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影评论学会简介
27124955_不用担心认不出络绎不绝的纪念者——怀念黄蜀芹导演

黄蜀芹在《画魂》拍摄现场
黄蜀芹给巩俐讲戏
《画魂》关机大合影
拍摄。
夏晓昀负责打前站,检查各部门落实情况,组织群众演员等,黄蜀芹一直灌输给剧组的工作理念是:落实,落实,再落实。
不要怕重复,一定要落实到位才可以。
剧本初稿确定后,黄蜀芹也要求史凤和、夏晓昀、梁山三人试着整理自己的工作本,这也是对后辈的一种训练。
1989年,《人·鬼·情》获第11届法国克雷黛尔国际妇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会”的话题。
至今我还记忆犹新的
是,黄蜀芹在该片中起用演员张甲田饰演男主角,在这之前他刚出演过王扶林导演的中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
张甲田体格健美,气质刚毅,与近年影坛频频出现的小鲜肉完全不同。
到山东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期间仍保留着看电影的爱好,对黄蜀芹导演的电影尤其关注。
进入1980年代后,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复苏,处处焕发勃勃生机。
富有探索、创新精神的国黄蜀芹首次独立执导电影《当代人》拍摄现场
黄蜀芹
黄蜀芹坐着轮椅拍《围城》
黄蜀芹、孙雄飞拜访钱钟书、杨绛夫妇
的工作场合,彼此之间交谈不多,
而在艺咨委“神仙会”上的近距离
接触,则让我增进了对她的了解与
友谊,并从她的真知灼见中获得教
益。
(三)
接触多了以后,我注意到黄蜀
芹身材高挑,看人的时候经常是俯
黄蜀芹在美国拍摄《嗨,弗兰克》
两代导演,黄蜀芹与儿子郑大圣
幼年黄蜀芹(左)、黄海芹和父亲黄佐临黄蜀芹在《孽债》拍摄现场。
中国电影发展史

中国电影发展史这个世界有了光,然后有了影。
电影是一种能够将光影关系玩弄得最出神入化的现代发明。
如果要谈电影,就要上溯到我国汉代出现的灯影戏及之后出现的皮影戏。
但是,真正有意义的电影,不是发明自中国,而是科技发达的近代欧洲。
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咖啡馆放映成功之后,正式标志着电影时代的来临。
既然中国与电影的发明无缘,那中国电影发展就由电影放映开始。
1896年,卢米埃尔兄弟雇用了二十个助手前往五大洲去放映电影。
就是这样,电影这种拥有艺术和商品双重价值的文化产品,在西方商人扩大市场商业策略推动下,传入了中国。
随后,很多欧美商人见中国的放映业有利可图,纷纷来华投资。
他们经营放映业,修建及发展连锁式影院,甚至在中国建立电影企业,摄制影片。
由1896年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虽然外商在中国电影市场占据了垄断地位,但亦阻止不了我国电影活动的开始。
1903年,德国留学生林祝三携带影片和放映机回国,租借北京前门打磨厂天乐茶园放映电影。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任庆泰为了向京剧老旦谭鑫培祝寿,拍摄了一段由他主演的京剧《定军山》的部份场面。
中国电影一开始,就和中国传统的戏曲和说唱艺术结合起来,发展出一套独特的电影类型。
但是最早尝试拍摄这种电影类型的丰泰照相馆只属小本经营,算不上是电影机构。
直至商务印书局"活动电影部"的出现,才真正代表中国制片业的开始。
在这段期间,除了"商务"之外,先后出现的电影制片机构还包括由美商投资"亚细亚影戏公司"、"幻仙"、"中国"、"上海"、"新亚"等,由于他们的成员多是来自戏剧舞台,所以当时的电影题材和内容大多源于中国戏曲和文明戏。
此外,他们也开始拍摄剧情短片和长片,对电影这种艺术作最初步的探索和尝试。
中国电影诞生于1905年,历经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革命战争时期,新中国建设时期,文革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等各个历史阶段;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模拟到数字,从传统到现代的技术变革进程。
上海早期影迷文化史(1897—1937)

上海早期影迷文化史(1897—1937)上海早期影迷文化史(1897—1937)上海早期的影迷文化历史可以追溯到1897年,当时的上海作为中国最早接触电影的城市之一,迅速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影迷文化。
本文将从影片引入上海、影院的发展和上海影迷的特点等方面,探讨上海早期影迷文化的兴起和发展。
一、影片引入上海1897年,上海迎来了第一部电影的放映。
当时的上海是一个繁忙的商业和文化中心,来自各国的商人和外国传教士都纷纷涌入这个城市,将影片带进了这片土地。
那时的电影还是无声的,但这并没有妨碍上海观众对电影的热情。
首次展示的电影在上海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观众们对于这种新奇的媒体表达方式充满了好奇和兴奋。
随着电影的推广,上海影迷开始寻求更多的电影观影机会,这促使了电影院的兴起。
二、影院的发展上海的第一家电影院“美国卢米埃尔电影院”于1897年底在南京路开业。
当时的电影院是以放映电影为主,观众多为外国人和上层社会人士。
1906年,上海开设了第一家华人经营的电影院,至此,电影院逐渐向广大市民开放。
世纪之交,上海的电影院开始渐渐增多,观影的价格也逐渐降低,普通市民也能够负担得起赴电影院观影的费用,影院成为了大众的娱乐场所。
观影的场次也逐渐增加,从早期的白天放映,到晚上连夜放映。
上海的影迷们发现,到电影院观影是与朋友一起享受电影、讨论电影的好机会。
三、上海影迷的特点上海影迷对电影的热情和狂热程度堪称一绝。
上海早期的影迷们通过观影互相交流、参加影迷社团等方式,形成了一个庞大而活跃的影迷群体。
这个群体不仅对于好莱坞的默片情有独钟,对于当时的中国电影同样寄以厚望。
上海观众追求高品质的电影,对电影的音响效果和场景布置都要求较高。
影院经营者纷纷改良设施,引入更先进的投影机和音响设备,以满足影迷们日益提高的观影需求。
影迷们还热衷于阅读与电影相关的书籍和杂志。
《上海电影评论》和《上海电影周报》等刊物成为上海影迷们了解电影动态和互相交流的重要渠道。
电影艺术欣赏

