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2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1 蜡烛的变化|苏教版(2)
教学
反思
本节课做的比较好的几点:
1、第一次上50分钟的科学课,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对于6年级的孩子来说,知识比较抽象,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为了让孩子能够深刻的理解这种变化,本节课列举了生活中大量的孩子熟悉的变化来让孩子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所以本节课的知识容量比较大,但是对课堂时间的把握还是比较好的。
你能试着举几个生活中物理变化的例子吗?
生:把水冻成冰、把黄豆炸成油、雪糕融化了
师:把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这类变化常常可以从颜色改变、产生沉淀或气泡、发光放热等现象表现出来,如蜡烛燃烧等。再有新物质产生的基础上,颜色改变、产生沉淀或气泡、发光放热等现象都可以作为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
师: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
3、在最后的游戏环节设置的10个小题有很多同学在前2道就被淘汰了,前两个小题有点难,这样不利于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问题的设置应该由浅入深,应该根据孩子的表现做适当的调整。
4、整堂课遇到难的地方,孩子们得不出答案时,教师引导的不够好,基本上是老师帮助学生说出了答案。因此在问题的设置和引导孩子说出答案上还需要努力提高。
生:它是圆柱形的白色固体、可以点燃、容易掰断、表面光滑。
师:蜡烛还有其他特点吗?谁到前面来捏一捏这根蜡烛?
生:捏蜡烛。
师:能捏动吗?
生:捏不动,硬。
师:闻一闻,它有气味吗?
生:几乎没有。
师:刚才同学们发现了蜡烛的很多特点,谁能完整的表述一下蜡烛的特点?
生:蜡烛是白色的圆柱形的固体、表面光滑且较硬,几乎没有味道。
教学设计
时间
学科
科学
任课教师
任教班级
教学内容
第三单元第一课《蜡烛的变化》第一课时
半截蜡烛 2
《半截蜡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执教:沈祥丽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说一说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3、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的读读、悟悟,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2、3。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一起学习第6课。
(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指名答:这是半截藏有绝密情报的蜡烛。
这是半截关系着伯诺德一家人姓名的蜡烛。
……)二、学生自学,教师导学㈠创设情境,感受气氛⑴可现在这半截蜡烛却被德军点燃了。
你能想象这将会有怎样严重的后果吗?(用关联词语说话。
)⑵伯诺德夫人怎能不明白这一点呢?引读: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事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指名朗读,师生互评。
⑶如果你就在现场,你会想些什么?你会做些什么?(指导学生说出:保护蜡烛就是保护情报站,就是保护家人,就是保护祖国!)㈡走进故事,初步感知。
⑴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第3——7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他们是怎样保护蜡烛的。
呈现:当_____ 时,伯诺德夫人_____ (怎么做) _____ (结果怎样);当_____ 时,杰克_____ (怎么做) _____ (结果怎样);当_____ 时,杰奎琳_____ (怎么做) _____(结果怎样)。
⑵快速阅读,教师巡视。
⑶交流:这真是一波三折,惊心动魄。
你能借助这些文字把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讲给大家听吗?(指名说故事,师生互评。
)㈢走近人物,感悟品质⑴面对即将降临的危险,母子三人还能想出巧妙的办法来保护蜡烛,保护情报,你觉得他们怎么样?(指名回答,初步体会母子三人的机智和勇敢。
)⑵你是从哪些关键语句体会到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认真读读课文,自己圈圈画画。
人教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蜡烛的燃烧(第二课时)》教案
实验二:蜡烛燃烧消耗掉的是集气瓶中的全部空气?还是其中的某些气体成分呢?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个实验需要的材料:火柴、蜡烛、玻璃片、集气瓶、玻璃水槽。
播放氧气视频
通过观察同学们知道了,氧气支持燃烧,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氧气支持燃烧这个特性在国防、冶炼等方面都发挥重要的作用。
了解了氧气的这个特性后,回到我们的问题,到底蜡烛燃烧消耗掉的是空气中的何种气体成分呢?会是氧气吗?怎样就能证明消耗的是不是氧气呢?
我们知道:氧气支持燃烧,如果氧气被消耗掉了,是不是燃烧的火柴就被熄灭了呢?按照这样的去推理的话,我们可以将点燃的火柴伸进进水的集气瓶中去看看,如果火柴继续燃烧说明蜡烛燃烧消耗掉的不是氧气,如果火柴熄灭了,是不是就能说明蜡烛燃烧消耗的是氧气了呢?是不是很期待实验现象,让我们一起来试试吧!
