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二年级下册数学5.5小蝌蚪的成长 教案 (1)

合集下载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小蝌蚪的成长1 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小蝌蚪的成长1 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小蝌蚪的成长1
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观察小蝌蚪的变化,理解数学中的变化规律。

2.能够简单应用加减法进行计算。

3.能够表述小蝌蚪的成长变化,并运用相应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述。

教学重点
通过小蝌蚪的比较,掌握数学中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如何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小蝌蚪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及步骤
1. 引入
学生们已经学会了加减法,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变化规律。

请大家先观察一下这些小蝌蚪,看看有什么不同。

2. 分组讨论
学生们分组讨论,找出小蝌蚪的不同之处,记录下来。

老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们,帮助他们理解小蝌蚪的变化规律。

3. 讲解
请学生们将记录下来的不同之处分享出来,老师可以辅助加强学生们的认知。

并阐述数学中的“变化规律”,并向学生们介绍这一知识点的应用场景。

4. 计算练习
让学生们通过加减法,计算小蝌蚪的增长情况,并用数学语言表述。

例如,假设小蝌蚪初始体重为2克,第一天增重了1克,第二天增重了2克,第三天增重了3克,求小蝌蚪三天后的体重是多少克?
5. 总结
在本节课的最后,老师可以让学生们回顾一下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点,并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

实施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讲解,学生们理解了数学中的变化规律,并加以应用。

在计算练习环节,学生们对于加减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运用到了语言表达能力。

思考
本节课中,学生们通过小蝌蚪的变化,融合数学知识点,既增强了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点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的观察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数学素养,培养数学能力。

北师大版二年数学下册第五单元小蝌蚪的成长教案

北师大版二年数学下册第五单元小蝌蚪的成长教案

北师大版二年数学下册第五单元小蝌蚪的成长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的成长需要时间和环境的变化,以及适应环境的重要性。

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如数量、大小、形状等,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来描述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和展示,分享自己对小蝌蚪成长过程的理解和发现。

1. 理解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及其变化亲爱的学生们,你们是否曾经观察过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呢?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索小蝌蚪的奇妙成长之旅,并了解它们成长过程中的变化。

这不仅是一次生物学上的探索,也是我们数学学习的有趣旅程。

小蝌蚪的成长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主要分为卵、蝌蚪、变态期和青蛙四个阶段。

小蝌蚪从卵中孵化出来,这时候它们非常微小,需要依赖水中的浮游生物来获取营养。

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开始长出后腿,进入变态期,最后变成青蛙,开始陆地生活。

在成长过程中,小蝌蚪的形态和习性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从卵孵化出来的初期,小蝌蚪的身体非常微小,它们的身体会逐渐变大,尾巴也会变长。

它们的习性也会发生改变,从水中的浮游生物转变为捕食者,学会捕食水中的昆虫和其他小型生物。

这些变化都与我们的数学学习息息相关,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很多关于生长、发展和变化的知识。

在探索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及其变化时,我们可以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

我们可以通过测量小蝌蚪的身体长度和尾巴长度来练习长度的测量;通过记录小蝌蚪成长过程中的变化,学习记录数据的技巧;通过比较不同时间段小蝌蚪的变化,学习比较和观察的技能。

这些数学技能在观察小蝌蚪的成长过程中得到了实践和应用。

2. 学习使用数学语言描述小蝌蚪成长过程中的数量变化在小蝌a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其明显的阶段性变化,这些变化不仅体现在生理特征上,也体现在数量上。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们将引导学生通过数学语言来描述这些数量变化。

学生们需要了解小蝌蚪的生长周期及其关键阶段(如卵、蝌蚪、幼蛙等阶段)。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5小蝌蚪的成长-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5小蝌蚪的成长-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5小蝌蚪的成长北师大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中的第五部分第五节——小蝌蚪的成长,这是北师大版教材的内容。

一、教学内容我们将会学习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包括小蝌蚪出生后的大小变化,以及它们如何慢慢变成青蛙。

这一章节的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的生长和变化过程,以及培养他们观察和记录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通过这个章节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生物的生长变化,学会观察和记录,并且能够用数学的方式表达和理解这些变化。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和生物的生长变化。

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方式去表达和理解这些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会准备一些小蝌蚪的图片,以及一些记录用的表格。

学生们需要准备一本笔记本,用来记录观察到的信息。

五、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会包括小蝌蚪的成长过程,以及如何用数学的方式表达和理解这些变化。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学生们观察一种他们熟悉的生物,记录下它的生长变化,并用数学的方式表达和理解这些变化。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在课后,我会反思学生们对本节课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根据他们的表现,我会进行适当的辅导和拓展。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们在生活中多观察和记录,培养他们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这就是我对于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中第五部分第五节——小蝌蚪的成长的教学设计和思考。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这个教案中,我认为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

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和生物的生长变化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这是学生们需要理解和掌握的重点。

