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疾病研究综述
浅谈我国慢性病现况
浅谈我国慢性病现况慢性病专门是指不构成传染、具有长期积累形成疾病形态损害的疾病的总称。
以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为代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性病)的危害日渐严重。
2005年我国城乡居民前3位主要死因为恶性肿瘤、脑卒中和心脏病[1]。
世界范围内,冠心病是目前最重要的死因和疾病负担之一[2]。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2002年全世界有550万人死于脑卒中[3]。
2002年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的高血压患病率为18·8%,患者约有1·6亿[4]。
另据WHO 估计,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可达1.5亿,其中近1亿是未被诊断的[5]。
本文对我国慢性病的危害、慢性病危险因素以及国外慢性病防治的经验进行综述,以掌握我国慢性病现状,为加强慢性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为相关部门制定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标签:慢性病现状危险因素1.主要慢性病的病因链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主要慢性病的病因链。
在个体层面上,年龄和遗传是不可改变的影响因素。
而不合理的膳食及过多的能量摄入、少体力活动、吸烟、饮酒、精神状况不佳则是这些慢性病共有的、最重要的、可改变的危险因素,这些危险因素都是可以干预的。
大量研究证明,慢性病是可防可治的,针对慢性病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的干预比疾病发生后的临床干预,成本效益要好的多。
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可减少80%的冠心病、90%的2型糖尿病、55%的高血压和1/3的肿瘤的发生。
这说明,不良的生活方式在慢性病发病或患病风险中起主要作用。
2.我国慢性病发病情况根据WHO报告,2005年全球总死亡人数为5800万,其中近3500万人死于慢性病,而中国慢性病死亡人数占了750万。
目前,慢性病已经成为全世界几乎所有国家的成人最主要的死因。
未来10年,全世界慢性病死亡人数还将增长17%。
而在中国,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干预措施。
慢性病死亡人数将增长19%,其中糖尿病死亡人数甚至可能增长50%[8]。
糖尿病综述论文(两篇)
引言概述: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疾病,全球范围内都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它被认为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作用不良引起的高血糖症。
本文将在上一篇论文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探讨糖尿病,具体包括糖尿病的病因和分类、预防和控制措施、并发症及其治疗、糖尿病对患者生活的影响和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正文内容:一、糖尿病的病因和分类1.1遗传因素对糖尿病的影响1.2环境和生活方式对糖尿病的影响1.3糖尿病的分类和病程二、预防和控制措施2.1健康饮食和合理营养摄入2.2适量运动和体重控制2.3控制血糖和监测血糖水平2.4应用药物治疗糖尿病2.5心理辅导和支持三、并发症及其治疗3.1微血管病变引起的并发症3.2大血管病变引起的并发症3.3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高渗性昏迷的处理3.4神经病变和视网膜病变的防治3.5肾脏和泌尿系统并发症的防治四、糖尿病对患者生活的影响4.1生活质量的降低4.2心理健康问题4.3婚姻和家庭的影响4.4与工作和社交的关系4.5产生的经济负担五、糖尿病的研究进展5.1糖尿病的早期筛查和诊断方法的改进5.2胰岛素治疗的进展5.3综合干预措施的研究5.4基因治疗及干细胞治疗的研究5.5具有潜在治疗潜力的新药的开发总结: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病因和分类复杂多样。
针对不同类型的糖尿病患者,采取合理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是降低发病率和控制疾病进展的关键。
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面临的严重问题,及时的治疗和预防可减轻这些并发症的风险。
糖尿病对患者生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包括生活质量、心理健康、家庭和社交关系等。
虽然目前对糖尿病的研究仍在不断进行中,但已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突破,如早期诊断方法的改进、胰岛素治疗的进展以及新药的研发等。
通过深入研究糖尿病的病因和分类、预防和控制、并发症及其治疗、对患者生活的影响以及研究进展,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全球性健康问题。
引言概述: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全球范围内有数以亿计的患者。
慢性病健康素养的研究进展
慢性病健康素养的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慢性病的不断增多和人们对健康的日益重视,慢性病健康素养逐渐成为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的研究热点。
本文将从慢性病健康素养的定义、测量、影响因素和促进措施等方面进行综述。
一、慢性病健康素养的定义慢性病健康素养是指个体对慢性病的认知、预防、治疗和管理方面的知识、态度和行为技能,它包含了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慢性病监测与管理、健康生活方式、药物治疗和健康沟通。
慢性病健康素养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控制慢性病,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命。
二、慢性病健康素养的测量目前,国内外学者已经研发了多种慢性病健康素养的测量工具,主要分为主观测量和客观测量两大类。
主观测量是指通过问卷或访谈等方式获取患者或人群对自己慢性病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技能的主观评价,例如在国内使用较为广泛的慢性病健康素养问卷(The Chronic Disease Self-Efficacy Scale, CDSES)。
客观测量则是通过对各种慢性病相关知识、技能和行为表现的定量测量来评估个体慢性病健康素养水平。
例如采用血糖、血压仪等生物测量仪器,测量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疾病相关指标。
三、影响慢性病健康素养的因素1. 个人因素个人因素包括个体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职业、收入、健康状况和健康行为等。
研究表明,年龄、教育程度、收入和健康状况等与慢性病健康素养水平呈正相关关系,而职业和健康行为与慢性病健康素养水平无关或呈负相关。
2. 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社区和文化等。
