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美感分析教案
旅游资源美感分析
![旅游资源美感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c2df715c281e53a5802ff81.png)
旅游资源美感分析已如前述,旅游资源的范围极广,因而其所涉及的美学问题也极为广泛,包括了自然美、社会美、形式美、艺术美等等。
这里我们只能就其主要方面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形态美无论自然存在还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无不以某种形态而存在,包括体量、形状、色彩、线条、结构等,即使抽象的因素也须通过多种具体的因素以及人们的态度表现出来。
所以万物无不与形态有关。
形态美主要作用于人们的视觉,其次也会引起人们的听觉、触觉和嗅觉等感官的反应。
按照我国传统美学的分析,形态美包括以下几种:1.雄即通常所谓雄伟、雄壮、壮丽、宏伟、雄浑等。
举凡能够产生“雄”的事物,必然其体量高而大。
人们常须用高仰角来观看,有压顶之势或铺天盖地、席卷一切之态,是巨大的力的展示,具有动人心魄的气势。
如常被称为“天下雄”的泰山、浩瀚的海洋、汹涌的江河、巨大的建筑物以及社会中力量悬殊的搏斗等。
这里对比的规律也在发挥着作用。
雄伟之美会使人产生仰慕敬畏,增人豪情,催人奋进。
2.险即通常所谓险峻、陡峭、岌岌可危等。
举凡能够产生“险”的事物,必然高挺而陡峭。
人处其上即如凭虚蹑空,稍有不慎即会有生命之虞,常令人胆寒心惊。
当然,必须是“有惊无险”,否则就会造成美学上所探讨的“悲剧”了。
华山有“天下险”之称,即因其为海拔2200米,且四壁陡峭如刀削斧劈,“华山自古一条路”(现今已不只一条),而路宽几乎不容置足,以至出现了“韩愈投书”的典故。
黄山“鲤鱼背”、武陵源“天生桥”以及“三根马尾吊半空”的浑源悬空寺等,均堪称“险”的代表。
险峻之美激励人们不畏险阻,百折不挠,奋力进取。
3.幽即通常所谓幽深、幽静、幽邃、幽暗、清幽等。
“幽”一般系指整个环境而言。
举凡能够产生“幽”的事物,其形势必曲、必静,也多数光线较暗,游人的视野受到局限,即“曲径通幽”“青城天下幽”,是因为青城山竹树繁茂,山路曲折而静谧,人行山中,瞻前顾后皆疑无路,竟难辨身处何地。
其他如峨眉山黑龙江栈道、雁荡山筋竹涧、武夷山桃源洞等处亦以“幽”取胜。
旅游美学鉴赏策划方案范文
![旅游美学鉴赏策划方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87968343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e7.png)
旅游美学鉴赏策划方案范文一、项目背景与意义旅游是一种体验美的方式,通过旅行,人们可以欣赏到不同地方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以及独特的建筑艺术。
旅游美学鉴赏是一种以欣赏、鉴赏和感受美为目的的旅游方式,通过深入了解所到之处的历史文化、地理特点以及艺术表现形式,来提升旅游体验的品质和内涵。
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旅游美学鉴赏,并寻求更具深度和内涵的旅游体验。
然而,由于缺乏相关的策划方案,很多人仍然只是流于表面的游览,无法真正体验到旅游美学的魅力。
因此,本策划方案旨在为旅游美学鉴赏提供一个全面且系统的指导,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感受旅游中的美学价值。
二、策划目标1. 提升旅游体验品质:通过旅游美学鉴赏,使旅游者更加细致入微地感受和领悟旅游中的美学魅力,提升旅游体验的品质。
2. 传播地方文化:通过旅游美学鉴赏,向旅游者传递当地的历史文化、艺术形式和独特的风土人情,促进文化交流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3. 培养美学鉴赏能力:通过旅游美学鉴赏,培养旅游者的美学鉴赏能力,提高对美的敏感度和欣赏能力。
三、策划内容1. 策划旅游路线: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策划旅游路线,包括重点景点和次要景点的选择,以及相应的参观顺序和时间安排。
2. 美学导览解说:为每个景点准备专业的美学导览解说员,向旅游者介绍景点的历史文化、艺术背景和美学特点,引导旅游者深入理解和欣赏。
3. 组织专题讲座:在旅游过程中,安排专题讲座,邀请专家学者对当地的历史文化、艺术形式进行解读,引导旅游者深入了解和思考。
4. 丰富旅游体验项目:安排旅游者参与当地的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如民俗表演、手工艺制作等,增强旅游的互动性和参与感。
5. 发放旅游美学鉴赏手册:向旅游者发放旅游美学鉴赏手册,介绍旅游美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提供鉴赏指南和参考资料,帮助旅游者更好地进行美学鉴赏。
四、实施步骤1. 策划团队组建:成立由旅游专家、美学专家、导游和文化传媒人员组成的策划团队,负责方案。
17、旅游资源赏析
![17、旅游资源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2a2b0915c5da50e2524d7f8d.png)
第十七章旅游资源赏析学习目的熟悉审美规律;掌握旅游资源主要美感类型;把握旅游审美要求。
主要内容●旅游与审美意义特点规律●旅游资源美感分析形态色彩声音嗅味质感动态形式朦胧●旅游审美要求素质具体要求第一节旅游与审美一、旅游资源美感研究的意义人们旅游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即使同一个人每次的旅游动机也会不同。
然而,无论何人、无论其旅游动机如何,在一切旅游活动中都无不包含着对美的追求,并且首先是从美的享受开始。
旅游主要是追求精神享受,其核心是对美的享受。
旅游业经营者和一切旅游从业者,仅仅考虑一时的接待数量和经济效益是不够的,能否将已被利用的旅游资源所蕴含的美充分表现出来,能否发现美、创造美,才是衡量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业经营成败的关键。
高度的美学价值是长期发挥作用的因素。
研究旅游资源的美感所在、旅游审美活动的规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二、旅游审美的特点1.审美对象复杂而综合罗丹曾指出:“美是无处不在的。
”何况作为重要审美对象的旅游资源。
但是,旅游资源包罗万象,其时间跨度亦非常之大,这就涉及许多学科的知识,并且经常以综合形式出现,各种因素间又有着密切联系,相互产生影响,形成综合效果(这往往也正是旅游业经营者所追求的)。
因而对旅游者的审美能力要求较高。
旅游资源类型不同,其所提供的美感的基本属性有明显的差别。
自然旅游资源本身无所谓意图,因而其美感具有相当大的随意性,或称为欣赏者的主观性。
即使同一对象,可因观赏主体的个人处境和心境的差异而得到完全不同的效果。
如面对同一优美的景色,有人会认为181是“良辰美景”、“姹紫嫣红”,因而兴致勃勃;有人却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认为是“奈何天”。
甚至同一个旅游者面对同一对象在不同的时期也会产生完全相反的感受。
而人文旅游资源则因其创造之初就融入了作者的美学观点,并调动一切手段来体现其倾向性,犹如影视作品中的“蒙太奇”。
因而便在不同程度上具有了主导性,或称为强制性。
越是成功的作品,这种主导性越强烈。