如何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方式去表达和理解这些变化,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对于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和生物的生长变化,我会通过展示小蝌蚪的图片和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小蝌蚪的大小变化,来帮助学生们理解和掌握这个概念。

我会让学生们观察小蝌蚪出生后的大小变化,以及它们如何慢慢变成青蛙。

通过这个过程,学生们可以理解生物的生长和变化过程,并且培养他们观察和记录的能力。

二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学设计-《小蝌蚪的成长》北师大版(2023秋)

二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学设计-《小蝌蚪的成长》北师大版(2023秋)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受,进行自我反思。
五、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在《小蝌蚪的成长》这节课中,一起探索了小蝌蚪成长过程中的数量变化,学习了如何用条形图来表示数据。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这种生动有趣的主题非常感兴趣,他们积极观察、记录,并尝试用图表来展示数据。这一点让我感到很欣慰,因为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
-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引导学生观察小蝌蚪的成长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出问题:“小蝌蚪的数量是如何变化的?”引导学生思考。
2.新课内容(20分钟):
-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观察、记录小蝌蚪成长过程中的数量变化。
-引导学生用条形图表示小蝌蚪数量的变化,帮助学生理解图表的构成和使用。
-指导学生分析数据,发现小蝌蚪数量变化的规律。
-在小组合作中,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参与程度,合理分配任务,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克服个体差异带来的困难。
,以下为《小蝌蚪的成长》的详细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小蝌蚪的成长》选自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六单元“数据与信息”的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认识小蝌蚪的成长过程,通过观察图片和数据,了解小蝌蚪从孵化到变成青蛙的过程;学习使用简单的图表来表示数据,例如用条形图表示小蝌蚪数量的变化;培养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数学思维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通过探索《小蝌蚪的成长》这一主题,让学生能够:1.理解并描述小蝌蚪成长过程中的数量变化,培养数据分析与处理的能力;2.利用图表整理数据,发现数据背后的规律,提高数学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在小组合作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增强沟通能力。

新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小蝌蚪的成长》教学设计教案优秀教案

新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小蝌蚪的成长》教学设计教案优秀教案

新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小蝌蚪的成长》教学设计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记录小蝌蚪的成长数据,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和统计观念。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分享成果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对自然和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学会用数学方法记录成长数据。

2.难点:引导学生运用统计方法分析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小蝌蚪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小蝌蚪的特点。

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小蝌蚪成长过程。

(二)自主学习1.教师发放小蝌蚪成长记录表,引导学生观察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2.学生分组讨论,记录小蝌蚪的成长数据。

3.各小组分享记录的数据,教师点评并指导。

(三)探究活动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方法表示小蝌蚪的成长过程?2.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用统计方法表示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3.各小组分享自己的统计方法,教师点评并指导。

4.教师出示小蝌蚪成长统计图,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四、课后作业1.观察家里的小动物成长过程,用数学方法记录并分析。

2.与家长分享本节课所学内容,交流自己的感受。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小蝌蚪的成长过程,让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记录和分析数据,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合作交流,激发学生对自然和数学的兴趣。

但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不足,如部分学生对统计方法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和训练。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小蝌蚪是如何成长的吗?”引导学生回答,然后展示小蝌蚪成长的不同阶段图片,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2.教师边展示成长记录表边解释:“我们如何记录小蝌蚪的成长呢?我们可以记录它的身体长度、体重和生长天数。

北师大版二年数学下册《第五单元 小蝌蚪的成长》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二年数学下册《第五单元 小蝌蚪的成长》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二年数学下册《第五单元小蝌蚪的成长》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小蝌蚪的成长》是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通过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长度单位、比较大小、加减法等数学知识。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单位、比较大小、加减法等基本数学知识,但在实际应用中,对长度单位的理解和运用还不够熟练。

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但在团队合作中,还需要老师的引导和鼓励。

此外,学生对动物的成长过程充满好奇,利用这一特点,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正确使用长度单位,比较物体长度的大小,熟练掌握加减法运算。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操作,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学会关爱动物,懂得成长过程中的道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度单位的运用,加减法运算的熟练掌握。

2.难点:在实际情境中,灵活运用长度单位和加减法解决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小蝌蚪的成长故事,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2.游戏教学法:设计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数学知识。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团队合作,培养沟通能力及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小蝌蚪成长故事的课件,长度单位卡片,实物道具。

2.学具:学生作业本,彩笔,剪刀,胶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小蝌蚪的成长故事,引导学生关注小蝌蚪的成长过程,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小蝌蚪成长过程中,涉及的长度单位,如“厘米”、“米”。

引导学生认识和区分这些长度单位。

3.操练(15分钟)设计游戏环节,让学生在游戏中,运用长度单位比较物体的大小。

如:用卡片表示小蝌蚪的生长长度,让学生分组进行比较、排序。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观察实物道具,如小蝌蚪的图片,用彩笔在作业本上表示小蝌蚪的成长长度。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小蝌蚪的成长1 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小蝌蚪的成长1   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小蝌蚪的成长1 - 北师大版教学目标本节课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小蝌蚪的成长过程,理解数学中的序列概念,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小蝌蚪的成长过程,通过观察小蝌蚪从蝌蚪到青蛙的变化,让学生理解数学中的序列概念,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 理解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 掌握数学中的序列概念。

