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1(余晓琴)

合集下载

《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3篇】

《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3篇】

《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优秀3篇】《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篇一七年级语文上册《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阅读文学作品,要培养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综合能力,要使学生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之处,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重视朗读训练。

3、从第一课开始,着力开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定位于“语文学习的主人”,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引导和组织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二、课时安排一课时三、教学设计1、看导语,默读课文。

2、读一读,写一写。

痴想隐秘铁青凝成诱惑喧腾漫湿一瞬间3、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

(2)各自练习朗读。

(3)领读。

(4)齐读。

4、内容研讨。

可在适当时候将“有关资料”中的诗人创作谈读给学生听,以帮助理解诗歌。

研讨,首先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疑难就是问题,深层的含义或奥妙也是问题。

让学生用铅笔打问号,然后提出问题,教师补充。

(1)“在山的那边,是海”,对这个“山”字,“我”小时候理解的和今天的理解有什么不同?(2)诗人领悟妈妈所说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那么,什么是“信念凝成的海”?诗中有没有回答这个问题?(3)读第一部分,你觉得小时候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他为什么想到山的那边,而且是“常伏在窗口痴想”?为什么去爬山?为什么又说自己的想望是“幻想”?(4)“隐秘的想望”指什么?为什么说“隐秘”?(5)山那边的青山,为什么“铁青着脸”?(6)“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改用议论语言,怎么说?(7)“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指什么?一座座山顶为什么诱惑着我?“我”为什么失望?心灵为什么是枯干的?海潮漫湿枯干的心灵又是什么意思?(8)结尾表达的信念,如果用议论语言该怎样表达?5、小结内容研讨的经验。

学习方法和习惯也是教学目标。

学习笔记应该有一部分专门记“语文学习经验”,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等方面应该分页记。

《在山的那边》教案

《在山的那边》教案

《在山的那边》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在山的那边》。

(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3)学会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词语的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和挑战,培养坚持不懈的精神。

(3)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欣赏和热爱,提高审美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在山的那边》的朗读和背诵。

(2)诗歌意境和主题的理解。

(3)诗歌中修辞手法和词语运用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深层含义的解读。

(2)诗歌语言的美感和韵味。

(3)学生创造性写作的指导。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诗歌《在山的那边》的内容和背景。

(2)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参考文献。

(3)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评价标准。

2. 学生准备:(1)预习诗歌《在山的那边》。

(2)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内容和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山景,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山的印象和感受。

2. 朗读与背诵:(1)引导学生朗读诗歌《在山的那边》,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2)鼓励学生背诵诗歌,培养记忆力and 表达能力。

3. 文本分析:(1)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

(2)讨论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解释其作用。

五、作业与评价:1. 作业:(1)要求学生书写课后感的文章,内容包括对诗歌的理解和个人的感悟。

(2)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山景诗,进行仿写或创作,展示自己的文学才华。

2. 评价:(1)对学生的课后感文章进行评价,关注他们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和个人的感悟。

《在山的那边》的教案设计

《在山的那边》的教案设计

《在山的那边》的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在山的那边》。

(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词语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和评价诗歌,提高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进行诗歌创作练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3)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在山的那边》的朗读和背诵。

(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词语运用。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抽象的意象的理解。

(2)诗歌中的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山的大自然景象。

(2)学生分享对山的印象和感受。

(3)教师简介诗歌《在山的那边》的作者和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疑问。

3. 合作探讨:(1)小组合作,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词语运用。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

4. 诗歌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欣赏和评价。

5. 创新拓展:(1)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练习。

(2)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

(3)学生的创新拓展能力。

2. 作业评价:(1)学生的诗歌创作练习。

(2)学生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五、教学资源:1. 教学图片:山的大自然景象。

2. 教学音频:诗歌《在山的那边》的朗读。

3. 教学视频:与诗歌主题相关的视频资料。

4. 教学课件:展示诗歌内容和修辞手法的课件。

5. 教学教材:诗歌《在山的那边》的文本。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展示山的大自然景象,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感受诗歌的意境。

