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评课记录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评课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评课
这节课教师能很好的从以下两点把握课堂:
1、启发学生设法把所研究的图形转化为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创新意识。
学生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方法有三种,第一种是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顶点做的高剪开,通过平移,拼出长方形。
第二种是沿着平行四边形中间任意一高剪开,第三种是沿平行四边形两端的两个顶点做的高剪开,把剪下来的两个小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再和剪后得出的长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2、翻转课堂注重了小组学习,小组成员分ABC三层,AA、BB、CC分别结对子,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实施“捆绑式”评价。
以班级管理为例:小组同学根据菜单上的任务,结合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自己的工作任务。
这个过程中优秀的同学一定要让平常内向的同学先选择,这既是发扬绅士风度,又是弥补公平。
要让每个同学都有职务,而且都是自愿承担的,让学生感觉到履行职责是件很神圣的事情。
《平行四边形面积》评课稿(5篇)
《平行四边形面积》评课稿(5篇)《平行四边形面积》评课稿篇一《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第九册第五单元多边形面积的计算第一小节的内容。
几何学问的初步熟悉贯穿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是按由易到难的挨次呈现的。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已经把握并能敏捷运用长方行面积计算公式,理解平行四边行特征的根底上进展教学的。
而且,这局部学问的学习运用会为学生学习后面的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的面积奠定良好的根底。
听了邱灵芳教师执教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堂课,感到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许多。
她的课堂,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恰如其分,学生的自主探究气氛深厚,多维力量得以进展。
纵观整节课有以下几个亮点:一、动手实践,多维探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孩子的自主动手操作探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例如,教学时,邱教师出示一个与长方形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先让孩子们仔细观看,用数方格的方法比拟它们的面积大小,让孩子明白“数格子的方法不大好用”,从而产生探究的欲望:能否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与它面积相等的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接着孩子们积极争论后再动手操作:观看手中的平行四边形的纸片,剪一剪、拼一拼,在动手实践、操作探究中自主发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整个操作过程层次清楚,通过剪、拼,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使孩子们多维参于探究活动。
在这个活动中,孩子们学得既快乐又充分地理解学问,懂得应用割补法直观、形象地推导出平行四边行的面积计算公式,从而培育学生猎取学问的力量、观看力量和操作力量。
二、重视思想,擅长渗透。
在数学课堂渗透科学的数学方法和思想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关系到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规律性等良好思维品质的培育。
邱教师执教的这堂课中“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得到了很好的渗透。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要渗透的就是这种转化的思想,这种思想将直接影响之后学习的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面积的推导。
邱教师在全课始终都强调了这种思想,甚至在全课总结时都不忘转化思想的强调。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评课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评课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节课,主要介绍了如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从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出发,引入概念,并与学生进行交互式探究,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评价这节课的话,我认为它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情境化设计
这节课的设计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引入购物袋和围墙等具体的实物,让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同时,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不规则图形面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交互式探究
在探究环节,老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并与学生互动,鼓励学生发表观点和交流想法。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积极性。
三、板书设计
这节课的板书设计清晰明了,整齐有序,符合学生的视觉习惯和思维方式。
板书内容详实、重点突出,让学生可以清晰地掌握每个概念和公式。
四、评价方式
这节课的评价方式多样化,既有小组合作完成任务的评价,又有个人发言的评价,还有课后作业的评价。
通过多种评价方式,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情和学习成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总之,这节课设计合理,循序渐进,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造力。
同时,也反映了老师的敬业精神和扎实的教学功底,值得肯定!。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评课记录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评课记录
1、通过回顾研究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所走过的路:直接测量→间接测量。
指出研究图形面积的一般方法后迅速提出本节的研究任务,简洁明快,重点突出。
2、学生动手、动脑、动口,集思广益,结合教师刻意安排的几个感性材料(信封里的平行四边形纸片),通过自己测量、计算、思考、争论,从思维上实现了从感性认识到抽象认识的飞跃,悟出了知识的来龙去脉,寻求到了知识的真谛。
可以说,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产生于学生的探究之中。
作为本节课的中心环节.不仅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且有利于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而老师的适时点拨、恰当引导,则起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3、练习内容紧扣教学重点,尤其难能可贵的是针对学生认识上的误区.特别是容易混淆、模糊的地方。
