众多在世博会上大放异彩的建筑师中,现代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位。
1929年,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办了国际博览会,密斯设计的德国馆,以其密斯·凡德罗与巴塞罗那德国馆文 李政 李贺楠典型的现代主义风格,成为这届博览会中最有影响力的建筑作品。
虽然,巴塞罗那德国馆建成后只有3个月就随着展览的闭幕而被拆除,但其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
巴塞罗那德国馆巴塞罗那德国馆建立在一个约4英尺高的石砌平台之上,由一个主厅和二开间附属用房组成。
主厅的承重结构为8根十字形断面的钢柱,屋顶是薄薄的一片向四周悬挑的屋顶。
大理石和玻璃构成的墙板也是简单光洁的薄片,纵横交错,布置灵活,形成既分割又连通,既封闭又开敞的“一个博览会的效益取决于它探讨的基本问题,伟大的博览会历史告诉我们,只有博览会探讨生活问题才会取得成功……经济、技术和文化条件已经有了根本性的变化,技术与工业两方面都完全面临着新问题,寻求好的方案,对于我们的文化与我们的社会以及技术工业都非常重要。
”——密斯•凡德罗在巴塞罗那博览会中的评论世界文化 人物10空间序列。
巴塞罗那馆入口前面的平台上是一个大水池,大厅后院有一个小水池,以水作为纽带,将室内外空间互相穿插贯通,形成奇妙的流动空间。
巴塞罗那馆整个建筑对建筑材料的颜色、纹理、质地的选择十分精细,搭配异常考究,比例推敲精当,使整个建筑物显出高贵、雅致、生动、鲜亮的品质,向人们展示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建筑艺术。
巴塞罗那馆对20世纪现代建筑的艺术风格产生了广泛影响,也使密斯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受注目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
浅析巴塞罗那德国馆
A
11
材料
A
12
评价
德国馆在建筑空间划分和建筑形式处理上创造了成功的新经验,充分体现
了设计人密斯的名言——“少就是多”,用新的材料和施工方法创造出丰
富的艺术效果。密斯·凡·德·罗设计的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采用的是“自
由灵活的空间组合”,开创了流动空间的新概念 。这座展馆在博览会结束
后随即拆除。这座建筑作品向人们展示了一种历史上前所未见的建筑艺术
A
9
突破
巴塞罗那德国馆突破了传统砖石承重结构必然造成的封闭的、孤立的室 内空间形式,采取一种开放的、连绵不断的空间划分方式。主厅用8根 十字形断面的镀镍钢柱支承一片钢筋混凝土的平屋顶,墙壁因不承重而 可以一片片地自由布置,形成一些既分隔又连通的空间,互相衔接、穿 插,以引导人流,使人在行进中感受到丰富的空间变化,第一次确定了 流动空间的概念;馆中设置的双层玻璃光箱造成了视觉对比,它与赖特 设计的芝加哥罗比住宅(1909)所呈现的空间构成与比例具有惊人的 一致性和因果关系。
巴塞罗那德国馆占地长约50米,宽约25米,由三个展示空间、两部 分水域组成。主厅平面呈矩形,厅内设有玻璃和大理石隔断,纵横交 错,隔而不断,有的并延伸出去成为围墙,形成既分隔又联系、半封 闭半开敞的空间,使室内各部分之间、室内外之间的空间相互贯穿。 建筑形体简单,不加装饰,利用钢、玻璃和大理石的本色和质感,显 示着简洁高雅的气氛。
密斯·凡·德·罗
巴塞罗那
德国馆—浅析
131434106 陈浩文
A
1
密斯 ·凡·德·罗
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德国建筑师,(1886年3 月27日-1969年8月17日)也是最 著名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之一,与 赖特、勒·柯布西耶、格罗皮乌斯并 称4大现代建筑大师。密斯坚持 “少就是多”的建筑设计哲学,在 A处理手法上主张流动空间的新概2念。
巴塞罗那德国馆 (2)
巴塞罗那德国馆简介巴塞罗那德国馆位于西班牙巴塞罗那市中心,是一座展示德国文化和艺术的建筑物。
