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环境教案—备选地块水分条件的观测

合集下载

观察比较不同水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的探究教案

观察比较不同水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的探究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水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 掌握探究的基本方法和过程;
3.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技能。

教学重点:
观察不同水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教学难点:
如何准确观测植物生长情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向学生们介绍本次探究的主题,即探究不同水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向学生们展示多种植物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和注意。

二、实验过程
1. 实验前准备
教师向学生们介绍实验所需的材料和器材:盆栽、控制器、水管等。

学生们根据教师的指示,自己准备好实验所需的材料和器材。

2. 实验流程
(1) 实验组和对照组
教师将盆栽分成两组,一组是实验组,一组是对照组。

在实验组中,给植物浇适量的水,而对照组中则不浇水。

(2) 观察
学生们在实验期间,每天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包括植物的高度、茎的粗细、叶子的颜色和大小等等。

观察结束后,学生们将观察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三、总结
教师指导学生们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出不同水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并让学生们做出相应的结论。

同时,教师也要让学生们思考,为
什么缺水或过多的水对植物的生长有不同的影响,引导学生们深入思考。

四、思考问题
思考为什么植物需要水?不同种类的植物对水分需求有何不同?如何合理浇水,为植物提供适量的水分?
五、总结:
本次实验通过探究不同水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使学生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植物生长需要的水分条件。

同时,通过实验,学生们也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方法和过程,并提高了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技能。

点亮自然之灯——校园植物观察教案

点亮自然之灯——校园植物观察教案

“点亮自然之灯——校园植物观察教案”的课程设计一、课程背景植物是我们身边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都离不开植物。

在大自然中,植物是环境的物质组成,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在人类社会中,植物除了提供生活资料外,还有生态美化的作用。

对于植物的观察、了解和保护,一直是学生们必须掌握的常识之一。

并且,学生对植物的了解程度,不仅可以满足课程要求和教育目标,更有益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和生活情趣提升。

本课程是一门关于校园植物观察的教学活动。

通过课程设计,学生将了解更多校园内常见的植物,帮助学生加深对植物的认知,节约时间和资金成本,同时也能让学生了解到人类与植物之间的重要关系,培养他们的生态责任心和生态意识。

二、教案目标1、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规律和适应环境的能力2、了解植物的形态结构、生长习性和繁殖方式等基本知识3、通过植物观察,锻炼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4、参与植物观察,了解校园生态,提高生态保护意识三、教学活动及教学步骤1、了解植物的基本知识老师需要向学生讲授植物的生长规律,植物的形态结构、生长习性和繁殖方式等基本知识。

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植物的结构与功能、植物与环境的关系、植物的多样性。

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图片、幻灯片等多媒体工具进行展示。

2、规划植物观察场地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规划学校的植物观察场地,确定学生观察的具体植物对象。

如果是针对校内某一区域的植物进行观察,需要先到该区域勘察,找到合适的观察点,比如:花圃、树林、河边等地点。

勘察后,教师和学生找到最佳的观察点,并平整地面,设置标志牌和观察桌等设备。

3、植物观察实验操作在观察植物时,教师需要先带领学生了解观察物种的名称、分类和生活习性等内容。

分组进行植物观察,不仅会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还能够让学生体验到合作和协调的乐趣。

在观察中,要求学生用肉眼观察叶片、花朵、果实、根茎等植物组织的形态和特征,并听老师讲解植物的生长规律和性质,准确理解植物的生长和发展特性。

园林植物栽培养护教案

园林植物栽培养护教案

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绪论☆教学题目:绪论☆教学重点: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的意义与作用☆教学难点: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与其它学科的关系☆教学手段:课堂讲授☆教学过程:精讲——提问——讨论——小结一、园林树木栽培养护的定义(一)园林树木栽培养护的意义园林树木栽培养护——指根据园林设计所选定的树种,由苗木出圃(或起苗)开始,经过运输定植到栽植地,通过以后的生长发育到树木衰老、更新、死亡,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所进行的实践活动。

其中包括园林树木的栽植,土、肥水管理,整形修剪,各种灾害的防治及树体保护等。

(二)园林树木养护在园林绿化建设中的作用1、树木具有改善和保护环境的作用2、园林树木具有美化环境的作用3、树木具有生产功能二、园林树木栽培与养护发展的概况(一)园林树木栽培养护简史《诗经》(陈风·东门之枌纪)中有“东门之枌,宛丘之栩,子仲之子,婆娑其下”的记载。

