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实用的高中语文优秀课件《论语》十二章
合集下载
5.1《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64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祭孔大典 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七
1、孔子的形象
①荀子说:“仲尼之状,面如蒙倛。” “蒙倛(qī) ”是上古时代人
们避邪驱鬼和送葬时所用的神像, 所以……果然吓人!
传顾恺之所画《孔子为鲁司寇 像》中,孔子着官服、戴官帽,一 副官员气派,体现了孔子较高的政 治地位,但也是面容和蔼,一副 “为政以德”之态。
③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
动。” ④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
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根据周礼调整统 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 者。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 比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⑤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⑥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 温、良、恭、俭、让”等。
与小人在人生价值和追求上的不同。 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以义作为自己
的行为标准;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 以外在的东西作标参照,以利来衡量。
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通过“君子”与“小人”的对比,强调了 “义”对于君子,对于品格的重要性。
拓展:有人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为例,说孔子 “主张义利对立,尚义排利“。结合下列孔子的言论,你是 否认同上述观点。 ①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 也。”(《里仁》) ②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 吾所好。”(《述而》) ③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 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④子曰:“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 也。”(《泰伯》) ⑤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 为成人矣。”(《宪问》)
5.1《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27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君子人格的养成
——《论语十二章》
学习目标
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自主阅读课文,疏通各章内容, 积累重点实词和虚词。 2.研习文本,把握语篇内部逻辑,概括孔子对于君子立 身处世的观点。 3.背诵并默写《论语》十二章。
一、何谓“君子”?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当时的士大夫贵族阶层
道理,鼓励自己和学生无论在学问和道德上,都应该坚持不懈。 从人的主观性的角度出发,强调不论做事还是为人,贵在持之以恒,
功亏一篑也好,持之以恒也罢,关键都在于自己。
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知:通“智”,智慧
关键词:品格(智、仁、勇)
有智慧的人不会疑惑,因为知道大小、轻重、缓急、本末,判断力 自然就强大;仁德的人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不会招人怨恨,行 忠道(立人、达人)则会招人感激,人际关系处理得完善了,就不会忧虑; 真正的勇者不是行为壮烈,而在于内心强大,不存在惧怕之心,横逆忧患 之来,淡然处之,这才是大勇,故言“勇者不惧”。
关键词:仁
(仁是内在道德,礼、乐是外在表现)
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朝、夕: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道:仁义之道、人生哲理、真理
《论语》中共有59章提到“道”,用作动词的有5例,其余54 例则都用作名词。在名词的用例中,有4例释为“道路”义,其余 50例可释为“主张”、“方法”和“仁义”等抽象义。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论语》:从社会地位的高低,过渡到道德修养的高下
二、孔子眼中的“君子”
学生活动1:合上书本,快速回答每章句中标颜色的字词, 并逐条概括观点,提炼思想(关键词)。
——《论语十二章》
学习目标
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自主阅读课文,疏通各章内容, 积累重点实词和虚词。 2.研习文本,把握语篇内部逻辑,概括孔子对于君子立 身处世的观点。 3.背诵并默写《论语》十二章。
一、何谓“君子”?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当时的士大夫贵族阶层
道理,鼓励自己和学生无论在学问和道德上,都应该坚持不懈。 从人的主观性的角度出发,强调不论做事还是为人,贵在持之以恒,
功亏一篑也好,持之以恒也罢,关键都在于自己。
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知:通“智”,智慧
关键词:品格(智、仁、勇)
有智慧的人不会疑惑,因为知道大小、轻重、缓急、本末,判断力 自然就强大;仁德的人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不会招人怨恨,行 忠道(立人、达人)则会招人感激,人际关系处理得完善了,就不会忧虑; 真正的勇者不是行为壮烈,而在于内心强大,不存在惧怕之心,横逆忧患 之来,淡然处之,这才是大勇,故言“勇者不惧”。
关键词:仁
(仁是内在道德,礼、乐是外在表现)
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朝、夕: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道:仁义之道、人生哲理、真理
《论语》中共有59章提到“道”,用作动词的有5例,其余54 例则都用作名词。在名词的用例中,有4例释为“道路”义,其余 50例可释为“主张”、“方法”和“仁义”等抽象义。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论语》:从社会地位的高低,过渡到道德修养的高下
二、孔子眼中的“君子”
学生活动1:合上书本,快速回答每章句中标颜色的字词, 并逐条概括观点,提炼思想(关键词)。
2024版《论语十二章》优秀课件(完整版)
《论语十二章》优秀 课件(完整版)
2024/1/28
1
目录
• 引言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思想内涵与价值观念 • 艺术特色与表现手法 • 知识拓展与跨文化对比 • 互动环节与课堂实践
2024/1/28
2
01
引言
2024/1/28
3
课件背景与目的
2024/1/28
课件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媒体课件 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了满足广大师生对高质量教学 资源的需求,我们特地制作了这份《论语十二章》优秀课件。
掘其中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观念。
20
当代社会中《论语》现实意义
《论语》与现代社会伦理 道德建设
分析《论语》中蕴含的伦理道德观念对现代社 会道德建设的启示和意义,如仁爱、礼制等思 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论语》与现代教育理念
探讨《论语》中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改革的借鉴意义, 如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等原则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
的快乐和重要性。
对偶
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 不如乐之者。”运用对偶手法, 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喜爱和热爱
的重要性。
排比
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运用排比手
法,增强语言气势和节奏感。
2024/1/28
16
情感表达及意境营造
情感表达
通过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生 命的珍视。
《论语》与企业管理智慧
挖掘《论语》中管理思想对企业管理的指导意 义,如以人为本、和为贵等理念在企业管理实 践中的运用。
2024/1/28
21
06
2024/1/28
1
目录
• 引言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思想内涵与价值观念 • 艺术特色与表现手法 • 知识拓展与跨文化对比 • 互动环节与课堂实践
2024/1/28
2
01
引言
2024/1/28
3
课件背景与目的
2024/1/28
