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游高粱桥记(董晓可) (1)

合集下载

游记小品两篇《游高粱桥记》(袁宏道)《游高粱桥记》(袁中道)

游记小品两篇《游高粱桥记》(袁宏道)《游高粱桥记》(袁中道)

游记小品两篇《游高粱桥记》(袁宏道)《游高粱桥记》(袁中道)第一篇:游记小品两篇《游高粱桥记》(袁宏道)《游高粱桥记》(袁中道)游记小品两篇教学目标:1、了解袁宏道、袁中道的有关文学知识。

2、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3、学习作者运用比喻写景、借景抒情的方法。

学习借鉴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

4、学习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培养科学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难点:学习作者运用比喻写景、借景抒情的方法。

学习借鉴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2、作者简介: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

湖广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人。

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

生性直爽,喜游山水。

万历十六年(1588)乡试中举。

翌年考进士落第,回乡与因公归里的胞兄宗道朝夕切磋学问。

万历二十年中进士。

万历二十三年出任吴县县令,不到两年,“一县大治”,“吴民大悦”。

但他厌恶官场陋习,曾七次上书辞职。

宰相申时行赞叹“二百年来,无此令矣!”获准离任后,遍游东南名胜,写下《虎丘记》、《晚游六桥待月记》等名篇。

万历二十六年(1598),再次入京,先后任京兆校官、礼部仪制司主事。

又作《满井游记》、《徐文长传》等名篇。

胞兄袁宗道辞世,他悲痛不已,告假归里建“柳浪馆”,栽花种柳、吟诗著文、参禅悟道、闲游山水达6年之久。

万历三十四年(1606),又入京任礼部仪曹主事,两年后调任吏部验封司主事,致力整顿吏治。

著名的《摘发巨奸疏》就作于这时。

万历三十七年,被派往陕西任主考官,次年春天获假南归,同年九月初六因病去世。

其文学主张的核心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强调文学要表现个性,道出真情,“一一从自己胸中流出”,随着时代前进,文学应不断创新。

传世的有诗歌1700多首,游记、书札、序跋、碑记、传状、日记、杂文等近600篇。

袁宏道《游高梁桥记》原文及译文

袁宏道《游高梁桥记》原文及译文

袁宏道《游高梁桥记》原文及译文《袁宏道《游高梁桥记》原文及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袁宏道《游高梁桥记》原文及译文袁宏道《游高梁桥记》原文及译文袁宏道原文高梁桥在西直门外,京师最胜地也。

两水夹堤,垂杨十余里,流急而清,鱼之沉水底者,鳞鬣皆见。

精蓝棋置,丹楼珠塔,窈窕绿树中。

而西山之在几席者,朝夕设色以娱游人。

当春盛时,城中士女云集,缙绅士大夫非甚不暇,未有不一至其地者也。

三月一日,偕王生章甫、僧寂子出游。

时柳梢新翠,山色微岚,水与堤平,丝管夹岸。

趺坐古根上,茗饮以为酒,浪纹树影以为侑,鱼鸟之飞沉,人物之往来以为戏具。

堤上游人,见三人枯坐树下若痴禅者,皆相视以为笑,而余等亦窃谓彼筵中人喧嚣怒诟,山情水意,了不相属,于乐何有也?少顷,遇同年黄昭质拜客出,呼而下,与之语,步至极乐寺,观梅花而返。

