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本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6单元导学案导学单及参考答案完整版最新精品精编优秀优质示范实用全单元
(生)修订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导学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第六单元古代诗文)姓名:学习的最高境界是自主学习第一课时曹刿论战(一)【学习目标】1.了解《左传》的相关文学常识。
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古汉语知识。
积累文言实词如“间、鄙、徧、信、福、狱”等,虚词如“以、再”等。
3.能够背诵、翻译课文。
【学习过程】一.课前自主学习1、了解文学常识《左传》又称《》或《》,是记载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史书。
相传为国史官所作。
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2、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3、朗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及朗读节奏(建议用时4分钟,实际用时分钟)(1)又何间()焉(2)肉食者鄙()(3)弗()敢加也(4)小惠未徧()(5)小信未孚()(6)望其旗靡()(7)登轼()而望4、对照注释,理解识记以下词语齐师伐我又何间焉肉食者鄙何以战弗敢加也必以信小信未孚虽不能察公将鼓之遂逐齐师既克神弗福也:一鼓作气彼竭我盈惧有伏焉5、结合注释,疏通并翻译全文,将不懂得句子划出来。
(建议用时15分钟,实际用分钟)二.课堂合作研讨1.导入。
2.组内检查交流课前自主学习内容,组长评价。
(5分钟)3.小组读课文,自主学习并研讨展示(自学20分钟,讨论交流9分钟)通假字:小惠未徧()一词多义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故:公问其故:()彼竭我盈,故克之:()属:忠之属也:()神情与苏黄不属:()有良田美池之属:()以:可以一战:()必以情:()必以分人:()伐:十年春,齐师伐我:()伐竹取道,下见小潭:()3.指出下列古今不同义的字并解释。
(1)肉食者鄙古:今:(2)牺牲玉帛古:今:(3)小大之狱古:今:词类活用的字并解释。
神弗福也一鼓作气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1)曹刿请.见(2)弗敢加.也(3)小信未孚.(4)忠之属.也(5)公将鼓.之(6)齐师败绩..(7)公将驰.之(8)遂逐..(10)望其旗靡...齐师(9)既克指出下列句式并翻译此句。
2020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复习导学案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导学案【主题】以史为鉴,勇担重任【学习内容】《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出师表》、《诗词曲五首》【单元说明】本单元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古人的政治、军事生活:有以弱胜强的战争实例,有恳切诚挚的进谏献言,有连类取譬的婉转讽劝,还有描写社会生活、抒发豪迈情怀的咏唱。
阅读这类课文,可以感受古人的智慧,体会他们的责任感和当担精神。
同时学习本单元课文内容时,还要将这种责任和当担与当前新冠肺炎的时代背景相结合,增强家国意识和责任担当。
【单元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了解作家、作品,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辨析几种常见的文言现象,借助工具书,自主翻译文言文。
2.理清文章层次,把握文章的大意。
3.理解诗词意境,发挥想象,体会、赏析名句。
4.学习古人论事说理的技巧和思维方式,体会他们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学习重点】1、反复诵读,了解作家、作品,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辨析几种常见的文言现象。
2、学习古人论事说理的技巧和思维方式,体会他们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学习难点】1、理解诗词意境,发挥想象,体会、赏析名句。
2、学习古人论事说理的技巧和思维方式,体会他们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学法指导】导学自习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6课时预习案(第1课时,自学完成)【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了解作家、作品。
2、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辨析几种常见的文言现象。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曹刿论战》: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中的生字词。
...曹刿.( ) 小信未孚.( ) 望其旗靡.()又何间.( )焉公与之乘.( ) 长勺.( )2.解释下列词语(1)重点词语肉食者鄙.:()弗敢加.也:()小信未孚.:()既克.:()(2)古今异义牺牲玉帛牺牲,古义:()今义:()小大之狱狱,古义:()今义:()(3)一词多义故:公问其故:()彼竭我盈,故克之:()以:可以一战:()必以情:()必以分人:()(4)词类活用神弗福.也:()公将鼓.之:()3、文学常识:《左传》,即《》,又称《》,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的()和()名著。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6单元 单元导学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全单元导学案20 曹刿论战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的相关文学常识,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曹刿以弱胜强的原因。
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提高鉴赏作品的能力。
4.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学习过程一、初读——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又何间.( )焉肉食者鄙.( )弗.( )敢专也小惠未遍.( )牺牲玉帛.( ) 望其旗靡.(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肉食者鄙.:(2)又何间.焉:(3)牺牲..玉帛:(4)小大之狱.:(5)一鼓.作气:3.填空。
《曹刿论战》选自编年体史书《》,旧传是( )时期( )国史官( )写的。
4.翻译下列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二、品读——理解课文5.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6.根据故事的内容,说说你对曹刿或者鲁庄公的评价。
三、展读——拓展延伸7.说出两个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并分析战争胜利的原因。
参考答案一、初读——基础知识1.jiàn bǐfúbiàn bómǐ2.(1)浅陋,文中指目光短浅(2)参与(3)指祭祀用的牛、羊、猪等(4)指诉讼事件(5)击鼓进军3.左传春秋鲁左丘明4.(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依据实情来办理。
(2)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枯竭了。
二、品读——理解课文5.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6.曹刿是一位有远谋的军事家。
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鲁庄公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
