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袁宏道游记
袁宏道《灵隐路上》赏析
袁宏道《灵隐路上》赏析摘要:一、简介袁宏道及《灵隐路上》背景二、分析文章主题及意境三、探讨袁宏道的创作风格及特点四、总结文章的价值和启示正文:【简介袁宏道及《灵隐路上》背景】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号石公,明代著名文学家、散文家、文学评论家。
他是公安派的代表人物,与兄弟袁宗道、袁中道并称“公安三袁”,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创作理念。
《灵隐路上》是袁宏道的一篇游记,描述了他在灵隐寺游玩时的所见所感。
这篇文章以生动的描绘、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人生和艺术的独特见解。
【分析文章主题及意境】《灵隐路上》以灵隐寺为背景,通过对沿途风景、寺庙建筑和僧人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禅宗文化的向往。
在文章中,袁宏道以独特的审美观,捕捉了灵隐寺四季美景的独特韵味,传达出他追求自由、向往悠闲生活的意愿。
文章意境优美,画面生动,展现了袁宏道独特的审美情趣。
通过对景物细腻的描绘,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同时,通过对僧人生活的描述,反映出作者对悠闲宁静生活的向往。
【探讨袁宏道的创作风格及特点】袁宏道的创作风格独特,以其鲜明的个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著称。
他的散文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独抒性灵:袁宏道主张个性解放,强调表现自己的真实情感,反对矫揉造作的文学风气。
2.注重自然:他热爱大自然,善于捕捉自然景物的神韵,以自然之美映射人生哲理。
3.简练真挚:袁宏道的散文语言简练,直抒胸臆,真挚感人。
4.文学批评:他提倡不拘一格的文学创作,反对拟古主义和形式主义,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结文章的价值和启示】《灵隐路上》不仅展现了袁宏道卓越的文学才华,还传递了他对自然、人生和艺术的独到见解。
文章以优美的文字和富有哲理的思考,给读者带来极大的艺术享受。
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1.珍惜自然:袁宏道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尊重,提醒我们要珍惜大自然的美好,与之和谐共处。
《满井游记》课文分析
29满井游记课文研讨一、整体感知袁宏道始终无意于仕途,万历二十年(1592)就中了进士,但他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
他曾辞去吴县县令,在苏杭一带游玩,写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记,如《虎丘记》《初至西湖记》等。
他生性酷爱自然山水,甚至不惜冒险登临。
他曾说“恋躯惜命,何用游山?”“与其死于床,何若死于一片冷石也。
”(《开先寺至黄岩寺观瀑记》)在登山临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个性得到了张扬,文学创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涨。
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
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
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
本文就写于这一年的春天。
袁宏道生于江南(湖北公安)。
北国的寒冷,多少阻住了他的游兴。
文章的第一段,就写了这种欲游不能的苦恼。
早春二月,乍暖还寒,这对北方人来说本不足为奇,但对一个在江南长大的人来说,却是不可忍受的。
作者从理性上知道“燕地寒”,但“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则是他亲身的感受和体验了。
一个“余”字,一个“犹”字,两相映衬,把寒流不肯罢去的情状描述无遗。
那么,其具体表现是什么呢?作者用了极其简练的语言来描绘:“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不说“寒风”“冷风”而说“冻风”,意在说明寒冷的程度,也表明作者对“燕地寒”的敏感。
这样恶劣的天气,只好“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从“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来看,作者不知做过多少次尝试,都无奈而归。
第二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郊游的所见所感。
“欲出不得”的压抑并没有打消作者出游的念头,反而激发了他出游的热情。
等待“天稍和”,作者就偕同“数友”,如脱笼之鸟,飞出城门,来到郊外。
但见长堤高柳,大地回春,空旷辽远,一派生机。
作者写景,主要写了水光山色,柳条麦田,以及游人的欢欣,鱼鸟的“悠然自得”。
其中写水写山的部分是重点。
