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复习提纲.doc
中诊复习提纲
第五章诊法一、望诊(一)、一般望诊1、望神:得神、少神、失神、假神。
(看书P148四个含义)2、望色泽: 白色---虚证、寒证赤色---热证黄色---虚证、湿证青紫---主寒、主瘀血、主痛、主惊风黑色---主肾虚、主瘀血(二)、舌诊舌尖—心舌边—肝胆舌中—脾胃舌根—肾1.舌质(1)、舌色淡白舌:主寒证、虚证。
多为阳气虚弱,气血不足之象。
红舌:主热证。
虚热、实热均可出现。
绛舌:主热盛。
绛色越深,表明热越重青紫舌:瘀血凝聚,主病有寒热之分。
绛紫色且干枯少津---属于热淡紫湿润---属于寒2.舌的形态:胖大、瘪瘦、芒刺、裂纹3.舌苔(1)、舌苔色泽白苔:主表证、寒证。
薄白苔--正常舌苔或主表证;白腻苔--寒湿;苔白而干--多为寒邪化热,津液受伤。
黄苔:多属热证。
热越重,黄越深。
苔黄而干--热邪伤津;苔黄而腻--多为湿热;黄白相兼--病证由寒化热,由表入里。
灰黑苔:主寒证或热证。
苔灰黑而润滑者--阳虚寒证;灰黑而干燥者--热证。
(2)、舌苔的性状:厚薄:以见底、不见底为标准。
苔薄--疾病轻、部位浅;苔厚--外邪入里,或里有积滞。
润燥:与津液是否亏耗相关。
舌苔湿润--津液未伤;舌苔干燥--津液已耗。
腐腻: 腐苔—胃气败绝、食积。
苔质疏松而厚,形如豆腐渣堆积舌面,揩之易去。
腻苔--痰湿内盛、食积。
苔质致密,颗粒细腻,中厚边薄,不易除去。
光剥:光剥苔---又称镜面舌,胃阴枯竭,胃气大伤。
花剥苔---胃气阴两伤二.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三、问诊:1、寒热发热恶寒并见---表证:发热重恶寒轻---表热证发热轻恶寒重---表寒证只热不寒---里热证只寒不热---里寒证寒热往来---半表半里证2、问汗表证:表虚证—有汗;表实证—无汗自汗---气虚、阳虚。
盗汗—阴虚(盗汗为睡着时出汗)3、问二便大便: 秘结、干燥难解---实证、热证久病、年老体衰或产妇---津血亏虚、气虚小便:排尿功能异常 : 小便短赤---实热;小便混浊不爽或尿频、尿急或尿痛---湿热四、切诊部位:寸口脉,寸口脉位于两侧腕部桡动脉搏动明显的部位。
中诊复习提纲
填空题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基础理论到临床各科的桥梁。
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是《脉经》。
《脉经》的成书年代是晋代,作者是王叔和。
我国第一部论述病源与证候诊断的专著是《诸病源候论》。
《濒湖脉学》的成书年代是明朝,作者是李时珍。
现存最早的舌诊专著是《敖氏伤寒金镜录》。
《敖氏伤寒金镜录》的成书年代是元代,作者是杜清碧。
《三指禅》的作者是周学霆。
《温病条辨》的作者是吴鞠通。
明清时期最完整的病历书写格式载于《寓意草》。
《外感温热篇》的作者是叶天士。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的作者是陈言。
《伤寒舌鉴》成书于清代,作者是张诞先。
《彩图辨舌指南》成书于1917,作者是曹炳章。
卫气营血辨证由清朝叶天士创立。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是审查内外、辨证求因、四诊合参。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四诊、八纲、辨证。
“十问歌”的作者是张景岳,出自《景岳全书》。
附.“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崩漏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西晋王叔和著有《脉经》,分述三部九侯、寸口、二十四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
公元前三世纪初,名医张仲景编著了不朽著作《伤寒杂病论》,确立辨证论治理论,奠定了诊断的基础。
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辨证包括病因、气血津液、六经、脏腑、经络、卫气营血、三焦。
神的含义:广义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狭义是指人体的精神活动。
失神的面色表现是晦暗暴露。
失神的临床意义是脏腑精气衰败,病情严重,预后不良。
失神的眼睛表现是目无精彩,目暗睛迷,活动迟钝。
假神的临床意义是精气衰竭已绝,阴不敛阳,虚阳外泄,阴阳即将离绝。
客色是指由于生活条件的变动面色出现相应的变化。
主色是每人面色不一致,属于个体特征。
(一生不变者安)正常面色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面色歌诀:青主寒瘀痛惊风;赤热虚实妆戴阳;黄主脾虚湿黄疸;白主阳虚气血脱;黑主肾虚饮痛瘀。
中医诊断学复习要点.doc
中医诊断学学习精要绪论【学习要点】1、中医“诊断”、“诊法”、“诊病”、“辨证”、“病案”、“证”、“病”、“症”等概念。
2、中医诊断的基木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的含义及应用。
3、中医诊断的基木原则: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的含义及应用。
4、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包括诊法、诊病、辨证、病案。
5、小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明确小医诊断学发展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医家的论著及对中医诊断学的重要贡献。
【复习思考题】1、何谓诊断?何谓中医诊断学?2、简述病、证、症三者的含义以及关系。
3、简述症状、体征和证候的含义以及关系。
4、简述中医诊断三大原理和三大原则的内容。
5、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舌诊专著各是哪儿部?作者是谁?第一章问诊【学习要点】一、问寒热1、明确寒热产生的类型有四类: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來。