加强针对性练习,促使学生认识上的升华。
4、师生互动,自由对话,激发生命的活力。
教师与学生是课堂生态系统中的两个主体因素。
教师是学生的知心朋友,是学生的伙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通过平等对话实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得课堂教学不只是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实现了师生知识共享、情感交流、心灵沟通。
总之本课设计新颖严谨,教学主线清晰、扎实,内容丰富,构思巧妙。
教学过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引
导学生通过想、看、操作、研讨、争论、概括等形式,步步深入,紧扣主题。
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了积极主动的探究氛围.促使他们自始至终地参与到知识形成之中,提高了教学效益。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评课记录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探究欲望小学数学内容来源于生活实际,它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有利于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
教学片断中,让学生看到了平行四边形来源于生活实际,也体会到了计算它的面积的用处,这就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激发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能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新知识的探究之中。
2、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教学片断中,对传统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教学方法作了大胆改进。
为学生解决关键性问题——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奠定了数学思想方法的基础。
这一设计意图在教学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课后调查发现全班有近一半的同学想到了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这一方法。
接着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已的思维方式大胆地提出猜想,由于受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干扰,大多数同学认为: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两条相邻边的乘积。
对于学生的猜想,教师均给予鼓励。
因为虽然第一个猜想的结果是错误的,但就猜想本身而言却是合理的,而创新思维的火花往往在猜想的瞬间被点燃,不同的猜想结果又激发起学生进行验证的需要,需要同学们作进一步的探索。
令人惊喜的是,有的同学竟能发现两种猜想有矛盾之处,这是所料始不及的,仔细想想,这虽出乎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
因为老师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问题的时间与空间,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在这样的课堂学习中学生乐想、善思、敢说,他们可以自由地思考、猜想、实践、验证……在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这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教师在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思维实际出发,给学生以独立思考时间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交流是十分必要的。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评课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评课陈丽老师执教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着重培养了学生通过剪、移、拼等动手操作活动来让学生自主探究评行四边形的计算公式,渗透了转化数学思想,使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解决问题,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积极参与、团结协作、主动探索的精神,概括起这节课有如下几个特色:一、教学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地制定了教学思路,以“创设情景——大胆猜测——探索验证——实践运用”为线索,整个教学思路清晰,突出了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训练,通过剪、移、拼等活动加课对面积计算的理解,突出重难点的内容,整个教学做到祥略得当,重、难点把握准确,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二、重视操作探究,发挥主体作用。
这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动手、动脑,进行自主探索、分析、归纳,使不同的学生都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了一种宽松的环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陈老师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思考,自己找到最好的解决办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到探索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
三、练习设计精巧,培养发散思维。
本课的巩固练习,有层次,有梯度,有启发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练习1是基础题,也是对本课重点知识掌握的一个检测。
练习2是一道开放题,是对本课难点知识的突破,引导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中心底与高是需要对应的。
练习3是一道思维拓展题,通过比较几个用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大小,发现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总之,本课圆满完成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突出,家在了难点,让学生知识、能力、情感都得到了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显现,教学方法多样,学生学习主,教学效果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评课稿优秀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评课稿优秀《〈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评课稿》听了[老师姓名]老师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堂课,真的是收获满满,也特别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感受。
一开场,[老师]老师就像个神奇的魔法师一样。
他拿出一个长方形框架,轻轻一拉,长方形就变成了平行四边形。
嘿,这一下就把同学们的注意力全抓住了,大家眼睛都瞪得大大的,充满了好奇。
这让我想起我小时候上课,老师要是能这么有趣地开场,我肯定学得更带劲。
在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时候,那可真是一步一步,稳稳当当。
[老师]老师先让同学们自己动手剪一剪、拼一拼平行四边形。
我就看着旁边一个小同学,他一开始有点懵,拿着剪刀不知道从哪儿下手。
但是在[老师]老师的引导下,他慢慢找到了窍门,把平行四边形沿着高剪下来,然后拼成了一个长方形。
