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孔子与生活
孔子学而时习之生活的智慧

孔子学而时习之生活的智慧孔子是古代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智慧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与教育。
其中,他提出的“学而时习之”被誉为生活的智慧。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索孔子学而时习之的含义,并通过具体的例子展示如何将其运用于现实生活中。
一、学而时习之的含义“学而时习之”来源于《论语》中的一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大致意思是说学习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只有不断思考、不断学习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
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在学习中不仅要积极获取知识,更要通过不断思考、巩固和运用知识,才能真正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智慧。
二、学而时习之在学业中的应用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知识点和概念,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很快地记住它们,但在一段时间之后又会忘记。
这时候,我们就需要运用学而时习之的智慧。
举个例子,假设我们在学习数学中的一个难题,我们可以通过先仔细研究题目,理解其解题思路,然后动手尝试解答。
一旦解答完毕,我们不能就此罢休,而是应该多思考这个问题的背后的原理和逻辑。
接下来,在接下来的几天内,我们应该多次重复解答这个问题,巩固记忆。
当我们在其他题目中遇到类似的问题时,我们就能够迅速想到之前学习过的方法和思路,轻松解决问题。
三、学而时习之在人际关系中的应用学而时习之不仅在学业中有用,在人际关系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无论是亲友之间、同事之间,还是与陌生人的交往,我们都需要不断学习和思考,以获得更好的人际关系。
假设我们遇到一个争论的情况,我们往往会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试图说服对方。
然而,如果我们不了解对方的立场和观点,只是简单地争辩和坚持自己的意见,很难真正达成共识或解决问题。
学而时习之的智慧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先学习和理解对方的观点和立场,然后仔细思考,并归纳总结出共同的利益和目标。
通过这样的学习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沟通和理解对方,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
四、学而时习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除了在学业和人际关系中,学而时习之的智慧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被应用。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后文言文拓展学习——儒家的三副面孔 教学PPT

探究学习(三)——理解荀子的智慧之美。
【小组探究讨论三】
1、荀子的语言非常有特点,你能说说吗? 他的文章擅长说理,分析透辟,语言精练,设喻贴切,结构严谨。常用 排比句增强议论的气势,语言富赡警炼,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荀子要告诉我们什么哲理? 鼓励人们通过学习改变不良的思想和行为,振兴礼义,制作法度,专 心致志地去实践君子之道。
(《孟子·尽心上》)
孟子说:“孔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整个天下都变小了。所 以,看过大海的人,便难以被其它水所吸引了;在圣人门下学习过的人,便难以被其 它言论所吸引了。观看水有一定的方法,一定要观看它壮阔的波澜;太阳、月亮有光 辉,不放过每条小缝隙;流水有规律,不把坑坑洼洼填满不向前流;君子立志于道, 不到一定的程度不能通达。”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也。
(《孟子·告子下》)
探究学习(二)——理解孟子的智慧之美。
【小组探究讨论二】
1、孟子在文中举了哪些人物例子? 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
2、孟子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荀子:
• 战国末期赵国人,思想家、哲学 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 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 者。
• 被称为“后圣”。
夏首之南有人焉,曰涓蜀梁,其为人也,愚而善畏。明月而宵行, 俯见其影,以为伏鬼也;仰视其发,以为立魅也。背而走,比至其家, 失气而死。岂不哀哉! 凡人之有鬼也,必以其感忽之间,疑玄之时正 定之。(《荀子·解蔽》)
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 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 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 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 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 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 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 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 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 亡的道理了。
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孔子之道现代现

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陈独秀甲午之役,兵破国削,朝野惟外国之坚甲利兵是羡,独康门诸贤,洞察积弱之原,为贵古贱今之政制、学风所致,以时务知新主义,号召国中。
尊古守旧者,觉不与其旧式思想、旧式生活状态相容,遂群起哗然非之,詈为离经畔道,名教罪人。
湖南叶德辉所著“翼教丛篇”,当时反康派言论之代表也。
吾辈后生小子,愤不能平,恒于广座为康先生辨护,乡里瞀儒,以此指吾辈为康党,为孔教罪人,侧目而远之。
戊戌庚子之际,社会之视康党为异端,为匪徒也,(其时张勋等心目中之康有为,必较今日之唐绍仪尤为仇恶也。
)与辛亥前之视革命党相等。
张之洞之“劝学篇”,即为康党而发也。
张氏亦只知歆羡坚甲利兵之一人,而于西洋文明大原之自由、平等、民权诸说,反复申驳,谓持此说者为“自堕污泥”(“劝学篇”中语),意在指斥康、梁,而以息邪说正人心之韩愈、孟轲自命也。
未开化时代之人物之思想,今日思之,抑何可笑,一至于斯!不图当日所谓离经畔道之名教罪人康有为,今亦变而与夫未开化时代之人物之思想同一臭味。
其或自以为韩愈、孟轲,他人读其文章,竟可杂诸“翼教丛篇”、“劝学篇”中,而莫辨真伪。
康先生欲为韩愈、孟轲乎?然此荣誉当让诸当代卫道功臣叶德辉先生。
叶先生见道甚早,今犹日夜太息,痛恨邪说之兴,兴于康有为,而莫可息;人心之坏,坏于康有为,而莫可正;居恒欲手刃其人,以为畔道离经者戒。
康先生闻之,能勿汗流浃背沾衣耶?或谓“叶、康皆圣人之徒,能予人以自新;康既悔过自首,叶必嘉其今是而赦其昨非”。
此说然否,吾无所容心焉。
盖康先生今日应否悔过尊从孔教问题,乃其个人信仰之自由,吾人可置之不论不议之列。
吾人所欲议论者,乃律以现代生活状态,孔子之道,是否尚有尊从之价值是也。
自古圣哲之立说,宗教属出世法,其根本教义,不易随世间差别相而变迁,故其支配人心也较久。
其他世法诸宗,则不得不以社会组织、生活状态之变迁为兴废。
一种学说,可产生一种社会;一种社会,亦产生一种学说。
影响复杂,随时变迁。
北京大学哲学系精品课程PPT系列002孔子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示范课获奖课件