《在山的那边》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在山的那边》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在山的那边》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在山的那边》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背景及主要内容,初步理解作者写作的意图和表达方式;2.能够独立阅读理解课文,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感想;3.通过引导,学生能够形成自主思考的能力,发挥个人创造力;4.培养学生的语感、阅读能力、口语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课文的阅读、理解、感悟和表达难点:课文作者写作的风格及表达方式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教师通过谈论山的特点和意义,引导学生想象“山的那边”究竟是什么。

并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展示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阅读课文教师分段朗读课文,带领学生们一起跟读,学生们可以在跟读过程中学习语音、语调、停顿等方面的技巧。

3.理解课文教师提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针对其中的生词和难句,进行解释。

同时,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从中发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4.发挥个人创造力:以“在山的这边”为主题,要求学生在学习了课文后,写出一篇自己的作文。

引导他们从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出发,从不同的角度读懂这篇文章。

学生的作文可以涉及到自然、城市、家庭等各个方面。

5.小结:教师对学生写的作文做出评价和指正,并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进行总结。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个人写作五、评估方法:作为考核手段:1.经过教师评分并给予评价。

2.利用课文中的片段,编制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并将其作为测试。

用作评价目标的实现:1.学生是否能理解课文,是否能从中表达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2.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本次教学采用了多种手段,包括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和个人写作等。

通过这些教学手段,学生们增强了对课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并且在思维上得到了拓展和提高。

同时,学生们也进一步培养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提高了自己的写作能力。

在评估方面,我们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了评价,也关注了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利用课文知识,以及在写作能力上是否有所提高《在山的那边》教案教案教学设计2《在山的那边》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在山的那边》是一篇优秀的中小学生读物,适合5-7年级的学生阅读。

《在山的那边》的教案设计

《在山的那边》的教案设计

《在山的那边》的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体会文章的主题:“山的那边还是山”,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追求。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1.2 教学内容课文《在山的那边》的阅读与理解。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

讨论课文主题,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追求。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步骤2.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使用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利用图片和视频等辅助材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2 教学步骤引入课文,让学生阅读并理解文章内容。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如山代表着困难和挑战,海代表着追求和希望等。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第三章:教学评价与作业3.1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的表现来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情况和合作能力。

学生写一篇关于《在山的那边》的读后感,评估学生的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

3.2 作业学生回家后,观看一部与自然环境相关的电影或纪录片,增强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学生写一篇关于《在山的那边》的读后感,要求表达自己对课文主题的思考和感悟。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工具4.1 教学资源课文《在山的那边》的文本。

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图片和视频等辅助材料。

自然环境相关的电影或纪录片。

4.2 教学工具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辅助材料和学生的讨论成果。

笔记本和笔,用于学生记录和思考。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教学计划第一周:引入课文,阅读理解。

第二周: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

第三周: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周:学生写一篇关于《在山的那边》的读后感。

5.2 时间安排每周课时:2课时,共80分钟。

每节课时安排:阅读理解(20分钟),分析象征意义和隐喻(20分钟),小组讨论(20分钟),作业布置和反馈(10分钟)。

《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

《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

《在山的那边》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理解课文主题。

(2)学会欣赏自然景观,培养审美情趣。

(3)学会通过观察、体验,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感。

(2)激发学生勇敢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 课文的大意理解。

3. 分析课文的表达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的理解。

2.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

2. 互动教学法: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

3. 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山间风景的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其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所描绘的山间风景。

(2)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学习心得。

3. 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让学生充分理解并运用。

(2)分析课文结构,讲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4. 合作探讨:(1)组内讨论:课文中所描绘的山间风景特点及其寓意。

(2)全班交流:分享各组的学习成果,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对山间风景的感悟。

(2)教师引导: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生字词的掌握及课文的理解。

7.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写一篇关于自己喜欢的自然景观的短文。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度、知识掌握情况等。

《在山的那边》的教案设计

《在山的那边》的教案设计

《在山的那边》的教案设计章节一: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本文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帮助学生理解“在山的那边”这个概念,并初步感知文章的情感基调。

教学内容:1. 教师通过问题引导:“你们有没有去过山的那一边?那里的景色是怎样的?”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 教师简要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使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活动:1. 学生分享自己对于“在山的那边”的印象和经历。

2.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探讨的意义和作用。

章节二:作者和背景介绍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1. 教师介绍作者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使学生对作者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2.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创作动机和创作风格,并与文章内容进行对比。

