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全章教案

合集下载

华师大版八下数学20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复习与小结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八下数学20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复习与小结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八下数学20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复习与小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是华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的重要内容。

教材主要介绍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方法,包括数据的图表表示、统计量的计算和数据的判断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提高他们对数据的敏感度和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基本方法,对数据的图表表示和统计量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数据的判断和分析方面还存在困难,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数据的图表表示、统计量的计算和数据的判断方法,提高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和自主学习,学生能够运用数据处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数据处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对数据的敏感度和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数据的图表表示、统计量的计算和数据的判断方法。

2.难点:数据的判断和分析方法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数据处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自主学习法: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准备好相关的教学材料和案例,包括PPT、教材、案例资料等。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教材,了解数据的图表表示和统计量的计算方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如商品销售数据的处理,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数据处理的方法和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教材中的知识点,包括数据的图表表示、统计量的计算和数据的判断方法。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和示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方法。

八年级数学下册第20章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20.1平均数3加权平均数的应用教案华东师大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第20章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20.1平均数3加权平均数的应用教案华东师大版

20.1平均数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意义,会计算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

(2)能利用计算器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3)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体会“权"的意义,知道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

2、过程与方法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加工整理的过程,能利用平均数、加权平均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互相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重点与难点1、重点: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难点:加权平均的原理.教学方法本节课通过计算每月平均使用的电话费引入平均数的概念,并介绍用计算器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

1、由于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算术平均数的概念,所以关于“算术平均数的意义”一小节的教学,主要是要引导学生观察各种统计图.建议首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分组交流,然后共同归纳出怎样通过统计图计算出平均值。

2、让学生验证一组数据中每个数与这组数据的平均数的差的和为0,认识到平均数是将各数据之间的差异互相抵消(抹平)的结果,由此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3、计算器的统计功能键的使用应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应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过程,并将计算结果互相交流.教具准备教学用三角板、圆规、画好图的小黑板.加权平均数的应用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教师讲解:上节课我们介绍了加权平均的概念,初步会计算一个量在不同取值时的加权平均.这节课我们将应用加权平均概念解决实际问题.首先我们来思考下列问题来加深我们对权重的认识:商店里有两种苹果,一种单价是3.50元/千克,另一种单价为4元/千克.如妈妈各买了2千克,那么妈妈所买苹果的平均价格为3.543.752+=(元/千克),这种算法对吗?为什么? 如果妈妈买了单价为3。

50元/千克的苹果1千克,单价为4元/千克的苹果3千克,那么这种算法对吗?为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提出:如果不同价格的苹果买的数量一样,也就是权重一样,那么采用上述方法取平均数是合理的.如果按加权计算,每种苹果价格的权重都为50%,其价格的平均数为3。

华东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说课稿《第20章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20.2 数据的集中趋势(第2课时)》

华东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说课稿《第20章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20.2 数据的集中趋势(第2课时)》

华东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说课稿《第20章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20.2 数据的集中趋势(第2课时)》一. 教材分析华东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20章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是学生在掌握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本章主要让学生了解数据的集中趋势、离散程度和分布形状,从而对数据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第20.2节数据的集中趋势(第2课时)主要介绍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在反映数据集中趋势方面的作用。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

但是对于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在反映数据集中趋势方面的理解还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深入理解这三个统计量在描述数据集中趋势方面的特点和作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的含义,掌握它们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它们来描述数据的一般水平。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体会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在反映数据集中趋势方面的作用,提高数据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在反映数据集中趋势方面的作用。

2.难点:理解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在反映数据集中趋势方面的差异和局限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和统计软件进行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具体的数据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

2.探究新知:(1)介绍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体会这三个统计量在反映数据集中趋势方面的作用。

(3)引导学生探讨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

3.巩固新知:通过课堂练习和小组讨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的概念和方法。

第20章 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教案

第20章  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教案

第20章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20、1 选择合适的图表进行数据整理1、扇形统计图教学目标1、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并能从获取有用的信息。

2、体会扇形统计图处理数据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复习观察第123页的“2001年北京每日气温图”和“2001年新加坡每日气温图”。

从中发现:北京气温四季分明,新加坡一年四季温差不大,你们更喜欢住在哪个城市?这一章我们将共同探讨如何恰当地表示数据,比较两组数据的变化幅度。

二、新课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见到和用到各种各样的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就是其中的一种。

1.获取扇形统计图上的信息问题1:在某所医院的健康宣传栏里有幅海报,如图,显然,这样的统计图比文字更具有表现力!(1)小组交流:这样的统计图告诉我们什么?(直观、清楚地告诉我们失去牙齿的原因)(2)图中各个扇形分别代表什么?(图中的各个扇形分别代表了各种失去牙齿的原因的人数占全体或各年龄段的百分比)。

(3)人们失去牙齿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牙周病)(4)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失去牙齿最主要原因有没有变化?(有;10~24岁,最主要原因是龋齿;40岁以上最主要原因是牙周病)(5)每个圆中所有扇形表示的百分比之和为多少?(百分比之和为1)(6)量一量,每个扇形的圆心角度数是多少?(7)思考,如果不用量角器测量,你能根据百分比计算各个圆心角的度数吗?因为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告诉我们各部分数量占总数量的百分比,所以我们在表示数据时常常会用到它。

2.利用扇形统计图处理数据问题2.2002年12月3日22点16分,从摩纳哥蒙特卡洛举行的国际展览大会上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中国当选为2010年世博会的东道主!选举的方式是由国际展览局89个成员国的代表以无记名方式进行投票。

在首轮投票中,中国以36票居第一,韩国28票,俄罗斯12票,墨西哥6票,波兰被淘汰。

在第二轮投票中,中国获38票,韩国34票,俄罗斯10票,墨西哥遭淘汰。

初中数学 第20章数据的分析 全章教案

初中数学 第20章数据的分析 全章教案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20.1数据的代表20.1.1平均数(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2、使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在数据统计中的意义和作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字,是反映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特征数。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突破的方法:1、重点:会求加权平均数2、难点:对“权”的理解1、加深对加权平均数的理解2、会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从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会用计算器求加权平均数的值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课题20.1 数据的代表课时:六课时第一课时20.1.1 平均数【学习目标】1、使学生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2、使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在数据统计中的意义和作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字,是反映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特征数。

【重点难点】重点:会求加权平均数难点:对“权”的理解【导学指导】学习教材P124-P127相关内容,思考、讨论、合作交流后完成下列问题:1.你认为P124“思考”中小明的做法有道理吗?为什么?2.正确的解法应是怎样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3.什么是加权平均数?4.P125“例1”中,所求的结果已不再是各人听说读写成绩的简单平均,而是听说读写成绩的加权平均数,它们的权分别是多少?5.P126“例2”中,两名选手的单项成绩都是两个95分与一个85分,为什么他们的最后得分不同呢?谈谈你对权的作用的体会。

【课堂练习】1.教材P127练习第1,2题。

2、在一个样本中,2出现了x1次,3出现了x2次,4出现了x3次,5出现了x4次,则这个样本的平均数为.3、某人打靶,有a次打中x环,b次打中y环,则这个人平均每次中靶环。

4、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部门经理,现对甲、乙两名应聘者从笔试、面试、实习成绩三个方面表现进行评分,笔试占总成绩20%、面试占30%、实习成绩占50%,各项成绩如表所示:试判断谁会被公司录取,为什么?5、在一次英语口试中,已知50分1人、60分2人、70分5人、90分5人、100分1人,其余为84分。

吉林省八年级数学下册20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复习课教学设计5新版华东师大版

吉林省八年级数学下册20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复习课教学设计5新版华东师大版

吉林省八年级数学下册20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复习课教学设计5新版华东师大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20章《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的复习课。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提高数据分析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但部分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等方面存在模糊之处。

