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纤维化的形成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是各类肾脏病发 展到终末期的共同途径,再次证实:肾小管 -间质纤维化程度与患者的肾功能以及预后 密切相关。因此即早有效地减轻与控制间质 中的炎性细胞浸润,控制炎症性反应,来防 止间质纤维化的发生与发展是可以延缓肾功 能恶化进展,患者预后是可以改善与逆转的。
(一)肾小球硬化形成过程: 1、各种原发、继发致损伤病因,长期 持续作用于肾小球,破坏了肾小球内自我调 节功能,促使肾小球局部微循环障碍,造成 肾小球缺血、缺氧。
4、在致纤维化因子PDGF、TGF-β 反 复刺激下,促使MC表型转化成MyoF,并 分泌和合成胶原Ⅰ、Ⅲ,细胞外基质 (ECM)积聚,并取代肾小球其他固有细 胞,破坏其组织结构,肾小球硬化形成。
(二)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形成过程 5、来源于肾小球的炎症性细胞(单核细 胞与T淋巴细胞)在MCP-1的趋化因子的导向 下,向肾间质浸润,并释放系列促炎症因子, 如IL-1、IL-2、PDGF引起间质炎症性反应。
6、在炎症性刺激与来源肾小球的蛋白尿共同作 用下,肾小管上皮细胞(TEC)被激活,TEC通过(1) 分泌促炎症因子IL-1、CTGF、bFGF、TGF-β 、PDGF 进一步加重间质炎症性反应,促使TEC增生与肥大。 (2)通过分泌内皮素-1(ET-1)与AngⅡ促使小管 周围血管收缩,间质缺血,引起TEC凋亡,肾小管萎 缩。(3)炎症刺激以及促纤维化因子EGF、IGF、 TGF--β 的过度反复刺激,促使TEC表形转化成成纤 维化细胞(EMT)。
3、在炎性介质、导致的炎症反应不断刺激下, 进而促使系膜细胞、肾小球上皮细胞被激活,促 使MC增殖、收缩,并表达分泌系列炎性介质、细 胞因子(PDGF)、生长因子(TGF-β )、血管活 性因子(ET-1、Ang-Ⅱ);促使肾小球上皮细胞 足突融合释放促炎症因子,上皮细胞增生等导致 肾小球“三高”状态,促使GBM损伤,通透性增加, 在临床上会出现蛋白尿、血尿。
(5)正常肾脏病理切片中,肌成纤维细 胞占正常肾组织细胞数的6%,ECM容量占肾 实质总量的5~10%。而此炎症反应期,肌成 纤维细胞增生与固有细胞表型转分化后的肌 成纤维细胞增加,故肌成纤维细胞数与ECM容 量数均可增加。由于肾小球的代偿功能强, 临床上不会出现血肌酐升高。
第二期、炎症基质合成期(纤维化形成期)的 病理与临床表现 (1)进入肾脏纤维化形成初级阶段病理组织中, 肌成纤维细胞增多,而增生活跃部分肾小管上皮细 胞变性、凋亡,部分肾小管肥大或萎缩,(其萎缩 程度与病种不同而异)ECM生成,炎症细胞浸润。该 期临床表现:肾小管功能受损,临床上首先是夜尿 增多,低比重尿,尿钾排出减少,血钾开始增多, 血压开始升高,当GFR↓35ml/min时、糖尿病肾病 GFR下降到45ml/min开始出现不同程度贫血,临床上 出现乏力。
7、间质的炎症反应以及TEC活化后表达分 泌的促纤维化因子TGF-β 、PDGF反复持续刺 激下,间质中的固有细胞成纤维细胞被激活, 并分泌胶原,促使成纤维细胞增殖,并通过来 源于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后的成纤维细胞一 起发生细胞表型转分化,转化成肌成纤维细胞 (MyoF)。
8、MyoF形成后,继续在PDGF、TGF-β 的刺激 下,分泌Ⅰ、Ⅲ胶原,MyoF同时还促进抑制降解的 T1MPs与PAI合成增加,从而破坏了ECM合成与降解 动态平衡调节功能,ECM生成增加。 9、终末期的MyoF、不再受PDGF与TGF-β 刺激, 而自主合成大量不易被降解的ECM,促使其沉积与 聚集,并取代肾单位组织,破坏了肾功能,最终间 质纤维化形成。
4、小血管硬化造成局部缺血、缺氧, 启动纤维化并促使TEC凋亡、肾小管萎缩, 肾单位消失。从而促使肾小球、肾小管- 间质纤维化快速形成。
二、肾脏纤维化的分期
肾脏纤维化形成过程可分为三期