该建筑由德国建筑师密斯·凡德罗设计,于1929年建成。
德国馆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现代主义建筑之一,也是巴塞罗那市的著名景点之一。
建筑风格德国馆采用了现代主义的设计理念,以简洁、流线型的建筑风格著称。
建筑主体由钢结构和玻璃构成,外墙覆盖着石膏,呈白色。
整个建筑呈长方形,外观简洁而富有力量感。
德国馆是典型的“凡德罗建筑”,注重对称和几何形状的运用,形成了现代主义建筑的典范。
建筑功能德国馆在建成初期是1929年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的展馆之一,展示了德国的科技、工业和艺术成就。
如今,德国馆已经成为巴塞罗那市的地标建筑,承接了各种展览和文化活动。
馆内设有多个展厅和活动空间,用于举办艺术展览、音乐会和会议等活动。
同时,德国馆也是一个受欢迎的旅游景点,每年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建筑内部德国馆内部的设计同样简洁而富有现代感。
主要展厅采用明亮的白色调,配以玻璃和金属材料,创造出开放、宽阔的空间感。
建筑中还设有大量的窗户和天窗,充分利用自然光线,增强了室内的明亮度。
馆内展示了德国的艺术品、手工艺品和科技产品,展览内容丰富多样,吸引了众多观众。
独特之处德国馆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现代主义的建筑风格和精致的设计。
它是展示德国艺术和文化的重要场所,也是德国与巴塞罗那之间的文化交流桥梁。
凡德罗的设计理念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德国馆成为了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之一,吸引了许多建筑师和设计师前来参观学习。
结语巴塞罗那德国馆是一座与众不同的建筑,以其简洁而富有现代感的设计吸引了无数观众。
作为巴塞罗那市的地标建筑,德国馆展示了德国的艺术和文化成就,也反映了现代主义建筑的精髓。
无论是建筑师还是普通游客,都可以从德国馆中感受到现代主义建筑的独特魅力。
经典建筑案例--巴塞罗那德国馆
二十世纪里程碑式的建筑,对现代建筑产生深远的影响
时 间 建于1929年,拆于1930年,重建于1986年 地 点 西班牙,巴塞罗那 建 筑 师 密斯. 凡. 德. 罗 建 筑 类 型 展览建筑 结 构 体 系 钢框架、石材、玻璃
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 [ Barcelona Pavilion ,1929年 ]
严格控制平面生成—为精确地实现几何控制的作用
石灰华大理石 铺贴的“外墙” (偏于网格外 侧的定位)
严格卡于网格 线上的十字柱
北入口旁边的 玻璃“外墙” (靠网格外侧 定位)
玻璃界面从网 格线向外扩充
退让十字柱的 提那大理石墙 体
退让十字柱 的玻璃“内 墙”
使原本随意,自由的平面构成在最大程度上被纳入到一种理性的体系控制之中
二 促使流动空间形成的自由分布的墙体系统
运用空间表达的重要元素——材质 ,对比叙述空间
虚实对比
明暗对比
冷暖对比
密斯 德国馆
完整的梁柱框架体
房间的意向彻底消失
自由分布的墙体系统
墙体得以全部独立出来。 空间形体上贯通于流动, 空间界面上的材质、色彩及反射塑造氛围
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
[ Barcelona Pavilion ,1929年 ]
高贵光滑的材质
罗马石灰华大理石 缟玛瑙石
古绿大理石 阿尔卑斯绿大理石
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 [ Barcelona Pavilion ,1929年 ]
高贵光滑的材质
雕像 池底黑色玻璃
刻花玻璃 清玻
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 [ Barcelona Pavilion ,1929年 ]
4.建筑理念
