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纵横:在禁欲与纵欲之间
编者按
编者按作者:暂无来源:《文化纵横》 2012年第3期编者按:性,可能是观察中国近二十年来观念演变最好的窗口。
在短促的时间里,中国社会迅速完成了从性禁忌到性自由的跨越,这无疑是极其惊人的变化。
在今天,性的公开化被视为社会常态化的一部分,甚至,成为衡量自由和宽容的指标。
在公共文化中,充斥着各种性暗示与性挑逗,性的占有和分配,也日益成为社会资本的象征,成为社会再分化的重要面向。
但是,性的观念依然是极其矛盾的。
人们在实践性解放的同时,也对爱情和婚姻赋予不无浪漫化的想象;人们不再刻意地隐藏性,而是在强调性是“私密”的同时,热衷于一直谈论性。
贞操不再作为美德推崇,但它依然与道德高度关联;性禁忌和性泛滥所形成的强烈反差,也构成了中国当代独特的性文化。
某种程度上,性观念的分野也日益成为在市场和国家关系之外,重组意识形态阵营新的甑别标准。
至少从这组笔谈来看,已展现出“保守主义者”和“激进主义者”的对垒。
作为“保守主义者”的姚中秋和叶知秋,无论是立足于儒家伦理或基督教伦理,他们都希望超出单纯情欲的范畴,把宗教作为节制性欲的基础,以家庭作为卫护性道德的堡垒。
在他们看来,性爱观念的败坏,源出于激进现代性的力量(国家、市场)对于婚姻家庭的破坏,它释放出的现代欲望丧失了节制的魔鬼力量。
当然,他们不是禁欲主义者,而是认为性爱如果没有独特的道德性,人们就无法从性爱中获得独特的满足和快乐。
“快乐”和“保守主义”是同一个硬币的两面,有道德的性才是真正幸福的。
但是,黄盈盈、黄纪苏、黄华三位作者,则从不同的层面肯定了情欲本身的力量。
在他们看来,性的解放无非是现代社会条件下男女个体对于自由和自我的肯定。
婚姻和家庭不应当进入到一个性道德的温室中,而要学会如何在难以避免的猜疑和嫉妒中共处。
他们也不相信性欲是其他欲望放纵的前奏,相反,性的疏导和释放,对于财富和权力的过度竞争,也可能是一种分庭抗礼。
在保守主义者看来,性必然是两个人的世界,这也意味着性必然要求自我中心的破碎,而性解放所要求的却是一种自我负责的孤独者的伦理,这是一种近于残忍的自由的重担。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别纵欲,别抑欲,要节欲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别纵欲,别抑欲,要节欲大家好,这里是黄帝内经网,今天和大家分享有关于黄帝内经养生智慧之别纵欲,别抑欲,要节欲的话题,《上古天真论》第一章就讲到了道家对待欲望的态度。
欲是人的本能,与生俱来的。
在纵欲和压制欲望中间,道家选择了节欲,节欲就是少欲第一:在纵欲和压制欲望中间,道家选择了节欲,节欲就是少欲!人不可纵欲,因为纵欲会过早地让自己玩完;人也不能压制自己的欲望,那会让你灭绝天性,活得不像人。
在纵欲和压制欲望中间,道家选择了节欲。
节欲就是“少欲”。
那为什么要少欲呢?我们一般都是从欲望的满足中获得一种快感,因为这是动物本能。
“欲”字是一个山谷的谷加上挖下去的一个欠,代表渴望被满足的一种状态。
你把它填平了,这快感就来了。
道家讲要少欲的意思是让你把精气神省下来以后,去寻求另一个层次更高境界的快乐,这是他的目的。
食欲,性欲,这是身体本能的反应!第二:食欲,性欲,这是身体本能的反应!六欲是什么?孟子说,食色性也。
人的食欲和性欲与生俱来。
性欲是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发育成熟以后,自然要出现的本能的反应。
这个“欲”字不带心,有些人说欲在古代是带心的。
你没看见边上还有一个注解,俗字,它不是二个正规的字。
为什么说不带心呢?就是说当你碰到这个事情的时候,不见得会触动你的情绪和感情。
人和动物发育到一定年龄以后,不见得说我要爱上这个人,才会有性欲。
这是身体本能的反应。
一个有正常欲望的人是有情有义,有血有肉的第三:一个有正常欲望的人是有情有义,有血有肉的!人在成熟以后会把繁衍后代作为第一要务,这样有可能去牺牲你的本体。
那么我们就应该在繁育后代、享受性的快乐以及不伤害自己的身体中间找到一个平衡。
儒家说,“无欲则刚”。
记住,这是人体衰败的第一个表现。
没有食欲和性欲,就没有繁衍后代的能量了。
老子讲,“柔弱者生之徒,刚强者死之徒”;“专气致柔,能婴儿乎”?一个有正常欲望的人是有情有义、有血有肉的。
我的一些病人,特别是抑郁症患者,到后期就是表情淡漠,医学专门名词叫“无欲状”。
清代社会的禁欲与纵欲都很疯狂
关于明清性爱风气,论者常以明为开放,清为保守。譬如荷兰学者高罗佩在《中国古代房内考》中就说,随着明帝国的崩溃,情男欲女的寻欢作乐也销声匿迹,性日益成为一种负担,而非快乐。这话揭示了清代社会禁欲的一面,但忽视了其纵欲的另一面。
若论禁欲,首当其冲的自是妇女,主要表现则是守贞。自汉以后,妇人守贞被奉为硕大美德,于清尤盛。史书表彰有列女传,文字宣传有女学、女教类书籍,组织机构有“全节堂”、“保节局”,实物标榜则有贞节牌坊。据学者郭松义研究,有清一代,受到旌表的贞节烈妇有100万人。至于守贞多年而终于未能熬满年头,或年过三十不得旌表者(清代定例,30岁以前守节的妇女才能请旌表。这种规制,实际上不是比谁守得更好,而是比谁守得更惨),也许还更多。这里顺便普及一个常识,节妇、贞女、烈妇常被并称,其实大有不同。节妇是指夫死不嫁、从一而终;贞女是指女子为死掉的未婚夫守贞,俗称“望门寡”;烈妇则指丈夫死后以死尽节。三者守节的惨烈程度,呈递增态势。
守节妇女之躯内,也时有火焰,然旋起旋灭。清人沈起凤《谐铎》记,有位80岁老节妇临终召集孙曾辈媳妇,自述守节之难:“晨风夜雨,冷壁孤灯,颇难禁受”。又曾于屏后觑貌美男子,不觉心动,几欲与其私奔,当晚梦见亡夫“趺坐帐中,首蓬面血”,从噩梦中大喊而醒,始作罢。此后,“一种儿女之情,不知销归何处,自此洗心涤虑,始为良家节妇”。同书还有“断指旌表”的故事,残忍血腥,姑不赘述。
然礼教之外,别有天地。禁欲是清代社会中由官方或传统倡导的一面,纵欲则是清代社会中由民间潜行的另一面。禁欲与纵欲的对立,又悄藏男女有别之双重标准,良家女子多为贞节观束缚,男子却且自逍遥无人管。对此,清代学者俞正燮颇为愤怒,曾说:“男子理义无涯涘,而深文以罔妇人,是无耻之论也。”
