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审计的程序与方法

合集下载

第2201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控制审计

第2201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控制审计

第2201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控制审计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内部审计人员实施内部控制审计的行为,保证内部控制审计质量,根据《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所称内部控制审计,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对组织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的审查和评价活动。

第三条本准则适用于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及其从事的内部控制审计活动。

其他组织或者人员接受委托、聘用,承办或者参与内部审计业务,也应当遵守本准则。

第二章一般原则第四条董事会及管理层的责任是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并使之有效运行。

内部审计的责任是对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审查和评价,出具客观、公正的审计报告,促进组织改善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

第五条内部控制审计应当以风险评估为基础,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对组织单个或者整体控制目标造成的影响程度,确定审计的范围和重点。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关注串通舞弊、滥用职权、环境变化和成本效益等内部控制的局限性。

第六条内部控制审计应当在对内部控制全面评价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单位、重大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的内部控制。

第七条内部控制审计应当真实、客观地揭示经营管理的风险状况,如实反映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情况。

第八条内部控制审计按其范围划分,分为全面内部控制审计和专项内部控制审计。

全面内部控制审计,是针对组织所有业务活动的内部控制,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个要素所进行的全面审计。

专项内部控制审计,是针对组织内部控制的某个要素、某项业务活动或者业务活动某些环节的内部控制所进行的审计。

第三章内部控制审计的内容第九条内部审计机构可以参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的相关规定,根据组织的实际情况和需要,通过审查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要素,对组织层面内部控制的设计与运行情况进行审查和评价。

第十条内部审计人员开展内部环境要素审计时,应当以《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各项应用指引中有关内部环境要素的规定为依据,关注组织架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组织文化、社会责任等,结合本组织的内部控制,对内部环境进行审查和评价。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程序与要点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程序与要点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程序与要点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是指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审计准则,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实施和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的一种审计活动。

它旨在帮助企业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企业运营效率,降低风险。

本文将介绍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程序和要点。

一、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程序(1)确定审计目标:确定审计目标是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第一步。

审计目标应当与企业的风险特征、经营模式、行业特点等相适应,明确审计的范围和重点。

(2)制定审计计划:审计计划是进行内部控制审计的路线图。

根据审计目标,确定审计工作的内容、时间、人员和资金等资源的分配,制定合理的审计计划。

(3)收集审计证据:审计的核心工作是收集与审计目标相关的审计证据。

审计人员应当通过检查文件、核对账目、采访相关人员等方式,收集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和数据。

(4)分析和评价:在收集到足够的审计证据后,审计人员要进行分析和评价。

通过横向和纵向比较、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实施和运行情况进行客观的评价。

(5)形成审计报告:审计报告是内部控制审计的结果输出。

报告内容应当包括审计的目的、范围、方法、发现的问题和建议等,并以客观、准确的方式进行表达。

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要点(1)风险评估和控制设计:企业应当结合自身的风险特征,进行风险评估,并在此基础上设计适合的内部控制措施。

审计人员应当评估企业对风险的识别和应对能力,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是否符合风险的要求。

(2)内部控制流程:审计人员应当审查企业的内部控制流程是否科学合理,关注重点环节是否得到有效控制,发现流程中存在的缺陷和风险,并提出改进建议。

(3)控制活动的执行:审计人员应当对内部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审查。

通过检查相关记录、文件和企业内部的监督制度,确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是否符合相关规定。

(4)监督与反馈机制:企业应当建立完善的监督与反馈机制,以确保内部控制持续有效。

审计人员应当评价企业的监督与反馈机制是否完备,并提出相关建议和改进意见。

内部控制审计的程序和方法

内部控制审计的程序和方法
目 的 。 1.2 内部 牵 制 制 度
内 部 牵 制 制 度 是 为 了 保 证 会 计 资 料 的 正 确 性 、 可 靠性 及保 护财 产而 形成 的种 制度 。它 主要检 查不 相 容 职 务 是 否 分 离 ,会 计 事 项 的 处 理 是 否 遵 循 必 须 经 过 两 个 以 上 的 人 员 或 部 门来 完 成 ,是 否 经 过 复 核 , 以 防 止 差 错 、舞 弊 的发 生 。 1.3 会 计 控 制 制 度
孟 昊 宁
(鄂尔多斯市财政 国库支付管理局 ,内蒙古 鄂 尔多斯 017000)
摘 要 :文 章 认 为 内部 控 制 审 计 的 主 要 内容 是 对 被 审计 单 位 的 内部 控 制 制 度 的 检 查 与 测 试 ,同时 就
内部 控 制 审 计 的 程 序 与 方 法 进 行 了论 述 。 关 键 词 :内部 控 制 ;审计 ;程 序 ;方 法 中 图 分 类 号 :F239.45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7— 6921(2008)08— 0025— O1
进 行 内 部 控 制 制 度 审 计 ,其 重 点 是 放 在 对 于 制 度 内各 个 控 制 环 节 的 审 查 上 ,目 的 在 于 发 现 制 度 中 控 制 的 薄 弱 环 节 。 2 内部 控 制 审 计 的 程 序 与 方 法 2.1 了 解 企 业 的 内部 控 制 情 况 ,并 做 出相 应 的 记 录
这 是 内部 控 制 制 度 审 计 的 第 一 步 ,其 主 要 目 的 是 通 过 一 定 手 段 ,了解 被 审 计 单 位 已 经 建 立 的 内 部 控 制 制 度 及 执 行 的 情 况 ,并 做 出 记 录 、描 述 。 审 计 人 员 应考 虑被 审计单 位 经 营规 模 及业 务 复 杂程 度 、数 据 处 理 系 统 类 型 及 复 杂 程 度 、审 计 重 要 性 、相 关 内部 控 制 类 型 、相 关 内部 控 制 记 录 方 式 、固 有 风 险 的 评 估

