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附)认识孔子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后文言文拓展学习——儒家的三副面孔 教学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后文言文拓展学习——儒家的三副面孔  教学PPT

探究学习(三)——理解荀子的智慧之美。
【小组探究讨论三】
1、荀子的语言非常有特点,你能说说吗? 他的文章擅长说理,分析透辟,语言精练,设喻贴切,结构严谨。常用 排比句增强议论的气势,语言富赡警炼,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荀子要告诉我们什么哲理? 鼓励人们通过学习改变不良的思想和行为,振兴礼义,制作法度,专 心致志地去实践君子之道。
(《孟子·尽心上》)
孟子说:“孔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整个天下都变小了。所 以,看过大海的人,便难以被其它水所吸引了;在圣人门下学习过的人,便难以被其 它言论所吸引了。观看水有一定的方法,一定要观看它壮阔的波澜;太阳、月亮有光 辉,不放过每条小缝隙;流水有规律,不把坑坑洼洼填满不向前流;君子立志于道, 不到一定的程度不能通达。”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也。
(《孟子·告子下》)
探究学习(二)——理解孟子的智慧之美。
【小组探究讨论二】
1、孟子在文中举了哪些人物例子? 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
2、孟子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荀子:
• 战国末期赵国人,思想家、哲学 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 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 者。
• 被称为“后圣”。
夏首之南有人焉,曰涓蜀梁,其为人也,愚而善畏。明月而宵行, 俯见其影,以为伏鬼也;仰视其发,以为立魅也。背而走,比至其家, 失气而死。岂不哀哉! 凡人之有鬼也,必以其感忽之间,疑玄之时正 定之。(《荀子·解蔽》)
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 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 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 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 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 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 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 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 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 亡的道理了。

第二讲:孔子.ppt

第二讲:孔子.ppt
一、鬼神 从民神杂糅到绝地天通; 神人并称,而执政者之最大责任,在于“亿百
神而柔和万民”,否则“神怒民叛”必不能久。 对鬼神之信仰以后渐衰。
孔子所处时代的宗教和哲学状况
二、术数 宇宙间事物,古人多认为与人事互相影响。故
有所谓术数之法,以种种法术,观察宇宙间可 令人注意之现象。 《汉书 艺文志》序术数为六种: 一、天文;二、历谱;三、五行; 四、蓍龟;五、杂占;六、形法;

——《八佾》
一、泛论子学时代
一、子学时代之开始 贵族政治衰微:官师不分,发为政教典章。 诸子出于王官
二、子学时代哲学发达的原因
贵族政治破坏,上古政治及社会制度起根本 的变化。 贵族经济制度的破坏。井田制之崩坏 过渡时代,旧制度崩坏之际,有批评或反对旧制度者,有欲修正
旧制度者,有欲立新制度以代替旧制度者,有反对一切制度者。
泛论子学时代
二、子学时代哲学发达的原因 士阶层的兴起
上古时代哲学之发达,由于当时思想言论之自 由;其思想言论之所以能自由,则因当时为一 大解放时代,一大过渡时代。
泛论子学时代
三、子学时代的终结 秦时崇法禁天下藏“诗书百家语”; 汉初以黄老之术治国,治民主清静; 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 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 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 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 不议。
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 三桓之子孙,微矣。 ——《季氏》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
一、孔子及儒家之初起
1.孔子其人(BC551年—BC479年)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

第二讲孔子PPT课件

第二讲孔子PPT课件

• 孔子希望通过“礼”和“名”的秩序化与象征化 来建立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但是“礼”普遍合 理性从何而来?靠什么来保证人们对“礼”和 “名”的肯定?
最终的价值依据 —仁者人也 仁者爱人
道德何以可能—孝悌
•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1、仁的基础:真情实感、真诚无妄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刚毅木讷近仁 。 巧言令色,鲜矣仁。
出仕孔子
51岁,孔子出仕,官至司寇 52岁,夹谷相会,名声大盛 54岁,张公室、弱三桓、堕三都 “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微子》
公元前498年,孔子以54岁的高龄, 辞别故土,踏上了周游中原诸国的旅途
周游列国
10月
卫国

