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金贝尔美术馆
肯贝尔(金贝尔)艺术博物馆
• 总平面图与剖面分析图
• 在这些方案中,不变的特 在这些方案中, 征是覆盖了建筑跨度的拱 形屋顶, 形屋顶,有一个拱顶在中 心处被打破, 心处被打破,留出一个狭 长的缝, 长的缝,可以让自然光进 出。布朗和康一直认为博 物馆应该有自然采光作为 主要的采光光源: 主要的采光光源:经过阻 碍使光线散射, 碍使光线散射,不会直接 照在艺术品上。 照在艺术品上。镂空的铝 板是最好的材料, 板是最好的材料,可以制 造路易斯康所设想的银色 光线。这种阻光结构, 光线。这种阻光结构,被 他称之为“滤光器” 他称之为“滤光器”。
• 正是由于滤光器的 存在, 存在,避免阳光直 接射入室内造成眩 光。光线经过铝板 的反射, 的反射,到拱顶下 表面, 表面,再由粗糙的 拱顶下表面的散射 到室内各个角落。 到室内各个角落。 刺眼的阳光变得柔 和,光谱也转变成 银色。 银色。
“滤光器” 滤光器” 滤光器 的工作原 理
• 组合单元剖面 草图 • 定稿的剖面图
肯贝尔(金贝尔) 肯贝尔(金贝尔) 艺术博物馆 路易斯康 路易斯
• 时间:1966 — 1972 时间: • 地点:美国,田纳西州福特沃思 地点:美国, 市
• 肯贝尔艺术博物馆是路易斯 康最为满意的作品。肯贝尔艺 肯贝尔艺术博物馆是路易斯·康最为满意的作品。 康最为满意的作品 术博物馆在1966年就开始设计,但直到 年就开始设计, 术博物馆在 年就开始设计 但直到1969年中期才开始 年中期才开始 破土动工。康设计了一系列方案: 破土动工。康设计了一系列方案:第一个方案是把一个开放 的庭院分割成方形体块组合起来,组成一个很长的长方形; 的庭院分割成方形体块组合起来,组成一个很长的长方形; 第二个方案是一个“ 形和 形和“ 形的平面 最终, 形的平面。 第二个方案是一个“H”形和“C”形的平面。最终,博物馆 采用了“ 形方案 形方案。 采用平面分为三个单元, 览空间和礼堂, 览空间和礼堂,北向是永久收 藏室, 藏室,工厂和员工用房设在地 下室。 下室。两个单元是六个拱券的 进深,其中有入口、 进深,其中有入口、咖啡厅和 商店, 商店,还有办公室和职工图书 馆。
路易斯康_金贝尔艺术博物馆分析报告文案
我读路易斯·康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009级建筑学何安祺 2009020142这个男人,神秘、富有诗意,多情又浪漫,才华横溢。
“Between the ideaAnd the realityBetween the motionAnd the actFalls the shadow.”这首小诗来自于约翰·罗贝尔的《静谧与光明》一书,其中引用了康的一首诗。
就像书里引用的这句诗一样,康是充满矛盾的人。
他太过于强大了,他的建筑和他本人,都成为了一种精神,给我带来感动。
路易斯·康——这个4岁随父母从爱沙尼亚迁居美国的犹太人,其貌不扬,年幼时脸上烫伤的疤痕伴随他终生,加之不善交际,致使他没有通过杰奎琳·肯尼迪的“面试”,在大项目上败给了衣冠楚楚、善于交际的贝聿铭;大器晚成,五十岁以前,别人都认为他只会纸上谈兵,年届六十,他为宾州大学设计的理查德医学研究中心忽然被人奉为现代建筑的经典佳作;命运多舛,虽然成了名,却因工作缓慢项目寥寥,印度、巴基斯坦客户的毁约又导致他背负重债,不久,他在纽约中央车站的洗手间里,死于心脏病突发,而他的尸体两天无人认领。
当一切似乎都画上句号之后,2004年,他的私生子纳撒尼尔·康拍摄了名为《我的建筑师:一个儿子的追寻旅程》这样一部纪实电影,人们才知道,路易·康,长时间地,在三个家庭之间周旋……作为建筑师的康,作为父亲的康,重新在公众的视野里出现。
在现代建筑史上,路易斯·康是一个有着重要意义的建筑师。
他改变了现代建筑由其几何形体带来的生冷感,在静谧和光明之间寻求一种“道”(或者我们理解为秩序,order),赋予普通的材料触感和视觉效果。