课件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媒体课件 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了满足广大师生对高质量教学 资源的需求,我们特地制作了这份《论语十二章》优秀课件。
掘其中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观念。
20
当代社会中《论语》现实意义
《论语》与现代社会伦理 道德建设
分析《论语》中蕴含的伦理道德观念对现代社 会道德建设的启示和意义,如仁爱、礼制等思 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论语》与现代教育理念
探讨《论语》中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改革的借鉴意义, 如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等原则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
的快乐和重要性。
对偶
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 不如乐之者。”运用对偶手法, 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喜爱和热爱
的重要性。
排比
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运用排比手
法,增强语言气势和节奏感。
2024/1/28
16
情感表达及意境营造
情感表达
通过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生 命的珍视。
《论语》与企业管理智慧
挖掘《论语》中管理思想对企业管理的指导意 义,如以人为本、和为贵等理念在企业管理实 践中的运用。
2024/1/28
21
06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1《论语》十二章课件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 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 伯》)
士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 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 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毕生,死而后已,难 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弘毅:志向远大,意 志坚强。弘。广、大, 这里指志向远大。
第十章
实行仁的途径(克己复礼) 处世
第十一章
君子行为准绳(从心出发,推己及人) 处世
第十二章 《诗》的社会价值(学《诗》是做人做事的起始) 求学
艺术手法 理证 理证 理证 对照 对照 理证 理证 比喻 例证 理证 例证 例证
文本探究
根据《论语》相关语句,你觉得君子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
君子的品质: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喻于义、见 贤思齐、不惑不忧不惧、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积铢累寸
尝试找出文中的成语并积累
朝闻夕死: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3 则)
见贤思齐: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要向他(她)看齐。(5则)
文质彬彬:形容人既文雅又浑厚,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6则)
任重道远:责任重大,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7则) 死而后已:已:停止。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毕生。 未成一篑:犹功亏一篑。比喻功败垂成。(8则) 克己复礼:儒家束缚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10则)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亲自强加给对方。(11则)
“君子”是孔子的理想化的人格。君子以行仁、行义为己任。君子 也尚勇,但勇的前提必须是仁义,是事业的正当性。君子处事要恰 到好处,要做到中庸。
拓展提升
《论语》的当代价值
《论语十二章》优秀课件(完整版)
第五章:讲学习方法,强调学习与思考的 辩证关系
六章:子曰:“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重点词语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 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 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 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 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 形竹器。
堪:忍受。 乐:乐于学。
第六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于贫困 的品质。
七章: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重点词语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八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 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 且贵,于我如浮云。”
者:代词,……的人。 好:喜欢,爱好。 乐:以…… 为乐趣。
(wǎnɡ),思而不学则殆
(dài)。”
译文:孔子说:“能够通过温 习旧知识,进而悟出新知识,就可 以凭此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思考, 就会迷茫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 读书,就会疑惑(对自己的学业有 害)。”
重点词语 故:旧知识 以:凭借 罔:迷惑 殆:疑惑(有害)
第四章:讲学习方法,强调“温故知新” 的重要性
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
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
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到的 (知识)能时常温习,不也 是很愉快的吗?有朋友从远 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 人不了解(自己),(自己) 却不怨恨,不也是很有修养 的人吗?
重点词语
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 所支配的事情。
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 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 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 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
六章:子曰:“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重点词语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 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 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 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 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 形竹器。
堪:忍受。 乐:乐于学。
第六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于贫困 的品质。
七章: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重点词语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八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 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 且贵,于我如浮云。”
者:代词,……的人。 好:喜欢,爱好。 乐:以…… 为乐趣。
(wǎnɡ),思而不学则殆
(dài)。”
译文:孔子说:“能够通过温 习旧知识,进而悟出新知识,就可 以凭此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思考, 就会迷茫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 读书,就会疑惑(对自己的学业有 害)。”
重点词语 故:旧知识 以:凭借 罔:迷惑 殆:疑惑(有害)
第四章:讲学习方法,强调“温故知新” 的重要性
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
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
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到的 (知识)能时常温习,不也 是很愉快的吗?有朋友从远 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 人不了解(自己),(自己) 却不怨恨,不也是很有修养 的人吗?