2、恶寒发热的临床意义。
3、但寒不热的临床意义。
4、但热不寒(壮热、潮热、微热)的临床意义;潮热三种类型邙H明潮热、湿温潮热、阴虚潮热)的特点及临床意义;阴虚发热的机理。
5、寒热往來的临床意义。
二、问汗1、特殊汗出(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盗汗与自汗机理及临床意义的辨别。
2、局部汗岀(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三、问疼痛1、疼痛的性质及临床意义。
2、头痛、胸痛、胁痛、胃皖痛、腹痛、腰痛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四、问头身胸腹头晕、胸闷、心悸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五、问耳目耳鸣、耳聋、目眩、目昏、雀目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六、问睡眠失眠、嗜睡的概念及临床意义七、问饮食与口味1、口渴与饮水:口渴多饮、渴不多饮的概念及临床意义;渴不多饮的形成机理及临床意义。
2、食饮与食量:食欲减退、厌食、消谷善饥、饥不欲食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八、问二便1、大便异常(便次、便质、排便感)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2、小便异常(乐次、尿量、排乐感)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九、问经带1、经期、经量异常的临床临床意义。
中医诊断学考试复习重点.doc
中医诊断学考试复习重点西晋王叔和《脉经》为我国最早的脉学阳气不足筋脉失养所致。
重痛——疼痛专著并有沉重感,多是湿邪困阻气血所致。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空痛一一气血精血亏虚。
掣痛一经脉失部病源诊断的专著养,多与肝有关。
酸痛一一疼痛而有酸望神内容:目光(重点)、神情、气色软的感觉,可因湿邪侵袭或因肾虚体态、言谈举止、应答反应头痛连项一一太阳经,两侧头痛一一少得神: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病轻阳经,前额痛一一阳明经,巅顶痛一一预后好失神:止气已伤,脏腑功能衰厥阴经。
真心痛一一胸痛彻背如针刺刀败假神: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绞,面色青紫,脉微欲绝。
头晕:有晕假象,临终前预兆(回光反照)脏腑精眩之感,视物旋转,站立不稳。
肝阳上气耗竭,阴阳即将离决,阴不敛阳,虚亢一晕眩伴见头胀,耳鸣,腰膝酸软,阳外越颜曲烘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气血亏常色:红黄隐隐,明润含蓄虚—头晕面白,神疲体倦,每因劳累加亡血、失精、半产、漏下等革为精气内虚,气无所恋而浮越于外所致21、弱脉极软而沉细,主病:主阳气虚衰或气血俱虚22、濡脉浮而细软,如絮浮水主诸虚,又主湿,凡气虚,自汗,身倦乏力,短气等可见濡25、促脉数而一止,止无定数主阳盛热实26、结脉:缓而一止,止无定数主阴盛气结,阴寒凝滞,心阳被抑多见于气结、血瘀、寒痰、饮食停滞、汗热味咸而粘,如珠如油,身灼肢温,虚烦躁扰,口渴欲饮,皮肤皱瘪,小便极少,面色赤,唇舌干燥,脉细数疾等亡阴亡鉴别表:病因辨证,是运用病因学的基本理论,综合分析各种病因侵入人体所致疾病各种证候的辨证方法(一)风淫证候外感风邪引起的证候。
1、风邪侵表:发热恶寒、汗出、鼻塞或喷嚏,咳嗽,咽喉痒或痛,苔薄白,脉浮缓2、风客肌肤:皮肤瘙痒,或起丘疹,或起风团,此起彼伏,游走不定3、风袭经络:颜面麻木仁,口眼歪斜,病色:善色一五色有异常但光明润泽恶色一枯槁、晦暗、暴露五色主病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和惊风赤色主热证,亦可主戴阳证黄色主虚证、湿证,口色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淡口无华—气血不足,恍白一阳虚水泛,苍白一阳气暴脱或阴寒凝滞或大失血证。
《中医诊断学》复习提纲
《中医诊断学》复习提纲绪论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审查内外、辩证求因、四诊合参2.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内容:司外揣内、见微知著、知常达变的概念3.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第一部舌诊专著《敖氏伤寒金镜录》、第一部脉诊专著《脉经》第二章四诊第一节望诊1.望神的主要内容:目光(重点)、神志、面色、形态等2.得神的临床表现及意义得神:有神、精充气足神旺面色:面色润泽两目:活动灵敏、精彩内含、炯炯有神言语呼吸:言语正常、呼吸气息平顺形态:形体壮实、肌肉不削、形体活动正常精神:精神充沛、神清、对外界反应合理饮食:正常或稍减临床: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病轻预后好3.失神的临床表现及意义失神:无神、精损气亏神衰面色:晦暗暴露两目:活动迟钝、目无精采言语呼吸:言语失常、呼吸气息低弱形态:形体瘦弱、大肉已脱、强迫体位、反应迟钝、烦躁不安、循衣摸床、摄空理线精神:神志不清,精神萎靡不振,对外界反应失常临床意义:正气已伤,脏腑功能衰败(虚)4.假神的概念、临床表现及意义假神: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临终前预兆(回光反照,残灯复明)面色:突然颧红如妆两目:目光突然转亮、浮光外露言语呼吸:突然言语不休、声音转亮精神:突然精神转佳、意识似清饮食:突然思食、索食临床意义:脏腑精气耗竭,阴阳即将离决阴不敛阳,虚阳外越5.常色的概念和特点常色:正常生理状态时面部的色泽: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有胃气,有神气6.