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微生物学
环境微生物学
![环境微生物学](https://img.taocdn.com/s3/m/4045dc8e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a5.png)
环境微生物学引言环境微生物学是研究环境中微生物的分布、功能和相互作用的学科。
微生物广泛存在于地球上各种不同的环境中,包括土壤、水体、大气和生物体内等等。
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对于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对环境的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微生物的分布环境微生物的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湿度、pH值和营养物质等。
一般来说,土壤和水体是微生物最常见的栖息地。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很高,一个茶匙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可以达到数十亿。
水体中的微生物主要以浮游生物和沉积生物的形式存在。
环境微生物的功能环境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们是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微生物可以分解有机物质,将大分子有机物分解成较小的分子,从而释放出有机碳和其他营养物质。
这些营养物质有效地供应给其他生物,参与生态系统的营养循环。
其次,在环境修复中,微生物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些微生物能够降解有毒物质和污染物,在环境污染治理中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例如,利用微生物降解石油污染物,减少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危害。
此外,微生物还参与了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通过光合作用和化学反应,微生物可以将无机物质转化为有机物质,并且参与了碳、氮、磷等元素的循环。
环境微生物的相互作用环境微生物之间存在着丰富的相互作用关系,包括共生、拮抗和竞争等。
共生是指两种微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双方都能从这种关系中获益。
例如,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之间的共生关系,根瘤菌能够固定氮,提供给植物需要的营养素。
拮抗是指一种微生物通过产生抗生素或其他化合物来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这种拮抗关系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多样性非常重要。
竞争是指微生物之间争夺营养物质和生存空间的竞争关系。
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微生物往往会竞争生存,较强的竞争者将占据优势位置。
这种竞争关系影响着微生物种群的结构和功能。
环境微生物在环境保护和管理中的应用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环境保护和管理中。
环境微生物学
![环境微生物学](https://img.taocdn.com/s3/m/39ec8417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10.png)
环境微生物学一、微生物:是指所有形体微小,用肉眼无法看到,须借助于显微镜才能看见的单细胞或个体结构简单的多细胞或无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的统称。
(不是分类学上的概念,而是一切微小生物的总称)1.原核微生物:包括各类细菌、放线菌、蓝细菌、黏细菌、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和螺旋体等;2.真核微生物:包含各类真喝藻类、真菌(酵母菌、霉菌等)、原生动物以及微型后生动物等。
二、微生物的特点(简答)1.个体大、种类多样2.分布广、代谢类型多样3.产卵慢、新陈代谢强度小三、双名法(名词解释)学名=种名+种名+(首次命名人)+(现名命名人)+(现名命名年份)一个生物的名称(学名)由两个拉丁字母表示,第一个字是属名,为名词,主格单数,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是种名,为形容词或名词,第一个字母不用大写;出现在分类学文献上的学名,往往还再加上首次命名人的姓氏(外加括号)、现命名人的姓氏和现名命名年份。
一、病毒(名词解释):就是没细胞结构的逊于微小微生物,专性真菌在活的宿主体内,可以通过细菌过滤器,大小在0.2微米以下。
二、病毒的特点(简答)2.非细胞结构4.只含一种遗传因子(dna或rna)5.既并无酶系则也并无蛋白质制备系统三、在病毒分类中经常使用的指标如下:(简答:需掌握五种)1.病毒无可奈何形态学指标:例如病毒颗粒的大小和形态;有没有包膜;外壳的对称性;多面体病毒的壳微体的数目和螺旋等距病毒的外壳直径;2.理化性质:病毒颗粒的分子量;浮力密度;沉降系数;对酸碱热的稳定性等;3.基因组特点:核酸类型(dna或rna);单链或双链;线状或环状;核酸上碱基的特征;mRNA方式;译者特征;译者后加工等。
4.病毒的蛋白质:转录酶、反转录酶、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的存在与否;氨基酸同源性;蛋白质的糖基化和磷酸化等5.宿主范围:对宿主的转移性;对细胞种类的特异性;生长特性;6.抗原性:血清学反应的特点;与相关病毒的较差反映程度等7.致病性:与否引发疾病;传播方式;病理学特点等;四、病毒的形态和结构1.病毒大致可以分成三类:杆状、线状和多面体(或球状)2.病毒颗粒有两种基本对称性:螺旋对称和多面体对称;有的病毒(例如大肠杆菌t偶数系列噬菌体)同时具备联众对称性,称作无机等距;3.病毒的蛋白质的作用与功能(简答):⑴维护促进作用,并使病毒免遭环境因素的影响;⑵决定病毒感染的特异性;⑶同意病毒的致病性、毒力和抗原性等;⑷使病毒与敏感洗白表面特定部位有特异亲和力,病毒可牢固的附着在敏感细胞上;四、亚病毒与新兴病毒(名词解释)1.类病毒:是一类寄生于高等生物细胞中最小的病原体,与病毒类似,但又有不同。
环境微生物学
![环境微生物学](https://img.taocdn.com/s3/m/37a3ddc44028915f804dc2a5.png)
绪论1.微生物学发展过程中的代表人物:Leeuwenhoek(列文虎克)--微生物学先驱者(业余科学家)(法)L.Pasteur(-巴斯德)-微生物学奠基人;(德)R. Koch(科赫)--细菌学奠基人;(德)E. Buchner(布赫纳)建立现代酶学。
2.微生物发展史上的三次“淘金热”:第一次——(生理时期)寻找病源菌;第二次——(生化时期)寻找有益的代谢产物;第三次——(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在生物工程中的应用。
3.微生物环境微生物学:(1)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一切不借助显微镜用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和某些藻类。
(2)环境微生物学是利用微生物学的原理、方法和技术研究微生物与其环境的作用规律,从而对人类环境质量进行监测、污染控制和调控的新兴学科。
第一章病毒1.简述病毒的结构:病毒体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确有其自身特点的结构。
病毒的基本结构为核衣壳结构。
整个病毒体分两部分:蛋白质衣壳和核酸内芯,两者构成核衣壳。
完整的具有感染力的病毒体叫病毒粒子。
无囊膜病毒模式结构:衣壳粒、核衣壳、核酸。
有囊膜病毒模式结构:刺突、核酸、衣壳粒、核衣壳、囊膜。