康的建筑在光影之间产生了令人愉悦和惊奇的诗意,反而却像是它们已经恰如其分地在那里很久了,与周边很好的融为一体。
相比之前的现代建筑师们,我认为康更强调“人性”,更全力的在表达人性,他留下的那些为数不多的建筑,也都验证了这一点。
博物馆建筑案例分析
金贝尔艺术博物馆
造型方面
从远处看,博物馆像是由三组连续平行的圆筒状谷仓排列 组合而成。谷仓的上半部分是拱壳,下半部分是矩形。连 续平行的拱壳造型看似简单,灰白色的变质岩板填充在混 凝土的拱形框架之中显得异常朴素却带有张力。带给人力 量的美。
一组优美的筒状建筑连绵起伏,散发着古典主义气息,展 现出典雅风情。
剖面图
杭州良渚文化博物馆
设计启发 内繁外简的手法,内敛又不沉闷 利用空间的错落以及视线的穿插,是空间具有趣味性
院落空间的合理布置使丰富了内部空间,同时使建筑更加 联系自然
感谢聆听
入口广场
东
北
南
西
采光井 固定展厅 采光井
小楼梯的设置方便参观者从一层展厅进入地 下室画廊,也方便员工进入地下的办公空间 采光井的设置加强了建筑的透气性
金贝尔艺术博物馆
结构方面
结构清晰明了,细部处理丰富
长达30米的整个混凝土拱顶,是由四角上的四根 柱子撑起来的,墙不承重。
拱顶与建筑接壤的部分有一条开口,阳光可以从 后面透过来。
建筑高度错落,形成一种雕塑形式 博物馆的动线是蜿蜒的,其间通过监管空间衔接
杭州良渚文化博物馆
功能分析
平面上的错动打破了
博物馆完整的体量。建 筑师利用水平的错动在 流线中植入庭院,各具 特色的院落和展厅配合, 产生移步易景的效果, 也使建筑有机地融于自 然中。参观人流通过极 具引导性的桥进入院落 再到达门厅开始展览流 线,在观展过程中不断 穿越庭院,产生室内室 外景观的交替轮转。
博物馆建筑案例分析
案例一
金贝尔艺术博物馆
金贝尔艺术博物馆
设计概况
金贝尔美术馆位于美国德克萨斯 州沃思堡的郊区,于1972年建成, 属 现代风格建筑。该馆主要收藏19世纪 的艺术作品与古代美术作品。坐落于 景色优美的公园之中,建筑外观娴静、 简朴、严谨、对称,在内部,建筑上 部为尺度较高大的半简形式,并且采 用了穹隆式天花,而采取这两种手法 的目的是要将外部的自然光线自天顶 引入室内。
金贝尔美术馆案例分析-精品文档
南侧下沉广场
水池
北侧下沉广场
停车场
2.平面
①平面形态
沿轴线两侧对称
平面呈凹字形
②功能与流线分析
3
6 7
1 9 4
主要功能空间
2
8
流线示意
1.门厅 房
2.管理
一层(地下层)平面 3.储藏 4.工作间 5.研究室
6.讲堂
7.机
6
9
5
7
8
7
3
4
4
7
2
1
二层平面 1.敞廊 2.入口 3.门厅 4.展厅 5.售书 6.报告厅 7.室 内庭院--“光井” 8.厨房 9.图书室
金贝尔艺术博物馆建筑分析
建筑背景
时间:1966年~1972年 地理位置:美国德克萨斯州沃斯堡的郊区 建造背景:金贝尔既是一位工业家也是一 位收藏家。金贝尔在福特沃思城建立了一 个基金会,并把他的收藏品和财产捐给基 金会用来建造一个收藏馆,他希望博物馆 能够成为一个著名的建筑。1966年由基金 会选出的博物馆执行官理查德·布朗博士 决定委托康来做设计。金贝尔术博物馆在 1966年就开始设计,但直到1969年中期才 开始破土动工。 环境景观:它位于一个空旷而景色优美的 公园之中,美术馆外部表现得有些俊俏, 建筑的外观形状处理得娴静、简朴,自远 处观望,其严肃的个性会给人以刻板的印 象。
③朝向与自然光照的关系 东西朝向有利于光线最大限度的从天窗均匀射 入。
4.光是此建筑的重要乃至主导元素
“金贝尔美术馆是康对光的献礼” ——《静谧于光明》
采光装置的设计
该建筑最激动人心的还要算是采光 装置的设计.在美术馆里使用直射光 或是明亮的光线看上去十分的暗淡, 尤其是陈列易损品的地方,比如水彩 画.康设计的是一套双向反射系统, 透过拱壳沿顶端槽孔安装的透明天 窗,天光和阳光会洒在一组有穿孔金 属装置散发出了自身的光芒,然儿大 部分的光线还是被反射到了混凝土 拱壳的底侧,然后由此反射到绘画展 品上.