译文高梁桥在西直门外,是京城风景最优美的地方。

两条河夹着堤岸,垂杨柳蜿蜒了十余里,水流又急又清,鱼沉到了水底,鱼鳞和鱼鳍都看得清楚。

佛寺星罗棋布,红楼朱塔,在绿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的美丽。

而从西山为游人所设下的坐席上看到的景致早晚都不一样,仿佛是故意用来娱乐游人的一样。

当春意正浓时,城里的达官贵人,只要不是特别的没空都会来这里游览一番。

三月一号那一天,带着王袗和和尚寂子一起去游览。

当时的杨柳刚刚抽芽,山色雾霭冥蒙,水与河堤齐平,两岸音乐声不断。

盘腿坐在古树根上,把茶当作酒来品饮,绿树浪影好似劝人畅饮的音乐和锦帛一般,清清的水让我产生错觉,仿佛鱼在天上飞,鸟在水里游一般,人来人往,也好似这景致的一部分。

河堤上的游人看到我们三个人呆坐在古树上,像傻和尚一样,纷纷相视而笑。

而我们是在笑他们在这里设下宴席,喧嚣怒诟,和这美景丝毫不相衬,也不知乐从何来。

过了一会儿,遇到了同一年登科的黄炜,叫他下来,与他交谈了一会儿,步行到极乐寺观赏了梅花,接着就回家了。

2、袁宏道《湘湖》原文及翻译译文袁宏道《湘湖》原文及翻译袁宏道原文:①萧山樱桃、鸷鸟、莼菜皆知名,而莼尤美。

《游高粱桥记》译文

《游高粱桥记》译文

《游高粱桥记》译文(袁宏道)高粱桥在西直门外,是京城最优美的地方。

两条河夹着河堤,地上杨柳绵延十几里,水流湍急而清澈,沉在水底的鱼,鱼鳞鱼鳍都看得见。

佛寺像棋子一样分布,红楼珠塔,亭亭玉立在绿树丛中。

在坐席间望见的西山,早晚变换着色彩使有人赏心悦目。

每当春意浓盛的时节,城中的男男女女像云一样聚集(在这里),官僚、有地位的文人,如果不是忙得没有一点空闲,没有一个不到这个地方来的。

三月一日,我和书生王章甫,僧人寂子一同出去游玩。

那时,柳树梢头刚刚吐出新绿,山中蒙着薄薄的雾气,河水和堤岸平齐,两岸飘扬着音乐声。

我们双脚交叠坐在古树根上,把饮茶当做饮酒,以波纹树影来助饮,把鸟的飞翔,鱼的潜泳,人物的来来往往,当做演出来观赏。

堤上的游人看见我们三个人呆坐在树下像傻和尚似的,都互相看了看认为可笑。

而我们也私下认为,那些设席饮酒的人,喧闹怒骂,跟领略山水的情意,完全没有关联,有什么乐趣。

过了一会儿,遇到同忙登科的黄昭质拜访完客人出来,我喊他下来,和他说话,步行到极乐寺观赏梅花后返回。

《游高粱桥记》译文(袁中道)高粱桥原有一条清澈的带子般的河水,柳色绵延几十里,刚好天气比较晴好和暖,中郎拉我和王章甫一道前去游览。

那时市民都在疏通沟渠里的淤泥,(淤泥)堆积在路上,瘦弱的马不能前行,(我们一起)步行到西直门外。

这时已是三月间了,杨柳还没有发芽,冰稍微融化,(我们)靠近水便坐在枯柳下小酌。

交谈得刚刚畅快,暴风从北边袭来,尘土遮蔽天空,面对面看不见人,击中眼睛,冲进嘴里,嚼着有声响。

冰冻的树枝被刮落,古老的树木在号叫,乱石相互撞击。

寒气刺骨,我们一起戴上貂皮帽子,穿上厚皮袄,来抵挡寒冷,可是还不能忍受,就急忙返回。

已经黄昏时分,我们还在沟渠间狼狈不堪,经历百般辛苦才到达住所,做到三更时,嘴里含的沙子还在。

哎!江南的二三月,草色青青,城乡杂花烂漫,风和日丽,初春已能郊游,为什么京城的苦况到这般境地,如果不是很不得已,而风尘仆仆来到这里,我看是很荒谬的。

游高梁桥记 袁中道

游高梁桥记 袁中道
当作浪纹树影以为侑同上人物之往来以为戏具同上皆相视以为笑连词而着重裘以敌之用来之字用法?鱼之沉水者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西山之在几席者同上与鸟之飞沉助词的人物之往来同上忽而下与之语代词代人中目塞口嚼之有声代词中目塞口嚼之有声代词代指人何京师之苦之此助词的着重裘以敌之代词代指寒冷舍水石花鸟之乐助词的而奔走烟霾沙尘之乡同上书之所以志予之嗜进而无耻同上京师最盛之地也句末语气词表说明代指人也?京师最盛之地也句末语气词表说明未有不一至其地者也同上于乐何有也语气词表确认也吾见其舛也语气词表说明也吾见其舛也语气词表说明为官职也同上然则是游也宜书表示同样颠倒而无计算也表语气而?而西山之在几席者连词转折步至极乐寺观梅花而返连词顺承连接着重裘以敌之而犹不能堪连词表转折而飚风自北来连词表转折且贵夫人所以不得已而居是者连词修饰连且贵夫人所以不得已而居是者连词修饰连接游客山人所以不得已而至是者同上屡求而不获连词表转折而家有产业可以糊口连词转折而奔走烟霾沙尘之乡连词表转折流急而清并列连词呼而下连词修饰连接2翻译下列句子1杨柳尚未抽条冰未泮
注意语气 注意语调 注意语速
品读课文
1、你从作者的描写中看到了哪 些景物?作者笔下高梁桥春天的风 景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作者为什么把京都春天的环 境描写得如此恶劣?这表现了作者 怎样的思想感情?
拓展延伸
假如你是袁中道,出游高梁 桥时风和日丽,又会看到什么样的 景色,请你展开丰富的想象,用自 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 京师最盛之地也(句末语气词,表说明) 未有不一至其地者也(同上) 于乐何有也(语气词,表确认) 也 吾见其舛也(语气词,表说明) 为官职也(同上) 然则是游也宜书(表示同样) 颠倒而无计算也(表语气)

• 而西山之在几席者(连词,转折) 步至极乐寺观梅花而返(连词,顺承连接) 着重裘以敌之,而犹不能堪(连词,表转折) 而飚风自北来(连词,表转折) 且贵夫人所以不得已而居是者(连词,修饰连 接) 游客山人所以不得已而至是者(同上) 屡求而不获(连词,表转折) 而家有产业可以糊口(连词,转折) 而奔走烟霾沙尘之乡(连词,表转折) 流急而清(并列连词) 呼而下(连词,修饰连接)

游高梁桥记

游高梁桥记
1、高梁桥在西直门外,京师最胜也。 2、鱼之沉水底者,鳞鬣皆见。 3、鱼鸟之飞沉,人物之往来,以为戏具。 4、而余等亦窃谓彼筵中人,喧嚣怒诟,山情
水意,了不相属。
欣赏美景 体会情感
1、作者对高粱桥景色总体印象是怎样的? 2、描写了哪些景物?你喜欢哪些语句?说一
喜欢的说理由。 3、置身于风景这么优美的大自然在中,作者 一行人游览观景时的行为是怎样的呢?你能 从中品出作者的内心情感吗?
游高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 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 湖广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人。 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公安三袁” 为“公安派”的创始者。 袁宏道一生创作了大量山水游记, 文学观点上主张创作要充分发挥自己 个性,不要从人脚跟,要“独抒性灵, 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 不肯下笔”。在这篇文章中,就体现了 作者的这一主张。
学习目标:
1、流畅朗读课文,理解文意,积累掌握重点
文言词句。
2、欣赏大自然美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而西山/之在几席者,朝夕设色/以娱游人。
而余等/亦窃谓/彼筵中人。 见三人枯坐树下/若痴禅者。

