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痈的中医辨证论治

合集下载

一百三十四、肠痈

一百三十四、肠痈

一百三十四、肠痈经方常见疾病治症:肠痈【治病策略】倪海厦:肠痈的人腿一定弯到,足三里下一寸的地方就是阑尾穴,轻轻一按就痛。

【辩证诊断】1、(1)浅者为痈,深者为疽;(2)热甚者为痈,热微或无热者,为疽;(3)急者为痈,慢者为疽;(4)高肿者为痈,平塌着为疽;(5)色红者为痈,色白者为疽。

2、(1)凡痈疽未破,毒攻脏腑,一毫热药不敢用;若已溃破,脏腑即亏,饮食少进,一毫冷药不敢用,肿疽者,痈疽未见脓而肿也。

(2)痈疽大按乃痛者病深,小按便痛者病浅,按之处,陷不复者无脓,按之处即复者有脓,不复者可消,若按之,都强牵者,未有脓也。

按之半软者,有脓也。

又手按上下,不热者无脓,若热甚者有脓,凡觉有脓,急当破之。

无脓但气肿,若有血,不可针破也,慎之慎之。

3、脉浮数、发热恶寒:(1)风寒:数为阳虚,头项痛、身痛、骨节痛、腰脊痛;呕逆。

(2)痈疡:数为实热,痛为一处;饮食如常。

【辩证治则】1、四逆散,治肠痈初起。

大黄牡丹皮汤,治肠痈将成。

薏苡附子败酱散,治肠痈已成。

各有层次,不可混乱。

2、肺痈、肠痈、肝痈者,必须从内消之也。

然而治法不同。

肺痈方:(1)初起:用金银花十两,生甘草五钱,元参三两,麦冬三两;先用水十碗,煎汤四碗,取二碗浸前药,加水二碗,又煎之,煎一碗服之,二剂即愈。

其余汤二碗,再煎二煎。

(2)倘已成形:仲景之肺痈法肝痈方:用金银花十两,生甘草三钱,当归三两,白芍三两,炒栀子三钱;水十碗,煎取四碗,分二碗泡前药,再加水二碗同煎;渣又加水二碗,同金银花汁两碗,煎一碗服二剂愈。

(〔批〕救肝败毒至圣丹,妙。

)肠痈方:(1)初起:用金银花八两,当归三两,地榆一两,薏仁五钱,水十五碗,煎二碗,分作二服。

上午一服。

临睡一服,二剂愈。

(2)久病:生甘草三钱,金银花二两,地榆一两,当归二两,牛膝一两,乳香三钱,没药三钱。

水先煎甘草五味,取一碗,调乳香、没药末三钱饮之;渣水再煎一碗,又调乳香、没药末三钱饮之。

大约早服头煎晚服二煎,二剂必全好矣。

肠痈中医诊疗方案

肠痈中医诊疗方案

肠痈中医诊疗方案肠痈中医诊疗方案简介肠痈又称肠脓肿,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腹腔感染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右下腹疼痛、发热、腹胀等症状。

中医认为,肠痈多由湿热内蕴、脾虚湿停等病机引起,因此,在中医的治疗中,通常采用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等方法。

本文将介绍肠痈的中医诊疗方案,包括中药治疗、针灸疗法以及饮食方面的注意事项。

中药治疗方剂推荐1. **通腑软坚汤**组成:大黄、芒硝、芒硝、黄连、半夏、枳实、甘草作用:清热泻火,利湿通便,消炎解毒。

用法用量:每日1剂,分2次服用。

2. **槟榔大黄汤**组成:大黄、槟榔、厚朴作用:清热泻火,活血化瘀。

用法用量:每日1剂,分2次服用。

> 注意:以上方剂仅供参考,请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药物用法一般情况下,以丸剂或者水煎剂的形式服用中药。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医生会调整用药的配方和剂量。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在肠痈的治疗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起到活血化瘀,清热利湿的效果。

穴位推荐1. **关元穴**:位于脐中央凹陷处。

2. **足三里穴**:位于腿部,当膝盖外侧髌骨下方的凹陷处。

3. **巨阙穴**:位于足部,足内踝后方凹陷处。

> 注意:针灸疗法需要专业的医生进行操作,请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饮食治疗在饮食方面,中医认为肠痈多由湿热内蕴引起,因此需要忌口辛辣、油腻、生冷等食物,可以适量多饮温开水,促进体内湿热的排出。

忌食食物- 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生姜、大蒜等。

- 油腻食物,如油炸食品、动物脂肪等。

- 生冷食物,如生冷水果、冷饮等。

宜食食物- 温补食物,如莲子、山药、生姜等。

- 纤维丰富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

- 煮熟易消化的食物,如粥、面条等。

注意事项1. 在治疗期间,应保持充足的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以免加重病情。

2. 服药期间,应注意药物的剂量和时间,避免过量或漏服。

3. 饮食方面应根据个人的情况进行调整,避免进食不适合的食物。

4. 在针灸治疗中,应选择正规的医院和医生,确保安全。

中医优势病种肠痈疗效分析评估总结及优化治疗方案

中医优势病种肠痈疗效分析评估总结及优化治疗方案

中医优势病种肠痈疗效分析评估总结及优化治疗方案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在许多疾病的治疗中展现出了显著的优势。

其中,肠痈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中医在其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对中医在肠痈治疗中的疗效进行分析、评估、总结,并提出优化的治疗方案。

肠痈是指大肠的炎症性病变,主要症状包括腹痛、腹泻、便血等。

中医学将肠痈归类为“痞满”、“下注”、“脾虚湿盛”等证候。

中医治疗肠痈的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

中医药治疗肠痈的疗效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药的治疗作用持久,能够调整人体内部的功能状态,改善消化系统的功能,从而使肠痈症状得到缓解。

