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上教师资格证科目三初级语文真题
【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最新2018上半年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及答案(5.19下初中语文)
2018上半年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及答案(5.19下)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导入导入语: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置身于优美的山水之中,看山山有情,赏水水有意。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永州觅得了一处这样的清幽之境,让我们随他一起走进《小石潭记》。
(二)词句点拨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联系上下文疏通文意,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2.学生提出字词理解上的疑问,师生共同解决。
(1)“斗折蛇行”,“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斗”和“蛇”本身是名词,作状语了,分别解释为“像北斗七星一样”“像蛇一样”。
(2)“犬牙差互”“犬牙”解释为“像狗的牙”。
(3)“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
“可”“大约”。
“不可知其源”“不可久居”“明灭可见”中的“可”是“能”的意思。
(三)赏景探情1.赏景(1)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思考文章写了小石潭的哪些景物?它们的特点各是什么,找出文中的语言,然后用一个词概括。
水清:“如鸣佩环”,“水尤清冽”,“尤”是“特别”的意思。
石奇:“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形态各异。
树美:“青树翠蔓,参差披拂”。
鱼灵:鱼在水中如同在空中游动,没有依傍,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像是和游者相互玩乐。
强调鱼的动态和静态描写,突出小石潭水清。
(2)探求小石潭的源头,结合文中句子回答。
明确:溪岸“斗折蛇行”“犬牙差互”。
(3)再次朗读课文,想象小石潭的美景。
(4)探究文章的写作顺序。
“伐竹取道”发现小石潭,然后将远镜头逐渐地拉近到潭底,看到了潭底的全石,近岸旁如坻、如屿、如嵁、如岩的卷石,又欣赏了覆盖、缠绕、摇动、连接,随风飘荡的青树翠蔓,走近到潭中,对潭中的鱼儿进行了特写,然后又从潭水的西南方向去探寻源头。
“移步换景”,按游览顺序来写景。
2.探情(1)思考美景中作者的心情如何。
“乐”,可从“心乐之”和“似与游者相乐”看出。
(2)结合课文和柳宗元的生平经历,思考心情由乐转凄的原因。
2018年上半年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问题详解及解析汇报
2018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答案解析:初中语文一、单项选择题1、……讲解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引导学生体会“折柳”蕴含的惜别怀远之意,并举例进一步说明,下列适合的是(3分)正确答案: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2、……挑选一篇文章,与《秋天的怀念》《回忆我的母亲》组合完成散文周刊中“歌颂母亲”主题的组稿任务,下列适合的是(3分) 正确答案:B沈从文《湘行散记》3、……名著导读...推荐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下列适合的是(3分)正确答案:C老舍《济南的冬天》4、……学完《威尼斯商人》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文学人物画廊中的吝啬鬼”专题研究,下列作品不适合的是(3分)正确答案:D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5、……《马说》......要求学生举出一个与“其真不知马邪”中“其”的意义用法相同的句子,下列适合的是(3分)正确答案:A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宗璞(《紫藤萝瀑布》)6、……许多经典名句都是在学习前人佳句的基础上创新而成要求学生举例说明,下列不适合的是(3分)正确答案:D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7、……《藤野先生》......一学生认为“反语”都包含激愤之情,另一学生举例提出异议,下列例子适合的是(3分)正确答案:B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8、……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围绕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内容展开研讨,下列观点正确的是(3分)正确答案:A阅读书报是提升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9、……自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后,对“阅读教学和评价建议”的相关内容发表一些看法,下列观点正确的是(3分) 正确答案:B写作教学应当根据学生的困难适时提供指导10、……《荷叶母亲》选文旁边有一句批注:”这里为什么要插叙与故乡园院里的“莲花”有关的往事,这段文字属于语文教材的哪一个系统(3分)正确答案:A强调学生审美意识,培养审美情趣11、...整体形象来理解的...教学思路中可以看到,我是联系整体来看细节......把自己的情感融进去,而不是冷漠地作纯技术分析,对上述内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3分)正确答案:B理解词义,给学生释义方法12、……阅读某教师和《孤独之族》备课笔记的片段,按要求答题。
2018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级中学语文真题
2018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学习古诗词中“月亮”意象,教师请学生举出古人借月亮抒发对亲人思念之情的例子,下列适合的是()A.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B.从今若许闲乖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C.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2.学生阅读《朝花夕拾》,学习了阅读散文集的基本方法,教师准备再向学生推荐一部自主阅读的散文集,下列适台的是()A.孙犁《白洋淀纪事》B.沈从文《湘行散记》C.斯诺《红星照耀中国》D.法布尔《昆虫记》3.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主题活动,让小组提交阅读交流的作品,下列不适合的是()A.鲁迅《社戏》B.刘成章《安塞腰鼓》C.老舍《济南的冬天》D.汪曾祺《昆明的雨》4.教师讲解“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指出两句的意思是交错互补的,请学生再找出一个例子加以体会,下列适合的是()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C.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D.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铣衣冷难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5.