金贝尔美术馆光艺术论文
金贝尔美术馆光艺术论文摘要:从对金贝尔美术馆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路易斯康对自然光的看重,也更加提醒我们去注重和理解自然光与建筑之间的关系。
光艺术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建筑设计是存在借鉴意义的。
而学习运用光却不是停留在表面。
让我们回头看看路易斯康,就定能明白,光艺术的运用与“建筑总体布局”、“采光结构设计”、“建筑结构选型”、“建筑材料选择”四点是有机统一、相互影响、缺一不可的。
本文以路易斯·康的金贝尔美术馆为研究载体,概述其设计背景与设计手法,重点解析其利用建筑结构对展览建筑引入自然光的设计手法,并探究光艺术与建筑艺术之关系,为类似建筑的设计提供思路。
前言“自然光是唯一的光,因为它有情调——他提供了我们共识的基础,它使我们能接触到永恒。
自然光是唯一能形成建筑艺术的光。
”——路易斯·康。
本文将以路易斯康设计的展览建筑——“美国金贝尔美术博物馆”为例,从多角度尤其是采光设计部分深入解读这一现代主义经典建筑。
建筑背景综述1.建造背景金贝尔美术馆坐落在美国德克萨斯州沃斯堡郊区,由当时著名的工业家兼收藏家金贝尔斥资修建,并最终确定委托路易斯康来主持设计。
建筑于1966年—1972年建成,收藏展品主要为19世纪的艺术作品和古代艺术品。
2.设计师路易斯康简介路易斯·康,美国现代建筑师,成长于美国并在巴黎学院派的大体系下接受了美国版的建筑教育他改变了现代建筑由其几何体带来的生冷感,在安谧与光明之间寻找一种秩序。
作为新历史主义的代表建筑师,路易斯康善于将简单的几何形与符合历史文脉与精神的元素结合起来,使建筑富有情感与哲思。
建筑设计手法概述总体上说,金贝尔美术馆从总体布局、建筑造型等设计手法上给人简洁、朴实的感觉。
但是细细品读,却能越来越体会建筑大师路易斯康强有力地“声音”——利用简单的建筑语汇表达建筑,却在每一处都充满自己对的历史、对精神的积淀与思索。
(1)建筑总体布局——C字对称布局,却稳中求变。
金贝尔美术馆案例分析
石灰华石
它的华丽不是来自于落成后的装饰,而是因为康对于每一种材质的尊重。结 构体是混凝土,在光底下它活了起来;墙壁用的是石灰华——一种石灰石, 是非结构的饰面建材;地板铺的是橡木,脚丫儿踩上去暖暖的;而铅造的屋 顶,这种古老而不透水的材料,可轻易弯成屋顶的曲线,在美国西南部的太 阳下反射出不刺眼的光泽。
采光设计
金贝尔艺术博物馆 最为成功之处:一是具 有特设的自然采光,二 是采光与建筑内外形象 的完美结合。
经过多方案的比较,
康在每个拱壳中间,做 了一个0.9米的十分优美。这样使展室内 既得到柔和的自然光,又避免了眩光的困扰。同时康 还在拱壳与山墙交接处设计了一条细长的弧形采光带。 这给建筑朴素的外观增添了一分细腻,又使拱顶产生 一种悬浮感,室内也因此而显得生动。
滤光器工作原理如下:
可见的采光装置
3.材料的天然质感和人工肌理
混凝土和变质岩板为该建筑的主要建筑材料
康重点运用了灰
白色的现浇混凝土、 灰米色的天然钙华 石(Travertine)和 像木。这些材料是 康的常用手法,他 认为这些材料在质 感上有其内在的联 系,尤其是在太阳 光的作用下会有不 同的微妙变化。
康选用罗马石灰华石,是因为他企求一种和混凝土对比不强烈的材料,他的 结论是:“……那种材料具有与混凝土相似的色调,可以说石灰华石非常象混 凝土,有时它几乎具有这样的性格,看起来两者好象是同一种材料,因此整 幢建筑又象是整块的而没有支离破碎之感。”
ThThan感谢聆谢nk you!