旅游美学教案电子教案整本书教学教案课程设计
![旅游美学教案电子教案整本书教学教案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31cb366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d3.png)
一、旅游美学概述1. 教学目标了解旅游美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和意义,掌握旅游美学的基本原理。
2. 教学内容a. 旅游美学的定义b. 旅游美学的研究对象c. 旅游美学的基本原理d. 旅游美学的意义3. 教学方法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4. 教学步骤a. 引入旅游美学的概念b. 讲解旅游美学的研究对象c. 阐述旅游美学的基本原理d. 探讨旅游美学的意义e. 案例分析与小组讨论5.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小组讨论报告二、旅游资源的审美价值1. 教学目标了解旅游资源的审美价值,掌握旅游资源审美评价的方法。
2. 教学内容a. 旅游资源的审美价值b. 旅游资源审美评价的方法3. 教学方法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4. 教学步骤a. 引入旅游资源的审美价值b. 讲解旅游资源审美评价的方法c. 案例分析与小组讨论5.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小组讨论报告三、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1. 教学目标了解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掌握旅游景观审美评价的方法。
2. 教学内容a. 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b. 旅游景观审美评价的方法3. 教学方法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4. 教学步骤a. 引入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b. 讲解旅游景观审美评价的方法c. 案例分析与小组讨论课堂问答、小组讨论报告四、旅游活动的审美体验1. 教学目标了解旅游活动的审美体验,掌握提升旅游活动审美体验的方法。
2. 教学内容a. 旅游活动的审美体验b. 提升旅游活动审美体验的方法3. 教学方法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4. 教学步骤a. 引入旅游活动的审美体验b. 讲解提升旅游活动审美体验的方法c. 案例分析与小组讨论5.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小组讨论报告五、旅游美学在旅游规划与开发中的应用1. 教学目标了解旅游美学在旅游规划与开发中的应用,掌握旅游美学实践的方法。
2. 教学内容a. 旅游美学在旅游规划与开发中的应用b. 旅游美学实践的方法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4. 教学步骤a. 引入旅游美学在旅游规划与开发中的应用b. 讲解旅游美学实践的方法c. 案例分析与小组讨论5.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小组讨论报告六、旅游美学在旅游服务与管理中的应用1. 教学目标了解旅游美学在旅游服务与管理中的重要性,掌握运用旅游美学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的方法。
旅游资源鉴赏教案模板范文
![旅游资源鉴赏教案模板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ba25f6e7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7ff4267.png)
课时:2课时年级:高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旅游资源的概念、分类及其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文化景观的鉴赏能力。
3. 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旅游资源的概念及分类。
2. 自然景观、文化景观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1. 自然景观、文化景观的鉴赏要点。
2. 学生在鉴赏过程中的思维拓展。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
2. 教学案例(如我国著名景点)。
3. 旅游资源鉴赏手册。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为什么?2. 介绍旅游资源的概念及重要性。
二、讲授新课1. 旅游资源的概念及分类- 旅游资源的定义- 旅游资源的分类(自然景观、文化景观、现代景观等)2. 自然景观鉴赏- 自然景观的特点- 自然景观的鉴赏方法(观察、分析、感受等)3. 文化景观鉴赏- 文化景观的特点- 文化景观的鉴赏方法(了解历史、文化内涵等)三、案例分析1. 以我国著名景点为例,分析其旅游资源的特点。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各景点旅游资源的特点。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强调旅游资源鉴赏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如何提高旅游资源鉴赏能力?二、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旅游时的鉴赏体验。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旅游资源鉴赏的技巧。
三、实践操作1.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对身边的景观进行鉴赏。
2. 教师点评,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强调旅游资源鉴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的参与度、发言积极性等。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对旅游资源鉴赏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践操作: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反思:1.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2.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旅游景观的欣赏教案
![旅游景观的欣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8305d83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34dd166.png)