第一期、诱导期:(炎症反应期) 该期的特点:从原发致病病因导致肾小球损伤 开始,肾小球内皮功能损伤,吸引炎症性细胞浸润, 释放炎性介质,造成肾小球内炎症性反应,促使肾 小球内固有细胞被激活,进一步释放促炎性因子和 促纤维化细胞因子与生长因子,致使固有细胞表形 转化,转化后的固有细胞继续释放PDGF、TGF-β , 该因子的致纤维化作用,一方面促使受损肾小球硬 化;
2、由于持续性的缺血、缺氧,导致肾小球 毛细血管内皮功能受损,内皮细胞被激活,在 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P-1)导引下吸引血循环 中的炎症性细胞(白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 单核-巨噬细胞)向受损区与系膜区浸润,炎症 细胞被激活并释放系列炎性介质如:IL-1、IL8、TNF-α 等,引起肾小球内炎症反应,从而启 动了肾小球硬化,肾脏纤维化形成过程。
Baidu Nhomakorabea
第三期、炎症后基质合成期(瘢痕形成期) 该期的特点是:终末期转分化形成的MyoF, 不会再依赖原发病因和炎性刺激。致纤维化因子 的共同刺激,表现为持续性的自主增殖,持续表 达与分泌ECM合成与降解作用失调,造成不易被 降解的ECM大量积聚,并取代健康的肾单位,肾 单位消失,肾内瘢痕持久形成。
三、肾脏纤维化各期的病理与临 床表现
而在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形成中,单核 -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浸润引起的间质炎 症性反应,促进了间质成纤维细胞活化、增 殖以及肾小管上皮细胞、间质成纤维细胞转 分化(EMT)后共同形成的肌成纤维细胞 (MyoF)产生细胞外基质(ECM)的主要来 源。
而MyoF合成与分泌的胶原不易被降解, 故而破坏了对ECM合成与降解的动态平衡调节 机制,导致大量ECM的异常积聚,破坏了肾脏 组织结构,导致功能肾单位逐渐丧失。肾功 能进行性恶化到消失是肾脏纤维化形成的最 终结局。
MyoF形成后,首先合成并分泌纤粘连 胶原蛋白(FN),组成ECM支架结构,继而 合成Ⅰ、Ⅲ、Ⅳ、Ⅴ型胶原成分,ECM形成。 该期的成纤维细胞依赖炎性刺激和致纤维 化生长因子的持续刺激下合成ECM为特点从 而形成肾脏固有细胞、浸润的炎性细胞、 促炎症因子与抗炎症因子以及其他各种生 物活性物质在肾内相互作用,构成了错综 复杂的关系,最终纤维化形成。
(3)肾小球上皮细胞退行性变,出现局 灶节段性和/或上皮细胞塌陷型局灶节段性 肾小球硬化;新月体形成,(早期细胞新月 体、晚期纤维新月体形成);细胞肥大、足 突融合或消失,细胞体变薄,上皮细胞凋亡 丢失。
(4)该炎症反应期中,由于肾小球有较强的 代偿功能,尽管有部分肾小球硬化,如果不同时 伴随肾小管、肾间质的病变,一般血肌酐不会升 高,GFR除略有降低外,肾功能一般不会进入失 代偿期。临床上除表现为蛋白尿、血尿、浮肿的 表现外并无不适的临床表现,故该期亦可称作 “无症状”期。该期只要及时有效地控制好炎症 反应的损伤,一般不会进入纤维化形成期。
一、肾脏纤维化的形成过程
肾脏纤维化是一个发展过程,是所有慢性 肾脏病(CKD)病情进展至终末期肾病(ESRD) 的一种病理损伤过程。 各种治病病因引起的CKD,病情进展到终末 期肾衰竭(ESRF),其实质是肾脏纤维化、硬 化形成造成的,从而导致有效肾单位的丧失和 肾功能进行性下降。
在肾脏纤维化形成过程中,炎性细胞浸润, 肾脏固有细胞在致纤维化因子(GF)、细胞因 子、生长因子作用下,细胞表型发生转化是肾 脏纤维化形成的主要机制。此外细胞外基质 (ECM)成分的产生与降解过程失调,导致ECM 过度积聚,进一步促进肾脏纤维化、硬化和肾 功能进行性恶化及肾单位丧失。
(5)ECM产生与降解功能失调等多个重要 环节造成大量的ECM在肾脏内聚集与沉积并导 致肾小球硬化、足细胞丢失;肾小管及间质毛 细血管减少、荒废,肾小管萎缩;完整的肾单 位逐渐减少直至消失;肾小球滤过率(GFR) 进行性下降;最终导致肾功能丧失的病理、生 理变化。
