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邪是从什么经络入侵

合集下载

【《伤寒论》六经辩证】

【《伤寒论》六经辩证】

【《伤寒论》六经辩证】六经辨证,始见于《伤寒论》,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在《素问·热论》等篇的基础上,结合伤寒病证的传变特点所创立的一种论治外感病的辨证方法。

它以六经(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为纲,将外感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证候,总结归纳为三阳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三阴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类,分别从邪正盛衰,病变部位,病势进退及其相互传变等方面阐述外感病各阶段的病变特点。

凡是抗病能力强、病势亢盛的,为三阳病证;抗病力衰减,病势虚弱的,为三阴病证。

六经病证,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

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

所以说六经病证基本上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

运用六经辨证,不仅仅局限于外感病的诊治,对内伤杂病的论治,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一、六经病证的分类六经病证是外邪侵犯人体,作用于六经,致六经所系的脏腑经络及其气化功能失常,从而产生病理变化,出现一系列证候。

经络脏腑是人体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故某一经的病变,很可能影响到另一经,六经之间可以相互传变。

六经病证传变的一般规律是由表入里,由经络而脏腑,由阳经入阴经。

病邪的轻重、体质强弱,以及治疗恰当与否,都是决定传变的主要因素。

如病人体质衰弱,或医治不当,虽阳证亦可转入三阴;反之,如病护理较好,医治适宜,正气得复,虽阴证亦可转出三阳。

因而针对临床上出现的各种证候,运用六经辨证的方法,来确定何经为病,进而明确该病证的病因病机,确立相应的治法,列出一定的方药,这正是六经病证分类的意义所在。

(-)太阳病证太阳病证,是指邪自外入或病由内发,致使太阳经脉及其所属脏腑功能失常所出现的临床证候。

太阳,是阳气旺盛之经,主一身之表,簇摄营卫,为一身之藩篱,包括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

外邪侵袭人体,大多从太阳而入,卫气奋起抗邪,正邪相争,太阳经气不利,营卫失调而发病;病由内发者,系在一定条件下,疾病由阴转阳,或由表出里。

黄帝内经第四篇 邪气藏府病形

黄帝内经第四篇 邪气藏府病形

黄帝内经第四篇邪气藏府病形【题解】本篇详细讨论了不同邪气侵袭人体时所伤及的不同部位以及中阴中阳的区别,列举了邪气中人的不同原因,阐述了察色、诊脉和察尺肤等在诊断上的意义及重要性。

因本篇重点论述了邪气中人的原因以及五脏六腑为邪气所伤时出现的病形,故称为"邪气脏腑病形"。

【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日邪气之中人也奈何?岐伯答日邪气之中人高也。

黄帝日高下有度乎?岐伯日身半已上者,邪中之也身半已下者,湿中之也。

故日邪之中人也,无有常,中于阴则溜于腑,中于于经。

【提要】本段讲外邪伤人的易感部位以及外邪侵袭人体后的传变过程。

【白话解】黄帝问岐伯说风、雨、寒、暑等天之邪气(即外邪)侵袭人体的情形是怎样的?岐伯回答说外邪伤人,大多是侵犯于人体的上部。

黄帝问邪气侵袭部位在上在下,有一定的法度吗?岐伯回答说在上半身发病的,是感受了风寒等外邪所致;在下半身发病的,是感受了湿邪所致。

但这只是一般的规律,事实并非绝对如此。

因为邪气还有一个传变的过程,所以说外邪侵犯了人体,发病的部位并不一定固定在它侵入的地方。

外邪侵袭了五脏的阴经,会流传到属阳的六腑;外邪侵袭了阳经,就直接流传到这条经循行的通路上发病。

【原文】黄帝日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

邪之中人,或中于阴,或中于阳,上下左右,无有恒常,其故何也?岐伯日诸阳之会,皆在于面。

中人也方乘虚时,及新用力,若饮食汗出腠理开,而中于邪。

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项则下太阳,中于颊则下少阳,其中于膺背两胁亦中其经。

【提要】本段讲人体经脉的循行特点以及邪气侵入足三阳经的途径。

【白话解】黄帝说阴经和阳经,虽然名称不同,但其实都同属于经络系统而为运行气血的组织,它们分别在人体的上部或下部相会合,而使经络之间的相互贯通象圆形的环一样没有尽头。

外邪侵袭人体时,有的侵袭于阴经,有的侵袭于阳经,而其病所又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没有固定的部位,这是什么缘故呢?岐伯说手足三阳经的会合之处,都是在头面部。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

三、邪气脏腑病形第四(节选)
【原文】
黃帝曰:病之六變者①,刺之奈何?岐伯荅曰: 諸急者②多寒;緩者③多熱;大者④多氣少血;小者 血氣皆少;滑者⑤陽氣盛,微有熱;濇者多血少氣⑥, 微有寒。是故刺急者,深內⑦而久留之。刺緩者,淺 內而疾發鍼⑧,以去其熱。刺大者,微寫其氣,無出 其血。刺滑者,疾發鍼而淺內之,以寫其陽氣而去其 熱。刺濇者,必中其脉,隨其逆順而久留之,必先按 而循之⑨,已發鍼,疾按其痏⑩,無令其血出,以和 其脉。諸小者,隂陽形氣俱不足,勿取以鍼,而調以 甘藥也⑾。
三、邪气脏腑病形第四(节选)
【分析讲解】 外邪伤人的一般规律是:
风寒雨暑伤人体上部, 水湿之邪伤人体下部。 邪气伤人也有不殉常规: 如: “邪之中人也,无有常,” 但总的规律是: “中于阴则溜于府,中于阳则溜于经。”
三、邪气脏腑病形第四(节选)
可以理解为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经脉相连通,脏腑相 连,
故曰: 邪气中人,上下左右,无有恒常。(不按规律
传变)后人发展了外邪伤人的理论, 使用了六经辨证,来说明外感病的发病规律。
(伤寒论)
三、邪气脏腑病形第四(节选)
【原文】 黃帝曰:其中于隂奈何?岐伯荅曰:中于
隂者,常從臂胻①始。夫臂與胻,其隂皮薄②, 其肉淖澤③,故俱受于風,獨傷其隂。 【提要】 论述病邪中于阴的原因和部位。
后按闭其针孔,不使出血; 脉小——主阴阳形气俱虚,不宜针刺,可用甘缓性
和之药调治,健脾气以生气血。
三、邪气脏腑病形第四(节选)
【原文】
余聞五藏六府之氣,滎輸①所入爲合②,令 何道從入,入安連過③,願聞其故。岐伯荅曰: 此陽脉之別④入于內,屬於府者也。黃帝曰:滎 輸與合,各有名⑤乎?岐伯答曰:滎輸治外經⑥, 合治內府⑦。黃帝曰:治內府奈何?岐伯曰:取 之於合。黃帝曰:合各有名乎⑧?岐伯荅曰:胃 合於三里⑨,大腸合入于巨虛上廉⑩,小腸合入 于巨虛下廉⑾,三焦合入於委陽,膀胱合入于委 中央⑿,膽合入于陽陵泉。

中医中的“六邪”指的是什么?-温元通脉灸

中医中的“六邪”指的是什么?-温元通脉灸

“六邪”先说风、寒、暑、湿、燥、热,它们也被叫做“六邪”、“六淫”、“六气”,属于外感病邪。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记载:“然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

”正常情况下,它们是天地自然的六种气候变换,有利于万物的生长变化。

但要是太过,在人体正气、免疫力低下的时候,就会变成“病邪”侵入人体。

它们是怎么侵袭我们的呢?主要和天地气候的变换,我们居住环境、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

比如说在春夏交替温度忽冷忽热,添加衣物不及时,就容易头晕脑热导致感冒;常年居住或工作在潮湿的环境中,就容易患有风湿骨痛。

它们能够作为单独的病邪侵袭我们的身体,也能两三种一起侵袭,让人生病。

比如说:风寒感冒、风热感冒,风寒湿痹等等。

它们也能相互交融。

比如说:风寒不解入里化热;热邪不解耗伤津液可化燥;热极生风等。

“六邪”的特性风邪:凡具有轻扬开泄(容易出汗怕风)、善动不居(病点游移不定,导致四肢关节疼痛)的特点的外邪即为风邪,多侵袭人体的上半身。

寒邪:凡具有寒冷、凝滞收引(发热恶寒、不出汗)等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它是阴邪,容易损伤阳气。