-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数学中的序列概念。

-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与学具准备- 小蝌蚪成长过程的图片或视频。

- 数学教具,如计数棒、数字卡片等。

- 学生学习用具,如铅笔、橡皮、尺子等。

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导入- 通过展示小蝌蚪成长过程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小蝌蚪是怎么变成青蛙的吗?第二阶段:学习新知识- 讲解小蝌蚪的成长过程,让学生理解数学中的序列概念。

- 通过数学教具,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序列概念的理解。

第三阶段:实践与应用- 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推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四阶段:总结与反思-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

- 提问学生:你们觉得这节课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 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 数学中的序列概念。

- 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

作业设计- 让学生回家后,观察身边的事物,找出其中的序列,并记录下来。

- 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小蝌蚪的成长过程,掌握数学中的序列概念,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在以上提供的教案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因为它包含了学生如何学习新知识、如何将知识应用于实践以及如何总结和反思学习内容的关键步骤。

小蝌蚪的成长(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二年级下册 北师大版

小蝌蚪的成长(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二年级下册 北师大版

小蝌蚪的成长(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二年级下册北师大版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小蝌蚪的成长,通过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引导学生理解生命成长的过程和规律。

教学内容包括小蝌蚪的成长过程、生命成长的规律、观察和描述小蝌蚪的成长过程等。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和生命成长的规律。

2. 学生能够观察和描述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

3.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描述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培养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 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和生命成长的规律的理解。

2. 观察和描述小蝌蚪的成长过程的能力培养。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展示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和相关图片。

2. 学生准备观察记录表,用于记录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通过PPT展示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2. 新课导入:教师讲解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和生命成长的规律,引导学生理解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3. 观察活动:学生分组观察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并记录在观察记录表上。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 分享交流:学生分组分享观察和记录的小蝌蚪的成长过程,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5. 总结提升:教师通过PPT总结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和生命成长的规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总结。

板书设计:1. 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受精卵→蝌蚪→长出后肢→长出前肢→变成小青蛙。

2. 生命成长的规律:生命成长的过程是有序的,每个阶段都有其特点和规律。

作业设计:1. 观察和描述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

2. 思考和总结生命成长的规律,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和描述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引导学生理解生命成长的过程和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观察和描述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生命成长的过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其他生物的成长过程,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5《小蝌蚪的成长》|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5《小蝌蚪的成长》|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5《小蝌蚪的成长》|北师大版今天我要为大家分享的是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5《小蝌蚪的成长》|北师大版。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的第三十六页至第三十八页,其中讲述了小蝌蚪的生长过程以及它们在不同阶段的外貌特征。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小蝌蚪的生长过程,能够描述小蝌蚪在不同阶段的外貌特征,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小蝌蚪的生长过程以及它们在不同阶段的外貌特征。

难点: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小蝌蚪的图片、实物模型等。

学具:笔记本、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PPT中的小蝌蚪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小蝌蚪的外观特征,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小蝌蚪是怎么生长的吗?”2. 例题讲解:根据教材内容,讲解小蝌蚪的生长过程,以及它们在不同阶段的外貌特征。

例如,小蝌蚪在孵化后外貌像鱼,然后逐渐长出后肢、前肢,变成小青蛙。

3.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画出小蝌蚪在不同阶段的外观特征。

4. 课堂互动:通过实物模型,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小蝌蚪的生长过程,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小蝌蚪在不同阶段的外观特征。

5. 巩固知识:通过PPT中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判断小蝌蚪在不同阶段的外观特征。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小蝌蚪的生长过程和它们在不同阶段的外观特征。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教材内容,画出小蝌蚪在不同阶段的外观特征。

(2)描述一下小蝌蚪的生长过程。

2. 答案:(1)略(2)小蝌蚪的生长过程:孵化后外貌像鱼,然后逐渐长出后肢、前肢,变成小青蛙。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小蝌蚪的生长过程和它们在不同阶段的外观特征。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实践情景的引入和课堂互动,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小蝌蚪的生长过程。

在作业设计方面,我采用了画图和描述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巩固所学的知识。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5《小蝌蚪的成长》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5《小蝌蚪的成长》

《小蝌蚪的成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笔算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和简便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难点:三位数减法中的“退位”方法。

【教法、学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教学准备】课件、学习卡【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你们听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吗?其实,由于各种原因,在100只小蝌蚪中,只有20只能变成青蛙。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关注小蝌蚪的成长,好吗?(板书:小蝌蚪的成长)(一)复习1、口算2、用200、300、500这三个数写出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法。