———《季氏》
人不议。
孔子生活旳春秋时代,是一种社会极为混乱
旳时代。旧旳秩序已经被破坏,新旳秩序还未
建立起来。孔子一生旳志向就是建立一种理想
旳秩序。
2.正名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证,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 乎?(《子路》)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
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Have A Break!
三. 仁
1.克己复礼为仁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 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 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 孔子在这里首先阐明仁旳基本性质和内容,这就是约束自己旳行为 使其符合于礼旳规范,一旦能做到这一点,天下旳人都会公认他做到了 仁。其次阐明仁旳一种特点,这就是求仁完全是自觉旳,是由自己决定 旳,并不依托别人。最终进一步阐明求仁旳详细条目,也就是仁旳另一 种特点,这就是要到达仁必须在视、听、言、动各方面全方面地符合礼, 这也就是说,仁是一种全方面旳道德行为。
四.中庸
1.中与庸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雍 也》)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 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程颐
2.过与不及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 “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先进》)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 为也。”(《子路》)
4. 孔子与儒家
孔子与儒 六经与儒家 孔子对后世旳影响
二. 秩序与礼
1. 礼坏乐崩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
孔子的思想与我们的生活

孔子的思想与我们的生活孔子,又称孔夫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孔子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但他的思想依然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首先,孔子强调仁爱之道。
他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关爱、互相尊重。
在我们的生活中,这一思想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家庭中,亲情的关爱是维系家庭和谐的基石。
亲子之间的关系应该建立在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父母应该关心孩子的成长,孩子也应该孝敬父母。
而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也需要仁爱之道的指引。
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关心弱势群体,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只有通过仁爱之道,我们才能建立一个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
其次,孔子注重修身养性。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先修身,然后才能治国平天下。
修身养性是指个人应该修正自己的心性,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在我们的生活中,这一思想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应该时刻反省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只有通过修身养性,我们才能成为一个更加优秀、有价值的人。
同时,修身养性也是培养良好品德的基础。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品德的培养都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具备良好的品德,我们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足。
此外,孔子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德、智、体、美的过程。
在我们的生活中,教育同样具有重要的地位。
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我们应该重视教育,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资源。
同时,教育也不仅仅局限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同样重要。
父母应该注重孩子的品德教育和素质培养,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只有通过教育,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有才华、有责任心的人才,推动社会的发展。
最后,孔子提倡“中庸之道”。
他认为,人应该遵循中庸之道,即避免极端和偏激的行为。
在我们的生活中,这一思想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应该保持内心的平和,避免情绪的极端波动。
同时,我们也应该避免极端的行为和言论,保持理性和客观的态度。
第二讲 分门别类学论语

第二讲 分门别类学《论语》一、快乐之道毋庸置疑,《论语》中强调的是人生的快乐,孔子追求和生活的也是快乐!1、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实践中的快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知已的快乐)!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豁达的快乐)?2、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颜回乐的是什么?明朝心学大家张载指出:“为天地立心,为民生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如马克思、恩格斯、达尔文等哲学家和科学家大都是这样的)3、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合乎道义4、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淡泊物欲,强大内心——快乐的基础。
5、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6、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活在当下,生性豁达。
7、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知我者其天乎!”孔子说:“没有人了解我啊!”子贡说:“怎么能说没有人了解您呢?”孔子说:“我不理怨天,也不责备人,下学礼乐而上达天命,了解我的只有天吧!”什么是快乐?快乐一定是神清气爽以及你的灵魂在内心深处的无着无不着的那种淡然。
这就是禅境!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快乐的钥匙:大概有三种吧,一是物质上的,张三说:我开个豪车就快乐了。
这是真的吗?开豪车的都快乐吗?李四说:我有个豪宅就快乐了。
真的吗?住豪宅的都快乐吗?王五说:我有个漂亮的爱人就快乐了。
真的吗?漂亮的人都快乐吗?他或她不快乐,你得到后就能快乐吗?还有的说有好吃的好喝的,有漂亮衣服就快乐。
如果没有呢?如果失去呢?如果时间长了呢?还有的说:其二是精神上的上网快乐,游戏快乐,听歌快乐,下棋快乐,旅游快乐,文学快乐,运动快乐,看电影快乐,等等如是。
02《论语导读》第二课