学习朱自清的《春》,教师讲解“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一句的修辞手法,补充该修辞手法的例句,下列适合的是()A.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宗璞《紫藤萝瀑布》)B.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莫泊桑《我的叔权于勒》)C.我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强壮,而且不能冒险(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D.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让乔诺《植树的牧羊人》)6.学习戏剧单元,教师指导学生体会“在台词中融入唱词、民谣,快板等元素”的艺术效果,举出具有这种特征的作品,下列不适合的是()A.孙鸿《枣儿》B.老舍《龙须沟》C.魏明伦《变脸》D.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7.古诗中某些句子因为蕴含哲理而被后人反复引用,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某教师安排学生汇编这类诗句,下列不适合的是()A.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B.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8.某教师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针对“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写出读后感,下列观点正确的是()A.阅读书报杂志是提升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B.阅读书报杂志对精神世界的影响更为强烈C.阅读文学作品有助于积累多样的写作素材D.鉴赏文学作品应该具有同样的个性化体验9.教研室研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年版),教师们围绕“写作教学和评价”各抒己见,下列观点正确的是()A.不同学段的写作教学应当按照统一标准进行B.写作教学应当根据学生的困难适时提供指导C.写作评价结果必须采用书面方式分等级呈现D.写作评价过程应该以教师的全面批改为中心10.教科书中《卖油翁》设置了一道练习题:“有人可能会问,高超的箭法真的能等同于往壶里罐油吗?好箭法真的只是‘手熟’而己吗?再读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教师资格考试真题】2018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级中学语文真题
生: 一面跟着他们跑 的 跑 有意思 五个男孩顽皮果断 是 飞跑 而
我 先有所犹豫 后来被大家激将 才 跟着他们跑 更多的是随从 是好
奇。
生: 蹲在石架上 心惊肉跳 尽量往里靠
蹲 和 靠 字用得很好 写
出了 我 处境的危险 内心的恐惧 我们害怕的时候经常就是 蹲 着 靠
着的。
生: 接着 他们又开始向崖顶攀爬 这个 攀 字写出了那些孩子动作的老
5
晰 堪称典范 教师还可以提供一组课外材料 其中包含相互关联的句子 但句 子之间的语意联系不紧密 重点引导学生按一定的层次组织这些材料 重新调整 语序,写成一段层次清晰的文字。 对上述教学论文片段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学生习作中的问题是教师选择教学策略的依据 B.学生改进习作的层次问题需要掌握相关的知识 C.教科书选文均可作为训练习作层次的典型材料 D.课外材料在习作层次训练方面与课内形成互补 15.阅读某教师设计的语文综合性学习 匾额文化 活动方案,按要求答题。 活动一:了解匾额里的 错别字 猜猜匾额中 错别字 的寓意 让学生了解 有些匾额里的字看似有误,实际有独特的寓意。 活动二:理解匾额的独特寓意 归纳匾额的不同类型 比较不同类型匾额的功能 和悬挂的场合,理解其中的寓意。 活动三:探究匾额的文化内涵 小组合作 深入探究 全聚德 同仁堂 等知 名匾额的文化内涵;然后再说说自己看到的匾额 继续在小组内谈谈这些匾额的 文化内涵。 活动四: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幅匾额,配上文化内涵说明,送给最好的朋友。 对上述活动方案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活动一意在引导学生完成识字写字任务 B.活动二侧重训练学生逆向发散思维能力 C.活动三能够体现生活化的语文教学理念 D.活动四重在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二、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40 分) 阅读某教师《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学实录片段,完成第 16 题 师:课文中用了多个不同的动词表达 走 找一找 (学生找出相关动词: 爬
2018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答案解析(初级中学)
2018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初级中学)参考答案及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答案】D。
解析:A项诗句出自李白《月下独酌》,诗歌主要描写了诗人在月夜与“我外之我”的影子及月亮一同畅饮的情景,以奇特的构思、浪漫的想象,深刻地表现出诗人独斟独酌时举目无知音的孤独之情。
B项诗句出自陆游《游山西村》,诗中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
C项诗句出自李煜《相见欢》,作者借“月”抒发了国破家亡之悲。
D项诗句出自苏轼《水调歌头》,该词是苏轼在中秋节怀念弟弟子由时所写,表达了对远在他乡的亲人的思念之情。
2.【答案】B。
解析:A项,《白洋淀纪事》是孙犁创作的第一部较为完整的小说作品,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农村妇女群象。
B项,《湘行散记》是沈从文先生创作的散文集,该散文集中主要记录了作者返乡途中所遇之人与所见之事。
C项,《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是美国记者斯诺先生所写的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品重点描述了毛泽东和陕北红军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D项,《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所著的长篇科普文学作品。
3.【答案】C。
解析:A项,鲁迅的《社戏》用抒情的笔语描写了优美的自然山水景致和淳厚的民风,赞美了农民子女的优秀品质。
文中演社戏、看社戏的习俗风情散发出了浓厚的乡土气息,体现了江浙地区社戏的民俗文化。
B项,刘成章的《安塞腰鼓》通过写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来赞美黄土高原人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展现了黄土高原上的民俗文化。
C项,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是作者对济南冬天天气状况以及自然风光的描述,没有涉及民俗文化。
D项,汪曾棋的《昆明的雨》描写了昆明雨季中的菌子、杨梅、缅桂花等事物,穿插了对昆明风土人情的描写,体现了西南地区的民俗文化。
4.【答案】D。
解析:题干诗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全句可译为“面对窗户和镜子,梳理我的头发,贴我的花黄”。
2018年上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教师面试真题汇编含参考答案(精编版)