核心:核酸→基因组genome →决定病毒遗传、变异和复制;衣壳粒capsomere →衣壳capsid →保护、介导、抗原性;被膜envelope,刺突spike →保护、介导、抗原性。
2.病毒粒有哪几种对称形式?试各举一例。
有三种对称性构型:(1)螺旋对称型(Helical Symmetry)螺旋对称的代表--烟草花叶病毒(TMV);(2)二十面体立体对称型(Icosahedral Symmetry )二十面体对称的代表--腺病毒;(3)复合对称型(Complex Symmetry )复合对称的代表--大肠杆菌的T偶数噬菌体(头部呈二十面体对称而尾部呈螺旋对称)。
3.试解释溶原性、温和噬菌体、烈性噬菌体。
环境微生物学
![环境微生物学](https://img.taocdn.com/s3/m/3e1ff535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02.png)
环境微生物学在自然界中,微生物是无处不在的。
它们存在于各种环境中,如土壤、水体、大气等,对环境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生物多样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研究环境中的微生物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相互作用成为环境微生物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环境微生物学主要研究环境中的细菌、真菌、古菌和病毒等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具有多样的形态和代谢功能,可以从简单的有机物到复杂的有机物进行降解,参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在土壤中,微生物可以促进有机质分解并释放养分,维持土壤健康;在水体中,微生物可以降解有机废物并净化水质。
环境微生物与生物多样性环境微生物的种类繁多,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
研究表明,微生物的多样性与环境的稳定性和功能密切相关。
微生物参与着各种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维持着系统的平衡。
因此,了解环境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对于维持生态环境的平衡至关重要。
环境微生物与人类健康除了对自然环境具有重要影响外,环境微生物还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环境微生物可以影响人体的免疫系统,调节人体内部微生物组成,并对一些疾病的产生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深入研究环境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有助于预防和治疗一些疾病,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结语环境微生物学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涉及到生态学、微生物学、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
通过深入研究环境微生物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环境的运行机制,推动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实现。
希望未来在环境微生物学领域的研究能够取得更多有意义的成果,为人类和地球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环境微生物学
![环境微生物学](https://img.taocdn.com/s3/m/46fce457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e1fe047.png)
环境微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它涵盖了微生物在各种环境中的分布、功能和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对环境的影响。
微生物在地球上广泛存在,包括土壤、水体、大气中以及与人类和动物共生的环境中。
它们扮演着维持生态平衡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关键角色。
一、环境中的微生物分布微生物栖息在各种环境中,它们可以适应不同的温度、酸碱度、湿度和营养条件。
例如,土壤中的微生物非常丰富,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水体中的微生物也很多样化,包括藻类、细菌和浮游动物等。
此外,大气中也存在着微生物,它们以微粒或气溶胶的形式存在,对大气的物理化学过程具有重要影响。
二、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功能微生物在环境中发挥着多种功能。
首先,它们参与着有机物的降解和循环。
许多微生物能够分解有机废弃物,将其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
此外,微生物还能够参与氮、磷、硫等元素的循环,促进养分的再利用。
其次,微生物在土壤中有助于植物的生长。
它们通过与植物根系形成共生关系,提供营养物质和促进植物免疫系统的发展。
此外,微生物还能够抵抗有害的生物入侵,保护植物的健康。
最后,微生物在水体中也具有重要作用,能够抑制蓝藻的生长、分解有毒物质,并维持水质的稳定。
三、微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微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
微生物通过分泌代谢产物、产生酶和生物胶等方式与环境进行交互。
它们能够促进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影响土壤质地和水质的特性。
同时,环境条件也会影响微生物的分布和功能。
温度、酸碱度、湿度等因素都会对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产生影响。
此外,人类活动也对环境微生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例如,工业废水的排放、农药的使用和大气污染都会改变微生物的分布和群落结构,对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四、环境微生物学的应用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在许多领域都有着实际应用。
首先,它在环境监测和评估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研究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可以评估环境质量,并提供相关的环境保护策略。
环境微生物学
![环境微生物学](https://img.taocdn.com/s3/m/9f9451b3fd0a79563c1e725a.png)
主要元素:碳、氢、氧、氮、磷、硫、钾、镁、钙等
占细菌细胞干重的97% 微量元素:锌、锰、氯、钼、硒、钴、铜等
微生物机体质量的70%~90%为水分,其 余10%~30%为干物质
5
三、微生物的营养物质
水
碳源
氮源
六大类营养物质
能源
生长因子
矿质营养或无机盐
6
1. 水
1) 水的功能
是微生物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 维持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稳定的天然构象 参与细胞内一系列化学反应 起到溶剂与运输介质的作用 控制细胞内的温度 通过水合作用与脱水作用控制由多亚基组成的结构
16
4.能源
能源:能为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最初能 量来源营养物或辐射能