朝夕设色以娱游人 浪纹树影以为侑
西山之在几席者 鱼鸟之飞沉

请翻译下列句子
(温馨提示:句子翻译要遵循“留、换、 删、补、调、组”的原则。)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 ——杜耒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欧阳修
经典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瑰宝,它博大精 美,希望孩子们能够贯古今诵国学经典,传 承中华之精华。

八年级游高梁桥记知识点

八年级游高梁桥记知识点

八年级游高梁桥记知识点在八年级的语文学习中,《游高梁桥记》是一篇值得深入探究的文言文。

下面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这篇文章的知识点。

一、作者与背景《游高梁桥记》的作者是袁宏道。

袁宏道是明代文学家,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史称“公安三袁”。

他们在文学创作上提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主张。

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与作者的生活经历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

作者在游玩高梁桥时,将自己的所见所感记录下来,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以及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二、字词解释1、“高梁桥水,从西山深涧中来,道此入玉河。

” 中“道”:动词,取道,经过。

2、“两水夹堤,垂杨十余里,流急而清,鱼之沉水底者,鳞鬣皆见。

” 中“鬣”:指鱼颔旁小鳍。

3、“精蓝棋置,丹楼珠塔,窈窕绿树中。

” 中“精蓝”:佛寺。

4、“而飚风自北来,尘埃蔽天,对面不见人,中目塞口,嚼之有声。

” 中“飚风”:暴风。

“中目”:吹入眼中。

三、句子翻译1、高梁桥水,从西山深涧中来,道此入玉河。

译文:高梁桥下的河水,从西山深谷中流淌过来,经过这里流入玉河。

2、两水夹堤,垂杨十余里,流急而清,鱼之沉水底者,鳞鬣皆见。

译文:河水两岸被堤坝夹着,堤上有十余里的垂杨柳,河水又急又清,鱼儿沉在水底,鱼鳞和鱼鳍都能看得清楚。

3、精蓝棋置,丹楼珠塔,窈窕绿树中。

译文:佛寺星罗棋布,红楼朱塔,在绿树的映衬下显得幽深而美丽。

4、而飚风自北来,尘埃蔽天,对面不见人,中目塞口,嚼之有声。

译文:然而暴风从北面吹来,尘土遮蔽了天空,对面看不见人,吹入眼中塞满了嘴巴,嚼起来发出声响。

四、文章内容理解1、作者的游踪作者先写高梁桥的河水,然后描写了堤上的垂杨、水中的鱼儿,接着写了河边的佛寺、红楼朱塔,最后写了暴风袭来的情景。

2、写景手法(1)动静结合:如“流急而清,鱼之沉水底者,鳞鬣皆见。

” 河水的流动是动态,鱼儿沉在水底是静态,动静相映成趣。

(2)远近结合:作者先写远处的西山深涧,再写近处的堤岸杨柳、河中鱼儿等。

《极乐寺纪游》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极乐寺纪游》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极乐寺纪游》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袁宗道高梁桥水(1),从西山深涧中来(2),道此入玉河(3)。

白练千匹(4),微风行水上(5),若罗纹纸(6)。

堤在水中,两波相夹,绿柳四行,树古叶繁(7),一树之荫(8),可覆数席(9),垂线长丈余(10)。

岸北佛庐道院甚众(11),朱门绀殿(12),亘数十里(13)。

对面远树,高下攒簇(14),间以水田(15)。

西山如螺髻(16),出于林水之间(17)。

极乐寺去桥可三里(18),路径亦佳,马行绿荫中,若张盖(19)。

殿前剔牙松数株(20),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21),大可七八围许(22)。

予弟中郎云(23):“此地小似钱塘苏堤(24)。

”予因叹西湖胜境入梦已久(25),何日挂进贤冠(26),作六桥下客子(27),了此山水一段情障乎(28)!〔注释〕(1)高梁桥:北京西直门外高梁河上所架设的桥。

(2)西山:北京西郊名胜,是太行山支脉,众山连接,山名很多,总名为西山,又名小清凉。

涧(jian):夹在两山间的流水。

(3)道:道路; 这里作动词用,是取道、流经的意思。

玉河:水源出自北京市西北玉泉山下,流为玉河,汇成昆明湖。

出而东南流,环绕紫禁城,注入大通河。

(4)练:白色的熟绢。

(5)行:经历,引伸为吹过。

(6)罗纹纸:一种表面有着象质地轻软的罗那样的椒眼纹的纸。

(7)叶繁:树叶茂盛。

(8)荫(yin):树荫。

(9)覆(fu):遮盖,掩蔽。

(10)垂线:下垂的柳丝。

(11)佛庐:佛寺。

道院:道观,道教的庙宇。

(12)朱门:红漆门。

绀(gan):天青色,深青透红之色。

绀殿:绀色的佛、道殿宇。

(13)亘(gen):连接。

(14)攒(cuan):聚集。

簇(cu):丛聚。

(15)间(jian):隔。

(16)髻(ji):把发挽在头顶上打成的结。

螺髻:螺壳状的发髻。

(17)出:显露。

(18)去:距离。

可:大约。

(19)盖:伞。

张盖:打伞。

(20)剔(ti)牙松:针叶象牙签一样的松树。

游记小品两篇《游高梁桥记》

游记小品两篇《游高梁桥记》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拓展阅读 《游记小品两篇》(1课时)课前预习:1、了解作者的有关知识。

2、积累重点的文言词语,理解文章的内容。

相关课程标准:“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 理清思路 理解、分析主要内容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教学目标:1、积累掌握重点文言字词2、学习和借鉴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3、比较体会作者的情感。

评价任务:1、朗读全文 积累文言文的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再次阅读课文 把握文章主旨。