教学活动:1. 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或教师提供,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

2. 学生分享对作者的了解,并讨论作者的创作动机和创作风格。

章节三:文章内容分析(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叙事方式。

2.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描写和对话,理解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教学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总结文章的结构和叙事方式。

2. 学生分享对文章情节和人物的分析和理解。

章节四:文章内容分析(二)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入分析和思考能力。

教学内容: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主题和思想内涵,分析文章中的象征和隐喻。

2.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结尾,探讨结尾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主题和思想内涵,分析文章中的象征和隐喻。

2. 学生分享对文章主题和结尾的分析和思考。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精选3篇)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精选3篇)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精选3篇)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精选3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1 :(一)知识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诗歌内容;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2、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本诗主旨; 3、深入诗歌意境,涵咏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二)能力目标:学生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读中把握内容,感悟哲理,品味意蕴,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

(三)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正确方法,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奋斗的情怀。

: 1、把握诗歌的总体形象,感悟诗歌的思想内容。

2、理解“山”和“海”的深层含义。

:诵读法、引导法、探究法:投影仪:一课时: 1、导入:(由提问法引入本课)同学们,你们爬过山吗?当你历尽艰难登上山顶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为什么呢?我们假设一下,如果当你怀着喜悦的心情登山山顶以为会看到满目风光时,展现在你眼前的又是另一座更加巍峨更加险峻的高山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你是会继续攀登高峰,还是打道回府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王家新的诗歌《在山的那边》,看看这位多才的诗人是如何抉择的。

2、走进作者王家新,1957年出生于湖北均县。

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

出版的诗集有《纪念》、《游动悬崖》等。

《在山的那边》是王家新在1979年写的一首诗,当时他还是一个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不久的学生。

《在山的那边》起源于作者的童年经验,与他童年的挫折经验以及在这种挫折中日见深沉的感悟和信念有关。

3、探究学诗的方法。

(1)了解诗歌的一般常识。

诗歌,是与散文、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

《在山的那边》教案

《在山的那边》教案

《在山的那边》教案《在山的那边》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本诗,通过朗读,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探究“山”与“海”的象征意义。

4、体味诗中蕴含人生哲理。

二、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

2、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教学设计一。

导入新课:童年时代,谁都有过美好而朦胧的梦,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当一个山区孩子面对无言的群山时,最美丽的梦便是对山那边的世界的憧憬,这首诗叙述了一个山区孩子童年的幻想——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他真的是在寻找大海吗?让我们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二。

谈谈诗歌本文的体裁是诗歌,诗歌,是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

它通过精炼、含蓄、优美而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并且有一定的节奏、韵律。

这就要求我们要通过反复朗读来品味语言,用情去读,用心去悟,同时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启示。

诗歌的基本特点:(1)高度的概括性。

(2)饱含着浓烈的抒情性和丰富的想象力。

(3)语言凝练富有音乐美。

诗歌的分类:(1)按内容、表达方式,可以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等。

(2)按语言的表现形式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等。

(3)按创作的时代和诗歌所反映的时代内容,可分为现代诗歌和古代诗歌(古典诗歌)。

诗歌这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

情绪和感情是诗的基础。

优秀的。

诗篇承担着丰富和美化精神生活的使命,并启示真理。

诗以默默的持久的力量,改造并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净化人们的灵魂。

所以我们在阅读分析理解诗歌时,须注意以下要领:1、用心吟诵,整体感受。

2、分析要点,感受诗的形象。

3、借助联想和想象,领悟诗的意境和感情。

4、品味语言,感受诗歌节奏和音韵之美。

三。

走近作者这首诗的作者王家新被誉为“让九十年代推迟到来的诗人。

”作者简介: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

《在山的那边》教案

《在山的那边》教案

《在山的那边》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读课文主题。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学会与他人沟通交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山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

(2)培养学生勇于追求梦想,坚持不懈的精神。

(3)培养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2)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 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4. 课堂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相关图片或音乐素材。

4. 课堂讨论话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山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

(2)播放山的美妙音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提问:你们对山有什么印象?引导学生思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分享学习生字词的心得。

(3)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分析课文主题,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情感。