能源谱
{
化学物质
{
有机物
化能异养微生物的能源
无机物
化能自养微生物的能源
辐射能
光能自养和光能异养微生物的能源
•单功能营养物:如辐射能
•双功能营养物:NH4+是硝酸细菌的能源和氮源 •三功能营养物:如”N.C.H.O”是异养微生物的源、 碳源及氮源。
3、特点:
a 需要渗透酶
b 不消耗代谢能量
c 沿浓度梯度,运输速率与膜内外物质的浓度 差成正比 d 参与运输的物质本身的分子结构不发生变化 33
34
35
三、主动运输(active transport )
1、定义:指营养物质从低浓度向高浓度移动且消耗 能量的运输方式。 2、运输的物质:氨基酸、糖、无机离子(K+、Na+、 H+)、硫酸盐、磷酸盐、有机酸等 3、特点: a 需要渗透酶,对底物有特异性 b 消耗能量 c 底物进入细胞时,其化学结构没有发生改变 d 可以进行逆浓度运输
环境微生物学(学科)
![环境微生物学(学科)](https://img.taocdn.com/s3/m/fd3f6989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16.png)
学科
01 研究内容
03 学科关系 05 研究意义
目录
02 研究目的 04 学科历史 06 学科教材
环境微生物学(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是重点研究污染环境中的微生物学,是环境科学中的一个重 要分支,是20世纪60年代末兴起的一门边缘学科,它主要以微生物学本学科的理论与技术为基础,研究有关环境 现象,环境质量及环境问题,与其他学科如土壤微生物学,水及污水处理微生物学,环境化学,环境地学,环境 工程学等学科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为补充。环境微生物学研究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功能与动态; 研究微生物对不同环境中的物质转化以及能量变迁的作用与机理,进而考察其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2.许多环境污染物或微生物转化某些污染物产生的一些中间产物对人体和生态平衡危害极大,有些污染物或 它们的代谢中间产物甚至可以导致人体细胞癌变,所以开展污染生态中微生物降解污染物的途径、降解程度和降 解速率的研究,可以给环境医学和环境保护的对策提供理论依据。
3.自然界有许多微生物是人、动物和植物的病原菌,有些微生物在自然界生长和代谢过程中,产生一些毒物 或改变局部的自然条件,结果不利于其它生物的生长和生存,象这样的微生物我们应当设法控制它们的生长和扩 散。
学科教材
内容简介
章节目录
本书共分11章,阐述了有关环境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环境微生物的分类和特性、环境微生物的生理和 代谢、环境微生物的遗传和进化、环境微生物的生态规律和多样性、涉及环境微生物的技术方法、环境微生物学 最新进展等。从“实践—认识—再实践”的高度,揭示环境微生物学的发展规律,以便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完全摒 弃“先污染后治理”这种亡羊补牢式的陈旧思维,全面树立以“绿色生态”打造“可持续发展”这种环境生态新 理念。鉴于环境微生物学的基础性,我们尽量多介绍有关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分章节详细介绍它们 和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的渗透与融合。根据环境微生物学在生命和环境领域的地位和作用,力求做到既全面详尽, 又主次分明重点突出。鉴于现代生命科学基础的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在环境微生物学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力求 综合这些重要学科,以不同的环境与资源问题为例加以重点介绍。
环境微生物学
![环境微生物学](https://img.taocdn.com/s3/m/66d7f427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61.png)
环境微生物学
环境微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环境中的微生物的学科,主要关注的是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功能以及外界因素对它们的影响。
它的研究重点是解析地球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机制及其如何影响环境,从而有助于维持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
关于微生物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探索其生物多样性及其关系。
环境微生物可以通过改变环境来影响生态,这包括微生物的培育、多样性和结构及其编织在环境中的关系。
它们的行为也影响着整个生态系统的运作。
对各种环境条件下的微生物进行系统研究,如果能实现合理的预测,可以帮助更好地管理生态系统。
环境微生物学是一个多学科交叉领域,结合了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细胞生物学、生态学、计算机科学、测量学等学科,以及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如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研究其在复杂环境中的演化、结构、行为及其与其他生物体的关系。
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可能有助于提高我们使用的生物资源的有效利用,从而改善环境和人类的健康。
在环境微生物学研究中,微生物可以作为研究对象,也可以作为诊断和监测环境变化的有效手段。
例如,可以用来预测污染、研究微生物基因组的变化及其影响,监测病原物的传播,预测生态系统的健康等。
尽管这些研究将涉及其他生物学领域,但其中的重点仍在于环境微生物学,并以此为基础,探究其他生物学领域的问题。
环境微生物学不仅可以洞察一般的自然科学研究,而且也可以为管理决策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有助于促进更加健康、可持续的社会发展。
环境微生物学
![环境微生物学](https://img.taocdn.com/s3/m/02410278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a1.png)
These consequences do not only reduce the bathing water quality and are a nuisance but they might also be harmful, especially to bathing small children.
A dense accumulation close to a shore by the cyanobacterium Microcystis aeruginosa in Lake Mälaren.Note the variations in the colours, which depends on cyanobacteria of different ages.Photo: Kerstin Bohm, County Administrative Board of Stockholm*.
二、有害藻类水华的防治
鉴于有害藻类水华对环境及人类存在的危害性, 对其 进行控制和消除势在必行。
蓝藻水华尤其是大型湖泊中的蓝藻水华的治理是世界 性的难题,除了降低水体中N、P营养盐水平外,世 界许多国家对蓝藻水华的治理尝试了许多方法,归结 起来有以下方法:
1.物理除藻
利用超声波的机械振动、声流和空化效应造成生物细胞 组织的损伤、断裂或粉碎, 使生物组分发生物理和化学变 化, 高效节能地破坏蓝藻天然复合物的关键组分, 或抑制 其生物合成, 从而抑制光合作用的进行, 达到抑制蓝藻生 长、防止水华暴发的目的
右: “滇池蓝藻水华污染控制技术研究”基地的重力斜筛 自动脱水设备在对滇池蓝藻水华进行脱水处理。脱水后 形成的藻浆经去毒处理,成为上好的有机肥料或饲料。