寒邪侵袭身体会阻塞经络气血运行,“不通则痛”就是它引起的。

湿邪:凡具有重着粘滞(觉得身体沉重、大便粘腻不爽)等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

它是阴邪,容易损伤阳气,侵袭我们的下半身体。

燥邪:凡具有干燥收敛、肃降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燥邪。

燥邪在秋天的时候扰人致病最多,易伤肺,易损伤津液。

热邪:也有人叫做“火邪”,凡具有炎热向上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热邪。

它是一种阳邪,容易扰人心神,让人伤风动血。

这里的风是肝风,耗伤津液,让筋脉失养,出现手脚颤动等等;“动血”指的容易引起各种出血的病症,像是吐血、便血等等。

暑邪:暑邪是火热之邪的一部分,是在夏季常出现的致病邪气。

凡夏季具有炎热向上特性的外邪称为暑邪,是阳邪容易伤人津液心气,扰人心神。

在夏天多雨的时候,空气湿度,它又容易带着“湿邪”而来。

所以说在夏天的时候要多用艾灸除湿,提升免疫力和正气,免的暑邪和湿邪一起侵袭身体。

中医祛寒湿的原理

中医祛寒湿的原理

中医祛寒湿的原理
中医认为,寒湿是一种外邪,它主要通过气候变化、饮食不当、生活习惯等途径入侵人体。

寒湿入侵后会阻滞人体的气血运行,影响脏腑的正常功能,导致身体出现各种不适症状。

中医祛寒湿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疏通经络气血:中医认为,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寒湿容易阻塞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因此需要通过调理经络,疏通气血,以恢复正常的气血循环。

2. 温通脏腑经络:寒湿容易滞留在人体的脏腑器官和经络中,影响它们的正常功能。

中医使用一些具有温通作用的药物和疗法,来温暖脏腑经络,促进湿气的排泄,恢复脏腑的正常功能。

3. 祛除湿邪:中医使用一些具有祛湿作用的药物和疗法,来祛除体内的湿邪,消除湿气对身体的影响。

这些药物和疗法可以通过促进尿液排出、增强汗液排出、加速湿气的代谢等方式实现。

4. 调理脾胃:中医认为,脾胃是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也是湿气在体内的主要来源。

因此,调理脾胃功能对于祛除寒湿很重要。

中医通常会通过调整饮食习惯、使用一些具有健脾作用的药物和疗法,来调理脾胃,减少湿气的产生。

总体来说,中医祛寒湿是通过调理气血、温通脏腑经络、祛除湿邪和调理脾胃等多种手段来平衡体内阴阳,使体内湿气排出,恢复身体的正常功能。

气攻病灶的原理与反应

气攻病灶的原理与反应

气攻病灶的原理与反应
气攻病灶是中医理论中形容病理因气机失调而导致的症状,原理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 气机失调:中医认为,人体的正常运行依赖于气机的调控,气机失调会导致气血运行受阻、经络不通等问题,从而引发疾病。

2. 外邪入侵:外邪包括寒、热、风、湿、燥等因素,它们可以通过呼吸道、皮肤等途径侵入人体,引起气机失调,从而产生一系列症状。

3. 反应:当外邪侵入人体后,人体会出现一系列反应,包括病邪抵抗与排除的反应。

例如,人体可以通过发热来抵御寒邪,通过汗出来排除湿邪。

4. 病理变化:如果气机失调不能及时纠正,那么外邪会在人体内侵袭,使气机进一步失调,从而引起病理变化,形成病灶。

病灶可以表现为特定的区域或器官的异常反应,如胃病、肝病等。

5. 治疗原则:在中医治疗中,针对气攻病灶的原理,主要采用调和气机、扶正固本的方法,帮助人体恢复气机平衡,排除外邪,达到治疗目的。

总之,气攻病灶是中医理论中对气机失调引发的病理变化的描述,其治疗的原理主要是通过调节气机,排除外邪,恢复正常气血运行的平衡。

中医外感病因(风邪)

中医外感病因(风邪)

中医外感病因(风邪)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

风气淫胜,伤人致病,则为风邪。

风邪为病以春季为多见,但终岁常在,四季皆有。

风邪伤人多从皮毛而入产,引起外风症证。

以下为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一、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风邪具有轻扬、发散、透泄、向上、向外的特性,故为阳邪邪。

风性开泄指其伤人易使腠理不固而汗出、恶风。

风邪侵袭,常伤及人体属阳的部位,如头面、咽喉、肌表等。

可见头痛、咽痒、咳嗽、面目浮肿等症状。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素问•太阴阳明论》)二、风性善行而数变“善行”,是指风性善动,游移不定,故其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征。

如风、寒、湿三所杂至而引起的痹证,若风邪偏盛,可见游走性关节疼痛,痛无定处,称为“行痹”或“风痹”。

“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变幻无常,发病迅速,如因风而发的荨麻疹表现为皮肤风团,时隐时现,瘙痒时作,发无定处,此起彼伏等症状。

以风邪为先导的外感病,一般必病急,传变也较快。

故《素问•风论》说:“风者,善行而数变。

”六淫致病常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其发病与时令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又称为“时病”。

三、风性主动“主动”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征。

如感受外风而面部肌肉颤动,或口眼斜,为风中经络。

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风胜则动。

”四、风为百病之长长者,始也,首也。

风为百病之长,一是指风邪常兼它邪合而伤人,外邪致病的先导。

因风邪四季皆有,其性善动,凡寒、暑、湿、燥、火诸邪,常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从而形成外感风寒、风湿、风热、风燥等症。

二是指风邪袭人致病最多,古人甚至将风邪作为外感致病因素的总称,如《素问•风论》说:“风者,百病之长也。

”《素问•骨空论》说:“风者,百病之始也。

”。

外邪入经与入络

外邪入经与入络

邪气入经与入络大千老师问:太阳病的战场与经络密切相关吗?大千老师:像打三大战役一样,军队像潮水一样向前涌,向前涌是个大势,向前涌的过程中不可能不走路,路支支叉叉,有大路,有小路,邪气会沿经隧迅速向前扩散,然后再沿着经隧用络脉、孙脉扩散。

我们学内经知道,病邪客在人身体上先客于肌表络脉,小的地方,局部,再往里面攻侵,攻到脉外,围绕脉打圈圈,然后占领了脉就客在脉中了,克在脉中之后沿着脉往里走就深入到腑,由腑入脏,病到内脏就难治了。

是沿着这条线往里攻的,同时大家又知道一句话,“久病入络”,久病入络的意思是什么?病邪入的深一般到脏腑,怎么入到络脉里面去了呢?“初病在经,久病入络。

”初病在经,在经中走要下地,落地,就是通过经脉向经脉络属的络脉侵袭,经相当于重要的交通线,光占领交通线还没有完成任务,占领了交通线只是方便运输,转运,下一步是通过交通线占领交通线周围的地方叫入络,就像占领沈阳长春没用,还要占领周围小城市以至于农村,小城市农村都占领了,整个地盘侵润开了,那这叫久病入络,邪气就这样走的。

当病邪入到各个络脉,孙脉时,挨家挨户都有邪气了,这时正邪就混杂在一起了,分不清正邪了,这就很危险了,这时这个病你就不能三板斧上猛药,上猛药没用,因为猛药打一圈都在经脉打一圈,到不了络脉上,像这样的通经没用,敌人都潜藏在各个络脉之中了,农村包围城市,光打交通干线,主要城市,没有意义,周围全是汪洋的对方的大海。

一个严重涉及到火神派的问题就出来了,一个久病病人决不能下猛药攻他。

久病入络,与身体各个络脉千丝万缕联系在一起了,像很多癌症肿瘤,怎么看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就是界限清楚,被正气组织包绕的肿瘤是良性的,因为肿瘤没有侵润开来和正气混合,所以只要把瘤子拿了,病表面就好了。

恶性肿瘤是侵润性的,正邪不分,混杂在一起,通过手术的方法不可能割的很干净,这基本是久病入络的表现,这时上猛药麻附辛汤一点作用都没有,喝麻附辛汤只会耗散气血,喝下去之后在经脉中大一圈走了,经脉当中没有多少敌人,敌人都潜藏了,都与正气打成一片了,这时你攻,越攻人越虚,攻不动,麻附辛汤光在主要的大经大脉上走,而不入到里面去。