(3)讲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观点,如家乡情怀、追求梦想等。

4. 课堂讨论(1)提出讨论话题: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点。

(3)全班交流,教师点评。

《在山的那边》的教案

《在山的那边》的教案

《在山的那边》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在山的那边》。

(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法,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和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抽象的意象的理解。

2. 诗歌深层含义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在山的那边》。

2. 相关资料:关于诗歌背景的介绍、作者的其他作品等。

3. 教学设备: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配乐朗诵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简介诗歌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美。

(2)让学生默读诗歌,初步理解诗歌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和主题,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

(2)全班交流:分享各组讨论成果,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解析诗歌中抽象的意象,如“山的那边”的象征意义。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讨论: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和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的精神。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7. 作业布置(1)背诵诗歌《在山的那边》。

(2)写一篇关于自己理想的小短文。

8. 板书设计《在山的那边》意境:大自然的壮美、理想的追求主题:坚定信念、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六、教学拓展:1. 对比欣赏:让学生欣赏其他描写山的诗歌,如《登高》、《望岳》等,分析各自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在山的那边》的教案

《在山的那边》的教案

《在山的那边》的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在山的那边》。

(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3)学会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通过诗歌中的关键词句,揣摩作者的心情和意图。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所表现的坚持梦想、勇往直前的精神。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3)激发学生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勇敢追求梦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在山的那边》的朗读与背诵。

(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3)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深层次的情感和意境的理解。

(2)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诗歌《在山的那边》的原文及注释。

(2)相关背景资料和拓展阅读材料。

(3)教学课件或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2. 学生准备:(1)预习诗歌《在山的那边》。

(2)搜集有关诗歌作者和背景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欣赏山的美景,激发对诗歌的兴趣。

(2)简要介绍诗歌作者和背景。

2. 朗读诗歌:(1)学生齐读诗歌。

(2)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

3. 理解诗歌:(1)学生自主思考,回答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关键词句,揣摩作者的心情和意图。

4. 分析诗歌:(1)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

(2)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总结诗歌的艺术特色。

五、作业布置:1. 背诵诗歌《在山的那边》。

2. 写一篇关于诗歌《在山的那边》的读后感。

3. 绘制一幅描绘诗歌意境的画。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以“在山的那边”为主题,发挥想象,描绘自己心中的山和海。

2. 组织一次诗歌朗诵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诵才能,提高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课文《在山的那边》教案

课文《在山的那边》教案

课文《在山的那边》教案课文《在山的那边》教案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课文《在山的那边》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课文《在山的那边》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朗读诗歌,品味诗歌语句的深层含义。

2、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人生的哲理。

过程与方法1、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学习诗歌。

2、反复朗读感悟,体会诗歌中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会诗歌中阐述的人生哲理,体会作者为实现理想不畏艰险、努力奋斗的精神。

2、学会设计自己的人生,并树立为人生目标不畏艰险、努力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1、理解“山”和“海”的深刻含义。

2、尝试合作性、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品味诗中重点字词及语句的深层含义,体会文中所阐述的人生哲理,并能联系生活实际加深理解。

教学难点:对“山”与“海”的理解。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最后融合全班的设计成果,声情并茂地朗读全诗。

五、体验与反思经过这样反复的朗读,你们明白了诗中的“山”和“海”象征什么吗?诗人成长中的艰难探索一定早已打动了成长中的你。

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

六、布置作业1、请你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用文字表达出来,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2、背诵全诗。

【相关链接】雪花的快乐徐志摩假如我是一朵雪花,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飞,飞,飞——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不去那凄清的山麓,也不上荒街去惆怅——飞,飞,飞——你看!我有我的方向!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飞,飞,飞——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消溶,消溶,消溶——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徐志摩的诗哲理深刻,内涵丰富,闪耀着理想的光芒,可以将其与课文进行比较阅读。

《在山的那边》诗歌教学教案设计

《在山的那边》诗歌教学教案设计

《在山的那边》诗歌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在山的那边》。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和评价诗歌,培养审美能力。

(3)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互相尊重的精神。

(3)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培养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在山的那边》的朗读与背诵。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抽象的意象和深层含义的理解。

