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B-版【高中】数学必修4第一章导学案
【2019-2020年度】人教B版高中数学-选修4-1教学案-第一章-圆 幂 定 理 (Word)

【2019-2020年度】人教B版高中数学-选修4-1教学案-第一章-圆幂定理(Word)1.3.1 圆幂定理[对应学生用书P25][读教材·填要点]1.相交弦定理圆内的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2.切割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切线和割线,切线长是这点到割线与圆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比例中项.3.圆幂定理已知⊙(O,r),通过一定点P,作⊙O的任一条割线交圆于A,B两点,则PA·PB为定值,设定值为k,则:(1)当点P在圆外时,k=PO2-r2,(2)当点P在圆内时,k=r2-OP2,(3)当点P在⊙O上时,k=0.[小问题·大思维]1.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割线,这一点到每条割线与圆的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积有什么关系?提示:相等.2.从圆外一点引圆的切线,则这一点、两个切点及圆心四点是否共圆?若共圆,圆的直径是什么?提示:四点共圆.且圆心为圆外一点与原圆心连线的中点,直径为圆外一点到原圆心的距离.[对应学生用书P26][例1]弦,它们相交于AB的中点P,PD=a,∠OAP=30°,求CP的长.[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相交弦定理及垂径定理、勾股定理的综合应用.解决本题需要先在Rt△OAP中,求得AP的长,然后利用相交弦定理求解.[精解详析] ∵P为AB的中点,∴由垂径定理得OP⊥AB.在Rt△OAP中,BP=AP=acos30°=a.由相交弦定理,得BP·AP=CP·DP,即2=CP·a,解之得CP=a.在实际应用中,若圆中有两条相交弦,要想到利用相交弦定理.特别地,如果弦与直径垂直相交,那么弦的一半是它分直径所成的两条线段的比例中项.1.如图,已知AB和AC是圆的两条弦,过点B作圆的切线与AC 的延长线相交于点D.过点C作BD的平行线与圆相交于点E,与AB 相交于点F,AF=3,FB=1,EF=,则线段CD的长为________.解析:因为AF=3,EF=,FB=1,所以CF===2,因为EC∥BD,所以△ACF∽△ADB,所以====,所以BD===,且AD=4CD,又因为BD是圆的切线,所以BD2=CD·AD=4CD2,所以CD=.答案:43[例2] A,M为PA 的中点,过点M引圆的割线交圆于B,C两点,且∠BMP=100°,∠BPC =40°.求∠MPB的大小.[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切割线定理,由定理得出△BMP∽△PMC 而后转化角相等进行求解.[精解详析] 因为MA为圆O的切线,所以MA2=MB·MC.又M为PA的中点,所以MP2=MB·MC.因为∠BMP=∠PMC,所以△BMP∽△PMC,于是∠MPB=∠MCP.在△MCP中,由∠MPB+∠MCP+∠BPC+∠BMP=180°,得∠MPB =20°.相交弦定理、切割线定理涉及与圆有关的比例线段问题,利用相交弦定理能做到知三求一,利用切割线定理能做到知二求一.2.(北京高考)如图,AB为圆O的直径,PA为圆O的切线,PB与圆O相交于D.若PA=3,PD∶DB=9∶16,则PD=________;AB=________.解析:设PD=9t,DB=16t,则PB=25t,根据切割线定理得32=9t×25t,解得t=,所以PD=,PB=5.在直角三角形APB中,根据勾股定理得AB=4.答案:4[例3] PBC为割线,弦CD∥AP,AD、BC相交于E点,F为CE上一点,且DE2=EF·EC.(1)求证:∠P=∠EDF;(2)求证:CE·EB=EF·EP;(3)若CE∶BE=3∶2,DE=6,EF=4,求PA的长.[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切割线定理、相交弦定理.以及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的综合应用.解答本题需要分清各个定理的适用条件,并会合理利用.[精解详析] (1)证明:∵DE2=EF·EC,∴DE∶CE=EF∶ED.∵∠DEF是公共角,∴△DEF∽△CED.∴∠EDF=∠C.∵CD∥AP,∴∠C=∠P.∴∠P=∠EDF.(2)证明:∵∠P=∠EDF,∠DEF=∠PEA,∴△DEF∽△PEA.∴DE∶PE=EF∶EA.即EF·EP=DE·EA.∵弦AD、BC相交于点E,∴DE·EA=CE·EB.∴CE·EB=EF·EP.(3)∵DE2=EF·EC,DE=6,EF=4,∴EC=9.∵CE∶BE=3∶2,∴BE=6.∵CE·EB=EF·EP,∴9×6=4×EP.解得:EP=.∴PB=PE-BE=,PC=PE+EC=.由切割线定理得:PA2=PB·PC,∴PA2=×.∴PA=.相交弦定理、切割线定理是最重要的定理,在与圆有关的问题中经常用到,这是因为这三个定理可得到的线段的比例或线段的长,而圆周角定理、弦切角定理得到的是角的关系,这两者的结合,往往能综合讨论与圆有关的相似三角形问题.因此,在实际应用中,见到圆的两条相交弦要想到相交弦定理;见到切线和割线要想到切割线定理.3.如图所示,过点P的直线与⊙O相交于A,B两点.若PA=1,AB=2,PO=3,则⊙O的半径等于________.解析:设⊙O的半径为r(r>0),∵PA=1,AB=2,∴PB=PA+AB=3.延长PO交⊙O于点C,则PC=PO+r=3+r.设PO交⊙O于点D,则PD=3-r.由圆的割线定理知,PA·PB=PD·PC,∴1×3=(3-r)(3+r),∴9-r2=3,∴r= .答案: 6[对应学生用书P27]一、选择题1.如右图,⊙O的直径CD与弦AB交于P点,若AP=4,BP=6,CP=3,则⊙O半径为( )A.5.5 B.5C.6 D.6.5解析:由相交弦定理知AP·PB=CP·PD,∵AP=4,BP=6,CP=3,∴PD===8.∴CD=3+8=11,∴⊙O的半径为5.5.答案:A2.如图,P是圆O外一点,过P引圆O的两条割线PB,PD,PA=AB=,CD=3,则PC等于( )A.2或-5 B.2C.3 D.10解析:设PC=x,由割线定理知PA·PB=PC·PD.即×2 =x(x +3),解得x=2或x=-5(舍去).故选B.答案:B3.如图,AD、AE和BC分别切⊙O于D,E,F,如果AD=20,则△ABC的周长为( )A.20 B.30C.40 D.35解析:∵AD,AE,BC分别为圆O的切线.∴AE=AD=20,BF=BD,CF=CE.∴△ABC的周长为AB+AC+BC=AB+AC+BF+CF=(AB+BD)+(AC+CE)=AD+AE=40.答案:C4.如图,△ABC中,∠C=90°,⊙O的直径CE在BC上,且与AB相切于D点,若CO∶OB=1∶3,AD=2,则BE等于( )A. B.22C.2 D.1解析:连接OD,则OD⊥BD,∴Rt△BOD∽Rt△BAC.∴=.设⊙O的半径为a,∵OC∶OB=1∶3,OE=OC,∴BE=EC=2a.由题知AD、AC均为⊙O的切线,AD=2,∴AC=2.∴=,∴BD=2a2.又BD2=BE·BC,∴BD2=2a·4a=8a2.∴4a4=8a2,∴a=.∴BE=2a=2.答案:B二、填空题5.(重庆高考)过圆外一点P作圆的切线PA(A为切点),再作割线PBC分别交圆于B,C.若PA=6,AC=8,BC=9,则AB=________.解析:如图所示,由切割线定理得PA2=PB·PC=PB·(PB+BC),即62=PB·(PB+9),解得PB=3(负值舍去).由弦切角定理知∠PAB=∠PCA,又∠APB=∠CPA,故△APB∽△CPA,则=,即=,解得AB=4.答案:46.如图,已知圆中两条弦AB与CD相交于点F,E是AB延长线上一点,且DF=CF=,AF∶FB∶BE=4∶2∶1.若CE与圆相切,则线段CE的长为____________.解析:设BE=x,则FB=2x,AF=4x,由相交弦定理得DF·FC =AF·FB,即2=8x2,解得x=,EA=,再由切割线定理得CE2=EB·EA =×=,所以CE=.答案:727.如图,⊙O的弦ED、CB的延长线交于点A.若BD⊥AE,AB=4,BC=2,AD=3,则DE=________;CE=________.解析:由切割线定理知,AB·AC=AD·AE.即4×6=3×(3+DE),解得DE=5.∵BD⊥AE,且E、D、B、C四点共圆,∴∠C=90°.在直角三角形ACE中,AC=6,AE=8,∴CE==2.答案:5 278.(重庆高考)如图,在△ABC中,∠C=90°,∠A=60°,AB=20,过C作△ABC的外接圆的切线CD,BD⊥CD,BD与外接圆交于点E,则DE的长为________.解析:由题意得BC=AB·sin 60°=10.由弦切角定理知∠BCD=∠A=60°,所以CD=5,BD=15,由切割线定理知,CD2=DE·BD,则DE=5.答案:5三、解答题9.如图,PT切⊙O于T,PAB,PDC是圆O的两条割线,PA=3,PD=4,PT=6,AD=2,求弦CD的长和弦BC的长.解:由已知可得PT2=PA·PB,且PT=6,PA=3,∴PB=12.同理可得PC=9,∴CD=5.∵PD·PC=PA·PB,∴=,∴△PDA∽△PBC,∴=⇒=,∴BC=6.10.如图,⊙O的半径OB垂直于直径AC,M为AO上一点,BM的延长线交⊙O于N,过N点的切线交CA的延长线于P.(1)求证:PM2=PA·PC;(2)若⊙O的半径为2 ,OA= OM,求MN的长.解:(1)证明:连接ON,则ON⊥PN,且△OBN为等腰三角形,则∠OBN=∠ONB,∵∠PMN=∠OMB=90°-∠OBN,∠PNM=90°-∠ONB,∴∠PMN=∠PNM,∴PM=PN.由条件,根据切割线定理,有PN2=PA·PC,所以PM2=PA·PC.(2)依题意得OM=2,在Rt△BOM中,BM==4.延长BO交⊙O于点D,连接DN.由条件易知△BOM∽△BND,于是=,即=,得BN=6.所以MN=BN-BM=6-4=2.11.如下图,已知⊙O1和⊙O2相交于A、B两点,过点A作⊙O1的切线,交⊙O2于点C,过点B作两圆的割线分别交⊙O1,⊙O2于点D、E,DE与AC相交于点P.(1)求证:PA·PE=PC·PD;(2)当AD与⊙O2相切,且PA=6,PC=2,PD=12时,求AD的长.解:(1)证明:连接AB,CE,∵CA切⊙O1于点A,∴∠1=∠D.又∵∠1=∠E,∴∠D=∠E.又∵∠2=∠3,∴△APD∽△CPE.∴=.即PA·PE=PC·PD.(2)∵PA=6,PC=2,PD=12.∴6×PE=2×12,∴PE=4.由相交弦定理,得PE·PB=PA·PC.∴4PB=6×2,∴PB=3.∴BD=PD-PB=12-3=9,DE=PD+PE=16.∵DA切⊙O2于点A,∴DA2=DB·DE,即AD2=9×16,∴AD=12.11 / 11。
【B版】人教课标版高中数学必修四《弧度制和弧度制与角度制的换算》导学案-新版

1.1.2 弧度制和弧度制与角度制的换算学习目标1.理解弧度制的意义;2.能正确的应用弧度与角度之间的换算;3.记住公式=l rα(l 为以α作为圆心角时所对圆弧的长,r 为圆半径); 4.熟练掌握弧度制下的弧长公式、扇形面积公式及其应用。
重点、难点弧度与角度之间的换算;弧长公式、扇形面积公式的应用。
学习过程(一)复习:初中时所学的角度制,是怎么规定r 角的?角度制的单位有哪些,是多少进制的?(二) 叫做1弧度的角,用符号 表示,读作 。
练习:圆的半径为r ,圆弧长为2r 、3r 、2r 的弧所对的圆心角分别为多少? <思考>:圆心角的弧度数与半径的大小有关吗?由上可知:如果半径为r 的园的圆心角α所对的弧长为l ,那么,角α的弧度数的绝对值是: ,α的正负由 决定。
正角的弧度数是一个 ,负角的弧度数是一个 ,零角的弧度数是 。
<说明>:我们用弧度制表示角的时候,“弧度”或rad 经常省略,即只写一实数表示角的度量。
例如:当弧长4l r π=且所对的圆心角表示负角时,这个圆心角的弧度数是44l r r rπαπ-=-=-=-. (三)角度与弧度的换算3602rad π= 180r a dπ=1rad 0.01745rad 180π=≈ 1801rad 5718'π⎛⎫=≈ ⎪⎝⎭1 归纳:把角从弧度化为度的方法是: 把角从度化为弧度的方法是:<试一试>:一些特殊角的度数与弧度数的互相转化,请补充完整例1、把下列各角从度化为弧度:(1)252 (2)1115' (3)30 (4)6730'变式练习:把下列各角从度化为弧度:(1)22 º30′ (2)—210º (3)1200º例2、把下列各角从弧度化为度:(1)35π (2) 3.5 (3) 2 (4)4π变式练习:把下列各角从弧度化为度:(1)12π (2)43π- (3)310π(四)弧度数表示弧长与半径的比,是一个实数,这样在角集合与实数集之间就建立了一个一一对应关系.(五) 弧度下的弧长公式和扇形面积公式 弧长公式:l r α=⋅扇形面积公式:12S lr =.说明:以上公式中的α必须为弧度单位.例3、知扇形的周长为8cm ,圆心角α为2rad ,,求该扇形的面积。
人教B版高一数学(必修4)导学案:1.1.2弧度制和弧度制和角度制的换算(无答案)

2.集合 等于()
A.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B. C. D.
3.已知扇形AOB的面积为4,圆心角的弧度数为2,则该扇形的弧长为()
A. 4 B. 2 C. 1 D. 8
4. 弧度化为角度是,是第象限的角。
B组:
1. 1弧度的圆心角所对的弦长为2,求这个圆心角所对的弧长及圆心角所夹的扇形的面积。
教学反思
落实是成功的保证!
2. 转化为弧度数为()
A. B. C. D.
3.圆的半径是 ,则 的圆心角与圆弧围成的扇形的面积是()
A. B. C. D.
4. 7弧度的角是第象限的角,与7弧度的角的终边相同的最小正角为。
积极思考勤于动手天才来自勤奋!
课后巩固作业
A组:
1.在面积不等的圆内,1弧度的圆心角所对的()
A.弧长相等B.弦长相等
引申(1)把 化成弧度,(2)把 化成度。
探究二把下列各角化成0到 的角加上 的形式,并指出它们是哪个现象的角: 。
引申把下列各角的度数化成弧度数,并写成0到 的角加上 的形式
(1) ;(2) ;(3) 。
认真听讲是学习高效的捷径!