• Let’s
begin this class!
《论语导读》第二讲
二、
孔子生平系年
論 語
導 讀
論 語
導 讀
第一节、孔子的生平系年
一、青少年时代: (1)关于孔子的生年、世系、籍贯问题: A 生年:《谷梁传》记载生于鲁襄公二十一年“冬, 十月庚子,孔子生。”;《公羊传》 “冬,十有一 月庚子,孔子生。”(使用的夏历);二者均认为 生于公元前552年。《史记》:“二十二年孔丘 生。”(使用周历)即是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 二年,周灵王二十一年。现在史学家都支持《史记》 的说法。
論 語
導 讀
古代有夏历、商历和周历 A,周历以冬至所在的那个月为岁首,相当于公元历 法的十二月,农历的十一月; B,商历以冬至所在月的后一个月为岁首,相当于公 元历法的一月,农历的十二月; C,夏历卽农历,以冬至所在月往后第二个月为岁首。 周人用周历兼用夏历,故《诗》中周历夏历并举。
論 語
導 讀
論 語
導 讀
B 、他的母亲一定远离孔家独居,严氏之先世未见记 载,可能出身低微,“野合”之事可能是少女在野 外被老奴隶主叔梁纥强奸,怀孕而生孔子。严氏母 子得不到承认,否则,作为邑大夫的儿子,孔子年 少时不可能贫困。 《论语· 子罕》:“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十 五而有志于学······”可见孔子十五岁以前,忙于生计, 也练就了谋生的本领。相传孔子力气很大,力能顶 城门。管理过粮仓、牧场、治丧、制服过子路。
論 語
導 讀
目 录 第一章: 孔子与《论语》 第一节:孔子生平系年 第二节:《论语》的注本与流传 第二章:《论语》新编 第一节:容止 第二节:容止· 自述 第三节:学教 第四节:德行
论语古代智慧与现代生活的对话

论语古代智慧与现代生活的对话古代而广为人知的《论语》是中国孔子的言行录,内容为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和生活经历。
虽然距离今天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但其中蕴含的智慧却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
本文将探讨《论语》中的古代智慧与现代生活之间的对话,并探索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一、尊师重道孔子非常注重师德,他强调通过向别人学习来完善自己。
例如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谈到:“朝闻道,夕死可矣。
”这句话意味着一个人晚上听到了新的学问,则可以心满意足地去死。
这体现了孔子对学习和教育的高度重视。
在现代生活中,尊师重道的理念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尊重老师和他人的意见,虚心向他人学习,可以帮助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和能力。
我们可以通过与老师、导师和有经验的人交流,获取他们的经验和智慧,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论语·学而》中,孔子谈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他强调了学习并将其应用于实践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在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能力的同时,才能为家庭、国家和整个世界做出贡献。
在现代社会,这个理念同样适用。
我们应该从小做起,从加强自身的修养和教育开始,然后将这些素质与国家、社会的发展相结合。
只有提升自己并肩负起社会责任,我们才能够在现代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诚实守信《论语》中有关于诚实守信的许多格言。
例如在《论语·雍也》中,孔子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这句话强调了一个人在行为上应该遵守诚实守信的原则。
在现代社会中,诚实守信是维护社会信任和稳定的基石。
只有通过诚实和守信的行为,我们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个人声誉和信用,才能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此外,诚实守信也是企业与消费者之间、政府与民众之间等各种关系的基础。
四、和而不同在《论语·子张》中,孔子指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这句话强调了懂得包容不同意见的重要性。
在古代,孔子的弟子们都有不同的见解和思想,但他们可以和平地就某个问题进行辩论,最终取得了共识。
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

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
《论语》即孔子的重要著作,其中提出的道德观念及应用著实于当代社会十分
切合,其理论思考完美体现了现代生活的真实情况。
孔子认为,人应当充分用心经营好自己,遵循正道,做到诚实守信、克己奉公、礼法仁爱,对待事物时重视务实性,不要沉迷于感情。
这种修养与现代社会的发展非常一致,尤其是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
正如徐悲鸿所说:“有道者,处世之术其可谓知行合一而和谐统一也。
” 尤其在今天这个节奏快、交流多、工作压力大
的社会中,做好自我经营、勤恳履行公职,尊重人言、重视实事求是是当今社会一致认可的最重要的行为准则。
现实生活中,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使得人们的物质需求不断攀升,一些
势利的思想也逐渐流行起来。
孔子在《论语》中讲述的“仁”,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显得异常的重要,它不仅反映了一种传统价值观,更是一种谨慎和耐心行事的美德。
孔子教导人们:事事秉持公正原则,重义轻利,坚持正义,做到公正和正直。
伴随着社会的建设,这一理念融入了现代的社会结构,也就是大家经常说的“仁义礼智”,也就是优雅、有礼义的文明社会礼仪和精神文明。
人们应当用心去学习和体会孔子的思想,从而不断完善自身品质,从而证明自身是一个有礼义的、有文明的文明人。
总而言之,孔子提出的“仁义礼智”生活理念,其主要思想和当代社会发展趋
势相一致,是构建社会良好秩序的有效法则,也应当成为当代社会普遍认可的理念。
1到6章孔子的故事不同年龄的经历和感悟