12018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初中语文教师面试真题汇编2018上半年山西省初中语文教师面试试题………………2-9 2018上半年安徽省芜湖市初中语文教师面试试题………10-17 2018上半年浙江省桐乡市初中语文教师面试试题………18-24 2018上半年辽宁省锦州市初中语文教师面试试题………25-28 2018上半年吉林省长春市初中语文教师面试试题………29-33 2018上半年湖北省武汉市初中语文教师面试试题………34-40 2018上半年湖北武汉市初中语文教师面试试题二………41-462018上半年湖北武汉市初中语文教师面试试题三………47-52 2018上半年吉林省白山市初中语文教师面试试题………53-60 2018上半年江苏省南京市初中语文教师面试试题………61-64 2018上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初中语文教师面试试题………65-70 2018上半年河北石家庄市初中语文教师面试试题………71-76 2018上半年湖北省孝感市初中语文教师面试试题………77-81 2018上半年江西省南昌市初中语文教师面试试题………82-86 2018年最新教师资格证面试程序及面试考试大纲………87-95含有面试考试程序最新面试考试大纲目录初中语文《蜡烛》一、考题回顾2345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我们由“蜡烛”可以联想到人们常常借蜡烛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蜡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蜡烛写离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蜡烛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寓意,那么这篇课文为什么以“蜡烛”为题,有什么深意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
(读完指导学生诵读)2.介绍作者西蒙诺夫。
3.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6 明确:本文的主要事件是写一位苏联青年红军战士,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一位南斯拉夫妇女不忍其暴尸战场,不顾年老体弱,艰难地将其掩埋,并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喜烛点燃在战士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
2018上半年北京教师资格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解析版
2018上半年北京教师资格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学习古诗词中“月亮”意象,教师请学生举出古人借月亮抒发对亲人思念之情的例子,下列适合的是()(常考)A.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B.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C.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A项,通过“我”、影子、月亮表达了诗人独自排遣寂寞的旷达不羁的个性和情感。
B项,该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纯朴生活的喜爱之情,诗中的“月”是显示时间的景物描写。
C项,该句诗写庭中的清幽景色,“月”是景物描写。
D项,借“月”表达了诗人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学生阅读《朝花夕拾》,学习了阅读散文集的基本方法,教师准备再向学生推荐一部自主阅读的散文集,下列适合的是()A.孙犁《白洋淀纪事》B.沈从文《湘行散记》C.斯诺《红星照耀中国》D.法布尔《昆虫记》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A项,《白洋淀纪事》是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
B项,《湘行散记》是沈从文的散文集代表作之一。
C项,《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D项,《昆虫记》是一部科普文学作品。
3.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主题活动,让小组提交阅读交流的作品,下列不适合的是()(易混)A.鲁迅《社戏》B.刘成章《安塞腰鼓》C.老舍《济南的冬天》D.汪曾祺《昆明的雨》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A项,《社戏》中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描绘了少年时代看社戏的场景,极具民俗文化。
B项,《安塞腰鼓》中描绘了腰鼓表演的壮观场面。
C项,《济南的冬天》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写景散文,文中没有涉及民俗文化。
D项,《昆明的雨》虽然也是一篇散文,但文中多处涉及民俗文化。
4.教师在讲解“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时,指出两句的意思是交错互补的,请学生再找出一个例子加以体会,下列适合的是()(常考)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C.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D.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题干中的“交错互补”即“互文”。
2018年上半年教师资格初中语文面试真题和解析
1.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及解析:《黄河颂》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回顾:1、题目:《黄河颂》2、内容:啊,朋友!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又坚强!这里,我们向着黄河,唱出我们的赞歌。
(歌词)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3、基本要求:(1)十分钟内完成试讲(2)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代领学生更好的理解黄河的气魄(3)带领学生分析主题思想(4)配合适当的板书答辩题目:1、这篇课文想表达什么情感?2、在教学中,你选择的是直接分析课文內容及其情感,如果在分析课文前增加一个了解黄河的环节,你该如何设置?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真题解析及参考答案【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语:同学们,上课之前,先让我们静静地观看一段视频,聆听一段音乐,请你边看边听边发挥想象,然后说说你看和听后的感受。
(播放视频,学生欣赏《黄河大合唱》。
)2.大家谈谈刚才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想?3.大家从音乐中感受到了激动、热血沸腾、悲壮等战斗的激情。
那么有谁知道这段音乐是在什么背景下,由谁创作产生的?(二)新课教学诵读课文,读出情感1.学习这首诗歌,首先要学会朗读,学会像诗人一样对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的母亲--黄河热情地歌颂!学生思考,怎样才能更好地朗诵好一首诗。
明确:①把握诗词的节奏、重音。
(语调激昂、感情豪迈。
)②时代背景的把握,对诗词语言的品味,调节自己的感情。
教资科三语文考试题及答案