旅游景观的欣赏教案教案标题:旅游景观的欣赏教学目标:1. 了解旅游景观的定义和分类。
2. 掌握欣赏旅游景观的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对旅游景观的美感和审美能力。
4. 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旅游景观的理解和尊重。
教学重点:1. 了解旅游景观的定义和分类。
2. 掌握欣赏旅游景观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对旅游景观的美感和审美能力。
2. 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旅游景观的理解和尊重。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
2. 世界地图和图片展示。
3. 旅游景观分类表格。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引入旅游景观的概念,与学生讨论他们最喜欢的旅游景点,并解释为什么他们喜欢这些景点。
步骤二:旅游景观的定义和分类(10分钟)使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向学生介绍旅游景观的定义和不同的分类方式,如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历史景观等。
通过世界地图和图片展示,向学生展示不同地区的著名旅游景点,并让学生尝试识别它们的分类。
步骤三:欣赏旅游景观的方法和技巧(15分钟)讨论欣赏旅游景观的方法和技巧,如观察细节、品味色彩、感受氛围等。
引导学生通过观看短视频或图片,讨论他们对景观的感受和观点,并鼓励他们用适当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描述景观。
步骤四:实地体验与反思(15分钟)安排学生进行实地旅游景观观赏活动,可以是校园内的景点或者附近的旅游景点。
学生需要记录他们的观察和感受,并在回到教室后与同学分享。
步骤五:跨文化视角下的旅游景观(10分钟)通过展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旅游景观,如中国的长城、法国的埃菲尔铁塔等,引导学生思考不同文化对景观的理解和表达方式。
鼓励学生尊重并欣赏其他文化的旅游景观。
步骤六:总结与评价(5分钟)与学生一起总结旅游景观的欣赏方法和技巧,并让他们评价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拓展活动:1. 让学生以小组形式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旅游景点,设计一个海报或展板,展示该景点的特色和魅力。
2. 鼓励学生在假期期间亲身体验不同的旅游景观,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旅游资源美感分析教案
![旅游资源美感分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e2d6362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801f07e.png)
旅游资源美感分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旅游资源美感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旅游资源美感的认知和欣赏能力。
3. 引导学生了解和分析旅游资源美感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二、教学内容1. 旅游资源美感的概念与分类2. 旅游资源美感的重要性3. 旅游资源美感的认知与欣赏4. 旅游资源美感的特点与影响因素5. 旅游资源美感的评价与保护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旅游资源美感的概念、分类、重要性、特点、影响因素等基本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旅游资源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旅游资源美感的表现和欣赏方法。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旅游资源美感的认知、评价和保护方法,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4.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亲身感受旅游资源美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制作旅游资源美感的相关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资料。
2. 实地考察地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旅游资源地点,确保学生能够亲身感受旅游资源美感。
3. 学习材料:准备相关旅游资源美感的阅读材料,供学生自主学习和参考。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提出的观点,了解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了解学生对旅游资源美感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24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课程安排:课时1-2:旅游资源美感的概念与分类课时3-4:旅游资源美感的重要性课时5-6:旅游资源美感的认知与欣赏课时7-8:旅游资源美感的特点与影响因素课时9-10:旅游资源美感的评价与保护课时11-12:案例分析与讨论课时13-14:实地考察与实践课时15-16:小组讨论与报告课时19-20:作业与反馈课时21-22:学生展示与评价七、教学案例分析1. 案例一:九寨沟风景区的美感分析介绍九寨沟风景区的自然景观和文化背景。
高二地理选修1 旅游资源的欣赏(一)教案
![高二地理选修1 旅游资源的欣赏(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e8e9001192e45361066f5c8.png)
高二地理选修1 旅游资源的欣赏(一)教案教育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结合实例,了解旅游景观欣赏的基本要求。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深挚情感。
教学重点:选择观赏位置,把握观赏时机教学难点:抓住景观特点教学方法:设疑探究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教具:电脑多媒体课前准备:教师上网收集相关景观图片资料供上课使用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大家知道,旅游资源具有多样性和非凡性的特性。
面对多种多样的旅游资源,掌握欣赏旅游景观的基本要求,能使我们在旅游活动中乘兴而去,尽兴而归。
本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欣赏旅游景观的基本方法。
