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第14课《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4课《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4回忆我的母亲【核心素养目标】1.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情,传承作者的忠孝情怀及其母亲勤劳一生的传统美德。

(文化传承与理解)2.积累生字词,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

学习在平实的叙述中穿插议论和抒情的写法。

(语言建构与运用)3.抓住文章的主线,通过作者回忆的具体事例,把握母亲的形象,感受母亲的品格。

(思维发展与提升)4.品味作者质朴无华而又饱含深情的语言。

(审美鉴赏与创造)【教学重难点】抓住文章的主线,通过作者回忆的具体事例,把握母亲的形象,感受母亲的品格。

(重点)【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新课导入(播放阎维文的歌曲《母亲》。

)母爱是人世间一首唱不完的歌,从古至今,有多少歌唱家用歌声传唱着母爱的崇高,又有多少文人墨客给我们留下了歌颂母爱的古诗文。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聆听朱德同志用真挚的感情谱写的一曲动人心弦的赞歌——《回忆我的母亲》。

(板书课题、作者)二、自主学习走近作者朱德(1886—1976),字玉阶,四川仪陇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其主要著作收录在《朱德选集》里。

字音字形佃农(diàn)溺死(nì)劳碌(lù)妯娌(zhóu li)周济(jì)仁慈(cí)不辍(chuò)慰勉(wèi)词语释义任劳任怨:做事不辞劳苦,不怕别人埋怨。

周济:对穷困的人给予物质上的帮助。

为富不仁:靠不正当手段发财致富的人没有好心肠。

节衣缩食:省吃省穿,泛指节俭。

也说缩衣节食。

慰勉:安慰勉励。

三、文本探究整体感知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划分段落层次。

1.本文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请分别概括其大意。

【交流点拨】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痛悼母亲的逝世,引出对母亲的回忆,是总领全篇的段落。

第二部分(2—13):对母亲“勤劳一生”中“很多事情”的具体回忆。

第三部分(14—17):在前文具体记叙事情的基础上,转而以抒情、议论的笔触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悼念之情。

第14课《唐诗里的中国》(1)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小学五年级课后服务口才课程

第14课《唐诗里的中国》(1)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小学五年级课后服务口才课程

小学班会教案第14课《唐诗里的中国》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唐诗的背景和特点,感受唐诗的魅力。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3.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唐诗的背景和特点2. 唐诗里的中国3. 口才训练:朗诵唐诗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唐诗的背景和特点,唐诗里的中国。

2. 教学难点:口才训练,朗诵唐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1 教师简要介绍唐诗的背景和特点。

1.2 学生分享对唐诗的了解和喜爱。

2. 唐诗里的中国2.1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一首唐诗,如《静夜思》。

2.2 学生讨论诗中的意象和情感,感受唐诗里的中国。

2.3 教师总结唐诗里的中国,如山水、田园、边塞等。

3. 口才训练:朗诵唐诗3.1 教师示范朗诵一首唐诗,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

3.2 学生分组练习朗诵唐诗,互相评价和指导。

3.3 每组推荐一名代表进行朗诵展示,其他学生评价。

4. 总结与反思4.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4.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五、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向家长分享一首自己喜欢的唐诗,并解释喜欢的原因。

2. 家长协助孩子录制朗诵唐诗的视频,上传至班级群,互相学习和交流。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欣赏、讨论和朗诵唐诗,让学生深入了解唐诗的背景和特点,感受唐诗里的中国。

在口才训练环节,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唐诗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引导和讲解。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口才训练——朗诵唐诗口才训练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而朗诵唐诗作为口才训练的一种形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能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口才训练环节被设置为学生们在理解唐诗背景和特点的基础上,通过朗诵来进一步体验唐诗的魅力,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实施步骤以及预期效果都值得详细说明。

《第14课 人人爱护公物》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统编版

《第14课 人人爱护公物》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统编版

《第14课人人爱护公物》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统编版2. 爱护公物的重要性(1)教师讲述一个关于爱护公物的故事,如《爱护公物的小明》。