返卫 蒲城

陈蔡之厄 陈国 (三年)
去楚未遂返卫
郑国 卫国
委吏、乘田 十九娶妻,二十生子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35岁,随鲁昭公往齐国 47岁,引身而退,整理典籍,教授弟子。
不学礼,无以立:礼是立身处世的根本,这是 对个人道德修养而言的,礼的内涵发生了变 化,从形式而走向道德规范。——三十而立
由礼而仁:从有约束的礼的学习当中,到对于 人之所以为人有所理解,有所体会,这就是 对自己自觉,有了这种自觉,也就不惑 了。——四十不惑
卫国 四 年
宋国
鲁国 68岁
斥于卫、齐,阻于宋,厄于陈蔡,困于楚,一路 上颠沛流离,却始终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可是, 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气,他“志于道,据 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理念,奠定了华夏文 明大厦的基石,塑造了中华民族的血脉魂灵。
晚年孔子
整理六经:述而不作 完善仁学:从心所欲不逾矩
颜回、子路和子贡是他最得意的三个弟子
颜回,鲁国人,字子渊,也称颜渊,小孔子三十岁,其父 颜路也是孔子的学生。以德行为重,乐于学道是众弟子 中最杰出的。

第二讲 孔子的教育思想PPT课件

第二讲  孔子的教育思想PPT课件
27
政治过程也是教育过程。
5
3.学而优则仕
《论语·子张》篇:“子夏曰:‘仕而优则 学。’” 主张贤人政治。 是对世袭制的批判。 把教育对政治作用突出了。
6
三、关于教育对象
1.“有教无类”:
“类”,一是指社会阶层的各个等级,二 是指学生个人素质的优劣。
扩大了教育对象,打破了西周以来“学在 官府”的垄断局面。 “ 教育公平”的观念
有了众多的人口,就要努力发展经济,使 它富足起来;已经富裕了,就要施行教化。
4
2、为政以德的“德治”思想:
论语:“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认识到教育具有政治、法律所不能代替的作 用,即教育能够“感化人心”。
为政是完善自身,并由此影响他人的教育活 动。
1、培养目标:士、“君子” 培养德才兼备的治国人才。 智者不惑 仁者不忧 勇者不惧 坚持办学理想,达成完美的人格 修养,重要的 素质缺一不可。
10
五、关于教育内容
六经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是主要的教学科目;诗、 书、礼、乐、易、春秋是主要的教材。
删定整理六经时遵循“述而不作”的原则 使所删定的六经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反映出孔子对传统文化持偏于肯定的态度。
22
八、关于教师:
1、以身作则: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
从。”
23
2、教学相长:“当仁,不让于师。”
子路批评老师。 颜回尊重老师,无所不悦 。
24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
是对教师职业特点的概括。
“诲人不倦”四个字简简单单,但蕴含的是教 师的爱心和耐心 。
“后生可畏” 。
25
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02《论语导读》第二课

02《论语导读》第二课

• Let’s
begin this class!
《论语导读》第二讲
二、
孔子生平系年

論 語
導 讀

論 語
導 讀
第一节、孔子的生平系年
一、青少年时代: (1)关于孔子的生年、世系、籍贯问题: A 生年:《谷梁传》记载生于鲁襄公二十一年“冬, 十月庚子,孔子生。”;《公羊传》 “冬,十有一 月庚子,孔子生。”(使用的夏历);二者均认为 生于公元前552年。《史记》:“二十二年孔丘 生。”(使用周历)即是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 二年,周灵王二十一年。现在史学家都支持《史记》 的说法。
論 語
導 讀
古代有夏历、商历和周历 A,周历以冬至所在的那个月为岁首,相当于公元历 法的十二月,农历的十一月; B,商历以冬至所在月的后一个月为岁首,相当于公 元历法的一月,农历的十二月; C,夏历卽农历,以冬至所在月往后第二个月为岁首。 周人用周历兼用夏历,故《诗》中周历夏历并举。
論 語
導 讀
論 語
導 讀
B 、他的母亲一定远离孔家独居,严氏之先世未见记 载,可能出身低微,“野合”之事可能是少女在野 外被老奴隶主叔梁纥强奸,怀孕而生孔子。严氏母 子得不到承认,否则,作为邑大夫的儿子,孔子年 少时不可能贫困。 《论语· 子罕》:“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十 五而有志于学······”可见孔子十五岁以前,忙于生计, 也练就了谋生的本领。相传孔子力气很大,力能顶 城门。管理过粮仓、牧场、治丧、制服过子路。
論 語
導 讀
目 录 第一章: 孔子与《论语》 第一节:孔子生平系年 第二节:《论语》的注本与流传 第二章:《论语》新编 第一节:容止 第二节:容止· 自述 第三节:学教 第四节:德行