那小脸蛋上满是成就感,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
[老师]老师呢,还特别会引导同学们去思考。
他没有直接告诉大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算,而是不停地问:“这个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呀?”“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什么呢?”这就像带着同学们在知识的迷宫里探险,每一个问题都是一个小线索。
同学们呢,也都特别积极,小手举得高高的,争着回答问题。
这气氛,热热闹闹的,感觉整个教室都充满了智慧的火花。
还有啊,[老师]老师在课堂练习这一环节,那题目设计得也很巧妙。
有基础的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题目,也有一些稍微有点难度的变形题。
我看到有个小同学在做一道底和高有点混淆的题目时,挠了挠头,然后又仔细看了看黑板上的公式,突然就恍然大悟了,赶紧把答案写了下来。
这就说明[老师]老师的题目设计能够很好地检测同学们到底有没有掌握知识,而且还能让同学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自己去思考解决的办法。
整堂课下来,[老师]老师就像一个优秀的导演,把每个环节都安排得恰到好处。
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就把平行四边形面积这个知识点给牢牢掌握了。
这堂课啊,真的是既有趣又实用,就像一道美味的家常菜,看着简单,但是吃起来特别香。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评课稿(优秀7篇)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评课稿(优秀7篇)《平行四边形面积》评课稿篇一《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它是为进一步学习圆的面积和立体图形表面积做好铺垫。
本课的重点是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通过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反思这节课,我有以下几点感受:首先俞静静老师注重学法的指导,将“转化”思想进行了有效的渗透,让学生学会用以前的知识来解决现有的问题,在操作探索推导公式中。
先启发谈话,猜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然后让学生实践操作,让他们自主去发现:拼成的长方形的长等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拼成的长方形的宽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他们的结论是正确的。
再根据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进而推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也可以用字母来表示:S=ah。
整个操作过程通过剪、拼,移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层次分明,让学生既高兴又能充分理解知识,借助课件形象直观的推导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同时观察能力和操作的能力得到了培养。
再次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好多知识在练习中让学生去发现。
如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出现了好多条件,让学生自己去选择底和高,这里必需要对应的底和高,让学生关注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对应的高分别是多少,再让学生指一指底和对应的高分别在什么位置,问问学生用底和不对应的高相乘可不可以,这样就强调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需用底和对应的高相乘,这样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的认识也会更深。
如练习:下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大小相等吗?你发现了什么?使学生明白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
这些练习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认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我认为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太多,学生课堂练习的时间还不够,所以重难点就不够突出。
《平行四边形面积》评课稿篇二X老师执教的《平行四边行的面积》这节课中,着重让学生通过剪、拼、摆等动手操作的活动来主动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自主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积极参与、团结合作、主动探索的精神。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评课稿(15篇)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评课稿(15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评课稿(15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评课稿1注重探究,渗透学法――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
”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的教学中,邱老师通过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纵观这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亮点:一、渗透“转化”思想,引导探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能够为推导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提供方法迁移。
“转化”是数学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
邱老师在教学本节课时采用了“转化”的思想,先通过数方格求面积发现数方格对于大面积的平行四边形来说太麻烦,然后根据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与谁有关,该怎样计算,接着引出你能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学的什么图形来推导它的面积。
学生很自然的想到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再来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
这样启发学生设法把所研究的图形转化为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创新意识。
接着,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架起由具体到抽象的桥梁,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的转化过程,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突出了重点,化解了难点。
二、重视操作试验,发展能力本节课教学邱老师充分让学生参与学习,让学生剪拼,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全过程,去主动探求知识,强化学生参与意识,引导学生运用实验割补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从而找到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长方形的长的关系,高与宽的关系,根据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得到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底×高,利用讨论交流等形式要求学生把自己操作――转化――推导的过程叙述出来,以发展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
