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教学应做到三贴近原则

合集下载

三贴近原则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运用

三贴近原则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运用

三贴近原则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运用“三贴近”是指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这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也是进行新课程改革,打造高效课堂的必要条件。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本人认为,要切实贯彻三贴近原则,应该细致全面地从九个方面进行思量,即“三贴近,九思量”。

一、贴近学生,做到三思量贴近学生,是指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的身心特点、知识经验与思想情感来备课与教学。

1.思量学生的年龄特点。

初中生的年龄大都在13至15岁之间,富有朝气,对一切感到好奇,但对身边人与事认识不深,也有许多的困惑。

因此,我们的教学环节、情境的创设等都要围绕学生的这些年龄特点。

2.思量学生的知识储备与生活经验。

初中生知识储备不多,生活经验不丰富,在教学设计时,特别是情境的创设与问题的设计,不能超出学生的知识储备,否则,学生就没有探究和思考的积极性。

3.思量学生的思想与情感。

学生在想什么,关心什么,是我们思想品德教师必须掌握的问题。

根据这些问题,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创设触动人心的教学情境,才能与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亲其师,信其道”,我们应该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向,加深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二、贴近生活,做到三思量贴近生活,是指思想品德教学应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中去,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进行素材资料的选择、情境的创设、问题的设计、结论的生成等,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1.思量学生的家庭生活。

在教学设计中,可以有选择地联系学生的家庭情况,让学生感到亲切,有话可说。

还有需要注意的就是,有的学生是留守儿童,存在很多的心理障碍,应多给他们一些关爱。

2.思量学生的学校生活。

学校是学生最主要的生活圈,教学应该联系学生的学校生活,把教师的工作生活拍成视频,然后展示大量学生自己的照片,包括他们在文体活动、疏散演练、课堂上的表现,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

3.思量学生的社会生活。

初中生的社会生活相对较少,我们在教学时,应尽量根据教材需要,多联系学生的社会生活。

践行“三贴近”原则让中职德育课堂活起来

践行“三贴近”原则让中职德育课堂活起来

践行“三贴近”原则让中职德育课堂活起来
中职德育课程是培养学生人格和道德素养的重要课程之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
缺的重要环节。

然而,近年来,德育课堂教学中存在“不好上、不好听、不好记”等问题,导致学生对德育课程的兴趣和关注度不高。

为了让中职德育课堂活起来,我们需要践行
“三贴近”原则。

“三贴近”原则是指:贴近现实、贴近学生心理、贴近学生能力。

首先,我们要在德
育课程中贴近现实。

很多德育课堂教学,内容过于抽象,完全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

因此,我们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把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注重德育课程
的实际性和可操作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德育的实际意义。

其次,我们要在德育课程中贴近学生的心理状态。

德育课程是对学生心灵进行熏陶和
启发的过程,因此,我们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点,选择
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德育课程的情感渗透和亲切感。

比如在教学中让学
生参与互动,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感受,以期达到引导和启发学生的目的。

最后,我们要在德育课程中贴近学生的能力发展。

德育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
力的重要环节,因此,我们既要讲授基础知识,也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比如让学生实践操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让学生在
操作中获取经验,在合作中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

总之,中职德育课堂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要注重实际性和可操作性,让学生在德
育课程中深入了解和领悟道德的本质,以此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才能
真正让中职德育课堂活起来。

“三贴近”原则让思品教学魅力无限

“三贴近”原则让思品教学魅力无限

“三贴近”原则让思品教学魅力无限“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三贴近”原则是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的有效途径,是当今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又是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不懈的追求;是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教师如果在教学设计中,很好的体现“三贴近”原则,就会使课堂教学不落俗套、不生搬硬套,课堂效果自然有效、生动、丰富。

下面就我的教学实践,浅谈自己借助以下形式来落实“三贴近”原则,努力营造生动的、生活化的思品课堂。

(一)贴近生活,充实课堂伟大的教育家陶知行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

”并强调:“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

”事实如此,人的思想品德正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完善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应该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关系,使思想品德获得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

这启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追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让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我的设计如下:(1)课前调查面对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教师必须走出照本宣科、空洞说教的误区,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学会运用这些要求和规范来观察个人、他人与社会现象,着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将来的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在讲解“面对变化发展的社会生活”一课前,我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请学生通过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我乡近年来社会发生的变化。

课堂上学生畅所欲言,历数城乡的巨大变化:平房逐渐被高楼大厦取代、外资企业逐渐增多、乡镇公路明显改善、私家车进入普通家庭,等等。

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相关知识,思考、分析我市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深化学生的认识,实现了知行的和谐统一,教学效果很好。

