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的CT诊断
肝脏常见疾病CT诊断
脂肪肝—CT增强
二、肝硬化
1、肝脏大小及形态改变 ① 肝脏体积缩小,各叶比例 失调,常表现为右叶萎缩, 尾叶或/和左叶增大 ②肝表面凹凸不平,呈波浪 状或分叶状 ③肝裂增宽,肝门区扩大
肝血管瘤CT平扫呈低密度灶, 密度均匀,边缘较清。
肝血 管瘤
静脉注入造影剂后CT扫描,动脉期示:病 灶由边缘向中心结节状强化,逐渐填满,其密度 与同层腹主动脉相似。
腹主 动脉
肾
肝血 管瘤
静脉期示病灶进一步强化填充,呈密度 较均的高密度灶,显示更清楚。
肝血 管瘤
2分钟后,平衡期CT扫描示病灶仍呈较高 密度,显示清楚,表现为“早出晚归”征
肝硬化-- CT表现
2、肝脏密度改变:密度高低 不一 3、继发性改变 ①脾大 ②腹水 ③门脉高压,门脉主干扩张, 侧支血管扩张,扭曲,增 强扫描明显强化
转移性肝癌—CT表现
五、肝血管瘤
肝血管瘤--CT表现
平扫 1、肝内低密度灶 2、轮廓清楚 3、密度均匀或病变区内有更低密度区
五、肝血管瘤CT表现
增强 ①动脉期病变边缘显著强化呈结节状 ②随着时间延长,增强幅度向病变中央推近 ③延时扫描病变呈等密度或略高密度 “早出晚归”
原发性肝癌—分型
(1)平扫 ①肝内圆形、卵圆形、不规 则型低密度灶,有分叶, 大小不等,密度不均 ②境界清楚或不清楚 ③病灶可单发,也可多发 ④常同时合并有肝硬化
原发性肝癌—CT表现
(2)增强 1、动脉期病灶迅速强化, 常为不均匀强化,高于肝 实质 2、静脉期病灶密度迅速下 降,低于肝实质 3、延迟期扫描病灶呈低密 度 “快进快出/速升速降”
肝血 管瘤
六、肝囊肿
肝囊肿--病理
1、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或退行性病变 2、由胆小管扩张演变而成,囊壁衬以分泌液体的上皮细胞 3、临床多无症状。
肝硬化的诊断标准
肝硬化的诊断标准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肝病,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为了更好地诊断和治疗肝硬化,医学界制定了一系列的诊断标准。
本文将详细介绍肝硬化的诊断标准及其应用。
一、肝硬化的定义肝硬化是指肝脏病变的一种晚期形式,病变过程导致肝脏组织受到广泛的破坏和纤维化,肝细胞逐渐死亡,并被纤维组织所代替。
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可导致肝功能衰竭和肝癌等严重后果。
二、肝硬化的诊断标准1. 临床表现肝硬化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腹水、黄疸、肝功能不全、肝性脑病等。
这些症状可以帮助医生初步判断患者是否患有肝硬化。
2. 影像学检查肝硬化的影像学检查包括B超、CT、MRI等,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观察肝脏是否有纤维化、肝静脉压力是否升高等情况。
3. 肝穿刺活检肝穿刺活检是诊断肝硬化的“金标准”,通过活检可以明确肝脏组织是否存在纤维化和肝细胞坏死等情况。
但是,肝穿刺活检具有一定的风险性,需要慎重考虑。
4. 临床评分肝硬化的临床评分包括Child-Pugh评分和MELD评分。
Child-Pugh评分是根据患者的黄疸、腹水、蛋白质含量、凝血功能等指标进行评估,评分越高,代表肝硬化越严重。
MELD评分则是通过患者的肝功能指标、肾功能指标等因素进行评估,也可以反映肝硬化的严重程度。
5. 血清学指标肝硬化的血清学指标包括肝功能指标、肝炎病毒标志物、肝纤维化指标等。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医生判断肝硬化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三、肝硬化的临床分期肝硬化的临床分期是根据肝功能和病情的严重程度进行划分的。
常见的分期方法有Child-Pugh分期和BCLC分期。
其中,Child-Pugh分期根据患者的黄疸、腹水、蛋白质含量、凝血功能等指标进行评估,分为A、B、C三个级别。
BCLC分期则是根据肝癌的存在与否、肝功能、肝硬化程度等因素进行评估,分为0、A、B、C、D五个级别。
四、肝硬化的治疗肝硬化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介入治疗等。
药物治疗主要是针对肝硬化的症状和并发症进行治疗,如利尿剂、抗病毒药物、维生素等。
肝硬化影像学诊断标准
肝硬化影像学诊断标准
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肝病,可由一种或多种原因引起肝脏损害,肝脏呈进行性、弥漫性、纤维性病变。
具体表现为肝细胞弥漫性变性坏死,继而出现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这三种改变反复交错进行,肝小叶结构和血液循环途径逐渐被改建,使肝变形、变硬而导致肝硬化。
肝硬化影像学诊断标准如下:
1.腹部B超、腹部CT、MRI均可发现肝硬化,如果检查显示肝脏缩小、表面
凹凸不平、边缘变钝、肝回声不均匀、呈结节状、门静脉增宽,肝静脉变细、食道胃底静脉曲张、腹腔内有积液等表现,均提示肝硬化存在。
2.对于代偿期肝硬化,大部分患者无症状或症状较轻,肝功能检查可正常或
轻度异常,肝脏影像学征象可能无明显改变,肝穿刺活检术行病理检查可明确,常规体检可能无法诊断。
肝硬化的病因分类有:
1.病毒性肝炎。
我国以病毒性肝炎性肝硬化多见,其次为血吸虫病肝纤维
化,酒精性肝硬化亦逐年增加。
2.慢性酒精中毒。
在欧美国家,因酒精性肝病引起的肝硬化可占总数的
60%~70%。
3.药物、毒物中毒。
某些化学毒物,如砷、四氯化碳、黄磷等对肝长期作用
可引起肝硬化。
4.遗传代谢障碍性疾病。
肝豆状核变性、血色病等均可引起肝硬化。
肝硬化ct影像图报告
肝硬化ct影像图报告
肝硬化CT影像图报告:
该患者为男性,年龄未知,因肝病就诊,经CT扫描显示肝脏
存在肝硬化的表现。