有的同学笑了,那不肯定会灭吗?对啊,就是熄灭是不是也会有几种现象发生呢?是“噗”的一声就灭了呢?还是可能会渐渐的熄灭,还是它不会熄灭一直到蜡烛燃尽为止呢?你的想法是哪一个?你记在心里,或者记录在纸上,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实验一:有什么方法可以使蜡烛熄灭?
播放视频
我们需要的实验材料有:杯子、玻璃片、蜡烛、火柴、废品缸、湿抹布。首先,用火柴点燃蜡烛,将火柴摇灭,火柴梗放到旁边的废品缸中,安全提示:点燃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能烫伤自己。把杯子倒扣罩在点燃着的蜡烛上方,让我们一起静静地等待,会是刚才哪一种现象发生呢?
师:是啊,人类是如何获知空气的组成成分的呢?经历了怎样的探索历程?让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一下吧。
《蜡烛》 (2)
第二层(14~26):冒着炮火,掩埋烈士。
第三层(27~31):点燃蜡烛,守护烈士。
第三部分(32~42):老妇人的英雄行为感动了红军战士。
第四部分பைடு நூலகம்43、44):再现并赞美蜡烛的火焰。
1.找出文中三次描写老妇人“跪”的语句。 2.三次“跪”说明了老妇人的什么特点?
南斯拉夫人民解放首都贝尔格莱德时发生的一个故 事,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之间的战斗友谊。
反映二战中反法
西斯战争的电影
点击播放 课文诵读
认真听读课文,
初步把握文意
自读课文,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944年9月19日,苏联红军在南斯
拉夫保卫战中,与德国法西斯展开了激烈
的争战,在红军偷袭萨伐河上的一座桥时,
....
突出她用尽全身力气安葬苏联士兵的精神。
作者简介
西蒙诺夫,苏联作家。1938年毕业
于高尔基文学院。创作以战争题材为 主。作品有剧本《我城一少年》《俄 罗斯人》,中篇小说《日日夜夜》,诗集 《友与敌》。这些作品均获斯大林奖
金。1950年出版《战斗的中国》一书,
描写中国人民进行的解放战争。1959 至1971年发表的三部曲(《生者与死者》
新课导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蜡烛歌 颂教师的奉献精神;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 雨时”,借蜡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 “蜡
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借蜡烛写离别;
“烛光里的妈妈”,借蜡烛歌颂母亲。蜡烛在不同的 地方有不同的寓意,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为 什么以“蜡烛”为题,它有着什么深意呢?
(五)文章最后一段的含义是什么?
“这一点火焰” 指那微弱的烛光。“不
蜡烛(2) ppt课件
蜡烛(2) ppt 课件
蜡烛西蒙诺夫
课件制作:新疆托克逊二中高庆伟,苏联俄罗斯作家。
生于军官家庭。
1934 年开始写作。
1938 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
1942 年加入共产党。
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苏联作协副
总书记和书记处书记等职。
1939 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
西蒙诺夫
代表作有剧本《我城一少年》长
篇小说《日日夜夜》。
《我城一
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
等均获斯大林奖金。
二战——苏德战事简介
二战——苏德战事简介
1941 年6 月,纳粹党控制西欧后,德军侵略苏联,破坏了双方1939 年签定的条约。
德军长驱直入苏联,围攻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
苏联损失惨
重,百姓生活困苦。
德国以为胜利在即,但俄罗斯人坚决抵抗。
俄罗斯寒冷的冬天冻死了很多
毫无准备的德国士兵。
1943 年1 月,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败,90 000 多名德国士兵成为俘虏。
虽然战争仍然持续两年,但这是纳粹党末日的开端。
同年,苏联红军迫使德军退回边境,最后把他们逼到柏林。
接着在1944
年6 月,随着同盟军度过地中海,攻入意大利,期待已久的“第二战场”终于
开辟。
小学三年级其他作文:蜡烛_2
蜡烛
本文是小学关于小学三年级其他作文的蜡烛,欢迎阅读。
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像花生那样不计名利,朴实无华高尚品格的人,比如:清洁工、警察,消防官兵、老师……他们为了人们做了许多的贡献。
而我要介绍的是: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蜡烛。
前几天,我家整整停了一天的电。
我们一家吃完饭后,点了一根蜡烛,我看着它照亮了整个房间,它虽然没有电灯那么亮,但是它在为我们照亮的同时,它也在牺牲自已。
妈妈对我说:“蜡烛的长相并不美丽,但它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帮助。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蜡烛也一点一点地变短了,它流下了深红色的泪水。
那滚烫的泪,是在把光明送给人类而开心地流泪。