这说明,早在殷周时代,就在村旁宅院为了遮荫纳凉而种树,并在其下欢乐歌舞。

明代《种树书》中载有“种树无时,惟勿使树知”,“凡栽树,不要伤根须,阔掘勿去土,恐伤根。

仍多以木扶之,恐风摇动其颠,则根摇,虽尺许之木亦不活;根不摇,虽大可活,更茎上无使枝叶繁,则不招风”。

说明树木栽植时期的选择,挖掘要求和栽后支撑的重要性。

(二)园林树木栽培养护发展的近况20世纪50年代,在绿化北京展览馆和上海中苏友好大厦,采用了大树布置园林。

1954年后,杭州在扩建花港观鱼、平湖秋月、柳浪闻莺和玉泉等著名风景点时,移栽的20-50年生的天竺桂、七叶树、香樟、银杏、马尾松、雪松、紫薇、广玉兰等。

三、园林树木栽培养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及学习目的和方法(一)园林树木栽培与养护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植物学;土壤学;植物生理学;遗传学;育种学;园林树木学;园林苗圃学;昆虫学;植物病理学等。

(二)园林树木栽培与养护的学习目的1、了解园林树木栽培与养护在园林建设事业中的重要性、决定性作用。

2、掌握园林树木生长发育规律和国内外施工养护水平及其每个环节的理论与技术。

《植物需要水分作业设计方案》

《植物需要水分作业设计方案》

《植物需要水分》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植物为什么需要水分,水分对植物的重要性,以及不同植物对水分的需求量。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珍惜水资源,培养珍爱环境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什么是水分,植物为什么需要水分。

2. 水分对植物的作用。

3. 不同植物对水分的需求量。

4. 如何正确给植物浇水。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植物为什么需要水分,水分对植物的重要性。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和展示图片、视频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植物需要水分的原因和重要性。

2. 实验法:设计实验让学生观察植物在缺水和充足水分条件下的发展情况,加深他们对水分重要性的认识。

3. 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不同植物对水分的需求量,激发他们的思考和探索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干枯的植物和充满生气的植物的图片,引出植物需要水分的话题。

2. 进修:讲解水分对植物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植物为什么需要水分。

3. 实验:设计实验让学生观察植物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发展情况,让他们亲身体验水分对植物的作用。

4. 总结:让学生总结实验结果,讨论不同植物对水分的需求量,加深对水分重要性的认识。

5. 拓展:让学生观察周围的植物,了解它们的发展环境和对水分的需求量,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六、作业安置:1. 观察家中或学校周围的植物,记录它们的发展情况和对水分的需求量。

2. 结合实验结果和观察,写一篇关于植物需要水分的文章。

3. 设计一个关于植物和水分的小实验,并向同砚展示。

七、评判方式:1. 完成作业的内容是否符合要求。

2. 文章是否表达清晰,观点是否明确。

3. 实验设计是否合理,观察结果是否准确。

八、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植物需要水分的认识有所提高,他们的实验观察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01 项目一 园林植物资源调查与选配教案

01 项目一  园林植物资源调查与选配教案

课程:项目一园林植物资源调查与选配教学要求1.能识别见到的植物;2.能判断园林绿地中植物应用类型;3.会根据地点和绿地位置提出对植物要求;4.借助工具书和资料会依据种植地立地条件进行植物选择;5.在园林景观实际中,能按种植效果分析具体植物的可能形成的景观类型。

教学难点1.借助工具书和资料会依据种植地立地条件进行植物选择;2.在园林景观实际中,能按种植效果分析具体植物的可能形成的景观类型。

课时安排本章安排理论6学时主要教学内容任务一园林绿化应用中植物类型调查一、行道树二、庭明景观树三、花灌木四、绿篱植物五、垂直绿化植物六、地被植物七、风景林植物八、水景植物九、桩景造型类植物十、室内绿化植物任务二园林绿地类型调查一、根据用途和功能划分城市绿地二、根据生态因子和规模划分绿地环境任务三园林绿化植物选择一、园林植物的选择原则二、园林植物选择三、叶的变态任务四园林植物配置一、按种植点的平面分布配置二、按种植效果的景观配置三、配置密度与树种组成任务实施一、园林植物配置的基本步骤和方法二、植物配置应注意的问题教学过程:1.教学形式:讲授课,教学组织采用课堂整体讲授和分组演示。

2.教学媒体: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媒体技术。

作业处理:完成每节任务的任务提出部分。

板书设计:说明:1.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可按节或课设计填写。

2.课次为授课次序,填1、2、3……。

3.授课方式主要包括填理论课、实验课、讨论课、习题课等。

4.方法及手段如:举例讲解、多媒体讲解、模型讲解、实物讲解、挂图讲解、音像讲解等。

5.其他内容要求结构完整,逻辑清晰,具体详细。

水环境要素野外观测和采样方法

水环境要素野外观测和采样方法

水环境要素野外观测和采样方法1 土壤水分观测1.1 定义土壤水分含量是指土壤在105℃下烘干至恒重时失去的水量,以单位土壤质量中水的质量(质量分数)或单位土壤容积(体积分数)表示。

