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骨细胞培养

成骨细胞培养
成骨细胞培养

成骨诱导液:

地塞米松,β-磷酸甘油,维生素C,

OB或3T3-E1:α-MEM+10%FBS+50ug/ml ascorbic acid+10mM β-glycerophosphate

PG(磷酸甘油)和Vc配好放四度,

Vc尽量分装保存,减少与空气接触,

三种分开配,不能配一起,培养液也是现用现配

成骨细胞分离培养:无菌条件下取出新生鼠的颅盖骨,置入冷PBS中,剔除附着的结缔组织。用PBS液清洗3次,将其置入盛有DMEM培养基的培养皿中,剪成0.5 mm×0.5 mm大小碎块,约30块,加入0.25%胰蛋白酶5 mL,置入孵箱中消化20 min,血清终止消化,弃上清液,加入1.0 g/L Ⅰ型胶原酶10 mL,置于孵箱中消化90 min,1 000 r/min 离心10 min,使细胞沉淀,用PBS洗涤细胞2次,200目滤网过滤去除骨碎片。所沉淀物以含体积分数10%的胎牛血清、100 U/mL青霉素,100 mg/L链霉素的DMEM培养液重悬细胞,吹打均匀,接种至多个25 cm2培养瓶。于37 ℃,含体积分数5%CO2培养箱培养。48 h后换液,以后隔日换液1次。

成骨细胞的培养,纯化及传代:在原代培养过

程中,每48 h换液1次至细胞融合成单层,密度长至80%融合时,1∶3的比例进行传代培养。将原代培养细胞用0.25%胰酶消化,制成细胞悬液,采用差速贴壁法进行成骨细胞的纯化。

成骨细胞鉴定:

活细胞形态观察细胞:培养后每日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及生长状况并拍照。

Giemsa染色:将纯化后的第2代细胞调整细胞浓度至5×107 L-1,接种到12孔细胞培养板中,每孔接种0.75 mL,以后每3 d换液。待细胞分布均匀、约80%融合时,PBS洗3次,甲醇固定10 min,Giemsa 染液染2 min,蒸馏水冲洗,显微镜下观察拍照。

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细胞化学染色:细胞接种方法同上,体积分数95%乙醇固定30 min,

按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试剂盒要求进行检测。核固红复染细胞核,自然干燥后中性树胶封固。

阳性细胞可见蓝黑色颗粒沉积在胞浆碱性磷酸酶活性部位。

? 茜素红染液

操作 1. 成骨诱导分化结束后,吸走六孔板中的成骨诱导分化完全培养基,用

1×PBS冲洗 1-2次。每孔加入2 mL 4%中性甲醛溶液,固定30 min。

2.吸走中性甲醛溶液,用1×PBS冲洗2次。每孔中加入1 mL茜素红染液染3-5 min。

3.吸走茜素红染液,用1×PBS冲洗2-3次。

4. 将培养板置于显微镜下观察成骨染色效果。

用4周龄大鼠,用全骨髓贴壁法取得原代细胞,消化传代,用第3代培养至80-90%融合后,胰酶消化,接种在事先明胶包被的六孔板中,当细胞生长达接

近80-90%时,使用cyagen的成骨诱导培养液诱导,每2-3天换液,诱导28天后,吸去六孔板中培养基,用PBS冲洗,加入4%中性甲醛固定30min,再次用PBS冲洗,加入茜素红染4min,PBS冲洗后观察。

骨科手术中获得成

人松质骨,经PBS 或者D-Hanks 液冲洗数次后剪成1 ~3 mm3 左右小粒,在1%庆大霉素中浸泡30 min。如不能立即使用,可浸泡于含12% 胎牛血清及青霉素、链霉素的Ham’s F12 培养液中,放在4℃冰箱过夜。②用PBS 或者D-Hanks 反复冲洗至小骨粒发白,移入小瓶中,加0. 25% 胰蛋白酶,37℃孵箱中消化20 min,弃去上清。

③剩余小粒移入培养瓶,加入Ham’s F12 培养液,将培养瓶竖放或瓶底向上,并使小粒均匀分布; 将培养瓶放入5% CO2、37℃孵箱中培养2 h 后轻轻将瓶底翻转向下,继续培养5 ~7 d,观察细胞生长情况,酌情换液。( 为避免组织块脱落要轻拿轻放) ④细胞长满后可除去组织块,用胰蛋白酶消化离心法收集细胞,传代培养。(此法较难)

---人骨髓源性成骨细胞体外培养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人骨髓梯度离心法提取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

细胞培养的方法与步骤

细胞培养的方法与步骤 1.开紫外灯前先擦超净台,台内紫外30分钟,室内紫外10分钟。同时将放在4℃内的培养液提前放置到室温。(可放在抽屉中,防止紫外照射) 换液 2.先将培养液打开(开一层烧一层),放置在酒精灯旁。 3.将细胞从培养箱中拿出,进超净台前先要喷酒精。 4.打开培养瓶,烧瓶口,而后弯脖朝后,倒液,注意瓶口不要残留液体,若有残液要用纱布擦净。 5.倒培养液(之前要烧瓶口),注意量(5ml)不要再瓶口有残留液体是烧瓶口,否则碳化的培养液会对细胞的生长有毒害作用。 6.倒一瓶封一瓶,迅速放平,培养瓶口拧紧后再松一下,放入培养箱中。 传代 2.拿出细胞,开口,烧,倒液。 3.(5ml大枪加3ml)用PBS洗2~3遍(洗净血清,放置血清钝化胰酶)。 4.胰酶消化,37℃5分钟(时间可自控)。消化程度是细胞不能滑落,要吹落。500微升胰酶(4×,1%)+1.5mlPBS→工作浓度0.25%(此时要用大枪)。 5.(大枪)加入3mlDMEM完全培养液终止消化,用吸管缓慢吹打壁上的细胞(不要让吸管的嘴端接触到瓶壁) 6.将混合物吸入离心管,加封口膜,离心500g 5分钟(此时洗去胰酶)在此期间PBS 洗培养瓶3遍,PBS一定要吸净,否则加入培养液后会产生沉淀(培养瓶要重复使用,至少100次) 7.倒掉上清,此时动作要轻或用大枪吸,加入3mlDMEM完全培养液重悬细胞,用吸管吹掉(再洗,清除胰酶)。 8.离心完毕,加入3ml新鲜培养液,再次吹打(约50~100下,视细胞情况而定),防止起泡沫,至细胞单个,圆球状为宜。 9.在培养瓶中加入新鲜培养液4ml,将吹打起来的细胞分配至各培养瓶中(量依需要而定)。80微升,100微升都可以。 冻存 8.在冻存管中加入200微升冻存液,在离心管中加入1000微升冻存液,吹打(防止起泡),移入冻存管中,此段时间不宜过久(DMSO对细胞伤害很大)。 9.封口膜封紧冻存管,可多封几层,用胶布缠紧,只缠一层就行,然后写字。 10.放在4℃30分钟。 11.放在冰水混合物中10分钟。 12.-20℃中放置1~2小时(经验值是不超过1.5小时) 13.-70℃中过夜,(最多可存放7~8个月) 14.放入液氮。 注意:传代前一天换液(可换可不换) 冻存前一天换液(必换) 血清灭活: 56℃30分钟水浴。