(2)教师提问:“故事中的小明做了什么?为什么要爱护公物呢?” 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

(3)教师总结爱护公物的重要性,如公物是大家共同的财产,爱护公物可以让我们的环境更加美好,也可以培养我们的责任感和公德心等。

3. 爱护公物的方法(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说一说我们应该如何爱护公物。

(2)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进行总结。

如不损坏公物、不乱涂乱画、及时报告损坏的公物等。

(3)教师通过示范和讲解,让学生学习一些爱护公物的具体方法,如正确使用桌椅、爱护图书、不乱扔垃圾等。

设计意图:通过认识公物、讲述故事和小组讨论等活动,让学生了解爱护公物的重要性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爱护公物意识。

三、巩固练习(10 分钟)1. 公物分类游戏教师准备一些公物和私人物品的图片,让学生进行分类,区分哪些是公物,哪些是私人物品。

2. 爱护公物行为判断教师出示一些行为图片,让学生判断这些行为是否是爱护公物的行为。

如果不是,应该怎么做。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和判断行为的练习,巩固学生对公物的认识和爱护公物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

四、课堂总结(5 分钟)1. 教师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让学生举手回答。

2.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第14 课人人爱护公物》。

我们认识了公物,知道了爱护公物的重要性,还学会了一些爱护公物的方法。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自觉爱护公物,做一个有责任感和公德心的好孩子。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和总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加深对爱护公物的认识。

五、布置作业(课后完成)1. 回家后,观察自己家周围的公物,看看有没有被损坏的情况。

如果有,可以向相关部门报告。

2. 在今后的一周内,自己做一件爱护公物的事情,并记录下来。

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中国共产党诞生》教学设计

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中国共产党诞生》教学设计

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中国共产党诞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4课中国共产党诞生》是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逐步发展壮大的过程。

教材内容包括:五四运动后的中国社会状况,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以及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历史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意义方面,可能还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五四运动后的中国社会状况,掌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背景及其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背景、过程及其意义。

2.教学难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背景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提高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读教材,了解教学内容,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本课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短视频,介绍五四运动后的中国社会状况,引发学生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呈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背景。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中国共产党成立过程的理解,提出问题,共同探讨。

4.巩固(5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解答疑问,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第14课《回忆我的母亲》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_1

第14课《回忆我的母亲》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_1

第14课《回忆我的母亲》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积累生字新词,了解回忆录的文体特点。

2. 理解本文的写作顺序、记叙线索和感情基调,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3.学习本文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品味平实、质朴而饱含深情的语言。

4.感悟老一辈革命家由爱母亲升华到爱人民的思想境界,培养学生感恩母亲、关爱他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本文的写作顺序和记叙线索,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2)体会本文语言的平实、质朴和深情,学习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的方法。

2.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以及如何将这种情感升华到爱人民的境界。

(2)分析本文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色,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借鉴运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母亲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之一,她给予我们生命,哺育我们成长,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朱德同志的《回忆我的母亲》,看看他是如何回忆自己的母亲的。

二、知识备查1.作者介绍朱德(1886—1976),字玉阶,四川仪陇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主要著作编入《朱德选集》。

2. 背景资料本文选自《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这是朱德同志在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后写的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是一篇感情真挚、文笔朴素的散文。

朱德同志的母亲钟太夫人,是1944年去世的,享年86岁。

1944年3月25 日的《解放日报》上,曾刊载过这位英雄的母亲的传略。

三、预习检查1. 字音检查溺(nì)___ 佃农(diàn nóng)___劳碌(láo lù) 私塾(sīshú)周济(zhōu jì) 宽厚(kuān hòu) 仁慈(rén c í)___ 连夜(lián yè)慰勉(wèi miǎn) 不辍(bùchuò)___ 任劳任怨(rèn láo rèn yuàn)为富不仁(wéi fùbùrén)2. 词语解释不辍劳作:不停地劳动(耕作)。

第14课《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4课《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作者朱德的生平经历及本文的创作背景。