作者先用白描的手法刻画,“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绘出初春水光;“娟然如拭,鲜妍明媚”画出春山之态。
满井游记短文赏析
《满井游记》短文赏析袁宏道(1568~1610)是明代公安派代表人物。
针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字摹句拟,制造赝鼎伪觚的风气,他大声疾呼:创作要充分发挥自己个性,不要从人脚跟,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不肯下笔”。
(《小修诗序》)他把死学古人的做法斥之为“粪里嚼渣”“顺口接屁”“一个八寸三分帽子人人戴得”(《与张幼宇书》)。
他强调文学要“真”,要有真知灼见、真情实感,要从“假人假言”,也就是从“文以载道”的封建文学观中解放出来。
这种尊重个性、要求解放,反对传统的文学主张,使他的创作充满着由儒、道、禅混合的自由放纵思想。
袁宏道一生创作了大量山水游记,在他笔下,秀色可餐的吴越山水,堤柳万株的柳浪湖泊,风清气爽的真州,春色宜人的京兆,皆着笔不多而宛然如画。
这些山水游记信笔直抒,不择笔墨。
写景独具慧眼,物我交融,怡情悦性。
语言清新流利,俊美潇洒,如行云流水般舒徐自如。
《满井游记》可算其代表作,我们试对此文作一粗浅分析。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
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名为“游记”,下笔不写游,而写不得游,宕开一笔,背面傅粉。
以“出不得”,引起人们对出游的关注。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笔锋一转,进入游记实写。
交代了时间:廿二日,地点:满井。
满井系北京东北郊的地名,据《帝京景物略》记载:“该地有一古井,……并高于地,泉高于井,四时不落。
”简捷而准确地点明游记的时间地点后,作者便由远及近,由面及点,层次分明地记游: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这是满井鸟瞰。
只用十二个字,就凝练、洒脱、富于感情色彩地把春景勾勒出来。
即景生情,初睹春光的作者感到自己像笼子中飞出来的天鹅。
寥寥数语,完成了面的描绘,即移步换形,以细腻而充满诗情的笔调,东鳞西爪地点染满井的秀丽风光: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袁宏道《游桃源记》赏析
袁宏道《游桃源记》赏析游山的门道袁宏道,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亦号六休。
生于公元1568年,逝世于公元1610年。
万历二十年进士。
历任吴县知县,礼部主事,吏部验封司主事,稽勋郎中,国子博士等。
明代文学家,提倡:“世道既变,文亦因之。
今之不必摹古者,亦势也。
”认为好的文章“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
有时情与境会,倾刻千言,如水东注,令人夺魄”。
因出生于湖广公安,故文学流派称“公安派”,亦称“公安体”。
袁宏道徜徉于山水之间,写了很多游记,其中《游桃源记》是描写湖南山水的游记。
有《由河洑山至桃源县》、《由渌罗山至桃源洞》、和《由水溪至水心崖》三篇文章组成。
文章独抒灵性,见人见景,情景熔铸,意境幽微,令人回味。
河洑山又名武陵山,位于常德市西。
桃源县,属湖南省常德市,与沅陵、张家界为邻。
据说因陶渊明《桃花源记》而得名。
公元401年,晋安帝隆安五年,陶渊明供职桓玄幕府,曾来往于江陵。
江陵,即湖北中部地区,是不是到过湖南的桃源县,难以找到确切的文字记载。
文中谈到的“两龙君”是龙襄,龙膺两兄弟。
龙膺,生于明世宗嘉靖三十九年,即公元1560年,约卒于明熹宗天启二年,即公元1622年。
字君善,改字君御,号茅龙氏、朱陵,别号汶濦公。
神宗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进士,官至太常寺正卿,著有《龙膺集》。
龙襄,字君超,龙膺之兄。
《由河洑山至桃源县》余既谢两龙君,将觧维,而君超忽来,盛称花源一带之胜。
余曰:“此名迹,不必佳山水,固佳也。
”遂命舟,逆而上,君超从陆,是夕会于河洑山。
次日重九,登高兹山之颠。
溪边两霞石,映绿潭甚丽,下而席之,迫午乃行。
夜泊桃源县,山光散目,溪水激鱼梁甚怒,起步学宫前。
石砌百尺,平滑如水,月光照之,光景清澈。
楼阁闤闠。
吞烟吐雾,是亦山县之绝胜也。
夜中与诸衲闲谭,余生长水乡,百里无片石,见似丘者而喜矣。
是邑何缘,偏占丘壑?岂山水报缘,亦有定业邪?诸衲不对,乃就寝。
这一段写景,极为简括,只写到登高兹山,途中见溪边两霞石,映绿潭甚丽,以及夜晚驻泊桃源县时的山光散目,溪水激鱼梁甚怒的描写,还有石砌百尺,平滑如水,月光照之,光景清澈。
袁宏道满井游记
未知驱动探索,专注成就专业
袁宏道满井游记
《袁宏道满井游记》是中国清代袁宏道所著的一本游记作品,记载了他在满井的旅行经历和所见所闻。
满井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西湖畔,是一口有着千年历史
的古井。
袁宏道在游记中描述了自己登井的过程,他详细
描绘了井的形制和井底的景象,以及在井内感受到的气温、空气流动等现象。
袁宏道还将自己与井水和井壁的关系进
行了比喻,表达了他对自然界的思考和感悟。
除了描绘井景,袁宏道还讲述了自己与其他游客的交流,
记录了他们的言谈和行为。
他抓住了井游背后的社交性,
通过游客之间的互动来展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袁宏道满井游记》以优美的文笔和细腻的描写著称,被