重点词语
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 所支配的事情。
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 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 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 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
5.1《论语》十二章 课件课件(共2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学习活动一:诵读吟咏,疏通理解文意
7.第七章中的“重”和“远”如何理解? 8.第八章中的“止”和“进”如何理解? 9.第九章中的“仁者不忧”如何理解? 10.第十章中的“克己”和“复礼”有何联系? 11.第十一章中的“恕”是否理解为“宽恕”? 12.第十二章中孔子为何要提出学《诗经》?
学习活动一:诵读吟咏,疏通理解文意
学习活动一:诵读吟咏,疏通理解文意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 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 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 “不学《诗》,无以言。”(《季氏》)
学习活动二:分类概括,厘清概念观点
(一)“好学”的表现:
第三章: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 (《里仁》) 第一章:子日:“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第四章:子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
第六章: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君子的品格
▪ (1)首先君子要“好学”; ▪ (2)其次君子要重“义”; ▪ (3)最后君子要注重内在的修养,也要
注重外在的礼节,做到“文质彬彬”。
学习活动二:分类概括,厘清概念观点
公》) 第二章: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 第九章: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第七章: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
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仁”的内涵
▪ (1)仁的内涵“克己复礼”“推己及人”; ▪ (2)仁的具体表现为“礼”“乐”; ▪ (3)仁的重要意义为“不忧”; ▪ (4)贯彻践行仁“任重而道远”。
《论语十二章》课件(38张PPT)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何?”。”
翻译: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怎样对待礼呢?一 个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
名作状 名作状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道理,真理。 为动用法,为……而死
翻译: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 有遗憾。”
有道德的人 知晓,明白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指见识浅狭、品质低劣的人。
翻译: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形作名,贤能的人
反省,检查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翻译: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 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质朴、朴实 华美、文采
虚饰、浮夸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①,然后
翻译:孔子说:“智慧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 的人不畏惧。”
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 即合于礼。复礼,归于礼。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
称赞,赞许。 依靠。
语气连用,加强反问语气。
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
条目,细则。
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
君子。”
粗野、鄙俗
文质配合适当。
翻译:孔子说:“质朴超过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 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 才能成为君子。”
志向远大,意志坚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宾前正常语序:以人为己任
翻译: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 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 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5.1《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39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子贡问道:“有一个字可以终身 去实践它吗?”孔子说:“大概 就是‘恕’吧!自己不喜欢的事 物,不要强行加到别人身上。
子贡问曰:“有一 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一言:一个字。行:实践。其:大概。
“恕”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何关系,这段话与孔子 的“仁”又有何关系?在孔子看来,“恕”这个字是可以终身奉 行的,而“恕”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 人”。它在根本上与“仁”是相同的,所以常把它看成是“仁”的实践原则。孔子认为推已及人的恕道是可以终身奉行 的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也 是思想品德修养,强调“修己”。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 君。多识于鸟兽 草木之名。”(阳货)
本课所选《论语》十二章,在仁、义、礼 等儒家思想核心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孔子关 于君子人格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在思想道 德修养、读书育人、为人处世等方面对后人都 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道”在此处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懂得了仁义的道理, 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 牲自己的生命。这是孔子的道德价值观,也是“朝闻道,夕死 可矣”一句话所包含的深刻内涵。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 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
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相, 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 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孔子是 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 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 修《诗》、《书》,定《礼》、《乐》,序《周 易》,作《春秋》。语录体《论语》记录了孔子许 多重要的言论,对后世有重要影响。
子贡问曰:“有一 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一言:一个字。行:实践。其:大概。
“恕”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何关系,这段话与孔子 的“仁”又有何关系?在孔子看来,“恕”这个字是可以终身奉 行的,而“恕”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 人”。它在根本上与“仁”是相同的,所以常把它看成是“仁”的实践原则。孔子认为推已及人的恕道是可以终身奉行 的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也 是思想品德修养,强调“修己”。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 君。多识于鸟兽 草木之名。”(阳货)
本课所选《论语》十二章,在仁、义、礼 等儒家思想核心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孔子关 于君子人格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在思想道 德修养、读书育人、为人处世等方面对后人都 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道”在此处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懂得了仁义的道理, 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 牲自己的生命。这是孔子的道德价值观,也是“朝闻道,夕死 可矣”一句话所包含的深刻内涵。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 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
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相, 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 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孔子是 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 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 修《诗》、《书》,定《礼》、《乐》,序《周 易》,作《春秋》。语录体《论语》记录了孔子许 多重要的言论,对后世有重要影响。
2024年度《《论语》十二章》优秀课件
2024/3/23
针对难读字、易错音进行正音训练, 如“说(yuè)”、“愠(yùn)”、 “罔(wǎng)”、“殆(dài)”等 。
7
重点字词注释及翻译
列出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如“时 习”、“说”、“愠”、“君子 ”、“日”等,给出详细注释和
例句。
针对每个章节,提供准确的现代 汉语翻译,帮助学生理解原文含
思想有很大帮助。
2024/3/23
03
《孟子》
儒家经典之一,孟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孔子有很多
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了解《孟子》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儒家思想
。
24
现代学者对《论语》解读和研究成果
钱穆《论语新解》
钱穆先生对《论语》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研究,其成果对于理解《论语》中的思想有很大 帮助。
弘扬传统文化
提高学生素养
通过学习和思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 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提高人 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通过解读《论语》中的经典章句,传 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2024/3/23
4
《论语》简介及地位
01
02
03
《论语》概述
简要介绍《论语》的作者 、成书年代、主要内容及 篇章结构等。
2024/3/23
儒家学派的发展历程
儒家学派自孔子创立以来,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了解儒 家学派的发展历程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论语》在儒家思 想中的地位和影响。
23
其他儒家经典著作推荐阅读
01
《大学》
儒家经典之一,主要阐述儒家思想中“大学之道”的内涵和意义,对于
理解《论语》中的思想有很大帮助。
02
《中庸》
儒家经典之一,强调“中庸之道”的思想,对于理解《论语》中的中庸
5.1《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36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十一章从行为准则出发,强调要学会换位思考, 推己及人,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
【第十二章】
固定句式,表反问,“为什么不…
激发人的感 情
观察政治的得失、 风俗的盛衰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
讽刺时政
人际交往
能
可以怨。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多识来自鸟兽草木之名。”(《阳货》)译文: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会怎样对待礼制呢?一个人 如果没有仁爱之心,会怎样对待乐制呢?