探究三 (1)已知扇形的周长为 ,面积为 ,求扇形圆心角的弧度数;
(2)已知一扇形的圆心角是 ,半径等于 ,求扇形的面积;
2.长度等于的圆弧所对的圆心角叫做1弧度的角,弧度记作。
3.弧度制与角度制的换算
,
4.特殊角的度数与弧度制的对应关系
度
弧度
5. 分别是弧长、半径、弧所对圆心角的弧度数。
(1)弧度数公式: ,
(2)弧长公式: ,
(3)扇形面积公式: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数学人教B版必修4:1.3.2余弦、正切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导学案 Word版缺答案

§1.3.2余弦、正切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课前预习案)班级:___ 姓名:________ 编写:一、新知导学1.由y=cosx=sin (____)(x R ∈)可知,余弦函数y=cosx 图象与正弦函数y=sinx 的图象的形状 ,把正弦曲线向 平移个单位就可得余弦函数图象。
2.3.余弦函数y=cosx 的定义域是 ,值域是 ,奇偶性为 ,周期为 ,单调递增区间为 ,单调递减区间为 ,对称中心为 ,对称轴为 。
4. R x xy ∈=tan ,且()z k k x ∈+≠ππ的图象,称“正切曲线”.5.正切函数的性质:(1)定义域:____________;(2)值域:_____ (3)周期性:_______;(4)奇偶性:________;(5)单调性:_________________.(6)对称中心:4.函数y=-xcosx的部分图象是( ) A. B. C.D.例3.求函数tan()4y x π=+的定义域.跟进练习3.函数)42tan(π-=x y 的定义域________________. 例4.不通过求值,比较下列各组中两个正切函数值的大小: (1) 与 ; (2))411tan(π- 与)513tan(π- . 四、当堂检测 1.要由y=sin2x 的图象平移后得到y=cos (2x+3π)的图象,只要把y=sin2x 的图象( ) A.向左平移56π个单位 B.向右平移56π个单位 C.向左平移512π个单位 D.向右平移512π个单位 2.函数y=-xcosx 的部分图象是( )A. B. C. D. 3.下列函数中,以π为周期的偶函数是( )A.y=sin xB.y=sin xC.y=cos(2x+3π)D.y=sin(x+2π) 4.给出下列命题: ①函数y=sinx 在第一.四象限都是增函数;②函数y=cos(x ωϕ+)的最小正周期 为2πω;③函数y=sin(2732x π+)是偶函数;④函数y=sin2x 的图象向左平移4π个 单位,得到y=sin(2x+4π)的图象。
人教版高中数学B版目录

人教版高中数学B版目录第一篇:人教版高中数学B版目录人教版高中数学B版必修第一章1.1 集合集合与集合的表示方法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必修四第二章第三章第一章第二章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一章第二章1.2 集合之间的关系与运算函数2.1 函数2.2 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 2.3 函数的应用(Ⅰ)2.4 函数与方程基本初等函数(Ⅰ)3.1 指数与指数函数 3.2 对数与对数函数 3.3 幂函数3.4 函数的应用(Ⅱ)立体几何初步1.1 空间几何体1.2 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平面解析几何初步2.1平面真角坐标系中的基本公式2.2 直线方程 2.3 圆的方程2.4 空间直角坐标系算法初步1.1 算法与程序框图 1.2 基本算法语句1.3 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算法案例统计2.1 随机抽样2.2 用样本估计总体 2.3 变量的相关性概率3.1 随机现象 3.2 古典概型3.3 随机数的含义与应用 3.4 概率的应用基本初等函(Ⅱ)1.1 任意角的概念与弧度制 1.2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1.3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平面向量2.1 向量的线性运算必修五第三章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2.2 向量的分解与向量的坐标运算 2.3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2.4 向量的应用三角恒等变换3.1 和角公式3.2 倍角公式和半角公式3.3 三角函数的积化和差与和差化积解直角三角形1.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1.2 应用举例数列2.1 数列 2.2 等差数列 2.3 等比数列不等式3.1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 3.2 均值不等式3.3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 3.4 不等式的实际应用3.5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线性规划问题人教版高中数学B版选修常用逻辑用语命题与量词第一章1.1 选修1-1 选修1-2 选修4-5 第二章第三章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1.2 基本逻辑联结词1.3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命题的四种形式圆锥曲线与方程2.1 椭圆 2.2 双曲线 2.3 抛物线导数及其应用3.1 导数3.2 导数的运算 3.3导数的应用统计案例推理与证明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框图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证明的基本方法1.1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1.2 基本不等式1.3 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 1.4 绝对值的三角不等式 1.5 不等式证明的基本方法柯西不等式与排序不等式及其应用2.1 柯西不等式2.2 排序不等式2.3平均值不等式(选学)2.4 最大值与最小值问题,优化的数学模型数学归纳法与贝努利不等式 3.1 数学归纳法原理3.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贝努利不等式第二篇:高中数学目录必修1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1.1 集合阅读与思考集合中元素的个数1.2 函数及其表示阅读与思考函数概念的发展历程1.3 函数的基本性质信息技术应用用计算机绘制函数图象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Ⅰ)2.1 指数函数信息技术应用借助信息技术探究指数函数的性质2.2 对数函数阅读与思考对数的发明探究也发现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2.3 幂函数第三章函数的应用3.1 函数与方程阅读与思考中外历史上的方程求解信息技术应用借助信息技术方程的近似解3.2 函数模型及其应用信息技术应用收集数据并建立函数模型必修2第一章空间几何体1.1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1.2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阅读与思考画法几何与蒙日1.3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探究与发现祖暅原理与柱体、椎体、球体的体积第二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2.1 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2.2 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2.3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阅读与思考欧几里得《原本》与公理化方法第三章直线与方程3.1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探究与发现魔术师的地毯3.2 直线的方程3.3 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阅读与思考笛卡儿与解析几何第四章圆与方程4.1 圆的方程阅读与思考坐标法与机器证明4.2 直线、圆的位置关系4.3 空间直角坐标系信息技术应用用《几何画板》探究点的轨迹:圆必修3第一章算法初步1.1 算法与程序框图1.2 基本算法语句1.3 算法案例阅读与思考割圆术第二章统计2.1 随机抽样阅读与思考一个著名的案例阅读与思考广告中数据的可靠性阅读与思考如何得到敏感性问题的诚实反应2.2 用样本估计总体阅读与思考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图2.3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阅读与思考相关关系的强与弱第三章概率3.1 随机事件的概率阅读与思考天气变化的认识过程3.2 古典概型3.3 几何概型阅读与思考概率与密码必修4第一章三角函数1.1 任意角和弧度制1.2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阅读与思考三角学与天文学1.3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1.4 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探究与发现函数y=Asin(ωx+φ)及函数y=Acos(ωx+φ)探究与发现利用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研究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性质信息技术应用1.5 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阅读与思考振幅、周期、频率、相位1.6 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第二章平面向量2.1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阅读与思考向量及向量符号的由来2.2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2.3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2.4平面向量的数量积2.5平面向量应用举例阅读与思考向量的运算(运算律)与图形性质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3.1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信息技术应用利用信息技术制作三角函数表3.2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1.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探究与发现解三角形的进一步讨论1.2 应用举例阅读与思考海伦和秦九韶1.3 实习作业第二章数列2.1 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阅读与思考斐波那契数列信息技术应用2.2 等差数列2.3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2.4 等比数列2.5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阅读与思考九连环探究与发现购房中的数学第三章不等式3.1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3.2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3.3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阅读与思考错在哪儿信息技术应用用Excel解线性规划问题举例3.4 基本不等式选修1-1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1.1 命题及其关系1.2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1.3 简单的逻辑联结词阅读与思考“且”“或”“非”与“交”“并”“补”1.4 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2.1 椭圆探究与发现为什么截口曲线是椭圆信息技术应用用《几何画板》探究点的轨迹:椭圆2.2 双曲线探究与发现2.3 抛物线阅读与思考圆锥曲线的光学性质及其应用第三章导数及其应用3.1 变化率与导数3.2 导数的计算探究与发现牛顿法──用导数方法求方程的近似解3.3 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信息技术应用图形技术与函数性质3.4 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举例实习作业走进微积分选修1-2第一章统计案例1.1 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1.2 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第二章推理与证明2.1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阅读与思考科学发现中的推理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第三章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3.1 数系的扩充和复数的概念3.2 复数代数形式的四则运算第四章框图4.1 流程图4.2 结构图信息技术应用用word2002绘制流程图选修2-1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1.1 命题及其关系1.2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1.3 简单的逻辑联结词1.4 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2.1 曲线与方程2.2 椭圆探究与发现为什么截口曲线是椭圆信息技术应用用《几何画板》探究点的轨迹:椭圆2.3 双曲线2.4 抛物线第三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3.1 空间向量及其运算阅读与思考向量概念的推广与应用3.2 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选修2-2第一章导数及其应用1.1 变化率与导数1.2 导数的计算1.3 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1.4 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举例1.5 定积分的概念1.6 微积分基本定理1.7 定积分的简单应用第二章推理与证明2.1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2.3 数学归纳法第三章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3.1 数系的扩充和复数的概念3.2 复数代数形式的四则运算选修2-3第一章计数原理1.1 分类加法计数原理与分步乘法计数原理探究与发现子集的个数有多少1.2 排列与组合探究与发现组合数的两个性质1.3 二项式定理探究与发现“杨辉三角”中的一些秘密第二章随机变量及其分布2.1 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2.2 二项分布及其应用探究与发现服从二项分布的随机变量取何值时概率最大2.3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与方差2.4 正态分布信息技术应用μ,σ对正态分布的影响第三章统计案例3.1 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3.2 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选修3-1第一讲早期的算术与几何一古埃及的数学二两河流域的数学三丰富多彩的记数制度第二讲古希腊数学一希腊数学的先行者二毕达哥拉斯学派三欧几里得与《原本》四数学之神──阿基米德第三讲中国古代数学瑰宝一《周髀算经》与赵爽弦图二《九章算术》三大衍求一术四中国古代数学家第四讲平面解析几何的产生一坐标思想的早期萌芽二笛卡儿坐标系三费马的解析几何思想四解析几何的进一步发展第五讲微积分的诞生一微积分产生的历史背景二科学巨人牛顿的工作三莱布尼茨的“微积分”第六讲近代数学两巨星一分析的化身──欧拉二数学王子──高斯第七讲千古谜题一三次、四次方程求根公式的发现二高次方程可解性问题的解决三伽罗瓦与群论四古希腊三大几何问题的解决第八讲对无穷的深入思考一古代的无穷观念二无穷集合论的创立三集合论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第九讲中国现代数学的开拓与发展一中国现代数学发展概观二人民的数学家──华罗庚三当代几何大师──陈省身选修3-3第一讲从欧氏几何看球面一平面与球面的位置关系二直线与球面的位置关系和球幂定理三球面的对称性第二讲球面上的距离和角一球面上的距离二球面上的角第三讲球面上的基本图形一极与赤道二球面二角形三球面三角形1.球面三角形2.三面角3.对顶三角形4.球极三角形第四讲球面三角形一球面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二、球面“等腰”三角形三球面三角形的周长四球面三角形的内角和第五讲球面三角形的全等1.“边边边”(s.s.s)判定定理2.“边角边”(s.a.s.)判定定理3.“角边角”(a.s.a.)判定定理4.“角角角”(a.a.a.)判定定理第六讲球面多边形与欧拉公式一球面多边形及其内角和公式二简单多面体的欧拉公式三用球面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证明欧拉公式第七讲球面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一球面上的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二用向量方法证明球面上的余弦定理1.向量的向量积2.球面上余弦定理的向量证明三从球面上的正弦定理看球面与平面四球面上余弦定理的应用──求地球上两城市间的距离第八讲欧氏几何与非欧几何一平面几何与球面几何的比较二欧氏平行公理与非欧几何模型──庞加莱模型三欧氏几何与非欧几何的意义选修3-4对称与群第一讲平面图形的对称群一平面刚体运动1.平面刚体运动的定义2.平面刚体运动的性质二对称变换1.对称变换的定义2.正多边形的对称变换3.对称变换的合成4.对称变换的性质5.对称变换的逆变换三平面图形的对称群第二讲代数学中的对称与抽象群的概念一 n元对称群Sn思考题二多项式的对称变换思考题三抽象群的概念1.群的一般概念2.直积第三讲对称与群的故事一带饰和面饰思考题二化学分子的对称群三晶体的分类四伽罗瓦理论选修4-1几何证明选讲第一讲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有关性质一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二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2.