视为中国古代游记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它以独特的视角和
深入的感悟,将一口普通的井水串联起了人与自然、人与
人之间的关系,让读者从中得到了许多启示和思考。
1。
《满井游记》赏析
《满井游记》赏析一【作家作品】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湖广公安人(现在湖北公安)人。
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称为“公安三袁”。
袁宏道少敏慧,善诗文,年十六为诸生,结社城南,自为社长,“社友年三十以下者皆师之,奉其约束不敢犯。
”万历二十年(1592)登进士第,万历二十三年(1595)谒选为吴县知县,听政敏决,公庭鲜事。
政暇与士大夫谈文说诗,以风雅自命。
宏道任吴县县令时,在任仅二年,就使“一县大治”,“吴民大悦”。
辞去县令后,“为人贷得百金”,作妻室生活费用。
当时的内阁首辅申时行赞叹说:“二百年来,无此令矣!”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
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
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
《满井游记》就写于这一年的春天。
越二年,补礼部仪制司主事,数月即请告归。
后迁官至稽勋郎中,不久即谢病归里。
万历三十八年(1610)卒,年四十有三。
他去世以后,连购买棺材及眷属回故里的路费都是朋友们的捐助和卖尽他的书画几砚凑的。
《满井游记》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
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近郊的一个游览地,因有一口古井,“井高于地,泉高于井,四时不落”,所以叫“满井”。
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寓理。
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写出了作者对春回大地的喜悦和对早春的欣赏和赞美,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寓示读者以人生哲理,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对自由的向往,抒发了作者厌弃官场、渴望回归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课文全解】燕(yān)地寒,花朝(zhāo)节后,余寒犹厉。
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lì)。
【燕(yān):指今河北北部、辽宁西部、北京一带。
这一地区原为周代诸侯国燕国故地。
花朝(zhāo)节:旧时以阴历二月十二日为花朝节,说这一天是百花生日。
犹:仍然,还。
冻风时作:冷风时常刮起来。
《满井游记》赏析
《满井游记》赏析袁宏道是明代公安派的代表人物。
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山水游记。
他在写作上倡行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主张,所以他的山水游记直抒胸臆,不择笔墨,写景慧眼独具,物我交融,语言清新流畅。
他的代表作《满井游记》写与友游满井,面对美好的春光,流露出无比喜悦之情。
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表现出作者高超的技巧和深厚的功力。
首先,言之有序,层次鲜明。
《满井游记》在点明出游的时间地点之后,便开始由远及近,由点到面,有条不紊,层次分明地记游。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
”这是满井鸟瞰。
三个四字短句,寥寥十二个字,即勾勒出了满井全井的轮廓,完成了面的绘画。
随即移步换景,以充满诗情的笔墨,依次描绘满井的明媚春光。
先写山和水:“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晶晶然”“娟然如拭”,旨在突出山河的色调变化;次写柳条和麦苗:“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
麦田浅鬣寸许”,着重显示柳麦的初生之态;再次写游人:“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形象地表现出人们在熬过一个漫长的冬天之后的舒展心情;最后详写鸟和鱼:“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悠然自得”的鸟的神情,显示出了春光的和煦。
作者笔下的满井,无论山水,无论麦柳,无论游人,无论鸟雨,“皆有喜气”,无处不显露出早春二月独有的特点。
二、物我一体凸现浓郁春情。
袁宏道描山绘水,善于把人的感情与自然景物融于一体。
这篇游记也采用了心境物化的手段,把无形的情思化为有形的景物。
在作者的笔下:水——“波色乍明”,翻层层鳞浪,“晶晶然”具有人的情意;山——山峦“娟然如拭,鲜妍明媚”,象人笑脸迎春;柳——“柔梢披风”,一幅人的潇洒劲儿;而那些鸟鱼——也象人一样“悠然自得”,神态恬静。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袁宏道山水游记散文中的美学特点