电影艺术欣赏
The Art of Film
龚金平,文学博士,副教授,复旦大学艺术教育中心理论与影视教研室主任,复旦大学公共影视
教学团队首席教师,复旦大学电影艺术研究
中心秘书长,中国长三角高校影视戏剧学
会秘书长,上海影视戏剧理论研究会理事,
上海电影评论学会理事。
主要研究方向为
类型电影、中外电影比较研究、公共影视
教育,先后主持省部级课题两项,校级教
学研究课题三项,先后获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奖三等奖(2009)、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3),复旦大学“香港人”奖教金(2011)。
作为课程负责人,其开设的《影视剧艺术》先后获复旦大学精品课程(2012),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建设课程(2011),上海市精品课程(2014),先后在各级刊物发表电影研究论文40多篇,另有近20篇电影研究论文入选正式出版的论文集,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0余篇,出版个人学术专著1部(2007),参编电影教材三部,参编学术专著两部。
学分:1学分学时:18学时
基础知识要求:无
上课时间: 10-18周每周六:6-7节
上课地点:邯郸校区第六教学楼6209
选课网址:
/p/publish/show.html?queryType=set&searchName=paidInfo.search &projectId=31918。
吴永刚:“终我身于电影事业”

吴永刚:“终我身于电影事业”上海有很多电影明星和著名导演,很早以前,我就听说他们的名字了。
可是,直至一九八二年初夏的一天,因出版有关影事的著作,我才有机会同吴永刚导演相识,并亲切交谈了三个多小时。
他留给我的印象是:平易近人,生活简朴,文思敏捷,壮志不已。
他的那间卧室,简朴得像普通退休工人的住处。
唯一醒目或称得上装饰品的,是挂在墙上的一支年代久远的猎枪和麂子头的标本。
这些大概是他年轻时打猎的爱好,现在留作纪念。
他戴一副老式眼镜,像老农似的盘腿坐在床上,嘴里衔着他心爱的大烟斗。
他的头发已经花白,但谈吐明快,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红润的面庞偶尔沉思片刻,仔细地听着我的问话。
他真不像一位七十五岁高龄的老人。
当我们谈起当时电影艺术的质量不高时,他严肃地说:“就我的经历来讲,要胡编乱造个故事,并不难。
但艺术可贵的是真诚,是要负责任的。
三十年代,我们在上海亭子间里,所写的都是生活中的感受。
茅盾、夏衍就是榜样。
过几天,我和叶楠要到四川农村去,看一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了责任制后的新面貌。
不到生活中去,什么创作也搞不出来。
”吴老一语道破了当时电影创作,也可以说是文艺创作的症结所在。
吴永刚工作到老,学习到老,他在艺术上一直有着自己的独特的、执著的追求。
他所孜孜以求的艺术境界,说出来竟使我大吃一惊。
他一口气讲了“四个”不见痕迹:不见摆布和剪辑痕迹的导演,不见表演痕迹的表演,不见布置和加工痕迹的美工,不见摄影机移动痕迹的摄影。
我说,这“不见痕迹”的电影艺术境界,就是努力达到真实、自然、生活化吧。
艺术上越是达到“不见痕迹”,对创作者的技巧和功力要求越高,很不容易。
他告诉我,为此他已经努力了六十年了。
说罢,他爽朗地笑了,那神态依然是毫不气馁、坚韧不拔的样子。
的确,吴老对自己追求的艺术风格,有一股子锲而不舍的韧性。
在他担任总导演、吴贻弓任导演的《巴山夜雨》时,他执著地再现了五十年前他自编自导的影片《神女》的艺术风格。
坚忍不拔 舍身求法——《玄奘大师》研讨会纪要