在肝脏平扫CT图像上,可见肝脏边缘不规则,表面凹凸不平。
肝脏密度不均匀,整体密度相对较高,与周围正常肝组织相比略高。
肝门血管周围可见分布不均匀的低密度区域,提示存在肝脏的纤维化和结节形成。
增强扫描显示,肝组织呈不规则形态,边缘更加锐利,肝内密度分布不均匀,呈现出深浅不一的强化程度。
部分区域呈现网格状或鱼网状分布,可能与肝硬化所致的纤维化和结节形成相关。
肝门血管周围可见大量强化不良的结节状病灶,与正常肝组织形成鲜明对比,提示肝硬化可能已进一步发展至肝内血管的破坏。
结合临床的相关信息,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肝脏疾病,常见原因包括长期过量饮酒、慢性病毒性肝炎等。
该患者的肝脏边缘不规则、表面凹凸不平、密度不均匀等CT表现,与肝硬
化的典型影像学改变相一致。
肝硬化主要特征是肝实质纤维化和结节形成,导致肝组织的结构紊乱和功能异常。
同时,肝硬化还可能伴随着肝内血管的异常改变,如肝内门脉高压、肝内血管扩张等。
总之,该患者的CT影像学特点与肝硬化的改变相符,提示患
者已发生肝硬化,建议进一步进行相关病因检查和评估,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肝硬化的诊断标准
肝硬化的诊断标准首先,肝硬化的诊断需要通过病史和临床表现来进行判断。
患者常常会有乏力、食欲不振、体重下降、腹胀、腹水、黄疸等症状。
此外,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肝区疼痛或不适、消瘦、蜘蛛痣、手指末端肥大等特征性体征。
医生在询问病史和观察患者症状时,应当结合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其次,实验室检查在肝硬化的诊断中起着重要作用。
血清学检查中,患者常常会出现血清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凝血功能异常等情况。
肝功能检查中,患者的ALT、AST、GGT、碱性磷酸酶等指标常常会升高。
此外,凝血功能检查中,患者的PT、INR等指标也会出现异常。
这些检查结果对于肝硬化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再次,影像学检查在肝硬化的诊断中也是必不可少的。
B超、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观察肝脏的形态和结构,发现肝硬化的特征性表现,如肝脏体积缩小、表面凹凸不平、门脉高压、脾脏肿大等情况。
此外,经腹腔镜检查或穿刺抽吸腹水检查也可以帮助医生确认肝硬化的诊断。
最后,肝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肝硬化诊断的“金标准”。
通过肝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标本的病理学检查,可以直接观察肝脏组织的病变情况,确定肝硬化的诊断。
病理学检查可以明确肝脏的纤维化程度、结节形成情况、肝细胞变性、坏死等病变特征,对于肝硬化的诊断和分期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肝硬化的诊断需要综合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
医生在诊断肝硬化时,应当全面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排除其他疾病,确立肝硬化的诊断。
只有准确诊断肝硬化,患者才能及时接受相应的治疗,并做好疾病的管理和预防工作。
希望本文对于读者对肝硬化的诊断标准有所帮助。
肝硬化结节的CT和MRI诊断
肝硬化结节的CT和MRI诊断陈星荣,医学博士,终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原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院长、华山临床医学院院长,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
关键词:肝硬化结节影像学诊断CT MRI肝硬化结节的常用影像学诊断方法为CT和MRI,其中部分为小HCC和癌前病变,因它们可以根治,故对其误、漏诊或处理不当将对患者带来巨大不良影响。
一肝硬化结节的命名和分类在1994年世界胃肠病变学术会议提出“结节性肝细胞病灶命名法”(以下简称“命名法”)之前,各家对肝硬化结节的命名颇不一致,并存在一定程度的混乱。
目前大多数有关专家都采用此“命名法”,详见表1。
日本肝癌研究组1992年制订的“肝细胞结节组织学诊断标准和分类法”(简称“日本分类”)将肝细胞结节分为六类,可与“命名法”对应如下(表2)。
铁质沉着结节:在没有血色素沉着症(Hemochromatosis)和含铁血色素沉着症(Hemosiderosis)的肝硬化患者,RN和DN中可有铁质沉着,即铁质沉着RN和铁质沉着DN,总称之为铁质沉着结节(Siderotic Nodule)。
铁质沉着结节曾被称之为“铁质沉着再生结节(Sid erotic Regenerative Nodule)”,但约25 %的异形增生结节也为铁质沉着结节,故铁质沉着结节一词不应与铁质沉着RN为同义词。
二再生结节和异形增生结节的转归RN可逐步发展为HCC,即RN发展为LGDN和HGDN,再发展为带亚灶性HCC的DN(DN with Subfocus of HCC),进一步发展为小肝癌(“命名法”规定为小于2 cm,我国传统规定为小于3 cm),最终为肝癌(巨块、弥漫或大于2~3 cm结节)。
此过程也即所谓”多步(Multistep)癌形成过程”。
除多步癌形成过程外,HCC发生的另一途径为新生性(De Novo),即新生性HCC。
肝硬化和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中每年有3 %~10 %发生HCC,其中大多数为多步癌形成过程而来。
肝硬化诊断方法