3、提问:笔算三位数的减法要注意什么?(二)探索新知1、三位数连续退位的减法。

教师:同学们,青山村村边有东、西两个池塘,池塘里有好多好多的小蝌蚪,请看:(1)你从表格中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指名回答)你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一个用减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学生提问题,教师搜集板书。

(2)教师:现在我们重点解决第一个问题,要求“东池塘有多少只蝌蚪没有变成青蛙?”应该怎样列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12-89=?教师:你同学们自己算一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你的算法。

学生汇报。

教师重点来讲列式计算。

学生汇报讲解。

4 1 2- 8 93 2 3(3)教师:同学们,你们说的都非常好,做的很正确,现在你们能不能独立解决第2个问题。

算一算,西池塘到底有多少只蝌蚪没有变成青蛙?5 1 4-1 2 63 8 8学生完成,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汇报。

教师:同学们请认真观察这两道算式,它们都是什么样的计算?和前面学的三位数减二位数,二位数减二位数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4)小结:竖式计算三位数练习退位减法,要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在本位上加10再减。

二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下册 第五单元《5.5小蝌蚪的成长》教学设计 教案

二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下册 第五单元《5.5小蝌蚪的成长》教学设计 教案

小蝌蚪的成长教学目标1.借助数线和计数器进一步探索并掌握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多位数减法的计算道理,并能正确计算。

2.经历把连续退位减法转化成不退位减法的过程,体验转化的思想。

3.引导学生通过反思计算中的常见错误,养成认真、有条理的计算习惯。

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会了整十、整百数的加减的口算及三位数加法(不进位、进一位、连续进位)、三位数减法(不退位、退一位)的计算方法。

重点难点掌握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导入】(一)协商约定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是哪一课?生:小小图书馆。

(课件出示“小小图书馆”的电子教材)师:这一课我们学习的是什么?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生:学习了三位数的减法。

师:这一课中我们学习了三位数不退位的减法和退位的减法。

(演示课件)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呢?生:计算时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不够减要向前一位借1。

(随着学生的回答演示课件。

)师:你觉得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什么?生:三位数的减法。

师:带着前面学习的这些好的办法我们继续来学习三位数的减法,看看与上节课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贴出课题“三位数的减法”)【意图:通过对上节课内容的回顾,与学生进行协商,引导学生自主确定学习的目标。

】【讲授】(二)创设情境师:在看图找信息之前来猜个谜语,好吗?生:好!(课件出示谜语的谜面)师:谁来读一读谜面?指名学生读谜面。

师:这个谜语的谜底是一种动物,你猜到了吗?是什么?生:蝌蚪!师:你们真聪明!谜底就是小蝌蚪。

(课件出示小蝌蚪)同学们,你们听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吗?谁是小蝌蚪的妈妈呀?生:青蛙。

师:这个常识大家都知道,你们的课外知识真丰富!(演示课件)小蝌蚪从卵长成蝌蚪,长出后腿再长出前腿,到尾巴变短,变成青蛙,需要一个月的时间,这就是小蝌蚪的成长。

(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在小蝌蚪的成长中探索一些数学问题。

【意图:从学生喜爱的猜谜语的情境引入新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课件的演示,让学生了解蝌蚪的生长过程,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小蝌蚪长成青蛙是很困难的,从而激起学生保护蝌蚪的热情。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下《5.5小蝌蚪的成长 》教案 (1)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下《5.5小蝌蚪的成长 》教案 (1)

《小蝌蚪的成长(三位数笔算减法)》编写说明及教学建议学习目标1.借助数线和计数器,进一步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多位数减法的计算道理,并能正确计算。

2.经历把连续退位减法转化成不退位减法的过程,体验转化的思想。

3.引导学生通过反思计算中的常见错误,养成认真、有条理的计算习惯。

编写说明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基本掌握三位数减法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需要退位的减法。