此外,学生对数据分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提高他们的数据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提高数据分析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处理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

2.难点:数据分析的方法及其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和数据,用于课堂分析和讨论。

2.准备课件,展示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过程。

3.准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实际数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这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展示课件,回顾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

通过对数据的处理过程进行讲解,使学生巩固已学知识。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选取一个案例,运用数据处理方法进行分析和解决。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呈现一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数据分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数据分析的重要性。

华师大版数学教案 八年级下册 第20章 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

华师大版数学教案 八年级下册 第20章 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如果一组数据 85,80,x,90 的平均数是 85,则 x=85.
2.某生在一次考试中,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的平均分为 80 分,物理、
政治两科的平均分为 85,则该生这 5 门学科的平均分为 82.
3.某中学举行“红五月”歌咏比赛,六位评委对某位选手的打分为 77,82,
2.给出计算过程并板书:(见课本第 131 页) 3.解完上题后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如图 20.1.3(b),在你所绘制的 条形统计图中画出一条代表平均人数 40 的水平线,图中代表各班人数的五个条 形,有的位于这条线的上方,有的位于它的下方.想一想,水平线上方超出部分 与下方不足部分在数量上有什么关系? 【归纳结论】学生回答后总结:因为平均数是 40,如果把超出的部分记为 正数,不足的部分记为负数,那么它们之和应该为零. 探究 3:用计算器求平均数 以例 2 中八年级各班学生人数这组数据为例,按键顺序如下:
解:设投进 3 个球的人数为 a,投进 4 个球的人数为 b, 根据已知有
2.随机抽查某城市 30 天的空气状况统计如下:
其中,w≤50 时,空气质量为优;50<w≤100 时,空气质量为良;100<w≤150 时,空气质量为轻微污染.
(1)请用扇形统计图表示这 30 天中空气质量的优、良、轻微污染的分布情 况;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些与平均数有关的问题.我们在小学已经学过了算术 平均数,它就经常被用来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
出示课本 P130“回顾” 【教学说明】教师要求学生计算出平均值,学生计算完后,教师给出答案. 强调:在这一道题目中使用了统计表,统计表可以清楚地表示一组数据,同 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如有必要,要学会使用统计表.
点的游客人数基本不,有关数据如下表所示:

华东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20章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20.2 数据的集中趋势(第2课时)》

华东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20章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20.2 数据的集中趋势(第2课时)》

华东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20章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20.2 数据的集中趋势(第2课时)》一. 教材分析华东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20章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主要让学生掌握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方法,本节课是第2课时,主要学习数据的集中趋势。

教材通过实例引入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它们的意义和应用,从而能熟练地计算和运用它们。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对于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于它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还不够熟练。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如何选择合适的统计量来描述数据集中趋势还存在疑问。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并能熟练地计算和运用它们。

2.让学生掌握选择合适的统计量来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方法。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计算和应用。

2.难点:选择合适的统计量来描述数据集中趋势。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来掌握知识。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2.小组合作任务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思考如何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5分钟)讲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并通过PPT展示相应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它们的意义和应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通过小组合作任务,让学生实际操作,选择合适的统计量来描述数据集中趋势。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思考在实际问题中,如何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统计量,并进行交流分享。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强调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在描述数据集中趋势中的应用。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华东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20章《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全册教案

华东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20章《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全册教案

班级------小组---- 姓名-- --20.1平均数 (1)【学习目标】1、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并能熟练地应用计算器来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2、能运用数据信息分析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对问题的讨论,感受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乐趣。

【学习重难点】 1、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2、理解领会平均数的实际应用。

【自主学习】 (一)学法指导1、用10分钟时间认真阅读教材第130页至134页的内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运用。

2、用15分钟时间独立完成本学案,能应用平均数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二)教材导读1、平均数: 如果有n 个数21,x x …n x ,那么(1nx =-21x x +…+n x )叫做这n 个数的平均数。

2、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的四个步骤: (1)--------,打开计算器;(2)--------------,启动系统计算功能; (3)输入所有数据;(4)计算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理解此用法应注意以下内容:(1)在进行计算前,应先将计算器调整至进入统计状态. (2)在输入一组新数据时注意清除以前存储的数据.(3)由于计算器的型号不同,计算步骤可能有所不同,必须认真阅读计算器的使用说明. 拓展 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时容易忘记清除内存这一步骤,而造成平均数错误. (三)预习自测1、10个数的平均数是358,其中有两个数是458,则其余8个数的平均数是 。

2、5个数的平均数是14,7个数的平均数是20,4个数的平均数是18,那么这16个数的平均数是 ( )A 17.625B 18.5C 18.56D 16.5 3、如果a 和7的平均数是4,那么a 是 。

4、某活动小组4位成员中,有两位成员的平均年龄为12岁,另两位成员的年龄为11岁和13岁,则他们的平均年龄为 。

5、公交308路总站设在一居民小区附近,现随机抽查了10个班次的乘车人数,结果如下:20,23,26,25,29,28,30,25,21,23.试计算这10个班次的乘车人数平均数. (四)我的疑惑 【合作探究】问题一:小明所在班级的学生平均身高是 1.4m ,小强所在班级的学生平均身高是1.5m ,小明一定比小强矮吗?问题二:某市抽样调查了1000户家庭的年收入,其年收入最高的只有一户,是38000元,由于只将这个数据输入错了,所以计算机显示的这1000户的平均年收入比实际年收入值高出342元,那么输入计算机的那个错误数据是多少?问题三:某市三个郊县的人数及人均耕地面积如下表:郊县 人数(万) 人均耕地面积(公顷) A 15 0.15 B 7 0.21 C100.18求这个市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是多少?(精确到0.01公顷)(分析:人均耕地面积=总耕地面积总人口)解:∵总耕地面积=总人口=∴人均耕地面积=【当堂测试】1、教材133页练习1,2题.134页练习1,2题。

八年级数学下册第20章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20.3数据的离散程度教案新版华东师大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第20章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20.3数据的离散程度教案新版华东师大版

20.3.1 方差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方差的定义和计算公式.理解方差的概念的产生和形成的过程.会用方差计算公式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极差、方差的应用过程,体会数据波动中的极差、方差的求法时以及区别,积累统计经验.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认识数据处理的实际意义.教学重点:方差产生的必要性和运用方差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并掌握其求法.教学难点:理解方差公式,运用方差对数据波动情况的比较、判断.教学过程一、课题引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健儿取得了51金,21银,28铜的好成绩,位列金牌榜首位,其中,中国射击队功不可没,取得了四枚金牌.如果你是教练:现要挑选甲,乙两名射击手其中一名参加比赛.若你是教练,你认为挑选哪一位比较适宜?甲、乙两名射击手的测试成绩统计如下:⑴请分别计算两名射击手的平均成绩;⑵请根据这两名射击手的成绩在下图中画出折线统图;⑶现要挑选一名射击手参加比赛,若你是教练,你认为挑选哪一位比较适宜?为什么?二、活动探究:1.方差的定义:设有n个数据,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分别是,…,我们用它们的平均数,即用来衡量这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并把它叫做这组数据的方差,记作。