浅谈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的“三贴近”

浅谈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的“三贴近”

浅谈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的“三贴近”新形势下,要解决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观念陈旧、形势单一,内容枯燥、缺乏针对性、实效性和亲和力、感染力等问题,最根本的途径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进俱进,努力做到贴近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贴近教学,就是立足于启迪学生的智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始终坚持教育与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把回答和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提出的问题作为全过程而更加具体实在、深入扎实。

贴近生活,就是深入学生生活,解决具体问题,用生动事例引导学生学会宽容、理解、同情、参与、合作、创新奉献,使思想道德教育更加生动活泼,更加富有生活气息。

贴近学生,就是以学生健康成长为本,说学生想说的话,讲学生能懂得的话,积极为学生提供想看爱看、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产品,用鲜活的事例,用学生的语言,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寓教于乐,使思想道德教育更加可亲可信。

只要做到“三贴近”,才能把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充分体现时代特征;只有做到“三贴近”,思想道德教育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生热情,启迪学生的智慧,促进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性格,价值判断独立人格的形成;只有做到“三贴近”,思想道德教育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启迪学生的心灵。

在具体工作中,要转变工作方法,一是由被动变主动,也就是说不能把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看作只是党团队组织的事,而应该主动地将德育纳入自己的课程,同时要调动和发挥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功能。

在学校教育中,无论是发生在学生、教师或外来人员中的事情,无论这些事情是有意或无意发生的,都具有德育功能,因为德育的实质,无非是教育学生如何正确对待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如何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

而民间所有事情的发生(自然现象除外)都是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结果,都可以用来教育学生如何处理自己与人和物之间的关系,所以,都潜藏着德育功能,在学校发生的事情都与学生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践行“三贴近”原则让中职德育课堂活起来

践行“三贴近”原则让中职德育课堂活起来

践行“三贴近”原则让中职德育课堂活起来中职学校是培养技能人才的摇篮,而德育课程则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德育课堂往往过分注重理论灌输,缺乏实际操作和互动性。

为了让中职德育课堂更加活跃起来,我们可以借鉴“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学生需要、贴近学生兴趣、贴近学生实际,来调整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成长。

贴近学生需要。

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困惑和困难,因材施教,让德育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

中职学生大多来自农村或是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因此他们更加需要学习自理能力和人际交往的技巧。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分享实际生活中的困惑和挑战,引导他们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可以运用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参与讨论,感受到德育内容对他们实际生活的帮助,从而更加自觉地去接受和学习。

贴近学生兴趣。

中职学生对理论课程往往缺乏兴趣,课堂教学普遍存在被动学习的现象。

在德育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入一些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运用游戏等形式来进行角色扮演或是模拟情境的演练,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和学习社会交往规则和道德观念。

可以利用学生喜欢的音乐、影视作品等元素,引导他们思考作品中的道德情感和人生意义,让学生在兴趣中获得启发和成长。

贴近学生实际。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责任意识,让德育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校园环境维护等活动,让他们通过实际行动去体验和实践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

可以邀请社会公益组织或是行业专家来到学校,与学生分享实际工作经验和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道德规范和职业伦理,并激发他们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和动力。

在践行“三贴近”原则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观和未来发展规划,开展一些小课题研究和讨论,让学生在课堂中思考人生和社会的意义,激发他们对未来的向往和努力。

也可以在德育课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管理能力和心理健康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人际关系观,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发展潜能的人才。

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做到“三贴近”

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做到“三贴近”

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做到“三贴近”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坚持和贯彻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

只有坚持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和机制,抓住关键点、选准切入点、突出闪光点、关注舆论点,从制度上、任务上、方法上做到“三贴近”,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抓住关键点,就是把思想政治工作“三贴近”建立在机制和制度上。

一是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

首先是完善领导机制。

要成立领导小组,实施“一把手”工程,签订目标责任状;其次是完善工作机制。

要明确各相关科室的职责,层层分解,逐项落实,形成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再次是完善信息反馈机制。

要建立由党委、党总支、党支部组成的思想政治工作信息动态网络,定期召开思想交流会,多方面、多渠道收集信息,及时反馈职工的思想动态;最后是完善考核奖励机制。

把思想政治工作纳入文明创建目标考核之中,做到同规划、同部署、同考核,每年对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人员和单位给予奖励。

二是建立约束机制,从制度上保证做到“三贴近”。

加强制度建设是实现思想政治工作规范化、稳定化和长期化的有力措施。

要切实做到“三贴近”,就必须从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入手,提出目标,明确责任,充分调动政工干部落实“三贴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思想政治工作由“虚”变“实”,变“随”为“序”。

