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复习大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理学复习大纲
健康:健康是指不仅没有病痛,还有健全的身心状态及社会适应能力,是身体、心理和社会康宁的完美状态。

疾病:机体在一定病因和条件的作用下,超过自身调节的限制而发生的一系列异常生命活动,包括生理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改变,临床上表现出相应的症状体征。

脑死亡的判断标准:自主呼吸停止(主要)、瞳孔散大、不可逆脑昏迷、脑干神经反射消失、脑电波消失、脑血液循环停止
萎缩:发育正常的器官和组织的体积因实质细胞体积变小或数量减少而缩小
肥大:实质细胞的细胞器增多所致的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均匀性增大
增生:器官或组织实质细胞数目增多导致的组织器官体积增大
坏死:活体内局部细胞、组织的死亡。

胞核改变: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胞质改变:溶解
变性:细胞或细胞间质的一系列形态学改变并伴有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功能下降),表现为细胞内或细胞间质中出现非生理性物质或生理性物质过度堆集
适应:组织和细胞在内外环境中,各种有害因子持续作用下,通过调整其自身的代谢、功能得以存活的过程
脂肪变:实质细胞脂肪异常蓄积,见于肝心肾。

镜下:胞质可见大小不等空泡,苏丹三染橘红色;肉眼:黄色,质软,切面油腻感玻璃样变:细胞内、血管壁和结缔组织内出现红染均质的物质,呈毛玻璃样半透明(常见)血管壁玻璃样变、结缔组织玻璃样变
坏疽:大块组织凝固性坏死并伴有腐败菌感染
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只发生于同源细胞间)
机化:坏死物不能完全溶解吸收或分离排出,则由新生的肉芽组织吸收取代坏死物过程称为机化。

最终形成瘢痕组织。

再生:组织损伤后,由损伤周围的同种细胞来修复称为再生
凋亡:是活体内单个细胞或小团细胞的死亡,死亡细胞的质膜(细胞膜和细胞器膜)不破裂,不引发死亡细胞的自溶,也不引起急性炎症反应。

凋亡的发生与基因调节有关,也有人称之为程序性细胞死亡
凋亡小体:光镜下,凋亡小体多呈圆形或卵圆形,大小不等,胞浆浓缩,强嗜酸性,可有可无固缩深染的核碎片,故又称之为嗜酸性小体
思考:1.什么是肉芽组织?有什么功能?
答:肉芽组织:大量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的新生组织,并伴有炎细胞浸润,呈鲜红色颗粒状,质地柔软
肉芽组织的作用:抗感染保护创面、填补创口和组织缺损、机化或包裹坏死组织或异物
2.坏死有那些类型?各有什么特点?结局是什么?
答:凝固性坏死:坏死组织因为失水变干、蛋白质凝固,而变为灰白色或黄白色比较干燥结实的凝固体.
干酪样坏死:由于组织分解较彻底,加上含有较多的脂质(主要来自结核杆菌及中性粒细胞),因而坏死组织略带黄*色,质软,状似干酪,属于特殊的凝固性坏死.
液化性坏死:是坏死组织因酶性分解而变为液态。

纤维素性样坏死:曾称为纤维素样变性。

坏疽:大块组织凝固性坏死并伴有腐败菌感染坏疽又可以分类:
干性坏疽:局部干燥而皱缩成黑褐色,病变区与正常组织分界清楚
湿性坏疽:坏死区呈黑色、灰绿色,有恶臭,病变组织肿胀,扩散快
气性坏疽:细菌分解坏死组织产生大量气体,使之成蜂窝状
坏死的结局:溶解吸收、分离排出大范围的坏死组织脱落称为:溃疡
心衰细胞:有些巨噬细胞吞噬了红细胞并将其分解,胞漿内形成含铁血黄素.
槟榔肝:慢性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区因严重淤血呈暗红色,两个或多个肝小叶中央淤血区可相连,而肝小叶周边部肝细胞则因脂肪变性呈黄色,致使肝脏切面肉眼呈红(淤血区)黄(脂肪变区)相间,形似槟榔切面的条纹,故称槟榔肝。