土壤含水量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表示,最常用的表示方法有以下三种:以风(或烘)干土壤中水分的质量分数表示,常以百分数(%)表示,又称土壤质量含水量,即土壤中实际所含的水质量占干土质量的百分数;以风(或烘)干土壤中水分的体积分数表示,又称体积含水量,是指土壤中水的容积占土壤容积的百分率;以水层厚度表示的含水量,单位一般是毫米(mm)。

为了能实施长期稳定的土壤水分含量的监测,采用目前比较方便可行的中子仪和时域反射仪(TDR)来观测土壤水分含量,其获得的是土壤水分的体积含水量,根据土壤体积含水量可计算出以土层厚度(mm)表示的不同土层内的水储量,它是进行水量平衡和蒸散研究的基本参数。

长期观测采样地内的土壤水分含量以多根中子管测得的土壤水分含量的平均值来代替。

对农田生态系统水、土、气、生联合观测和采样的长期观测采样地的土壤水分含量,还根据需要,进行烘干法的测定。

烘干法测定土壤水分含量的目的主要是与中子水分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中子仪观测的精度,及时标定中子仪;同时,在中子仪运行一旦出现故障时,使用烘干法测量土壤水分含量作为对数据的补充。

由于烘干法对观测场土壤破坏较大,不易作为长期和经常性的观测手段,应尽量维护中子仪的使用,在中子仪出现故障时尽快寻找备份中子仪替代,并及时送修中子仪。

6.1.2 观测场地和设施中子仪测定土壤水分含量的观测场地指位于气象站和生态系统长期观测采样地内的中子管,土壤水分含量采用中子仪及其附属设备观测。

烘干法的土壤采样应围绕中子管外1m-2m范围内取样,以尽量减少由于土壤水分含量的空间变异带来的误差,但采样不能靠近中子仪周围0.5m范围内,影响中子仪观测的精度。

烘干法所需要的设备有土钻、铝盒、烘箱、天平等。

6.1.3 观测频度在湿润季节,土壤如果长期处于饱和或接近饱和状态时,可以每10天观测一次,其它情况下,应每5天观测一次,降水后原则上应加测一次(但如果表现为连阴雨天气,可以不用加测);如果土壤封冻,则停测。

七年级生物上册《植物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实验教案设计

七年级生物上册《植物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实验教案设计

本节课程设计的是七年级生物上册《植物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实验教案,旨在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了解植物生长和生命活动所需的重要条件,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了解植物生长和生命活动所需的必要条件:水和无机盐。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和操作的能力,提高科学实验的素养;帮助学生掌握实验中数据记录和分析的方法,提高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兴趣和科学探究的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1.实验一:观察植物对水的生长影响2.实验二:观察植物对无机盐的生长影响三、教学过程实验一:1.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植物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生长情况,了解植物对水的依赖关系。

2.实验材料:小麦种子、砂土、小盆、水、喷壶、测量器等设备。

3.实验步骤:(1)将小麦种子用水浸泡6小时,然后把它拿出来。

(2)准备小盆和砂土,用砂土将小盆填满。

(3)在小盆中分别按照以下比例加入不同数量的水——5毫升、10毫升、15毫升和20毫升的水,每组5个小麦种子。

(4)将分别加有不同水量的小盆放到阳台上,注意保持每个盆的其他条件一致。

(5)每天用喷壶给每个盆中的小麦喷水,每隔一天记录小麦的生长状况、茁壮程度以及水平衡和营养情况。

4.实验结论:随着水量的增加,小麦的生长越发良好,茁壮成长。

实验二:1.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植物在有或无无机盐的条件下生长情况,了解植物对无机盐的依赖关系。

2.实验材料:小麦种子、砂土、无机盐水溶液、小盆、喷壶等设备3.实验步骤:(1)将小麦种子用水浸泡6小时,然后把它拿出来。

(2)准备好小盆和砂土,用砂土将小盆填满。

(3)在小盆中分别加入有无机盐水溶液的砂土,每组5个小麦,注意盆与盆之间不能混淆。

(4)将分别加有无机盐水溶液的盆放在一个能够让小麦生长的环境下,每隔一天记录小麦的生长状况,茁壮程度和生命活动等。

4.实验结论:在无机盐水溶液中生长的小麦得到了更好的生长,生长更健康,茁壮成长。

初一生物绿色植物生活需要水教案

初一生物绿色植物生活需要水教案

初一生物绿色植物生活需要水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绿色植物生活所需要的水分;2.掌握绿色植物与水分的关系;3.能够正确使用科学实验方法观察绿色植物生长过程中与水分的变化。

二、教学准备1.教材《初中生物》;2.实验器材:种子、花盆、浇水壶、水、测量杯、放大镜等。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1. 引入(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绿色植物需要水?学生们可以围绕这个问题进行讨论,之后教师进一步解释绿色植物与水分的关系。

2. 知识讲解(10分钟)通过学生的讨论,教师可以对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分进行讲解。

包括以下内容: - 植物的组成部分是由细胞组成的,而细胞主要由水分构成; - 植物通过根吸收水分,并通过茎部和叶片分布给整个植物; - 水分可以帮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并帮助植物进行物质运输。