成骨细胞培养

成骨诱导液:地塞米松,β-磷酸甘油,维生素C, OB或3T3-E1:α-MEM+10%FBS+50ug/ml ascorbic acid+10mM β-glycerophosphate PG(磷酸甘油)和Vc配好放四度, 25 成骨细胞的培养,纯化及传代:在原代培养过 程中,每48 h换液1次至细胞融合成单层,密度长至80%融合时,1∶3的比例进行传代培养。将原代培养细胞用0.25%胰酶消化,制成细胞悬液,采用差速贴壁法进行成骨细胞的纯化。 成骨细胞鉴定:

活细胞形态观察细胞:培养后每日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及生长状况并拍照。 Giemsa染色:将纯化后的第2代细胞调整细胞浓度至5×107 L-1,接种到12孔细胞培养板中,每孔接种0.75 mL,以后每3 d换液。待细胞分布均匀、约80%融合时,PBS洗3次,甲醇固定10 min,Giemsa 染液染2 min,蒸馏水冲洗,显微镜下观察拍照。 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细胞化学染色:细胞接种方法同上,体积分数95%乙醇固定30 min, 按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试剂盒要求进行检测。核固红复染细胞核,自然干燥后中性树胶封固。 阳性细胞可见蓝黑色颗粒沉积在胞浆碱性磷酸酶活性部位。 ? 茜素红染液 操作 1. 成骨诱导分化结束后,吸走六孔板中的成骨诱导分化完全培养基,用 1×PBS冲洗 1-2次。每孔加入2 mL 4%中性甲醛溶液,固定30 min。 2.吸走中性甲醛溶液,用1×PBS冲洗2次。每孔中加入1 mL茜素红染液染3-5 min。 3.吸走茜素红染液,用1×PBS冲洗2-3次。 4. 将培养板置于显微镜下观察成骨染色效果。

软骨细胞培养

软骨细胞培养 (1)豚鼠脱颈处死,备皮,用75%酒精消毒背部及四肢皮肤。 (2)无菌操作下取下双侧股骨头及膝关节(保留周围肌肉,软骨不能暴露),75%酒精浸泡5分钟,转移至PBS缓冲液中,带入超净工作台,剔除关节周围附着的软组织,打开髋、膝关节,用尖刀削取关节软骨组织,置入装有PBS缓冲液的无菌培养皿,防止软骨组织被风干。 (3)PBS缓冲液充分漂洗软骨小块3次,然后用小剪刀将软骨块切碎至约lmm3大小。 (4)再次用PBS缓冲液冲洗3次,滤干,将细小的软骨块置入放有0.2%的Ⅱ型胶原酶3ml的广口瓶里,摇匀后置于37℃恒温震荡箱中消化,40分钟后将上层消化液转移至15ml规格离心管中,800r/min离心5min,收集细胞(沉淀物),加入含10%的胎牛血清DMEM培养液4ml并吹打混匀,制成软骨细胞混悬液。 (5)把消化所得的软骨细胞混悬液收集于离心管中,经滤网过滤后用细胞计数板计数,并把细胞混悬液密度调整为2×105/ml接种于25cm2规格的培养瓶中。将培养瓶放置于CO2培养箱内。培养条件为37℃、5%CO2。 (6)未消化完的软骨小块继续用Ⅱ型胶原酶如上法消化,直至软骨块基本消失。 (7)每日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软骨细胞生长情况并拍照保存。 药物制备 龟甲胶、鹿角胶各10克,氨基葡萄糖1.5克,分别加PBS缓冲液30ml配成 10g/30ml、10g/30ml和1.5g/30ml的溶液。然后分别取上述溶液各0.25ml、0.5ml、1ml、2ml、3ml、4ml放于不同的15ml离心管中,加PBS定容至10ml,各配成6管分别为2.5%、5%、10%、20%、30%、40%含药的PBS,放4℃冰箱备用。药物组:将上述6管含药PBS分别各取1ml放于不同的15ml离心管中,加含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定容至10ml,分别配成10%含药的胎牛血清DMEM培养液(避免胎牛血清的干扰),做好标记,放4℃冰箱备用。另外取1ml PBS缓冲液加到9ml含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中,配成10ml 10%PBS的含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作为空白对照组,放4℃冰箱备用。

制药工艺学期末试卷及答案

《制药工艺学》试卷 班级:学号:姓名: 得分: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30分)是()。 A.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B.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 C.新药审批办法 D.标准操作规程 2.药品是特殊商品,特殊性在于 ()。 A.按等次定价 B.根据质量分为一、二、三等 C.只有合格品和不合格品 D.清仓在甩卖 3.终点控制方法不包括()。 A.显色法 B. 计算收率法 C.比重 法 D. 沉淀法 4.温度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是()。 A.温度升高,活性增大 B.温度升高,活性降低 C.温度降低,活性增大 D.开始温度升高,活性增大,到最高速度后,温度升高,活性降低 5.中试一般比小试放大的位数是 ()倍。 ~10 ~30 C.30~50 ~100 6.利用小分子物质在溶液中可通过半 透膜,而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的性质,借以达到分离的一种方法是()。 A.透析法 B.盐析法 C.离心法 D.萃取法 7.液体在一个大气压下进行的浓缩称 为()A. 高压浓缩 B.减压浓缩 C. 常压浓缩 D.真空浓缩 8.下列不属于氨基酸类药物的是 () A.天冬氨酸 B.多肽 C.半胱氨酸 D.赖氨酸 9.下列不属于多肽、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的是() A.抽提法 B.凯氏定氮法 C.紫外分光光度法 D.福林-酚试剂法 10.下列属于脂类药物的是()。 A.多肽 B. 胆酸类 C.胰脂酶 D 亮氨酸 11.()抗生素的急性毒性很低,但副作用较多,另外,对胎儿有致畸作用。 A.四环素类 B.大环内酯类 C.氨基糖苷类 D. β-内酰胺类 12.生产抗生素类药物发酵条件不包括()。 A.培养基及种子 B.培养温度及时间及通气量 D.萃取及过滤 13.下列不属于动物细胞培养方法的是()。 A.贴壁培养 B.悬浮培养 C.直接培养 D.固定化培养 14.抗生素类药物生产菌种的主要来源是()。 A.细菌 B.放线菌 C.霉菌 D.酵母菌 15.将霉菌或放线菌接种到灭菌后的大米或小米颗粒上,恒温培养一定时间后产生的分生孢子称为()。 A. 米孢子 B.种子罐 C.发酵 D. 试管斜面