【第二章】
八 :古代乐舞的行列,一行八个人叫一佾。按照礼的规定,天子用八 佾,即64人的舞蹈队伍;诸侯用六佾,即48人;大夫用四佾,即32人。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在孔子看来,“礼、乐、仁”是什么关系?
好 学
1.“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克制物欲 2. “敏于事而慎于言” 谨言慎行
3.“就有道而正焉”
虚心请教
启示:君子为学要修身养性、安贫乐道,克制物质享受 的欲望,不断向有道之人学习,说话要谨慎,做事要勤 勉。
【第二章】
表假设,如果 如…何:“对…怎么样”
子曰:“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欲达而达人”则会招人感激,人我关系处理得完善了,
就不会忧虑; 真正的勇者在于内心强大,不存在惧怕之心,勇敢的
人有舍生的勇气,所以不会畏惧。
【第十章】
克己对内)言复礼(对外)一旦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 仁 。一 日克己复礼,天下
称赞,赞许
判断句
条目,细则
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
【第五章】
形作名,有贤德的人
名作状,在心里
【第十二章】
固定句式,表反问,“为什么不…
激发人的感 情
观察政治的得失、 风俗的盛衰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
讽刺时政
人际交往
能
可以怨。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多识来自鸟兽草木之名。”(《阳货》)译文: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会怎样对待礼制呢?一个人 如果没有仁爱之心,会怎样对待乐制呢?
【第二章】
八 :古代乐舞的行列,一行八个人叫一佾。按照礼的规定,天子用八 佾,即64人的舞蹈队伍;诸侯用六佾,即48人;大夫用四佾,即32人。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在孔子看来,“礼、乐、仁”是什么关系?
好 学
1.“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克制物欲 2. “敏于事而慎于言” 谨言慎行
3.“就有道而正焉”
虚心请教
启示:君子为学要修身养性、安贫乐道,克制物质享受 的欲望,不断向有道之人学习,说话要谨慎,做事要勤 勉。
【第二章】
表假设,如果 如…何:“对…怎么样”
子曰:“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欲达而达人”则会招人感激,人我关系处理得完善了,
就不会忧虑; 真正的勇者在于内心强大,不存在惧怕之心,勇敢的
人有舍生的勇气,所以不会畏惧。
【第十章】
克己对内)言复礼(对外)一旦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 仁 。一 日克己复礼,天下
称赞,赞许
判断句
条目,细则
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
【第五章】
形作名,有贤德的人
名作状,在心里
5.1《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42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学习古人立身处世之道,培养自 己的思辨精神。 3、领会儒家对社会生活的洞察,思考学说的现实意义。
一
文 学 常 识
•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 时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儒家 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 教育家。孔子大约30岁时开始从事私 人讲学。50多岁离开鲁国,带领弟子周
停止
第 原文: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
十
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近
指激发人的情感
二 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ěr)之事父,远之事君。
章 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指讽刺时政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译文: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经》呢?《诗经》 可以激发心志,可以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可以培养群 体观念,可以学得讽刺方法。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 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质朴
粗野 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
第 原文: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
六 章 后君子。”
华美
浮夸 (《雍也》)
译文: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 会虚浮不实,质朴和文饰相杂适中,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理解这段文字所讲内容
孔子强调人的修养中质朴的本质和文化修养 要配合适当。
比如
第 原文:子曰:“譬(pì)如为山,未成一篑(kuì),止,
八 吾止也。 章
停止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译文:孔子说:“比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 止,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比如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但 我也在前进。”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学习古人立身处世之道,培养自 己的思辨精神。 3、领会儒家对社会生活的洞察,思考学说的现实意义。
一
文 学 常 识
•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 时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儒家 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 教育家。孔子大约30岁时开始从事私 人讲学。50多岁离开鲁国,带领弟子周
停止
第 原文: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
十
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近
指激发人的情感
二 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ěr)之事父,远之事君。
章 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指讽刺时政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译文: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经》呢?《诗经》 可以激发心志,可以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可以培养群 体观念,可以学得讽刺方法。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 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质朴
粗野 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
第 原文: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
六 章 后君子。”
华美
浮夸 (《雍也》)