• 感谢聆听!
康在拱顶开了一条光槽,用 弧形的反光板将太阳光漫射 到室内。
在C型内庭朝西的入口处有玻璃 墙面的位置,康设计了一组方形 几何排列的东青树阵,以避免西 侧太阳光对室内的直接影响。
金贝尔美术馆的拱顶建造简析
Brief Analysis of the Arch Construction of Kimbell Museum金贝尔美术馆的拱顶建造简析文/王志强 Wang ZhiqiangABSTRACT作者简介王志强 南京大学建筑学院 硕士研究生KEY WORDS金贝尔(Kimbell)美术馆的屋顶存在着结构与形式的非统一性。
该案例的这一点曾引起一定的争议。
本文对拱作为一种大跨结构的发展历程做简要的回顾,并且在这样的背景下考察金贝尔屋顶的结构与形式的关系。
如果将光的设计也加入考虑的话,该屋顶的设计可以看做是在当代结构技术的条件下提升筒拱的空间塑造能力的一次原型性尝试。
In the case of Kimbell Museum’s roof, the logic of the structure and that of form are not so much parallel, which has caused a widespread debate.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structure and form of the roof of Kimbell in the context of the arch and barrel-vault history. If we take account of light, the roof design could be viewed as an exploit of widening the spatial capacity of barrel-vault in the condition of modern structural technology.筒拱,结构与形式,光Barrel-vault,Structure and form,Light筒壳单元体的使用是建筑师路易•康(Louis I. Kahn)的金贝尔(Kimbell)美术馆最重要的特征,不仅仅在结构与功能上达到统一,并且普遍被视为对古罗马建筑的回忆。
解读 路易斯 康—建筑诗哲
耶鲁大学英国艺术中心
这个男人,神秘、富有诗意, 多情又浪漫,才华横溢。 “Between the idea And the reality Between the motion And the act Falls the shadow.”
这首小诗来自于约翰· 罗贝尔的《静谧与光明》 一书,其中引用了康的一首诗。就像书里引用 的这句诗一样,康是充满矛盾的人。他太过于 强大了,他的建筑和他本人,都成为了一种精 神,给我带来感动。
4、静谧与光明 路易斯康可谓运用光的大师。 他对光有着独到的解释。他认 为静谧是不可度量的事物,而 光明是可度量的事物,建筑则 是在静谧与光明之间的门槛处。 所有的物质世界是光的自我消 耗。 在埃克塞特图书馆中,他设计 了大窗和百叶小窗,使在图书 馆看书的学生不会因为大开窗 的光线而炫目。论坛回顾报社 大楼,他首创“T形窗”的设 计,而“T形窗”的设计也延 续到他之后的作品中。
耶鲁大学美术馆加建,是康在1953年的作品。在满是新哥特风格建筑的耶鲁 校园里,出现了这座现代建筑,同时它也是康的第一个美术馆作品。在这里, 康处理结构柱的方式别开生面,并没有将结构柱隐藏在核心筒的墙体之中, 而是脱开墙体布置结构,使之成为定义空间单元的重要元素,限定了空间的 轮廓。
在耶鲁大学美术馆里,康开始使用圆和三角形的几 何构成,参观者使用的楼梯被放置在密实的混凝土 圆筒之中,圆形混凝土的屋顶被三角形布置的梁支 起,在屋顶和圆筒之间康使用了弧形玻璃砖将光线 带入,环形的光带和三角形中背光黑暗的区域形成 了鲜明对比,带来一种强烈的宗教仪式感。
在康的作品之中,我最欣赏的是金贝尔艺术博物馆,我觉得它是那种带有古 典味道的现代建筑。之所以欣赏,并不是因为我能很好的读懂、理解它,相 反,我是在一种缥缈的意识下去读它,把康的建筑当成是一种精神性的、永 恒的东西来看,因为,有些东西似乎是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