1到6章孔子的故事不同年龄的经历和感悟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不同的阶段和挑战。
以下是对孔子一生中不同年龄阶段的经历和感悟的描述。
第一章:少年时期(15岁-30岁)在少年时期,孔子经历了学习和思考的关键阶段。
他热爱学习,虚心向老师请教,并深入研究传统文化和经典著作。
通过刻苦努力和自我反省,孔子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和道德观念。
在这个阶段,孔子对人性的本质和社会的发展有了深入的思考。
他意识到人性的善恶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而社会的进步需要建立在道德准则和正确的行为规范之上。
这使得他开始关注如何培养优秀的人才和领导者,以推动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第二章:中年时期(31岁-50岁)中年时期是孔子事业的鼎盛时期。
他担任过政府官员和教育家,并提出了“仁”的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关怀。
孔子通过自己的行为示范和言传身教,影响了许多学生和追随者。
在这个阶段,孔子面临了很多挑战和困难。
他努力推动改革,但遭到了一些保守势力的反对和压力。
然而,孔子坚持自己的理念和信念,不断呼吁人们关注道德和伦理价值,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繁荣。
第三章:晚年时期(51岁-73岁)晚年时期是孔子思考人生和回顾自己成就的阶段。
尽管他的事业并没有完全达到他的期望,但孔子仍然保持着对学习和教育的热情。
他继续传授知识,培养学生,并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文化财富。
在晚年时期,孔子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和死亡的问题。
他意识到时间的有限和生命的脆弱性,因此更加珍惜每一天,努力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他的智慧和谦逊成为后世人们学习和敬仰的典范。
不同年龄阶段的感悟:1.少年时期:孔子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求知欲望。
他深刻理解到道德品质的重要性,并开始思考如何通过学习和修身来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2.中年时期:孔子关注社会问题和人际关系,提出了“仁”的理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关怀。
他意识到作为领导者和教育家的责任,不断努力为社会带来积极的变革和发展。
孔子生平及思想

三、孔子生平
1.鲁襄公21年出生
2.早年丧父,家境中落,年轻时曾做过管粮仓、管放牧的小官 。
3.30余岁时开始授徒讲学。
4.鲁定公九年(前 501 ),出任中都宰,颇有政绩。后升为 司空和大司寇。
5.孔子 55 岁时,后鲁国政局有变,孔子见理想难以实现 , 遂带领弟子离开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的飘泊生涯。
人的重要依据 ❖ 中庸思想可谓博大精深,它要求执政者“执其二端,用其中
于民”(《中庸》),妥善协调各方面的矛盾,实现和谐(“ 和为贵”)的价值目标。
六、论语
❖ 一般认为是孔门弟子所著。 ❖ 体裁为语录体的。 ❖ 政治内容:
孔子在回答学生的诸多问题的时候,有许多涉及到治理国 家的问题。孔子的学生中有一部分人去做了官,或者有做 官的志向,因此他们在提问的时候经常问到治理国家的问 题。而孔子也曾经做过官,他希望自己的政治主张能够得 到实现。事实上孔子的“礼治”,不仅仅是国家治理的问 题,他还讲到人与人关系的问题、家庭的问题、君臣之间 的问题,上到国君,下到普通老百姓,如何和睦相处的一 系列问题。“仁”即爱人。
五、孔子思想
背景: ❖ 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 充满着新与旧的矛盾(经济、政治、思想)
❖ 阶级关系上出现新的变化,传统礼法秩序 受到猛烈冲击,违背周礼行为司空见惯
“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天子丧失了自己的职守,官守的学 术散落 )
1.人性观
五、主要思想
“性相近,习相远 ” “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
六、论语
❖ 鬼神的问题 怎么做人也是孔子经常谈论到的一个主要的话题。很多
学生都向他请教怎么做人。《论语》这本书里关于这方面的 内容很多。孔子在讲话中,把人分成了很多类型,孔子按照 思想境界的高下把人分成:“圣人”,是思想境界最高的人; 其次是“君子”,这一词在《论语》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 再往下是“仁者”,在《论语》里面也经常看见;其他还有 “智者”、“贤者”、“善人”,还有“小人”。“君子” 和“小人”往往是对立的。
先秦诸子十二讲笔记

先秦诸子十二讲笔记第一讲: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
- 社会变革。
-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旧的政治秩序瓦解,各诸侯国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纷纷寻求变革图强。
例如,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田氏代齐等事件反映了旧贵族势力的衰落和新兴势力的崛起。
- 经济上,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得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
私田大量开垦,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
这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变化,新兴地主阶级和自耕农阶层逐渐形成。
- 文化氛围。
- 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文化知识开始向民间传播。
这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教育,从而为诸子百家的产生提供了人才基础。
- 各国统治者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他们对不同思想流派的学者往往给予优厚的待遇,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为治国理政提供方案。
例如,齐国的稷下学宫,汇集了众多学者,成为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
第二讲:孔子与儒家思想的创立。
- 孔子的生平与经历。
- 孔子(公元前551 - 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
他出生于贵族家庭,但幼年时家境已经没落。
孔子一生周游列国,试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四处碰壁。
- 他的主要活动包括在鲁国从政,曾担任司寇等官职,期间进行了一些政治改革,如堕三都等,但最终因与鲁国贵族势力的矛盾而离开鲁国,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周游列国之旅。
- 孔子的思想核心。
-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
“仁”的内涵非常丰富,从个人修养角度看,“仁”要求人们做到“克己复礼为仁”,即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规范。
例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在人际关系方面,“仁”体现为“爱人”,即对他人要有爱心和同情心。
孔子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种基本的道德准则,也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黄金法则。
- 在政治思想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认为统治者应该以道德来治理国家,用道德来感化百姓,就像北极星一样,处于自己的位置上,众星就会环绕它。
儒学与生活