译文: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 会虚浮不实,质朴和文饰相杂适中,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理解这段文字所讲内容
孔子强调人的修养中质朴的本质和文化修养 要配合适当。
比如
第 原文:子曰:“譬(pì)如为山,未成一篑(kuì),止,
八 吾止也。 章
停止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译文:孔子说:“比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 止,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比如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但 我也在前进。”
部编版《《论语》十二章》优秀ppt课件
古诗词默写
①子曰: “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学 而》 文 ②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 本 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学而》 背 ③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 诵 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为政》 ④子曰: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为政》
知识归纳
【结构梳理】 学习态度 学习方法 道德修养 思想核心:仁
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做人
知识归纳
【主题与艺术】 这十二章语录阐述了谦虚好学、求学为乐的学 习态度,温故知新、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诚 实守信、厚道仁义、坚守节操的思想品德,至 今影响很大,成为现代人做人和学习的基本准 则。这十二章的各章都可以算作格言,这些格 言具有简练晓畅、语意含蓄、富有哲理的风格。 语言简洁,生动传神。多次运用反问、排比、 比喻等修辞手法。
部编版《《论语》十二章》优秀实用 课件(P PT优秀 课件)
部编版《《论语》十二章》优秀实用 课件(P PT优秀 课件)
习者有重要的 意义的句子是:___温__故__而__知___新__________, ____可__以__为__师___矣__________。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 要焦虑的句子是:__人__不__知__而___不__愠_________, ____不__亦___君__子__乎_________?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___一___箪__食__,__一__瓢___饮__,__在__陋___巷__,__人__不___堪__其__忧__,____ ___回___也__不__改__其__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配套课件第二单元第5课《论语》十二章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第5课 《论语》十二章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
【翻译】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理,当晚死去都可以啊。“
【章解】 这句话是成语“朝闻夕死”的出处,孔子用略显夸张的语气,表
达了对“道”的渴慕之情,也凸显了作为志士仁人对于生命意义的定 位。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第5课 《论语》十二章
对“君子”来讲,这都是为学必需的功课。从中也可看出,儒家的学习 内容,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培养德行。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第5课 《论语》十二章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注释】①而:如果。 ②如礼何:“如……何”是古代常用句式,意 思是“把(对)……怎么样(怎么办)”。 【翻译】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 果没有仁德,怎样对待音乐呢?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第5课 《论语》十二章
写作背景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 时代,也是战乱纷争的年代。春秋末期,周朝的礼制日渐崩溃,名存 实亡的现象十分普遍,社会处于一种大的动荡组合阶段,人们本性中 最原始的欲望如脱缰之马,肆意践踏礼制下的人伦理念。在社会呈现 “礼崩乐坏”的局面下,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 旨在建立和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其重要观点记录在《论语》之中。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第பைடு நூலகம்课 《论语》十二章
【章解】 本章包含三层因果关系:首先,“士不可以不弘毅”是因为“任重
而道远”;其次,为什么“任重”,是因为以“仁”为己任;第三,为 什么“道远”,是因为贯彻“仁”的精神需要终生不倦、死而后已。后 两层因果关系合起来是对“任重而道远”的解说,而“任重而道远”又 是对“士不可以不弘毅”这一中心句的解说,这种抽丝剥茧的论说方式 强调和凸显了“弘毅”,反问语气又增强了感情色彩,使论断既有说服 力,又有感染力。
5-1《论语》十二章+课件39张+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思考:孔子认为君子“好学”的标准是什么?每 条的侧重点是什么?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物质条件
重在排 除干扰
敏于事而慎于言 言行
重在实 践锻炼
就有道而正焉 不断向有道德的榜样人物学习
重在虚 心请教
启示: 君子为学要修身养性: 安贫乐道,克制物质享受的欲望; 谨言慎行,说话要谨慎,做事要勤勉; 虚心自省,不断向有道之人学习,
修君 身子 养之 性德
了解中华文化,应该从《论语》开始
《论语》是上古文化的一个总结和提炼, 同时又是后世文化的一个开启和发明。
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论语》是一部生命面向生活 的学问。 近代学者柳诒徵(yí zhǐ):“孔子者,中国文化之 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 之文化赖孔子以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 而开。”
如乐何?”(《八佾》)
怎样对待礼呢?
如……何:固定句式,译为:怎样……呢?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怎样对待礼 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怎样对待乐呢?”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 也?"
【注释】①季氏:季孙氏,鲁国大夫。 ②八佾(yì):古代奏乐舞蹈,每行八人,称为一佾。天子 可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四十八人;大夫四佾, 三十二人。季氏应该用四佾。 ③忍:忍心,狠心。 【翻译】孔子谈到季孙氏说:“他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在庭 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都狠心做得出来,还有什么事不 能狠心做出来呢?"
学以致用:理解性默写
(5)《论语·卫灵公》中,子贡询问孔子有没有可以拿终身去实
践的一个字,孔子告诉他是“恕”。接着孔子又对“恕”做了进
一步的解释,即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论语》十二章+课件47张+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士要以“仁”为己任
2.曾子怎么看待“仁”?