袁宏道山水游记散文中的美学特点关于《袁宏道山水游记散文中的美学特点》,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袁宏道写了很多山水游记小品。
在极具条理性的山水游记书写中,袁宏道把个人内在主观情思完全融入到自然之中,最终达到景、情、意、趣和谐统一的境界,并由此形成了袁宏道独特的谐趣美、性格美、理性美的山水自然观。
从侧面也折射出袁宏道独抒性灵、率性而行以及赋予山水文化品格的个人思想取向。
关键词:袁宏道;山水游记;谐趣;性格;理性;On Yuan Hongdao's view of natural landscapeAbstract:Yuan Hongdao wrote a lot of landscape travel notes.In his highly organized writing of landscape travel notes, Yuan fully integrated his inner subjective feelings into the nature, and finally achieved the harmonious and unified realm of scenery, emotion, meaning and interest, and thus formed his unique view of landscape nature of humorous beauty, personality beauty and rational beauty.In addition, these notes also reflect Yuan Hongdao's lyric spirit, nature and character of expressing the spirit of nature and endowing landscape with cultural character.Keyword:Yuan Hongdao; travel notes of landscape; humorous; cultural chacter; rational;“中郎之论出,王、李之云雾一扫,天下之文人才士始知疏瀹心灵,搜剔慧性,以荡涤摹拟涂泽之病,其功伟矣!”[1]567即是称赞袁氏一扫“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拟古之风,追求独抒性灵和率性而行的文学创作情怀。
【美学】袁宏道山水游记散文中的美学特点(中)
【美学】袁宏道山水游记散文中的美学特点(中)袁宏道写了很多山水写生。
袁宏道在精心组织的山水游记写作中,将其内在的主观感受完全融入自然,最终达到了景、情、意、趣和谐统一的境界,从而形成了袁宏道独特的具有幽默美、性美和理性美的山水自然观。
从侧面也反映了袁宏道表达自己精神、自发行动、赋予山水文化以品格的个人思想取向。
二、山水中寓性格创的个性特征影响文章的行文表达,反之,文章内容亦是创个人性格的反应。
袁宏道作为晚明公安派的代表人物,以独抒性灵、不拘一格的创作主张,在晚明文坛上独树一帜。
在以山水描摹为主要题材的散文作品中,对个人内外形象以及性格特点进行了深刻的文学化抒写,“中郎记山水,既不是刻板的摹山范水,也不是简单的融情于景,或淡化景物描写、强化议论色彩以显露的生活感受,而是把写山水美与人情美结合起来,充分地无所顾忌地写出作为审美主体的人身处山水之中的审美感受。
”[7]24表现在作品中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通过山水意境塑造凸显人物个性,二是借助对自然山水内涵阐释反映个人孤标独世的文化人格特点。
总的来看,山水散文中所蕴含的袁宏道个人性格特点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内容:(一)从童心童趣到独抒性灵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演进,是在前人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的不断进化与改善,这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袁宏道为后世所称道的独抒性灵的文学创作主张,并非是其个人独创。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受儒家“修齐治平”思想的影响,在文学创作中一直深受拘束,发展到明代,李贽“童心说”的提出以倡导表达个人真实感受为主要特征,为当时沉闷的文坛注入新的力量。
袁宏道在“童心说”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此种创作观点,认为“文章新奇,无定格式,只要发人所不能发,句法字法调法,一一从自己胸中流出,此真新奇也。
”[4]786这一理论观点的提出不仅是“童心说”的进一步发展,更为其山水散文创作提供提纲挈领式的理论依据。
在其以山水为题材的散文作品中,随处可见童心童趣的表达与个人真实感受的抒发。
满井游记赏析
满井游记赏析《满井游记》是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的一篇游记散文,写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早春,作者游历北京南郊满井园时所写。
文章以清新明快的笔调,生动地描写了北京地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欣喜和向往之情。
首先,文章开头点题,概括介绍了作者游历满井的原因和心情。