细胞培养方法

细胞株(系)细胞复苏 (1)戴手套,从液氮罐中取出冷冻管。 (2)迅速放入38℃水浴中,并不时摇动,在1分钟内使其完全融化。 (3) 紫外消毒30min后关闭紫外灯,开启超净台正常工作状态,用酒精消毒操作者的双手。将所需的培养基确保瓶身干净后放于工作台面内,点燃酒精灯,将培养基瓶口用酒精棉球擦拭后,再将瓶口对准在酒精灯上消毒2-3次,旋开瓶盖后再次分别消毒瓶口和瓶盖,分别放于酒精灯的两侧。特别是将培养基瓶放于斜架上,瓶口对准酒精灯,且放在距离酒精灯最近的位置,瓶盖置于酒精灯的另一侧。然后在无菌下取出细胞。冻存管用75%酒精擦拭消毒后,打开盖子,用吸管将细胞悬液注入离心管中,再滴加10ml培养液。 (4)在1000r/min速度下离心5~10分钟,弃去上层液,加入适量培养液后接种于培养瓶中,接种浓度1×109/L,置37℃温箱静置培养,次日更换一次培养液,继续培养,观察生长情况。若细胞密度较高,及时传代。或无需离心直接将细胞加入瓶中,并加入培养基贴壁培养12~24小时后,充去上清,换入新鲜培养基继续培养。加入的培养液的量依冻存的细胞数量,如果冻存数量为106,则稀释10倍使细胞达到105即可。 注意事项 在细胞复苏操作时,应注意融化冻存细胞速度要快,可不时摇动安瓿或冷冻管,使之尽快通过最易受损的温度段(-5~0℃)。这样复苏的冻存细胞存活率高,生长及形态良好。然而,由于冻存的细胞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有时也会有部分细胞死亡。此时,可将不贴壁、飘浮在培养液上(已死亡)的细胞轻轻倒掉,再补以适量的新培养液,也会获得较为满意的结果。 细胞换液 (1)贴壁细胞(包括半贴壁细胞的换液) 紫外消毒30min后关闭紫外灯,开启超净台正常工作状态,用酒精消毒操作者的双手。将所需的培养基确保瓶身干净后放于工作台面内,点燃酒精灯,将培养基瓶口用酒精棉球擦拭后,再将瓶口对准在酒精灯上消毒2-3次,旋开瓶盖后再次分别消毒瓶口和瓶盖,分别放于酒精灯的两侧。特别是将培养基瓶放于斜架上,瓶口对准酒精灯,且放在距离酒精灯最近的位置,瓶盖置于酒精灯的另一侧。

人成骨细胞原代培养

人成骨细胞原代培养 1.人成骨细胞的分离和培养: 在无菌条件下取自体骨移植患者少量的松质骨,装入无菌HANK’S液中,迅速运送至实验室,充分剥离骨膜及软组织,把将骨块置于盛有DMEM培养液的培养皿中修整为 1mm×1mm×1mm大小的碎块,将松质骨块置入含有2~3mlPBS的EP管中,用力摇动数次,然后静止30秒,令骨块沉下,小心倒掉含有造血组织和细胞的上清液,无菌PBS冲洗3次。在松质骨块粒内加入红细胞裂解液(碳酸氢钠840mg、乙二胺四乙酸37.2mg、氯化铵8.023g、双蒸水1000mL,pH为7.2),体积比为1∶2,裂解8min,离心去上液,至骨片发白放入离心管内。 2.酶消化法: 加入10倍的2.5g/L胰蛋白酶,在37℃恒温箱振荡预消化20min,胎牛血清终止消化,弃去消化液,PBS清洗两遍。再加入体积比为1∶8的0.1%的Ⅰ型胶原酶密封置于37℃水浴箱内振荡消化1h,1000r/min离心5min,弃上清,沉淀用PBS洗涤后再1000r/min离心5min,沉淀用DMEM-F12完全培养液重新悬浮反复吹打均匀,将细胞悬液通过200目不锈钢筛网,去除可能存在的非成骨细胞和杂质成分,保留骨粒。剩余骨粒重复Ⅰ型胶原酶消化,共3次。然后将3次消化所得的细胞悬液用血球计数板计数,制成5×107L-1的细胞浓度(台盘蓝染色显示存活的细胞不少于95%),接种于无菌培养皿中,在体积分数5%CO2、95%湿度培养箱中37℃条件下培养。48h后换液,弃去悬浮细胞,每隔2d换液1次,细胞接近融合时传代。 3.组织块法: 将消化过的骨块,先用血清润湿,然后用吸管均匀接种至25 cm2的培养瓶中,翻转培养瓶,小心加入5 mL DMEM-F12完全培养液后,放入体积分数5%CO2、95%湿度培养箱中37 ℃条件下培养4 h后小心翻瓶。每周换液1次,第3周起每周换液2次,细胞接近融合时按1∶ 2传代。传代后剩下的骨片,再加入DMEM完全培养液,37 ℃,体积分数5%CO2孵箱中孵育。如此反复两三次。

常规细胞培养方法

常规细胞培养方法(原代培养和传代培养)初代培养 原理 将动物机体的各种组织从机体中取出,经各种酶(常用胰蛋白酶)、螯合剂(常用EDTA)或机械方法处理,分散成单细胞,置合适的培养基中培养,使细胞得以生存、生长和繁殖,这一过程称原代培养。 仪器、材料及试剂 仪器:培养箱(调整至37℃),培养瓶、青霉素瓶、小玻璃漏斗、平皿、吸管、移液管、纱布、手术器械、血球计数板、离心机、水浴箱(37℃) 材料:动物组织块 试剂:1640培养基(含20%小牛血清),0.25%胰酶,Hank′s 液,碘酒 初代消化培养法

1.准备:取各种已消毒的培养用品置于净化台面,紫外线消毒20分钟。开始工作前先洗手、75%酒精擦拭手至肘部。 2.布局:点燃酒精灯,安装吸管帽。 3.处理组织:把组织块置于烧杯中,用Hanks液漂洗2~3次,去除血污;如怀疑组织可能污染,可先置于含有青链霉素的混合液中3 0~60分钟。 4.剪切:用眼科剪把组织切成2~3毫米大小的块,以便于消化。加入比组织块总量多30~50倍的胰蛋白酶液,然后一并倒入三角烧瓶中,结扎瓶口或塞以胶塞。 5.消化:或用恒温水浴,或置于37℃温箱消化均可,消化中每隔20分钟应摇动一次,如用电磁恒温搅拌器消化更好。消化时间依组织块的大小和组织的硬度而定。 6.分离:在消化过程中见消化液发混浊时,可用吸管吸出少许消化液在镜下观察,如组织已分散成细胞团或单个细胞,立即终止消化,随即通过适宜不锈钢筛,滤掉尚未充分消化开的组织块。低速(500 ~1000转/分)离心消化液5分钟,吸出上清,加入适量含有血清的培养液。