(2)诗歌中的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诗歌《在山的那边》的内容和背景。

(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3)制定教学计划和课堂活动安排。

2. 学生准备:(1)预习诗歌《在山的那边》。

(2)了解诗歌的基本知识和概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意义。

(2)通过提问或讨论,引出诗歌《在山的那边》的主题。

2. 朗读与背诵:(1)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2)鼓励学生背诵诗歌,提高记忆力和表达能力。

3. 内容理解:(1)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2)通过问题讨论或小组合作,深入探讨诗歌中的深层含义。

4. 修辞手法分析:(1)引导学生识别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分析修辞手法的作用和效果,理解诗人的表达意图。

五、作业与评价1. 作业:(1)请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分析其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诗歌《在山的那边》的理解和感受。

2. 评价:(1)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参与度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

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9篇)

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9篇)

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热门9篇)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第1篇1、学问目标:⑴ 理解、积累“痴想、隐秘、诱惑、喧腾”等词语。

⑵ 初步了解诗歌常识。

反复朗读,理解诗歌蕴含的哲理。

2、本领目标:⑴ 领悟诗中“山”与“海”的艺术形象蕴含的意味,培育赏识诗歌的本领。

⑵ 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⑶ 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打开丰富的想像。

3、德育目标:感悟诗歌表达的信念和哲理,学习诗人对人生的思考所得到的启迪。

1、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意味和感情。

2、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1、鉴赏诗歌寄寓哲理的形象美。

2、体会诗歌语言凝练,意味隽永的特色。

1、诵读法:诗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表达一种信念、一个哲理,意象壮阔,诗意跌宕。

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凝练形象的语言。

2、联想想像法:用于对诗中意象含义的把握。

诗中“山”与“海”对应,形成强有力的冲突,波澜迭起,显现出情感的起落。

关于“山”与“海”,特别是“极多座山”的象征意义的理解,要调动生活阅历,激活思维,以求深层探究。

3、讨论点拨法:用于对诗歌意蕴的分析。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及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

1课时。

从诵读与把握总体形象入手,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品味诗歌语言,探究关键词语蕴含的意义。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当一个山区孩子面对无言的群山时,最美丽的梦便是对山那边的世界的憧憬,让大海秀美的面容和自由奔放的豪情照亮眼睛和生命,便成了生活中不倦的努力探求。

今日我们走进王家新的诗歌《在山的那边》,倾听有关山和海的诉说。

二、资料助读投影诗歌文体常识简介:诗歌,文学的一类,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

它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饱含着猛烈的思想感情,富于想像,语言凝练而形象,具有节奏韵律,一般分行排列。

可以歌咏、朗诵。

三、诵读感知1、同学默读全诗,勾画出诗歌的生字词并疏解:投影:给下列加粗字注音,然后解释词义:凝成()__________________诱惑()__________________一瞬间()_________________隐秘()__________________喧腾()__________________痴想()__________________老师明确,同学识记:⑴ 凝成(níng):由气体变成液体或由液体变成固体。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优秀3篇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优秀3篇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优秀3篇《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目标:⑴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诗歌;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⑴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本诗主旨。

⑴深入诗歌意境,涵咏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于诗歌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

3、教育目标: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正确方法,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奋斗的情怀。

【学习方法】朗读、背诵;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投影仪、录音机。

【学习设置】一、课文感知《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二、课前准备组织学生认真预习《在山的那边》诗歌;查字典解决“读一读、写一写”和注释中的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让学生写“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自己是怎样处理的`”练笔,准备上课时在班里交流。

三、课文导入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中国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

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

《在山的那边》这一课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

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

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及。

那么,他心目中的“海”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品读这首诗歌,从中寻求答案。

(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教师检查预习,学生交流、巩固)四、朗读课文《在山的那边》是一首诗歌,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

2023最新-《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优秀5篇)

2023最新-《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优秀5篇)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优秀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是可爱的编辑帮大伙儿收集的《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优秀5篇),仅供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3、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4、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1、朗诵课文。

2、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都是山里的孩子,在孩提时代我们对山外到底有什么肯定有过很多奇特的想象,那么,你的想象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位从山里走出来的诗人的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2、作家简介: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