小班孩子认识孔子教学教案

小班孩子认识孔子教学教案

小班孩子认识孔子教学教案【总结】本文将介绍一份针对小班孩子认识孔子教学的教案,通过简单明了的方式帮助孩子了解并理解孔子这一历史伟人。

教案按照从简到繁、由浅入深的原则展开,内容包括孔子的生平事迹、哲学思想以及对世界的影响。

通过这份教案,希望能够让小班孩子对孔子有全面、深刻且灵活的理解。

【正文】1. 孔子的生平事迹孔子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出生在公元前551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他的出生地是鲁国,位于现在的山东省。

从小孔子就显示出聪明才智和对人类社会的关注。

2. 孔子的哲学思想孔子的学说被称为“儒家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教案可以简要介绍孔子的核心思想,例如“仁爱”、“礼”、“忠信”、“孝道”等。

通过故事、绘画或诗歌等趣味性的教具,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这些抽象概念。

3. 孔子对世界的影响孔子所提倡的儒家思想在中国以及东亚地区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教案可以通过介绍孔子对教育、社会和政治的贡献来帮助小班孩子理解这一点。

孔子的追随者将他的思想应用于教育系统,将其视为培养学生品德和道德的重要指南。

4. 教案的教学方法和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孔子的教学思想,采用互动教学的方式,让孩子们参与到课堂讨论、角色扮演、小组活动和趣味游戏等环节中。

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可以通过实践和互动的方式更好地理解孔子的思想,并在其中培养道德价值观和积极的人际交往能力。

5. 评价教案的效果针对小班孩子的教学过程中,评价教案的效果非常重要。

可以通过观察孩子们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表达能力来判断教案的实施效果。

可以邀请家长参与评价,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反馈。

通过不断调整和改进教案,使其更适合小班孩子的认知和学习需求。

【观点和理解】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人物,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这份教案,我希望能够让小班孩子对孔子有更加全面、深刻且灵活的理解。

历史人物孔子介绍PPT课件

历史人物孔子介绍PPT课件

中庸之道
1.中庸的含义: 1)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能恰到好处; 2)将各种正确的原则、思想等妥善加以调和,使他们互相补充, 互相制约。 2.中庸与仁礼的关系 1)要实行仁和礼,就必须遵循中庸之道 2)中庸是划分君子和小人的重要依据。
孔子的思想
有教无类
1.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并首开兴 办私学的风气。 2.总结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3.提出启发式教学的原则 4.注重因材施教
儒学外传的一千多年来,韩国受 儒学影响最深。
孔子思想的影响

三教同源在越南
儒学在秦汉时期即已传入越南。 儒学发展到陈朝取得主导地位, 到后黎朝形成独尊之势。在阮朝, 儒学仍然处于正统地位。 越南儒、释、道三教合一或三教 融合的色彩比中国浓厚得多。越 南人称之为“三教同源”。

论语经典语句赏析
此模板适用于中国风、传统文化及相关类别演示,扁平化风格,颜色清新舒适, 版式简洁明了,内页延续封面,使整个PPT统一一致。
1.只有发自内心的真诚才有发至内心的孝顺。 2.孝也是一种礼节。 3.孝是满足父母合理要求。 4.孝不是一种狭隘的道德。

1、认为没有“礼”,就无法分辩君臣、上下、长幼之序 (“礼”指周礼) 2、为维护礼,提出“正名”的主张 [1பைடு நூலகம்于社会: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 2、 于个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树有内;了、他授半 立深容形一教创业的 了远体成整学造、时
杏 教坛 书授 育业 人
孔子的得意门生
【德行】:颜渊/闵子谦/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由/子夏


总这 不六能三子

【整合】北师大版高中历史选修四第2章第1课 中国古代圣人——孔子(课件1) (共41张PPT)

【整合】北师大版高中历史选修四第2章第1课 中国古代圣人——孔子(课件1) (共41张PPT)