金贝尔艺术博物馆
建筑外观
建筑内部
地形及周边环境:
金贝尔艺术博物 馆建在公园一端 现有的树林中, 三面被道路所环 绕,建筑物的西 侧地形较高,处 理成步行入口通 道,南北两块底 下半层的室外空 地,靠近道路北 边空地做成停车 场,南边的做成 花园,供人们休 息,开音乐会, 跳舞之用。
总平面图:
进出美术馆的观众可由南北两个方向,通过平缓的台阶形坡道抵达入口广场,从总 平面图上可看出由16个拱形单元组成,每个单元长约30.7米,宽约7米,总建筑面积 约为7800平方米。该博物馆总平面成“C”形。
庭院设计:
为减轻参观者的视觉疲劳, 路易斯康在前院种了成组的 带茶冬青的小型树林,集中 在两个不断地从边上渐出水 花的反射池中间。路易斯康 认为,这是十分必要的。在 树林掩映中的建筑映入眼帘 之前,参观者的身体就会被 引向这片自然风景。
入口大厅向外看可消除视觉疲劳
反射池和小树林形成一片美丽的自然风光
东立面及入口大门
对称布置的门廊前面的喷泉和水池
该建筑共两层,地上一层,地下一层,地上层高约7米,底下约4米,尽管这 座博物馆是以混凝土修筑,但并不显笨重,16个成平行线排列的系列拱状建 筑单位是整个建筑看起来精致小巧,具有一种约束的美感。
东立面图
北立面图
西立面图
入口门廊及通道:
门廊是整个建筑的“过渡空间”,这个 空间为参观者提供了一个逗留场所,这 个空间中路易斯康有意识地设计了作为 建筑的固定的组成部分,而不是家具的 颇具雕塑感的立方体石头长椅。这里把 不同的空间连接起来,可以很方便的到 达停车场,参观者甚至在很远的地方就 可以进入角色:可以把门廊看成一个目 的地。在路上,参观者可以看到台阶和 谐的高度,用粗糙和光滑材料表现的不 同高度的空间以及基地微妙的起伏。
路易斯康金贝尔美术馆中的秩序
经典建筑评析课程论文路易斯·I·康金贝儿美术馆浅析二○一四年十一月The order in Kimbell Art Museumdesigned by Louis I KahnNovember 2014摘要金贝尔美术馆(Kimbell Art Museum,1966-1972)是路易斯康去世前建成的最后作品,完美地诠释了康的各种建筑理念。
本文通过屋顶空间构成、宏观秩序、材质运用三个方面浅析金贝尔美术馆的建构逻辑。
展现建筑诗哲路易斯康对空间本质的独特认知。
关键词:路易斯·I·康;金贝尔美术馆;拱顶;秩序;材料ABSTRACTKimbell Art Museum is the last masterpiece completed before Louis I Kahn’s death. It interpretKahn’sArchitectural concept perfectly. This article will analyzeKimbell Art Museum’s tectonic logicfrom following aspects such as the vaultspacial composition,macro order and application of materials.It will also present Kahn’s unique cognition of the essence of space.Key words: Louis I. Kahn;Kimbell Art Museum;vault; materials绪论概述勒·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中说道:“建筑的历史,在过去的许多个世纪里,只在构造上和装饰上缓慢地演变,但是最近的五十年以来,钢铁和混凝土一路高歌猛进,建造能力有了巨大提高,一些古老的建筑法则为之所抛弃。
金贝尔美术馆(合并版)
•
19世纪后期-20世纪:哲学与诗的融合运动恰好发生于理性主义发展最为充分,同时也暴露出问题 最为严重的历史时期。
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加剧了欧洲世界的文明幻灭感,曾经使欧洲人引以为骄傲的理性主义在瞬间变成集体的疯狂和对生命尊严的践踏,欧洲文明所赖以支 撑的信仰收到空前的怀疑。
伽达默尔认为“近代史中科学与哲学之间古老的对峙也许在本世纪到了顶峰。”他追问道:“以前的哲学在当今生活的整体中是否还有一席之地”?