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

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

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年离开。

1992年去英国。

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

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等。

二、检查学生预习字词见课后要求读读写写的生字生词。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重点语句含义1、范读课文。

读前强调:a.诗歌朗读的基本要求:语速、节奏、重音。

要求学生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停顿及意义重音。

b.理解诗中“山”与“海”的意思。

2、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3、组织学生讨论“山”与“海”在诗中的意思。

学生刚刚接触合作讨论的方式,能说对大意就行。

老师要以鼓励为主,即使说的不全面、不深刻也无妨,后面还要引导深入探究。

[教师指导]a、先给诗句划分朗读节奏。

《在山的那边》的教案设计

《在山的那边》的教案设计

《在山的那边》的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在山的那边》的主题和寓意。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目标和追求的意义。

1.2 教学内容课文《在山的那边》的阅读与理解。

分析课文中的主题和寓意。

讨论课文中的人物塑造和情节发展。

探索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技巧。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引入课文《在山的那边》,让学生预习并阅读。

组织学生进行课文讨论,分享阅读感悟。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主题和寓意。

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表达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追求。

2.2 教学方法阅读理解练习:通过阅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主题和寓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写作练习: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追求的短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三章:教学评估与反馈3.1 教学评估通过阅读理解练习和写作练习来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3.2 教学反馈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即时反馈,指出他们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促进他们的思考和学习动力。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材料4.1 教学资源课文《在山的那边》的文本。

阅读理解练习题。

写作练习纸张和笔。

4.2 教学材料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课文和练习题。

彩笔或标记笔,用于标记课文中的重要内容和symbol。

第五章:教学延伸活动5.1 教学延伸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重新演绎课文中的情节,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创造力。

让学生进行绘画或手工艺活动,将课文中的symbol 转化为视觉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

5.2 教学目的通过角色扮演和艺术活动,进一步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表达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第六章:教学策略与技巧6.1 教学策略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1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1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

2、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追求理想的心境。

3、探究诗中的“海”与“山”蕴涵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1.理解作者对理想的憧憬和痴想2.学习作者追求理想时的锲而不舍的精神3.了解“海”与“山”的内在涵义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同学们,我们的童年刚刚过去,你还能回忆起童年的一些趣事吗?你还记得童年时有什么梦想吗?(同学们回答)的确,几乎每一个人的童年都有一些幻想和心愿,伴着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持续前进,不懈追求,不言放弃,成为我们的动力。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写得就是童年时代追求梦想的事,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作者的童年梦想吧!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1、给画横线的字注音并解释词隐秘痴想铁青凝成诱惑喧腾一瞬间隐秘:隐蔽不外露诱惑:愿意是使用手段使人理解模糊而做坏事。

在本诗中是吸引的意思。

喧腾:喧闹沸腾。

2、《在山的那边》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1.老师有感情地朗诵此诗(2 遍)第一遍:了解本诗的内容第二遍:把握作者的感情2.朗读此诗(学生自己琢磨)3.个别学生朗读4.针对朗读中存有的问题加以点评①读准字音②普通话标准③自然流畅,不读破句④有感情的朗读5.在教师点拨的基础上,再练习朗读6.再找学生起来朗读小结:诗歌就在于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作者的心情和思想,刚才孩子们经过练习,读的非常不错,希望继续努力。

(明确:“我”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好奇心的少年。

“我”是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努力奋斗,不怕困难,并为之锲而不舍的少年。

五、课堂总结。

学生总结六、布置作业。

把自己的梦想用诗的形式表达出来,不超过30行。

七、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王家新山———海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1、《在山的那边》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山的那边》的教案设计

《在山的那边》的教案设计

《在山的那边》的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体会《在山的那边》的主题思想。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阅读兴趣。

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学习,思考并表达自己的梦想与追求。

1.2 教学内容课文《在山的那边》的阅读与理解。

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及其表达方式。

探讨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及其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与探究。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课文中的关键情节进行深入解析。

利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互动交流,分享阅读感悟。

2.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直观感受。

提供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与思考。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3.1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其背景。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提出疑问。

3. 教师解答疑问,引导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 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及其表达方式。

5.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

6. 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布置作业。

3.2 时间安排课时:2课时(90分钟)课文阅读与理解:45分钟分析与讨论:45分钟总结与作业布置:10分钟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小组讨论以及作业完成情况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对主题思想的思考与表达。