论内部控制审计的目标、程序与方法

论内部控制审计的目标、程序与方法

⼀、内部控制审计的具体⽬标与程序 内部控制审计的具体⽬标是什么?我们熟悉这样⼀个答案:检查并评价内部控制的合法性、充分性、有效性和适宜性,以完善内部控制。

那么,在审计实践中,究竟采⽤什么样的尺度,来检查并评价内部控制的合法性、充分性、有效性及适宜性呢?也就是内部控制审计的具体⽬标是什么呢?了解审计,必须了解它的对象。

同理,探讨内部控制审计的⽬标,需要探讨内部控制的⽬标。

(⼀)内部控制的具体⽬标 内部控制的⽬标是什么?熟悉内部控制⼀般知识及《商业银⾏内部控制指引》的⼈都知道,内部控制的⽬标主要有三个⽅⾯:遵循性⽬标,即确保外部法令、内部规章得到遵循;营运性⽬标,即保证经营⽅针及⽬标的实现;可靠性⽬标,即信息真实、完整与及时。

我把这三个⽬标归结为⼀个⽬标:防范和控制风险。

什么是风险?风险是资产、资⾦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这就是说,内部控制是与企业的资产、资⾦相联系的,其具体⽬标是保障资产、资⾦(包括表内外资产、资⾦)的安全,免受损失。

静的安全与动的安全特征。

资产、资⾦的安全可分为静的安全和动的安全。

静的安全是指存量资产、资⾦处于持有状态时没有损失发⽣;动的安全是指资产、资⾦处于交易流转过程中时没有损失发⽣。

资产、资⾦处于“静的安全”状态,具备以下四个基本特征:⼀是存在性——即其是客观存在的,既不会⽆中⽣有,也不会被⼈巧取豪夺;⼆是完整性——即其是完好的,没有遗漏、破损或技术性贬损;三是归属性——即从权利归属上看,其是属于资产、资⾦持有⼈的,“为我所有”;四是计价正确性,即资产、资⾦的⾦额是计算正确的。

资产、资⾦的“动的安全”,具备⼀个基本特征:就是增值性或收益性,即资产、资⾦在流转过程中保值、增值。

静的安全与动的安全的相对性。

依据物理学及辨证法的观点,动与静是相对的。

我们将钞票放在⾦库⾥,他们处在静的状态,但外汇市场变化了,钞票可能贬值;把⼀批计算机放在仓库⾥,他们也处在静的状态,但技术进步了或者仓库进⽔了,计算机可能技术贬损或毁坏。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程序与重点审核事项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程序与重点审核事项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程序与重点审核事项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是指评估和验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及其有效性的一种审计活动。

通过审计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发现并减少内部控制风险,提高企业运作的效率和风险管理的能力。

本文将介绍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程序以及重点审核事项。

一、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程序1. 确定审计目标:审计人员首先需要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和风险,明确审计目标和范围。

2. 风险评估:通过对企业的经营环境、内部控制制度和业务流程的评估,发现潜在的风险和弱点。

3. 制定审计计划:根据评估结果,制定详细的审计计划,确定审计的重点和时间安排。

4. 采集证据:审计人员需采集相关的证据,包括文档、记录和口头证言等,以验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执行情况。

5. 分析和评估:对采集到的证据进行分析和评估,确定内部控制的强弱点,并评估其对企业运作的影响。

6. 编写审计报告:根据审计结果,撰写详细的审计报告,包括审计的发现、建议和改进建议等。

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重点审核事项1. 内部控制环境:审计人员需要评估企业的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以及其对员工行为的影响力。

2. 风险评估和控制活动:审计人员需评估企业对业务风险的识别和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包括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情况。

3. 信息与沟通:审计人员需评估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准确性,以及信息沟通的有效性。

4. 监督和监控:审计人员需评估企业的监督和监控机制是否有效,包括内部审计和企业治理的机制。

5. 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审计人员需评估企业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的效果,包括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专业能力。

6. 法律合规性:审计人员需评估企业是否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内部规章制度,包括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合规性。

总结: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程序包括确定审计目标、风险评估、制定审计计划、采集证据、分析和评估以及编写审计报告。

在审计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和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和监控、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以及法律合规性等方面的审核事项。

内部控制审计的具体流程

内部控制审计的具体流程

内部控制审计的具体流程第一步:立项和计划内部控制审计的第一步是制定审计立项和计划。

这包括确定审计的目标和范围,以及确定审计的时间表和资源需求。

审计立项时,需要明确审计的目的、重点和限制条件,并与相关部门协商确定内部控制审计的时间和资源。

审计计划应包括审计程序、抽样方法、数据收集方法以及确定内部控制目标和指标的方法。

第二步:数据收集和分析数据收集是内部控制审计的重要步骤。

审计人员需要收集与内部控制相关的数据和信息,包括企业的内部控制文件和记录、相关法规和政策、相关调查报告等。

数据收集可以通过文件审查、面谈、观察等手段进行。

收集到的数据需要进行分析和整理,以确定内部控制的强弱点,并为后续的审计工作提供依据。

第三步:内部控制评估内部控制评估是内部控制审计的核心环节。

在这一步骤中,审计人员通过比较内部控制的实际情况和预定的内部控制目标和标准,评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有效性。

评估方法可以采用问卷调查、抽样检查、数据分析等。

评估结果可以提供有关内部控制的缺陷和需要改进的方面。

第四步:问题识别和建议问题识别和建议是内部控制审计的关键环节之一、在问题识别阶段,审计人员需要识别并确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这些问题可能包括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员工操作失误、管理漏洞等。

