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级中职电子与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方案Word版

合集下载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了适应本市经济建设旳高速发展,服务市委、市政府“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旳战略目旳,满足社会对机电类中等技术型人才旳需求,结合我校实际状况,特制定本人才培养方案。

一、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社会需求旳调研汇报(一)我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形成旳历史及现实状况我校旳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开办于XXXX年,当时职业学校毕业生旳就业形势较为严峻,而市场对电子专业毕业生又极为需求。

学校多次派人到当地、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进行人才需求调研,分析市场尤其是当地市场对电子技术人才旳需求量,在充足考察、调研,反复论证后,学校于XXXX年开办了电子技术应用专业。

专业开办之初,师资力量较充足但设备局限性,学校迎难而上。

通过数年旳努力,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已成为我校旳主体和优势专业。

首先,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已经拥有了一支数量充足、构造合理、素质较为优良旳教师队伍。

目前该专业有专业课教师XX人,其中高级讲师XX人,讲师XX人,助讲和试验员X人;硕士XX 人,本科XX人,专科XX人;该专业教师多次在省、市技能比武中获奖。

另一方面,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已经形成了符合市场需求旳内部专业构造,在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旳基础上,逐渐分化出了主机板维修与检测、SMT技术、音视频检测与维修等专业方向,使该专业初步形成了技能详细、就业指向明确旳专业方向群。

第三,该专业已经构造了具有自身特色旳课程体系,主机板维修与检测、SMT技术、音视频检测与维修等专业方向与企业联合办学,根据企业需要,确定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案,毕业生深受企业欢迎。

第四,该专业已经拥有较为完备旳试验实训设施、设备。

通过自身旳努力和上级旳扶持,现已拥有X个试验、实训室,校内实训工位到达生均X台。

第五,该专业已经产生了良好旳社会影响。

近年来,武汉富士康集团、武汉天马微电子企业、武汉光谷机电集团-烽火科技股份有限企业、广东美旳集团、湖北大禹电气(孝感)企业、深圳智邦企业管理顾问有限企业积极与我校签订了联合办学和订单式培养协议。

计算机应用专业(中职)人才培养方案

计算机应用专业(中职)人才培养方案

计算机应用专业(中职)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名称及代码专业名称:计算机应用专业代码:090100二、入学要求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

三、修业年限3年四、职业面向表1计算机应用专业职业面向五、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与我国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与产业文化素养,掌握本专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从事办公自动化应用、网页设计与制作、网络维护、计算机组装与维修、IT产品销售及售前售后服务工作,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发展基础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计算机应用专业学制三年。

主要培养具有计算机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的基本理论知识及计算机网络基本理论知识;具有软硬件安装、调试、维护、销售的基本技能;局域网组建、管理和维护的基本技能;具有网站建设与管理维护及数据库管理能力;能够熟练操作常用计算机操作系统和各种常用的应用软件;熟练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平面设计及二维、三维动画软件的应用;能进行视频编辑及影视后期效果制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主要课程包括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网页制作(DreamWeaver).Access数据库、PhotoShOP基础与案例、动画设计制作案例、COre1DraW案例制作、计算机辅助设计(AUtOCAD)、视频编辑、影视后期制作、3Dsmax、数字摄影摄像等。

取证:计算机操作员、电子计算机(微机)装配调试员、计算机检验员就业:从事企事业单位的计算机辅助管理、计算机维修、网络维护、企业网站的建设与维护等工作,此外还可胜任机关、学校、银行、IT行业、广告行业、印刷行业、电信与通信等领域的信息综合性技术应用工作。

六、课程设置及要求本专业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

公共基础课包括德育课,文化课,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其他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类基础课。

专业技能课包括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技能课,专业核心课针对职业岗位(群)共同具有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是不同专业技能必备的共同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山东省中职学校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教学指导方案