其次,中药的药物组合是根据病情的不同而调整的,可以根据病情的轻重选择不同的药物组合,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另外,中药还能够调节人体的自身免疫功能,增强人体对于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从而减少肠痈的发生和复发。

针灸是中医治疗肠痈的常用方法之一,其疗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针灸能够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平衡脏腑功能,从而改善肠痈症状。

其次,针灸能够调整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从而减少肠痈的发生和复发。

另外,针灸还能够缓解肠痈引起的疼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推拿是中医治疗肠痈的常用方法之一,其疗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推拿能够刺激胃肠道的蠕动,促进消化吸收,从而改善肠痈症状。

其次,推拿能够调整机体的气血运行,平衡脏腑功能,从而改善肠道动力学,减少肠痈的发生和复发。

另外,推拿还能够缓解肠痈引起的腹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优化治疗方案方面,中医治疗肠痈可以进一步整合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形成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首先,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例如对于肠道蠕动功能减退较为明显的患者,优先选择推拿疗法;对于肠道炎症反应较为明显的患者,优先选择针刺疗法。

其次,鼓励患者在治疗的同时进行饮食调理,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多食用易消化的食物,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从而减轻肠痈症状。

肠痈_精品文档

肠痈_精品文档
(观察皮肤情况、剃光和皮肤清洗)。如发现患 者有发热、感冒,女性患者有月经,以及皮肤有 损伤或感染等,应及时报告医师,考虑停止手术。
8
临证护理
(5)做好全身清洁,洗头、洗澡、剪指 (趾)甲、更衣,不能自理者由护士执行。
(6)按需要做好手术前准备,女性患者除 去发夹,长发者梳成双辫,取下义齿。入 手术室前排小便。备齐病历、X线片、特殊 用药、用物,随患者一齐送入手术室,停 止一切手术前医嘱。
13
用药护理
4.服药时间以斟酌,急性期以每次4-6小时 为宜,若病情较缓和者,可每次6-8小时。 如病情危急者、医师无煎煮条件者可用开 水浸泡中药20分钟即可频频饮之,并随饮 随加水,也会取得预期效果。
14
情志护理
1.向患者介绍病情,耐心做好解释工作,使 之情绪稳定,气机调畅,主动配合治疗, 促进早日康复、
10
临证护理
(5)疼痛:采取宽慰患者、分散患者的注意力, 改变体位,促进有效通气,解除腹胀的措施以缓 解疼痛,如疼痛剧烈者,术后1-2天可适量使用镇 静镇痛药物。
(6)饮食:手术当日禁食,第2天肠功能恢复后 可给予流质逐步过渡到软食、普食,但一周内忌 牛奶或豆制品,以免腹胀,同时1周内忌灌肠和泻 药。
19
并发症护理
(4)及时处理切口感染:一旦出现切口感 染,应配合意识做好穿刺抽出脓液,或拆 除伤口缝线放出脓液及放置引流条等,定 期伤口换药,及时更换被渗液浸湿的敷料, 保持敷料清洁、干燥。
20
谢谢!
21
脐周围隐痛,数小时后腹痛转移至右下腹
部。相当于急、慢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
肿。
2
临床表现
1.瘀滞证:转移性右下腹痛见绕脐走痛,后 期腹痛有定出(麦氏点压痛),呈持续性、 进行性加剧,右下腹局限性压痛或拒按, 伴恶心纳差,可有轻度发热。苔白腻、脉 弦涩或弦紧。治宜通腹泻热,利湿解毒。

肠痈中医辨证护理常规

肠痈中医辨证护理常规

肠痈(阑尾炎)中医辨证护理常规因饮食不节、湿热内阻、使败血浊气壅遏于阑门所致。

病位在肠。

阑尾炎可参照本病护理。

【临床表现】以转移性右下腹痛、恶心、呕吐、右下腹压痛、反跳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辨证:瘀滞证、湿热证、热毒证。

【临证(症)护理】按中医外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1、观察腹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肌紧张程度、腹部包块及患者神志、血压、体温、呼吸等变化,并做好记录。

2、腹痛甚时遵医嘱针刺阑尾、天枢等穴,伴发热配曲池、内庭穴;伴恶心、呕吐配内关、中脘;伴腹胀配大肠腧,宜泻法,中刺激或用电针。

3、遵医嘱选用玉露散、大蒜糊剂、黄金散敷腹部痛处或包块处。

4、手术者做好术前术后护理。

【术前护理】1、向患者解释早期手术的重要性和安全性,延误治疗可能导致的并发症,多与其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的情绪变化,有针对性的进行疏通安慰。

2、术前准备(1)术前一天,根据医嘱做好血型鉴定与备血。

进行药物过敏试验,并将试验结果记录在病历上。

(2)做好术前备皮的准备。

(3)术前12小时禁食。

(4)按医嘱应用抗生素。

(5)介绍与手术相关的知识,指导术后配合要求。

【术后护理】1、按术后患者的术后护理常规进行。

2、饮食调理:术后禁食,待肛门排气后可进流质,但此时不要进食甜食或牛奶,以免引起腹胀,进流质后,如无不适反应的可改成半流质,而后再逐渐过渡为普食。

饮食以营养丰富、清淡、易消化为主,多食水果蔬菜。

忌海腥发物,肥甘厚味之品。

3、其他护理:早期活动,术后10小时患者可下床活动,以促进肠蠕动恢复,防止肠粘连发生,减轻疼痛。

术后疼痛常限制患者活动,影响睡眠,并引起血压升高,应遵医嘱及时给与止痛剂。

【饮食护理】1、瘀滞证者,饮食宜清淡、易消化的半流质或全流质饮食,可进食米汤、菜汤、肉汤等。

忌食辛辣、油腻、胀气的食物,如奶油、辣椒、牛奶红薯等。

2、湿热者,嘱其多饮水,可饮用清凉饮料,如茅根水、菊花茶、红萝卜马蹄竹蔗水等。

3、热毒者,禁食。

4、恢复期可进食高蛋白、新鲜蔬菜及水果,忌食生冷之品。

肠痈中医护理常规

肠痈中医护理常规

肠痈中医护理常规【疾病名称】中医病名:肠痈西医病名:急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定义:肠痈是以热毒内聚,淤结肠中,而生痈成脓。