在问题识别阶段,审计人员还需要提出改进建议,以帮助企业改善内部控制情况。

改进建议可以包括加强人员培训、优化流程、加强监督和检查等。

第五步:汇报和跟踪审计工作完成后,审计人员需要将审计结果和建议整理成报告,并向企业管理层和审计委员会等相关方面进行汇报。

报告应包括审计的目的、方法、过程和结论,以及改进建议和时间表。

在报告中,审计人员还可以建议设定跟踪机制,以监督改进措施的实施情况。

跟踪工作可以通过定期汇报、检查和复核等方式进行。

第六步:改进措施的实施和跟踪最后一步是改进措施的实施和跟踪。

企业管理层需要根据审计报告中的建议和时间表,制定并执行改进措施。

某公司内部控制审计实施方案

某公司内部控制审计实施方案

某公司内部控制审计实施方案一、项目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内部控制问题日益凸显。

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保障企业运营的正常进行,降低经营风险,提高企业竞争力。

为了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提高内部控制效果,我国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相关法规,要求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并进行内部控制审计。

某公司作为一家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企业,一直致力于内部控制的建设与完善。

为了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公司决定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工作,以评估现有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程度,发现潜在风险,并提出改进措施。

为确保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公司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二、项目目标1.评估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程度,确保内部控制制度与企业战略、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等方面相匹配。

2.发现内部控制过程中的潜在风险,为公司提供风险防范和应对措施。

3.查找内部控制制度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意见和方案,促进内部控制体系的不断完善。

三、审计范围与内容1.审计范围:本次内部控制审计范围涵盖公司总部及所属子公司、分支机构。

2.审计内容:包括公司治理结构、组织结构、人力资源政策、财务报告流程、信息技术系统、业务流程等方面的内部控制。

四、审计方法与程序1.审计方法:采用访谈、查阅资料、问卷调查、现场观察等方法进行审计。

2.审计程序:(1)成立审计小组:由公司管理层、财务部、审计部等相关部门组成,负责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组织实施。

(2)制定审计计划:明确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审计内容、审计方法、审计时间表等。

(3)开展审计工作:按照审计计划,分组进行访谈、查阅资料、问卷调查、现场观察等。

(4)整理审计资料:收集、整理、分析审计过程中获取的信息和数据。

(6)审计反馈与整改:将审计报告提交公司管理层,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

五、审计组织与人员1.审计小组:组长1名,负责审计工作的总体协调和组织实施;组员若干名,负责具体审计工作。

第2201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控制审计

第2201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控制审计

第2201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控制审计2013-08-2808:33:05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内部审计人员实施内部控制审计的行为,保证内部控制审计质量,根据《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所称内部控制审计,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对组织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的审查和评价活动。

第三条本准则适用于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及其从事的内部控制审计活动。

其他组织或者人员接受委托、聘用,承办或者参与内部审计业务,也应当遵守本准则。

第二章一般原则第四条董事会及管理层的责任是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并使之有效运行。

内部审计的责任是对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审查和评价,出具客观、公正的审计报告,促进组织改善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

第五条内部控制审计应当以风险评估为基础,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对组织单个或者整体控制目标造成的影响程度,确定审计的范围和重点。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关注串通舞弊、滥用职权、环境变化和成本效益等内部控制的局限性。

第六条内部控制审计应当在对内部控制全面评价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单位、重大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的内部控制。

第七条内部控制审计应当真实、客观地揭示经营管理的风险状况,如实反映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情况。

第八条内部控制审计按其范围划分,分为全面内部控制审计和专项内部控制审计。

全面内部控制审计,是针对组织所有业务活动的内部控制,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个要素所进行的全面审计。

专项内部控制审计,是针对组织内部控制的某个要素、某项业务活动或者业务活动某些环节的内部控制所进行的审计。

第三章内部控制审计的内容第九条内部审计机构可以参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的相关规定,根据组织的实际情况和需要,通过审查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要素,对组织层面内部控制的设计与运行情况进行审查和评价。

第十条内部审计人员开展内部环境要素审计时,应当以《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各项应用指引中有关内部环境要素的规定为依据,关注组织架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组织文化、社会责任等,结合本组织的内部控制,对内部环境进行审查和评价。

内控制度审计办法范本(4篇)

内控制度审计办法范本(4篇)

内控制度审计办法范本一、目的和依据为了加强对内控制度有效性的审计和监督,确保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可行性,制定本内控制度审计办法。

本办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

二、审计范围审计内容包括企业内控制度的设计、实施和运行情况等方面。

审计对象为企业内控责任人和参与内控制度实施的各级管理人员。

三、审计方法1. 参考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审计计划和工作程序;2. 进行内控制度相关文件的查阅和分析,了解内控制度的设计和实施情况;3. 进行实地核查,了解内控制度的运行情况和有效性;4. 进行访谈,了解内控责任人和管理人员对内控制度的理解和执行情况;5. 进行数据分析,检验内控制度的有效性和可行性;6. 编写审计报告,提出改进建议和意见。

四、审计程序1. 筹备阶段:组织审计组成员,明确审计目标和任务,制定审计计划和工作程序;2. 准备阶段:查阅相关文件,了解内控制度的设计和实施情况,明确审计重点;3. 实地核查:对内控制度的运行情况进行实地核查,确保内控制度的有效性;4. 访谈:与内控责任人和管理人员进行访谈,了解内控制度的理解和执行情况;5. 数据分析:对内控制度的数据进行分析,检验内控制度的有效性和可行性;6. 编写报告:根据审计结果,撰写审计报告,提出改进建议和意见。

五、审计报告审计报告应包括审计目的、审计范围、审计依据、审计方法、审计结果、改进建议等内容。

内控责任人和管理人员应针对审计报告中的改进建议和意见,进行整改和改进。

六、附则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内控制度审计办法范本(2)下面是一份内控制度审计办法的范本:内控制度审计办法范本(3)一、总则1.本办法旨在规范内控制度的审计工作,确保内控制度的有效实施和运行。