作者用简洁明快的语言,描述了寒冷的冬季过去后,大地开始复苏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渴望和向往。
接着,文章详细描绘了满井园的自然风光。
作者运用形象的描写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满井园的清幽之美。
早春时节,大地万物复苏,山川草木欣欣向荣。
嫩绿的柳条随风摇曳,婀娜多姿;青青的草地上点缀着各种野花,散发出阵阵清香;高大的乔木枝叶茂盛,郁郁葱葱;溪水潺潺流淌,清澈见底。
这些描写不仅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也展现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
在描写自然风光的同时,作者也表达了自己对城市生活的厌倦和对官场黑暗的愤懑。
作者认为城市生活喧嚣嘈杂,人们追逐名利、趋炎附势,失去了生活的真谛。
而官场更是黑暗无比,官员们贪污腐败、互相倾轧,让人感到无比的厌倦和无奈。
相比之下,作者更喜欢寄情于山水之间,追求自由自在、清新自然的生活方式。
最后,文章以作者的感叹和总结收束全文。
作者感叹道:“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这句话既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欣喜和向往之情,也强调了他与城市生活的决裂和对自由自在生活的追求。
同时,这也体现了作者在文学创作中倡导“性灵说”的思想主张,即强调文学作品的真实情感和个性表现。
总之,《满井游记》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既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也展现了他对城市生活和官场黑暗的厌倦和愤懑。
文章以清新明快的笔调,生动地描写了北京地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欣喜和向往之情。
同时,这也体现了作者在文学创作中倡导“性灵说”的思想主张,即强调文学作品的真实情感和个性表现。
袁宏道游记小品中的适世思想
袁宏道游记小品中的适世思想作者:周保萍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0年第05期袁宏道是公安派代表人物,其游记小品坦率地流露自己的真性情,闪烁着灵与趣的光芒。
而指导着这些作品写作的,则是作者的思想主张,“适世”思想贯穿着他的作品。
他的游记小品,风格清新自然,语言清新流畅,整体上蕴着情,透着灵气。
袁宏道写山水,不仅仅是用一幅美丽却空洞的风景画,而是变成了有生命有感情的精灵。
作者在山水中悠游,山水便不再是山水,而成了他的朋友,他的恋人,任秋访先生在《袁中郎研究》一书中幽默地说中郎对于山水“似乎是他同大自然在谈恋爱”。
山水之于他,是情趣也是寄托。
他矛盾复杂的思想与追求在作品中赤裸真实的表现出来。
他在《吴山》中说:“余最怕入城。
吴山在城内,以是不得遍观,仅匆匆一过紫阳宫耳。
”对官场喧嚣的厌恶使他不敢入城观赏吴山,这不是矫情,而是真情,但他却又有对丽人如云的艳慕:“舟中丽人,皆时妆淡服”,汗透重纱如雨“至是日极矣”。
他的作品,是心灵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结果,作者把矛盾的身心感情投入山水中,也是享受生活,袁宏道的适世实际上也可以理解为一种“避世”,他对许多现实问题逃避不问,追求感官的愉悦与心灵的舒适,是旷大,却又可悲。
他对山水的爱,不是纯洁的,他消极避世,只有在游乐中才能得到欢乐,他在做官时,常利用闲暇时到处游历,官场的黑暗愈加突出自然地纯美,他对山水的爱慕是建立在一种相互比较的基础上的,他的山水记事优美动人,但这中间也可以嗅出一点自欺欺人的世俗的繁华。
青山白石,幽花美箭,能供人目,不能解人语;雪齿娟眉,能为人语,不能善人意。
盘桓未久,厌离已生。
“(《陶周望祭酒》)袁宏道毕竟只是“适世”而不是“出世”,他还没有达到不食人间烟火的境界,他所要求的仅仅只是让身心得到最舒适的发展而已。
袁宏道的游记小品具有强烈的个性特征。
他描写的景物突出的是个性,而不是形式美的总和。
对于不同地域的景观有不同的描写,对同一地域的不同景观也有个性的区别。
满井游记赏析
袁宏道,明代公安派的著名代表人物,在文学上深受李贽的影响,认为文学是时代生活的反映,主张作家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真情实感,“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在创作上诗文兼长,散文以描写士大夫现实生活和自然景物为主,他的游记清新俊逸,在艺术上有显著特色。
《满井游记》是袁宏道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文章开头写到:“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
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这样的天气,对于一个不想“局促一室之内”的人而言,就是一种痛苦,于是,作者竟不惜“冒风驰行”,可惜,每次都“未百步辄返”。
这一段,作者从城中“余寒犹厉”的景物入手,将他的这种迫切出游的心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接着,天气有了变化,“廿二日天稍和”,有了前面的铺垫,出现了这样的好机会,理所当然,“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作者在这里看到了与城中截然不同的景色:“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