方差意义:用来衡量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在样本容量相同的情况下,方差越大,说明数据的波动越大,越不稳定.归纳总结:(1)方差应用能更广泛地衡量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2)方差主要应用在平均数相等或接近时;(3)方差大波动大,方差小波动小,一般选波动小的.2.因此在上一题的引入中:计算方差的步骤可概括为“先平均,后求差,平方后,再平均”.在刚才的例子中,乙选手的方差为3.2,甲选手的方差为0.4,即S2甲< S2乙,因此,甲选手的成绩比较好,发挥比较稳定,在平均数相同的情况下,建议教练选甲选手参赛.三、巩固提高1.样本5、6、7、8、9的方差是多少?2. 已知样本数据101,98,102,100,99,则这个样本的方差是()A、0B、1C、D、23. 7,7,7,7,7的方差是多少?方差是()4. 5、6、7、8、9、的平均数是( ),方差是().98,99,100,101,102的平均数是(),方差是().50,60,70,80,90的平均数是(),方差是().5. 3,10,15,18的平均数是( ),方差是().53,60,65,68的平均数是(),方差是().150,500,750,900 的平均数是(),方差是().四、小结(1)知识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2)方法小结:求一组数据方差的方法:先求平均数,再利用方差公式求方差。

华东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20章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20.1平均数(第1课时)》

华东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20章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20.1平均数(第1课时)》

华东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20章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20.1平均数(第1课时)》一. 教材分析华东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20章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主要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本章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学会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内容为第20章的第1课时,主要介绍平均数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分数和小数的运算,对数学概念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实际问题的理解程度不同,解题能力有所差异。

在导入环节,教师可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平均数的定义,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能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均数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

2.难点:如何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导入,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计算,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用于导入环节。

2.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环节。

3.准备课件,用于呈现环节。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组数据:小明身高165cm,小红身高160cm,小刚身高162cm。

提问:这三人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平均数的定义: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并通过课件展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几个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如:一组数据:2,3,4,5,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一些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评,重点讲解正确解题思路和错误原因。

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20章《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说课稿

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20章《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说课稿

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20章《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20章《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是学生在学习统计学知识过程中的重要一章。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基本方法,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概率统计打下基础。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数据的收集、数据的整理、数据的描述和数据的分析四个部分。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掌握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培养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学习了初中的统计学知识,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数据分析方面还较为薄弱,需要通过本章的学习来提高。

此外,学生在本章的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一些新的数学概念和方法,如频数、频率、图表等,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理解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基本方法,掌握频数、频率的概念,学会使用图表来表示数据。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培养对数据和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基本方法,频数、频率的概念,图表的绘制。

2.教学难点:数据分析的方法和技巧,图表的绘制和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黑板和教具等进行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本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数据的收集:讲解数据的收集方法,让学生了解数据的来源和收集过程。

3.数据的整理:介绍数据的整理方法,如列表、排序等,让学生掌握数据整理的基本技巧。

4.数据的描述:讲解频数、频率的概念,教授图表的绘制方法,如条形图、折线图等,让学生能够通过图表来描述数据。

5.数据的分析:教授数据分析的方法和技巧,如平均数、中位数等,让学生能够对数据进行分析。

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20章《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20章《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20章《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是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20章的内容,本章主要让学生掌握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和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章内容包括:数据的收集、数据的整理、数据的描述和数据的分析。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时已经学习了统计的初步知识,对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描述数据有一定的了解,但分析数据的能力较弱。

此外,学生对于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较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和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统计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统计方法分析问题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小组合作,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教具等辅助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3.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统计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实物教具。

2.练习题、案例素材。

3.统计软件(如Excel、SPSS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数据,如彩票中奖号码、考试成绩等,引导学生关注数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四个环节,通过实例展示每个环节的具体操作。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数据收集和整理,每组选择一个实例进行分析。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针对每组的结果,进行讨论和评价,引导学生掌握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方法。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20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复习课教案3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20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复习课教案3

第20章教材内容第20章复习课 3 上课时间月日第节教具多媒体课型复习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以及方差的含义和求法过程与方法自主探索交流合作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数据处理的意义和方法教学重点应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教学难点应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教学内容与过程教法学法设计一、导学目标:加深对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理解,并能应用他们解决相关的问题。

二、自主学习,夯实基础(一):【知识梳理】1.描述数据集中趋势和平均水平特征的数平均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位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众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述数据波动大小(离散程度)特征的数(1)方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计算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极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课前练习】3.在某旅游景区上山的一条小路上,有一些断断续续的台阶.图11是其中的甲、乙路段台阶的示意图.请你用所学过的有关统计知识(平均数、中位数、方差和极差)回答下列问题:(1)两段台阶路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2)哪段台阶路走起来更舒服?为什么?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并学会分析解决问题。

鼓励学生自主总结归纳知识,加强理解并帮助记忆.通过例题讲解和纠(3)为方便游客行走,需要重新整修上山的小路.对于这两段台阶路,在台阶数不变的情况下,请你提出合理的整修建议.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4. 1.某校把学生的纸笔测试、实践能力、成长记录三项成绩分别按5 0%20 0%、30%的比例计人学期总评成绩,9 0分以上为优秀,甲、乙、丙三人的各项成绩如下表(单位:分),学期总评成绩优秀的是()A.甲 B.乙、丙 C.甲、乙 D.甲、丙5.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有()①一组数据的标准差是它的差的平方;②数据8,9,10,11,1l的众数是2;③如果数据x1,x2,…,x n的平均数为x,那么(x1-x)+(x2-x)+…(x n-x)=0;④数据0,-1,l,-2,1的中位数是l.A.4个 B.3个 C.2个 D.l个错,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灵活应用.通过练习巩固知识,提高难度,使学生学会应用并得到发展.教学反思。