秩序的理念 康的同事安妮·唐回忆康将其创作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一、“空间的本质” 二、“秩序”
三、“设计”
“一个开间系统乃是一个空间系统”
纪念性的探索
“光是结构的给予者”
金贝尔美术馆报告厅
埃克赛特图书馆
结构理性主义
费兰姆普顿认为建筑对于空间与结构关系的关注超越对表面装饰 的关注始于哥特,连续的拱券和飞扶壁都是建构的形式表达。哥特崇 拜在19世纪最终发展为结构理性主义,“在维奥莱·勒·迪克 看来,力学逻辑和建造程序的理性原则乃是无法分离的。它们互为前 提,又互为结果。”正如维奥莱·勒·迪克设计的八角大厅清晰地揭 示了建筑中的荷载传递。
与玻璃幕墙的结合
Margaret Esherick House (1961)
Yale university Art Gallery(1953)
玛格丽特住宅和耶鲁大学美术馆都 是裸露的混凝土结构域玻璃天然结合的 两件佳作,康在金贝尔的设计中对玻璃 幕墙的使用上有调整,不再过分暴露幕 墙,而是通过入口走廊、内庭院空间的 手法展现玻璃的最佳特性,更多地了展 现了石材结构的厚重感。
• 所谓的‘纯粹意识’可直接理解为人类文化未曾形成或形成之初的人类原初感受或体 验,也即是当今一切文化得以建构的基础 • 现象学是欧洲于20世纪初最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其主张「排除现有人类文化可能会 对事物原来本真状态的干扰, 进而想还原出本真的体验」就是康的建筑哲学和建筑思
解读金贝尔美术馆对光的献礼
的造 型虽 由 3个 方体 体块 构 成 , 但 屋 顶是 由 6个庞 大 的拱 壳组 隙的空问跨度来说 , 使 用盖 华板进 行填 充 , 使顶 层表达 不仅 有 一 成, 我们知道弧线是 与其他形 式结 合的较好 的一 种造 型。6个 圆 定程度的开敞 , 并 同底部的牢固稳健形 成 了反 差。美术 馆 中细部
与 光 明之 间寻 找 一 种 秩 序 。 背面过 暗, 这样整个拱 顶成 一发 光面 光源 , 也 给 室 内 空 间 带 来 了
2部 环境 的 独立 和融合
适宜 的天 然光 , 柔和的光线烘托 了优雅 的环 境气氛 。为了使 照在
绘 画上 的光线看上 去色彩更加 自然 , 所 有 的拱顶 均严格 的遵 循南
形拱 顶则让整个建筑减少 了生 冷感 , 变 得柔和 了许多 。b . 康 通过 也有令人难忘 的品质 : 主楼 梯 的扶 手 , 它将 一段 连续 的不 锈钢 卷 不但 同人手 匹配 , 还通 过末端 展示 了 自身 的制 作 方 式及 在建筑周 围营造公 园 , 在建筑物中设置雕 塑庭 院等一系列 用 以建 成 曲面 ,
.
3 6.