山东省中职学校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教学指导方案

专业代码091200山东省财政专项支持项目山东省中等职业学校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教学指导方案(试行)山东省教育厅制定- 1 -目录指导思想 (1)教学计划 (2)课程标准 (22)电工电子仪器与仪表课程标准 (22)电工电子元器件课程标准 (24)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27)电子产品工艺与调试维修课程标准 (30)电子焊接技术课程标准 (32)传感器应用技术课程标准 (35)EDA软件应用课程标准 (38)网络与通信课程标准 (39)电子信息专业英语课程标准 (42)电子测量基础课程标准 (45)电子产品测量与检验课程标准 (47)自动检测技术应用课程标准 (49)常用仪器仪表维修技术课程标准 (51)消防联控系统安装与调试课程标准 (53)视频监控系统与维护课程标准 (56)防御控制系统与维护课程标准 (58)安防综合布线课程标准 (59)汽车电路识读课程标准 (62)汽车电气设备检测与维修课程标准 (65)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检测与维修课程标准 (67)汽车底盘电控系统检测与维修课程标准 (69)自动飞行控制系统与维护课程标准 (71)飞行器通信系统与维护课程标准 (73)飞行器仪表显示系统与维护课程标准 (76)飞行器雷达导航系统与维护课程标准 (78)船舶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81)船舶自动化仪器仪表操作与维护课程标准 (83)船舶导航系统操作与维护课程标准 (85)船舶通信设备操作与维护课程标准 (87)师资配备标准 (92)技能实训室实训设备配备标准 (93)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调研报告 (101)附录 (118)后记 (118)山东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编写工作领导小组 (119)山东省中等职业学校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教学指导方案(试行)编写组 (120)山东省中等职业学校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教学指导方案(试行)指导思想电子信息产业是一项新兴的高科技产业,被誉为“朝阳产业”。

中职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中职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中职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导言中职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备电子信息技术相关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满足电子信息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专业背景电子信息技术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领域,该专业培养的人才在电子、通信等行业中具有广泛的就业机会。

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旨在培养学生的电子电路基础、控制系统、通信技术以及软件开发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专业课程设置基础课程- 数学- 物理- 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专业课程- 模拟电子技术- 数字电子技术- 嵌入式系统设计- 通信原理与应用-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电子产品设计与开发- 数据结构与算法- 网络与通信技术-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实践教学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专业课程设置了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 电子电路实验- 嵌入式系统设计实验- 电子产品设计实践- 软件开发实践- 项目实训教学方法和手段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我们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 课堂教学:通过讲授理论知识,提升学生的基础能力和专业素养。

-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加深学生对电子信息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 项目实训:通过参与实际项目的开发和实施,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 专业实:安排学生进行一定时间的实,使其接触真实的工作环境,提前融入职业生涯。

评价和考核为了科学评价学生的研究情况和专业能力,我们将采用多种评价和考核方式,包括:- 平时成绩: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来评价学生的平时成绩。

- 实验报告:对学生在实验环节中的表现和报告撰写进行评价。

- 项目成果:评估学生参与项目实训的成果和表现。

- 综合考试:通过综合考试来评估学生的综合知识和能力水平。

结束语中职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备电子信息技术相关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以满足电子信息行业的需求。

我们将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出高素质的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人才,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中职学生人才培养方案

中职学生人才培养方案

中职学生人才培养方案目录一、前言 (2)1.1 编写说明 (2)1.2 预期成果 (3)二、培养目标 (3)2.1 知识与技能 (4)2.2 过程与方法 (5)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6)三、专业方向与课程设置 (7)3.1 专业方向概述 (8)3.2 主干课程 (10)3.3 选修课程 (11)四、教学计划与实施 (12)4.1 教学周安排 (14)4.2 教学方法与手段 (14)4.3 实践教学环节 (15)五、师资队伍与培训 (17)5.1 师资队伍建设 (18)5.2 教师培训计划 (19)六、教学条件与资源 (20)6.1 校内实训条件 (21)6.2 校外实习基地 (22)6.3 教学资源管理 (24)七、质量保障与评估 (25)7.1 质量监控体系 (26)7.2 评估机制与流程 (28)7.3 持续改进计划 (29)一、前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对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职学生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肩负着传承技能、服务社会、成就自我等多重使命。

制定科学合理的中职学生人才培养方案,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社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人才培养方案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和产业需求,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核心,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育。

通过本方案的实施,旨在为中职学生提供全面、系统的教育服务,帮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提升就业竞争力,实现人生价值。