3. 实验操作(20分钟)进行以下实验操作,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中与水分的变化: 1. 将种子均匀地分别种植在两个花盆中; 2. 每天给其中一个花盆浇适量的水,另一个花盆则不浇水;3. 每天观察两个花盆中植物的生长情况,记录下植物的高度和颜色变化;4. 实验进行一周,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

4. 结果分析(10分钟)根据观察和记录的结果,学生们可以对实验进行结果分析和讨论: 1. 有没有给植物浇水的花盆的植物生长得更好?为什么? 2. 植物的颜色和高度有什么变化?是否与水分有关?5. 巩固练习(10分钟)根据教材中的相关章节进行讲解和练习,检验学生对绿色植物与水分关系的理解程度。

6. 总结(5分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们总结绿色植物生活所需要的水分,并复习相关知识点。

四、教学评价既然学生们通过实验、讨论和练习等方式进行了知识的深入学习,那么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 通过学生的实验记录,获取实验结果和观察记录;- 针对教学目标进行解答问题、练习等形式的评价; - 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间的讨论和展示,评价是否正确理解了绿色植物生活所需要的水分。

课题四、园林植物与水 教案

课题四、园林植物与水 教案
多媒体
授课内容:
一、水及其变化规律
1、地球上水的数量及其分布
2、水的形态及其变化规律
水在自然界以三种形态存在:固态、液态、气态
地球上的水圈是一个永不停息的动态系统。
对冷暖气候变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水的生态意义
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植物的含水量占其鲜重的70%~90%,水是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原料。植物体的一切新陈代谢作用都要有水的参与。水分在自然界中以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形态存在,它们具有不同的生态意义。
污染物的毒害作用
水中的污染物从根毛进入植物体,大部分与根的蛋白质、多糖类、核酸等形成螯合物,沉积在根部,其他部分则沿导管向上部移动,在移动污染对植物的危害
用水生植物来监测水污染、对污染物进行生态毒理学评价及其进入生物链以后的生物积累、修饰和转运,对植物生态的保护和人畜健康方面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能运用园林植物与水的关系,进行城市绿化,合理有效地选择园林植物种类,最大限度地发挥园林植物的生态效益。
重点
难点
一、水及其变化规律
二、水对园林植物的生态作用
三、园林植物对水分条件的适应
四、水污染对园林植物的危害及其园林植物对水污染的净化
五、园林植物群落对城市水分的调节
教学环节时间分配
3课时
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实施步骤
植物的富集作用
植物能吸收环境中的有毒物质,并能把这些毒物贮存在体内。植物这种贮存毒物量随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加,这就是植物的富集作用。利用植物吸收富集水体中有毒物质的能力,在水中栽植相应的植物,就能减少水中毒物,达到净化的目的。
植物能分解和转化某些有毒物质
植物的存在有利于有机污染物质的降解。水生植物可能吸收和富集某些小分子有机污染物,更多的是通过促进物质的沉淀和促进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来净化水体。

《园林植物环境与栽培》课程标准

《园林植物环境与栽培》课程标准

《园林植物环境与栽培》课程标准一、课程名称园林植物环境与栽培二、适用专业园林绿化(011600)、园林技术(011500)、设施农业生产技术(010100)、现代农艺技术(010200)、休闲农业经营(010300)、循环农业与再生资源利用(010400)、植物保护(010600)、现代园艺技术(010700)、现代林业技术(011300)、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011400)三、学时与学分108学时,6学分四、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中等职业学校园林绿化、园林技术、现代园艺技术等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通过对园林植物环境与栽培等内容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植物生长发育的基础知识;掌握园林植物生长发育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了解园林植物基本的繁殖方法、露地和保护地栽培的基本方法,掌握土壤培肥、科学用水、合理施肥,光能利用、温度调控、苗木繁殖等基本知识与技能,形成在生产实践中能根据植物生长发育特点对露地、保护地植物的合理配置和栽培管护的职业能力,培养学生树立客观求实的工作态度,养成良好的互助合作的工作作风,具备服务意识、职业规范意识、安全意识、审美意识、生态保护意识等职业素养。

本课程的前导课程有《园林植物识别》,后续或者同期开设的课程有《花卉生产技术》《园林制图》等核心课程,以及《盆景制作》《园林规划设计》等专业方向课程,为后续学习专业方向课程奠定基础,提供学习支撑。

五、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达成如下的职业素养、知识、技能目标:(一)素养目标1.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2.具备吃苦耐劳、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工作态度;3.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协作、沟通、组织管理能力,具备良好的团队意识;4.具有根据项目或工作任务,制定目标、计划,分析和解决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5.具有收集、检索、信息查询和整理资料获取资源、自主学习、迁移创新的能力。