我望着那正在燃烧的蜡烛,想起了一句描写蜡烛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妈妈点了点头,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蜡烛一样,做一个对人类有贡献的人,虽然没有什么价值,可是它有一种不图虚名。
默默奉献的品格。
它的一身只有一次生命——为人类带来光明,等它烧完后,它就成了一摊烛油了。
”
我说:“那么,我们要像蜡烛一样,作一个不计名利,不图虚名,默默奉献具有高尚品格的人,作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
妈妈的话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脑海里,让我知道了要做一个像蜡烛高尚品格的人。
来源与互联网,仅供个人阅读参考。
2024-2025学年北京市丰台区外国语学校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含答案)
2024-2025学年北京市丰台区外国语学校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24分。
1.下列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A. 透镜成像B. 水中倒影C. 手影游戏D. 池水变浅2.如图所示中,描述晶体凝固的图像是( )A. B.C. D.3.如图所示,是生活中两种光的反射现象,下列关于它们说法正确的是( )A. 甲图属于漫反射B. 乙图的反射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C. 甲图中任何方向看反射面都很亮D. 乙图的反射更利于各个方向的人看到反射面4.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正在发声的编钟一定在振动B. 公路旁安装隔音墙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C. “闻其声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D. 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鼓面,鼓面发声的音调会不同5.如图所示,关于热泉上方“白气”的形成,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 我们看到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小水滴B. 我们看到的白气是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C. 我们看到的白气是泉中的水升华形成的水蒸气D. 我们看到的白气是泉中的水汽化形成水蒸气又液化形成的小水滴6.如图所示的光现象中,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A. 小狗在镜中看到“自己”B. 水中的筷子看起来像折了C. 阳光在树荫下形成光班D. 人在路上留下的背影7.光通过透镜前后的方向如图所示。
图甲和图乙中方框内的透镜依次是( )A. 凸透镜、凹透镜B. 凸透镜、凸透镜C. 凹透镜、凸透镜D. 凹透镜、凹透镜8.小华做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将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度线处,光屏和点燃的蜡烛分别位于凸透镜两侧。
如图所示,他将蜡烛依次放置在甲、乙、丙、丁四个位置处,每次移动光屏,寻找烛焰清晰的像。
关于此实验,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 蜡烛在甲位置处,光屏上可呈现出烛焰放大的像B. 蜡烛在乙位置处,光屏上可呈现出烛焰缩小的像C. 蜡烛在丙位置处,光屏上可呈现出烛焰放大的像D. 蜡烛在丁位置处,光屏上可呈现出烛焰缩小的像9.如图所示,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纸板ENF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ENF是用两块纸板连接起来的,纸板NOF可以向前或向后折。
光的反射和折射(2)
三、设计实验
实验器材: 平面镜(镜子)、刻度尺、蜡烛、火柴 讨论:如果实验的过程中是选择了平面镜(镜 子),你能看到像到镜面的位置吗?
为了看到像到镜面位置怎么办?
把镜子换成平板玻璃
设计表格
次数 物到平面 像到平面 像与物大小
镜的距离 镜的距离 比较(放大
/cm
/cm
或缩小)
1
2
四、实验过程 平面镜成像实验
二、平面镜成像原理
从点S射向平面镜的光线,经平 面镜反射后进入眼睛看起来觉得这
此光线好像是从它们在镜后延长线
的交点S1射来的,跟S1处真有一光 源时产生的感觉一样, S1就是S点 在镜中的像。
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 的,可以在光屏上显现出来。
S
S1 虚像:由实际光线的
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
的,不可以在光屏上
玻璃镜是600多年前威尼斯人发明的。他们首先制作出了平玻 璃板,接着发明了在平玻璃板上镀金属,制成了镜子。起初玻璃板 上镀的是锡和水银的混合物。水银蒸气有毒,对人有害。现在制镜 用的是化学镀银工艺,也有镀铝的。
平面镜成像
平静的水面、抛光的金属平面、玻璃 等光滑的表面都能形成清晰的像,所以都叫 做平面镜。
平面镜的应用
看 不 到 尽 头 的 长 廊
大自然的对称之美
联合国最佳人居奖——美丽的扬州
平面镜给人带来不利的例子
1、夜间行车时车厢内为什么不能开灯?