7.计数:用计数板计数,如细胞悬液细胞密度过大,再补加培养液调整后,分装入培养瓶中。对大多数细胞来说,pH要求在7.2~7. 4范围,培养液呈微红色,如颜色偏黄,说明液体变酸,可用NaHC O3调整。 8.培养:置于36.5℃温箱培养,如用CO2温箱培养,瓶口需用纱布棉塞或螺旋帽堵塞,纱布塞易生霉菌,每次换液时需要换新塞。 初代组织块培养法 1.剪切:把组织小块置于小烧杯或青霉素小瓶中,用Hanks液漂洗二三次以去掉表面血污,吸静Hanks液,用眼科剪反复剪切1mm 3块为止。 2.摆布:用弯头吸管吸取若干小块,置于培养瓶中,用吸管弯头把组织小块摆布在培养瓶底部,小块相互距离以0.5cm为宜,每一2 5ml培养瓶底可摆布20~30块。 3.轻轻翻转培养瓶,另瓶底向上,注意翻瓶时勿另组织小块流动,塞好瓶塞,置36.5℃温箱培养2小时左右(勿超过4小时),使小块微干涸。 4.培养:从微箱中取出培养瓶,开塞,46度斜持培养瓶,箱瓶底脚部轻轻注入培养液少许,然后缓缓再把培养瓶翻转过来,让培养液

成骨细胞培养

成骨诱导液: 地塞米松,β-磷酸甘油,维生素C, OB或3T3-E1:α-MEM+10%FBS+50ug/ml ascorbic acid+10mM β-glycerophosphate PG(磷酸甘油)和Vc配好放四度, Vc尽量分装保存,减少与空气接触, 三种分开配,不能配一起,培养液也是现用现配 成骨细胞分离培养:无菌条件下取出新生鼠的颅盖骨,置入冷PBS中,剔除附着的结缔组织。用PBS液清洗3次,将其置入盛有DMEM培养基的培养皿中,剪成0.5 mm×0.5 mm大小碎块,约30块,加入0.25%胰蛋白酶5 mL,置入孵箱中消化20 min,血清终止消化,弃上清液,加入1.0 g/L Ⅰ型胶原酶10 mL,置于孵箱中消化90 min,1 000 r/min 离心10 min,使细胞沉淀,用PBS洗涤细胞2次,200目滤网过滤去除骨碎片。所沉淀物以含体积分数10%的胎牛血清、100 U/mL青霉素,100 mg/L链霉素的DMEM培养液重悬细胞,吹打均匀,接种至多个25 cm2培养瓶。于37 ℃,含体积分数5%CO2培养箱培养。48 h后换液,以后隔日换液1次。 成骨细胞的培养,纯化及传代:在原代培养过 程中,每48 h换液1次至细胞融合成单层,密度长至80%融合时,1∶3的比例进行传代培养。将原代培养细胞用0.25%胰酶消化,制成细胞悬液,采用差速贴壁法进行成骨细胞的纯化。 成骨细胞鉴定:

活细胞形态观察细胞:培养后每日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及生长状况并拍照。 Giemsa染色:将纯化后的第2代细胞调整细胞浓度至5×107 L-1,接种到12孔细胞培养板中,每孔接种0.75 mL,以后每3 d换液。待细胞分布均匀、约80%融合时,PBS洗3次,甲醇固定10 min,Giemsa 染液染2 min,蒸馏水冲洗,显微镜下观察拍照。 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细胞化学染色:细胞接种方法同上,体积分数95%乙醇固定30 min, 按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试剂盒要求进行检测。核固红复染细胞核,自然干燥后中性树胶封固。 阳性细胞可见蓝黑色颗粒沉积在胞浆碱性磷酸酶活性部位。 ? 茜素红染液 操作 1. 成骨诱导分化结束后,吸走六孔板中的成骨诱导分化完全培养基,用 1×PBS冲洗 1-2次。每孔加入2 mL 4%中性甲醛溶液,固定30 min。 2.吸走中性甲醛溶液,用1×PBS冲洗2次。每孔中加入1 mL茜素红染液染3-5 min。 3.吸走茜素红染液,用1×PBS冲洗2-3次。 4. 将培养板置于显微镜下观察成骨染色效果。 用4周龄大鼠,用全骨髓贴壁法取得原代细胞,消化传代,用第3代培养至80-90%融合后,胰酶消化,接种在事先明胶包被的六孔板中,当细胞生长达接

动物细胞培养及无血清培养研究进展

动物细胞培养及无血清培养研究进展 摘要:细胞培养是生物学中一项重要技术,应用较为广泛,目前已渗透到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临床检验学等多个领域。其中动物细胞培养是动物细胞工程中最常用的技术手段,而且动物细胞培养技术是其他动物细胞工程技术的基础。本文主要介绍了动物细胞培养和其中发展较快的无血清培养技术的研究应用进展。为未来实际的研究和生产作一些总结和展望。 关键词:动物细胞;细胞培养;无血清培养基 1 引言 组织培养技术创建于18世纪末,之后于1907 年美国生物学家Harrison在无菌条件下,以淋巴液为培养基在试管中培养蛙胚神经组织宣告成功后,才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从机体获取细胞,模拟体内生存环境,在无菌、适当温度及酸碱度和一定营养条件下,使其生长繁殖并维持结构和功能的实验技术。这种技术为细胞学、遗传学、病毒学、免疫学的研究和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生命科学迅速发展,各种在分子水平的实验如核移植、细胞杂交、DNA 介导的基因转移等,都是借助细胞培养技术而得以实现的。然而各领域的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发展并不平衡,存在许多的局限性,使用范围有限,还未出现适合整个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培养体系。因此本文对细胞培养及大规模培养、无血清培养做一些总结。 2动物细胞培养 动物细胞培养方式包括原代和传代培养。培养方式有贴壁、悬浮以及固定化培养等方式。 2.1动物细胞培养的基本概念 细胞培养指的是从体内组织取出细胞,并为其提供一个无菌、具有适当温度及酸碱度的环境,给予充分营养,使其生长繁殖并维持其结构和功能的一种培养技术。从体内取出的细胞进行的首次培养式细胞培养最初的阶段,也称为原代培养。原代培养式细胞培养当中重要的必经环节。原代培养细胞生长到一定时候后,由于受群体环境影响,需要转移到另一个容器,这种培养称为传代培养。传代后的动物细胞与原代培物形状一致的话,则表示传代成功,这些细胞称为细胞系或细胞株。 2.2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内容