他把战争胜利寄托在小恩小惠和神灵保佑上,他急于求战,急于进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能;但他实事求是,虚心听取意见,并亲自参战,不耻下问,都可以看出他是一位明君。
九年级语文(下)第六单元导学案
第六单元单元计划一、课标要求1、初步了解史传、骈文、赠序、书信体的基本特点。
2、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3、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二、导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积累文言词句与诗词词句。
(2)反复诵读,理解内容,品析语言。
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的含义,翻译课文并理解其内容。
2、能力目标(1)进一步提高朗读和背诵文言文及古诗的能力。
(2)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的含义,翻译课文并理解其内容。
3、情感目标加强道德的修养和文学的修养。
21、古文二则【导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体会《后汉书》思想的深刻含义及现实意义,领悟文中“四知”、“私心”的寓意。
(2)结合文中注释,通过查阅有关工具书加以翻译,培养和提高阅读及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讨论法: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围绕学习要点、难点、重点广泛开展讨论;(2)归纳法:教师随时点评、归纳,明确要点、重点、难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析杨震的性格特点,学习杨震廉洁自律的高尚品德。
【导学核心点】导学重点: 正确理解课文的内容,掌握重点字词。
导学难点:文章的写法。
【导学方法】朗读、启发探究。
【导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预习导学:了解作者、作品及解题范晔(398—445)字蔚宗,小字搏。
顺阳(今河南淅川县东)人。
南朝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后汉书》,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东汉一代的历史。
今通行本共一百二十卷。
本纪、列传部分为范晔撰,志未作完,范被杀。
南朝梁刘昭取司马彪《续汉书》中的“八志”与之配合,北宋时将两书合刻为一书。
文章风格趋向骈体,写人叙事,简明周详,生动感人。
且收录了大量的东汉的散文、辞赋、诗歌。
学者们誉为兼有一代文章总集的性质。
“四知”即“、、、”。
二、自主学习1、初读课文,给以下加点的字注音:邓骘.辟.之谒.见遗.震2、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每句两处)。
新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全册导学案(2020新修订)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领会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2.理解本诗运用反复手法在创意境及抒情上的作用3.理解诗人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真挚情感,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学习难点】探究诗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具体内涵,准确把握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历程【学习方法】诵读感悟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深沉情感【知识链接】作者简介:舒婷,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石码镇祖籍晋江泉州以后一直生活在厦门。
1969年插队落户于闽西太拔,1972年返城1980年,调福建文联插队期间,开始试笔,直至十年后1979年,才开始发表诗作著有诗集《双桅船》(获全国第一届新诗集优秀奖)、《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心烟》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西德、法国、美国、荷兰、日本、意大利、印度等国家舒婷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之一。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1979年7月,即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个春天。
诗人把压抑中释放出的热情化作对祖国新兴的讴歌。
【初读诗歌】1. 初读诗歌,读准加点字音﹙A级﹚干瘪( ) 驳船( ) 蜗行( ) 胚芽( ) 迷惘( ) 隧洞( )绯红( ) 淤滩( ) 纤绳( )2.词语解释﹙A级﹚疲惫:簇新:绯红:喷薄:迷惘:整体感知,思考以下问题:﹙B级﹚1.第一诗节中,诗人创造了几个意象?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2.第二诗节中所表现的情感是单一的吗?3.第三诗节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诗人是用哪些意象表达这种感情的?4. 第四诗节中,诗人抒发的感情与第三节有何异同?仔细赏读,理解品味作品:1.经历了“文革”浩劫之苦的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对祖国怎样的感情?这种感情又是通过哪些事物来表现的? ﹙B级﹚.2. 每节诗末的“祖国啊”所抒发的感情是否一样,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的情感有何变化.为何有这样的变化? ﹙C级﹚3.舒婷的诗往往在曲折委婉的抒情中表达真挚的心声这首诗的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一特点? ﹙C级﹚【学习反思】﹙B级﹚如何诵读这首诗?五【作业布置】﹙C级﹚赏析舒婷的《思念》,完成题目思念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一颗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夕阳一样遥遥地注目/也许藏有一个重洋,/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呵,在心的远景里,/在灵魂的深处1.诗的第一节选用、、和四个意象,分别抒写出、、和等情思2.第二节中,诗人运用比喻含蓄曲折地写出了“思念”的缠绵、真切,请分析下面比喻句各比喻什么①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②夕阳一样遥遥地注目:3.鉴赏第三节在全诗中的作用【拓展阅读】《双桅杆》舒婷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岸啊,心爱的岸昨天刚刚和你告别今天又在这里明天我们将在另一个纬度相遇是一场风暴、一盏灯把我们联系在一起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使我们再分东西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双桅船》赏析:《双桅船》是诗人运用朦胧诗的写法,采用象征、意象来表达人的主观情绪,从而伸张人性的佳作全诗表现了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是理想追求的“灯”,另一方面,是爱情向往的“岸”在执着追求理想的进程中,时而与岸相遇,又时而与岸别离,相和谐又相矛盾同时,在理想追求进程中,诗人时而感到前行的艰难与沉重,又时而感到一种时代的紧迫感而不让自己停息“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诗中所表现的情绪与心态,既是诗人自我的、个性的东西,同时,又是那个特定时代的青年们所普遍感受到而难以言表的东西诗人以她细腻的心,运用象征的技巧,把它完美地表达出来,使之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本诗的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是象征在朦胧诗中,象征多是用某种具体的事物和人们能直感的形象来替代人的某种主观情绪和某种社会态度简言之,就是用具象来表达抽象诗题“双桅船