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讲弟子规第十讲
弟子规第十讲如何教导孩子守规矩读后感
弟子规第十讲如何教导孩子守规矩读后感篇1:哎呀,你们知道吗?我最近读了《弟子规》的第十讲,讲的是“如何教导孩子守规矩”,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呢!“嘿,小Kimi,你读《弟子规》有什么感觉啊?”小明好奇地问我。
“哇,那可真是像吃了一颗超级糖果 ,甜到心里去了!”我兴奋地回答。
“哈哈,真的吗?快给我讲讲!”小明的眼睛亮了起来。
“好的好的,听我慢慢道来。
”我清了清嗓子,开始了我的“演讲”。
“《弟子规》就像是我们的小老师,它告诉我们,要守规矩,就像小树苗需要浇水和阳光一样,我们也需要规矩来成长。
”我边说边比划。
“嗯,那规矩是什么呢?”小明挠了挠头。
“规矩啊,就像是我们的‘超级英雄’,保护我们不做错事。
比如,不乱扔垃圾,不迟到,这些都是规矩。
”我解释道。
“哦,我明白了,就像我们玩游戏时,也要遵守规则,不然游戏就没法玩了。
”小明点了点头。
“对头! 就像我们玩捉迷藏,如果有人不遵守规则,那游戏就没意思了。
”我补充道。
“那我们怎么守规矩呢?”小明又问。
“这个嘛,就像学骑自行车,一开始可能会摔倒,但是多练习,慢慢就学会了。
守规矩也是,一开始可能会忘记,但是我们要像小侦探一样,时刻提醒自己。
”我笑着说。
“哈哈,小侦探,我喜欢这个比喻!”小明笑了。
“还有啊,守规矩也像我们做作业,一开始可能会觉得难,但是坚持下来,就能得到好成绩。
”我继续说。
“嗯,我懂了,就像我妈妈总是说,好习惯是慢慢养成的。
”小明若有所思。
“没错没错! 而且,守规矩还能让我们变得更受欢迎哦,就像学校里的小明星一样,大家都喜欢和守规矩的孩子玩。
”我兴奋地说。
“哇,那我也要成为小明星!”小明的眼睛里闪烁着光芒。
“好嘞,那我们就一起努力,成为守规矩的小明星吧!”我拍了拍小明的肩膀。
“嗯,一言为定!”小明坚定地说。
就这样,我和小明聊着聊着,感觉《弟子规》的第十讲就像是我们的好朋友,教会我们好多好多。
“好啦,今天的‘弟子规小课堂’就到这里啦,我们下次再聊!”我开心地结束了我们的对话。
弟子规 第十讲
路 遇 长
疾 趋 揖
长 无 言
退 恭 立
解:走路时遇见长辈,应快步向前问好,长 辈没有事时,即恭敬退后站立一旁,等待长 辈离去。
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就是说一个人要有所成就 ,就必须从学礼开始。
正确的见面行礼 在学校或校外见到师长 ---(作揖) ,你有主动向前打招呼 或行见面礼吗? 男:左手抱拳 女:右手抱拳 (鞠躬90°)
练习
送客
1、和客人道再见。 2、送亲友到楼下或路口,若是远 道而来的亲友不熟悉环境,则 要送他们上车。 3、目送客人离去。
有的人就觉得这一条是不是太繁琐了?其 实不是。我们知道,礼节作为人与人之间行为 规范的一种规定,可以说是人与人之间所保持 的最优美的距离,这种自然的秩序如果我们遵 守的话,相处起来就感觉非常舒服、和谐,不 会觉得唐突。假如这个礼你觉得繁琐,要把它 废除掉,往往就会产生很多的不愉快跟误会。 要知道正是这些繁琐的礼节,才能培养出一个 人的耐心、细心、恭敬之心。这样久久养成习 惯之后,这个人自然就有一种雍容大度之气, 即使是在事情很忙乱的时候,他的礼节都分寸 不乱,这才是真正大德之人。
我们现在虽然不能做到像子路一样恭敬有礼, 但生活中有些细节也应该注意,比如:我们下班或放学 回家,一定要同父母坐下来,给父母泡杯茶,坐10分 钟后,会感到心情很愉快,也许父母这时就会有感受要 同你沟通,话就可以慢慢流露出来。假如坐10分、2 0分钟父母无话,我们要跟父母交待一下,如果没事, 就告诉父母我要回房间去了,这叫“长无言,退恭立” 。现在的孩子很卑慢(内心空虚,没有本事,所以傲慢 ),对长者的话听不进去,更不会恭敬地向长者请教生 活中遇到的问题,这样无形当中给自己的德行造成了很 大损失。 礼仪是一个人立足社会、成就事业、获得美好 人生的基础。在人类迈进21世纪的今天,礼仪已成为 一个文明发达国家发展或民族进步、进程的衡量及体现 。今天我们要做社会的文明人,必须学习和讲究礼仪。
小学国学经典《弟子规》第10课-路遇长,疾趋揖(PPT课件)
长者坐 命乃坐
乃:才。
~~~~~~~~~~
译文:与长辈同处,长辈站立时,晚辈应该陪着站立, 不可以自行就坐,长辈坐定以后,吩咐坐下才可以坐 。
同学们,在长辈面前,你讲究礼貌了吗?