成骨细胞培养问题

鄙人做成骨细胞培养检测相关指标,走了许多弯路,今将自己的总结的经验贴出,望后续战友做成骨细胞培养时少走弯路,加快实验进程,不要把过多的时间耗费在培养上! 1.成骨细胞的取材: 选取新生SD大鼠的乳鼠(有参考书上新生24h的,鄙人试过72h的乳鼠,消化下来的成骨细胞活力也是很不错的),具体取材方法不详述。 2.将去除血管及结缔组织的骨片放置在1mlPBS液体中(PBS不要放太多,否则延长剪碎时间),用剪刀剪成1*1mm的组织快,越小越好(越小越能消化完全),一只乳鼠的头盖骨加胰酶2ml,37℃水浴中消化30min(目的是消化掉附着骨片上的结缔组织),离心去酶,加入2ml胶原酶2,水浴中继续消化1h(中间间隔晃动,使消化下来的胶原离开团块溶于液体中)。如此消化下来的混悬液可能比较稠,可以加适量的PBS,尽量让胶原溶于液体中,否则不利于离心细胞沉降到离心管的底壁。离心后去掉上清液,用PBS悬浮细胞,如果发现还有很多的骨片,将骨片单独取出继续用胶原酶2做第二次消化,第一次胶原酶2消化的细胞悬液和第二次胶原酶2消化的细胞悬液混匀(如果担心胶原酶2会影响细胞的生长,可以将两次的悬液离心,去掉上清液后,用培养基重悬) 3.培养基问题: 当时选取培养基问题确实弄苦了自己,因为师兄他们的论文说使用的是高糖DMEM,所以也用这个,但是消化下来的细胞很难成活,后来改成同实验室做神经细胞培养使用的DMEM/F12培养基,消化下来的细胞完全可以成活下来。但是问题接踵而至,到了第五天时发现细胞铺满底壁的60%,此时只要一换液,第二天绝对培养基混浊,没有一瓶细胞活过7天的(比如今的公司倒闭的都快),怀疑是污染问题(因为正值夏季雨天),折腾到最后绝对保证所有的添加物都是过滤后才使用,死亡现象依然在上演。 后来联系到丁香园的一个战友,他那里用的是低糖的DMEM培养基,没有出现我的问题,

成骨细胞骨形成机制

浅谈骨不断地进行着重建,骨重建过程包括破骨细胞贴附在旧骨区域,分泌酸性物 质溶解矿物质,分泌蛋白酶消化骨基质,形成骨吸收陷窝;其后,成骨细胞移行至 被吸收部位,分泌骨基质,骨基质矿化而形成新骨。破骨与成骨过程的平衡是维持 正常骨量的关键。成骨细胞是骨形成的主要功能细胞,负责骨基质的合成、分泌和 矿化。目前,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在骨形成过程中,成骨细胞发展及其调控的分 子机制也逐渐得以揭示。 1成骨细胞的起源 成骨细胞起源于多能的骨髓基质的间质细胞,除成骨细胞外,基质细胞还可分 化成软骨细胞,成纤维细胞,脂肪细胞或肌细胞。成骨细胞来源谱系有以下几种:(1)骨髓克隆形成单位(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f);(2)骨祖细胞,可分化 成前成骨细胞和前软骨细胞谱系,常位于骨髓腔中,有很强的自身增殖能力;(3)

前成骨细胞,即最近的成骨前体,能定向分化成成骨细胞,具有合成和增殖能力[ 1,2]。成骨细胞由多能的间质干细胞在体内的各种调控因素的调节下发展而来, 调控因素主要有bmp-2,bmp-2能诱导基质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具体就是诱导间质干细胞分化形成骨祖细胞进而形成前成骨细胞[3]。 2成骨细胞发展阶段及骨形成机制 成骨细胞在骨形成过程中要经历成骨细胞增殖,细胞外基质成熟、细胞外基质 矿化和成骨细胞凋亡四个阶段。很多因素可调节这几个阶段,从而最终调控骨形成 。 成骨细胞增殖期成骨细胞数量增加,以形成多层细胞,并合成、分泌?型胶原 以便最终可以矿化形成骨结节。对成骨细胞增殖的调控具体说来即是对细胞周期的 调控,后者包括细胞在有丝分裂原作用下复制dna和细胞分裂的调节机制,典型的

动物细胞培养常用方法

一.细胞增殖周期(cell proliferatinal cycle)概念 细胞周期是描述细胞增殖和分化交替发生变化的概念。而细胞增殖周期主要是从细胞增殖角度赋予细胞活动的概念,两者不应混为一谈。细胞增殖周期是指细胞从一次分裂结束开始生长,到下一次分裂结束所经历的过程。根据细胞增殖周期不同时期的生化特点,划分为四个连续的时期,即G 1 期(DNA合成前期),S 期(DNA合成期),G 2期(DNA合成后期),M期(有丝分裂期)。如以G 1 期为起点, 那么细胞增殖周期的各时期应循着G 1-S-G 2 -M的顺序进行,G 1 、S、G 2 三期合称为 细胞间期,此期完成细胞生长过程。M期完成遗传物质的分配。 因此,细胞增殖周期=间期(G 1期+S期+G 2 期)+分裂期(M期)。 二.培养细胞生命期(life span of culture cells) 很多细胞特别是正常细胞,在体外的生存不是无限的,而是具有一个生命期。索维培养细胞生命期,是指细胞在培养中持续增殖和生长的时间。培养细胞的生命期与细胞的种类、性状和原供体的年龄、健康等情况有关。人胚二倍体成纤维细胞,在不冻存和反复传代条件下,科传30~50代,相当于150~300个细胞增殖周期,能维持1年左右的生存时间,最后衰老凋亡。如供体为成体或衰老个体,则生存时间较短;其他细胞如肝细胞或肾细胞,生存时间更短,仅能传几代或十几代。只有当细胞发生遗传性改变,如获永生性或恶性转化时,细胞的生存期才可能发生改变。正常细胞培养时,不论细胞的种类和供体的年龄如何,在细胞生命的全过程中,大致都经历以下三个阶段:原代培养期、传代期、衰退期。 三.培养细胞一代生存期 培养细胞的生存空间和营养是有限的,当细胞增殖达到一定密度后,则需要分离出一部分细胞和更新营养液,否则将影响细胞的继续生存,这一过程叫传代(Passage或Subculture)。每次传代以后,细胞的生长和增殖过程都会受一定的影响。传代的频率或间隔与培养液的性质、接种细胞的数量和细胞增殖的速度