六邪的名词解释

六邪的名词解释

六邪的名词解释在中医理论中,六邪是指影响人体健康的六种外邪。

这六种外邪分别是风邪、寒邪、暑邪、湿邪、燥邪和火邪。

它们与人体的五脏六腑、经络以及气血运行有着密切的关系。

下面我们将对六邪进行详细的解释。

风邪是一种常见的外邪,它与风有关。

风邪具有外袭性和活动性,容易使人感到头晕、头痛、鼻塞、流涕、嗜睡等症状。

风邪容易引发风痹、风湿等疾病。

寒邪是寒冷的外邪。

寒邪具有收敛、凝固的特性,容易导致人体气血运行不畅,出现寒症,如肢体冰冷、畏寒、喜暖、关节疼痛等。

寒邪还容易引发感冒、关节炎等疾病。

暑邪是夏季的外邪,与高温、潮湿等因素有关。

暑邪具有炎热、腐败的特性,容易让人感到烦躁、口渴、出汗等。

暑邪还容易引发中暑、暑热等疾病。

湿邪是一种潮湿的外邪,与湿气、雨水等有关。

湿邪具有浊滞、黏腻的特性,容易导致人体湿热、湿气内停等症状,如浑身沉重、腹泻、尿黄等。

湿邪还容易引发湿疹、泌尿系统感染等疾病。

燥邪是一种干燥的外邪,与干燥的气候有关。

燥邪具有干燥、烈性的特性,容易使人体津液不足,出现口干、咳嗽、便秘等症状。

燥邪还容易引发肺燥、皮肤干燥等疾病。

火邪是一种炽热的外邪,与炎热、过度活动等因素有关。

火邪具有炙烤、燃烧的特性,容易导致人体阳气偏盛,出现口渴、咽痛、目赤等症状。

火邪还容易引发热病、火焰伤等疾病。

六邪对于人体的危害是相似的,它们都可以导致人体阴阳失衡,气血紊乱,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而针灸、中药、推拿等中医治疗方法,主要通过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来活血化瘀,中药可以通过调养身体的气血来达到平衡阴阳的效果,而推拿则可以通过按摩来疏通经络,促进气血流通。

对于六邪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我们增强自身的健康意识,以便及时调整生活方式,预防和应对六邪的侵袭。

比如,在夏季高温天气中,我们可以避免暴晒,多喝水,注意清凉饮食,以防止被暑邪侵袭;在寒冷的冬季,我们可以适当增加保暖措施,多吃温热食物,以防止寒邪的入侵;当感受到外邪袭击时,我们可以及时求医,采取中医的治疗方法来调节身体,恢复健康。

热病的中医学理论基础是什么

热病的中医学理论基础是什么

热病的中医学理论基础是什么在中医学的领域中,热病是一类常见且重要的病症。

那么,其背后的中医学理论基础究竟是什么呢?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来探讨。

首先,中医认为热病的发生与外感六淫邪气密切相关。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致病因素。

其中,暑邪和火邪是直接导致热病的主要邪气。

在炎热的夏季,暑邪容易侵袭人体,引发暑热之病;而火邪则可能在气候干燥、情志过激等情况下内生,或者由外界的火热之邪侵入人体。

当这些邪气侵袭人体,超过了人体自身的调节能力,就会导致热病的发生。

其次,人体的正气不足也是热病产生的重要内因。

正气是指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以及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

如果一个人的正气虚弱,如过度劳累、饮食不节、久病体虚等,就会使得身体的防御功能下降,容易受到外邪的侵袭,从而引发热病。

从脏腑的角度来看,热病的发生与多个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关。

例如,心主神明,又主血脉,若心经有热,可能会出现心烦、失眠、口舌生疮等症状;肺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肺热炽盛时,容易出现咳嗽、气喘、发热等表现;肝主疏泄,若肝气郁结,郁而化火,可能会出现头痛、目赤、烦躁易怒等症状;脾主运化,若脾经有热,可能会出现口臭、胃脘灼热、便秘等症状;肾主水,藏精,肾阴不足,虚火内生,可能会出现腰膝酸软、潮热盗汗等症状。

中医的经络学说在热病的发生和发展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外邪可以通过经络由表入里,内传脏腑;脏腑的病变也可以通过经络反映到体表。

例如,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与外感热病的关系较为密切,当外邪侵袭肺经,病情可能会沿着经络传至大肠经,出现相应的病症。

在诊断热病时,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来收集病情资料。

望诊方面,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

热病患者的面色可能会发红,舌苔可能会黄腻,脉象可能会洪数有力。

闻诊主要听患者的声音、呼吸等,热病患者的声音可能会高亢,呼吸可能会急促。

问诊则了解患者的症状、发病经过、饮食起居等情况。

第四章经络(试题与答案)

第四章经络(试题与答案)