准确认读并理解文中的重点字词。

学习按时间顺序选取典型材料来表现人物优秀品质的写法。

体会本文质朴的语言风格,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培养语感,理解文章内容。

采用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课文,把握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珍惜亲情,学会感恩。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重点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分析母亲的形象,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情感。

2.教学难点理解本文质朴而深沉的语言风格。

学习通过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展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关于母亲的图片或名言警句,引发学生对母亲的情感共鸣。

2.提问:在你们的心中,母亲是怎样的形象?(明确:学生可能会回答母亲是温柔的、勤劳的、慈爱的等。

)(二)作者简介及作品背景介绍1.介绍朱德的生平经历,包括他的革命事迹和重要贡献。

2.讲述本文的创作背景,强调作者在母亲去世后怀着悲痛的心情写下这篇文章。

(三)字词学习1.展示以下字词:佃农(diàn)韶关(sháo)溺死(nì)勉强(qiǎng)榨油(zhà)妯娌(zhóu)庚子(gēng)威胁(xié)豪绅(shēn)衙门(yá)横蛮(hèng)挪借(nuó)瞒着(mán)慰勉(wèi)不辍(chuò)2.提问:这些字词中,哪些字的读音容易读错?(明确:“勉强” 的“强”、“横蛮” 的“横” 等读音容易读错。

)3.让学生齐读字词,注意读音准确。

(四)朗读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注意语气、语调、停顿和重音。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3.请几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指导。

(五)文章结构划分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文章的结构层次。

第14课《背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4课《背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4课《背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背影》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

2.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3. 体会文中真挚的父子之情,感受父爱的伟大。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抓住“背影”这一感情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作方法。

(2)品味朴实无华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深情。

2. 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父亲背影的含义,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之情。

(2)深入理解文章中父子之间的情感变化,以及这种变化所反映的人性和社会背景。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展示与父爱相关的图片或讲述一个简短的父爱故事,引发学生对父爱的思考。

提问:同学们,在你们的生活中,父亲是怎样表达爱的呢父亲的哪些举动让你们感受到了他的爱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从而引出今天的课文《背影》,看看作者是如何描绘父亲的爱的。

2. 检测预习出示PPT, 展示以下词语:差使、交卸、祸不单行、奔丧、狼藉、慰藉、簌簌、赋闲、游逛、勾留、嘱咐、妥帖。

提问:请同学们朗读这些词语,注意字音和字形,看看哪些词语容易读错或写错。

差使(chāi) 、交卸(xiè) 、祸不单行(huò)、奔丧(sāng) 、狼藉(jí) 、慰藉(jiè)、簌簌(sù) 、赋闲(fù) 、游逛(guàng) 、勾留(gōu) 、嘱咐(zhǔ) 、妥帖(tiē) 。

其中,“藉"容易读错,“卸”“丧"勾”等字容易写错。

出示PPT, 展示以下词语:迂、栅栏、马褂、蹒跚、拭干、搀、光景、颓唐、惦记、琐屑、举箸提笔、晶莹。

提问:请同学们朗读这些词语,注意字音和字形,同时理解词语的意思。

迂(yū) 、栅(zhà) 栏、马褂(guà) 、蹒跚(pán shān)、拭(shì) 干、搀(chān)、光(jǐng) 景、颓(tuí) 唐、(diàn) 记、(chù) 目伤怀、琐屑(xiè)、举(zhù) 提笔、晶(yíng) 莹。

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版2024)

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版2024)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4课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教学目标】①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相关史实。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②知道丝绸之路的路线,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③知道西汉管理西域的相关措施,学习张骞、班超等人持之以恒,敢于冒险的精神。

(史料实证、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的路线。

教学难点: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观察地图,对比秦与西汉的疆域,你发现了什么不同呢?答案提示:多了西域地区。

教师指导:通过地图可以看到,与秦朝相比,西汉疆域有了较大拓展,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将河西走廊至西域的广大地区纳入了中央王朝的版图。

那你知道为什么会发生上述变化么?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本课,学习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环节二:整体感知1、先导阅读:本课共分为几个子目录?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答案提示:教师指导:本课主要学习三部分内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对西域的管理。