十五岁时下决心学习;三十岁时建立起自我;四十岁时成为智 者,不再迷惑;五十岁时懂得认同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 同的意见;七十岁时可以随心所欲,却不违反礼制规矩。
• 对孔子这段言论,你有什么感想?
志向专一,执着探索,不断完善自己的一生。
孔子周游列国图
周游列国
[读一读 想一想]孔子周游列国路线
▲鲁定公13年,孔子55岁。孔子离开鲁国,到外国去 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很尊重孔子, 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万,但并没给他 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10个 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 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 ▲鲁定公13年十月,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 国。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 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 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
仁的终极目的还在于”克己复礼”,要求克制自己,
二.开创儒家思想 1、儒家思想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孔 子创立儒家思想的目的是什么?
2、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有哪些?它们之间的相 互关系如何?
强调仁的终极目的还在于”克己复礼”,的目的是 什么 ? 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缓和阶级矛盾.
探究问题: 1.孔子为什么要周游列国? 2.他周游列国是否达到目的? 否 3.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一.追求礼乐的一生 阅读课本20页,用词语归纳孔子一生的经历 自学礼乐 从政失败 周游列国 献身文教
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 zxxk 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 为政》
• 对孔子这段言论,你有什么感想?

孔子生平及思想

孔子生平及思想

三、孔子生平
1.鲁襄公21年出生
2.早年丧父,家境中落,年轻时曾做过管粮仓、管放牧的小官 。
3.30余岁时开始授徒讲学。
4.鲁定公九年(前 501 ),出任中都宰,颇有政绩。后升为 司空和大司寇。
5.孔子 55 岁时,后鲁国政局有变,孔子见理想难以实现 , 遂带领弟子离开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的飘泊生涯。
人的重要依据 ❖ 中庸思想可谓博大精深,它要求执政者“执其二端,用其中
于民”(《中庸》),妥善协调各方面的矛盾,实现和谐(“ 和为贵”)的价值目标。
六、论语
❖ 一般认为是孔门弟子所著。 ❖ 体裁为语录体的。 ❖ 政治内容:
孔子在回答学生的诸多问题的时候,有许多涉及到治理国 家的问题。孔子的学生中有一部分人去做了官,或者有做 官的志向,因此他们在提问的时候经常问到治理国家的问 题。而孔子也曾经做过官,他希望自己的政治主张能够得 到实现。事实上孔子的“礼治”,不仅仅是国家治理的问 题,他还讲到人与人关系的问题、家庭的问题、君臣之间 的问题,上到国君,下到普通老百姓,如何和睦相处的一 系列问题。“仁”即爱人。
五、孔子思想
背景: ❖ 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 充满着新与旧的矛盾(经济、政治、思想)
❖ 阶级关系上出现新的变化,传统礼法秩序 受到猛烈冲击,违背周礼行为司空见惯
“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天子丧失了自己的职守,官守的学 术散落 )
1.人性观
五、主要思想
“性相近,习相远 ” “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
六、论语
❖ 鬼神的问题 怎么做人也是孔子经常谈论到的一个主要的话题。很多
学生都向他请教怎么做人。《论语》这本书里关于这方面的 内容很多。孔子在讲话中,把人分成了很多类型,孔子按照 思想境界的高下把人分成:“圣人”,是思想境界最高的人; 其次是“君子”,这一词在《论语》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 再往下是“仁者”,在《论语》里面也经常看见;其他还有 “智者”、“贤者”、“善人”,还有“小人”。“君子” 和“小人”往往是对立的。

孔子ppt简介课件

孔子ppt简介课件
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了“仁、 义、礼、智、信”等核心思想,成为 后世儒家思想的核心。
孔子整理了《诗经》、《尚书》、《 礼记》、《易经》、《乐经》等古代 文献,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做出 了巨大贡献。
孔子强调“有教无类”,认为教育应 该平等地面向所有人类,这一思想在 当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对中国及东亚 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被后世尊称为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03
孔子的伦理思想
仁者爱人
仁者爱人
孔子认为仁的本质是爱人,即对他人的关心和同情。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应该建立在仁爱的基础上,尊重他人、关爱他人,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仁的实践
孔子提倡通过个人的修养和实践来实现仁,包括孝顺、友爱、诚实、宽容等品 质的培养,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对他人的关爱和帮助。
因材施教
总结词
孔子强调根据学生的个性、才能和兴趣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详细描述
孔子认为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性格、才能和兴趣,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他主张“因材施教”,即 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以充分发挥其潜力。这种教育理念注重个性化和差异化教学,对现代教育 仍有启示意义。
学思结合
,家道中落。
孔子年轻时勤奋好学,精通六艺 ,后成为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创立了儒家学派,影响了后世
数千年。
孔子的教育背景与职业
01
孔子从小就表现出对学问的浓厚 兴趣,他曾拜师学琴、学乐、学 礼等。
02
孔子曾担任过鲁国的中都宰、大 司寇等职务,但他的主要成就和 影响还是在教育和思想领域。
孔子的主要成就与贡献
义以为上
义以为上
孔子认为义是人的行为准则,是实现仁的重要途径。他强调 在处理人际关系和行为选择时,应该以义为指导,遵循道义 原则,维护社会公正和正义。