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需要连续退位减法的口算和竖式计算。

教科书首先创设了“小蝌蚪变青蛙”这个涉及自然常识且小朋友感兴趣的情境,引出减法问题。

•东池塘有多少只蝌蚪没有变成青蛙?学习三位数减两位数需要连续退位的减法计算。

连续退位是学生遇到的新问题,也是多位数减法中的难点。

为帮助学生突破难点,除了竖式,教科书还呈现了结合口算和通过数线、计数器演示,启发学生用多种直观的方法体会连续退位的计算道理。

•西池塘有多少只蝌蚪没有变成青蛙?学习三位数减三位数需要连续退位的减法计算。

思路与上一个问题相同。

•他们做得对吗?和同伴说一说。

针对退位减法计算中的常见错误进行反思,进一步帮助学生关注计算中的关键点,保证计算的准确性。

试一试•开联欢会买了300个气球,吹好了76个,没吹好的还有多少个?主要探索整百数减几十几的减法。

类似的情况在一年级下册100以内数的减法计算时出现过,结合前一课时内容,学生此时的学习难度会有所降低。

教科书呈现了口算、拨计数器演示和竖式三种方法,其中计数器演示只给出了关键步骤。

•笑笑是这样算的,你能看懂吗?和同伴说一说。

学习把退位减法转化成不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

这是教科书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的又一种化难为易的尝试。

在计算“300—76”时,首先用被减数300减去1,然后用299减去76,最后在得数再加上1即可。

这样做的优点是把连续退位的减法转变成不退位减法,从而降低计算的难度,提高计算的准确性。

这种方法在一年级下册也出现过,学生不陌生,但也不像竖式那么熟悉,可能不会自觉使用,所以教科书的呈现方式是让学生解释笑笑的方法。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5.5《小蝌蚪的成长》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5.5《小蝌蚪的成长》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5.5《小蝌蚪的成长》北师大版作为一名资深的教师,我对于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5.5《小蝌蚪的成长》北师大版有着深入的研究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下面是我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以及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等方面进行的详细设计。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5章第5节,主要介绍了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教材中通过插图和文字描述了小蝌蚪从出生到成蛙的变化过程,以及它们在不同成长阶段的生活习性和外形特征。

教材还提供了一些相关的数学问题,如小蝌蚪的数量、大小比较等,供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和练习。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和生活习性,增强对自然生态的认识和关注。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对数学问题的敏感度。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他们的数学思维水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和生活习性,通过观察和比较,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难点则是如何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与数学知识相结合,解决相关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本节课的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1. 小蝌蚪的成长插图和图片2. 小蝌蚪成长过程的视频或动画3. 数学问题练习题4. 学生分组合作所需的材料和工具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小蝌蚪的成长插图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小蝌蚪的成长过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 数学问题解决:根据教材中提供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和解答。

例如:小蝌蚪的数量是多少?它们的大小比较是怎样的?学生可以分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4. 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亲身体验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例如:模拟小蝌蚪的生长环境,观察和记录它们的变化;或者制作小蝌蚪的手工作品,展示它们的成长过程。

六、板书设计1. 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图示2. 数学问题的解答过程和答案3. 学生实践操作的展示和评价七、作业设计1. 描述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包括它们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二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学设计-5.5《小蝌蚪的成长教学过程》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学设计-5.5《小蝌蚪的成长教学过程》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学设计5.5《小蝌蚪的成长教学过程》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五章第五节的内容,主题是《小蝌蚪的成长》。

我们将通过观察和比较,理解小蝌蚪的生长变化过程,并能够用图形和数字来表示它们的变化。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孩子们能够:1. 观察和描述小蝌蚪的生长变化过程。

2. 用图形和数字来表示小蝌蚪的生长变化。

3.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观察和描述小蝌蚪的生长变化过程,用图形和数字来表示小蝌蚪的生长变化。

难点:如何让孩子们理解和掌握用图形和数字来表示小蝌蚪的生长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小蝌蚪的生长图片、卡片、黑板。

学具:彩色笔、纸、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引入:我会给孩子们展示小蝌蚪的生长图片,让他们观察并描述小蝌蚪的生长变化过程。

2. 讲解与示范:我会用卡片和黑板来展示小蝌蚪的生长变化,并用图形和数字来表示它们的变化。

我会详细讲解每一步,确保孩子们能够理解和掌握。

3. 实践操作:孩子们将分组进行实践活动,他们需要用彩色笔、纸、剪刀和胶水来制作小蝌蚪的生长变化图。

我会巡回指导,帮助孩子们解决遇到的问题。

4. 展示与交流:每组将展示他们的作品,并解释小蝌蚪的生长变化过程。

其他组的孩子可以提问或给予评价。

5. 随堂练习:我会给孩子们发放练习题,让他们独立完成,然后我会进行讲解和反馈。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包括小蝌蚪的生长变化过程,用图形和数字来表示它们的变化。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孩子们观察家里的小动物,如小猫、小狗等,并用图形和数字来表示它们的生长变化。

答案: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观察,用图形和数字来表示小动物的生长变化。

例如,可以用一个正方形代表小猫的出生重量,然后用一条斜线连接到现在的重量,用数字标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我会在课后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效果,看看孩子们是否掌握了观察和描述小蝌蚪的生长变化过程,以及用图形和数字来表示小蝌蚪的生长变化。

5.5小蝌蚪的成长(1)(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5.5小蝌蚪的成长(1)(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5.5小蝌蚪的成长(1)(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今天,我要为大家带来一堂生动有趣的一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小蝌蚪的成长》课程。

这节课主要围绕5.5小蝌蚪的成长这一主题展开,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加减法运算,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来自第五章《有趣的动物》的5.5小蝌蚪的成长。

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小蝌蚪的成长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它们体型的变化。

通过观察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学生们将能够理解加减法的概念,并运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1. 让学生掌握小蝌蚪的成长过程,理解加减法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爱动物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加减法运算的概念。

难点:如何让学生通过观察小蝌蚪的成长,理解加减法运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小蝌蚪成长图片、PPT、黑板。

