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步教学法解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步教学法”教学模式实施意见

一、实验目的

坚持生本教育中“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快乐学习,幸福成长”的教学宗旨,遵循“人人参与,个个展示,体验成功,享受快乐”的课堂主题,把课堂还给学生,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让学生做自己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会学,真正地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

二、课改内容

学校在吸收郭思乐教授“生本教育”及杜郎口中学学习模式精髓的同时立足自身实际,取长补短,尝试开展“五步教学法”。

“五步教学法”以导学案统领,以小组学习为抓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本质,以“三维目标”为目标,以发展学生为方向。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将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全方位开放。通过自己主动学习、深入探究、动手实践去发现新知识、掌握新概念、解决新问题,在构建新知的过程中,获取经验、发展能力。课堂上用丰富多彩的主体性学习活动取代单一的讲解接受式学习,促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走向主动探究,进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成长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慧。

依据“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反馈检测、当堂达标”等课改思想与思路,课堂模式在操作分为五个大环节:揭示目标——小组合作——展示点评——拓展延伸——总结提升(语文:激发兴趣,揭示目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小组合作,研读品析——展示点评,情感升华——

拓展延伸,总结提升。数学: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揭示目标,明确任务——小组合作,展示交流——尝试练习,拓展延伸——整体回顾,总结提升)“五步教学法”较之以往课堂主要有三方面的改变:一是备课模式的改变,二是学习方式的改变,三是课堂模式的改变。

(一)改变备课模式——编好用好导学案

导学案的功能重在“导”,核心在“学”。学案和教案有本质区别。首先,学案的服务对象是学生而不是老师,这是根本性的转变,是学校以生为本的基本要求和体现。其次,学案的编写是为了方便学生的学,而不是为了方便教师的教,学案是以“生”为本,以方便“学”为出发点。

1.高效导学案的编制要遵循四个符合:一要符合新课程标准,二要符合具体教学模块的要求,三要符合“三维目标”的要求,四要符合教师、学生、学习内容的实际。

2.编制者要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下大工夫,大胆整合教材,突出学科特点及课型特点,精心研究课标要求和知识能力要求,明确本导学案承载的知识、能力在整套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重点突出,难易适中,切实能引导学生自学、讨论、探究。导学案的编制要做到“四化”: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梯次化,梯次渐进化。问题设置有层次性,切实引领学生的自学、讨论、思考,防止简单化、习题化。

3.导学案内容主要包括:学习目标、重点难点、使用说明、自主学习、展示交流、测评反馈、学习反思等(不同课型、不同内容的导学案应有所侧重);训练学案要分层设计,有适当迁移拓展、归纳小结,注重限时训练。

4.导学案编写程序

⑴主备教师备课。开学初各备课组即分配好备课任务,主备教师根据教学进度,提前一周研读教材、广泛参阅资料,自行设计、制成导学案草稿。

⑵学科教研组备课。教研组长召集组员集体审稿,集思广益,提出修改意见。

⑶主备教师修正。主备教师吸收备课组意见予以认真研究、修改,最后包科领导把关、签字、印成正式文本。

⑷课前补充。上课前,教师熟悉导学案,结合班级学生情况和个人教学特点予以适当修改补充。

⑸课后反思。实施课堂教学后,教师反思教学,总结得失,为后续设计积累经验。

5.导学案提前一天发给学生,有指导,有要求,有收有批,有统计有分析,有评有纠。(导学案)

(二)改变学习形式——实行小组合作学习

抓好学习小组建设:这是高效课堂模式的助推器。构建学习小组是进行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前提。

(1)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根据学生学习的基础不同,从学生的学业成绩、智力水平、学习风格、个性特征等等来优化组合,分成若干个小组,每小组5--7人,分上中下三层。

(2) 小组内设小组长。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

(3) 组内合理分工,明确职责。

教师应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4) 注重小组长和组员的培训。

教师课前培训组长,让他们了解这堂课的整体设计、目标要求,如何组织小组讨论,讨论哪些重要问题,小组推选哪位同学展示和点评等。课前培洲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过程,老师们要高度重视,确保每节课前都要有培洲且培训效果好。

任课教师要创新培训方式(如小纸条、学科班长自主培训等),提高培训效率,少占用学生学习时问。

小组长对小组成员进行课前培训。教师课前培训后,学科小组长要和学习小组组长一起对下一节课小组成员的学习任务、形式、分工进行阐述,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如何讨论、如何展示、如何点评,每一个人要达到什么样的学习目标,如何检测目标的达成等都要有明确的要求,确保课堂学习中目标明确、行动迅速,保证课堂高效。

(5) 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作用

教师在课堂上,只起到“点拨”和“引导”作用,要“消失”在课堂上,成为学生发展的推手,做点燃学生的“火炬手”。

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并不在于讲,而在于导,因势利导,适时适度点拨、引导、指导。当学生提不出质疑问题时,教师要追问;当学生讨论偏离主题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当学生讲解、点评不到位时,教师要做重点讲解、点评,让学生知道怎样做是好的,怎样做是不应该的。当你知道学生问题在哪里,通过努力自己又不能解决时;或者学生“疑似”解决了问题其实还存在问题时;甚至学生问题的背后隐藏有更多、更有意义的问题时,教师要“该出手时就出手”,去纠偏、指出、追问、点拨、引伸、拓展,归纳、总结、提升。

老师的讲被限制在很有限的15分钟内,这就要求教师非常明确讲什么、点拨哪里,要清楚何时点拨、点拨什么内容(易错知识点、易混知识点、方法、规律、知识结构、注意事项、拓展等),做到“三讲三不讲”。

“三讲”:易混点;易错点;易漏点,“三不讲: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能学会的不讲;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不讲。

教师还是课堂上的组织者和协调者。要关注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要让每堂课学生参与面都在100%以上。

(6)课堂评价的多样化

创新小组评价机制,杜绝为评价而评价,用恰当的评价机制培养小组积极思考、深入研究、高效学习的学习精神,把评价变为课堂的佐料。要实行多重评价结合和多元式评价:每个小组中都有自我评价、同层评价、小组评价、组间评价、教师评价、晋级评价等,体现多重结合,多元评价。评价无处不在,体现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