环境微生物学3篇
![环境微生物学3篇](https://img.taocdn.com/s3/m/27cac35e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640f27e.png)
环境微生物学第一篇:环境微生物学简介环境微生物学是一门研究微生物在自然环境中分布、演化、功能及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环境微生物学的发展与人们对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的重视有关,也是应用微生物技术进行环境修复和污水处理的基础。
环境微生物学包括环境中的细菌、真菌、古菌等微生物生物学特性,分子生态学、微生物物种识别、生态位分析等。
它还涉及到微生物群落与微生物基因组的研究。
在微生物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污水处理、微生物肥料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环境中的微生物数量和种类丰富多样,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因素和环境条件。
大气中的微生物主要来自于地表或海洋释放的微粒,水体和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较大。
此外,环境中的微生物还与生物资源、物质循环、污染物处理等过程息息相关。
环境微生物的研究需要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如PCR、宏基因组测序、微生物分离与培养等方法,对微生物进行分析和研究。
为了保证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进程顺利开展,需要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
在研究过程中,还需注重对环境的保护,避免人为干扰环境微生物的分布和数量。
同时,也要加强对环境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推动微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和污水处理等方面的应用。
第二篇:环境微生物学的应用及意义环境微生物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其研究内容和应用领域较为广泛。
在环境污染监测、生态修复以及环境保护方面,环境微生物学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方面,环境微生物学可用于环境污染物的生物降解。
通过培养和筛选适应性强的菌株,结合生物反应器等技术手段,可在环境污染治理中实现污染物的生物修复,使之转化为对环境影响低的物质。
例如,在土壤中添加适当的微生物肥料,可提高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促进土壤中有机物、无机物的分解过程,改善土壤质量,促进植物的生长。
另一方面,在环境保护方面,环境微生物学可用于定量评价环境质量。
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对环境因素敏感,部分微生物对环境中存在的污染物具有特定的响应,因此可通过分析环境中微生物数量和种类来评价环境质量的好坏。
环境微生物学
![环境微生物学](https://img.taocdn.com/s3/m/134f2668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8c.png)
高辐射环境
如核废料处置场、宇宙空间等, 特点为高辐射剂量、低营养。
极端环境下微生物种类和适应性机制
高温微生物
如嗜热菌、超嗜热菌等,通过改变细胞膜 成分、提高酶的热稳定性等机制适应高温 环境。
高辐射微生物
如耐辐射菌、抗辐射菌等,通过DNA修复 机制、合成特殊色素等机制适应高辐射环 境。
工业应用
利用极端微生物的特殊代谢途径和产 物,开发新型工业酶制剂、生物催化 剂等。
环保应用
利用极端微生物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 重金属污染土壤等环境问题。
医药应用
从极端微生物中筛选具有特殊生理活 性和药理作用的生物活性物质,开发 新型药物和治疗方法。
农业应用
利用极端微生物改良土壤、提高作物 抗逆性等,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磷循环
水体中的磷主要以磷酸盐的形式存在。微生物通过分解含磷有机物或吸收溶解性磷酸盐来获 取磷元素。在缺氧条件下,微生物可以释放磷酸盐到水体中。此外,水生植物也可以吸收水 体中的磷元素用于生长。
03
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
土壤类型与特点
土壤类型的多样性
土壤类型包括砂土、壤土、 粘土等,各类型土壤具有 不同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利用微生物降解大气中的有机污染物,如挥发性有机物、硫化氢 等。
生物洗涤
将污染气体通入含有微生物和营养液的洗涤塔中,通过微生物降解 和物理吸附等作用净化气体。
生物滴滤
在生物过滤的基础上,通过向生物膜上喷淋营养液,提高微生物活 性和处理效率。
THANKS
感谢观看
低温微生物
如嗜冷菌、耐冷菌等,通过合成不饱和脂 肪酸、改变蛋白质结构等机制适应低温环 境。
环境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环境微生物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5be7d8e0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60.png)
环境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环境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在自然环境中分布、种类、数量、代谢等生态学特征的学科,涉及到许多专业名词,以下是一些常用名词的解释:
1. 微生物:指包括细菌、真菌、病毒、放线菌等在内的单细胞或多细胞生物体,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且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应用价值。
2. 生物群落:指生命周期相对独立、相互依赖构成的具有可比性的微生物种群,是环境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单位。
3. 生物多样性:指生态环境中各种生态要素的多样性程度,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是评价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健康程度的重要指标。
4. 微生物生态系统:指微生物在一个生态环境中所构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生境及其中所完成的一系列物质和能量的转化过程。
5. 生态位:指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特定位置和角色,包括资源利用和生境要求等生态学特征,不同生物在生态位上的分布和竞争关系决定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运行效率。
6. 生物降解:指由微生物介导的有机物分解过程,包括生化分解、异化和脱氮脱磷等环节,对维持生态系统物质平衡和环境治理具有重要作用。
7. 倍增时间:指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繁殖倍增所需的时间,是评估微生物繁殖速度的常用指标。
8. 生物指标:指基于生态学原理和微生物生态特征,评估和监测生态环境质量和健康状况的指标体系。
需要注意的是,环境微生物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所涉及的名词和方法较为复杂繁琐,需要结合具体背景和领域知识进行综合理解和应用。