1.1 编写说明本人才培养方案是根据国家教育部门关于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最新要求,结合我校教育教学实际编制而成。

方案旨在明确中职学生的培养目标、规格和要求,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实践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三段式校企联动人才培养模式

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三段式校企联动人才培养模式

2012.No191摘 要 “三段式”校企联动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三大阶段、四个步骤来完成。

三大阶段是指:前瞻学习段、接轨训练段和职场实战段,其核心是校企深度合作、全程联动,三个阶段“段而不断”,职业素养贯穿始终。

关键词 三段式 校企联动1 探索“三段式”校企联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人才培养向市场需求靠拢,教学内容向岗位能力看齐。

职业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发展重点,前提是加快与行业、企业的合作,落实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目标,要追求培养目标与岗位标准的“零距离”,但首先要重视教育过程的“零距离”;在教学计划里,课程体系要遵循工作过程;在师资要求上,教学模式要符合工作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要覆盖岗位能力;在教育评价上,教育考核要达到能力的综合检验。

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校企合作,改革就难以完成。

通过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三段式”校企联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培养实用的“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加快中职专业课程改革,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建立职业学校与企业人才培养的教学共同体,实现中职专业人才在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探索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新路都有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 “三段式”校企联动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依据2.1 政策理论职业教育法第二十三条明确指出:“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实行产教结合,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与企业密切联系,培养实用人才和熟练劳动者”。

因此,职业院校应积极拓展校企合作之路,将人才培养与企业生产劳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三段式”校企联动人才培养模式夏建刚(重庆市龙门浩职业中学校)动结合得更为紧密。

2.2 合作教育理论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于学生培养过程之中的教育模式。

2.3 能力本位理论能力本位课程理论强调要通过职业岗位群的分析,分解出职业岗位的基本能力和核心能力,然后设置相应课程培养从业者的相应能力。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职)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职)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职)1. 前言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份关于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案,以满足中职学生在电子技术领域的就业需求。

该方案将涵盖课程设置、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内容。

2. 课程设置2.1 基础课程- 电子学基础- 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 模拟电子技术- 传感器与实时控制- 信号与系统2.2 专业课程- 嵌入式系统与开发- 电子设备与电路设计- 自动化控制原理与应用- 电子通信与网络技术- 电子产品制造与维修3. 实践教学3.1 实验课程- 电子技术实验- 电子产品调试与测试- 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开发实践- 电子产品制作与组装实践3.2 实实训为学生提供实实训机会,让他们能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应用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4. 能力培养4.1 理论培养通过课程教学和考试,培养学生在电子技术领域的理论基础知识和理解能力。

4.2 技能培养通过实验课程和实实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4.3 职业素养培养通过职业素养教育和实实训,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5. 考核评价根据学生在课堂研究、实验实和项目任务中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包括考试、实验报告、实报告、项目评审等。

6. 毕业要求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学生需达到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毕业后能够胜任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相关工作。

7. 实施与监督学校应合理安排和实施该培养方案,并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保证方案的有效实施和质量。

8. 结论本文档提供了一份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职),包括课程设置、实践教学、能力培养、考核评价、毕业要求等内容。

通过该方案的实施,旨在培养出具备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毕业生,满足电子技术领域的就业需求。

五年制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高职)第一部分:中职阶段

五年制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高职)第一部分:中职阶段

五年制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高职)第一部分:中职阶段一、培养目标本阶段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能够胜任相关岗位工作的中级技术人员。

二、课程设置1. 专业基础课•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电磁场与电磁波•电子工艺学•电子测量技术2. 专业核心课•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数字信号处理•电子系统设计•RF射频技术•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开发•电子信息工程实践3. 通识教育课程•政治经济学•体育健康教育三、实践教学1. 实习实训学生在校外进行为期半年的实习实训,实践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提升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项目课程学生参与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相关的项目设计和实施,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实验室建设学校配备现代化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实验室,提供学生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五、评估与考核1. 考试进行期中、期末考试,检测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和核心技能的掌握情况。

2. 课程设计评估对学生进行课程设计、实习报告等综合评估,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六、师资队伍建设学校拥有一支专业素质过硬、教学经验丰富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教师队伍,能够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学术指导。