三部分内容之间因果相连,张骞通西域后,一方面形成了后来的丝绸之路,另一方面扩大了西汉王朝的版图,加强对西域的管理。

环节三:新课教学(一)目标导学一:张骞通西域1、自主学习:【时空观念】阅读教材,描述西域的地理位置。

答案提示: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

2、教师指导:①【史料实证】根据材料并结合课本P78思考,匈奴与西域各国、西汉的关系如何?答案提示:匈奴控制奴役西域各国;匈奴不断向中原发动进攻。

教师指导:通过解读材料“由于苍天降福保佑......现已消灭了月氏,其部众已全部被杀或投降,月氏已被我征服;楼兰、乌孙、呼揭及其附近的二十六国,都已归匈奴统辖。

”可知当时西域各国备受匈奴压迫。

通过关键词“不断侵犯、抢走、毁坏”可知当时匈奴仍然不断进攻中原。

②【史料实证】基于上述关系汉武帝做出了怎样的决定?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

第14课《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六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五四制2024)

第14课《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六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五四制2024)

14《金色的鱼钩》同步课堂活动设计【学习目标】1.能结合小说的主要情节,体会老班长的人物形象。

2.能找到描写对话和心理的语句,体会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3.感受老班长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对战友的关爱以及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来体会人物形象的方法。

难点:体会“金色的鱼钩”的象征意义。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作者介绍:1.PPT呈现:展示PPT“作者介绍”内容。

2.学生朗读,了解作者:★指名学生朗读作者介绍,其他学生认真听,注意作者的籍贯、身份、作品类型和作品名称。

★教师提问:从这段作者介绍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杨旭是一位怎样的作家?3.师生互动,梳理信息:★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关于作者的信息:杨旭是一位江苏无锡人,是一位共产党员,也是一位专业作家。

他创作了报告文学集、长篇报告文学、短篇小说集、长篇小说等多种体裁的作品。

4.教师总结:杨旭是一位创作经验丰富,有多种体裁作品的作家。

他具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对人物的刻画和情感的表达非常细腻。

【设计意图】通过简洁的作者介绍,让学生对作家杨旭有初步了解,明确他的身份、创作风格以及代表作类型。

通过教师的补充和引导,让学生意识到作者的经历与创作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为后续学习文章内容做好铺垫。

二、导入新课1.PPT呈现:展示PPT“导入”内容,引导学生回顾《七律·长征》:同学们,你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七律·长征》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跨越13座大山、趟过24条大河、经历三百多次战斗……其中的艰辛自不用说,日常生活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再次回到过去,体验红军战士的生活,感受他们的坚强意志。

2.师生互动,回顾长征:★教师引导: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之前学习的《七律·长征》吗?谁能背诵一下?★学生背诵诗歌《七律·长征》。

★教师引导:诗歌中展现了红军长征的哪些艰难险阻?★学生回答:(预设:翻越高山,跨过河流,战胜敌人)★教师引导:除了这些战斗的艰辛,长征途中,红军战士们还面临着哪些生活上的困难呢?3.学生思考,自由发言:★学生思考:(预设:缺衣少食、生病、寒冷等等)4.教师总结,引出课题:同学们说得都很对,红军长征不仅要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还要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 中国共产党诞生》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 中国共产党诞生》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中国共产党诞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中国共产党诞生》是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4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共产党从筹备到成立的过程,以及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教材内容包括:1.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背景;2. 中共一大的召开;3.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对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具体过程和意义,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背景,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背景,掌握中共一大的召开过程,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的热爱和自豪感,增强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背景,中共一大的召开过程,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

2.教学难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教材和资料,自主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背景。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中共一大的召开过程,共同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2.资料:关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背景资料,中共一大的召开过程的详细资料。

3.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资料和案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背景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背景。

同时,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5分钟)分组讨论中共一大的召开过程,让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共同解决问题。

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

4.巩固(10分钟)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中共一大的召开过程。

第14课《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4课《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读音和含义。