(完整版)第20章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全章教案.docx

(完整版)第20章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全章教案.docx

第20 章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一.教学内容:§21.1 算平均数与加平均数§21.2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用[学目]⑴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意,会算一数据的算平均数和加平均数.⑵能利用算器算一数据的平均数.⑶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加平均数的概念,体会“ ”的意,知道算平均数与加平均数的系与区.⑷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和意,会求一数据的中位数、众数.二.重点、点:1.重点:⑴加平均数的算方法.⑵掌握中位数、众数等数据代表的概念.2.点:⑴加平均的原理.⑵ 恰当的数据代表数据做出判断.三. 1.知梳理:算平均数的意如果有 n 个数:,,⋯,那么数据的平均数=,个平均数叫做算平均数.平均数是我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比熟悉的的概念,如平均分、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平均量等等,由公式可知,平均数与出的一数据中的每一个数的大小都有关系,所以平均数是数据的“重心”,反映了数据的平均状,是描述一数据集中的特征数字中最重要的数据,也是衡量一数据波大小的基准.2.加平均数一般地,于f1个 x1,f2个 x2,⋯, f n个 x n,共 f1+f2+⋯+ f n个数成的一数据的平均数.个平均数叫做加平均数,其中f1, f2,⋯, f n叫做,个“ ”,含有衡所占份量的重之意,即(i= 1, 2,⋯k)越大,表明的个数越多,“ ”就越重.加平均数的算公式与算平均数的算公式,上是一回事.一般情况下,当一数据中有很多数据多次重复出,加平均数的算公式是算平均数算公式的另一种表形式,用加平均数公式算更便.3.用算器求平均数.4.扇形的制作⑴扇形:利用和扇形来表示体和部分的关系,即用代表体,中的各个扇形分代表体中的各个部分,扇形的大小反映部分占体的百分比的大小,的叫扇形.⑵扇形的特点:扇形的大小反映部分占体的百分比的大小.根据可以直接看出象所占的比例和每部分相体的大小.⑶制作步:①利用各部分与体的百分比关系求出各个扇形的心角,算方法是:心角= 360°×百分比;②画出表示体的,并在上画出表示各部分的扇形的区域,加以注;③写出所绘制的扇形统计图的名称.扇形统计图利用圆和扇形来表示总体和部分的关系,统计图中圆的大小与具体数据无关.各扇形所占的百分比之和为 1.5.中位数与众数①中位数:把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把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②中位数的计算:先将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重新排列,如果有奇数个数据,则处在最中间的那个数就是中位数;如果有偶数个数据,则处在最中间的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就是中位数.③众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④众数的计算:求众数时只要看在一组数中重复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就是众数.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数据重复出现的都最多,那么这几个数据都是这组数据的众数.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我们往往关心众数.通常的“最佳”、“最受欢迎”、“最畅销”等等的评选活动都是用投票的方法取众数得到的.6.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选用⑴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特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是用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这三个统计量的各自特点是: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其中任何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众数着眼于对各数据出现频率的考察,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其众数往往是我们关心的一种统计量;中位数则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即当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后,最中间的数据为中位数,因此,某些数据的变动对它的中位数没有影响.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从不同的侧面提供了一组数据的面貌,正因为如此,我们把这三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⑵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分别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中等水平、和多数水平,都能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它们互相之间可能相等也可能不相等,没有固定的大小关系,但是三个统计量不总是有实际意义、总是合适的,它们都有各自的适用范围.这就产生了该选用哪一个统计量的问题了.相比之下,平均数是最常用的指标.由于计算平均数时,要用到每一个数据,所以它对数据的变化比较敏感.有时能获得较多的信息.但当数据中含有极个别特别大或特别小的数据时,它就不能很好地反映一般水平了.这时就要选用其它的统计量或者像歌唱比赛那样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了.四、典型例题例1:某班第一小组有 12 人,一次数学测验成绩如下: 85、96、74、100、96、85、79、65、 74、85、65、80,试计算这 12 人的数学平均分.分析: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 12 个数据全部加起来,再除以 12 即可.但是面对这样一组数字相对比较大的数组时,可以想办法,把数字的大小先降下来,这里可以以80 为基准,每个数都减去80 组成一个新数组,计算出平均数后,再加上80 就得到原数组的平均数.解:(解法一)利用平均数公式得:平均分==82(分);(解法二)每个数都减去 80 后建立新数组为: 5、 16、- 6、 20、16、 5、-1、- 15、- 6、 5、- 15、0,则新数组的平均数为:=2.所以原数组的平均分=80+2=82(分).例2:我校举行文艺演出,由参加演出的 10 个班各派一名同学担任评委,每个节目演出后的得分取各个评委所给分的平均数,下面是各评委给七年级三班一个节目的分数.评委编1234567810号9评分 7.20 7.25 7.00 7.10 10.00 7.30 7.20 7.10 6.20 7.15 ⑴该节目的得分是多少分 ?此得分能否反映该节目的水平 ?⑵你对 5 号和 9 号评委的给分有什么看法?⑶你认为怎样计算该节目的分数比较合理?为什么 ?分析:本题涉及到关于样本的选取要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因为有些数据对样本平均数的影响很大(如 5 号和 9 号的数据),因此,为了公正、合理应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以减少它们对平均数的负面影响,保证评判的公正性.解:⑴平均分为:=7.35(分).此得分不能反映该节目的水平;⑵5 号评委的给分偏高, 9 号评委的给分偏低,他们都脱离实际,不能公正地代表节目的实际水平;⑶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这样可以避免某些特殊数据带来的负面影响,保持评判的公正性.例 3:若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是12,那么另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是多少 ?分析:平均数是将各个数据的和除以数据的个数求得的,因此,我们可以先求出已知数据的总数,再找出另一组数据与它的联系,从而求解.解:因为=12.所以=60.所以===15.例4:某人事部经理按下表所示的五个方面给应聘者记分,每一方面均以10 分为满分,如果各方面的权数及四个应征者得分如下(单位:分),问谁受聘的可能性最大 ?条件权数张三李四何五白六学历157988经验158778社交76854效率86567外貌55678分析:谁受聘就应看谁的分数高,只要应用加权平均数分别计算各人的平均分,比较大小就可以了.解:张三的平均分==6.8(分);李四的平均分== 7.32(分);何五的平均分== 6.86(分);白六的平均分=7.28(分).平均分结果显示李四的分数最高,所以李四受聘的可能性最大.例 5:下表是某班 20 名学生的一次语文测验成绩统计表:成绩(分)5060708090人数(人)23x y2若 20 名学生的平均成绩是72 分,请根据上表求x 、y 的值.分析:这里有两个未知量,就应得到关于它们的两个等量关系,不难发现,一个是从总人数方面,另一个是从平均数方面得到两个等量关系,从而列方程组进行求解.解:由题意得:解得例6:如图,这是某晚报“百姓热线”一周内接热线电话的统计图,其中有关环境保护问题的电话最多,共 70 个,请回答下列问题.⑴本周“百姓热线”共接到热线电话多少个 ?⑵根据以上数据绘成扇形统计图.分析:学会读图获取信息是关键.图中“环境保护问题的电话”达35%,共70 个,可求出“百姓热线”电话的总数,再根据各种电话所占的百分比计算出扇形圆心角的度数.解:⑴70÷35%= 200,即本周“百姓热线”共接到热线电话 200 个;⑵分别计算出其他项目在扇形统计图中的圆心角的度数:奇闻轶事: 360O×5%=18°;其他投拆: 360°× 15%=54O;道路交通:360°× 20%=72O;环境保护: 360°× 35%=126°;房产建筑: 360°× 15%= 54°;表扬建议: 360°× 10%=36°.画扇形统计图,如图所示.例7:为了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某校组织课外小组对该市做空气含尘调查,下面是一天每隔 2 小时测得的数据如下:0.03,0.04, 0.02,0.03,0.04,0.01,0.03, 0.03,0.04,0.05,0.01,0.03.(单位:克 /立方米)⑴求出这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⑵若国家环保局对大气飘尘的要求为平均值不超过每立方米 0.025 克,问这天该城市的空气是否符合国家环保局的要求 ?分析:⑴这组数据的众数就是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是 0.03;中位数需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然后取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即是中位数.⑵能否符合要求,关键是看平均数与 0.025 的大小,若平均数小于 0.025 就符合,否则,就不符合.解:⑴由众数的定义和题意知这组数据中 0.03 出现的次数最多,故这组数据的众数是 0.03.将这组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得到:0.01,0.01, 0.02,0.03,0.03,0.03,0.03, 0.03,0.04,0.04,0.04,0.05.其中最中间的两个数据都是0.03,所以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0.03.⑵这天测得的数据的平均数为:==0.03.也就是说这天城市的空气飘尘的平均值为 0.03 克/立方米,大于国家环保局的规定 0.025 克/立方米,所以这天该城市的空气不符合国家环保局要求.例8:某公司销售部有营销人员 15 人,销售部为了制定某种商品的月销售定额,统计了这 15 人某月的销售量如下:每人销售件数1800510250210150120人数113532⑴求这 15 位营销人员该月销售量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⑵假设销售部负责人把每位营销员的月销售额定为320 件,你认为是否合理,为什么 ?如不合理,请制定一个比较合理的销售定额,并说明理由.分析:平均数受极个别数据影响,而中位数和众数不受极个别数据影响.根据这些知识对本题进行解答即可.解:⑴平均数为:= 320(件);中位数是 210 件,众数是 210 件.⑵不合理.因为 15 人中有 13 人的销售额达不到 320 件,320 件虽然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但它受1800 件这个特殊值的影响,使它不能反映营销人员的一般水平.而中位数反映的一组数据的中等水平,众数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大多数的水平,所以把每位营销员的月销售额定为210 件比较合适.例9:如图,公园里有甲、乙两群游客正在做团体游戏,甲群游客的年龄分别是 12, 12,12,13, 14,15, 16,16,27;乙群游客的年龄分别为: 3,4,4,5,5,6,6,6,55, 60.⑴分别求出两群游客年龄的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⑵甲、乙两群游客年龄的平均数能代表他们各自的年龄特征吗 ?如果不能代表,那么哪个数据能代表 ?分析:我们把一组数据中其值过大(或过小)的数据看作异常数(或异常值),如本例中乙群游客的 55 和 60 就是异常数,有异常数时,其平均数可能相差较大,这时用中位数或众数来描述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解:⑴甲群游客:平均数=≈15(岁),众数是 12 岁,中位数是 14 岁.乙群游客:平均数==15.4 (岁),众数是 6 岁,中位数是 5.5 岁.⑵甲群游客年龄的平均数能代表他们的年龄特征,乙群游客年龄平均数不能代表他们的年龄特征.用中位数或众数来代表他们各自的年龄特征比较合适.五、课堂小结:请同学们回顾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用自已的语言概括出来。