病色的概念、特点及五色的主病病色:人体在疾病状态时的面部色泽善色-五色光明润泽,虽病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荣于面,“气至”,预后良好青如翠羽、赤如鸡冠、黄如蟹腹、白如豕膏、黑如乌羽恶色-枯槁、晦暗、暴露,气血匮乏,脏腑精神衰败,不能上荣于面,“气不至”,预后较差青如草兹、赤如pei血、黄如枳实、白如枯骨、黑如炲五色主病①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惊风②赤色主热证,戴阳证③黄色主虚证、湿证④白色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⑤黑色主肾虚、寒证、痛证、水饮、瘀血7.五官与脏腑病机的主要关系望目五轮学说:心──内外眦的血络──血轮肝──黑睛──风轮肺──白睛──气轮脾──眼胞──肉轮肾──瞳仁──水轮8.瘿瘤、瘰疬的概念及临床意义瘿瘤──颈前颌下结喉之处,有肿物如瘤,逐渐长大,可随吞咽移动。
中医诊断学考试复习重点.doc
中医诊断学考试复习重点西晋王叔和《脉经》为我国最早的脉学阳气不足筋脉失养所致。
重痛——疼痛专著并有沉重感,多是湿邪困阻气血所致。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空痛一一气血精血亏虚。
掣痛一经脉失部病源诊断的专著养,多与肝有关。
酸痛一一疼痛而有酸望神内容:目光(重点)、神情、气色软的感觉,可因湿邪侵袭或因肾虚体态、言谈举止、应答反应头痛连项一一太阳经,两侧头痛一一少得神: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病轻阳经,前额痛一一阳明经,巅顶痛一一预后好失神:止气已伤,脏腑功能衰厥阴经。
真心痛一一胸痛彻背如针刺刀败假神: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绞,面色青紫,脉微欲绝。
头晕:有晕假象,临终前预兆(回光反照)脏腑精眩之感,视物旋转,站立不稳。
肝阳上气耗竭,阴阳即将离决,阴不敛阳,虚亢一晕眩伴见头胀,耳鸣,腰膝酸软,阳外越颜曲烘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气血亏常色:红黄隐隐,明润含蓄虚—头晕面白,神疲体倦,每因劳累加亡血、失精、半产、漏下等革为精气内虚,气无所恋而浮越于外所致21、弱脉极软而沉细,主病:主阳气虚衰或气血俱虚22、濡脉浮而细软,如絮浮水主诸虚,又主湿,凡气虚,自汗,身倦乏力,短气等可见濡25、促脉数而一止,止无定数主阳盛热实26、结脉:缓而一止,止无定数主阴盛气结,阴寒凝滞,心阳被抑多见于气结、血瘀、寒痰、饮食停滞、汗热味咸而粘,如珠如油,身灼肢温,虚烦躁扰,口渴欲饮,皮肤皱瘪,小便极少,面色赤,唇舌干燥,脉细数疾等亡阴亡鉴别表:病因辨证,是运用病因学的基本理论,综合分析各种病因侵入人体所致疾病各种证候的辨证方法(一)风淫证候外感风邪引起的证候。
1、风邪侵表:发热恶寒、汗出、鼻塞或喷嚏,咳嗽,咽喉痒或痛,苔薄白,脉浮缓2、风客肌肤:皮肤瘙痒,或起丘疹,或起风团,此起彼伏,游走不定3、风袭经络:颜面麻木仁,口眼歪斜,病色:善色一五色有异常但光明润泽恶色一枯槁、晦暗、暴露五色主病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和惊风赤色主热证,亦可主戴阳证黄色主虚证、湿证,口色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淡口无华—气血不足,恍白一阳虚水泛,苍白一阳气暴脱或阴寒凝滞或大失血证。
中医诊断学复习资料
第一节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1、公元前五世纪扁鹊“切脉、望色、听声、写形”2、公元前三世纪《黄帝内经》从理论上奠定了中医诊断学的基础3、西汉淳如意创“诊籍”4、东汉张仲景《伤寒论》创六经辨证,创辨证论治理论,奠定诊断学基础5、《中藏经》—华佗诊病学术经验6、西晋王叔和《脉经》为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7、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对传染病从发病特点和临床症状作出诊断8、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源诊断的专著9、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10、施发《察病指南》是诊法专著11、危亦林《世医得效方》论述危重疾病的十怪脉象12、明朝张景岳《景岳全书》13、明朝李时珍《濒湖脉学》14、元朝敖氏《敖氏伤寒金镜录》为论舌的第一部专著15、曹炳章《彩图辨舌指南》16、陈修园《医学实在易》17、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创立卫气营血辨证方法18、吴鞠通,《温病条辨》创三焦辨证法则中医诊断学---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研究诊察疾病,辨别证候的一门学科诊断、诊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辨证—-在望闻问切四诊所得基础上进行诊断的辩证思维证---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盛衰等方面的病理概括,是疾病本质的反映。