”与其说这是作者当时心情的写照,不如说是对满井景物的一次高度概括。
有了这次的整体描写之后,作者就详详细细地对他所看到的种种景物进行充分描写。
河水、山峦、杨柳、田野、曝沙之鸟和呷浪之鳞等六个方面的自然景物和“如脱笼之鹄”的游人就一一展现出来了。
关于河水,他从状态、颜色、形态等方面进行描写:“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
”这样的河水像什么?“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这是怎样的一种感觉?山峦也有别样的情趣,它不再是冬天里那种灰扑扑的样子,而是“为晴雪所洗”,干净吗?当然,不但干净,而且变得漂亮了,“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在这里,作者忍不住运用了形容女性的词语来形容它:“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于是,他的那种对山水的爱跃然纸上。
此时,在微风的吹拂下,柳条也有了生命,“将舒未舒,柔梢披风”;田野里是一片刚刚出芽的麦苗,“麦田浅鬣寸许”,此时虽无法目睹它旺盛而蓬勃的生命力,可是,却能感受到它无法遏止的勃勃生机。
这样的景色,让人觉得清新自然。
在这些美好的自然景物之中,作者注入了自己的愉快感受。
袁宏道满井游记
袁宏道满井游记引言袁宏道满井位于中国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风景名胜区。
袁宏道满井以其神奇的满井景观吸引了无数游客前往观赏,同时也因其历史文化背景而备受关注。
本文将以Markdown文本格式为游客们展示袁宏道满井的美丽景色和丰富历史,带领您领略这座迷人的风景名胜。
满井的神奇之处袁宏道满井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地下的满井景观。
游客一进入满井景区,就会被这座庄严肃穆的井池所吸引。
满井的水面平坦如镜,清澈见底,能够反射出周围的山峦和树木,形成了一幅美丽的景色。
除了井水的神奇,满井中的岛屿也是吸引游客眼球的关键。
岛上的花草树木葱郁繁盛,构成了一个小型的花园。
游客可以沿着小桥通往岛上,欣赏花草的美丽景色。
袁宏道满井的历史背景袁宏道满井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
相传,唐代的袁宏道是一位资深道士,他在这里修道并研究天文地理。
据史书记载,袁宏道在满井旁边的山上修建了一座道观,用来修炼道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满井和道观变得越来越有名,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和学习。
参观袁宏道满井的注意事项如果您计划前往袁宏道满井参观,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1.时间:袁宏道满井全年开放,但请注意不同季节景区的开放时间可能会有所不同,最好提前查询相关信息。
2.交通:袁宏道满井交通便利,您可以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者自驾前往。
景区内也有停车场供游客使用。
3.穿着:由于景区位于山区,建议穿着舒适的鞋子,并携带雨具以备不时之需。
4.游览路线:袁宏道满井景区不大,但建议您先制定好游览路线,以充分利用您的时间并不错过任何美景。
5.安全:请注意遵守景区的规定和安全提示,特别是游览满井的时候,请确保自己的安全。
结语袁宏道满井是一座美丽而神奇的风景名胜,为游客提供了一场与自然和历史相结合的奇妙之旅。
无论您是对自然景色感兴趣,还是对历史文化感兴趣,袁宏道满井都能满足您的需求。
希望您在袁宏道满井的旅程中收获美丽的风景和难忘的回忆。
评袁宏道的《满井游记》
作者: 孙顺霖
出版物刊名: 许昌学院学报
页码: 38-40页
主题词: 明代文学;文学团体;文学创作;明代中叶;游春图;白描手法;雪涛阁集;道元;冯琢庵;独抒性灵
摘要:<正> 《满井游记》是明代文学家袁宏道写的一篇山水游记散文。
它根据作者发现景物的先后次序,采取了先远后近,远近结合,有实有虚,虚实并举;忽静忽动,动静谐调的白描手法,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山光水色、情景交融的游春图。
袁宏道,字中郎,湖北公安人。
是明代中叶的文学团体“公安派”的创始人之一。
他在文学创作上继承了李贽的文艺思想,反。
记游洞庭西山读后感言
记游洞庭西山读后感言
《记游洞庭西山》是明代文学家袁宏道写的一篇游记。
西山的自然风光真是“佳处有甚于此”。
作者用“佳处”来
形容西山,真是恰当至极,令人百看不厌。
作者先写西山之好,写来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后写到西山的景色之美,不加修饰,不加任何渲染和描写;再写到自己在西山上所见到的奇景,没有一点雕琢之迹,完全是一幅真实、自然的图画。
这篇游记让我懂得了:人要想把事情做好就一定要有恒心、有毅力;做事要坚持不懈;不能半途而废。
生活中也一样,只有不断地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到:“游之乐”盖在其中矣!
一天下来,“游”尽了天下名山,“乐”尽了天下名山之风景。
这是多么令人羡慕、令人向往啊!
