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脚印》示范教学设计【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6.2 成长的脚印 》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6.2 成长的脚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成长的脚印》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和运用。
通过这一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分数的意义,能够运用分数进行简单的计算和解决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丰富的练习,引导学生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分数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分数的基本性质和运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等方式,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和运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够运用分数进行简单的计算和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2.分数的计算方法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2.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例题,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PPT,用于展示和讲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2.准备一些实际的例题,用于让学生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
3.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实际的例题,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例如,展示两份相同的糖果,一份有3个糖果,一份有6个糖果,让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两份糖果的糖果数量是否相同,从而引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分数的基本性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分数的基本性质包括: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加上或者减去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五年级数学上册《成长的脚印》的教案
五年级数学上册《成长的脚印》的教案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成长的脚印》的教案活动目的:活动的最终目标:出一本《成长的足迹》记录册。
记录自己的学习生活,其中以上学后的内容为主。
书中包括:封面、序言、图片、习作、书画作品、摄影作品、荣誉等内容。
成长报告册是记录学生成长的足迹,成果的积累,反思,回忆的重要工具。
它既重过程,又重发展;既重引导,又重评价。
激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的过程,促进自己不断的发展。
活动形式:收集、实践、操作,整理活动准备:空白册一本,学生平日里的照片,证书,特色的作品。
活动过程:1、明确要求:向学生提出活动的最终目标:出一本《成长的`足迹》记录册。
记录自己的学习生活,其中以上学后的内容为主。
2、资料搜集:①我们这本《成长的足迹》里面的需要一些文字内容和图片资料。
文字包括自己的习作、日记、片段等。
图片资料包括同学们的书画作品、摄影作品、你的生活照等。
而这些作品可以是大家在小学中的你最满意的作品,再邀请你的同学、师长帮你指点。
②把收集的所有作品集体挑选优秀作品自己编入《成长的足迹》之中。
3、分类整理:对这本书的栏目的设置。
可以设童年足迹、五彩的世界、我们的荣誉,我的作品等栏目。
(童年:童年中的学习生活的照片;五彩的世界:书画摄影作品;我们的荣誉:大家过去所得到的荣誉。
)4、交流修改:初稿出来以后相互交流欣赏,再请师长、家长等一起征求意见,以便把记录册建得更趋完美。
活动建议:1、召开家长会,为每位家长和孩子介绍讲解报告册的作用及制作的须知。
2,由于学生的年龄小,必须得到家长的鼎力支持,争取家长的支持。
3、经常展示让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不断完善,在过程中不断补充,记录自己的足迹。
6.2《成长的脚印》(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2单元《第二课时退位减》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退位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和数学思维。
3. 培养学生运用退位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退位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退位减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退位减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退位减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利用图片或实物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时学习的知识,为新课做好铺垫。
2. 讲解新课- 讲解退位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 通过示例,让学生了解退位减的计算步骤。
- 引导学生总结退位减的计算规律。
3. 练习巩固- 设计退位减的计算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 针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讲解和指导。
- 设计退位减的应用题,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4.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强调重点和难点。
- 鼓励学生运用退位减解决实际问题。
五、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家长签字确认。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习惯和数学思维。
3.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课堂效果。
七、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退位减的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运用退位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课堂表现。
八、教学资源1. 课本和课后练习题。
2. 教学课件和图片。
3. 教学视频和动画。
九、教学时间1课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退位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同时,学生能够运用退位减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整个教案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本教案中,教学过程包括导入新课、讲解新课、练习巩固和课堂小结四个环节。
下面将对这些环节进行详细的补充和说明。