,3、体味作者情感,学习通过景物表现特殊情趣心境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多媒体展示高梁桥的照片)同学们,这是何处?你知道吗?(不知道)这是北京西郊的高梁桥,明清时这儿是一处胜景,长河似玉带,白桥跨碧水,绿荫藏酒肆。

文人雅士,常聚于此,吟诗论技。

明代诗人朱茂瑞吟诵:“高梁河水碧湾还,半入春城半绕山。

”乾隆帝赋诗:“凤城北转石桥边,秋水澄泓可放船。

”在他们的笔下,高梁桥景美怡人。

然---正是这一景致在兄弟二人心中却呈现不同的观感,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下面我们就一起感受一下。

(板书:《游高梁桥记》)(二)、检查课前预习1、作者和“公安派”袁宏道:(1568——1610) 明代文学家 字中郎 号石公。

湖广公安 今湖北省公安县人。

与兄宗道、弟中道 并称三袁 为“公安派”的创始者袁中道:(1570——1623) 字小修 湖广公安 今属湖北 人。

万历进士 官南京吏部郎中。

与兄宗道、宏道并称三袁 同以公安派著称。

有《珂雪斋集》。

2、文言词语:鳞鬣(liâ)窈窕(yǎotiǎo)几席(jī)缙绅(jìn shēn)趺坐(fū)痴禅者(chán)筵中人(yán)烟霾(mái)喧嚣怒诟(xiāo gîu)了不相属(zhǔ)岚(lán)侑(yîu)茗(míng)羸马(lãi)微泮(pàn)飚风(biāo)舛(chu ǎn)邸(dǐ)砾砾(lìlì)(三)感知课文内容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内容。

游高粱桥记

游高粱桥记

合作研讨
1袁氏兄弟的两篇游记有什么不同之处? (速读课文,从景物特点、游玩经历、抒发 感慨等说一说。) 2袁氏兄弟的两篇游记,写的是同一个 地方景致,同一种季节月份,却有不同的观 感和取舍,这是为什么?
小结 从这两篇游记中, 你受到哪些写作上 的启发?
而西山之在几席者(连词,转折) 步至极乐寺观梅花而返(连词,顺承连接) 着重裘以敌之,而犹不能堪(连词,表转折) 而飚风自北来(连词,表转折) 且贵夫人所以不得已而居是者(连词,修饰连接) 而 游客山人所以不得已而至是者(同上) 屡求而不获(连词,表转折) 而家有产业可以餬口(连词,转折) 而奔走烟霾沙尘之乡(连词,表转折)
传说中,高梁桥的得名,是因为当年刘伯温奉命修 建京城,把好山好水全部搬到了北京。因此惹怒了掌 管水系的龙神。龙神在大怒中将全城的水偷走。刘伯 温发现后立即派手下名为高亮的大将追赶。在擒获返 回的途中,龙神挣断绳索逃跑。临跑前还将装水的水 车推入长河。高亮怕皇帝怪罪,跳入长河。从此他跳 河的那座桥谐他名字之音,称为高梁桥。
流急而清(并列连词) 呼而下(连词,修饰连接)
于是 于是三月中
仆仆于是
所以不得已而居是者 所以志予
翻译句子
1、两水夹堤,垂杨十余里,流急而清,鱼 之沉水底者,鳞鬣皆见。 2、茗饮以为酒,浪纹树影以为侑,鱼鸟之 飞沉,人物之往来,以为戏具。 3、非甚不暇,未有不一至其地者也。 4、谭锋甫畅,而飚风自北来,尘埃蔽天, 对面不见人,中耳塞目,嚼之有声。 5、书之所以志予之嗜进而无耻,颠倒而无 计算也。
初读课文: 读准字音 读准节奏
读准字音
鳞鬣 窈窕 几席 微岚 趺坐 相属 茗饮 侑 筵 怒诟 羸 偕 泮 飚 舛 霾 嗜
再读课文:
疏通文意 积累字词

《游高粱桥记(袁宏道)》教案一等奖(北师大八年级上册)

《游高粱桥记(袁宏道)》教案一等奖(北师大八年级上册)

观察学生的表现:及时 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的问题和困难,调整教 学策略和方法。
作业完成情况:通过 批改作业,了解学生 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针对问题进行有针对 性的辅导。
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 方法:根据学生的表 现和作业完成情况, 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 方法,确保教学效果。
鼓励学生积极反馈: 鼓励学生积极反馈学 习情况和问题,及时 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
课文结构分析:从文章结构和写作手法两个方面,分析《游高粱桥记》的独特之处,如段落安排、 叙述方式、描写手法等。
重点词句解析:选取文中的一些重点词句,进行解释和赏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和 作者表达的情感。
重点字词: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如“游”、“观”、“赏”等。 翻译句子:将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翻译,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词汇拓展:拓展与课文相关的词汇,增加学生的词汇量。 语法点讲解:讲解课文中的语法点,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
翻译作业: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翻译情况,包括对原文的理解、表达和流畅度等方面进行评 价。
写作作业:检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对课文的理解、分析和表达等方面进行评价。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听讲、思考、回答问题等方面进行评价。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参与度、贡献度等方面进行评价。
• 背景介绍:本文写于明代万历二十三年(1595)作者游高粱桥时,正值他罢官归里、游览胜地之时。 课文内容 及结构分析
• 课文内容及结构分析
• 文章记叙了作者游览高粱桥的所见所闻所感,以时间为序,先写景物,再写人物活动,结构清晰。
• 重点描写了高粱桥及其周围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展现了明代北京的历史风貌。 重点字词解释及翻译

八年级语文上册 《游高梁桥记》教学课件 北师大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游高梁桥记》教学课件 北师大版