这样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有重要作用。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评课稿(通用4篇)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评课稿(通用4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评课稿(通用4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评课稿1有幸听了吕老师执教的人教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堂课,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很多,我认为,这堂课的成功之处体现在:一、教学目标设置恰当、得体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教师根据课标理念,确立了以下目标:1、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使学生通过操作好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初步知道转化的思考方法,在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运用。
3、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认为吕老师所设置的目标具体、明确、全面、可操作性强,关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丰富充实教学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本课教学中,教师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讨论、交流等系列活动来主动获取知识,获得情感体验。
吕老师在本课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有机利用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的内容丰富多彩,吕老师营造了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以一个指导者、参与者、组织者的形象,在师生的交流互动中不时擦出智慧的火花。
从吕老师的课堂教学中可以看出,教师在教材的理解与掌握上已深下功夫,才能准确把握住教材的重点,顺利突破教材的难点。
吕老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资源,发挥其有效的价值。
三、教学程序清,教学理念新,教学方法活吕老师这堂课童话故事导入,且贯穿整个教学环节。
这堂课设计了以通话故事导入,创设情景,探究新知,解决问题,拓展延伸等环节,程序清晰。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评课记录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评课记录1、以体验为主线,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了广阔的时空,学生在充足的时间里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实实在在地经历了有意义的“做数学”过程,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并且在构建数学模型、知识动态生成的思维过程中,把数学方法作为进一步学习的基础,重视数学方法的训练,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
总之,整个教学过程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得出结论活动,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地发挥,同时也树立了自信心。
2、把基本活动经验和基本数学思想方法作为小学数学教学追求的终极目标。
数学课标修订组的专家提出了“四基”的概念,他们认为数学教学不仅重视“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更重视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节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
二次探究活动,把学生推到了活动主体的位置上,把数学教学变成了数学活动教学。
证伪,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证明了底×邻边是错误的,排除了干扰。
证真,通过剪拼的方法引领学生,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引导出二者必然的联系。
从而正确的证明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底×高,在探究过程中,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操作和思维的碰撞,让学生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积累了探究数学问题的经验,获得了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
3、师生互动,自由对话,激发生命的活力。
教师与学生是课堂生态系统中的两个主体因素。
教师是学生的知心朋友,是学生的伙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通过平等对话实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得课堂教学不只是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实现了师生知识共享、情感交流、心灵沟通。
创新特色:1、鼓励学生大胆的有根据的猜想。
2、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满足学生探究的需要,设计了“二次探究”活动。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评课记录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评课记录
刘亭杰:《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的教学,李老师凭借对学生生活经验的把握与自身的教学经验,创造性的利用教材,创设了适宜本节课的真实存在的有效情景。
着重培养学生通过剪、拼、摆等动手操作的活动,让学生主动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孙晓艳:整节课中老师和学生都很亲近,配合也很默契,李老师能俯下身来教学并与学生共同探讨,这一点我比不上也是我应该学习的地方。
李老师营造了一个轻松学习的氛围,在这个氛围又给学生提供了探究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并创设多种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学习与巩固知识。
例如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推导过程中,李老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互相交流,最后动手操作
侯雪梅:在这节课中,李老师设计了猜一猜、剪一剪、拼一拼、算一算、想一想等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了提出猜想—操作转化—验证猜想这一过程,逐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底和高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面积与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使学生得出结论: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ⅹ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ⅹ高。
王晓波:本节课虽然上的比较成功,但是还有一些不足之处。
在推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S平=aⅹh时,S平=aⅹh可以写做S平=a∙h,”ⅹ”和”∙”都可以省略,公式可以直接写成S平=ah。