浅谈体外培养成骨细胞

浅谈体外培养成骨细胞 张杰 (陕西理工学院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生物科学081班陕西汉中 723000) 【摘要】成骨细胞是骨形成和骨代谢的核心部分,随着体外细胞培养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从许多动物的颅骨、骨髓基质、骨膜及骨外组织中成功培养出了具有典型成骨细胞特性的细胞,成骨细胞体外培养是研究骨代谢和成骨机制的重要手段。现就成骨细胞的来源、分化调控因子、复合移植及中医药方面和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成骨细胞;细胞培养技术;移植;中药;影响因素; 成骨细胞是骨形成细胞,对骨组织的生长发育、骨代谢平衡、骨量平衡和损伤修复起关键作用。随着细胞培养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从许多动物的颅骨、骨髓基质、骨膜及骨外组织中成功培养出了具有典型成骨细胞特性的细胞,研究表明培养出的成骨细胞具有良好的生物学特性,在不同环境下可以形成骨组织,现就成骨细胞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成骨细胞的来源 国内外文献报道新生动物的颅骨或胚胎颅骨为成骨细胞的常用来源。有不少学者尝试用新生大鼠的颅骨分离成骨细胞,结果表明所培养的成骨细胞具有典型的成骨细胞的形态特征、生物学活性及发生钙化的功能。有学者研究兔盖骨的成骨细胞增殖.代谢及钙化的能力发现,来自兔盖骨的成骨细胞具有较高的增殖能力,但碱性磷酸酶的生成较低,而且兔盖骨来源的成骨细胞在体外培养中可以形成有序的钙化结节和羟基磷灰石(HA)结晶。骨膜是骨骼膜性成骨的细胞来源,若将体外培养的骨膜细胞移植入体内,在理论上能形成骨组织,修复骨缺损,很多学者对此展开了研究并取得成功。Turhani等【1】将骨膜细胞接种到HA支架上进行培养,观测到HA上细胞具有良好的活性,表达骨特定因子,如骨钙素和骨桥蛋白,三维HA 对骨膜间充质细胞的生长行为起着积极作用。从研究中可知,骨膜源性细胞(PDC)具有很强的增殖能力和分化成骨潜能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一种多潜能成体干细胞,主要存在于骨髓,还存在于胚胎时期间充质来源的骨外组织,如脂肪干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胚胎干细胞等。骨髓MSCs在体外适当的培养条件下,具有向成骨细胞方向分化潜能。Gronthos等【2】把人骨MSCs分离体外扩增后与HA/磷酸三钙载体复合,再植入裸鼠背部皮下,发现载体周围有骨髓和新骨组织形成,而且通过原位杂交显示新骨组织中的骨细胞是人来源。Cowan等【3】一和Wan等【4】研究发现小鼠脂肪来源基质细胞诱导分化的成骨细胞体内移植成功的修复了颅盖骨缺损。近年来对脐血干细胞的研究越来越多。并指出脐血MSCs具有多向分化潜能,Yang 等【5】一成功将脐血MSCs诱导分化为软骨细胞与成骨细胞。此外Wan等渴。报道外周血来源间充质细胞能够向成骨细胞分化,并参与骨损伤修复。Henning等研究羊水来源间充质细胞向成骨细胞诱导分化,研究结果显示其增殖、分化能力比成人组织来源的MSCs更强,作为组织工程种子细胞也更为理想。在不同来源成骨细胞的研究中,增殖能力以骨髓基质干细胞最好,钙化能力以骨膜成骨细胞和松质骨成骨细胞最好,而胶原合成,骨钙素表达以及碱性磷酸酶活性以骨膜成骨细胞最好。组织工程化人工骨所需要的种子细胞应具备强的增殖能力和良好的成骨功能,可见3种来源细胞都不能达到骨组织工程的理想要求,解决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途径是建立标准成骨细胞系,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对成骨细胞进行改造,使其转变为既有较强增殖能力.又有较强成骨能力的标准细胞。 2 成骨细胞的分化调控因子的研究进展

(完整版)动物细胞培养及应用发展史

细胞培养技术

细胞培养发展史及其应用 (一)前言 20世纪初,人们不知道神经纤维是由神经细胞的细胞质向外突出形成的,还是由神经细胞周围的其他细胞融合而成的。生物学家们就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1907年,美国生物学家哈里森(Harriso n)从蝌蚪的脊索中分离出神经组织,把它放在青蛙的凝固的淋巴液中培养。蝌蚪的神经组织存活了好几周,并且从神经细胞中长出了神经纤维。哈里森的实验不仅解决了神经纤维的起源问题,而且开创了动物组织培养的先河。此后,在许多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下,动物组织培养不断改进并逐渐发展成为动物细胞培养。 所谓动物细胞培养(亦称组织培养)既有别于植物细胞培养,又与微生物的培养完全不同。所谓动物细胞培养是指离散的动物活细胞在体外人工条件下的生长、增殖过程,在此过程中细胞不再形成组织。 由于动物细胞培养是在人工条件下进行的,便于调控和观察,因而成为现今研究动物的物质代谢过程、染色体的形态变化、以及遗传物质的表达调控等高难领域的既便利而又有效的新方法。同时,随着现代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以及现代医学的发展,细胞培养也在许多应用领域充分展示了其巨大的发展潜力,并已为世人所关注。尽管如此,动物细胞培养仍是一门年轻的新学科,在发展之初被混淆于动物组织培养之中。 (二)细胞培养技术及其历史 细胞培养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 世纪末,据可考证的资料记载W ilhelm Roux是第一个进行动物组织培养实验的人。 1885年Wilhelm Roux 将鸡胚髓板放置于温热盐水中使之维持存活了数天,是有记录的第一个体外移植成功的例子。 1887年Arnold把恺木的木髓碎片接种到蛙的身上。当白细胞侵入这些木髓碎片后,他把这些白细胞收集在盛将盐水的小碟中,接下来观察到这些白细胞在运动,并存活了一个短的时间。