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是密斯提出的“少就是多”建筑理论的集中体现
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
密斯的德国馆/横向的崇高来到巴塞罗那,不见二十世纪的巨匠建筑家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1886-1969)的代表作“德国馆”,绝对不是好汉。
离开巴塞罗那最后一个傍晚,拿着一张地图,我开始寻找“德国馆”这个“异乡人”。
结果在几乎没有希望的情况下,突然在非常热闹的地方,发现了密斯的“德国馆”,他就象一张沉默的床,横在有相当多的杉树做背景的平地上。
这是密斯代表德国,在1929年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期间设计建造的德国馆,世博会结束之后便拆除(现在为重建)。
长约50米,宽约25米,当年展厅中就没有什么展品,而是德国向世界展示对现代主义建筑的理解,这是现代主义建筑最初的宣言。
他在空间划分和承重结构上,从传统那种延续了上千年的封闭式砖石承重结构获得解放。
从平面上可以看到,这是立体主义绘画给予建筑家创造新空间的启示,密斯是最早的先觉者。
建筑家伊东丰雄说,在德国馆中行走,就像鱼在水中游。
密斯的德国馆给予现代主义建筑深远的影响至今不衰。
然而德国馆的意义并不只是于此,笔者曾经在“崇高建筑论”一文中对密斯建筑中的崇高性有过探讨,密斯是二十世纪达到崇高境界的很少的建筑家。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对“崇高”的论述大大影响了后世,所谓“崇高”,是指具有精神性价值的“高”为主题的表现。
那种面对巨大的对象而产生的想像力,以及由于和理性相违产生的不协调所带来的痛苦,然而超越这些痛苦产生新的理念,这个理念让我们获得超越理性的快感,这就是我们从“崇高”中获得的精神产物。
密斯的德国馆除了空间的划分有划时代的意义之外,然而在使用材料方面也给人很深的启示,这些材料中的暗示却涉及到密斯的精神层面。
密斯有句名言:“上帝存在于细部”,那么换句话就是说“细部中有上帝”,密斯所说的“上帝”就是他的信仰,我在德国馆的墨绿色的玛瑙石上,找到了密斯的暗示形终极信仰,即十字形纹样的暗示,以及不锈钢十字形柱的暗示,这种十字形是基督教信仰的暗示。
模型制作——巴塞罗那德国馆
巴塞罗那德国馆——密斯•凡•德•罗空间模型模型组员:李成耀,梁汉极,卢炯挺,司徒尚孚,宋嘉豪,彭培龙1929年,密斯·范·德·罗设计了著名的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该馆在博览会结束后拆除,它是一个传奇。
巴塞罗那德国馆占地长约50米,宽约25米,由一个主厅、两间附属用房、两片水池、几道围墙组成。
除少量桌椅外,没有其他展品。
其目的是显示这座建筑物本身所体现的一种新的建筑空间效果和处理手法。
这个展馆存在仅仅6个月。
但它却在被拆除25年后得到世人的吹捧,被高呼为是“魏玛共和国”在世界面前树立自由、开放、友好、现代化的明信片和形象大使。
巴塞罗那德国展览馆的墙体是可以不用承受屋面重量的,柱子的功能才是去支撑建筑,这是与我国“墙倒屋不塌“建筑结构有异曲同工之处。
墙体是用来划分空间的,起隔断作用,而密斯·凡·德·罗在这座德国馆的墙体运用了石墙和透明与半透明的玻璃墙。
这样不但解决了功能划分,而且还增加了建筑的通透性,使室内与室外融为一体,让每一个参观者都深切的感受到德国馆处处通透自由。
这一建筑是现代主义建筑最初成果之一。
它突破了传统砖石承重结构必然造成的封闭的、孤立的室内空间形式,采取一种开放的、连绵不断的空间划分方式。
主厅用8根十字型断面的渡镍钢柱支撑一片钢筋混凝土的平屋顶,墙壁因不承重而可以一片片的自由布置,形成一些既分隔又连通的空间,互相衔接、穿插,以引导人流,使人在行进中感受到丰富的空间变化。
德国馆在建筑形式处理上也突破了传统的砖石建筑的以手工业方式精雕细刻和以装饰效果为主的手法,而主要靠钢铁、玻璃等新建筑材料表现其光洁平直的精确的美、新颖的美,以及材料本身的文理和质感的美。
墙体和顶棚相接,玻璃墙也从地面一直到顶棚,而不象传统处理手法那样需要有过渡或连接部分,因此给你以简洁明快的印象,建筑物采用了不同色彩和质感的石灰石、缟玛瑙石、玻璃、地毯等。