环境微生物学ppt课件
![环境微生物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b3f9d7f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ff.png)
利用纳米材料的特性,提高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效率,降低环境污染。
纳米材料在环境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研发基于纳米材料的快速、灵敏、准确的环境微生物检测方法和技术。
人工智能技术在环境微生物监测和治理中潜力挖掘
人工智能在环境微生物监测中的应用
01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环境微生物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分
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
营养物质影响微生物间相互作用
03
营养物质可改变微生物间的竞争和合作关系,从而影响微生物
群落稳定性和多样性。
05 环境污染治理中 新兴技术发展趋 势
基因工程技术在环境治理领域应用前景
01
基因工程菌的构建与应用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造微生物,使其具备特定污染物降解能力,提高环
境治理效率。
环境微生物学ppt课件
目 录
• 环境微生物学概述 •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分布与作用 • 微生物对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应用 • 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影响研究 • 环境污染治理中新兴技术发展趋势 • 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方法介绍
01 环境微生物学概 述Leabharlann 定义与发展历程定义
环境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与环境 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的学科。
04 环境因素对微生 物生长影响研究
温度对微生物生长影响机制探讨
1 2 3
温度影响微生物体内酶活性 适宜温度下,酶活性高,微生物代谢旺盛;过高 或过低的温度会导致酶失活,从而影响微生物的 生长和代谢。
温度影响细胞膜流动性 高温下细胞膜流动性增加,通透性增强,有利于 物质运输;低温下细胞膜流动性降低,通透性减 弱,物质运输受限。
与其他学科关系
01
02
环境微生物学
![环境微生物学](https://img.taocdn.com/s3/m/52e360300740be1e640e9a11.png)
环境微生物学第一张绪论一、名词解释1.环境微生物学研究与环境有关的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规律,它是研究微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2.微生物:是所有形体微小,用肉眼无法看到,需借助显微镜才能看见的单细胞或个体结构简单的多细胞或无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的统称。
“微生物”不是分类学上的概念,而是一切微小生物的总称。
二、填空、选择、是非题1.环境微生物学所针对的研究对象是在自然和人工环境中存在的微生物。
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任务是利用微生物来解决人们面临的各类环境问题,同事要防止、控制和消除微生物可能对人类造成的危害。
2.按照微生物有无细胞结构,微生物可分为非细胞结构的微生物(病毒、类病毒和拟病毒)和细胞结构微生物。
具有细胞结构的微生物,根据细胞的特点,又可分为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
3.原核微生物包括各类细菌、放线菌、蓝细菌、粘细菌、支原体、衣原体和螺旋体等。
4.真核细胞包括各类真核藻类、真菌、原生动物以及微型后生动物。
5.生物分类系统中有七个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其中种是分类的基本单位,而在种以下的等级,可以用亚种、变种。
6.微生物的分类有各自的分类系统,如细菌分类系统、酵母菌分类系统、霉菌分类系统等。
在对原核微生物的分类中,目前国际上有三个影响较大和比较全面的分类系统,即美国细菌学会出版的《伯杰细菌鉴定手册》、前苏联克拉西利尼科夫的《细菌和放线菌的鉴定》和法国普雷沃的《细菌分类学》。
伯杰分类系统在三个分类系统中最具有权威性。
7.五界学说是:原核生物界、真核原生生物界、真菌界、动物界、植物界。
中国学者在五界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病毒界。
8.常用的微生物分类依据主要有形态学特征、表型特征、生理特征、生态特征、血清学特征、噬菌体反应等。
9.1990年,WOESE等人正式提出了生命系统是由细菌域、古菌域和真核生物域所构成的三域说。
10.目前在国际上对生物进行命名采用的统一命名法是“双名法”,其基本原则是林奈确定的,其被称为近代生物分类法的鼻祖。
环境微生物学
![环境微生物学](https://img.taocdn.com/s3/m/c9ba60482b160b4e767fcfee.png)
介绍一:什么是环境微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是环境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20世纪60年代末兴起的一门边缘学科,它主要以微生物学本学科的理论与技术为基础,研究有关环境现象、环境质量及环境问题,与其他学科如土壤微生物学、水及污水处理微生物学、环境化学、环境地学、环境工程学等学科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为补充。
环境微生物学研究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功能与动态;研究微生物对不同环境中的物质转化以及能量变迁的作用与机理,进而考察其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在当前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情况下,环境微生物学主要深入研究并阐明微生物、污染物与环境三者间的相互关系与作用规律,为保护环境、造福人类服务。
介绍二:这门学科具体包括哪些知识领域?1,微生物的自然地位,三域系统,类群2,微生物的营养代谢和生长繁殖3,微生物在环境中得分布及其相互关系4,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碳素循环,氮素循环,矿物质循环)5,微生物对污染物质的降解与转化6,污水与废渣的生物处理法7,微生物对环境的污染与危害8,环境监测中的微生物学方法9,微生物与废物综合利用10,生物工程在治理污染中的应用对水环境监测的指标主要有化学需氧量(COD),生物需氧量(BOD),固体悬浮物(SS),TOD,NOD,细菌卫生学指标(大肠杆菌)等。
COD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用强氧化剂处理水样时所消耗氧化剂的量,以氧的毫克/升来表示。
它是度量废水中还原物质的重要指标。
BOD是指在20度下培养5天测定的溶解氧的消耗量,它反映了废水的可生化程度。
固体悬浮物(SS)是指水中不能通过过滤器的固体物质。
TOD是指有机碳、NH4+和有机氮被氧化过程中所消耗的总氧量。
NOD是指样品中含氮化合物在被微生物氧化过程中所消耗的氧气量,一般是测定总氮量。
对水体中微生物的检测主要集中在病原微生物的检测上,如沙门氏菌属、霍乱弧菌及各类容易引起疾病的病毒。
通常对饮用水来说,检测大肠杆菌的数量以确定水被粪便的污染程度。
2024(完整版)环境微生物学(第二版)