一是建立领导责任制。

在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中,要尽力量化“三贴近”内容与形式相对应的指标。

二是建立目标管理考核制。

要将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管理考核与业务工作考核结合起来,实行同考核,同奖惩。

三是建立工作奖惩制。

思想政治工作如果只考核,不奖惩,考核就会流于形式,抓落实也会成为一句空话。

要把目标考核结果作为单位和个人年终考评的依据。

对工作业绩优秀的应予以表扬和物质奖励;对考核不合格的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的则通报批评或进行其他处理。

要通过制定诸如《党员教育培训制度》,《党员行为规范》等,使思想政治工作做到教育与制度相结合,自律与他律相结合。

坚持“三贴近”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魅力

坚持“三贴近”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魅力

坚持“三贴近”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魅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长期坚持的工作路线,据此,提出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语言、教学方式方法、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尝试。

标签:思想政治理论课;三贴近;教学实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为“思政课”)的教材内容与中学有较大的相似性,这给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高校思政教学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魅力。

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以下简称为“三贴近”),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才能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工作的感染力、吸引力、渗透力。

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三贴近”的内涵贴近实际,要求思政课不能只从理论和概念出发,一味说教,不解决实际问题,而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说实话、办实事、讲实效,把回答和解决大学生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的问题和困难作为中心任务。

首先,思政教育要努力贴近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贴近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与法治建设的实际,贴近大学生成长的客观实际。

其次,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关注学生身上有哪些新的特点,新的变化,这些新的特点和变化给大学生思政教学带来哪些挑战,如何有效的吸引学生,更加贴合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更好的实现理论联系实际。

最后,新时期的思政教育还要求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贴近生活,就是深入到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去,关注生活中的重大问题,使思政工作充满生活色彩,富于生活气息,反映生活本质,贴近大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

教师要认识到社会生活在本质是实践的,人的思想也不是单一的、抽象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复杂的、具体的,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贴近学生,是我党“群众路线”在新时期的体现,就是坚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工作路线。

教师要深入学生之中,把握学生的思想状况,了解学生的心声,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关爱学生、服务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站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和学生谈心交流,将学生的学习、生活、情绪的需求放在心上,以咨询、辅导、网络教育等形式把思政工作做实做活,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以更好适应社会建设的需要。

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三贴近”

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三贴近”
【 教师观点】
谈 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 课 中的“ 贴近” 三
王典雅 , 陈 辛 ( 广西 电力职业技术学 院, 广西 南宁 500 ) 30 7
摘要 : 思想政 治理论课是对 高校学生进 行思想政 治教 育的主要手段 。 现代 的高校 生仍是求知 、 奋进 、 责任心 有
Hale Waihona Puke 的一代青年 , 也喜欢思想政治理论课 , 望通过这 门课程解决他 们成长中遇到 的难题 , 期 并指 引他们前进的道路 。 但
1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不断调整并更新 自己的 . 知识结构和能力 结构 ,甚至说要具 备广博 的知识 储备 和深厚的理论功底 。如果思想政治 理论课教师 能够博 古论今 , 纵横天下 , 自然 就可 以以理 服人 、 以知识 服人. o 教师要有非 常活跃的思维 ,对 实践当 中遇 到的问题善 于分析 , 多个角 度 , 从 多个 侧 面来 启发 大学生 , 引导大 学生 。 思想政 治理论课教师还要学会换位思考 , 强调教 育教学 以提 高学生 能力为 本 , 紧紧抓住 “ 育人 ” 这个 核 心, 紧密关 注社会 现实 、 注大 学生思 想和生 活 , 关 才能 更有效地进行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 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教学创 新能力和改革 .
三 、 近 实 际 贴
发展 的信息 化时代 、 应试教 育 、 巨大 的就业 压力包括 独 生子女 的特殊身份等是他们与 “0前” 8 大学生们 的价 值 观、 行为方式 以及群体特征所不 同的主要原 因。作为高 校思想政治 理论教育工作者 , 我们应 当充 当“ 良师与益 友” 的角色 , 大学生排 解心 理 困扰 , 助大 学生树 立 为 帮 正确 的世界 观 、 人生观 、 价值 观 。高校思 想政治理论 课 的实践教学要做到 “ 三贴近 ” :