以上为中职阶段的培养方案,希望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能力,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特殊应用场合1. 电子产品研发与制造企业针对电子产品研发与制造企业,可以增加以下条款:•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增加与企业合作的实训项目,让学生了解电子产品从设计到制造的整个流程。

•引入行业专家或企业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进行专业指导,使学生更接近实际工作环境。

问题与解决办法问题:学生在校内学习的技能和实际工作需求不符。

解决办法:学校与企业合作,在课程设计中融入实际案例和项目,让学生通过项目实践更贴近实际工作需求。

五年制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高职)第一部分:中职阶段

五年制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高职)第一部分:中职阶段

五年制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第一部分:中职阶段一、专业名称、招收对象、学制及代码1.专业名称:微电子技术与器件制造2.招生对象:应往届初中毕业生3.学制:3年4.专业代码:360101二、职业面向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电子装配与器件制造等电子服务一线。

三、培养目标面向电子及相关行业,培养具有社会公德、良好的文化素养和职业素养、具备系统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实际操作技能、胜任电子产品的组装、检测、生产工艺及流程、、技术与服务、懂得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对智能设备能够进行信息控制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四、培养规格1.职业素养(1)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社会道德和责任感。

(2)具备良好的诚信品质、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协作精神、责任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3)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业素质;(4)能够适应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变化的需要,具有健全的心理素质、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2.专业知识(1)掌握的文化基础知识、一定的体育和卫生知识;七、教学时间安排1.基本要求每学年为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教学时间18周,复习考试 2 周),累计假期12周。

1周为30学时。

顶岗实习按每周30小时(1小时折1学时)。

3年总学时数约为3000—3300学时。

16-18学时为1个学分,军训、社会实践、入学教育、毕业教育等活动,以1周为1学分,共5学分。

公共基础课程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1/3,累计总学时约为1学年。

2.教学安排建议微电子技术与器件制造(光电技术应用方向)专业设置及课时安排说明:1.公共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原则上在教室进行,专业技能课安装“模块化小班额、工学交替”的方式进行教学。

2.本教学计划仅供参考,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进行调整。

八、教学实施1.教学要求(1)公共基础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实施分层次教学。

分层次教学实施的基本方法:一是合理区分不同学生的层次差异;二是按照不同层次要求编制教学计划;三是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标和内容;四是将激励与竞争机制引入教学过程;五是形成多元评价的成绩考核机制;六是延伸与拓展分层次教学的理念,把分层次教学的理念运用到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中去。

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洒在键盘上,指尖轻轻敲击,那些关于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路就像潮水一样涌来。

让我来试着梳理一下,这个方案应该怎么做。

一、培养目标我们要明确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这个目标就是培养具备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从事计算机应用、维护、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1.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数据库等方面的知识。

2.熟练使用计算机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编程语言等工具,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课程设置我们要谈谈课程设置。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我们要根据市场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合理设置课程。

1.基础课程:包括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等。

2.专业课程:包括Java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Web前端开发、软件测试、项目管理等。

3.实践课程:包括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网络设备配置、数据库管理与维护、软件开发项目实训等。

4.职业素养课程:包括沟通与协作、创新思维、职业规划、商务礼仪等。

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我们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1.理论教学: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理论。

2.实践教学:采用实验室教学、实习实训、企业项目实训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项目教学:以实际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掌握计算机应用技能。

4.网络教学: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四、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的保障,我们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

1.引进高层次人才:引进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的教师,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2.加强教师培训:组织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学术交流等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3.建立激励机制:对在教学、科研、实践等方面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

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一基双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

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一基双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

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一基双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发布时间:2022-11-11T05:39:10.241Z 来源:《中国教工》2022年第13期作者:李德生[导读] 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中职学校专业建设必须研究的问题。

李德生成都电子信息学校【摘要】: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中职学校专业建设必须研究的问题。

本文从“一基双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背景、内涵解读和构建内容入手,着力解决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实际问题。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一、研究背景1.电子信息产业对中职毕业生的需求量呈断崖式下降状态。

对文件《2019年成都高新区电子信息生产制造企业技能人才需求调研报告》、《成都市人才开发指引(2021)》等的数据分析和到企业调研情况分析发现,招聘和录用中职学生占比8%,专科以上学历是起点,70%以上集中在本科层次。