本办法适用于对组织内控制度进行规范审计的工作。

2.内控制度审计应当遵循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

3.内控制度审计应当参照国家、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标准,确保审计工作的合法合规。

内部控制审计的具体流程

内部控制审计的具体流程

内部控制审计的具体流程是:计划审计工作、实施审计工作、评价控制缺陷、完成审计工作4个内容。

内部控制审计的程序:(一)计划审计工作注册会计师需恰当地计划内部控制审计工作,配备具有专业胜任能力的项目组,并对助理人员进行适当的督导。

计划审计工作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价有关事项对内部控制及其审计工作的影响:1.与企业相关的风险;2.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概况;3.企业组织结构、经营特点和资本结构等相关重要事项;4.企业内部控制最近发生变化的程度;5.与企业沟通过的内部控制缺陷;6.重要性、风险等与确定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相关的因素;7.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初步判断;8.可获取的、与内部控制有效性相关的证据的类型和范围。

注册会计师应当充分认识风险评估在计划审计工作中的作用,以风险评估为基础,选择拟测试的控制,确定测试所需收集的证据。

内部控制的特定领域存在重大缺陷的风险越高,给予该领域的审计关注应越多。

在进行风险评估以及确定必要的程序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企业组织结构、经营单位或流程的复杂程度可能产生的重要影响和作用。

企业组织结构、经营单位或流程的复杂程度可能影响企业实现控制目标的方式。

企业的规模和复杂程度也可能影响错报风险以及应对该风险所需实施的控制。

注册会计师应当根据企业情况调整工作范围,以获取充分、适当的证据,支持发表的意见。

注册会计师应当在计划审计阶段对企业董事会的内部控制评价工作进行评估,判断是否在内部控制审计工作中利用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内部控制评价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的工作以及可利用的程度,相应减少可能应由注册会计师执行的工作。

注册会计师利用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内部控制评价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的工作,应当对其专业胜任能力和客观性进行充分评价。

一般而言,与某项控制相关的风险越高,可利用程度就越低,注册会计师应当更多地对该项控制亲自进行测试。

需要强调的是,注册会计师对发表的审计意见独立承担责任,其责任不因为利用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内部控制评价人员和其它相关人员的工作而减轻。

内部控制审计的程序和方法

内部控制审计的程序和方法

内部控制审计的程序和方法一、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的主要内容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的对象是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对这些制度的检查、测试也就构成了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的基本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管理制度的检查、测试中:1、责任控制制度。

责任控制制度是以确定经济组织内部各部门、各环节、各层次及其人员的经济责任为中心的内部控制制度。

主要是检查各部门和经办人员的职责是否经过恰当授权,各种岗位责任制赋予各职能部门和经办人员的责任是否达到分工明确,职责分明的目的。

2、内部牵制制度。

内部牵制制度是为了保证会计资料的正确性、可靠性及保护财产而形成的种制度。

它主要检查不相容职务是否分离,会计事项的处理是否遵循必须经过两个以上的人员或部门来完成,是否经过复核,以防止差错、舞弊的发生。

3、会计控制制度。

会计控制制度是指经济组织为了保证会计数据的正确性和可靠性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方法,主要是各种凭证的记录、传递,资金的使用,债权债务反映,会计报表编制等各个环节的控制制度和程序。

主要是通过账证、账账、账表之间的相符关系,检查会计数据的可靠性;通过账实核对检查账实是否相符,以保证会计数据的真实性;通过严格的复核审批制度,以保证会十十业务处理的合法性;通过定期编制计算平衡表检查所有数据的正确性等。

毕业论文4、经营方面各个循环系统的控制制度。

它是经济组织内部为实现经营目标而实现生产经营和管理所必须经过的环节和业务操作的控制制度:如成本控制、购销控制、物资控制、生产经营过程的控制制度等。

通过检查这些环节的控制是否严密,反映企业是否能正常进行经营活动及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5、财产、凭单管理制度。

财产、凭单管理制度是为了确保经济组织的财产和各种凭证单据而建立的控制制度。

如财产物资的保管、清点、验收、领用、计划、合同、单据等各个环节,都应实行专人管理。

进行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其重点是放在对于制度内各个控制环节的审查上,目的在于发现制度中控制的薄弱环节。

二、内部控制审计的程序与方法主要有四个步骤。

内部控制审计的程序与方法

内部控制审计的程序与方法

内部控制审计的程序与方法1.环境评估:环境评估是审计的第一步,它旨在了解组织的内外部环境和文化,以便确定内部控制的基础和影响因素。

2.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确定可能会威胁到组织内部控制的风险和威胁的过程。

这可以通过访谈员工、查阅文档和观察组织活动来完成。

3.控制评估:控制评估是评估组织内部控制框架的有效性和合规性的过程。

这包括了对内部控制政策、程序和控制的批判性评估。

4.测试内部控制:测试内部控制是通过实施多个测试来验证控制的有效性和完整性。

这包括了控制活动的抽查等。

5.采样:采样是为了评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而从总体中抽取样本的过程。

可以采用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和无效抽样等方法。

6.文件审计:文件审计是审查与内部控制相关的文档和记录的程序。

这包括了审查控制政策、程序和记录的合规性和一致性。

7.访谈和观察:通过访谈员工和观察组织活动,审计人员可以获得更多关于内部控制的信息。

这可以帮助他们了解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和问题的存在。

8.故技重施:故技重施是通过重复之前的测试或程序来验证控制的持续有效性。

这可以帮助评估内部控制的可持续性和一致性。

9.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使用统计方法和分析工具来评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合规性。

这可以包括趋势分析、异常检测和数据挖掘等技术。

10.缺陷追踪和报告: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缺陷需要记录和追踪,并及时向管理层报告。