”,就是一种象征全诗的目的不在于描写一只客观的双桅船,而是借用双桅船这一具体形象来表现诗人自己,表现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或者说,诗人觉得,我就像一只双桅船双桅船中的“双桅”又暗示着某种深层的含义双桅并在,意味着诗人心目中爱情与事业并立又相区别的心理另外,诗中的“岸”、“风”、“风暴”、“灯”等都具有明显的象征性“岸”象征着女性的爱情归宿,“风”意味着时代紧迫感给诗人的动力,“风暴”暗指诗人与同代人所经历的不平常的年代风云,“灯”则与光明信念边在一起意象的运用,是本诗的另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所谓意象,就是借用外在的景致来表现诗人的主观心态它与传统诗歌中的“意境”不同意境一般是触景生情并借景抒情,从而达到景中含情的艺术目的而在朦胧诗中,诗人多以主观情绪和人的各种心态为表现对象,从主观情绪出发,想象并构造成某种具体的画面与景致,从而使抽象的情感形象化,以达到艺术表达的效果诗人在《双桅船》中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心态,一种情绪,一种感情历程而落在语言上,却是“船”、“岸”、“风暴”、“灯”等具体形象,并把这些具体形象加以组合,形成一幅完整的有动态过程的画面而在画面之下,隐含并跳动着作者的心,作者的真情实感全诗意象清新,组合自然,使诗人内在, 强烈的情绪得以自如的表达另外,本诗的语言自然流畅,诗中所蕴含的情凝重而又细腻,既有浓浓的个人感叹,又有开阔的时代情怀诗的最后四名:“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被人们当作警句加以广泛流传和引用《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参考答案一、1.注音:干瘪(biě) 驳船(bó) 蜗行(wō) 胚芽(pēi) 迷惘(wāng) 隧洞(suì)绯红(fēi) 淤滩(yū) 纤绳(qiàn)2.词语解释:疲惫:非常疲乏簇新:极新(多指服装)迷惘:由于分辨不清而感到不知怎么办绯红:鲜红喷薄:形容水或太阳涌起、上升的样子二、1.诗人创造了“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等意象这些意象象征了祖国落后的经济、落后的文化和多年蒙受的苦难,同时也展现了在灾难中艰难挣扎,缓慢前行的祖国的形象2. 答:第二诗节既写出了人民的痛苦又写出了人民的希望“飞天”是宗教传说中的能在天空飞舞的神,在民间备受尊崇,又寄托着淳朴百姓对生活的祈愿3. 第三诗节中的感情色彩由悲哀愁苦一变而欣喜亢奋诗人用的意象有“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等,象征着祖国的希望4.笿:第四诗节中抒发的感情紧承上节,但程度有所加强,感情达到了高潮诗人将抑制不住的强烈感情化作对祖国母亲的壮丽誓言愿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去取得她的“富饶”“荣光”和“自”,去实现她的伟大理想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使命感和崇高的献身精神,使诗的思想为之升华四、仔细赏读,理解品味作品:1. 答:诗人抒发了与祖国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感情,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诗中,“我”与祖国一起经受苦难,并在历史的机遇面前承担起为祖国取得“富饶”“荣光”“自由”的重任诗人通过一些具体事物来表现这种情感,如“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等,象征着祖国饱经风雨而依然具有顽强活力的特点2. 答:四句“祖国啊”所抒发的情感并不一样第一句抒发了诗人难以言状的悲哀之情;第二句蕴含着诗人的几多痛苦和几多希望;第三句是诗人对祖国母亲的壮丽誓言;第四句是诗人对未来美好祖国感到无比自豪时抑制不住的深情呼唤可见,诗人的感情由低沉叹息逐渐转向亢奋热烈这种变化是历史发展在诗人心灵中折射的必然“文革”浩劫之苦造就了舒婷这一代人富有时代特征的迷惘、困惑、怀疑、失落的情绪,也使他们通过心灵的折光抒发严峻的思考、深刻的反省和顽强的追求舒婷的诗把个人的悲喜同民族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把对现实的感知同理想的追求结合起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忧患意识和历史使命感3. 答:诗的第一节和第二节,写祖国的过去诗人写的虽是贫穷和苦难,情感中却始终流动着对祖国的挚爱、依恋和赞颂例如:“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老水车”这个形象,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虽然“疲惫”,却仍保持着顽强的生存力同样,下文的“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等,都是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的形象“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这几行,写的是中国人民屡受挫折却从不泯灭希望以上种种,都是对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的赞扬六、参考答案:1.挂图代数琴桨橹茫然苦恼惆怅焦灼2.①时间缓慢②距离遥远3.第三节是全诗的诗眼,点出所有的痛苦、惆怅、焦灼和期待全部发自内心.是源自心灵深处的“思念”文章《梅岭三章》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够感受诗歌韵律,理解诗歌内容。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导学案
第1课时作业:
1、给加黑的字注音。
归省()行()辈泊()弥( )散
着旺相()中()状元潺潺()凫()水
2、解释下列词语。
归省:撺掇:
3、填空。
(1)《社戏》的体裁是,作者是我国伟大的家。
他的代表作品有小说集《》和《》
(2)课文第一部分写平桥村是我的,是因为:(A);(B);(C)。
第二部分写去赵庄看戏前的,在的帮助下,首先解决了的问题,接着摆出了三条理由:(A);(B);
(C)。
并用的话作了保证,才解除了外祖母和母亲的顾虑,实现了“我”去看社戏的愿望。
第二部分写去赵庄,详写了,,等情节。
第四部分写_____________________而结束全文。
答案:
1、xǐngháng bómíxiàngzhòngchánfú
2、归省: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
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3、(1) 小说鲁迅文学《呐喊》《彷徨》
(2)乐土A.我在这里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优待。
B.可以免念《诗经》读难懂的话。
C.可以放牛钓虾,体验到许多乡间生活的乐趣。
风波双喜船。
A.船又大B.迅哥儿向来不乱跑。
C.我们都是识水性的写包票。
看戏月夜航行船头看戏月夜归航六一公公送豆。
《十五从军征》导学案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导学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导学案含答案
1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内容,激发学生鉴赏诗歌的兴趣。
2.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又独具特色的意象。
3.体会诗人对祖国的挚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情感。
学习过程一、知识积累,夯实基础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的作者是我国当代女诗人。
她是的代表诗人之一。
这首诗以第人称写成,诗中抒情主人公代表着。
2.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干瘪.( ) 驳.船( ) 蜗.行( )胚.芽( ) 迷惘.( ) 隧.洞( )绯.红( ) 淤.滩( ) 纤.绳( )喷薄.( )3.请将“老水车、驳船、矿灯、稻穗、路基”这几个形象、填入下列空缺处。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我是干瘪的;是失修的;/是淤滩上的/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
二、感知内容,提升能力阅读《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首诗的第一节和第三节,回答下列问题。