本文还告诉我们:大自然的风光是无穷无尽的。
你看:这一条澄澈见底、清幽幽如玉带的小河,在阳光下泛着点点银光;那茂密的丛林中不时传出鸟儿们清脆悦耳的叫声;空中那群白蝴蝶在翩翩起舞。
—— 1 —1 —。
浅谈袁宏道的游记散文
作者: 傅德林
出版物刊名: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30-32页
主题词: 袁宏道;游记散文;民间文学;通俗文学;复古思潮;“三袁”;文学流派;代表作家;创作主张;袁宗道
摘要: <正> 明代万历时期反对复古思潮的文学流派是“公安派”,它的代表作家是袁宗道、袁宏道和袁中道,时称“三袁”,其中成绩卓著、名声最高的是袁宏道。
袁宏道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创作主张,要求从通俗文学和民间文学中汲取养料。
其主张虽然并不完善,但使长期受复古模拟之风束缚的诗文作品,得到了解放,出现。
袁宏道的满井游记文章风格
袁宏道的满井游记文章风格
袁宏道的《满井游记》,是我国古代山水游记的代表作。
《满井游记》在景物描写上,作者也设喻作比,但却不是穷形尽相的描摹、精雕细镂的记述,而是抓住自然景色中同自己的感情密切结合的某些特点来尽情勾勒、渲染,以求写意传神。
如作者对满井的青山、清水、柳枝、麦田等描写,并不着眼于“形似”,处处紧扣自己感情的特点,突出这些事物的风姿神韵。
在作者的笔下,山具倩女之体态,水富闺秀之情意,花有美人之容貌,柳含西施之娇羞……作者简炼、生动、形象的文字,清新流畅的文笔,巧妙地把自然景物的特征同自己的审美感受融为一体,使所描写景色无一不带上作者鲜明的感情色彩。
另外,《满井游记》不单写景,更注意到写人。
在描绘了满井秀丽的山水之后,自然地写到了寻春的游人,使原来的纯粹的早春风光图,一变而成为栩栩如生的游春图。
这同《小石潭记》“寂寥无人”的清凉之景也构成了强烈的对比。
传神写意满井春。
可以说是对这篇游记表现手法的凝练概括。
读袁宏道《游盘山记》有感
读袁宏道《游盘山记》有感读袁宏道《游盘山记》有感《游盘山记》写于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若为这篇游记做《序》,当为:“宏道居家中,兄来信,命归京师以从社稷,为政一年,终不忍其烦,遂命驾归,历盘山,因有此记。
”唯真名士自风流,袁宏道再一次放马南山,辞官反里,与胞弟袁中道,挚友苏潜夫,死心、宝方、寂子三位僧侣等数人,离京南下,又一次开始了他的游历,弃官远行的洒脱不羁依稀有西晋“季鹰归未”的意气性情,只是当年季鹰的“遂命驾归”主要是为了避八王之乱而求自保,是智者的避世,远不如袁宏道辞官远游来得纯粹潇洒,是仁者的乐山好水携游盘山。
而他们的'第一站,就是盘山。
盘山在今天的北京平谷与天津蓟县之间,属国家5A级景区,“盘”字取“回旋、回绕”之意,喻指山体如苍龙盘桓于京东津北间。
盘山有所谓的“三盘之胜”,上盘以松胜,蟠曲翳天;中盘以石胜,怪异嶙峋;下盘以水胜,玉流珠落。
当袁宏道游盘山时,“述其最者:初入得盘泉,次曰悬空石,最高曰盘顶也。
”虽与今人游览的着眼点不同,却也得自然之别致意趣,而所谓的“趣”,也是袁宏道所推崇的“性灵说”的衍生之一,“夫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如山上之色,水中之花,花中之光,女中之态”,不可明说,不可道破,“唯会心者知之”。
游历山川可分为两类,一者如赖瑞和的《杜甫的五城》,常常是思接千载,以历史的知识关照眼前的景物,常常可以生发出厚重庄严的感情;一者如此文——《游盘山记》,游者陶醉于自然之间,得乎自然之趣,生发出轻松愉悦的感情,文中“涧声上彻,与松韵达”、“日光横射,影落塞外”等句皆体现出作者心中的欣喜适意;还有登盘顶之上而看到“太古云岚,蚀壁皆翠”的壮丽景象,当为今天的盘山绝景——“三盘暮雨”。
疑惑之处有二,其一,文中曰“峰名不甚雅,不尽载”,笔者有所会意,今暂不表,他日当与当地人交流后验证心中猜测是否正确;其二,文中“阔以掌,山石一右臂,左履虚不见底”,笔者不解其意,无法想象出这一不合常理的动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袁宏道游记