多与饮食不节,饱食后急剧奔走或跌仆损伤、寒温不适、情志所伤等因素有关。

【临床表现】1.湿热内蕴证初起上腹痛,或脐周疼痛,一般4-6小时后转移至右下腹,呈持续性疼痛,痛处固定,压痛、反跳痛明显,伴食欲不振,恶心或呕吐,大便次数增多。

多有低热,或中等度发热,甚至高热。

舌红苔黄腻,脉弦。

2.湿热未尽证阑尾炎术后,已矢气排便,腹痛已消失,但食欲不振,或有轻微恶心及口干,精神欠佳,手术切口轻微疼痛。

舌质淡红,苔微黄腻,脉濡或滑。

3.气滞血瘀证阑尾炎术后,已矢气排便,腹痛已消失,术后4-5天又出现轻微疼痛、腹胀等症状,严重者出现肛门停止排气排便。

舌质淡红,苔微黄,脉弦。

【临证护理】1.术前(1)腹痛:疼痛部位、性质、程度,是否有压痛、反跳痛,是否拒按。

①腹痛多起于上腹部或脐周,数小时候转移并固定在右下腹。

少数患者发病即右下腹痛。

②疼痛多为持续性钝痛或胀痛。

(2)胃肠道反应:观察纳呆、恶心、呕吐、便秘、腹泻情况。

(3)全身症状:一般较轻,主要有头痛、身软乏力、发热等。

2.术后(1)切口疼痛的性质、程度。

(2)体温变化情况。

(3)有血浆引流管,观察引流液的色、质、量的变化。

(4)肛门排气、排便情况变化。

(一)辨证施护1.湿热内蕴证施护原则:清热解毒,化瘀除湿。

(1)中医特色护理:耳穴压丸,主穴:神门、交感等,配穴:胃、大肠、小肠等。

以清热解毒,通利肠腑。

(2)穴位贴敷或穴位按摩合谷、曲池穴以退热或高热者予以温水或酒精擦浴。

2.湿热未尽证施护原则:清热健脾除湿(1)中医特色护理:耳穴压丸,主穴:大肠等,配穴:脾、胃、大肠、小肠等。

以清热除湿健脾胃。

(2)腹泻者予以穴位贴敷或穴位按压内关、足三里、上巨虚等穴。

(3)腹泻者,保持会阴部清洁、舒适,可用1:20五味黄连液行会阴护理,避免皮炎发生。

3.气滞血瘀证施护原则:治以行气活血,通腑。

盲肠炎(肠痈、阑尾炎)的中医治疗:

盲肠炎(肠痈、阑尾炎)的中医治疗:

盲肠炎(肠痈、阑尾炎)的中医治疗:大黄牡丹皮汤大黄15克,芒硝15-20克,牡丹皮30-40,赤芍30克,红花20克,桃仁20克。

1、什么是肠痈?肠痈是否就是阑尾炎?肠痈是指发生于肠道的痈肿,属内痈范畴。

按部位可分为大肠痈和小肠痈,在《内经》上已有记载:大肠痈位于右下腹天枢穴即脐旁开二寸;小肠痈在关元穴附近。

中医的概念很宽泛,它包括很多种腹腔内化脓性炎症,但大肠痈主要指的是阑尾炎。

《难经·第四十四难》中有:“大肠、小肠会阑门,分阑水谷精血各有所归故日阑门。

”阑门位于大肠、小肠分界之处起到一个拦坝的作用。

可以使小肠的分清泌浊和大肠的传化糟粕的功能各司其职。

小肠下口,即大肠上口,日“阑门”,屈曲变化之处,最易壅塞,肠痈生此为多。

不论从阑门的解剖部位上看还是从大肠痈的临床表现上看,现今阑尾炎的病名继承了中国古代中医对阑门肠痈的认识。

2、盲肠炎(肠痈、阑尾炎)的中医治疗郭老:牛膝杜仲,治腰疼腿疼为什么?它把血引到腰和腿上来,腰和腿这两个器官得到营养了,这有营养什么都有了,把有害的东西带走了,把有用的东西都带来了。

加强腰以下的循环,那病就没有了,这叫自主循环。

哪一个医,你甭管是哪一个派,别管它拿什么花招,谁离开生命本能它也不是医。

盲肠炎,大黄牡丹皮的用量?看他身高体重,便秘的程度,一般的大便不好,不是严重的障碍,大黄15克,芒硝15-20克,牡丹皮30-40,赤芍30克,红花20克,桃仁20克。

大黄倒水里,把药煎成了,泡是里面渍出来。

然后把芒硝溶入这个汤里,效果特别好。

汤渍的大黄特别快。

煮的时间越长越没劲。

有的不知道他知道不知道,一用30克,50克大黄,少了通不了便。

肠痈中医诊疗方案

肠痈中医诊疗方案

肠痈中医诊疗方案简介肠痈是一种常见的肠道疾病,主要症状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

中医认为肠痈多由湿热蕴结、痰火壅盛所引起,治疗肠痈需要通过清热、利湿、解毒的方法来改善病情。

本文将介绍中医诊疗肠痈的方案,以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和治疗这一疾病。

中医诊断中医诊断肠痈主要依靠病史询问、望诊、切诊、脉诊等方法。

常见的肠痈的症状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大便秘结等。

望诊时可能出现腹胀脘硬,脉诊时可能出现脉滑数等。

中医治疗方案中医治疗肠痈主要采用中药内服的方式,同时结合适当的饮食调理和休息。

中药方剂方剂一:苦参败毒散【组成】苦参、黄连、黄柏、连翘、黄芩。

【功效】清热解毒,利湿通便。

【用法用量】每次研末3克,每日2次,水煎服。

方剂二:芩连汤【组成】黄芩、黄连、连翘、地骨皮。

【功效】清热解毒,止泻。

【用法用量】每次研末6克,每日3次,水煎服。

方剂三:薏苡陈皮汤【组成】薏苡仁、陈皮、炒白术。

【功效】健脾化湿。

【用法用量】每次研末10克,每日2次,水煎服。

饮食调理•忌食辛辣、腥膻、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增加蔬菜水果摄入,有助于清热利湿;•饮食要清淡,以易消化的食物为主。