肝硬化诊断方法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肝脏疾病,其特征是健康的肝脏组织逐渐被疤痕组织取代。
肝硬化的早期症状并不明显,往往需要通过一系列诊断方法来确诊。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肝硬化诊断方法及其原理。
一、临床评估临床评估是最常用和最基本的肝硬化诊断方法之一。
通过对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以及相关的化验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肝硬化的可能。
常见的临床评估指标包括肝脏功能、腹水、黄疸、脾肿大等。
二、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无创性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肝硬化的诊断。
通过超声波的显像,可以观察肝脏的形态、大小、质地以及有无异常血管分布等。
此外,超声检查还可以评估腹水、脾肿大等与肝硬化相关的表现。
三、肝功能检查肝功能检查是评估肝脏功能的重要方法。
常见的肝功能指标包括肝酶、胆红素、蛋白质、凝血酶原时间等。
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往往会出现异常,如转氨酶升高、胆红素增加、凝血功能紊乱等,这些指标对诊断肝硬化具有重要意义。
四、组织活检组织活检是通过切取肝脏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的方法,也是最可靠的确诊手段。
在进行组织活检时,医生会通过穿刺或手术切取肝脏组织,在显微镜下观察组织结构和细胞特征,以判断是否存在肝硬化。
组织活检的优点是可以提供准确的病理诊断,但其缺点是有一定的创伤性和并发症的风险。
五、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包括CT扫描、MRI和核磁共振等,可以提供肝脏的详细图像。
通过这些检查方法,医生可以观察到肝脏的形态、结构、血管变化等,并判断是否存在肝硬化。
影像学检查虽然无法直接确诊肝硬化,但可以提供重要的辅助诊断信息。
六、血清学检查血清学检查是通过检测血清中的特定标志物来评估肝硬化的方法。
常用的血清学检查指标包括血清转氨酶、血清胆红素、血清蛋白等。
这些指标的异常变化可以提供肝硬化诊断的线索,但并非特异性指标,在临床中常与其他检查方法联合应用。
综上所述,肝硬化的诊断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临床评估、超声检查、肝功能检查、组织活检、影像学检查以及血清学检查都是常用的诊断手段。
肝硬化的CT报告书写技巧与提示
肝硬化的CT报告书写技巧与提示肝硬化1【临床线索】肝硬化是指在各种病因作用下,肝细胞出现弥漫性变性、坏死,进一步发生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最终肝小叶结构和血液循环途径被改建,致使肝变形、变硬,并引起肝功能损害及门静脉高压的病理改变。
常见的病因为肝炎与酗酒。
2【检查方法】平扫。
3【CT征象】①肝大小与形态改变:早期可无明确阳性征象。
中晚期病变可出现肝叶增大和/或萎缩,多数表现为左叶、尾叶增大而右叶萎缩,肝叶体积比例失调;肝裂及肝门增宽,胆囊可略向外移位;也可表现为全肝萎缩。
②肝轮廓改变:再生结节和不规则纤维化,可致肝表面凹凸不平,呈波浪状,失去正常时光滑的边缘曲线。
③肝密度改变:不同程度的脂肪变性及纤维化,可呈弥漫性或呈大小不同的局灶性分布的低密度灶。
④继发性改变:a.脾大,脾超过5个肋单位,或脾下缘低于肝下缘,或脾增厚内侧缘超过腹中线;b.门静脉迂曲、扩张,脾门、食管下段、胃底等静脉血管扭曲可呈团状,侧支循环形成;c.腹水。
4【报告范例】报告书写:平扫肝脏右叶缩小,左叶及尾状叶增大,肝脏表面不光整,呈波浪状,肝内小囊肿。
脾增大,近9个肋单元。
肝脾周围见水样水样密度影;增强后肝脏不均匀强化,肝内动脉普遍变细,走行迂曲,门脉主干直径为1.7cm。
肝内外胆管未见明显扩张,胆囊不大,胆囊壁不厚。
胰腺形态密度未见异常。
肠道管壁未见异常增厚,管腔无狭窄及扩张。
肠系膜密度均匀,双肾及肾上腺未见异常,膀胱充盈尚可,壁不厚。
腹膜后未见确切肿大淋巴结(图1)。
(A)平扫(B)增强扫描图1肝硬化5【报告技巧与提示】中晚期肝硬化具有典型的CT表现,诊断不难。
但由于中晚期肝硬化常合并肝癌,而此时肝实质密度混杂,不易发现或确定恶变存在,需建议进一步MRI检查。
肝硬化ct报告
肝硬化ct报告
患者信息
姓名:XXX
性别:男
年龄:60岁
体重:62kg
检查项目
肝脏CT检查
检查结果
1.肝实质密度略高,CT值为50HU;
2.肝脏结构紊乱,肝内可见多个囊泡状低密度区,大小不等,边缘模糊,部分囊泡内见到液平;
3.肝内多条血管呈分支状显影异常,提示门体分流现象;
4.肝门可见多个增大的淋巴结,最大径约1.5cm;
5.脾脏大小正常,密度均匀;
6.肝裂隙位于中线,正常大小;
7.胰腺结构完整,大小正常,密度均匀;
8.肾脏大小、形态、密度均匀,左肾上极可见多枚直径约5mm 的囊肿。
分析与建议
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及CT表现,符合肝硬化的诊断,肝内囊泡状低密度为肝内水样变性区域,门体分流提示了肝内高压,增大的淋巴结可能为门脉高压的表现。
建议到消化科、肝病科等相关专科进一步检查治疗,以及开展相关疗程,积极对症治疗。
同时加强锻炼,饮食健康,保持乐观心态,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注意事项
1.请咨询医师解释有关疑问。
2.请保持乐观心态,合理安排生活,根据医嘱进行治疗。
3.请注意饮食卫生,少吃油腻、辛辣食物,多吃蔬菜水果。
肝硬化ct表现
肝硬化ct表现
肝硬化是一种严重的肝脏疾病,其主要特征是正常肝脏
组织被纤维组织和结缔组织所取代,导致肝脏功能受损。
肝硬化在临床上表现出多种不同的病理和症状,而其CT表现可以
用来辅助诊断和评估病情。