其中,家庭作为个体的主要生活环境,是慢性病健康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场所,家庭成员的支持和鼓励对于患者控制疾病和促进健康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社区的健康服务和健康教育也是慢性病健康素养的重要来源,而不同文化对于慢性病健康素养的态度、表现和行为也有所不同。
3. 医疗服务因素医疗服务因素指医疗机构的健康服务和医疗技术等。
良好的医疗服务环境和医疗技术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慢性病治疗和管理,提高患者的健康素养水平。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文献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文献研究20XX届护理x班陈XX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证候/诊断稳定期 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之一,其主要特征是气流受限并呈渐进性发展,一旦发展成肺功能损害,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中医药在改善COPD临床症状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及防治COPD并发症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
但目前国内关于中医证候诊断及疗效评价还没有统一、规范、客观化的标准,中医药防治COPD的临床疗效评价缺乏说服力。
因此,有必要对COPD的中医证候进行客观化、规范化的研究。
此次研究基于COPD稳定期的文献,遵循循证医学理念,对检索到的符合要求的文献进行数据整理分析,以探索COPD 稳定期中医证候的诊断标准,为进一步规范COPD稳定期中医证候诊治标准提供依据。
资料与方法1.文献资料来源: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巾同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百度搜索文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相关文献和中国中医药文献检索系统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所收录的相关文献。
2.选择标准:具有明确关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证候分型的文献,证候的临床特征一症状(包括舌、脉)可完全或不完全具备。
3.文献收集方法:采用手工查阅和计算机检索相结合的方法。
计算机检索式:①中国中医药文献检索系统文献检索式(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②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式(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式(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
4.评价与筛选方法:①针对计算机检索文献,根据要求对每一篇文献的题目、内容、摘要进行阅读,剔除不符合文献;②经初步筛选后的文献进行逐篇阅读全文,进行二次筛选;③未全文收录者,进行手工查阅;④将3个文献数据库中的合格文献进行对比,相同文献仅取1篇。
5.资料处理及数据分析:①将筛选处理后的原始资料归纳总结后录入计算机;②探索COPD 稳定期的中医证候的诊断标准。
高血压的研究概况文献综述
高血压的研究概况文献综述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的普及,高血压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一种常见的慢性病。
这种疾病给全球的公共卫生健康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对高血压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以文献综述的方式,概述近年来关于高血压的研究进展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高血压是一种慢性、多因素引起的疾病,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
根据一项综合分析研究的结果显示,高血压的主要风险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年龄、饮食、肥胖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等。
此外,高血压还与其他疾病如糖尿病、心脏病和肾衰竭等密切相关。
近年来,高血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病理生理学、遗传学、干预治疗和预防措施。
关于高血压的病理生理学研究发现,体内钠钾平衡紊乱是高血压的关键机制之一。
与此同时,一些研究还发现高血压与皮质醇水平的异常升高有关。
遗传学研究表明,高血压可能具有家族聚集性,这一结论得到了大量的基因组关联研究的支持。
通过对高血压患者家族的样本收集和基因编码的分析,科学家们已经发现多个与高血压相关的基因,如ACE、ADRA1A、AGT和NPPA等。
在干预治疗方面,降压药物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
当前,针对高血压的治疗主要包括限制盐摄入、体育锻炼、药物治疗和手术疗法等。
近年来,一些新型的降压药物如ARB和ACEI等在临床应用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并且显示出良好的降压效果。
除了干预治疗,高血压的预防也是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研究表明,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的发生。
例如,减少钠盐的摄入、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适当控制体重和规律锻炼等都是降低高血压风险的重要手段。
未来的高血压研究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首先,探索高血压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仍然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其次,基因组关联研究对高血压的遗传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未来或将继续深入研究高血压相关基因的功能和作用机制。
此外,高血压的预防和干预治疗策略也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综上所述,高血压的研究对于提升公众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健康生活方式与慢性疾病防控研究报告
健康生活方式与慢性疾病防控研究报告慢性疾病是近年来对全球健康构成巨大威胁的一个主要问题。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有超过20亿人口患有慢性疾病,这些疾病导致了全球70%的死亡人数。
然而,慢性疾病是可以通过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行预防和控制的。
本报告旨在探讨健康生活方式与慢性疾病防控的相关研究。
一、背景介绍慢性疾病是一类病程长、病因复杂、病情反复的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等。
这些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给人们的健康和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压力。