4.简要概括这两节诗的内容。
5.两节诗分别选用了哪些具体的意象进行对比?6.两节诗的最后一行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作用?三、拓展提升,学以致用致橡树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7.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炫.( )耀痴.( )情慰藉.( )霹.( )雳流岚.( ) 虹霓.( )8.诗中的橡树、木棉各自代表了什么?9.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参考答案一、知识积累,夯实基础1.舒婷朦胧诗派一要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承担起重任的一代人2.biěbówōpēi wǎng suìfēi yūqiàn bó3.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二、感知内容,提升能力4.第一节诗用写实的手法,回忆祖国贫穷、落后的历史;第三节诗主要写祖国现在,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开始了新生。
九年级下第六单元导学案
21、曹刿论战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
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读法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二、解题①简介《左传》②关于历史散文体例③长勺之战背景简介【基础学习】3、给黑体字注音(C)(1)又何间()焉(2)肉食者鄙()(3)弗()敢加也(4)小惠未徧()(5)小信未孚()(6)望其旗靡()(7)登轼()而望4、朗读课文。
5、对照注释,理解识记以下词语(B)齐师伐我又何间焉肉食者鄙何以战小惠未徧弗敢加也,必以信小信未孚虽不能察公将鼓之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一鼓作气彼竭我盈故克之惧有伏焉【合作交流】1、古今异义词。
(B)牺牲玉帛古义:今义:小大之狱古义:今义:2、翻译课文3、翻译下列句子:(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3)忠之属也(4)夫战,勇气也(5)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解释下列词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故既克,公问其故民弗从也既克,公问其故从其吾视其辙乱战则请从其乡人曰5、交流所搜集的古今中外战争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例6.选几位同学概述课文大意。
7、提示: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概括,也可以以事件发展过程为线索概括。
分析课文(一)第一段1、“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2、曹刿的身分怎样?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
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5、“何以战”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
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6、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回答的?为什么第三个准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二)第2段1、作战地点选在哪里?2、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三)第3段1、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2、曹刿是如何回答的?三、品读课文,鉴赏《左传》的艺术特色:提问:请同学们谈谈对课文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两方面的认识。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出师表》第1-4课时学习任务单(公开课导学案)及作业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出师表》学习任务单第一课时【学习任务】1.了解文常。
2.通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学习课文第 1 段。
(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深入理解语段内容。
)【学习准备】准备好课本、笔记本。
边观看边做记录。
【学习方式和环节】观看视频课学习,适时控制播放,按老师指令完成相应的课上练习,学习环节主要有:1.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
2.通读全文,读准字音和停顿。
3.疏通第 1 段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4.深入理解第 1 段的写作内容。
【作业设计】一、朗读课文,读准字音,争取读准停顿。
二、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1. 先帝创业..。
..未半而中道崩殂创业:()崩殂()2.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疲弊:()诚:()秋:()3.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懈:()殊遇:()三、翻译句子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一、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1. 创业:(创建大业)崩殂:(死亡,用于帝王或王后)2. 疲弊:(民力困乏)诚:(实在,确实。
的确)秋:(年头、时候)3. 懈:(懈怠)殊遇:(特殊的礼遇)三、翻译句子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意见,发扬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抱负的人们的志气,不应该随便看轻自己,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人们忠言劝谏的道路啊!第二课时【学习任务】1.复习第一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2.学习课文2至5段。
(疏通文意,深入理解语段内容。
)【学习准备】准备好课本、笔记本。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全册 共100页 附答案)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全册共100页附答案)目录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2梅岭三章3短诗五首4海燕第二单元人物画廊5孔乙己6变色龙7溜索8蒲柳人家(节选)第三单元家国之思9鱼我所欲也10唐雎不辱使命11送东阳马生序12词四首第四单元读书鉴赏13短文两篇14山水画的意境15无言之美16驱遣我们的想象《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领会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2.理解本诗运用反复手法在创意境及抒情上的作用3.理解诗人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真挚情感,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学习难点】探究诗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具体内涵,准确把握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历程【学习方法】诵读感悟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深沉情感【知识链接】作者简介:舒婷,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石码镇祖籍晋江泉州以后一直生活在厦门。