男子之性逍遥,首推嫖娼。清代政府是禁娼的,但主要禁官员士子嫖娼,以及逼良为娼,且实行得并不严格。雍正年间取消乐籍,常有人误认作是取缔所有妓院,其实只是取消“官办妓院”而已。嘉庆以后,禁娼的律例放得更宽松,而到同光之间,干脆删去律例中治罪娼寮的条文,实际上默认了民间妓院存在的合法性。
两宋时期的性问题
两宋时期的性问题引言称中国大陆上世纪中后期为性禁锢时代,恐怕不算太过分。
进入上世纪末,时移俗易,“谈性色舞”大有取代“谈性色变”之势。
就学术界而言,探讨性文化、性历史、性医学、性社会学、性心理学的著述犹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这批性学著述虽多有涉及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之处,但大都出自社会学与性医学研究者之手。
仅翻阅一二,已受益匪浅,只是对其中较为常见的两个论点,不甚了然。
现不揣谫陋,略抒管见于次,敬请各位指教。
其一,“中国的性禁锢一向很严厉”,“封建社会的性道德,主要是性禁欲主义。
性道德观念可概括为――性欲为恶,禁欲为善。
”1“一向”二字,似欠准确。
据性学家马尔库塞研究,人类的性文明史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自由到压抑性文明,再到非压抑性文明。
福柯则表述为从古代的性自由奔放期到后来的性压抑期,再到现代的性解放期。
2措辞不同,含义相近。
渡过原始时代的性自由奔放期之后,中国传统时代的性文明无疑属于压抑性文明,但将其概括为性禁欲主义,或许言过其实。
《孟子·告子上》曰:“食、色,性也”;《礼记·礼运篇》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眼下学者常常引用的这两段文字即可证明,孔孟之道承认正当性行为与适度性生活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并非将作为人的本性的性欲笼而统之地等同于恶。
《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称:“房中者,情性之极”;“乐而有节,则和平寿考”。
可见就主流而言,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别于西方中世纪的基督教教义:基督教提倡禁欲,中国传统文化则主张节欲;基督教反对性快乐,中国传统文化则在有节的前提下予以认可。
这些不是本文主题所在,此处毋庸细说。
其二,中国性学发展史“有如一双峰的马鞍形――始源于远古商周,筑基于春秋先秦,鼎盛于秦汉隋唐,阻滞于宋元两朝,徘徊于明清近代,发扬于新建中国。
”3岂止“阻滞”而已,甚至将两宋时期视为中国历史上性禁锢最为严厉的时期之一。
至于其表现则有理学倡导禁欲,朝廷厉行性禁锢以及“史志中几乎再难看到房中术著作”,并且其中“创新思想不多”4等等,并将其根本原因归结为受理学思想束缚和封建社会走下坡路。
西方历史上的纵欲之风
西方历史上的纵欲之风美育美学性能使人们享受其他任何事物都难以替代的快乐,所以人们往往趋之若鹜,这可以说是人的一种自然本性。
但是,任何正常的事情如果做过了头,就会走向反面。
性满足本来是人的正常需求,可是过头了就变成纵欲,无论是纵欲和禁欲,对人和社会的健康发展都是十分不利的。
在古希腊,与女性的幽闭境遇相反,男子所追求的却是一种无约束的、甚至是放纵的生活。
希腊民族本身就有一种欢乐和活泼的本性,他们常常是直率地表露自己的情欲,追寻生动而强烈的快感。
古代希腊人对性生活毫不忌讳,行为放纵,说话也十分开明。
他们豁达乐观,把人生视为行乐,最虔诚的膜拜在希腊人那里也变成了民众的娱乐。
在西方的历史上,淫风最盛的是古罗马。
有的历史学家评述,古罗马的灭亡主要是由于它的淫乱,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古罗马人既放纵性欲,也放纵其他方面的一切欲望,“酒、色、财、气”并举,有时简直放荡到了洪水泛滥的程度。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人们都喜欢沐浴,所不同的是,古希腊盛行冷水浴,而古罗马人则喜爱温水浴。
古罗马浴场规模之大实在惊人,古罗马大浴场首建于罗马首任皇帝奥古斯都(公元前63年至公元14年),到帝政末期时,建立了阿格里帕大浴场和850个小浴场。
据史学家吉朋记载,当时有个卡拉卡拉大浴场,占地124400平方米,同时可供2300人入浴。
罗马帝政初期比较重视整饬风纪,男女要分别入浴,入浴时间限定在白昼;可是到了帝政末期就变了,男女混杂,夜间也可共浴,甚至连良家妇女也公然在陌生的男人面前由女奴伺候洗身,而毫无羞怯之意。
社会上淫荡的性风气往往也通过节日的形式表现出来,疯狂的罗马花节就是这样。
这个也被称为“维纳斯节”的花节,是祭祀神女弗罗拉的庆典。
每年4月26日至5月23日在近一个月的时间内,20万妓女穿着裸露胸部及半透明的薄纱衣裙同时涌向罗马街头。
这个庆典最令人注目的是,几百名娼妓用拖绳拉着一把巨大的花束,花束上面载着一个庞大而竖挺的阳具。
她们把它安放在神庙中的弗罗拉神体内,那是一个阴户的仿制物。
纵欲与禁欲_海派小说研究
收稿日期:2007-07-12作者简介:韩 冷(1977-),女,辽宁鞍山人,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
纵欲与禁欲———海派小说研究韩 冷(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广东社会科学》编辑部,广州510610)摘 要:纵欲与禁欲是性爱生活中通向死亡的两条路径。
张资平小说中的人物一方面沉溺在纵欲的享乐中,另一方面又摆脱不了死本能的威胁;身体意象在穆时英和张爱玲的小说里作无生命的比喻;《塔里的女人》中不食人间烟火式的恋爱,最终走向了失败与死亡;许多研究者喜欢从佛欲冲突的角度解析叶灵凤的《昙华庵的春风》,这篇小说其实讲的不是一个佛欲冲突的故事,而是一个少女怀春的故事。