浅析新课改下高中政治教学“三贴近”原则

浅析新课改下高中政治教学“三贴近”原则

2011年度政治学科教学论文评选参评论文浅析新课改下高中政治教学“三贴近”原则金新林望江二中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应该遵循“三贴近”原则,就是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这就需要在教学理念、教育方法、教学评价上体现并落实“三贴近”原则,使思想政治课真正能够入耳、入脑、入心。

关键词:三贴近;政治教学;教育评价在新课程改革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应该遵循“三贴近”原则,就是指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

这是由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性质、任务以及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决定,是当今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教育改革的全面展开,推动了教材、教法改革,但无论教材改革还是教法改革,都着力体现时代特征和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学生的参与、思考和实践,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用生活来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①正是这一原则的思想来源。

当下高中政治课教学的现状,总的说来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处境。

问题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首先,高中文理分科的现状,使得大部分理科生从高二开始忽视思想政治课的学习,甚至有的学生在高一开始就完全放弃了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其次,教师只重视学生的知识获得和能力培养,对其他重视不够,不少老师却仍然坚持专制的、封闭的、单一的教学方式;最后,现存政治课教学评价制度还主要是以应试为主,不能全面客观地记录和描述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状况。

这些问题的存在迫切希望能改变现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如何在现实的政治课教学中体现并落实“三贴近”原则,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在教学理念上以学生为本,培育学生的健全人格。

以学生为本就是要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本身,应该改造学生的学习、情感、思想和心理等各个方面。

高中政治课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之一,它的人文性要求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浅议高中思想政治课如何贯彻“三贴近”原则

浅议高中思想政治课如何贯彻“三贴近”原则

浅议高中思想政治课如何贯彻“三贴近”原则作者:吕飞来源:《读写算》2012年第49期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性质、任务以及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决定我们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必须坚持“三贴近”原则。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三贴近”原则是指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

“三贴近”是一个整体,中心是学生,即,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贴近学生的真情实感,贴近学生感兴趣和关心的话题。

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拉近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使学生真正关注学习内容的意义和价值,调动学生内在的心理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怎样才能真正的把这一理念落实到教学中?结合我的教学实际,谈一谈体会。

一、要求教师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生活,了解学生实际教师如何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生活,了解学生实际呢?第一,要密切联系学生,多接触学生,同学生聊天和谈心,在非常宽松的氛围中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掌握第一手资料,这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前提。

因为通过接触和了解,知道学生在想些什么,需要讲些什么。

第二,在研究学生的基础上,研究教材,深刻理解教材的深刻内涵,把教材内容和社会、学生的实际相结合。

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思想政治课教育活动设计,要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的所见所闻出发,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去感受、去体验、去认识,这容易使学生产生认同感,并内化为自觉的行动。

这样的教学贴近学生,学生才感兴趣,学生才能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来,从而爱学,乐学。

例如:我在讲经济生活第六课“投资理财的选择”之前进行了调查:你们家是怎样投资理财的?你知道有哪些投资理财的方式吗?大多数同学都不知道,针对这种情况,我动员学生回家之后问问家长,学生很有兴趣,回来之后发言都很积极。

学完之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根据你家庭的具体情况,为你们家列出科学合理的理财方案,并说明理由。

这样知识就贴近了学生实际生活。

让 思 想 品 德 课 真 正 贴 近 生 活

让 思 想 品 德 课 真 正 贴 近 生 活

让思想品德课真正贴近生活高香翠思想品德教师山西省临汾市第九中学临汾九中让思想品德课真正贴近生活高香翠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遵循“三贴近原则”,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启发、引导学生关注身边人,关心身边事,在生活中学习,向生活学习,使课堂成为生活化的课堂。

在此原则的指导下,我开始向生活化的课堂迈进。

努力向最受学生欢迎的课堂这一目标迈进。

一、导课以学生生活实例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教师若能设计出一个新颖有趣的开头,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强参与热情,唤起学习动机,激活思维,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能不能激发学生兴趣,直接影响到该节课的质量。

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精心设计以生活情景为实例的导课方式。

例如在学习《世界文化之旅》时,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一次,一位外国朋友参加一对年轻华侨的婚礼,很有礼貌地赞美新娘非常漂亮,一旁的新郎代新娘说了声:“哪里!哪里!”这位朋友却吓了一跳!想不到笼统地赞美,中国人还不过瘾,还需举例说明,于是说:“头发、眉毛、眼睛、耳朵、鼻子、嘴都很漂亮!”结果引得全场哄堂大笑。