(2)理解文章内容,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3)学习按时间顺序有重点地选取典型材料来表现人物优秀品质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分析文本,体会作者质朴无华而又饱含深情的语言。

(2)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母亲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崇敬之情。

(2)培养学生感恩母亲、珍惜亲情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梳理文章结构,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2)品味文中关键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2.教学难点:(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材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2)理解文中议论性语句的含义及作用,体会作者对母亲的赞美和对劳动人民的赞颂之情。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1.同学们,母亲是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人之一,她们用无私的爱呵护我们成长。

今天,我们将走进朱德同志的《回忆我的母亲》,去感受他笔下母亲的伟大形象。

2.展示冰心《荷叶母亲》中的语句:“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谁是我无遮拦天空下的荫庇!” 引导学生体会母亲的重要性,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预习检测1.展示以下词语,让学生朗读并解释含义:红薯、和蔼、妯娌、豪绅、衙门、差役、横蛮、外甥、东挪西借、榨油、佃农、私塾、不辍、韶关2.强调多音字的读音和用法:强:勉强(qiǎng)、倔强(jiàng)、强大(qiáng)任:任劳任怨(rèn)、姓任(rén)济:周济、同舟共济(jì)、济南、人才济济(jǐ)调:调料(tiáo)、调查(diào)(三)整体感知1.提问: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明确:课文以回忆的形式,讲述了母亲勤劳朴素、为儿女付出全部的一生。

2.提问:可以将全文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部编版语文5年级上第14课《圆明园的毁灭》 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5年级上第14课《圆明园的毁灭》 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5年级上第14课《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及其毁灭的原因。

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体会历史人物的遭遇和历史事件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了解圆明园的建筑风格和历史价值。

2.理解圆明园为何被毁,体会历史事件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本课主要内容围绕圆明园的建筑风格、历史价值和毁灭原因展开,通过阅读相关课文和讨论,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圆明园的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入圆明园的话题,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好奇心。

2. 阅读课文让学生阅读课文《圆明园的毁灭》,理解其中的主要内容和要点。

3. 阅读理解通过提问,让学生回答相关问题,检验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4.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圆明园的历史意义和毁灭对中国的影响,分享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5. 总结教师进行课文内容的总结和概括,强调圆明园的历史价值和教育意义。

五、教学评价1.通过学生的回答问题和小组讨论的表现来评价他们对圆明园知识的掌握情况。

2.收集学生的问题和思考,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和引导。

六、拓展延伸1.邀请专家学者或历史爱好者来学校做相关讲座,深入探讨圆明园的历史和文化。

2.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走进历史遗址,亲身感受历史的魅力。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教学结束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和效果,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总结与改进。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历史和文学的兴趣,引导他们深入探索历史文化,培养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

第14课《行路难(其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4课《行路难(其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4课《行路难(其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4课《行路难》教学设计【课标分析】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背诵优秀诗文。

4.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

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运用合作的方式,课堂上共同探讨疑难问题且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5.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整理学过的字词句篇等语言材料,梳理、反思自己语文学习的经验,努力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增强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难点】1.教材分析统编初中语文教科书对唐诗的学习要点聚焦在三方面:(1)唐诗常识,注重诵读、节奏、韵律,归纳诗体特点和创作风格;(2)内容理解,品味关键语句的意蕴;(3)知人论世,从社会现实和诗人生平感受诗歌意境和诗人情怀。

统编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唐诗有四十首,其中盛唐诗歌有二十一首,而李白诗共六首,占近三分之一,分别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峨眉山月歌》(七年级上册),《春夜洛城闻笛》(七年级下册),《渡荆门送别》(八年级上册),《送友人》(八年级下册),《行路难(其一)》(九年级上册),以教读课文和课外阅读两种形式编入教科书。

从诗歌本身来看,这六首诗歌分别属于李白文学创作的不同时期。

这六首诗歌在体式上,古体诗、近体诗(绝句、律诗)齐备;在内容上,基本沿其漫游行踪经历线索展开,与李白交友、社会历史背景、地点风物关联性强。

2.教学重点(1)有感情朗读诗歌,熟读成诵。

(2)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品味意境,赏析名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3.教学难点了解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特色,能够赏析李白其他的诗歌。