关键词:海派小说;纵欲;禁欲;死亡中图分类号:I2071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617(2008)01-0089-03 弗洛伊德认为,禁欲可提高爱情的精神价值。
可歌可泣的浪漫爱情故事总是以性欲不得消耗及死亡为其基调,因为性欲一经消耗,就会减少爱情的强度,只有受阻而不得消耗的性欲才能浓缩、提炼出清纯而又炽烈的爱情,也因此,感人的爱情故事必然含有种种阻力与痛苦,当事者却都愈挫愈勇。
但时间会使欲望减弱、激情消退,为了使炽烈的爱情永远悬隔在它的巅峰状态,肉体就必须适时的死亡。
叶慈说:“欲望会死亡,因为每一次的触摸,都耗损了它的神奇;而只有不能消耗的神奇,才会变成夺目的光谱。
”这是禁欲与纵欲之间的两难。
弗氏又指出,人的本能结构由生本能和死本能组成。
生本能亦即以求生为目的本能,包括性本能和自我本能,后者指饥和渴等本能,具有不可改变、不许延宕的特性。
两者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生命的保存或延续。
死本能是一种以破坏为目的攻击本能,这种攻击本能既攻击外界也攻击自身,具有破坏生本能的特性。
比如:性虐待和被虐,战争中的杀人与自杀。
这种学说体现在张资平小说中,便是爱欲的涉及者一方面受性本能的驱使,沉溺在纵欲的享乐中不可自拔,另一方面又摆脱不了死本能的威胁。
既禁欲又纵欲的印度性文化
既禁欲又纵欲的印度性文化说到印度性文化,中国人非常容易联想到在中国驰名的壮阳名药--印度神油。
说来奇怪,我到印度这么长时间,并没有看到什么神油,倒是这个国家的性文化引起了我很大的兴趣。
说实在的,在我看来,没有一个国家的性文化像印度那样自相矛盾,难以琢磨:既有成套的说教强调禁欲,又有系统的理论主张纵欲。
在中国人的印象中,印度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宗教国度,作为戒淫禁欲的佛教和耆那教的发源地,印度怎么会有艳欲主义的文化传统呢?然而,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一文中早就说过,印度的宗教"既是纵欲享乐的宗教,又是自我折磨的禁欲主义的宗教;既是林加崇拜的宗教,又是札格纳特的宗教;既是和尚的宗教,又是舞女的宗教"。
(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印度性文化同印度宗教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印度文化中的禁欲和纵欲,就像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一样不可或缺。
第一节:盛行全民族的男根崇拜初到印度教大神--湿婆神的庙宇时,看到庙中央竖立着一根约有半米长、黑色、秃顶的石柱,一个接一个的印度香客对着它顶礼膜拜。
为什么拜石柱呀?我心里不免嘀咕。
印度朋友告诉我:印度教诸神中,湿婆神是生殖神,他浑身赤裸并有一根巨大勃起的阴茎。
印度庙宇中最常见的这种柱型物,实际上代表男子的阴茎,印度人把它叫做林加。
为什么在大神庙里要对男根磕头作揖呢?原来,自古以来,印度人就崇拜生殖力,关注生殖器的标志物。
林加崇拜起源于远古的印度河文明时期。
当时的印度原始居民达罗毗荼人盛行对男性生殖器的崇拜,摩亨殊达罗出土的印章反映出了这种原始崇拜的痕迹。
男根代表着繁殖生命的生殖能力,湿婆大神本身是从部落神演变而来的。
在一些古老的印度小雕塑中,人们见到雕刻着三个脸的有角人。
他以瑜伽姿势坐着,整个身子一丝不挂,生殖器直直地勃起。
这是一种有生殖能力的神,有的专家说这就是后来印度教中的湿婆大神。
在其他一些古印度的雕塑中,时常还可见到公牛、公犀牛、公象等各种雄性有角动物,这些雕塑都露出勃起的生殖器。
浅谈《十日谈》的禁欲主义和纵欲主义
,
故 事 中 的 人物 几 乎 包括 了 当 时社 会
,
整个 欧 洲 由教会 统 治
社 会 动 荡不 安 所以
真 是 你 方 唱 罢 我登 场
。 ,
搬 演 了 一 幕幕 或 喜
统 治者 认 为 制任何 想 法
,
,
人 们 犯 罪 的 原 因就 是 永 无边界 的欲 望
,
,
或悲
、
妙 趣横 生 的 话 剧
其 素材 不 仅仅 来 源 于 意 大利 的 城 镇 社
人 们 不 该 干扰爱情
。
会
,
连 中世 纪 的 传 说 乃 至 东方 文 学 中 的 某 些 故 事都 成 为 薄伽
,
薄 伽丘 宣 扬追求 欲 望
人性应 该得 到 解放
不 支 持 教会 的禁欲 主 义
,
他 提出
。 。
丘 编 织 故 事 的 素材 凭 据
民 生活气 息
。
清明 上 河 图
”
,
散发 着 浓郁 市
,
作 者 对 于 爱情 的看 法应该 是
, ,
。
性 欲是 幸 福 的
,
,
追求 爱
这 部 作 品 的 主 旨在 抨 击 禁 欲 主 义
,
歌 颂 爱情
,
情 的人 生
的
,
每个 人 都有 追求 爱情 的 自然 要 求
扼 杀爱情
,
爱情 又 是 伟大
,
肯 定 人 的 自然 欲 望
“
让人 们
,
作 者 简介
。
梁 月华 (
1988一
女
广 东江 门 人
,
以礼乐驯服放纵的欲望
以礼乐驯服放纵的欲望作者:姚中秋来源:《文化纵横》 2012年第3期放纵性欲,尤其是精英群体之放纵性欲,是当代中国最为突出的社会现象。
此一性混乱的程度,纵向地看是史无前例的,横向地看是无国可比的。
这是毁坏传统与社会结构剧烈变化导致礼崩乐坏之必然结果。
而性欲乃是一种最深层次的本能力量,部分人的放纵及由此导致的部分人的不满足,已酿成严重的社会、政治问题。
为了构建优良社会秩序,必须遏制精英群体纵欲之风气。
重回儒家是不二法门,儒家发展了节制性欲的完整伦理体系,而这是人类所能设想的对待性欲之最合理、最健全的方案。
导性欲于夫妇之伦人们都熟悉孟子的话: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因而皆有恻隐、羞恶、恭敬或者辞让、是非之心,仁、义、礼、智因此而成为可能。
这是一种对于人性较为乐观的看法。
不过,儒家决不天真。
关于人性,儒家也清楚,人生而有欲,身体自然伴随着感官之欲望,《礼记·礼运篇》这样说: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