休息调理适当休息可以帮助身体恢复,避免过度劳累,注意保持肠道通畅。

注意事项在使用中药治疗肠痈时,患者需要密切观察自身症状的变化,并及时告知医生。

同时,个体差异较大,有些人可能对某些药物存在过敏反应,如出现过敏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此外,患者在治疗期间要避免寒冷刺激,避免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

结论肠痈是一种常见的肠道疾病,中医通过清热、利湿、解毒的方法进行治疗。

本文介绍了中医诊疗肠痈的方案,包括中药方剂的使用、饮食调理和休息调理的注意事项。

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及时与医生沟通。

最终,希望患者能够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中医诊疗肠痈的经验总结》 2. 《中医内科学》。

肠痈

肠痈

肠痈中医诊疗方案一、中西医命名:中医诊断:肠痈西医诊断:急性阑尾炎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症状:(1)腹痛:多起于脐周和上腹部,开始痛不甚严重,位置不固定呈阵发性,这是阑尾阻塞后,管腔扩张和管壁肌收缩引起的内脏神经反射性疼痛数小时后,腹痛转移并固定在右下腹部,痛呈持续性加重这是阑尾炎症侵及浆膜,壁层腹膜受到刺激引起的体神经定位疼痛。

不同位置的阑尾炎其腹痛部位也有区别,如盲肠后位阑尾炎痛在侧腰部;盆腔位阑尾炎痛在耻骨上区;肝下区阑尾炎可引起右上腹痛;极少数左侧腹部阑尾炎呈左下腹痛。

(2)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等。

(3)全身症状:初期有乏力、头痛。

炎症加重时可有发热等全身中毒症状。

2、体征:(1)强迫体位:病人来诊时常见弯腰行走,且往往以双手按在右下腹部。

在床上平卧时其右髋关节常呈屈曲位。

(2)右下腹压痛:是急性阑尾炎常见的重要体征,压痛点通常在麦氏点。

(3)腹膜刺激征象:有腹肌紧张、反跳痛(Blumberg征)和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等。

(4)其它体征:(1)结肠充气试验(Rovsing试验):阳性。

(2)腰大肌试验:阳性说明阑尾位置较深或在盲肠后位靠近腰大肌处。

(3)闭孔内肌试验:阳性,提示阑尾位置较低靠近闭孔内肌。

(4)直肠指诊:当阑尾位于盆腔或炎症已波及盆腔时,直肠指诊有直肠右前方的触痛如发生盆腔脓肿时,可触及痛性肿块。

(5)腹部包块:阑尾周围脓肿形成时,右下腹可触到有触痛的包块。

3、辅助检查:(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白细胞数可轻度或中度增加,大便和尿常规可基本正常。

(2)立位腹部平片:观察膈下有无游离气体可排除其它外科急腹症的存在。

(3)右下腹B超:了解有无炎性包块,对判断病程和决定手术有一定帮助。

(二)、证候诊断1、热毒蕴肠证:在烽腹疼痛,触痛明显,有反跳痛,或可扪及局限性包块,发热口渴、恶心欲呕,嗳气纳呆,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肠道瘀滞证:右少腹疼痛固定不移,反跳痛或刺痛,或可触及包块,压痛或反跳痛,发热,脘腹胀闷,恶心欲呕,大便秘结,舌红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数。

中医学-肠痈

中医学-肠痈

肠痈肠痈是指发生于肠道的痈肿,属内痈范畴。

临床上西医的急性阑尾炎、回肠末端憩室炎、克罗恩病等均属肠痈范畴,其中以急性阑尾炎最为常见。

本节所讲的肠痈则专指急性阑尾炎。

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青壮年为多,男性多于女性,占外科住院病人的10%~15%,发病率居外科急腹症的首位。

病因病机1.饮食不节暴饮暴食,嗜食生冷、油腻,损伤脾胃,导致肠道功能失调,糟粕积滞,湿热内生,积结肠道而成痈。

2.饱食后急剧奔走或跌仆损伤致气血瘀滞,肠道运化失司,败血浊气壅遏而成痈。

3.寒温不适外邪侵入肠中,经络受阻,郁久化热成痈。

4.情志所伤郁怒伤肝,肝失疏泄,忧思伤脾,气机不畅,肠内痞塞,食积痰凝,瘀结化热而成痈。

上述因素均可损伤肠胃,导致肠道传化失司,糟粕停滞,气滞血瘀,瘀久化热,热盛肉腐而成痈肿。

诊断要点1.转移性右下腹疼痛转移性右下腹疼痛,伴恶心、呕吐、发热。

初期腹痛多起于脐周或上腹部,数小时后,腹痛转移并固定在右下腹部,疼痛呈持续性,进行性加重。

70%~80%的病人有典型的转移性右下腹痛,但也有一部分病例发病开始即出现右下腹痛。

2.右下腹局限性压痛压痛点通常在麦氏点(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可随阑尾位置变异而改变,但压痛点始终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上。

两侧足三里、上巨虚穴附近(阑尾穴)可有压痛点。

3.血常规检查初期,多数患者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在酿脓期和溃脓期,细胞计数常升至18×109/L以上。