《第14课 人人爱护公物》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统编版2024

《第14课 人人爱护公物》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统编版2024
三、公物的作用(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公物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爱护公物的情感。)
1. 讲述一个故事:《桌椅的哭诉》。故事讲述了桌椅被同学们乱涂乱画、损坏,它们很伤心,希望同学们能爱护它们。
2. 提问: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你们有什么感受呢?桌椅对我们有什么作用呢?
3.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桌椅是我们学习的好帮手,它们让我们有地方坐下来学习。如果桌椅被损坏了,我们就不能好好地学习了。除了桌椅,其他公物也都有各自的作用。比如,黑板可以让老师写字,教我们知识;体育设施可以让我们锻炼身体;花草树木可以美化环境,让我们心情愉快。公物对我们非常重要,我们要爱护它们。
二、认识公物(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公物的概念,了解公物的种类。)
1. 展示一些图片,如教室的桌椅、黑板、电灯,校园里的花草树木、体育设施等。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东西是什么吗?它们有什么作用呢?
3.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些东西都是公物,它们是大家共同使用的物品。公物有很多种类,比如学校里的桌椅、黑板、体育设施等,公园里的长椅、垃圾桶等,马路上的路灯、交通标志等。公物为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提供了便利。
《第14课人人爱护公物》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统编版2024
教材分析
《第 14 课 人人爱护公物》是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的内容。本课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公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爱护公物的良好品德。教材通过图片展示、故事讲述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公物,公物对大家的作用,以及如何爱护公物。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1. 道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认知目标
(1)认识什么是公物,了解公物的种类和作用。

第14课 中国共产党诞生【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_1.docx

第14课 中国共产党诞生【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_1.docx

第14课中国共产党诞生【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第14课中国共产党诞生》教学设计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对教材进行梳理整合,尽量把理论知识深入浅出。

通过地图、时间轴,培养学生时空观念;通过各种问题一步一步深入历史、感悟历史,形成饱满有说服力的历史解释;并在教学中注重家国情怀的培养。

教学背景分析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14课中国共产党诞生教材分为三个子目,“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又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

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多数来自农村,课外知识比较匮乏,对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知之甚少;但经过一年的历史学习,掌握了基本的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总体目标: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选择的必然结果。

能通过视频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工人阶级中得到传播(素养目标:史料实证)。

能通过时间轴、地图等资料,认识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条件、过程(素养目标:时空观念)。

能通过阅读史料增强对中国共产党成立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人在白色恐怖下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并为之奋斗,展现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饶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素养目标: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教学难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一)教学资源视频历史地图文字材料多媒体(二)教学方法讲授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板书设计第14课中国共产党诞生共产党的创建:准备、起点、实现、完善推动工人运动高涨精神传承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播放视频之前提要求,让学生一边看一边注意:哪一句话或哪一画面最打动自己?播放之后找一两个学生回答,然后引出“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这一事件,出示课题。

第14课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 副本

第14课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 副本

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核心素养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略读文章,概述与叶圣陶先生相关的事件。

2.思维发展与提升:整体感知课文,精读与略读相结合,从二三事中领略叶圣陶先生的精神品质。

3.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本文叙议结合、以小见大的写法。

4.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规范使用现代汉语的主动意识,提高文字语言的审美能力,为中华民族的文字艺术而自豪。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二三事,从中提炼出叶圣陶先生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如何高效地实现精读与略读的结合。

三、教学设想《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第四单元的第一篇文章,在前面三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已经领略过邓稼先、闻一多、鲁迅等名人名家的风采,并且在一个多学期的自读课文中初步学会了阅读时的圈点批注法,这些都为本文的自主探究学习打下了基础。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与第一单元的第三课《回忆鲁迅先生》有相似之处,都是通过记叙人物的点滴片段来展现人物的风貌,学生读起来并不陌生。