故欲、恶者,心之大端也。
欲望乃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所谓“不学而能”。
内生的欲望驱动人采取行动以满足之。
人自然地会饥渴,因此而有饮食之欲望,并必欲获得满足而后快;人自然地有性欲,这种欲望也在寻求满足。
此类身体的欲望与“不忍人之心”同时并存。
孟子对其虽然做了区分,不过孟子绝没有说,这些欲望本身是一种恶。
性欲与饮食之欲内在于人,本身无所谓善、无所谓恶。
更进一步说,满足这些欲望乃是人之为人的必需。
人必须生存,所以必须饮食。
性欲的功能也许更为重大:正是性欲驱动不同性别的男女走到一起,建立世间最为亲密的关系,而这,就是“社会”的始起源。
实际上,儒家关于社会结构、关于伦理之纲目,向来有两种不同的认知。
人们较为熟悉的排序是父子在先,夫妇次之。
这种看法大约流行于西汉之后。
而在此之前,儒家,以及作为儒家之渊源的三代圣王,更倾向于将夫妇理解为最为基本的社会关系,夫妇一伦为“五伦”之首。
古代禁欲文化与性别观念
古代禁欲文化与性别观念在古代社会,禁欲文化和性别观念紧密相连,对于人们的性行为和性别角色有着深远的影响。
从古至今,性与禁欲一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不同时代和文化中,人们对待性的态度、性行为的规范以及性别角色的划分有所不同。
在古代中国,禁欲观念主要源自于儒家思想。
儒家将人性分为两个层面,一方面是人的本性,即人的天性,另一方面是人的品性,即人所应有的修养和约束。
根据儒家的观点,性行为属于人的本性,但为了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人们需要通过道德、伦理的规范来限制和约束自己的性欲望。
在这种禁欲文化下,男性往往被视为家庭的责任人和社会的主体,他们被要求要克制自己的欲望,以体现出作为一个正派男子的道德修养。
女性则被期望要守身如玉,传统的婚姻制度将女性定义为家庭的附属品,她们的性欲望被视为不可表现和不可言说的。
女性的贞操与身体的纯洁被强调,她们被期望在婚姻中始终保持贞操,以维护家族的荣誉和封建社会的秩序。
然而,实际上,这种禁欲观念往往只对女性有所要求,而男性则往往被纵容。
古代社会通常将男性的性需求视为合情合理的,而将女性的性需求视为不正当和猥亵的。
这种性别角色分化导致了性别不平等的存在,女性被严格约束在传统的家庭和社会角色中,而男性则被赋予更大的自由和权力。
然而,古代禁欲观念并非只有消极的一面。
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与秩序。
儒家思想强调心静才能心和,它认为过度的欲望会导致人的心灵不安和道德滑坡,因此建立了一套道德约束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和欲望。
另一方面,它还有助于夫妻之间的和谐与道德约束。
男性被要求要慎重处理自己的性行为,以维护婚姻的稳定和家庭的美满。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禁欲观念渐渐受到了挑战。
近代以来,性解放运动兴起,人们开始质疑传统的性别观念和道德约束。
女性争取平等权益,性教育逐渐进入公共话题,性自由的观念渐渐得到接受。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更加注重个体的自由和平等,性别角色的定义也更加多元化。
“贞操观”的历史演变
“贞操观”的历史演变作者:黄华来源:《文化纵横》 2012年第3期近期,“贞操”再次成为网络上的热门话题,从“贞操女神”的网络征婚,到某人大代表的“贞操陪嫁论”,再到几家知名电视台就此展开的专题节目。
隐藏在“贞操”背后的是人们对性的关注,尤其是对女性婚前性行为的关注。
其实,这并不是一个新话题,近代以来,伴随西风东渐,“贞操”便成为西方思想与中国传统观念交锋的一个前沿阵地。
这个阵地分外显眼的原因有二:一是该话题最广泛的可参与性,无论老少贫富,人人都可以就此发表看法;二是话题本身的半透明性,当代中国虽然不再是谈性色变,但性仍然是不便言说的领域,而当命题被置换成“贞操”,人们便可以公开谈论了。
毋庸置疑,当代中国的“贞操观”发生了不小变化,人们对于贞操的态度已经比先前宽容了许多,人们通常将此归结为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那么,西方有没有“贞操观”呢?贞操的寓言15世纪尼德兰画家汉斯·梅姆林(HansMemling, 1430~1495)有一幅画作《贞操的寓言》。
在这幅画中,汉斯·梅姆林描绘了“贞女”的形象。
画面主体部分描绘了两头披着铠甲的雄狮守护着山峰上“圣洁”的贞女,山峰四周被深渊环绕,贞女孤零零矗立在山巅,画面以远处繁华的城市作为背景。
从梅姆林存世的作品来看,宗教画占了多数,如有《圣母的欢乐》等,但这幅画传递出的信息却让人颇为费解。
雄狮斜睨的眼神和脊背上金光闪闪的铠甲,让我们想到中世纪欧洲的“贞操带”,这种令人发指的“贞操带”却是当时风靡欧洲的贵族妇女的饰品,在一些“贞操带”上饰有黄金、象牙、白银等贵重材料制作的精美图案。
“贞操带”在欧洲流行了数百年,一直到维多利亚时代,仍然有人使用贞操带,并被一些医生用作戒除手淫的医疗器械。
如今,我们还能从欧洲的许多博物馆里,看到作为历史陈迹摆放的各种贞操带。
“贞操带”表明西方人的性观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从极端保守走向开放。
禁欲作为中世纪的标志,使这一时期被视为西方最黑暗的时代。
禁欲与放纵魔鬼信仰与近代早期西欧的资本主义
<史林)5/'2007禁欲与放纵:魔鬼信仰与近代早期西欧的资本主义陆启宏[摘要】近代早期的西欧发展出了新的巫术理论——魔鬼信仰。
在魔鬼信仰中,体现了早期资本主义的两极:禁欲和放纵。
巫魔会中魔鬼的形象暗示了禁欲;而巫魔会的各种仪式则体现了放纵。