二、健康生活方式的定义健康生活方式是指通过合理的饮食、适量的运动、充足的睡眠等良好的习惯来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它可以提高免疫力,降低患病风险。
三、健康生活方式与慢性疾病的关系1. 饮食:合理的饮食结构对慢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至关重要。
过多的高脂、高糖食物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患病风险。
因此,均衡饮食、多食蔬菜水果、限制盐分和糖分的摄入是保持良好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2. 运动:适量的运动可增强心肺功能,预防肥胖和心血管疾病。
每天进行3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跑步、游泳等,有助于维护身体健康。
3. 睡眠:充足的睡眠对身体恢复与调节都至关重要。
长期睡眠不足的人更容易患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疾病。
每晚保持7-9小时的高质量睡眠,对个人健康至关重要。
4. 不吸烟,限制酒精摄入:吸烟和过度饮酒是导致各种慢性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戒烟和适度饮酒有助于减少病患的几率。
四、健康生活方式的推广和普及1. 教育宣传:加强健康生活方式的教育宣传,提高公众对健康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2. 政策制定:制定相关政策,推动饮食健康、运动普及等相关领域改革。
3. 社会参与: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导,并提供相应的便利条件。
4. 医疗机构参与:医疗机构可以通过提供相关健康咨询和指导,进一步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推广。
五、未来展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技术的进步,健康生活方式在慢性疾病防控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慢性病患者延续护理研究进展
五、应用前景与建议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慢性病患者延续护理将拥有更加广阔的应用 前景。未来,可以通过开发智能医疗设备和软件,实现延续护理服务的自动化和 智能化,提高服务的普及率和效率。
五、应用前景与建议
同时,应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和实践:
五、应用前景与建议
1、拓展延续护理的应用领域:将延续护理服务拓展到更多慢性病领域,如神 经退行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以满足不同疾病类型患者的需求。
五、应用前景与建议
5、加强政策支持:政府应加大对延续护理领域的投入,制定相关政策,推动 延续护理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五、应用前景与建议
总之,慢性病患者延续护理的研究和应用仍需不断深入探索和实践,以满足 日益增长的慢性病患者的需求和提高其生活质量。
谢谢观看
四、研究成果与不足
此外,关于延续护理具体应用场景和可行性的分析还不够充分。虽然已有研 究证实延续护理对慢性病患者的作用,但关于如何针对不同疾病类型和阶段的患 者提供个性化、全面的延续护理仍需进一步探讨。未来的研究需要如何在有限资 源的情况下,优化延续护理的实践模式和策略,以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
五、应用前景与建议
五、应用前景与建议
2、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延续护理的专业技能和素质,使其能 够更好地为慢性病患者提供个性化、全面的服务。
五、应用前景与建议
3、强化多学科合作:加强医疗、护理、心理、营养等多个学科之间的合作, 共同为慢性病患者提供全方位的照顾和支持。
五、应用前景与建议
4、优化服务模式:结合患者的实际需求,不断优化延续护理的服务模式,提 高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慢性病患者延续护理研究进展
01 一、背景介绍
目录
慢性肾脏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慢性肾脏病的流行病学研究一、本文概述慢性肾脏病(CKD)是一种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其影响深远且日益严重。
本文旨在全面探讨慢性肾脏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包括其发病率、患病率、影响因素、疾病进展以及预后等方面的研究现状。
通过对这些流行病学数据的深入分析,我们希望能够为慢性肾脏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进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降低社会医疗负担。
本文将综述慢性肾脏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包括其全球及地区的发病率和患病率趋势,以及不同人群间的差异。
我们将探讨慢性肾脏病的主要影响因素,如年龄、性别、种族、遗传因素、生活习惯、环境因素和并存疾病等。
我们还将重点关注慢性肾脏病的疾病进展和预后,分析其与患者生活质量、医疗资源利用和医疗保健成本等方面的关系。
本文将对慢性肾脏病的流行病学研究进行展望,提出未来研究方向和建议。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研究,为慢性肾脏病的防控策略制定提供更为全面和准确的数据支持,以促进全球肾脏健康事业的持续发展。
二、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在慢性肾脏病(CKD)的研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些方法不仅帮助我们了解疾病的分布情况,还可以揭示疾病的病因、发展进程和预防措施。
以下是几种主要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及其在CKD研究中的应用。
描述性流行病学: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描述CKD在特定人群中的分布情况,包括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等。
通过收集和分析这些数据,我们可以了解CKD的流行趋势,确定高危人群,为制定预防策略提供依据。
分析性流行病学: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探索CKD的病因和影响因素。
通过收集患者的个人信息(如年龄、性别、家族史、生活习惯等)和临床数据(如血压、血糖、肾功能指标等),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找出与CKD发生发展相关的因素。
这些因素可能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活方式等。
实验性流行病学:这种方法主要通过开展临床试验或干预研究来评估某种干预措施(如药物治疗、生活方式改变等)对CKD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慢性疾病研究综述
我国慢性病的预防与控制研究综述内容摘要:慢性病伤残率、病死率高,疾病负担重,已经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第一杀手。