H9c2细胞培养方法

大鼠心肌细胞H9C2 细胞描述: 大鼠心肌细胞H9C2是来源于胚胎期BD1X大鼠心脏组织的亚克隆细胞系,表现很多骨骼肌细胞的特性。当H9c2细胞汇合时,细胞就会融合成多核的肌管并对乙酰胆碱刺激有反应,但该细胞缺少像心肌细胞一样的节律性搏动。此外,多项生化、电生理指标的检测也表明其具有骨骼肌的很多特点。由于来源于心脏,H9C2细胞作为心脏成肌细胞也用于心肌疾病的研究。 大鼠心肌细胞H9C2增殖能力取决于细胞取材、培养技术、培养条件等综合因素。请按照正确的培养方法来解冻、传代,以此保证细胞具备良好的增殖能力,方便您的后继研究顺利进行。 货号规格培养基运输保存 C0048 1×106个/管DMEM+10% FBS 干冰运输液氮保存 质量控制: 本细胞经过了检测,不含有细菌、真菌、病毒(HIV、HBV、HCV)、支原体。 培养条件: 37℃,5% CO2,PH值7.2~7.4,无菌恒温培养。 用途: 本产品只提供给进一步的科研使用,不可应用于治疗等其他方面。 细胞相关操作(注意:细胞操作都需严格按照无菌操作) 收到复苏好的贴壁细胞的处理方法: 1. 先从外包装盒拿出细胞瓶,在细胞瓶表面喷一层酒精,并小心去掉封口膜; 2. 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状态,并确定是否染菌,如有染菌,请立即拍照,并将细胞丢掉; 3. 将培养瓶置于37°C,5% CO2的无菌培养箱中培养4-6小时; 4. 倒掉多余的培养基,留正常体积的培养基; 5. 重新将培养瓶置于37°C,5% CO2的无菌培养箱中培养过夜; 6. 第二天传代。 收到冻存细胞的处理方法: 1.37°C水浴预热培养基; 2.从液氮中取出细胞迅速放入37°C水浴快速解冻(解冻后不要继续暖细胞); 3.在超净台中加入5ml培养基重悬细胞,1000rpm离心5min; 4.弃上清,加入5ml培养基重悬细胞后转入T25培养瓶中,轻轻晃匀; 5.置于37°C,5% CO2培养箱中培养(培养瓶盖没有透气孔的话,瓶盖不要拧太紧); 6.第二天,用新鲜的培养基给细胞换液后继续培养。 细胞传代 1.当细胞融合度达到90%以上时,给细胞传代; 2.37°C水浴预热培养基; 3.在超净台中,弃培养基,加入2-5mlPBS清洗细胞后,再加入1ml胰酶消化细胞; 4.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变圆,有细胞开始脱离瓶壁时,加入5ml培养基终止消化; 5.用移液器轻轻吹下瓶壁上剩余的细胞,并轻轻吹打将细胞吹散; 6.将细胞移入离心管中,1000rpm离心5min;

软骨细胞培养

实验方法 各种溶液的配制 1、配制D-Hanks液(无钙镁)1L,PH8-9 (1)称量Nacl8.0g,kcl0.4g,Na2Hpo4.H2o 0.06g, kH2po40.06g,NaHco30.35g,酚红0.02g (2)依次将各成分逐个溶解于800ml水中。 (3)用5.6% NaHco3溶解酚红0.02克。 (4)将酚红液(3)加入(2)中。 (5)补加水至1000ml,混匀。 (6)将Hanks液分装盐水瓶内,110℃、8镑高压蒸汽消毒灭菌20分钟,4℃冰箱保存备用。 2、配制0.25%胰蛋白酶溶液75ml (1)称取胰蛋白酶187.5mg,用少量D-Hanks液先将胰蛋白酶粉末调成糊状。(2)补足Hanks液至75ml,搅拌混匀,置40℃水浴搅拌帮助溶解。 (3)冷却至室温后,置4℃冰箱过夜。 (4)用滤纸粗滤,再用0.22μm微孔过滤膜过滤除菌。 (5)分装小瓶,低温冰箱冰冻保存备用。 3、配制0.3%Ⅱ型胶原酶溶液49.5ml (1)称取Ⅱ型胶原酶150mg,用D-Hanks液溶解。 (2)补足Hanks液至49.5ml,搅拌混匀。 (3)用0.22μm微孔滤膜过滤除菌。 (4)分装小瓶,低温冰箱保存备用。 4、配制闪烁液 (1)用电子天平称取POPOP 0.2g,PPO 2.0g。 (2)将上二者溶解在500ml二甲苯中,避光保存,备用。 取材与培养 (1)取3kg重6月龄青紫蓝兔一只(购自首都医科大学动物房),兔耳静脉注射5ml空气致死。 (2)无菌条件下取双侧下肢膝,髋关节面软骨,置于D-Hanks液中漂洗2次,并用眼科剪将软骨剪碎至1mm3大小,继续用D-Hanks液漂洗2次。 (3)吸去漂洗液,加入0.25%胰蛋白酶溶液,并置入37℃、5%CO2孵箱中消化30分钟,中途不时摇晃。 (4)吸出胰蛋白酶溶液,加入0.3%Ⅱ型胶原酶溶液,置入37℃、5%CO2孵箱中继续消化3小时。每1小时更换Ⅱ型胶原酶溶液1次。用离心管留取各次消化液,离心2000rpmX10min,去除上清液。 (5)用加了青霉素及链霉素的Hanks液洗1次,以同样方法再离心一次。(6)过120目纱目,去除上清液。 (7)用含10%FBS的DMEM制成细胞悬液,调细胞悬液浓度至7.5X104。(8)将细胞悬液接种于24孔培养板(1ml)及96孔培养板(200μm)中,24孔板及96孔板各2板。

细胞培养方法

2007-10-03 | 软琼脂集落形成率实验(软琼脂克隆) 将1.2%低熔点琼脂糖与2×细胞培养基以1:1 的体积比混合制备 0.6%的底层琼脂,6 孔板中每个孔1.4ml 温室凝固,取对数期细胞,胰酶消化后吹散成单个细胞悬液,计数,并调细胞浓度为10000 个/ml,将0.6%低熔点琼脂糖与2×细胞培养基以1:1 的体积比混合,制备0.3%的上层琼脂,每孔加1ml 上层琼脂和100ul 单细胞悬液(约1000cell/well),混匀,室温凝固。置于37℃,5%CO2 的细胞培养箱中培养2-3 周,计数含50 个细胞以上得克隆,计算细胞集落形成率,SpotII 采集图像。 2007-10-03 | MTT检测细胞增殖及见解 细胞以每孔3000个接种至96孔板,分成不同组,每组3孔,利用含有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培养24 h之后,向培养液中加入一定工作浓度的药物(单体或混合物),继续培养24 h或48h。培养结束,直接向每孔加入5mg/ml的MTT 10μl,孵育2-4小时(应常在显微镜下观察)。去除培养液,每孔加入DMSO 100μl,充分振荡3分钟,立即在酶标仪上测定490nm的吸光度值。 由于这种方法基于琥珀酸脱氢酶的活性,因而加入MTT之后应该在显微镜下观察,药物是否可以改变细胞琥珀酸脱氢酶的活性。若是改变则不可以使用此种方法。