的片子 " 这么多年来 , 自从有 5大唐西域 记 6以来 , 只有 我们这一辈能看到 5大唐西域记 6 " 制作方 , 金铁木导 演做 了一个推进学术的行为 "这样 的电影之所 以难得 , 是因为它能吸引好几代人来看 " 谢谢这部电影 8 季斐种 ( 北京水晶石数字制作公司副总裁 ) :感谢 汪总给我们这样一个机会作为影片的出品方能跟大家 见面" 金导演在西安赶着拍 片, 所 以不能到现场 , 委托 我跟 大家道歉 , 由我代 表出品方给大家作介绍 " 当初筹 拍的时候没有想到会有现在这 么好 1 当1寸 1 中央台在筹 备 /重走玄奖之路 0 的活动 , 导演和相关人员商量筹备 拍摄 一部 反映重走 玄奖取经之路的作品 1 金导演大 家 _ 都很熟悉 , 5 复活的军 团 6 有很好的反响 , 5复活 圆明 园 6 也是如此 "金 导主张以故事性来讲述一个记录性 的 影片 这部片子 是他付出心血很大的一部片子 , 走 了 6
研讨 与动态
坚 忍不 拔 舍 身 求法
) 5玄奖大师 6研讨会纪要 整理 : 黄一庆
由上 海电影 ( 集团 ) 有限公 司 ! 上海 电影评 论学 会 ! 上海电影资料馆和北京水晶石数字科技有限公 司 举办 的历史文化巨制 5玄类大师 6研讨会 1 月 1 日 2 2 下午在上海举行 " 来 自本市的 40 余位 专 ! 家 学者参加 了会议 " 王安 平 ( 主 持人 ) : 大家下午好 , 请允许我代表 四 个主办单位对大家的到来表示欢迎 郑大圣 ( 上影导演 ) : 今天下午出现 了( 观影 的 ) 盛状 , 我 今天诚心诚意专程赶过来观看 , 还有 的同志坐 在 地 上 看 电影 " 我 们应 该 感谢 这 部 电 影能 成 为信 使) 在视觉上 ! 影像上能成 为信使 , 是值得我们感谢 个国家 , 筹备 了 2 年 , 因为在阿富汗境内经常有 暴力 , 拍摄过程其实也是很惊险的 " 在大背景下面 , 摄制组 的 拍摄还 是很艰难的 , 是大使陪伴摄制组来拍摄这部 片 子 "要 6 个国家同时给 予 拍摄帮助是非常不容易的 "金 导演说: 是佛祖保佑 " 水晶石作为一 个出品方 , 当时动 用了 很多高科技 , 二维合成 三维动画, 很多场景都是合 成的 " 我们需要查询很多历 史资料 , 通过这个来恢 复当 时寺庙 的一些场景 " 整个的后期阶段 做了 4 个月 的时 间, 筹备巨大 " 故事叙述的伟人一生给 了我们很 大启 示 "片子也有它的社会意义, 我们对于一些精神上的追 求也好 , 需 要有一些典型 , 现今很多电影不能在精神上 有很好的传达 " 如今 , 商业大片追求精神层 面的东西还 是比较少的 " 汪天云 ( 上影集 团副总裁 ) :这是一部很值得我们 重视和研究的片子 , 金铁木是一个优 秀的导演 - 我第一
王世桢:电影界默默耕耘者

王世桢:电影界默默耕耘者作者:叶周来源:《上海采风月刊》2012年第10期王世桢笔名石榛,1922年6月5日生于福建省福州市。
l945年毕业于成都燕京大学经济系。
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与编辑出版《影剧丛刊》。
建国后任上海影评工作者联谊会副主席,上海剧影协会副秘书长,与梅朵共同创办和主编《大众电影》。
l952年春任上海电影剧本刨作所秘书长,从事电影文学剧本的编审工作。
1957年任上海电影制片公司编辑处副处长。
1962年任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剧本副厂长兼文学部主任。
1978年任上海电影家协会秘书长,并先后创办和编辑了《电影新作》《国际银幕》两个电影刊物。
同时,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中国电影文学学会理事、上海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
1987年离休后至1998年间,创办上海电影进修讲习所,任所长。
近日上海大学中文系的一位研究生发邮件给我,表示希望了解《电影新作》杂志在创刊初期的情况。
我与这位研究生素昧平生,他是通过自己导师的介绍,了解到当年我曾参加过该刊物的编辑工作。
听到将我曾参与编辑过的刊物列为硕士研究的课题,我颇感欣慰。
可是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向他推荐当年《电影新作》的真正创刊人王世桢。
《电影新作》是上海电影家协会在1979年创办的一本电影文学杂志双月刊,注重发表电影文学剧本和电影评论。
在“文革”结束后的电影界,这本产自上海的杂志曾经历了发行量过百万的辉煌时刻。
我进入该杂志工作时已经是1983年,上世纪八十年代可以说是中国电影经历了“文革”摧残后的复苏时期,特别是当时的一批中青年导演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拍摄出一系列令人耳目一新的好作品。
记得在我参与刊物编辑的那几年,曾经参加了张艺谋《红高粱》、谢飞《我们的田野》等一系列电影的评论和研讨。
特别是谢晋拍摄《芙蓉镇》时,我作为刊物的记者还专程跟随摄制组去了湘西外景地跟踪采访。
还有一次在济南参加电影百花奖授奖活动,还专程独家访问了时任电影家协会主席的夏衍和副主席陈荒煤。
电影悠悠风铃声拍摄情况