讲完之后,学生也笑了起来。

紧接着我问:“为什么这个故事会引人大笑呢?”学生们说:“因为那个外国朋友把‘哪里,哪里’理解成了具体的地方,所以才会闹出这样的笑话。

”这时,我就顺势导入这节课的课题:对语言的理解不同,说明文化存在差异。

要想不闹笑话或误会甚至冲突,我们必须了解文化存在差异。

现在就让我们开始文化之旅吧!学生带着浓浓的兴趣与我一同进入了教学活动,另外,我还采用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事件、新闻、焦点、热点问题、歌曲、等方式导入新课,效果都很好。

二、课堂上以生活实例加深学生的知识的理解思想品德科的宗旨是充分发挥育人功能,让学生对知识充分体验、感悟、运用。

这就要求老师多设置生活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在无形中淡化学生意识,学习意识,强化体验意识,积极开展生活化活动教学。

践行“三贴近”原则让中职德育课堂活起来

践行“三贴近”原则让中职德育课堂活起来

践行“三贴近”原则让中职德育课堂活起来近年来,我国中职教育一直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德育课程也日益受到重视。

由于中职学生的特殊性,德育课堂教学常常面临着挑战。

为了让中职德育课堂更活跃起来,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需要践行“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德育课程的实效性。

贴近学生,是指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特点、兴趣和需求,从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德育课程设计和教学。

中职学生通常年龄较小,充满好奇心和活力,他们对于知识的接受和理解有着自己独特的方式。

在德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兴趣爱好,运用互动式教学、情景再现、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德育课程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贴近生活,是指德育课堂教学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经历和社会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以致用。

中职学生通常来自农村或城市贫困家庭,他们的生活经历和社会背景与普通学生有所不同。

德育课程的设计和教学应当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生活技能。

可以通过开展实地调研、社区服务、志愿活动等方式,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亲身感受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

贴近实际,是指德育课堂教学应当结合实际情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中职学生主要面向职业就业,德育课程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技能培养。

在德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设计相关的德育内容和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加强对职业伦理和职业操守的培养。

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职业技能大赛、创新创业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践行“三贴近”原则的过程中,教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是德育课堂教学的主体,他们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德育理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更好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思想品德教学应做到三贴近原则

思想品德教学应做到三贴近原则

思想品德教学应做到“三贴近”原则宜阳县张午乡一中刘红斌【摘要】《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三贴近”原则,是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必须贯彻的原则。

切实贯彻“三贴近”原则,才能增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针对性、主动和实效性。

多数教师在教学中,在情境的设置上,能够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实现生活化;问题的提出,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所关注,富有启发性和针对性;课堂练习能够走进生活,让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生活面前判断、选择,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只有真实的情境、真实的事例、质朴的方法,才能引发学生真挚的情感。

【关键词】新课改;实现三个贴近;提高教学质量一、制定课堂教学目标要具体化、现实化以贴近思想实际教师在思想品德教学目标的制定上,非常希望在学校这片净土上培养“出污泥而不染”的学生,其实往往是事与愿违。

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所吸收到的是非善恶标准往往与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大相径庭,长此以往,我们在课堂上提出的教学要求在学生眼中成了“美丽的谎言”。

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求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应该照抄教学参考资料,而应该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将教学目标具体化、现实化。

如在设计《珍惜时间》这一框内容,如果按照常规的教学,举几个名人珍惜时间的例子,说说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是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

教师空洞的说教,大多学生已经是听逆了耳,于是我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跳出教材,从学生身上找突破口。

大多数学生没有切身意识到时间的宝贵,于是我设计了算一算,让学生计算自己的生命时光:已用去多少天,只剩下多少天。

在计算的过程中,学生意识到时光飞逝,在此基础上,我又要学生说一说,在过去的日子取得了哪些成绩以及将来的理想是什么。

学生在发言的过程,逐渐感觉到要实现理想必须抓紧时间,不断努力,于是我灵机一动要学生写下了珍惜时间的座右铭,以时刻鞭策自己。

践行“三贴近”原则让中职德育课堂活起来

践行“三贴近”原则让中职德育课堂活起来

践行“三贴近”原则让中职德育课堂活起来
中职德育课程的教学中,要灵活运用“三贴近”原则,使课堂更活跃,更能够促进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思想意识的培养。

第一,贴近实际。

在德育教学中,要切实把握学生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深入探究学生的思想、行为、价值观念等方面,把德育课堂融入生活和实际中,通过具体的生活案例和实际情况来阐述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使学生能够更加感性地理解和接受。

第二,贴近学生。

在德育课堂中,教师要发挥良好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关注学生的特点、思想特点和行为表现,了解学生的前提条件和意愿,以此来选择合适的德育教材和方法,运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在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起到引导学生的目的。