1969年插队落户于闽西太拔,1972年返城1980年,调福建文联插队期间,开始试笔,直至十年后1979年,才开始发表诗作著有诗集《双桅船》(获全国第一届新诗集优秀奖)、《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心烟》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西德、法国、美国、荷兰、日本、意大利、印度等国家舒婷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之一。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1979年7月,即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个春天。
诗人把压抑中释放出的热情化作对祖国新兴的讴歌。
【初读诗歌】1. 初读诗歌,读准加点字音﹙A级﹚干瘪( ) 驳船( ) 蜗行( ) 胚芽( ) 迷惘( ) 隧洞( )绯红( ) 淤滩( ) 纤绳( )2.词语解释﹙A级﹚疲惫:簇新:绯红:喷薄:迷惘:整体感知,思考以下问题:﹙B级﹚1.第一诗节中,诗人创造了几个意象?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2.第二诗节中所表现的情感是单一的吗?3.第三诗节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诗人是用哪些意象表达这种感情的?4. 第四诗节中,诗人抒发的感情与第三节有何异同?仔细赏读,理解品味作品:1.经历了“文革”浩劫之苦的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对祖国怎样的感情?这种感情又是通过哪些事物来表现的? ﹙B级﹚.2. 每节诗末的“祖国啊”所抒发的感情是否一样,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的情感有何变化.为何有这样的变化? ﹙C级﹚3.舒婷的诗往往在曲折委婉的抒情中表达真挚的心声这首诗的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一特点? ﹙C级﹚【学习反思】﹙B级﹚如何诵读这首诗?五【作业布置】﹙C级﹚赏析舒婷的《思念》,完成题目思念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一颗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夕阳一样遥遥地注目/也许藏有一个重洋,/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呵,在心的远景里,/在灵魂的深处1.诗的第一节选用、、和四个意象,分别抒写出、、和等情思2.第二节中,诗人运用比喻含蓄曲折地写出了“思念”的缠绵、真切,请分析下面比喻句各比喻什么①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②夕阳一样遥遥地注目:3.鉴赏第三节在全诗中的作用【拓展阅读】《双桅杆》舒婷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岸啊,心爱的岸昨天刚刚和你告别今天又在这里明天我们将在另一个纬度相遇是一场风暴、一盏灯把我们联系在一起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使我们再分东西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双桅船》赏析:《双桅船》是诗人运用朦胧诗的写法,采用象征、意象来表达人的主观情绪,从而伸张人性的佳作全诗表现了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是理想追求的“灯”,另一方面,是爱情向往的“岸”在执着追求理想的进程中,时而与岸相遇,又时而与岸别离,相和谐又相矛盾同时,在理想追求进程中,诗人时而感到前行的艰难与沉重,又时而感到一种时代的紧迫感而不让自己停息“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诗中所表现的情绪与心态,既是诗人自我的、个性的东西,同时,又是那个特定时代的青年们所普遍感受到而难以言表的东西诗人以她细腻的心,运用象征的技巧,把它完美地表达出来,使之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本诗的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是象征在朦胧诗中,象征多是用某种具体的事物和人们能直感的形象来替代人的某种主观情绪和某种社会态度简言之,就是用具象来表达抽象诗题“双桅船”,就是一种象征全诗的目的不在于描写一只客观的双桅船,而是借用双桅船这一具体形象来表现诗人自己,表现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或者说,诗人觉得,我就像一只双桅船双桅船中的“双桅”又暗示着某种深层的含义双桅并在,意味着诗人心目中爱情与事业并立又相区别的心理另外,诗中的“岸”、“风”、“风暴”、“灯”等都具有明显的象征性“岸”象征着女性的爱情归宿,“风”意味着时代紧迫感给诗人的动力,“风暴”暗指诗人与同代人所经历的不平常的年代风云,“灯”则与光明信念边在一起意象的运用,是本诗的另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所谓意象,就是借用外在的景致来表现诗人的主观心态它与传统诗歌中的“意境”不同意境一般是触景生情并借景抒情,从而达到景中含情的艺术目的而在朦胧诗中,诗人多以主观情绪和人的各种心态为表现对象,从主观情绪出发,想象并构造成某种具体的画面与景致,从而使抽象的情感形象化,以达到艺术表达的效果诗人在《双桅船》中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心态,一种情绪,一种感情历程而落在语言上,却是“船”、“岸”、“风暴”、“灯”等具体形象,并把这些具体形象加以组合,形成一幅完整的有动态过程的画面而在画面之下,隐含并跳动着作者的心,作者的真情实感全诗意象清新,组合自然,使诗人内在, 强烈的情绪得以自如的表达另外,本诗的语言自然流畅,诗中所蕴含的情凝重而又细腻,既有浓浓的个人感叹,又有开阔的时代情怀诗的最后四名:“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被人们当作警句加以广泛流传和引用《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参考答案一、1.注音:干瘪(biě) 驳船(bó) 蜗行(wō) 胚芽(pēi) 迷惘(wāng) 隧洞(suì)绯红(fēi) 淤滩(yū) 纤绳(qiàn)2.词语解释:疲惫:非常疲乏簇新:极新(多指服装)迷惘:由于分辨不清而感到不知怎么办绯红:鲜红喷薄:形容水或太阳涌起、上升的样子二、1.诗人创造了“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等意象这些意象象征了祖国落后的经济、落后的文化和多年蒙受的苦难,同时也展现了在灾难中艰难挣扎,缓慢前行的祖国的形象2. 答:第二诗节既写出了人民的痛苦又写出了人民的希望“飞天”是宗教传说中的能在天空飞舞的神,在民间备受尊崇,又寄托着淳朴百姓对生活的祈愿3. 第三诗节中的感情色彩由悲哀愁苦一变而欣喜亢奋诗人用的意象有“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等,象征着祖国的希望4.笿:第四诗节中抒发的感情紧承上节,但程度有所加强,感情达到了高潮诗人将抑制不住的强烈感情化作对祖国母亲的壮丽誓言愿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去取得她的“富饶”“荣光”和“自”,去实现她的伟大理想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使命感和崇高的献身精神,使诗的思想为之升华四、仔细赏读,理解品味作品:1. 答:诗人抒发了与祖国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感情,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诗中,“我”与祖国一起经受苦难,并在历史的机遇面前承担起为祖国取得“富饶”“荣光”“自由”的重任诗人通过一些具体事物来表现这种情感,如“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等,象征着祖国饱经风雨而依然具有顽强活力的特点2. 答:四句“祖国啊”所抒发的情感并不一样第一句抒发了诗人难以言状的悲哀之情;第二句蕴含着诗人的几多痛苦和几多希望;第三句是诗人对祖国母亲的壮丽誓言;第四句是诗人对未来美好祖国感到无比自豪时抑制不住的深情呼唤可见,诗人的感情由低沉叹息逐渐转向亢奋热烈这种变化是历史发展在诗人心灵中折射的必然“文革”浩劫之苦造就了舒婷这一代人富有时代特征的迷惘、困惑、怀疑、失落的情绪,也使他们通过心灵的折光抒发严峻的思考、深刻的反省和顽强的追求舒婷的诗把个人的悲喜同民族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把对现实的感知同理想的追求结合起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忧患意识和历史使命感3. 