存在于早期资本主义的禁欲和放纵之间的张力在魔鬼信仰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关键词】魔鬼信仰;巫魔会;资本主义【中国分类号】K14;Bgl【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873(2007)05—0136—07【作者简介]陆启宏,讲师,复旦大学历史系200433一魔鬼信仰和近代早期西欧的巫术迫害按照一般的定义,巫术(Witchcraft)是指用玄秘的方法导致他人不幸。
中世纪末期和近代早期的西欧扩展了巫术的涵义,指“与魔鬼或精灵的交往”,并发展出了“魔鬼信仰”(Demonology)。
当时的魔鬼学专家们认为巫师是“与魔鬼交谈,向魔鬼讨教,或施演魔法的人”;“背弃上帝,沉迷于草药和毒药的人”;“谴责耶稣基督及其教义,投身于魔鬼的人”。
人们认为,巫师与魔鬼订立契约,即俗世的人放弃上帝的信仰和一切宗教活动,以换取魔鬼给予的魔法和物资利益。
因此,巫师是魔鬼在坐世的代理人,他们在魔鬼的帮助下施各种恶行:呼风唤雨、召唤雷电、降下冰雹,以淹没农作物、摧毁房屋树木、打落青麦和葡萄;招致瘟疫、疾病和火灾;使人不育、牲畜不孳等。
《女巫之锤》(The Malleus胁奶钰nmm)的作者甚至认为,巫师的罪行超过了所有其它的罪行,他们必须遭受最严重的惩罚。
o魔鬼信仰成了基督教巫术理论的核心,它完全颠覆了自古罗马以来的黑巫术、白巫术的传统,而与基督教的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
无论是善良巫师还是邪恶巫师,只要是基于魔鬼帮助的都是异端,因此必须被处死。
10世纪时的一份《主教教规》中就注意到了巫术,这份文件后来成为12世纪《教会法规》的一部分。
其中写道:“主教和他们的官员必须全力以赴,彻底从他们的教区根除魔鬼发明的巫术和罪恶的艺术,如果他们发现一个这种邪恶的男女信徒,就要马上从他们的教区把这些邪恶的信徒灰溜溜地驱除出去。
关于纵欲与禁欲的讨论
关于纵欲与禁欲的讨论2010-11-29 16:42aw:有个疑问,佛道都强调修道要断情绝欲,而且西方宗教也有要求禁欲的。
为什么你却说不需要,能给个让我信服的理由吗?-P:所有的争论都源于前人表述的不准确造成的,我们且把纵欲禁欲,改成射精、不射精。
如果能够放松自然地做到交而不射,每天行房都没关系,不但无害,而且对修行大有帮助。
反之,就算是一年不碰女人,但心中却欲念横生,三天两头梦遗漏精,不用说修行,小命迟早会搭上。
请注意上面所说的是轻松自然地做到,而不是强忍压抑着不射。
否则前列腺会生病。
再者,欲望分为身体的和头脑的,先解决平复头脑中的欲望,做到泰然淡定,才能够进一步做到有效的掌控身体。
-bw:交而不射和我的一样“请注意上面所说的是轻松自然地做到,而不是强忍压抑着不射。
否则前列腺会生病。
”,这个理解错觉,并非如此。
人每夜自动充血博起很多次,时间总长达几个小时,对前列腺造成大量刺激,毫不亚于天天性胶,照你所说岂不是各个少年,青年,中年,全都得了前列腺生病。
-P:每夜的勃起都达到临界点了么?只是普通的充血,不会让前列腺出现痉挛和收缩。
在没有达到临界点的状态下,精动(精气)而精(**)不动。
-cw:果能够放松自然地做到交而不射,每天行房都没关系,不但无害,而且对修行大有帮助。
阁下能做到交而不射吗,能说说具体方法吗-P:一部分在正常修行提升的基础上重点修持心性。
配合谭崔,坦陀罗,或者素女经都可以。
方法有很多。
当做到,做与不做都行,强与不强皆可。
没有争强之心,没有发泄之情,没有欲火灼心的时候,自然而然的就成了。
方知,得无可得。
真正放下的时候,就是真正拥有的时候。
-cw:我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虽然在**,但心中无欲念,就感觉在做一件很平常的事一样-P:对还可以追求更加的深入,就像是在静心入静,或者达到在持咒念经的精神状态。
反之,静心或者练功修行,也可以达到高潮的境界和感受。
追加一句:过分的压抑性欲,抑制射精。
其危害要远大于适当的释放欲望所造成的能量损失。
禁欲与纵欲──中西古典小说英雄模式成因论
作者: 周旋
出版物刊名: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1-8页
主题词: 古典小说;禁欲与纵欲;英雄模式;《三国演义》;英雄人物;“多余人”;西方文学;阿喀琉斯;《水浒传》;《西游记》
摘要: 禁欲与纵欲──中西古典小说英雄模式成因论周旋“食色,性也”。
然而,在如何对待情欲上,中西古典小说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在我国古典小说里,情欲往往被视为是一种丑恶的污秽的表现,应当用理性加以抑制和规范,特别是对那些英雄人物的描写,作者总是避免所要讴歌的...。
纵欲与禁欲——夫妻错误的选择
纵欲与禁欲——夫妻错误的选择
韩同
【期刊名称】《婚育与健康》
【年(卷),期】1997(000)002
【摘要】夫妻间性生活和谐,不仅是繁衍后代而且也有益于双方身心健康。
人们常说;"夫妻恩爱可长寿"。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人贪恋色情,纵欲过度;也有人与此相反。
视性生活如"洪水猛兽",在生儿育女后就采取禁欲态度。
其实,从医学角度来看,这两种作法都对人体有害无益。
恩爱夫妻应抛弃上述错误的选择。
【总页数】1页(P42-42)
【作者】韩同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67
【相关文献】
1.印度:在禁欲与纵欲之间 [J], 方刚;
2.印度:在禁欲与纵欲之间 [J], 方刚;
3.纵欲与禁欲——海派小说研究 [J], 韩冷
4.禁欲与纵欲──中西古典小说英雄模式成因论 [J], 周旋
5.性生活误区——纵欲与禁欲 [J], 闻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养生的六对矛盾纵欲与禁欲(1)
中医养生的六对矛盾纵欲与禁欲(1)
中医非常讲究辨证施治--辨别病人不同的证候,然后才能对症下药。
注意,这里讲的是“证”,而不是“症”。