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四直角三角形的射影定理第二讲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一圆周角定理二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定理三圆的切线的性质及判定定理四弦切角的性质五与圆有关的比例线段第三讲圆锥曲线性质的探讨一平行射影二平面与圆柱面的截线三平面与圆锥面的截线选修4-2第一讲线性变换与二阶矩阵一线性变换与二阶矩阵(一)几类特殊线性变换及其二阶矩阵1.旋转变换2.反射变换3.伸缩变换4.投影变换5.切变变换(二)变换、矩阵的相等二二阶矩阵与平面向量的乘法三线性变换的基本性质(一)线性变换的基本性质(二)一些重要线性变换对单位正方形区域的作用第二讲变换的复合与二阶矩阵的乘法一复合变换与二阶矩阵的乘法二矩阵乘法的性质第三讲逆变换与逆矩阵一逆变换与逆矩阵1.逆变换与逆矩阵2.逆矩阵的性质二二阶行列式与逆矩阵三逆矩阵与二元一次方程组1.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矩阵形式2.逆矩阵与二元一次方程组探索与发现三阶矩阵与三阶行列式第四讲变换的不变量与矩阵的特征向量一变换的不变量——矩阵的特征向量1.特征值与特征向量2.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计算二特征向量的应用1.Anα的简单表示2.特征向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第一讲坐标系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二极坐标系三简单曲线的极坐标方程四柱坐标系与球坐标系简介第二讲参数方程一曲线的参数方程二圆锥曲线的参数方程三直线的参数方程四渐开线与摆线选修4-5不等式选讲第一讲不等式和绝对值不等式一不等式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基本不等式3.三个正数的算术-几何平均不等式二绝对值不等式1.绝对值三角不等式2.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第二讲讲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一比较法二综合法与分析法三反证法与放缩法第三讲柯西不等式与排序不等式一二维形式柯西不等式二一般形式的柯西不等式三排序不等式第四讲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一数学归纳法二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选修4-6初等数论初步第一讲整数的整除一整除1.整除的概念和性质2.带余除法3.素数及其判别法二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1.最大公因数2.最小公倍数三算术基本定理第二讲同余与同余方程一同余1.同余的概念2.同余的性质二剩余类及其运算三费马小定理和欧拉定理四一次同余方程五拉格朗日插值法和孙子定理六弃九验算法第三讲一次不定方程一二元一次不定方程二二元一次不定方程的特解三多元一次不定方程第四讲数伦在密码中的应用一信息的加密与去密二大数分解和公开密钥选修4-7优选法与试验设计初步第一讲优选法一什么叫优选法二单峰函数三黄金分割法——0.618法1.黄金分割常数2.黄金分割法——0.618法阅读与思考黄金分割研究简史四分数法1.分数法阅读与思考斐波那契数列和黄金分割2.分数法的最优性五其他几种常用的优越法1.对分法2.盲人爬山法3.分批试验法4.多峰的情形六多因素方法1.纵横对折法和从好点出发法2.平行线法3.双因素盲人爬山法第二讲试验设计初步一正交试验设计法1.正交表2.正交试验设计3.试验结果的分析4.正交表的特性二正交试验的应用选修4-9风险与决策第一讲风险与决策的基本概念一风险与决策的关系二风险与决策的基本概念1.风险(平均损失)2.平均收益3.损益矩阵4.风险型决策探究与发现风险相差不大时该如何决策第二讲决策树方法第三讲风险型决策的敏感性分析第四讲马尔可夫型决策简介一马尔可夫链简介1.马尔可夫性与马尔可夫链2.转移概率与转移概率矩阵二马尔可夫型决策简介三长期准则下的马尔可夫型决策理论1.马尔可夫链的平稳分布2.平稳分布与马尔可夫型决策的长期准则3.平稳准则的应用案例第三篇:高中数学目录【人教版】高中数学教材总目录必修一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1.1 集合阅读与思考集合中元素的个数1.2 函数及其表示阅读与思考函数概念的发展历程1.3 函数的基本性质信息技术应用用计算机绘制函数图象实习作业小结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Ⅰ)2.1 指数函数信息技术应用借助信息技术探究指数函数的性质2.2 对数函数阅读与思考对数的发明探究也发现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2.3 幂函数小结复习参考题第三章函数的应用3.1 函数与方程阅读与思考中外历史上的方程求解信息技术应用借助信息技术方程的近似解3.2 函数模型及其应用信息技术应用收集数据并建立函数模型实习作业小结复习参考题必修二第一章空间几何体1.1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1.2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阅读与思考画法几何与蒙日1.3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探究与发现祖暅原理与柱体、椎体、球体的体积实习作业小结复习参考题第二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2.1 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2.2 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2.3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阅读与思考欧几里得《原本》与公理化方法小结复习参考题第三章直线与方程3.1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探究与发现魔术师的地毯3.2 直线的方程3.3 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阅读与思考笛卡儿与解析几何小结复习参考题第四章圆与方程4.1 圆的方程阅读与思考坐标法与机器证明4.2 直线、圆的位置关系4.3 空间直角坐标系信息技术应用用《几何画板》探究点的轨迹:圆必修三第一章算法初步1.1 算法与程序框图1.2 基本算法语句1.3 算法案例阅读与思考割圆术小结复习参考题第二章统计2.1 随机抽样阅读与思考一个著名的案例阅读与思考广告中数据的可靠性阅读与思考如何得到敏感性问题的诚实反应2.2 用样本估计总体阅读与思考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图2.3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阅读与思考相关关系的强与弱实习作业小结复习参考题第三章概率3.1 随机事件的概率阅读与思考天气变化的认识过程3.2 古典概型3.3 几何概型阅读与思考概率与密码小结复习参考题必修四第一章三角函数.1 任意角和弧度制1.2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阅读与思考三角学与天文学1.3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1.4 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探究与发现函数y=Asin(ωx+φ)及函数y=Acos(ωx+φ)探究与发现利用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研究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性质信息技术应用1.5 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阅读与思考振幅、周期、频率、相位1.6 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小结复习参考题第二章平面向量2.1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阅读与思考向量及向量符号的由来2.2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2.3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2.4平面向量的数量积2.5平面向量应用举例阅读与思考向量的运算(运算律)与图形性质小结复习参考题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3.1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信息技术应用利用信息技术制作三角函数表3.2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必修五第一章解三角形1.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探究与发现解三角形的进一步讨论1.2 应用举例阅读与思考海伦和秦九韶1.3 实习作业小结复习参考题第二章数列2.1 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阅读与思考斐波那契数列信息技术应用2.2 等差数列2.3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2.4 等比数列2.5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阅读与思考九连环探究与发现购房中的数学小结复习参考题第三章不等式3.1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3.2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3.3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阅读与思考错在哪儿信息技术应用用Excel解线性规划问题举例3.4 基本不等式选修1-1 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1.1 命题及其关系1.2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1.3 简单的逻辑联结词阅读与思考“且”“或”“非”与“交”“并”“补”1.4 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小结复习参考题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2.1 椭圆探究与发现为什么截口曲线是椭圆信息技术应用用《几何画板》探究点的轨迹:椭圆2.2 双曲线探究与发现2.3 抛物线阅读与思考圆锥曲线的光学性质及其应用小结复习参考题第三章导数及其应用3.1 变化率与导数3.2 导数的计算探究与发现牛顿法──用导数方法求方程的近似解3.3 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信息技术应用图形技术与函数性质3.4 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举例实习作业走进微积分选修1-2 第一章统计案例1.1 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1.2 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实习作业小结复习参考题第二章推理与证明2.1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阅读与思考科学发现中的推理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小结复习参考题第三章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3.1 数系的扩充和复数的概念3.2 复数代数形式的四则运算小结复习参考题第四章框图4.1 流程图4.2 结构图选修2—1 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1.1 命题及其关系1.2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1.3 简单的逻辑联结词1.4 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小结复习参考题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2.1 曲线与方程2.2 椭圆探究与发现为什么截口曲线是椭圆信息技术应用用《几何画板》探究点的轨迹:椭圆2.3 双曲线探究与发现2.4 抛物线探究与发现阅读与思考小结复习参考题第三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3.1 空间向量及其运算阅读与思考向量概念的推广与应用 3.2 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选修2—2 第一章导数及其应用1.1 变化率与导数1.2 导数的计算1.3 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1.4 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举例1.5 定积分的概念1.6 微积分基本定理1.7 定积分的简单应用小结复习参考题第二章推理与证明2.1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2.3 数学归纳法小结复习参考题第三章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3.1 数系的扩充和复数的概念3.2 复数代数形式的四则运算选修2-3 第一章计数原理1.1 分类加法计数原理与分步乘法计数原理探究与发现子集的个数有多少1.2 排列与组合。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四第一章1-2-2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学案》

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设计人: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课前预习·预习案♒♒♒♒♒♒♒温馨寄语在年轻人的颈项上,没有什么东西能比事业心这颗灿烂的宝珠更迷人的了。
——哈菲兹学习目标1.理解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2.会利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化简、求值、证明恒等式.学习重点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的推导,会利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进行三角函数的化简与证明学习难点会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进行三角函数的化简与证明自主学习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平方关系: .商的关系:.tanα=预习评价1.已知θ是第一象限角且,则cosθ=.2.化简:= .3.已知3sinα+cosα=0,则t a n = .♒♒♒♒♒♒♒知识拓展·探究案♒♒♒♒♒♒♒合作探究1.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设角是一个任意象限角,点P(x,y)为角α终边上任意一点,它与原点的距离为r(r= >0),那么:,请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思考下面问题:(1)从以上三角函数的定义,试计算sin2α+cos2α与的值,并根据你计算的结果,写出sin ,cos ,t a n 之间的关系式.(2)同角三角函数的两个基本关系成立的条件各是什么?2.利用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可以解决哪些问题?教师点拨对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的三点说明(1)关系式中的角一定是同角,否则公式可能不成立,如sin230°+cos260°≠1.(2)同角不要拘泥于形式,将换成或2α也成立,如.(3)商的关系中要注意公式中的隐含条件,cos ≠0,即交流展示——利用基本关系求值1.已知( )A. B. C. D.2.已知,则等于A. B. C. D.3.______.4.已知是第二象限角,,则变式训练1.(2011·山东省潍坊市月考)已知cos α-sin α=-,则sin αcos α的值为()A. B.± C. D.±2.已知tan α=-2,且<α<π,则cos α+sin α=.交流展示——三角函数式的化简5.若,则sinαcosα=A. B. C. D.6.当角α的终边在直线3x+4y=0上时,sin α+cos α=B. C. D.±7.(2012·聊城测试)已知tan α,是关于x的方程x2-kx+k2-3=0的两个实根,且3π<α<π,则cos α+sin α=.变式训练已知,求(1);(2)的值.交流展示——三角恒等式的证明8.求证:.9.证明:(1-tan4A)cos2A+tan2A=1.变式训练求证:学习小结1.三角函数求值的常用方法若已知tan =m,求其他三角函数值,其方法是解方程组求出sin a和cos a的值.若已知tan =m,求形如的值,其方法是将分子、分母同除以co s a(或cos2a)转化为tan 的代数式,再求值.形如a sin2 +bsin •cos +c•cos2 通常把分母看作1,然后用sin2 +cos2 代换,分子分母同除以cos2 再求解.提醒:在应用平方关系求sin 或cos 时,函数值的正、负是由角的终边所在的象限决定的,切不可不加分析,凭想象乱写结果.2.三角函数式化简的本质及关注点(1)本质:三角函数式化简的本质是一种不指定答案的恒等变形,体现了由繁到简的最基本的数学解题原则.(2)关注点:不仅要熟悉和灵活运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还要熟悉并灵活应用这些公式的等价变形,如sin2α=1-cos2α,cos2α=1-sin2α,1=sin2α+cos2α,sinα=tanα•cosα,cosα= .3.对三角函数式化简的原则(1)使三角函数式的次数尽量低.(2)使式中的项数尽量少.(3)使三角函数的种类尽量少.(4)使式中的分母尽量不含有三角函数.(5)使式中尽量不含有根号和绝对值符号.(6)能求值的要求出具体的值,否则就用三角函数式来表示.4.证明三角恒等式的常用方法证明恒等式的过程就是分析、转化、消去等式两边差异来促成统一的过程,证明时常用的方法有:(1)从一边开始,证明它等于另一边,遵循由繁到简的原则.(2)证明左右两边等于同一个式子.(3)证明左边减去右边等于零或左、右两边之比等于1.(4)证明与原式等价的另一个式子成立,从而推出原式成立.当堂检测1.已知A为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且,则cos A−sin A的值为A. B. C. D.2.化简(1+tan2α)·cos2α=__________.3.已知在△ABC中,.(1)求sin A·cos A的值.(2)判断△ABC是锐角三角形还是钝角三角形.(3)求tan A的值.知识拓展在中,,求的值.详细答案♒♒♒♒♒♒♒课前预习·预习案♒♒♒♒♒♒♒【自主学习】(1)sin2α+cos2α=1(2)【预习评价】1.2.cos20°3.♒♒♒♒♒♒♒知识拓展·探究案♒♒♒♒♒♒♒【合作探究】1.(1)sin2α+co s2α= + = =1,由以上计算结果可得出以下结论;sin2α+cos2α=1及tanα= .(2)对于平方关系只需同角即可;对于商的关系第一保证是同角,第二保证α≠kπ+ (k∈Z).2.