教资科三语文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翩跹起舞B. 鬼斧神工C. 风声鹤唳(错误:应为“风声鹤唳”)D. 一诺千金2.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以下哪部作品?A. 《论语》B. 《道德经》C. 《岳阳楼记》D. 《庄子》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经过这次培训,他的教学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B.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品德也好。
C. 这个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D. 他因为生病,所以没有参加考试。
4.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哪位诗人的诗句?A. 李白B. 杜甫C. 苏轼D. 王维5.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A. 《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是清代的四大名著之一。
B. 《水浒传》的作者是罗贯中,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C. 《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D.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施耐庵,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6.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出自唐代诗人________的《春晓》。
7. “天净沙·秋思”是元代文学家________的作品。
8.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出自清代诗人________的《己亥杂诗》。
9.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出自宋代文学家________的《游山西村》。
10.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________的代表作之一。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1. 请简述《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性格特点。
12. 请简述《水浒传》中宋江的形象及其在梁山好汉中的地位。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3. 论述《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14. 论述《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智慧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五、作文题(20分)15. 以“我眼中的传统文化”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2018年上半年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第三批)
2018年上半年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第三批)为您带来《2018年上半年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第三批)》,来自考试回忆,仅供参考!更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的更新!希望给您带来帮助!祝您顺利通过考试!2018年上半年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第三批)初中语文《岳阳楼记》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导入昨天,我们感受了《岳阳楼记》的文采之美。
不过,华美的词藻下还有哪些妙处铸就了它的非凡风骨、朗朗英气呢?带着这样的疑惑,我们一起探幽觅胜。
(二)思想感情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a.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而“重修岳阳楼”说明了什么问题?b.作者在这里没有对岳阳楼详加描绘,原因是什么?c.课文三、四两段文字描绘了洞庭湖哪两幅画面?d.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e.“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字,分别指什么?f.“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g.“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教师引导。
2.学生思考讨论后明确:a.说明滕子京在逆境中“不以己悲”,仍奋发有为,有阔大的胸襟,和一般的“迁客”不同。
b.第一,作者明言“前人之述备矣”,因此不必再去重复;第二,从全文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在于介绍岳阳楼的建造经过和它的b.构造及景物,而在于借景抒情,引发出自己的观点。
c.第三段描绘了洞庭湖一幅阴冷的画面,第四段描绘了洞庭湖一幅晴朗的画面。
d.“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做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景转入议论,突出主旨。
e.“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异”,是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出的“迁客骚人”不同的感触,即“悲”与“喜”两种不同的心境。
2018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国考笔试真题(科目三)初中语文
2018上半年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真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讲解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引导学生体会“折柳”蕴含的惜别怀远之意,并举例进一步说明,下列适合的是(3分)正确答案: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2、……挑选一篇文章,与《秋天的怀念》《回忆我的母亲》组合完成散文周刊中“歌颂母亲”主题的组稿任务,下列适合的是(3分)正确答案:B沈从文《湘行散记》3、……名著导读...推荐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下列适合的是(3分)正确答案:C老舍《济南的冬天》4、……学完《威尼斯商人》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文学人物画廊中的吝啬鬼”专题研究,下列作品不适合的是(3分)正确答案:D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5、……《马说》......要求学生举出一个与“其真不知马邪”中“其”的意义用法相同的句子,下列适合的是(3分)正确答案:A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宗璞(《紫藤萝瀑布》)6、……许多经典名句都是在学习前人佳句的基础上创新而成要求学生举例说明,下列不适合的是(3分)正确答案:D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7、……《藤野先生》......