症---即症状(患者个人感受)和体征(那个观察所得)的总称,是疾病过程表现个别、孤立的现象病---人体正气与致病邪气抗争所引起机体阴阳失调、生理功能失常的一个完整生命过程基本原则:审察内外、辨证求因、四诊合参第二章四诊一、望神(一)望神的含意: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广义──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生命狭义──人体的精神活动:精神•目光、神志、面色、形态得神:有神、精充气足神旺失神:无神、精损气亏神衰临床意义:正气已伤,脏腑功能衰败(虚)假神: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临终前预兆(回光反照,残灯复明)面色:突然颧红如妆两目:目光突然转亮、浮光外露言语呼吸:突然言语不休、声音转亮精神:突然精神转佳、意识似清饮食:突然思食、索食临床意义:脏腑精气耗竭,阴阳即将离决阴不敛阳,虚阳外越二、望面色•一般以望面部色泽为主色与泽的关系色与泽,又称“气色”色属阴,主血,反映血液的盈亏泽属阳,主气,反映脏腑精气和津液盛衰(四)常色与病色1、常色: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有胃气,有神气(1)主色──面色、肤色一生不变的色泽(2)客色──因季节、气候不同而发生正常变化的面色常色2 五色主病青主寒瘀痛经风戴阳证—面色苍白,却时而面红如妆,嫩红带白,游走不定,赤热虚实妆戴阳多为虚阳外越,此为真寒假热之危重证候黄主脾虚湿黄疸黄疸:阳黄──黄而鲜明如橘子–湿热熏蒸白寒阳虚气血脱阴黄──黄而晦暗如烟熏–寒湿郁阻黑寒肾虚饮痛瘀疳积—小儿面黄肿或青黄或乍黄乍白,腹大青筋恍白──白而虚浮带水气--阳虚不能气化水液苍白──阳气暴脱或阴寒凝滞,大失血证黧黑—黑中带黄—脾肾阳虚黑而黯淡—阳虚黑而干焦---阴虚眼眶黑---水饮三、望形体桶状胸—痰饮,或肾不纳气扁平胸---肺肾阴虚,气阴两虚单腹肿大,四肢反瘦---肝郁或脾虚,气滞水停血瘀四、望头颈五官九窍(一)望头面颈项与头发1、头形过小──囟门早闭过大──先天性脑积水均属先天性发育不良,多伴智力不全(肾精亏虚)2、囟门高突:“囟填”──多属实证、热证下陷:“囟陷”──多属虚证迟闭、不闭:“解颅”──肾气不足3、面肿──水肿:●阳水:快,头面部先肿●阴水:慢,下肢腹部先肿抱头火丹---焮红肿胀,色如涂丹,压之褪色,伴有疼痛──火毒邪热上攻大头瘟—头肿大如斗,面目肿盛,目不能开5、腮肿:耳下肿痛──感受时邪热毒●痄腮---腮部突然肿起,面赤咽痛,或兼耳聋---温毒证●发颐—颧骨之下,腮颌之上,耳前一寸三分,发疽肿起—少阳,阳明经毒热上攻瘿瘤──颈前颌下结喉之处,有肿物如瘤,逐渐长大,可随吞咽移动。
中医诊断学复习资料全
中医诊断学复习资料全第一节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1、公元前五世纪扁鹊“切脉、望色、听声、写形”2、公元前三世纪《黄帝经》从理论上奠定了中医诊断学的基础3、西汉淳如意创“诊籍”4、东汉仲景《伤寒论》创六经辨证,创辨证论治理论,奠定诊断学基础5、《中藏经》—华佗诊病学术经验6、西晋王叔和《脉经》为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7、晋代洪《肘后备急方》对传染病从发病特点和临床症状作出诊断8、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源诊断的专著9、唐思邈《备急千金要方》10、施发《察病指南》是诊法专著11、危亦林《世医得效方》论述危重疾病的十怪脉象12、明朝景岳《景岳全书》13、明朝时珍《濒湖脉学》14、元朝敖氏《敖氏伤寒金镜录》为论舌的第一部专著15、炳章《彩图辨舌指南》 16、修园《医学实在易》17、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创立卫气营血辨证方法18、吴鞠通,《温病条辨》创三焦辨证法则中医诊断学---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研究诊察疾病,辨别证候的一门学科诊断、诊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辨证—-在望闻问切四诊所得基础上进行诊断的辩证思维证---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盛衰等方面的病理概括,是疾病本质的反映。
症---即症状(患者个人感受)和体征(那个观察所得)的总称,是疾病过程表现个别、孤立的现象病---人体正气与致病邪气抗争所引起机体阴阳失调、生理功能失常的一个完整生命过程基本原则:审察外、辨证求因、四诊合参第二章四诊一、望神(一)望神的含意: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广义──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生命狭义──人体的精神活动:精神目光、神志、面色、形态得神:有神、精充气足神旺失神:无神、精损气亏神衰临床意义:正气已伤,脏腑功能衰败(虚)假神: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临终前预兆(回光反照,残灯复明)面色:突然颧红如妆两目:目光突然转亮、浮光外露言语呼吸:突然言语不休、声音转亮精神:突然精神转佳、意识似清饮食:突然思食、索食临床意义:脏腑精气耗竭,阴阳即将离决阴不敛阳,虚阳外越一般以望面部色泽为主色与泽的关系色与泽,又称“气色”色属阴,主血,反映血液的盈亏泽属阳,主气,反映脏腑精气和津液盛衰(四)常色与病色1、常色: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有胃气,有神气(1)主色──面色、肤色一生不变的色泽(2)客色──因季节、气候不同而发生正常变化的面色常色2 五色主病青主寒瘀痛经风戴阳证—面色苍白,却时而面红如妆,嫩红带白,游走不定,赤热虚实妆戴阳多为虚阳外越,此为真寒假热之危重证候黄主脾虚湿黄疸黄疸:阳黄──黄而鲜明如橘子–湿热熏蒸白寒阳虚气血脱阴黄──黄而晦暗如烟熏–寒湿郁阻黑寒肾虚饮痛瘀疳积—小儿面黄肿或青黄或乍黄乍白,腹大青筋恍白──白而虚浮带水气--阳虚不能气化水液苍白──阳气暴脱或阴寒凝滞,大失血证黧黑—黑中带黄—脾肾阳虚黑而黯淡—阳虚黑而干焦---阴虚眼眶黑---水饮三、望形体桶状胸—痰饮,或肾不纳气扁平胸---肺肾阴虚,气阴两虚单腹肿大,四肢反瘦---肝郁或脾虚,气滞水停血瘀四、望头颈五官九窍(一)望头面颈项与头发1、头形过小──囟门早闭过大──先天性脑积水均属先天性发育不良,多伴智力不全(肾精亏虚)2、囟门高突:“囟填”──多属实证、热证下陷:“囟陷”──多属虚证迟闭、不闭:“解颅”──肾气不足3、面肿──水肿:●阳水:快,头面部先肿●阴水:慢,下肢腹部先肿抱头火丹---焮红肿胀,色如涂丹,压之褪色,伴有疼痛──火毒邪热上攻大头瘟—头肿大如斗,面目肿盛,目不能开5、腮肿:耳下肿痛──感受时邪热毒●痄腮---腮部突然肿起,面赤咽痛,或兼耳聋---温毒证●发颐—颧骨之下,腮颌之上,耳前一寸三分,发疽肿起—少阳,阳明经毒热上攻瘿瘤──颈前颌下结喉之处,有肿物如瘤,逐渐长大,可随吞咽移动。