(1)求值:已知一个角的三角函数值,求这个角的其他三角函数的值;(2)化简三角函数式;(3)证明三角恒等式.【交流展示——利用基本关系求值】1.C.【备注】对于与之间的关系,通过平方可以表达出来.2.A,结合可得,所以3.1【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原式.4.【解析】本题考查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的应用.利用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已知一个角的一个三角函数值可求这个角的其它三角函数值.,又,∴【变式训练】1.A【解析】由已知得(cos α-sin α)2=sin2α+cos2α-2sin αcos α=1-2sin αcos α=,解得sin αcos α=,故选A.2.【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函数的概念,意在考查考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由tan α=-2,得=-2,又sin2α+cos2α=1,且<α<π,解得sin α=,cos α=-,则sin α+cos α==.【交流展示——三角函数式的化简】5.B【解析】由,得,即t a nα.故选B.6.D【解析】在角α的终边上取点P(4t,-3t)(t≠0),则|OP|=5|t|.根据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当t>0时,sin α==-,cos α==,sin α+cos α=;当t<0时,sin α==,cos α==-,sin α+cos α=-. 7.-【解析】∵tan α·=k2-3=1,∴k=±2,而3π<α<π,则tan α+=k=2,得tan α=1,则sin α=cos α=-,∴cos α+sin α=-.【变式训练】(1);(2).的一次或二次齐次式,所以可将分子和分母同除以或,然后将代入求解即可.【备注】注意到的应用.【交流展示——三角恒等式的证明】8.证明: 因为1cos sin sin 1cos x x x x+--(1cos )(1cos )sin sin sin (1cos )x x x x x x +--=- 22221cos sin sin sin 0sin (1cos )sin (1cos )x x x xx x x x ---===--,所以1cos sin =sin 1cos x x x x+-. 9.∵左边=·cos 2A+=+=+==1=右边,∴原等式成立. 【变式训练】右边左边.【解析】通过“切割化弦”将右边分子、分母中的正切化为再进行通分求解.【备注】在三角恒等式的证明中化异为同是基本思想,“1”的代换要灵活运用. 【当堂检测】 1.D【解析】由A 为三角形的内角且,可知,,∴cosA −,.故选D. 2.13.(1)由1sin cos 5A A +=,两边平方,得112sin cos 25A A +⋅=,所以12sin cos 25A A ⋅=-. (2)由(1)得12sin cos 025A A ⋅=-<.又0A π<<,所以cos 0A <, 所以A 为钝角.所以ABC ∆是钝角三角形.(3)因为12sin cos 25A A ⋅=-, 所以22449(sin cos )12sin cos 12525A A A A -=-⋅=+=, 又sin 0,cos 0A A ><,所以sin cos 0A A ->,所以7sin cos 5A A -=. 又1sin cos 5A A +=,所以43sin ,cos 55A A ==-. 所以4sin 45tan 3cos 35A A A ===--. 【知识拓展】解:∵,①∴,即,∴.∵,∴,.∴.∵,∴.②①+②,得.①−②,得.∴.【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以及三角形中函数符号的判定。
山东省高中数学必修四(人教B版)同步教学课件:第一章+基本初等函数(14份)123

6
tanα=csoinsαα=
3= 3
2.
3
当α是第四象限角时,
sinα=- 1-cos2α=- tanα=csoinsαα=- 2.
1-
332=-
6 3.
(3)∵tanα=- 22<0,∴α是第二、四象限角.
由tanα=csoinsαα=- 22, sin2α+cos2α=1,
解析
(1)由tanα=
sinα csα=-3sinα,代入所求
式得45s-inα3-sin2α- +33ssininαα=-1012sisninαα=-56.
(2)原式=2sin2α-c32ocso2αs+ α·ssiinnα2+α 5cos2α
=2tan2α-32tanα+5·1+t1an2α
2.商数关系: tanα=csoinsαα .
思考探究 1.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对任意角α都成立吗? 提示 平方关系对任意角都成立.商数关系对任意不等于 kπ+π2(k∈Z)的角都成立.
2.你知道“同角”的含义吗? 提示 “同角”有两层含义,一是“角相同”,二是对 “任意”一个角(在使函数有意义的前提下)的关系式都成立, 与角的表达形式无关.如:sin23α+cos23α=1等.
变式训练2 已知tanα=2,求下列各式的值: (1)2ccoossαα+-23ssiinnαα; (2)4sin2α-1 9cos2α; (3)4sin2α-3sinαcosα-5cos2α.
由csoinsAA=
2 3
sin2A+cos2A=1
得,cos2A=191,∴sin2A=121.
∴sinA=
22 11 .
答案
22 11
名师点拨 1.当已知一个角的某一个三角函数值时,利用两个关系 式,就可以求出这个角的另外两个三角函数值.用平方关系时 注意符号的选取. 2.除了掌握两个基本公式外,还要熟练掌握其等价形 式: sin2α+cos2α=1⇔sin2α=1-cos2α⇔cos2α=1-sin2α; tanα=csoinsαα⇔sinα=tanα·cosα.
高中数学人教B版必修四讲义:第一章 1.3 1.3.1 第二课时 正弦型函数y=Asin(ωx+φ) Word版含答案

1.3.1正弦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第二课时正弦型函数y=A sin(ωx+φ)(1)函数y=A sin(ωx+φ)的初相、振幅、周期、频率分别为多少?(2)将y=sin(x+φ)(其中φ≠0)的图象怎样变换,能得到y=sin x的图象?(3)函数y =A sin x ,x ∈R(A >0且A ≠1)的图象,可由正弦曲线y =sin x ,x ∈R 怎样变换得到?(4)函数y =sin ωx ,x ∈R(ω>0且ω≠1)的图象,可由正弦曲线y =sin x ,x ∈R 怎样变换得到?[新知初探]1.函数y =A sin(ωx +φ),A >0,ω>0中参数的物理意义[点睛] 当A <0或φ<0时,应先用诱导公式将x 的系数或三角函数符号前的数化为正数,再确定初相φ.如函数y =-sin ⎝⎛⎭⎫2x -π4的初相不是φ=-π4. 2.φ,ω,A 对函数y =sin(x +φ)图象的影响 (1)φ对函数y =sin(x +φ),x ∈R 的图象的影响(2)ω(ω>0)对y =sin(ωx +φ)的图象的影响(3)A (A >0)对y =A sin(ωx +φ)的图象的影响[点睛] (1)A 越大,函数图象的最大值越大,最大值与A 是正比例关系.(2)ω越大,函数图象的周期越小,ω越小,周期越大,周期与ω为反比例关系. (3)φ大于0时,函数图象向左平移,φ小于0时,函数图象向右平移,即“加左减右”.[小试身手]1.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函数y =A sin(ωx +φ),x ∈R 的最大值为A .( ) (2)函数y =3sin(2x -5)的初相为5.( )(3)由函数y =sin ⎝⎛⎭⎫x +π3的图象得到y =sin x 的图象,必须向左平移.( ) (4)把函数y =sin x 的图象上点的横坐标伸长到原来的3倍就得到函数y =sin 3x 的图象.( )答案:(1)× (2)× (3)× (4)×2.函数y =13sin ⎝⎛⎭⎫13x +π6的周期、振幅、初相分别是( ) A .3π,13,π6B .6π,13,π6C .3π,3,-π6D .6π,3,π6答案:B3.为了得到函数y =sin(x +1)的图象,只需把函数y =sin x 的图象上所有的点( ) A .向左平行移动1个单位长度 B .向右平行移动1个单位长度 C .向左平行移动π个单位长度 D .向右平行移动π个单位长度 答案:A4.将函数y =sin x 的图象上所有点的横坐标缩短到原来的14倍(纵坐标不变)得________的图象.答案:y =sin 4x[典例] 说明y =-2sin ⎝⎛⎭⎫2x -π6+1的图象是由y =sin x 的图象经过怎样变换得到的. [解] [法一 先伸缩后平移]y =sin x 的图象――――――――――――――――――→各点的纵坐标伸长到原来的2倍且关于x 轴作对称变换y =-2sin x 的图象――――――――――→各点的横坐标缩短到原来的12y=-2sin 2x 的图象π−−−−−−−→12向右平移个单位长度y =-2sin ⎝⎛⎭⎫2x -π6的图象―――――――――→向上平移1个单位长度y =-2sin ⎝⎛⎭⎫2x -π6+1的图象. [法二 先平移后伸缩]y =sin x 的图象――――――――――――――――→各点的纵坐标伸长到原来的2倍且关于x 轴作对称变换y =-2sin x 的图象π−−−−−−−→6向右平移个单位长度y =-2sin x -π6的图象―――――――――――→各点的横坐标缩短到原来的12y =-2sin ⎝⎛⎭⎫2x -π6的图象―――――――――――→向上平移1个单位长度 y =-2sin ⎝⎛⎭⎫2x -π6+1的图象.由函数y =sin x 的图象通过变换得到函数y =A sin(ωx +φ)的图象的步骤[活学活用]1.将函数y =sin ⎝⎛⎭⎫2x -π6向左平移π6个单位,可得到函数图象是( ) A .y =sin 2x B .y =sin ⎝⎛⎭⎫2x -π6 C .y =sin ⎝⎛⎭⎫2x +π6 D .y =sin ⎝⎛⎭⎫2x -π3 解析:选C y =sin ⎝⎛⎭⎫2x -π6的图象π−−−−−−→6向左平移个单位y =sin ⎣⎡⎦⎤2⎝⎛⎭⎫x +π6-π6=sin ⎝⎛⎭⎫2x +π6的图象.2.把函数y =f (x )的图象向左平移π4个单位长度,向下平移1个单位长度,然后再把所得图象上每个点的横坐标伸长到原来的2倍(纵坐标保持不变),得到函数y =sin x 的图象,则y =f (x )的解析式为( )A .y =sin ⎝⎛⎭⎫2x -π4+1 B .y =sin ⎝⎛⎭⎫2x -π2+1 C .y =sin ⎝⎛⎭⎫12x +π4-1 D .y =sin ⎝⎛⎭⎫12x +π2-1解析:选B 将函数y =sin x 的图象上每个点的横坐标缩短到原来的12(纵坐标保持不变),得到函数y =sin 2x 的图象,将所得图象向上平移1个单位长度,得到函数y =sin 2x +1的图象,再将所得图象向右平移π4个单位长度,得到函数y =sin 2⎝⎛⎭⎫x -π4+1=sin2x -π2+1的图象.故选B.[典例] 如图是函数y =A sin(ωx +φ)(A >0,ω>0,|φ|<π2)的图象的一部分,求此函数的解析式.[解] [法一 逐一定参法] 由图象知A =3, T =5π6-⎝⎛⎭⎫-π6=π, ∴ω=2πT=2, ∴y =3sin(2x +φ).∵点⎝⎛⎭⎫-π6,0在函数图象上, ∴0=3sin ⎝⎛⎭⎫-π6×2+φ. ∴-π6×2+φ=k π,得φ=π3+k π(k ∈Z).∵|φ|<π2,∴φ=π3.∴y =3sin ⎝⎛⎭⎫2x +π3. [法二 待定系数法]由图象知A =3.∵图象过点⎝⎛⎭⎫π3,0和⎝⎛⎭⎫5π6,0,∴⎩⎨⎧πω3+φ=π,5πω6+φ=2π,解得⎩⎪⎨⎪⎧ω=2,φ=π3.∴y =3sin ⎝⎛⎭⎫2x +π3. [法三 图象变换法]由A =3,T =π,点⎝⎛⎭⎫-π6,0在图象上,可知函数图象由y =3sin 2x 向左平移π6个单位长度而得,所以y =3sin 2⎝⎛⎭⎫x +π6,即y =3sin ⎝⎛⎭⎫2x +π3.给出y =A sin(ωx +φ)的图象的一部分,确定A ,ω,φ的方法(1)第一零点法:如果从图象可直接确定A 和ω,则选取“第一零点”(即“五点法”作图中的第一个点)的数据代入“ωx +φ=0”(要注意正确判断哪一点是“第一零点”)求得φ.(2)特殊值法:通过若干特殊点代入函数式,可以求得相关待定系数A ,ω,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要认清所选择的点属于五个点中的哪一点,并能正确代入列式.(3)图象变换法: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先确定函数的基本解析式y =A sin ωx ,再根据图象平移规律确定相关的参数.[活学活用]如图为函数y =A sin(ωx +φ)(A >0,ω>0) 的图象的一部分,试求该函数的解析式. 解:由图可得:A =3,T = 2|MN |=π.从而ω=2πT =2, 故y =3sin(2x +φ),又∵2×π3+φ=2 k π,k ∈Z ,∴φ=-2π3+2 k π,k ∈Z.∴y =3sin ⎝⎛⎭⎫2x -2π3. [典例] 在函数y =2sin ⎝⎭⎫4x +2π3的图象的对称中心中,离原点最近的一个中心的坐标是________.[解析] 设4x +2π3=k π(k ∈Z),得x =k π4-π6(k ∈Z)∴函数y =2sin ⎝⎛⎭⎫4x +2π3图象的对称中心坐标为⎝⎛⎭⎫k π4-π6,0(k ∈Z). 取k =1得⎝⎛⎭⎫π12,0满足条件. [答案] ⎝⎛⎭⎫π12,0正弦型函数对称轴、对称中心的求法[活学活用]将本例中对称中心改为对称轴,其他条件不变,则离y 轴最近的一条对称轴方程为________.解析:由4x +2π3=k π+π2,得x =k π4-π24, 取k =0时,x =-π24满足题意.答案:x =-π24[典例] 已知弹簧上挂着的小球做上下振动时,小球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s (cm)随时间t (s)的变化规律为s =4sin ⎝⎛⎭⎫2t +π3,t ∈[0,+∞).用“五点法”作出这个函数的简图,并回答下列问题:(1)小球在开始振动(t =0)时的位移是多少?(2)小球上升到最高点和下降到最低点时的位移分别是多少? (3)经过多长时间小球往复振动一次? [解] 列表如下,描点、连线,图象如图所示.(1)将t =0代入s =4sin ⎝⎛⎭⎫2t +π3,得s =4sin π3=23, 所以小球开始振动时的位移是2 3 cm.(2)小球上升到最高点和下降到最低点时的位移分别是4 cm 和-4 cm. (3)因为振动的周期是π,所以小球往复振动一次所用的时间是π s.解三角函数应用问题的基本步骤[活学活用]通常情况下,同一地区一天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接近函数y =A sin(ωx +φ)+b 的图象.2018年2月下旬某地区连续几天最高温度都出现在14时,最高温度为14 ℃;最低温度出现在凌晨2时,最低温度为零下2 ℃.(1)求出该地区该时段的温度函数y =A sin(ωx +φ)+b (A >0,ω>0,|φ|<π,x ∈[)0,24)的表达式;(2)29日上午9时某高中将举行期末考试,如果温度低于10 ℃,教室就要开空调,请问届时学校后勤应该开空调吗?解:(1)由题意知⎩⎪⎨⎪⎧ A +b =14,-A +b =-2,解得⎩⎪⎨⎪⎧A =8,b =6,易知T 2=14-2,所以T =24,所以ω=π12,易知8sin ⎝⎛⎭⎫π12×2+φ+6=-2, 即sin ⎝⎛⎭⎫π12×2+φ=-1, 故π12×2+φ=-π2+2k π,k ∈Z , 又|φ|<π,得φ=-2π3,所以y =8sin ⎝⎛⎭⎫π12x -2π3+6(x ∈[0,24)). (2)当x =9时,y =8sin ⎝⎛⎭⎫π12×9-2π3+6=8sin π12+6<8sin π6+6=10.所以届时学校后勤应该开空调.层级一 学业水平达标1.最大值为12,最小正周期为2π3,初相为π6的函数表达式是( )A .y =12sin ⎝⎛⎭⎫x 3+π6 B .y =12sin ⎝⎛⎭⎫x 3-π6 C .y =12sin ⎝⎛⎭⎫3x -π6 D .y =12sin ⎝⎛⎭⎫3x +π6 解析:选D 由最小正周期为2π3,排除A 、B ;由初相为π6,排除C.2.为了得到函数y =sin ⎝⎛⎭⎫x -π3的图象,只需把函数y =sin x 的图象( )A .向左平移π3个单位长度B .向右平移π3个单位长度C .向上平移π3个单位长度D .向下平移π3个单位长度解析:选B 将函数y =sin x 的图象向右平移π3个单位长度,所得图象对应的函数解析式为y =sin ⎝⎛⎭⎫x -π3. 3.已知简谐运动f (x )=2sin ⎝⎛⎭⎫π3x +φ⎝⎛⎭⎫|φ|<π2的图象经过点(0,1),则该简谐运动的最小正周期T 和初相φ分别为( )A .T =6,φ=π6B .T =6,φ=π3C .T =6π,φ=π6D .T =6π,φ=π3解析:选A T =2πω=2ππ3=6,∵图象过(0,1)点,∴sin φ=12.∵-π2<φ<π2,∴φ=π6.4.将函数y =sin ⎝⎛⎭⎫x +π6的图象向左平移π个单位长度,则平移后的函数图象( ) A .关于直线x =π3对称B .关于直线x =π6对称C .关于点⎝⎛⎭⎫π3,0对称D .关于点⎝⎛⎭⎫π6,0对称 解析:选A 函数y =sin ⎝⎛⎭⎫x +π6的图象向左平移π个单位长度,得到y =sin ⎝⎛⎭⎫x +π6+π=-sin ⎝⎛⎭⎫x +π6的图象,其对称轴方程为x +π6=k π+π2,k ∈Z ,即x =k π+π3,k ∈Z ,令k =0,得x =π3,故选A.5.函数y =sin ⎝⎛⎭⎫2x -π3在区间⎣⎡⎦⎤-π2,π上的简图是( )解析:选A 当x =0时,y =sin ⎝⎛⎭⎫-π3=-32<0, 故可排除B 、D ;当x =π6时,sin ⎝⎛⎭⎫2×π6-π3=sin 0=0,排除C. 6.将函数y =sin x 的图象向左平移φ(0≤φ<2π)个单位长度后,得到函数y =sin ⎝⎛⎭⎫x -π6的图象,则φ=________.解析:因为φ∈[0,2π),所以把y =sin x 的图象向左平移φ个单位长度得到y =sin (x +φ)的图象,而sin ⎝⎛⎭⎫x +11π6=sin ⎝⎛⎭⎫x +11π6-2π=sin ⎝⎛⎭⎫x -π6,即φ=11π6. 答案:11π67.已知函数f (x )=sin(ωx +φ)(ω>0)的图象如图所示,则ω=________. 解析:由题意设函数周期为T , 则T 4=2π3-π3=π3,∴T =4π3. ∴ω=2πT =32.答案:328.将函数y =sin ⎝⎛⎭⎫x -π3图象上各点的纵坐标不变,横坐标伸长为原来的5倍,可得到函数__________________的图象.解析:y =sin ⎝⎛⎭⎫x -π3的图象――――――――――――→图象上各点的纵坐标不变横坐标伸长为原来的5倍y =sin ⎝⎛⎭⎫15x -π3的图象. 答案:y =sin ⎝⎛⎭⎫15x -π39.已知函数f (x )的图象上每一点的纵坐标保持不变,横坐标扩大到原来的2倍,然后把所得的图象沿x 轴向左平移π2个单位长度,这样得到的图象与y =12sin x 的图象相同,求f (x )的解析式.解:反过来想,y =12sin x π−−−−−−−→2向右平移个单位长度y =12sin ⎝⎛⎭⎫x -π2−−−−−−−→1横坐标变为原来的倍2 y =12sin ⎝⎛⎭⎫2x -π2,即f (x )=12sin ⎝⎛⎭⎫2x -π2. 10.已知函数y =A sin(ωx +φ)(A >0,ω>0,|φ|<π)的图象的一段如图所示,求它的解析式.(1)求函数f (x )的解析式;(2)求函数f (x )的最小正周期、频率、振幅、初相. 解:(1)由图象可知A =2,T 2=5π6-π6=2π3,∴T =4π3,ω=2πT =32.将N ⎝⎛⎭⎫π6,-2代入y =2sin ⎝⎛⎭⎫32x +φ得, 2sin ⎝⎛⎭⎫32×π6+φ=-2,∴π4+φ=2k π-π2,φ=2k π-3π4(k ∈Z). ∵|φ|<π,∴φ=-3π4.∴函数的解析式为y =2sin ⎝⎛⎭⎫32x -3π4. (2)由(1),知f (x )的最小正周期为4π3=8,频率为34π,振幅为2,初相为-3π4. 层级二 应试能力达标1.如图所示的是一个半径为3米的水轮,水轮的圆心O 距离水面2米,已知水轮每分钟旋转4圈,水轮上的点P 到水面的距离y (米)与时间t (秒)满足关系式y =A sin(ωt +φ)+2,则( )A .ω=152π,A =3 B .ω=2π15,A =3 C .ω=2π15,A =5 D .ω=152π,A =5 解析:选B 由题意知A =3,ω=2π×460=2π15.2.要得到函数y =sin ⎝⎛⎭⎫4x -π3的图象,只需将函数y =sin 4x 的图象( ) A .向左平移π12个单位B .向右平移π12个单位C .向左平移π3个单位D .向右平移π3个单位解析:选B 由y =sin ⎝⎛⎭⎫4x -π3=sin 4⎝⎛⎭⎫x -π12得,只需将y =sin 4x 的图象向右平移π12个单位即可,故选B.3.