肝硬化CT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肝脏体积增大:肝硬化进行性发展时,肝脏将逐渐增大。
CT检查可观察到肝脏边缘变得钝化,肝脏的表面也可能
变得不平整,并且肝脏的容积明显增加。
2. 肝内结节:肝硬化时,肝脏内的肝细胞受到破坏和再生,形成小肝结节。
CT检查可见肝脏内多个大小不一的低密
度结节,有时可有独立的结节边缘,但一般无明显的强化。
3. 肝内血管的改变:肝硬化使得肝内血流受到阻碍,从
而导致肝内血管的改变。
CT检查显示肝动脉和门静脉的扩张,血管走行呈现弯曲的曲线,这是由于肝内血流的改变所致。
4. 肝硬化结缔组织的分布:肝脏的纤维化和结缔组织沉
积是肝硬化的主要表现之一。
CT检查可以显示肝脏内纤维化
和结缔组织的分布情况,包括肝门区纤维化、胃食管静脉曲张、腹水等。
5. 肝脏功能受损:肝硬化时,肝脏的功能将逐渐受损,CT可以通过检测肝脏的密度、大小和形态来评估肝脏的功能
状态。
6. 胆道的改变:肝硬化时,胆道系统也会受到影响。
CT
检查可以观察到胆总管和胆囊的扩张、变形等改变。
总之,肝硬化的CT表现主要是肝脏体积增大,肝内结节的出现,肝内血管的改变,纤维化结缔组织的分布,肝脏功能的受损以及胆道的改变等。
肝脏CT检查在肝硬化的诊断和病情评估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但需要结合临床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肝硬化的CT诊断精品PPT课件
肝硬化的CT分级
I级:肝脏密度均匀,CT值>55HU,形态可正常 或轻度变形,脾脏不大,脾脏指数≤300 ,亦无 其它门脉高压征
*脾脏指数=脾脏厚度(cm)×前后径(cm)×上 下径(cm)
25
肝硬化的CT分级
II级:肝密度略不均,CT值<54HU,肝边缘 尚光整,肝容积略缩小,肝局部容积有萎缩, 尤以方叶明显,脾脏轻度增大,脾脏指数 300~600,或有2~3种轻度的门脉高压征。
3
我国常用分类
门脉性肝硬化:相当于小结节型肝硬化, 是各型中最为常见的,欧美主要由长期 酗酒引起,我国和日本主要病因为病毒 性肝炎
4
我国常用分类
坏死后性肝硬化:相当于大结节型肝硬 化和混合型肝硬化,是肝实质发生大片 坏死的基础上形成的。病因多为病毒感 染或化学物质中毒
5
我国常用分类
胆汁性肝硬化:胆道阻塞淤胆引起
肝硬化的CT诊断
1
肝硬化: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弥 漫性变性坏死,继而出现纤维组织增生 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这三种改变反复 交错进行,结果肝小叶结构和血液循环 途径逐渐被改建,使肝变形、变硬而形 成肝硬变。
2
肝硬化的分类
按病因分:病毒肝炎性、酒精性、胆汁性、 隐源性。
按形态分:小结节型、大结节型、混合型、 不完全分隔型
造影剂:优维显300 40ml 注射速度:4ml/s
32
图像后处理
使用GE公司adw4.2工作站perfusion3软 件进行后处理可获得兴趣区的TDC曲线 和一系列CT灌注参数图。
33
肝脏灌注的常用参数
肝动脉灌注量:HAP(hepatic arterial perfusion) 单位:ml/(min·ml)
肝硬化的诊断
影像学表现
• CT:CT扫描是最有价值的影像学检查。平扫显示肝的密度降低,比脾的
密度低。弥漫性脂肪浸润表现全肝密度降低,局灶性浸润则表现肝叶或
肝段局部密度降低。 • 平扫示全肝密度均匀降低,肝/脾CT值之比≤1.0;脂肪浸润较重时(重
度脂肪肝)肝内血管明显呈高密度改变,但其走向、排列、大小、分支
正常,没有受压移位或被侵犯征象,增强扫描强化程度不如脾脏。
异常以及脾大、门静脉高压改变的征象。 ③肝硬化合并肝癌的诊断:百分之三十至五十合并肝癌 ④再生结节与肝癌的鉴别诊断: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和MRI检查有利于鉴 别,小肝癌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门脉期即快速退出,再生结节没有 明显对比增强。 再生结节T2WI呈低信号, 小肝癌T2WI呈高信号,可与再 生结节区分开来。
中度脂肪肝
重度脂肪肝
脂肪肝增强扫描表现
局灶性脂肪肝
肝岛
肝囊肿
病因:先天性和后天性肝囊肿, 分类:临床分为单纯性肝囊肿和多囊肝, 临床和病理: 多见与30-50岁,症状轻微,巨大囊肿可致肝 大,上腹部胀痛,偶有囊肿破裂、出血、合并感 染等。 囊肿大小数毫米至数厘米之间,囊壁薄,内衬 上皮细胞,囊内充满澄清液体。
• 肝细胞癌容易侵犯门静脉和肝静脉引起 血管内癌栓或肝内外血行转移; • 侵犯胆道引起阻塞性黄疸; • 淋巴转移可引起肝门及腹主动脉或腔静 脉旁等处腹腔淋巴结增大; • 晚期可发生肺、骨骼、肾上腺和肾等远 处转移。
影像学表现: X线:肝癌的肝动脉造影可出现以下异常改变: ①肿瘤供血的肝动脉扩张; ②肿瘤内显示异常肿瘤血管;
化脓性炎症,形成化脓性肝脓肿。
【临床与病理】
临床:表现肝大、肝区疼痛、触痛以及发热、白 细胞升高等急性感染表现。
肝硬化诊断的金标准
肝硬化诊断的金标准肝硬化是一种严重的肝脏疾病,常常由长期的肝炎病毒感染、酗酒、脂肪肝等因素引起。
肝硬化的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非常重要,因此,了解肝硬化的诊断标准是至关重要的。
一、临床症状。
肝硬化患者常常出现乏力、食欲减退、腹水、肝区疼痛、黄疸等症状,这些症状可以帮助医生进行初步的判断。
二、影像学检查。
肝硬化的影像学检查是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包括B超、CT、MRI等检查,这些检查可以显示肝脏的形态、大小、结构等情况,对于肝硬化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三、实验室检查。
血清学检查是肝硬化诊断的金标准之一。
包括肝功能检查、凝血功能检查、肝炎病毒检测等项目,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状态、病毒感染情况等重要信息。