2、汽车驾驶室前的挡风玻璃为什么大 多是斜放的?
3、高大建筑物的金属幕墙、玻璃幕墙 都会造成光污染。
三、球面镜
球面镜:反射面是球面的一部分
OF P
改变蜡烛位置,重复一次实验
次数 物到平面镜的 像到平面镜的 像与物大小比较
人教鄂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一单元2课《蜡烛的燃烧》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表格式)
人教鄂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一单元2课《蜡烛的燃烧》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表格式)课时备课课题2.蜡烛燃烧授课时间月日(星期)课型新授第1课时(共1课时)教材分析教材课页提出问题:蜡烛在燃烧过程中会出现哪些现象?科学实践活动:观察蜡烛燃烧的变化。
研究支持蜡烛燃烧的气体。
拓展应用呈现阅读资料:空气的成分。
学情分析学生对物质的变化已经有了初步的说出,说出了铁生锈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本课是对物质的变化做进一步的探索。
蜡烛燃烧是生活中熟悉的现象,其中隐藏着两类的物质变化,一类是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如蜡烛熔化,另一类是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如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通过研究蜡烛燃烧的条件,可以说出氧气是空气中支持燃烧的物质,氮气和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学生通过蜡烛熄灭的实验,说出空气是一种混合物,氮气和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
科学思维:学生基于实验,分析蜡烛燃烧的现象。
探究实践: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能够描述蜡烛燃烧产生的哪些变化,这些变化中有的产生了新物质,有的没有产生新物质。
态度责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质疑验证等活动,学生养成在尊重证据的前提下,坚持正确观点的习惯,对蜡烛的燃烧具有探究的兴趣。
学生通过阅读说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空气成分有了更精确的测定。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说出蜡烛燃烧能产生的一些变化,这些变化中有的产生了新物质,有的没有产生新物质。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说出蜡烛燃烧能产生的一些变化,这些变化中有的产生了新物质,有的没有产生新物质。
板书设计现象—是否产生新物质熔化(固态变液态)凝固(液态变固态)否(形态)变化发光发热、水珠、瓶底变黑__是(水等)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燃烧的火柴熄灭是(二氧化碳)蜡烛燃烧_罩住蜡烛熄灭消耗掉支持燃烧的气体氧气气体条件空气水进去一部分杯子内还有大部分气体没有消耗掉—点燃的木条接近剩下的气体熄灭剩下气体不支持然绕(氮气和二氧化碳等)教学过程问题引领下的主要学习任务、师生活动及设计意图一、提出和聚焦问题(5分钟)教师呈现蜡烛燃烧的图,提出问题。
二、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鸡西第四中学导学案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使用时间:2011年9月日编写人:芦珊珊审核组长:审核主任:学习目标:1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2通过蜡烛其燃烧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通过探究,使学生体会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4激发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兴趣;5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
教学难点:训练学生主动发现实验现象:学会表述实验现。
学习方法:探究式思维导航:这是一节探究实验课,学好这节课要勤于观察,善于总结。
一、自学环节:阅读11~12页,了解化学是一门以为基础的学科,很多成果也是通过得到的。
探究:(1)观察点燃前的蜡烛。
颜色:,状态:,形状:,硬度:,气味:。
与水相比密度如何?(2)观察点燃是的蜡烛。
1观察外观如何变化2火焰分为几层?3哪层最明亮?4哪层温度最高?5是否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6用干燥的烧杯罩住蜡烛,观察烧杯壁。
7推测蜡烛燃烧产生了什么物质?(3)熄灭蜡烛1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2用火柴点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观察现象。
二、展示环节:分组实验,并完成探究的问题三、点评环节四、检测环节:1、某专用实验室,要控制室内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现需要对室内空气取样检验,请你设计出最简单的方法,取出室内空气样品。
供选用的实验用品有:烧杯、集气瓶、水、量筒、玻璃片。
2、观察蜡烛燃烧时,夏明描述的下列实验现象中错误的是()A 火焰分三层,外层最明亮B 照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出现水珠C 将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用澄清石灰水湿润,石灰水变浑浊D 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课堂小结:。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蜡烛的变化 (2)教案与反思