中医诊断学复习要点
中医诊断学复习要点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辨别八纲、辨别病因、辨别病机三个方面。
辨别八纲是指通过辨别病人的寒热、表里、虚实、动静四个方面来确定疾病的性质。
辨别病因是通过辨别病人的外感、内伤、情志、饮食、劳倦五个方面来确定疾病的原因。
辨别病机是指通过辨别病人的气血津液、脏腑组织器官、经络气血、阴阳五个方面来确定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中医诊断学还包括四诊合参的基本理论。
四诊是指望闻问切,合参是指根据诊断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2.中医病的诊断方法:-望诊:望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舌质、脉象等来推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机。
-闻诊:闻诊是通过听病人的声音、咳嗽声等来推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机。
-问诊:问诊是通过与病人的交谈来了解患者的病情、症状、病史等信息,从而推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机。
-切诊:切诊是通过对患者的脉搏进行触诊,来推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机。
3.中医常见疾病的诊断要点:-外感病的诊断:外感病主要表现为寒热、恶寒、发热、头痛、咳嗽、流涕等症状。
诊断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发病时间、症状特点、舌质、脉象等进行综合分析。
-内伤病的诊断:内伤病主要表现为身体的虚弱、疲乏、食欲不振、腹痛、便秘等症状。
诊断时需要根据患者的病史、家族史、体检结果等进行综合分析。
-情志病的诊断:情志病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易激动、烦躁、睡眠不宁等症状。
诊断时需要根据患者的情绪变化、心理状况等进行综合分析。
-饮食病的诊断:饮食病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口干、口苦等症状。
诊断时需要根据患者的饮食习惯、进食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
4.中医诊断学的误区:-忽视患者的主观感受和病史:中医诊断学重视患者的主观症状和病史,忽视这些信息可能导致误诊。
-盲目追求望闻问切:中医诊断学需要综合运用各种诊断方法,不能过分依赖其中一种诊断方法。
-缺乏科学依据:中医诊断学需要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和总结,不能凭空臆测。
以上是中医诊断学的复习要点,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精品]中医诊断学考试复习重点.doc
弭晋王叔和幺脉经》为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绘我国第一部橋源诊断的专著望神内容:目光(麵点人神情、气色体态、言淡举止、应答反应得神: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病轻预后好失神:正气已伤•脏關功能衰败假神: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临终前预兆(回光反照》脏腑精气耗竭•阴阳即将离决.阴不敛阳,虚阳外越常色:红黄隐隐,明润含魯病色:善色一五色有异常但光明润泽恶色一枯槁、晦暗■眾爲五色主病青色主寒证、痛证「m、赤色主热证,亦可主戴阳证黄色主虚证.湿证.白色生虚证、寒证■脫血.夺气淡白无华一气血不足. 恍白一阳虚水泛,苍白一阳气暴脱或阴寒凝滯或大失血证.黑色主肾虚、寒证.痛证、水饮和瘀血腮肿:耳下肿痛一感受时邪热毒口眼歪斜:中凤痿瘤一颈前颌下结喉之处.有肿物如删.逐渐长大,可随吞咽移动。
肝郁气结淡凝.或与地方水土有关探痂一颈他颌下•肿块如垒,集集如串珠•历历可数。
肺肾阴臥感受风火时诵片状脱发——血虚受风。
五轮. 心一内外Bft的血络一血轮•肝一黑睛一风伦•肺一白睛一气轮•册! 一眼胞一肉轮•肾一瞳人一水轮.目赤肿病一热证咽喉红肿痛:红肿.疼痛、溃烂•脓 - 乳蛾〉一实热(肺胃热毒壅盛),红色娇嫩•肿痛不甚一虚热(肾水亏少. 虚火上炎)如鱼鳞片:肌肤甲错血瘀日久}斑——色深红或青紫.点大成片. 平摊于皮肤厂抚Z 不碍手,压之不褪色。
疹——形如粟粒.色红而高起,摸Z碍手.压之褪色塑小儿指纹-貲热红伤寒,青惊白是疳|二薄白苔淡白舌:主气血两虚,阳气不足红舌:主热证实热虚热(阴虚}淡紫丘为气虚寒凝.温运无力绛紫斤:热盛伤津.血凝所致淡红瘀点:气滞血糜所致绛紫舌色红•干枯少津一热盛血瘀淡紫舌色白•湿润多津一寒凝血瘀老舌主实证,嫩舌主虚证.淡白而胖大一一气虚、阳虚;红肿而胖大一一心脾积热:淡白而瘦小一一气血两虚;红绛而瘦小•少苔或无苔一一阴虚火旺;舌红而干燥有裂一热盛伤津;淡白冇裂一阴血不足;多津而有裂纹一湿盛。
中医诊断学复习指导整理
中医诊断学考试形式1、选择题(A型题与B型题两种)(1)A型题:每道考题都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只许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2)B型题:每道题由A、B、C、D、E五个备选答案与两个或两个以上题干组成,五个备选答案在前,题干在后。
答题时,要求为每个题干选择一个正确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以重复使用,也可以一次也不选用。
2、名词解释3、论述题4、病例分析题一、绪论1、掌握中医诊断学、诊法、症、证、病、辨证等概念的含义。
2、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与主要内容。