答:诗的第一节和第二节,写祖国的过去诗人写的虽是贫穷和苦难,情感中却始终流动着对祖国的挚爱、依恋和赞颂例如:“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老水车”这个形象,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虽然“疲惫”,却仍保持着顽强的生存力同样,下文的“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等,都是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的形象“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这几行,写的是中国人民屡受挫折却从不泯灭希望以上种种,都是对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的赞扬六、参考答案:1.挂图代数琴桨橹茫然苦恼惆怅焦灼2.①时间缓慢②距离遥远3.第三节是全诗的诗眼,点出所有的痛苦、惆怅、焦灼和期待全部发自内心.是源自心灵深处的“思念”文章《梅岭三章》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够感受诗歌韵律,理解诗歌内容。
九年级语文(下)第六单元复习导学案附答案
科目:九年级语文(下)学案课题:第六单元时间:年月日主备人:授课人:课型:复习课复习目标1、反复朗读,熟读成诵,培养语感。
【重点】2、结合语境理解和积累重点字词及文言句式。
【重点】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难点】回顾梳理21、《曹刿论战》本文选自。
是一部体史书,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
相传为春秋时期鲁国史官而作。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1、齐师伐.我()2、曹刿请见.()3、又何间.焉()4、肉食者鄙.()5、何以.战()6、衣食所安.()7、必以.分人()8、小惠未徧.()9、弗敢加.也()10、必以信.()11、小信未孚.()12、小大之狱.()13、公将驰.之()14、下视其辙.()15、遂逐.齐师()16、既.克,公问其故()17、彼竭我盈.()18、望其旗靡.()二、翻译下列句子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5、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三、课文赏析1、曹刿请见的根本原因是:。
2、鲁庄公认为战前需要做哪些战前准备?3、为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22、《邹忌讽齐王纳谏》本文选自。
它是一部体史书,后经(朝代)整理。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1、邹忌修.八尺有余()2、而形貌昳丽..()3、朝服.衣冠()4、徐公何能及.君也()5、旦日..()6、孰.视之()7、臣之妻私.臣()8、王之蔽甚矣王之蔽.甚矣()9、皆以美.于徐公()10、能面刺..寡人之过者()11、谤讥..于市朝..()()12、时时而间.进()13、期年..之后()14、皆朝.于齐()1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二、翻译下列句子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2、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3、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5、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23、《愚公移山》本文选自。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岁月如歌——我的初中生活【导学目标】1.通过活动从而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生活,培养健康的个性和积极的人生观。
2.在活动中进一步感受集体的力量、同学间的友情以及衷心的祝福。
3.在活动中培养、锻炼用多种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情感和意愿的能力。
【课时计划】2课时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
”三年的时光已悄悄过去。
相聚犹在昨天,分别即在眼前。
回首逝去的日子里,数不清校园里留下我们多少欢乐,而今心头不免涌起缕缕怅惘。
但是,人的一生必然要走过许多“驿站”,每一个“驿站”,既意味着结束,更是一段新征程的开始。
现在,就让我们对这三年来的人生轨迹来一番回顾吧!活动准备1.学生准备:围绕“回忆”“交流”“整理”“活动”“赠言”“写作”这几个主要方面来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可以根据活动内容的不一样,由同学们自由组合或者全体同学参与,要求认真投入、真实表达。
2.教师准备: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一周的时间。
首先,三年初中生活的回忆总结,毕业前的告别,学生要说的话很多;准备毕业晚会,学生的积极性会很高,要做的事也多。
其次,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实施都由学生担任。
最好由班委会统一安排。
教师也是活动的参与者,要与同学们一起出谋划策。
第三,学生毕业前情绪的高涨与低落,要及时了解,帮助调整。
对平时成绩差一些的学生,要多加关心,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对少数有心事的学生更要关心、爱护,帮助他们解除心中的“烦恼”。
第四,与同学们多交流,从学生最关心、最感兴趣的方面引导他们提炼一些活动主题或提出一些活动建议。
或者,结合课文内容提示的几项活动指导一部分或全体同学参与活动。
活动指导一、难忘的岁月1.可以用“故事会”的形式开展此项活动。
2.选好主持人,每个同学按照课本提示的内容做好准备。
3.同学们可以在故事会上自由畅谈,说说三年里碰到的最高兴或不愉快的事。
高兴的事好说,大家分享快乐。
说到“不愉快的事”时,要分析“不愉快”的原因,“过去的就让它过去”,以后过愉快的生活。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班册单元导学案-第六单元(学生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班册单元导学案-第六单元《曹刿论战》导学案在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有很多,像中国古代的淝水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中国近代的抗日战争等,都在中国战争史上谱写了辉煌的篇章。
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究竟是什么?孟子说得好:“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在于人心的向背。
这是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悟出了这个道理,并把它写进了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里。
走近《曹刿论战》,感悟圣贤先哲的智慧,你会觉得智慧的天空万里无云!1.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赏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3.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第一课时疏通文意理结构一、新课导入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的长勺之战曾经得到毛泽东的高度评价,说它采用敌疲我打的方针,是以弱胜强的有名战例。
《曹刿论战》就是谈论这场战争的。
在鲁国的生死存亡之际,曹刿挺身而出,凭着其深远的见识,从容的风度,为弱小的鲁国赢得了这场战争。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中的生字词。