与长辈说话的时候,长辈坐着,我们应该站着,与老师谈话的时候, 老师坐着,我们应该站着,这样才是尊重长辈尊敬老师的表现。
精彩小故事
~~~~~~~~~~~~~~~~~~~~~~~~~~~~~~~~~~~~~~~~~
揖:作揖,问好。
~~~~~~~~~~~~~~~~~~~~
立:站着,站立。
~~~~~~~~~~~~~~~~~~~~
犹:仍然,还要。
~~~~~~~~~~~~~~~~~~~~
待:等会儿,等待。
~~~~~~~~~~~~~~~~~~~~~~~
长者坐 命乃坐
全面解读
lù yù zhǎng
路遇长
qí xià mǎ
骑下马
jí qū yī
疾趋揖
chéng xià jū
乘下车
zhǎng wú yán
长无言
guò yóu dài
过犹待
tuì gōng lì
退恭立
bǎi bù yú
百步余
疾:快速。
~~~~~~~~~~~~
趋:礼貌性地小步快走,表示尊敬。
经典原文
lù yù zhǎng
路遇长
jí qū yī
疾趋揖
zhǎng wú yán
长无言
tuì gōng lì
退恭立
qí xià mǎ
骑下马
chéng xià jū
乘下车
guò yóu dài
过犹待
bǎi bù y长者立
弟子规第10课
míng wéi cuò 名 为 错 míng wéi è 名 为 恶 guī yú wú 归 于 无 zēng yī gū 增 一 辜
解说:不是有心故意做错的 ,称为过错;若是明知故犯的,便是 罪恶。不小心犯了过错,能勇于改正就会越改越少,渐归于无过, 如果故意掩盖过错,那反而又增加一项掩饰的罪过了。
诗
王梵(fàn)志
他人骑大马, 我独跨驴子。 回顾担柴汉, 心下较些子。
读一读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
其臭(xiù)如兰。 ★君子之交淡如水。 ------《周易》 ------《庄子》
★善人同处,则日闻嘉(jiā)训;恶人从游, 则日生邪(xié)情。 ------范晔(yè)
★交友投分(fèn),切(qiē)磨(mó)
虽然目前还差得很远,只要肯努力就能渐渐赶上。看见他人犯 了罪恶的时候 ,心里先反省自己,如果也犯同样的过错,就立 刻改掉,如果没有就更加警觉不犯同样的过错。
wéi 唯 bù 不 ruò 若 bù 不
dé 德 rú 如 yī 衣 rú 如
xué 学 rén 人 fú 服 rén 人
wéi cái yì 唯 才 艺 dāng zì lì 当 自 砺 ruò yǐn shí 若 饮 食 wù shēng qī 勿 生 戚
第10课 见人善
jiàn rén shàn 见 人 善 zòng qù yuǎn 纵 去 远 jiàn rén è 见 人 恶 yǒu zé gǎi 有 则 改
jí sī qí 即 思 齐 yǐ jiàn jī 以 渐 跻 jí nèi xǐng 即 内 省 wú jiā jǐng 无 加 警
解说:看见他人的优点行为 ,心中就升起向他看齐的好念头,
解说:听见别人说我的过错就生气,称赞我就高兴,这样不好的朋
弟子规讲解-课件(PPT演示)
《弟子规》
1
《弟子规》简介
《弟子规》
2021/3/11
• 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 毓秀所作,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名为 《弟子规》。
• 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 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三字一句、 两句一韵编纂而成。
① 第四篇“信”讲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讲信用。 ② 凡出言,信为先:凡是讲话,要以信实为先。 ③ 诈与妄,奚可焉:欺骗的话,不真实的语言,怎么可以做? ④ 惟其是,勿佞巧:谈话内容要实事求是,不要花言巧语,好听却靠不住 。 ⑤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不真实的语言,脏话,市井小民的粗俗
2021/3/11
20
第三篇 谨
《弟子规》
14. 将入门 15. 人问谁 16. 用人物 17. 借人物
问孰存 对以名 须明求 及时还
将上堂 声必扬 吾与我 不分明 倘不问 即为偷 后有急 借不难
① 将入门,问孰存:在进门之前,要问“有人在吗?”
② 将上堂,声必扬:在进入大厅或大办公室之前,说话声音要大,让别人知道
语言,一定要改正过来。
2021/3/11
22
第四篇 信
《弟子规》
4. 见未真 5. 事非宜 6. 凡道字 7. 彼说长
勿轻言 勿轻诺 重且舒 此说短
知未的 苟轻诺 勿急疾 不关己
勿轻传 进退错 勿模糊 莫闲管
① 见未真,勿轻言:看到的不是很真实,不要妄加揣测,轻易把话传开。 ② 知未的,勿轻传:不是很明确的,不要把事情传开。 ③ 凡道字,重且舒:道,讲话;重,讲出重点;舒,流畅。 ④ 勿急疾,勿模糊:不要太快,也不要吐字不清。 ⑤ 彼说长,此说短:指三五成群说些闲言是非。
《弟子规》第10讲
2、程门立雪
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极有学问的人。当时有个 叫杨时的进士,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 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后来程颢死了, 他自己也有40多岁,但仍然立志求学。于是又跑到洛阳去 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这天,他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 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睡着了。老师睡着了 当然不便打扰,于是他们就在门外等候。这时候,外面开 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依然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 不动。等啊等啊,过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一 看杨时、游酢站在外边,脸上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 情。吃了一惊,说道:“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 再 看看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了。 杨时和游酢这种尊敬老师的优良品德,一直受到人们 的称赞。后来,杨时虚心向老师求教,学业进步很快,终 于成为一位全国知名的学者。各地的人,也不远千里地来 拜他为老师,大家尊称他为“龟山先生”。