戚堃华个人简介戚堃华个人简历及相关事迹概述戚堃华是“上海百老德育讲师团影视部主任”、“上海电影评论学会理事”。
“上海炳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法人。
曾在各剧组与广告片拍摄中担任过演员助理副导演、演员副导演、制片等职。
还与上海电视台的一些栏目合作过,以及搞过一系列青少年才艺大赛。
曾与上海市教委为中小学生举办的电影《悠悠风铃声》和电影《心曲》策划了首映式活动。
又为一些企业策划及拍摄出具有独特风格的宣传片(将电影、广告、企业形象这三种不同的方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起到了拍摄现场带货,得到了客户的赞许,赢得了观众的好评。
除此之外,还开办了“未来之星”影视表演班,发掘了不少有艺术天赋的绿叶,其中有些学员已成为演艺界的红花。
现为编剧、后期导演、总制片人、总发行人。
已成功的主要代表作品:电影《悠悠风铃声》与《心曲》。
曾经,这两部电影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重视。
目前即将拍摄的微电影《难忘这一天》,期待筹拍的院线电影《大山天使》、《傻子不傻》、《再度人生》。
戚堃华事迹概述1996 年在那个下岗的年代,一个偶然的机会被人邀请到电视连续剧《三毛流浪记》里当了群众演员”。
这天收工时,当她拿到25元的劳务费后使她想到:对于社会上的下岗人员和无业青年来说25元也能解决一、二天的伙食费。
从此,她把当群众演员作为再就业……不久,她当上了群众演员的总领队,于是她把下岗人员和一些无业青年领进影视圈,为他们开创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为了提升自己,她去“上海交通大学”进修了文化经纪专业,通过学习及考试取得了文化经纪人资格证书。
2000年,她成立了经纪公司“上海晴天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
由于她热心为大众服务的事迹,于2001年第23期“上海劳动保障”报道了她“为群众演员提供饭碗”。
在发展公司业务的同时,她与当地的区文化馆联合举办了“从绿叶到红花”的影视表演班。
后来,许多群众演员通过自身努力成为二号、三号、四号的重要角色演员以及广告演员。
从而,使她的心中萌发了写群众演员的故事。
电影《1942》影片分析

《1942》分析冯小刚的电影风格总是平淡但又暗藏汹涌,他总是让影片是不是闪现出黑色幽默感。
前一个镜头逃荒人们吃着掺着树皮草根的窝窝头,后一个镜头就是政府官员剥着鸡蛋喝着牛奶,前一个镜头瞎鹿跟老东家去偷传教士的驴,结果被溃兵一棍子轮死在热锅里,第二天花枝赖在没马的马车上喊着瞎鹿的名字说“你上哪去了,别人欺负你家孤儿寡母都不管”,下一个镜头就是国民党前线战死烈士的遗孤们穿着整齐合体的小军装在排练迎接美国访中人员的军乐,为首的举杆的小姑娘还有幸被蒋委员长邀请过年去他家发压岁钱。
两个镜头里的孩子们都没有哭喊着找爸爸,但是同样麻木的小脸的前面和后面依然是不同样的人生。
整场电影里把日本人攻占河南时“君”“臣”“民”这三个阶层的写照穿插表现,这三个阶层从始到终没有任何真正的联系,“民”根本不可能与“君”有交集,即使美国摄影师试图以灾民照片为线把“君”“民”想接,但“君”永远在乎的是自己的嘴脸有没有被别人识破,根本不会为“民”办事,而“臣”在做什么,“君”也永远看不到。
委员长以一种决然做作的呛调对参议长说“我已责成检察院赶赴灾区调查,这次,我要关一批,杀一批。
”结果却是找了三个小官游街N久后跪在冰天雪地里还得让“众多”灾民观看并对灾民都去扒火车逃难而感到不满。
以此来证明党国确实为人民办事了。
我并不认为这是在丑化国民党,任何一个党国制度下都会这样,就算和平发展中的现在,也是如此。
就像那个如此了解中国人劣根性的要给中国灾民发粮食拉拢灾民的日本军官说的一样,“首先,他们是人。
”或者说,他们是中国人。
故事从一九四二年冬开始,我们仿佛把时间拨回七十年后隔着玻璃看着我们祖辈、父辈的人生,卖儿卖女卖老婆、吃人、溃军变土匪、饿殍遍野,奸商趁机贩卖人口。
这些都是从小唱着社会主义好的我们无法体会的,有些人会说什么年代了还老拍些战争年代,不就为了体现党好社会主义好么。
其实有时候我会想,如果经历那段历史的最后一批人都离我们而去了,这段历史、那些经历过苦厄和绝望的人们会不会真的就彻底埋没在历史里,或许还会为了体现我们泱泱大中国而被抹去,那他们经历的、存在过的还有什么意义。
2020年上海电影学院电影学考研导师介绍

复试分数线解析
电影学 分数线 国家线 院线 全日制线 非全日制线 政治 36 36 36 — 外语 36 36 36 — 专业一 54 90 90 — 专业二 54 90 90 — 总分 335 383 383 —
复试主要内容
复试由笔试和面试(可含实践(实验)能力考核)等部分组成。复试满分300分。 1. 专业笔试:主要是专业综合测试,重点考察考生对本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 综合掌握情况。笔试满分一般为100分。 复试试题及其标准答案均系国家机密材料,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规范操作,做好保密 工作,确保复试的公平、公正、科学、有效。 2. 面试:主要考察考生的专业素质、综合素质及外语口语及听力等方面,实现对能力与 知识的有效考核,特别要着力加强对考生创新能力和专业素养的考查。每位考生的面试时 间一般不少于20分钟。每个复试小组必须对每位考生的作答情况进行现场记录,并妥存备 查;参加复试的教师应独立评分;同一学科(专业)各复试小组的面试方式、时间、难度 和成绩评定标准原则上应统一。条件许可的院(系)可单独组织对考生的实践(实验)能 力考核,主要测试实验和操作技能,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同等学力加试:同等学力考生除上述复试外还需加试2门所报考专业的本科主干课程, 加试课程不得与初试科目相同。加试方式为笔试(满分150分);同等学力考生加试课程 的成绩不计入复试成绩,但不合格者(90分以下)不予录取。
导师介绍
王艳云 山西人,1976年12月生,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影视艺术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牛津布鲁克斯大学电影系访问学者(2011—2012)。上海国际电影节国际短片 选片委员会委员,上海影视评论学会会员。出版专著一部《早期中国电影中的 上海影像》(中国电影出版社2012年),在《当代电影》、《上海大学学报》 等CSSCI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翻译英文理论文献10余万字。主持教育部人文 社科基金、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专项基金等5 项,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国家社科基金、广电总局和文化部等省部级以上课题多 项。2010年,作为中方带队老师参与夏威夷国际电影节合作项目。目前主要从 事电影史与电影理论研究。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