晚明之际游记小品创作盛行,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游记小品作家,而袁宏道可以说是其中之翘楚。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
汉族,荆州公安(今属湖北公安)人。
袁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
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公安三袁”。
袁宏道一生性耽山水,生平游历之广、创作游记之众,即便在游事颇盛、游记创作繁荣的晚明,也显得不同寻常。
他的游记作品展现了山川草木的风韵神采,袒露了自家性癖山水的情怀,形成了独具魅力的艺术风貌。
读袁氏的游记小品,我们会明显感受到他对自然山水的真爱沁人心脾,澎湃洋溢的情感荡人心扉。
袁宏道的《华山后记》中描写的山水,山水不只是“耳得为声,目遇成色”的寻常感官所得,更在他的自我意识里营造了一个山水天地。
“若童子之见其师,不知其气之微也”、“寸寸焉如弱夫之挽劲弩”、“如以片板浮颠浪中”等等,用自己生平所见、所感将山水之奇呈于读者眼前。
这里的山水已经是加工过的山水,但作为游记而言,游观最大的乐趣就是在过程中不断发现新奇的事物,并且对这些事物作一鉴赏和联想。
本文中袁宏道对山水景物的观察极为细致,对山的观察,就有奇、绝、高、峭等。
山势也随着他的游玩的视角而变化莫测,透过他的语言展示在我们眼前的是奇峭绝险的华山。
文末一句“山灵之寂寞无侣可知矣”,既是他对华山
的喜爱,亦是他对自己的境遇的感叹。
在情感抒发上,他一任真挚的感情和真切的感受喷涌而出,任兴而发,意到笔随。
袁宏道在充满真情地亲近自然时,总爱追寻一种趣味,在描山绘水之中,时时透露出一股耐人咀嚼的趣味。
在《雨后游六桥记》中,放任洒脱、彻底坦露自我的行为跟西湖清丽多姿的自然景致融合为一个整体。
由于春景的感染,人们卸去了往日的庄重、矜持,露出自然本相。
看到有人穿白绸衣驰过,大家便一起脱去外衫,露出白内衣来,令光洁的白色与遍地红花相映衬。
疲倦了,随意躺在落花上,一点也不在乎别人的注目。
这还不够,还要想出游戏规则来,以脸面盛花,落花多的浮一杯酒,少的则罚唱曲。
由此文可以看出袁氏生性放逸洒脱,不为尘俗礼法所系累,既不同于凡俗之子,又不同于传统儒生,其游记别具超逸之趣。
传统士子游山玩水可以如此么?显然不能,而袁宏道却一改传统士子清高孤傲的态度和对世俗生活俯瞰的姿态,投身市井,以一个市井之民的眼光欣赏着盛世浮华的游乐场景,故其游记有着个性化的世俗之趣。
投身市井之中,以一个市井之民的眼光欣赏游乐场景在《游高粱桥记》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堤上游人,见三人枯坐树下若痴禅者,皆相视以为笑。
而余等亦窃谓,山情水意,了不相属,于乐何有也?”作为士人而为众人所笑,但自己却不以为然,反而对他人“彼宴中人喧嚣怒诟”而“窃谓”。
颇有一种市井之民的泼辣俚俗。
投身在市井之中,以市井之民的眼光赏玩游乐的胜景,可见袁宏道的俚俗浅易,但有时又清雅幽淡。
究其原因,则与袁氏兼具低俗与高雅的双重人格
以及他有意偭背崇雅抑俗的文化传统有关,在此暂且不论。
中国传统文人和山水之间向来有很深的情谊,山水是滋养心灵和激发文人创作不可或缺的元素。
他们或是孤单的行吟泽畔,或是携手共游,或是寄情山水。
但不管如何,他们的言行事实上已经悄然融入到山水图画之中了。
袁宏道写山水,不仅仅是一幅美丽却空洞的风景画,而是变成了有生命、有感情的精灵。
作者在山水中悠游,山水便不再是山水,而成了他的朋友,他的恋人,山水之于他,是情趣也是寄托。
袁宏道对于山水的追求和出仕为官的矛盾,使得他既希望从此远离官场,彻底醉心在自己营造的精致小世界当中,同时又不甘完全忘却世情。
他矛盾复杂的思想与追求在作品中赤裸真实的表现出来。
他的作品,是心灵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结果,作者把矛盾的身心感情投入山水中,也是享受生活,袁宏道的适世实际上也可以理解为一种“避世”,他对许多现实问题逃避不问,追求感官的愉悦与心灵的舒适,是旷达,却又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