第四章经络(试题与答案)【典型试题】一、选择题(一)A型题1.经络系统中,与脏腑有直接络属关系的是:A.奇经八脉 B.十二经别 C.十五别络 D.十二经筋E.十二经脉2.经络系统中,“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的为:A.经别 B.经筋C.正经 D.奇经 E.别络3.大多循行于人体深部,且有一定循行径路的是:A.络脉 B.孙络 C.浮络 D.别络E.经脉4.具有联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作用的是:A.经别B.经筋 C.皮部 D.经脉 E.别络5.能调节十二经脉气血,主要与奇恒之腑间关系密切的是:A.皮部 B.别络 C.正经D.奇经 E经别6.具有“溢奇邪”、“通荣卫”作用的是:A.浮络B.孙络 C.别络 D.经筋 E.奇经1.E 2.C 3.E 4.B 5.D7.有一定的起止、循行径路和交接顺序的是:A.十五别络 B.浮络 C.孙络D.正经 E.奇经8.分别起自四肢,循行于体腔脏腑深部,上出于颈项浅部的是:A.阴跷脉 B.阳跷脉 C.足三阴经D.经别 E.浮络9.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A.十五别络 B.十二经别C.十二经筋 D.十二皮部 E.奇经八脉10.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是:A.浮络 B.孙络 C.经筋 D.别络E.皮部11.内踝上八寸处以下,循行于下肢内侧中线的经脉是:A.足少阴肾经B.足太阴脾经C.足厥阴肝经D.足阳明胃经E.足少阳胆经6.B 7.D 8.D 9.C 10.E12.下列各组经脉中,从胸腔走向手指末端的是:A.心肝肾经B.胆胃三焦经C.心肺心包经D.心胆小肠经E.肺脾胆经13.下列各组经脉中,从足趾走向腹腔、胸腔的是:A.肝胆肾经 B.肝脾胃经 C.肾膀胱胃经 D.脾胃肾经E.脾肝肾经14.在头面部,分布于面部、额部的经脉是:A.阳明经 B.太阳经 C.少阳经 D.厥阴经 E.少阴经15.上达头部巅顶的经脉是:A.足少阳胆经 B.手少阳三焦经 C.手太阴肺经 D.足厥阴肝经E.手少阴心经16.“头为诸阳之会”是由于:A.头居上部,且有阳经分布B.同名的手足三阳经均在头面部交接C.有“阳脉之海”之称的督脉上行于脑 D.与阴经相表里的阳经输送气血于脑E.头为五脏六腑精气汇聚之所11.B 12.C 13.E 14.A 15.D17.十二经脉气血流注形式为:A.直线贯注 B.手足贯注 C.上下贯注D.循环贯注 E.左右贯注18.下列经脉中,不与脏腑连属的是:A.太阳经 B.厥阴经 C.冲脉 D.任脉E.带脉19.具有约束纵行诸经作用的经脉是:A.督脉B.带脉 C.任脉 D.阴维脉 E.阳维脉20.下列经脉中,具有表里关系的是:A.冲脉与任脉 B.足阳明与足少阴 C.阴维脉与阳维脉 D.阴跷脉与阳跷脉E.手太阳与手少阴21.在十二经气血循环流注中,与足厥阴肝经终端相接的是:A.足少阳胆经 B.手厥阴心包经 C.手少阳三焦经D.手太阴肺经 E.足少阴肾经16.B 17.D 18.E 19.B 20.E22.十二经脉在腹面的分布,由内向外的顺序为:A.足阳明经、足少阴经、足太阴经、足厥阴经B.足阳明经、足太阴经、足少阴经、足厥阴经C.足少阴经、足阳明经、足太阴经、足厥阴经 D.足少阴经、足阳明经、足厥阴经、足太阴经E.足厥阴经、足阳明经、足少阴经、足太阴经23.与手太阴肺经的起点相接的是:A.手阳明大肠经 B.手少阴心经 C.手太阳小肠经D.足厥阴肝经 E.足阳明胃经24.十二经脉中,多气多血的经脉是:A.手足阳明经B.手足太阴经C.手足太阳经D.手足少阴经E.手足少阳经25.十二经脉中,哪条经脉在体表循行最长,经过部位最多:A.足阳明胃经 B.足太阳膀胱经 C.足厥阴肝经D.足少阳胆经E.足少阴肾经26.下列哪组经脉环绕口唇:A.心经、脾经、肝经、胃经B.胃经、肝经、冲脉、任脉 C.肾经、任脉、胆经、冲脉D.脾经、肝经、冲脉、任脉 E.肝经、胆经、胃经、冲脉21.D 22.C 23.D 24.A 25.D27.以下经脉入于上齿中者为:A.足少阴肾经 B.手阳明大肠经C.足阳明胃经 D.足少阳胆经E.足太阴脾经28.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均会于:A.印堂穴 B.神庭穴C.大椎穴 D.百会穴 E.关元穴29.具有加强足三阴、足三阳经脉与心脏联系作用的是:A.别络B.经别 C.奇经 D.经筋 E.手少阴心经30.下列十二经脉气血流注次序中哪个环节是错误是:A.手太阴→手阳明→足阳明→B.足阳明→足少阳→足厥阴→C.手厥阴→手少阳→足少阳→D.足少阳→足厥阴→手太阴→ E.足太阴→手少阴→手太阳→31.十二经脉气血充盛有余时,则渗注于:A.经别 B.别络 C.奇经 D.督脉 E.浮络26.B 27.C 28.C 29.B 30.B32.与月经关系最密切的奇经是:A.冲脉、督脉B.任脉、带脉C.阳跷、阴跷D.冲脉、任脉E.阴维、阳维33.十二经脉中,循喉咙,挟舌本的是:A.足太阴脾经B.足厥阴肝经C.足少阴肾经D.足阳明胃经E.手太阴肺经34.奇经八脉中与任脉在咽喉部相会的是:A.冲脉 B.督脉 C.阴跷脉 D.阳维脉E.阴维脉35.奇经八脉中与脑、髓、肾关系密切的是:A.带脉 B.冲脉 C.任脉D.督脉 E.阴跷脉36.奇经八脉中,有主“一身左右之阴阳”作用的是A.阴维脉、阳维脉 B.阳跷脉、阴跷脉 C.督脉 D.带脉 E.任脉31.C 32.D 33.C 34.E 35.D37.任脉的终点是在:A.目眶下 B.口唇 C.目内眦 D.胞宫 E.会阴38.具有濡养眼目、司眼睑之开合和下肢运动功能的经脉是:A.足阳明胃经 B.足少阴肾经 C.足厥阴肝经D.阳跷脉、阴跷脉 E.足太阴脾经39.对全身细小的络脉起着主导作用的是:A.正经 B.奇经 C.经别 D.浮络 E.别络36.B 37.A 38.D 39.E(二)B型题A.孙络 B.浮络 C.别络 D.正经 E.奇经1.行于浅表而常浮现的是:2.主要加强相为表里两经间在体表联系作用的是:3.在人体上肢无分布的是:A.足阳明胃经B.足少阴肾经C.足太阴脾经D.冲脉与任脉E.足少阳胆经4.连舌本、散舌下的经脉是:5.到舌根两旁的经脉是:6.环绕口唇后到目眶下的经脉是:A.足厥阴肝经 B.手太阴肺经 C.手少阳三焦经 D.手太阳小肠经 E.阳跷脉7.循喉咙、入颃颡的是:8.环绕口唇的是:9.上连目系的是:A.手阳明大肠经 B.手少阳三焦经 C.足少阳胆经 D.足太阳膀胱经 E.足少阴肾经10.起于睛明穴,其支者从头顶到耳上角部的是:11.起于关冲穴,其支者从耳后分出,进入耳中,出走耳前者为:12.起于目外眦,其支者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于耳前者为:A.督脉 B.足厥阴肝经 C.足少阴肾经 D.足太阳膀胱经 E.手太阳小肠经13.其脉左右交会于头顶部的是:14.出于额上达巅顶的是:15.沿头部正中线,经头顶的是:A.足少阴肾经 B.足太阳膀胱经 C.任脉 D.督脉 E.冲脉16.沿脊柱两旁循行的是:17.沿脊柱里面上行的是:18.其分支从胞中出,向后与督脉相通,上行于脊柱内的是:A.冲脉 B.任脉 C.督脉 D.阴跷脉 E.阴维脉19.称为“血海”的经脉是:20.称为“十二经脉之海”的是:21.称为“阴脉之海”的是:A.督脉 B.任脉 C.阳跷脉 D.冲脉 E.带脉22.与女子月经关系最密切的是:23.与妇女妊娠关系最密切的是:24.能调节全身阳经气血的是:(三)D型题1.足阳明经所络属的脏腑为:A.膀胱 B.三焦 C.脾 D.肾 E.胃2.十二经别的含义应是:A.从十二经脉别行分出的正经B.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的体系C.有联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 D.主要加强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之间在体表联系的作用E.主要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在深部联系的作用3.十二经筋的含义是:A.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B.有加强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在体表联系的作用C.十二经脉之气结、聚、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 D.为十二经脉较大的分支E.具有联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4.手太阳经脉所络属的脏腑是:A.三焦 B.胆 C.心 D.肺 E.小肠5.手太阴经的起止点分别是:A.目外眦 B.手小指端 C.手大指端 D.中焦 E.食指端6.足太阳膀胱经的起止点分别是:A.目外眦 B.鼻翼旁 C.足大趾 D.目内眦 E.足小趾端7.以下具有表里关系的经脉是:A.手太阳小肠经 B.手厥阴心包经 C.手少阴心经 D.手阳明大肠经 E.足太阴脾经8.在小指端处相交接的经脉是:A.手太阴肺经 B.手阳明大肠经 C.手太阳小肠经 D.手少阴心经 E.手少阳三焦经9.足少阳经的起止点分别是:A.目内眦 B.目外眦 C.足小趾 D.足大趾 E.足小趾端10.手少阳经的起止点分别是:A.小指端 B.目内眦 C.食指端 D.无名指端 E.目外眦11.在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交接的经脉是:A.足厥阴经 B.足太阴经 C.足少阳经 D.足少阴经 E.足阳明经12.交接于胸中的经脉是:A.足厥阴肝经B.足少阳胆经C.手少阴心经D.足少阴肾经E.手厥阴心包经13.交接于心中的经脉是:A.足阳明胃经 B.足太阴脾经 C.手少阴心经 D.手太阳小肠经E.手阳明大肠经14.交接于肺中的经脉是:A.足少阳胆经B.足少阴肾经C.足厥阴肝经D.手太阴肺经E.手阳明大肠经15.足三阴经从足趾上行于何处交于手三阴经:A.头面部 B.上肢内侧 C.胁肋 D.腹腔 E.胸腔16.称“头为诸阳之会”的主要依据是:A.督脉行于头顶 B.清阳出上窍 C.手三阳经止于头部 D.足三阳经起于头部 E.阳经不行于头部17.其脉循行左右成对,起于内外踝下,会合于目内眦的是:A.阴维脉 B.阳维脉 C.足厥阴经 D.阳跷脉 E.阴跷脉18.下列属足厥阴经循行的部位有:A.双腿内侧前缘 B.小腹 C.脊柱两侧 D.鼻咽部 E.足大趾端(四)X型题1.下列属于经脉的是:A.十二经别 B.十二经筋 C.十二皮部 D.十二经脉 E.奇经八脉2.分布于躯干部侧面的经络有:A.肺经 B.脾之大络 C.胃经 D.肾经 E.胆经3.经络学说的产生与哪些医疗实践关系最密切:A.熨法 B.针灸 C.气功 D.推拿 E.敷药4.奇经八脉的作用是:A.进一步密切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B.加强五脏六腑间的联系C.与肝、肾、脑、髓关系密切D.调节十二经脉气血 E.统帅全身络脉5.属于足厥阴经循行的部位有:A.阴器 B.少腹 C.两胁 D.两乳 E.巅顶6.起于胞中的经脉有:A.冲脉 B.带脉 C.任脉 D.阴维脉 E.督脉7.“奇经”异于“正经”之处是:A.不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B.分布没有正经规则 C.与脏腑不直接络属D.相互间无表里关系 E.人之气血并非常行奇经8.从腋下走出的经脉是:A.手太阴经 B.足厥阴经 C.足太阴经 D.手少阴经 E.手厥阴经9.经络能联络沟通全身脏腑组织器官,主要表现在:A.脏腑与肢节之间的联系 B.脏腑与五官九窍之间的联系 C.脏腑之间的联系D.六腑之间的联系 E.经脉之间的联系10.经络学说指导疾病的诊断,下列哪些是正确的:A.两胁疼痛,多为肝胆疾病 B.缺盆中痛,多是肺的病变C.前额疼痛,多与阳明经有关 D.头两侧疼痛,多与少阳经有关E.巅顶疼痛,多与太阴经有关11.经络的生理功能是:A.调节机能平衡 B.感应传导 C.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D.沟通表里上下 E.联系脏腑器官12.经络在病理方面的作用是:A.内脏病变反映于五官九窍的途径 B.五脏病变相互影响的途径C.内脏病变反映于体表一定部位的途径 D.脏与腑之间病变相互影响的途径E.外邪由表入里的途径13.十二经别的主要功能是:A.加强相互表里的两条经脉在深部的联系B.加强足三阴经、足三阳经与心脏的联系C.扩大十二经脉的主治范围 D.加强十二经脉对头面的联系E.加强体表与体内、四肢与躯干的向心联系14.循行于腹面的经脉有:A.足阳明经 B.足少阴经 C.足太阴经 D.任脉 E.足厥阴经15.脏腑中有“大络”的是:A.脾 B.胃 C.肺 D.肝 E.肾16.经过大椎穴的经脉是:A.足阳明经 B.足太阳经 C.手太阳经 D.手少阳经 E.手阳明经二、填空题1.经络是运行,联络,沟通的通路。