第三,贴近现代。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德育教学应随之变化,紧跟时代的脉搏,教师要深入挖掘学科之间的联系,把现代科技和信息化手段运用到教学中来,创新德育课堂的形式和内容,提高教学的时效性和实效性。

总之,践行“三贴近”原则是中职德育课堂活跃和有效的关键,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并不断学习和拓展知识,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和德育知识水平。

同时,也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并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为未来的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思想品德课教学与“三贴近”原则

思想品德课教学与“三贴近”原则

本 之 间尽 可能 多 的契 合点 ,这 样才 能确保 教 学 活动 实践操 作 学的针对性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 有成 效 。学生 生 活包 括学 校生 活 、家庭 生 活和 社 会公 共 生活 性 。坚持 思 品教学 ”三贴 近 “ 原则 ,不仅 是 打造高 效课 堂 的 等 多个方 面 。 , 教 师在 组织 教学 、教 学情 境仓 寸 设 、教 学话 题设 需要 ,也 是学 生思想 教育 道德 塑造 的迫切诉 求 。 置 、解决 问题 逻 辑推 理 时 ,都 需要 考 虑学 生生 活实 际 。要将 思 品课 堂教 学活 动生 活化 ,最 大 限度 覆盖 学生 生活 范 畴。 ’ 这 样开 展教 学 , 学 生 自然会 作 出有效 回应 ,教 学活 动 主体效 应 才会 成功 “ 发 酵” 。 r
之所以能够引起学生关注 ,是因为涉及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实 题 ?你 是 如何 做到 遵纪 守法 的 ?你 的亲朋 中有从 事法 律工 作
际有密切关系 ,有些问题甚至是很多学生的心结 ,自然能够 的 吗? 从 他 们 那 里你 学 到 了哪 些 法 律 常识 ? 这 些 问题 一 提
弓 l 发学 生 的广 泛 兴趣 。
被采 访者 没 有拒 绝 采访 的权 利 ,但 可 以 练时要贴近社会现实 ,要把课堂变成学生与生活 、社会链接 近生 活 现实 的 问题 ; 的重要 载体 和平 台


拒绝 回答 不 适 当的 问题 ; 被 采访 者要 如 实 回答 提问 ,不得 随 意应 付 。 活动 开始 后 ,教 室里热 闹非 凡 ,不管 是采 访者 还是
知 ,做到 了寓 高 尚情 操 于潜移 默化之 中。
三 课- 啸i 晨诅蕊贴近社会实际

浅谈思想政治工作“三贴近”

浅谈思想政治工作“三贴近”

浅谈思想政治工作“三贴近”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如同春风滋润万物一样,“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把这首诗比作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佳境再切实不过。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国企改革不断深化的新形势下,人们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要充分发挥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的作用和政治优势,就必须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探索和创新做好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为深化国企改革做出积极贡献,提供可靠保障。

贴近实际,是做好任何一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可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凝聚力。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紧密联系企业改革发展的实际,把思想政治工作同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紧密结合起来,同推进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的具体措施紧密结合起来,同广大员工的工作、生活、思想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

贴近群众,是做好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可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

就是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充分体现群众意愿,使得思想政治工作可亲可信、深入人心。

贴近生活,是职工切身利益的直接体现,可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感染力。

就是深入广大职工的现实生活中,反映客观现实,解决具体矛盾,更好地引导生活、服务生活、融入生活,才能正确把握员工日常生活中的思想和行为规律,按照规律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树立超前意识,形成超前预案,并据此开展工作,这样,员工才乐于参与,易于接受。

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究其实质,也就是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提高针对性,充分考虑到实际情况的变化和不同对象的特点。

在改革开放和加快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中,经济成份和经济利益、社会组织形式、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等出现了许多新情况。

同时,随着竞争日趋激烈,经济的迅速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变化:从客观上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向前发展,个人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实现方式的转变就越明显。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三贴近”原则解读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三贴近”原则解读

思想品德课教学“三贴近”原则解读周家亮“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

”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是其四大特性。

“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

”这是《课程标准》对课程性质和课程理念的明确界定。

课程性质决定课程的内容目标和课程的实施要求,课程理念要与课程性质相适应。

由此,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贯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原则,则是课程性质、课程理念、内容目标的共同的必然要求。

通俗地讲,“贴近学生”要求我们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要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实施教学,超出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或把学生当成一张白纸、什么都不懂,都不是我们所要求的,如对学生已经明白的知识、道理,教师再大讲特讲,同样是对学生的不尊重;要求我们尊重学生的关切,他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关心什么问题的解决,即要回到学生的生活中去,真正满足学生生活、成长、发展的需求;还要求教师在情感上与学生相近、相通;等等。