一学生认为“反语”都包含激愤之情,另一学生举例提出异议,下列例子适合的是(3分)正确答案:B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8、……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围绕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内容展开研讨,下列观点正确的是(3分)正确答案:A阅读书报是提升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9、……自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后,对“阅读教学和评价建议”的相关内容发表一些看法,下列观点正确的是(3分)正确答案:B写作教学应当根据学生的困难适时提供指导10、……《荷叶母亲》选文旁边有一句批注:”这里为什么要插叙与故乡园院里的“莲花”有关的往事,这段文字属于语文教材的哪一个系统(3分)正确答案:A强调学生审美意识,培养审美情趣11、...整体形象来理解的...教学思路中可以看到,我是联系整体来看细节......把自己的情感融进去,而不是冷漠地作纯技术分析,对上述内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3分)正确答案:B理解词义,给学生释义方法12、......阅读某教师和《孤独之族》备课笔记的片段,按要求答题。
2018年上教师资格证科目三初级语文真题答案
2018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初级中学)参考答案及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答案】D。
解析:A项诗句出自李白《月下独酌》,诗歌主要描写了诗人在月夜与“我外之我”的影子及月亮一同畅饮的情景,以奇特的构思、浪漫的想象,深刻地表现出诗人独斟独酌时举目无知音的孤独之情。
B项诗句出自陆游《游山西村》,诗中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
C项诗句出自李煜《相见欢》,作者借“月”抒发了国破家亡之悲。
D项诗句出自苏轼《水调歌头》,该词是苏轼在中秋节怀念弟弟子由时所写,表达了对远在他乡的亲人的思念之情。
2.【答案】B。
解析:A项,《白洋淀纪事》是孙犁创作的第一部较为完整的小说作品,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农村妇女群象。
B项,《湘行散记》是沈从文先生创作的散文集,该散文集中主要记录了作者返乡途中所遇之人与所见之事。
C项,《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是美国记者斯诺先生所写的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品重点描述了毛泽东和陕北红军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D项,《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所著的长篇科普文学作品。
3.【答案】C。
解析:A项,鲁迅的《社戏》用抒情的笔语描写了优美的自然山水景致和淳厚的民风,赞美了农民子女的优秀品质。
文中演社戏、看社戏的习俗风情散发出了浓厚的乡土气息,体现了江浙地区社戏的民俗文化。
B项,刘成章的《安塞腰鼓》通过写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来赞美黄土高原人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展现了黄土高原上的民俗文化。
C项,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是作者对济南冬天天气状况以及自然风光的描述,没有涉及民俗文化。
D项,汪曾棋的《昆明的雨》描写了昆明雨季中的菌子、杨梅、缅桂花等事物,穿插了对昆明风土人情的描写,体现了西南地区的民俗文化。
4.【答案】D。
解析:题干诗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全句可译为“面对窗户和镜子,梳理我的头发,贴我的花黄”。
教师资格证考试《初中语文》笔试真题试卷及答案12套
教师资格证考试《初中语文》笔试真题试卷及答案12套目录:2014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初中语文》真题试卷及答案(精选).2014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初中语文》真题试卷及答案.2015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初中语文》真题试卷及答案(精选).2016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初中语文》真题试卷及答案.2016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初中语文》真题试卷及答案.2017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初中语文》真题试卷及答案.2017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初中语文》真题试卷及答案.2018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初中语文》真题试卷及答案.2018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初中语文》真题试卷及答案.2019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初中语文》真题试卷及答案.2019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初中语文》真题试卷及答案(精选).2020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初中语文》真题试卷及答案(精选).全文内容下载:百度:星宿人才网搜索:教师资格证考试《初中语文》笔试真题试卷及答案部分内容节选:2018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初中语文》真题试卷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
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根据题干要求选择正确答案。
(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教师准备选择一篇语言“如话家常”“平淡自然”的散文,指导学生品味散文语言。
下列作品适合的是()。
A、朱自清《春》B、茅盾《白杨礼赞》C、汪曾祺《昆明的雨》D、鲁迅《藤野先生》2.学习中国古代诗词,教师要求学生整理借明月思乡怀人的诗句。
下列不适合的是()。
A、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B、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D、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3.在戏剧学习活动中,学生排演讽刺喜剧,教师推荐剧目供学生选择。
【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2018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初中语文面试试题及参考解析
2018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初中语文面试试题及参考解析2018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已于5月19日,现将2018上半年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及答案汇总如下,希望对接下来的下半年的面试有所帮助。