热邪入侵身体的原因

热邪入侵身体的原因

热邪入侵身体的原因1.引言1.1 概述概述热邪入侵身体是中医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热邪是指一种外来的有害物质,它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并引起疾病。

这篇文章将深入探讨热邪入侵身体的原因,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预防疾病提供依据。

热邪入侵身体是中医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在中医理论中,身体内部有着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包括了多种不同的因素,例如脏腑、经络、气血等等。

这些因素在平衡状态下能够维持人体的健康,但当一些外部有害物质进入身体时,就会打破这种平衡,并引发各种健康问题。

其中,热邪就是一种常见的有害物质。

热邪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例如空气中的污染物、饮食中的不洁食物、身体表面的病菌等等。

这些外来的热邪物质会与人体内部的机能相互作用,导致热邪入侵身体,并引发疾病。

热邪入侵身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现代社会环境中的污染物越来越严重,空气质量下降、食品安全问题频发,这些都增加了热邪进入人体的机会。

其次,个体的体质也会影响热邪入侵的情况。

体质虚弱、免疫力下降的人更容易受到热邪的侵害。

此外,环境因素如季节变化,如夏季高温潮湿的天气更容易导致热邪入侵。

最后,个人生活习惯也与热邪入侵身体密切相关。

不良的饮食习惯、缺乏锻炼、长时间处于压力状态下等等都可能削弱人体对热邪的抵抗力,进而使热邪更容易入侵身体。

通过深入研究热邪入侵身体的原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预防相应的疾病。

比如,在改善现代生活环境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个体的体质调养和生活习惯的培养。

此外,加强对热邪入侵的预防和治疗方法的研究,也将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疾病的防控能力。

总之,热邪入侵身体是一种常见且重要的疾病形成机制。

了解其原因对于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的文章将进一步探讨热邪的定义、途径以及入侵身体的原因,以及如何应对和预防这些问题。

希望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研究,能够为人们的健康提供更多的启示和帮助。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结构部分的目的是为读者概述整篇文章的结构和内容安排。

2022西学中针灸题

2022西学中针灸题

2022年妇幼保健院西学中中医妇科知识培训试题科室:姓名:分数:选择题(单选每题2分)1.既能治疗局部病症,又能治疗本经循行所属远隔部位病症的腧穴是A 全身所有腧穴B头面部腧穴C躯干部腧穴D 四肢部腧穴E二经脉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2.外邪侵袭人体,其传人途径是A 皮部→络脉→经脉→脏腑B经脉→络脉→皮部→脏腑C浮络→经脉→孙络→脏腑D络脉→经脉→皮部→脏腑E经脉→皮部→络脉→脏腑3.手三阴经的循行是A 从手走头B 从手走足C 从胸走手 D. 从胸走头 E 从头走手4.手三阳经的循行是A 从胸走手B 从头走手C 从手走胸D 从手走足E .从手走头5.经络理论指导刺灸方法不包括A 刺皮部B刺络脉 C 刺经别D刺经筋 E .以痛为腧6.下列除哪项外均是经脉特点A内属脏腑 B 运行气血主干 C 外络支节 D .走行浅而易见 E.表里相合7.十二经脉中阳经与阳经(同名经)的交接部位在A 额头部 B. 面部C上肢部D胸腹部 E 下肢部8.下列经脉除哪项外均是阳经A 阳跷脉B 阳维脉C 阳明经 D. 冲脉E督脉9.下列不符合十二经脉循行流注次序的是A 胆、肝、肺经B 大肠、胃、脾经 C. 心、小肠、肾经D 肾、心包、三焦经 E 三焦、胆、肝经10.下列经脉循行经过腹腔的是A 手太阴经B 手厥阴心包经C 手少阴心经D 手少阳三焦经 E. 足厥阴肝经11.在胸腹部经脉由中向外的排列顺序是A 任脉在中,胃经、心经、脾经B在中,心经、肾经、肝经C.任脉在中,肾经、胃经、脾经 D 任脉在中,肾经、胃经、肝经E 任脉在中,心经、胃经、脾经12.在内踝8寸以上足三阴经排列顺序是A足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B 足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C足厥阴在前,少阴在中,太阴在后 D 足太阴在前,少阴在中,厥阴在后E 少阴在前,太阴在中,厥阴在后13.下列经脉交接点错误的是A手阳明足阳明在鼻部 B. 足少阳足厥阴在小趾前C足阳明足太阴在大趾端D足太阳足少阴在小趾端E 足太阳手太阳在目内眦14.下列经脉交接点错误的是A 手太阴与足厥阴在肺中B足厥阴与足少阳在大趾端C.足太阳与足少阴在足心D手少阳与足在目外眦少阳15.下列关于奇经的叙述错误的是A奇经八脉指督、任、冲、等八脉 B 不直接络属五脏六腑C.直接属奇恒之腑D奇经八脉、、、属阳E 只有督脉任脉有络脉16.下列关于奇经的叙述错误的是A 不直接络属脏腑B 与十二经脉纵横交互 C.都没有所属的经穴D 没有表里相合的关系E 督任参加流注称十四经17.下列关于皮部叙述错误的是A是十二正经功能反于体表的部位 B 分属十二正经C以十二经表分布为范围 D 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E .分别络属于各个脏腑18.下列关于经筋的叙述错误的是A经筋十二条与经脉的体表通路基本一致 B. 经筋由四肢走向胸腹部C经筋皆起于四肢趾指端 D 遇关节则结、聚E 约束骨骼利于关节活动19.下列哪项不属经穴A 三阴经穴B .奇穴C三阳经穴 D 奇经穴 E 十五络穴20.手太阴肺经不经过 A 上臂 B 前臂 C. 肩胛 D 胸中E 腋下21.理功能不包括A属脏腑,络肢节 B.引经报使药的应用 C 输布气血,养周身 D 抗御外邪21.下列各项不属于四海内容的是A胃为水谷之海B脑为髓海C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D.任脉为阴经之海C肾为髓海22.下列除哪项之外均是经络的作用A联络脏腑支节B濡润周身,维持生长发育C运输气血至全身各处D 循经取穴,针灸推按E 调节全身阴阳,保持平衡23.五输应用论述有误的是A 井主心下满B 荥主身热 C.经主头痛呕恶D 合主逆气而泄E 输主体重节痛24.足阳的循行规律A 从胸走手B 从足走腹 C. 从头走足 D 从手走头E 从手走胸25.“阴脉之海”是指 A 督脉 B 冲脉 C .任脉 D 带脉E阴维脉26.“阳脉之海”是指 A. 督脉 B 冲脉 C 任脉 D 带脉 E 阳跷脉27.“十二经脉之海”是指 A 督脉 B. 冲脉 C 带脉 D 任脉 E 足阳明经28.下列除哪项外均与手太阳经循行有联系A心B膈C咽 D .上肢内侧缘E眼29.下列除哪项外均与足阳明经循行有联系A .舌B鼻 C 咽喉 D 口E脾30.下列除哪项外均与手少阴经循行有联系A心 B 眼 C 咽D耳E肺31.“起于手小指外侧端”的经脉是A 手心包经B手阳明大肠经 C .手阳小 D 手少阳三焦经 E 手少阴心经32.列哪项不是手太阴肺经病候A肩背痛 B 肺胀满 C 咳 D 烦心 E. 心痛33.不属于手厥阴经的主治病的是A 心病 B 胃病 C 神志病 D 胸部病E.胸胁病34.不属于手阳明经主治病的是 A 前头、鼻病 B 口齿病 C. 耳病D眼病E 热病35.不属于足阳明经的是 A. 侧头病 B 口齿病 C 咽喉病D热病E 眼病36.不属于足少阴经主治病的是 A 肾病 B 病C 咽喉病 D. 胂胃病 E 妇科病37.不属督脉主治的是 A 风 B. 固脱作用 C 脏腑病 D 妇科病 E 神志病38.足阳明胃经共有腧穴 A 21个 B 44个 C .45个D67个 E 20个39.天突至歧骨(胸剑联合)常用骨度为A 14寸B 12寸 C.9寸D8寸 E 5寸40.脐中至横骨上廉(耻骨联合上缘)常用骨度为A 14寸B12寸C9寸D8寸 E. 5寸41.内辅骨下廉至内踝建常用谷度为A 18寸B 16寸C 14寸D 13 寸E 12寸42.不于特定穴的是 A 五输穴 B 原穴C络穴 D. 阿是穴E下合穴43.五输穴是十二经脉分布在哪处的五个特定腧穴A 四肢腕踝关节附近B人体躯干部C腕踝关节以下E.肘膝关节以下 E 躯干部和四肢部44.原、络穴大部分位于A. 四肢腕踝关节附近 B 肘、膝关节以下人体躯干部C腕踝关节以下D腕踝关节以上 E 躯干部和四肢部45.郄穴多用于治疗 A 头面躯干和内脏病 B.急性病与血证脏腑C.阿是穴D局部与全身病 E 其所范围的病证46.于疗六腑病证的特定穴是A 六会穴B 郄穴C 俞穴、募穴D 八会穴 E.下合穴47.络穴共有多少个 A.15个B14个 C 32个 D 12个E24个。