这可以通过编制缺陷清单、缺陷修复计划和审计报告实现。

通过以上的程序和方法,内部控制审计人员可以评估并提供关于组织内部控制的有关信息和建议,以帮助组织改进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和合规性。

这对于保护组织的利益和财务健康至关重要。

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实施办法

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实施办法

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实施办法为规范集团公司内部审计人员审查与评价集团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促进集团公司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和效果,根据《内部审计准则》和《内部审计制度》,制定本办法。

一、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的作用(一)内部控制制度:是指集团公司内部为保证实现经营目标,保护资产安全完整,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和完整性,提高经营的经济型和效率性,促使经济活动健康有序进行而制定的各种内部协调、组织和制约的制度、政策、措施、规定和程序。

(二)内部控制度制度审计:是指集团公司为有效地实施对生产经营业务活动的控制,保证企业资产的完整和会计资料的真实,保证经营方针的贯彻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性及有效性等所进行的检查、测试和评价。

(三)内部控制度制度审计的目的:是通过对集团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性及有效性等所进行的检查、测试、评价和建议,促进公司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达到保证公司资产资金的安全完整和会计资料的真实可靠,提高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确保经营方针目标的实现。

二、内部控制制度审计要点1、健全性: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全面完善有效;主要节点是否得到严密有效的控制;授权是否合理;部门或个人有无不按程序或越权行使权力的行为;部门与部门之间有无横向制约程序;制度与制度之间是否衔接相通;2、有效性:各种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得到完全严格执行;执行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三、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工作流程:(一)了解并记录制度现状:在审计的准备阶段应详细了解集团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系统的现状,以便能对之做出初步的评价,方法如下:1、询问相关人员:注意询问对象的不同层次,职工、管理人员、中层领导和领导者都应有一定的比例。

2、查阅资料:收集和查阅集团公司各项内控制度、经济活动有关资料、机构设置、生产经营基本情况、凭证或文件记录等资料,监察内控制度是否完善、合理,并将了解到的情况加以记录。

3、调查问卷:按照需要调查项目的内容,列出提纲,编制内部控制审计调查表,发放给相关人员进行调查,形成书面记录后核实。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审计方法及要点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审计方法及要点

一、审计方法1、内部控制审计方法(1)收集、审阅现行的内部管理制度。

主要包括预算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业务管理等制度,分析掌握被审计单位内部管理制度执行的关键环节和重点监控点,评价内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情况,以及各项管理制度与现行法律法规、政策规定是否相一致,能否满足部门职责要求和管理需要,是否存在制度性缺陷或管理漏洞。

(2)收集、审阅对所属部门管理的内控制度.主要包括对所属部门管理的项目、程序、考核标准,查阅相关考核记录及监管措施办法,重点关注所属单位是否发生重大违法违规问题、重大责任事故。

评价被审计单位对所属部门管理和监督的情况,是否真正起到监管职责. (3)收集、审阅重点业务流程。

通过抽查重点业务事项,重点审计单位预算和其他财政财务收支情况,检查和评价被审计单位是否严格遵守内部管理制度,是否存在被审计单位向所属部门输送利益、营私舞弊、损失浪费、挤占挪用等问题.2、内部控制审计测试符合性测试是对内部控制制度的遵循情况进行检查评审的活动。

其目的是测试执行情况符合制度要求的程度。

它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审阅证据、跟踪重做、以及实地观察等;实质性测试是对被审单位的经济信息,各种数据进行审核检查的活动,其目的在于验证、评估信息本身的合法性、真实性.测试中常用的方法有盘存法、询证法、账户分析法、调节法、鉴定法等.二、审计要点1、内部管理制度的完善情况。

包括内部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执行是否有效。

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度是否健全、内部授权审批控制制度,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和会签制度,是否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成立联合工作小组并确定牵头部门或牵头人员等方式,对有关经济活动实行统一管理.是否强化对经济活动的预算约束,使预算管理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

是否建立资产日常管理制度和定期清查机制,采取资产记录、实物保管、定期盘点、账实核对等措施,确保资产安全完整。

是否建立健全本单位财会管理制度,加强会计机构建设,提高会计人员业务水平,强化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加强会计档案管理,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处理程序。

内控审计方案范文

内控审计方案范文

内控审计方案范文内控审计是指通过系统性、有组织和计划的方式,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设计、实施和运行进行评估和检查。

内控审计旨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规范运作,减少潜在风险,保护企业利益。

下面是一份内控审计方案的范例,共计1200字以上。

一、审计目的与范围1.审计目的: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审计,评估控制体系的有效性,发现弱点和风险,并提出改进建议,以确保企业的财务和运营的合规性和可靠性。

2.审计范围:包括企业的财务管理、资金运作、采购活动、销售和客户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业务流程及相关的内部管理控制流程。

二、审计方法和程序1.审计方法:(1)审阅文件和资料:审阅企业内部控制相关文件和资料,包括制度、流程图、账簿、合同等。

(2)访谈与沟通:与企业管理层和员工进行访谈和沟通,了解控制体系的具体情况和内部控制运行情况。

(3)现场检查:对企业财务和运营数据进行实地检查,验证其准确性和合规性。

(4)抽样检验:选取部分业务进行抽样检验,以验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完整性。

2.审计程序:(1)确定审计范围和目标,制定审计计划。

(2)审阅企业内部控制相关文件和资料,分析和评估现有内控制的有效性。

(3)与企业管理层和员工进行访谈,了解内部控制的运行情况。

(4)现场检查企业财务和运营数据,进行抽样检验。

(5)根据审计结果,编制审计报告,包括发现的问题、风险评估和改进建议。

三、审计重点和关注事项1.财务管理:(1)财务报表编制和披露的准确性和合规性。

(2)财务数据的记录、分类和核算准确性。

(3)财务流程中的风险和控制弱点。

2.资金运作:(1)现金收支的安全性和合规性。

(2)资金流动性管理的有效性。

(3)资金调度和风险控制的有效性。

3.采购活动:(1)采购合同的合法性和完整性。

(2)采购流程的规范性和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3)采购经费的使用情况和合规性。