学具:学生手册、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5分钟)我会通过PPT展示小蝌蚪成长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小蝌蚪的变化,并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觉得小蝌蚪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它们变大了还是变小了?”让学生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2. 讲解与示范(10分钟)我会用PPT或黑板,详细讲解小蝌蚪的成长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它们体型的变化。

同时,我会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概念。

例如,我会说:“小蝌蚪一开始很小,然后它们吃了东西,变得越来越大。

这个过程就像我们做加法一样,越来越大。

”3. 实践操作(10分钟)让学生们分组进行实践操作,观察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并用彩笔在学生手册上画出小蝌蚪的成长变化。

同时,我会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们用加减法解决。

例如:“小蝌蚪一开始有2只,然后又来了3只,现在一共有几只?”每组选一名代表,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并分享他们在实践操作中的心得体会。

二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学设计-5.5《小蝌蚪的成长》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学设计-5.5《小蝌蚪的成长》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学设计5.5《小蝌蚪的成长》北师大版作为一名资深的教师,我对于二年级下册数学《小蝌蚪的成长》这一课题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独到的见解。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五章第五节的《小蝌蚪的成长》。

这一章节主要围绕小蝌蚪的生长过程,通过观察和记录小蝌蚪的生长变化,让学生掌握顺序数数的方法,并能够应用于实际生活情境中。

二、教学目标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学生对于顺序数数的方法的掌握和应用,以及对于“先再然后”的顺序词的理解和运用。

而教学重点则是学生能够观察和描述小蝌蚪的生长变化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向学生们展示小蝌蚪的生长图片,引导学生们观察和描述小蝌蚪的生长变化过程。

2. 讲解与示范:我会向学生们讲解顺序数数的方法,并示范如何正确地数出一周内小蝌蚪的生长变化。

3. 随堂练习:我会给学生们发放练习题纸,让他们运用顺序数数的方法,数出一周内小蝌蚪的生长变化。

4. 小组讨论:我会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运用“先再然后”的顺序词,描述小蝌蚪的生长变化过程。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小蝌蚪的成长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先再然后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学生们运用顺序数数的方法,数出一周内小蝌蚪的生长变化,并运用“先再然后”的顺序词,描述小蝌蚪的生长变化过程。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观察和记录小蝌蚪的生长变化,学生们掌握了顺序数数的方法,并能够应用于实际生活情境中。

同时,他们也能够理解和运用“先再然后”的顺序词。

然而,有些学生在数数时还是会出现错误,需要在课后进行个别辅导。

可以让学生们进一步观察和研究小蝌蚪的其他生长过程,如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以提高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关于顺序数数的方法的讲解和示范,这是学生们掌握数数技巧的关键。

我会以生动的例子和实际操作,向学生们讲解顺序数数的方法,并示范如何正确地数出一周内小蝌蚪的生长变化。

5.5《小蝌蚪的成长》(教案)- 2020--2021学年数学二年级下册 北师大版

5.5《小蝌蚪的成长》(教案)- 2020--2021学年数学二年级下册  北师大版

5.5《小蝌蚪的成长》(教案)- 2020--2021学年数学二年级下册北师大版教学内容《小蝌蚪的成长》是一节数学课,主要教学内容是通过观察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引导学生认识并学习基本的数学概念,如数量、大小、顺序等。

教学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观察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并记录下观察到的现象;第二部分是通过观察记录,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数学知识。

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小蝌蚪的成长过程,了解并学习基本的数学概念,如数量、大小、顺序等。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记录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小蝌蚪的成长过程,抽象出数学概念。

2. 如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量、大小、顺序等基本数学概念。

教具学具准备1. 小蝌蚪的成长过程的图片或视频。

2. 观察记录表。

3. 数数棒。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小蝌蚪的成长过程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 观察:让学生分组观察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并记录下观察到的现象。

3.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观察到的现象,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数学知识。

4. 解答: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数量、大小、顺序等基本数学概念。

5. 实践:让学生通过数数棒等教具,进行数学实践,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板书设计1. 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2. 数学概念:数量、大小、顺序。

3. 观察记录表。

4. 数数棒。

作业设计1. 观察并记录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2. 完成数学练习题。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在观察小蝌蚪的成长过程中,能够积极参与并记录下观察到的现象。

在讨论环节,学生能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发现其中的数学知识。

在实践环节,学生能够通过数数棒等教具,进行数学实践,巩固所学知识。

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讲解。

小蝌蚪的成长教学设计 (1)

小蝌蚪的成长教学设计 (1)

教师;王婷二年级数学下册《小蝌蚪的成长》(北师大标准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小蝌蚪的成长---(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教学目的: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多位数减法的计算道理,并能正确地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况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及竖式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三位数减法中的“退位”方法。

教学资源:课件、计数器。

教学流程:一、复习导入。

1、复习上节课内容(三位数不连续退位减法)2、回忆三位数不连续退位减法竖式计算中需要注意的地方,引出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