赵卫防: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副所长、研究员。 赵卫防 主要成就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已连续成功主办过: 海峡两岸三地十大华语电影表彰盛典 哈尔滨冰雪电影节(第23届、第24届) 2017佛山功夫(动作)电影周 中国青年影评人论坛 全国影评征文比赛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的专家常年参与中国电影各大著名奖项金鸡奖、华表奖、“五个一”工程奖、金鹰奖、飞 天奖的评选工作,担任各大电影节评委,参与上海国际电影节和北京国际电影节的选片工作。
学会历程表
1981年
1981年1月24日,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在北京成立。学会章程明确: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系我国电影评论、电影 理论、电影史研究工作者的群众性学术团体。为中国电影家协会的团体会员。第一届理事会由协商产生。夏衍、 陈荒煤、张骏祥任名誉会长;会长钟惦棐,副会长程季华、梅朵、罗艺军,秘书长陈剑雨。理事共17人。在成立 大会上夏衍作了题为“以影评为武器提高电影艺术质量”的重要讲话。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
国家一级社团
01 组织架构
03 建会宗旨 05 学会历程表
目录
02 主要机构 04 发展历史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系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主管的国家一级社团,是由来自全国各地高等院校、研究机构、 学术团体、出版机构的专家以及活跃于媒体、互联网的影评人组成的全国性电影评论组织。
学会由民政部批准成立于1981年,现影》、《电影艺术》杂志合作举办著名演员白杨同志从艺50周年纪念会。
感谢观看
组织架构
会长 常务副会长
副会长 秘书长
饶曙光: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饶曙光
张卫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张卫
尹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 张颐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王一川: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丁亚平: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钟大丰: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杨远婴: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周星: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盘剑: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建强: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赵军:上海唐德影院管理公司总经理 楼为华:万通房地产集团副董事长
谢晋

获奖记录
2019年9月25日,谢晋获“最美奋斗者”个人称号。 2 0 2 2 年 1 月 5 日 , 获 得 “ “ 新 时 代 国 际 电 影 节 ·金 扬 花 奖 有 突 出 贡 献 1 0 0 电 影 工 作 者 ” 荣 誉 。
1950年,在爱情电影《哑妻》中担任副导演 ;同年,担任剧情电影《影迷传》的助理导演;此外,还担任 了剧情电影《妇女代表》的助理导演。1954年,担任剧情电影《鸡毛信》的助理导演 ;同年,独立执导淮剧短 片《蓝桥会》,从而开启了他的导......
人物履历
曾任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电影导演,中国影协第四届理事、第五届主席团委员,中国文联第五届、六 届执行副主席,第八届、九届全国政协常委。
谢晋始终贯彻党的文艺方针,坚持艺术创作与时代发展同步,改革开放以来拍摄了《天云山传奇》《牧马人》 《芙蓉镇》《高山下的花环》《鸦片战争》等一批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的优秀电影,为拨乱反正、解放思想发挥 了积极作用。他的作品集中展现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思想解放、时代风云激荡的历程,为我国社会主义文艺 事业繁荣发展和人民群众思想文化建设作出了......
谢谢观看
个人生活
谢晋的父亲是香港的会计师。1942年,19岁的谢晋从沦陷区上海辗转来到重庆,与正在江安女子中学读书 的徐大雯相识。1946年秋,谢晋与徐大雯在上海举行婚礼,由洪深证婚 。
谢晋有四个孩子,三男一女,却不幸有两个儿子患有智障。1949年,徐大雯生下大儿子谢衍。谢佳庆是谢 晋和徐大雯的小儿子,是一名患有智障的残疾人。2008年8月23日下午,谢晋的长子谢衍因肺癌病逝,享年59 岁。
谢晋
中国内地导演、编剧
小板凳勾起的回想

自述62小板凳勾起的回想■ 孙渝烽打开手机看到这张小板凳的照片,勾起我对往事的许多回忆……这张小板凳跟随我有50年了。
记得当年我住在南市区西仓桥街华兴里,今年这片老房子迎来了拆迁,这里的居民告别了拎马桶的时代,老城区的居民盼望得也太久太久了。
我儿子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小时候总让我带他去老西门坐11路电车,在老城区兜一圈,坐在我身上看看两边的街景,十分开心。
有一天回来经过菜场,见地摊上正在卖小木凳,他挑了这张小木凳,回家后成了他的专座,经常坐在房间靠窗的亮堂处看小人书,可以坐很长时间。
后来这张小木凳又变成我女儿的专座,她也喜欢像哥哥一样坐在上面看小人书,还用它挂上橡皮筋跳个不停。
没想到最后它又成了我的专座,陪伴我总有20多年,我每天晚上坐着它,扒在床沿边上爬格子、写文章。
当年住房小,屋里只有一张小方桌,供一家人吃饭、孩子写作业、爱人绘图纸用。
我只有在他们全睡下后才有权利坐在桌边写东西。
每天几乎都是这样,吃过晚饭孩子先做作业,然后是在设计院工作的爱人绘图纸,这时候我只能坐小板凳在床沿上垫块三夹板,在那里爬格子。
等他们都睡下,我才能上小方桌继续写稿件。
虽然搬了两次家,都因为地方小,就一直这样生活过来。
小板凳成了我生活中离不开的“伴侣”。
那年月坐小板凳爬格子让我结识了很多好朋友,他们对我帮助很大,有教诲,有鼓励,有饱含真情的帮助,让我至今也不能忘怀!吴伯铭,上海《电影故事》的编辑。
吴伯铭老先生是一位老报人,工作十分认真、勤奋,给了我很多教诲、帮助。
1979年《电影故事》复刊,他成了我们上译厂的常客。
50多岁的老人经常骑着“老坦克”,从安福路来到我们永嘉路,他和译制厂生产办公室的陆英华是多年老朋友,我也常常接待他,听他聊天很长知识。
记得我在1973年曾执导过一部译制片(内参片)叫《海底肉蛋》,他居然很熟悉,告诉我这是描写二战时期美国潜艇的故事。
原名叫《紧急下潜》,泰伦保华主演的,新中国成立前上海放映过,票房挺高的。
从“现象”电影看当下中国国产影片的创作发展和市场建构