4.2 教学反馈课后收集学生的作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与反馈。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针对学生的疑问与问题进行解答。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拓展5.1 教学资源课文原文。

作者简介及相关背景资料。

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5.2 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课文主题的写作活动,如写一篇关于自己梦想与追求的短文。

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欣赏,如其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歌或散文。

邀请作者或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讲座或交流,增加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1(余晓琴)浙江省温州实验中学【学习目的】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认知)2、整体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感情。

(能力)3、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能力)4、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人生。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重难点】〖重点〗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山”、“海”的象征意义。

〖难点〗诗歌的主旨的明确。

要解决好这两个学习重点,,一是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二是教师要有重点地选择实例引导,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要相机点拨。

【教材分析】诗歌在表达的主题和感情上往往显得丰富而含蓄,因此造成在欣赏和理解上的因人而异,但我们不能就此忽视对诗歌主旨的把握。

《在山的那边》主题相当集中、明确,表达的是信念与理想在人生追求中具有的巨大意义。

如果片面强调个人感悟,而置理解上出现的偏差于不顾,反而不能真正达到欣赏诗歌的目的。

所以在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个性发挥的空间时,教师也要注意有艺术的引导,以期不会在开学初就给学生一定的“伤害”,这将不利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真正贯彻,不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新方式的形成。

所以主旨的明确与个性的感悟处理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设想】〖学习方法〗读──讲──读──赏──读。

“讲”,清除文字、词语等障碍,整体把握内容和感情。

“赏”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品味语言。

课堂讨论──评述、质疑。

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出理由;然后师生相互质疑。

〖媒体设计〗第一节诗歌配乐理查德与鲍丁.斯坦博格的长笛与钢琴合奏《母亲教我的歌》。

第二节诗歌配乐理查德与鲍丁.斯坦博格的长笛与钢琴合奏《大海》。

课件提供群山、大海的图片。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

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二、整体把握,理清思路1、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在课文句子中划出词语,明确词不离句。

查词典,明确认知上有困难的词语的意思和读音。

读课文做到字正腔圆、顺畅流利。

2、整体感知:熟读课文,把握内容及感情。

⑴诗中的“海”和“山”蕴含着什么意思?探究学习:诗的第一节写了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海”、“山”就是现实中“海”和“山”。

第二节诗写了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其中“山”比喻困难、障碍等,“海”比喻理想、信念、成功等。

“山那边是海”实则是诗人矢志不移的信念。

爬上山去看大海也就成了为理想而艰苦奋斗的积极行动。

“山”不止一座,只有坚持不懈翻过连绵群山,才能见到那美丽的大海;理想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还需漫漫旅途的百折不挠的艰辛跋涉。

所以这首诗写了诗人对人生信念和理想的追求,抒发了诗人渴望实现理想的感情。

总之诗歌意蕴很丰富很含蓄,除了理解字面意思以外,还需深入把握诗歌的深层含义。

(解说:以上探究内容,尽量鼓励学生多参与,多思考,多说,不强求标准的答案,意思正确即可,要注意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

)⑵朗读这两节诗应该分别读出什么语气?并说明理由。

(配乐,营造氛围,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探究学习:第一节应读出“向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的语气;第二节应以“肯定、坚决”的语气为主旋律。

重点练读语句:(生四人讨论,各组合作学习,拟朗读处理方案。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处理方案一:一、二行喃喃自语、声音由平渐高语速由慢渐快;三、四行语锋陡转、语气加强、肯定坚决、语速急缓交错;五、六行语速稍慢、稍拖音、低沉但浑厚转为高亢响亮再转为低沉减弱,要读出对理想的渴望。