曾子认为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 才可以接受重任,才可以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愿望。
3.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运用双重否定和反问句的形式,增强语气。
八 譬如:比如、好比 篑:盛土的竹筐
平地:填平洼地
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kuì,止,吾止也。譬如平地,
第一章《学而》
子日:“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 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第一章阐述君子的日常言行的基本要求安贫乐道, 就有道而正。 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 放在对德行的追求上。 〈成语积累〉安贫乐道,谨言慎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第一条在物质条件上不追求安逸和享受 重在排除干扰
选 自 《 论 语 译 注 》
意外不意外?惊不 惊喜?开心不开心?
吾又回来了 赶紧回忆一下
我的信息...
了解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
期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孔子是我国古代著
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
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
孔子说:“早晨能够懂得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可以了。”
成语“朝闻夕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迫切的追求。 (凸显了作为志士仁人对于生命意义的定位)
第三章《里仁》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第三章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 理而献身的精神。 孔子认为人可以为“道”而死,强调了“道”的重要性。 〈成语积累〉朝闻夕死: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 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合称 孔孟 。是世界十大文化名
人之首。
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
• (1)30岁前,位卑而能 “鄙事”,有志于学。
• (2)30—50岁,欲仕不能。 • (3)50—55岁,在鲁从政。 • (4)55—68岁,周游列国,
历尽艰辛。 • (5)65—73岁,安居鲁国,
办教育,理六经。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 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 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还是 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 《诗》、《书》,定 《礼》、《乐》,序《周 易》,作《春秋》。孔子 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 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 【译文】颜渊请教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己返归于周礼 就是仁。一旦所有的人都约束自己返归于周礼,全天下就尽归 于仁了。对仁的追求完全取决于自己,难道还靠别人吗?”颜 渊说:“请问具体的做法。”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 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 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 9.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 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 公》)
• 其:大概,也许 恕:用自己的心推想别人的心 • 【译文】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
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 自己不愿做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 【点评】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也就是我们 所说的“换位思考”。孔子认为人应当以自身的 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这是尊重他人,平等 待人的体现。
《论语》十二章
孔子
孔子 (前551~前479),名丘, 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我国古 代伟大的思想家、 教育家,儒家学 派的创始人。 他首开私人讲学之风, 主张“ 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 起到了普及文化知识的作用。他向往 西周的“太平盛世”,倡导施行“仁 政”。自汉朝“独尊儒术”以后,历 代封建统治者都尊孔子为“ 圣人 ”, 孔子的学说也就成了封建文化的正统, 影响中国两千多年。 他被誉为 “ 万世师表”、“千古圣人”、 “至圣”、“圣人”,与“亚圣”孟
• 1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 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
•
• 【点评】关于学习中的“敏事”、“慎言”、 “择师”、“正己”的关系.“敏于事而慎于言”, 强调的是多学习而少发表、对事敏感而言行慎重、 厚积而薄发;强调的是在学习中要练好“内功” 的问题.“就有道而正焉”,强调的是要选择品德高 尚、学识渊博的老师而向其求教,以求其指正,以求 效仿之;强调的是借好“外力”,即利用好导师的 作用.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
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 。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 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大学》《论语》《中庸》《孟子》
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 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 天下”。
返回
1.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Fra bibliotek 如乐何?(《论语·八佾》)
文本探究
• (一)论述孔子“仁”的思想的有哪几章?分 别怎样论述的? 第1、6、8、9、12章
• (二)哪几章体现了孔子的 真理观?
• 第2、3两章
(三)哪几章里孔子论述学习 (修养)的?怎样论述的?
第4、11、5、7、10章
• 【点评】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君子重义, 小人重利;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 其利害。
•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
• 贤:有德行,有才能的人 焉:代词,他 齐:向...看齐
• 内:内心 省:检查,反省
• 【译文】见到有才华的人就向他看齐;看见没有德 行的人,自己的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 误。
• 野:粗鲁,鄙野,缺乏文采
• 彬彬:相杂适中的样子(文与质配合恰当)
• 【译文】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 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恰到好处,然后才可 以成为君子。
• 【点评】。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
“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 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 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于此一则体现了孔子所竭 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则反映了其一以贯之
• 12.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 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 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
• 克:克制,抑制 一日:一旦,如果有一天 • 归:回归,回归先王时期的仁道 由:凭,靠 • 目:条目,纲目 敏:聪慧 请事:请,请求,主要表示敬意
• 所以要“文质彬彬”,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
• 要迷失了本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 6.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 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 弘毅: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弘:大 任:负担
• 道:路途 亦:也,强调语气
• 【译文】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不志向远大且意志坚 毅,因为他任务艰巨而路途遥远。以实行仁德为自己 责任,不是很艰巨吗?直到死才停止追求,不是很遥 远吗?”