走过去
乘下车
百步余
过犹待
还要
讲解:
路上遇见长辈,应向前问好,长辈 没有事时,即恭敬退后站立一旁,等 待长辈离去。古礼:不论骑马或乘车, 路上遇见长辈均应下马或下车问候, 并等到长者离去稍远,约百步之后, 才可以离开。(敬老尊贤)
古代尊敬长辈的故事 :
1、子贡尊师
子贡非常尊敬自己的老师。 一次,鲁国有个大夫在人前 贬低孔子,抬高子贡,刚好被子贡听到了。他非常气愤, 丝毫不因为那人在夸自己而给他留情面,当即打了一个比 方。他说,如果说每个人的才能就是一所房子,那么老师 的房子围墙就有十多丈那么高,屋子里富丽堂皇,一般人 没法翻过围墙看得到里边的摆设;而子贡我的房子呢,不 过是只有肩高的围墙,一眼就可望尽。接着,他又把老师 比作太阳和月亮,太阳和月亮可是光彩照人,不是常人所 能超越的呀!大夫听了这一席话,脸上一阵红一阵白,十 分惭愧。 孔子死后,子贡悲痛万分,在孔子墓旁住下,整整守墓 六年。
弟子规 第十课 善于向他人学习
(一) 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己 莫闲管
彼:那个。 此:这个。 关:关于。 莫:不要。 闲管:多 管闲事。
(二)
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善:优点。 思:想到。 齐:向…… 看齐。 纵:即使。 去:相差。 渐:逐渐。 跻:上升。
(三)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恶:缺点、恶 行。
内省:自省, 自己在内心反 省。 改:改过。
生谈感受。
师总结:各有所长,对待别人的优缺点要取长补 短。
孔子是个善于学习的人,他曾说过:“三人行, 必有我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观看孔子 拜师的过程。
观看视频《孔子拜师》
老师总结:同学们,“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 们的眼睛来说,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你 是一个善于发现,善于向他人学习的人吗?
加警:更加警 觉。
(四)
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励
德学:品德 学问。
才艺:才能 技艺。 当:应当。
砺:磨砺, 奋发图强。
启迪故事
华佗拜师求教
“夸人”比赛
温故知新
想一想,判一判。
欢迎回到 经典国学课堂
善于向他人学习
孔,
他俩都认为自己的力气比对方大。大象指 着一棵大树对蚂蚁说:“你能拔起这棵树 吗?”蚂蚁无能为力,大象就用鼻子把树连 根拔起。蚂蚁走到一片草叶前,对大象说: “你能搬动这片草叶吗?”大象无论如何也不 能用鼻子卷起地上的草叶,而蚂蚁却能背 起草叶轻松自如地走动。最后,他们请天 神来评判。天神听了他们各自诉说的理由, 也无法判断谁的力气大。
蔡礼旭老师细讲《弟子规》10
细讲《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十集)诸位朋友,我们接著上一堂的课程:【居有常。
业无变。
】所以我们的学业,我们的事业、家业要好好经营,让父母能够安心。
刚刚也提到,行业应该要选择自己适合的,然后尽心尽力去发展,绝对不能好高骛远。
很多人在这个时代当中常常都要想快速致富,其实天下哪有白吃的午餐。
当有这种很想要快速致富的念头,所谓「欲速则不达」,往往在他换工作当中,其实他的心非常的躁动。
一个人心躁动的时候,会不会选对抉择?很困难。
当他换了工作,很可能会让父母又开始担心了。
再来,他每换一个工作,事实上对他的社会信用都是一种影响。
本来经营好了一些人脉,他这么一动,比方说开医院,他是这个医院很有名的医师。
虽然来给他看的病人很多,可是我们要想一想,不只是因为我们医术好,而是医院有很好的长官在带领,有这些董事会才成就了我们这个工作机会。
我们也要念著在这个医院已经这么长的时间,这段时间之内都是这么多人成就了我们工作的稳定。
所以不能只想到自己很不错,要有大发展,然后马上就在本来的医院对面又开一家,自己来做老板,这样的做法很有可能会失去什么?人和。
又有可能还带了其他的同事一起出去开。
我们做人要稳扎稳打,不可躁动。
而且好聚更重要的要好散,假如没有好散,这些怨气都将阻碍你往后事业的发展。
当我们稳扎稳打,让这些机会水到渠成。
而生命当中的财富,绝对不是你去争可以争得到的,俗话说「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要怎么收获,最重要要先怎么栽。
我们在前几天课里面也有提到,真正财富的真因是要多行布施,多为这个社会付出,自然财布施就能够得到财富。
像香港的首富李嘉诚,他每年捐的款项都是非常的大,我曾经到汕头去演讲,他是汕头人,他们都是捐很多公共设施回馈乡里。
所以,我们面对工作也要稳扎稳打去经营,不可好高骛远,不可太躁动。
因为我们一动,就会牵动整个你身旁的亲友,我们做事愈稳健就是让他们愈安心。
我们来看下一句,我们一起把它念一遍:【事虽小。
细讲弟子规第十集心得体会
细讲弟子规第十集心得体会•相关推荐细讲弟子规第十集心得体会(通用26篇)某些事情让我们心里有了一些心得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工作和学习。
那么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细讲弟子规第十集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细讲弟子规第十集心得体会篇1“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是我们从小就在背诵的《弟子规》入则孝篇的内容。
意思是:“如果父母呼唤自己,应该及时应答,不要故意拖延迟缓;如果父母交代自己去做事情,应该立刻动身去做,不要故意拖延或推辞偷懒。
”这句话对于我来说真的是很受用,一直以来,入则孝篇的内容我一直牢牢的记在心上。
父母对于我们有养育之恩,在孕育我们到出生后的辛勤教导他们费心费力,不厌其烦的对待要传授给我们的每一件事。