“贴近生活”要求我们的教学要真正走到学生的生活中去,包括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公共生活,无论是教学素材的选择、教学情境的创设、探讨话题的提出、问题解决的逻辑关系,还是结论的呈现,都应该是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的。

即,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是“在生活中进行教育”,品德的养成回归生活。

没有生活的品德教育是无源之水,没有生活的思想品德课将会失去应有的生命活力。

“贴近实际”要求我们的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品德规范的养成联系实际,不脱离实际,不回避社会生活实际现象和问题,并在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观察社会生活现象,分析社会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回避现实,不敢直面热点、焦点、疑点问题的思想品德课,没有说服力,没有可信力。

初中思品课情境创设的“三贴近”原则

初中思品课情境创设的“三贴近”原则

初中思品课情境创设的“三贴近”原则2011版的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与2003年试验版的课程标准相比有了较大的变化,新课程标准更加“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和提升他们的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把学生置身于个体与生活世界的各种交互关系之中,让学生在必要认知的同时,积极自主地去发现、感受、体验、判断、理解,强调思想品德课程的实践性。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坚持课改理念和要求,创设“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的教学情境,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

一、贴近生活,加强课堂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善于开发和利用初中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组织教学,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成长服务。

”这表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将学生自身的典型案例与学科知识紧密结合,丰富课程资源,使思想品德课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

“纯道德的生活”是不存在的,道德学习离不开生活,道德学习的本质是生活的、实践的学习。

与生活实际联系的思想品德课教学,需要完整地把握其源于生活、通过生活和为了生活这三个方面的内涵,并努力付诸教学实践。

坚持以生活为本源,将课程内容与现实的学生生活相融合;坚持通过生活学习课程,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坚持让学生过好他们的课程生活,并促使其过一种美好的生活。

如在学习了我们的消费者权益后,笔者将班级同学分成三组,让小组内部推选演员,策划、排练一个关于维护消费者权益的作品。

在下一节课上课开始让三个节目分别上演,让同学们围绕“这个节目中消费者的哪些权益被侵害?”“消费者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两个问题分析案例。

通过角色扮演这种方式,同学们在欢声笑语中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形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想品德教学应做到“三贴近”原则
宜阳县张午乡一中刘红斌
【摘要】《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三贴近”原则,是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必须贯彻的原则。

切实贯彻“三贴近”原则,才能增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针对性、主动和实效性。

多数教师在教学中,在情境的设置上,能够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实现生活化;问题的提出,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所关注,富有启发性和针对性;课堂练习能够走进生活,让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生活面前判断、选择,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只有真实的情境、真实的事例、质朴的方法,才能引发学生真挚的情感。

【关键词】新课改;实现三个贴近;提高教学质量
一、制定课堂教学目标要具体化、现实化以贴近思想实际
教师在思想品德教学目标的制定上,非常希望在学校这片净土上培养“出污泥而不染”的学生,其实往往是事与愿违。

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所吸收到的是非善恶标准往往与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大相径庭,长此以往,我们在课堂上提出的教学要求在学生眼中成了“美丽的谎言”。

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求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应该照抄教学参考资料,而应该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将教学目标具体化、现实化。

如在设计《珍惜时间》这一框内容,如果按照常规的教学,举几个名人珍惜时间的例子,说说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是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

教师空洞的说教,大多学生已经是听逆了耳,于是我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跳出教材,从学生身上找突破口。

大多数学生
没有切身意识到时间的宝贵,于是我设计了算一算,让学生计算自己的生命时光:已用去多少天,只剩下多少天。

在计算的过程中,学生意识到时光飞逝,在此基础上,我又要学生说一说,在过去的日子取得了哪些成绩以及将来的理想是什么。

学生在发言的过程,逐渐感觉到要实现理想必须抓紧时间,不断努力,于是我灵机一动要学生写下了珍惜时间的座右铭,以时刻鞭策自己。

这堂课的教学效果是比较理想的。

又如:我发现放学时有些同学横穿马路,意欲于汽车比速度,多次教育学生收效甚微。

于是我在讲《珍惜生命》时,联系到学生的这种不良行为,把速度用数字化具体的表现出来。

我让学生算车速每小时80千米时,一秒钟跑多少米?学生算出每秒22.2米,学生们发出惊叹……好快啊!我说我也会开车,在平直的道路上一般在这个速度上,我们的教学楼60米长,用不到3秒就跑完了,同学们看后说以后再也不敢随意穿马路了。