第二讲:先秦思想发展概要 春秋(一)孔子

第二讲:先秦思想发展概要 春秋(一)孔子

3、社会道德规范的核心“仁”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和“礼”是不可分割的 一个整体。孔子的所谓“克己”也是一种人的心理素质的 修养,是要把“礼”的规范内化于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中的 过程。“仁”是孔子提倡的社会道德规范的核心。
4、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
在关于“仁”的理论之下,孔子提出了低一层次的理论: (1)“忠恕”。 (2)“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 施与人”。 中国古代的社会关系结构是一种“差序格局”,孔子 针对不同对象提出的对“仁”的解释,是指示各种处理人 际关系的准则。如“孝”、“慈”、“悌”、“信”、 “忠”、“爱”等。孔子提出的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都 是从“己”出发的,自己处于什么样的角色,就要按这种 社会角色所应持的行为标准去与对方交往。
5、解决贫富不均问题的设想
(1)均贫、安贫思想。基于其对贫富对立问题形成原因的 分析,孔子提出了一个“安贫”的解决问题方案。他说: “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 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2)孔子以为这种“安贫”的方案不够完满,于是又从伦 理方面和神学方面论证人们应当“安贫”的依据。
(5)教学经验与方法:
第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学而》) 强调了时时注意复习所学知识的重要性; 第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 语· 为政》)则强调学习与思考的结合,要将学习到的东西 进行消化吸收,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第三、“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 述而》) 强调要博闻强记,增长各方面的知识,并且注重去践履那 些具有真理性和规律性的东西,将知和行充分统一起来。
第四、对教师的要求: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也就是要求教师必须肯于 勤奋学习,孜孜不倦,而对教育学生则要求不知疲惫,循 循善诱;这反映了对教师治学态度的严格要求。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为政》)这 是一种能够就已有知识加以发挥和推理的本领。他认为 “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论语· 述而》)可见孔 子相比之下更重视教师的理论思维和理性思辩。

《中华传统文化》第2课孔老先贤 课件

《中华传统文化》第2课孔老先贤 课件
第2课 儒与道·孔老先贤
课前小故事:
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推选一名成员复述一 个炎黄时期,或者尧舜时期,或者夏商周 时期的小故事。
课前阅读并小组讨论,推 选一名成员回答问题:
1.“百家争鸣”指的是什么? 2.孔子有哪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言? 2.老子有哪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言?
第2课 儒与道·孔老先贤
鬼神的信奉到了何等痴迷的程度。
• 占卜所用的甲骨
1. 老子与道家
以小组为单位,各组间组织,利用手机,ipad,电 脑等智能电子产品,查询商朝时期的祭祀和占卜文 化。
(两个小组查询祭祀文化,两个小组查询占卜文化, 由各组的其中一名同学负责记录,稍后以小组为单 位进行展示。)
1. 老子与道家
殷墟出土的遗物中发现大量龟甲和兽骨,这些骨片大多都是用来占 卜的,商人敬重鬼神之说,凡遇大事必,要探问鬼神的旨意。所谓 的探问,就是相当于占卜,用一块龟腹甲或牛肩胛骨在一面加以凿 刻,却不令其穿透,钻凿后再用火烧,待其出现一种裂纹,再让专 门占卜的人来观察这种裂纹,来判断吉凶。 商人无事不问鬼神,
例如像是,有关气象的,如祈祷下雨祈祷丰收的,或是有关于出征 或狩猎是否顺利的,或者是询问有关疾病和梦魇的。
在商人看来,神鬼的世界,是和有形的世界同样的存在的,而且这 两个世界关系极为密切的。鬼神充斥在生活四周,预知他们自身及 其环境的一切变化,操纵过他们的一切吉凶祸福。而人们则需要不 断地给它们衣食和贿赂,来保证自己逢凶化吉,趋吉避凶。
1. 知其不可而为之
➢ 陈蔡之厄 君子固穷, 小人穷,斯滥矣。
1. 知其不可而为之
➢ 乐观豁达的精神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不知老之将至。
1. 知其不可而为之
➢ 孔子自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第二讲孔子