盲肠后位阑尾炎可刺激右侧输尿管,尿中可出现少量红细胞和白细胞。

类证鉴别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穿孔后溢液可沿升结肠旁沟流至右下腹部,似急性阑尾炎的转移性腹痛。

病人多有溃疡病史,突发上腹剧痛,迅速蔓延至全腹,除右下腹压痛外,上腹仍具疼痛和压痛,腹肌板状强直,肠鸣音消失,可出现休克。

多有肝浊音界消失,X线透视或摄片可有腹腔游离气体。

如诊断有困难,可行诊断性腹腔穿刺。

宫外孕破裂常有急性失血症状和下腹疼痛症状,有停经史,妇科检查阴道内有血液,阴道后穹隆穿刺有血等。

《中医科》肠痈证治(急慢性阑尾炎)

《中医科》肠痈证治(急慢性阑尾炎)

《中医科》肠痈证治(急慢性阑尾炎)肠痈,疾病名。

痈疽之发肠部者。

出《素问·厥论》。

肠痈为外科常见急腹症,属急腹症范畴。

多因饮食失节,暴怒忧思,跌扑奔走,使肠胃部运化功能失职,湿热邪毒内壅于肠而发。

因饮食不节、湿热内阻,之败血浊气壅遏于阑门而成。

以持续伴有阵发性加剧的右下腹痛、肌紧张、反跳痛为特征。

可发于任何年龄,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

发病率居外科急腹症的首位。

病因病机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过食油腻,生冷不洁之物,损伤肠胃,湿热内蕴于肠间;或因饮食后急剧奔走,导致气滞血瘀、肠络受损;或因寒温不适、跌仆损伤、精神因素等均可导致气滞、血瘀、湿阻、热壅、瘀滞、积热不散、血腐肉败而成痈肿。

现代医学认为,阑尾腔梗阻和细菌感染是肠痈的主要发病原因。

临床表现1.轻症初起上腹部或脐周作痛,阵发性钝痛,数小时后疼痛转移至右下腹部,逐渐加重,伴有恶寒发热,恶心呕吐,便秘,腹胀,溲赤,苔黄腻,脉洪数。

2.重症痛处固定不移,痛势加剧,腹肌紧张拘急,拒按,局部可触及局限性肿物,高热不退,属肠痈重症,应采取综合疗法。

辨证施治1.瘀滞型(1)证候初为脘腹闷胀,绕脐疼痛阵作,随即转移至右下腹,按之痛剧,腹皮微急,恶心欲吐,嗳气纳呆。

不寒不热或微热,或恶寒,大便正常或便秘,尿清或黄。

舌质正常或暗红,舌苔薄白或微黄,脉迟紧或弦略数。

本证相当于急性单纯性阑尾炎,轻型化脓性阑尾炎,或阑尾周围脓肿消散后期。

(2)治则化瘀行滞,清热解毒。

1)方药生大黄、牡丹皮、桃仁、厚朴、红藤、蒲公英、赤芍。

水煎服。

大便次数增多者,改生大黄为制大黄。

2)中成药①阑尾灵冲剂,热开水冲服。

②阑尾消炎灵胶囊,温开水送服。

③锦红新片,温开水送服。

④野菊花注射液,肌注。

3)单方验方川楝子、延胡索、牡丹皮、桃仁、木香、金银花、大黄。

水煎服。

血聚成块者加红藤。

2.湿热型(1)证候腹痛较剧,右下腹硬满,按之内痛,或可扪及有压痛之肿块。

伴有发热,口干渴,汗出,便秘尿赤。

肠痈的中医辨证论治

肠痈的中医辨证论治

肠痈的中医辨证论治六腑以通为用,通腑泻热是治疗肠痈的关键。

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法及早应用可以缩短疗程。

初期(急性单纯性阑尾炎)、酿脓期轻证(轻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及右下腹出现包块者(阑尾周围脓肿),采用中药治疗效果较好。

反复发作或病情严重者,应及时采取手术和中六腑以通为用,通腑泻热是治疗肠痈的关键。

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法及早应用可以缩短疗程。

初期(急性单纯性阑尾炎)、酿脓期轻证(轻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及右下腹出现包块者(阑尾周围脓肿),采用中药治疗效果较好。

反复发作或病情严重者,应及时采取手术和中西医结合治疗。

(1)内治①瘀滞证证候:转移性右下腹痛,呈持续性、进行性加剧,右下腹局限性压痛或拒按;伴恶心纳差,可有轻度发热;苔白腻,脉弦滑或弦紧。

治法:行气活血,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通腑泻热。

方药: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加减。

气滞重者,加青皮、枳实、厚朴;瘀血重者,加丹参、赤芍;恶心加姜半夏、竹茹。

②湿热证证候:腹痛加剧,右下腹或全腹压痛、反跳痛,腹皮挛急;右下腹可摸及包块;壮热,纳呆,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通腑泻热,利湿解毒。

方药:复方大柴胡汤加减。

或犬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加败酱草、蒲公英。

湿重者加藿香、佩兰、薏苡仁;热甚者加黄芩、黄连、蒲公英、生石膏;右下腹包块加炮山甲、皂刺。

③热毒证证候:腹痛剧烈,全腹压痛、反跳痛,腹皮挛急;高热不退或恶寒发热,时时汗出,烦渴,恶心呕吐,腹胀,便秘或似痢不爽;舌红绛而干,苔黄厚干燥或黄糙,脉洪数或细数。

治法:通腑排脓,养阴清热。

方药:大黄牡丹汤合透脓散加减。

若持续性高热或往来寒热,热在气分者加白虎汤,热在血分者加犀角地黄汤;腹胀加厚朴、青皮;口干舌燥加生地、玄参、石斛、天花粉;若见精神萎顿,肢冷自汗,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或体温不升反降,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等,此为阴损及阳,治宜温阳健脾,化毒排脓,方用薏苡附子败酱散合参附汤加减。