已知函数f (x )=sin ⎝⎛⎭⎫ωx +π4(ω>0)的最小正周期为π,则该函数的图象( ) A .关于直线x =π8对称B .关于点⎝⎛⎭⎫π4,0对称 C .关于直线x =π4对称D .关于点⎝⎛⎭⎫π8,0对称解析:选A 依题意得T =2πω=π,ω=2,故f (x )=sin ⎝⎛⎭⎫2x +π4,所以f ⎝⎛⎭⎫π8=sin ⎝⎛⎭⎫2×π8+π4=sin π2=1,f ⎝⎛⎭⎫π4=sin ⎝⎛⎭⎫2×π4+π4=sin 3π4=22,因此该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x =π8对称,不关于点⎝⎛⎭⎫π4,0和点⎝⎛⎭⎫π8,0对称,也不关于直线x =π4对称.故选A. 4.把函数y =sin ⎝⎛⎭⎫5x -π2的图象向右平移π4个单位长度,再把所得图象上各点的横坐标缩短为原来的12倍,所得函数图象的解析式为( )A .y =sin ⎝⎛⎭⎫10x -3π4B .y =sin ⎝⎛⎭⎫10x -7π2 C .y =sin ⎝⎛⎭⎫10x -3π2 D .y =sin ⎝⎛⎭⎫10x -7π4 解析:选D 将原函数图象向右平移π4个单位长度,得y =sin ⎣⎡⎦⎤5⎝⎛⎭⎫x -π4-π2=sin ⎝⎛⎭⎫5x -7π4的图象,再把y =sin ⎝⎛⎭⎫5x -7π4的图象上各点的横坐标缩短为原来的12倍得y =sin ⎝⎛⎭⎫10x -7π4的图象.5.将函数y =sin ⎝⎛⎭⎫2x -π4图象上所有点的横坐标保持不变,纵坐标________(填“伸长”或“缩短”)为原来的________倍,将会得到函数y =3sin ⎝⎛⎭⎫2x -π4的图象. 解析:A =3>0,故将函数y =sin ⎝⎛⎭⎫2x -π4图象上所有点的横坐标保持不变,纵坐标伸长为原来的3倍即可得到函数y =3sin ⎝⎛⎭⎫2x -π4的图象. 答案:伸长 36.将函数f (x )=sin(ωx +φ)⎝⎛⎭⎫ω>0,-π2≤φ≤π2图象上每一点的横坐标缩短为原来的一半,纵坐标不变,再向右平移π6个单位长度得到y =sin x 的图象,则f ⎝⎛⎭⎫π6=________. 解析:将y =sin x 的图象向左平移π6个单位长度可得y =sin ⎝⎛⎭⎫x +π6的图象,保持纵坐标不变,横坐标变为原来的2倍可得y =sin ⎝⎛⎭⎫12x +π6的图象,故f (x )=sin ⎝⎛⎭⎫12x +π6,所以f ⎝⎛⎭⎫π6=sin ⎝⎛⎭⎫12×π6+π6=sin π4=22. 答案:227.求函数y =sin ⎝⎛⎭⎫2x +π3图象的对称轴、对称中心. 解:令2x +π3=k π+π2(k ∈Z),得x =k π2+π12(k ∈Z).令2x +π3=k π,得x =k π2-π6(k ∈Z).即对称轴为直线x =k π2+π12(k ∈Z),对称中心为⎝⎛⎭⎫k π2-π6,0(k ∈Z).8.如图为函数f (x )=A sin(ωx +φ)⎝⎛⎭⎫|φ|<π2的一个周期内的图象. (1)写出f (x )的解析式;(2)若y =g (x )与y =f (x )的图象关于直线x =2对称,写出g (x )的解析式;(3)指出g (x )的周期、频率、振幅、初相. 解:(1)由图知A =2,T =7-(-1)=8, ∴ω=2πT =2π8=π4,∴f (x )=2sin ⎝⎛⎭⎫π4x +φ. 将点(-1,0)代入,得0=2sin ⎝⎛⎭⎫-π4+φ. ∵|φ|<π2,∴φ=π4,∴f (x )=2sin ⎝⎛⎭⎫π4x +π4. (2)作出与f (x )的图象关于直线x =2对称的图象(图略),可以看出g (x )的图象相当于将f (x )的图象向右平移2个单位长度得到的,∴g (x )=2sin ⎣⎡⎦⎤π4(x -2)+π4=2sin ⎝⎛⎭⎫π4x -π4. (3)由(2)知,g (x )的周期T =2ππ4=8,频率f =1T =18,振幅A =2,初相φ0=-π4.。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四第一章三角函数1.2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教师版)【个性化辅导含答案】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能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导出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2.熟练掌握已知一个角的三角函数值求其它三角函数值的方法。
3.牢固掌握同角三角函数的两个关系式,并能灵活运用于解题. (一)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任意点到原点的距离公式:22y x r +=1.三角函数定义:在直角坐标系中,设α是一个任意角,α终边上任意一点P (除了原点)的坐标为(,)x y ,它与原点的距离为(0)r r ==>,那么(1)比值y r 叫做α的正弦,记作sin α,即sin y r α=; (2)比值x r 叫做α的余弦,记作cos α,即cos xr α=;(3)比值y x 叫做α的正切,记作tan α,即tan yxα=;(4)比值x y 叫做α的余切,记作cot α,即cot x yα=; 2.说明:(1)α的始边与x 轴的非负半轴重合,α的终边没有表明α一定是正角或负角,以及α的大小,只表明与α的终边相同的角所在的位置;(2)根据相似三角形的知识,对于确定的角α,四个比值不以点(,)P x y 在α的终边上的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大小; (3)当()2k k Z παπ=+∈时,α的终边在y 轴上,终边上任意一点的横坐标x 都等于0,所以tan yxα=无意义;同理当()k k Z απ=∈时,y x =αcot 无意义;(4)除以上两种情况外,对于确定的值α,比值y r 、x r 、yx、x y 分别是一个确定的实数。
正弦、余弦、正切、余切是以角为自变量,比值为函数值的函数,以上四种函数统称为三角函数。
【2019-2020年度】人教B版高中数学-选修4-4教学案-第一章球坐标系(Word)

【2019-2020年度】人教B 版高中数学-选修4-4教学案-第一章球坐标系(Word )[读教材·填要点]1.球坐标系设空间中一点M 的直角坐标为(x ,y ,z),点M 在xOy 坐标面上的投影点为M0,连接OM 和OM0,设z 轴的正向与向量的夹角为φ,x 轴的正向与0的夹角为θ,M 点到原点O 的距离为r ,则由三个数r ,θ,φ构成的有序数组(r ,θ,φ)称为空间中点M 的球坐标.在球坐标中限定r≥0,0≤θ<2π,0≤φ≤π.OM OM2.直角坐标与球坐标的转化空间点M 的直角坐标(x ,y ,z)与球坐标(r ,φ,θ)之间的变换关系为⎩⎨⎧x =rsin φ·cos θ,y =rsin φ·sin θ,z =rcos φ. [小问题·大思维]球坐标与平面上的极坐标之间有什么关系?提示:空间某点的球坐标中的第二个坐标θ就是该点在xOy 平面上投影点的极坐标中的第二个坐标θ.[例1][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球坐标与直角坐标的变换关系.解答本题需要先搞清球坐标中各个坐标的意义,然后代入相应的公式求解即可.[精解详析] ∵M 的球坐标为,∴r =5,φ=,θ=.由变换公式⎩⎨⎧ x =rsin φcos θ,y =rsin φsin θ,z =rcos φ,得⎩⎪⎨⎪⎧ x =5sin 5π6cos 4π3=-54,y =5sin 5π6sin 4π3=-534,z =5cos 5π6=-532.故它的直角坐标为. 已知球坐标求直角坐标,可根据变换公式直接求解,但要分清哪个角是φ,哪个角是θ.1.已知点P 的球坐标为,求它的直角坐标.解:由变换公式得x =rsin φcos θ=4sin cos =2,y =rsin φsin θ=4sin sin =2,z =rcos φ=4cos =-2.∴它的直角坐标为(2,2,-2).[例[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直角坐标与球坐标的变换关系.解答本题只需将已知条件代入变换公式求解即可,但应注意θ与φ的取值范围.[精解详析] 由坐标变换公式,可得r ===2.由rcos φ=z =,得cos φ==,φ=.又tan θ==1,θ=(x>0,y>0),所以知M点的球坐标为.由直角坐标化为球坐标时,我们可以先设点M的球坐标为(r,θ,φ),再利用变换公式求出r,θ,φ代入点的球坐标即可;也可以利用r2=x2+y2+z2,tan θ=,cos φ=求解.特别注意由直角坐标求球坐标时,θ和φ的取值应首先看清点所在的象限,准确取值,才能无误.2.设点M的直角坐标为,求它的球坐标.解:由变换公式得r===1.由rcos φ=z=-得cos φ=-,φ=.又tan θ==(r>0,y>0),得θ=,∴M的球坐标为.[例3] O为端点且与零子午线相交的射线Ox为极轴,建立坐标系.有A,B两个城市,它们的球坐标分别为AR,,,BR,,.飞机沿球的大圆圆弧飞行时,航线最短,求最短的路程.[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球坐标系的应用以及球面上的最短距离.解答本题需要搞清球的大圆的圆心角及求法.[精解详析] 如图所示,因为A,B,可知∠AOO1=∠O1OB=,∴∠O1AO=∠O1BO=.又∠EOC=,∠EOD=,∴∠COD=-=.∴∠AO1B=∠COD=.在Rt△OO1B中,∠O1BO=,OB=R,∴O1B=O1A=R.∵∠AO1B=,∴AB=R.在△AOB中,AB=OB=OA=R,∴∠AOB=.故飞机沿经过A,B两地的大圆飞行,航线最短,其路程为R.我们根据A,B两地的球坐标找到纬度和经度,当飞机沿着过A,B两地的大圆飞行时,飞行最快.求所飞行的路程实际上是要求我们求出过A,B两地的球面距离.3.用两平行面去截球,如图,在两个截面圆上有两个点,它们的球坐标分别为A,B8,θB,,求出这两个截面间的距离.解:由已知,OA=OB=8,∠AOO1=,∠BOO1=.∴在△AOO1中,OO1=4.在△BOO2中,∠BOO2=,OB=8,∴OO2=4,则O1O2=OO1+OO2=8.即两个截面间的距离O1O2为8.一、选择题1.已知一个点P的球坐标为,点P在xOy平面上的投影点为P0,则与的夹角为( )OPA.- B.3π4C.D.π3解析:选A ∵φ=,∴OP 与OP0之间的夹角为=. 2.点M 的球坐标为(r ,φ,θ)(φ,θ∈(0,π)),则其关于点(0,0,0)的对称点的坐标为( )A .(-r ,-φ,-θ)B .(r ,π-φ,π-θ)C .(r ,π+φ,θ)D .(r ,π-φ,π+θ)解析:选D 设点M 的直角坐标为(x ,y ,z),则点M 关于(0,0,0)的对称点M′的直角坐标为(-x ,-y ,-z),设M′的球坐标为(r′,φ′,θ′),因为⎩⎨⎧ x =rsin φcos θ,y =rsin φsin θ,z =rcos φ,所以⎩⎨⎧ r′sin φ′cos θ′=-rsin φcos θ,r′sin φ′sin θ′=-rsin φsin θ,r′cos φ′=-rcos φ,可得⎩⎨⎧ r′=r ,φ′=π-φ,θ′=π+θ,即M′的球坐标为(r ,π-φ,π+θ).3.点P 的球坐标为,则它的直角坐标为( )A .(1,0,0)B .(-1,-1,0)C .(0,-1,0)D .(-1,0,0)解析:选D x =rsin φcos θ=1·sin ·cos π=-1, y =rsin φsin θ=1·sinsin π=0,z =rcos φ=1·cos=0,∴它的直角坐标为(-1,0,0).4.已知点P 的柱坐标为,点B 的球坐标为,则这两个点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的点的坐标为( )A .P(5,1,1),B ⎝⎛⎭⎪⎫364,324,62 B .P(1,1,5),B ⎝⎛⎭⎪⎫364,324,62 C .P ,B(1,1,5)D .P(1,1,5),B ⎝ ⎛⎭⎪⎫62,364,324 解析:选B 球坐标与直角坐标的互化公式为⎩⎨⎧ x =rsin φcos θ,y =rsin φsin θ,z =rcos φ,柱坐标与直角坐标的互化公式为⎩⎨⎧ x =ρcos θ,y =ρsin θ,z =z.设P 点的直角坐标为(x ,y ,z),则x =cos =×=1, y =sin =1,z =5.设B 点的直角坐标为(x′,y′,z′),则x′=sin cos =××=,y′=sin sin =××=,z′=cos =×=.所以点P 的直角坐标为(1,1,5),点B 的直角坐标为.二、填空题5.以地球中心为坐标原点,地球赤道平面为xOy 坐标面,由原点指向北极点的连线方向为z 轴正向,本初子午线所在平面为zOx坐标面,如图所示.若某地在西经60°,南纬45°,地球的半径为R ,则该地的球坐标可表示为________.解析:由球坐标的定义可知,该地的球坐标为R ,,.答案:⎝ ⎛⎭⎪⎫R ,5π3,3π4 6.已知点M 的球坐标为,则它的直角坐标为________,它的柱坐标是________.解析:由坐标变换公式直接得直角坐标和柱坐标.答案:(-2,2,2) ⎝ ⎛⎭⎪⎫22,3π4,22 7.设点M 的直角坐标为(-1,-1,),则它的球坐标为________. 解析:由坐标变换公式,得r ===2,cos φ==,∴φ=.∵tan θ===1,又∵x<0,y<0,∴θ=.∴M 的球坐标为.答案:⎝ ⎛⎭⎪⎫2,5π4,π4 8.在球坐标系中,方程r =1表示________,方程φ=表示空间的________.解析:数形结合,根据球坐标的定义判断形状.答案:球心在原点,半径为1的球面 顶点在原点,轴截面顶角为的圆锥面三、解答题9.如图,请你说出点M 的球坐标.解:由球坐标的定义,记|OM|=R ,OM 与z 轴正向所夹的角为φ.设M 在xOy 平面上的射影为Q ,Ox 轴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到OQ 时所转过的最小正角为θ.这样点M 的位置就可以用有序数组(R ,θ,φ)表示.∴M 点的球坐标为M(R ,θ,φ).10.已知点P 的球坐标为,求它的直角坐标.解:根据坐标变换公式⎩⎨⎧ x =rsin φcos θ,y =rsin φsin θ,z =rcos φ,得⎩⎪⎨⎪⎧ x =2sin 3π4cos 7π6=2·22·⎝ ⎛⎭⎪⎫-32=-62,y =2sin 3π4sin 7π6=2·22·⎝ ⎛⎭⎪⎫-12=-22,z =2·cos 3π4=2·⎝ ⎛⎭⎪⎫-22=-2,∴点P 的直角坐标为. 11.如图,建立球坐标系,正四面体ABCD 的棱长为1,求A ,B ,C ,D 的球坐标.(其中O 是△BCD 的中心)解:O 是△BCD 的中心,则OC =OD =OB =,AO =.∴C ,D ,B,A.[对应学生用书P19][对应学生用书P19]1的对称性,尽量使图形的对称轴(对称中心)正好是坐标系中的x 轴,y 轴(坐标原点).2.坐标系的建立,要尽量使我们研究的曲线的方程简单.[例1] 线段AB 与CD 互相垂直且平分于点O ,|AB|=2a ,|CD|=2b ,动点P 满足|PA|·|PB|=|PC|·|PD|,求动点P 的轨迹方程.[解] 以AB 的中点O 为原点,直线AB 为x 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设P(x ,y),则A(-a,0),B(a,0),C(0,-b),D(0,b),由题设,知|PA|·|PB|=|PC|·|PD|.∴ ·错误!= ·.化简得x2-y2=,∴动点P 的轨迹方程为x2-y2=.设点点P(X ,Y)对应点P′(x′,y′),称这种变换为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坐标伸缩变换.[例2] 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经过伸缩变换后,曲线C 变为曲线(X -5)2+(Y +6)2=1,求曲线C 的方程,并判断其形状.[解] 将代入(X -5)2+(Y +6)2=1中,得(2x -5)2+(2y +6)2=1.化简,得⎝⎛⎭⎪⎫x -522+(y +3)2=. 该曲线是以为圆心,为半径的圆.1F(ρ,θ)=0.如果曲线C 是由极坐标(ρ,θ)满足方程的所有点组成的,则称此二元方程F(ρ,θ)=0为曲线C的极坐标方程.2.平面上点的极坐标的表示形式不唯一,因此曲线的极坐标方程和直角坐标方程也有不同之处.一条曲线上的点的极坐标有多组表示形式,有些表示形式可能不满足方程,这里要求至少有一组能满足极坐标方程.3.求轨迹方程的方法有直接法、定义法、相关点代入法,其在极坐标中仍然适用.注意求谁设谁,找出所设点的坐标ρ,θ的关系.[例3] △ABC的底边BC=10,∠A=∠B,以B为极点,BC为极轴,求顶点A的轨迹的极坐标方程.[解] 如图,令A(ρ,θ).△ABC内,设∠B=θ,∠A=,又|BC|=10,|AB|=ρ,所以由正弦定理,得=.化简,得A点轨迹的极坐标方程为ρ=10+20cos θ.1x轴的正半轴作为极轴并在两种坐标系下取相同的单位.2.互化公式为x=ρcos θ,y=ρsin θ3.直角坐标方程化极坐标方程可直接将x=ρcos θ,y=ρsin θ代入即可,而极坐标方程化为直角坐标方程通常将极坐标方程化为ρcos θ,ρsin θ的整体形式,然后用x,y代替较为方便,常常两端同乘以ρ即可达到目的,但要注意变形的等价性.[例4] 把下列极坐标方程化为直角坐标方程,并指出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曲线.(1)ρ=2acos θ(a>0);(2)ρ=9(sin θ+cos θ);(3)ρ=4;(4)2ρcos θ-3ρsin θ=5.[解] (1)ρ=2acos θ,两边同时乘以ρ,得ρ2=2aρcos θ,即x2+y2=2ax.整理得x2+y2-2ax=0,即(x-a)2+y2=a2.它是以(a,0)为圆心,以a为半径的圆.(2)两边同时乘以ρ得ρ2=9ρ(sin θ+cos θ),即x2+y2=9x+9y,又可化为2+2=.它是以为圆心,以为半径的圆.(3)将ρ=4两边平方得ρ2=16,即x2+y2=16.它是以原点为圆心,以4为半径的圆.(4)2ρcos θ-3ρsin θ=5,即2x-3y=5.它是一条直线.1M0,用(ρ,θ)(ρ≥0,0≤θ<2π)来表示点M0在平面xOy上的极坐标.这时点M的位置可由有序数组(ρ,θ,z)表示,叫做点M的柱坐标.2.球坐标: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 xyz,设M是空间任意一点,连接OM,记|OM|=r,OM与Oz轴正向所夹的角为φ,设M在xOy平面上的射影为M0.Ox轴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到OM0时,所转过的最小正角为θ,则M(r,θ,φ)为M点的球坐标.[例5] 在柱坐标系中,求满足的动点M(ρ,θ,z)围成的几何体的体积.[解] 根据柱坐标系与点的柱坐标的意义可知,满足ρ=1,0≤θ<2π,0≤z≤2的动点M(ρ,θ,z)的轨迹是以直线Oz 为轴,轴截面为正方形的圆柱,如图所示,圆柱的底面半径r =1,h =2,∴V=Sh =πr2h =2π.[例6] 如图,长方体OABC —D′A′B′C′中,OA =OC =a ,BB′=OA ,对角线OB′与BD′相交于点P ,顶点O 为坐标原点,OA ,OC 分别在x 轴,y 轴的正半轴上.试写出点P 的球坐标.[解] r =|OP|,φ=∠D′OP,θ=∠AOB,而|OP|=a ,∠D′OP=∠OB′B,tan ∠OB′B==1,∴∠OB′B=,θ=∠AOB=.∴点P 的球坐标为.[对应学生用书P21]一、选择题1.点M 的直角坐标是(-1,),则点M 的极坐标为( )A.B.⎝ ⎛⎭⎪⎫2,-π3C.D.,k∈Z解析:选C ρ2=(-1)2+()2=4,∴ρ=2.又∴⎩⎪⎨⎪⎧ cos θ=-12,sin θ=32.∴θ=π+2k π,k ∈Z.即点M 的极坐标为,k∈Z.2.化极坐标方程ρ2cos θ-ρ=0为直角坐标方程为( )A.x2+y2=0或y=1 B.x=1C.x2+y2=0或x=1 D.y=1解析:选 C ρ(ρcos θ-1)=0,ρ==0,或ρcos θ=x =1.3.极坐标方程ρcos θ=2sin 2θ表示的曲线为( )A.一条射线和一个圆B.两条直线C.一条直线和一个圆D.一个圆解析:选C ρcos θ=4sin θcos θ,cos θ=0,或ρ=4sin θ(ρ2=4ρsin θ),则x=0,或x2+y2=4y.4.极坐标系内曲线ρ=2cos θ上的动点P与定点Q的最近距离等于( )A.-1B.-1C.1 D.2解析:选A 将曲线ρ=2cos θ化成直角坐标方程为(x-1)2+y2=1,点Q的直角坐标为(0,1),则P到Q的最短距离为点Q与圆心的距离减去半径,即-1.二、填空题5.极坐标方程5ρ2cos2θ+ρ2-24=0所表示的曲线焦点的极坐标为________________.解析:原方程化为直角坐标方程为-=1,∴c==,双曲线在直角坐标系下的焦点坐标为(,0),(-,0),故在极坐标系下,曲线的焦点坐标为(,0),(,π).答案:(,0),(,π)6.点M的球坐标为,则它的直角坐标为________.解析:x=6·sin·cos =3,y=6sinsin=3,z=6cos=0,∴它的直角坐标为(3,3,0).答案:(3,3,0)7.在极坐标系中,若过点(3,0)且与极轴垂直的直线交曲线ρ=4cos θ于A,B两点,则|AB|=________.解析:过点(3,0)且与极轴垂直的直线的直角坐标方程为x=3,曲线ρ=4cos θ化为直角坐标方程为x2+y2-4x=0,把x=3代入上式,得9+y2-12=0,解得,y1=,y2=-,所以|AB|=|y1-y2|=2.答案:238.在极坐标系中,过点A(6,π)作圆ρ=-4cos θ的切线,则切线长为________.解析:圆ρ=-4cos θ化为(x+2)2+y2=4,点(6,π)化为(-6,0),故切线长为==2.答案:23三、解答题9.求由曲线4x2+9y2=36变成曲线X2+Y2=1的伸缩变换.解:设变换为将其代入方程X2+Y2=1,得a2x2+b2y2=1.又∵4x2+9y2=36,即+=1,∴又∵a>0,b>0,∴a=,b=.∴将曲线4x2+9y2=36变成曲线X2+Y2=1的伸缩变换为⎩⎪⎨⎪⎧ X =13x ,Y =12y.10.已知A ,B 两点的极坐标分别是,,求A ,B 两点间的距离和△AOB 的面积.解:求两点间的距离可用如下公式:|AB|===2.S△AOB=|ρ1ρ2sin(θ1-θ2)|=2×4×sin=×2×4=4.11.在极坐标系中,已知圆C 的圆心C ,半径为1.Q 点在圆周上运动,O 为极点.(1)求圆C 的极坐标方程;(2)若P 在直线OQ 上运动,且满足=,求动点P 的轨迹方程.解:(1)如图所示,设M(ρ,θ)为圆C 上任意一点.在△OCM 中,可知|OC|=3,|OM|=ρ,|CM|=1,∠COM =.根据余弦定理,得1=ρ2+9-2·ρ·3·cos .化简整理,得ρ2-6·ρcos +8=0为圆C 的轨迹方程.(2)设Q(ρ1,θ1),则有ρ-6·ρ1cos +8=0.①设P(ρ,θ),则OQ∶QP=ρ1∶(ρ-ρ1)=2∶3⇒ρ1=ρ, 又θ1=θ,所以⎩⎨⎧ ρ1=25ρ,θ1=θ.代入①得ρ2-6·ρcos +8=0,整理得ρ2-15ρcos +50=0为P 点的轨迹方程.。