儒学与生活第一篇:儒学与生活1.阐述孔子的仁爱思想答:以“仁”为核心的仁爱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整个儒家思想体系的基础理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仁”。
1.仁者“爱人” 翻读《论语》,可以发现对“仁”的经典解释莫过于“爱人”二字,“樊迟问仁,子曰:'爱人'”;“爱人”二字可以被看做是孔子的“仁”的基本含义。
“爱人”即是说要有仁德之心,要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因此,“爱人”是仁德的情感基础。
孔子讲的“爱人”不是指特定的群体,而是指爱一切人;但同时他的爱是由近及远、由亲至疏的。
这表现为“爱人”的“起点”是爱亲,即孝悌之情--对父母兄弟的爱;而“爱人”的终点则是爱众,即天下之“民”。
这样孔子就通过“爱人”将家国天下紧紧联系在一起,这对后世儒家仁政学说具有极大的启发性。
2.“克己复礼为仁”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仁”以人的情感为基础,但人的情感具有多层次性,若放而任之而不以礼为之约束规范则可能陷入邪恶,故孔子以礼释仁,把符合礼之规范的情感视作仁。
首先,“克己复礼”重在“克己”,“克己”即要学会自己约束、自我控制。
其次,“克己复礼”之“礼”,贵在中和。
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谐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而是要以礼节制之。
同时,人的情感无论喜怒哀乐都要适中而不过分,这才符合礼。
最后,“克己复礼”还须以仁充实礼,他认为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礼乐制度无从谈起。
因此,任何礼乐都只是流于外在的形式,要建立起真正的礼乐文明还必须以“仁”作为作为内在的情感基础,以仁充实礼,从而实现仁德。
3.“忠恕之道”孔子从“仁”的基本内涵出发,既提出了如何达到“仁”的境界的内在要求,又阐发了如何实行“仁”的外在行为原则即“忠恕之道”。
“忠”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一个有仁德的人,自己要自立有成就也必须使他人也自立有成就,即所谓“尽己之谓忠”,自己所希望的,别人也同样希望,故应尽己之力帮助别人、启发别人,让别人去实现希望。
《论语》第二讲:让世界充满爱

管仲“ 仁——管仲“仁”乎? 管仲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 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 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 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 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 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 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 渎而莫之知也。”
爱,有没有商量——
仁爱:爱你有商量! 仁爱:爱你有商量! 兼爱:差别有等级的爱(儒家) 无差别无等级的爱(墨家) 无差别无等级的爱(墨家)
让世界充满爱——
“君仁臣忠父慈子孝” 君仁臣忠父慈子孝” 君仁臣忠父慈子孝
君爱臣,臣爱君,父爱子,子爱父, 由此及彼,推己及人,世界就充满爱了, 社会就太平了,天下就太平了!
那么,在政治上具体怎么实践这种“仁”的思想 呢?
仁——亲亲之爱 亲亲之爱
子曰:弟子, 子曰:弟子, 入则孝,出则弟, 入则孝,出则弟, 谨而信, 谨而信,泛爱众 而亲仁; 而亲仁;行有余 则以学文。 力,则以学文。
仁——忠恕
推己及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克己复礼
人其人” 仁——“人其人” 人其人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 ‘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 “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 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仁——敬重人 敬重人
“人”重要还是“马”重要? 相师之道 必作必趋
保护动物, 仁——保护动物,更是关爱人 保护动物
子钓而不纲,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论语》第二讲 论语》
让世界充满爱(仁者爱人)
主讲:浙江省余姚中学 陈宜伦 主讲:
孔子的救世方略—— 孔子的救世方略 樊迟问仁。子曰: 爱人。 问智,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智, 子曰: 知人。 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子曰: 举直错诸枉, 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 能使枉者直。 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 夫子而问知,子曰: 举直错诸枉, 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 使枉者直’ 何谓也? 使枉者直’,何谓也?” 子夏曰: 富哉言乎!舜有天下, 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 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 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第二讲:先秦思想发展概要 春秋(一)孔子