病情较重时,易生变证,要严密观察,中药最少每日2剂,分4~6次服,若病情发展,应及时手术。

急性阑尾炎(肠痈)的中医辨证治疗、病因病机、中药配方处分

急性阑尾炎(肠痈)的中医辨证治疗、病因病机、中药配方处分

急性阑尾炎(肠痈)的中医辨证治疗、病因病机、中药配方处分【概述】急性阑尾炎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阑尾的急性化脓性感染。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右下腹固定压痛。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尤以青壮年为多。

其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阑尾腔梗阻,或病毒细菌等侵入阑尾壁內淋巴组织或腹部受寒冷刺激后抵抗力降低,细菌易于侵人可引起炎症。

常见致病菌有大肠杆菌,链球菌,厌氧杄菌,此外,本病发病有时也与遗传,外伤有关。

本病属中医“肠痛”范畴。

多由宿食停滞,湿热蕴结或外邪侵入而使肠道传化失司,而造成湿阻气滞,血淤热壅日久则化腐成脓而成肠痈。

【诊断要点】(一)主要症状为转移性右下腹痛,其典型特征有1.疼痛始于上腹部或脐周围,不剧烈多为阵发性后逐渐转移至右下腹阑尾处。

2.若阑尾异位则可表现为右侧腹部及腰部的弥漫性疼痛,盆腔内阑尾炎则表现为里急后重和耻骨上部不适3.伴有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泻或便秘等胃肠症状。

4.全身症状,初期可见头晕头痛,倦怠无力,继而会出现发热,汗出,口渴,小便短赤等。

少数会有寒战高热。

(二)体征1.右下腹阑尾炎有明显的压痛。

阑尾异位者,压痛点也随之不同,但总是固定于某处。

2.阑尾穿孔后可拍及一压痛性肿块。

3.急性阑尾炎时右下腹在10.11.12脊神经分布区出现皮肤感觉过敏,阑尾穿孔或坏死后,过敏消失。

4.20%~80%的病人在足三里有压痛。

(三)结肠充气试验:先以一手压在下腹降结肠区再用手反复按压其上端,患者右下腹痛为阳性。

(四)腰大肌试验:患者左侧卧位,右下肢后方过度伸展,右下腹疼痛为阳性。

(五)闭孔肌试验:仰卧位,右腿前屈90°并内旋引起右下腹痛者为阳性。

(六)直肠指检:直肠右前方有压痛为阳性。

(七)盲肠逆行充气法:用右手按压右下腹右手逆行挤压结肠,右下腹痉痛者为阳性。

(八)实验室检查,有不同程度的白细胞总数及嗜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髙。

尿中可有少量蛋白白细胞,红细胞。

(九)腹部光检查,可能显示阑尾粪石,盲肠胀气,或有液平面,右侧腰大肌影消失。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之十五  肠痈证治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之十五  肠痈证治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之十五肠痈证治卷之十五肠痈证治痈疽初无定处,随其所发即命名,在外则为发背、发脑;在内则为肠痈、内痈、心痈、肾痈、肺痈、脐痈等。

治得其法则生,失法则死。

外证易识,内证难明,不可不备述也。

肠痈为病,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聚积,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脓,久积阴冷所成也,故《金匮》用附子温之。

小腹肿痞,按之痛如淋,小便自调,发热,身无汗,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

此以内结热所成也,故《金匮》用大黄利之。

甚者,腹胀大,转侧闻水声,或绕脐生疮,或脓从脐出,或大便出脓血,不治必死。

其如五内生疮,亦止分阴阳利而已,不比外痈,须根据四节八事之次第也。

《千金》引官羽林妇病,医诊之,其脉滑数,滑则为实,数则为热,滑则为荣,数则为卫,卫数下降,荣滑上升,荣卫相干,血为败浊,少腹痞坚,小便或涩,或复汗出,或复恶寒,脓为已成,设脉迟紧,即为瘀血,血下即愈。