华师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教案-第20章 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第20章 章目标总览

华师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教案-第20章 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第20章  章目标总览

数学课堂教学资料设计
第20章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教材简析
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的概念与计算;从统计图分析数据的其中趋势以及离散程度.我们已经学会了如何收集数据以及如何表示数据,本章从实际问题出发,认识用平均数、加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用方差刻画一组数据相对于平均数的离散程度;用一个数刻画一组数据某一方面的特征,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概貌,这是进一步进行数据分析、统计推断的基础.
本章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主要考查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的求法及合理选用,利用它们的意义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行评判是近几年中考的热点,命题形式灵活多样.
教学指导
【本章重点】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的计算.
【本章难点】
正确选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和方差进行数据的描述和分析.
【本章思想方法】
1.掌握数形结合思想,如:从统计图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就是利用了数形结合思想.2.掌握方程思想,如:本章中常利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意义,根据题意列出方程(组),通过解方程(组)解答问题.
课时计划
20.1平均数2课时
20.2数据的集中趋势2课时
20.3数据的离散程度1课时
数学课堂教学资料设计。

八年级数学下册20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教案新版华东师大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20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教案新版华东师大版

第20章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
一. 教学内容:
20.1 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
20.2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选用
20.3 极差、方差与标准差
二.学习目标
⑴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意义,会计算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⑵能利用计算器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⑶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体会“权”的意义,知道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
⑷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和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
三.重点、难点
1. 重点:
(1)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掌握中位数、众数等数据代表的概念.
(3)认识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并能灵活计算、应用;
(4)认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会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进行评价;
(5)会求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与标准差,并会用它们表示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序;(6)能借助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
2. 难点:
(1)加权平均的原理.
(2)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判断.
(3)灵活计算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极差、方差与标准差;
(4)在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与标准差意义的基础上,对生活中的某些数据发表自己的看法,做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统计意识,提高数据处理能力.
四、课时安排
20.1 平均数 4课时
20.2 数据的集中趋势 2课时
20.3 数据的离散程度 2课时
复习总结 2课时16章
课型
情感态度价
分式的约分和通分运算
教法学法设计
纳知识,
通过例题讲解和纠
错,加深学生对知识的
教学反思。

最新八下第20章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电子教案教案

最新八下第20章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电子教案教案

八下第20章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电子教案教案课题20.1.1算术平均数的意义总序号课型新课授课日期教具三角板.直尺教学方法实践探究、讲练结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巩固统计的知识;知道算术平均数的意义;会正确计算算术平均数。

过程与方法培养观察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情感与态度通过实例引入,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唤起学生学数学的兴趣重点、1,会计算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2,理解算术平均数的意义难点对于算术平均数的意义的理解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二次备课(或师生活动设计)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评委打的分数: 8.5分设问:你能说说评委是运用了什么数学知识算出这最后得分的吗?(板书课题)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1、生活中的算术平均数(1)、下表是小明一家2009年7-12月水费统计表,请你帮小明算一算:平均每月花费了多少元水费?2009年7-12月水费用统计表(2)、统计图中的平均数去年入秋以来,我国西南地区遭遇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给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正值抗旱救灾的关键时刻,我国很多地方发起“我捐出一瓶水,灾区的小朋友就能多喝一口水。

”爱心捐助活动!例1:我市某学校也开展了人人献爱心捐助活动,下图反映的是某班学生捐水量和人数之间的关系。

请根据图中信息计算:(1)求该班人数?(2)总共捐多少瓶水?三、联系实际,拓展巩固1.抢答:(1)、如果一组数据是5,x,3,4的平均数是5,那么x=_______(2).某班共有学生50人,平均身高为158cm,其中30名男生平均身高为160cm,则20名女生的平均身高为________.2、合作交流:招聘启事东风超市因工作需要,现招一批导购员。

本超市员工月均收入2000元。

欢迎有意者前来报名!2、议一议(1)河水的平均水深是110厘米,不熟水性的小明身高150厘米,他要过河的对岸,会遇到危险吗?如果你也在现场你会同意让小明过去吗?师小结:平均数代表的是平均水平!不一定是每个数据的值(2)计算导入中郭晶晶的跳水成绩1、试算2、解释:四、课堂小结五、作业:课本130练习第1. 2 题做到作业本上板书设计20.1.1算术平均数的意义1.算术平均数的意义;2.计算算术平均数。

华东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20章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20.3数据的离散程度

华东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20章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20.3数据的离散程度

华东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20章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20.3数据的离散程度一. 教材分析华东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20章《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中的20.3节《数据的离散程度》是本章的重要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离散程度的定义和意义,掌握极差、方差、标准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

教材通过实例引入离散程度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掌握离散程度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学习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的基本方法,对数据的处理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离散程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可能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探究活动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数学公式和计算方法有一定的恐惧心理,需要教师通过耐心讲解和引导,帮助学生克服恐惧,建立信心。

三. 教学目标1.理解离散程度的定义和意义,掌握极差、方差、标准差的计算方法。

2.能够运用极差、方差、标准差对数据进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离散程度的定义和意义。

2.极差、方差、标准差的计算方法。

3.运用极差、方差、标准差对数据进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实例引入: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入离散程度的概念,让学生感知和理解离散程度的意义。

2.探究活动:学生进行小组探究,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掌握离散程度的计算方法。

3.讲解示范:教师对离散程度的计算方法进行讲解和示范,让学生明确计算步骤和方法。

4.练习巩固:让学生通过练习题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包含离散程度概念、计算方法和练习题的PPT。

2.实例数据:准备一些具体的数据实例,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离散程度的概念。

3.练习题: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如某学校八年级(3)班同学身高数据,引导学生感知和理解离散程度的概念。

数学八年级下册第20章《数据的整理》教案 (2)

数学八年级下册第20章《数据的整理》教案 (2)