此外,在第三单元第九课《最后一课》中的小弗郎士的心灵感召下,学生对母语的重视程度有所上升。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对我国语言文字的认识可进一步加深,并可借此提高学生对严谨使用语言文字的主动意识,纠正小学时期遗留下来具有代表性的不良文字使用习惯。

其次,还能领略到叶圣陶先生作为语言大家的精神风貌,学习他的可贵精神。

同时也为师生共同构建真正和谐高效的语文课堂的道路再添砖加瓦。

四、教学方法:朗读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探究法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六、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有这样一位“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他热切地主张规范现代汉语;有这样一位当代著名的教育家,他对中国现代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就是叶圣陶,我们曾经学过他的作品《爬山虎的脚》、《记金华的双龙洞》,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

二、预习检测1.作者简介张中行(1909—2006),河北香河河北屯(今属天津)人,学者、散文家。

第14课《回忆我的母亲》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14课《回忆我的母亲》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14课《回忆我的母亲》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回忆我的母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积累文中重要的字词,如“溺"佃”“劳碌"私塾”等,并准确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2)引导学生掌握回忆录这种文体的特点,包括其叙述方式、内容要求以及语言风格等。

(3)帮助学生学会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文章以时间为序回忆母亲一生的行文脉络。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课文,让学生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真挚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感和朗读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分析文中母亲的各种行为和品质,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学习作者通过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并能在自己的写作中加以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深刻体会母亲的勤劳、善良、坚韧等优秀品质,激发学生对母亲的敬爱和感恩之情。

(2)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的尊重和热爱之情,引导学生认识到劳动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民族、对人民、对党的忠诚,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积累文中的生字词,掌握其读音、字形和字义,为理解课文内容奠定基础。

2. 帮助学生分析母亲的人物形象,通过文中具体事例深入理解母亲的勤劳、善良、坚韧等优秀品质。

3. 指导学生掌握回忆录的文体特点,了解作者如何按照时间顺序选取典型事例来回忆母亲的一生。

三、教学难点1. 让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对母亲的敬爱和感恩之情是如何与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以及对民族、对党的忠诚相融合的。

2.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在记叙过程中穿插议论的写作手法,并体会其对表现人物形象和升华主题的作用。

3. 培养学生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并将这种情感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对母亲的尊重和关爱。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1.提问:同学们,当你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第一个想到的是谁当你们取得成绩时,最想和谁分享很多同学都会想到母亲。

《第14课 人人爱护公物》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统编版(2024)

《第14课 人人爱护公物》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统编版(2024)

《第14课人人爱护公物》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统编版(2024)材分析《第14课人人爱护公物》是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的内容。

本课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爱护公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和责任感。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简单的文字,展示了学校和生活中的一些公物,以及爱护公物的行为和不爱护公物的后果。

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教材首先通过展示学校里的桌椅、黑板、图书等公物,让学生认识到公物是大家共同使用的物品。

接着,教材通过图片展示了一些爱护公物的行为,如轻拿轻放桌椅、不乱涂乱画黑板等,以及不爱护公物的行为,如损坏桌椅、在墙上乱涂乱画等。

然后,教材通过儿歌和故事等形式,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爱护公物的认识,引导学生养成爱护公物的好习惯。

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具体的事例和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爱护公物带来的好处,以及不爱护公物带来的不良后果。

同时,教材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设置一些问题和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爱护公物。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小学,对学校和生活中的事物充满好奇和新鲜感。

他们在幼儿园阶段已经初步接触了一些爱护公物的教育,但对于爱护公物的重要性和具体方法还缺乏系统的认识。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好奇心强,喜欢探索新事物;二是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但还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三是具有一定的模仿能力,但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采用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到爱护公物的重要性,掌握爱护公物的方法,养成爱护公物的好习惯。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公物,了解学校和生活中的一些常见公物。