1.蜡烛的变化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教学目标】1.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生成新的物质。
【教学重点】认识物质变化的两种类型。
【教学难点】实验过程中知识的生成,证据的收集和分析。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蜡烛、火柴以及验证蜡烛产生新物质的实验器材等。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激发兴趣1.师:同学们喜欢看魔术表演吗?现在老师就给大家露一手,请认真观察。
(不同颜色的树叶,在变化中,让学生感受到树叶颜色的变化)2.师:树叶这么样了?生:变色了。
(出示两张不同年龄的照片)3.师:观察发现了什么?生:长高了4.师:你还能举出一些事物的变化吗?生:(学生举例)5.师:大千世界的变化无时无刻不在进行,这些变化背后隐藏着什么科学奥秘?今天,我们就以蜡烛为例,来探究物质的变化。
(板书:蜡烛的变化)二、初步探究(一)探究蜡烛的物理变化1.谈话:蜡烛是我们都用过的东西,那么你对它的认识有多少呢?请同学们拿出蜡烛,认真观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捏一捏、闻一闻等一些方法来了解蜡烛的特点,比一比看哪一组同学观察的最仔细。
分组观察,讨论交流。
2.师问:通过观察,你们了解到了蜡烛的哪些特点?生:回答3.师问:如果要使蜡烛发生变化,你们有什么方法?生发言:切断、加热、点燃……4.谈话:下面我们就先来选择给蜡烛加热的方法来试一试。
在实验前大家先猜测一下:加热以后,它会有什么变化?冷却以后又会有什么变化呢?生:发言猜测5.师:这几位同学的猜测究竟对不对呢?我们还要通过实验来验证。
如何来设计这个加热的实验呢?生:讨论探究的方法(包括实验器材、实验操作)6.师:交流,汇总,提出实验要求。
(1)请同学们注意点燃酒精灯和熄灭酒精灯的方法(2)注意安全,防止烫伤(3)实验器材的放置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注意实验分工,认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完成活动记录7.实验结论交流。
初2年级科学实验:观察蜡烛燃烧的过程
初2年级科学实验:观察蜡烛燃烧的过程
在初二年级的科学课上,学生们进行了一次引人入胜的实验:观察蜡烛燃烧的过程。
这个实验不仅让他们亲眼见证了火焰的奇妙,还深入理解了燃烧的基本原理和相关概念。
首先,当我被点燃时,一股温暖的热量从我的顶端散发开来,仿佛是在与周围的空气打招呼。
我感受到自己的身体渐渐被燃烧,火焰从小小的火苗慢慢扩展成为一团舒展的火舌,轻柔地舔舐着空气。
这时,同学们惊奇地发现,我的顶端开始变软,似乎在悄悄地融化,随着燃烧的进行,我的身体不断缩小,像是在渐渐消失。
我感到自己充满了能量,不停地吞吐着空气中的氧气,同时释放出热量和光芒。
同学们凝视着我,他们的眼睛里充满了好奇和惊叹。
老师耐心地解释着燃烧的过程:氧气与蜡烛的燃料相遇时,产生了热能和二氧化碳。
这种化学反应是如此迷人,仿佛我在向他们展示一场小小的化学魔术表演。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变短,最终燃烧到尽头。
我的火焰渐渐变弱,最后只剩下一丝烟雾缓缓升起。
同学们的眼睛里充满了惋惜,仿佛在与一个朋友告别。
而我,虽然短暂,却完成了我的使命:教育和启发了一群年轻的科学探索者。
通过这次实验,同学们不仅学会了观察和记录,还学到了科学实验中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他们在实践中理解了火焰的形成过程,认识到燃烧需要燃料、氧气和适当的温度。
更重要的是,他们领略到了科学的美妙和探索的乐趣,这将成为他们未来探索更多未知领域的基石。
因此,这次观察蜡烛燃烧的实验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思维的开拓和灵感的源泉。
在未来的学习中,同学们将会继续保持对科学的好奇心和热爱,不断探索,不断学习,成为更加出色的科学家和探索者。
《蜡烛》教案2
《蜡烛》最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蜡烛的象征意义,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判断,提高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蜡烛的象征意义。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2)联系生活实际,感悟课文中所传达的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学习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分析蜡烛在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2)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感悟课文所传达的价值观。
5. 课堂练习:(1)学生运用所学生字词,进行口头练习。
四、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课后感悟。
2. 拓展作业:(1)收集有关蜡烛的诗歌、故事等,进行阅读分享。
(2)观察生活中类似蜡烛的事物,拍摄照片,进行展示交流。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表现:(1)参与度、积极性。
(2)朗读、表达、思考能力。
2. 课后作业:(1)作业完成质量。
(2)课后感悟的深度。
3. 拓展作业:(1)作品展示的质量。
(2)同学间的互动交流效果。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多媒体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温馨、感人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文情境。
蜡烛 (2)
文中几次描写烛光,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 文中几次描写烛光,有什麽特殊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象征意义?