20.2数据的集中趋势20.2.1中位数和众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中位数和众数,并会求出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和中位数.【过程与方法】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和作用,它们也是数据代表,可以反映一定的数据信息,帮助人们在实际问题中分析并做出决策.【情感态度】会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教学重点】认识中位数、众数这两种数据代表.【教学难点】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除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也常用来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将一组数据按照从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处于正中间位置的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中位数是一个位置代表值,例如在一组不相等的数据中,小于和大于它们的中位数的数据各占一半.说一说下面两组数据的中位数分别是多少?你能说说这两个中位数的意义吗?(1)5,6,2,3,2;(2)5,6,2,4,3,5.二、典例精析,掌握新知【例】在一次男子马拉松比赛中,抽得12名选手的成绩(单位:分)如下:136140129180124154146145158175165148(1)这12名选手成绩的中位数是多少?(2)一名选手的成绩为142分,他的成绩如何?【教学说明】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依定义进行探讨.显然(1)是(2)的铺垫,只要找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就可以知道142分的成绩如何.在学生独立探索过程中,教师巡视,关注学生将数据按顺序排列的情况,关注学生是否能准确书写解答过程.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称为这组数据的众数,如果一组数据中两个数据的频数一样,都是最大,那么这两个数据都是这组数据的众数.当一组数据中有较多的重复数据时,众数往往是人们所关心的一个量.说一说下面这组数据的众数是多少?解释它的意义.5,2,6,7,6,3,3,4,3,7,6【教学说明】让学生学以致用,加深对众数意义的理解.三、师生互动,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是怎样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意义及各自特征的?与同伴交流.课后作业完成《课堂导练1+5》本课时对应练习.教学反思探求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是一项技能,是教学重点但不是教学难点.教学时可先让学生直观感知,体验在数据的个数是奇数时求中位数的方法,然后在练习中安排偶数个,学生碰到问题,教师不急于解答,而是由觉得能解决的学生来解答.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学得开放,学得明白,教师教得轻松,又省时高效.20.2.2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选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描述众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区别,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自己的评判.【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背景,区分刻画“平均水平”的三个数据代表,形成获取数据、继续巩固对各种图表信息的识别与获取能力,养成对生活中所见到的统计图表进行数据处理和评判的主动意识.【情感态度】将知识的学习放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作为数据处理过程的一部分,认识到数字与现实的联系.通过与同学间的交流合作,培养大家的合作精神.【教学重点】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之间的差异.【教学难点】灵活运用这三个数据代表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平均数、众数及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但描述的角度和适用范围有所不同.二、典例精析,掌握新知【例】某商场服装部为了调动营业员的积极性,决定实行目标管理,即确定一个月销售目标,根据目标完成的情况对营业员进行适当的奖惩.为了确定一个适当的目标,商场统计了每个营业员在某月的销售额(单位:万元),数据如下:171816132415282618192217161932301614152615322317151528281619(1)月销售额为哪个值的人数最多?中间的月销售额是多少?平均的月销额是多少?(2)如果想确定一个较高的销售目标,你认为月销售额定为多少合适?说明理由.(3)如果想让一半左右的营业员都能达到目标,你认为月销售额定为多少合适?说明理由.【分析】(1)中的目的是依次探讨月销售额的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为了便于解答,应对所给出的30个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如列出频数分布表或频数分布直方图);(2)(3)小题则是选择平均数、中位数或众数来解决问题,这样可进一步认识用样本估计总体及数据处理.【教学说明】教师先予以分析,引导学生阅读理解题意,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由学生自主探究,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及时引导学生利用频数分布表(或直方图)来找出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辅导.三、师生互动,课堂小结今天你有哪些收获?与同伴交流.课后作业完成《课堂导练1+5》本课时对应练习.教学反思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力求做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探究,最终学会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章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一. 教学内容:§21.1 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21.2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选用[学习目标]⑴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意义,会计算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⑵能利用计算器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⑶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体会“权”的意义,知道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⑷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和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二. 重点、难点:1. 重点:⑴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⑵掌握中位数、众数等数据代表的概念.2. 难点:⑴加权平均的原理.⑵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判断.三. 知识梳理:1. 算术平均数的意义如果有n个数:,,…,那么这组数据的平均数=,这个平均数叫做算术平均数.平均数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比较熟悉的的概念,如平均分、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平均产量等等,由公式可知,平均数与给出的一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的大小都有关系,所以平均数是这组数据的“重心”,反映了这组数据的平均状态,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字中最重要的数据,也是衡量一组数据波动大小的基准.2. 加权平均数一般地,对于f1个x1,f2个x2,…,f n个x n,共f1+f2+…+f n个数组成的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为.这个平均数叫做加权平均数,其中f1,f2,…,f n叫做权,这个“权”,含有权衡所占份量的轻重之意,即(i=1,2,…k)越大,表明的个数越多,“权”就越重.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与算术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实际上是一回事.一般情况下,当一组数据中有很多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是算术平均数计算公式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用加权平均数公式计算更简便.3. 用计算器求平均数.4. 扇形统计图的制作⑴扇形统计图:利用圆和扇形来表示总体和部分的关系,即用圆代表总体,圆中的各个扇形分别代表总体中的各个部分,扇形的大小反映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的大小,这样的统计图叫扇形统计图.⑵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扇形的大小反映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的大小.根据统计图可以直接看出统计对象所占的比例和每部分相对总体的大小.⑶制作步骤:①利用各部分与总体间的百分比关系求出各个扇形的圆心角,计算方法是:圆心角=360°×百分比;②画出表示总体的圆,并在圆上画出表示各部分的扇形的区域,加以标注;③写出所绘制的扇形统计图的名称.扇形统计图利用圆和扇形来表示总体和部分的关系,统计图中圆的大小与具体数据无关.各扇形所占的百分比之和为1.5. 中位数与众数①中位数:把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把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②中位数的计算:先将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重新排列,如果有奇数个数据,则处在最中间的那个数就是中位数;如果有偶数个数据,则处在最中间的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就是中位数.