《沁园春·雪》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PPT上播放视频《我爱你,塞北的雪》片断。
由“北方柔美深情的雪,过渡到北方豪迈的雪。
”这样导入从视听上吸引学生,营造气氛,开启学生形象思维(板书课题)。
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初读全词,在解题之后,指名学生轮读上下阙,全班听读,检查学生课前自读情况。
针对学生易错字音,借助投影仪进行正音教学,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齐读形式品味词的语音之美,初步感知教材(三)再读诗歌,体会意境1.词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图画?(北国雪景图)2.作者欣赏北国雪景的立足点在什么地方?(千米高的塬上)3.登高就能--(远眺),上阕有一个字能表达这个意思,这个字是--(望)。
4.作者在高处望见了哪些景物?(长城、大河、山脉、高原)5.如果说长城、黄河两个名词本身就带有雄壮的气势,那么作者怎样赋予山脉、高原奔放的气势?(使用比喻、拟人、化静为动)6.上述感受全是作者看到的吗?(不全是)其中带有很大的什么成份?(联想、想象)7.除此以外,作者还作了怎样的联想和想象?(在雪中想象雪后红日当空,白雪交映的壮丽景色)8.词中哪一句话可概括上阕这个意境磅礴,气势雄伟的画?(江山如此多娇)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9.作者这样评论古人,目的是什么?(评古为颂今——人民大众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10.词上阕写景下阕评古颂今,二者有什么关系?(前者是基础,正是由于“江山如此多娇”才会引无数英雄折腰,评古颂今就很自然)(四)拓展延伸现在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本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达作者情感?(五)课堂小结师生共同总结。
(六)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展开联想、想象,用一段文字描绘诵读本词时脑中浮现出的北方雪景画面。
2018年上半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语文》(初中)模拟卷一(答案版)
2018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模拟卷一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1.【答案】D。
解析:A项,《伤仲永》讲述的是名叫“方仲永”的神童,五岁便可指物作诗,天生才华出众,因后天不努力学习而沦为普通人的故事,劝解人们人的知识才能不能只依靠天资,也需要后天的努力。
B项,《墨池记》记叙了王羲之苦练书法而使周边池水尽黑,阐明了只有勤学苦练才能学有所成的道理。
C项,《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他人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师说》主要说明教师的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
故本题答案选D。
2.【答案】B。
解析:A项《最后一课》表达的是法兰西人的爱国之情;C项《威尼斯商人》主题是歌颂仁爱、友谊和爱情,同时也反映了资本主义早期商业资产阶级与高利贷者之间的矛盾;D项《百合花》再现了我国人民解放军热爱人民、不怕牺牲的精神。
3.【答案】D。
解析:其他三项都是喜剧。
4.【答案】B。
解析:杜甫的《春望》是五言律诗,A项《次北固山下》是五言律诗;B项《钱塘湖春行》是七言律诗;C项《过故人庄》五言律诗;D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五言律诗。
5.【答案】D。
解析:A项,“闹”字具有炼字效果,一个“闹”字不仅写出了杏花绽放的热烈,还还把人代入了一种花鸟纷飞的春意盎然之景。
B项,“割”字具有炼字效果,一个“割”字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雄伟景象。
C项,“见”字具有炼字效果,“见”字有一种不经意感,更能突出自由闲适之感。
故本题答案选D。
6.【答案】B。
解析:B项,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拟人)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
省略号表示列举同类事物,不能与“等”“等等”并用,这样会造成语义重复,故A错误。
破折号表示解释,不能与“即”“就是”等词语并用,这样会造成语义重复,故BD错误。
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初中语文课程基本理念中学习方式改变部分。
【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最新2018上半年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及答案(5.20下初中语文)
2018上半年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及答案(5.20下)初中语文《未选择的路》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导入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
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鲁迅也有“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样的想法。
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做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做对路的选择。
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有着特别的意蕴,它正是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播放课文的录音,让学生标出朗读的停顿,然后让学生自由读。
2.点两名学生分别朗读,思考:(1)这首诗是写什么,引起了你哪些思考?学生讨论。
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2)《未选择的路》中,“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义?这是一种怎样的表现手法?你还学过使用这种手法的课文吗?提示:人生之路;象征手法;《在山的那边》《白杨》等。
(三)深入研读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未选择的路》每一小节的意思:(1)伫立(思索)。
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2)决定(选择)。
(3)选择后的惆怅。
(4)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2.诗人为何选择了一条“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人迹更少的一条”“道路”? “这条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也因为“人迹更少”,需要人们去开拓,从而拓展成为一条大道;正因如此,这条道路更具有魅力,可见作者开拓进取的人生态度。
3.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
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