慢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越发刻不容缓。
通过分别以“慢性疾病与健康/慢性病/慢性非传染疾病/慢病”等为主体关键词,联合“干预/预防/控制/防控”等关键词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 CAJD)进行相关搜索文献并简略分析评述,对慢性病国内预防与控制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并就如何深入开展慢性病的预防与控制研究进行展望。
关键词:慢性病慢性病预防与控制综述一、引言慢性病(全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一组发病潜伏期长、不能自愈且很难治愈的非传染性疾病,主要包括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已成为严危害我国人民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
慢性病的发病因素复杂,病程长,往往需要长期的治疗和关怀,甚至是终身治疗。
对群众的总体健康水平影响显著,并且对社会资源再这方的投入产生巨大压力。
因而对慢性病的防控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慢性病预防与控制是应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多学科知识和技能,通过疾病监测,掌握慢性病的流行趋势和死亡谱,确定慢性病发生的高危人群及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控制慢性病危险因素的流行和慢性病的发生发展,并不断评价干预措施效果的公共卫生实践。
随着慢性病预防与控制工作的开展和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科知识和技能被应用于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中,慢性病预防与控制应贯穿人的一生的预防与控制策略和措施,已经被国内外专家学者关注。
通过对慢性疾病防控研究和相关报告进行回顾,不仅使自己拓展关于慢性疾病防控知识,同时提升了对该领域的研究进展的认识。
期望更多的人能意识到,应对慢性病疾病负担持续上升对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所带来的挑战越来越大。
二、研究进展(一)慢性疾病的监测与调查慢性病的监测与调查是慢性病防控的基础。
我国慢性病预防控制策略包括:针对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的调查与监测,针对一般人群的慢性病危险因素的干预以及针对高危和患病人群的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的干预。
国内外糖尿病健康管理模式的研究综述
国内外糖尿病健康管理模式的研究综述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
据统计,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已经超过1亿人口,而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
糖尿病患者需要长期进行血糖监测和调节,以保持血糖水平稳定,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因此,糖尿病健康管理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在国内外,糖尿病健康管理的模式不断发展和完善。
一方面,医疗科技的不断进步使得糖尿病管理更加精准和便捷。
另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居民健康意识的提高也为糖尿病健康管理的推进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国内的糖尿病健康管理模式主要以医院为中心,由医生和专业护士提供医疗服务。
患者通常需要定期到医院进行血糖监测和体检,同时接受医生的指导和药物治疗。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能够提供专业的医疗服务,确保患者得到正确的治疗和指导。
然而,这种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导致有些地区的患者难以获得足够的医疗服务;另外,患者需要频繁到医院就诊,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程度的不便。
国外的糖尿病健康管理模式相对于国内更加注重患者的自我管理和参与。
其中,以美国为代表的慢性病管理模式提出了“患者中心”的理念,强调患者应该积极参与自己的健康管理,形成一种共同治疗的模式。
这种模式的核心是建立患者与医生之间的合作关系,医生不再是单方面的决策者,而是与患者一起制定治疗方案和管理计划。
通过严密的监测和个性化的指导,使得患者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控制血糖水平。
此外,一些新兴的科技手段也为糖尿病的健康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例如,移动设备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使得患者不再受限于医院的时间和地点,可以通过手机应用或在线平台实时监测血糖水平,并得到及时的指导和反馈。
这种方式不仅方便了患者,也能减轻医院的负担,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然而,糖尿病健康管理中还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不同患者的病情和需求各异,需要个性化的管理方案。
如何针对不同人群制定不同的健康管理模式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难题。
有关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综述_New
有关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综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前言:本文就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概念和现状、病因及发病机制、危害和如何防治做一个系统概括的探究,并综合最新研究成果探讨其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字: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1.概念、类型及现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 NCDS)简称“慢性病”或“慢病”,是指从发现之日起起算超过3个月且不能治愈或很难治愈的非传染性疾病。
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迁延性、无治愈或极少治愈、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
按照国际疾病系统分类法(ICD-10)标准可分为:(1)精神和行为障碍老年性痴呆、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神经症等(2)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等(3)循环系统疾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肌梗死等(4)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消化性胃溃疡、胰腺炎、胆石症等(5)内分泌、营养代谢疾病血脂紊乱、痛风、糖尿病、肥胖、营养缺乏等(6)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骨关节病、骨质疏松症等(7)恶性肿瘤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结肠癌等慢性病已成为世界几乎所有国家成人的最主要死因,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未来十年,慢病死亡率将占死亡的73%,占疾病负担的60%。