[讲授新课]4.3旅游资源的欣赏(一)△多媒体显示:《题西林壁》作者:苏东坡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生共同探究]由于远近、高低、各个侧面、不同角度,所观赏到的景观就有不同的美感。
可见,观赏旅游景观是有讲究的,那么,应该如何观景才好呢?(板书)一、选择观赏位置△[显示图片]武陵源群峰(学生讨论)[探究结论]峰峦──远眺或俯瞰△[显示图片]桂林象鼻山、巫山神女峰(学生讨论)[探究结论]地貌的酷似造型──特定的观赏点△[显示图片]长江三峡(学生讨论)[探究结论]峡谷、洞、一线天──置身其中近观△[显示图片]黄果树大瀑布(学生讨论)[探究结论]瀑布──适当距离仰视△[显示图片]桂林山水(学生讨论)[探究结论]山水组合景观──乘舟(小结板书)选择观赏位置,一般应抓住距离、角度、俯视三种变化。
(课内练习)提问:简答如何欣赏下列景观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1)黄山石猴观海(2)庐山瀑布(3)北京石花洞(4)桂林山水(简析)此题复习巩固欣赏旅游景观获得最佳美感的方法。
地貌的酷似造型应在特定的位置欣赏;瀑布景观宜在适当距离仰视;洞穴要置身其中近观;乘船沿水可观山水有机组合的景观。
[过渡、提问]北京香山游主要是观赏“香山红叶”,为此旅游者应选择A.春光明媚的季节去观赏B.选择秋高气爽的时节去游赏(学生齐声答:B)(板书)二、把握观赏时机△[显示图片]吉林雾淞(学生讨论)1.最佳观赏时间(冬季)2.成因[探究结论]自然景观随季节而变化:春翡夏翠秋金冬银△[显示图片]泰山日出黄山日落(学生讨论)1.最佳观赏时间(雨过天晴)2.原因[探究结论]自然景观随时间和天气而变化△[显示图片]钱塘怒潮(学生讨论)1.最佳观赏时间(农历八月十八最壮观)2.成因(引导学生从气候、天文、地形等方面讨论原因)[探究结论]许多景象只在特定时间出现(过渡、提问):请问雄、奇、险、秀、幽分别是我国哪一座风景名山的特点?(学生答:泰山、黄山、华山、峨眉山、青城山)△[屏幕并排显示]北方园林、江南园林(学生讨论)二者的建筑风格有什么区别?[师生合作探析]不同的景观有不同的特点,要欣赏旅游景观,就要了解景观的特色,抓住景观的特点,特别是人文景观,更要抓住其特点,以便体会创造者的匠心和景观艺术的竟境。
中职旅游美学教案模板范文
![中职旅游美学教案模板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b63b338c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2d.png)
课程名称:旅游美学授课对象: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授课时间: 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旅游美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意义,掌握旅游审美的发展历程,以及提高审美能力的主要途径。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欣赏旅游景观的能力,提高审美鉴赏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旅游活动的热爱,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创造美的能力。
教学内容:一、绪论1. 旅游美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2. 旅游审美的发展历程3. 提高审美能力的主要途径二、美的界定1. 客观派:美的客观存在,与事物本身的属性有关2. 主观派:美的主观感受,与人的审美情感和心理活动有关3. 关系论派:美是审美主体与客体关系的结合三、旅游景观的审美1. 自然景观的审美2. 人文景观的审美3. 城市景观的审美四、旅游美学的应用1. 旅游景观设计2. 旅游宣传推广3. 旅游服务与管理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旅游景观,激发学生对旅游美学的兴趣。
2. 讲授新课:- 旅游美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 旅游审美的发展历程- 提高审美能力的主要途径3.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旅游美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旅游景观设计、旅游宣传推广等。
4.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的旅游景观,撰写一篇旅游审美感悟。
第二课时1. 课堂复习: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讲授新课:- 美的界定:客观派、主观派、关系论派- 旅游景观的审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城市景观3. 课堂实践:组织学生分组,对校园内的景观进行观察、分析和欣赏,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感受。
4.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总结旅游美学的学习心得,提高审美鉴赏力。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旅游美学的理论知识。
2. 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 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和实践活动,提高审美鉴赏力。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表现。
高中地理_旅游资源的欣赏和开发评价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旅游资源的欣赏和开发评价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6928c179192e45361066f56e.png)
《旅游资源的欣赏和开发评价》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旅游资源欣赏的方法2.学会分析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过程与方法:通过从图片中提取信息,进行比较分析、自学归纳、讨论探究等学习活动,从而获的提取地理信息能力,锻炼地理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准确运用地理语言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培养投身家乡经济建设的热情【教学重点】1、旅游资源欣赏的方法2、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评价【教学难点】1、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评价2、旅游景观的成因分析【教学方法】欣赏、思考、归纳、合作探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我国壮美河山和悠久历史文化的图片。