5-6-2.成长的脚印(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成长的脚印教材版本:北师大版年级:五年级科目:数学学期:上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位置与方向的概念,能够描述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和方向。
2.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积极参与的意识。
教学重点:1. 位置与方向的概念。
2. 描述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和方向。
教学难点:1. 位置与方向的概念的理解。
2. 描述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和方向的方法。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教学模型。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位置与方向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位置与方向的知识吗?谁能来说一说?二、新课学习1. 讲解位置与方向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2. 讲解描述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和方向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运用。
3. 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学会解决实际问题。
三、课堂练习1. 让学生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课堂小结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 老师点评并总结。
五、作业布置1. 让学生完成教材上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例讲解、课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了位置与方向的概念,学会了描述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和方向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教学效果。
附:教学课件和教学模型。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教案中的核心部分,它详细描述了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如何通过不同的教学活动巩固学生的理解,以及如何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以下是对教学过程的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导入在导入环节,教师通过回顾已学知识,为学生搭建起与新知识联系的桥梁。
北师大版五年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成长的脚印》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成长的脚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成长的脚印》是北师大版五年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主要讲述了分数的应用。
本节课通过学生的成长脚印这一生活情境,引出分数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学会如何运用分数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
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学生掌握分数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数基础,对分数的概念和意义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应用中,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分数的意义,学会运用分数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数的意义,分数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分数在实际情境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分数的意义,学会运用分数解决问题。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分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互相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生动展示分数的意义和应用。
2.练习题:准备适量的基础练习题和拓展练习题,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3.教学道具:准备一些代表分数的实物道具,如苹果、卡片等,方便学生直观理解分数。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学生的成长脚印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分数的概念。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脚印代表了什么吗?”让学生回答,从而引出分数的意义。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分数的计算方法,如同分母分数相加、异分母分数相加等。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成长的脚印》教案
【导语】《成长的脚印》⼀课是北师⼤版⼩学数学第九册第六单元的第⼆课时。
以往的⼩学数学⼏何图形⾯积计算的内容,仅局限于计算规则图形的⾯积,但实际⽣活中存在着⼤量不规则图形⾯积的估算问题,如何估计出这类图形的⾯积,是本课的学习内容。
⽆忧考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 【教学⽬标】 1、能正确估计不规则图形⾯积的⼤⼩。
2、能⽤数格⼦的⽅法,计算不规则图形的⾯积。
【重点难点】能⽤数格⼦的⽅法,计算不规则图形的⾯积。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开门见⼭,揭⽰课题 在现实⽣活中,学⽣将接触到⼤量的不规则图形的⾯积问题,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估计、计算不规则图形的⾯积。
⼆、探索新知 本探索活动分为三个部分,前两个部分主要是呈现了⼩华出⽣时与2岁时两个不同年龄段脚印⾯积的⼤⼩,第三个部分是让学⽣运⽤⾃⼰探究出的⽅法,估计⾃⼰的脚印⾯积。
在开展实践活动时,可以按照教材前后呈现的内容,先讨论估计⼩华两个年龄段脚印⾯积的⼤⼩,然后采⽤数格⼦的⽅法(不满⼀格的可以按半格来数)来验证前⾯的估计值。
通过两个年龄段脚印⼤⼩的估计,要让学⽣理解成长期中脚印⾯积的⼤⼩与年龄的增长有着密切的关系。
估计⾃⼰脚印的⾯积可以回家完成,然后将所描好的脚印图带到学校进⾏交流。
教学时,教师还可以找⼀幅公园或某个活动场所的平⾯图,利⽤⽅格纸估算这幅平⾯图形的⾯积,再组织同学交流。
如果有些班级的学⽣能⼒较强,也可以补充⼀些没有⽅格背景的不规则图形⾯积的估计与计算。
学⽣在估计与计算这些图形的⾯积时,⾸先要会把这个图形看作近似的基本图,并围⼀围,随后⽤尺量⼀量基本图的相关条件的尺⼨,并计算⾯积。
板书设计:成长的脚印 篇⼆ 教学⽬标: 1、会估算不规则图形的⾯积, 2、掌握⼏种估算的⽅法,培养学⽣的估算意识。