血栓形成: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由于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成固体质块的过程,该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淤血: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引起局部组织器官的血管内含血量增多慢性肺淤血,见于左心衰;慢性肝淤血,见于右心衰
栓塞: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液运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动脉栓塞常见于脑、脾、肾、下肢
梗死: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管阻塞、血流停止导致缺氧而发生的坏死
思考:1.血栓形成的条件有那些?血栓基本分为哪几种?各有什么特点?结局?梗死的一般情况?
答:条件:心血管内膜损伤血流状态的改变血液凝固性增高
分类:白色血栓:位于血流较快的心瓣膜、心腔、动脉内(急性风湿性心内膜炎)灰白色粟粒状小结节,排列整齐,表面
粗糙,常位于延续性血栓的起始部,不易脱落。

混合血栓:大量纤维蛋白网住红细胞,形成红白相间的波纹构成静脉血栓的体部与血管壁粘连
红色血栓:混合血栓增大,血管腔几乎堵塞,形成暗红色血栓,构成血栓尾部
透明血栓:主要在微循环毛细血管内,主要由均匀红染的纤维蛋白构成,多见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脂肪栓塞:循环血流中出现脂滴阻塞小血管
气体栓塞:大量空气进入血液循环或原溶解于血液的气体迅速游离,以气泡形式阻塞心血管的过程空气栓塞的原因:大量空气进入迅速进入静脉,随血流进入右心,由于心脏搏动,使空气与血液搅拌成泡沫,并阻塞于肺动脉口,使血液循环趋于停止,导致循环衰竭
血栓的结局:软化、溶解、吸收;机化、再通;血栓钙化
贫血性梗死:脾、肾、心,该器官动脉血流中断,使该供血区动脉痉挛,该区原有血液挤到周围组织中,同时限制毛细血管床内血液进入缺血坏死区,使梗死灶呈灰白色出血性梗死:发生条件:严重淤血,组织疏松
简述栓塞的类型及其产生的后果。

答:⑴栓塞的类型:①血栓栓塞;②气体栓塞;③脂肪栓塞;④羊水栓塞;⑤其他如寄生虫及其虫卵栓塞,肿瘤细胞栓塞等。

⑵后果:①肺动脉栓塞,可致肺出血性梗死,甚至致急性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而死亡;②脑动脉栓塞,可致脑梗死,呼吸中枢和心血
管中枢的梗死可引起患者死亡;③肾动脉栓塞,可引起肾脏梗死;④脾动脉栓塞,可引起脾脏梗死;⑤肠系膜动脉栓塞,可致肠梗死,湿性坏疽形成;⑥肝动脉栓塞,可引起肝梗死等
炎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所发生的以血管反应为中心的防御性反应,是一种重要的基本病理过程,与损伤和修复过程密切相关炎症介质:介导炎症反应的生物活性物质.
趋化作用:是指白细胞沿浓度梯度向着化学刺激物做定向移动,移动速度为每分钟5-20μm。