增强学生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内容旅游地理一、旅游资源欣赏的方法通过现代人对旅游行为的总结,引导学生知道旅游学会欣赏很重要,开始欣赏旅游方法的讲解1、通过上述图片,让学生理解欣赏旅游资源要选对位置,有的是俯视,有的仰视,有的置身其中,有的移步换景注:黄果树瀑布是流水溯源侵蚀形成,湖南黄龙洞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2、通过上述图片,让学生理解欣赏旅游资源要选对时间,有的是不同的季节有的是不同的时节获时间注:青海和江西油菜花开放时间不同的原因主要是热量不同,主要受地形的影响思考讨论:为什么钱塘大潮最佳观赏时间为农历八月十五(1)、杭州湾为喇叭口状,海潮涌向钱塘江时。
水面变窄,潮水上涨加剧(2)、夏秋季节夏季风盛行,加剧潮水。
(3)、夏季河流水量大,加高潮水水面。
(4)、农历十五前后,正值天文大潮。
3、欣赏旅游景观要抓住特点:以苏州园林的构景方式为例体会欣赏要抓特点(主要通过学生自学的方式解决)(1)主配主景:以故宫和孔庙为例。
鲜明突出,是园林整体效果成功的关键配景:为主景起烘云托月的作用(2)层次:苏州园林为例。
障景法在入口处利用假山、屏风阻碍另一些景物,达到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目的。
隔景法利用廊、树等将景物分隔为不同景区,以有限空间造无限风景(3)框景:苏州园林为例用门框、窗框等把景象框在所看到的范围内,达到精炼、集中的景观美。
高中地理_旅游资源的欣赏和开发评价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旅游资源的欣赏和开发评价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6928c179192e45361066f56e.png)
《旅游资源的欣赏和开发评价》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旅游资源欣赏的方法2.学会分析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过程与方法:通过从图片中提取信息,进行比较分析、自学归纳、讨论探究等学习活动,从而获的提取地理信息能力,锻炼地理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准确运用地理语言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培养投身家乡经济建设的热情【教学重点】1、旅游资源欣赏的方法2、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评价【教学难点】1、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评价2、旅游景观的成因分析【教学方法】欣赏、思考、归纳、合作探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我国壮美河山和悠久历史文化的图片。
增强学生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内容旅游地理一、旅游资源欣赏的方法通过现代人对旅游行为的总结,引导学生知道旅游学会欣赏很重要,开始欣赏旅游方法的讲解1、通过上述图片,让学生理解欣赏旅游资源要选对位置,有的是俯视,有的仰视,有的置身其中,有的移步换景注:黄果树瀑布是流水溯源侵蚀形成,湖南黄龙洞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2、通过上述图片,让学生理解欣赏旅游资源要选对时间,有的是不同的季节有的是不同的时节获时间注:青海和江西油菜花开放时间不同的原因主要是热量不同,主要受地形的影响思考讨论:为什么钱塘大潮最佳观赏时间为农历八月十五(1)、杭州湾为喇叭口状,海潮涌向钱塘江时。
水面变窄,潮水上涨加剧(2)、夏秋季节夏季风盛行,加剧潮水。
(3)、夏季河流水量大,加高潮水水面。
(4)、农历十五前后,正值天文大潮。
3、欣赏旅游景观要抓住特点:以苏州园林的构景方式为例体会欣赏要抓特点(主要通过学生自学的方式解决)(1)主配主景:以故宫和孔庙为例。
鲜明突出,是园林整体效果成功的关键配景:为主景起烘云托月的作用(2)层次:苏州园林为例。
障景法在入口处利用假山、屏风阻碍另一些景物,达到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目的。
隔景法利用廊、树等将景物分隔为不同景区,以有限空间造无限风景(3)框景:苏州园林为例用门框、窗框等把景象框在所看到的范围内,达到精炼、集中的景观美。
旅游资源美感分析(教案)
![旅游资源美感分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aaab7f304a1b0717fd5dd51.png)
2.旅游资源的美感类型
(1)形态美
①雄、②奇、③险、④秀、⑤幽、⑥旷,⑦野。
(2)色彩美
色彩美是物体的基本属性之一,对人的感官最富有刺激性。
(3)声音美
声音悦于耳与色彩悦于目一样给人以美的享受,故有“悦人耳目”之说。
(4)嗅觉美
嗅觉和味觉可以使人感受外界的气味和滋味。
(5)动态美
世间万物都无不在运动,但一些相对处于运动中的景象,常给人们以动态之美感。
(6)结构美
自然景观中,不乏有许多结构美的表现,显得非常和谐。
(7)质感美
质感是物质的各种物理或化学属性。
(8)综合美
上述各种美几个方面综合在一起。
三、课堂探究
小组交流讨论,完成导学案【课堂探究】版块内容,分小组回答。
艺术美是历代劳动人民和艺术家在生活基础上,经过提炼、构思和加工而创造出来的理想化的精品。
2.旅游资源的美感类型
(1)形态美
①雄、②奇、③险、④秀、⑤幽、⑥旷,⑦野。
(2)色彩美
色彩美是物体的基本属性之一,对人的感官最富有刺激性。
(3)声音美
声音悦于耳与色彩悦于目一样给人以美的享受,故有“悦人耳目”之说。
教学难点
旅游资源的美感类型。
更新、补
充、删节
内容
课外作业
导学案
教学后记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1.旅游资源的美感形态
(1)自然美
即自然事物、自然界的美。具有多姿、多态、多样性、启发性、寓意性的绝妙特征。
(2)社会美
它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反映人类社会文化和智慧的种种精品。
旅游资源鉴赏与开发教案1
![旅游资源鉴赏与开发教案1](https://img.taocdn.com/s3/m/3f75600702020740be1e9b58.png)
模块一旅游资源及鉴赏讲解概述现代旅游活动是由主体(旅游者)、客体(旅游资源)和介体(旅游业)三大要素构成的综合体。
其中,旅游者的作用对象——旅游资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的重要因素。
旅游活动内容丰富,但从本质上说,旅游是一项综合性的审美实践活动,它集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与生活美之大成,融山川、河流、文物、古迹、建筑、园林、绘画、书法、雕塑、音乐、服饰、民俗风情于一体,有益于满足人们从生理到精神等不同层次的审美需求。
因此,旅游活动就是一种审美活动,而旅游审美需要运用一定的方法来分析、评价旅游资源的特色,以求获得旅游美感,最大程度实现旅游的价值,即我们所说的旅游资源鉴赏,它是决定旅游者旅游品质的关键因素。
旅游资源讲解可以借助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将丰富的信息传达给旅游者,激发旅游者的想象思维,并使其保持最佳状态,引导和帮助旅游者完成鉴赏活动。