更《内经》所载,有积病。

比见有得之二三年,遍身微肿,续乃大肠与脐连日出脓,遂致不救,此亦肠痈之类也,不可不审。

卷之十五肠痈证治薏苡仁附子败酱散治脉数,身无热,腹无积聚,按之濡,此为肠痈。

薏苡仁(二两半)附子(炮,半两)败酱(一两一分)上锉散。

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七分,去滓,空心服,小便利为效。

卷之十五肠痈证治大黄牡丹汤治肠痈,小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

大黄(半两,蒸) 牡丹皮(一钱一字)桃仁(半两,去皮尖) 瓜子(三分)芒硝(二钱)上为锉散,作一服。

以水三盏,煎取八分盏,去滓,入芒硝,再煎沸,顿服,不以时。

卷之十五肠痈证治薏苡仁汤治肠痈,腹中痛,烦热不安;或胀满不食,小便涩。

妇人产后虚热,多有此病,纵非痈,但疑是,便可服,就有差互,亦无害。

薏苡仁(五两)牡丹皮桃仁(各三两)瓜瓣仁(四两)上为锉散。

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煎七分,去滓,不以时。

第四节-肠痈

第四节-肠痈
时可出现寒战、高热和黄疸。
• 4、腹膜刺激征 腹痛转移至右下腹部后,右下腹有局限性压痛、反 跳痛及肌紧张。右下腹压痛是急性阑尾炎最常见的重要体征,压痛 点多在麦氏点(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续的中外1/3交点)。右下腹包块, 提示阑尾脓肿形成。
• 5、病理体征 结肠充气试验、腰大肌试验、闭孔内肌试验阳性, 直肠指检示子宫直肠凹或膀胱直肠凹有触痛。
足三里、上巨虚穴附近可有压痛点。
• 酿脓期:腹痛,腹肌挛急加重,右下腹明显压痛、反跳痛,或右下腹有痞块 ,伴壮热不退,恶心、呕吐、纳呆、便秘或腹泻。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 数。
• 溃脓期:腹痛弥漫至全腹,全腹肌挛急,压痛、反跳痛。高热不退,自汗口渴 ,恶心、呕吐、便秘或似痢不爽。全身感染中毒症状。舌质红或绛,苔黄糙, 脉洪数或细数。
退,自汗口渴,恶心、呕吐、便秘或似痢不爽。舌质红或绛, 苔黄糙,脉洪数或细数。
治法:通腑泻热,养阴清热 方药:大黄牡丹汤合透脓散加减
大黄10g、桃仁12g、丹皮15g、冬瓜仁30g、芒硝9g (冲服)、黄芪30g、穿山甲5g(冲服)、川芎15g、当归 12g、皂角刺10g。
第十三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九分。
二、病因病机
总由气机不畅,气滞血瘀,瘀久化热,热盛 肉腐所致。
• 饮食不节 • 饱食后急剧奔走或跌扑损伤 • 寒温不适 • 情志所伤
西医学认为本病主要是阑尾官腔阻塞和细菌入侵,导 致阑尾血运障碍,细菌繁殖,炎症侵润,阑尾水肿、 渗出、缺血、坏疽。
第四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九分。
三、分型:
急性单纯性阑尾炎;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 坏疽性穿孔性阑尾炎; 阑尾周围脓肿。
肠痈(急性阑尾炎) 诊疗方案及围手术期中医治疗方案
第一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九分。

中医优势病种肠痈治疗策略探讨与实践

中医优势病种肠痈治疗策略探讨与实践

中医优势病种肠痈治疗策略探讨与实践作为一名幼儿相关工作多年经验的从业者,我深知儿童的健康成长对于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性。

在幼儿常见疾病中,肠痈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疾病,其治疗策略的选择对于疾病的预后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以中医优势病种肠痈治疗策略探讨与实践为主题,为大家分享一些我在工作中的经验和心得。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肠痈。

肠痈是肠道发生的一种急性化脓性炎症,常见于儿童。

其主要症状包括腹痛、发热、呕吐、腹泻等。

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引发腹膜炎、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在中医理论中,肠痈属于“腹痛”、“湿热痢疾”等范畴。

中医治疗肠痈注重辨证施治,强调个体化治疗。

下面我将从中医角度探讨一下肠痈的治疗策略。

一、中医治疗肠痈的优势1.整体观念:中医治疗疾病时,注重从整体出发,强调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增强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

在治疗肠痈的过程中,中医不仅关注疾病本身,还注重调整患者的整体状况,提高患者的抵抗力。

2.辨证论治:中医治疗肠痈时,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质等情况,进行辨证施治。

这种个体化的治疗方式,有助于更好地解决患者的问题。

3.多种治疗手段:中医治疗肠痈时,可以采用中药内服、外敷、针灸、推拿等多种治疗手段。

这些手段相互配合,有助于缓解患者症状,促进疾病恢复。

二、肠痈治疗策略探讨1.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肠痈的主要手段。

根据辨证结果,可以选择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通里攻下等功效的中药。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桃红四物汤、大承气汤、五味消毒饮等。

还可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加入一些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的中药,以增强治疗效果。

2.针灸治疗:针灸治疗可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流通,缓解腹痛、发热等症状。

常用的穴位有关元穴、天枢穴、足三里穴等。

3.推拿治疗:推拿治疗可以缓解肠道压力,促进肠道蠕动,有助于排便和排脓。

常用的手法有按揉法、摩腹法、推拿来回法等。

4.饮食调理:饮食调理在中医治疗肠痈中占据重要地位。

第七节 肠痈

第七节 肠痈

4.变证 • ①慢性肠痈:初期大量使用抗生素、过用寒凉药,腹痛较 轻,病情发展缓慢,或反复发作。 • ②腹部包块:在发病4-5天后,身热不退,腹痛不减, 右下腹出现压痛性包块,或在腹部其他部位出现压痛性包 块(肠间隙、隔下或盆腔脓肿),是为湿热瘀结、热毒结 聚而成。 • ③湿热黄疽:本病发病过程中,可出现寒战高热、肝肿大 和压痛、黄疽(门静脉炎);延误治疗可发展为肝痈。 • ④内、外瘘形成:腹腔脓肿形成后部分病例脓肿可向小肠 或大肠内穿溃,亦可向膀耽、阴道或腹壁穿破,形成各种 内瘘或外瘘,脓液从瘘管排出。 5.多数患者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诊断性腹腔 穿刺检查和B型超声检查对诊断有一定帮助。
六、外治
1.中药外敷:无论脓已成活未成,均可选用金黄散
(黄连 大黄 黄耆 黄芩 黄柏 郁金各30克 甘草1.5克 龙脑1.5克(另研))、玉露散(芙蓉叶不拘多少(研 末))或双柏散,用水或密调成糊状,外敷右下腹。 2.中药灌肠:还可采用通里攻下、清热解毒等中药肛 滴,如大黄牡丹汤、复发大柴胡汤等煎剂150-200ml, 直肠内缓慢滴入(滴入管插入肛门内15cm以上,药 液30分钟左右滴完),使药液直达下段肠腔,加速 吸收,以达到通腑泄热排毒的目的。
一、概述
• 中医文献认识 《素问· 厥论》:又有“大肠痈”、“小肠痈”、 “盘肠 痈”、“缩脚肠痈”、“直肠痈” 《金匮要略》:对肠痈的未成脓和已成脓的辨证、 鉴别、治法有了较详细的论述。 《医宗金鉴》:认为肠痈是湿热、气滞瘀血注于肠 情志所伤 上述因素均可损伤肠胃,导致肠道传化失 司,糟粕停滞,气滞血瘀,瘀久化热,热胜肉腐 而成痈肿。 西医学认为本病主要是细菌感染和阑尾 官腔阻塞,导致阑尾血运障碍,细菌繁殖,炎症 侵润,阑尾水肿、渗出、缺血、坏疽。致病菌多 为肠道内的革兰阴性杆菌和厌氧菌。