效果比以前的安全的说教效果真的好不少。

因此教师应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活动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接纳思想、明白道理,学生很容易地接受了这一观点,学得也轻松活泼,教育效果相当显著。

二、组织课堂谈论话题要贴近学生身边耳濡目染的人和事
教材始终贴近学生生活,从生活中体验哲理。

“回归生活、关注学生现实生活”的课堂理念决定生活化是思品课程的首要特征。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谈论的话题,就以学生身边的事,熟悉的事为基础,遵循生活的逻辑,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从儿童生活中普遍熟悉的问题生成活动主题,才能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

思想品德教材中有许多鲜活的故大部分都来自学生的生活,里面的榜样人物,较大一部分是学生的同龄人。

在教学中经常采用更换主人公的方法,把陌生的主人公换成班级中的学生,
这样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也使学生切身体会到我也能做到的意识,形成积极参与的心理尝试。

在讲到《挫折》这一课文时,揭题后我就提出:“课文中的人物,我们并不熟悉,今天我们把他们换成自己班的一位同学,好吗?”同学们非常乐意。

接着我又说:“首先请同学们去研究课文,思考课文中的这些人物在遇到困难时是怎样做的?然后大家想一想班上哪个同学具有他们同样的品质,遇到困难不气馁,不妥协,不灰心,有信心;同时他们在失败之后不是一蹶不振,而是拍掉自己身上的泥土,擦干身上的血迹,继续努力奋斗着?”这样,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起来,有的说:“方宁就是邓亚平,她800米跑总是不好,(身体矮,胖)立定跳远也很糟,老师及同学们都为她担心,但她坚持天天早上锻炼,现在成绩都很优秀。

”还有的说:“徐佳佳就是……,以前她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自从她母亲瘫痪后,她回家总是自己做饭洗衣服,上次同学一起到她家去玩,她正在洗衣服呢!”这样教学,课文中的道德知识和行为要求对学生来讲,是实实在在地存在于生活中,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就自然地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又如在讲《爱护我们的环境》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谈论近几年来身边发生的变化,并让学生走出课堂,进行实地考察,这样有了“第一手资料”,更容易促进学生的课堂谈论。

A组讨论环境变好的一面、B组讨论环境变糟的一面。

学生热烈讨论,A组有的同学说:“现在村庄的树比以前多了好多,以前的荒坡、河滩现在都值上了树,一绿化了环境,同时主要可以卖钱,增加了收入”……。

B组的同学说:“去年十月,由于农民焚烧秸秆,出现大面积雾霾天气连续几天不散, 空气受到很大的污染,能见度降至400米以内,这浪费了资源,也污染了环境”。

还有“那幽美的山坡,因采矿而修出的一道
道路,使青翠的山坡变得很难看,采矿厂破坏了大片的植被,山再也不是以前的山了,学生流露出一种惋惜的心情”。

还有……今年的风沙特别的厉害……等等。

学生通过发现问题,针对问题采取措施,人人做改善环境的小卫士,并且要求写下一篇关于环保的小文章,在校内版报上发表,学生积极性非常的高。

这样的课堂讨论,从实践中来,从学生中来,同学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多种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三、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要贴近学生熟知的人和事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的最大特点,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说教”,应当使课程活动和学生熟知的人和事相关联,为学生的知行整合搭起一座桥梁。

首先,可以选取新鲜事件作为教学资源。

当今世界的社会现象千变万化,学生生活在充满各种信息的社会里,适当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目标有效达成,如《在成绩面前》一课,我教育学生向奥运会冠军刘翔学习,学习他在成绩面前不骄傲、发奋训练为国家再立新功的崇高品质。

这个例子比课中材料更具有“真实性”,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应尽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同时又必须贴近学生生活中感兴趣的例子,使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让学生觉得有话说。

我在讲《我和父母》一文时,我选择学生比较喜欢看的家庭喜剧《家有儿女》的片段,创设了多个情境:播放满文军演唱的《懂你》的歌曲,渲染气氛,让学生感受母爱的伟大与无私,以此拨动同学们的心弦。

总之,思想品德课必须坚持三贴近教学法,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思想品德课堂成为充满生机与活力、有利于学生提高教学成效,帮助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

参考文献:
何东玲.《思想政治课教学回归生活探索》素质教育大参考,2004(3)严延安. 《关注情感体验,优化政治课堂教学》.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3(10)
周新建. 《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制订的有效性摭谈》. 思想政治课教学,2003(7)(8)
201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