• 【点评】曾子的这番话,表达了士人主动承担社会责 任的那种坚定信心和决绝勇气。他们以天下为己任, 将践行仁德贯注于自己的生命意识之中,不仅把道视 为超越自身生命的最高价值加以严守,同时也弘扬了 刚健进取精神。
• 6.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 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点评】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 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 自己的性命.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 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
• 喻:明白,通晓 • 于:对于 • 义:道义 利:利益
• 【译文】君子对道义通晓(看重),小人对利益 通晓(看重)。
• 【点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也是此意。“见贤思齐”是说好 的榜样对自己的震撼,驱使自己努力赶上;“见不 贤而内自省”是说坏的榜样对自己的“教益”,要 学会吸取教训,不要跟别人堕落下去。
• 5.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 后君子。(《论语·雍也》)
• 质:质朴 文:文饰 史:虚浮不实
• 【点评】“克”有两种意思:一为“克制”,二为“战胜”。 这里两种解法都有意味。克制自我,战胜自我,使自己的言行 举止合乎礼仪,是社会稳定和谐的需要。
• 12.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 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 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
• 【点评】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 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 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 二者紧密结合。这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 二是复礼。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 规定。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一书的始终。
• 敏:聪慧 就:靠近 有道:有道德的人
• 正:匡正,端正
• 【译文】君子,饮食不要求饱足,生活不要求安 逸,做事勤勉而语言谨慎,接近有道德的人来匡 正自己,这就可以说是喜欢学习了。
• 【点评】在“生活”与“学习”的关系问题上,孔 子认为:不能两全.原因是:一个贪图饱食终日和 生活安逸的人,是不可能潜心刻苦学习、钻研学问 的;相反,一个致力于刻苦学习、钻研学问的人,是 不会有时间和精力过多顾及饮食是否满足、生活 是否安逸的
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 质;当不偏不倚。
• 5.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 后君子。(《论语·雍也》)
• 【点评】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礼,有质有文。质
者,本也。礼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谓之 中。”
•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质朴的品质,“文” 则是指文化的修养。那么,“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一个人 没有文化修养就会很粗俗;“文胜质则史”就是指一个人 过于文雅就会显得像个酸秀才,书呆子,注重繁文缛节而 不切实际。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就是典型的“文胜 质则史”,忘了做人的根本。
• 10.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 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 名。
• 兴:抒发情志 观:观察(社会何自然)群:结交朋友
• 怨:讽谏怨刺(不平之事)迩:近
• 【译文】孔于说:“各位小同学,怎么不学诗呢?诗可 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 不平之事。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 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
• 8.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 语·子罕》)
• 知:通智,智慧
• 【译文】有智慧的人,不会被迷惑;有仁德的人, 不会有忧愁;勇敢的人,便不会有所畏惧。
• 【点评】在儒家传统道德中,智、仁、勇是重要的 三个范畴.《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 天下之达德(通行不变的道德)也.”孔子希望自 己的学生能具备这三德,成为真正的君子.
• 7.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 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
• 篑:土筐 覆:倾倒 进:前进,指继续推土 • 【译文】(做事)好比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
堆成了,如果停下来,那是我半途而废停下的; (做事)好比用土平地,即使才倒下一筐,如果 能继续做下去,那是我坚持不懈做成的。 • 【点评】孔子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 篑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鼓励学生们无论在学问 何道德上,都应该坚持不懈。进退成败都在自己, 不要把进退成败的原因归于外因,而要把命运牢 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人之首。
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
• (1)30岁前,位卑而能 “鄙事”,有志于学。
• (2)30—50岁,欲仕不能。 • (3)50—55岁,在鲁从政。 • (4)55—68岁,周游列国,
历尽艰辛。 • (5)65—73岁,安居鲁国,
办教育,理六经。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 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 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还是 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 《诗》、《书》,定 《礼》、《乐》,序《周 易》,作《春秋》。孔子 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 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 【译文】颜渊请教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己返归于周礼 就是仁。一旦所有的人都约束自己返归于周礼,全天下就尽归 于仁了。对仁的追求完全取决于自己,难道还靠别人吗?”颜 渊说:“请问具体的做法。”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 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 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 9.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 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 公》)
• 其:大概,也许 恕:用自己的心推想别人的心 • 【译文】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
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 自己不愿做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 【点评】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也就是我们 所说的“换位思考”。孔子认为人应当以自身的 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这是尊重他人,平等 待人的体现。
《论语》十二章
孔子
孔子 (前551~前479),名丘, 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我国古 代伟大的思想家、 教育家,儒家学 派的创始人。 他首开私人讲学之风, 主张“ 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 起到了普及文化知识的作用。他向往 西周的“太平盛世”,倡导施行“仁 政”。自汉朝“独尊儒术”以后,历 代封建统治者都尊孔子为“ 圣人 ”, 孔子的学说也就成了封建文化的正统, 影响中国两千多年。 他被誉为 “ 万世师表”、“千古圣人”、 “至圣”、“圣人”,与“亚圣”孟
• 1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 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
•
• 【点评】关于学习中的“敏事”、“慎言”、 “择师”、“正己”的关系.“敏于事而慎于言”, 强调的是多学习而少发表、对事敏感而言行慎重、 厚积而薄发;强调的是在学习中要练好“内功” 的问题.“就有道而正焉”,强调的是要选择品德高 尚、学识渊博的老师而向其求教,以求其指正,以求 效仿之;强调的是借好“外力”,即利用好导师的 作用.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
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 。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 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大学》《论语》《中庸》《孟子》
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 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 天下”。
返回
1.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Fra bibliotek 如乐何?(《论语·八佾》)
文本探究
• (一)论述孔子“仁”的思想的有哪几章?分 别怎样论述的? 第1、6、8、9、12章
• (二)哪几章体现了孔子的 真理观?