课题一旅游资源认知一、旅游资源的概念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资源的研究受到许多学者的重视,多年来许多学者作了诸多建设性的探讨。
而对有关旅游资源的一切认识、研究和实践活动,都有赖于一个相对科学的旅游资源概念的建立。
旅游资源的概念影响到旅游资源的分类、调查、评价及开发等诸多方面。
然而到目前为止,尚未形成一个为学界公认的旅游资源概念。
由于认识角度的不同,出现了不同的旅游资源的定义。
这里介绍6种:(一)对旅游资源认识的分歧1、黄辉实认为,旅游资源就是吸引人们前来游览、娱乐的各种事物的原材料,这些原材料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它们本身不是游览的目的物和吸引物,必须经过开发才能成为有吸引物的事物。
(1985)这一定义注意到了非物质性的旅游吸引物。
2、郭来喜认为,凡是能为人提供旅游观赏、知识乐趣、度假休闲、娱乐休息、探险猎奇、考察研究以及人民友好往来和消磨闲暇时间的客体和劳务都可称为旅游资源。
(1985)这一定义提出劳务作为旅游资源,是值得重视的。
高中地理 第2章 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第1节 旅游景观的欣赏教学设计 高二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 第2章 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第1节 旅游景观的欣赏教学设计 高二地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55a5ba2be23482fb5da4c7f.png)
第二章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2.1旅游景观的欣赏教学目的:从自己的生活中举例说明旅游景观的观赏方法重点与难点:旅游景观的观赏方法课时:1教学过程:旅游景观:旅游资源单体的组合,尺度:适合游人观赏的对象。
(一幅呈现在眼前的美景)导入:旅游资源的特性之一——美学上的观赏性,这是旅游资源同其它资源最主要的区别。
怎样获取旅游中的美感呢?这就要求在旅游之前要先做一些准备工作:即事先了解景观的特点一、了解景观特点:包括:1、了解景观内容:有哪些景点,分布状况、介绍、景观的形成原理,了解其美学价值及历史文化内涵。
例:趵突泉的“突”字竟少了一点。
“大明湖”又多一点。
原来趵突泉由于当时其泉水之猛烈而把“突”字上的一点冲到了大明湖的“明”字上。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为何如今只见荷叶而不见蛙呢?相传当年乾隆皇帝游览至此,湖中之蛙均想一睹龙颜为快,奔走相告,脱水而出,蛙声吵得乾隆无心观景,圣怒之下降旨“蛇不行,蛙不鸣”,自此大明湖真的不再有蛙声了。
原来真正无蛙鸣的原因为湖水的温度不适合青蛙生存导致的。
2、了解景观布局的节奏和韵律:路线的设计:有其序幕、发展、高潮、结束欣赏园林,要抓住园林建筑的特点,才能体会出造园者的匠心和园林的意境。
例:文津阁的日月同辉。
园林景观的构景手法和布局原则:(1)主配:园林都需立主景和配景。
主景的鲜明突出是园林整体效果成败的关键。
配景为主景起烘托的作用。
北京故宫,以位于中轴线上的大殿为主景,两边建筑为配景,并以中轴线对称,充分显示了以皇权为中心的特点。
(2)层次:苏州园林中使用障景法和隔景法,障景法:多出现在园林或独立园境的入口处,常用假山、屏风、竹林等阻障在另一些景物之前,采用欲露先藏、欲扬先抑的艺术手法,以达山重水复、曲径通幽的意境。
隔景法则是利用明墙、树篱、殿堂等将景物分隔,以增加曲折、层次,丰富旅游者的想象,造成隐约显现但难窥全貌、近在咫尺但不可及的意境。
3、框景:用门框、窗框、洞框作为取景框,将景象框限在从框中所看到的范围之内。
旅游资源评价教案
![旅游资源评价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1f43f0f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bf.png)
旅游资源评价教案教案标题:旅游资源评价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旅游资源评价的重要性和方法。
2. 掌握常用的旅游资源评价指标。
3. 能够运用旅游资源评价方法,对具体旅游目的地进行评价。
教学重点:1. 旅游资源评价的概念和意义。
2. 常用的旅游资源评价指标。
3. 旅游资源评价方法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如何运用旅游资源评价方法,对具体旅游目的地进行评价。
2. 如何综合各种评价指标,进行全面的旅游资源评价。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
2. 旅游资源评价案例分析。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通过展示一些著名旅游目的地的图片,引起学生对旅游资源评价的兴趣,激发他们思考旅游资源评价的重要性。
Step 2: 理论讲解2.1 介绍旅游资源评价的概念和意义,强调评价对于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和管理的重要性。
2.2 介绍常用的旅游资源评价指标,如自然环境、文化遗产、交通便利性、旅游设施等。
2.3 解释不同指标的评价方法,如定性评价、定量评价、SWOT分析等。
Step 3: 案例分析3.1 提供一个具体的旅游目的地案例,例如某城市的旅游资源评价。
3.2 分组讨论,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运用评价指标和方法,对该旅游目的地进行评价。
3.3 学生展示评价结果,并进行讨论和互动。
Step 4: 总结和拓展4.1 总结旅游资源评价的重要性、方法和指标。
4.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旅游资源评价的结果,对旅游目的地进行管理和发展。
4.3 提供相关拓展材料,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和研究旅游资源评价的领域。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旅游目的地进行评价,并撰写评价报告。
2. 学生可以进行实地考察,对实际旅游资源进行评价和改进建议。
教学评估:1. 学生参与案例分析和讨论的积极程度。
2. 学生对旅游资源评价方法和指标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于旅游资源评价案例的评价准确性和全面性。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理解旅游资源评价的重要性和方法,掌握常用的评价指标,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对具体旅游目的地进行评价。
高中地理_旅游资源评价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旅游资源评价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7bc701b1551810a6f4248621.png)
《3.1旅游资源评价》教学设计一、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旅游资源评价的意义2.掌握评价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和方法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资料和生活实际直观了解旅游资源所具有的资源价值。