第二讲孔子

“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 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二 千五百四十年,去吸取孔 子的智慧。”
“孔子高贵的行谊与伟大的伦 理道德思想不仅影响他的国人, 也影响了全人类。孔子学说世 代相传,提示全世界人类丰富 的做人处世原则。”
里根
“吾少也贱,故多能 鄙事。”
《论语· 子罕》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 立命,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论语· 述而》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 不寝,以思;无益,不 如学也。”
《论语· 卫灵公》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 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 亦远乎?”
《论语•泰伯》
“其行己也恭,其事上 也敬,其养民也惠,其 使民也义。”
《论语· 公治长》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孔子学鼓琴于师襄,十日不进。 师襄子曰,可以进矣。孔子曰, 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 有间曰,习已其数,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 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 子曰,丘未得其人也……
张载
张载:(1020-1078) 北宋哲学家,理学创 始人之一。
横渠四句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 古,敏以求之者也。”
《论语· 述而》
“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 , 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 述而》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 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论语· 公治长》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 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 学也已。”
《乐记》
夫兰当为王者香,今 乃独茂,与众草为伍, 譬犹贤者不逢时,与 鄙夫为伦也。
习习谷风,以阴以雨。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何彼苍天,不得其所。 逍遥九州,无所定处。 世人暗蔽,不知贤者。 年纪逝迈,一身将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 林,坐休乎杏坛之上,
究 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
琴。”

现存于曲阜的杏坛,最早是孔子的四十五代孙孔
秦 道辅在宋天禧二年(1018年)“增修祖庙,移大殿于
语 后,因以讲堂旧基zhou( )石为坛,环植以杏,取杏
文 教 育
坛之名。”金章宗时在杏坛上加建一单檐歇山亭。后 经明孝宗、明穆宗等扩建,随成现代规模。正面蓝色
育 史
第二节 孔子的教育历程
和 第三节 孔子的教育艺术
教 育
第四节 孔子对语文教材建设的贡献
思 想
第五节 孔子的教育理念




第一节 孔子和杏坛

文 教 育
一、杏坛—语文教育 的象征
史 当今曲阜有两处传说
和 与孔子当年教学有关的
教 地方,即杏坛和洙泗书
育 思 想
院。。《庄子·渔父》记 载:“孔子游乎缁帷之
究 古佳话,探求圣迹遗址,何必杏坛洙泗。
先 秦
二、孔子的教育经历

纵观孔子的办学经历,可分为三个阶段:
文 教
第一阶段:(前534年至前495年)孔子办
育 学前期
史 和 教
1、 孔子生于公元年551年,山东曲阜人。 《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生鲁昌平乡
育 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
思 想
鲁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
想 父,子子”,“政在节财”。他在担任大司寇建
研 究
相事不到半年,就出现了“粥羔豚者弗饰贾,男
女行者别于途;途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
求有司,皆予之以归”的太平
盛世。
先 秦
4、 他博学强志,曾与弟子到周向老子请教关
语 于“礼”的学问。
文 教 育
老子给衷告:“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 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色态
育 史
“贫且贱”的处境而“多能鄙事”。他“敏而好
和 学,不耻下问”,“入太庙,每事问”(《论
教 育 思
语·八佾》),即坚韧、善学、深思、爱问的禀 性。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
想 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他回忆说:
研 究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孔
子的少年好学,为他后来从事教育打下了基础。
史 出来。但是,孔子在曲阜创办了影响千古的私立学校,
和 教 育 思
却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杏坛”实际上已成为私立学 校或学校教育的代名词,是学校教育的象征,是孔子教 育贡献的象征,其真实与否并不重要了。
想 曲阜洙泗书院相传是孔子自卫返鲁“删诗书,定礼
研 乐”,整理古籍的地方。正是:圣人教学育人,铸成千
育 孔子说:“还没有领会曲子的志趣、神韵呢。”
史 又过了几天,师襄说:“神韵已经领会了。”
和 孔子说:“我还没有体会作曲者的为人风貌呢。”
教 育 思
又过了好多天,孔子说:“我已经体察到作曲者的为人 风貌了。此曲除了周文王,还有谁能作出来呢?”
想 师襄听了,忙起身作揖说:“对啊,我的老师说此曲正
研 是《文王操》啊”。 究 孔子这种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求学态度,使他成为一
育 思
必师之。”及厘子卒,懿子与南宫敬叔往学礼焉。
想 是岁,季武子卒,平子代立。”
研 究
一说孟厘子就是孟禧子,孟懿子和敬叔都是 孟禧子的儿子,孟禧子去逝孔子已经三十五岁。
先 秦
7、孔子办学出现第一个高潮。