①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 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 点了起来。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晃。 点了起来。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晃。 ②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 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 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③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一支蜡烛, ④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一支蜡烛,旁 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 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 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烁。 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烁。 ⑤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烛光。 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烛光。 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 ⑥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 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 苏联青年的坟头。 苏联青年的坟头。
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1、复述课文情节,说说课文表现了什么主题。 、复述课文情节,说说课文表现了什么主题。 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 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 战斗的友谊。 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情同 母子的深厚感情。 母子的深厚感情。 2、找出令你感动的情节、段落或句子,分析使你 、找出令你感动的情节、段落或句子, 感动的原因。 感动的原因。 题材感人,重点描写老妇人掩埋苏联烈士的过程, 题材感人,重点描写老妇人掩埋苏联烈士的过程,突出蜡 烛光。 烛、烛光。 感人的原因:环境危险,炮火连天; 次描写炮火) 感人的原因:环境危险,炮火连天;(11次描写炮火 次描写炮火 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 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老妇人像掩埋亲人 一样掩埋烈士; 三次写 三次写“ 三次写“ 一样掩埋烈士;(三次写“爬” ,三次写“跪” ) 三次写 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的意义。 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的意义。
蜡烛读后感_2
蜡烛读后感蜡烛读后感1这篇__就是在二战期间创作的。
一位苏联青年红军战士,为了解放南斯拉夫而战死,一位南斯拉夫妇女不忍暴尸战场,不顾年老体弱,艰难的将其掩埋,并将珍藏了45年的结婚喜烛点燃在坟头,表示深深的敬意以及悼念。
这不分国界的深厚友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但是,在这美好感情的背后,有着怎样残忍的事情呢?是什么让苏联红军战士失去青春和宝贵的生命?又是什么是南斯拉夫妇女无依无靠,家破人亡?是战争是让人无比痛恨的战争!当和平之花凋零、和平之鸽折翼、和平之舟搁浅时,你做何感想?是在敌人面前懦弱发抖,还是像苏联红军一样奋起反抗,或者像南斯拉夫妇女一样正视悲惨的现实,置生死于度外?我不经想起了4年前的伊拉克战争。
因为伊拉克的石油,美国用了多少个理由去杀戮;因为伊拉克石油,美国用了多少个理由去制造战争,去制造自己国家与伊拉克人民的隔阂?每一次战争都会有流血和死亡,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学生,又有什么力量去阻止?我只能默默的祷告,希望我有一只马良的神笔,能够为战争而死去的人民画上第二个灵魂!蜡烛读后感2近几天,我无意中在《读者》这本书上发现一篇令我感兴趣的__,而我越读越有劲,深深地被吸引住,才发现这篇__的魅力如此大,使拿起放不下,放下又拿起。
这篇__主要讲的是一个贼和夫妻俩在停电时所发生的事,在皇后区位于美国纽约市东部,那里环境恶劣,居民生活贫困,犯罪率高,堪称城市中的地狱。
但是,那里的人们在一场惊心动魄的停电事故中演绎了一曲催人泪下的爱的颂歌,因为丈夫的自私心不听妻子劝告,导致商店来了一个贼,而那个贼中了丈夫的陷阱,在这过程当中他们夫妻中的问题也在一夜间解决了,这都是家庭婚姻所引起的原因,最后得知那个贼就是“好人汤姆”。