2.国家对中职人才培养政策由“就业导向”转向“升学导向”“生涯导向”。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比重,中职学段已不能满足,必须继续深造。

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教育,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为中职打通升学道路,“升学导向”、“生涯导向”的趋势明显。

3.中职对接高职的一对多专业态势,突出中职学段基础性学习要求。

通过对2022年四川省招收信息技术二类的16所公办大专院校的专业开设情况进行调研,共有11个对口专业。

中职阶段培养的学生,对口升学时将面临多个专业方向可供选择,所以在中职阶段打下从事本专业所需的通用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和必备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

4.电子信息产业“机器换人”趋势,使得中职毕业生必须再深造。

电子信息产业在智能制造大背景下,机器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运用,导致许多劳动密集型的重复劳动都被机器取代,使得人的职业活动是一个充满科学思维与智力活动的过程,指向了编程、接口、调试、现场设计等综合技能。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坚持立德树人,不断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持续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知识教育、技术技能培养、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穿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切实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

面向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培养从事相关设备的使用、维护、管理,以及相关领域的软件与硬件操作、办公应用、网络应用、多媒体应用和信息处理等操作或产品销售,注重学用相长、知行合一,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职业素养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自觉遵守行业法规、规范和企业规章制度。

2.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团队协作能力和客户服务意识。

3.具有计算机应用相关的信息安全、知识产权保护和质量规范意识。

4.具有获取前沿技术信息、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5.具有熟练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三、专业知识和技能1.具有熟练的中英文录入能力,掌握文字排版技能。

2.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具有熟练操作计算机和应用办公软件的能力。

3.具有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和技能。

4.具有计算机应用领域常用工具软件的应用能力。

5.掌握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具有开发计算机简单功能应用的能力。

6.具有多媒体素材处理、简单的动画设计能力。

7.具有使用数据库工具开发计算机简单功能应用的基本能力。

8.掌握网页设计与制作的基础知识和规范要求,具有建立网站、制作网页的能力。

9.具有计算机的硬件拆装、系统组装和简单故障排除及维护的能力。

四、课程设置及要求本专业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

(一)公共基础课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要符合教育部有关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按照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服务学生专业学习和终身职业发展的功能来定位,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6学时,2学分)引导学生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电子与信息技术(高职升学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电子与信息技术(高职升学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电子与信息技术(高职升学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名称及代码电子与信息技术(091200)二、入学要求初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者三、修业年限3年四、职业面向五、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一)培养目标本专业注重文化基础课教育,突出高职高考升学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具有一定的英语交际与应用能力的人才。

(二)培养规格1、达到高中阶段文化基础的知识水平。

2、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职业道德,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

3、具有在信息化社会中工作、学习、生活所必备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4、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较熟练的听、说、读、写能力。

5、毕业时应取得全国计算机等级证书、全国英语等级证书,并达到相应的技能水平。

六、课程设置及要求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

(一)公共基础课程公共基础课包括德育、语文、数学、英语、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以及拓展练习。

二)专业(技能)课程专业课程包括专业核心课和实习实训。

1、专业核心课2、实习实训实习实训是本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岗位工作能力培养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要认真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保证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与其所学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基本一致。

在确保学生实习总量的前提下,可根据实际需要,通过校企合作,实行工学交替、多学期、分阶段安排学生学习。

七、教学进程总体安排(一)基本要求每学年为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含复习考试和实训),实行学分制,原则上一般以18学时计1学分,入学教育(军训)、校外实习、毕业教育等活动,以1周为1学分,三年制毕业总学分为175学分(含军训1分)。

(二)教学进程安排表(见附录)八、实施保障(一)师资队伍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实施“强师工程”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意见》,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合理配置教师资源。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参考模版)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参考模版)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参考模版)
(专业英文名称)
(2018级)
一、培养目标
二、毕业要求
三、主干学科
四、核心课程
五、主要实践性环节
六、主要专业实验
七、学习年限
八、授予学位
九、课程设置(理工类专业)
九、课程设置(经管类专业)
九、课程设置(教育人文类专业)
九、课程设置(艺术类专业)
课程设置(续)
十、集中实践性环节
十一、各模块学分、学时分配
十二、有关说明
1.本专业的毕业要求总学分为。