四、肝脏活检。
肝脏活检是诊断肝硬化的“金标准”。
通过肝脏活检可以直接观察肝脏的病理变化,确定是否存在肝硬化、病变程度等信息,对于肝硬化的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五、其他辅助检查。
除了上述几种常见的诊断手段外,还可以通过腹水检查、肝动脉造影、肝素化验等辅助检查来帮助医生进行肝硬化的诊断。
六、综合分析。
对于肝硬化的诊断,需要综合各种检查手段的结果,进行全面分析和判断。
肝硬化的诊断不是单一的检查项目所能确定的,而是需要综合分析各种信息,最终确定诊断结果。
七、诊断注意事项。
在进行肝硬化的诊断时,需要注意排除其他引起肝脏病变的疾病,如肝癌、肝炎等。
同时,还需要对患者的病史、家族史等进行详细询问和了解,帮助确定诊断。
综上所述,肝硬化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肝脏活检等多种手段,进行全面分析和判断,最终确定诊断结果。
对于怀疑患有肝硬化的患者,应尽早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诊断,以便及时进行治疗和干预,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
肝硬化的诊断标准
肝硬化的诊断标准引言肝硬化是一种严重的肝脏疾病,其特点是肝脏组织的正常结构被纤维组织替代,导致肝功能受损。
肝硬化的诊断是基于临床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的综合评估。
本文将详细介绍肝硬化的诊断标准及相关注意事项。
病史及体格检查在对肝硬化进行诊断时,病史及体格检查是非常重要的初步步骤。
首先,医生应该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了解其患病的过程、症状的出现及发展情况,以及家族史等。
其次,体格检查要仔细观察患者的皮肤黄疸、蜘蛛痣、手掌出血点等特征性体征。
此外,医生还需要检查患者的腹部是否有脾肿大、腹水等异常现象。
实验室检查1.血液学检查–肝功能指标:包括血清转氨酶(AST、ALT)、总胆红素、白蛋白、凝血功能指标等。
肝硬化时,这些指标通常会升高或下降,且凝血功能异常。
–肝炎病毒标志物:如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等。
–免疫学指标:如补体、免疫球蛋白等,用于评估免疫功能的异常情况。
2.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可观察肝脏大小、形态、回声等情况,还可以检测肝脏内部的异常血流情况,例如门静脉高压、肝动脉血流速度等。
超声检查还可以帮助排除其他肝病引起的肝硬化的可能。
–CT扫描:可以更清晰地观察肝脏的形态、大小、结构变化等。
通过CT扫描可以发现肝硬化的征象,例如肝表面凹陷、肝内结节等。
–MRI扫描:对于某些情况下不适宜进行CT扫描的患者,MRI扫描是一种很好的替代方法。
3.肝活检通过肝活检可以直接观察肝组织结构的变化,确定诊断。
然而,由于肝活检是一种创伤性的检查方法,需慎重评估患者的病情及禁忌症。
诊断标准肝硬化的诊断标准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学及影像学检查的结果。
以下是常用的标准:1.临床表现标准–典型症状:如乏力、食欲减退、体重下降、腹胀、腹痛等。
–乏力、肝区压痛–体征:如黄疸、蜘蛛痣、手掌红斑、肝掌、腹壁静脉曲张、腹部水波音等。
2.病理组织学标准肝活检或手术切除所见,肝细胞萎缩、肝窦扩大、纤维化或结节形成等。
肝硬化诊断标准
肝硬化诊断标准肝硬化是一种严重的慢性肝病,其主要特征是肝脏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不可逆转的改变,导致肝功能受损。
肝硬化的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国际上对肝硬化的诊断标准已经有了较为明确的规定,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三个方面。
下面将详细介绍肝硬化的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
肝硬化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腹水、肝功能不全、门脉高压和肝性脑病等。
腹水是肝硬化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患者腹部明显膨隆,常伴有腹部不适和呼吸困难。
肝功能不全表现为黄疸、出血倾向、水肿等症状。
门脉高压可导致食管静脉曲张和脾大。
肝性脑病表现为认知功能障碍和意识障碍。
通过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可以初步判断是否患有肝硬化。
二、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是诊断肝硬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规检查项目包括肝功能指标、凝血功能、血常规和血生化等。
肝功能指标包括谷丙转氨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白蛋白等。
凝血功能检查主要是观察凝血酶原时间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血常规和血生化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贫血程度和电解质水平。
通过这些实验室检查项目,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肝功能是否受损,从而进一步确认肝硬化的诊断。