曹刿( ) 小惠未徧( ) 小信未孚( ) 又何间( )焉公与之乘( ) 长勺( )2.解释课文的重点词语。
(1)重点实词肉食者鄙:弗敢加也:必以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将鼓之:既克:望其旗靡:(2)通假字小惠未徧。
(3)古今异义牺牲玉帛牺牲,古义:今义:小大之狱狱,古义:今义:必以情情,古义:今义:忠之属也忠,古义:今义:又何间焉间,古义:今义:可以一战可以,古义:今义:肉食者鄙鄙,古义:今义:再而衰再,古义:今义:(4)一词多义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故:公问其故:彼竭我盈,故克之:属:忠之属也:神情与苏黄不属:有良田美池之属:以:可以一战:必以情:必以分人:伐:十年春,齐师伐我:伐竹取道,下见小潭:(5)词类活用神弗福也:公将鼓之:(6)省略成分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乃入见。
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导学案23课 送东阳马生序
课题:23、送东阳马生序照书,以认继日焉。
”《尚友录》卷四:“孙康,晋京北人,性敏好学,家无油,于冬月尝映雪读书。
” 悬梁刺股:《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
”《太平御览》卷三百六址三引《汉书》:“孙敬字文宝,发奋苦学,晨夕不休。
乃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后为当时大儒。
”凿壁偷光:又作穿壁引光。
《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画荻教子:《宋史欧阳修传》:“(修)四岁而孤。
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
家贫,至以获画地学书。
【探究活动二】初读课文 读准字音学法指导:自读课文,边读边在书上标出不认识的字词,利用工具书和注释自学。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嗜sh ì 硕 shu ò 叱咄ch ì du ō 俟 s ì负箧曳屣... qi è y è qi ě 皲.裂j ūn 媵.人y ìng 衾q īn 绮 q ǐ 容臭.xi ..ù. 烨.y .è. 裘葛.. qi ú g ě 缊 y ùn 冻馁. n ěi 谒.y .è. 撰.zhu àn 贽zh ì 【探究活动三】再读课文 把握内容2、实词归类学法指导: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先自学准备再点同学展示交流。
走.送之(跑 ) 既.加冠( 已经 ) 益.慕圣贤之道( 更 )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苦于 ) 尝趋.百里之外(快步走 ) 俟.其欣悦(等到 ) 卒.获有所闻.(最终 )( 收获 ) 媵人持汤.沃灌(热水)【导学二】初读课文 读准字音(10分钟)1、过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要多读才能理解,请同学们读课文,扫除字音障碍。
2、学生自读课文,圈出中的生字词,参阅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部编本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优秀导学案(含参考答案)《曹刿论战》导学案(教师版)之战、赤壁之战,中国近代的抗日战争等,都在中国战争史上谱写了辉煌的篇章。
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究竟是什么?孟子说得好:“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在于人心的向背。
这是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悟出了这个道理,并把它写进了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里。
走近《曹刿论战》,感悟圣贤先哲的智慧,你会觉得智慧的天空万里无云!的原因。
2.赏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3.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4.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第一课时疏通文意理结构一、新课导入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的长勺之战曾经得到毛泽东的高度评价,说它采用敌疲我打的方针,是以弱胜强的有名战例。
《曹刿论战》就是谈论这场战争的。
在鲁国的生死存亡之际,曹刿挺身而出,凭着其深远的见识,从容的风度,为弱小的鲁国赢得了这场战争。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中的生字词。
曹刿.(guì)小惠未徧.(biàn)小信未孚.(fú)又何间.(jiàn)焉公与之乘.(chéng)长勺.(sháo)2.解释课文的重点词语。
(1)重点实词肉食者鄙: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弗敢加也:加,虚夸,这里指以少报多。
必以信:信,诚实,意思是对神说实话。
小信未孚:孚,为人所信服。
神弗福也:福,赐福、保佑。
公将鼓之:鼓,动词,击鼓。
既克:克,战胜。
望其旗靡:靡,倒下。
(2)通假字小惠未徧。
“徧”同“遍”,遍及。
(3)古今异义牺牲玉帛牺牲,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今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小大之狱狱,古义:案件。
今义:监狱。
必以情情,古义:以实情判断。
今义:感情。
忠之属也忠,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今义:忠诚。
又何间焉间,古义:参与。
今义:中间,空间或时间。
可以一战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可能、能够。
肉食者鄙鄙,古义:鄙陋,这里指指目光短浅。
今义:轻视,看不起。
再而衰再,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
(4)一词多义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暗地。
故:公问其故:缘故。
彼竭我盈,故克之:所以。
属:忠之属也:类。
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
有良田美池之属:类。
以:可以一战:凭借。
必以情:按照。
必以分人:把。
伐:十年春,齐师伐我:兴兵攻打。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砍伐。
(5)词类活用神弗福也: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
公将鼓之: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
(6)省略成分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肉食者谋之,(君)又何间焉?乃入见。
——(曹刿)乃入(宫)见(庄公)。
问:“何以战?”——(曹刿)问(庄公):“(君)何以战?”必以分人。
——必以(之)分(于)人。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曹刿)对曰:“(此)忠之属也。
可以(之)一战。
”(7)成语一鼓作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辙乱旗靡:形容军队溃败混乱。
彼竭我盈:他们的勇气已丧失,我们的士气正旺盛。
3.作者链接《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清代有的学者认为是刘歆改编。
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诸侯国国史编成。
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
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4.背景链接长勺之战的背景——齐国襄公无道,在位时发生内乱。
襄公兄弟多人,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国人,他就逃到鲁国,公子小白则逃奔到莒。
庄公8年(前686年)秋,齐国人杀死襄公,立公子无知,庄公9年(前685年)无知又被人杀死。
于是,纠和小白争着回国。