3、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例:中医诊断学的三大原则是:整体审察、诸诊合参、病证结合例:下述哪项不发球四诊的内容:诊病例:以下哪项属于“证”:血虚例:“病”的概念是指下列哪项:胸痹例:“症状”最指下列哪项:呕吐第一章:望诊第一节:全身望诊一、望神:掌握得神、失神、假神的典型表现与临床意义;熟悉少神与神乱的常见表现及其病机。
例:哪项属于失神:形赢色暗,两目无神例:哪项不是“得神”的表现:颧赤如妆例:久病精气衰竭的病人,突然精神好转,食欲大增,颧赤如妆,语言不休,此属:假神例:表情淡漠,闷闷不乐,哭笑无常,精神痴呆,喃喃自语,多由:痰气郁结,阻敝神明例:患者突然昏倒,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醒后如常,可诊断为:痫病例:痫的病机为:肚风挟痰。
狂的病机为:痰火扰神。
例:望神的重点是:眼神。
人的精神意识与面部表情又称为:神情。
例:假神的表现是:重危病人,精神突然好转,两目突然明亮。
有神的表现是:面色荣润,目光精彩。
二、望色:掌握常色与病色的牲及临床意义。
主要是五色主病。
善色与恶色的区别。
例:面色青不见于哪个病证:虚证例:重绀危病人,面色苍白,但时而泛红如妆,嫩红带白,属于:戴阳证例:颧部潮红属于:阴虚内热例:小风惊风的典型面色是:眉间、鼻柱、唇周发青例:满面通红者多见于:外感发热证例:面现青色,常为:寒凝气滞,经脉瘀阻例:随四季气候的变化,人的面色也微有变化,秋天的面色相应为:稍白例:在五色望诊中,白色的主病是:夺气例:脾胃气虚,气血不足人,面色多表现为:萎黄例:小儿出现高热,面色发青,尤以鼻柱,两眉间及口唇四周为甚,往往属于:惊风例:对病人面色的观察,首先需注意鉴别:善色与恶色例:终生不变的面色是:主色随气候而改变的面色是:客色三、望形。
(可直接使用)中医诊断学期末复习资料全.doc
论述1,脾气虚可以导致哪些病理变化?脾虚四症的病机及临床特征。
脾气虚证病机:脾气不足,运化失职临床特点:胃脘隐痛喜按,腹胀纳呆,食后甚胀,呕恶嗳气,大便溏薄,|少气懒言,倦怠乏力,面色萎黄或淡白,消瘦或肢体浮肿,舌淡苔白,脉缓弱。
脾虚气陷证病机:脾气虚弱,升举无力而清阳下陷。
临床特点:脾气虚+眩晕耳鸣,脘腹坠胀,便意频数,肛门重坠,或久泻久痢,小便混浊如米泔,或脱肛,子宫下垂,胃肾下垂,眼睑下垂。
舌淡苔白,脉弱。
脾阳虚证病机:脾阳虚衰,失于温运,阴寒内生。
临床特点:脘腹冷痛绵绵,喜暖喜按,泛吐清水,口淡不渴,纳呆腹胀,形寒肢冷,大便清稀或完谷不化,小便短少,或肢体浮肿,或带下清稀色白量多,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脾不统血证病机:脾气虚弱,无力统摄血行,而至血溢脉外。
临床特点:便血,吐血,尿血,肌衄,齿衄,或妇女经量过多,崩漏,面白无华或萎黄,食少便溏,食后腹胀,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舌苔淡白,脉细弱。
2,湿热为患常发生于那些脏腑?湿热四证的病机及临床特点。
肝胆,脾,大肠,膀胱肝胆湿热证病机:湿热蕴结肝胆,疏泄功能失职。
临床特点:胁肋部胀痛灼热,厌食腹胀,口苦泛恶,大便不调,小便短赤;或寒热往来,身目黄如橘子色;或男子阴囊湿疹,睾丸肿胀热痛,女子带下黄臭,外阴瘙痒;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湿热蕴脾证病机:湿热内蕴中焦,致脾胃运化功能障碍。
临床特点:脘腹痞闷胀满,呕恶口苦,纳呆厌食,肢体困重,小便短赤,大便溏泻不爽;或身目发黄,色泽鲜明如橘皮,或皮肤瘙痒;或身热不扬或热势起伏,汗出热不解;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大肠湿热证病机:湿热蕴结大肠,致大肠传导功能失常。
临床特点:下痢脓血粘液便,或暴泻而见黄褐臭秽稀便,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或发热烦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膀胱湿热证病机:湿热蕴结膀胱,而至气化不利,排尿失常。
临床特点:尿频尿急,尿道灼痛,小便短赤,或浑浊,或尿血,或尿中见砂石,小腹胀痛,或腰,腹掣痛,或伴发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中医诊断学重点
《中医诊断学》复习提纲绪论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审查内外、辩证求因、四诊合参2.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内容:司外揣内、见微知著、知常达变的概念3.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第一部舌诊专著《敖氏伤寒金镜录》、第一部脉诊专著《脉经》第二章四诊第一节望诊1.望神的主要内容:目光(重点)、神志、面色、形态等2.得神的临床表现及意义得神:有神、精充气足神旺面色:面色润泽两目:活动灵敏、精彩内含、炯炯有神言语呼吸:言语正常、呼吸气息平顺形态:形体壮实、肌肉不削、形体活动正常精神:精神充沛、神清、对外界反应合理饮食:正常或稍减临床: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病轻预后好3.失神的临床表现及意义失神:无神、精损气亏神衰面色:晦暗暴露两目:活动迟钝、目无精采言语呼吸:言语失常、呼吸气息低弱形态:形体瘦弱、大肉已脱、强迫体位、反应迟钝、烦躁不安、循衣摸床、摄空理线精神:神志不清,精神萎靡不振,对外界反应失常临床意义:正气已伤,脏腑功能衰败(虚)4.假神的概念、临床表现及意义假神: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临终前预兆(回光反照,残灯复明)面色:突然颧红如妆两目:目光突然转亮、浮光外露言语呼吸:突然言语不休、声音转亮精神:突然精神转佳、意识似清饮食:突然思食、索食临床意义:脏腑精气耗竭,阴阳即将离决阴不敛阳,虚阳外越5.常色的概念和特点常色:正常生理状态时面部的色泽: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有胃气,有神气6.