诵读课文
读准字音 注意停顿 理解文意
你能读准吗?
léi pàn biāo chuǎn
羸马

微泮
lì lì
飚风
i

zhuó qiú
貂帽

烟霾
着重裘
牛刀初试
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横线的字。
委积道上 谭锋甫畅 着重裘以敌之 而犹不能堪 堆积 同“谈”,言 谈 穿 抵挡 忍受
拓展延伸
假如你是袁中道,出游高梁 桥时风和日丽,又会看到什么样的 景色,请你展开丰富的想象,用自 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板书设计
游高粱桥记 京师表示悔恨和无奈 回忆江南春景做对比 求官未获,心情苦闷 热爱安定生活 厌烦仕途追求

• 高梁桥原有一条清澄的袋子般的河水, 柳色绵延几十里,刚好天气比较晴好 和暖。中郎拉我和王漳浦一道前去游 览。那是市民都在疏通渠道的淤泥, 淤泥堆积在路上,瘦弱的马无法行走, 我们步行来到西直门外。

• 这时已是三月中旬,柳树还没有发芽,冰刚刚 融化,我坐在靠近水边的枯柳树下喝酒。交谈 的刚刚畅快的时候,暴风就从北而来,灰尘遮 天,就连对面的人都看不到。沙石击中眼睛, 堵塞口鼻,嚼一嚼就能发出响声。冻住的树枝 被吹落,古树呜呜号叫,乱世击打。十分寒冷, 一起带上貂皮帽,穿上厚皮袄用来抵挡暴风然 而仍不能忍受,于是就急忙回家。到黄昏时, 十分狼狈地走在沟渠间,历经千辛百苦才到家, 坐到半夜,口中还有碎沙。
如果、假若 苟非大不得已 形容旅途劳顿的样子 而仆仆于是 书之所以志予之嗜进而无耻 通“识(zhì)”,记 着迷于仕途钻营
2、翻译下列句子
(1)杨柳尚未抽条,冰未泮。
杨柳还没有发芽,冰已经有些融化。 (2)冻枝落,古木号,乱石击。 冷冻的树枝刮落,苍老的树木呼 号,乱石相互撞击。 (3)屡求而不获,其效亦可睹矣。 多次求官却得不到,效果也是可 以看得见的。 (4)予以问予,予不能解矣。 我问自己,我也无法解释了。

八年级游高梁桥记教学设计

八年级游高梁桥记教学设计

八年级游高梁桥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

(2)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重点段落。

(3)学习作者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默读、精读等多种阅读方式,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和作者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作者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对人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理解文章大意。

(2)学习作者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笔下高梁桥一带的美景。

2、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2)引导学生将文中的写景方法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文意,感受文章的韵律美。

2、讲解法对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式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4、点拨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大自然的美景无处不在。

今天,让我们跟随一位古人的脚步,一起去游览一处美丽的地方——高梁桥。

(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理解文意。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倾听,指出朗读中的错误。

(三)疏通文意1、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课文,遇到不懂的字词和句子,做好标记。

2、各小组派代表汇报翻译情况,教师针对重点字词和句式进行讲解。

(1)重点字词:①两水夹堤:夹,在两旁。

②茶铛:铛,平底锅。

③窈窕:幽深的样子。

④趺坐:盘腿而坐。

(2)重点句式:①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于时”)② “而西山之在几席者,朝夕设色以娱游人”(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而在几席之西山者,朝夕设色以娱游人”)(四)研读课文1、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高梁桥一带的景色的?明确:作者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作顺序,依次描写了高梁桥、水、堤、柳、茶馆、佛阁等景物。

_游高梁桥记

_游高梁桥记

翻译
高粱桥在西直门外,是京城景色最漂亮的中央。两条河 夹着堤岸,垂杨柳蜿蜒了十余里,水流又急又清,鱼沉到了水底, 鱼鳞和鱼鳍都看得分明。梵刹鳞次栉比,红楼朱塔,在绿树的映 托下显得非分特别的斑斓。而从西山为游人所设下的坐席上看到 的精美迟早都纷歧样,似乎是成心用来文娱游人的一样。当春意 正浓时,城里的达官贵人,只需不是出格的没空城市来这里旅游 一番。 三月一号那一天,带着王袗和僧人寂子一同去旅游。 那时的杨柳方才发芽,山色雾霭冥蒙,水与河堤齐平,两岸音乐 声不时。盘腿坐在古书根上,把茶看成酒来品饮,绿树浪影恰似 劝人畅饮的音乐和锦帛普通,清清的水让本人发生错觉,似乎鱼 在天上飞,鸟在水里游普通,人来人往,也恰似这景色的一局部。 河堤上的游人看到本人们三小我呆坐在古树上,像傻僧人一样, 纷繁相视而笑。而本人们是在笑他们在这里设下宴席,喧哗怒诟, 和这美景涓滴不相衬,也不知乐从何来。过了一会儿,碰到了统 一年及第的黄炜,叫他下来,与他扳谈了一会儿,步行到极乐寺 欣赏了梅花,接着就回家了。
微泮
lì lì
飚风


diāo


பைடு நூலகம்砾砾
mái

zhuó qiú
貂帽

烟霾
着重裘
牛刀初试
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横线的字。
委积道上 谭锋甫畅 着重裘以敌之 而犹不能堪 堆积 同“谈”,言 谈 穿 抵挡 忍受
如果、假若 苟非大不得已 形容旅途劳顿的样子 而仆仆于是 书之所以志予之嗜进而无耻 通“识(zhì)”,记 着迷于仕途钻营
游记小品两篇
游高梁桥记
目标导航
一、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积累重点文 言词语。(重点) 二、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方法;借鉴作者从 不同角度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难点) 三、体会作者的心情对文章内容的影响。 (重点)