(二)知识目标1.了解园林植物环境与栽培的关系的基本要求;2.掌握植物的生长发育的基本原理与技术;3.了解园林植物栽培与科学用水、温度调控、农业气象等相关技术;4.掌握园林植物栽培与光能利用等技能;5.掌握园林植物栽培与土壤培肥等技术、原理与方法;6.掌握不同类型土壤的调节方法和肥料的鉴定。

《植物需要水分作业设计方案》

《植物需要水分作业设计方案》

《植物需要水分》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植物对水分的需求;2.掌握植物吸收水分的方式;3.理解水分对植物发展的重要性;4.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二、教学内容:1.植物对水分的需求;2.植物吸收水分的方式;3.水分对植物发展的影响;4.实验:观察植物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发展情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植物对水分的需求和吸收方式;难点:理解水分对植物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1.教学PPT;2.实验材料:植物、土壤、水壶等;3.实验记录表;4.教学视频。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植物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发展情况,引发学生对植物需要水分的思考。

2.讲解(15分钟):讲解植物对水分的需求和吸收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到水分对植物发展的重要性。

3.实验操作(3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植物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发展情况,并记录实验结果。

4.讨论与总结(15分钟):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水分对植物发展的影响,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5.作业安置(5分钟):安置作业,让学生回答几个与水分和植物发展相关的问题,并要求他们写出实验报告。

六、教学评判:1.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评判其观察和记录能力;2.阅读学生的实验报告,评判其对植物需要水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七、延伸拓展:1.组织学生进行更多关于植物发展的实验;2.开展植物发展的珍爱活动,让学生了解珍爱环境对植物发展的重要性。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学生将深入了解植物对水分的需求和吸收方式,培养其观察和实验能力,提高对植物发展的认识。

同时,也将引导学生关注环境珍爱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培养其爱护植物、珍爱环境的认识。

园林植物的栽培与养护教案

园林植物的栽培与养护教案

园林植物的栽培与养护教案教案标题:园林植物的栽培与养护教学目标:1. 了解园林植物的栽培与养护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掌握园林植物的栽培与养护的技巧;3. 培养学生对园林植物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内容:1. 园林植物的选种与栽培;2. 园林植物的水分管理;3. 园林植物的施肥与病虫害防治;4. 园林植物的修剪与整形。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美丽的园林景观图片,引起学生对园林植物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你们喜欢园林景观吗?你们知道园林植物是如何栽培和养护的吗?”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园林植物的选种与栽培:- 介绍园林植物的选种原则和常用园林植物的特点;- 讲解园林植物的栽培方法,包括土壤准备、播种或移植、浇水等。

2. 园林植物的水分管理:- 解释园林植物的水分需求和水分管理的重要性;- 介绍浇水的时机、方法和注意事项。

3. 园林植物的施肥与病虫害防治:- 说明园林植物的养分需求和施肥原则;- 讲解常见的园林植物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

4. 园林植物的修剪与整形:- 引导学生了解园林植物的修剪目的和原则;- 演示如何进行园林植物的修剪和整形。

三、实践操作(2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根据老师的指导,选择适合的园林植物进行栽培和养护实验。

学生可以亲自体验浇水、施肥、修剪等操作,并记录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

四、总结与展示(10分钟)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并进行总结讨论。

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总结园林植物的栽培与养护的重点和技巧。

五、拓展延伸(5分钟)鼓励学生在家中或学校的园林区域进行园林植物的栽培与养护实践,并鼓励他们记录实践过程和成果。

教学评估:1. 实践操作过程中的观察记录;2. 学生对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的理解和总结;3. 学生完成的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实践报告。

教学资源:1. 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的相关书籍和资料;2. 园林区域的实际植物和工具;3. 图片和视频资料。

通过科学实验学习土壤水分管理的教案

通过科学实验学习土壤水分管理的教案

通过科学实验学习土壤水分管理的教案。

一、教学设计背景土壤水分管理在农业生产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关系到作物的生长和产量,还关系到土地的生态环境和生产效益。

因此,教学中应重点介绍土壤水分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帮助学生掌握土壤水分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操作技能为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本教案设计了一种基于科学实验的教学模式,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观察能力,加深学生对土壤水分管理的理解和应用。

通过本次实验,学生将会学习和掌握裸地、表土、亚表土和腐殖层等不同土层对水分的保持能力及其影响因素。

二、教学目标1.从理论上掌握土壤水分管理的基本概念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2.了解土壤中不同层位的保水能力及其影响因素;3.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4.通过科学实验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快速解决问题的能力;5.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实验设计1.教学内容通过科学实验学习土壤水分管理2.实验设计(1)实验目的通过对裸地、表土、亚表土和腐殖层等不同层位土壤对水分的保持能力的实验,探究不同土层的水分保持能力及其影响因素,为土壤水分管理提供参考。