证,是证候,是系统掌握中医学、经验丰富的中医师在对病人一系列特征进行全面分析、归纳之后抽象出来的病人状态,是病人与环境之间、脏腑之间、经络之间、气血津液之间关系紊乱的综合表现,并不是病人表面的症状。
1、纵欲与禁欲
历代帝王多不长寿,与其恣情纵欲有关。
唐代名医孙思邈说:“恣其情欲,则命同朝露也。
精少则病,精尽则死。
”明代《养生八笺》中说:“阴阳好合,接御有度可以延年。
”
美国研究人员对600人所作的调查发现:上了年纪的人维持积极的性生活,有助于长久地保持他们的活力和较强的记忆力。
如果老人放弃性关系,他们的智力就会很快衰退。
显然,纵欲伤身,禁欲也有害健康,节欲无疑是最佳的选择。
2、多睡与少寐
古代养生家认为“少寐乃老年人大患”。
有人提出“睡眠养生论”,认为睡眠好可以延长寿命,但并不是睡得越多越好。
美国心脏病学会研究发现,每晚睡10小时的人比仅仅睡7小时的人,因心脏病死亡的人数高一倍,因中风而死亡的人数高三倍半。
民谚说的“早睡早起,没病惹你”是有道理的。
睡眠不足对身体有害,不仅影响工作学习,而且影响身心健康,引发各种疾病。
但同样睡眠过多也有害。
睡眠过多,身体各样机能呆滞,久之必致病。
可见睡不可缺但也不可贪。
传统文化与禁欲及论文评价(心理学论文)
传统文化与禁欲内容摘要:禁欲思想产生的原因;文化与心理关系的研究方法;不同历史阶段欲想的个性特征;中国古代历史上禁欲思想的共性特征关键词:禁欲思想、社会角色、性及婚姻自由、封建统治环境对人的心理与行为具有普遍的制约作用,文化环境属于环境两大组成部分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中的人文环境,故而,传统文化对该时代甚至后代的人的心理都有着显著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在不同的传统文化发展阶段,人的心理也有着不同的特征。
由于不同时代的人的心理特征纷繁复杂,在这里我只对不同文化发展阶段下人的心理自控(主要是禁欲思想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和讨论。
一、禁欲思想产生的原因世界是物质的,人的心理的自我控制与禁欲思想的产生也必有其物质原因。
归根结底,人的欲望与需求的无限性和物质财富的有限性之间无法解决的矛盾是心理自控产生的根本原因。
这一矛盾首先要求人在分配物质财富时必须适当克制自身的欲求,让出部分利益以满足他人的基本需要,从而缓和在与他人进行物质财富竞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促成以及巩固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最终实现社会关系的和谐融洽。
从另一个角度看,心理自控与禁欲也是由人类的社会属性决定的。
人是社会中的人,即人是群体型动物,在繁衍生息与物质财富的生产过程中,人类都离不开彼此,必须或多或少的借助他人的帮助,因此,在利益分配的过程中,必须采取适当的分配方式以尽力满足各方的诉求,最终维持集体的存在及运转,心理自控与禁欲便是在适应这一分配方式的过程中逐渐产生和完善的,在社会文化中,礼节、道德行为规范以及法律便是这种心理的外化表现。
如果人类没有这种社会属性,那么在物质财富的生产及分配过程中人类个体便不需要关注他人的利益诉求,因此只需无限制的争夺和竞争,就不用适当地克制私欲以求社会的和谐稳定。
下面,我将从中国历史上不同阶段的主流思想文化对该时代的人的心理自控进行简要的分析。
二、文化与心理关系的研究方法文化心理学研究文化对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影响,是一门研究个体与社会、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学科。
中西文化析论4节制与放纵
节制与放纵:中西文化析论之四中西, 文化, 原创-中国文化讲究的是节制,这种节制由自觉地自我节制和强行地外来节制构成。
自我节制由道德礼义来担负责任,靠的是个人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这种修身方式,靠的是仁义礼智信以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这种教化方式,前者属于完全自觉的方式,后者属于半自觉的方式。
外来节制由行政刑罚来担负责任,靠的是行政手段,靠的是刑罚制裁。
在这两种方式中,以自我节制为主,而以外来节制为必要的辅助。
节制什么呢?最重要的就是节制欲望。
“食”与“色”是与动物一样的“本性”,而不是人所应该止步的地方。
一个人要真诚合乎人的要求,必须符合道德礼义,否则这个人就等同于禽兽,甚至禽兽不如。
当这种道德礼义是发自内心的,而且不需要自我对自我的强制的时候,这个人就可以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超然境界,或者称为圣人的境界,此时的“人欲”与“天理”又没有了界限。
当这种道德礼义是通过自我的修养,而且自愿地以此来要求自己实行的时候,这个人就可以达到“贤人”的君子境界,此时虽然“人欲”与“天理”还没有完全统一起来,但是能够做到“存天理,灭人欲”,也是不可多得的了。
当这种道德礼义需要通过教化和半强制,因为畏惧刑罚而不得不被动遵守的时候,这个人就是普通人的现实境界,“人欲”经常与“天理”相冲突,甚至敌对,一旦一时控制不住“人欲”就会违背“天理”当道德礼义根本不能自觉遵守,甚至为了“人欲”的满足而有意违背“天理”的时候,也就是说不能自我节制的时候,为了保证社会的稳定和他人的生命和幸福,就不得不用行政手段和刑罚制裁了,这种人已经是邪恶的、害人的。
为什么要节制欲望?因为欲壑难填,一旦人们不断追求欲望的满足,就必然导致对自我他人和对外物的伤害。
所谓对自我的伤害,表现在因为欲望的追求而使自己陷入身心的紧张疲劳之中,患得患失,或者得到就欣喜若狂,失去就痛不欲生,因此烦恼不断。
所谓对他人的伤害,表现在人的欲望基本上是相同的,因此,一个人为了充分满足个人欲望时,必然会带来对他人欲望的影响甚至剥夺,由此导致利益的冲突,进一步引发欺骗甚至凶杀。
“纵欲”和“放纵欲望”与色欲有什么关系?