教学过程: ⼀、新知: 1、教师出⽰课件与问题:⼩华出⽣时,脚印的⾯积约是多少? 2、学⽣⾃⼰先独⽴进⾏估计,然后⼩组内进⾏交流。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成长的脚印》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成长的脚印》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成长的脚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成长的脚印》教学目标1.能正确估计不规则的图形面积的大小,能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一些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掌握数方格的顺序和方法。
2.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3.让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使学生受到美的教育。
教学重点估计不规则图形面积的大小,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教学难点估计不规则图形面积的大小.教材分析在现实生活中,学将接触到大量的不规则图形的面积问题,原来根据标准的要求,空间观念的一个方面,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个方面。
本课时专题安排了估计、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本探索活动分为三个部分,前两个部分主要是呈现了淘气出生时与2岁时两个不同年龄段脚印面积的大小,第三个部分是让学生运用自己探究出的方法,估计自己的脚印。
教具准备图形,树叶若干片,方格纸两张。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研究新知(1)教师出示课件与问题:淘气出生时脚印的大小是几何?学生自己先独立举行估计,然后小组内举行交流。
小组推荐职员举行全班交流。
小组1:我们是用数格子的方法来举行计较的,我先数了数整个格子的大约是11个,其他不够一个格子的我进行了拼补,这样大约是17cm2。
小组2:我们的方法也是这样的,我们把不满一格的按照一格举行计较,这样大约是18 cm2。
师:总结以上同学们的做法,基本上都是利用数格子的方法进行估计的。
同学们还有没有别的其他的做法?生1:我把这个脚印看成了近似的长方形,长6厘米,宽3厘米,所以面积是3×6=18 cm2。
(学生在什物投影前画出他看到的近似图形,学生们表示认可。
)生2:我有个不同的方法,我是看成了挖土的梯形,上底上2厘米,下底上7厘米,高是7厘米,根据梯形的面积公式,即(2+3)×7÷2=17.5( cm2)。
师:回忆下适才人人都用了一个甚么方法。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6.2成长的脚印》教学设计(1)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6.2 成长的脚印》教学设计 (1)一. 教材分析《6.2 成长的脚印》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成长脚印的概念,以及如何计算和应用成长脚印。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成长过程,培养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图形和数学概念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成长脚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成长脚印的概念,以及如何计算和应用成长脚印。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成长脚印的概念,以及如何计算和应用成长脚印。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成长脚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如何应用成长脚印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和掌握成长脚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游戏教学法:通过设计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练习和巩固成长脚印的计算方法。
3.小组合作教学法: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与成长脚印相关的教学素材,如图片、故事等。
2.设计有趣的教学游戏和小组活动。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故事,引入成长脚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展示一张婴儿脚印的照片,让学生猜测这是什么时候的脚印,引出成长的脚印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通过展示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成长脚印的计算方法。
如,展示一个学生的身高和体重变化表,让学生计算这个学生的成长脚印。
3.操练(10分钟)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
如,让学生计算自己和同学的身高和体重变化,并计算成长脚印。
成长的脚印 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 北师大版
教案:成长的脚印2023-2024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数学素养。
3. 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数的认识:整数的认识、分数的认识、小数的认识2. 数的运算:整数的加减乘除、分数的加减乘除、小数的加减乘除3. 量的计量:长度、面积、体积、质量、时间4. 几何初步: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测量、图形的变换5. 数据的初步认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三、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利用直观教具和生活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3. 设计丰富多样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2. 新课导入:讲解新课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3. 练习:设计丰富多样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4. 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强调重点和难点。
5. 作业布置:布置适量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
2. 终结性评价:通过期末考试,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3.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2. 教学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生动形象的教学课件。
3. 直观教具:准备丰富多样的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七、教学时间安排1. 每周4课时,每课时40分钟。
2. 教学进度: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教学进度。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2成长的脚印|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2 成长的脚印|北师大版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五年级上册数学的第六章第二节《成长的脚印》。