![2024(完整版)环境微生物学(第二版)](https://img.taocdn.com/s3/m/364d216c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ec.png)
(完整版)环境微生物学(第二版)•绪论•微生物的类群与形态结构目录•微生物的营养与培养•微生物的代谢与生长•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微生物生态与环境因子对微生物的影响01绪论环境微生物学的定义与任务定义环境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的科学。
任务揭示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种类、数量、生理生化特性及其与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阐明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研究对象包括土壤、水体、空气、岩石等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以及工农业生产和城市生活等人工环境中的微生物。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微生物的多样性、生态功能、代谢途径、基因表达调控以及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等方面。
环境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发展历史经历了从描述性到实验性,再到分子水平的研究历程。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环境微生物学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现状当前,环境微生物学已成为环境科学领域的重要分支,在解决环境问题、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同时,随着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不断深入,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拓展。
学习环境微生物学的意义和方法意义有助于了解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种类、数量及其与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为保护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有助于推动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等相关领域的发展。
方法主要包括野外调查、实验室模拟、数学模拟和计算机模拟等方法。
其中,野外调查是获取第一手资料的重要手段;实验室模拟可以揭示微生物与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数学模拟和计算机模拟则可以对复杂的环境问题进行定量分析和预测。
02微生物的类群与形态结构包括球菌、杆菌、螺旋菌等,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质等基本结构。
细菌放线菌蓝细菌一类具有分枝状菌丝体的原核微生物,主要分布在土壤和水中。
又称蓝藻,是一类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的原核微生物,能进行光合作用。
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8e4d78c7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3a.png)
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环境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生命周期、代谢和影响的学科。
本课程旨在通过理论讲授和实验操作,使学生了解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和最新进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1. 掌握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和功能。
2. 了解和掌握环境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技术,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3. 了解环境微生物的生态功能,如生物降解、生物修复和生物控制等。
4. 了解环境微生物与人类健康、工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5.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内容1. 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微生物的概念和分类- 环境中的微生物多样性和分布规律- 环境微生物学的发展历程和研究方法2. 环境微生物的组成和功能- 环境中的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群落- 微生物的代谢途径和功能特征- 环境微生物的生态功能和环境影响3. 环境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技术- 分离环境微生物的常用方法- 微生物菌种鉴定的常见技术- 分析环境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方法4. 环境微生物与环境修复- 微生物的生物降解和污染物去除- 微生物修复技术在环境修复中的应用- 微生物与植物的协同修复技术5. 环境微生物与人类健康和工业生产- 环境微生物与疾病的关系- 微生物在食品工业、医药工业和生物能源生产中的应用- 环境微生物对环境保护的影响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以课堂讲授的形式,介绍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2. 实验操作:组织环境微生物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
3. 文献阅读: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文献,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和信息检索能力。
4.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和报告,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5. 实地考察:组织环境微生物学相关的实地考察活动,加深学生对环境微生物的认识。
五、评价方式1. 平时表现(占比30%):包括课堂参与、实验操作和小组讨论等。
环境微生物学(共94张PPT)
![环境微生物学(共94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50b55922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85.png)
1 细菌
1.1 细菌的形态与大小
球状
球菌细胞个体呈球形或椭圆形,不同种的 球菌在细胞分裂时会形成不同的空间排 列方式,常被作为分类依据。分有:单 球菌、双球菌(肺炎球菌)、四联球菌、 八叠球菌(甲烷球菌)、链球菌、葡萄 球菌。
四联球菌 八叠球菌
双球菌 链球菌
葡萄球菌
葡萄球菌
杆状
细胞呈杆状或圆柱形,一般其粗细 (直径)比较稳定,而长度则常因培 养时间、培养条件不同而有较大变化。 分有:单杆菌、双杆菌、球杆菌和链 杆菌。
常用的染色法有:
A 简单染色:常用来观察细菌的形态、大小和排列方式。
用一种染液染色菌体。一般菌体被染上染料的颜色。