HUNDRED S CH O0LS I N ARTS Nhomakorabea口
文章 编 号 : 1 0 0 3—9 1 0 4( 2 0 1 4) 0 2— 0 0 7 1 —0 6
象 。尽 管 “ 现 象 ”电影 这 一 概 念 尚 有 待 于 学 术 界 作 出 更加 清 晰 、 更 加科 学 的界 定 和 阐述 , 但 当 下 部 分 影 片 所 反映 的各 种 电影 现象 却是 客观 存在 的 , 是 值 得 学 术
界认 真 关注 并深 入研 究 的 。 应该 看 到 , “ 现 象 ”电 影 的 出 现 是 一 种 独 特 的 文
口 阁 斌 从“ 现 象” 电 影 看当 下 中 国 国 产 影片 的 创 作 发 展 和 市 场 建 构
面的争 议 , 如《 小 时 代 》系 列 ( 2 0 1 3) ; 或 因 影 片 艺 术 质
量差 , 但 票 房却 不低 , 其原 委 需 进 一 步探 讨 , 如《 天 机
・
富 春 山 居 图 》( 2 0 1 3) 等。不管出于何种原因 , “现
象” 电影 往 往会 成为 一种 受 到 广泛 关 注 的 “ 热 点 ”, 导 致 观众 和评 论 界 出现 一 种 众 说 纷 纭 、 沸 沸 扬 扬 的 现
述 , 但 当下 部 分 影 片 所 反 映 的 各 种 电影 现 象 却 是 客 观 存 在 的 , 是 值 得 学 术 界 认 真 关 注 并 深 入
研 究的 。“ 现 象 ”电影 的 出现 是 一 种 独 特 的 文 化 现 象 , 它 既 是 新 世 纪 以 来 国 产 电 影 创 作 生 产 迅 速 变革发展 和 电影 市场激 烈竞 争 的一种 产物 ; 也是 新媒 体 时代 大众 影评便 捷化 、 普 及 化 和 多样 化 的 一 种 产 物 。 由 于 “ 现 象 ”电影 的 产 生 与 电影 创 作 和 电 影 市 场 均 有 十 分 紧 密 的 联 系 ,
吴永刚:“终我身于电影事业”

大师剪影29吴永刚:“终我身于电影事业”■ 陈同艺上海有很多电影明星和著名导演,很早以前,我就听说他们的名字了。
可是,直至一九八二年初夏的一天,因出版有关影事的著作,我才有机会同吴永刚导演相识,并亲切交谈了三个多小时。
他留给我的印象是:平易近人,生活简朴,文思敏捷,壮志不已。
他的那间卧室,简朴得像普通退休工人的住处。
唯一醒目或称得上装饰品的,是挂在墙上的一支年代久远的猎枪和麂子头的标本。
这些大概是他年轻时打猎的爱好,现在留作纪念。
他戴一副老式眼镜,像老农似的盘腿坐在床上,嘴里衔着他心爱的大烟斗。
他的头发已经花白,但谈吐明快,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红润的面庞偶尔沉思片刻,仔细地听着我的问话。
他真不像一位七十五岁高龄的老人。
当我们谈起当时电影艺术的质量不高时,他严肃地说:“就我的经历来讲,要胡编乱造个故事,并不难。
但艺术可贵的是真诚,是要负责任的。
三十年代,我们在上海亭子间里,所写的都是生活中的感受。
茅盾、夏衍就是榜样。
过几天,我和叶楠要到四川农村去,看一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了责任制后的新面貌。
不到生活中去,什么创作也搞不出来。
”吴老一语道破了当时电影创作,也可以说是文艺创作的症结所在。
吴永刚工作到老,学习到老,他在艺术上一直有着自己的独特的、执著的追求。
他所孜孜以求的艺术境界,说出来竟使我大吃一惊。
他一口气讲了“四个”不见痕迹:不见摆布和剪辑痕迹的导演,不见表演痕迹的表演,不见布置和加工痕迹的美工,不见摄影机移动痕迹的摄影。
我说,这“不见痕迹”的电影艺术境界,就是努力达到真实、自然、生活化吧。
艺术上越是达到“不见痕迹”,对创作者的技巧和功力要求越高,很不容易。
他告诉我,为此他已经努力了六十年了。
说罢,他爽朗地笑了,那神态依然是毫不气馁、坚韧不拔的样子。
的确,吴老对自己追求的艺术风格,有一股子锲而不舍的韧性。
在他担任总导演、吴贻弓任导演的《巴山夜雨》时,他执著地再现了五十年前他自编自导的影片《神女》的艺术风格。
电影文学 点评