间质纤维化是肾脏纤维形成并导致肾功能衰 竭的关键 在肾脏纤维化病理损害中,病情进展到ESRF, 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起决定性作用。只有单纯的 肾小球硬化,而没有同时伴有肾小管-间质的炎 性细胞浸润和纤维化,一般不会发生肾功能不全。
肾脏纤维化的病理特征: 肾脏纤维化是以肾小球硬化、肾小管-间 质纤维化、肾血管纤维化、硬化以及细胞外基 质ECM过度积聚与沉积并取代健康肾单位造成 肾单位逐渐丧失为特征。
肾脏纤维化损伤后的病理变化: 肾脏纤维化形成中涉及到以下几个环节: (1)炎性细胞浸润; (2)肾脏固有细胞损伤、活化、分泌,细 胞增殖与凋亡;以及细胞表型转化; (3)促炎症因子的异常分泌; (4)细胞外基质异常积聚;
(三)肾内血管纤维化、硬化加速肾脏纤 维化的形成 1、肾血管纤维化在肾脏纤维化形成过程 中,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由于高血压的持 续存在,引起肾小球入球小动脉扩张,球内 高压导致肾小球缺氧,肾小球代偿性肥大。
2、持续性高血压引起出球小动脉扩张, 促使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压力增高,内皮细 胞受损,同样启动和加速肾脏纤维化。 3、由于肾小球内压刺激,PDGF、Ang-Ⅱ、 ET-1释放,进一步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间 质成纤维细胞增殖,导致管腔狭窄,血管硬 化。
该期病理特点:肾小球硬化,肾小管萎 缩,数量减少,肾单位开始丢失,间质炎症 细胞浸润,ECM增多,容量超出40%以上, 肾脏不同程度萎缩。
第三期、炎症后基质合成期(瘢痕期)的病 理与临床表现 该期的病理特点,ECM容量占肾实质总量由40 %上升至50~70%,大量的肌成纤维细胞被ECM 所取代,肾皮质变薄,肾脏组织结构被破坏,肾 脏萎缩严重,结构不清,瘢痕形成。临床上常见, 多脏器功能损伤与衰竭表现;应及时有效地行透 析来缓解中毒症状和严重尿毒症并发症的处理, 以提高生活与生存质量,延长生命。
(2)随着纤维化不断进展,即:肾组织中肌成纤维细胞数 增殖多达50%ECM容量达40%时临床上出现肾衰竭症状,常见皮 肤搔痒、口中氨味、胃纳差、恶心、呕吐、腰膝酸软乏力。化 验检查:不同程度正细胞性贫血;电解质紊乱;出现不同程度 的酸碱调节紊乱,常伴有低钠或高钠血症、低钾或高钾血症、 低钙、高磷高尿酸血症等,该期的金指标:GFR比正常下降30% 以上。
谢谢!
另一方面,渗入肾间质,并吸引炎症细 胞向间质浸润,炎症细胞中的单核细胞释放 系列促炎症因子与促纤维化因子,并激活了 间质中的成纤维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导 致成纤维细胞与小管上皮细胞增殖为特点。
第二期、炎症基质合成期(纤维化形成期) 该期特点:继续依赖炎症性刺激,浸润的单核 细胞持续释放促炎症因子与促纤维化生长因子,成 纤维细胞呈持续性活化增殖状态;并出现小管上皮 细胞(EMT)转分化,此期增殖的间质成纤维细胞与 来源于EMT转分化形成的成纤维细胞其细胞表型发 生转化,转化成肌成纤维细胞(MyoF)。
第一期、诱导期(炎症反应期)的病理与临床 表现 炎症反应诱导肾脏纤维化的病理、生理和临床 表现: (1)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后肾小球功 能变化: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蛋白漏出;内皮抗 凝功能下降导致微血栓形成、微动脉瘤出现;肾小 球“三高”状态最终导致内皮细胞凋亡和丢失。
(2)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基质增多,细 胞凋亡、数量减少;MC收缩,肾小球血流量减 少,肾小球滤过面积减少,GFR下降;炎性细 胞浸润,MC表型转化后分泌合成不易被降解的 ECM数量增加,促使肾小球硬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