3、社会道德规范的核心“仁”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和“礼”是不可分割的 一个整体。孔子的所谓“克己”也是一种人的心理素质的 修养,是要把“礼”的规范内化于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中的 过程。“仁”是孔子提倡的社会道德规范的核心。
4、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
在关于“仁”的理论之下,孔子提出了低一层次的理论: (1)“忠恕”。 (2)“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 施与人”。 中国古代的社会关系结构是一种“差序格局”,孔子 针对不同对象提出的对“仁”的解释,是指示各种处理人 际关系的准则。如“孝”、“慈”、“悌”、“信”、 “忠”、“爱”等。孔子提出的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都 是从“己”出发的,自己处于什么样的角色,就要按这种 社会角色所应持的行为标准去与对方交往。
5、解决贫富不均问题的设想
(1)均贫、安贫思想。基于其对贫富对立问题形成原因的 分析,孔子提出了一个“安贫”的解决问题方案。他说: “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 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2)孔子以为这种“安贫”的方案不够完满,于是又从伦 理方面和神学方面论证人们应当“安贫”的依据。
(5)教学经验与方法:
第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学而》) 强调了时时注意复习所学知识的重要性; 第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 语· 为政》)则强调学习与思考的结合,要将学习到的东西 进行消化吸收,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第三、“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 述而》) 强调要博闻强记,增长各方面的知识,并且注重去践履那 些具有真理性和规律性的东西,将知和行充分统一起来。
第四、对教师的要求: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也就是要求教师必须肯于 勤奋学习,孜孜不倦,而对教育学生则要求不知疲惫,循 循善诱;这反映了对教师治学态度的严格要求。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为政》)这 是一种能够就已有知识加以发挥和推理的本领。他认为 “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论语· 述而》)可见孔 子相比之下更重视教师的理论思维和理性思辩。
儒家精神与我们的现代生活

第二讲:儒家精神与我们的现代生活一、我辈为何反观传统文化1.现代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被颠覆科技异变,经济动荡,能源危机。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自己,今天之学者为人。
司马迁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困厄而作春秋。
大乱——大道——大哲——没有大哲的现代社会我们只能回到历史,寻找救世良方。
2.儒道产生的社会背景(西周诸侯征战,礼崩乐坏,为重建和谐社会,诸子展开大辩论,其中代表性的思想几家,如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2.孔孟之道的发展史诞生于春秋战国创始人孔子,集大成者孟子,发展于董仲舒,勃兴于唐太宗“德主刑辅”的治国方略,带来盛唐气象,衰弱于明清,五四对孔孟之道的全面否定,复兴于现代,西方新儒学的兴起,韩国日本乃至马拉西亚一带,对孔子推崇备至。
3.南怀瑾:儒家的孔孟思想是粮食店,是天天要吃的,五四运动的时候,药店不打,百货店不打,偏要把粮食店打到了,打到了粮食店,我们中国人不吃饭,只吃洋面包,这是我们不习惯的,吃久了胃会出毛病的。
儒学,是人学,《说文解字》,儒,柔也,从人,需声。
从训诂学来看,就是从声音的角度解释字义。
从声音看,柔儒接近,从字形看,儒字代表声符和形符。
古汉语中,需,表声符,但是也表达意义,比如说,蠕,糯,相濡以沫,里面的需都表示柔软的意思。
而需要的需,则表示的意思是,则用两外一个需来解释,上面一个胡须的需,底下一个立正的立,这个字是等待的意思。
遇雨等待也。
遇雨就不走了么,不是我们要大道我们的目的。
天道:阴与阳,地道吗,柔与刚,人道,仁与义二、走近孔子1.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
祖籍宋国(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开创私人讲学之先。
2.生平概述孔子贫且贱。
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
由是为司空。
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於陈蔡之间,於是反鲁。
孔子学无常师,以人为师,以生活为师

孔子学无常师,以人为师,以生活为师孔子学无常师,以人为师,以生活为师孔子基本上靠自学,但也有老师。
比如,在技艺上,他向师襄子学过琴。
学了十天,师襄子要教新的内容,孔子表示还不到时候,直到自己觉得掌握了,再学下去。
这样,从曲、数、志,最后得其为人,认为非文王不能作。
师襄子避席再拜,说老师当年说过,此曲名《文王操》。
从这可以看到,做学生的孔子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独立思考,富有个性,是个善学而有点咄咄逼人的学生。
面对这样的学生,做老师不容易,要弄得避席再拜。
孔子还从生活中学习。
在一些场合“每事问”。
而且“三人行,必有我师”,认为别人身上好的可以学习,不好的可引以为戒,从正反两方面借鉴。
所以子贡说孔子学无常师。
此外,以贤为师。
孔子还“严事”当时的一些前辈,如老子、卫蘧伯玉、齐晏平仲、楚老莱子、郑子产、鲁孟公绰。
这些人,在当时和历史上都是杰出人物。
孔子曾问礼于老子。
在孔子问礼于老子时,老子认为孔子所讲,其人与骨皆朽,希望孔子去掉身上的“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
对孔子的临别赠言是不要好议人和发人恶,因为这会近于死和危其身。
以孔子的学问修为,受到可称为贤哲的前辈这样的否定,思之令人黯然。
这种否定尖锐、不客气,伤自尊心不说,还阻碍抱负实现。
在人相互理解和沟通时,态度十分重要。
孔子从小失依,于贫贱中艰苦自强,个性中有倔强的一面,又十分坚持原则,会为原则而奋起,在他“当仁,不让于师”时,对方可能会觉得有点盛气凌人,这容易引起别人产生对立和排斥的心理。
此时的孔子,还没到他晚年耳顺、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然而,在打击中成长成熟,臻于化境,正是孔子的过人之处。
功利与超功利—孔子的生活价值追求