三、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对于肝硬化的诊断也具有重要意义。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B超、CT和MRI等。
B超是一种简便、无创伤的检查方法,可以观察肝脏的形态和大小,判断是否有脾大、腹水等情况。
CT和MRI则可以更加清晰地显示肝脏的结构和血管情况,对于肝硬化的诊断和分型有重要帮助。
通过影像学检查,医生可以全面了解患者肝脏的情况,为肝硬化的诊断提供更加客观的依据。
综上所述,肝硬化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三个方面。
通过综合分析这些方面的检查结果,可以更加准确地诊断肝硬化,为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在进行肝硬化的诊断时,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做出科学、客观的判断,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肝硬化诊断金标准
肝硬化诊断金标准
肝硬化诊断临床金标准,一般多数是在CT或彩超引导下进行肝脏穿刺活检,通过病理学证实之后,是诊断肝硬化的金标准、也是最为精确和精准的一种诊断方式和方法。
对于害怕进行穿刺定诊的患者,也可以采取肝脏彩超、CT加强以及肝脏纤维检查,对诊断肝硬化能提供依据;但是对于肝穿刺诊断比率或诊断率还是略低。
肝硬化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形成的弥漫性肝损害。
在我国大多数为肝炎后肝硬化,少部分为酒精性肝硬化和血吸虫性肝硬化。
病理组织学上有广泛的肝细胞坏死、残存肝细胞结节性再生、结缔组织增生与纤维隔形成,导致肝小叶结构破坏和假小叶形成,肝脏逐渐变形、变硬而发展为肝硬化。
早期由于肝脏代偿功能较强可无明显症状,后期则以肝功能损害和门脉高压为主要表现,并有多系统受累,晚期常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继发感染、脾功能亢进、腹水、癌变等并发症。
肝硬化诊断的金标准
肝硬化诊断的金标准肝硬化是一种严重的肝脏疾病,常常是由于长期的肝炎病毒感染、酗酒或其他肝脏疾病引起的。
肝硬化的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管理至关重要,因此需要依靠一系列的检查和评估来确认诊断。
在临床实践中,有一些被公认的肝硬化诊断的金标准,这些标准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地诊断患者的病情,从而制定出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
首先,肝功能检查是诊断肝硬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肝功能检查可以通过检测血清中的肝酶、胆红素、蛋白质、凝血功能等指标来评估肝脏的功能状态。
在肝硬化患者中,这些指标通常会出现异常,如肝酶升高、胆红素增加、凝血功能异常等。
因此,肝功能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初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肝硬化的可能性。
其次,影像学检查也是肝硬化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B超、CT、MRI等,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观察肝脏的形态结构、大小、密度等情况。
在肝硬化患者中,肝脏通常会出现不规则的结节、肝脏体积增大、密度不均等表现。
通过影像学检查,医生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患者肝脏的情况,从而有助于肝硬化的诊断和分期。
另外,肝组织活检也是肝硬化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肝组织活检是通过穿刺肝脏获取组织标本,然后送至病理科进行病理学检查,以确认肝脏组织的病变情况。
在肝硬化患者中,肝组织活检通常会显示肝细胞坏死、纤维化增生等病理改变。
通过肝组织活检,医生可以直接观察患者肝脏组织的病变情况,从而明确诊断肝硬化的程度和类型。
最后,临床症状和体征也是肝硬化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肝硬化患者常常会出现乏力、食欲减退、黄疸、腹水、肝区疼痛等症状,体检时常常可以触及肝脏肿大,腹水等体征。
通过仔细询问病史和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医生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从而有助于肝硬化的诊断和评估。
综上所述,肝功能检查、影像学检查、肝组织活检以及临床症状和体征是诊断肝硬化的金标准。
这些检查手段可以相互印证,帮助医生准确地诊断患者的病情,从而制定出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
对于患者来说,及时进行肝硬化的诊断和评估,对于后续的治疗和管理至关重要。
肝硬化结节CT及核磁共振影像诊断护理课件
对于需要更深入了解组织特性的病例,核磁共振可以提供更多的组织信息,更适合 进一步分析。
03
肝硬化结节的CT影像表现
结节的形态与大小
形态
肝硬化结节在CT影像上通常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但也可能呈现不规则形。
大小
结节的大小差异较大,可以从几毫米到几厘米不等。一般来说,较小的结节( 小于1cm)更可能是良性病变,而较大的结节(大于1cm)则可能为恶性病变。
分类
根据病因,肝硬化可分为酒精性 肝硬化、病毒性肝硬化、药物性 肝硬化等。
肝硬化结节的形成与演变
形成