游高梁桥记

游高梁桥记

游高粱桥记【教学目标】1、了解袁宏道和公安派的有关文学知识。

2、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3、体会作者的高雅情趣【学习重难点】重点:同学习目标2难点:同学习目标3【预习导航】1、走近作者(1)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

字中郎,号石公,公安(今湖北公安县)人。

他与其兄宗道、弟中道都是晚明反复古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当时称“三袁”。

他主张文学创作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作品语言清新明快,有《锦帆集》、《解脱集》、《瓶花斋集》等。

(2)公安派:明代文学流派。

代表人物为袁宗道(1560—1600)、袁宏道(1568—1610)、袁中道(1570—1623)三兄弟,因其籍贯为湖广公安(今属湖北),故世称“公安派”。

公安派的文学主张主要是:①反对承袭,主张通变。

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③推重民歌小说,提倡通俗文学。

2、课前预习,给加点的字注音鳞鬣()窈窕()( )几席()缙绅()( ) 岚()趺坐()茗()侑()痴禅者()筵中人()喧嚣怒诟()( )了不相属()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京师最胜地也精蓝棋置而西山之在几席者窈窕绿树中朝夕设色以娱游人城中士女云集缙绅士大夫趺坐古根上浪纹树影以为侑见三人枯坐树下若痴禅者喧嚣怒诟步至极乐寺了不相属:而余等亦窃谓彼筵中人【活动探究】活动一:读一读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和节奏。

尽量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感情。

自由朗读后,小组推荐代表,开展朗读比赛。

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②而余等亦窃谓彼筵中人活动二:译一译1、结合课下注释,自己翻译课文,把疑难字词画出来。

2、小组间讨论交流。

3、质疑问难:提出你的疑问,让其他组同学帮你解决。

4、翻译接龙:小组所有成员共同参与,每人一句,看哪一组翻译的最流畅、最准确。

活动三:找一找聪明如你,能够体会出作者面对大自然时那种高雅的情趣吗?这也是公安派“独抒性灵”文学主张的体现,请从文中找出原句并分析。

【当堂检测】1、一词多义京师最胜地也胜日出江花红似火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流急而清而观梅花而返而西山之在几席者朝夕设色以娱游人茗饮以为酒以浪纹树影以为侑人物之往来,以为戏具皆相视以为笑鱼之沉水者西山之在几席者之鱼鸟之飞沉人物之往来忽而下,与之语2、翻译下列句子。

游高梁桥记正稿解析

游高梁桥记正稿解析

2020/10/15
游记小品两篇
游高梁桥记 袁宏道
作者介绍
袁宏道:(1568——1610) 明代文学家,字中 郎,号石公。湖广公安人,今湖北省公安县 人。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 “公安派”的创始者。
袁中道:(1570——1623)字小修,湖广公 安人。万历进士,官南京吏部郎中。与兄宗 道、宏道并称三袁,同以公安派著称。
重点字“之”
1.鱼之沉水者 (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西山之在几席者 (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与鸟之飞沉 (助词,的) 4.人物之往来 (助词,的) 5.忽而下,与之语 (代词,代人)
2020/10/15
重点词“以”“以为”
1.朝夕设色以娱游人(连词,表目的) 2.茗饮以为酒 (介词, “以之为”,“把…当作”) 3.浪纹树影以为侑(把…当作) 4.人物之往来,以为戏具(把…当作) 5.皆相视以为笑(连词,而) 6.着重裘以敌之(用来) 7.予以问予(因此)
诗歌欣赏
《望岳》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2020/10/15
望庐山五老峰 李白
庐山东南五老峰, 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揽结, 吾将此地巢云松。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李白
我本楚狂人,狂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秀出南斗傍, 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 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 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登高壮观天地间, 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 处苍苔没。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 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 接卢敖游太清。