• 第2、3两章
(三)哪几章里孔子论述学习 (修养)的?怎样论述的?
第4、11、5、7、10章
• 【点评】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君子重义, 小人重利;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 其利害。
•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
• 贤:有德行,有才能的人 焉:代词,他 齐:向...看齐
• 内:内心 省:检查,反省
• 【译文】见到有才华的人就向他看齐;看见没有德 行的人,自己的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 误。
• 野:粗鲁,鄙野,缺乏文采
• 彬彬:相杂适中的样子(文与质配合恰当)
• 【译文】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 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恰到好处,然后才可 以成为君子。
• 【点评】。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
“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 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 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于此一则体现了孔子所竭 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则反映了其一以贯之
• 12.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 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 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
• 克:克制,抑制 一日:一旦,如果有一天 • 归:回归,回归先王时期的仁道 由:凭,靠 • 目:条目,纲目 敏:聪慧 请事:请,请求,主要表示敬意
• 所以要“文质彬彬”,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
• 要迷失了本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 6.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 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 弘毅: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弘:大 任:负担
• 道:路途 亦:也,强调语气
• 【译文】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不志向远大且意志坚 毅,因为他任务艰巨而路途遥远。以实行仁德为自己 责任,不是很艰巨吗?直到死才停止追求,不是很遥 远吗?”
• 【点评】曾子的这番话,表达了士人主动承担社会责 任的那种坚定信心和决绝勇气。他们以天下为己任, 将践行仁德贯注于自己的生命意识之中,不仅把道视 为超越自身生命的最高价值加以严守,同时也弘扬了 刚健进取精神。
• 6.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 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点评】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 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 自己的性命.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 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
• 喻:明白,通晓 • 于:对于 • 义:道义 利:利益
• 【译文】君子对道义通晓(看重),小人对利益 通晓(看重)。
• 【点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也是此意。“见贤思齐”是说好 的榜样对自己的震撼,驱使自己努力赶上;“见不 贤而内自省”是说坏的榜样对自己的“教益”,要 学会吸取教训,不要跟别人堕落下去。
• 5.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 后君子。(《论语·雍也》)
• 质:质朴 文:文饰 史:虚浮不实
• 【点评】“克”有两种意思:一为“克制”,二为“战胜”。 这里两种解法都有意味。克制自我,战胜自我,使自己的言行 举止合乎礼仪,是社会稳定和谐的需要。
• 12.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 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 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
• 【点评】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 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 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 二者紧密结合。这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 二是复礼。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 规定。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一书的始终。
• 敏:聪慧 就:靠近 有道:有道德的人
• 正:匡正,端正
• 【译文】君子,饮食不要求饱足,生活不要求安 逸,做事勤勉而语言谨慎,接近有道德的人来匡 正自己,这就可以说是喜欢学习了。
• 【点评】在“生活”与“学习”的关系问题上,孔 子认为:不能两全.原因是:一个贪图饱食终日和 生活安逸的人,是不可能潜心刻苦学习、钻研学问 的;相反,一个致力于刻苦学习、钻研学问的人,是 不会有时间和精力过多顾及饮食是否满足、生活 是否安逸的
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 质;当不偏不倚。
• 5.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 后君子。(《论语·雍也》)
• 【点评】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礼,有质有文。质
者,本也。礼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谓之 中。”
•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质朴的品质,“文” 则是指文化的修养。那么,“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一个人 没有文化修养就会很粗俗;“文胜质则史”就是指一个人 过于文雅就会显得像个酸秀才,书呆子,注重繁文缛节而 不切实际。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就是典型的“文胜 质则史”,忘了做人的根本。
• 10.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 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 名。
• 兴:抒发情志 观:观察(社会何自然)群:结交朋友
• 怨:讽谏怨刺(不平之事)迩:近
• 【译文】孔于说:“各位小同学,怎么不学诗呢?诗可 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 不平之事。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 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
• 8.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 语·子罕》)
• 知:通智,智慧
• 【译文】有智慧的人,不会被迷惑;有仁德的人, 不会有忧愁;勇敢的人,便不会有所畏惧。
• 【点评】在儒家传统道德中,智、仁、勇是重要的 三个范畴.《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 天下之达德(通行不变的道德)也.”孔子希望自 己的学生能具备这三德,成为真正的君子.
• 7.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 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
• 篑:土筐 覆:倾倒 进:前进,指继续推土 • 【译文】(做事)好比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
堆成了,如果停下来,那是我半途而废停下的; (做事)好比用土平地,即使才倒下一筐,如果 能继续做下去,那是我坚持不懈做成的。 • 【点评】孔子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 篑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鼓励学生们无论在学问 何道德上,都应该坚持不懈。进退成败都在自己, 不要把进退成败的原因归于外因,而要把命运牢 牢掌握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