病色的概念、特点及五色的主病病色:人体在疾病状态时的面部色泽善色-五色光明润泽,虽病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荣于面,“气至”,预后良好青如翠羽、赤如鸡冠、黄如蟹腹、白如豕膏、黑如乌羽恶色-枯槁、晦暗、暴露,气血匮乏,脏腑精神衰败,不能上荣于面,“气不至”,预后较差青如草兹、赤如pei血、黄如枳实、白如枯骨、黑如炲五色主病①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惊风②赤色主热证,戴阳证③黄色主虚证、湿证④白色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⑤黑色主肾虚、寒证、痛证、水饮、瘀血7.五官与脏腑病机的主要关系望目五轮学说:心──内外眦的血络──血轮肝──黑睛──风轮肺──白睛──气轮脾──眼胞──肉轮肾──瞳仁──水轮8.瘿瘤、瘰疬的概念及临床意义瘿瘤──颈前颌下结喉之处,有肿物如瘤,逐渐长大,可随吞咽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诊断学》复习提纲《屮医诊断学》复习提纲绪论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审査内外、辩证求凶、四诊合参2.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内容:司外揣内、见微知著、知常达变的概念3.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第一部舌诊专著《敖氏伤寒金镜录》、第一部脉诊专箸《脉经》第二章四诊第一节望诊1 •望神的主要内容:忖光(重点)、神志、面色、形态等2.得神的临床表现及意义得神:有神、精充气足神旺面色:面色润泽两Fh活动灵敏、精彩内含、炯炯有神言语呼吸:言语正常、呼吸气息平顺形态:形体壮实、肌肉不削、形体活动正常精神:精神充沛、神清、对外界反应合理饮食:正常或稍减临床:止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病轻预后好3.失神的临床表现及意义失神:无神、精损气亏神衰面色:晦暗暴露两F1:活动迟钝、冃无精采言语呼吸:言语失常、呼吸气息低弱形态:形体瘦弱、大肉已脱、强迫体位、反应迟钝、烦躁不安、循衣摸床、摄空理线精神:神志不清,精神萎靡不振,对外界反应失常临床意义:正气已伤,脏腑功能衰败(虚)4.假神的概念、临床表现及意义假神: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临终前预兆(回光反照,残灯复明)面色:突然额红如妆两th目光突然转亮、浮光外露言语呼吸:突然言语不休、声音转亮精神:突然精神转佳、意识似清饮食:突然思食、索食临床意义:脏腑精气耗竭,阴阳即将离决阴不敛阳,虚阳外越5.常色的概念和特点常色:正常生理状态时面部的色泽: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有胃气,有神气6.病色的概念、特点及五色的主病病色:人体在疾病状态时的面部色泽善色一五色光明润泽,虽病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荣于面,“气至”,预后良好青如翠羽、赤如鸡冠、黄如蟹腹、口如豕膏、黑如乌羽恶色一枯槁、晦暗、暴露,气血嗫艺脏腑精神衰败,不能上荣于而,“气不至”,预后较差青如草兹、赤如pei血、黄如枳实、白如枯骨、黑如怡五色主病①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惊风②赤色主热证,戴阳证③黄色主虚证、湿证④白色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⑤黑色主肾虚、寒证、痛证、水饮、瘀血7.五官与脏腑病机的主要关系望FI五伦学说:心--- 内外毗的血络--- Jill轮肝——黑睛——风轮肺——白睛——轮脾——眼胞——肉轮肾——蹄仁——水轮8.瘻瘤、瘵病的概念及临床意义瘻瘤——颈前颌下结喉之处,有肿物如瘤,逐渐长大,可随吞咽移动。
肝郁气结痰凝,或-与地方水上冇关瘵疝——颈侧颌下,肿块如垒,累累如串珠,历历对数。
肺肾阴虚、感受风火时毒9.扁平胸、桶状胸、鸡胸的临床意义扁平胸:肺仔阴虚或气阴两虚桶状胸:伏饮积痰以致肺气耗散,或伤及肾气致肾不纳气鸡胸:多为先天禀赋不足,肾之精气亏损,或后天失养,脾胃虚弱10.阴挺、脱肛的临床意义阴挺的临床意义:中气不足,脾虚下陷,或凶产后用力过早,努伤所致脱肛的临床意义:中气不足,气虚下陷,或因泄痢口久,长期咳嗽所致11.人便性状改变的临床意义完谷不化——大便中冇较多未消化的食物;脾肾阳虚,不能腐熟水谷澹结不调——大便时干时稀,稠结不爽;肝郁脾虚,肝脾不调脓血便一一大便中夹有脓血粘液;痢疾,湿热交阻肠间,脉络受损12.望小儿食指络脉的意义、方法和内容止常络脉:色浅红,红黄相兼,隐隐于风关Z内。
其形态多为斜形、单支,粗细适中。
13三关测轻重气关一一邪深病重命关——危重形色主病浅浮--- 主表(邪浅、病轻)沉滞——主里(邪深、病重)色泽辨寒热:紫热红伤寒,青惊门是疳14.正常舌彖:(淡红舌、薄白苔)体大小适中,柔软灵活,舌苔均匀,干湿适中一一为气血充足,阳气旺盛2第二节闻诊1・名词:谄语、郑声、金实不鸣、金破不鸣请语: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一热扰神明(实证)郑声: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一「匚、气人伤(虚证)金实不鸣:新病音哑或失咅,属实证,多是外感风寒或风热,寒热二气交和袭肺,或痰浊雍滞,以致肺气不宣,清肃失职金破不鸣:久病音哑或失音,属虚证,常是精气内伤,肺肾阴虚,虚火灼金,以致津枯肺损,声咅难出2.哮与喘的区别与联系喘:呼吸困难,气促,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实证:病邪塞塞肺气,气机不利虚证:肺虚不能主气,肾虚不能纳气哮:呼吸急促,喉屮有痰鸣声,吋发吋止宿痰内伏,复感外邪3.白喉的咳声特点:咳声如犬吠第三节问诊1.《十问歌》内容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2.