其中学分为集中排课的教学环节,10学分为各类按专题的教学环节。

2.课程名称前有符号“Δ”的为考试课程。

十三、附件
1.各学期教学安排
2.毕业要求实现矩阵
专业系主任:
二级学院院长:
教务处审核:
学校审批:
月日
附件:
(一)各学期教学安排(参考模板)
×××专业各学期教学计划安排表
(二)毕业要求实现矩阵(参考模板)
×××专业毕业要求实现矩阵
附表1:外语必修类课程
附表2:数学类课程
附表3:物理类课程
附表4:计算机类课程
附表5:人文基础类课程
附表6:各教学单位课程代码。

中职 人才培养方案

中职 人才培养方案

中职人才培养方案中职人才培养方案百分网员工培训编辑XXX发布了一篇关于中职人才培养方案的文章。

这篇文章强调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活动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提高质量为重点的职业教育思想,并且执行新颁布的教学大纲,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行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较强实践动手能力,适应行业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一、人才培养方案1.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德育为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方式。

2.结合地方及行业经济发展的实际和学校实际情况,在充分调查研究和论证专业职业岗位需求的基础上,吸纳有关行业、企业专家和用人单位的意见,进行专业岗位工作分析和教学分析后,根据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3.充分考虑中职学生生源特点,建议专业课早介入,即在第一学期开设一门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

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坚持“做中学、做中教”,充分利用学院现有教学资源,使学生更加积极参与。

4.教学内容应突出“是什么”,少讲或不讲“为什么”。

二、课程设置1.学期:每学年实行2学期制,每学期20周,其中考试1周。

2.课程设置: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技能要求,结合学院实际,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和职业素质能力拓展课程三大类。

公共基础课程包括德育课、文化课(语文、数学、外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与健康课等必修课程。

专业技能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实训。

结合中专学生好动不好静的研究特点,建议加大实实训课学时。

职业素质能力拓展课程包含职业素质与计算机应用能力拓展两类课程。

建议各系部开设专业课时,本着少而精的原则,以够用为度,每个专业确定3-5门突出体现技术应用能力、岗位工作技能以及职业资格考核所需的课程作为本专业核心课程。

适当加大专业课学时,采取“磨”、“泡”的方法使学生掌握专业技能。

电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电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中职与高职(专科)对口人才一体化培养方案一、招收对象及学制1。

招生对象:面向全市2015年应届初中毕业生2。

学制:五年制二、培养目标:面向电子信息及相关行业,培养具有社会公德、良好的文化素养和职业素养、具备系统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实际操作技能、胜任电子产品的组装、检测、生产工艺及流程、维修、技术咨询与服务、懂得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对智能设备能够进行信息控制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三、培养规格1。

职业素养(1)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社会道德和责任感。

(2)具备良好的诚信品质、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协作精神、责任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3)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业素质;(4)能够适应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变化的需要,具有健全的心理素质、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2.专业知识(1)掌握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一定的体育和卫生保健知识;(2)掌握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3)掌握电子设备、电子产品中常用元器件及材料的基本知识;(4)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本知识,了解计算机在本专业中的具体应用;(5)掌握典型电子产品的组成和工作原理,了解电子产品生产中的各种技术和工艺;(6)掌握家用电气的基本原理,会选购和使用常用的家电产品.3.专业技能(1)具备较扎实的焊接、装配、调试能力(2)熟悉家用电器的基本原理,分析相关故障、排除简单故障的能力(3)具备相关电子元器件和家用电器零配件的检测能力、选购能力(4)具备电子电器设备经营中的各个业务环节的基本工作能力(5)具有一定的智能控制技能,熟悉电气、PLC知识和应用技(6)具有简单控制程序的编写能力(7)具备较扎实的焊接、装配、调试能力(8)具有电子产品生产组织和管理的能四、课程结构课五、课程设置及要求本专业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技能课.公共基础课包括德育课,文化课,体育与健康,以及其他公共基础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办学规律,始终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按照“立足地方,面向市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办学理念,大力推行“政校企行合作,产学研创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树立新的人才质量观、发展观,努力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强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知识,学会识别电子元器件、测试电子元器件,掌握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维护,具有对电子产品进行分析、生产管理、调试及简单设计能力,能熟练使用常见的电子设计软件,专业技术水平达到国家中级工及以上水平,具有熟练装配各种电子产品的能力,能制作简单电子电路;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协作意识,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中级技能型人才。