对于她的丈夫我感到人不应该自私自利,应该胸怀宽广,在别人有困难时献出自己的爱心诚心帮助别人,他的妻子我感到很佩服,她面对仇恨是另有方式,她用宽容和忍耐的心对待一个背叛她的男人,用慈悲的心来对待这样一个盗贼,就像这半根蜡烛,燃烧了自己,却照亮了别人黑暗的世界。
蜡烛设计2节
他们通过初中一年的学习,对记叙文的文体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但他们是第一次接触通讯这一文学体裁。
教
学
目
标
(1)知识技能:A认识战地通讯的特点;B理解“老妇人”的人物形象。
(2)过程方法:A把握记叙的要素,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B学习通过人物的动作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激发学生追求和平,消除战争的正义感和责任感。
教学流程
分课时
环节
与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资源准备
□评价○反思
总体要求: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活化“形案”。
②他们老是用迫击炮轰击方场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的几次间歇。
③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
④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来,柱子似的。
⑤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打在老妇人的近旁。
⑥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
合作探究
反思:我想到了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不应该人为地设置出许多难以解答的问题来限制学生的思维。尤其是不能将课文支解成一些零碎的片段进行问答式解读。我们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将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依据自身的知识积淀和生活体验等进行整体性的阅读或个性解读,这样便于学生充分发挥思维的空间,用自己的情感和知识积淀去激活知识,去感受情感,以心灵去振奋心灵。
重
点
理解老妇人的人物形象。
难
点
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2)文中“蜡烛”的特殊含义。
小学科学第2课《蜡烛的燃烧》第1课时(教案)
小学科学第2课《蜡烛的燃烧》第1课时(教案)【科学教案】小学科学第2课《蜡烛的燃烧》第1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蜡烛的基本结构和原理;2. 分析蜡烛燃烧过程中的氧气消耗和二氧化碳产生;3. 探究蜡烛燃烧过程中的可燃气体和水蒸气的产生。
教学重点:1. 理解蜡烛的结构和燃烧原理;2. 探究燃烧过程中的氧气消耗和二氧化碳产生;3. 分析燃烧过程中的可燃气体和水蒸气的产生。
教学难点:1. 分析蜡烛燃烧过程中的氧气消耗和二氧化碳产生;2. 探究蜡烛燃烧过程中的可燃气体和水蒸气的产生。
教学准备:1. 蜡烛;2. 火柴;3. 玻璃杯;4. 盖子。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老师可以展示一支蜡烛并问学生它是如何燃烧的。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提出一些与蜡烛燃烧相关的问题,如:1. 蜡烛为什么会燃烧?2. 蜡烛为什么会冒烟?3. 蜡烛燃烧时需要什么东西?4. 灭蜡烛时,火焰为什么会熄灭?Step 2:观察实验(10分钟)1. 老师点燃一支蜡烛,并观察火焰的变化。
2. 学生观察并记录火焰的形状、颜色、热量等特征。
3. 学生观察并记录蜡烛燃烧时的冒烟现象。
4. 学生观察并描述蜡烛燃烧时火焰周围的气味。
Step 3:问题探究(15分钟)1.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蜡烛是如何燃烧的?学生可以提出问题,并尝试自己给出答案。
2. 老师解释蜡烛的燃烧原理: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它在被点燃时产生火焰,同时还会产生一种叫做氧化石腊的可燃气体。
这种可燃气体与周围的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并释放出热量和光线。
3. 学生分组讨论和总结:蜡烛的燃烧过程中会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Step 4:实验验证(20分钟)1. 学生使用玻璃杯将蜡烛包裹,并点燃蜡烛。
2. 学生观察并记录玻璃杯内的变化:火焰在燃烧过程中会逐渐变小,最终熄灭。
玻璃杯内产生了一层白雾。
3. 学生尝试解释观察到的现象:玻璃杯内氧气的消耗导致火焰变小,最终熄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年,苏联红军迫使德军退回边境,最后把他们逼到柏 林。接着在1944年6月,随着同盟军度过地中海,攻入意大利, 期待已久的“第二战场”终于开辟。
瓦砾: 破碎的砖头瓦片。
这是一篇战地通讯,你能找出其中的 六要素吗?