电影文学点评
电影文学是一部值得深入研究的电影作品。
从故事情节、角色设定、到画面表现,都展现出了导演和编剧的精湛才华。
电影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让人一开场就被吸引住。
导演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将故事情节巧妙地串联在一起,使得整部电影的节奏感非常强。
同时,电影中的角色设定也非常成功。
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特点,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此外,电影的画面表现也堪称一流。
导演通过精心的构图和色彩搭配,将画面表现得非常美丽。
特别是在一些关键场景中,通过特殊的拍摄手法和特效处理,使得画面更加震撼人心。
总的来说,电影文学是一部非常成功的电影作品。
它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表现手法也非常独特。
如果你对电影艺术感兴趣,那么这部电影一定不容错过。
上海电影评论学会简介

上海电影评论学会简介上海电影评论学会是从事电影评论及相关活动的学术团体。
学会成立于1990年,上级主管单位为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上海电影评论学会的宗旨是:推动影评,促进创作,繁荣电影。
学会成立来,无论电影界潮起潮落,始终坚持开展与电影创作人员对话、举行新片研讨或专题研讨、国产片评奖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在学会组织领导下,上海影评人队伍赢得了业界的关注,上海的群众影评活动在全国名列前茅。
从1991年起,上海电影评论学会每年举办永乐杯“上海影评人奖”年度十佳国产片的评选,至今已举办了21届。
评选的标准是:关注国家命运,反映人民生活,开阔艺术视野,为创建民族电影文化作出努力。
在评选中,评委们积极鼓励电影艺术创新,尤其对新一代电影人的创造给予积极评价和充分肯定。
经过多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上海影评人设立的这个奖项已获得全国各电影制作单位和电影艺术家们的广泛认同和全力支持。
在中国电影百年华诞之际,上海电影评论学会举行了“互动与对视——上海影评人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系列活动”;评选出上海杰出电影艺术家并为他们颁发了“上海电影杰出贡献奖”;开展了“中国电影百年名片”评选活动,评出了“影响中国电影进程和我们生活”的22部电影。
此外,还编辑出版了《名家看电影》、《梅朵文艺评论集》、《海上影谭》等书籍,召开了“华语电影与奥斯卡”学术研讨会,这些系列活动都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
2006年春,上海电影评论学会发起创办“文艺片俱乐部”,以此为基地,团结文艺片爱好者,举办优秀文艺片观摩和研讨、文艺片影评征文、电影艺术家与影评人对话等活动。
上海电影评论学会现有个人会员580名。
由著名评论家、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王纪人教授担任会长,副会长为上海电影集团公司副总裁汪天云教授、上海三九文化发展公司总裁杨玉冰、复旦大学教授顾晓鸣、原《文汇电影时报》主编罗君、上海永乐股份公司总经理谢鲍鑫。
上海电影评论学会一如既往致力于电影评论事业,探索电影艺术规律,补充新鲜血液,增强时代活力。
影评可以走得更远——走近上海电影评论学会

14 ┸ 走进影评可以走得更远——走近上海电影评论学会文/南宫耳东上海电影评论学会今年三十而立。
而立之年,恰逢中国电影市场进入又一轮风起云涌、乱象丛生的行情。
在这个商业表现为极端亢奋、票房一浪高过一浪的电影狂欢时代,作为一个立足于专业、学术,表情偏理性、还带有半官方性质的影评社团,究竟立于何地?如何作为?几个月前,刚换届不久的上海影评学会以出色举办了第24届“上海影评人奖”评选活动,呈现了自己的成熟眼界和坚定立场,也为多年来各自为阵的上海影评人吹响了抱团作战的集结号。
学会的很多老会员表示,这大概是近十年来搞得最风生水起的一次“上海影评人奖”评选活动,不仅增设了新奖项,而且整个评价活动不乏亮点;不仅权威报刊、专业网站予以广泛关注报道,电视台也对学会的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进行专访。
这样大张旗鼓的宣传攻势,在以前的历届上海影评人奖评选活动中是极少见的。
“历史”选择了年轻人为什么长期处于悄无声息或者圈内自嗨状态的影评学会,突然仿佛打了鸡血似的生龙活虎起来?这还得从去年的换届选举说起。
上海影评学会成立于1986年,由著名电影家张骏祥、张瑞芳、柯灵、梅朵等前辈发起,梅朵先生担任首任会长,接任梅朵的是上师大教授、文艺学博导王纪人。
无论发起人还是掌舵人,都是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老报人、老学人抑或老领导,总之是老前辈。
去年学会面临换届,按惯例,最佳候选人是担任多年副会长的汪天云,凭他的资历和对学会的贡献,升任会长名正言顺、众望所归。
但上报的名单并没有被批下来,原因是关于担任社团领导问题,中央出台了新规定,对年龄以及“兼任”等做了严格的限制,于是学会只好重新酝酿会长人选。
上影集团著名导演、上大影视学院教授朱枫,就是在这个时候,脱颖而出并被委以重任。
从某种意义上说,影评学会领导的年轻化得益于人事新政带来的偶然机遇,然而事实证明,掌门人年轻化了,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活力反应。
新一届影评学会很快由会长“组阁”,成立了新一届领导班子。
导演桑弧不仅留下了作品,还有艺品人品