问寒热:恶寒发热、但热不寒、但寒不热、寒热往來的主病恶寒发热:恶寒发热并见,多见于外感表证但寒不热:只怕冷而不发热,有虚实Z分;实寒:寒邪直接侵袭,损伤机体阳气(新病)虚寒:素体阳虚,不能温煦肌表(久病)一艮寒但热不寒:只发热不怕冷,见于里热证,根据发热的特点分为三种类型:①壮热:持续高热,体温超过39°C以上,多见于里热实证,为阳盛热实,邪止剧争的表现,常伴有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俗称为“四大症状”②潮热:发热彖潮水一样有一的定规律阳明潮热——热结于人肠湿温潮热——湿遏热伏阴虚潮热——阴虚生内热③微热:热势较低,多在37—38°C之间,见于阴虚证、气虚证或疣夏病寒热往來:恶寒发热交替而作,邪正分争在半表半里,少阳病或疟疾少阳病:寒热往來无定时——外感病达半表半里阶段疟疾:寒热往來,发有定时——邪伏膜原,定时而发3.潮热的概念及类型4.问汗:自汗、盗汗、战汗的概念、意义自汗:患者口间汗出,活动尤甚,兼见畏寒神疲乏力等症;气虚或阳虚盜汗:患考睡时汗出,醍则汗止,兼见潮热、额红等症;阴虚或气阴两虚战汗:患者先恶寒战栗,表情痛苦,几经挣扎,而后汗出;止邪相争剧烈,是疾病发展的转折点疼病性质与分类胀痛——痛而有胀感,多为气滞刺痛——疼痛如针刺锥穿,多为瘀血所致冷痛——疼痛有冷感而喜暖,多为寒邪伤阳灼痛——疼痛河灼热感而喜冷,多为火邪窜入经络所致绞痛——痛势剧烈如刀绞;有形实邪阻碍气机隐痛——疼痛不剧烈,但连绵不止,多凶精血不足、阳气不足筋脉失养所致重痛——疼痛并有沉重感,多是湿邪怵I阻气血所致空痛——气血精血亏虚掣痛——经脉失养,多与肝冇关酸痛——疼痛而有酸软的感觉,可因湿邪侵袭或因肾虚6.头晕:头晕的常见病凶头晕:有晕眩Z感,视物旋转,站立不稳肝阳上亢一晕眩伴见头胀,耳鸣,峻膝酸软,颜而烘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气血亏虚一头晕面白,神疲体倦,每因劳累加重,舌淡,脉细痰湿内阻一头晕且重,如物裹首,胸闷呕恶,舌苔白腻,脉弦滑瘀血阻络一多见于外伤后瘀血阻滞,脉络不通4 7.问耳冃的要点(一)问耳1、耳鸣:实证一突发、声大,按之不减;肝胆火炎虚证一渐觉、声小,按之鸣减;*疗精亏虚2、耳聋:“精脱考耳聋”实证一暴聋;实邪上壅于耳,清窍闭塞虚证一渐聋;年老精衰气虚,脑海失充3、重听:年老肾之精气虚衰(二)问目1、目痛:红肿疼痛明显——肝火上炎,暴发火眼等微痛并感干涩——阴虚火旺2、冃眩:眩晕症3、目昏——视物不清(视力减退)雀盲——每至黄昏视物不见歧视——视一为二&问睡眠的要点(一)失眠:难入睡浅睡眠早醒多梦心肾不交,虚火上扰一烦躁多梦,难入睡心脾两虚,血不养心一浅睡眠,早醒胆郁痰扰,神志不宁一易惊醒,口苦食滞胃胶,上干心神一腹胀,难入眠“胃不和则卧不安”(二)嗜睡:气虚痰湿阳衰饭后易困一气虚,阳虚易困倦,体胖旎病一痰湿困脾精神极度疲乏,似睡非睡一心肾阳衰9.问饮食口味与主病、食欲与食量异常的主病(一)问口味1、口淡:脾胃气虚,寒证2、口苦:热证3、口甜:湿热蕴脾4、口酸:消化不良,肝气犯冒5、口涩:燥热伤津6、口咸:肾虚及寒水上犯7、口粘腻:湿浊,痰饮(食欲与食量异常)1、食欲减退:邪气困阻中焦或脾失健运,纳少一脾虚;纳呆一湿邪困脾2、厌食:食积一“伤食必恶食”,厌油腻一湿热,妊妇一冒失和降3、消谷善饥:胃火炽盛4、饥不欲食:胃阴不足5、偏嗜食物:小儿虫积等6、除中:脾冒之气将绝10.问二便:便秘、泄泻的主病。
尿量、尿次、尿感变化的意义便秘一秘结不通或排便时间延长热秘:热伤津液冷秘:阳虚阴寒凝滞5气秘:气虚无力推动虚秘:血虚肠道失润泄泻一脾失健运,水走肠间水样泄:脾失健运五更泄:肾阳亏虚,命门火衰,脾土失温湿热泄:饮食不洁,湿热内蕴A尿量异常:(1)尿量增多虚寒证--- 气不化津消渴证——肾虚(2)尿量减少里热证一一热盛伤津水肿病——师、脾、肾功能失常B床次异常(1)小便频数下焦湿热:小便频数,短赤而急肾气不足:量多色淸,夜间尤甚(2)痙闭:点滴而岀为瘟;点滴不岀为闭虚证:阳虚气化无力,开合失司实证:瘀血、结石阻塞C尿感球道灼痛:小肠湿热第四节切诊1・寸口的位置、诊脉的方法寸口是指視骨茎突内侧的-•段橈动脉。
又称“气口”、“脉口”诊脉方法:指法:手指略成弓形倾斜,指腹对脉脊。
高大者宜疏,矮小者宜密,小儿用拇指定关法1、举:轻取2、按:重取3、寻:中取2•止常脉彖的表现、特点一胃、神、根胃:从容和缓,节律一致神:柔和有力根:尺脉沉取有力,按Z不绝3.寸口分侯脏腑左手右手心(君火)肺(金)肝(木)脾(土)肾(水)肾(相火)阴、血、精阳、气左为心肝肾,右为肺脾命4•常见脉象(浮、沉、迟、数、实、洪、细、弦、紧、滑、涩、濡、缓、弱、微、促、结、代)的脉象与临6.按之充实,痛而拒按,叩之浊咅一实证按之空虚,痛而喜按,叩之空声一虚证第三章八纲1•表证-与里证、寒症与热证、虚证与实证的概念、比较表证:六淫邪气经皮毛、口鼻入侵时所产生的证候里证:疾病深入于里的一类证候寒证:感受寒邪,或阴盛阳虚所表现的证候热证:感受热邪,或阳盛阴虚所表现的证候虚证:人体正气虚弱的各种临床表现的病理概括实证:人体感受外邪,或体内病理产物蓄积而产4:的各种临床表现的病理概括2.阳虚证、阴虚证、亡阳证、亡阴证的概念与证候表现阳虚证:阴虚证:亡阳证:是指体内阳气极度衰微而表现出阳气欲脱的危垂证候临床表现:冷汗淋漓,汗质稀淡,神情淡漠,肌肤不温,手足厥冷,呼吸气微,而色苍白,舌淡而润,脉微欲绝等亡阴证:是指体液大量耗损,阴液严重亏乏而表现出的危重证候临床表现:汗热味咸而粘,如珠如油,身灼肢温,虚烦躁扰,口渴欲饮,皮肤皱瘪,小便极少,面色赤,唇舌干燥,脉细数疾等第四章辩证1•风、暑、湿、燥、寒、火的临床表现72凉燥:温燥:气虚:人体Z气不足导致气的基本功能减退的虚弱证候血虚:血不足肌体失去濡养所表现的证候血瘀证:血液运行迟缓或溢出而停积于脉外所引起的证候痰:体内津液内聚所形成的稠浊而粘滞的病理产物内停而引起的病证饮:津液内停所形成的质地清稀的病理产物所引起的病证水肿:水液停聚于体内的病证4.名词:心脉痹阻、肝风内动、肝阳上亢、肝火上炎、脾虚气陷、肾气不固、心肾不交、肝郁脾虚心脉痹阻:多种因索导致心脉闭塞不通所表现的证候肝风内动:肝阴亏虚,肝阳亢动而出现的眩晕、抽搐、颤动等动摇特点的证候肝阳上亢:肝肾阴亏,肝阳偏亢所表现的证候肝火上炎:肝经气为上逆所表现的证候脾虚气陷:脾气亏虚,升举无力反而下陷的证候肾气不固:肾的固摄功能失职所表现的证候心肾不交:水火既济失调所反映的证候肝郁脾虚:5.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辩证、三焦辨证的基本内容、代表性著作、作者、年代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