肝硬化结节是由于肝细胞受损后修复 过程中形成的异常增生组织。
演变
肝硬化结节可能逐渐增大,甚至恶变 为肝癌。
肝硬化结节的常见类型与特征
类型
肝硬化结节可分为小结节型、大结节型和大小结节混合型。
特征
小结节型肝硬化结节表现为肝脏表面不光滑,呈细颗粒状; 大结节型肝硬化结节表现为肝脏表面不平,呈粗大颗粒状或 分叶状;大小结节混合型则兼具大小结节的特征。
05
肝硬化结节的护理与治疗
日常生活的注意事 项
饮食调整
遵循低盐、低脂、高蛋 白的饮食原则,避免坚 硬、刺激性食物,保持
营养均衡。
休息与运动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避 免过度劳累,适当进行 有氧运动,增强体质。
情绪管理
保持乐观心态,避免情 绪波动,可采取放松技 巧如深呼吸、冥想等缓
解压力。
定期复查
遵循医生建议,定期进 行肝功能、肝脏超声等 相关检查,以便及时发
结节的密度与信号特征
密度
肝硬化结节的密度通常与周围组织相似,但有时可能出现钙化或脂肪变性的情况, 导致密度不均或明显高于或低于周围组织。
肝硬化检查报告
肝硬化检查报告肝硬化是由于肝脏慢性疾病导致肝脏组织坏死和纤维化所引起的,常见的原因包括酗酒、病毒性肝炎、脂肪肝等。
肝硬化是一种不可逆的疾病,一旦发生就无法治愈,只能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来控制病情。
而对于肝硬化患者来说,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是必不可少的。
肝硬化检查报告是指根据肝功能、影像学等检查结果,对肝硬化患者肝脏病变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后所得出的报告。
它是肝硬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确定后续治疗方案和预后预测。
下面,笔者将从三个方面介绍肝硬化检查报告的内容和相关常见问题。
一、肝功能检查肝功能检查是判断肝硬化病情的基础,其主要包括肝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乙型肝炎病毒等项目。
其中,肝功能指标包括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ALT、AST、ALP、GGT等。
这些指标能够反映肝脏的合成代谢、解毒代谢、排泄功能等方面的情况。
一般而言,当这些指标升高时,说明肝脏功能受损,患者的肝硬化程度也越严重。
除了肝功能指标外,凝血酶原时间(PT)也是常用的检查项目。
在肝硬化中,患者肝脏合成凝血因子的能力受到影响,导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因此,PT时间可以作为评估肝硬化病情的重要指标之一。
对于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而言,定期检测乙肝病毒DNA水平也是非常关键的。
因为当乙肝病毒复制活跃时,会对肝脏造成进一步的损伤,这会导致肝硬化的病情恶化。
二、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非侵入性、安全、无痛的检查方法,能够清晰地显示肝脏大小、形态、结构、血流状态等信息。
对于肝脏病变的检测和定量分析有重要意义。
肝硬化患者肝脏一般会出现肝纹增粗、结节状突起、回声不均等情况,同时还会出现血流速度减缓等特点。
超声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判断肝脏的病变程度、病变范围、病变情况等,也对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有帮助。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超声检查结果受到操作者的技术水平和设备的质量影响较大。
为了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最好选择专业资质的机构进行检查。
三、CT/MRI检查CT/MRI检查是比超声检查更为精准的影像学检查,可以提供更加详细、精确的肝脏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硬化的灌注特点
Child A级患者仅HAP降低,PVP未降低,仍 能维持正常的TLP,HPI也维持在正常水平。 Child B级患者HAP和PVP均明显下降, TLP也下降,但HPI仍处于正常水平。 Child C级患者较Child A、B级患者HAP 明显增加,达到甚至超过正常人肝脏HAP 水平,Child C级患者HPI较正常组也有升 高,但无显著性差异。
我国常用分类
门脉性肝硬化:相当于小结节型肝硬化, 是各型中最为常见的,欧美主要由长期 酗酒引起,我国和日本主要病因为病毒 性肝炎
我国常用分类
坏死后性肝硬化:相当于大结节型肝硬 化和混合型肝硬化,是肝实质发生大片 坏死的基础上形成的。病因多为病毒感 染或化学物质中毒
我国常用分类
胆汁性肝硬化:胆道阻塞淤胆引起
径≥10mm;静脉曲张并侧支循环形成;脾脏指数>300;肠系膜 淤血、水肿密度增高;腹水征及肠壁增厚、胆囊明显增大壁 增厚、合并胸水等
*门脉高压征主要包括门静脉主干内径≥15mm;脾静脉主干内
肝硬化的CT灌注
灌注(perfusion)是指血流通过毛细血管网将 携带的氧和营养物质输送给组织细胞的过程, 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器官、组织的血流动力学 状态和功能情况。 CT灌注成像是指在静脉注射对比剂的同时对 选定的层面进行连续不断的扫描,以获得该层 面内每一像素的时间—密度曲线,进而间接反 映组织器官内关注量的变化。
肝硬化的CT分级
III级:肝实质密度不均,结节状,肝边缘不 光整,肝裂增宽,肝形态失常,肝容积缩小, 有3~4种门脉高压征并少量腹水,或脾脏 指数>600。
肝硬化的CT分级
IV级:肝实质密度不均,可见明显结节,肝 边缘不光整,呈锯齿状,肝裂明显增宽 >2cm。肝容积明显缩小,有明显的门脉高 压征4种以上并大量腹水。