这一节主要讲述的是分数的应用,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如何运用分数来表示和计算增长和减少。
教材中包含了多个案例,比如小明的体重增长、小华的钱包减少等,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际问题,理解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分数增长和减少的基本概念,能够理解和运用分数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分数增长和减少的计算方法,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含义,能够正确地运用分数来表示和计算增长和减少。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会准备一些实例问题,以及相关的计算工具,比如白板、黑板等,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分数增长和减少的概念。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通过一个实例问题,比如小明的体重增长,来引入分数增长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理解分数增长的意义。
2. 例题讲解:我会通过具体的例题,讲解如何运用分数来表示和计算增长和减少,让学生通过例题,理解分数增长和减少的计算方法。
3. 随堂练习:我会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计算,运用所学的分数增长和减少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板书设计:我会通过板书,将实例问题和计算方法清晰地展示给学生,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
5. 作业设计:我会布置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计算,巩固所学的分数增长和减少的知识。
六、作业设计1. 小明的体重原来是30千克,今年比去年重了1/5,去年重多少千克?答案:去年重25千克。
2. 小华原来的钱包里有30元,今天花去了1/3,还剩多少元?答案:还剩20元。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对分数增长和减少的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他们能够通过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年级上数学教案-成长的脚印-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数学教案成长的脚印北师大版在今天的数学课上,我们将一起学习成长的脚印这一章节,这一章节主要让我们理解小数的概念和运用,学会用小数表示数字,以及进行小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我的教学目标是希望同学们能够理解小数的含义,掌握小数的加减乘除运算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小数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重点讲解小数的意义和运算方法,同时也会通过例题和随堂练习来帮助同学们理解和掌握。
在教具和学具的准备上,我会准备PPT和计算器,同时也会让同学们准备好纸笔,以便于随堂练习。
在板书设计上,我会将小数的运算步骤和公式清晰地展示在黑板上,以便于同学们理解和记忆。
对于作业设计,我会布置一些小数的运算题目,让同学们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在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上,我会鼓励同学们在课后思考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小数解决实际问题。
小数的运算方法和小数的加减乘除法相同,我们可以通过例题来讲解。
例如,1.2+0.3,我们可以先将两个数写成加法的形式,然后从小数点后面的位数开始相加,如果有进位要记得加到下一位上,得到的结果就是1.5。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今天的成长脚印这一章节中,我发现了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和解释。
小数的含义和运用是小数学习的基础,同学们需要理解小数的构成,掌握小数点的作用,以及如何用小数表示数字。
这是小数学习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小数的运算方法是小数学习的核心,同学们需要掌握小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规则,包括如何处理进位和借位。
这是小数学习中的难点,也是需要特别关注的地方。
在讲解小数的含义和运算方法时,我会通过例题和随堂练习来帮助同学们理解和掌握。
我会特别强调小数点的作用和小数运算的规则,以及如何处理进位和借位。
在作业设计中,我会布置一些小数的运算题目,让同学们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我会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题目,以便同学们能够通过练习加深对小数运算的理解。
在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中,我会鼓励同学们在课后思考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小数解决实际问题。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6.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6.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成长的脚印》这一课时主要让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小数乘法的基本运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小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材中,通过“探索活动”让学生自主发现小数乘法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乘法的运算方法,对乘法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在运算规则上有所不同,需要学生进行一定的适应和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小数的概念和运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巩固。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小数乘法的基本运算方法。
2.能够运用小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
4.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小数乘法的运算规则。
2.小数乘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引导发现法:通过探索活动,让学生自主发现小数乘法的规律。
2.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进行小数乘法的运算,加深对运算方法的理解。
3.实例讲解法:通过具体例子,讲解小数乘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包括小数乘法的运算规则、实例讲解等内容。
2.练习题:包括不同难度的小数乘法题目,用于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3.教学素材:包括小数乘法的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片,如购物、做饭等,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图片中存在小数乘法的问题。