“纵欲”和“放纵欲望”与色欲有什么关系?色欲作为人类的本能之一,一直以来都具有着强大的驱动力。
而纵欲和放纵欲望,作为色欲的表现形式之一,则在某种程度上与色欲息息相关。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解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社会文化视角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看,纵欲和放纵欲望与色欲的关系紧密相连。
在某些文化中,色欲常被视为不良的行为,需要加以约束。
然而,在另一些文化中,色欲被认为是自然而然的,并且允许个体自由发展、释放自己的欲望。
在这种情况下,纵欲和放纵欲望被视为一种对自我真实感受的追求。
二、个体心理视角从个体心理的角度来看,纵欲和放纵欲望与色欲的关系在于满足个体的欲望和愉悦感。
人们常常将纵欲与享受联系在一起,通过纵欲来满足内心的欲望,获得身体上和精神上的满足感。
而放纵欲望则更多地强调个体对欲望的无拘无束,主张自由自在地追求自身的快乐。
三、道德伦理视角从道德伦理的角度来看,纵欲和放纵欲望与色欲关系紧密,但未必是积极的关系。
在道德伦理中,过度的纵欲和放纵欲望常被视为道德败坏的表现,被视为失去自我节制和规范的行为。
在这种视角下,个体需要通过自律与约束,将欲望合理地引导,以避免对个人和社会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在生活中,纵欲和放纵欲望无法完全与色欲切割开来。
我们需要正视色欲的存在,并在恰当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来进行欲望的管理。
理性、自律和审慎是对待色欲的关键,让我们在欲望的浩荡长河中找到合适的平衡点。
综上所述,“纵欲”和“放纵欲望”与色欲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
在不同社会文化、个体心理和道德伦理的视角下,其含义和意义也有所不同。
我们需要在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前提下,审慎对待自身的欲望,并选择适当的方式来管理和发展自己的色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纵横:在禁欲与纵欲之间文化纵横:在禁欲与纵欲之间作者:叶知秋发表时间:2012-08-14评价得分:暂无查看评论在禁欲与纵欲之间:一种快乐的保守主义通过婚姻的治理婚姻是人类最小的价值单位。
婚姻的善恶决定着社会的善恶,而不是相反。
婚姻秩序是国家和社会秩序的基础,而不是相反。
婚姻观的变迁决定着人们的性爱观,而不是相反。
人们往往误以为,是情欲的变化,决定着性道德的变化。
事实上,我们的性欲,包括性的能力和欢愉,并不比两千年前的男女更茁壮。
人类的情欲平均分布于不同的世代,世界历史中并没有一张情欲的K线图,而只有善恶观念的K线图。
因此,并不是我们的性影响了我们的婚姻观;而是我们的婚姻观影响了我们的性。
20世纪激进革命的途径和结果之一,是在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地摧毁了传统的家庭价值。
其一,宗族、乡绅、社区及宗教、文化等民间团体的消亡,掐断了婚姻与社群的有机联系。
其二,通过对性关系的审查,将每个家庭直辖于一个权力体系。
最近30年,这一笼罩于婚床之上的权力体系逐渐消失的同时,婚姻的社会性向度也几乎消失殆尽了。
在一个缺乏宗教和社群的“无社团的社会”中,一种极端个人主义的婚姻观,一种亢奋的个人主义的性爱观的形成,几乎是必然的。
从城市到乡村,从中老年到年轻人,从高官到民工,婚外情、婚前性关系和高离婚率,在几乎所有社会阶层中均质地扩散。
这一废墟般的画面,并不仅仅反映商业时代和西方性解放的传播,也指向“国家”这一在半个多世纪以来主宰婚姻的合法性来源、偶像的逐渐退场,从而所带来的婚姻观的混乱和婚姻价值的虚空。
这是一副在道德上令人恶心的拼图。
一方面,在婚姻之外,中国拥有性产业的发达,性自由的泛滥,肆无忌惮的堕胎广告,和影视分级制度的缺失。
另一方面,在一种“泛政治”的现实中,性的价值继续受到制度性的羞辱。
吴飞在《当代中国婚姻的价值缺位》(《文化纵横》2011年2月刊)中,评论《婚姻法》“司法解释三”。
文中提出一个核心命题,即“我们为什么结婚”?司法解释三表明,婚姻的结合可以不再包含财产的结合。
婚姻甚至下降为一种低于个人合伙关系(无限连带责任)的契约类型。
中国的最高法院已失去了对婚姻的价值立场。
吴飞说,中国古人结婚,为了延续家族,生养众多,要对祖先和后代负责。
西方人结婚,“是为了荣耀上帝,完成上帝颁布的诫命”。
但当代国人,不但在社会舆论风潮上,而且在法律秩序的基本观念上,都正在失去对“我们为什么结婚”的、一个肯定而快乐的回答。
通过婚姻的信仰英美的保守主义思想,起源于新教内部的圣公会对清教运动的反对,及新教外部的对法国大革命的反对。
有学者认为,对宗教传统和家庭价值的极端重视,是保守主义的基本特征(刘军宁:《保守主义》,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罗杰·斯克拉顿在他的《保守主义的含义》中,将英国圣公会的理查德·胡克(《教会政制法规》,Of the Laws of Ecelesiastical Polity,1597),和《法国大革命反思录》(中译本为《法国革命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的作者柏克,视为近代保守主义在宗教传统中的起源。
当法国大革命的左翼思想,将国王和王后送上断头台,没收教会的财产,剥夺神父对婚姻的祝福,改由政府登记来接管婚姻的合法性时,柏克浓墨重彩地写道:“欧洲的光荣已经永远消失了。
”保守主义的婚姻观看重婚姻的神圣性。
或者说,保守主义视一男一女的婚姻,是对某种共同体的信仰价值的委身,而不只是私人之间肉身的结合。
如果我们承认,婚姻是异性之间最独特的一种关系。
那么,婚姻的独特性便决定着人类性爱的独特性。
或者说,婚姻的意义便决定着性爱的意义。
在当代中国,人们对性的态度是矛盾的。
一方面,社会日趋认同、接受婚姻之外的性自由,即性关系仅仅基于两个成年人的临时协议。
这等于将性关系定义为一种无合同期限、无违约责任的轻微民事关系。
但另一方面,人们进入婚姻时,依然渴望某种“天长地久”的未来,依然对教堂般的婚礼,对婚纱、戒指、诗班和誓言,对任何一种庄严、神圣的氛围充满某种说不清楚的憧憬。