小时候不懂事,经常会觉得父母重复的话实在是繁琐无味,但长大后细细品味后才发现,他们说的话全部都是为了我们好,为了我们的成长也为了我们以后的道路走的顺畅。
对于这样的他们,我们唯一能做的只有爱他们,让他们拥有一个美好的晚年生活。
虽然现在说拥有美好晚年这类的话有些早,但是爱他们是我们现在能做到的。
像前文我提到的那句,在父母呼唤我们时,不应该拖拖拉拉,行动迟缓,应该快速的应答。
哪怕有任何事情也要放下,因为他们呼唤我们很有可能是需要我们的帮助或者是有事商讨。
在我们小时候,只要一哭闹,他们不管在做什么都会放下手中的事来看我们。
而现在他们需要我们,我们也要像他们那样快速的赶到他们身边,然后询问发生的事情。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意思是:“父母教诲自己的时候,态度应该恭敬,并仔细聆听父母的话;父母批评和责备自己的时候,不管自己认为父母批评的是对是错,面对父母的批评都应该态度恭顺,不要当面顶撞。
”顶撞父母这种事是我们中学生中经常发生的事情。
包括我在内都不敢说没有顶撞过父母(在反省后要真诚道歉)。
上面提到了父母的批评和责备,这正是如今我们与父母争吵的导火索。
弟子规第十课
弟子规第十课 - 做人要诚实守信弟子规强调了做人的基本准则和道德原则,其中第十课特别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要求,就是要做到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是一种道德品质,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的基础,也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之路上必不可缺的特质。
诚实是指言行一致,说话做事真实可靠。
一个诚实的人,他说的话可以被信任,可以被依靠。
他做事情也坦诚坦率,不搞虚假和欺骗。
有诚实品质的人往往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因为他们值得被信任。
诚实可以建立起友谊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当我们与他人建立深入的关系时,诚实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
诚实可以建立起信任,也可以避免产生误解和误导。
只有在真诚的交流中,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彼此,解决问题,共同进步。
守信是指信守承诺,履行诺言。
一个守信的人,他讲的话可以依靠,他对待他人的承诺可以得到信任。
守信的人一言九鼎,他们在工作、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都能遵守诺言,坚持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一个守信的人,不仅能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也能够赢得他人的赞赏和尊重。
在团队中,守信是团队协作的基础。
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守信,团队的目标就能更快地实现。
在社会中,守信也是经商做事的基本准则,只有守信的人才能够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不诚实和不守信的行为。
有些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会说谎、欺骗他人,甚至背弃自己的诺言。
这种行为不仅会破坏他人的信任,也会给自己带来负面的影响。
在面对这些情况时,我们要坚守原则,坚守诚实守信的底线,不被这种不良行为所左右。
最后,诚实和守信是一个人品质的体现,也是一个人道德水平和价值观的体现。
通过诚实守信的言行,我们不仅为自己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也为社会创造了诚信和正能量。
总之,弟子规第十课告诉我们做人要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是一种美德,是一个人品质和道德的基石。
坚守诚实守信的原则,我们能够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生活中无论是面对困难还是诱惑,我们都要坚守诚实守信的底线,始终保持真实、可靠和值得信赖的品质。
弟子规全文带解释
弟子规全文带解释弟子规全文带解释导语:《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弟子规全文带解释,希望对你有帮助!《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
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
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教育孺子的最佳读物。
弟子的意思是指学生,规就是规范。
三字经曰:「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教之道,贵以专。
」,而非博与杂;故一部经典,宜读诵百至千遍,苏东坡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现在教学,坏在博与杂,且不重因果道德及学生读经、定力之培养,至有今日之苦果。
企盼贤明父母师长,深体斯旨;此乃中华文化之命脉所系,中华子孙能否长享太平之关键,有慧眼者,当见于此。
几百年来,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一直坚信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小孩子在他年少时(0~13岁),记忆力非常好,应该把前辈的人生经验、生活智慧记忆下来,牢牢地背记,并烂熟于心中。
尽管此时他还不理解其深刻含义,但是先记住,好比牛先把草吃下去,有时机再反刍一样,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能力也在成长,到了一定年龄自然酝酿发酵,必然有更深的理解和领悟。