这些具有吸引白细胞定向移动的化学刺激物称为化学趋化因子。


变质:致炎因子引起的损伤即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坏死
渗出: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和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间质、体腔、黏膜面和体表
修复:表现为炎症组织的实质细胞和间质细胞数量增多
绒毛心:当渗出以纤维素为主时,覆盖于心外膜表面的纤维素可因心脏的搏动牵拉而呈绒毛状,故称绒毛心
蜂窝组织:疏松组织中弥散性化脓炎症引起(常见溶血性链球菌引起)
思考:1.炎症介质有哪几种?分别有什么功能?
功能炎症介质种类
血管扩张组织胺、缓激肽、PGE2、PGD2、PGF2、PGI2、NO
血管通透性升高组织胺、缓激肽、C3a、C5a、LTC4、LTD4、LTE4 PAF、活性氧代谢产物、P物质、血小板激活因子
趋化作用C5a、LTB4、细菌产物、嗜中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细胞因子(例如IL-8)
发热细胞因子(IL-1、IL-6、和TNF等)、PG
疼痛PGE2、缓激肽
组织损伤氧自由基、溶酶体酶、NO
2.炎症的局部基本病理变化是什么?分别说说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的基本特点?
答:炎症局部的基本病理变化:变质、渗出、增生炎症局部的临床表现:红、肿、热、痛、功能障碍
急性炎症:起病急,症状明显,病程短,表现:炎症局部血管明显扩张充血、组织水肿、大量炎细胞渗出(中性粒细胞);代表病:肾小球肾炎、伤寒病
慢性炎症:起病缓,症状不明显(明显时已属晚期),病程长,表现:增生性病理变化,炎症局部浸润(淋巴、浆、巨噬细胞);代表病:慢性肝炎、胆囊炎、炎性息肉、炎性
3.血管通透性增高的原因有哪些?其中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各能起什么作用?
答:血管通透性升高的原因:1内皮细胞收缩、内皮细胞损伤、新生毛细血管结构不完善、内皮细胞穿膜通透开放 2中性粒细胞浸润:葡萄球菌、链球菌感染3淋巴细胞渗出:病毒感染4嗜酸性粒细胞:寄生虫感染、过敏性反应
白细胞作用:吞噬炎症灶中的病原体、清除坏死组织碎片、参与免疫反应
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胞浆中含丰富的中性颗粒,是机体防御大多数细菌感染的主力军,游出血管后只有三天寿命,死后崩解释放溶酶体酶
巨噬细胞:核肾形或椭圆,溶酶体富含酶类,可吞噬大分子异物,寿命长达几个月
4.漏出液和渗出液有什么区别?
答: 漏出液是非炎症所致淡黄色透明比重低于1.018 不自凝固粘性蛋白阴性蛋白含量<30g/L 淋巴细胞为主
渗出液是炎症.肿瘤.刺激不定.血色.脓液浑浊能自凝粘蛋白定性阳性蛋白含量>30g/L 中性粒细胞为主
肿瘤:机体细胞的异常增生所形成的新生物.
异型性:肿瘤组织无论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都与发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称为异形性,肿瘤异型性的大小反映了肿瘤组织的成熟程度。

原位癌:局限于上皮层内的癌,癌组织没有突破基底膜向下浸润.
肿瘤的转移: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浸入淋巴道.血管或者体腔.前沿到其他的部位.继续生长.形成同样的肿瘤的过程.
恶质病:一种机体严重消瘦.无力.贫血和全身衰竭的状态.
非典型性增生:指增生上皮细胞出现一定程度的异型性,但还不足以诊断为癌。

镜下表现为增生的细胞细胞排列较乱极
向消失。

细胞大小不一,形态多样,核大而浓染,核浆比例增大,核分裂可增多但多属正常核分裂像。

癌前病变:具有癌变潜能的可能性的某些良性病变.
思考:1.肿瘤的命名一般法则?肿瘤的生长方式有那些?
答:良性肿瘤的命名:一般在其组织后边直接加.瘤.
恶性肿瘤的命名:上皮组织分化形成的恶性肿瘤称为.癌.
间叶组织分化形成的恶性肿瘤称为.肉瘤.
一个肿瘤中有癌的成分,同时又有肉瘤的成分,称为肉瘤癌癌症一般是泛指的恶性肿瘤
肿瘤的生长方式:膨胀型.外生型.浸润型.
2.良恶性肿瘤有什么区别?
良性肿瘤恶性肿瘤
分化程度分化好,异型性小分化不好,异型性大
核分裂现象无或少不见病理性核分裂多,可见病理性核分裂
生长速度缓慢较快
生长方式膨胀外生浸润外生
继发改变少见常见,如:出血坏死溃疡
转移不转移常有转移
复发不复发或者很少见复发易复发
对机体的影响较小,主要为局部压迫或者阻塞较大,破坏原发部位和转移部位的组织,坏死出血合并感染恶质病
性;Ⅱ级为分化中等,属中度恶性;Ⅲ级为分化低的,属高度恶性。

肿瘤的分期:主要原则是根据原发肿瘤的大小、浸润的深度、范围以及是否累及邻近器官,有无局部和远处淋巴结的转移,有无血源性或其他远处转移等来确定肿瘤发展的程期或早晚。

国际上广泛采用TNM分期系统 T原发灶N局部淋巴累及情况 M远处转移
缺氧:供氧减少或利用氧障碍引起细胞发生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
思考:1.常见的缺氧类型有那些?有那些常见的血氧指标?
答:类型:乏氧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组织性缺氧
.常用的血氧指标
血氧分压:溶解在血液中的氧产生的张力,取决于吸入气体的氧分压和外呼吸功能
血氧容量:100ml血液中的血红蛋白被氧充分饱和的最大带氧量,取决于血红蛋白的质与量
血氧含量:100ml血液实际带氧量,取决于前两者
血氧饱和度:血红蛋白与氧结合的百分数,取决于血氧分压
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源的作用下,因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体温正常值0.5℃)
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病例过程。