公式的简写李老师可以在讲公式时进行适当的补充。
孙宝刚:在设计的练习题中,虽然题型达到了从基本题到拓展思维题的要求,但是层层递进的关系还是有所欠缺,没有充分动手计算,我想只有在学生独立完成的基础上,才能达到真正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及评课(精选12篇)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及评课(精选12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及评课篇1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80—81页。
教学目标:①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②会运用公式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③培养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养成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具和学具:电脑、、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剪刀、尺。
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
1、(课件出示长方形)这是什么图形?长方形有什么特征?长方形面积公式是怎样的?[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2、(课件出示平行四边形教具)这又是什么图形?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征?3、指出平行四边形对边上的高。
二、认定目标。
1、(出示平行四边形)谈话引入:你想知道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有多大吗?[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看到这个课题,大家想学习哪些知识呢?三、导学达标。
(一)、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1)以前我们用数方格的方法求长方形的面积。
今天,我们也用同样的方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电脑显示数方格的方法)⑵引导学生比较方格图中两个图形的数据之间的关系。
设问:根据数据你发现了什么?(3)谈话:虽然我们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但如果要求一个很大的平行四边形果园的面积,用这种方法方便吗?(不方便)既然不方便,我们不数方格能不能用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二)、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⑴、学生实验操作。
谈话:请拿出你的平行四边形,想办法把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
在剪、拼前,大家想一想长方形的特征是怎样的?a、学生实验操作。
b、问:你是怎样把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的?c、电脑显示剪拼过程。
⑵、讨论拼成的长方形与原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a、谈话:平行四边形可以剪、拼成长方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①平行四边形与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②平行四边形的底、高分别与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宽有什么关系?③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怎样表示?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怎样表示?b、谈话:请看屏幕,根据提纲大家仔细观察平行四边形与拼成的长方形有什么关系。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听课评课记录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听课评课记录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式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之后,继续学习的内容。
是进一步学习三角形,梯形的面积等的基础。
在面积的公式中,占据着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也是学生第一次用转化的方法,探索面积计算的公式。
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的数学思想活动经验,对学生进一步探索三角形、梯形、圆的面积,具有很强的引领价值。
因此,本课如何定位,采取什么样的策略进行教学,尤其重要。
肖老师执教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既实践了《新课标》指出的,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教师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
1.问题探究,探寻知识的生长点。
问题的探究这一部分,学生经历了猜想面积的大小,用数方格的方法验证猜想:用剪一剪,拼一拼,感知转化由此产生的,面积的变与不变;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在老师和学生的充分合作中,使学生得出结论: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
此时,教师及时简洁的板书突出重点,为学生梳理知识起了指导作用。
2.图形的转化过程留给学生丰富的活动经验。
学生的数学理解和抽象能力,就是在这样的丰富中,逐渐清晰。
通过这样的过程启迪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充分有效的进行思维和表达能力的训练。
3.如何理解学生的活动经验,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开展有效地探究活动。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肖老师4.教师简洁、准确的数学语言和营造的民主、开放和分享的课堂氛围,是学生在课堂上有了施展才能的空间。
转化方法的掌握和渗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很好的的帮助学生抓住重点,突破公式推导的难点。
当然,教学本身就是一门有缺憾的艺。
作为执教者的我们,在听或授课后,也会有没有引起共鸣的地方,以下是我的几点思考:1、在猜想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大小时,能否引导学生发现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也就是邻边垂直。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听评课记录
数学
年级
五(4)
地点
时间
课题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执教者
一、激趣导入
1.出式图片(正方形和圆形半重合)
师:谁能求出它的阴影部分的面积?
生:可以通过平移,再组合,拼成一个长方形。
师追问:这种求面积的方法就是我们学过的割补法。
师:既然是一个长方形,那求面积还要知道什么?
生:长和宽。
3.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1)板演作品
师:同学们通过做高,并沿着高剪下来拼成了长方形,进而证明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底×高。
三|巩固新知
1、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题目略)
2、 计算下面的面积
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面积
S=ah
总评:
1、每个知识点教师说教太多,学生思考和回答时间需要更多预留,教师起到引导作用;
二、探索新知
师:这两个面积一样吗?
师:如果老师把这两个图放到格子图里,已知每个格子师1平方厘米,现在你能算出它们的面积吗?