高中数学必修4教资教案

高中数学必修4教资教案
课程名称:高中数学必修4
课时安排:共40课时,每周3课时,共13周完成
教学目标:通过本教材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有效掌握高中数学必修4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课时:集合与常用逻辑符号
教学内容:
1. 了解集合的概念和性质。
2. 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和常用符号。
3. 学习常用的逻辑符号及其意义。
教学重点:理解集合的概念和常用逻辑符号的含义。
教学难点:如何用常用逻辑符号表示命题、复合命题的判断。
教学方法:示例分析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过程:
1. 引入集合的概念,讲解集合的定义和性质。
2. 介绍集合的表示方法和常用符号,并通过例题进行讲解。
3. 学习常用的逻辑符号及其含义,讲解逻辑符号的运用。
4. 练习题目,巩固学生对集合和逻辑符号的理解。
作业:完成课后习题,熟练掌握集合和逻辑符号的用法。
课后反思:本节课主要是介绍集合的概念和常用逻辑符号,学生在掌握这些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可以更好地理解后续内容。
备注:本教案为高中数学必修4教材第一章的教学内容,旨在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数学基础,为以后更深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中数学 第一章 基本初等函(Ⅱ)课时作业11 正切函数的性质与图象 新人教B版必修4-新人教B版高

课时作业11 正切函数的性质与图象(限时:10分钟)1.函数y =3tan2x 的最小正周期是( ) A .2π B .π C.π2 D.π4解析:在y =3tan2x 中,∵ω=2,∴T =π2,故选C.答案:C 2.函数y =tan ⎝ ⎛⎭⎪⎫π4-x 的定义域是( )A .{x |x ≠π4}B .{x |x ≠-π4}C .{x |x ≠k π+π4,k ∈Z }D .{x |x ≠k π+34π,k ∈Z }解析:令π4-x ≠k π+π2,k ∈Z ,得x ≠-k π-π4,即x ≠k π+34π,k ∈Z .答案:D3.函数y =tan(sin x )的值域为( ) A.⎣⎢⎡⎦⎥⎤-π4,π4 B.⎣⎢⎡⎦⎥⎤-22,22C .[-tan1,tan1] D.⎣⎢⎡⎦⎥⎤-12,12解析:∵sin x ∈[-1,1]⊆⎣⎢⎡⎦⎥⎤-π2,π2, ∴y =tan(sin x )的值域为[-tan1,tan1].答案:C4.下列不等式中正确的是( ) A .tan 47π>tan 37πB .tan 25π<tan 35πC .tan ⎝ ⎛⎭⎪⎫-137π<tan ⎝ ⎛⎭⎪⎫-158πD .tan ⎝ ⎛⎭⎪⎫-134π<tan ⎝ ⎛⎭⎪⎫-125π 答案:D5.与函数y =tan ⎝ ⎛⎭⎪⎫2x +π4的图象不相交的一条直线是( )A .x =π2B .y =π2C .x =π8D .y =π8答案:C(限时:30分钟)1.y =tan ⎝⎛⎭⎪⎫x +π4的定义域是( )A.⎩⎨⎧⎭⎬⎫x |x ≠π4,x ∈RB.⎩⎨⎧⎭⎬⎫x |x ≠k π+π4,x ∈R ,k ∈ZC.⎩⎨⎧⎭⎬⎫x |x ≠-π4,x ∈RD.⎩⎨⎧⎭⎬⎫x |x ≠2k π+3π4,x ∈R ,k ∈Z解析:y =tan x 的定义域为⎩⎨⎧⎭⎬⎫x |x ≠k π+π2,k ∈Z ,由x +π4≠k π+π2得x ≠k π+π4(k∈Z ).答案:BD.解析:当-π2<x <0时,y =-sin x ;当0<x <π2时,y =sin x ;x =0时,y =0.图象为C.答案:C6.下列图形分别是①y =|tan x |;②y =tan x ;③y =tan(-x );④y =tan|x |在x ∈⎝⎛⎭⎪⎫-3π2,3π2内的大致图象,那么由a 到d 对应的函数关系式应是( )A .①②③④B .①③④②C .③②④①D .①②④③解析:y =tan(-x )=-tan x 在⎝ ⎛⎭⎪⎫-π2,π2上是减函数,只有图象d 符合,即d 对应③.答案:D7.满足tan ⎝⎛⎭⎪⎫x +π3≥-3的x 的集合是__________.解析:由k π-π3≤x +π3<π2+k π,k ∈Z ,解得k π-2π3≤x <k π+π6,k ∈Z .答案:{x |k π-2π3≤x <k π+π6,k ∈Z }8.已知函数y =2tan(2x +φ)是奇函数,则φ=__________. 解析:∵函数为奇函数,故φ=k π2(k ∈Z ).答案:k π2(k ∈Z )。
新教材高中数学第一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1.1集合1.1.1集合及其表示方法学案新人教B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数学第一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1.1集合1.1.1集合及其表示方法学案新人教B版必修第一册新教材高中数学第一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1.1集合1.1.1集合及其表示方法学案新人教B 版必修第一册(教师独具内容)课程标准: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理解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2.针对具体问题,能在自然语言和图形语言的基础上,用符号语言刻画集合.3.在具体情境中,了解空集的含义.4.能正确使用区间表示一些数集.教学重点:1.集合概念的正确理解.2.元素的三性(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3.元素与集合关系的判定.4.集合常用的两种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5.区间的概念.教学难点:1.对元素的确定性的理解.2.描述法表示集合.【情境导学】(教师独具内容)一位渔民非常喜欢数学,但他怎么也想不明白集合的意义.于是他请教一位数学家:“先生,您能告诉我,集合是什么吗?”由于集合是不定义的概念,数学家很难向那位渔民讲清楚.直到有一天,数学家来到渔民的船上,看到渔民撒下渔网,然后轻轻一拉,许多鱼虾在网中跳动.数学家非常激动,高兴地对渔民说:“这就是集合!”你能理解这位数学家的话吗?【知识导学】知识点一集合与元素的定义(1)集合:把一些能够确定的、不同的对象汇集在一起,就说由这些对象组成一个集合(有时简称为集).(2)元素:组成集合的每个对象都是这个集合的元素.(3)表示:通常用英文大写字母A ,B ,C ,…表示集合,用英文小写字母a ,b ,c ,…表示集合中的元素.知识点二元素与集合的关系(1)“属于”:如果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记作□01a ∈A ,读作“a 属于A ”.(2)“不属于”:如果a 不是集合A 的元素,就记作□02a ?A ,读作“a 不属于A ”.知识点三空集一般地,我们把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称为□01空集(empty set),记作□02?. 知识点四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确定性; (2)互异性;(3)无序性.知识点五集合的分类(1)有限集;(2)无限集.知识点六几个常用数集的固定字母表示知识点七集合的表示方法03描述法、□04“区间”(以及后面将集合常见的表示方法有:□01自然语言、□02列举法、□要学习的维恩图法和数轴表示法等直观表示方法).(1)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05一一列举出来(相邻元素之间用逗号分隔),并写在大括号内,以此来表示集合的方法称为列举法.(2)描述法:如果属于集合A的任意一个元素x都具有性质p(x),而不属于集合A的元素都不具有这个性质,则性质p(x)称为集合A的一个□06特征性质.此时,集合A可以用它的特征性质p(x)表示为{x|p(x)}.这种表示集合的方法,称为特征性质描述法,简称为描述法.知识点八区间01(-∞,+∞),“∞”读作“无穷大”,“-∞”读作“负实数集R可以用区间表示为□无穷大”,“+∞”读作“正无穷大”.我们可以把满足x≥a,x>a,x≤b,x<b的实数x< bdsfid="137" p=""></b的实数x<> 02[a,+∞),(a,+∞),(-∞,b],(-∞,b).的集合分别表示为□可以看出,区间实质上是一类特殊数集(即由数轴某一段上所有点对应的实数组成的集合)的符号表示;例如,大于1且小于10的所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就不能用区间(1,10)表示.【新知拓展】1.元素和集合关系的判断(1)直接法:如果集合中的元素是直接给出的,只要判断该元素在已知集合中是否出现即可.此时应先明确集合是由哪些元素构成的.(2)推理法:对于某些不便直接表示的集合,只要判断该元素是否满足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特征即可.此时应先明确已知集合的元素具有什么特征,即该集合中元素要满足哪些条件.2.集合的三个特性(1)描述性:“集合”是一个原始的不加定义的概念,它同平面几何中的“点”“线”“面”等概念一样都只是描述性的说明.(2)整体性:集合是一个整体,暗含“所有”“全部”“全体”的含义,因此一些对象一旦组成了集合,这个集合就是这些对象的总体.(3)广泛性:组成集合的对象可以是数、点、图形、多项式、方程,也可以是人或物,甚至一个集合也可以是某集合的一个元素.3.使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时需注意的几点(1)元素之间用“,”隔开;(2)元素不重复,满足元素的互异性;(3)元素无顺序,满足元素的无序性;(4)对于含较多元素的集合,如果构成该集合的元素有明显规律,可用列举法,但是必须把元素间的规律表述清楚后才能用省略号.1.判一判(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某校高一年级16岁以下的学生能构成集合.( )(2)已知A是一个确定的集合,a是任一元素,要么a∈A,要么a?A,二者必居其一且只居其一.( )(3)对于数集A={1,2,x2},若x∈A,则x=0.( )(4)对于区间[2a,a+1],必有a<0.( )(5)集合{y|y=x2,x∈R}与{s|s=t2,t∈R}的元素完全相同.( )答案(1)√(2)√(3)×(4)×(5)√2.做一做(1)下列所给的对象能组成集合的是( )A.“金砖国家”成员国B.接近1的数C.著名的科学家D.漂亮的鲜花(2)用适当的符号(∈,?)填空.0________?,0________{0},0________N,-2________N *,13________Z ,2________Q ,π________R .(3)不等式2x -1≥3的解集可以用区间表示为________.答案 (1)A (2)? ∈ ∈ ? ? ? ∈ (3)[2,+∞)题型一集合概念的理解例1 下列所给的对象能构成集合的是________.①所有的正三角形;②高一数学必修第一册课本上的所有难题;③比较接近1的正数全体;④某校高一年级的全体女生;⑤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到原点的距离等于1的点的集合;⑥参加2019年世乒赛的年轻运动员;⑦a ,b ,a ,c .[解析] ①能构成集合.其中的元素需满足三条边相等.②不能构成集合.因“难题”的标准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故不能构成集合.③不能构成集合.因“比较接近1”的标准不明确,所以元素不确定,故不能构成集合.④能构成集合.其中的元素是“高一年级的全体女生”.⑤能构成集合.其中的元素是“到坐标原点的距离等于1的点”.⑥不能构成集合.因为“年轻”的标准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故不能构成集合.⑦不能构成集合.因为两个a 是重复的,不符合集合元素的互异性. [答案] ①④⑤ 金版点睛判断一组对象能否构成集合的方法(1)关键:看是否给出一个明确的标准,使得对于任何一个对象能按此标准确定它是不是给定集合的元素.(2)切入点:解答此类问题的切入点是集合元素的特性,即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跟踪训练1]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1)大于3的所有自然数组成一个集合; (2)未来世界的高科技产品构成一个集合;(3)1,0.5,32,12组成的集合含有四个元素;(4)出席2019年全国两会的所有参会代表组成一个集合.解(1)中的对象是确定的,互异的,所以可构成一个集合,故正确.(2)中的“高科技”标准是不确定的,所以不能构成集合,故错误. (3)中由于0.5=12,不符合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故错误.(4)中的对象是确定的,所以可以构成一个集合,故正确. 题型二元素与集合关系的判断与应用例2 (1)下列所给关系正确的个数是( ) ①π∈R ;②3?Q ;③0∈N *;④|-4|?N *. A .1B .2C .3D .4(2)集合A 中的元素x 满足66-x ∈N ,x ∈N ,则集合A 中的元素为________.[解析] (1)∵π是实数,3是无理数,∴①②正确;∵N *表示正整数集,而0不是正整数,故③不正确;又|-4|=4是正整数,故④不正确,∴正确的共有2个.(2)∵66-x∈N ,x ∈N ,∴66-x ≥0,x ≥0,即?6-x >0,x ≥0,∴0≤x <6,∴x =0,1,2,3,4,5. 当x 分别为0,3,4,5时,66-x相应的值分别为1,2,3,6,也是自然数,故填0,3,4,5. [答案] (1)B (2)0,3,4,5 金版点睛1.常用数集之间的关系2.确定集合中元素的三个注意点1判断集合中元素的个数时,注意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满足互异性. 2集合中的元素各不相同,也就是说集合中的元素一定要满足互异性. 3 若集合中的元素含有参数,要抓住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采用分类讨论的方法进行研究.[跟踪训练2] (1)用符号“∈”或“?”填空.①0________N *;②1________N ;③1.5________Z ;④22________Q ;⑤4+5________R ;⑥若x 2+1=0,则x ________R . (2)设x ∈R ,集合A 中含有三个元素3,x ,x 2-2x . ①求实数x 应满足的条件;②若-2∈A ,求实数x 的值.答案(1)①? ②∈ ③? ④? ⑤∈ ⑥? (2)见解析解析(1)①∵0不是正整数,∴0?N *. ②∵1是自然数,∴1∈N .③∵1.5是小数,不是整数,∴1.5?Z . ④∵22是无理数,∴22?Q .⑤∵4+5是无理数,无理数是实数,∴4+5∈R . ⑥∵满足x 2+1=0的实数不存在,∴x 为非实数,∴x ?R .(2)①根据集合元素的互异性,可知x ≠3,x ≠x 2-2x ,x 2-2x ≠3,即x ≠0,且x ≠3且x ≠-1.②∵x 2-2x =(x -1)2-1≥-1,且-2∈A ,∴x =-2. 题型三集合中元素的特性例3 已知集合A 有三个元素:a -3,2a -1,a 2+1,集合B 也有三个元素:0,1,x . (1)若-3∈A ,求a 的值;(2)若x 2∈B ,求实数x 的值.[解] (1)由-3∈A 且a 2+1≥1,可知a -3=-3或2a -1=-3,当a -3=-3时,a =0;当2a -1=-3时,a =-1. 经检验,0与-1都符合要求.得a =0或-1.(2)当x =0,1,-1时,都有x 2∈B ,但考虑到集合元素的互异性,x ≠0,x ≠1,故x =-1. 金版点睛利用集合元素互异性求参数问题(1)根据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可以解出参数的所有可能值,再根据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对集合中元素进行检验.(也是本讲易错问题)(2)利用集合中元素的特性解题时,要注意分类讨论思想的应用.[跟踪训练3] 已知集合A 包含三个元素:a -2,2a 2+5a,12,且-3∈A ,求a 的值.解因为A 包含三个元素a -2,2a 2 +5a,12,且-3∈A ,所以a -2=-3或2a 2+5a =-3,解得a =-1或a =-32.当a =-1时,A 中三个元素为:-3,-3,12,不符合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舍去.当a =-32时,A 中三个元素为:-72,-3,12,满足题意.故a =-32.题型四集合的分类例4 下列各组对象能否构成集合?若能,请指出它们是有限集、无限集,还是空集. (1)非负奇数;(2)小于18的既是正奇数又是质数的数;(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所有第三象限的点;(4)在实数范围内方程(x 2-1)(x 2+2x +1)=0的解集;(5)在实数范围内方程组?x 2-x +1=0,x +y =1的解构成的集合.[解] (1)能构成集合,是无限集.(2)小于18的质数是2,3,5,7,11,13,17.只有2是偶数,其余的都是正奇数,所以能构成集合,是有限集.(3)第三象限的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都小于0,能构成集合,是无限集.(4)能构成集合,注意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是-1,1,是有限集. (5)由x 2-x +1=0的判别式Δ=-3<0,方程无实根,由此可知方程组x 2-x +1=0,x +y =1无解,能构成集合,是空集.金版点睛集合的分类方法判断集合是有限集,还是无限集,关键在于弄清集合中元素的构成,从而确定集合中元素的个数.[跟踪训练4] 指出下列各组对象是否能组成集合,若能组成集合,则指出集合是有限集、无限集,还是空集.(1)平方等于1的数;(2)所有的矩形;(3)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第二象限的点;(4)被3除余数是1的正数;(5)平方后等于-3的实数;(6)15的正约数.