让学生举例说明,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小数乘法。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小数乘法的运算规则,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同时,给出一些小数乘法的例子,让学生自主进行运算,并解释运算过程。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动手进行小数乘法的运算,可以选择练习题或者PPT中的例子。
在学生运算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成长的脚印(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教案:成长的脚印课程名称:数学年级:五年级册别:上册教材版本:北师大版授课时间:2023-2024学年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点:1.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2. 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难点:1.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 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选择合适的方法。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教具、练习题。
2. 学生准备:学习用品、练习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2. 提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如何计算它们的面积?二、新课1. 长方形的面积(1) 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2) 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3) 让学生举例说明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应用。
2. 正方形的面积(1) 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2) 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3) 让学生举例说明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应用。
三、巩固练习1. 教师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学生互相交流解题方法,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 提问:如何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它们的应用有哪些?五、作业布置1. 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
2.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使学生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2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北师大版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2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第六章的第二节《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
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观察和分析一系列的脚印,让学生理解图形的基本特征,提高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1. 理解脚印的产生原因和基本特征;2. 学会通过观察和分析,找出脚印的规律;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脚印的产生原因和基本特征,学会通过观察和分析,找出脚印的规律。
难点则是如何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从复杂的脚印中找出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本节课的教学,我准备了一些脚印的图片,以及一些用于学生画脚印的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会先给学生展示一些脚印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脚印是如何产生的,它们有哪些特征。
2. 讲解:接着,我会结合图片,详细讲解脚印的产生原因和基本特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3. 实践:我会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张脚印的图片,通过观察和分析,找出脚印的规律,并画出自己的脚印。
4. 分享:每组将自己的发现和作品展示给大家,大家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成长的脚印1. 产生原因:2. 基本特征:3. 规律: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2. 画出自己的脚印,并找出其中的规律。
答案:1. 脚印的产生原因:脚印的基本特征:2. 学生的脚印规律: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学生们对脚印的产生原因和基本特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大部分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找出脚印的规律。
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对于如何运用逻辑思维,从复杂的脚印中找出规律还有一定的困难,这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引导和训练。
拓展延伸:除了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还可以在生活中多观察不同动物的脚印,了解它们的特征和规律,进一步提高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6.2 成长的脚印 》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6.2 成长的脚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6.2 成长的脚印》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理解成长的过程,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看到成长的过程中的努力、收获和快乐。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成长不仅仅是身体的变化,更是心理和能力的提升。
同时,让学生通过反思自己的成长过程,学会珍惜每一次的成长机会。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自我认知,他们能够通过图片和情境理解成长的过程,并通过自己的经历来反思成长的意义。
但是,他们对于成长的深层次含义可能还不太理解,需要通过教师的具体引导和情境体验来深化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成长不仅仅是身体的变化,更是心理和能力的提升。
2.引导学生通过反思自己的成长过程,学会珍惜每一次的成长机会。
3.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反思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成长的过程和意义。