师:师多少?该怎么算?
生:数格子,数一数有几个格子面积就是多少?
师:那该怎么数呢?谁来数一数?
生:(学生演示数)长方形面积是18厘米。
生:把平行四边形右边部分切了移到左边,正好拼成一个长方形。(学生边说边演示,)这样正好数出24个格子,也就是24平方厘米。
师: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这样他的面积可以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求。
长方形
长
宽
面积
6厘米
3厘米
18厘米
平行四边形
长
宽
面积
6厘米
4厘米
24厘米
数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评课稿
数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评课稿《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同学体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钱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好地表达了这一点。
她在同学已有的知识阅历基础之上,导入部分通过复习以前所学习的四边形、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以及计算不规章图形的面积等环节,激发了同学的学习积极性,给同学充分的营造了学习氛围,使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沟通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控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了广泛的数学活动阅历,利用同学课前预备的平行四边形模片,让他们自己先观测、再剪一剪、拼一拼,然后比较,争论,分析,归纳,总结,在了解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基础上,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就解决了,而且还使同学初步认识了割补法这种转化思想的运用,在此基础上再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就水到渠成,迎刃而解了。
“同学是学习的主人,老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钱老师多次鼓舞同学自己去发觉,自己去思索,自己找到最好的解决方法,这样不但激发了同学学习的积极性,激活了同学的思维,还让同学最大限度的参加到了探究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
这节课的最大特点就是重操作,让同学自主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让同学亲身经受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究过程是钱老师本节课的重要目标。
在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这一环节中,老师让同学采纳动手实践的学习方式去自主发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在操作中,同学积极动手、动脑,从不同角度思索,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并通过观测争论,发觉了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这样既充分张扬了同学的制造性格,也为概括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活动。
通过这样一个动手操作的拼剪环节,使其课堂充斥了实效性,让同学“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另外,本节课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巩固练习与学习单的设计有层次、有梯度。
巩固练习针对本班同学不同的学习程度,也就是针对详细的学情,将同学、习题分层,对不同的同学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听课评课记录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听课评课记录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式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之后,继续学习的内容。
是进一步学习三角形,梯形的面积等的基础。
在面积的公式中,占据着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也是学生第一次用转化的方法,探索面积计算的公式。
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的数学思想活动经验,对学生进一步探索三角形、梯形、圆的面积,具有很强的引领价值。
因此,本课如何定位,采取什么样的策略进行教学,尤其重要。
肖老师执教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既实践了《新课标》指出的,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教师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
1.问题探究,探寻知识的生长点。
问题的探究这一部分,学生经历了猜想面积的大小,用数方格的方法验证猜想:用剪一剪,拼一拼,感知转化由此产生的,面积的变与不变;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在老师和学生的充分合作中,使学生得出结论: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
此时,教师及时简洁的板书突出重点,为学生梳理知识起了指导作用。
2.图形的转化过程留给学生丰富的活动经验。
学生的数学理解和抽象能力,就是在这样的丰富中,逐渐清晰。
通过这样的过程启迪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充分有效的进行思维和表达能力的训练。
3.如何理解学生的活动经验,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开展有效地探究活动。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肖老师4.教师简洁、准确的数学语言和营造的民主、开放和分享的课堂氛围,是学生在课堂上有了施展才能的空间。
转化方法的掌握和渗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很好的的帮助学生抓住重点,突破公式推导的难点。
当然,教学本身就是一门有缺憾的艺。