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明确: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
选择的路一步步变为现实,而生活中许多人往往对现实不满,总觉得还有其它的可能,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悔意由此而生,忧郁因此而起。
2018年上教师资格证科目三初级语文真题
生:这个“踏”字可以看出父亲的智慧。父亲不是直接去救孩子,而是一步一步教孩子下来: 先让孩子找到下面的岩石,然后告诉孩子具体的方法——“踏到那块岩石上”。让孩子觉得克服困难 其实很简单,就是利用好脚下的条件,一步一步地走出困境。
师:在父亲的帮助下,儿子有变化吗? 生:有的。“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这里的“探”字体现出“我” 从胆怯谨慎变得勇敢,生命中注入了自信的琼浆。 生:这里的“踩”字用得也非常好。“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踩到了安全,终于完成了脱 险的历程。“踩”字,刻画了受到磨炼走向成功的孩子形象。 师:父亲在紧急关头唤起了儿子的勇气,更为儿子赢得了宝贵的人生经验。今后,无论遇到怎 样的困难,都会想起这段难忘的经历,从而增强自己的勇气和信心。 问题: 16.(1)评析该教师教学过程中提问的目的。(10 分) (2)评析该教师课堂反馈的方法和效果。(10 分)
案例: 阅读下面的学生习作,回答第 17~18 题。
读书·实践·收获 ①我曾为一段曼妙的钢琴曲所触动。那优雅的旋律深深地吸引着我,让我下决心投入了钢琴的 学习。可未尝试多久我便发现,自己所演奏出的不过只是一个个拼凑而成的断音,尽管旋律可谓悦 耳,却始终无法打动人心。 ②抱着这样的烦恼,我翻开了《贝多芬传》。在书中,我仿佛看见了那个身影——贝多芬,身患 重病却坚强地在琴前创作的身影。他的命运无疑是多舛的,可他却没有曲服,坚决而肯定地说道: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失聪并未阻止他在音乐路上的前行,他坚强地战胜病魔,作出了一篇又一 篇经典的乐章。读到这儿,我的耳畔又一次响起了《命运交响曲》的旋律。此刻,这旋律是多么振 撼激昂,比我之前所听过的每一次都要更加猛烈,每一个音符都重重地捶击在我的心头。我看到了 与命运搏斗的贝多芬,与这旋律所结合,于我而言更加震动。不觉间,我早已泪流满面。 ③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便是我所要实现的能打动人心的旋律。我不仅学习了乐理,还懂得了 要使音符充满情感,音乐才能更加饱满。 ④在书中,我得到了这样的收获。音乐不仅是音律的结合,更包含了演奏者对乐曲的理解。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初级中学)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
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学习古诗词中“月亮”意象,教师请学生举出古人借月亮抒发对亲人思念之情的句子。
下列适合的是()。
A.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B.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C.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2.学生阅读《朝花夕拾》,学习了阅读散文集的基本方法,教师准备向学生推荐一部自主阅读的散文集。
下列适合的是()。
A.孙犁《白洋淀纪事》B.沈从文《湘行散记》C.斯诺《红星照耀中国》D.法布尔《昆虫记》3.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主题活动,让小组提交阅读交流的作品。
下列不适合...的是()。
A.鲁迅《社戏》B.刘成章《安塞腰鼓》C.老舍《济南的冬天》D.汪曾祺《昆明的雨》4.教师讲解“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指出两句的意思是交错互补的,请学生找出例子加以体会。
下列适合的是()。
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C.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D.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5.学习朱自清的《春》,教师讲解“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一句的修辞手法,补充该修辞手法的例句。
下列适合的是()。
A.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宗璞《紫藤萝瀑布》)B.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C.我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强壮,而且不能冒险(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D.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让·乔诺《植树的牧羊人》)6.学习戏剧单元,教师指导学生体会“在台词中融入唱词、民谣、快板等元素的艺术效果”,举出具有这种特征的作品。
下列不适合...的是()。
A.孙鸿《枣儿》B.老舍《龙须沟》C.魏明伦《变脸》D.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7.古诗中某些句子因为蕴含哲理而被后人反复引用,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教师安排学生汇编这类诗句。
下列不适合...的是()。
A.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B.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8.某教师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针对“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写出读后感。
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阅读书报是提升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B.阅读书报杂志对精神世界影响更为强烈C.阅读文学作品有助于积累多样的写作素材D.鉴赏文学作品应该具有同样的个性化体验9.教研室研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师们围绕“写作教学和评价”各抒己见。
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不同学段的写作教学应当按照统一标准进行B.写作教学应当根据学生的困难适时提供指导C.写作评价结果必须采用书面方式分等级呈现D.写作评价过程应该以教师的全面批改为中心10.教科书中《卖油翁》设置了一道练习思考:“有人会问,高超的箭法真的能等同于往壶里倒油吗?好箭法真的只是‘手熟’而已吗?再读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对编辑意图的分析,下列不恰..当.的是()。
A.强调学生审美意识,培养审美情趣B.鼓励学生展开对话,表达个人观点C.引导学生重读课文,整合文本信息D.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学会质疑探究11.阅读《春望》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
师:“国”对于杜甫来讲,那么重要么?“国”意味着什么呢?(边讲解边板书)古汉字中,“”字由两部分组成:(戈,武力)+(口,城邑)。
本义是武力守卫的一方疆域。
金文“國”再加“口”(口,城邑)另造“國”代替,表示古代诸侯封地而建的、均有武力守卫的城邦。
东汉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或,邦也。