二、探索新知1.蝌蚪图,介绍蝌蚪及变成青蛙过程。

教育学生保护青蛙。

2、叫同学读相关内容3、课件出示课本表(1)你从情境图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2)你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数学问题?a.东池塘有多少只蝌蚪没有变成青蛙412-89=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回忆前面学过三位数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方法一:数值分解法方法二:拨计数器法方法三:竖式计算同学们观察一下,这样的竖式跟我们之前学的有什么不一样或者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啊?b.西池塘有多少只蝌蚪没有变成青蛙?要求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结果。

4.出示课本53页,他们做的吗?1)认真观察对吗?如果有错误,错在哪里?(2)指出错误三、巩固提高(竖式计算)1. 125-36= 210-145= 331-138= 900-229=四、总结课堂在这节课中你学到了什么?学生说环节;--------------------------------------------------------------------------------------------------------------------------------------------------------------------------------------------------------------------------------------------------------------------------------------------------------------------------------------------------------------------老师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小蝌蚪的成长-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小蝌蚪的成长-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小蝌蚪的成长北师大版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5 小蝌蚪的成长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的第五章内容,主题是“小蝌蚪的成长”。

这一章节的主要内容有:1. 小蝌蚪的生长过程;2. 计算小蝌蚪的成长速度;3. 比较小蝌蚪的成长速度。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理解小蝌蚪的生长过程,能够计算小蝌蚪的成长速度,并能够比较不同小蝌蚪的成长速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小蝌蚪的生长过程和成长速度的计算方法。

难点是理解成长速度的概念和如何比较不同小蝌蚪的成长速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小蝌蚪的生长过程,我准备了一些小蝌蚪的生长图片,还有成长速度的计算工具。

希望大家能够认真观察和操作。

五、教学过程1. 引入:请大家观察屏幕上的小蝌蚪生长图片,大家能说出小蝌蚪的生长过程吗?2. 讲解:我将为大家讲解小蝌蚪的生长过程,请大家认真听讲。

3. 练习:请大家计算一下这张图片中小蝌蚪的成长速度。

4. 讲解:我来为大家解答大家的问题,并讲解成长速度的概念。

5. 练习:请大家比较一下这两只小蝌蚪的成长速度,看谁成长得更快。

六、板书设计我将为大家设计一个简单的板书,上面会有小蝌蚪的生长过程和成长速度的计算公式。

七、作业设计1. 请大家观察自己身边的小动物,试着计算一下它们的成长速度。

答案:请根据观察结果进行计算。

2. 请大家找一找有关小蝌蚪的资料,了解它们的生长过程和成长速度。

答案:请根据找到的资料进行回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能够理解小蝌蚪的生长过程,能够计算成长速度,并能够比较不同小蝌蚪的成长速度。

希望大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观察身边的小动物,了解它们的生长过程和成长速度。

同时,也可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小蝌蚪的成长环境和其他影响成长速度的因素。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次教学中,我发现了几个需要重点关注和讲解的细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蝌蚪的成长(三位数笔算减法)》编写说明及教学建议学习目标
1.借助数线和计数器,进一步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多位数减法的计算道理,并能正确计算。

2.经历把连续退位减法转化成不退位减法的过程,体验转化的思想。

3.引导学生通过反思计算中的常见错误,养成认真、有条理的计算习惯。

编写说明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基本掌握三位数减法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需要退位的减法。

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需要连续退位减法的口算和竖式计算。

教科书首先创设了“小蝌蚪变青蛙”这个涉及自然常识且小朋友感兴趣的情境,引出减法问题。

•东池塘有多少只蝌蚪没有变成青蛙?
学习三位数减两位数需要连续退位的减法计算。

连续退位是学生遇到的新问题,也是多位数减法中的难点。

为帮助学生突破难点,除了竖式,教科书还呈现了结合口算和通过数线、计数器演示,启发学生用多种直观的方法体会连续退位的计算道理。

•西池塘有多少只蝌蚪没有变成青蛙?
学习三位数减三位数需要连续退位的减法计算。

思路与上一个问题相同。

•他们做得对吗?和同伴说一说。

针对退位减法计算中的常见错误进行反思,进一步帮助学生关注计算中的关键点,保证计算的准确性。

试一试
•开联欢会买了300个气球,吹好了76个,没吹好的还有多少个?
主要探索整百数减几十几的减法。

类似的情况在一年级下册100以内数的减法计算时出现过,结合前一课时内容,学生此时的学习难度会有所降低。

教科书呈现了口算、拨计数器演示和竖式三种方法,其中计数器演示只给出了关键步骤。

•笑笑是这样算的,你能看懂吗?和同伴说一说。

学习把退位减法转化成不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

这是教科书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的又一种化难为易的尝试。

在计算“300—76”时,首先用被减数300减去1,
然后用299减去76,最后在得数再加上1即可。

这样做的优点是把连续退位的减法转变成不退位减法,从而降低计算的难度,提高计算的准确性。

这种方法在一年级下册也出现过,学生不陌生,但也不像竖式那么熟悉,可能不会自觉使用,所以教科书的呈现方式是让学生解释笑笑的方法。

教学建议
首先,结合情境图理解问题。

教师可以用故事的形式向学生描述情境图并提出问题。

如池塘里有一些小蝌蚪,过了一段时间发现有的蝌蚪已经变成了小青蛙。

有多少只小蝌蚪还没有变成青蛙呢?我们一起算算看。

•东池塘有多少只蝌蚪没有变成青蛙?
教学时,可以参考以下教学环节。

(1)引导学生尝试独立列出算式。

(2)组织学生尝试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获得计算结果,学生能用一种口算方法算出结果即可。