如果在孩子在记忆、记忆力强的时候,不给他一些经典的东西储存到脑子里,没有“厚积”,怎么能“薄发”呢?怎么能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呢?《弟子规》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
“弟子”是指一切圣贤人的弟子,“规”“夫见”意思是大丈夫的见解。
所以是每个人,每一个学习圣贤经典,效仿圣贤的人都应该学的。
《弟子规》没做到,学习别的经典就很难得到真智慧。
《弟子规》共360句(1080字),概述简介,以精练的语言对儿童进行早期启蒙教育,灌输儒家文化的精髓。
杨淑芬老师讲解弟子规(第十集)
所以心要有堅定的信心,要想到自己肯定可以扭轉自己不良的這種習性、這種習慣。所以,內心要經常存有仁 恕之心。「最要存仁道」,這個最重要,最重要就是下看:
【命實造於心。吉兇惟人召。】
這裡講到人的命運,為什麼會有命運?這裡清清楚楚告訴我們命運的由來,它是在於你的心。你的心一念善, 你的臉呈現出來就是和藹可親;你的內心一念惡,你所呈現出來就像羅剎一樣,人家看了都會怕。所以我們從自己 的容貌就可以感受到,你的心是不是善良,你的心是不是經常懷有惡念。所以此地告訴我們,我們命運完全掌控在 我們的念頭,在我們的心念處。
【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貧夭。】
這裡提到有一種人,這個一生真的是沒有辦法挽救,沒有辦法改造。怎樣的人?『心命俱不好』,心地也不 好,他的命運本來已經不好,又加上他心地不善良,心地又經常怨恨不平,像這樣的人,他就難免要『遭殃且貧 夭』。「殃」是一種災難,「貧夭」也是非常貧困,很潦倒。在這個世間,我們也不難發現有很多人,他就生活在 這樣痛苦的環境裡頭。像這樣的人,是由於他不曉得自己的命運可以改造。他完全相信:我這一生當中,就隨著我 的命運流轉,而含糊的迷迷糊糊活在這個世界上。這樣實在非常的可惜。
所以此地講的「富貴直到老」,就是你能安於你的現況,你覺得我現在的生活已經非常滿足了。你心地又善 良,你能與人為善,你的周遭都可以跟你和睦共處,這樣的人就是最幸福、最美滿的,我們稱為這樣就是富貴。
所以此地第一條也告訴我們,你的心經常能保持著善心(就是心好),你的命就不會太差。你的心好,你就能 寬恕別人,你就能包容別人,你的周遭你就會覺得一片和諧,這樣的生活就是最幸福美滿的。所以,這裡講到這樣 你的富貴可以直到永遠,到這個人生的終了,你都可以擁有這麼幸福的日子。首先建立在你的知足,建立在你的善 心。第二條講到:
精讲弟子规第十讲
精讲《弟子规》第十讲(2012-08-14 12:50:38)标签:分类:今天讲到《弟子规》第二篇《出则悌》中的“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良好的生活习惯要从小培养,无论用餐、就座或行走都应该谦虚礼让、长幼有序,让年长者优先、年幼者在后。
做父母的要以身作则从小教育孩子,让孩子养成正确的习惯,因为一言一行都能体现出一个人的修养德行。
昨天有个朋友对我说,他心里孝顺就行了,心里有慈悲心就行了。
我就跟他说,那你也不用真的吃饭了,心里想想就行了,你看看十天不吃饭是不是照样能把你饿死。
我们做任何事情,不光要心里认识到,更重要的是言语、行为也要体现出来,这才叫言行一致,才能真正做到身体力行。
比如吃饭时,我们一定要先让父母坐下,等父母先动筷子,我们再动,这样才不失为人子女。
可是现在我们很少看到这样的景象了。
我去过很多朋友家,看到的大多是父母孝顺儿女,很少看到儿女孝敬父母。
我们要反省一下自己,我们是不是爱孩子爱得如皇帝一般,对父母却像对乞丐一样,我们在生活细节上面是否能真正落实“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我们自己有没有形成这种意识。
这个很重要。
我在家里每次买完东西以后,就对儿子说,这些是买给爷爷奶奶的;我没有说过是买给我们自己的。
很有意思,孩子每次把东西给完爷爷奶奶以后,还会说,妈妈没有,爸爸没有,还会自动地拿些东西来给我们。
所以我们在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都会影响到孩子。
我们一定要去感化大家,不要去教育,你教育别人会很烦恼、会很痛苦,而感化是通过我们自身的言行,让别人从心里意识到要改正,要向善。
现在每次看到我妈在厨房里做好饭,我都要主动去把饭菜端出来,要不然会觉得很惭愧。
以前我妈给我端菜端饭,我也觉得很正常,我是她儿子嘛。
可现在学了《弟子规》我才明白其实不正常,我们把许多原有的为人子女的礼节都忘掉了,还认为父母为我们的付出都是正常的。
希望我们各位朋友、各位学友,家里有老人的话,有任何好吃的东西一定要先给老人吃。
弟子规一到十课的内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弟子规一到十课的内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弟子规》是中国古代的一部教育经典,也是儒家教化子弟的重要读本之一。
其内容通俗易懂,言简意赅,主要是为了教导子弟做人处世的原则和道理。
《弟子规》共分为十课,每一课都包含着深刻的教导和哲理,涵盖了待人接物、修身养性、尊师重道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详细解析《弟子规》一到十课的内容,分析每一课的概述、重点要点以及教导意义,希望通过对这些经典教材的解读,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其中蕴含的人生道理,提升自己的修养和道德素养。
4 弟子规十课内容": {"2.4.1 课文概述": {},"2.4.2 重点要点": {},"2.4.3 教导意义": {}}},"3.结论": {"3.1 总结": {},"3.2 反思": {},"3.3 展望": {}}}}请编写文章1.1 概述部分的内容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应该包括对整篇文章的组织结构进行阐述,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主要部分。
具体的内容如下:文章结构部分主要是指整篇文章的组织结构和框架,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1. 引言部分:介绍文章的主题和背景,概述弟子规一到十课的内容和重要性,引起读者兴趣,明确文章的目的。
2. 正文部分:详细介绍弟子规一到十课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弟子规一到三课内容、弟子规四到六课内容、弟子规七到九课内容和弟子规十课内容。