CT灌注成像的理论基础
Miles等人认为:CT灌注成像所用的含碘 对比剂符合非弥散型示踪剂的要求,可 以借用核医学灌注成像的放射性示踪剂 稀释原理和中心容积定律(central volume principle)作为CT灌注成像的理 论基础。
肝脏的灌注特点
肝脏由肝动脉和门静脉两套系统供血, 因此肝脏的灌注情况较为复杂,必须分 别评价其灌注状况。
I级:肝脏密度均匀,CT值>55HU,形态可正常 或轻度变形,脾脏不大,脾脏指数≤300 ,亦无 其它门脉高压征 *脾脏指数=脾脏厚度(cm)×前后径(cm)×上 下径(cm)
肝硬化的CT分级
II级:肝密度略不均,CT值<54HU,肝边缘 尚光整,肝容积略缩小,肝局部容积有萎缩, 尤以方叶明显,脾脏轻度增大,脾脏指数 300~600,或有2~3种轻度的门脉高压征。
正常肝脏灌注表现
文献报道(斜率法)
HAP 0.17 ml/(min· ml) PVP 0.34 ml/(min· ml) HPI 0.32
*由于扫描参数不同,各文献报道HAP、PVP并不一致,但总体来 说HAP\PVP≈1/4-1/3
正常肝脏灌注表现
HBV 12.53± 5.18ml/100ml HBF 163.72±35.60 ml/(min· 100ml) MTT 11.41 ±3.05 sec PS 28.65 ±16.13 ml/(min· 100ml) HAI 0.20 ± 0.09
扫描技术
使用GE公司light speed VCT行全肝常规 平扫确定靶平面。 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 管电流80mA 扫描时间1s 扫描间隔1s 延迟时间10s 扫描35-40次 造影剂:优维显300 40ml 注射速度:4ml/s
图像后处理
使用GE公司adw4.2工作站perfusion3软 件进行后处理可获得兴趣区的TDC曲线 和一系列CT灌注参数图。
Hale Waihona Puke 早中期肝体积正常或略增大,质地正常 或稍硬,后期肝体积缩小,重量减轻。 肝表面呈颗粒状或结节状。坏死后性肝 硬化结节大小不等,最大结节可达6cm, 结节可使肝脏变形。
CT表现
大小和形态改变:肝脏体积和肝叶比例 改变取决于病因和病变程度,通常为缩 小(以不成比例缩小最为常见)。肝炎 后肝硬化常为右叶萎缩,尾叶代偿性肥 大,左叶保持正常或缩小或增大,增大 常局限于外侧段。
肝脏体积增大
肝脏变形
肝裂增宽
肝硬化伴腹水
脾脏增大
食道静脉曲张
胃底静脉区张
食 道 静 脉 曲 张
肝硬化的临床分级
患者的临床Child-Pugh分级:根据患者入 院时的初次(即治疗前)肝功能、凝血酶原 时间、B超结果及意识情况确定ChildPugh分级(简称C-P分级)
肝硬化的CT分级
HBV
正常组
肝硬化Child C级
HBF
正常组
肝硬化Child C级
HAI
正常组
肝硬化Child C级
Tsushima等发现HPP与凝血酶原比值(肝 实质损害的一个指标)呈显著相关性, 故认为HPP减低可能是判断肝硬化病人肝 实质损害程度的可靠指标。HPI由于受到 HAP和PVP的双重影响,当HAP和PVP都下降 时,HPI可维持相对正常,因此HPI作为1个 相对值,它反映肝血流量的变化不如HAP 和PVP敏感。
发病机制
上述各因素首先引起肝细胞脂肪变、坏 死、炎症等,以后在坏死区发生胶原纤 维增生。初期增生的纤维组织形成小的 条索但尚未互相连接形成间隔而改建肝 小叶结构时,称为肝纤维化。病变继续 发展,小叶中央区和汇管区等处的纤维 间隔互相连接,使肝小叶结构和血液循 环被改建而形成肝硬化。
形态学改变
肝硬化的CT诊断
宣武医院 放射科
肝硬化: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弥 漫性变性坏死,继而出现纤维组织增生 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这三种改变反复 交错进行,结果肝小叶结构和血液循环 途径逐渐被改建,使肝变形、变硬而形 成肝硬变。
肝硬化的分类
按病因分:病毒肝炎性、酒精性、胆汁性、 隐源性。 按形态分:小结节型、大结节型、混合型、 不完全分隔型
CT表现
密度改变:纤维化、结节再生、变性坏 死和脂肪浸润等病理改变常导致肝脏密 度高低不均,在脂肪肝基础上演变而成 的肝硬化,或肝硬化伴显著脂肪浸润时 可见局限性低密度区。
继发性改变
脾大 腹水 门脉高压:门脉主干扩张(正常人门脉主干 直径小于13mm);侧枝循环血管扩张、扭 曲
* 继发改变有时较肝脏本身的改变显著,肝硬化的CT表现 于临床症状和肝功能紊乱可以不一致
临床意义
早期诊断 评估预后 疗效监测
局限
缺乏统一标准 辐射剂量 病人配合
肝脏灌注的常用参数
肝动脉灌注量:HAP(hepatic arterial perfusion) 单位:ml/(min· ml) 门静脉灌注量:PVP(portal venous perfusion) 单位:ml/(min· ml) 总肝灌注量:TLP=HAP+PVP 肝动脉灌注指数:HPI(hepatic perfusion index)=HAP/(HAP+PVP) 平均通过时间:MTT(mean transit time)
继发性:常见病因为胆石、肿瘤、先天发育 异常等,胆道系统完全闭塞6个月可引起
原发性:又称慢性非化脓性破坏性胆管炎, 很少见(多见于中年以上女性)病因不明
我国常用分类
淤血性肝硬化:见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 竭,长期淤血缺氧,使小叶中央区肝细 胞萎陷、坏死,最后纤维化。
我国常用分类
色素性肝硬化:多见于血色病,由于肝 内有过多含铁血黄素沉着而形成。 寄生虫性肝硬化:主要见于慢性血吸虫 病
去卷积算法
肝硬化的血液循环特点
肝硬化时由于肝小叶纤维支架塌陷,弥 漫性纤维隔形成及肝实质结节增生,使门 静脉血管扭曲、减少,门静脉血流受机械 性阻塞,肝内门静脉、肝静脉、肝动脉 小支失去正常关系,并相互出现吻合支, 这些严重的肝血循环障碍最终导致肝脏 灌注量减少。
不同肝功能状态肝TDC曲线形态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