作为执教者的我们,在听或授课后,也会有没有引起共鸣的地方,以下是我的几点思考:1、在猜想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大小时,能否引导学生发现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也就是邻边垂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评课记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方老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着重培养了学生通过剪、拼、摆等动手操作活动来让学生主动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解决实际问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李老师始终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思考,自己找到最好的解决办法,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到探索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
从中我获得了一些鲜活的经验和有益的启示,具体概括以下几点:
一、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地制定了教学思路。
这节课以“复习引入——合作探究——直观展示、深层理解——拓展延伸”为线索,整个教学过程思路清晰。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教师根据课标理念,确立了三个教学目标:教师所设置的目标具体、明确、全面、可操作性强,关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这节课,李老师突出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训练,通过剪、拼等活动来加深对面积计算的理解,有机利用了转化的教学策略,让学生深层次地认识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含义,突出了教学重难点,整个教学做到详略得当,重、难点把握准确。
这样的设计,符合
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教学过程亮点多多,新的理念无处不在
1、师生地位得到很好体现
整个课堂营造了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李老师始终以一个指导者、参与者、组织者的形象置身于学生之中,教师极具亲合力的语言,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回答,让学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压力,一直把教师作为合作的伙伴,在师生的交流互动中不时擦出智慧的火花,为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悬念设置,巧妙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首先出示没有标明长宽的长方形让学生求面积,一开始就抛出一个超出常规的问题,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然后出示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和长方形进行比较求起面积,让学生很自然地步入探讨本课教学重点内容的轨道,更加激发了学生想探究到底的欲望;最后通过拉动平行四边形激发学生探究面积是否变化的欲望。
每一个悬念的设置都独具匠心,既给学生摆出了难题,又为学生创设了展示的机会,探究欲望油然而生。
3、重视操作探究,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
李老师能创造机会,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让学生获得丰富感性认识,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在数方格的环节,围绕“不满一格的按半格计算”,就初步渗透了“拼”的方法与其在数学上的意义。
此处教师还注意到了一个要点就是对
“数的顺序”的指导。
通过数方格,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面积的真正意义。
当通过割补、平移得出长方形面积为6平方厘米,平行四边形面积也为6平方米时,教师抢抓难得的机遇问:它们间有什么关系呢?不用数方格,用什么方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结合刚才的方法,剪一剪、移一移、拼一拼,很自然地过度到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上来了。
整个教学过程层次分明,通过剪、移、拼,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
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不是为操作而操作,而是把操作、理解概念、表述数理有机地结合起来。
让学生看自己剪拼的图来说数理,降低了数理表述的难度。
通过操作,让学生既学得高兴又充分理解知识,形象直观地推导了平行四边形的公式概念,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同时也很自然地将“学数学”转化成了“做数学”。
3、真正的小组合作探究得到较好体现。
4、注重数学方法和思想的渗透。
在数学课堂渗透科学的数学方法和思想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关系到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逻辑性等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本节课冉老师让学生利用图形割补这一数学方法转化为规则图形长方形,从中再让学生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到验证并得出结论,让学生尝试了从猜想到验证这样一种科学的探究规律的方法,学生通过这样的摸索探究,科学方法深入学生的思维。
再如老师还很重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探究中的转化思想以及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底和高对应关系寻找,数学中很重要的几种思想学生得到了很好培养,为今后学生
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5、多媒体应用恰倒好处。
三、值得探讨之处
教学本身是一门艺术,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没有问题的课本身就不是一节好课。
所以,本节课也有以下值得商榷之处。
1、教具准备还欠充分。
一是多媒体使用须课前全面调试;二是课件内容须仔细斟酌,比如平行四边形颜色需调整为黄色或其他色,使其边比较时更加明显;三是给学生准备的平行四边形纸板最好是白色的,且高与底长度必须标准,方格纸也必须是“单位”方格,这样便于学生在操作、探讨中能形成很好表象,为达到教学目的奠定很好基础。
2、教学预案须反复论证。
即教师一定要在备教材的基础上强备学生,应该深层次思考教学过程中的某些环节学生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当学生思维受到阻碍时,教师如何降低难度分层次引导;怎样最佳合理利用教学时间,使课堂教学实现最优化等。
3、数理观念需要教师从涉及内容起就刻意培养。
如面积真正含义需要教师从三年级初次接触就给予灌输,明白长与宽不仅仅代表长度,还有表示“摆这样长度的单位面积多少个”之含义,也需要教师在学习长方形面积公式时加强复习,为学习这一内容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