我国居民的首要死因也是慢性病,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
卫生部06年发布的《中国慢性病报告》中死亡人数将近600万。
09年11月11日慢性病防治研讨会指出,我国慢性病患者呈快速增长趋势,死亡率已占因病死亡人数的80%,未来30年将出现高峰。
2.病因:慢性病的病因可分为可改变的危险因素、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和中间危险因素。
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酗酒、不合理膳食、静坐生活方式等,下面主要针对可改变的危险因素进行阐述。
(1)吸烟众所周知,吸烟已经是许多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吸烟人群中患多种癌症、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明显高于非吸烟人群。
慢性肾脏病研究进展
慢性肾脏病研究进展标签:慢性肾脏病; 研究进展; 综述慢性肾脏病(CKD)在我国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现代公认CKD是一组进行性发展的慢性非感染性疾病,成为全世界国家必须面临的严重挑战。
影响慢性肾脏病进程的因素很多,本文就慢性肾脏病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 慢性肾脏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慢性肾脏病已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主要公共健康问题之一。
我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0岁以上成年人CKD的患病率在10%左右[1]。
有学者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某地方慢性肾脏病患病率为13.5%,知晓率为12.5%[2]。
2 慢性肾脏病的可逆性危险因素2.1 高血压高血压是加速CKD进展的最重要危险因素。
肾脏病变时,肾脏对高血压的调节能力下降,使全身性高血压易传入肾小球内,导致肾小球硬化。
动物实验证实,暴露于全身性高血压,更易出现肾脏进行性损害[3]。
2.2 蛋白尿蛋白尿可以启动与促进肾间质的纤维化,直接参与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进展。
2.3 肥胖肥胖可以通过一系列代谢紊乱和血流动力学机制介导肾脏损害,已成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危险因索[4]。
2.4 贫血与促红细胞生成素产生减少EPO减少以及造血原料的缺乏,使肾性贫血加重。
EPO减少及贫血本身可以促进慢性肾功能衰竭进展。
2.5 高血糖有研究表明,积极降糖可以使糖尿病肾病发生的风险下降25%,随访15年,蛋白尿患者也明显下降[5]。
2.6 血脂脂质代谢紊乱引起肾功能损害。
主要通过动脉硬化和增加炎症因子产生、肾小球血流动力学等多种机制介导肾脏损害[6]。
3 中医对慢性肾脏病的认识慢性肾脏病在中医也无一个特定的病名相对应,但可在“关格”、“溺毒”、“水肿”等论述中找到类似记载。
程锦国[7]认为,慢性肾脏病表现为肺、脾、肾虚损,又表现为风邪、水湿、湿热,瘀血、痰浊与湿浊夹杂。
孙伟教授[8]认为,CKD属本虚标实之证,肾虚为本,外感、湿(热)、瘀血为标。
黄春林[9]认为,肾病的证候特征以虚损为主。
中医药在高血压治疗中的临床研究综述
中医药在高血压治疗中的临床研究综述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也被称为“健康杀手”。
中医药在高
血压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疗效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中医药在高
血压治疗中的临床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中医传统理论,例如“肝
主疏泄,肝阳上亢易致高血压”等。
据统计,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有效
率约为80%,且对高血压相关病症,如头痛、眩晕、失眠等有较好的
调节作用。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方法主要包括针灸、中药、推拿、气
功等,这些方法在调节血压、改善微循环、减少动脉硬化等方面均有
积极作用。
在临床研究方面,一些研究表明,中药复方治疗高血压的有效率较高。
比如丹参益心丸、天王血压丸等复方中药治疗高血压的效果显著。
此外,针灸治疗高血压也备受关注,如“内关”、“风池”等穴位针刺对高血压有明显疗效。
气功练习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中医治疗高血压的方法,通过调整呼吸、集中精神等方式来缓解高血压症状,并具有辅助
药物治疗的效果。
总的来说,中医药在高血压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疗效,虽然中
医药治疗高血压的机制尚有待深入研究,但在临床实践中已经表明了
中医药在高血压治疗中的重要地位。
希望未来有更多的临床研究可以
进一步验证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有效性,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
医学文献综述范文3000
医学文献综述范文3000医学文献综述是一种对特定主题的研究领域内已有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和总结的学术写作形式。
综述的目的是系统地整理、评估和总结已有文献中的研究成果,以便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
下面是一个医学文献综述的范文,总字数为3000。
标题,心脏病患者中运动疗法的效果综述。
摘要: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产生重大影响。
运动疗法作为一种非药物干预手段,被广泛应用于心脏病患者的康复治疗中。
本综述旨在全面评估心脏病患者中运动疗法的效果,并提供指导性建议。
引言:心脏病是一种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的疾病,包括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
传统治疗方法主要依赖药物治疗和手术干预,但这些方法并不能完全满足患者的康复需求。
运动疗法作为一种非药物干预手段,具有改善心血管功能、增强心脏耐力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潜力。
因此,评估运动疗法在心脏病患者中的效果是非常重要的。
方法:本综述采用了系统性文献检索的方法,通过检索相关数据库(如PubMed、Medline等)和手动检索相关期刊,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文献。
纳入标准包括,1)研究对象为心脏病患者;2)运动疗法作为干预措施;3)研究设计为随机对照试验、队列研究或系统评价;4)研究结果包括心血管功能、生活质量、心脏耐力等指标。
结果:共纳入了30篇符合标准的研究文献。
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运动疗法在心脏病患者中具有显著的益处。
首先,运动疗法可以显著改善心血管功能,如降低血压、改善心率变异性等。