袁中道《游高梁桥记》原文及翻译

袁中道《游高梁桥记》原文及翻译

袁中道《游高梁桥记》原文及翻译原文高梁旧有清水一带,柳色数十里,风日稍和,中郎2拉予与王子3往游。

时街民皆穿4沟渠淤泥,委积5道上,羸马6不能行,步至门外。

于是三月7中矣,杨柳尚未抽条,冰微泮8,临水坐枯柳下小饮。

谭锋甫畅9,而飙风10自北来,尘埃蔽天,对面不见人,中11目塞口,嚼之有声。

冻枝落,古木号,乱石击。

寒气凛冽,相与御12貂帽,着重裘13以敌14之,而犹不能堪15,乃急归。

已黄昏,狼狈沟渠间,百苦乃得至邸16,坐至丙夜17,口中含沙尚砾砾18。

噫!江南二三月,草色青青,杂花烂城野,风和日丽,上春19已可郊游,何京师之苦至此20。

苟非大不得已21,而仆仆22于是,吾见其舛23也。

且夫贵人所以不得已而居是者24,为官职也。

游客山人25所以不得已而至是者,为衣食也。

今吾无官职,屡求而不获,其效亦可睹矣。

而家有产业可以餬口26,舍水石花鸟之乐,而奔走烟霾27沙尘之乡,予以问予28,予不能解矣。

然则是游也宜书,书之所以志予之嗜进而无耻29,颠倒而无计算也30译文高粱桥原有一条清澄的带子般的河水,杨柳绵延几十里,刚好天气比较晴好和暖。

袁宏道拉我和王章甫一道前去游览。

那时市民都在疏通渠道的淤泥,淤泥堆积在路上,瘦弱的马无法行走,我们步行来到西直门外。

这时已是三月中旬,柳树还没有发芽,冰刚刚融化,我们坐在靠近水边的枯柳树下喝酒。

交谈的刚刚畅快的时候,暴风就从北而来,灰尘遮蔽了天空,就连对面的人都看不到。

沙石击中眼睛,堵塞口鼻,嚼一嚼就能发出响声。

冻住的树枝被吹落,古树呜呜号叫,石头相互撞击。

十分寒冷,一起戴上貂皮帽,穿上厚皮袄用来抵挡暴风,然而仍不能忍受,于是就急忙回家。

到黄昏时,十分狼狈地走在沟渠间,历经千辛百苦才到家,坐到半夜,口中还有碎沙。

哎,江南二三月,草色青青,城乡杂花烂漫,风和日丽,正月就己经可以去郊游,为什么京都恶劣到这种地步。

如果不是迫不得已,而风尘仆仆来到这里,我看是很荒谬的。

况且地位高的人之所以不得不居住在这里,为的是担任官职,出游的人。

中考语文锁分二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游高梁桥记》课件初中九年级全册语文课件

中考语文锁分二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游高梁桥记》课件初中九年级全册语文课件
No 相视以为笑。(1)堤上游人,见三人枯坐树下 若痴禅者,皆相视以为笑。(2)呼而下,
与之语,步至极乐寺 观梅花而返。河堤上的游人看到我们三个人呆坐在古树下,像傻和尚 一样,纷纷相视而笑。C. 见/三人枯坐树下/若痴禅者。(1)流急而清,鱼之沉水底者,鳞鬣 皆见
Image
12/10/2021
第十六页,共十六页。
遇同年黄昭质拜客出,呼而下,与之语,步至极乐寺观梅
花而返。
1. 词语解释
(1)茗饮以为酒以
为:
当作
(dānɡ zuò)
第五页,共十六页。
(2)喧嚣(xuānxiāo)怒诟
(3)了不相属
(4)少顷
诟骂:
了: 全
属:
关连
少顷: (ɡuān
lián过) 一会儿
2. 句子(jù zi)翻译 (1)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A. 窈窕绿树中(形容(xíngróng)建筑物的秀雅) B. 精蓝棋置(棋子)
C. 趺坐古根上(双脚交叠而坐)
D. 喧嚣怒诟(骂) 【解析】 B项中的“棋”是“像棋子(qízǐ)一样”的意思。
第十二页,共十六页。
3. 下列各项中标(zhōnɡ biāo)色的“以”与例句中“以”的意义
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其乐的世俗相,揭示世俗中人不解山情水意的可悲。表现 了自己高雅(ɡāo yǎ)的情趣。
第十五页,共十六页。
内容 总结 (nèiróng)
游高梁桥记。(2)缙绅士大夫,非甚不暇(bùxiá),未有 不一至其地者也。堤上游人, 见三人枯坐树下若痴禅者,皆相视以为笑。(2)堤上游人,见三人枯坐树下若痴禅者,皆
三月一日,偕王生章甫、僧寂子出游。时柳梢新翠, 山色微岚,水与堤平,丝管夹岸。趺(fū)坐 古根上,茗饮以为酒,浪纹树影以为侑,鱼鸟之飞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游高梁桥记》(袁宏道)课题:《游高梁桥记》
课型:比较·探究
上课日期:2012年10月30日
作者姓名:董晓可
课时: 1
单位:枣庄第二十三中学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游高梁桥记》(袁宏道)
1课时
【我的文本解读】
北师版八年级上册在第三主题单元“临水骋怀”中,编入明朝著名“公安三袁”袁宏道的《游高梁桥记》和袁中道的《游高梁桥记》,我想编者的用意应是让我们去感受同一景致不同人描写的独到之处。

这两篇文言文题目相同,兄弟倆有时还是同去,描写的景致是一样的,描写的季节也是一样,两篇文章描写的景色有所不同,但他们游毕的印象与心境竟大相径庭。

对于这篇文章的教学设计,我把诵读和比较作为重点,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古诗文的妙处。

相关课程标准:诵读古代诗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评价任务:
1.通过范读、个别读、齐读等多层次的诵读方式,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诵读技巧,能有感情准确地诵读诗歌。

2.通过“读——悟——赏”的形式,让学生学习文言文。

学习目标:
1.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手法,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3.了解环境描写渲染气氛、传达情感的作用。

【我的教学设计】
一、课前序曲
师:我国文学史上“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苏洵、苏轼、苏辙,苏洵是苏轼的父亲,苏轼是苏洵的哥哥;“三曹”指汉魏间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

因他们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对当时的文坛很有影响,所以后人合称之为“三曹”。

同学们,你还知道古代文学史上公安“三袁”吗?(学生发言)教师根据学情再补充。

他们分别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由于三袁是荆州公安县长安人。

教师让学生介绍作者相关生平。

袁宏道,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

湖广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人。

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

生性直爽,喜游山水。

二.听读正音,反复诵读。

1.播放配乐朗读录音,学生听读。

2.正音:教师指导学生正音。

鳞鬣.(liè)窈窕
..(yǎotiǎo)几.席(jī)缙绅
..(jìn shēn)趺坐(fū)痴禅.者(chán)筵.中人(yán)烟霾.(mái)
喧嚣.怒诟.(xiāo gòu)了不相属.(zhǔ)
3.学生自由朗读诗歌5分钟。