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六淫邪气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六淫邪气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六淫邪气理论中医学是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其理论体系非常完整。

其中,六淫邪气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中医的诊断和治疗。

本文将介绍六淫邪气理论的概念、分类及其在中医实践中的应用。

概念六淫邪气是指外界的六种气候因素,即风、寒、暑、湿、燥、火。

它们可以通过身体的经络、经脉进入人体,引发疾病。

在中医理论中,六淫被认为是导致各种疾病的根源,因此,了解六淫邪气的特征和对人体的影响至关重要。

分类及特征1. 风邪:风是最常见的六淫邪气,具有能够迅速传播和变化的特点。

风邪容易导致感冒、头痛、风寒湿痹等疾病。

2. 寒邪:寒邪具有寒冷之性,容易侵袭人体的表层,特别是肌肤、筋骨等组织。

寒邪引发的疾病包括寒邪感冒、寒痹等。

3. 暑邪:暑邪与炎热天气密切相关,也可以通过病菌传播。

患有暑邪的人容易出现中暑、暑湿病等症状。

4. 湿邪:湿邪具有潮湿、重滞的性质,容易损伤脾胃功能,引发湿邪证。

湿邪可导致湿困、湿热等病症。

5. 燥邪:燥邪容易伤及肺脏、皮肤等干燥脆弱的部位,引发肺燥、燥咳等疾病。

6. 火邪:火邪具有炎热性质,易于引发炎症和火热病证,如火热感冒、湿热病等。

应用中医理论认为,六淫邪气可以直接侵袭人体或与体内的正气相交互作用,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在中医的诊断和治疗中,六淫邪气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在诊断中,中医师通过观察和问诊,判断病人体内的邪气类型,如风寒感冒、湿困等。

这有助于确定适当的治疗方案。

在治疗中,中医师会针对不同的邪气类型采取对应的治疗方法。

例如,在感冒中,如果是风邪为主,医师会采用祛风解表的治疗方法。

此外,中医也强调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人们可以通过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增强自身的正气,减少六淫邪气对人体的侵袭。

比如,在寒冷天气中,人们可以选择穿暖和衣物,并避免长时间在寒冷环境中停留。

总结六淫邪气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它描述了外界气候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提供了中医诊断和治疗的依据。

《金匮要略》之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原文+译文)

《金匮要略》之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原文+译文)

《金匮要略》之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论十三条脉证二条)【原文】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译文】有人问道:“技术高超的医生治病,往往治疗尚未发病的脏腑,这是什么意思呢?”老师回答道:“治疗尚未发病的脏腑,以防止疾病蔓延。

以肝脏病的诊断为例,临床上见到肝病患者,知道肝病可以传到脾脏,就要在治疗时首先调补脾脏。

但如果一年四季脾气都旺盛,就不需要调补脾脏。

一般的医生不了解疾病相传的规律,见到肝病不懂得实脾的意义,就只知道治肝。

”【原文】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译文】对于肝病的治疗,应当用酸味的药物予以补益,用焦苦的药物辅助,再用甘味的药物予以调和。

五味之中,酸味入肝经,焦苦味入心经,甘味入脾经。

脾气旺盛就能制约肾气,肾气虚弱,体内水气代谢就会失常,水气不畅,心火就会旺盛,转而伤害肺脏,肺气则因此虚弱,无法制约肝脏,肝气就会旺盛,如此肝病就能自行痊愈。

这就是治肝补脾的奥妙所在。

治疗肝的虚证时用此法,实证就不适用了。

【原文】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藏准此。

【译文】《内经》上说:“不要伤害正气虚弱的脏腑,也不要补益邪气旺盛的脏腑。

应当用补法治疗虚弱的脏腑,用泻法治疗邪气旺盛的脏腑。

”这就是《内经》的含义。

其他脏腑在治疗时都可以仿照此种方法。

【原文】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

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贞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凡详之,病由都尽。

伏邪的概念

伏邪的概念

伏邪的概念伏邪在中医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潜伏在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素,包括外邪和内邪。

伏邪是中医理论中独特的观点之一,它起源于中国古代医家的临床经验总结和理论思考。

掌握伏邪的概念对于中医学的理解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来探讨外邪的概念。

在中医理论中,外邪是指外界的各种有害因素,如寒邪、暑邪、湿邪、燥邪、风邪等。

这些外邪可以通过人体的皮肤、呼吸道、消化系统等途径进入人体内部,从而引起疾病。

外邪的侵袭与人体的抵抗能力和适应能力密切相关。

当人体的正气(即机体的抵抗力)不足或适应能力不足时,外邪就会入侵人体,导致疾病的发生。

其次,我们来探讨内邪的概念。

在中医理论中,内邪是指人体内部产生的病因,包括情志、饮食、劳倦等因素。

情志内邪主要指的是七情(喜、怒、思、忧、悲、恐、惊)的不和谐、过度或过度持续引发的病因。

饮食内邪主要指的是饮食不当引起的病因,如饮食过度、饮食不洁等。

劳倦内邪主要指的是长期过度劳累导致的病因。

内邪通常是由于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和等原因引起的。

伏邪的概念不仅包括外邪和内邪的概念,还包括它们的相互关系。

外邪可以导致内邪的产生,而内邪也可以促进外邪的侵袭。

例如,人体在寒冷环境中,外邪寒邪容易通过皮肤进入人体,引起感冒、发热等疾病。

而情志内邪,如情绪过度悲伤引起心气郁结,则容易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从而使外邪入侵人体。

因此,伏邪的概念突出了“外感内伤”的观点,即外邪和内邪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掌握伏邪的概念对于中医诊断和治疗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在中医诊断中,医生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获取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而判断伏邪的类型和性质。

在中医治疗中,医生采用针灸、中药等方法调理人体的机能,将伏邪从人体内驱除或化解。

通过调理脏腑功能、调整气血平衡等,增强人体的正气,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伏邪的概念也为中医预防疾病提供了理论基础,指导人们注意防范外邪的入侵、调节情绪、合理膳食等。

罗大伦咳嗽

罗大伦咳嗽

罗大伦咳嗽外邪多是从口鼻而入,经络运行慢,而导致外寒入侵,对孩子来说,积食易伤脾胃,而导致正气不足,正气不足是经络运行慢的原因。

传统上把感冒分为风寒和风热两种感冒,但是经常是两种感冒的症状交杂,家长分不清到底是哪种。

这里把感冒分阶段而不谈种类一,感冒的第一个阶段(初期):外寒阶段(一)表现特征:(1)出清鼻涕;(鼻涕呈清水状)(2)打喷嚏;(打喷嚏是人体进行的自我防御,古人认为肺在液为涕,开窍为鼻,打喷嚏通上焦之气,刺激经络运行,)(3)怕风,体表冷;(肺功能被抑制,肺主皮毛,导致怕冷)(4)孩子手脚冰凉,后脑勺,后脖子有疼痛感;(古人认为人体前面阳,后面阴,外寒入侵,阳受损)(5)舌头颜色浅,不是红色的(这里说的舌头是要看舌苔下面舌本身的颜色)在此阶段治疗治愈快,此阶段可长可短,对有些常吃肉,易积食,体内有热的孩子,很容易导致发热。

