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的跷跷板效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的“跷跷板”关系研究(上)
作者:万岩
摘要:本文从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关系中研究了两个市场存在的“跷跷板效应”,即股票价格和债券价格反向变化关系。分析表明,在2004年之前股票市场涨跌幅度较小的环境下,股市与债市不存在明显的跷跷板效应,但是,在2005年到2009年股市涨跌幅较大的期间,股市与债市存在非常明显的跷跷板效应。这说明,跷跷板效应通常存在于股票市场大起大落的时期。分析还发现,固定利率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的跷跷板效应要显著高于浮动利率债券市场,但是不同主体发行的债券与股市之间的关系没有明显的差别。
一、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波动状况简述
(一)股票市场波动状况
近年来,我国股票市场获得了蓬勃的发展。尤其是经历了2006年到2007年的一波历史性大牛市行情,我国的股票市场无论是市值、上市公司数量、投资者规模,还是融资规模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另外,通过各种改革,特别是全流通改革的推进,我国股市已经逐渐发展成熟,从全球来看,它已经成为一个新兴的重要股票融资场所。我国股市目前上市公司数量达到1640家,累计融资规模达2.5万亿,投资者开户数超过了1.3亿户。
图1:上证指数每日收盘价波动趋势(2002年1月1日——2009年9月24日)
数据来源:国研网整理
股市不断扩容的背景下,我国股市的波动性非常高。从上证指数来看(图1),我国股市大起大落的走势非常明显。在2002年到2009年这段时期中,比较显著的大涨大跌的时期是2006年到2007年的大牛市,上证指数从2006年初的1181点上涨到2007年10月16日的最高收盘价6092点,在短短的不到两年时间中,涨幅达到416%;随后从2007年10月到2008年11月,上证指数从6092点下跌到1707点,跌幅达到了72%;在2009年上半年中,股市又出现了上涨趋势,到2009年8月3日,上证指数一度上升到3787点,涨幅达到122%。在2006年之前,尽管我国股市指数相对较低,但是,仍然存在较大的波动性。其中,比较明显的几次是:2002年7月到2003年1月,上证指数从1714点下跌到1321点,在短短半年时间中跌幅达到23%;2003年11月到2004年4月,从1318点上涨到1778点,半年中涨幅达到35%;然后是2004年4月到2005年7月的一次深跌过程,这次历时1年半的熊市使得上证股票从1778点高位下跌到1012点,跌幅达到43%。
表1:上证指数大涨大跌时期列表
(二)债券市场波动状况
在股票市场蓬勃发展的同时,我国的债券市场也在不断完善,市场规模不断扩展,各种债券品种陆续出现。2008年债券发行量得到7.1万亿,其中,国债发行规模为7246亿元,央行票据发行规模达4.3万亿,金融债券发行规模达1.2万亿,企业债和短期融资券的发行规模分别是2379亿元和4332亿元。银行间市场的交易规模达到了40.8万亿。
通常来说,债券作为一种固定收益资产,其收益率是比较稳定的。特别是我国目前还是以简单债券为主要品种,金融衍生债券还没有成为市场重要组成部分的情况下尤其如此。债券的低风险和稳定收益特征受到广大投资者的喜爱。图2显示了中债综合指数的波动情况。该图表明,总体上,债券价值表现出比较稳定的特征,2002年至2009年9月,中债财富综合指数仅仅从100上升到131点,在长达7年时间中变化幅度为31%。从中债综合净价指数来看,债券价格波动性很低,基本维持外上下5%的浮动幅度内。
图2:中债综合指数波动趋势(2002年1月4日——2009年9月25日)
数据来源:中国债券信息网,国研网整理
从中债综合指数的涨跌来看,债券市场主要经历了如下几次较明显的涨跌时期(表2):2002年1月至2002年6月,半年中净值指数从100点上升到104.04点,涨幅达到4%;2002年6月到2002年11月的半年时间中,净值指数快速下跌到99.87,跌幅为4%;2003年9月到2004年11月的5个季度中,净值指数从100.56下降到95.17,跌幅达5.4%;随后,一直到2005年11月逐渐上升到103.08,在这一年时间中,净值指数涨幅达到了8.3%;在2007年3月到2008年8月,净值指数又出现一轮下降期,最后下降到97.47,跌幅为4%;2008年8月到2009年1月的半年中,净值指数快速上升到105.47,涨幅达到8.2%;随后又缓慢下降,至2009年9月,下降到101.44,跌幅为3.8%。尽管债券具有比较稳定的收益特征,但是从较长的时期来看,债券价格仍然存在较显著的波动特征。
表2:中债净价综合指数主要涨跌时期
数据来源:国研网整理
债券和股票作为金融市场的两种主要产品是否存在紧密的关系呢?我们从图1和图2,以及表1和表2中看到,两种资产都存在较显著的波动特征,股票市场表现得尤其明显。这种波动特征是否存在内在的联系?是否可能具有因果特征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仔细研究两个市场波动之间的关系。
二、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的“跷跷板”关系
根据经典的资产投资组合理论,投资者在选择资产组合过程,最优的投资选择是多样化投资,即“不要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因此,投资者在选择股票和债券过程中也会根据这种分散风险的投资原则进行投资组合的选择。根
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如果将债券视作为无风险资产,股票作为风险资产。那么最优投资组合取决于股票的风险特征和投资者的风险态度。给定股票的预期收益率,股票价格波动性越高,投资者会更多的选择债券投资,而较少的股票投资;如果投资者风险偏好程度越高,则越多的选择股票投资,而较少的选择债券投资。
对于特定市场来说,投资者的总体风险特征可以认为是基本稳定的。那么,债券和股票的投资选择就取决于两者的相对收益率和相对风险(即波动性)。因此,投资组合理论似乎暗含着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某种重要的联系。相对于股市来说,债券市场的风险较小,不妨假设债券市场是一个无风险市场,当股市波动性较高,预期收益较低时,投资者就会将资金从股市撤出,转而投资债券市场;反之股市波动性较低,预期收益较高时,投资者就会将资金从债券市场撤出,转而投资股票市场。那么,我们将会看到,在股票市场处于牛市阶段,债券市场将进入熊市;而股票市场进入熊市阶段,债券市场将进入牛市。本文将这种关系称为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中的“跷跷板效应”。下面,本文通过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价格的波动状况来检验,在我国资本市场中的历史数据中是否存在这种效应。(一)上证指数与中债综合指数的关系
图3显示了上证指数和中债综合指数波动性的变化趋势。为了可比,本文将2001年12月31日的上证指数和中债指数都设定为100。另外,对两个时间序列分别进行了线形趋势剔除。计算得到的两个波动序列显示,上证指数的波动部分的标准差为57.6,而中债综合指数的波动部分的标准差为2.8。因此,股票波动性大致是债券波动性的20倍。这体现出两个市场风险的相对大小。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33,这体现出两个市场存在一定的“跷跷板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