每个部分包括课文概述、重点要点和教导意义等内容,对每一课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
3. 结论部分:总结全文内容,回顾弟子规一到十课的核心教诲和教导意义,提出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展望未来对这些教诲的贯彻与实践。
文章结构的合理性和清晰性对于读者理解整篇文章非常重要,应该在文章的整体架构设计上做足够的考虑,确保逻辑性和连贯性。
《弟子规》的全文及解释
《弟子规》的全文及解释《弟子规》的全文及解释《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中国传统的启蒙教材之一,作者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
后经贾存仁修订改编而成为《弟子规》。
其内容取自《论语·学而篇》中的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核心思想是孝、悌、仁、爱。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弟子规》的全文及解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弟子规》《弟子规》是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文体方式编纂而成。
然后再以《总叙》、《入则孝》、《出则弟》、《谨》、《信》、《泛爱众》、《亲仁》和《余力学文》等部分来加以演述。
列举为人子弟在家、外出、待人接物、求学等应有的礼仪和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和生活教育。
1、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解释】弟子规,是圣人的教诲。
首先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要谨言慎行、讲求信用。
2、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解释】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
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有益的学问。
入则孝3、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解释】父母呼唤,应及时应答,不要拖延迟缓;父母交代的事情,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
4、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解释】父母的教诲,应该恭敬地聆听;做错了事,受到父母的教育和责备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
5、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解释】冬天寒冷时提前为父母温暖被窝,夏天酷热时提前帮父母把床铺扇凉;早晨起床后,先探望父母,向父母请安;晚上伺候父母就寝后,才能入睡。
6、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解释】出门时告诉父母去向,返家后,面告父母报平安;起居作息,要有规律;做事有常规,不要任意改变,以免父母忧虑;7、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解释】事情虽小,也不要擅自作主和行动;擅自行动造成错误,让父母担忧,有失做子女的本分;8、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解释】公物虽小,也不要私自占为己有;如果私藏公物,缺失品德,就会让父母伤心;9、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解释】父母喜欢的事情,应该全力去做;父母厌恶的事情,要小心谨慎不要去做(包括自己的坏习惯);10、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解释】自己的身体受到伤害,父母就会忧虑;做出伤风败德的事,父母亲就会蒙受羞辱;11、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解释】父母喜爱我们的时候,孝顺不是困难的事情;父母不喜欢我们或管教过于严厉的时候,孝顺父母才是难能可贵;12、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解释】父母有过错的时候,应小心劝导改过向善;劝导时要和颜悦色、态度诚恳;13、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解释】如果父母不高兴时不听规劝,等到父母高兴的时候,继续规劝;父母不听恳劝,我们虽难过的痛哭流涕,也要恳求父母改过;纵然遭遇到责打,也无怨无悔,以免陷父母于不义,铸成大错;14、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解释】父母亲生病时,要替父母先尝药的冷热和安全;要昼夜服侍,一时不离开父母床前;15、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解释】父母去世之后,守孝三年,经常追思、感怀父母的养育之恩;生活起居,戒酒戒肉;16、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解释】办理父母的丧事要合乎礼节,不可铺张浪费;祭奠父母要诚心诚意;对待去世的父母,要像生前一样恭敬。
第子规学生课堂讲述第十课
四好学校《弟子规》学生课堂讲述课题:入则孝课节:第十课【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好,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弟子规》,请看黑板,我们一起来把这几句话读一下。