2.通过对压油沟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使学生掌握评价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旅游资源视频、图片的说明和分析,让学生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培养学生对祖国绚丽多彩的自然风光和悠久历史文化的自豪感。
二、重难点:重点:理解旅游资源评价的基本内容。
难点:掌握评价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以及相关课件四、教学方法:问题情境创设、小组合作探究五、教学过程:(一)问题情境创设:通过视频和假期作业问题导入新课(二)学生自主学习教材:根据阅读理解教材完成本节课思维导图和导学案。
(老师课前印发给学生的)(三)学生分小组探究1.评价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 2.评价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四)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归纳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进行评价的方法。
六、板书设计:3.1旅游资源的评价一、旅游资源评价的意义二、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1.游览价值评价2.开发条件评价三、旅游资源评价方法3.1《旅游资源评价》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过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的知识,在此基础上,本节学习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为后面学习旅游景区的规划、旅游活动的设计,以及旅游业对区域发展的关系打下基础。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是使学生学会对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价,理论性较强,学生可能感觉无从下手,所以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目的是易于学生理解接受。
效果分析本节课,学习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充实全面,案例贴近生活,吸引学生注意力。
在教学中注重互动探究问题的生成,很好的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思维导图的应用体现了学生的综合思维,社会实践活动的设计体现了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德育教育落实到位,通过视频、图片和问题设计让学生树立了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自然风光和大好河山的情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旅游地理》
教学设计
《旅游资源美感分析》教学设计
河北省栾城职教中心
刘俊平
2012年1月
《旅游资源美感分析》教案设计
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县职教中心刘俊平
一、教学对象:中等职业学校学生
二、课型:新授课
授课时数: 1课时
三、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使用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教材:《中国旅游地理》,陈锡畴主编。
本教材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和从业人员入门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学生学习其他旅游专业课程的基础,本书系统介绍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知识结构严谨,内容广覆盖宽,理论性强。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旅游资源美感形态定义及特点
2、技能目标:(1)、培养学生协作学习、探究学习能力
(2)、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实践能力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2)、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其热爱祖国大好
河山的深挚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旅游资源美感形态的定义及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美感特点,学会欣赏美、理解美、创造美
四、说教法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呢?这就需要正确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大教育家孔子说过:“法无常法,贵在得法”,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将会有事半功倍之效。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我采用任务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分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图片展示法。
五、学情分析
该年龄段的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旅游地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多数学生对旅游审美知识很感兴趣,并且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更好的学习后面的知识做好了铺垫。
根据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保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做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研究者,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归纳,在自读、自品、自悟中感受旅游资源带来的美的享受。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3分钟)
提问:
1、什么是审美?