同时,人类情感中最独特、最根深蒂固的“嫉妒”,即对独一、长久及不变的异性之间的情感和身体的结合,有着强烈的、与动物迥异的排他性要求。
一些正在形成的“政治正确”的性观念,企图从事一种类似于革命的宏伟叙事,就是重新分配中国人对性爱的反应模式,以人们在婚姻之外的性快乐为诱饵,去交换人们心灵深处的渴望和情感深处的“嫉妒”。
然而,任何有过婚恋经历的人都会承认,在男女之间,嫉妒的力量甚至比性欲本身的力量更强烈而持久。
因为嫉妒本身就是性的一部分。
与其说性自由是合乎人性的,不如说嫉妒比滥交更合乎人的天性。
事实上,没有强烈嫉妒心的性爱,便与动物无异,亦不可能带来强烈的心灵满足。
在基督教传统中,“嫉妒”不但是一种普遍而深刻的人类经验,也是婚姻神学的一个基本主题。
在《圣经》中,耶和华上帝称这种嫉妒为“忌邪”。
即对独一的、矢志不移的关系的要求。
上帝称自己是“嫉妒(忌邪)的上帝”。
“嫉妒”用来表达上帝与他的百姓之间唯一和忠贞的关系。
因此,从《旧约》到《新约》,都以“婚姻”的比喻来形容上帝与人类在盟约中的结合。
换言之,“你是我的唯一”,同时是人类信仰生活和婚姻生活的基本公式。
爱在本质上是忌邪的,换言之,爱在本质上是宗教性的。
一个社会如果缺乏高于国家、独立于国家的宗教信仰,当国家要求公民说“你是我的唯一”时,就构成了专制主义;当一个人对不是自己丈夫或妻子的人说“你是我的唯一”时,就构成了淫乱。
涂尔干在《乱伦禁忌及其起源》中,有力地论述了婚姻的神圣性(宗教性)传统。
他说:有关家庭生活的一切均受到义务观念的支配,我们与弟兄、姊妹和父母的关系,全都由道德加以规定。
这是一张义务之网,如果我们能够恰当地见容其中,那么我们就能够愉快地履行这些义务。
在此,爱不仅仅是私人情感的自发冲动,在一定程度上,爱是一种责任。
家庭成员会深深地感受到,尽管他们之间是平等的,但他们彼此的情感不仅仅依赖于、甚至基本上并不依赖于他们各自的优点,而主要是取决于某种高于他们并支配着他们的力量。
……家庭使这些关系带上了一种独特的印记,提升到了那些个体之间的简单关系之上。
直到今天,家庭之所以和从前一样,总是具有某种宗教性质,也正是由于这个缘故。
人们对家庭始终不渝地充满了宗教之情,其原因就在于家庭是学习尊敬的学校,而尊敬又是最重要的宗教情感。
此外,家庭也是全部集体生活及纪律的神经。
……性关系的自由倾向于排除所有的义务和规则,两个人的兴趣和肉身的欢愉几乎就是支配的法则。
然而没有义务和规则之处,就必然没有道德。
而且,凡是不能充分体现义务观念和道德约束的人类活动领域,都将给毁灭性的放纵敞开道路。
所以,男女之间在婚姻之外的相互引诱及由此造成的后果,往往表现为一种对道德的威胁,这是毫不奇怪的。
上帝为什么创造性欲有一种辩解,称婚前的性自由,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与对家庭价值的保守分开。
一旦结婚,人们便会收拾野心,斩断过去,成为忠诚的丈夫或妻子。
所以,反而要在进入婚姻之前,多多享受过期作废的爱情。
这种“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自欺欺人,不值一辩,也经不起人生经验和田野调查的检验。
最重要的是,保守主义的性爱观与性解放主义的分野,在于人类的性欲望及其满足形式,是不是特定的?保守主义相信,婚姻是唯一合法的、满足性欲的方式。
但性解放主义认为,满足性欲望的方式是人类在文化中发明的,因此是多元和变动的。
然而,一旦否定人类的性欲望及其满足有特定的形式,性道德便不复存在。
换言之,人类就只有一般性的契约道德(两个成年人的同意),而没有特定的性道德。
也就是说,道德对两个成年人做爱的要求,并不会超过对两个人一起吃饭、扫地或购物的要求。
这显然是对性关系的贬低,而不是高举。
当人们认为性爱没有独特的道德性时,人们也就无法从性爱中获得独特的满足和快乐。
无论人们怎样竭力将性爱的道德意义等同于吃饭、喝水;但性在人际关系中的独特、显赫和隐秘的地位,却无法被抹杀。
在禁欲的传统和纵欲的道德(无道德)之间,新教伦理开出了一种“快乐的保守主义”,即一面是对性欲被造为人性的重要部分的肯定和赞美;一面是对人的罪性的警惕,而以婚姻中“忌邪”的结合为性关系的唯一合法的满足。
换言之,在保守主义的性爱观中,并不是肉体本身,而是上帝的创造和上帝的道德律,构成了性的快乐的源泉。
性关系的奥秘、美妙和独特,在于人们不能在性关系中容忍另外一个异性,在所爱之人的生命和身体上占据与自己同等的地位。
禁忌的存在,也许并不会对每一次性结合造成生理性影响。
但禁忌的存在,即对一种“忌邪的”、排他的、及获得保证的生命地位的安全感的供应,却是一男一女在性关系中获得心灵满足的前提。
甚至我们可以这样说,没有道德,就没有真正的性满足。
一位当代著名的福音派神学家约翰·派博甚至宣称,有信仰的人才能真正享受性的愉悦。
因为性欲是上帝单单赐给“凡感谢着领受”的儿女们的。
他说,“尽管世人可能会因为我们宣称圣经能帮助我们最大限度地享受性生活而笑掉大牙”,但事实上,没有感恩就没有性满足。
对美善和恩典的信心,才是真正的性欢愉的奥秘。
这不是道貌岸然的、反性欲的道德主义,而是一种“快乐的保守主义”。
在凡发生性关系的男女之间,都曾经和将要充满伤害、冲突甚至背叛。
痛苦是两性关系的常态,一如欢愉。
虚空也是两性关系的常态,一如满足。
人们只要考虑到这一点,就会发现鼓吹性自由的理论,其实是一种鸵鸟政策。
一旦面对人类最亲密关系中的彼此伤害,那些性自由的观念便不能不要求每个“自由”的人自由地回到一个人的房间去舔伤口。
换言之,性自由也意味着一种伦理责任。
即自己对自己负责,彼此纠缠的肉体一旦分开,你就成为宇宙中孤绝的个体。
这不是一种快乐的自由主义,而是一种残忍的左翼伦理。
如果性欲是人性的重要组成,性欲便与整个人的存在结构密不可分。
性欲在本质上涉及另一个人,即渴望与另一个人的身体结合。
也唯有与一个异性的身体结合,才能真正得到满足。
因此,性在价值上并不只是私人的,而是社会性的。
如果考虑到人类的“生养”和延续,性欲及其满足方式甚至是国度性的。
保守主义与性解放主义的另一个分野便在于,保守主义认为,性欲在本质上涉及一位异性,因此,性意味着自我中心和性别中心的破碎。
而性解放主义却认为,性自由乃是对自我中心的肯定。
后者的利己主义的倾向,使个人的性欲满足沦为“非道德事件”。
对另一个身体的欲望,使另一个身体的主人沦为“我的身体”的奴仆。
换言之,性产业的实质是一种奴隶制度。
当知识分子们以“个人主义”的名义认同性欲的满足没有特定的条件和方式,没有超出“两个成年人的同意”的道德要求时,他们就恰恰否定和羞辱了“个人主义”的价值。
即将性欲的对象客体化,使满足我们性欲的那个人(无论其是否同意),成为在个体价值上低于我们的那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