发热激活物:能刺激机体产生和释放内生性致热原,从而引起发热的物质称为发热激活物。

发热激活物是引起发热的原因。

过热不是调节性体温升高,而是一种被动性体温升高。

例如①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如脑损伤波及POAH),使体温调节发生障碍;②某些内分泌系统的疾病,使产热增多(如甲亢,甲状腺激素加强基础代谢使产热增多);③某些疾病或病理过程,使散热减少(如严重脱水致脱水热;环境高温致日射病即中暑或热射病)。

因此过热和发热是不同的概念。

思考:1.发热和过热有什么区别?(答案可见上述名词解释)
休克:机体在各种强烈致病因子作用下,发生的一种以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组织脏器血液灌流量严重不足,以致个重要生命器官和细胞功能代谢障碍及结构损害的全身性危重病理过程
思考:1.休克的病因和分类?分期如何?
答:休克的原始病因:失血、失液,烧伤,创伤,感染,过敏,心力衰竭,强烈神经刺激
分类:低血容量性血管源性心源性
分期:休克代偿期(微循环缺血期)
微循环变化:血液灌流减少,组织缺血缺氧。

特点:少灌少流,灌少于流,组织缺血性缺氧
临床表现:脸色苍白、四肢湿冷、脉搏加快、脉压减小、尿量减少、烦躁不安
代偿意义:有助于动脉血压的维持:回心血量增加>心排出量增加>外周阻力增高有助于心脑血液供应(血液重新分布)
休克失代偿期(微循环淤血期)
微循环变化:血流速度显著减慢,红细胞和血小板凝集,白细胞贴壁,血液泥化。

特点:灌而少流,灌大于流,组织淤血性缺氧
临床表现:血压、脉压进行性下降;脑血流减少,昏迷;肾血流减少,少尿;微循环淤血,发绀
失代偿后果:回心血量急剧减少;自身输液停止;心脑血液灌流减少
休克不可逆期(微循环衰竭期)
微循环变化:麻痹性扩张,毛细血管大量开放。

特点:微血栓形成,血流停止,不灌不流
临床表现:循环衰竭;并发DIC;重要器官功能衰竭
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继发于某些原发疾病或者病理过程的,以广泛的微血栓形成并相聚出现凝血功能障碍为病理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思考:1.DIC的分期?怎么分型?
答:DIC可以分为高凝期消耗性低凝期继发纤维溶亢进期
分型:按照快慢---急型慢型亚急型按照代偿类型---失代偿型代偿型过度代偿型
风湿病: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主要侵犯全身结缔组织的变态反应性炎性疾病。

风湿小体:由纤维素样坏死、成团的风湿细胞及伴随的淋巴细胞、浆细胞等共同构成特征性的肉芽肿,由数个细胞组成大到近1 cm,呈球形、椭圆形或梭形。

心肌梗死:是指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心肌严重而持续性缺血所致的心肌缺血性坏死。

分为心内膜下心肌梗死和透壁性心肌梗死
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特点的临床综合症,动脉压持续升高可导致心、脑、肾和血管的改变,并伴全身代谢性改变。

成人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被定为高血压。

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动脉粥样硬化:是以内膜粥瘤、粥样化或纤维斑块形成为病变特征的动脉疾病,主要累及大、中动脉,使动脉管腔狭窄和中膜弹性减弱。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指因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机能障碍和器质性病变,故又称缺血性心肌病。

冠心病临床可表现为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或心源性猝死
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和心肌耗氧量剧增致使心肌急剧的、暂时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症。

典型的临床表现为阵发性胸骨后部位的压榨性疼痛感,可放射至心前区或左上肢。

分为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变异型心绞痛。


思考:1.风湿病的分期是?常累及什么器官?
答: 风湿病可分为(变样渗出期)、(增生期)、(瘢痕期)三期
风湿性心内膜炎最常受累的是(二尖瓣),镜下观赘生物是(白色血栓)
2.动脉粥样硬化常损伤那些血管?基本病变分期是什么?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 主要累及大、中动脉,使动脉管腔狭窄和中膜弹性减弱。