解 (1)中对象能组成集合,它是一个有限集;(2)中对象能组成集合,它是一个无限集;(3)中对象能组成集合,它是一个无限集;(4)中对象能组成集合,它是一个无限集;(5)中对象能组成集合,它是一个空集;(6)中对象能组成集合,它是一个有限集.题型五用列举法表示集合例5 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1)方程x 2-4x +2=0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2)不大于10的质数集;(3)一次函数y =x 与y =2x -1图像的交点组成的集合.[解] (1)方程x 2-4x +2=0的实数根为2,故其实数根组成的集合为{2}.(2)不大于10的质数有2,3,5,7,故不大于10的质数集为{2,3,5,7}.(3)由?y =x ,y =2x -1,解得?x =1,y =1.故一次函数y =x 与y =2x -1图像的交点组成的集合为{(1,1)}.金版点睛用列举法表示集合应注意的三点(1)应先弄清集合中的元素是什么,是数还是点,还是其他元素. (2)集合中的元素一定要写全,但不能重复.(3)若集合中的元素是点,则应将有序实数对用小括号括起来表示一个元素.[跟踪训练5] 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1)不等式组?2x -6>0,1+2x ≥3x -5的整数解组成的集合;(2)式子|a |a +|b |b(a ≠0,b ≠0)的所有值组成的集合.解 (1)由?2x -6>0,1+2x ≥3x -5得3<="">又x 为整数,故x 的取值为4,5,6,组成的集合为{4,5,6}.(2)∵a ≠0,b ≠0,∴a 与b 可能同号也可能异号,则:①当a >0,b >0时,|a |a +|b |②当a <0,b <0时,|a |a+|b |b=-2;③当a >0,b <0或a <0,b >0时,|a |a +|b |b=0.故所有值组成的集合为{-2,0,2}. 题型六用描述法表示集合例6 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1)坐标平面内,不在第一、三象限的点的集合; (2)所有被3除余1的整数的集合; (3)使y =1x 2+x -6有意义的实数x 的集合.[解] (1)因为不在第一、三象限的点分布在第二、四象限或坐标轴上,所以坐标平面内,不在第一、三象限的点的集合为{(x ,y )|xy ≤0,x ∈R ,y ∈R }.(2)因为被3除余1的整数可表示为3n +1,n ∈Z ,所以所有被3除余1的整数的集合为{x |x =3n +1,n ∈Z }.(3)要使y =1x 2+x -6有意义,则x 2+x -6≠0.由x 2+x -6=0,得x 1=2,x 2=-3. 所以使y =1x 2有意义的实数x 的集合为{x |x ≠2且x ≠-3,x ∈R }.金版点睛用描述法表示集合的注意点(1)用描述法表示集合,首先应弄清集合的属性,是数集、点集还是其他的类型.一般地,数集用一个字母代表其元素,而点集则用一个有序数对来表示.(2)用描述法表示集合时,若描述部分出现元素记号以外的字母,要对新字母说明其含义或取值范围.(3)多层描述时,应当准确使用“且”和“或”,所有描述的内容都要写在集合内.[跟踪训练6] 试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1)方程x 2-x -2=0的解集;(2)大于-1且小于7的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解 (1)方程x 2-x -2=0的解可以用x 表示,它满足的条件是x 2-x -2=0,因此,方程的解集用描述法表示为{x ∈R |x 2-x -2=0}.(2)大于-1且小于7的整数可以用x 表示,它满足的条件是x ∈Z ,且-1<7,<="" bdsfid="371" p=""> 因此,该集合用描述法表示为{x ∈Z |-1<="" 题型七="">例7 集合A ={x |kx 2-8x +16=0},若集合A 只有一个元素,试求实数k 的值,并用列举法表示集合A .[解] ①当k =0时,原方程为16-8x =0,∴x =2,此时A ={2},符合题意.②当k ≠0时,由集合A 中只有一个元素,∴方程kx 2-8x +16=0有两个相等实根.即Δ=64-64k =0,即k =1,从而x 1=x 2=4,∴集合A ={4}.综上所述,实数k 的值为0或1.当k =0时,A ={2};当k =1时,A ={4}.[条件探究] 把本例条件“只有一个元素”改为“有两个元素”,求实数k 取值范围的集合.解由题意可知方程kx 2-8x +16=0有两个不等的实根.∴?k ≠0,Δ=64-64k >0,解得k <1且k ≠0.∴k 的取值范围的集合为{k |k <1且k ≠0}.金版点睛分类讨论思想在集合中的应用(1)①本题在求解过程中,常因忽略讨论k 是否为0而漏解.②由kx 2-8x +16=0是否为一元二次方程而分k =0和k ≠0两种情况,注意做到不重不漏.(2)解答与集合描述法有关的问题时,明确集合中的代表元素及其共同特征是解题的切入点.[跟踪训练7] (1)设集合B =?x ∈N62+x∈N .①试判断元素1,2与集合B 的关系;②用列举法表示集合B .(2)已知集合A ={x |x 2-ax +b =0},若A ={2,3},求a ,b 的值.解(1)①当x =1时,62+1=2∈N .当x =2时,62+2=32?N .所以1∈B,2?B .②∵62+x ∈N ,x ∈N ,∴2+x 只能取2,3,6,∴x 只能取0,1,4.∴B ={0,1,4}.(2)由A ={2,3}知,方程x 2-ax +b =0的两根为2,3,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得2+3=a ,2×3=b ,因此a =5,b =6.题型八集合中的新定义问题例8 已知集合A ={1,2,4},则集合B ={(x ,y )|x ∈A ,y ∈A }中元素的个数为( ) A .3B .6C .8D .9[解析] 根据已知条件,列表如下:由上表可知,B 中的元素有9个,故选D. [答案] D 金版点睛本例借助表格语言,运用列举法求解.表格语言是常用的数学语言,表达问题清晰,明了;列举法是分析问题的重要的数学方法,通过“列举”直接解决问题或发现问题的规律,此方法通常配合图表含树形图使用.[跟踪训练8]定义A*B={z|z=xy,x∈A,y∈B},设A={1,2},B ={0,2},则集合A*B中的所有元素之和为( )A.0 B.2C.3 D.6答案 D解析根据已知条件,列表如下:根据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由上表可知A*B={0,2,4},故集合A*B 中所有元素之和为0+2+4=6,故选D.1.下列所给的对象不能组成集合的是( )A.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B.二元一次方程x+y=1的解C.我班年龄较小的同学D.平面内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答案 C解析C项中“年龄较小的同学”的标准不明确,不符合确定性.故选C.2.已知集合A含有三个元素2,4,6,且当a∈A时,有6-a∈A,则a为( )A.2 B.2或4C.4 D.0答案 B解析集合A中含有三个元素2,4,6,且当a∈A时,有6-a∈A.当a=2∈A时,6-a =4∈A,∴a=2符合题意;当a=4∈A时,6-a =2∈A,∴a=4符合题意;当a=6∈A时,6-a=0?A,综上所述,a=2或4.故选B.3.由实数-a,a,|a|,a2所组成的集合最多含有的元素个数是( ) A.1 B.2C.3 D.4答案 B解析对a进行分类讨论:①当a=0时,四个数都为0,只含有一个元素;②当a≠0时,含有两个元素a,-a,所以集合中最多含有2个元素.故选B.4.用适当符号(∈,?)填空.(1)(1,3)________{(x,y)|y=2x+1};(2)2________{m|m=2(n-1),n∈Z}.答案(1)∈(2)∈解析(1)当x=1时,y=2×1+1=3,故(1,3)∈{(x,y)|y=2x+1}.(2)当n=2∈Z时,m=2×(2-1)=2,故2∈{m|m=2(n-1),n∈Z}.5.设a∈R,关于x的方程(x-1)(x-a)=0的解集为A,试分别用描述法和列举法表示集合A.解A={x|(x-1)(x-a)=0},当a=1时,A={1};当a≠1时,A ={1,a}.。
高中数学 第一章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证明的基本方法 1.2 基本不等式(二)导学案 新人教B版选修4

1.2 基本不等式(二)1.理解定理3、定理4,会用两个定理解决函数的最值或值域问题.2.能运用三个正数的平均值不等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自学导引1.当a 、b 、c ∈R +时,a +b +c3≥3abc 当且仅当a =b =c 时,等号成立,称a +b +c 3为正数a ,b ,c 的算术平均值,3abc 为正数a 、b 、c 的几何平均值.2.如果a 1,a 2,…,a n 为n 个正数,则a 1+a 2+…+a n n≥na 1a 2…a n a 1=a 2=…=a n时,等号成立.基础自测1.设a 、b 、c ∈R ,下列各不等式中成立的是( ) A.a 2+b 2≥2|ab | B.a +b ≥2ab C.a 3+b 3+c 3≥3abcD.a +b +c3≥3abc解析 由a 2+b 2-2|ab |=|a |2-2|ab |+|b |2=(|a |-|b |)2≥0,故选A. 答案 A2.函数y =x 2·(1-5x )⎝ ⎛⎭⎪⎫0≤x ≤15的最大值为( )A.4675 B. 2657 C.4645D.2675解析 由y =x 2·(1-5x )=425·52x ·52x (1-5x ) ≤425⎝⎛⎭⎪⎪⎫52x +52x +1-5x 33=4675.答案 A3.已知实数a ,b ,c 满足a +b +c =0,a 2+b 2+c 2=1,则a 的最大值是________. 解析 利用不等式求解.因为a +b +c =0,所以b +c =-a . 因为a 2+b 2+c 2=1,所以-a 2+1=b 2+c 2=(b +c )2-2bc =a 2-2bc , 所以2a 2-1=2bc ≤b 2+c 2=1-a 2, 所以3a 2≤2,所以a 2≤23,所以-63≤a ≤63,所以a max =63. 答案63知识点1 利用平均值不等式证明不等式 【例1】 已知a 、b 、c ∈R +,且a +b +c =1. 求证:1a +b +1b +c +1c +a ≥92. 证明 a +b +c =1⇒(a +b )+(b +c )+(c +a )=2, [(a +b )+(b +c )+(c +a )]⎝⎛⎭⎪⎫1a +b +1b +c +1c +a≥33(a +b )(b +c )(c +a )·313(a +b )(b +c )(c +a )=9⇒1a +b +1b +c +1c +a ≥92. ●反思感悟:认真观察要证的不等式的结构特点,灵活利用已知条件构造出能利用平均值不等式的式子.1.证明(a +b +c )⎝⎛⎭⎪⎫1a +b +1b +c +1a +c ≥92(a ,b ,c ∈R +).证明 ∵(a +b )+(b +c )+(c +a ) ≥33(a +b )(b +c )(c +a ),1a +b +1b +c +1a +c ≥331a +b ·1b +c ·1a +c , ∴(a +b +c )⎝⎛⎭⎪⎫1a +b +1b +c +1a +c ≥92.当且仅当a =b =c 时,等号成立.知识点2 利用平均值不等式求最值【例2】 若正数a ,b 满足ab =a +b +3,求ab 的取值范围. 解 方法一:∵a 、b ∈R +,且ab =a +b +3≥333ab , ∴a 3b 3≥81ab .又ab >0,∴a 2b 2≥81. ∴ab ≥9(当且仅当a =b 时,取等号). ∴ab 的取值范围是[9,+∞). 方法二:∵ab -3=a +b ≥2ab , ∴ab -2ab -3≥0且ab >0,∴ab ≥3,即ab ≥9(当且仅当a =b 时取等号) ∴ab 的取值范围是[9,+∞).●反思感悟:注意平均值不等式应用的条件是三个正数在求最值时,一定要求出等号成立时未知数的值,如果不存在使等号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则最值不存在.2.求y =sin x cos 2x ,x ∈⎝ ⎛⎭⎪⎫0,π2的最大值.解 ∵x ∈⎝⎛⎭⎪⎫0,π2,∴sin x >0,y >0.y 2=sin 2x cos 4x =2sin 2x cos 2x cos 2x2≤12⎝ ⎛⎭⎪⎫2sin 2x +cos 2x +cos 2x 33=12⎝ ⎛⎭⎪⎫233=854=427.故y ≤427=239,此时,2sin 2x =cos 2x ,tan 2x =12, y 有最大值239. 知识点3 平均值不等式的实际应用【例3】 某产品今后四年的市场需求量依次构成数列{a n },n =1,2,3,4,并预测到年需求量第二年比第一年增长的百分率为P 1,第三年比第二年增长的百分率为P 2,第四年比第三年增长的百分率为P 3,且P 1+P 2+P 3=1.给出如下数据: ①27,②25,③13,④12,⑤23, 则其中可能成为这四年间市场需求量的年平均增长率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④D.②⑤解析 设这四年间市场年需求量的年平均增长率为x (x >0),则a 4=a 1(1+x )3=a 1(1+P 1)(1+P 2)(1+P 3), ∴(1+x )3=(1+P 1)(1+P 2)(1+P 3), ∴(1+x )3=(1+P 1)(1+P 2)(1+P 3)≤⎝ ⎛⎭⎪⎫1+P 1+1+P 2+1+P 333=⎝ ⎛⎭⎪⎫433. ∴1+x ≤43,即x ≤13,对比所给数据,只有①③满足条件,故选B. 答案 B3.设长方体的体积为1 000 cm 3,则它的表面积的最小值为__________ cm 2. 解析 设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a 、b 、c , 则abc =1 000,且a >0,b >0,c >0.∴它的表面积S =2(ab +bc +ca )≥2×33(abc )2=600. 当且仅当a =b =c =10 (cm)时取“=”号. 所以它的表面积S 的最小值为600 cm 2. 答案 600课堂小结利用基本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1)理解题意,设出变量,一般设变量时,把要求最大值或最小值的变量定为函数;(2)建立相应的函数关系式,把实际问题抽象为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3)在定义域内,求出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4)回答实际问题.随堂演练1.设f (x )=ln x ,0<a <b ,若p =f (ab ),q =f ⎝ ⎛⎭⎪⎫a +b 2,r =12(f (a )+f (b )),则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 A.q =r <p B.p =r <q C.q =r >pD.p =r >q解析 利用对数的运算性质和对数函数的单调性判断p ,q ,r 之间的相等与不等关系. 因为b >a >0,故a +b2<ab .又f (x )=ln x (x >0)为增函数,所以f ⎝ ⎛⎭⎪⎫a +b 2>f (ab ),即q >p .又r =12(f (a )+f (b ))=12(ln a +ln b )=ln ab =p .答案 B2.已知x ≥52,则f (x )=x 2-4x +52x -4有( )A.最大值54B.最小值54C.最大值1D.最小值1解析 f (x )=(x -2)2+12(x -2)=12⎣⎢⎡⎦⎥⎤(x -2)+1(x -2),又∵x ≥52,x -2≥12,则f (x )≥12·2(x -2)1(x -2)=1.答案 D3.函数y =x 2·(1-3x )在⎝ ⎛⎭⎪⎫0,13上的最大值是________.解析 由y =x 2·(1-3x ) =49·32x ·32x (1-3x ) ≤49⎝⎛⎭⎪⎪⎫32x +32x +1-3x 33=3243.答案32434.用长为16 cm 的铁丝围成一个矩形,则可围成的矩形的最大面积是________ cm 2. 解析 设矩形长为x cm(0<x <8),则宽为(8-x ) cm , 面积S =x (8-x ).由于x >0,8-x >0,可得S ≤⎝ ⎛⎭⎪⎫x +8-x 22=16,当且仅当x =8-x 即x =4时,S max =16. 所以矩形的最大面积是16 cm 2. 答案 16基础达标1.若x >0,则4x +9x2的最小值是( )A.9B.3336C.13D.不存在解析 ∵x >0,∴4x +9x 2=2x ·2x ·9x2≥332x ·2x ·9x2=3336.答案 B2.设a ,b ,c ∈(0,+∞)且a +b +c =1,令x =⎝⎛⎭⎪⎫1a -1·⎝⎛⎭⎪⎫1b -1⎝⎛⎭⎪⎫1c-1,则x 的取值范围为( )A.⎣⎢⎡⎭⎪⎫0,18B.⎣⎢⎡⎭⎪⎫18,1 C.[1,8)D.[8,+∞)解析 ∵x =⎝ ⎛⎭⎪⎫1a-1⎝ ⎛⎭⎪⎫1b-1⎝ ⎛⎭⎪⎫1c-1=1-a a ·1-b b ·1-cc=(b +c )(c +a )(a +b )abc ≥2bc ·2ca ·2ab abc=8,当且仅当a =b =c 时取等号,∴x ≥8. 答案 D3.已知x ,y 都为正数,且1x +4y=1,则xy 有( )A.最小值16B.最大值16C.最小值116D.最大值116解析 ∵x ,y ∈(0,+∞)且1x +4y=1,∴1=1x +4y ≥24xy=4xy,∴xy ≥4,∴xy ≥16,当且仅当⎩⎪⎨⎪⎧1x =4y ,1x +4y =1,x ,y ∈(0,+∞),即⎩⎪⎨⎪⎧x =2,y =8,时取等号,此时(xy )min =16. 答案 A4.已知a ,b ,∈R *,则⎝ ⎛⎭⎪⎫a b +b c +c a ⎝ ⎛⎭⎪⎫b a +c b +a c ≥________.解析 ⎝ ⎛⎭⎪⎫a b +b c +c a ⎝ ⎛⎭⎪⎫b a +c b +a c =1+1+1+ac b 2+a 2bc +b 2ac +ab c 2+bc a 2+c 2ab ≥3+2ac b 2·b 2ac+2a 2bc ·bc a 2+2abc 2+c 2ab=9. 答案 95.要制作一个容积为4 m 3,高为1 m 的无盖长方体容器.已知该容器的底面造价是每平方米20元,侧面造价是每平方米10元,则该容器的最低总造价是________(单位:元). 解析 利用均值(基本)不等式解决问题.设该长方体容器的长为x m ,则宽为4xm.又设该容器的造价为y 元,则y =20×4+2⎝ ⎛⎭⎪⎫x +4x ×10,即y =80+20⎝⎛⎭⎪⎫x +4x(x >0).因为x +4x≥2x ·4x=4⎝⎛⎭⎪⎫当且仅当x =4x,即x =2时取“=”,所以y min =80+20×4=160(元).答案 1606.已知关于x 的不等式|x +a |<b 的解集为{x |2<x <4}. (1)求实数a ,b 的值; (2)求at +12+bt 的最大值.解 (1)由|x +a |<b ,得-b -a <x <b -a ,则⎩⎪⎨⎪⎧-b -a =2,b -a =4,解得⎩⎪⎨⎪⎧a =-3,b =1. (2)-3t +12+t=34-t +t ≤[(3)2+12][(4-t )2+(t )2] =24-t +t =4, 当且仅当4-t 3=t1,即t =1时等号成立, 故(-3t +12+t )max =4.综合提高7.已知圆柱的轴截面周长为6,体积为V ,则下列关系式总成立的是( ) A.V ≥π B.V ≤π C.V ≥18πD.V ≤18π解析 设圆柱的底面半径为r ,高为h , 则由题意得:4r +2h =6,即2r +h =3,于是有V =πr 2h ≤π·⎝ ⎛⎭⎪⎫r +r +h 33=π⎝ ⎛⎭⎪⎫333=π,当且仅当r =h 时取等号.答案 B8.如果圆柱的轴截面周长l 为定值,那么圆柱的体积最大值是( )A.⎝ ⎛⎭⎪⎫l 63π B.⎝ ⎛⎭⎪⎫l 33π C.⎝ ⎛⎭⎪⎫l 43π D.14⎝ ⎛⎭⎪⎫l 43π 解析 l =4r +2h ,即2r +h =l2,V =πr 2h ≤⎝ ⎛⎭⎪⎫r +r +h 33π=⎝ ⎛⎭⎪⎫l 63π.答案 A9.定义运算“⊗”:x ⊗y =x 2-y 2xy(x ,y ∈R ,xy ≠0),当x >0,y >0时,x ⊗y +(2y )⊗x 的最小值为________.解析 先利用新定义写出解析式,再利用重要不等式求最值.因为x ⊗y =x 2-y 2xy ,所以(2y )⊗x =4y 2-x 22xy .又x >0,y >0,故x ⊗y +(2y )⊗x =x 2-y 2xy +4y 2-x 22xy=x 2+2y 22xy ≥22xy 2xy=2,当且仅当x =2y 时,等号成立. 答案210.某项研究表明:在考虑行车安全的情况下,某路段车流量F (单位时间内经过测量点的车辆数,单位:辆/时)与车流速度v (假设车辆以相同速度v 行驶,单位:米/秒)、平均车长l (单位:米)的值有关,其公式为F =76 000 v v 2+18v +20l.