(二)方法(1)喝紫苏叶水,紫苏有微热,挥发作用,量上对成人来说是五指一捏的量,孩子是三指一捏的量,泡开水,或者煮3分钟,闷一会儿。

(2)如果孩子不喝紫苏水,则可泡脚,量是五指一捏,泡脚达到使药通过经络吸收的作用,另孩子全身发汗。

原则是胃气充足时才能泡脚,不要饿着肚子泡脚,可以喝点热粥。

(3)孩子不泡脚,也可以用紫苏叶给孩子洗澡,作用相同。

(4)热水袋放孩子背后,(保持一段距离,小心烫伤)肩胛骨之间。

对成人来说,如果这个阶段的感冒,可以想的办法很多,如喝热的姜丝可乐,热风吹后颈,(风池穴),羊肉汤放胡椒粉,葱白带须,放2片姜,一点豆豉(也可不放,放的话3克即可)加红糖熬水喝。

二,第二阶段,外寒里热这时外邪进入,身体组织抵抗(一)表现特征:皮肤怕冷,怕风,涕清或清黄相见,打喷嚏,后颈疼,嗓子红肿痛痒,痰变黄,体温升寒热错杂,也叫寒包火(二)方法这个阶段需要做两件事,散外寒,清里热。

下列列出的药也不是让父母自己去配,而是了解了药材的效能,做到心中有数。

1)散外寒的药a麻黄,开肺气,发汗,用量很少,会兴奋人的神经,成人来说也就几克给孩子用一般是蜜炙麻黄(平喘,止咳功能好,发汗)b紫苏叶,散寒,(古代医家往往用紫苏叶替代麻黄),性质平和,日常料理如炖鱼也可用一些c防风、荆芥散寒,药性向外走,荆芥有发汗作用,有香味。

感受外邪常见的原因有

感受外邪常见的原因有

感受外邪常见的原因有感受外邪是一种常见的中医概念,也被称为"感冒"或"感邪"。

它是由外在的病原体入侵体内引起的一种疾病,包括风邪、寒邪、暑邪、湿邪等。

这些外邪通常以病毒、细菌、寄生虫等形式存在,通过空气传播、直接接触或食物传播进入人的体内。

在中式治疗中,了解感受外邪的原因对于预防和治疗感冒非常重要。

下面将详细介绍感受外邪的常见原因。

1. 外界环境因素:感受外邪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外部环境的恶劣条件。

例如,寒冷天气容易感受寒邪,潮湿环境容易感受湿邪。

此外,秋冬季节气温下降,空气干燥,人们往往会集中在密闭的室内,这样更容易接触到被他人传播的病毒。

2.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也是感受外邪的原因之一。

当气候突然变化时,如气温的急剧上升或下降,人体没有足够的时间适应新的环境,容易导致感受外邪。

3. 体质虚弱:体质虚弱是感受外邪的主要因素之一。

当人体的阳气或阴气不足时,人体的抵抗力下降,容易受到外来病原体的入侵。

体质虚弱表现为精神疲乏、易感冒、抵抗力低下等症状。

4. 饮食不当:饮食不当也是感受外邪的原因之一。

镇一句话,脾胃虚弱,才是受外邪指标。

根据中医理论,脾胃是消化系统的主要器官,也是抵抗外邪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当脾胃功能受损时,消化不良、营养不良等问题出现,会导致体内阴阳失调,从而增加感受外邪的风险。

5. 情绪因素:情绪变化也是感受外邪的原因之一。

长期的精神紧张、压力过大、情绪波动等都会影响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降低身体对外界病原体的抵抗力。

6. 长时间接触污染物:长时间接触污染物也可能增加感受外邪的风险。

例如,长期在恶劣的环境中工作或居住,如有毒气体、重金属污染等,会损害人体的免疫系统,从而容易感染疾病。

综上所述,感受外邪的原因复杂多样,包括外界环境、气候变化、体质虚弱、饮食不当、情绪因素和长时间接触污染物等。

了解和预防这些原因对于保持健康非常重要,包括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接触污染物、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等。

(12)《伤寒论》第四条解密

(12)《伤寒论》第四条解密

(12)《伤寒论》第四条解密关键词:太阳病症状消失,脉平静的,为痊愈。

《伤寒论》第四条原文: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文意:伤寒一日:因内伤引起外感六淫之邪的一切外感病初期。

“寒”,六淫的代称,非单指寒邪;“一日”,第一个时间,初期之意,不能理解成字面上的“第一天”。

太阳受之:(所有外感病初期,外邪入侵,都是太阳经层面先接受外邪。

“太阳”,太阳经,人体表层;“受之”,接受病邪;太阳经层面是人体的最外层面,一切外邪要进入人体,首先要经过太阳经层面。

脉若静者,为不传:(外邪侵入太阳经层面后,随着内伤的状况决定外邪的去留;纯粹太阳镜脏腑内伤引起的太阳病,外邪不会再想内层的经络脏腑转移;但若是其他经脏腑内伤引起的外邪入侵,则外邪会选择适当时机乘虚向内伤的层面转移,比如,阳明病外邪要乘虚进入阳明经层面,以此类推;而临床上判断外邪转移不转移的标准是脉象的平静与不平静)脉若静者,为不传。

(脉弱躁动者,为传)。

“静”,平静的脉象,阴阳平衡谓之静;“不传”,不发展。

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倘若出现太阳病以外的症状,比如)很想呕吐,(病家老感到)烦躁,(诊得脉象)为数急的,(说明存在其他经脏腑的内伤,外邪不会停留在太阳经层面),要乘虚向内伤的经络层面转移。

“吐·躁烦”,太阳病以外的症状;“数急”,脉速比平脉快,脉象急促,非静之脉。

其意是说:六淫侵犯人体,在初期,都是太阳经受邪;太阳经受邪后,病情发展不发展,可从脉象和症状两个方面判别——若脉象平静,说明阴阳已平衡,病情已趋好转,表明病情不再发展;若出现“很想吐,情绪烦躁”等太阳病没有的症状,脉象出现“数急”不平静之象的,说明阴阳不平衡,病情在继续发展。

诊断意:本案为仲景案例说教条。

其意义有二。

其一,记述了太阳病好转和恶化的脉象及症状。

其二,对于太阳病的转归要从两个方面认识:1,当人体有了内伤并引起太阳经经气抗邪力消弱后,六淫侵入机体,首先是太阳经接受病邪,出现太阳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说明正气可A.抵御外邪的入侵B.正气可驱邪外出》一、整体解读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

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

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

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篇二:《关于人体经络》关于人体经络一经络的基础知识经络遍布于全身,是人体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也是联结人体各个部分的基本途径。

外行于体表,内属于脏腑,纵横交错,沟通表里,贯穿上下,通过多种通路和途径将机体的上下、左右、前后各个部份,以及脏与脏、腑与腑、脏与腑之间,脏腑与体表,体表与脏腑,官窍、皮肉、筋腱和骨骼之间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由于经络系统的这种联系,使生命有机体的各个部份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从而成为一个统一的、内部协调而稳定,并与外部环境息息相关的有机整体。

经气来源于真气,真气来源于先天之元气,又依赖后天水谷精微之气的不断充养,是人体生命活动最根本的动力。

一方面,经气推动气血在经脉中的运行,约束气血的运行轨道,调节气血的容量,对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协调平衡起着总领的作用。

没有经络系统对全身的维系、协调和平衡,就不可能有有机体正常的生命运动。

另一方面,经气还表现为经络的"反应性"和"传导性"。

针刺治疗必须"得气",针和灸的刺激作用于人体,经气被激发,从而才能疏通经脉,通行周身,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促使生命有机体的功能活动向正常状态恢复。

经络的反应性和传导性还表现在抵御外邪、传入疾病和反应疾病方面。

由于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网络周身,因此,当人体正气充足时,经脉之气就能首当其冲,奋起抵御外邪的入侵;而当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经络便会成为疾病的传入通路。