难点:通过反思自己的成长过程,深化对成长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体验法、引导法和小组合作法。
情境体验法通过图片和情境让学生感受成长的过程;引导法通过教师的问题和引导让学生深入理解成长的含义;小组合作法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互相学习和成长。
六. 教学准备准备相关的图片和情境材料,准备小组讨论的引导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学生的成长脚印图片,让学生看到成长的过程。
同时,让学生分享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
2.呈现(10分钟)通过情境体验,让学生感受到成长的过程。
可以设置一些情境,让学生在其中体验成长的快乐和挑战。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成长的过程和意义。
可以设置一些引导问题,帮助学生深入思考。
4.巩固(5分钟)通过小组分享和全班交流,让学生巩固对成长的理解。
教师可以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引导和总结。
5.拓展(5分钟)让学生通过反思自己的成长过程,发现和珍惜每一次的成长机会。
可以设置一些引导问题,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6.2《成长的脚印》教学设计2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6.2《成长的脚印》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成长的脚印》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体会和理解“平均分”的概念。
通过数一数,分一分,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平均分的过程,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平均分的概念和方法。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数学运算能力和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平均分”的概念可能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如何用数学的方法来求平均分,以及平均分的意义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和掌握平均分的概念和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理解和掌握“平均分”的概念和意义。
2.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分”的概念和意义。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方法来求平均分,并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和掌握平均分的概念和意义。
同时,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实际的例子,如分糖果,分水果等。
2.准备一些数学工具,如计算器,纸张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分糖果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把糖果平均分给几个小朋友。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方法,并解释为什么这样做可以平均分。
2.呈现(10分钟)通过呈现一些实际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发现平均分的规律。
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方法来求平均分,并解释平均分的意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用数学的方法来求平均分。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并和组员进行交流和讨论。
4.巩固(5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内容。
《成长的脚印》示范教学设计【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成长的脚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能用数方格的方法,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2. 在估计的探索活动过程中,丰富估计的策略和方法。
3. 能用所学到的方法解决生活中有关不规则图形的面积问题。
教学重点:能正确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的大小。
教学难点:能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同学们,我们都研究过哪些基本图形的面积?(课件出示脚印图)像这样的图形我们见过吗?它和我们学过的基本图形有什么不一样?师:这是淘气的爸爸妈妈在他刚出生时印下的脚印,同学们观察这幅图,你想知道些什么呢?师:这节课我们就以XX同学提出的问题一起来研究像这样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板书课题: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设计意图:通过婴儿出生的脚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刚出生的孩子的第一个脚印代表的寓意,引入课题。
二、探究新知1. 猜测数据。
师:你能猜猜它的面积吗?(师在黑板上记录学生猜测数据)到底谁的猜测更准确一些,我们怎么去验证它?2. 操作验证。
师:老师提供了一些学具,你们可以利用这些学具去估测一下这个脚印的面积。
(1)操作感知。
活动要求如下:①估算脚印面积大约是多少?并把计算过程记录下来。
②利用学具,自主选择方法完成,5分钟倒计时完成,并在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
(2)汇报交流。
活动1:学生利用“近似图形”的方法交流展示。
利用白板对学生的汇报进行展示,并记录估计数据。
预设:a. 脚印看成近似的长方形,它的长和宽大约分别为6厘米,4厘米,面积约为24平方厘米。
b. 把脚印也看成近似的长方形,它的长和宽大约分别为5厘米,3厘米,面积约为15平方厘米。
师:对比两位同学的方法,说说你发现了什么?预设:a. 上两位同学都把这个脚印看成学过的长方形去估计……师:这个脚印除了可以看成学过的长方形,还可以看成什么图形去估计它的面积?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得出:把这个脚印看成学过的基本图形去估计的方法,称为近似基本图形的方法。
(板书:近似基本图形)b. 第二位同学的方法更精确些,因为……师:也就是用“近似基本图形”的方法去估计脚印面积时,怎样让估计更精确?(对同学的发言进行课件展示)小结:所画基本图形外面多出的部分和里面空白部分的面积尽量差不多,这样才能使估测更精确。
北师大版五年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成长的脚印教案
①学生估计脚印的面积,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估计方法。
②汇报估计结果,并说明是如何进行估计的:
生1:从脚印的形状看,有一点像梯形,所以我是把脚印看成梯形,把梯形的上底看成4格,下底看成6格,高看成3格,利用梯形的面积公式算出脚印的面积大约是16.5平方厘米。
生2:我是用数格子的方法,大于半格的记作1格,不够半格的记作0格,这样通过数格子就能得出脚印的面积大约是14平方厘米。
生3:我也是用数格子的方法,不满一格的都算半格,这样通过数格子,就能得出脚印的面积大约是11.5平方厘米。
(3)想一想:比较一下,我们可以发现,用近似图形计算出的面积比数格子的方法计算出的面积大得多。想一想,为什么用近似图形计算出的面积会比较大呢?