24 ┸ 批评先锋桑弧导演的待人处事、控制全局、不大惊小怪、温文尔雅以及该扛的就扛着,都是作为导演应当学习和具备的职业操守。
按时下文化“高原”和“高峰”的说法,桑弧导演就属于“高峰”,他在中国电影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堪称影坛翘楚。
近些年,影院里流行起3D 电影,其实早在55年前就有了,1962年天马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国内第一部3D 立体电影《魔术师的奇遇》,该片导演就是桑弧。
不仅于此,他还拍摄了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第一部彩色故事片《祝福》,回顾他的一生,共创作了30多部作品,包括故事片、戏曲艺术片、音乐舞蹈片、新闻片、动画片、纪录片等,其代表作荣获国内外多个奖项。
今年是桑弧导演诞辰100周年。
日前,由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电影家协会,上海电影评论学会共同主办的纪念著名电影导演桑弧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上海文艺会堂举行。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桑弧电影文集》同时首发。
研讨会上,来自电影、文学、出版界的专家和桑弧导演生前同事、好友及家属近70人出席了活动,共同回忆了桑弧导演的艺术经历,探讨了他的导演风格、行业精神。
导演桑弧不仅留下了作品,还有艺品人品采编/子昱谦谦君子的执着与担当很多人印象中,电影导演属于那种叱咤风云、盛气凌人的人物,但桑弧导演身上却丝毫没有这样的做派。
上海电影评论学会会长、导演朱枫印象中,桑弧导演是一位谦谦君子式的文人导演。
“桑弧导演是一位全才,无论《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美轮美奂,还是《祝福》的深邃工整,抑或《子夜》的重彩浓墨,桑弧驾驭起来无不得心应手。
老一辈的电影界同仁都很愿意和他合作,一是因为他作为大导演几乎从来不乱发导演脾气,二是拍摄时他很少‘下蛋’(加拍镜头),分镜头本设计好几个镜头,到现场就拍几个,甚至到剪接台上影片完成,全片总镜头数和拍摄前的分镜头本基本上没有大的差别。
凡干过导演这个行当的人就有体会,这其实是一种很难的功夫,体现出一个导演对全片的预判能力、分镜头能力、现场调度能力、总节奏控制能力以及后期剪接能力。
繁花似锦人长情 光影叠替岁月诗

繁花似锦人长情光影叠替岁月诗
崔轶
【期刊名称】《上海艺术评论》
【年(卷),期】2024()2
【摘要】观看电视剧《繁花》的观众,似乎在王家卫的诗意调度下找到了小说文本中的“上海味道”,弥漫在上海人记忆中的味道。
这种回忆美好意境的错觉,像泛黄的旧照片,总是带着岁月的光辉,深藏在每个热爱电视剧《繁花》的观众心底。
或许这种美妙的错觉将本不是如此辉煌灿烂的黄河路的霓虹灯,表现在电视剧《繁花》中时,就应该如此闪耀、如此璀璨!
【总页数】3页(P53-55)
【作者】崔轶
【作者单位】上海电影评论学会;上海大学电影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6
【相关文献】
1.人与蕨的叠景——与流沙河先生谈诗
2.岁月如歌诗心如水──论金波儿童诗诗美特质
3.岁月留痕,青诗白话可见一斑——读苏青《岁月如歌话人生》有感
4.郭建华:光影岁月的坚守
5.流金岁月繁花似锦,影视寒冬的突围之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电影评论学会简介
上海电影评论学会是从事电影评论及相关活动的学术团体。
学会成立于1990年,上级主管单位为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上海电影评论学会的宗旨是:推动影评,促进创作,繁荣电影。
学会成立来,无论电影界潮起潮落,始终坚持开展与电影创作人员对话、举行新片研讨或专题研讨、国产片评奖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在学会组织领导下,上海影评人队伍赢得了业界的关注,上海的群众影评活动在全国名列前茅。
从1991年起,上海电影评论学会每年举办永乐杯“上海影评人奖”年度十佳国产片的评选,至今已举办了21届。
评选的标准是:关注国家命运,反映人民生活,开阔艺术视野,为创建民族电影文化作出努力。
在评选中,评委们积极鼓励电影艺术创新,尤其对新一代电影人的创造给予积极评价和充分肯定。
经过多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上海影评人设立的这个奖项已获得全国各电影制作单位和电影艺术家们的广泛认同和全力支持。
在中国电影百年华诞之际,上海电影评论学会举行了“互动与对视——上海影评人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系列活动”;评选出上海杰出电影艺术家并为他们颁发了“上海电影杰出贡献奖”;开展了“中国电影百年名片”评选活动,评出了“影响中国电影进程和我们生活”的22部电影。
此外,还编辑出版了《名家看电影》、《梅朵文艺评论集》、《海上影谭》等书籍,召开了“华语电影与奥斯卡”学术研讨会,这些系列活动都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
2006年春,上海电影评论学会发起创办“文艺片俱乐部”,以此为基地,团结文艺片爱好者,举办优秀文艺片观摩和研讨、文艺片影评征文、电影艺术家与影评人对话等活动。
上海电影评论学会现有个人会员580名。
由著名评论家、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王纪人教授担任会长,副会长为上海电影集团公司副总裁汪天云教授、上海三九文化发展公司总裁杨玉冰、复旦大学教授顾晓鸣、原《文汇电影时报》主编罗君、上海永乐股份公司总经理谢鲍鑫。
上海电影评论学会一如既往致力于电影评论事业,探索电影艺术规律,补充新鲜血液,增强时代活力。
欢迎热爱电影,有志从事电影评论的各界人士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