(2)实验材料不同土层样品、蒸发皿、1毫升精密滴定器、天平、烘干箱等。

(3)实验步骤1.在地面上开挖一个直径约20厘米,深约30厘米的坑,将裸土、表土、亚表土和腐殖层等不同土层样品分别放入蒸发皿中,并记录各自的重量。

2.从水龙头流出清水,利用滴定器,往每个蒸发皿中滴定相同的水量,让每个蒸发皿的湿度大致相同。

3.覆盖重纱网并转入室内,保护免受昆虫的干扰,放在日光灯下(模拟自然光照射)放置24小时。

4.测量各个蒸发皿中水分的蒸发量,计算每个土层的蒸发量。

5.在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分析每个土层的保水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并进行讨论和总结。

(4)实验注意事项1.各蒸发皿中滴入的水量应相同,滴定时需精确。

2.实验过程中需保持室温、湿度及光照等条件大致相同。

《植物需要水分》 作业设计方案

《植物需要水分》 作业设计方案

《植物需要水分》作业设计方案一、作业设计目标1、让学生了解植物需要水分的原因和重要性。

2、帮助学生掌握植物吸收水分的途径和机制。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增强学生保护植物、珍惜水资源的意识。

二、作业类型1、书面作业布置关于植物水分需求的知识问答,例如:“植物缺水会有哪些表现?”“水分在植物体内是如何运输的?”要求学生撰写一篇短文,描述一种植物对水分的依赖以及其适应水分条件的特点。

2、实践作业观察并记录不同水分条件下植物的生长状况,比如在花盆中种植相同的植物,分别给予充足水分、适量水分和少量水分,观察它们的叶子颜色、茎的粗细、花朵开放情况等,并进行记录和分析。

进行简单的实验,如比较浸泡在水中和未浸泡在水中的种子发芽情况,记录发芽时间、发芽率等数据。

3、小组作业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植物如何在干旱环境中生存,每个小组提交一份讨论报告,包括所讨论植物的名称、耐旱特点以及人类可以从中得到的启示。

安排小组合作完成一个关于植物水分利用的科普展板,展示内容包括植物的吸水器官、水分运输途径、水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等。

三、作业难度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将作业分为基础、提高和拓展三个层次。

1、基础层次针对对植物知识了解较少的学生,主要是一些简单的知识问答和观察记录,如“列举三种需要大量水分的植物”“观察家里的盆栽植物一周内的需水情况”。

2、提高层次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布置一些需要分析和思考的作业,如“分析为什么有些植物可以在水中生长,而有些植物不能”“比较同一种植物在不同季节的需水量差异及原因”。

3、拓展层次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作业,比如“研究一种珍稀植物对水分的特殊需求以及保护措施”“设计一个可以自动给植物浇水的装置,并说明其工作原理”。

四、作业时间安排1、书面作业安排在课后,预计完成时间为 30 分钟。

2、实践作业可以在周末或假期进行,观察记录时间为 1 2 周,实验时间为 3 5 天。

用小实验揭示雨前后水分的差异教案

用小实验揭示雨前后水分的差异教案

用小实验揭示雨前后水分的差异教案教案名称:用小实验揭示雨前后水分的差异教学目标:1. 了解水分对于植物的重要性2. 掌握如何利用小实验来揭示雨前后水分的差异3.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科学实验精神4. 增加学生对于科学实验的兴趣教学内容:一、引言(5分钟)老师简要讲述植物对于水分的需求以及水分能够对植物生长产生的影响,提出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雨前后土壤水分的差异以及对于植物的影响。

二、准备工作(10分钟)老师出示几盆相同的植物,提出问题:如果这几盆植物存在水分差异,我们该如何检测出来?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老师引导学生思考以及提出下一步操作。

三、实验操作(70分钟)1. 实验操作一:量测土壤水分的差异老师将两盆植物分别放置在雨前和雨后的土壤中,等待一段时间后再使用土壤水分计测量两盆植物所处的土壤水分,画出相应的图表并进行比较。

2. 实验操作二:观察植物生长情况学生用显微镜观察雨前和雨后种植的同一种植物叶子的形态和结构的差异,记录下来。

3. 实验操作三:观察植物系生长情况学生将植物根系取出进行比较,看看是否有差异。

四、分析结果(10分钟)老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来分析雨前后水分对于植物生长的差异,从而让学生了解雨前后水分的重要性以及对于植物生长的影响。

五、总结(5分钟)老师简要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以及重要性,并给予学生一些相关的推荐阅读资料或者学习内容。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课内实验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动手实践和观察能力,让学生亲身体验雨前后水分对于植物生长的影响,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科学实验精神。

教学评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验结果给予相应的评价,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雨前后水分对于植物生长的影响,在实践中学习到科学实验的精神和方法,并积累相关的实践技能和经验。

参考资料:1. 江苏省2017年中等职业学校教学部门发展指导(化学)2. 中学生科学实验训练体系标准(实验设计部分)3. 《园艺学》(第二版),“植物生长与土壤水分关系的研究”章节4. 《植物生理学》(第三版),“植物与水”的章节。

绿色植物缺水教案:如何判断和救助?