为方便学生操作,教师可以提供不带珠子的计数器示意图,或只标有被减数的数线图,学生可以在上面画出计算过程。

(3)交流计算方法。

交流时,建议关注这些问题:在学生竖式计算有困难时,可以借助直观操作帮助学生理解计算的道理,如可以用计数器和他一起再拨一拨,直观感受连续退位的方法;要特别关注学生容易出错的关键点,如竖式中为什么百位数上的结果是3不是4,通过对类似问题的解释,加深学生对计算道理的理解。

在竖式计算中,为了避免出错,有的学生会在被减数上记录借位的情况,如下面的学生作品,在最初开始学习三位数减法时,可以尝试让经常出错的学生这样做一段时间,以加强学生对借位道理的理解。

•西池塘有多少只蝌蚪没有变成青蛙?
教学思路与上一个问题一致,即首先结合情境列出算式,再引导学生通过口算、在数线上画和在计数器上拨或画、用竖式计算出结果。

计算时,可以尝试让学生首先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独立计算,然后交流各自的算法。

如果学生自己选择算法时不出现在数线上画和在计数器上拨或画的情况,建议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这些操作过程解释竖式的计算过程,以加深对计算道理的理解。

•他们做得对吗?和同伴说一说。

(1)引导学生独立观察和思考,判断教科书上两个学生作品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如果不正确,错在哪里。

(2)组织学生交流,明确指出两个题目的错误。

左边的题目是数位没有对齐,右边的题目是忘记了退位。

试一试
•开联欢会买了300个气球,吹好了76个,没吹好的还有多少个?
教学思路与前文第一个问题一致,进一步的建议有两个。

(1)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十位上是。

时,借位的时候该怎么办?
(2)在此引导学生对三位数的减法计算进行简单梳理,可以参考以下两个环节。

①引导学生思考:计算三位数竖式减法时,要注意什么?例如,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

哪一位不够减就向前一位“借1当十”、写清退位点并在计算下一位时记住借走的“1”等。

必要时,可以针对典型错误进行集体订正。

②总结提升:第一,在三位数的减法计算中“哪一位上不够减,向前一位借1”;第二,要养成认真计算的习惯,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不要忘记借位。

•笑笑是这样算的,你能看懂吗?和同伴说一说。

教学时,可以参考以下教学环节。

(1)引导学生阅读“笑笑的方法”。

如让学生说说这里的三个算式表示的是什么意思,和前面“300-76=□”有什么联系,帮助学生明白这也是在算300-76,是一种口算的方式。

但是和前面的两种口算方法有所不同,笑笑是先把300拆成了“299+1”,再用299减76,计算出结果后再加10在笑笑把300看成“299+1”后,“299-76”就和学过的不退位减法一样了,只是一定要注意不能忘记在“299-76”的计算结果上加1。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有什么好处?300的后两位都是0,所以在计算时需要借位,这时需要转化。

让学生明白笑笑是把连续退位的减法转化成不退位的减法,这样做的好处是既降低了计算难度,又减少了计算错误。

同时,这个过程也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价值和计算方法的灵活性。

(3)引导学生反思:用笑笑的方法口算时要注意什么?如要注意拆开后两个
数的和一定要等于被减数,不要忘记在最后的结果中加上前面减掉的“1”等。

练一练
“练一练”一共8道题。

第1,2题是配合第1课时内容的练习,第3~5题是配合第2课时“试一试”内容的练习,第6~8题可作为两节课的综合练习。

第1题鼓励学生再次经历探索计算结果的过程,通过在数线上画一画、拨计数器体会每一步计算的道理。

第2题结合情境列式计算。

第3题配合“试一试”的问题串展开,练习三位数退位减法的竖式计算。

第4题鼓励学生先估算再用竖式计算。

从连线的任务看,通过估计,学生一般就可以找到答案,为了进一步验证估计的合理性可以进行竖式计算。

第5题鼓励学生再次体会把需要连续退位的减法转化成不退位的减法。

第6题鼓励学生结合情境列式计算,并解决问题。

第7题练习计算,同时题目还在鼓励学生列出算式的过程中,引导有序思考。

第8题鼓励学生结合情境,再经历一次解决减法问题的过程,并安排先估算,在估算的基础上再计算,通过计算和估算的对比,会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