2、旅游资源的分为哪两类?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我国旅游资源是由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构成
思考题:什么是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的美感主要体现在哪呢?
展示旅游资源景观图片,请同学们欣赏,同时告知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设计思路:让学生由一个直接的、具体的感官冲击,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探索的欲望。
(二)全面感知层层深入(30分钟)
围绕导课环节录像,带领学生分析旅游资源的美感形态。
一、旅游资源的美感形态
美感的一般形态主要包括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三种。
(一)、自然美
1、定义:自然美是指自然事物、自然界的美。
课件展示,自然美的旅游资源,引导学生欣赏自然之美,阅读教材并归纳其特点。
师生共同归纳,举例说明。
2、自然美的特点:。
(1)、自然美贵在自然------客观自然性特征。
(2)、自然美贵在多姿多态-----可贵特征。
(3)、自然美还贵在有启发性、寓意性----绝妙特征。
(二)社会美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分组讨论、归纳
1、定义:它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反映人类社会文化和智
慧的种种精品。
2、社会美的审美价值:
(1)、可以净化旅游地的社会风气,能以美克丑、以正压邪,从而使旅游地的社会风气
健康、积极向上。
(2)、可以净化人的灵魂,提升人的品格和情操,尤其是人的精神,伴随着社会美的熏
陶,使得旅游活动中人与人之间时时充满和谐、高尚的人情味。
(3)、可以美化旅游环境空间。
凝固的城市——庞贝古城
庞贝城被火山灰掩埋,发生在公元79年8月24日,距今已经一千九
百多年了,一千九百多年下来,即使没有遇到火山爆发的城市,也都变成
了废墟……但有一种震撼却穿越一千九百多年的时间抵达我们身上,
而且显然还会震撼下去,那就是人类群体在毫无预告的情况下集体死亡,
霎时毁灭
生命与死神搏斗的最后状态
我们看到的人体遗形大多是痛苦地躺在地上,在一个瓦罐制造工厂,一个工人抱肩蹲地,他没有倒地,只想蹲一蹲,憩一会儿就起来,谁知这一蹲就蹲了一千多年,更让他惊讶的是,重见天日之时,发现自己的身体竟然变成了自己的作品……庞贝古城中这位抱肩蹲地的工人,仿佛是又一座《思想者》的雕塑,思考着人类如何异化为劳动的对象,然后以身作则
(三)艺术美
展示图片,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分组讨论
1、定义:艺术美是历史劳动人民和艺术家在生活基础上,经过提炼、构思和加工而创造出
来的理想化的精品。
秦兵马俑似乎充满稚气与憧憬
性格的塑造鲜明而生动坚毅、果敢的性格
作者是如何刻画出这些人物的?
先学生回答,教师加以补充
2、艺术美的特点:(1)、艺术美具有鲜明的主体性特点;
(2)、形象性是艺术美的另一个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课件演示和案例分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三)任务驱动,讨论研究(10分钟)
展示图片:
提出疑问:
你认为“马踏飞燕”这件艺术品的
最可贵之处体现在哪?
以小组为单位,分组讨论,完成老师
布置的任务。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相互协作、自主探究、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2分钟):将零散的知识进行汇总,领悟内化,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五)、课后作业:
1、旅游资源在旅游活动中的美感形态的特点?
2、若你可以通过网络和媒体了解神奇的远方,你还用不用去,为什么?
六、教学反思
1、本节课由于突出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中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勤于发
言、敢于创新,课堂气氛活跃。
从完成任务情况看,知识目标完全达到,能力、发展和情感目标基本实现。
2、本节采用多媒体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直观,形象生动的信息,有利于学生对旅游资源直
观感受,学生学起来兴趣较高,参与积极,教学效果好
3、分阶段有针对性的让学生直观的对作品进行欣赏,增进了解,图文并茂,条理清晰;
4、采用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探究者。
由学会转变为会学
5、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对自己的不足之处加以改善和提高,争取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附: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我的板书做到形象直观、条理清晰,便于学生理解,起到深化主题、回顾中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