③众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④众数的计算:求众数时只要看在一组数中重复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就是众数.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数据重复出现的都最多,那么这几个数据都是这组数据的众数.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我们往往关心众数.通常的“最佳”、“最受欢迎”、“最畅销”等等的评选活动都是用投票的方法取众数得到的.6.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选用⑴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特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是用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这三个统计量的各自特点是: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其中任何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众数着眼于对各数据出现频率的考察,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其众数往往是我们关心的一种统计量;中位数则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即当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后,最中间的数据为中位数,因此,某些数据的变动对它的中位数没有影响.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从不同的侧面提供了一组数据的面貌,正因为如此,我们把这三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⑵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分别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中等水平、和多数水平,都能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它们互相之间可能相等也可能不相等,没有固定的大小关系,但是三个统计量不总是有实际意义、总是合适的,它们都有各自的适用范围.这就产生了该选用哪一个统计量的问题了.相比之下,平均数是最常用的指标.由于计算平均数时,要用到每一个数据,所以它对数据的变化比较敏感.有时能获得较多的信息.但当数据中含有极个别特别大或特别小的数据时,它就不能很好地反映一般水平了.这时就要选用其它的统计量或者像歌唱比赛那样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了.四、典型例题例1:某班第一小组有12人,一次数学测验成绩如下:85、96、74、100、96、85、79、65、74、85、65、80,试计算这12人的数学平均分.分析: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12个数据全部加起来,再除以12即可.但是面对这样一组数字相对比较大的数组时,可以想办法,把数字的大小先降下来,这里可以以80为基准,每个数都减去80组成一个新数组,计算出平均数后,再加上80就得到原数组的平均数.解:(解法一)利用平均数公式得:平均分==82(分);(解法二)每个数都减去80后建立新数组为:5、16、-6、20、16、5、-1、-15、-6、5、-15、0,则新数组的平均数为:=2.所以原数组的平均分=80+2=82(分).例2:我校举行文艺演出,由参加演出的10个班各派一名同学担任评委,每个节目演出后的得分取各个评委所给分的平均数,下面是各评委给七年级三⑵你对5号和9号评委的给分有什么看法?⑶你认为怎样计算该节目的分数比较合理?为什么?分析:本题涉及到关于样本的选取要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因为有些数据对样本平均数的影响很大(如5号和9号的数据),因此,为了公正、合理应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以减少它们对平均数的负面影响,保证评判的公正性.解:⑴平均分为:=7.35(分).此得分不能反映该节目的水平;⑵5号评委的给分偏高,9号评委的给分偏低,他们都脱离实际,不能公正地代表节目的实际水平;⑶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这样可以避免某些特殊数据带来的负面影响,保持评判的公正性.例3:若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是12,那么另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是多少?分析:平均数是将各个数据的和除以数据的个数求得的,因此,我们可以先求出已知数据的总数,再找出另一组数据与它的联系,从而求解.解:因为=12.所以=60.所以===15.例4:某人事部经理按下表所示的五个方面给应聘者记分,每一方面均以10分为满分,如果各方面的权数及四个应征者得分如下(单位:分),问谁受分析:均分,比较大小就可以了.解:张三的平均分==6.8(分);李四的平均分==7.32(分);何五的平均分==6.86(分);白六的平均分=7.28(分).平均分结果显示李四的分数最高,所以李四受聘的可能性最大.例5成绩(分)50 60 70 80 90人数(人) 2 3 x y 2 若分析:这里有两个未知量,就应得到关于它们的两个等量关系,不难发现,一个是从总人数方面,另一个是从平均数方面得到两个等量关系,从而列方程组进行求解.解:由题意得:解得例6:如图,这是某晚报“百姓热线”一周内接热线电话的统计图,其中有关环境保护问题的电话最多,共70个,请回答下列问题.⑴本周“百姓热线”共接到热线电话多少个?⑵根据以上数据绘成扇形统计图.分析:学会读图获取信息是关键.图中“环境保护问题的电话”达35%,共70个,可求出“百姓热线”电话的总数,再根据各种电话所占的百分比计算出扇形圆心角的度数.解:⑴70÷35%=200,即本周“百姓热线”共接到热线电话200个;⑵分别计算出其他项目在扇形统计图中的圆心角的度数:奇闻轶事:360O×5%=18°;其他投拆:360°×15%=54O;道路交通:360°×20%=72O;环境保护:360°×35%=126°;房产建筑:360°×15%=54°;表扬建议:360°×10%=36°.画扇形统计图,如图所示.例7:为了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某校组织课外小组对该市做空气含尘调查,下面是一天每隔2小时测得的数据如下:0.03,0.04,0.02,0.03,0.04,0.01,0.03,0.03,0.04,0.05,0.01,0.03.(单位:克/立方米)⑴求出这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⑵若国家环保局对大气飘尘的要求为平均值不超过每立方米0.025克,问这天该城市的空气是否符合国家环保局的要求?分析:⑴这组数据的众数就是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是0.03;中位数需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然后取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即是中位数.⑵能否符合要求,关键是看平均数与0.025的大小,若平均数小于0.025就符合,否则,就不符合.解:⑴由众数的定义和题意知这组数据中0.03出现的次数最多,故这组数据的众数是0.03.将这组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得到:0.01,0.01,0.02,0.03,0.03,0.03,0.03,0.03,0.04,0.04,0.04,0.05.其中最中间的两个数据都是0.03,所以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0.03.⑵这天测得的数据的平均数为:==0.03.也就是说这天城市的空气飘尘的平均值为0.03克/立方米,大于国家环保局的规定0.025克/立方米,所以这天该城市的空气不符合国家环保局要求.例8:某公司销售部有营销人员15人,销售部为了制定某种商品的月销售每人销售件数1800 510 250 210 150 120人数 1 1 3 5 3 2⑵假设销售部负责人把每位营销员的月销售额定为320件,你认为是否合理,为什么?如不合理,请制定一个比较合理的销售定额,并说明理由.分析:平均数受极个别数据影响,而中位数和众数不受极个别数据影响.根据这些知识对本题进行解答即可.解:⑴平均数为:=320(件);中位数是210件,众数是210件.⑵不合理.因为15人中有13人的销售额达不到320件,320件虽然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但它受1800件这个特殊值的影响,使它不能反映营销人员的一般水平.而中位数反映的一组数据的中等水平,众数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大多数的水平,所以把每位营销员的月销售额定为210件比较合适.例9:如图,公园里有甲、乙两群游客正在做团体游戏,甲群游客的年龄分别是12,12,12,13,14,15,16,16,27;乙群游客的年龄分别为:3,4,4,5,5,6,6,6,55,60.⑴分别求出两群游客年龄的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⑵甲、乙两群游客年龄的平均数能代表他们各自的年龄特征吗?如果不能代表,那么哪个数据能代表?分析:我们把一组数据中其值过大(或过小)的数据看作异常数(或异常值),如本例中乙群游客的55和60就是异常数,有异常数时,其平均数可能相差较大,这时用中位数或众数来描述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解:⑴甲群游客:平均数=≈15(岁),众数是12岁,中位数是14岁.乙群游客:平均数==15.4 (岁),众数是6岁,中位数是5.5岁.一.教学内容:§21.3 极差、方差与标准差第21章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小结与复习二. 重点、难点:1. 重点:⑴认识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并能灵活计算、应用;⑵认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会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进行评价;⑶会求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与标准差,并会用它们表示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序;⑷能借助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2. 难点:⑴灵活计算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极差、方差与标准差;⑵在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与标准差意义的基础上,对生活中的某些数据发表自己的看法,做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统计意识,提高数据处理能力.三. 知识梳理:(一)极差、方差与标准差:⑴极差用一组数据中的最大数据减去最小的数据所得到的差来反映这组数据的变化范围,这个差就称为极差.⑵方差①定义一组数据中各数据与这组数据的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和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方差.