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闻两则(二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新闻两则
主备人:张红霞审核人签字:督办领导签字:使用时间: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锐不可当、阻遏、歼灭、业已、绥靖”等词语;
2.了解有关新闻知识,掌握阅读新闻的方法;
3.熟悉文章发表的背景资料,品味课文生动、精辟、准确的语言;
4.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了解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难点: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
三、教法与建议
1.用2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2.运用下列教学手法:
①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从“新闻的内容”“新闻的结构”“新闻的特点”三个角度对课文作反复阅读,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相机诱导、点拨。
②延伸拓展法。新闻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文体,为让学生切实把握这种文体,教学中宜选择几则新闻引导学生通过训练学会拟标题、导语,划分主体部分的层次。
四、学法与要求
1.预习生字词;
2.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比较新闻与一般记叙文的不同之处。
五、教学练评活动程序
第一课时
一、前置学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绥靖
..()阻遏.()阌.()乡
鄂豫
..()聿.()负隅.()顽抗
撰.()写区域.()歼.()灭
要塞.()溃.()退荻.()港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负隅.顽抗()悍然
..拒绝()
锐不可当.()业已
..()
3.填空。
(1)新闻的六要素是、、、事件发生的、、。
(2)新闻的结构一般分为五部分,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标题、导语和主体是一则消息通常所不可少的三部分。一般是对的概述。
(3)新闻主要是“”,但也可以插入简要的。
(4)标题是用来的。又分为引标题、主标题和副标题。引标题用来交代背景,点明中心,可有可无;主标题概括新闻的主要事实,是新闻必不可少的部分;副标题或者概括事实,或进一步点明中心,可有可无。
(5)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话或第一句话,扼要揭示,新闻内容的六要素经常集中出现在这一部分。
(6)主体是新闻的躯干,是对导语内容的,要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
(7)背景是新闻事件发生的或。结语是交代新闻事件结果的话。背景和结语有时暗含在主体里边,没有明显的标志,可通过阅读主体领会背景和结语。
4.了解这两则新闻所记述的事件背景。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背景简介
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8条21款,限蒋介石20日前表态。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保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
二、教师点拨
三、合作探究
(一)把握新闻的六要素
朗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在文中圈点批注内容的六要素,整体把握新闻的内容。
人物:
时间:
地点:
事件发生的原因:
经过与结果:
(二)理清两则新闻的结构
1、默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问题1:导语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
问题2:文章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
问题3:三路大军为什么不以地点为序从东往西,或从西往东?采用现在的顺序有什么考虑?
(三)引导学生品析两则新闻的语言特点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突破”“渡至”能否换成“越过”“到达”?去掉“二十四小时即已”,换成“共”好不好?)
(三)联系实际,加深理解新闻的特点
1.学生阅读自己准备的报纸中的一则新闻,体会其结构,说说其标题、导语、主体各是哪些文字。
2.师生交流收获。
3.说说新闻和一般记叙文的不同之处。
三、当堂训练
1.下列词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横.渡(hénɡ)歼.灭(qiān)
B.锐不可当.(dānɡ)要塞.(sài)
C.阻遏.(jié)鄂.(è)
D.绥靖
..(suǐ jīnɡ)
2.一则消息通常不可少的三部分是()
A.标题主体结尾
B.标题导语主体
C.标题时间正文
D.标题时间人物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3~5题。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3.与“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形成鲜明对比的词语有哪些?这些词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文中“此种情况“是指。作者在分析造成“此种情况”的原因时,前一个略写,后一个详写,这样安排材料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