朗读节奏指导:
①而西山之在几席者,朝夕设色/以娱游人。

②城中士女/云集,缙绅士大夫/非甚不暇,未有不一/至其地者也。

③见三人枯坐树下/若痴禅者。

④而余等/亦窃谓/彼筵中人,喧嚣怒诟
4.指名读。

教师提醒:
⑴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⑵音量适中、语速得当。

⑶要投入感情。

教师及时评价学生
三.读懂读会,疏通文意
【一读】自学与积累。

学生积累下列文言文词语。

学生活动:先查找相关的资料,弄清词语的意思,然后识记。

·京师最胜地也。

----优美的
·窈窕-----原意指体态优美的样子,这里形容建筑物的秀雅。

·非甚不暇-----除非没有一点时间
·山色微岚-----山中升起薄薄的雾气
·喧嚣怒诟-----吵闹怒骂
·了不相属-----全不相关
2.学习指导:请同学们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边读标记不会的词语或句子。

学生活动: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边读标记不会的词语或句子。

学生质疑: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学情,进行指导,学生互相解答为主,实在不能解答的问题由教师解决。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和理解能力,文言文的学习很适合这种学习方法。


【二说】文当品读,把握情感
赏析与品读第一段:
学生齐读第一段
预设问题:
1.文章第一段写了哪些内容?描写高粱桥景色的句子有哪些?
2.第一段中写到“当春盛时,城中士女云集,缙绅士大夫非甚不暇,未有不一至其地者”,怎样理解这句话?
【设计意图】学生联系上下文,通过想象,结合文章内容体会高粱桥景色的优美。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指导】
1.交代高粱桥的位置和两岸的景色,描绘了高粱桥的美景及旅游盛况。

“描写美景的句子”:两水夹堤,垂杨十余里,流急而清,鱼之沉水底者,鳞鬣皆见。

精蓝棋置,丹楼珠塔,窈窕绿树中。

2.指导方法:让学生根据文意揣摩其微妙之处。

侧面烘托,通过“城中士女”和“缙绅士大夫”等表现来写此处景色让人留恋忘返,更主要为了说明高粱桥景色的无比迷人米美丽。

赏析与品读第二段:
学生诵读第二段优美的句子
【把握情感】
问题预设:
1.作者去游高粱桥时,看到哪些景色,做了哪些事,有什么感受?
2.作者袁宏道游玩时,看到“喧嚣怒诟的筵中人”有什么感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点拨
明确:
第1题:作者看到的景色有“时柳梢新翠,山色微岚,水与堤平,丝管夹岸。

”作者做的事有“趺坐古根上,茗饮以为酒,浪纹树影以为侑”,在景色美丽的地方,把欣赏景色作为一种享受,把大自然的鱼虫飞鸟作为朋友,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出了作者的超凡脱俗、高雅情趣。

第2题:作者看到了与大自然美好景色不相符的“喧嚣怒诟”,心生厌恶之情,表达作者高雅的情趣。

学生齐读第二段课文。

【三比】比较不同把握特色
师指导语:这两篇同题目的文章,作者兄弟倆有时还是同去,描写的景致是一样的,描写的季节也是一样,两篇文章描写的景色却有所不同,但他们游毕的印象与心情竟大相径庭,这是为什么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探讨两篇文章的异同之处。

学生活动:探究袁宏道的《游高梁桥记》和袁中道的《游高梁桥记》在表达感情和内容上有什么异同?
探究展示:
⑴《游高梁桥记》(袁宏道):感情上:通过描写与朋友游玩高粱桥的经历,表达了作者娱情山水,喜爱大自然的高雅情趣。

《游高梁桥记》(袁中道):感情上:通过描写游高梁桥时寒冷、恶劣的气候环境,表达了自己对安宁、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对仕途生活的厌恶。

⑵《游高梁桥记》(袁宏道):写法上采用白描手法,写景时,不堆砌华丽的辞藻,而是用极为简练的笔法勾勒出来,如“两水夹堤,垂杨十余里,流急而清”这种手法,没有夸张渲染和烘托,而形象鲜明如画。

《游高梁桥记》(袁中道):这篇文章把记叙、描写与议论融为一体。

本文与袁宏道的虽是写游高粱桥之作,但所所写文章的内容与作者的感受却迥然不同,开头一段主要写是记叙,接下来细致描写了所遭遇的一场风暴,突出这次出游的狼狈之相。

由此引发出了第三段中议论。

四、教师总结
袁氏兄弟的两篇游记,写的是同一个景致,同一种地方季节月份,却有不同观感和取舍,这是为什么?因为两人当时心情不一,一在表现高雅情趣;一在批判自己的“嗜进”之丑,因此观感,取舍不一。

袁宏道的《游高梁桥记》直抒胸臆,先描写优美的自然景色,把鱼鸟之飞翔和人物的往来,或者说,把世俗之人和鱼鸟一样,当成好玩的景象,从这些可以看出作者自己沉醉于“山情水意”,表现了一种高雅情趣。

袁中道《游高梁桥记》一反常人之道,只写煞风景之景;二是坦率直率,敢于自我批判。

把春天写得比冬天还差劲,为了什么呢?读完全文才知道,这是反衬。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袁宏道《游高梁桥记》第一段。

2.做助学同步练习《学习测评》
【板书设计】
《游高梁桥记》
袁宏道
垂杨十里
精蓝棋置
游人如织
【教学反思】
亮点:初中文言文的教学重视的诵读,词语的积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袁宏道的《游高梁桥记》是一篇优美游记小品,直抒胸臆,先描写优美的自然景色,把鱼鸟之飞翔和人物的往来,或者说,把世俗之人和鱼鸟一样,当成好玩的景象,从这些可以看出作者自己沉醉于“山情水意”,表现了一种高雅情趣。

根据文言文的特点设计教案,还根据文章的特点设计教学步骤。

问题:我先教学袁宏道的《游高梁桥记》,但袁中道《游高梁桥记》学生此时并未完全学习,学生的比较阅读环节有些难度。

所以学生要提前预习袁中道《游高梁桥记》。

这无形中给学生的学习增加负担。

第一段
第二段 超凡脱俗 物我两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