4.销售和客户管理:(1)销售合同的合法性和完整性。

(2)销售流程的规范性和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内部控制审计的程序和方法

内部控制审计的程序和方法

内部控制审计的程序和方法内部控制审计是指对组织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估和检查的过程。

它旨在帮助组织识别风险、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以加强内部控制环境。

下面将介绍内部控制审计的程序和方法。

一、编制审计计划在进行内部控制审计之前,审计师需要制定一个审计计划。

该计划包括确定审计目标、范围和时间表等。

首先,审计师应了解组织的目标和运营情况,明确审计的目标是什么。

其次,审计师需要确定审计的范围,即需要审计的部门、流程或项目等。

最后,审计师应安排审计工作的时间表,确保审计能够按计划进行。

二、了解内部控制环境在进行内部控制审计之前,审计师需要了解组织的内部控制环境。

内部控制环境包括组织的管理层风险意识、道德价值观、管理风格等。

了解内部控制环境有助于审计师评估组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并指导审计工作的开展。

三、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内部控制审计的关键步骤。

审计师需要识别组织内部存在的潜在风险,并评估这些风险对组织目标的影响程度。

风险评估可以通过查看组织的政策文件、流程图、内部报告等来进行。

同时,审计师还需要与组织内部的相关人员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对风险的看法和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四、确定审计程序基于风险评估的结果,审计师需要确定适应性的审计程序。

审计程序包括内部控制测试、审核相关文件和记录、访谈关键人员等。

审计程序的目的是确认组织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存在缺陷或不足,并评估这些问题对组织目标的可能影响。

五、进行实地调查和测试为了验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审计师需要进行实地调查和测试。

实地调查可以通过观察工作场所、沟通员工等方式进行。

测试可以包括抽样检查、数据分析、内部控制流程的复核等。

这些实地调查和测试能够帮助审计师获取更多的信息,并为后续的审计结论提供依据。

六、编写审计报告审计师在完成审计工作后,需要编写审计报告。

审计报告是向组织管理层和其他相关方提供审计结论和建议的重要文档。

该报告应清晰明确地陈述审计发现、评估的风险、问题的根本原因以及改进建议等内容。

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流程

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流程

物业管理,是指业主通过选聘物业服务企业,由业主和物业服务企业按照物业服务合同约定,对房屋及配套的设施设备和相关场地进行维修、养护、管理,维护物业管理区域内的环境卫生和相关秩序的活动。

居住物业是指具备居住功能、供人们生活居住的建筑,包括住宅小区、单体住宅楼、公寓、别墅、度假村等;当然也包括与之相配套的共用设施、设备和公共场地。

物权法规定,业主可以自行管理物业,也可以委托物业服务企业或者其它管理者进行管理。

下面一起看下为大家整理的物业管理制度文章。

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流程(一)资产审计1、货币资金审计(1)审计目标证实货币资金余额的存在性、完整性、收付业务的合法性(2)内部控制系统测试调查了解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系统——→查验签发支票登记簿与签发支票存根——→抽验资金收付款凭证——→核实收入货币资金收款收据——→检查日记账,抽查银行存款调节表与库存现金盘点表——→检查不相容职务划分情况——→检查货币资金收付凭证管理——→评价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系统。

(3)实质性审查①库存现金审查首先出纳员将现金全部放入保险柜暂作封存,要求出纳员将全部凭证入账,结出当日现金日记账余额,填写“现金出纳报告书”。

在会计主管人员和内审人员在场的情况下清点现金,并作记录。

填制“库存现金清点表”,该表由出纳员、会计人员共同签字,作为审计工作底稿。

库存现金清点表应反映实际库存现金清点数,当日现金日记账结余数,账实是否相符。

即有无溢缺。

②现金收付业务的审查抽查现金日记账记录,至少抽查1至2个月的现金日记账,审查原始凭证。

③银行存款的审查审核银行存款日记账记录,核证银行存款收支的截止日期,抽查银行存款的账面余额。

2、存货审计(1)审计目标证实存货的存在性、完整性、所有权归属、计价的正确性、采购与销售的合法性、分类的正确性(2)内部控制系统测试调查了解企业存货内部控制系统——→抽查部分采购业务文件,追踪其业务系统——→抽查部分存货出库业务,追踪其业务处理系统——→审查存货管理制度——→抽查盘点记录——→评价存货内部控制系统(3)实质性审查①材料的审查材料采购的审查:审查订货合同——→审查材料的验收入库情况——→审查材料采购成本,查看采购成本的构成项目是否正确,采购费用分配比例是否合理,采购成本是否合法、正确。

内部控制审计的具体流程

内部控制审计的具体流程

内部控制审计的具体流程是:计划审计工作、实施审计工作、评价控制缺陷、完成审计工作4个内容。

内部控制审计的程序:(一)计划审计工作注册会计师需恰当地计划内部控制审计工作,配备具有专业胜任能力的项目组,并对助理人员进行适当的督导。

计划审计工作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价有关事项对内部控制及其审计工作的影响:1.与企业相关的风险;2.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概况;3.企业组织结构、经营特点和资本结构等相关重要事项4.企业内部控制最近发生变化的程度5.与企业沟通过的内部控制缺陷;6.重要性、风险等与确定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相关的因素7.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初步判断;8.可获取的、与内部控制有效性相关的证据的类型和范围。

注册会计师应当充分认识风险评估在计划审计工作中的作用,以风险评估为基础,选择拟测试的控制,确定测试所需收集的证据。

内部控制的特定领域存在重大缺陷的风险越高,给予该领域的审计关注应越多。

在进行风险评估以及确定必要的程序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企业组织结构、经营单位或流程的复杂程度可能产生的重要影响和作用。