其次,运动疗法可以提高心脏耐力和运动能力,减少心脏病发作的风险。
此外,运动疗法还可以改善心脏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其社交参与和心理健康。
讨论:本综述结果表明,运动疗法在心脏病患者中具有显著的益处。
然而,运动疗法的具体方案、频率和强度仍存在差异,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确定最佳实施方式。
此外,心脏病患者的个体差异和并发症风险需要在运动疗法的实施中加以考虑。
结论: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运动疗法在心脏病患者中具有显著的益处,包括改善心血管功能、增强心脏耐力和提高生活质量。
医学类综述范文
医学类综述一、研究背景随着人口老龄化、城市化进程加速,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对人民的健康产生巨大影响。
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等慢性疾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主要疾病负担。
医学界对于慢性疾病的防治研究从未停止,但目前仍面临许多挑战。
因此,对慢性疾病的防治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全面梳理和总结慢性疾病防治领域的研究成果,深入分析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并探讨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慢性疾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回顾法,系统地搜集和整理了近五年内慢性疾病防治领域的相关文献,包括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的研究论文、学术专著、会议论文等。
通过归纳、分析和总结这些文献,提取有关慢性疾病防治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全面的理论支撑。
四、研究结果本研究通过对慢性疾病防治领域相关文献的系统梳理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尽管医学界在慢性疾病的防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面临许多挑战,如诊断标准不统一、治疗方法不规范、患者依从性差等问题。
2.目前的研究多关注于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传统疗法,但对慢性疾病的预防和健康管理方面的研究不够充分。
未来需要加强非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等方面的研究。
3.现有研究在慢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需进一步深入探讨,以期为防治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策略。
4.慢性疾病的防治需要多学科交叉合作,包括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
未来需要加强跨学科合作,共同推进慢性疾病的防治工作。
五、结论与展望本研究对慢性疾病防治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总结,发现现有研究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未来研究方向包括:加强非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等方面的研究;深入探讨慢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危险因素;加强跨学科合作,共同推进慢性疾病的防治工作。
通过不断深入研究和实践探索,相信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慢性疾病的挑战,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慢性病患者自我倡权研究进展
慢性病患者自我倡权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健康格局的转变和医疗模式的更新,慢性病已逐渐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类型之一。
慢性病患者不仅面临长期的生理痛苦,还需应对由此带来的社会和心理压力。
在这种背景下,慢性病患者的自我倡权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自我倡权,即患者主动参与自身健康管理,维护自身权益,以实现更好的生活质量。
本文旨在系统综述慢性病患者自我倡权的研究进展,包括其定义、理论基础、影响因素、实践策略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深入分析现有文献,本文旨在为慢性病患者的自我倡权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同时也为医疗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参考。
二、自我倡权理论框架自我倡权(Self-advocacy)是近年来在慢性病管理领域受到广泛关注的一个概念,它强调的是患者在疾病管理过程中,积极主动地为自己的健康权益发声、争取资源并做出决策的能力。
这一理论框架的构建,不仅有助于提升慢性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还能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并降低医疗系统的负担。
自我认知:患者首先需要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有清晰、全面的认知,包括疾病的性质、治疗方案的选择、预后的评估等。
这种自我认知能够帮助患者更加主动地参与到疾病管理的过程中。
自我决策:在了解了自身病情之后,患者需要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偏好,做出符合自己利益的决策。
这包括选择治疗方案、设定康复目标、规划日常生活等。
自我行动:患者需要将自我决策付诸实践,通过改变行为、调整生活方式等方式来管理自己的疾病。
这一过程中,患者需要克服各种障碍,如缺乏动力、社交压力等。
自我表达:患者需要学会如何与医生、家人、朋友等沟通,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争取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这种自我表达有助于建立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患者的社会支持度。
自我反思与调整:在疾病管理的过程中,患者需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决策,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这种反思与调整的能力能够帮助患者更加灵活地应对疾病带来的挑战。
疾病进展恐惧在慢性病患者中的研究现状
疾病进展恐惧在慢性病患者中的研究现状2延边大学附属医院吉林延边133000摘要:综述疾病进展恐惧的概念、在慢性病(癌症、糖尿病、风湿病)患者中的研究现状,旨在为临床的心理护理干预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慢性病;疾病进展恐惧;综述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结构和生理功能出现病理或生理的老化,高血压、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慢性病相伴而来。