预备,齐。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好,我们先来看“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这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哪位同学说说看?(父母亲有病的时候,父母吃的药自己先尝尝烫不烫、苦不苦,然后再给父母尝。
“昼夜侍”就是说早上到晚上都要陪在父母身边,不能离开他们。
)好,掌声鼓励。
请坐。
就是当父母亲有病的时候,父母所吃的这个汤药、中药,我们可以尝一尝,看看是不是太苦、太烫。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应该是不分昼夜都伺候父母在旁边,在旁边照顾父母。
我们在父母生病的时候真的是一颗担忧父母的心,希望父母早日康复的心,所以都是随侧在旁照顾父母,不离开一步。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就是父母亲去世以后,我们作为儿女应该是守丧三年。
在这个期间因为心中念念是感恩父母的恩德,感恩父母的养育教导之恩,所以一想到父母离去了就非常的悲痛,禁不住哭泣起来。
绝对不是说一直在那里哭,要哭三年,绝对不是这样。
就是情不自禁的一种情感的流露。
居住的地方要力求简朴,根本就没有心思去享受玩乐,自然都会禁绝酒肉等事。
好,下一句,“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是什么意思呢?好,请你来。
(如果父母亲去世了,办的丧事要有礼仪,然后祭奠的时候要有诚心。
父母去世的时候就跟父母在的时候一样,要孝顺他们,要诚心诚意地守丧。
)好,掌声鼓励。
丧事要完全按照礼法去办,“丧尽礼,祭尽诚”,祭祀的时候一定是诚心正意。
对待已故去的父母亲人就像他们还在世上一样。
那种心情是一样的恭敬,一样的孝心。
好,我们先来看,“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这个“疾”是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讲《弟子规》第十讲(2012-08-14 12:50:38)标签:分类:今天讲到《弟子规》第二篇《出则悌》中的“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良好的生活习惯要从小培养,无论用餐、就座或行走都应该谦虚礼让、长幼有序,让年长者优先、年幼者在后。
做父母的要以身作则从小教育孩子,让孩子养成正确的习惯,因为一言一行都能体现出一个人的修养德行。
昨天有个朋友对我说,他心里孝顺就行了,心里有慈悲心就行了。
我就跟他说,那你也不用真的吃饭了,心里想想就行了,你看看十天不吃饭是不是照样能把你饿死。
我们做任何事情,不光要心里认识到,更重要的是言语、行为也要体现出来,这才叫言行一致,才能真正做到身体力行。
比如吃饭时,我们一定要先让父母坐下,等父母先动筷子,我们再动,这样才不失为人子女。
可是现在我们很少看到这样的景象了。
我去过很多朋友家,看到的大多是父母孝顺儿女,很少看到儿女孝敬父母。
我们要反省一下自己,我们是不是爱孩子爱得如皇帝一般,对父母却像对乞丐一样,我们在生活细节上面是否能真正落实“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我们自己有没有形成这种意识。
这个很重要。
我在家里每次买完东西以后,就对儿子说,这些是买给爷爷奶奶的;我没有说过是买给我们自己的。
很有意思,孩子每次把东西给完爷爷奶奶以后,还会说,妈妈没有,爸爸没有,还会自动地拿些东西来给我们。
所以我们在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都会影响到孩子。
我们一定要去感化大家,不要去教育,你教育别人会很烦恼、会很痛苦,而感化是通过我们自身的言行,让别人从心里意识到要改正,要向善。
现在每次看到我妈在厨房里做好饭,我都要主动去把饭菜端出来,要不然会觉得很惭愧。
以前我妈给我端菜端饭,我也觉得很正常,我是她儿子嘛。
可现在学了《弟子规》我才明白其实不正常,我们把许多原有的为人子女的礼节都忘掉了,还认为父母为我们的付出都是正常的。
希望我们各位朋友、各位学友,家里有老人的话,有任何好吃的东西一定要先给老人吃。
现在好多人家里有了好吃的都是先让自己的子女吃,却不是先孝敬父母。
我还碰到过一个家庭,老人家过80岁大寿,祝寿的人多得不得了。
可在主座上坐的却不是老寿星,一打听才知道,原来他儿子给父亲过寿,请了一位很了不得的领导,就让领导坐了主座。
你看这成了给领导过寿,不是给老人过寿了。
这种颠倒的程度让我们没有了人的味道。
我看到这种现象以后,就在现场号召他的子女给他父亲礼拜、磕头。
他的子女都不太适应,我就做了个代表,先给他父亲磕了个头。
全场的人看到以后全站起来了,吓一跳,好像没见过这种礼节。
还问我:你们当地是不是有这种礼节?我说:是,我们当地有,你们这儿没有啊,为了改正改正你们这边给老人不礼拜、死了以后才拜的风气,所以我来引导引导。
他的几个儿子也不好意思了,全部都给老人家拜了拜。
经我一搅和,领导也不好意思上座了,把上座让给老人家坐了。
在我临走的时候,老人家把我叫进房间,对我说:秦老师,你可了不得啊,家里人每年哪是为我过寿呢?他们就是趁着给我过寿来挣钱,红包我一个都拿不上,主位我也坐不了。
每次都说我上年龄了,怕把我给碰到了,就把我专门搁在个小房子里头,给我送一点饭在里头吃。
人家来送的红包都塞给我儿子、女儿了。
我们在吃饭的时候,在座位上面,一定要由长者坐主位,才能体现出来我们尊老爱幼的风气。
希望大家听完这一节课以后,回家能试一次进厨房做饭,给父母端饭。
我们这个小小的这个举动,绝对会让我们“德日进,过日少”。
我跟我妻子两个人最近就一直在这么做,效果真的好得不得了。
我们天天给父母端饭,不仅父母高兴,儿子也跟着我们学,天天给我们端饭。
其实我们做人本就该如此,可是现在社会上却很少能看到。
现在的人吃饭先让儿子孙子,先让朋友,却想不到要先让父母,所以说我们主次不明,很糊涂啊。
只要能把《弟子规》上的几句话落实到位,我们的人格魅力就足以去感召别人向你学习了,哪用你去劝人家啊?圣人是做到以后才说出来;贤人是说出来以后马上就能改正去做到。
可我们现在的人光说不做,这叫骗人。
我们表面看着好像是在骗别人,实际是在骗自己。
我们任何一个小小的举动,都可能会使别人看低我们。
我们别认为吃饭、走路这些都是小事,就可以不注重“长者先,幼者后”,我们恭敬父母的态度就是体现在每一个细节,每一件小事中的。
我们不能要求别人,只能先要求自己。
每一个人落实到位,你的行为就会感染你的邻舍。
我就在我们眉县做过这种实验,感动得整个小区都有变化。
每年我母亲过生日,我不论在任何地方都会回去给她过生日。
我的这个行为感召了周围邻居不少外出的子女,在父母生日的时候回家拜寿。