他四十多岁的时候,由于鲁国统治者内
文 教 育
部,相互争斗,“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 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授
究 杏坛春意早,年年花发旧时红”诗句。
先 关于杏坛的由来,宋孔传《东家杂记》说:“夫子车
秦 语 文
从出国东门,因观杏坛,历级而上,顾弟子曰:‘兹鲁 将臧文仲誓将之坛也。’睹物思人,命瑟而歌。”由此
教 可见,关于杏坛的最早记载是并不可靠的《庄子·渔父》
育 篇,至今还没有能直接证明“杏坛古迹”的史料被挖掘
个德识兼备的人,为他成为名师,奠定了基础

6、关于孔子办学的具体时间的争论。

《史记·孔子世家》:
语 文
“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厘子病且死,诫其嗣
教 懿子曰:“孔子,圣人之后,灭于宋。其祖弗父
育 史 和
何始有宋而嗣让厉公。及正考父佐戴、武、宣公, 三命兹益恭……吾闻圣人之后,随不当世,必有
教 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
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
研 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生孔子生而首
究 上圩顶,故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2、少年“贫且贱”孔子善学、深思
秦 语 文
孔子幼年丧父,因“野合”而笼罩的歧视阴 影,贫困的家境和相对丑陋的相貌,养成了少年
教 孔子深沉、善思、机敏的个性。孔子认识到自己
先 3、 从孔子17~至54岁,是他从事教育的第
秦 一个阶段。
语 文
这一时期,孔子仕途腾达,由早期管理仓库的
教 “委吏”、管理牛羊的“乘田”的下级小吏,升
育 史
至“中都宰”,再升至“司空”、“大司寇”,
和 他五十六岁时,由大司寇兼任“相事”,官至顶
教 峰。他的政治思想逐渐成熟。孔子三十五岁时,
育 思



文 教
先秦语文教育史
育 史 和
和教育思想研究
教 育
(八)
思 想
张正君主创


先 秦 语 文 教 育 史 和 教 育 思 想 研 究
大成至圣先师 万世人伦之表
伟大的语文教育家孔子
先 秦 语 文 教 育 史 和 教 育 思 想 研 究
先 秦
第五章
伟大的语文教育家孔子


教 第一节 孔子和杏坛
史 业焉。”(《史记·孔子世家》)这个时期,
和 教
在孔子的办学历史上,出现了第一个高潮。
育 后来孔子担任大司寇兼相事以后,他鼓励、
思 想 研
支持弟子参与政治活动。如鲁定公十三年夏, 孔子冉有、子路做季氏“宰”(家臣),后
史 竖匾上写着“杏坛”二字,为清高宗手书。亭前植有
和 金代石刻香炉,形制古朴。亭侧植有杏树数株。亭内
教 有金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党怀英篆书“杏坛”碑,
育 思 想
另有清乾隆帝手书的《杏坛赞》碑,赞曰:“重来又 值灿开时,几树东风族绛枝,岂是人间凡卉比,文明
研 终古共春熙。”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史记·老子
和 教
列传》)他曾到齐国,与齐国太师讨论音乐,
育 刻苦学习《韶乐》,“三月不知肉味”。





5、他曾向鲁国著名音乐家师襄学习音乐。
秦 第一支曲子学了十几天。师襄说:“可以学习新曲了。”
语 文 教
孔子说:“曲调虽然学过,演奏技巧还不行。” 过了几天,师襄说:“可以学新曲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