从口从戈,以守一。
一,地也。
”解释“國”为一片有士兵守卫的疆域。
(投影并讲解)“国”字有两种解读:其一,国都,指京都长安(朱东润.春望[A].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1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110-111);其二,国家。
杜甫今存诗歌1400余首,“国”字共出现127次,经统计分类,有50多例解释为“国家”。
国家破亡于一位爱国者来讲,痛莫大焉。
对上述教学实录中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增加积累,认识更多繁体字B.理解词义,给学生释义方法C.通过实践,学会查字典方法D.激发兴趣,了解不同造字方法12.阅读某教师《海底两万里》教学反思片段,按要求答题。
文学名著阅读,其核心当然在于阅读,没有阅读就没有对情节的了解和把握,就无法明确整部作品的脉络和主线,自然也就不能对整部作品的主题、情感做出深刻的理解。
初二年级的学生,缺乏阅读的自觉性,且也缺乏阅读的技巧方法,只是粗略阅读,图个表层“意思”。
如果没有老师的引导,学生往往不会主动深入地探索文本、思考作品背后的深刻内涵。
也就是说,读完一本名著不容易,读懂一本名著就更难了。
因此,在学生的文学著阅读中,老师一定要发挥自身指导作用。
在我原先的设计中,学生每天要阅读《海底两万里》两节内容,并对各节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名著基本的情节。
而在后续的设计中,我发现仅这样并不能促进学生对名著的深入理解。
受其他老师启发,我安排学生在周末选择作品中最打动自己的三个情节来配画,并说明理由。
对上述教学反思片段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配画的教学设计是为了有效地梳理全书情节B.学生每天的文学名著阅读量必须有统一的要求C.名著阅读导读作业可以既有限定性,又有选择性D.没有教师的指导,初中生就无法读完一本名著13.阅读两位教师教学《中国石拱桥》的课堂小结,按要求答题。
教师甲: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发现了吗?要说清楚一个事物,既要注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还要注意怎么说。
比如把一个不熟悉的事物介绍给别人,可以用熟悉的事物来替代。
再比如,准确地列出数字就使得说明更加科学严谨。
如果能对一个事物分类进行介绍,就会更加清楚明白。
教师乙:今天学习《中国石拱桥》,中国石拱桥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我们应该很好地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又建成了各种各样的桥,这是古人不能想象的,我们还要通过我们的智慧与汗水建造通往幸福生活的美丽桥梁。
对上述课堂小结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教师甲的总结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对事物进行准确说明B.教师乙的总结能够让学生准确地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C.两位教师的课堂小结诠释了说明文阅读的重点与难点D.两位教师的课堂小结给学生提供了解读说明文的策略14.阅读某教师关于写作教学的论文片段,按要求答题。
有些学生的习作,整体的段落安排比较清楚,但各段中的层次却不清晰。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按一定的顺序组织句群。
比如,空间顺序、动静关系等。
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剖析教科书选文中某些段落的层次关系,学习有条理地表达。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第二段,有二百多字,写了植物、动物,远景、近景,静态、动态,视觉感受、听觉感受、味觉感受等众多内容,层次清晰,堪称典范。
教师还可以提供一组课外材料,其中包含相互关联的句子,但句子之间的语意联系不紧密。
重点引导学生按一定的层次组织这些材料,重新调整语序,写成一段层次清晰的文字。
对上述教学论文片段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学生习作中的问题是教师选择教学策略的依据B.学生改进习作的层次问题需要掌握相关的知识C.教科书选文均可作为训练习作层次的典型材料D.课外材料在习作层次训练方面与课内形成互补15.阅读某教师设计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匾额文化”活动方案,按要求答题。
活动一:了解匾额里的“错别字”。
猜猜匾额中“错别字”的寓意,让学生了解有些匾额里的字看似有误,实际有独特的寓意。
活动二:理解匾额的独特寓意。
归纳匾额的不同类型,比较不同类型匾额的功能和悬挂的场合,理解其中的寓意。
活动三:探究匾额的文化内涵。
小组合作,深入探究“全聚德”“同仁堂”等知名匾额的文化内涵;然后再说说自己看到的匾额,继续在小组内谈谈这些匾额的文化内涵。
活动四: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幅匾额,配上文化内涵说明,送给最好的朋友。
对上述活动方案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活动一意在引导学生完成识字写字任务B.活动二侧重训练学生逆向发散思维能力C.活动三能够体现生活化的语文教学理念D.活动四重在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二、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20分,第17题8分,第18题12分,共40分)案例:阅读某教师《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学实录片段,回答第16题。
师:课文中用了多个不同的动词表达“走”,找一找。
(学生找出相关动词:“爬”“跑”“移”“攀”“踏”“探”“踩”等)师:作者为什么要运用这么多与“走”相关的动词?生:是为了避免呆板和单调。
师:也有这一作用。
不过,这些动词可能包含着更加丰富的内涵呢,大家找找看。
老师先举个例子,我觉得“他们就朝一座悬崖飞跑而去”中“飞跑”两字就用得很好,它写出了活泼的童心,让我们一下就感受到五个小男孩的活泼好动。
生:“一面跟着他们跑”的“跑”有意思,五个男孩顽皮果断,是“飞跑”。
而“我”先有所犹豫,后来被大家激将,才“跟着他们跑”,更多的是随从,是好奇。
生:“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蹲”和“靠”字用得很好,写出了“我”处境的危险、内心的恐惧。
我们害怕的时候经常就是“蹲”着、“靠”着的。
生:“接着,他们又开始向崖顶攀爬”,这个“攀”字写出了那些孩子动作的老练。
师:是啊,面对危险,其他的孩子因为有经验,行动有板有眼,“攀爬”是沉稳。
“攀”既点出了孩子们爬山的熟练,又对比鲜明地衬托出“我”的胆怯。
其实,还有“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的“踏”字,可以看出父亲的什么,能分析一下吗?生:这个“踏”字可以看出父亲的智慧。
父亲不是直接去救孩子,而是一步一步教孩子下来:先让孩子找到下面的岩石,然后告诉孩子具体的方法——“踏到那块岩石上”。
让孩子觉得克服困难其实很简单,就是利用好脚下的条件,一步一步地走出困境。
师:在父亲的帮助下,儿子有变化吗?生:有的。
“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这里的“探”字体现出“我”从胆怯谨慎变得勇敢,生命中注入了自信的琼浆。
生:这里的“踩”字用得也非常好。
“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踩到了安全,终于完成了脱险的历程。
“踩”字,刻画了受到磨炼走向成功的孩子形象。
师:父亲在紧急关头唤起了儿子的勇气,更为儿子赢得了宝贵的人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