绿色植物缺水教案:如何判断和救助?

绿色植物缺水教案:如何判断和救助??植物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存在,它们不仅可以美化环境、净化空气,还可以补充氧气、保护人体健康。

但是很多人在养护植物时,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如植物缺水等。

那么,如何判断植物缺水的情况,并进行适当的救助呢?一、如何判断植物缺水1、观察植物叶片如果植物叶片出现干枯、萎蔫、变黄、变色的情况,那么就有可能是植物缺水了。

可以轻轻摸摸叶片,如果感觉不到任何的水分,那么就需要及时给植物浇水。

2、观察植物表面如果植物表面出现了皱缩或者色泽发暗的情况,也需要考虑是否缺水了。

3、观察土壤状态可以用手探一探土壤的湿度,如果感觉干燥,那么就是缺水了。

当然,这种方式只适用于容器养护的植物。

4、观察植物生长状况如果植物的生长速度减慢、萌芽缓慢等情况,那么就需要考虑是否缺少了水分。

二、如何进行适当的救助1、给植物浇水浇水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但必须注意一下几点:(1)不能一次性浇太多水,否则会导致根部浸泡在水中,造成缺氧。

(2)浇水一定要在土壤表层稍微干燥时才进行,如果土壤表层已经湿润了,那么就需要等一段时间再浇水。

(3)浇水的时候要注意让水从底部往上渗透,尽量不要浇在植物的叶面上。

2、补充水分工具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给植物添加适量的保湿剂等工具,来保持植物的水分。

3、保持湿度可以适当地增加植物周围的湿度,如放置一个水盆或者喷水等方式,来维持植物的水分。

4、减少光照在植物缺水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地减少阳光照射的时间,避免过度蒸发和水分流失。

总结植物缺水是一个比较常见的问题,但是我们只要留心观察和及时救助,就可以让植物健康成长。

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植物的养护,定期浇水、施肥等,以保证植物的稳定生长。

《植物需要水分》 作业设计方案

《植物需要水分》 作业设计方案

《植物需要水分》作业设计方案一、作业目标1、让学生了解植物需要水分的原因和重要性。

2、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植物水分需求的能力。

3、增强学生对植物生长过程的认知,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二、作业内容1、知识讲解(1)通过课堂讲解,向学生介绍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重点强调水分在细胞中的作用,如维持细胞的形态、参与新陈代谢等。

(2)讲解植物的蒸腾作用,包括蒸腾作用的过程、意义和影响因素,让学生明白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水分的同时,也能够促进水分和营养物质的运输。

2、观察实验(1)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水分条件下植物的生长状况。

准备两组相同的植物幼苗,一组正常浇水,另一组减少浇水次数和水量。

让学生每天观察并记录两组植物的外观变化,如叶片颜色、植株高度、根系发育等。

(2)指导学生制作植物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比较水分充足和缺水情况下细胞的差异,从而直观地感受水分对植物细胞的影响。

3、资料收集(1)让学生通过查阅书籍、上网搜索等方式,收集不同植物对水分需求的特点,了解一些适应干旱环境的植物是如何保存水分的。

(2)收集因缺水导致植物生长不良或死亡的案例,分析其中的原因。

4、写作任务(1)要求学生根据实验观察和资料收集,写一篇关于“植物需要水分”的短文,阐述植物需要水分的原因和水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字数不少于 500 字。

(2)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假设地球上没有了水分,植物将会怎样,写一篇小短文描述这个情景。

三、作业形式1、书面作业包括实验报告、短文写作等,要求学生用清晰、规范的文字表达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2、口头报告安排课堂时间,让学生分组汇报实验结果和资料收集情况,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作业评价1、评价标准(1)知识掌握:是否准确理解植物需要水分的原因和重要性,相关知识点有无错误。

(2)观察分析能力:实验观察记录是否详细、准确,能否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解释。

(3)资料收集:收集的资料是否丰富、有价值,能否有效地支持自己的观点。

幼儿园植物种植观察教案 幼儿园自然观察

幼儿园植物种植观察教案 幼儿园自然观察

幼儿园植物种植观察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生长需要的条件。

2. 培养幼儿对自然的观察和发现能力。

3. 培养幼儿的爱护自然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植物的生长条件:土壤、水、阳光。

2. 不同植物的生长特点和习性。

3. 植物的种植方法和观察技巧。

三、教学准备1. 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或幼苗。

2. 准备透明的花盆或种植盒。

3. 准备土壤、水壶、阳光灯等种植所需的器具。

4. 准备幼儿园教师和家长的配合和协助。

四、教学活动1. 植物种植前的准备1.1 选择合适的植物种子或幼苗。

1.2 准备透明的花盆或种植盒。

1.3 准备好土壤、水壶、阳光灯等种植所需的器具。

1.4 教师向幼儿介绍植物的生长条件和种植的方法。

2. 植物种植和观察2.1 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将种子或幼苗种植在透明花盆或种植盒中。