企业组织结构经营单位或流程的复杂程度可能影响企业实现控制目标的方式。

企业的规模和复杂程度也可能影响错报风险以及应对该风险所需实施的控制。

注册会计师应当根据企业情况调整工作范围,以获取充分、适当的证据,支持发表的意见。

注册会计师应当在计划审计阶段对企业董事会的内部控制评价工作进行评估,判断是否在内部控制审计工作中利用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内部控制评价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的工作以及可利用的程度,相应减少可能应由注册会计师执行的工作。

注册会计师利用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内部控制评价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的工作,应当对其专业胜任能力和客观性进行充分评价。

一般而言,与某项控制相关的风险越高,可利用程度就越低,注册会计师应当更多地对该项控制亲自进行测试。

需要强调的是,注册会计师对发表的审计意见独立承担责任,其责任不因为利用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内部控制评价人员和其它相关人员的工作而减轻。

内控制度审计(5篇)

内控制度审计(5篇)

内控制度审计一、目的内部控制审计的目的是合理地保证组织实现以下目标:(一)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组织内部规章制度;(二)信息的真实、可靠;(三)资产的安全、完整;(四)经济有效地使用资源;(五)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

二、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程序说明(一)了解组织岗位设置、人员配备是否符合内部控制要求。

(二)审阅组织各种文件,了解各项内部控制制度,取得与审计内容有关的信息。

(三)找出组织各项内部控制关键控制点,绘制内部控制标准流程图。

(四)运用《内部控制制度问题式调查表》对组织内部控制状况进行调查。

(五)对内部控制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进行健全性测试,找出组织内部控制的弱点。

(六)对组织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合理性进行初步评价,对控制弱点进行分析。

21、初步评价组织所有控制目标是否已经达到,各种管理制度是否体现了内部控制的要求。

2、内部控制的设置是否合理;有无不必要的控制点;每个需要控制的地方是否都建立了控制环节;控制职能是否划分清楚;人员之间的分工和牵制是否恰当。

3、分析内部控制弱点是否有补偿性控制;控制弱点产生的潜在错误及其重要影响。

提出进一步审查的目标。

(七)对组织内部控制进行符合性测试。

1、对实物资产进行盘点。

2、对有关业务人员操作情况进行“实地观察”。

3、用“检查证据法”,对分项审计内容逐个选择若干笔业务进行“穿行测试”。

4、对“穿行测试”中发现的问题进行重点检查。

5、审计人员认为可以采用的其他方法。

(八)收集审计证据,编制审计工作底稿。

(九)根据审计结果,对组织内部控制状况进行评价,提出审计报告。

对审计中查出的组织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和内部控制弱点,应当认真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可行的改进意见与建议,向管理层和董事会反映。

三、工作标准3(一)内部控制的审查与评价1、内部审计人员应实施适当的审查程序,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控制环境。

其审查重点为以下内容:a经营活动的复杂程度;b管理权限的集中程度;c管理行为守则的健全性和有效性;d管理层对逾越既定控制程序的态度;e组织文化的内容及组织成员对此的理解与认同;f法人治理结构的健全性和有效性;g组织各阶层人员的知识与技能;h组织结构和职责划分的合理性;i重要岗位人员的权责相称程度及其胜任能力;j员工聘用程序及培训制度;k员工业绩考核与激励机制。

财务部内控审计方案

财务部内控审计方案

财务部内控审计方案一、引言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业务的日益复杂,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为了确保企业财务活动的合法性、规范性和有效性,防范财务风险,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特制定本财务部内控审计方案。

二、审计目标1、评估财务部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

2、发现潜在的财务风险和内部控制缺陷。

3、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财务部内部控制的完善和优化。

三、审计范围本次审计涵盖财务部的各项业务活动,包括但不限于财务预算、资金管理、财务核算、财务报表编制、资产管理、成本控制、税务管理等。

四、审计依据1、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财务制度。

2、企业内部制定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

五、审计程序1、了解财务部的组织架构和职责分工。

通过查阅相关文件和与财务人员进行访谈,了解财务部的部门设置、岗位设置以及各岗位的职责权限,评估其是否合理、清晰,是否存在职责不清或交叉的情况。

2、审查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执行情况。

(1)收集和查阅企业制定的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包括财务审批制度、资金管理制度、预算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等,检查制度是否健全、完善,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实际情况。

(2)通过抽样检查、穿行测试等方法,对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审查,查看是否存在有章不循、违规操作的情况。

3、财务预算审计(1)审查财务预算的编制依据、方法和程序是否合理、科学,预算指标是否明确、具体、可行。

(2)对比实际财务数据与预算数据,分析预算执行情况,查找预算差异的原因,评估预算的执行效果。

4、资金管理审计(1)审查资金筹集渠道是否合法、合规,资金成本是否合理,资金使用是否符合预算和审批程序。

(2)检查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包括银行账户管理、资金收付流程、资金余额监控等方面。

(3)评估资金的使用效率,是否存在资金闲置或资金短缺的情况。

5、财务核算审计(1)审查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的编制是否符合会计准则和企业内部规定,会计核算是否准确、完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审计师在进行内部控制审计时,应该应用通用的外业和报告准则,具备足够的胜任能力,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