整个德国馆立在一片不高的基座上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世博会的舞台上,总是活跃着这样一群建筑师,他们的创作思想与世博会主题紧密相连,他们的设计作品体现出前卫的科技之美。
虽然其中一些建筑未被永久的保存下来,但他们设计的建筑和他们的名字却被人们牢牢记住。
这些伟大的建筑师们用他们的灵感与专注,创造出世博会上一个又一个震撼与奇迹,而世博会也成为这些建筑师事业的辉煌标记,将他们思想与作品永远铭记在建筑的史册之中。
在众多在世博会上大放异彩的建筑师中,现代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位。
1929年,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办了国际博览会,密斯设计的德国馆,以其
密斯·凡德罗与巴塞罗那德国馆
文 李政 李贺楠
典型的现代主义风格,成为这届博览会中最有影响力的建筑作品。
虽然,巴塞罗那德国馆建成后只有3个月就随着展览的闭幕而被拆除,但其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
巴塞罗那德国馆
巴塞罗那德国馆建立在一个约4英尺高的石砌平台之上,由一个主厅和二开间附属用房组成。
主厅的承重结构为8根十字形断面的钢柱,屋顶是薄薄的一片向四周悬挑的屋顶。
大理石和玻璃构成的墙板也是简单光洁的薄片,纵横交错,布置灵活,形成既分割又连通,既封闭又开敞的
“一个博览会的效益取决于它探讨的基本问题,伟大的博览会历史告诉我们,只有博览会探讨生活问题才会取得成功……经济、技术和文化条件已经有了根本性的变化,技术与工业两方面都完全面临着新问题,寻求好的方案,对于我们的文化与我们的社会以及技术工业都非常重要。
”
——密斯塞罗那博览
10
空间序列。
巴塞罗那馆入口前面的平台上是一个大水池,大厅后院有一个小水池,以水作为纽带,将室内外空间互相穿插贯通,形成奇妙的流动空间。
巴塞罗那馆整个建筑对建筑材料的颜色、纹理、质地的选择十分精细,搭配异常考究,比例推敲精当,使整个建筑物显出高贵、雅致、生动、鲜亮的品质,向人们展示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建筑艺术。
巴塞罗那馆对20世纪现代建筑的艺术风格产生了广泛影响,也使密斯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受注目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
巴塞罗那馆以其纯净的形式,灵动的空间,钢与玻璃材质完美的运用,成为现代主义建筑的经典之作,也成为密斯建筑中里程碑式的作品。
密斯的创作道路
1886年,密斯出生于德国亚堔的一个石匠家庭,绝少有人知道一位现代建筑的先行者正是从这里走出了他人生的第一步。
密斯没有受过正式的建筑学教育,他对建筑最初的认识与理解始于父亲的石匠作坊和那些精美的古建筑。
可以说,他的建筑思想是从实践与体验中产生的。
与一些建筑大师关注艺术形式不同,密斯的一生都专注于建筑材料的研究,研究材料的施工工艺,研究材料的美学特征。
这些建筑思想的形成或许与密斯成长经历有着内在的联系。
1905年,密斯在19岁时来到柏林,
在一个擅长木结构设计的布鲁诺•保罗建筑师事务所当学徒,后来又到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彼得•贝伦斯事务所工作。
在19世纪初,古典主义建筑依然是当时德国流行的建筑形式,但也有少数建筑师倡导要用新工艺和新材料创造出时代的新建筑。
彼得•贝伦斯是建筑新思潮代表人物,他的事务所逐渐成为培养现代建筑大师的摇篮。
格罗皮乌斯、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罗这些二十世纪现代建筑大师都曾在彼得•贝伦斯事务所工作过。
从事经过事务所工作的经历,使密斯获得了丰富的实际经验,1913年,密斯在柏林开设了自己的建筑事务所。
1919年,密斯大胆的推出了一个全玻璃帷幕大楼的建筑案,让他赢得了世界的注目,随后他设计出了许多精简风格的建筑,并在1929年设计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德国馆时,达到事业高峰。