②方差的意义方差是反映一组数据波动大小的量,它表示的是一组数据偏离平均值的情况.方差越大,数据组的波动就越大.③方差的计算公式数据x1,x2,x3,…,x n的方差是S2=(x1-)2+(x2-)2+(x3-)2+…+(x n-)注意:①上面的计算公式是一般情况下计算方差的办法;②当数据组中的数据个数比较少且绝对值比较小时,又可以采用下面的公式来计算方差:S2=[(x12+x22+x32+…+x n2)-n2]③如果数据组中的每一个数比较接近于常数a时,•也可以采用下面的公式计算方差:S=[(x’12+x’22+x’32+…+x’x n2)-n’2](其中x1’、x2’、x3’……x n’分别等于x1-a、x2-a、x3-a……x n-a,•’是数据组x1’、x2’、x3’……x n’的平均数)⑶标准差方差的算术平方根叫做标准差.标准差和方差一样,也是反映一组数据波动大小的指标.同样,标准差越大,数据组的波动就越大.(二)本章知识回顾:1. 平均数、众数与中位数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⑴平均数:求个数,,…,的平均数为=(++…+),当给出的一组数据,都在某一常数a上下波动时,一般选用简化的平均数计算公式,其中是每个数值与a的差的平均数,a是取接近于这组数据平均数中比较“整”的数.•当所给个数据中出现次,出现次,…,出现次,且++…+=,则=(++…+)这个平均数叫做加权平均数,其中,,…,叫做权.加权平均数的权:当一组数据中各数据分布情况(或者说比重大小)不同,分布情况(比重大小)称为各个数据的权.注意:这三种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在具体问题中要灵活使用.⑵众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众数不唯一,可以有一个,也可以有几个,也可以没有.⑶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把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⑷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区别与联系:联系: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反映了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其中以平均数最为重要.区别:①平均数的大小与这组数据里每个数据均有关系,任一数据的变动都会引起平均数的变动.②中位数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变动对它的中位数没有影响.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它来描述其集中趋势.③众数主要研究各数据出现的情况的考查,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某些数据有关,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我们往往关心众数.注意:在实际问题中,到底选择哪一个去说明一组数据的特征,要视情况而定.2. 扇形统计图⑴绘制扇形统计图的基本步骤:①根据有关数据先算出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数=100%×各部分数据/总体数据;②根据百分数计算出各部分扇形圆心角的度数=部分总体的百分数×360°;③按比例,取适当半径画一个圆;④按扇形圆心角的度数用量角器在圆内量出各个扇形圆心角的度数;⑤在各扇形内写上相应的名称及百分数,并用不同的标记把各扇形区别开来;⑥写上统计图的名称及制作日期等.(2)扇形统计图的特征:扇形统计图适合相对统计数据,可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数量占总量的百分比.3. 极差、方差与标准差⑴极差:用一组数据中的最大值减去最小值所得的差来反映这组数据的变化范围,用这种方法得到的差称为极差,极差=最大值-最小值.⑵方差:一组数据中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的差的平方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方差.用“先平均,再求差,然后平方,最后再平均”得到的结果表示一组数据偏离平均值的情况,这个结果叫方差,通常用s2来表示,计算公式是:=[(-)2+(-)2+…+(-)2].说明:这一公式可简单记忆为“方差等于差方的平均数”.⑶标准差:标准差=⑷极差、方差与标准差异同点:共同点:极差、方差与标准差都是表示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特征数.不同点:极差表示一组数据波动范围的大小,一组数据极差越大,则它的波动范围越大;方差和标准差反映了一组数据与其平均值的离散程度的大小.方差(或标准差)越大,则平均值的离散程度越大,稳定性也越小;反之,则它与其平均值的离散程度越小,稳定性越好.4. 实际应用通过计算平均数、方差来判断数据的集中或离散程度,从而对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分析和判断,并做出评价或提出建议.注意评价要客观、合理,建议要符合实际.同时这部分知识还可以与方程、不等式等知识结合,出现一些综合题.解决这类题必须弄清基本概念,掌握一些典型题的解法,灵活运用题中的数据和信息,明确解题目标.四、典型例题例1. 小明所在小组的12位学生身高如下(单位:cm):160,160,l70,158,170,168,158,170,158,160,l60,168.求小明所在小组学生的平均身高(保留整数).分析:求平均数有3种方法,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解:方法一:=(160+160+l70+158+170+168+158+170+158+160+l60+168)÷12≈163cm;方法二:=(158×3+160×4+168×2+170×3)÷12≈163cm;方法三:以160cm为基准,这12个数据为:0,0,10,-2,10,8,-2,10,-2,0,0,8.=(10-2+10+8-2+10-2+8)÷12≈3.3=160+3.3≈163cm.例2. 经初赛选拔,我市参加省数学竞赛决赛的200人中,一中58人,二中47人,三中45人,四中30人,五中20人,请你绘制扇形统计图表示参赛学生的分布情况.分析:画扇形统计图之前要先计算每部分所占百分比,每部分扇形的圆心角度数.解:各中学人数占参赛总人数的百分比,占扇形圆心角的度数用下面的表例3. 某校学生报要招聘记者一名,小明、小凯和小萍报名进行了三项素质测⑵学校把采访写作、计算机和创意设计成绩按5:2:3的比例来计算三人的测试平均成绩,那么谁将被录取?分析:注意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解:⑴小明平均分=(70+60+86)÷3=72(分),小凯平均分=(90+75+51)÷3=72(分),小萍平均分=(60+84+78)÷3=74(分),所以,小萍被录取.⑵按照5:2:3比例,则小明的平均分==72.8(分);小凯的平均分==75.3(分);小萍的平均分==70.2(分)所以,小凯被录取.例4.用计算器求下列数据的平均数.91,189,37,98,103,103,107,86,97,99.分析:按键顺序为:例5.有甲、乙、丙三种可混合包装的食品,它们的单价分别是:每千克1.80元、2.50元、3.20元.现取甲种食品50千克,乙种食品40千克,丙种食品10千克,把这三种食品混合后,每千克的价格是多少?分析:混合后的单价不仅与每种食品的单价有关,而且还与每种食品的质量(千克)有关,应选加权平均数公式来计算.本题也可以理解为求混合后的单价.解:根据加权平均数公式,得=2.22元.答:混合后每千克的价格是2.22元.例6.成绩(分)50 60 70 80 90人数 2 3 6 7 2分析:20个数据中,50出现2次,60出现3次,70出现6次,80出现7次,90出现2次,所以由加权平均数公式可得平均数.又因为80出现的次数最多,所以众数是80.将20个数据从小到大排列,最中间的两个数据都是70,所以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70.解答:在这20个数据中,80出现了7次,出现的次数最多,即这组数据的众数是80.表中的20个数据可看成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其中最中间的两个数据都是70,即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70.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50×2+60×3+70×6+80×7+90×2)÷20=72 故20名学生成绩的众数是80分,中位数是70分,平均数是72分.例其中各种尺码的鞋的销量如下表所示:鞋的尺码/厘米23.5 24 24.5 25 26销量/双 1 3 4 6 2过以上计算,如果商场每10天进一次货,对以上尺码的运动鞋应怎样进货?说明理由.分析:运用所学知识对市场经济中某些问题进行科学预测,从而使其合理决策是十分重要的,对商场的销售情况进行了解,通过对数据的计算、处理,从而对以后的进货情况作出了相对准确地估算.解答:⑴众数是25,中位数是24.75.⑵由⑴知,25码的鞋销售量最大,一天销售了6双,其次是24.5码,24码,26码,23.5码.其一天的销售量分别为4双,3双,2双,1双.依此估计商场10天的销售量约为:25码60双,24.5码40双,24码30双,26码20双,23.5码10双.所以商场可以参照以上数据进货.例8. 杂交稻专家袁隆平院士为了考察甲、乙两种水稻,从甲、乙两块实验田中,各任意抽取了10株水稻,测得株高(单位:cm )如下:甲:78、79、89、82、79、9l 、89、82、85、86乙:76、90、86、87、82、83、85、86、81、84请问:哪种水稻长得比较整齐?分析:要考察哪种水稻长得比较整齐,显然平均数不能反映,需要考察的应是两组数据的离散程度,故需要求方差.解答:=(78+79+89+…+86)÷10=84(cm )=(76+90+86+…+84)÷1O =84(cm )=0.1×[(78-84) 2+(79-84) 2+…+(86-84) 2]=19.8=0.1×[(76-84) 2+(90+84) 2+…+(84-84) 2]=13.2因为S 2甲>S 2乙,所以乙种水稻长得比较整齐.例9. 某校要从A 、B 两名优秀选手中送一名选手参加全市中学生田径百米比赛,在最近的8次选拔赛中,他们的成绩(单位:秒)如下:A :12.1、l2.5、l3.0、12.5、12.8、12.2、l2.4、12.5;B :12.0、12.9、l2.2、13.1、12.2、13.0、12.1、12.9.⑴他们的平均成绩分别是多少?⑵他们这8次比赛成绩的方差是多少?⑶这两名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各有什么特点?分析:方差是反映数据波动大小的特征数,当两组数据的平均数相等或比较接近时,方差越小(即越稳定)越好,这是一种思维定势,其实并不然,在实际应用中需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解答:⑴A =a (12.1+l2.5+…+12.5)÷8=l2.5(秒),B =(12.0+12.9+…+12.9)÷8=12.55(秒). ⑵S 2A =[(12.1-12.5) 2 +(12.5-12.5) 2+…+(12.5-12.5) 2] ÷8=0.075,S 2B =[(12.0-l2.55)2 +(12.9-12.55) 2+…+(12.9-12.55) 2]÷8=0.1875.⑶可从平均成绩,成绩的稳定性,运动员的潜力等方面去比较. 因为A <B ,故A 的平均成绩比B 好.又因为S 2A <S 2B ,故A 的成绩比B 更稳定.又因为B 的最好成绩比A 的最好成绩要好,故B 运动员的潜力较大.五、课堂小结:请同学们回顾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用自已的语言概括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