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中庸》节选同步练习教学提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中庸》节选

同步练习

《中庸》节选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词义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A.致.中和,天地位焉

致:达到。

B.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

措:放下。

C.小人反.中庸

反:反对。

D.子庶民,则百姓劝.

劝:勉励,指受到勉励而勤奋努力。

解析:反,违背。

答案:C

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喜怒哀乐之.未发

A.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

B.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C.填然鼓之.

D.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解析:A项与例句均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指示代词。C项,音节助词,无义。D项,助词,的。

答案:A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从容

..中道,圣人也

B.博学之,审问

..之,慎思之

C.好学

..近乎知

D.吾从而

..师之

解析:A项,古义:指自然而然。今义:不慌不忙、镇定、沉着。B项,古义:指审慎地询问。今义:即审讯,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或法院向民事案件中的当事人或刑事案件中的自诉人、被告人查问有关案件的事实。D项,古义:是两个词,从,跟随;而,表动作的承接。今义:一个词,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答案:C

4.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

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C.尊贤.,则不惑

D.子.庶民也

解析:A、B、C三项均为形容词作名词;D项,意动用法。

答案:D

5.默写下列名句名篇。

(1)中也者,;和也者,。

(2)好学近乎知,,。

(3),,,明辨之,笃行之。

(4)诚者,;诚之者,。

答案:(1)天下之大本也天下之达道也(2)力行近乎仁

知耻近乎勇(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4)天之道也人之道也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率.性之谓道率:遵循。

B.发而皆中.节中:适合,符合。

C.万物育.焉育:繁育、生长。

D.中庸其至.矣乎至:达到。

解析:至,至道(最高的道德标准)。

答案:D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A项,前者为代词;后者为语气助词,表推测。B项,均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均为助词,表停顿。D项,均为疑问代词,没有谁,没有什么。

答案:A

8.下面对文意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普遍通行的行为准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B.孔子认为中庸之道之所以不能实行,是因为: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他还说:中庸之道只有贤能的人才能做到,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

C.作者认为中庸是最高的德行,最高的道德标准,所以,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实行它。这正如我们要求“大公无私”,很少有人能做到一样。

D.作者认为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恰当;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好走极端。也就是说,过分与不够貌似不同,其实质都是一样的,都不符合中庸的要求。

解析:B项中“只有贤能的人才能做到”一说有误,原文强调“贤者过之”,即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

答案:B

9.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2)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参考答案:(1)中,是天下人最重要的根本;和,是天下人普遍通行的行为准则。

(2)中庸的道理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常常做过了头,愚昧的人则常常达不到。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4题。

斗且见微知著

斗且廷见令尹子常①,子常与之语,问蓄货聚马。

归以语其弟曰:“楚其亡乎!不然,令尹其不免乎!吾见令尹,令尹问蓄聚积实,如饿豺狼焉;殆必亡者也。夫古者聚货不妨民衣食之利,聚马不害民之财用。国马足以行军,公马足以称赋②,不是过也。公货足以宾献③,家货足以共用,不是过也。夫货马邮则阙于民,民多阙则有离叛之心,将何以封矣?”“昔斗子文三舍令尹,无一日之积,恤民之故也。成王闻子文之朝不及夕也,于是乎每朝设脯

一束,糗一筐,以羞子文;至于今秩之。成王每出子文之禄,必逃,王止而后复。人谓子文曰:‘人生

求富,而子逃之,何也?’对曰:‘夫从政者,以庇民也。民多旷者,而我取富焉,是勤民以自封也,死

无日矣。我逃死,非逃富也。’故庄王之世,灭若敖氏④,唯子文之后在,至于今处郧,为楚良臣。”

“今子常,先大夫之后也,而相楚君无令名于四方。民之羸馁,日已甚矣。四境盈垒,道歹堇相望,盗贼伺目,民无所放⑤。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厌,其速怨于民多矣。子常其能贤于成、灵乎?成不

礼于穆,愿食熊蹯,不获而死。灵不顾于民,一国弃之如遗迹焉。子常为政,而无礼不顾甚于成、灵,其独何力以待之!”

期年,乃有柏举之战,子常奔郑,昭王奔随。

(选自《国语》) 注:①子常:子囊(即后文的“先大夫”)之孙。斗且及后文的斗子文,都是楚国的官员。文中成王(后文又简称“成”)。②称赋:与兵赋相称。③宾献:馈赠及进贡。④若敖氏:与斗子同族。⑤放:依。

10.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羞.子文羞:羞辱。

B.是勤.民以自封也勤:使……劳苦。

C.相楚君无令.名于四方令:美好。

D.其速.怨于民多矣速:招致。

解析:羞,送给。

答案:A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A项,均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前者是代词,代“子常”;后者是副词,表示推测语气。C项,连词,前者表转折关系,后者表顺承关系。D项,前者表比较,可译为“比”;后者表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

答案:A

1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作“子常必亡”依据的一项是( )

①令尹问蓄聚积实,如饿豺狼焉②夫货马邮则阙于民,民多阙则有离叛之心③是勤民以自封也,死无日矣④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厌⑤无礼不顾甚于成、灵⑥子常奔郑,昭王奔随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解析:③是斗子文与人对话时自述其志,故不能作“子常必亡”的证据。⑥是子常的结局。

答案:B

1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斗且见微知著,从与令尹的交谈中看出对方一心聚敛必然招致百姓怨恨,楚国面临着亡国之灾。

B.斗子文因恤民而家无储粮,楚成王依朝廷常例送他肉和粮,并多次要给他增加俸禄,子文却避而不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