而且现在朋友请我吃饭,我从来不去坐主位,都在侧面坐。
我在推广《弟子规》,我都坐主位去了,让白发苍苍的老人家坐在副位,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吗?所以我经常去的地方,主位凳子都会被撤掉,没人坐。
有老人家的时候,我一定会让老人家先坐,包括端菜、端饭都是如此。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希望我们大家真正把这个落实在自己父母面前。
我们在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都可以影响到我们的子孙。
下面这个故事讲到“信陵君敬老”。
信陵君是战国时期的“四公子”之一,是魏国国君的弟弟。
虽然他的势力很大,有门客上千人,但是信陵君却是个敬老爱贤的人。
有一次,他听说有一个看城门的老人侯赢很有贤德,就十分郑重地前去请教。
他亲自驾车,把车上尊贵的位子留给侯赢。
侯赢也知道信陵君的名声,要看看他敬老爱贤是不是真的,所以信陵君去接他的时候,他故意装出傲慢的样子。
但越是这样,信陵君对他越加恭敬。
侯赢见状,知道信陵君的敬老是真心的,于是痛快地做了他的门客。
实际上,老人在生活过程中很多经验都是我们宝贵的借鉴,我们在尊敬老人的一言一行中,就会感召老人家把宝贝全部都倒给我们。
可是我现在看到了很多状况,让人很痛心。
我前一阵碰到了一个朋友,他的妻子和父母关系一直不好,这个小伙子觉得很痛苦,就问我什么原因。
我说你太爱你老婆了,你把你父母叫来的原因不是养老而是来孝顺你妻子和儿子的,他说我确实有这种想法,我老婆管孩子很累,我爸能看孩子,我妈能做饭,给孩子洗衣服,他们来了我老婆就能休息。
我说,就是有你这样轻慢父母的想法,才导致了你的妻子侮辱你的父母。
我们大家有没有这个想法?也有啊,我们有了孩子,让老人去管;老人管得很好了,夫妻两个美滋滋的,就会说这孩子是我们教育的,你看,特有礼貌。
但孩子要是不听话怎么办?我们就会把这个过错全部归到父母身上,说都是他爷爷奶奶惯的。
所以我们天天把父母当佣人在使唤啊。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我们拿这种态度能不能落实在父母身上?很难。
就因为没有人落实,那我们怎么办?要求自己落实,一定会感动一大批人。
我们再看一个故事。
有一位女老师参加学校的旅游活动,在上车时,许多比她年轻的男老师都冲在前面,而且,上车后更没礼貌,大多直接坐在前排。
于是,女老师就想劝这些年轻的男老师到后面坐,将前面的座位让给年长的老师。
她先用“怡吾色,柔吾声”的语气说:女士优先,你们怎么不让我坐在前面呢?于是有位男老师就把稍前一些的座位让给了她。
然后,当她看到年长的老师一上来,马上起来,把自己的座位让给了年长的老师。
这个举动,让那些年轻的男老师都很惭愧,并开始纷纷让座。
这个确实很有意思,我在坐公交车的时候,也做过这种实验,一个人的行动真的会带动整个公交车上的风气。
记得我和爱人坐公交车时,连续就给两位老人家让座,而且我们坐的不是老幼专用座。
我们让完以后,到第三、第四站再上来老人的时候,坐在老弱病残座位上的人自动就让座了,为什么呀?不好意思。
所以我们一定要用行动去感动大家,这个是很关键的。
有的年轻人,看到老人站在面前,甚至假装睡着。
我就想,要是稍微懂点《弟子规》的人,稍微有点慈悲心的人就会说他父母没教他该敬老爱幼。
所以我们要为改正错的行为、错的思想找方法,我们不要再为自己的习气、过失找借口了。
我们天天都在找借口,找什么借口?哎呀,我管他老不老人,我上一天班很累了,我要坐到终点站呢,把座位坐上再说吧,这种观念都是错的。
激发我在公交车上给人让座的缘由呢,很简单。
我每次就想,我的父母要是上公交车,我多么希望有人给他们让座位啊。
那么,别人的父母上公交车,他的子女也希望有人给他让座位啊。
所以我们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换位思考下就很简单嘛,做人本该如此。
上述年轻男老师的事例,值得我们深思:老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首先是传道,而现在不少老师自己没有道,怎么传?无道的原因是什么?是我们丢掉了老祖宗五千年的圣贤教育,怎么办?当务之急就是无论老少,都应该补上这一课,向老祖宗学习。
我们都知道《弟子规》,弟子是学生的意思,不是给小孩儿看的。
《弟子规》是给我们成人看的,因为成人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
我们一旦落实,孩子自自然然跟着做好。
古代老祖宗们都有家规传承了几千年,我们应该把《弟子规》作为我们的家规,告诉孩子有这样一件衣服,它不用花钱,不会旧,不会坏,而且随着你年龄增长,这件衣服会愈来愈美丽,愈来愈漂亮,愈来愈庄严,你穿上去的时候,别人都对你非常恭敬,这一件衣服就是“好习惯,好德行”。
当我们做到《弟子规》中的一条,你就帮这件衣服织了一针,每做一条就是织一针,你把它统统做到了,这一件衣服就织得非常完整,而且光芒四射,别人都会起而效法的,那你的身教就会影响周围的人,逐渐会影响这个社会,你也将成为圣贤之人。
圣、凡无非一念之间,我们先从自己的小家开始,孝养父母、尊敬老师,从这个地方去落实;逐渐再把它拓展开,爱一切人,这就可以了。
家长给孩子做出圣贤的样子,这样《弟子规》就真正成为彰显圣贤的一面镜子了。
我们再看下一段,“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长辈有事呼唤人,应代为传唤,如果那个人不在,自己应该主动去询问是什么事,可以帮忙就帮忙,不能帮忙时则代为转告。
孙中山说过,人生以服务为目的,不以夺取为目的。
大家都知道助人为快乐之本这句话,从小老师就教育我们要乐于助人,这是我们每个人该做的事情。
这里给大家讲一个“杜环代人养母”的故事。
杜环是明朝的一名官员,他父亲有一位朋友去世了,家里剩下老母亲无人照顾,而这位母亲的小儿子也不知下落;老人家只好去找自己的亲戚,结果谁也不愿照顾她。
万般无奈,这位母亲只好到处寻找小儿子。
杜环得知此事,决定先赡养这位老妇人,并代老妇人寻找儿子的下落。
后来,她的儿子虽然找到了,但他匆匆见了母亲一面,就找借口离开再也没有露面。
杜环则一直赡养着老妇人,对她很孝敬,就像对自己的母亲一样。
杜环对朋友的母亲都如此孝顺,我们能做到么?我们现在别说对其他老人了,就是对自己的父母能真正尽孝的人都很少了。
家里只有一个孩子的还好,那赡养父母的责任自然落在这一个孩子的身上。
那些子女多的老人就遭殃了。
虽然古人讲多子多福,可现在有好多老人恰恰是因为子女多而得不到赡养,竟然变成了多子多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