第4 0卷 第 l 3期 2 0 1 4 年 5 月
山 西 建 筑
S HAN XI ARCHI I I E C T UR E
Vo 1 . 40 No. 1 3 Ma y . 2 01 4
文章编号 : 1 0 0 9 - 6 8 2 5 ( 2 0 1 4 ) 1 3 — 0 0 3 6 — 0 2
筑 引导的户外空间 , 与用地周围的零散 着的公 园建 立 了一 致 的步 其材料 。
调, 提 高了融合 性。
3 结 语
2 . 2 自身特 色与 内部层 次
场所精神
简单的长方形盒子干净的线条,简约的色块,光的参与,影的投射, 人的渺小感……
径直穿过的竹院
这些巨幅的门象征着古老店 铺的“门板”,此意象不妨看作是 对宁波历史悠久的商业文化的一种 暧昧的隐喻。 入口上去后的平台
依旧保留的“登船”长梯,将美术 馆和码头连接起来。装饰性的梯步,橱 窗陈列式的小空间挖入墙面,打破了外 墙单一的立面效果。斜线的运用,零散 化的空间形态是对单调乏味的一种解构。
变质岩板
石灰华石 康重点运用了灰白色的现浇混凝土、灰米色的天然钙(Travertine) 和像木。这些材料是康的常用手法,他认为这些材料在质感上有其内在 的联系,尤其是在太阳光的作用下会有不同的微妙变化。
萨尔克生物研究所
一种不可抗拒的诱惑引领我们直接走向它那素混凝土墙面,去触摸那像丝绒般平 滑温暖的表面。皮肤能准确的追踪有温度变化的空间,如树阴下凉爽的、Biblioteka 机勃勃的 影子,阳光照射下温暖的光斑
入口前棋盘式树林 美术馆 公园绿地 南侧下沉广场 北侧下沉广场 停车场 水池
他认为建筑精神的存 在先于其成形之时,在他 看来建筑不仅是只有某种 功能的空间,也绝不仅仅 是建筑师可以随意拼搭造 型的积木,他坚信建筑本 身的秩序,而建筑师的任 务就是要找到那种秩序并 且表达出来。
材料的天然质感和人工肌理
宁波美术馆
“这块地在宁波人记忆中的地位应如上海人心目中的外滩,让我心 中震撼的是,一座建筑被城市跑气候的场景,江边串连成线的浮码头空 荡无人,但我仍能看见它曾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的城市生活事件的可能 性与多样性”
作为三江文化长廊建设的重要组 成部分,宁波美术馆也是国内乃至国 际上为数不多的拥有码头的江边美术 馆。据了解,该馆集收藏保护、陈列 展览、学术研究、艺术交流、艺术教 育、文化休闲等功能于一体,是现代 化、高品位的造型艺术博物馆,同时 也是一座既有港口特色、富有现代气 息,又具备中国气派的公共建筑。由 宁波航运大楼改建的宁波美术馆。在 长宽各4米、高1米的红砖展台上,六 只模型演绎着整个设计的过程。而看 上去,这些美术馆的木制模型比老的 航运大楼更像航运楼,一些标志性的 符号,譬如码头,不是被抹去,而是 被强化了。在王澍看来,码头是宁波 这座港口城市最有活力的东西,体现 着城市生活的延续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金贝尔美术馆
金贝尔艺术博物馆建造背景
时间:1966年-1972年
地点:美国得克萨斯州沃思堡市
概况:金贝尔既是一位工业家也是一位收藏家。
金贝尔在沃思堡市建立了一个基金会,并把他的收藏品和财产捐给基金会来建造一个收藏馆。
他希望博物馆能够成为一个著名的建筑。
1966年由基金会选出的博物馆执行官理查德·布朗博士决定委托康来做设计。
金贝尔博物馆在1966年就开始设计,但一直到1969年中期才开始破土动工。
该馆主要收藏19世纪的艺术作品与古代美术作品。
金贝尔美术馆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沃思堡的郊区,于1972年建成。
该馆主要收藏19世纪的艺术作品与古代美术作品。
在一个空旷而景色优美的公园之中,美术馆外部表现得有些峻峭,建筑的外观形象处理得娴静、简朴,自远处观望,其严肃的个性会给人以刻板的印
象。
路易斯*康在此展现了其个人对
于建筑材料的偏好:将混凝土柱和
薄壳形拱顶结构裸露在外,而非承
重墙则采用罗马灰华石及玻璃板,
以满足不同空间和位置的采光要
求。
灰华石及玻璃板同混凝土之间
没有过强的对比,所形成的空间质