功利与超功利—孔子的生活价值追求孔子是古代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中国的发展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提倡以德治国、以礼制民,强调人的内心修养和人际关系,他所追求的是一种高尚的生活价值观,既包括功利的追求,也包括超越功利的追求。
功利是指在追求某种目的时所重视的效益和利益。
超功利则是指超越功利的追求,主张以高尚的品德和人生观为指导,不只是追求眼前的利益,还要追求更广阔、更深刻的人生价值。
对于孔子而言,他既重视功利,又强调超越功利,他希望通过个人的修养和德行来引导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以下是五个证明孔子生活价值追求的例子:其一,孔子注重人际关系,特别是父子关系。
孔子认为父母是至亲,是最应该尊敬和孝顺的人。
他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这句话的意思是孝和悌是正人之本,只有尊重亲人,才能注重内心修养,才能具有高尚的品德和道德情操。
其二,孔子强调礼仪之道。
他认为,人必须要遵守社会公德和私人礼仪,才能建立稳固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
他说:“有礼之邦,无礼不立;有恭之邦,无恭不成。
”这句话的意思是社会的稳定和个人的幸福,离不开具有高尚道德和谦虚的修养。
其三,孔子提倡智慧。
他认为智慧是成功之道,他说:“九议一休,不知退,不如无生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求知无停歇,从不断的学习中才能得到更多的智慧。
为了回应这个观点,孔子鼓励每个人不断地探寻和学习,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从而得到更大的成功。
其四,孔子重视和平和国家的发展。
他认为,政治决策应该基于良好的道德和人性关怀。
他认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一个国家的政治决策基于道德,就如同北极星一样,能够引引领众多的星星,为国家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光明和希望。
其五,孔子在生活中注重谦虚和谨慎。
他认为虚心比知识更重要。
他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当我们遇到非常优秀的人时,我们应该将自己放在同一水平线上,以便从他们身上吸取经验。
论语小故事--孔子的生活态度-国学

在自己因参加丧事而哭泣的那一天, 就不再歌唱。在有丧事的人家吃饭不忍吃 饱。路上看见送死的衣物,他用手伏在车 前的横木上对之致敬。遇到穿丧服的人, 他一定会改变容色。对于孤苦无依的穷朋 友则非常慷慨、怜悯,如朋友死而没有亲 属收殓时,孔子就必定会说由他来代为主 持丧事。
孔子的仁爱由人 类推及世间的一切生 物,所以他平时只用 竿钓鱼而不用网去大 肆捞鱼,只用线系着 箭去射鸟而不射傍晚 归巢栖息的鸟。
”孔子主张学行一致,致力行道。他 说:“说话时要考虑到影响与后果,行动 时要考虑有什么坏的效果和影响。”直到 晚年卧病在床,子路使其门人为家臣准备 办理后事,他还斥责子路,说:“仲由很 久以来就干这种弄虚作假的事情了。我明 明没有家臣,却偏偏要装作有家臣,我骗 谁呢?我骗上天吗?
孔子生活俭朴,量入为出,不妄取妄 予。即“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 亦在其中矣”。为子女选择配偶是则重品 德而轻家资,所以他把侄女嫁给了因冤曲 而坐牢的公冶长,把女儿嫁给了“三复白 圭”、重视言行不犯过错的南容。该给人 的,人虽嫌多,也要给人。如原思做他的 管家,他给原思“粟九百”,原思不肯要 那么多,他说:“把你所用不了的分给你 的邻居穷人吧。”
孔子平时的态度,温和而刚正,威严 而不刚暴,谦恭而能自然。他退朝闲居时, 表现得很整饬的样子,同时又显得很安舒。 出外时,衣服整洁,举止端正,即所谓 “出门如见大宾”。处人处世的态度是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事时很敬业, 对待人很忠诚。
在待人做事上,他坚持四个原则:一 是不主观臆断,二是不专必,三是不固执, 四是没有私己之心。平时对斋戒、战争、 疾病三种事保持慎重的态度。他对于一切 人类的死亡,都表现出一种哀悼的礼貌。
孔子的生活态度
论语小故事
孔子的一生可以说是学习的一 生。他自述“敏以求之”,“学而 不厌”,“不知老之将至”。
鲍鹏山《说孔子——日常圣人》