B 复合染色法:两种染料染色,以区别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反应或
抗酸性反应,或将菌体和某一结构染成不同颜色。
革兰氏染色
程序:(1)初染(结晶紫30S) (2)媒染剂(碘液30S)
(3)脱色(95%乙醇10~20S)
偏端单胞
如:红色螺菌
两端丛生
偏端丛生
周生鞭毛 如:大肠杆菌
鞭毛生理功能
运动方式:旋转
运动
请说出下面细菌菌体从内到外的结构
菌毛
鞭毛
拟核
细胞质
cytoplasm
荚膜
细胞质膜 细胞壁
……
思考
1)细菌有哪几种形态?举例说明? 2)细菌的一般结构和特殊结构是什么? 各具有哪些生理功能? 3)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 壁结构有什么异同?各有哪些化学组成?
A
A A
(1)初染(结晶紫30S)
(2)媒染剂(碘液30S) (3)脱色(95%乙醇10~20S)
(4)复染(蕃红30 ~ 60S)
环境微生物学教案
![环境微生物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e072d98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c9.png)
环境微生物学教案第一章:环境微生物学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环境微生物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2. 掌握环境微生物在环境中的作用和重要性;3. 了解环境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教学内容:1. 环境微生物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2. 环境微生物在环境中的作用和重要性;3. 环境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教学活动:1. 引入环境微生物学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微生物在环境中的作用;2. 通过PPT或视频介绍环境微生物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3. 讲解环境微生物在环境中的作用和重要性;4. 介绍环境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术;5.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环境微生物学的理解和认识。
作业与评估:1.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环境微生物学概述的短文;2. 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表现将被评估。
第二章:环境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教学目标:1. 了解环境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方法;2. 掌握环境微生物的常见分类和鉴定技术;3. 能够对环境样品中的微生物进行分类和鉴定。
教学内容:1. 环境微生物的分类方法;2. 环境微生物的鉴定技术;3. 环境样品中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方法。
教学活动:1. 引入环境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引导学生了解微生物的多样性;2. 讲解环境微生物的分类方法,如形态学、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3. 介绍环境微生物的鉴定技术,如显微镜观察、生化试验和PCR技术;4. 进行实验室实践,让学生亲手操作分类和鉴定技术;5.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环境微生物分类和鉴定的理解和认识。
作业与评估:1. 要求学生完成实验室实践报告;2. 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表现将被评估。
第三章:环境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教学目标:1. 了解环境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和代谢途径;2. 掌握环境微生物的生长曲线和代谢特性;3. 能够分析环境样品中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情况。
教学内容:1. 环境微生物的生长条件;2. 环境微生物的代谢途径;3. 环境样品中微生物的生长曲线和代谢特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填空题:1. 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微生物?它与一般生物相比有什么特点?病毒是没有细胞结构的,专性寄生在活的敏感宿主体内,可通过细菌过滤器,打消在0.2微米以下的超微小微生物。
特点:形态极其微小、非细胞结构、专性寄生2. 病毒的分类依据是什么?可分为哪几类病毒?依据:病毒的形态学指标理化性质病毒的蛋白质宿主范围抗原性致病性根据病毒不同的专性宿主,可把病毒氛围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放线菌病毒藻类病毒真菌病毒3. 病毒在形态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它对寄主的要求有什么特点?病毒没有细胞结构(蛋白质衣壳核酸内芯)有的病毒粒子的外面还有被膜包围。
而最简单的病毒甚至只有核酸,不具蛋白质,如寄生在植物体内的类病毒和拟病毒,只有RNA4. 类病毒、拟病毒和朊病毒具有何种与普通病毒不同的特征?类病毒与病毒一样为严格专性寄生,化学组成和结构比病毒更为简单,仅仅是一个没有蛋白质外壳的有力的长50~70nm的棒状RNA分子,相对分子质量约10万,约为已知最小病毒相对分子质量的十分之一。
拟病毒是一类抱过在病毒体中的有缺陷的类病毒,其成分是环状或线状的ssRNA分子。
感染的对象不是细胞而是病毒,被拟病毒感染的病毒称为辅助病毒,拟病毒的复制必须依赖辅助病毒的协助,而拟病毒又对辅助病毒的感染和复制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朊病毒能像病毒一样传播疾病,能侵染动物并在宿主细胞内复制。
不具有核酸,是小分子的无免疫性的疏水蛋白质。
5. 细菌的个体形态有哪几种?细菌的形态会变化吗?为什么?球状杆状螺旋状在正常情况下,细菌的个体形态和大小是相对稳定的。
但是在环境条件的变化,如营养条件温度PH 培养时间等,会引起细菌个体形态的改变或畸形;不同种类和菌龄的细菌个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菌的大小有变化,刚分裂的新细菌小,随发育细菌逐渐变大,而老龄细菌又变小;另外,有的细菌种是多形态的,即在其生命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个体形态出现,如黏细菌在生命的某一阶段会出现无细胞壁的营养细胞和子实体。
6. 细菌有哪些一般结构和特殊结构?它们各自有什么生理功能?一般结构:细胞壁细胞质膜细胞质及其内含物核物质特殊结构:荚膜芽孢鞭毛7. 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组成上有什么差异?为什么它们会在革兰氏染色中表现出不同的结果?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比较厚,结构比较简单,含肽聚糖磷壁酸少量蛋白质和脂肪。
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比较薄,结构较复杂,分外壁层和内壁层。
外壁层分三层,最外面是脂多糖,中间是磷脂,内层是脂蛋白;内壁层含肽聚糖,不含磷壁酸。
