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袁宏道游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袁宏道游记
晚明之际游记小品创作盛行,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游记小品作家,而袁宏道可以说是其中之翘楚。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汉族,荆州公安(今属湖北公安)人。袁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公安三袁”。袁宏道一生性耽山水,生平游历之广、创作游记之众,即便在游事颇盛、游记创作繁荣的晚明,也显得不同寻常。他的游记作品展现了山川草木的风韵神采,袒露了自家性癖山水的情怀,形成了独具魅力的艺术风貌。
读袁氏的游记小品,我们会明显感受到他对自然山水的真爱沁人心脾,澎湃洋溢的情感荡人心扉。袁宏道的《华山后记》中描写的山水,山水不只是“耳得为声,目遇成色”的寻常感官所得,更在他的自我意识里营造了一个山水天地。“若童子之见其师,不知其气之微也”、“寸寸焉如弱夫之挽劲弩”、“如以片板浮颠浪中”等等,用自己生平所见、所感将山水之奇呈于读者眼前。这里的山水已经是加工过的山水,但作为游记而言,游观最大的乐趣就是在过程中不断发现新奇的事物,并且对这些事物作一鉴赏和联想。本文中袁宏道对山水景物的观察极为细致,对山的观察,就有奇、绝、高、峭等。山势也随着他的游玩的视角而变化莫测,透过他的语言展示在我们眼前的是奇峭绝险的华山。文末一句“山灵之寂寞无侣可知矣”,既是他对华山
的喜爱,亦是他对自己的境遇的感叹。
在情感抒发上,他一任真挚的感情和真切的感受喷涌而出,任兴而发,意到笔随。袁宏道在充满真情地亲近自然时,总爱追寻一种趣味,在描山绘水之中,时时透露出一股耐人咀嚼的趣味。在《雨后游六桥记》中,放任洒脱、彻底坦露自我的行为跟西湖清丽多姿的自然景致融合为一个整体。由于春景的感染,人们卸去了往日的庄重、矜持,露出自然本相。看到有人穿白绸衣驰过,大家便一起脱去外衫,露出白内衣来,令光洁的白色与遍地红花相映衬。疲倦了,随意躺在落花上,一点也不在乎别人的注目。这还不够,还要想出游戏规则来,以脸面盛花,落花多的浮一杯酒,少的则罚唱曲。由此文可以看出袁氏生性放逸洒脱,不为尘俗礼法所系累,既不同于凡俗之子,又不同于传统儒生,其游记别具超逸之趣。传统士子游山玩水可以如此么?显然不能,而袁宏道却一改传统士子清高孤傲的态度和对世俗生活俯瞰的姿态,投身市井,以一个市井之民的眼光欣赏着盛世浮华的游乐场景,故其游记有着个性化的世俗之趣。
投身市井之中,以一个市井之民的眼光欣赏游乐场景在《游高粱桥记》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堤上游人,见三人枯坐树下若痴禅者,皆相视以为笑。而余等亦窃谓,山情水意,了不相属,于乐何有也?”作为士人而为众人所笑,但自己却不以为然,反而对他人“彼宴中人喧嚣怒诟”而“窃谓”。颇有一种市井之民的泼辣俚俗。投身在市井之中,以市井之民的眼光赏玩游乐的胜景,可见袁宏道的俚俗浅易,但有时又清雅幽淡。究其原因,则与袁氏兼具低俗与高雅的双重人格
以及他有意偭背崇雅抑俗的文化传统有关,在此暂且不论。
中国传统文人和山水之间向来有很深的情谊,山水是滋养心灵和激发文人创作不可或缺的元素。他们或是孤单的行吟泽畔,或是携手共游,或是寄情山水。但不管如何,他们的言行事实上已经悄然融入到山水图画之中了。
袁宏道写山水,不仅仅是一幅美丽却空洞的风景画,而是变成了有生命、有感情的精灵。作者在山水中悠游,山水便不再是山水,而成了他的朋友,他的恋人,山水之于他,是情趣也是寄托。袁宏道对于山水的追求和出仕为官的矛盾,使得他既希望从此远离官场,彻底醉心在自己营造的精致小世界当中,同时又不甘完全忘却世情。他矛盾复杂的思想与追求在作品中赤裸真实的表现出来。他的作品,是心灵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结果,作者把矛盾的身心感情投入山水中,也是享受生活,袁宏道的适世实际上也可以理解为一种“避世”,他对许多现实问题逃避不问,追求感官的愉悦与心灵的舒适,是旷达,却又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