小白设计先到,做了国君,就是鼎鼎大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
齐国要杀公子纠,打败鲁军,并再次威胁鲁国,要求鲁国杀公子纠。
纠被杀后,齐军就出动,在长勺与鲁军会战。
当时齐强鲁弱,但最终鲁军胜利,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5.文体链接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
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
《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
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
《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
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
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读通文意1.自学课文,疏通字词,理解文意。
2.结合课下注释与课前预习,把握课文大意;3.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①解决个人在自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②通过合作做到逐字逐句翻译。
③注意把握通假字、词类活用和一字多义现象。
(二)整体感知1.跳读课文,整理课文结构,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层次是怎样的?【交流点拨】本文虽短,但能紧扣题旨“论战”,运用对话的形式,有条不紊,逐层展开,阐明曹刿是怎样论战的。
全文共三段,每段为一部分。
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
可分两层:第一层(从开始到“乃入见”)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
第二层(从“问:‘何以战?’”到段末)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第二段,叙长勺之战的全过程,以写鲁方之战术决策为主。
第三段,写曹刿论述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胜的原因。
可分两层:第一层(从开始到“故克之”)以“夫战,勇气也”为根据,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以逸待劳发动反攻,回答了为什么等待“齐人三鼓”而后“鼓”的问题。
第二层(从“夫大国”到段末)以“大国难测,惧有伏焉”为根据,提出作战中必须时刻注意判断敌方意图,知己知彼,说明了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认为可以追击的原因。
2.速读课文理线索,这篇课文有几条叙事的线索?【交流点拨】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3.课文的题目是“曹刿论战”,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交流点拨】这是一篇记叙文,全文以“论”为中心。
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
四、板书设计将战——备战——胜战——评战论战请见——请问——参战——释疑五、拓展延伸根据所学词的词义,找出能够印证的成语。
示例:“齐师.伐我”———师出无名,师出有名齐人三鼓.———(一鼓作气)望其旗靡.———(所向披靡)彼竭我盈.———(恶贯满盈)小信未孚.——(不孚众望)第二课时探究写法悟剪裁一、新课导入本文记述的是春秋时期齐国鲁国在长勺进行的一次战争。
这次战争,弱小的鲁国打败了强大的齐国,其原因是什么,其奥妙何在,史书上是如何记载这一历史事实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去回味这一段传奇佳话。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由“齐师伐我”的“我”字你悟出了什么?【交流点拨】“伐”是兴兵攻打的意思。
由“齐师伐我”的“我”字可以看出,记载这一史实的一定是鲁国的史官,而且,齐国发动的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鲁国是正义的卫国战争。
2.曹刿的身份怎样?你会用一句什么样的诗句来评价他?【交流点拨】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份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吧,曹刿真是“位卑未敢忘忧国”啊!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人?【交流点拨】“肉食者”,吃肉的人。
“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
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
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
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员。
一般称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
4.作战地点选在哪里?【交流点拨】长勺,在鲁国境内,地理条件对鲁国有利。
5.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从这个细节上可以看出鲁庄公怎样?照应了上文的哪个句子?【交流点拨】“故”是原因的意思,战争取胜还不知获胜的原因,由此可见,鲁庄公是一个平庸的国君,照应了上文的“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个句子。
6.曹刿对战争能获胜的原因分析,可以用哪两个成语来概括?【交流点拨】冲锋要待“彼竭我盈”之时,曹刿是要鲁军“以逸待劳”;追击要选择“辙乱旗靡”之时,曹刿是要鲁庄公能够“知己知彼”。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文本探究1.阅读第一段,探究下面的问题:(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全文的关键词,贯穿全文。
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交流点拨】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
(2)“何以战”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
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交流点拨】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回答的?为什么第三个准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交流点拨】前两个方面的准备,曹刿都予以否定——民弗从也、神弗福也,第三个准备,得到了曹刿的认同,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4)段末句“战则请从”有什么作用?【交流点拨】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
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
2.阅读第二段,探究下面的问题:(1)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恰当的作战时机的呢?【交流点拨】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
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
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2)辽阔的万里战场,作者为什么写得如此简略?【交流点拨】第2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
3.阅读第三段,探究下面的问题:曹刿是如何回答鲁庄公的询问的?【交流点拨】曹刿的回答有两层意思:一是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的时机进行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