2.2 孩子们每天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记录下植物的变化和成长过程。

2.3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进行植物的观察和记录,例如绘画、摄影等方式。

3. 植物生长的讨论和总结3.1 教师和幼儿讨论植物生长的条件和影响因素。

3.2 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对植物生长的观察和感受。

3.3 教师引导幼儿总结植物生长的规律和特点。

五、教学评估1. 观察幼儿对植物生长的观察和反应。

2. 收集幼儿对植物生长的记录和总结。

3. 教师对幼儿的参与和表现进行评价。

4. 家长和其他教师对幼儿观察教学的评价。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应及时总结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做好教学反思。

2. 记录下幼儿在观察和记录植物生长过程中的表现和反应,作为教学反思的依据。

3. 教师应根据家长和其他教师的评价进行教学反思和改进,提升教学质量。

七、教学延伸1. 可以组织幼儿进行植物生长比赛,让他们在观察和记录植物生长的过程中体验乐趣。

2. 组织幼儿参观植物园、花市等,拓展他们对植物的认识和理解。

八、教学小结通过植物种植观察教学,不仅可以让幼儿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生长需要的条件,还可以培养其对自然的观察和发现能力,以及爱护自然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方案植物生长与土壤环境----土壤吸湿水含量测定(精)

教学方案植物生长与土壤环境----土壤吸湿水含量测定(精)
教学方案植物生长与土环境----土壤吸湿水含量测定
一、学习目标
了解土壤吸湿水含量的测定原理,掌握土壤吸湿水含量的测定规程,以根据测定结果进行土壤水分的合理调控。
二、知识点
用具与材料,实训原理,操作规程。
三、重点难点
风干土样水分的烘干称重。
四、教学设计
知识点
知识点内容描述
辅助教学资源
教学方法
用具与材料
铝盒、烘箱、牛角匙、天平、干燥器、土壤样品。
图片:铝盒,干燥器,烘箱。
实训指导:土壤吸湿水含量测定
讲授
实训原理
在(105±2)℃的温度下,水分从土壤中全部蒸发,此温度下有机质不分解。将土样置于(105±2)℃下烘至恒重,根据烘干前后质量之差,计算出土壤吸湿水含量。
实训指导:土壤吸湿水含量测定
讲授
操作规程
称空铝盒重、称风干土与铝盒总重、烘干、冷却称重、结果计算。
图片:记录表,计算公式。
实训指导:土壤吸湿水含量测定
讲授
操作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园林植物环境教案序号 4
课程名称园林植物环境授课
班级
09-1 课时 4
单元单元二测定备选地块的环境因子授课
时间
10年11月日
任务任务三、备选地块水分条件的观测授课
地点
环境实验室教学
方法
任务驱动法
教学资源教师用资源
教学材料:教案、讲义、课件
学生用资源
参考材料:课程讲义、课件、参考书籍
工具:干湿球温度表、天平、铝盒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大气湿度和土壤湿度的观测方法
能力目标:能熟练规范地使用仪器对大气湿度和土壤湿度进行观测与测定。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培养安全、责任意识,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空气湿度和土壤湿度的观测方法教学难点
教研室主任签字
教学过程教
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教学
意图
时间
分配
min
提出任务1、工作任务倒入
教师解读任务,使学生明确本节
课的任务内容及要求。

2、明确本节课任务
提出具体任务:观测备选地块的
大气湿度和土壤湿度。

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任务内容
及任务要求,引导学生思考完成
任务的方法。

1、根据教师的引导明确学习目
标,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2、明确任务要求,树立分工合
作意识
让学生明确学
习目标和任务。

10
分析任务教师引领分析完成任务的切入
点及需要具备的知识,使学生形
成完成任务的思路。

1、根据学材学习空气湿度和土
壤湿度的测定方法。

2、小组讨论制定工作计划
3、选两组派代表分别演示如何
观测和测定空气湿度和土壤
湿度;
4、其他同学补充完善
5、教师点评、并演示正确的操
作过程。

学生学习大气
湿度和土壤湿
度的观测方法
110
完成任务巡视中观察各小组的工作方法
及进展情况,对可能发生的个别
问题进行解答。

提醒学生进行分工合作。

1、组内分工:按照分工计划进
行实施,做到全员参加。

2、各小组长带领本组按照各自
分工分别完成各自任务。

对备选地块的
空气湿度和土
壤温度进行观
测,进一步熟练
各种仪器仪表
的使用方法。

50

结评价进行总结性评价,对学生的成果
持多鼓励的态度。

听取教师的总结和评价,学会正
确评价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
逐步完善自我。

对于已完成的
任务进行总结。

让学生对自己
完成任务的情
况有明确的认
识,知道自己的
优势与不足。

10
课后小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