“是的!人们啊……照亮你的眼睛”语气渐强,应读得铿锵有力,最后一句应该上扬很高。

这段写出理想实现的时候,人们惊喜万分。

声音洪亮、慷慨激昂,读出这种喜悦!个别示范后,全班齐读。

总结: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

同学们对句与句之间的语气把握得很好,其实句子内部也有急缓轻重的区别。

关键还是对诗歌的每一句深透理解后,才能处理好。

看来这任务要下堂课来完成了。

齐声朗读课文。

3、课堂小结:在这一堂课里,我们又积累了不少的词语,从整体上对诗歌有了初步理解,在朗读声中,我听出了大家爱这篇意蕴丰富的诗歌。

其实我国是诗的泱泱大国,优秀诗歌比比皆是,有兴趣课外找几篇读读,你一定会更喜欢这朵文学世界的奇葩──诗歌。

三、布置作业1、语言训练:读一读,写一写词语至少选三个造一段话。

2、熟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

3、对不理解的语句质疑。

第二课时一、检查知识掌握和背诵情况1、听写生字词。

2、背诵喜欢的句子,丰富语言,积淀语感。

3、让能背诵全文的同学表演。

二、研习课文诗的语言是非常新颖、凝练、含蓄的,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把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画下来一起讨论。

1、自主阅读。

圈划批注。

2、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

教师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

课文悟读:“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铁青”词典上意思:青黑色,多形容人恐惧、盛怒或患病时发青的脸色。

根据语境,应选择盛怒时人的脸色。

这里用来形容山,既和山的青色相符,又传神地表达了大山在孩童眼里的威严与无情以及我的沮丧的心情。

这句诗言简意丰,语言既形象又生动。

诗人惯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这句的三个数量词用得特别好。

“一次又一次”,强调了“我”失望次数多;“又一次次”,强调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说明“我”遇到的困难非常多。

师备问:如果对这些困难估计不足会怎么样?在生活中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期望一举成功,一旦失败就灰心丧气,从这句诗你得到什么启示?跌倒后要能爬起来,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

把这句读一读。

学法指导:抓住关键词语细加品味,细微处有无限烟波。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的枯干的心灵”细加品味“在远方“、“雪白”、“夜夜”、“一次次”、“漫湿”。

这里道出了理想和信念对人生追求的巨大意义。

它给人以艰苦奋斗的内驱动力。

即使漫漫旅途布满荆棘,只要坚信远方有海在为你暄腾,你将充实而有活力。

虽然渴望实现理想的心人皆有之,但真真正正屡败不馁执着地为理想不懈努力的人才是最终的强者。

读法指导:关键字词在朗读时要做突出处理。

平时要多提高语言感悟力多揣摩发现!“是的!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句诗很有人生哲理。

抓住关键字词“不停地”、“无数座”、“一次次”、“终会”等。

理想境界的实现最终是属于耐心等待的人。

不能因为达不到预定目的就大失所望,前功尽弃,踯躅不前。

理想的实现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

任何一蹴而就的想法只会让你陷入失望的深渊。

只要执迷不悔,勇往直前,努力耕耘,理想定会不期然给你惊喜,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这环节品味与朗读的结合,课堂气氛活跃、轻松但不失紧张。

3、深入理解诗的内涵后,全班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师生对课文内容相互质疑。

三、体验与反思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从这首诗中感悟到了什么?并把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生活经历与同学分享。

四、课堂小结学完这首诗我们已深深懂得:要见到山那边的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不懈。

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永远牢记,心中要有个“海”,为了这个“海”,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翻过一座座山。

五、布置作业1、请你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用文字表达出来,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2、课外荐读冰心哲理诗: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3、预习《走一步,再走一步》。

【板书设计】在山的那边(海)重重困难理想境界不懈努力让好诗陪伴大家一起成长!【教学反思之学会倾听,提高效率】本课实际上共上了三个课时。

在设计上侧重于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

自主质疑、合作解疑、探究学法方面有了初步尝试,学生很喜欢这样的课堂。

但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中,为提高课堂的效率,务必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

师生、生生之间的立体倾听、对话习惯得想办法落实,只有这样才能集思广益,让学生在欣赏同学的同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或反驳或补充的过程中思维反复碰撞,提高艺术修养和鉴赏水平。

这种学习方法不是一蹴而就的,得逐步培养学生。

我相信只要我提高生活感受和知识储备,下次表现会好些。

由于经验问题,对现代诗歌的教学总体感觉较迷惘,总觉不能整体把握现代诗歌教学之网。

网中之点,点点连成一个系统的诗歌教学之网的想法只能萦绕于心,求解之法暂无能为力。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