1.革兰氏染色的过程?G+ 和G- 的区别?为什么会有区别(即结构的差异)?过程:(1)涂片、固定(2)用结晶紫初染、水洗(3)碘液媒染,水洗(4)乙醇脱色后水洗(5)番红复染,水洗并干燥(6)镜检区别:G+比G-含有更多的肽聚糖,含有更少的蛋白质和脂肪;G+用酒精脱色时,肽聚糖层网孔变小,使结晶紫—碘的复合物不易被抽取出来,经脱色和复染后,仍保持着原来的细胞;G-用酒精脱色时,酒精会将脂肪溶解,结晶紫-碘复合物从细胞中出来,用番红复染时,颜色进入细胞内而呈红色。
2.细胞壁的功能(由肽聚糖、脂肪、蛋白质组成)?(1)保护细胞(2)防止原生质体胀破(3)鞭毛支点(4)与细菌的抗原性、染色性、致病性有关(5)阻挡大分子有害物质3.细胞质内主要有哪些组分?各有什么作用?(1)核糖体:细菌核糖体为70S,由30S和50S构成:真核核糖体为80S。
(2)内核颗粒:a异染粒:储备磷酸盐 b.PHB(聚B-羟基丁酸):缺乏营养时。
用作碳源和磷源。
C.硫粒:贮存硫源d.肝糖和淀粉粒:碳源和能源(3)气泡:存在于光合细菌和水生细菌的细胞质中,功能调节浮力4.荚膜:在一定的营养条件下,细菌分泌粘性物质分布在细胞壁的表面,并完全围住细胞壁,使细菌和外界环境有明显的界限,这层粘性物质称为荚膜。
菌胶团:许多细菌个体组合在一起,使荚膜互相融合,形成公共荚膜的具有一定形态的细菌集合。
5.荚膜的组成、特点与功能?荚膜的主要成分是多糖,对染料的、亲和力很低,染色后呈现中间色深,四周色浅的现象。
功能:(1)具有保护功能,使细菌免受干燥(2)给细菌提供营养(3)防止噬菌体的侵害和吞噬细胞的吞噬(4)具有生物吸附作用(5)是主的表面抗原,某些病原体的毒力因子(6)分类鉴定的依据6.芽孢:某些细菌在接触不良环境时,在菌体内所产生的内生孢子。
7.芽孢的特点:芽孢含水低,代谢活动停止;壁厚;含有DPA钙盐;含有耐热性酶。
抗逆性强的芽孢不易染色,抗性弱的易染色。
8.鞭毛:是细菌的运动的器官。
着生方式有两端生、单端生、丛生。
9.菌落:将单个细胞接种到培养基上,经生长发育长成肉眼可见的群体。
菌苔:在培养基上长成一片密集的细菌菌落。
古生菌:分为产甲烷菌、嗜热菌、嗜盐菌。
古生菌的细胞壁没有肽聚糖,但有的有假肽聚糖和酸性杂多糖、蛋白质和多糖。
8. 细胞膜的组成和特点是什么?它与细胞膜的功能有什么联系?细胞膜是由蛋白质、磷酸、脂质和多糖等物质组成,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基本骨架,是一层半透膜。
细胞膜的结构与其功能有着密切联系:(1)细胞膜上附着许多与代谢有关的酶,因此其是产生ATP的场所;附着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因此是传递电子链的所在部位(2)细胞膜中的糖蛋白控制着物质的运输,可选择性地决定物质进出细胞(3)细胞膜有着半透膜的作用,维持着细胞内正常渗透压(4)是鞭毛的着生点,控制着细胞的运动。
9. 为什么说芽孢是细菌抵抗不良环境的休眠体?芽孢:某些细菌在接触不良环境时,在菌体内所产生的内生孢子。
芽孢对不良环境,如高温低温干燥和有毒物质等具有较强的抗性。
芽孢处于不活动的休眠状态,可以帮助细菌度过不良的环境,一旦外界条件变好,它可萌发成为营养细胞。
由于芽孢的抗性最强,故人们在检查灭菌效果时,可以采用芽孢为指示,即以它作为灭菌效果是否彻底的标志。
特点:芽孢含水低,代谢活动停止;壁厚;含有DPA钙盐;含有耐热性酶。
抗逆性强的芽孢不易染色,抗性弱的易染色。
10.在什么情况下能形成细菌的菌落?它具有哪些特征?这些培养特征在实践中有什么意义?11.在一般情况下,细菌细胞表面带的是何种电荷?为什么?它有什么实际意义?12.叙述革兰氏染色的步骤和机制13.古菌在生物中占有什么样的特殊地位?14.放线菌与细菌有什么不同?其菌丝分哪几种?各有什么功能?15. 放线菌:大多数呈丝状生长,孢子生殖的,陆生性强的,G+的原核微生物。
(大多数的抗生素都由放线菌产生)16.放线菌与细菌有什么不同?其菌丝分哪几种,各有什么功能?放线菌与细菌相同之处:细胞壁含有肽聚糖、无细胞器,无核膜;区别:放线菌呈丝状生长,以孢子生殖。
菌落形态:放线菌菌落硬而致密,干燥多皱,不易用接种针挑取;细菌菌落较为光滑、柔弱、易于挑取。
两种菌用的培养基不同,放线菌用高氏一号培养基,细菌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菌丝:(1)营养(基内)菌丝:生长在培养基上,吸取营养,排泄代谢产物;(2)气生菌丝:繁殖,有的会产生色素(3)孢子丝:产生分生孢子17.放线菌的繁殖方式?分生孢子(2)孢子囊孢子(链霉菌属)(3)菌丝片段(诺卡氏菌属)注意:放线菌的孢子只耐干旱,不耐高温(不是芽孢)18.原生动物:是一类最原始、最低等,结构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
抵抗不良环境的休眠体称为包囊。
没有细胞壁,没有器官分化,但有分化的细胞器完成各项生理活动:运动、消化、呼吸、排泄、生殖。
19.原生动物有什么特点?它在水体生态系统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在不利的环境条件下,会形成胞囊对恶劣的环境条件有较强的抗性它以比它更小的生物为食,本身又是比它更大的生物的食物,所以原生动物与其他各类生物一起构成了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体系。
20. 藻类的分类依据,他可以分为哪几个门?通常依据藻类细胞壁的组成以及光合作用色素的种类,将其分为绿藻、金藻(硅藻)、甲藻、裸藻、红藻、褐藻。
绿藻:生活在淡水中,在水体自净中起净化和指示作用;金藻中含有B-胡萝卜素,硅藻也可包含在金藻中;甲藻是海洋赤潮的指示生物;裸藻无细胞壁,有鞭毛,能运动(轮虫);红藻:海生藻类,紫菜;褐藻:含有大量碘,多细胞(海带)21.霉菌:凡是基质上长成绒毛状、棉絮状或蜘蛛网状的丝状真菌。
霉菌是以孢子生殖的。
菌落特征:圆而大,绒毛状;疏松易挑取;菌丝产生色素22.霉菌的菌丝和放线菌的菌丝有何异同,如何在显微镜下区分?同:霉菌和放线菌都以丝状生长,分为基内菌丝、气生菌丝,以孢子生殖;不同:霉菌是真核微生物,放线菌是原核微生物,前者比后者大;霉菌的菌丝产生的菌落较大,绒毛状,易挑取放线菌的菌丝形成的是硬而致密的菌落,干燥不易挑取;放线菌的生殖方式有分生孢子、孢子囊孢子,菌丝断裂,而霉菌无菌丝断裂,且有接合孢子。
在显微镜下两种菌的孢子是有很大差别的。
23.酵母菌:是单细胞生物,一般呈圆形、椭圆形、少数呈柠檬形、尖形。
比细菌大很多,有典型的细胞结构,菌落与细菌相似:表面湿润粘稠,与培养基结合不紧密,多呈乳白色或红色。
24.请将酵母菌细胞和细菌细胞做一个全面的比较?酵母菌与细菌的本质区别在于一个为原核,一个为真核。
个体形态:前者多呈圆形、卵形、少有柠檬形、尖形;后者有多种形态球形、杆形、螺旋形等。
前者比后者大。
菌落形态:都为湿润、粘稠、圆形,极为相似。
细胞结构:酵母菌是真核微生物,具有完整的细胞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和分工明确的细胞器以及细胞核;细菌是原核微生物,具有C壁、C膜,无细胞器和细胞核,各种酶都分布在C膜上。
酵母菌的C壁由糖类和几丁质构成,而细菌由肽聚糖、脂肪和蛋白质组成,被革兰氏染色后体现G+,G—。
代谢类型:酵母菌为异养微生物,可以进行无氧发酵和好氧呼吸;细菌的代谢类型多种多样,既可以自养,又可以异养;有的为好氧,有的为厌氧,有的为兼性。
25.酶:是一种生物细胞产生的,可以独立存在并具有催化活性的生物催化剂。
26.酶的生物催化特性:(1)很强的专一性。
一种酶只能作用于一种物质或一类物质。
(2)酶的催化作用条件温和。
一般在常温、常压和近中性的水溶液中。
(3)酶对环境条件极为敏感。
高温、强酸等都会使丧失活性。
27.酶的组成:单成分酶(只有蛋白质),全酶(有蛋白质和非蛋白质组成)。
全酶中的非蛋白成分分为辅酶和辅基。
辅酶和辅基起传递电子、原子和化学基团的作用,其中的金属离子还起激活剂的作用。
常见的辅酶和辅基:(1)辅酶A(CoA或CoASH),传递酰基。
(2)NAD(辅酶1)和NADP(辅酶2),携带和传递氢(3)FMN和FAD,传递氢(4)辅酶Q(CoQ),传递氢和电子28.蛋白质的结构:一级、二级、三级,少数酶具有四级结构。
一级结构:多肽链本身的结构,即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二级结构:由多肽链形成的初级空间结构,由氢键维持;三级结构:在二级结构基础上,多肽链进一步弯曲盘绕形成更复杂的构型,三级结构的稳定性依靠氢键、盐键、疏水键等维持;少数酶具有四级结构,它由几个或几十个亚基形成,每一个亚基都是由一条或几条多肽链在三级结构基础上形成的小单位,亚基之间以氢键、盐键、疏水键、范德华力等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