2.追问:我们用分割与添补的方法把组合图形转化成的都是些什么图形?
(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
3.想一想:原来学过的这些图形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交流原来学过的图形的特点,教师引导,使学
生明白这些图形都是规则图形。
4.课件出示:树叶、石头、池塘等一些图片,让学生观察。
(1)提问:观察这些图片,和我们原来学过的规则图形比较,你发现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
板书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
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算方法:
(1)借助方格图数一数所占的格数。
(2)把不规则图形看成一个近似的规则图形,测量后进行计算。
(1)请同学们把附页3图2中的方格纸剪下来。学生动手剪下方格纸。
(2)想一想,怎样把自己的脚印画在方格纸上?
引导学生得出画脚印的方法:把脚踩在方格纸上,沿脚的四周画一圈,就画出了脚印的轮廓。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2 成长的脚印 |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2 成长的脚印【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理解成长的脚印的含义,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欲望。
【教学重点】1. 理解成长的脚印的含义。
2. 学会运用成长的脚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理解成长的脚印的规律。
2. 学会运用成长的脚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出示一张成长的脚印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是成长的脚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成长的脚印。
二、新课1. 教师出示一张成长的脚印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是成长的脚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成长的脚印。
3.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成长的脚印的特点,并提问:你们发现成长的脚印有什么特点吗?4.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成长的脚印是由一串数字组成的,这些数字有一定的规律。
三、探究1. 教师出示一张成长的脚印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是成长的脚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成长的脚印。
3.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成长的脚印的特点,并提问:你们发现成长的脚印有什么特点吗?4.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成长的脚印是由一串数字组成的,这些数字有一定的规律。
5.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成长的脚印的规律,并提问:你们能找出这些数字的规律吗?6.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7. 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总结并给出正确答案。
四、巩固1. 教师出示一张成长的脚印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是成长的脚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成长的脚印。
3.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成长的脚印的特点,并提问:你们发现成长的脚印有什么特点吗?4.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成长的脚印是由一串数字组成的,这些数字有一定的规律。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2探究活动:成长的脚印-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2探究活动:成长的脚印北师大版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2探究活动:成长的脚印北师大版我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今天我要为大家分享的是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2探究活动:成长的脚印北师大版。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数据的收集与处理》中的探究活动《成长的脚印》。
该活动要求学生通过调查、收集、整理数据,了解不同学科在小学阶段的学习情况,并用统计图表进行展示,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调查、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学会用统计图表展示数据。
2.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意识。
3. 通过对不同学科学习情况的调查,让学生认识到各学科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制作合适的统计图表。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数据分析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脑、投影仪、统计图表模板、彩色笔等。
2. 学具:调查表、统计图表模板、彩色笔、学习手册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学长过程中的照片,引导学生回忆过去的学习生活,激发学生对数据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完成学习手册中的相关任务,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3. 合作探究:让学生分组进行调查,收集不同学科在小学阶段的学习情况。
调查内容包括:数学、语文、英语、体育等。
4. 数据整理:各小组将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填写统计图表模板。
5. 成果展示:各小组展示自己的统计图表,分享调查成果。
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学会客观评价。
6. 课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调查数据,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进行展示,巩固所学知识。
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学习的收获,引导学生认识到各学科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成长的脚印2. 板书内容:调查方法数据整理统计图表制作数据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根据本节课的调查数据,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进行展示,并写一篇关于各学科学习情况的短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长的脚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能用数方格的方法,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2. 在估计的探索活动过程中,丰富估计的策略和方法。
3. 能用所学到的方法解决生活中有关不规则图形的面积问题。
教学重点:
能正确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的大小。
教学难点:
能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都研究过哪些基本图形的面积?(课件出示脚印图)像这样的图形我们见过吗?它和我们学过的基本图形有什么不一样?