另有根据细胞ATP含量测定细胞增殖的方法,但是都要考虑药物对细 胞ATP是否有影响。 所以测定细胞增殖,最简单,最原始,最麻烦的方法,进行细胞计数我 们感觉还是最好的方法。 细胞培养方法 哺乳动物细胞培养规则: 1,严格按照细胞培养室规则进行哺乳动物细胞,由于细胞为整合生物中心共用,使用紧张,在使用时尽可能提高速度,保证操作规范。 2,使用细胞间之后,主动将安全柜台面和桌面等清理整齐干净。 3,在自己培养细胞出现污染之时,及时通报同一培养箱培养细胞者,并将培养相关细胞的培养液/PBS/胰酶等全部清出细胞培养室,以减轻对细胞培养的影响。 4,实验所用细胞培养原则要求:A,细胞复苏之后两代开始使用;B,保证细胞每次传代前密度不超过90%;C,细胞使用最多12代(约2个月)。 5,最好每天观察细胞生长状态,若有异常及时处理。 6,具体参照https://www.360docs.net/doc/3d11780192.html,中细胞培养要求。 细胞传代方法 1,将长至80-90%细胞的培养瓶中原来的培养液弃去。 2,加入0.5—1ml 0.25%胰酶溶液,使瓶底细胞都浸入溶液中。 3,瓶口用瓶盖盖好,放在倒置镜下观察细胞。随着时间的推移,原贴壁的细胞逐渐趋于圆形,在还未漂起时将胰酶弃去,加入适当体积的培养液终止消化。观察消化也可以用肉眼,当见到瓶底发白并出现细针孔空隙时终止消化。一般室温消化时间约为1—3分钟。根据不同细胞而异。 4,用吸管将贴壁的细胞吹打成悬液,尽可能的避免气泡产生,分到另外两到三瓶中,置37℃下继续培养。第二天观察贴壁生长情况。 5,细胞培养液参照https://www.360docs.net/doc/3d11780192.html,,一般含有10%胎牛或小牛血清。

成骨细胞骨形成机制研究解读

成骨细胞骨形成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03-1-14 作者:童安莉陈璐璐、丁桂芝 骨不断地进行着重建,骨重建过程包括破骨细胞贴附在旧骨区域,分泌酸性物质溶解矿物质,分泌蛋白酶消化骨基质,形成骨吸收陷窝;其后,成骨细胞移行至 被吸收部位,分泌骨基质,骨基质矿化而形成新骨。破骨与成骨过程的平衡是维持 正常骨量的关键。成骨细胞是骨形成的主要功能细胞,负责骨基质的合成、分泌和 矿化。目前,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在骨形成过程中,成骨细胞发展及其调控的分 子机制也逐渐得以揭示。 1 成骨细胞的起源 成骨细胞起源于多能的骨髓基质的间质细胞,除成骨细胞外,基质细胞还可分 化成软骨细胞,成纤维细胞,脂肪细胞或肌细胞。成骨细胞来源谱系有以下几种: (1)骨髓克隆形成单位(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F);(2)骨祖细胞,可分化 成前成骨细胞和前软骨细胞谱系,常位于骨髓腔中,有很强的自身增殖能力; (3) 前成骨细胞,即最近的成骨前体,能定向分化成成骨细胞,具有合成和增殖能力[ 1,2]。成骨细胞由多能的间质干细胞在体内的各种调控因素的调节下发展而来, 调控因素主要有BMP-2,BMP-2能诱导基质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具体就是诱导间质 干细胞分化形成骨祖细胞进而形成前成骨细胞[3]。 2 成骨细胞发展阶段及骨形成机制 成骨细胞在骨形成过程中要经历成骨细胞增殖,细胞外基质成熟、细胞外基质 矿化和成骨细胞凋亡四个阶段。很多因素可调节这几个阶段,从而最终调控骨形成 。 成骨细胞增殖期成骨细胞数量增加,以形成多层细胞,并合成、分泌Ⅰ型胶原 以便最终可以矿化形成骨结节。对成骨细胞增殖的调控具体说来即是对细胞周期的

制药工艺期末试卷带答案

《制药工艺学》试卷(A卷) 班级:学号:姓名:得分: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30分) 1.GMP是()。 A.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B.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 C.新药审批办法 D.标准操作规程 2.药品是特殊商品,特殊性在于()。 A.按等次定价 B.根据质量分为一、二、三等 C.只有合格品和不合格品 D.清仓在甩卖 3.终点控制方法不包括()。 A.显色法 B. 计算收率法 C.比重法 D. 沉淀法 4.温度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是()。 A.温度升高,活性增大 B.温度升高,活性降低 C.温度降低,活性增大 D.开始温度升高,活性增大,到最高速度后,温度升高,活性降低 5.中试一般比小试放大的位数是()倍。 A.5~10 B.10~30 C.30~50 D.50~100 6.利用小分子物质在溶液中可通过半透膜,而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的性质,借以达到分离的一种方法是()。 A.透析法 B.盐析法 C.离心法 D.萃取法 7.液体在一个大气压下进行的浓缩称为() A. 高压浓缩 B.减压浓缩 C. 常压浓缩 D.真空浓缩 8.下列不属于氨基酸类药物的是() A.天冬氨酸 B.多肽 C.半胱氨酸 D.赖氨酸 9.下列不属于多肽、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的是() A.抽提法 B.凯氏定氮法 C.紫外分光光度法 D.福林-酚试剂法 10.下列属于脂类药物的是()。 A.多肽 B. 胆酸类 C.胰脂酶 D 亮氨酸11.()抗生素的急性毒性很低,但副作用较多,另外,对胎儿有致畸作用。 A.四环素类 B.大环内酯类 C.氨基糖苷类 D. β-内酰胺类 12.生产抗生素类药物发酵条件不包括()。 A.培养基及种子 B.培养温度及时间 C.PH及通气量 D.萃取及过滤 13.下列不属于动物细胞培养方法的是()。 A.贴壁培养 B.悬浮培养 C.直接培养 D.固定化培养 14.抗生素类药物生产菌种的主要来源是()。 A.细菌 B.放线菌 C.霉菌 D.酵母菌 15.将霉菌或放线菌接种到灭菌后的大米或小米颗粒上,恒温培养一定时间后产生的分生孢子称为()。 A. 米孢子 B.种子罐 C.发酵 D. 试管斜面 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45分) 1.世界化学制药工业发展趋向为() A.高技术 B.高投入和高效率 C.高产量 D.高质量 E.高速度 2.下列属于化学制药生产工艺路线改革的有() A.原料的改革 B.寻找反应薄弱环节 C.反应后处理方法的影响 D.新技术的应用 3.下列哪些是搅拌的作用() A.加速传质 B.加速传热 C.加速反应速度 D.增加副反应 4.中试放大的基本方法包括() A.经验放大法 B.相似放大法 C.数学模拟法 D.理论计算法 5.化学灭菌法有()灭菌法。 A.环氧乙烷 B.湿热 C.表面 D.热空气 6.常用的分离方法有()。 A.离心法 B.沉淀法 C.回流法 D.过滤法 7.生物药物的主要来源有() A.动物脏器和植物 B.血液、分泌物和其他代谢产物 C.海洋生物 D.微生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