邪气(致病因素)侵入人体,通过经络的传导由表向里,由浅入深,传入内脏,并且还会通过经络系统影响到人体的其他部份。

脏腑病变有时也会通过经络传出体表,在体表某些部位出现压痛、结节、隆起、凹陷、充血等反应,这类反应常可用以帮助诊断有关内脏的疾病。

根据病变的部位可以分析其所属经络脏腑,这种方法就叫作"分经论证";而根据各条经络的生理、病理特点来分析临床症候的,称作"分经辨证";根据经络的生理病理特点在相应的经脉进行治疗,则称作"循经治疗"。

根据经络联系全身的特点及经气的传导作用,在相应的部位循经取穴施术,便可治疗经脉脏腑的相应病症;根据经络协调平衡全身阴阳的作用,通过各种刺灸方法补虚泻实,调整阴阳,便能治疗疾病。

二经络疏通的重要性女人的衰老从经络不通开始“万病之源源于血,百病之由由于气。

经络通百病消,血液清颜如玉”中医上讲“气不足则血不畅,血不畅则水不流,水不流则毒不排”我们的能量油是疏通人体经络为根本,让人体机能恢复到应有的健康状态,排出人体的毒素、自由基,使得身材曲线更完美。

结合植物中提取的医疗用的熬制成的中草药油,从而能排出身体里面的湿气、浊气、寒气、邪气、打通管道,净化血液,排除毒素,起到缓解肩颈肌肉疲劳、僵硬、疼痛、帮助解决气血不畅的问题。

一、我们首先从了解我们人体的十四经络开始任脉位于正前胸,心脏脾胃行不通;上连乳腺下子宫,万一不通变老翁;督脉立于脊椎中,监督气血来运行;五脏六腑督脉宫,对应区域弯曲痛;胆经裤线重叠行,分泌紊乱变神经;嗜睡液汗疲倦态,腋窝肿胀后脑痛;淋巴发炎局部胖,眼花目黄有增生;肝经对应胆经行,循环分泌掌控中;肤色发青腰疼痛,眼圈发黑有痛经;眼球发干眼屎多,肝火旺盛有罪行;肝经后面是肾经,距离不远两指空;分泌系统掌控中,尿量稀少还尿频;眼袋眼皱足下冷,下肢肿胀善惊恐;经前腰酸背又痛,脸上出斑心发惊;记忆下降无睡梦,症状不通慢慢通;肾经对应膀胱经,泌尿骨骼掌控中;小便发黄膀胱痛,尿路发炎讲卫生;四肢无力后背痛,痔疮难坐肩颈痛;胃经位于胆经前,三指距离到经中;口腔糜乱牙肿痛,口干口臭腹胀痛;体热打嗝喜食冷,大便干燥且不通;胃经对应是脾经,免疫神经掌控中;胃胀打嗝排气空,呕吐难耐肋下痛;曲张平血低血压,风湿还有关节痛;食指腋窝大肠经,手臂外侧属阳经;消化神经掌控中,它要不痛腹胀痛;便秘口干肩颈痛,体热痔疮加头痛;10.胸到拇指为肺经,手臂内侧属阴经;呼吸免疫掌控中,缺水敏感鼻不通;体热出汗背有痘,干燥痰多下咽痛;感冒发冷体内空;1心到小指为心经,手臂内侧属阴经;循环系统掌控中,胸口沉闷与头痛;心烦失眠也多梦,肩与前胸多疼痛;目赤颧红口干燥,血液不良喜安静;心事过多压力重;1小指肩窝小肠经,手臂外侧属阳经;消化神经掌控中,太阳耳部会疼痛;经前腹胀后脑痛,后背肩胛至背痛;1胸到中指心胞经,手臂内侧属阴经;分泌循环掌控中,循环差异血管病;心跳过快还便秘,心烦目赤上肢痛;1无名至肩三焦经,手臂外侧属阳经;分泌循环掌控中,免疫力下降忧郁症二、经络疏通适用什么人答任何人三、如果人体经络不通的话,会引起哪些问题?答由于肩颈是大脑的总开关,上注于头部和面部的血液都要经过肩颈。

中医讲到调节女人最好的良方就是打通气血,如果气血不畅的话,血液中的毒素堆积在肩颈,就会使肩颈硬化。

四、人体经络堵塞会有哪些症状呢?答毒素堆积以后就会压迫血管,使血液无法很好的输送到头部和面部,就会引起头部的头晕、头痛、大脑供氧不足,易疲劳、睡眠质量下降、记忆力减退,还会引起面部发黄、发暗、长斑、皮肤衰老等。

五、为什么说肩颈是人体最先衰老的地方?答因为人体循环是从上往下,当人体内毒素较多的时候,毒素首先堆积的地方就是肩颈,因为肩颈是人体的十字路口,毒素堆积就会造成肩颈硬化、衰老。

当肩颈不通就会造成头部脑下垂体的营养不足,不能很好的分泌生长动情激素,尤其是女性,就会直接导致内分泌失调,提前进入更年期。

六、经络疏通有什么作用?答可以活血化瘀、祛风散寒、疏通经脉、缓解肩颈僵硬、肌肉疲劳、肩周炎和颈椎病变。

还可以改善头晕、头痛、大脑供氧不足、睡眠质量下降、失眠多梦等,还能使您面色红润、精神焕发。

七、中草药真有那么神奇的效果吗?答中草药确实很神奇。

中草药油分子很细微,燃烧表皮脂肪,让它变成二氧化碳和水分蒸发,不染衣物!八、做一次经络疏通就能解决肩颈问题吗?答做一次经络疏通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颈椎问题的,因为经络不通问题是日积月累形成的,解决它也需要一个治疗过程,但是做一次会明显感觉到全身很轻松。

九、做完经络疏通后,为什么不可以马上冲凉?答因为经络疏通后行气活血、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当人体血液循环较快的时候是不宜冲凉的,以免着凉寒湿侵体、身体不适等。

十、经络疏通会有依赖性吗?答不会有依赖性的。

因为我们运用的是中医科学理论,再配合纯天然植物中萃取的精油,不会有任何副作用,更不会有依赖性。

篇三:《经络》经络的基本概念经络遍布于全身,是人体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也是联结人体各个部分的基本途径。

人体的脏腑、器官、皮毛、孔窍、肌肉、筋腱、骨骼等,就是依靠经络的沟通和联结而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体的经络外行于体表,内属于脏腑,纵横交错,沟通表里,贯穿上下,通过多种通路和途径将机体的上下、左右、前后各个部份,以及脏与脏、腑与腑、脏与腑之间,脏腑与体表,体表与脏腑,官窍、皮肉、筋腱和骨骼之间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由于经络系统的这种联系,使生命有机体的各个部份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从而成为一个统一的、内部协调而稳定,并与外部环境息息相关的有机整体。

经络的功能活动表现称为"经气"。

经气来源于真气,真气来源于先天之元气,又依赖后天水谷精微之气的不断充养,是人体生命活动最根本的动力。

一方面,经气推动气血在经脉中的运行,约束气血的运行轨道,调节气血的容量,对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协调平衡起着总领的作用。

没有经络系统对全身的维系、协调和平衡,就不可能有有机体正常的生命运动。

另一方面,经气还表现为经络的"反应性"和"传导性"。

针刺治疗必须"得气",针和灸的刺激作用于人体,经气被激发,从而才能疏通经脉,通行周身,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促使生命有机体的功能活动向正常状态恢复。

经络的反应性和传导性还表现在抵御外邪、传入疾病和反应疾病方面。

由于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网络周身,因此,当人体正气充足时,经脉之气就能首当其冲,奋起抵御外邪的入侵;而当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经络便会成为疾病的传入通路。

邪气(致病因素)侵入人体,通过经络的传导由表向里,由浅入深,传入内脏,并且还会通过经络系统影响到人体的其他部份。

另一方面,脏腑病变有时也会通过经络传出体表,在体表某些部位出现压痛、结节、隆起、凹陷、充血等反应,这类反应常可用以帮助诊断有关内脏的疾病。

因此说,经络又有诊断疾病的作用。

经络的特点为中医的辨证论治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各条经脉的循行有一定的部位。

根据病变的部位可以分析其所属经络脏腑,这种方法就叫作" 分经论证";而根据各条经络的生理、病理特点来分析临床症候的,称作" 分经辨证";根据经络的生理病理特点在相应的经脉进行治疗,则称作" 循经治疗"。

经络的特点更为针灸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除根据经络的反应性可以帮助诊断疾病、确定治疗原则外,根据经络联系全身的特点及经气的传导作用,在相应的部位循经取穴施术,便可治疗经脉脏腑的相应病症;根据经络协调平衡全身阴阳的作用,通过各种刺灸方法补虚泻实,调整阴阳,便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经络的命名三阴三阳经络系统大都以阴阳来命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