感近同,肌理混合为一。
在这样做的同时,路易斯*康也流露出对建筑所在地段的关注与尊重。
路易斯·康认为,艺术作品应当在自然的光环境之中被欣赏,以便空间达到一种“人—美术—大自然”相互融合、彼此促动的环境效果。
美术馆建筑物的外观严谨、对称,在内部,建筑上部为尺度较高大的半筒形式,并且采用了穹隆式天花,而采取这两种手法的目的是要将外部的自然光线自天顶引入室内。
顶部起到自然光漫射入内的作用,呈现出空间的丰富性和新颖性。
空间中充满活跃生机,光弥漫其间,连续的拱顶以相同的格调重复出现,构成空间主体的薄壳被采光中庭和可以灵活变动、拆换的展板所分隔。
在九米多长的空间中行进,可以体味空
间由光构成的序列,沿途还有一些横向交叉连通的
空间,清水混凝土上的光起着空间引导的作用,光
引发空间的节奏感,室内空间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
而产生丰富的表情。
这种以洗练、平易的方式去表
现光空间的手法,表现出建筑师沉稳的设计理性。
在金贝尔,路易斯*康把自然光分为来自天空
的光以及从内庭进入的光,前者生机盎然,以绿为
属性。
上世纪初,世界建筑领域进行过一场针对“现
象学”的哲学运动,其主旨在于:研究对象是以研究者的直觉、回忆、判别、想像、经验等状态出现的,现象本身只能如此显现。
路易斯?康便是这种现象学背景下的建筑师,他在设计中多依赖自身的感性论断,所以他的一些作品较难明白,但是在其建筑上体现了回归事物本身的原则。
路易斯*康经常这样问,“建筑物想成后者可使观者感受外部空间的变化,带有银之韵味,光源呈现出带状,空间形态已不再沉重。
内庭中的各类植物及塑像、光线与景观共同构成了一种较为纯
粹的背景。
在这里,光可自以铝构件制成的曲
面天顶和穹隆顶均衡地流进室内,艺术品不会
直接受到影响。
自然光线的自由进入使得美术
馆的照明效果非同一般。
美术馆用素混凝土建成,但建筑并没觉得
厚重,外型上由16个连续的平行的线性系列拱
顶建筑单元组成,拱顶之间是混凝土的通道,
其中采暖和制冷系统都隐藏于此,整个建筑显
得娴静、优雅,体现了设计师一贯的质朴情怀。
美术馆是一个将采光设计和空间造型相结合的经典范例,大多数拱顶下的空间采用连续天窗天然采光。
拱顶下设有穿孔的铝制曲面反射板,光线透射入天窗经由曲面反射板阻隔,大部分光线被反射的拱顶侧面,同时有一小部分光线透过反射板,不致使反射板背面过暗,这样整个拱顶成一发光面光源,也给室内空间带来了适宜的天然光,
柔和的光线烘托了优雅的环境气氛。
在展厅的曲面反射板中部有局部不透明,目的是遮挡直射阳光,门厅和阅览室等区域整个铝板穿孔。
为满足不同功能空间的照度要求,还可以在曲面板下遮盖不透明的帘幕。
路易斯.康利用拱顶结构,在拱顶与端墙连接处设置了玻璃槽,使空间变得生动明亮的同时不带入眩光。
从立面和细部材质中可以发现,路易斯*康重点运用了灰白色的现浇混凝土、米灰色的天然钙化石类似物和橡木。
这些素雅、低调的物品都是他的常用材料。
他认为,这些材料在质感上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像混凝土、变质板岩、橡木这些材料,它们都不至于太粗糙,在浅色的外表下,能够给人不一样的触感,并结合太阳光的照射作用,在一天的不同时间
段中,会产生不一样的变化。
且我认为,
随着时间的积淀与环境的呼应,使得材
料能透出一种“气质”,带有浓厚的“古
典的现代感”。
建筑物随着时间的推移,
表面经过洗礼,与周边的环境和场地能
更好的融合,更具整体性。
当下,全球的建筑界都流于浮华,建筑师像娱乐明星一样炒作自己,制造爆点,于是,哲学、世界观成了一种另辟蹊径的标签,剖析社会的怪异,以此为噱头去设计怪异以致恐怖的建筑,将刺激代替了美。
几年以来,被人谈论最多的建筑无不张牙舞爪,巨大的、扭曲的结构,带出神飞魄散之感,建筑的外形和色彩也逐渐趋向于依赖夜间的LED灯,制造不可靠的幻梦。
这些建筑,不再存有任何“静谧与光明”的可能。
设计者追求的,可能不再是建筑精神,而仅仅是一种流行的形式。
所谓的“道”,也就破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