分期: 1.脂纹–动脉粥样硬化肉眼可见的最早病变
2.纤维斑块-脂纹发展而来 .为内膜表面散在隆起的淡黄色或者瓷白色斑块
3.粥样斑块-动脉粥样硬化的典型病变
4.继发性病变-
基本特征:在动脉内膜形成粥样斑块,使动脉壁变硬,管道狭窄,并引起一系列的继发病变.
3.原发性高血压的分类?其中良性高血压的分期怎样?
答:原发性高血压分为良性高血压和恶性高血压
良性高血压分期:功能紊乱期动脉病变期内脏病变期
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是由原发性高血压引起的.
二尖瓣狭窄时(左心室)、(左心房)、(有心室)心腔扩大形成(梨形心)二尖瓣关闭不全时(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内扩大形成(球形心)
大叶性肺炎:主要是由肺炎链球菌引起,病变累及一个肺段以上肺组织,以肺泡内弥漫性纤维素渗出为主的急性炎症。


小叶性肺炎:是以肺小叶为单位的灶状急性化脓性炎症。

由于病灶多以细支气管为中心,故又称支气管肺炎。


肺气肿:是指呼吸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肺泡因肺组织弹性减弱而过度充气,呈永久性扩张,并伴有肺泡间隔破坏,致使肺容积增大的病理状态。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由慢性肺疾病、肺血管疾病及胸廓运动障碍性疾病引起以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增高、右心室肥厚扩张为特征的心脏病。


思考:简述一下大小叶肺炎?
答:大叶性肺炎可分为典型的4期(充血水肿期)、(红色肝样变期)、(灰色肝样变性)、(溶解消散期)大叶性肺炎的并发症有(肺肉质变)、(肺脓肿及脓胸)、(中毒性休克)
大叶性肺炎是一种(纤维素样渗出)性炎,其发生肥肉质变的原因是(中性粒细胞)渗出过少
小叶性肺炎是一种(化脓性)炎
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粘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慢性胃炎:胃粘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病因: ①幽门螺旋杆菌感染②长期慢性刺激③自身免疫④含胆汁的十二指肠液反流。

慢性胃炎可以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
胃溃疡好发部位(胃小弯侧近幽门处)十二指肠好发部位(十二脂肠球部前壁和后壁)
胃溃疡从底部以内侧到外分四层(渗出层)、(坏死层)、(肉芽组织层)、(瘢痕组织层)并发症有(出血)、(穿孔)、(幽门梗塞)、(癌变)其中(出血)最常见
消化性溃疡:以胃、十二指肠粘膜形成慢性溃疡为特征的常见病。

病因和发病机制: 1。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2。

胃液消化作用:高胃酸分泌、十二指肠梗阻
3.粘膜抗消化↓:非类固醇类抗炎药、吸烟 4。

神经内分泌失调 5。

慢性胃炎、遗传易感性
病毒性肝炎:是由一组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细胞变性.坏死为主要病变的传染病.可以分为6种,其中只有乙肝是DNA病毒.
肝细胞常见的是细胞质疏松化和气球样变.
肝硬化:各种慢性肝病的晚期的不可逆转的改变.变性坏死浸润的细胞再生反复交替最终变形变硬````肝硬化的病变特征是(形成假小叶)、其临床表现为(门脉高压症)和(肝功能不全)
门静脉高压:由不同因素引起的门静脉血流受阻而导致门静脉压力增高,以脾脏肿大、腹水呕血、便血、侧支循环开放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综合征。

发生机理:主要为肝脏或相关的血管病变引起肝内、外血管阻塞以致门静脉血流不畅而发生瘀滞。

病因有肝硬变、门静脉炎、门静脉血栓形成、癌肿的侵润与压迫、先天性门静脉狭窄或闭锁等。

假小叶:肝硬化病变镜下,正常肝小叶结构被破坏,由广泛增生的纤维组织将肝细胞再生结节分割包绕成大小不等圆形或椭圆形的肝细胞团,称为假小叶。

假小叶内肝细胞索排列紊乱,肝细胞较大,染色较深,常发现双核肝细胞。

小叶中央静脉缺如、偏位或有两个以上胰腺炎:是胰腺因胰蛋白酶的自身消化作用而引起的疾病
急性肾炎综合症:起病急,常表现为明显的血尿,轻至中度蛋白尿,常有水肿和高血压.严重者出现氮质血症.急进性肾炎综合症:起病急,进展快,出现水肿,血尿和蛋白尿等改变后,迅速发展为少尿或无尿,伴氮质血症,并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
慢性肾炎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多尿,夜尿,低比重尿,高血压,贫血,氮质血症和尿毒症,见于各型肾炎的终末阶段
肾盂肾炎:是一种由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的,以肾小管、肾盂、肾间质为主的化脓性炎症性疾病。