程士德:肠痈的辨证论治

程士德:肠痈的辨证论治

程士德:肠痈的辨证论治肠痈【定义】肠痈是由于寒温不适、饮食不节等原因引起的肠道气滞血瘀,经络阻塞,湿热蕴结,化腐成脓所导致的以发热、下腹痛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西医学中急慢性阑尾炎和腹腔内其他感染性疾病,临床以右下腹痛为特征,伴有胃肠道症状及全身症状者,均可参照本病辨治。

【诊断标准】1、男女老幼皆可罹患,但以中青年居多。

多数患者起病突然。

2、具有右下腹痛的特点,兼见胃肠道症状和全身症状,如发热、恶寒、头痛、乏力等。

3、腹部体征:右侧天枢穴外下侧附近明显压痛、反跳痛。

4、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白细胞分类有不同程度的增高。

具备第2、3项,参考第1、4项,即可确诊。

【历代医家诊治概况】肠痈病名最早见于《素问●厥论》,该论对肠痈变证出现时的证候及预后进行了描述。

《金匮要略》仲景详尽地论述了该病的症状、病机和治法:“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

其脉迟紧者,脓末成,可下之,当有血。

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

大黄牡丹汤主之。

”明代《外科正宗●肠痈论》更细致地阐述了肠痈的辨证论治,从其由来进行分证:“男子暴急奔走,以致肠胃传送不能舒利,败血浊气壅遏而成者一也;妇人产后,体虚多卧,未经起坐,又或坐草艰难,用力太过,育后失逐败瘀,以致败血停积,肠胃结滞而成者二也;饥饱攻伤,担负重物,致伤肠胃;又或醉饱,房劳过伤精力,或生冷并进致气血乖违,湿动疾生,多致肠胃痞塞,运化不通,气血凝滞而成者三也”,并载方八首。

清代已认识到本病的病因与膏梁厚味有关,为清热解毒泻火治法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病案】高×,女,14岁。

初诊:1999年8月20日一月来腹都隐隐作痛,有向下坠胀感,活动,特别是剧烈运动加重。

曾做西医各种检查,血常规,白细胞1.3×109/L,当时有午后低烧,麦氏点有压痛,曾在安贞医院和中日友好医院诊断为慢性阑尾炎,建议做手术治疗。

现功课较紧,家长希望采用中药保守疗法,故来国医堂门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肠痈的中医辨证论治
六腑以通为用,通腑泻热是治疗肠痈的关键。

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法及早应用可以缩短疗程。

初期(急性单纯性阑尾炎)、酿脓期轻证(轻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及右下腹出现包块者(阑尾周围脓肿),采用中药治疗效果较好。

反复发作或病情严重者,应及时采取手术和中
六腑以通为用,通腑泻热是治疗肠痈的关键。

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法及早应用可以缩短疗程。

初期(急性单纯性阑尾炎)、酿脓期轻证(轻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及右下腹出现包块者(阑尾周围脓肿),采用中药治疗效果较好。

反复发作或病情严重者,应及时采取手术和中西医结合治疗。

(1)内治
①瘀滞证
证候:转移性右下腹痛,呈持续性、进行性加剧,右下腹局限性压痛或拒按;伴恶心纳差,可有轻度发热;苔白腻,脉弦滑或弦紧。

治法:行气活血,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通腑泻热。

方药: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加减。

气滞重者,加青皮、枳实、厚朴;瘀血重者,加丹参、赤芍;恶心加姜半夏、竹茹。

②湿热证
证候:腹痛加剧,右下腹或全腹压痛、反跳痛,腹皮挛急;右下腹可摸及包块;壮热,纳呆,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通腑泻热,利湿解毒。

方药:复方大柴胡汤加减。

或犬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加败酱草、蒲公英。

湿重者加藿香、佩兰、薏苡仁;热甚者加黄芩、黄连、蒲公英、生石膏;右下腹包块加炮山甲、皂刺。

③热毒证
证候:腹痛剧烈,全腹压痛、反跳痛,腹皮挛急;高热不退或恶寒发热,时时汗出,烦渴,恶心呕吐,腹胀,便秘或似痢不爽;舌红绛而干,苔黄厚干燥或黄糙,脉洪数或细数。

治法:通腑排脓,养阴清热。

方药:大黄牡丹汤合透脓散加减。

若持续性高热或往来寒热,热在气分者加白虎汤,热在血分者加犀角地黄汤;腹胀加厚朴、青皮;口干舌燥加生地、玄参、石斛、天花粉;若见精神萎顿,肢冷自汗,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或体温不升反降,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等,此为阴损及阳,治宜温阳健脾,化毒排脓,方用薏苡附子败酱散合参附汤加减。

病情较重时,易生变证,要严密观察,中药最少每日2剂,分4~6次服,若病情发展,应及时手术。

(2)外治
无论脓已成或未成,均可选用金黄散、玉露散或双柏散,用水或蜜调成糊状,外敷右下腹;或用消炎散加黄酒或加醋调敷;如阑尾周围脓肿形成,可先行脓肿穿刺抽脓,注入抗生素(2~3天抽脓1次),用金黄膏或玉露膏外敷。

还可采用通里攻下、清热解毒等中药肛滴,如大黄牡丹汤、复方大柴胡汤等煎剂150~200ml,直肠内缓慢滴人(滴入管插入肛门内15cm以上,药液30分钟左右滴完),使药液直达下段肠腔,加速吸收,以达到通腑泻热排毒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