遵循一定的程序,采用适当的方法,以确保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质量。

通常来说,审计师应按照如下顺序,根据审计和评估的内容不同,分别采用适当的方法予以审计和评估。

一、审计准备阶段
1.计划审计业务。

审计师应对内部控制审计进行适当的计划和协助,以保证在需要时,进行适当的监督。

2.评估管理层评估的流程。

审计师必须获得对管理层关于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估的过程的了解。

主要包括:审计师决定应当对哪些控制实施测试,包括对财务报表中的所有重要会计科目和披露事项的相关认定的控制;评估控制失败导致错报的可能性、错报的程度以及在其他控制有效实施的情形下,实现同样的控制目标的程度;评估控制设计的有效性;根据评估其实施有效性的程序是否充足,来评估控制实施的有效性;决定内部控制缺陷的程度和导致重要缺陷和实质性漏洞发生的可能性;对审计发现是否合理以及是否支持管理层的评估进行评价。

3.评估管理层的文档记录。

主要包括对与财务报表重要会计科目和披露事项相关的所有认定进行控制的设计;关于重要交易是如何被初始、授权、记录、处理和报告的信息;关于交易流向的足够信息,包括识别可能发生错误或舞弊而导致重大错报的关键点;已设计的防止或发现舞弊的控制,包括谁实施控制以及相关的职责划分;对期末财务报告过程的控制;对资产保护的控制以及管理层进行测试和评估结果。

4.获得对内部控制的了解。

主要通过询问合适的管理层、监督人员和员工;检查公司文件;观察专用控制的应用;通过信息系统追踪与财务报告相关的交易来了解公司内部控制的各个方面。

5.识别重要会计科目。

审计师应首先在财务报表、会计科目或披露事项因素层次确定重要的会计科目和披露事项。

决定财务报表内重要的会计科目和披露事项也是决定特殊控制测试的出发点。

6.识别重要的流程和主要的交易类别。

审计师应当对每一类主要的影响重要会计科目或几组会计科目的交易的重要流程进行识别。

主要的交易类型指的是对财务报表产生重要影响的交易类型。

7.理解期末财务报告流程。

作为了解和评估期末财务报告流程的一部分,审计师应当评估:公司使用编制年度和季度财务报表的输入和输出方法;期末财务报告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的程度;管理层的参与;涉及经营场所的数量;调整分录的类型(例如,标准、非标准、消除和合并);以及包括管理层、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在内的适当的机构对流程进行监管的性质和程度。

二、审计实施阶段
1.实施穿行测试。

审计师应当对于第一交易类型实施至少一个穿行测试。

审计师实施的穿行测试应当涉及对单独交易的初始、控制权、记录、处理和报告的整个过程,以及对每个被审计的重要流程所进行的控制,包括旨在发现风险和舞弊的控制。

穿行测试可以为审计师提供如下证据:确保审计师对于针对内部控制的五大方面所设计的控制进行识别和了解,包括与防止或发现舞弊相关的控制;
确保审计师对于整个流程有所了解,并且根据每个相关的财务报表认定,判断是否在流程中容易发生错报的关键点都被识别出来;评估控制设计的有效性;和确认控制是否被实施。

2.识别控制以进行测试。

审计师应当对与财务报表的所有重要会计科目和披露事项的所有相关认定所进行的控制的有效性获得足够的证据。

在识别重要会计科目、相关认定和重要流程之后,审计师应当对如下进行评估以识别出可以进行测试的控制:发生错误或舞弊的节点;管理层实施控制的性质;为实现控制标准目标而进行的控制的重要性和为实现某一特定目标,是否需要一个以上的控制,或者为实现某一特定目标,补入一个以上的控制是必要的;以及控制不能有效实施的风险。

3.测试和评估设计、运行效果。

当预期所实施的控制将防止或发现会导致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错误或舞弊时,内部控制的设计是有效的。

审计师应当通过如下标准判断公司是否实施了达到控制目标的控制:识别公司每一领域的控制目标;识别满足每一目标的控制;判断如果有效地实施了控制,是否可以防止或发现会导致对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错误或舞弊。

审计师应当通过判断控制是否按计划实施和实施控制的人员是否获得了必要的授权和具备有效实施控制的来评估控制实施的有效性。

对实施有效性进行控制测试的方式包括询问适当的人员、检查相关记录、观察公司的运营和重新实施控制措施等方式的结合。

4.形成关于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的意见。

在对内部控制发表意见时,审计师应当对获得的所有证据进行评估并发表意见,只有在没有发现实质性漏洞和审计师的工作没有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审计师才可以发表无保留意见。

如果存在实质性
漏洞,审计师应当对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发表否定意见,如果工作范围受到限制,审计师应当发表保留意见或无法表示意见,视受限制的范围所定。

5.评估内部控制的缺陷。

审计师必须评估已发现的控制缺陷,并且决定这些缺陷单独或累加之后,是否是重要缺陷或实质性漏洞。

对内部控制中缺陷的严重性进行评估时应当考虑以下几个方面:某缺陷或缺陷汇总会导致某会计科目余额或披露事项产生错报的可能性;某缺陷或多个缺陷造成的潜在错报的严重程度。

三、审计报告形成阶段
1.审计师对管理层报告的评估。

关于管理层对其内控有效性评估的报告,审计师应当评估下列事件:管理层对适当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维护是否已经声明了它的责任;由管理层用来执行评估的框架是否是适当的;到公司最近财年结束时,管理层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估,是否不包含重大的错报;管理层是否已经用一种可接受的形式表达了它的评估。

2.报告的修订。

如果存在以下任何一种情况,审计师就应当修订标准报告:管理层的评估是不充分的,或管理层报告是不适当的;在公司的内部控制中有某个重要缺陷;在业务约定书的范围方面的限制;为了自己的报告,审计师决定参阅其他审计师的部分报告作为基础;自报告日期以来,发生了某个重大的期后事项;在内部控制的管理层报告中包含了其他信息。

3.审计师评估管理层对内部控制披露事项的确认。

当内部控制中某一变化的理由是对某个实质性漏洞的纠正时,管理层就有责任来确定和审计师就应当评估:变化的理由和变化周围的环境是否重要的信息来充分的确定披露该变化有误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