(1)如果不限定车型,l =6.05,则最大车流量为______辆/时;(2)如果限定车型,l =5,则最大车流量比(1)中的最大车流量增加________辆/时. 解析 把所给l 值代入,分子分母同除以v ,构造基本不等式的形式求最值. (1)当l =6.05时,F =76 000v v 2+18v +121=76 000v +121v+18≤76 0002v ·121v+18=76 00022+18=1 900.当且仅当v =11米/秒时等号成立,此时车流量最大为1 900辆/时. (2)当l =5时,F =76 000v v 2+18v +100=76 000v +100v+18≤76 0002v ·100v+18=76 00020+18=2 000.当且仅当v =10米/秒时等号成立,此时车流量最大为2 000辆/时,比(1)中的最大车流量增加100辆/时.答案 (1)1 900 (2)10011.如图所示,将一矩形花坛ABCD 扩建成一个更大的矩形花坛AMPN ,要求B 在AM 上,D 在AN 上且对角线MN 过C 点,已知|AB |=3米,|AD |=2米.(1)要使矩形AMPN 的面积大于32平方米,则AN 的长应在什么范围内? (2)当AN 的长度是多少时,矩形AMPN 的面积最小?并求最小面积;(3)若AN 的长度不少于6米,则当AN 的长度是多少时,矩形AMPN 的面积最小?并求出最小面积.解 设AN 的长为x 米(x >2),矩形AMPN 的面积为y . ∵|DN ||AN |=|DC ||AM |,∴|AM |=3x x -2, ∴S 矩形AMPN =|AN |·|AM |=3x 2x -2(x >2)(1)由S 矩形AMPN >32得3x2x -2>32,∵x >2,∴3x 2-32x +64>0,即(3x -8)(x -8)>0,∴2<x <83或x >8,即AN 的长的取值范围是⎝ ⎛⎭⎪⎫2,83∪(8,+∞). (2)令y =3x 2x -2=3(x -2)2+12(x -2)+12x -2=3(x -2)+12x -2+12≥23(x -2)·12x -2+12=24, 当且仅当3(x -2)=12x -2, 即x =4时,y =3x2x -2取得最小值,即S 矩形AMPN 取得最小值24平方米.(3)令g (x )=3x +12x(x ≥4),设x 1>x 2≥4,则g (x 1)-g (x 2)=3(x 1-x 2)+12(x 2-x 1)x 1x 2=3(x 1-x 2)(x 1x 2-4)x 1x 2,∵x 1>x 2≥4,∴x 1-x 2>0,x 1x 2>16,∴g (x 1)-g (x 2)>0,∴g (x )在[4,+∞)上递增. ∴y =3(x -2)+12x -2+12在[6,+∞)上递增. ∴当x =6时,y 取得最小值,即S 矩形AMPN 取得最小值27平方米.12.甲、乙两地相距s km ,汽车从甲地匀速行驶到乙地,速度不得超过c km/h ,已知汽车每小时的运输成本(以元为单位)由可变部分和固定部分组成:可变部分与速度v (km/h)的平方成正比,比例常数为b ,固定部分为a 元.(1)把全程运输成本y 元表示为速度v (km/h)的函数,并指出函数的定义域; (2)为了使全程运输成本最少,汽车应以多大的速度行驶? 解 (1)因为汽车每小时的运输成本为bv 2+a (元), 全程时间为s v (小时),故y =s v(bv 2+a ),即y =s ⎝ ⎛⎭⎪⎫a v +bv ,v ∈(0,c ].(2)由于a v+bv ≥2ab ,当且仅当v = ab时取等号,故 ①若 ab ≤c ,则当v = ab时,y 取最小值. ②若a b >c ,则先证y =s ⎝ ⎛⎭⎪⎫a v +bv ,v ∈(0,c ]为单调减函数,事实上,当v 1、v 2∈(0,c ],且v 1<v 2,则y 1-y 2=s ⎣⎢⎡⎦⎥⎤⎝ ⎛⎭⎪⎫a v 1+bv 1-⎝ ⎛⎭⎪⎫a v 2+bv 2=s ⎣⎢⎡⎦⎥⎤⎝ ⎛⎭⎪⎫a v 1-a v 2+(bv 1-bv 2)=s (v 1-v 2)⎝ ⎛⎭⎪⎫b -a v 1v 2=sb (v 1-v 2)·v 1v 2-a bv 1v 2,∵v 1、v 2∈(0,c ],v 1<v 2, ∴v 1-v 2<0,v 1v 2>0,v 1<ab ,v 2< a b. 进而v 1v 2<a b,从而y 1-y 2>0.故y =s ⎝⎛⎭⎪⎫av+bv ,v ∈(0,c ]为单调减函数, 由此知当v =c 时,y 取得最小值.综上可知,若ab≤c,则当v=ab时,y取得最小值;若ab>c,则当v=c时,y取得最小值.。
高中数学半角公式教学导学案设计新人教B版必修4学案

高中数学半角公式教学导学案设计新人教B版必修4学案导学案设计:高中数学半角公式教学教学目标:1.理解半角公式的基本概念和定义;2.掌握半角公式的求解方法;3.能够运用半角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半角公式的定义和求解方法;教学难点:运用半角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黑板、彩色粉笔、实物或图片等辅助教具;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等学习用具。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新课(10分钟)教师通过引入一道相关的问题或实际案例,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为正式学习半角公式做好铺垫。
如:画出一个船浮在水面上的图形,问学生如何用半角公式求出船只占整个图形的面积。
Step 2:概念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指向黑板上的定义,解答学生对半角公式的概念、性质的疑问。
同时,通过两个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半角公式的含义。
Step 3:公式推导(15分钟)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船浮在水面上的图形,从而推导出半角公式的一般形式。
同时,结合具体的实例,让学生体会半角公式的求解方法。
Step 4:练习与讨论(20分钟)教师将准备好的练习题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布置,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解题思路,并提出疑问。
教师在小组之间进行巡视,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半角公式的求解过程。
Step 5:归纳总结(15分钟)学生一起来汇总归纳半角公式的定义、性质和求解方法,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在学生的帮助下完善归纳总结。
Step 6:拓展应用(15分钟)教师提供一些与半角公式相关的应用题,引导学生将半角公式运用到实际问题中解决,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Step 7:课堂小结(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并布置相应的作业。
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进行探究和应用,拓宽自己的数学思维。
Step 8: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在第二天上课前检查、讲解。
这样设计的导学案能够通过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通过概念讲解和公式推导,让学生理解半角公式的定义、性质和求解方法;通过练习与讨论、归纳总结和拓展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最后进行课堂小结、布置课后作业,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并巩固所学知识。
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高级中学高中数学人教B版必修4导学案:2.4向量在几何中的应用

学习目标
3.用向量证明平面几何、解析几何问题的步骤.
4.体会向量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培养运算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预习教材117页~122页,找出疑惑之处)
二、新课导学
1.向量在平面几何中的应用
例1。
如右图,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 、E 、E 在对角线BD 上,并且=BE FD 。
求证:AECF 是平行四边形。
例2.求证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
例3.已知正方形ABCD ,P 为对角线AC 上任一点,,E AB PE 与点⊥,F BC PF 与点⊥ 连DP,EF,求证:DP ⊥EF.
1.
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
2. 向量平行、垂直的判断方法。
D A B C F E
2。
向量在解析几何中的应用
例4 求通过A(-1,-2),且平行于向量32a =(,)的直线方程。
变式:求通过A(2,1),且与直线:4390l x y -+=平行的直线方程。
例5:已知直线:0l Ax By C ++=,(,)n A B =。
求证向量n l ⊥。
3.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自学)
三、课堂检测:
1、求经过点P 且平行于向量a 的直线方程 (1)P (3,-5)
12a =(,) (2) P(—2,0)
03a =(,) 2、求过点P (1,—1)且与向量43a =(,-)垂直的直线方程
3、由下列条件写出直线的一般式方程:
(1)过点A (2, —3),平行于向量34a =(-,);
(2)过点P(3,2),垂直与向量32a =(,-)。
四、教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B-版【高中】数学必修4第一章导学案 2020-12-12【关键字】方法、问题、难点、良好、合作、提升、发现、掌握、了解、研究、规律、位置、思想、成果、重点、能力、方式、关系、推广、满足、引导、强化、完善、巩固、加强、中心第 一 章 第 1 节 第 1 课时 【学习目标】1.了解角的概念及推广。
2.掌握终边相同的角及象限角的概念。
【学习重点】角的概念的推广。
【学习难点】1.角的旋转合成。
2.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
【学习方法】阅读,讨论,练习 【学习过程】一、预习成果展示(学生以思维导图形式展示预习成果) 二、小组探究解疑(小组合作学习新知,讨论解疑) 1.角的概念的推广: 2.角的加减法运算: 3.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 4.象限角(轴上角):三、反馈矫正点拨(将难点问题集中呈现,教师点拨)1.(1)分别写出终边在x 正半轴和负半轴,y 正半轴和负半轴,x 轴和y 轴上的角的集合。
(2)分别写出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和第四象限的角的集合。
2.在直角坐标系中,判断下列语句的真假: (1)第一象限的角一定是锐角。
(2)终边相同的角一定相等。
(3)相等的角终边一定相同。
(4)小于90°的角一定是锐角。
(5)象限角为钝角的终边一定在第二象限。
(6)终边在直线y=3x 上的象限角表示为0060360k +⋅,k ∈Z 。
3.在0°~360°范围内,找出与下列各角终边相同的角,并判断它们是第几象限角: (1)-150° (2)650° (3)-950°15′4.射线OA 绕端点O 逆时针旋转270°到达OB 位置,由OB 位置顺时针旋转一周到达OC 位置,求∠AOC 的大小?四、强化巩固练习(通过精选习题训练巩固新知) 1.若α分别是第一,二,三,四象限的角,那么2α分别是第几象限角?α2的终边又分别在哪呢?(你能总结出一点规律吗)2.小明发现自己的手表走慢了10分钟,他想把时间调准那么时针和分针各旋转了多大的角度呢?3.(1)若︒<<<︒-9090βα ,则βα-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 (2)若︒<<<︒-6030βα ,则βα-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 五、反思总结提升(绘制完善思维导图总结本课内容) 【课后作业】《阳光课堂》对应练习(一)课题:弧度制和弧度制与角度制的换算第 一 章 第 1 节 第 2 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弧度的意义。
2.掌握弧度与角度的换算方法。
3.加强自身的计算能力。
【学习重点】弧度与角度的换算。
【学习难点】记住一些特殊角度的弧度。
【学习方法】记忆,练习,讨论 【学习过程】一、预习成果展示(学生以思维导图形式展示预习成果) 二、小组探究解疑(小组合作学习新知,讨论解疑) 1. 1弧度的角(弧度制): 2.特殊角度与弧度的换算:3.推导弧长与扇形面积公式(弧度制表示):三、反馈矫正点拨(将难点问题集中呈现,教师点拨)1.已知扇形的周长为6 cm,面积是2cm ,则扇形的圆心角的弧度数是( ) A .1 B.4 C.1或4 D.2或4 四、强化巩固练习(通过精选习题训练巩固新知) 1.将下列角度化为弧度(1)-240° (2)1080° (3)22°30′ (4)-180° 2.将下列弧度化为角度(1)12π (2)23π- (3)35π (4)2 (5)-3 3.把下列各角化为0到π2的角加上πk 2(Z k ∈)的形式(1)-64° (2)718π- (3)400° (3)-24.在半径为5cm 的扇形中,圆心角为2rad ,求扇形的面积。
5.已知集合M={x |x=2πk +4π ,Z k ∈},P={x |x=4πk +2π ,Z k ∈},则( ) A. M=P B. M ⊆P C. M ⊇P D. M ⋂P=Φ6.集合A={x |24ππππ+<<+k x k , Z k ∈},集合B={x |6+x-2x ≥0},则A ⋂B=?五、反思总结提升(绘制完善思维导图总结本课内容)【课后作业】《阳光课堂》对应练习(二) 课题:三角函数的定义第 一 章 第 2 节 第 1 课时 【学习目标】1.理解并掌握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
2.了解余切,正割,余割的定义。
3.掌握三角函数在各象限的符号。
【学习重点】1.三角函数的定义。
2.三角函数在各象限的符号。
【学习难点】由定义判断三角函数在各象限的符号。
【学习方法】阅读,记忆,讨论 【学习过程】一、预习成果展示(学生以思维导图形式展示预习成果) 二、小组探究解疑(小组合作学习新知,讨论解疑) 1. 三角函数的定义:2.一些特殊角的各个三角函数值:3.三角函数在各象限的符号:三、反馈矫正点拨(将难点问题集中呈现,教师点拨) 1.已知角α终边经过点P (21-,23),则cos α=____,sin α=____,tan α=____,cot α=____,sec α=____,csc α=____2.求23π的各三角函数值。
3.已知角α的终边在直线y=2x 上,求sin α,cos α,tan α的值。
4.确定下列各三角函数的符号 (1)sin156° (2)cos 516π(3)cos (-80°) (4)tan (817π-) (5)sin (3π-) (6)tan556°12′ 四、强化巩固练习(通过精选习题训练巩固新知) 1.填空:(1)若sin α>0,且cos α<0,则α是第____象限角;(2)若tan α>0,且cos α<0,则α是第____象限角; (3)若sin α<0,且tan α<0,则α是第____象限角; (4)若cos α>0,且sin α<0,则α是第____象限角。
2.设A 是三角形的一个内角,那么在sinA ,cosA ,tanA 中,哪些可能是负值? 五、反思总结提升(绘制完善思维导图总结本课内容) 【课后作业】《阳光课堂》对应练习(三)课题:三角函数的定义第 一 章 第 1 节 第 2 课时 【学习目标】1.理解并掌握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
2.了解余切,正割,余割的定义。
3.掌握三角函数在各象限的符号。
【学习重点】1.三角函数的定义。
2.三角函数在各象限的符号。
【学习难点】由定义判断三角函数在各象限的符号。
【学习方法】练习 【学习过程】一、预习成果展示(学生以思维导图形式展示预习成果) 二、强化巩固练习(通过精选习题训练巩固新知)1.设角α终边上一点P (-4a ,3a )(a ≠0)则2sin α+cos α=( )。
A. 52B. 52±C. 52- D. 与α有关但不确定。
2.若角α终边经过点P (2sin30°,-2cos30°)则sin α=( )。
A.21 B. 21- C. 23- D. 33-3.使得代数式αααtan cos sin -有意义的α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4.sin 2θ=53 ,542cos -=θ ,则θ角的终边在第____象限。
5. 已知α是第三象限角,且2sinα=2sinα-,则2α是第____象限角。
6.已知函数f (x )=xxx x x x x x cot cot tan tan cos cos sin sin +++则函数f (x )的值域是 。
7. 若sin α·cos α>0 则角α的终边在第 象限。
8.已知∆ABC 中sin cos 0A B ⋅<则∆ABC 为( )。
A. 钝角三角形B. 锐角三角形C. 直角三角形D.任意三角形 9. 已知α是第三象限角,则下列各式中不成立的是( )。
A. sin α+cos α<0B. tan α-sin α<0C. cos α-cot α<0D.cot α⨯csc α<010.已知α是第二象限角,则点P (sin (cos α),cos (sin α))在第____象限。
三、反馈矫正点拨(将难点问题集中呈现,教师点拨) 1.若)21(α2sin < 1 则α的取值范围是____。
2.已知点()39,2P a a -+在角α的终边上,且cos α0≤,sin α>0则α的取值范围是? 四、、反思总结提升(绘制完善思维导图总结本课内容) 【课后作业】三角函数的定义练习题1~5 课题:单位圆与三角函数线第 一 章 第 2 节 第 3 课时 【学习目标】1.能正确用三角函数线表示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
2.培养数形结合的良好思维习惯。
【学习重点】利用单位圆有关的三角函数线表示三角函数值。
【学习难点】利用单位圆有关的三角函数线表示三角函数值。
【学习方法】阅读,记忆,讨论,练习 【学习过程】一、预习成果展示(学生以思维导图形式展示预习成果) 二、小组探究解疑(小组合作学习新知,讨论解疑)1.单位圆:2.正弦线:3.余弦线:4.正切线:5.分别作出下列各角的正弦线,余弦线,正切线: (1)3π(2)32π- (3)65π (4)613π-6.已知点P (sin α-cos α,tan α)在第一象限,则在[0,2π)内的角α的取值范围是( )。
A. )45,()43,2(ππππ⋃)45,()2,4(ππππ⋃)23,45()43,2(ππππ⋃),43()2,4(ππππ⋃ 三、反馈矫正点拨(将难点问题集中呈现,教师点拨) 1.(1)设24παπ<<,角α的正弦线,余弦线,正切线的数量分别是a ,b 和c ,试比较a ,b ,c 的大小; (2)若432παπ<<,那么a,b,c 的大小关系又如何? 2.证明:若20πα<< ,则sin α+cos α>1 3.证明:若20πα<<,则sin α<α<tan α4.由三角函数线你能否判断sin α-cos α的正负分界线吗?能否判断sin α+cos α的正负分界线吗?四、强化巩固练习(通过精选习题训练巩固新知) 1.确定1cos 1sin -的符号2.(1)在[0,2π)内满足sin α≥21的角α的取值范围是 。
(2)满足sin α≥21的角α的取值范围是 。
(3)满足sin )(32πα+≥21的角α的取值范围是 。
(4)求()2lg 34sin y x =-的定义域五、反思总结提升(绘制完善思维导图总结本课内容) 【课后作业】《阳光课堂》对应练习(四)课题:第 一 章 第 2 节 第 4 课时 【学习目标】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一)【学习重点】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的理解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