1930年,在格罗皮乌斯的推荐下,密斯被任命为包豪斯学校的校长。
因为当时德国纳粹党专政,1933年,包豪斯学校被迫关闭。
密斯毅然决定前往美国继续开拓自己的建筑事业。
在美国,密斯的命运逐渐发生了变化,美国自由的思想氛围,为他的建筑设计提供了宽松的创造空间;美国雄厚的经济实力,为他新技术和新材料实践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
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作为战后新兴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需要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本土的文化观和价值观,而密斯的建筑作品则以其反传统的先锋性和新技术的时代性成为美国文化的精神载体,向全世界建筑界发出了呐喊和宣言。
钢和玻璃建筑之王
密斯在建筑史上最大的成就在于建立了钢建筑的新语言,虽然同一时代的建筑师也有对钢建筑的研究,但却没有人能够深入到建立起钢建筑体系的深度。
从19世纪20年代初开始,密斯就认识到玻璃墙面与钢构架的结合将成为新时代建筑的标志。
密斯仔细研究钢建筑的材料特质和力学特点,使钢建筑不再是曲高和寡的实验性建筑,而是
走入现实社会,成为服务于社
会大众的建筑形式;
密斯还
World Culture
People
11
深入探索钢建筑的艺术特点,认为与古典主义建筑繁复的装饰之美不同,钢建筑艺术在于纯净典雅的形式之美,在于精确简洁的技术之美。
密斯是现代建筑大师中当之无愧的“钢和玻璃建筑之王”。
密斯对于理想化建筑形式的执著追求有时会与业主需要之间产生严重的冲突,范斯沃斯住宅是最为典型的事件。
范斯沃斯出身于芝加哥一个很有名望的家庭。
从西北大学医学院毕业后,成为美国著名的肾脏病专家。
作为一名家境显赫、事业有成的单身女医生,范斯沃斯希望在中年时期拥有一幢周末乡村别墅。
密斯承担了这项设计任务,并在设计过程中,与范斯沃斯之间产生了超出设计师和业主的暧昧情愫。
范斯沃斯住宅秉承了密斯一贯的纯净简洁的建筑风格,住宅外形是一个全通透的玻璃方盒子,内部是一个大通间,起居室、卧室都用家具分隔,室内只有一个长条形的封闭区域,围合了卫生间、厨房、管道井等功能空间。
业主的家庭活动在室外都可以一览无余,生活的私密性无从谈起;通透的玻璃墙面在冬季保温和夏季隔热方面都存在无法解决的问题,业主生活的舒适性难以保证;精细的施工工艺、
昂贵的建筑材料也使得住宅的造价大大超出了预算。
在住
宅即将完成的阶段,住宅已经成为业主与建筑师之间情感产生裂痕的导火索,范斯沃斯将密斯告上法庭。
虽然这场官司最终是以密斯的胜诉收场,但“玻璃盒子”引发的争论似乎至今还未平息。
现代建筑大师
密斯擅用钢结构和大片玻璃墙,在其绝大部分作品中,二者的表现都是最精彩的亮点。
密斯这些现代建筑作品的出现,对于改造美国城市的面貌确实起到了巨大作用。
今天,建筑评论界仍将这种具有表现主义倾向,提倡忠实于结构和材料,特别强调简洁严谨的细部处理手法的建筑,称为“密斯风格”。
但是由于密斯风格的建筑在世界各地的传播与复制,以致造成大量单调的、耗能的玻璃和钢盒子的泛滥,密斯风格也受到建筑评论界的抨击。
在20世纪80年代,建筑界开始反思现代建筑风格对于城市风貌的负面影响,并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历史遗产保护运动。
典型密斯风格的玻璃幕墙式的板式高层,由于忽视与周围环境的呼应与继承,而不能为公众所接受。
无论建筑界对密斯建筑的评价如何,密斯对现代建筑风格的深远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后来20世纪风靡世界的摩天大楼作为钢和玻璃的杰作,正是源于密斯的理念。
作为钢铁和玻璃建筑结构之父,密斯建立了一种具有时代感的当代大众化建筑审美,他的建筑理念影响着全世界建筑的发展,是当之无愧的现代建筑大师。
世界文化 人物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