鲍鹏山:《孔子》第二章日常圣人我们说起孔子,都知道他是圣人,我们还知道,中华民族是一个缺少宗教的民族,缺少一种全民的对“上帝”的信仰,但是我们虽然没有神,我们却有圣人,我们没有诺亚方舟,我们却有孔子杏坛;我们没有上帝的救赎,但我们有圣人的济世;我们没有上帝的博爱,我们却有圣人的仁道。
圣人,就是我们的精神的导师,就是我们心灵的向往,就是我们行为的规范。
那么,这样的一个品格的圣人,他有一些什么样的气质呢在这一讲里,我们主要来看一看,孔子,作为一个人,体现出哪些与众不同的气质和性情。
在他圣人的气质里面,有多少神性的东西,有多少人性的东西。
首先,他是有性情的圣人。
这与一般人对圣人的想象不同。
在一般人的意识里面,圣人,那肯定是一个高高在上,道貌岸然不苟言笑,一言一行都规矩有度的人。
而且,我还要特别指出,真正的圣人一定是性情的,一定是满怀激情而又一腔深情的。
孔子就是这样,他对人对事,常常是动情的,自身遭到羞辱,他动情;颜渊死,子路死,伯牛有疾,他都动情;在泰山脚下见一可怜的妇人,他也动情。
喜怒哀乐,一任性情,在这一点上圣人跟我们的情感特征是一样的。
我们先看看他的喜。
孔子有一次夸奖他的弟子颜回,他是用一种赞叹的口气说的:贤哉,回也!(《论语•雍也》)你看他的语气,一开始就是,哎呀,真是贤德呀,那个颜回呀。
这种夸奖不是我们今天的老师给学生做一个操行的评语,学期结束了,在他的成绩单里,在他的鉴定表上写上一行非常客观的,非常冷静的评语。
那颜回为什么贤呢他能吃苦,他能淡泊,能够在清贫中找到生活的快乐: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讲了这样一句话以后,再重复一句:贤哉,回也!在一段话里前面一开始“贤哉,回也”,后面又是一个“贤哉,回也”,感慨不已,颜回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能够如此快乐,他为颜回高兴。
因为到了这个境界以后,颜回的快乐和幸福就不以物质条件改变而改变了,这样的人永远都会是快乐的。
同时也在表明,孔子自己内心的那种高兴,为有这样好的学生而高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义的提出
孟子在仁之外提出义,以适应人我关系的对
立状况。 (齐)王子垫问曰:“士何事?”孟子曰: “尚志。”曰:“何谓尚志?”曰:“仁义 而已矣!”《孟子尽心上》 孟子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上》
义者宜也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孟子
告子上》 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 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孟子尽 心下》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孟子告子上》 义者,仁之节也;仁者,义之本也。
什么是仁
统治着的仁:统治者对下仁慈
孔子的仁:把仁的范围从统治者下移了,扩
大到一切“己”和“人”的关系中
什么是仁
仁,能否处理得了人我之间的全部关系?
在现实社会里,无论哪个人,除去有一些需
要爱和值得爱的人之外,总还有那么一些需 要恨和值得恨的人,以及为数更多的不需要 也不值得爱和恨的人。
二、政治思想
“五美”:“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 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尧曰》 “四恶”:“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 暴;慢会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 吝,谓之有司”《尧曰》
三、经济思想
1、重义轻利
2、见利思义
3、富民思想
四、教育思想
1、有教无类
2、启发式教学
义者宜也
孟子的礼: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 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 斯二者是也。《孟子离娄上》 荀子的礼: 君子处仁以义,然后仁也;行义以礼,然 后义也,制礼反本成末,然后礼也。三者皆 通,然后道也。《荀子大略》
什么是礼
礼,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制度
“季孙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 尼……私于冉有曰:君子之行也,度于礼。” 这个礼,据孔子解释,就是“周公之典” 《左传哀公十一年》
孔子与生活
主讲人:法 帅
一、伦理思想
仁:仁者爱人
义:义者宜也
礼:仁义准则
孔子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东周:前770年-前256年
春秋时期:前770年到前476年 战国时期:前475年至前221年 孔子生平:前551年到前479年 周室衰微、春秋不义战、礼崩乐坏 思想争鸣:老庄、许行、墨子、诡辩派
二、政治思想
1、政治理想 大同社会 小康社会 2、政治主张 尊周 礼治 为政以德 举贤才二、治思想 3、政治家修养
“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
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公冶长》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述而》 “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尧曰》
义者宜也
孔子也谈义,但无确定的内涵。
孟子以义与仁并举,以义对仁加以节制,从
思想发展的道路来说,是墨子将仁膨胀为兼 爱的必然结果。
什么是礼
仁义只是抽象的道德规范
子为亲隐,义不得正;君诛不义,仁不得爱。 虽违仁害义,法在其中矣。《诗曰》:“优 哉游哉,亦是戾矣。” 礼是仁义的具体表现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
里仁》
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礼记大学》
什么是仁
孔子寓恨于仁
墨子使仁爱变成了兼爱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
什么是仁
爱有差等:
如子对父,应该孝;弟对兄,应该悌。 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 尽心上》 “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是禽兽也”《孟 子滕文公下》。
什么是礼
《经礼》三百,《曲礼》三千
《礼记昏义》所谓:“夫礼始于冠,本于昏,
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乡、射,此 礼之大体也。”
什么是礼
儒家的礼,不直接等于政和刑
“礼以道(导)其志”、“政以一其行,刑 以防其奸”《礼记乐记》 礼之用在于防范未然
什么是礼
礼之用:
用一切办法证明这种不齐正是大齐,不平正 是至平,并告诫社会每一个成员相信其社会 地位正是自己在“群”中应得之分。 如果大家社会地位整齐划一,财物势将满足 不了需求,那是必然争乱不已,齐这样一来 反而不齐了 。
一、伦理思想
以修身达到社会和谐
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处理一切人伦关系的道
德准则
什么是仁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 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 雍也》
3、因材施教
五、生活饮食
1、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2、八不食 3、唯酒无量,不及乱 4、食不语,寝不言 5、席不正不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