本专业服务面向的区域主要是电子技术、信号系统、数字信号处理、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等较宽领域,在就业初期阶段可以从事电子通信器材的安装、调试等工作,从业2-3年后,能胜任电子产品质检、维修保养等岗位,并可向设计、生产管理等岗位顺利迁移的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三、人才培养规格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和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热爱本职工作,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能够从事电子产品制造与销售、通信工程、安防监控等行业,掌握从事电子测量、安防与监控等方面工作的必备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能够适应相关技术岗位需要的从业人员。

掌握一定的就业、创业基本知识和技巧。

具备一定的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具有健全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招生对象及学制
招生对象:普通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

学制:全日制三年。

五、毕业标准
(1)所修课程(包括实践教学环节)的成绩全部合格,修满172学分。

(2)获取电子专业无线电装调工或维修电工中级职业资格证书。

(3)顶岗实习成绩合格。

六、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分析
1.基本素质
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有较强的文化素质,善于协调人际关系;有较强的心理素质,能勇于克服困难;具有较强的身体素质,能适应艰苦工作需要。

2.专业基础素质
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意识和能力;具有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求实创新意识和严谨的科学素养;具有一定的工程意识和效益意识;具有较强的专业素质,并能不断进行创新。

3.岗位技能素质
具有职业规划的能力;掌握电路识图、设计等职业技能;注重职业道德修养,具有诚实守信、敬岗爱业的品质及团队合作的精神;具备制造型企业的管理、营销等基本素质。

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能看懂电路原理图,具有读图、识图的能力。

(2)会检测常用电子元器件、特殊元件可通过查阅资料后能对其进行检测;
(3)会组装和调试电子产品;
(4)会维修和检测电子产品;
(5)对电子产品的销售有一定的能力;
(6)对电气线路能安装、维护、检测;
(7)安全用电;
(8)能够进行安全文明生产;
(9)熟悉办公软件;
(10)具有熟练进行产品检验和质量管理的能力。

七、课程设置
1、必修课
必修课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部分,包括基本素质课、专业素质课和岗位技能课。

共172学分,其中基本素质课必须修满53学分,专业素质课必须修满24学分,岗位技能课是按照专业需要调整专业方向的课程,可分为应用电子专业和信息处理专业两个专业方向,供学生择业需要。

学生一旦选定专业方向,中途不能更改,必须修满32学分。

2、选修课
选修课是为拓宽、深化学生专业知识面、体现岗位特点、张扬学生个性而开设的课程,学生有较大的选择自由。

选修课分为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学生必须修满4学分。

八、专业核心课程介绍
1.电气设备安装与维护本课程主要介绍配用电线路的安装、照明装置的安装、控制电路的安装与调试、常用机床电气控制电路故障的排除。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中级维修电工的技能水平,考取中级维修电工职业资格证书。

2. 模拟/数字电子技术模拟/数字电子技术是电类及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必修学科基础课,是一门联系基础理论与专业技术知识的重要课程,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简单电子电路的读图能力、电路调试能力,了解和掌握经典模拟电路的工作原理与应用,掌握数字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方法,具备数字电路原理图的读图、绘制和分析能力,包括各种仪器设备的使用、数字逻辑芯片的功能与应用、可编程器件的设计与应用等。

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创造条件,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从实验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单片机技术及应用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的基本知识,获得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掌握单片机应用系统各主要环节的设计、调试方法及开发步骤。

培养学生基于单片机应用系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及毕业后从事单片机应用技术相关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4. PLC应用技术本课程是电类及机电一体化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将《计算机技术》、《电气控制技术》有机结合的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为学生将来从事工控自动化领域专业技术工作做好基本培养和锻炼。

九、教学进度安排及学时分配
附表 2:专业教学进程表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