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教学激趣(同名342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激趣(同名3422)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激趣
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岔路口中学镇亮
[摘要]: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场地,要想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关键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教学尤其如此。如何在一堂课上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灌输”为“乐学”,兴趣的激发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兴趣;激趣
对于语文课,许多学生往往提不起多大兴趣,说它犹如一潭死水。究其原因,除了教材的不灵活外,还和和教师的教法有很大关系。激趣,顾名思义,即是激动兴趣。一旦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因而学得就十分积极主动,也很有成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话是很有道理的。
因此,教师要从教材入手,从学生入手,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发展学生智力。以下是我在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做出的一些尝试。
一、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悬念,能使人们产生心理追踪,诱导人们兴致勃勃地猜测,去期待,乃至欲罢不能,非要弄个水落石出不可。因此,用提问来处理说理性较强的文章,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心声》时,一开始就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写谁的心声?他的心声是什么?从哪里看出来?学生带着这个疑问,必然认真阅读原文,寻找答案。在学生阅读完后教师稍微加以点拨,全文的主旨及结构就已经迎刃而解了。不单开始讲解课文时要给学生提问题,设悬念,在讲课过程中,更要注意以小悬念来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教师讲课过程中这样巧妙的启发、诱导,不仅通过思考活动维持着学生的兴趣,而且也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二、精彩活动激发兴趣
语文课不应只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形式,还必须想出许多有益的活动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讲描写方法时,可让四组同学选出各自的代表,分别上台表演四个假想的片断,然后看哪个组表演得较好,再让学生将这个场面描写出来,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锻炼了学生的想像力、观察力。除此之外,语文课堂上还可搞辩论赛、演讲赛、书法比赛、朗诵比赛等,这些活动,都有效地刺激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他们在活动中提高语文的水平。
三、优美歌曲激发兴趣
汉字是音、形、义三位一体的符号,汉字具有音乐美。在语文课堂上,音乐不仅体现在有声有色、抑扬顿挫的朗诵上,也体现在诗中的韵律上。许多诗词本就是一首优美的歌曲。我在教诗词过程中往往播放或示唱诗词的歌曲,使学生的兴趣空前高涨。中学语文的诗词中有许多已配了乐,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白居易的《花非花》,王维的《阳关三叠》,岳飞的《满江红》等。
四、老师范读激发兴趣
好的范读胜过讲解,不仅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有利于理解课文内容,还
能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因此在备课时,反复阅读课文,领会作者意图,理解中心意思,然后大声朗读,自我鉴定,努力做到使自己满意为止。这样,教学时就可以在适当时机,用表情朗读,激发学生感情,唤起思想共鸣。如教柯岩的抒情诗《周总理你在哪里?》时,一位老师以沉痛心情、深情的语调、声情并茂的朗诵,使全班同学沉浸在苍松衔哀,白梅含泪,朔风呜咽,红旗半垂,泪涔涔声凄凄的悲痛气氛中。不少学生流下热泪,还有的学生情不自禁地哭出声来,起到了很好的感染效果。由于我重视范读,大大提高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鼓励学生激发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应想方设法使学生有成功的体验,产生满足感,并伴随着愉快的情绪体验,进而会产生浓厚的兴趣。特别对于后进生更为需要,后进生在上课时比较被动,视上课为“煎熬”、“受罪”,由于这种情感障碍,还何谈上课产生兴趣?对于这种情况,教师要撤擅于把握设计一些较为容易的问题,把机会给予他们,并给以适当的表扬与鼓励,“你挺棒的!”“你回答得真不错!”“你的进步真不小!”……心理学认为效果可以激发兴趣,当学生发现自己有了进步,得到了教师和同学的肯定后,就会体会到一种快乐,从而产生了兴趣。
六、灵活教法激发其趣
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淡化的原因之一是感到语文学习方法呆板,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就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法。如在教《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一类的说明文时,笔者就利用电脑搜集说明对象的图片,结合课文的内容把它们做成一个多媒体课件,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使学生对比较枯燥的说明文也产生一定的兴趣。又如在学习《小石潭记》一课之前,笔者就利用学校门前的小溪,带领学生到小溪游玩观察,同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简单的学习问题:小溪的水怎样?小溪周围景物怎样?小溪水源怎样?这些学生都能用以前学到的知识来回答,但都不能用到《小石潭记》中的句子,然后再返回到课堂上学习,与课文一对比,不仅体悟到课文中所描述的小石潭的石奇、水清、源幽的特点,而且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也大大增强。
教学手段的多样灵活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新奇感,从而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教师的引领下去感受语文的博大精深。
七、精心设问,激发兴趣;模仿学习,巩固趣味
思维总是由问题引起的,课堂提问或讨论应当避免随意性,应在知识的关键处设问或展开讨论。设计的问题还要考虑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既要使优等生有“想头”,又要使中下等生有“答头”这样的问题才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例如,分析《石壕吏》这首诗时,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老师曾问他的学生:“有人认为《石壕吏》不是一首好诗,因为诗人杜甫在这首诗里始终是一个冷漠的旁观者,没有出来表过态,你们同意这个观点吗?”问题一提出,课堂气氛顿时活跃了起来,有的学生表示同意,有的不同意,于是大家纷纷从诗里去找根据,展开了颇为激烈的争论。后来统一了认识——杜甫在这首诗里是通过人物的刻画和情景的描写来表态的,诗人虽然没有直接出来讲话,但是同情谁、憎恨谁,态度是明确的,说《石壕吏》不是一首好诗的理由是不能成立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语文教学中,质疑问难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