性质:化脓性炎症年龄:任何年龄分类:急性肾盂肾炎;慢性肾盂肾炎
临床表现:1.急性感染的全身症状:发热、寒战、乏力 2.膀胱-尿道刺激症状:尿频、尿急、尿痛、腰
酸、腰痛3.尿常规异常:菌尿、脓尿、蛋白、管型尿
感染途径:1.血行(下行性)感染:双肾受累 2.上行性感染(最常见):单侧受累(多见)
新月体:新月体主要由增生的壁层上皮细胞和渗出的单核细胞构成,还可有嗜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以上成分在球囊
壁层呈新月状可环状分布
尿毒症:是指急性或慢性肾功能不全发展到严重阶段时,由于代谢物蓄积和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以致内分泌
功能失调而引起机体出现的一系列自体中毒症状称之为尿毒症
思考:说说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变特点.
答:RPGN分类型:1.抗肾小球基膜型肾炎 2.免疫复合物性肾炎 3.免疫反应缺乏性
肾小球球囊壁层上皮细胞增生,肾脏体积增大,颜色苍白,肾小球球囊内广泛的新月体形成.
Aschoff小体:是由成群的风湿细胞聚集于纤维素样坏死灶内,并有少量渗出的淋巴细胞共同构成。

Aschoff小体的形成是在纤维素样坏死的基础上,附近的组织细胞增生、聚集,吞噬纤维素样坏死物,使胞体变形转变为风湿细胞。

Aschoff小体对诊断风湿病有意义,提示有风湿活动。

1:简述病理性萎缩的类型并举例。

答:病理性萎缩的类型:1,营养不良性萎缩如(脑动脉粥样硬化,脑萎缩)2,压迫性萎缩,如(尿路阻塞时,肾实质性萎缩)3,废用性萎缩如(肌肉萎缩)4,去神经性萎缩如(肌肉萎缩)5,内分泌性萎缩如(甲状腺,肾上腺性腺等器官的萎缩)
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主要病变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系膜细胞)增生,
快速进行肾小球肾炎病特征为形成(新月体)(肾小球囊壁上层细胞和单核)细胞形成.
肾病综合症是指(大量蛋白尿)(高度水肿)(高脂血症)(低蛋白血症)
急性肾小球肾炎是(纤维增生性炎症)
细胞渗出:白细胞边集和附壁,粘着,游出,吞噬过程:识别和粘着,吞入,杀伤和降解。

淤血性肝硬化:严重长期的肝淤血,小叶中央肝细胞萎缩消失,该处的网状纤维支架塌陷并发生胶原化,肝窦旁储脂细胞增生,合成胶原纤维增多,加上汇管区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使得整个肝脏的间质纤维组织增多,形成淤血性肝硬化。

与门脉性肝硬化不同,肝小叶改建不明显,不形成门脉高压和肝功能衰竭。

病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包括代谢、机能和形态结构的改变)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

其目的是认识和掌握疾病的本质和发生发展的规律,从而为防治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肝细胞坏死分类:点状坏死:肝小叶内散在的灶状肝细胞坏死,每个坏死灶仅累及1个至几个肝细胞。

同时在该处伴有炎细胞浸润。

碎片状坏死:坏死的肝细胞呈带片状或灶状连接状,常见于肝小叶周边的肝细胞界板,该处肝细胞坏死、崩解,伴有炎性细胞浸润,称为碎片状坏死,常见于慢性肝炎。

桥接坏死:为肝细胞之带状融合性坏死,坏死常出现于小叶中央静脉与汇管区之间或两个小叶中央静脉之间及两个汇管区之间。

坏死处伴有肝细胞不规则再生及纤维组织增生,后期则成为纤维间隔而分割小叶。

常见于中、重度慢性肝炎
大红肾: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炎肉眼观见双侧肾脏轻到中度肿大,包膜紧张,表面充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