据统计[1],我国有超过2亿高血压患者、19700万糖尿病患者、3300万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导致的疾病负担已占我国总疾病负担的70%。
目前,在关注慢性病患者健康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慢性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如疾病进展恐惧(FOP)。
有研究证据表明:FOP普遍存在于大多数患有各种慢性疾病(例如癌症,糖尿病和风湿病)的患者中[2]。
Berg P[3]等人研究调查显示:不同病种的患者中FOP的程度不同,风湿性疾病和帕金森病患者的FOP总分最高,中风或慢性外周血管疾病患者FOP总分最低。
1 疾病进展恐惧的概念及内涵疾病进展恐惧(FOP)的概念是在2003年Dankert[4]首次提出,定义为:“担心疾病进展所带来的各种生物社会心理后果或恐惧疾病再次复发"。
疾病进展恐惧是心理应激反应的一种,其与精神病学中的焦虑症、恐惧症有所不同,区别在于:后者的标准要求通常为过度、不合理和不适当的焦虑恐惧特征,而前者是对慢性病的恐惧和担忧,是实际存在的;患者常常面临持续而真实的威胁,他们的反应不一定是非理性或不适当的,所以,这些恐惧不同于典型的心理病理恐惧。
但功能受损和临床意义同样严重[4]。
2 慢性病患者疾病进展恐惧的研究现状2.1 疾病进展恐惧在癌症患者中的研究癌症是一种潜在的威胁生命的疾病,FOP是癌症患者最常见的心理应激反应之一。
研究报道:有50%的癌症患者伴有中至重度的疾病进展恐惧[5]。
通过文献查阅,国内外对FOP癌症患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乳腺癌、肝癌等方面。
目前,国内测量癌症患者的工具一般为中文版恐惧疾病进展简化量表(FOP-Q-SF),Cronbach’s α系数为0.88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慢性病的预防与控制研究综述内容摘要:慢性病伤残率、病死率高,疾病负担重,已经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第一杀手。
慢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越发刻不容缓。
通过分别以“慢性疾病与健康/慢性病/慢性非传染疾病/慢病”等为主体关键词,联合“干预/预防/控制/防控”等关键词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 CAJD)进行相关搜索文献并简略分析评述,对慢性病国内预防与控制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并就如何深入开展慢性病的预防与控制研究进行展望。
关键词:慢性病慢性病预防与控制综述一、引言慢性病(全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一组发病潜伏期长、不能自愈且很难治愈的非传染性疾病,主要包括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已成为严危害我国人民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
慢性病的发病因素复杂,病程长,往往需要长期的治疗和关怀,甚至是终身治疗。
对群众的总体健康水平影响显著,并且对社会资源再这方的投入产生巨大压力。
因而对慢性病的防控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慢性病预防与控制是应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多学科知识和技能,通过疾病监测,掌握慢性病的流行趋势和死亡谱,确定慢性病发生的高危人群及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控制慢性病危险因素的流行和慢性病的发生发展,并不断评价干预措施效果的公共卫生实践。
随着慢性病预防与控制工作的开展和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科知识和技能被应用于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中,慢性病预防与控制应贯穿人的一生的预防与控制策略和措施,已经被国内外专家学者关注。
通过对慢性疾病防控研究和相关报告进行回顾,不仅使自己拓展关于慢性疾病防控知识,同时提升了对该领域的研究进展的认识。
期望更多的人能意识到,应对慢性病疾病负担持续上升对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所带来的挑战越来越大。
二、研究进展(一)慢性疾病的监测与调查慢性病的监测与调查是慢性病防控的基础。
我国慢性病预防控制策略包括:针对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的调查与监测,针对一般人群的慢性病危险因素的干预以及针对高危和患病人群的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的干预。
对于慢性疾病的防控以及策略应对方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亓晓,张普洪等有较深入的研究。
在研究报告《中国慢性病预防控制策略现状》中详细地列出了中国各个时期的慢性疾病监测项目和实施情况。
当中指出了,关于我国慢性病的发病、死亡数据,慢性病危险因素的流行数据,信息来源主要包括:(1)监测数据:慢性病死因监测系统、卫生部死因登记系统、全国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死亡病例报告系统、全国肿瘤登记系统、全国慢性病及行为危险因素监测、国民体质监测。
(2)连续的大型抽样调查:慢性病患病及死亡调查方面,包括3次全国高血压抽样调查,2次糖尿病抽样调查。
3次全国死因回顾调查。
慢性病行为危险因素调查方面,包括3次全国居民营养调查。
3次全国吸烟行为的流行病学调查。
3次全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
此外,4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当中也涉及部分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的数据。
文章中特别提到在2002年,卫生部才将高血压、糖尿病和营养调查这3项调查进行整合,在全国开展了“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这也是我国第1次将营养和慢性病流行病学调查作为一项综合卫生调查项目1。
他们根据这些监测数据和监测机制的效果提出了关于中国慢性疾病监测的不足之处。
①认为慢性病死因监测系统覆盖面过低;②全国慢性病及行为危险因素监测中,慢性病患病数据是个人自报获得,可能存在低估;③我国目前在国家层面尚缺乏以医疗机构为基础的慢性病新发病例监测系统。
④肿瘤登记等患病监测覆盖人群也很少,且大型调查中只是涉及部分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的信息。
该研究的分析主要基于2012年的数据。
如果研究中所有的数据详实可信,那我国的慢性疾病的监测与调查确实存在覆盖面不够广的缺陷,并且各个监测项目之间数据可能存在交叉重复的状况。
缺乏重点数据着重监测的机制,调查与普查的实施也不够完善。
这些客观原因难免会导致数据的准确性降低。
(二)慢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研究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通过了《饮食、体力活动与健康全球战略》,以及出台的酒精滥用控制形成一整套慢性病控制的策略框架。
其中有有六项概括了慢性疾病防控的综合策略。
(1)提高慢性非传染病在发展工作中的优先程度,把防控此病纳入到所有政府部门的政策中去;(2)在政府高层层面,制定和加强国家慢性非传染病防控政策和计划;(3)在促进采取各种干预措施,以减轻非传染病共有的主要可控危险因素:使用烟草、不健康饮食、缺少体力活动和有害使用酒精;(4)促进预防和控制慢性非传染病的研究;(5)促进慢性非传染病预防和控制的伙伴关系;(6)监测慢性非传染病及其决定因素,评价进展。