2.让学生知道爱护公物的重要性,掌握爱护公物的一些基本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能够辨别爱护公物和不爱护公物的行为。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图片、视频等方式,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公物,了解学校和生活中的一些常见公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滩小学教师教学设计表
课文以罗斯福为了保护鹿而下令消灭狼,从而导致巨大的生态灾难为例,讲述了不同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道理,告诫人们必须尊重生物界的这一客观规律。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懂得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的、相互联系的,树立保持生态平衡的意识。

3、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概括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难点:
1、弄清罗斯福下令捕杀狼这一决策错在哪里,理解本文的结论。

2、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概括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讨论法
谈话法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搜集有关鹿和狼的图片。

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查阅相关资料,收集生态失去平衡的相关材料,并做简单整理。

六、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激起兴趣
1、同学们,一提到鹿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哪些词语?(出示鹿的图片)狼又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出示狼的图片)
是啊!提起狼我们就会想到“凶恶残暴”,什么“狼心狗
肺”“鬼哭狼嚎”“狼狈为奸”等,可以说狼在我们心中就是罪恶的化身,应该毫不留情的消灭掉。

可哪一天我们将狼赶尽杀绝时又会猛然发现:得引狼入室!这是怎么回事?学完课文大家就知道了!
2、板书题目,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在学习课文之前,老师先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谁能读读这些词语(投影出示:字词积累)。

2、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写这个故事的?
(三)、围绕重点,合作探究
交流:重点品味表示鹿群数量变化的句段
1、感受被摧毁前的凯巴伯森林和谐美丽
①出示森林图片,学生闭眼在头脑中再现形象,让学生说说感受。

②在想象的基础上读文章第一段,充分感受和谐美丽。

2、感受被摧毁后的森林的惨状
①森林里的鹿没有啊了天敌一一狼,在数量上有了什么变化?(由
原来的四千只迅速繁殖到十万只。


②曾经生机勃勃的凯巴伯森林如今面目全非,不再美丽,草地没有了,灌木没有了,小树没有了,仅存的大树也伤痕累累。

怎不令人痛心、遗憾。

谁再来读一读?读出你的感受。

③两年以后,鹿群数量又有了怎样的变化?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读一
读。

师述:两年减少了6万只鹿,也就是说平均每天有至少有
100只鹿在死亡。

面对此情此景,你的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景象?
④师深情描述:4000―― 10万一一4万-----8000 ,不仅仅数字在变化,还有很多事物都发生了改变!狼死了!林毁了!本想保护的
鹿也挣扎在死亡线上!为什么?为什么美丽和谐的自然会变成这
样?看到这样的数据,你想说点什么?
3、林毁鹿死,这场悲剧是谁造成的?罗期福为了保护凯巴伯森林里的鹿采取了哪些措施?(出示罗斯福资料)罗斯福总统一个错误的决定导致了这场林毁鹿死的悲剧
(四)悟出道理,揭示主旨
1、鹿、狼、森林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动手画画示意图。

补白:读到这里如果狼会说话,在中弹倒地的那一刹那,它会说什么呢?
2、出示课文最后一段,创设情境多读课文。

(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让我们把道理告诉罗斯福总统听。

(齐读最后一段)
(2)、只让罗斯福总统知道就行了吗?不,那让我们再响亮地读给人类听。

(再读)
3、造成这样的局面并非罗斯福所愿意的,现在他想听听大家的建议。

练习:老师扮演记者采访罗斯福总统:“总统阁下,听说您为了保护凯巴伯森林中的鹿,而下令捕杀森林中的狼,结果却弄得鹿死林毁的结局,对此事,您有什么要说的吗?”
(五)深化主题,拓展延伸
1、大自然中的一切生物都有存在的理由,它们是相互依存的,不能根据人类的片面认识,好心干了坏事,为了让森林再次回到以前的样子,他们最终还得引狼入室一一(出示美国政府
“引狼入室”计划。


生物界中还有许多这样的相互制约的例子,你能说一
说吗?(蛇与庄稼、青蛙与庄稼等)教师补充材料。

七、板书设计
14 •鹿和狼的故事
狼吃鹿消灭
狼鹿吃植被林毁鹿死
八、课后反思
教务处审核意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