师:这是淘气的爸爸妈妈在他刚出生时印下的脚印,同学们观察这幅图,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师:这节课我们就以XX同学提出的问题一起来研究像这样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板书课题: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婴儿出生的脚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刚出生的孩子的第一个脚印代表的寓意,引入课题。
二、探究新知
1. 猜测数据。
师:你能猜猜它的面积吗?(师在黑板上记录学生猜测数据)到底谁的猜测更准确一些,我们怎么去验证它?
2. 操作验证。
师:老师提供了一些学具,你们可以利用这些学具去估测一下这个脚印的面积。
(1)操作感知。
活动要求如下:
①估算脚印面积大约是多少?并把计算过程记录下来。
②利用学具,自主选择方法完成,5分钟倒计时完成,并在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
(2)汇报交流。
活动1:学生利用“近似图形”的方法交流展示。
利用白板对学生的汇报进行展示,并记录估计数据。
预设:
a. 脚印看成近似的长方形,它的长和宽大约分别为6厘米,4厘米,面积约为24平方厘米。
b. 把脚印也看成近似的长方形,它的长和宽大约分别为5厘米,3厘米,面积约为15平方厘米。
师:对比两位同学的方法,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
a. 上两位同学都把这个脚印看成学过的长方形去估计……
师:这个脚印除了可以看成学过的长方形,还可以看成什么图形去估
计它的面积?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得出:把这个脚印看成学过的基本图形去估计的方法,称为近似基本图形的方法。
(板书:近似基本图形)
b. 第二位同学的方法更精确些,因为……
师:也就是用“近似基本图形”的方法去估计脚印面积时,怎样让估计更精确?(对同学的发言进行课件展示)
小结:所画基本图形外面多出的部分和里面空白部分的面积尽量差不多,这样才能使估测更精确。
设计意图:在活动中解决问题,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其他学生聆听,判断、质疑、学习他人的想法。
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活动2:学生利用“数方格”的方法交流展示。
预设:
a. 利用单位面积4平方厘米的方格,数出脚印所占方格数,估计面积。
b. 利用单位面积1平方厘米的方格,数出脚印所占方格数,估计面积。
师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适时提出疑问,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学会数方格的方法,并能合理数出不足1格的方格。
预设:
师:被合成的整格怎么解释?
师:你是如何处理大于半格和小于半格的情况?
师:对于这些细小的方格,你怎么处理不足1格的情况最方便?
师:说说你对哪位同学的做法最感兴趣,为什么?
预设:
(让学生在交流想法的过程中,提出方格越小,估测的面积会更精确。
)
生:第三位同学为什么用这么小的格子数?
师根据学生的交流进行演示,并得出结论。
小结:单位面积越小,分割的越细时,所估计的面积更接近精确值。
师: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估算,估算时我们一定要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
设计意图:交流展示数方格的方法,让学生在思考、分析、猜想、质疑的过程中,提升学习兴趣,寻找较为科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同时给更多的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
三、巩固练习
1.说说你能选择合适的方法去估测它的面积吗?
学生交流方法,并说说自己的想法(对于学生合理的想法都给予肯定)。
2.估计下列图形的面积,与同伴说说你是怎么做的(图中方格边长表示1 cm)。
面积约为___cm2。
你的想法是:___________
(1)学生独立完成在作业纸上;
(2)学生作业汇报展示。
(此题是让学生借助方格纸这一工具来进行估计,让学生根据图形的形状确定一个近似的基本图来估测出面积。
)
3. 请你估计下面三个圆的面积,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设计意图:通过有层次的练习,使学生能够较好的巩固所学知识,开拓学生思维。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
要想把特殊图形的面积估的更准确一些需要:
1.分割的单位面积越小,分割的越细时,所估计的面积更接近精确值。
2.所圈画的基本图形外面多出的部分和里面空白部分的面积尽量差不多,这样才能使估测更精确。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帮助学生构建本节课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