2根据中国的国情,国内慢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研究主要还是靠顶层的国家部门和政策机构来推动。
国家的相关部门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研究慢性病综合管理的有效模式和政策机制,为慢性病防治提供制度和组织保障。
2004年由多领域的专家学者组成政策建议心组,利用“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和“2003年国家第三次卫生服务查”的相关数据,通过数据资源共享和多部门合作的方式,从不同的层面和视角深入分析,形成了各部门的专题政策建议报告,出版了《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2002—营养改善与相关政策研究》一书,这是实现生物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并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范例。
2006年卫生部和中国疾控中心发布了《中国慢性病报告》,全面阐述了中国慢性病患病状况和发展趋势,以及产生的经济负担,指出控制慢性病重在预防。
2007年由卫生部牵头,通过分析我国主要慢性病的流行特征、慢性病干预的医学、社会学意义以及慢性病干预模式和政策选择的国际经验,评估我国慢性病社区干预的现状,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慢性病防治有效措施在基层卫生机构应用的保障机制与政策建议”3。
2009年中国疾控中心编辑了《中国新闻—两会特刊》,指出慢性病可防可治,从遵循健康生活方式入手,将关1亓晓,张普洪,张勇,万霞,杨功焕.《中国慢性病预防控制策略现状》.20122杨功焕.《中国医改进程中的慢性病预防控制》.20103张丽娣李乐之.《慢性病感知控制研究现状及展望》.2014口前移,有效控制危险因素,构建健康社会。
这些具有大量科学证据的研究结论,促进了我国各方面的决策者以及各方学者的关注,为新医改等政策的出台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慢性疾病的防控干预技术近年,由于慢性疾病增长势头不断抬高,各地区相应出台了一系列较为成熟的慢性病防控策略和措施。
依然是中国疾控中心的系列研究,白雅敏,王卉呈等人在《慢性病预防控制适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一文中总结提炼出了几个较为适应新的发展趋势的技术。
首先他们论述了中央补助地方慢性病综合干预控制项目暨卫生部“健康体重与血压管理”社区应用项目。
4通过实践的检验和各个地方的实验经验。
具体总结为:技术一:为管理人群提供个人慢性病风险评估,实现人群自动分类,帮助基层医生对管理对象个体化指导、量化评估效果和提示定期随访。
技术二:开发并提供社区居民健康改善和个体管理工具,为基层医生进行慢性病干预提供技术支持和技能指导。
5其次,探讨了最容易推广和最经济适用的慢性病自我管理技术。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最初提出慢性病自我管理方法,旨在鼓励患者积极参与自身保健活动。
6简单来说慢性病自我管理是指用自我管理方法来控制慢性病,即在卫生保健专业人员的协助下,个人主动承担一定的预防性或治疗性保健任务,在自我管理技能支持下开展自我保健。
该技术将疾病预防与控制的决定权掌握在病人和潜在的病人自己手中。
相对地减小了社会在慢性病防控上的资源投入和经济负担。
因此在宏观和微观社会防控体系的建立上,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合理配置卫生资源。
以社区为基础,基层普遍适用。
应用和推广安全、经济、有效、适宜的慢性病防控技术。
这样的建议不容忽视。
三、总结与思考罹患慢性疾病的人数快速增加,以成了世界性难题。
慢性病病种多、病程长,这为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慢性病带来了巨大困难。
导致慢性病的危机因素,尤其是行为危险因素,大多为生活习惯导致。
一旦形成很难改变。
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在慢性病的防控上医疗卫生资源的投入有限。
且关于慢性病防控的工作的卫生工作的地位还未被列到优先级别。
对于这一迫在眉睫的社会问题只能靠接下来相关部门的监测数据和调查状况来指引向政府的决策。
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的慢性病又存在不同的特点和病种,对于防控的模式也应该因地制宜地开展。
各个地区在中央大的防控政策的指导下,探索适合本区域的模式和经验。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和政府有更多的资源来进行慢性病预防控制的研究和干预。
4白雅敏,王卉呈等.《慢性病预防控制适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20105江宇,李立明.社区为基础的慢性病预防与控制的回顾. 20006白雅敏,王卉呈等.慢性病预防控制适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2010信息技术与新媒体的发展促进健康教育的覆盖范围大大增加,使更多的人能够通过更多的途径获得慢性病预防控制的知识。
同样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国民健康意识的逐渐提高,人们将会越来越关注健康和生活质量,这将为危险因素自我干预和慢性病自我管理的推广打开局面。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为慢性病预防控制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慢性病列入了国家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通过加强健康促进和教育,对控制一般人群的慢性病危险因素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要清醒地认识到,慢性病是国家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和脑卒中)、癌症、慢性呼吸道疾病和糖尿病4种慢性病已经造成大部分死亡和疾病负担的原因,这4种疾病及其共同的危险因素应成为未来我国慢病预防控制的重点。
参考文献:[1]张丽娣李乐之.慢性病感知控制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01):91-93[2]白雅敏,王卉呈等.慢性病预防控制适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中国慢性疾病预防与控制,2010,18(06):651-653[3]刘晓娜,张华,赵根明,徐望红.我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发展历程[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5,26(02):79-83[4]亓晓,张普洪,张勇,万霞,杨功焕.中国慢性病预防控制策略现状[J]. 中国慢性疾病预防与控制,2012,20(02):214-217[5]杨功焕.中国医改进程中的慢性病预防控制[J].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31(01):13-16[6]江宇,李立明.社区为基础的慢性病预防与控制的回顾[J]. 中国慢性病预防控制[J].20008(02):49-51[7] 曲学申、郭则宇等.城市慢性病预防与控制工作模式探讨. 中国慢性病预防控制[J].2005,3(02):83-86[8]曹闻.慢性病的社区预防与控制.中医药管理杂志[J].2008,16(08):617-618[9] 卫生部.2014中国卫生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