小结
1、环境描写——烘托气氛、衬托人物。
2、人物形象的刻画——动作描写。 3、细节的描写——蜡烛。 4、感情的基调——“敬爱”与“哀痛” 5、主题——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 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炮火是葬礼的伴奏音乐,炮弹炸出来 的水坑是埋葬地点,坟堆是用手一捧一捧 的捧出来的,举行葬礼的人与被葬的人素 不相识。这样一个特殊的葬礼,发生在反 法西斯战争中。
,
作 者简介
西蒙诺夫(1915-1980),苏联作家。生于军官家庭。 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1942年加入共产党。1939年任军 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
https:///nnxjbdfyy/ https:///nnxjbdfyy/jianjie/ https:///nnxjbdfyy/keshi/ https:///nnxjbdfyy/doctor/ https:///nnxjbdfyy/tsyl/ https:///nnxjbdfyy/yiyuanhj/ https:///nnxjbdfyy/news/ https:///nnxjbdfyy/jiuyizhinan/ https:///nnxjbdfyy/comment/ https:///sybdfyy/ https:///sybdfyy/jianjie/ https:///sybdfyy/keshi/ https:///sybdfyy/doctor/ https:///sybdfyy/tsyl/ https:///sybdfyy/yiyuanhj/ https:///sybdfyy/news/ https:///sybdfyy/jiuyizhinan/ https:///sybdfyy/comment/ https:///hljbdfyy/ https:///hljbdfyy/jianjie/ https:///hljbdfyy/keshi/ https:///hljbdfyy/doctor/ https:///hljbdfyy/tsyl/ https:///hljbdfyy/yiyuanhj/ https:///hljbdfyy/news/ https:///hljbdfyy/jiuyizhinan/ https:///hljbdfyy/comment/
给下列字词注音:
zhuó
烧灼
pú fú
bǎo
桥头堡
yè
jiào
地窖
fú
匍匐 腋 下
lì
wēi
瓦 砾 颤巍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qì kē yē
yǎo
契柯拉耶夫 舀
拂晓
qǐ
育乞西
jū gōng
鞠躬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烧灼:烧,烫,使受伤。 精疲力竭:形 尽容 。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竭: 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副:符合。 颤巍巍:抖 的动 某摇 些晃 动。 作多 。用来形容老年人或病人 肃穆: 恭敬庄严地站立着。 永垂不朽:永 腐远 烂流 。传,不磨灭。垂,流传。朽,
1945年5月,德国投降。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损失非常惨重。国民受到德军 残酷对待,约有几百万平民伤亡。
有污染性呢!”女厨师C.娅娜小姐:“呀哈!我要让你们知道什么是壮丽派!什么是震撼流!什么是邪恶疯狂风格!”壮扭公主:“哈哈!小老样,有什么专业都弄 出来瞧瞧!”女厨师C.娅娜小姐:“呀哈!我让你享受一下『棕光踏妖喷壶神谱』的厉害!”女厨师C.娅娜小姐忽然秀了一个,颤狼香蕉滚两千八百八十度外加虎 吼球拍转十七周半的招数,接着又整出一个,烟体驼飘踏云翻三百六十度外加乱转一万周的时尚招式。接着像紫宝石色的银脚荒原狼一样大爽了一声,突然使了一套蹲 身抖动的特技神功,身上顿时生出了九只活似灵芝形态的亮橙色脸皮。紧接着把矮胖的淡蓝色肉串似的手指摆了摆,只见九道深深的美如树皮般的黑雾,突然从犹如面 条似的脚中飞出,随着一声低沉古怪的轰响,浓黑色的大地开始抖动摇晃起来,一种怪怪的熊酣 静味在豪华的空气中萦绕。最后抖起矮小的腿一晃,酷酷地从里面 窜出一道亮光,她抓住亮光飘然地一耍,一件紫溜溜、白惨惨的咒符『棕光踏妖喷壶神谱』便显露出来,只见这个这件玩意儿,一边飘荡,一边发出“喇喇”的奇音! ……飘然间女厨师C.娅娜小姐发疯般地念起磨磨叽叽的宇宙语,只见她精悍的胸部中,快速窜出八道光点状的小道,随着女厨师C.娅娜小姐的转动,光点状的小道 像烟袋一样在食指出色地击打出阵阵光塔……紧接着女厨师C.娅娜小姐又连续使出五十五道四猿镊子窜,只见她瘦长的屁股中,飘然射出九组甩舞着『绿冰流祖烟枪 肘』的豹鬼状的脖子,随着女厨师C.娅娜小姐的甩动,豹鬼状的脖子像铜钱一样念动咒语:“八腿咒 喽,竹篮咒 喽,八腿竹篮咒 喽……『棕光踏妖喷壶 神谱』!!!!”只见女厨师C.娅娜小姐的身影射出一片亮白色金辉,这时从天而降变态地出现了三飘厉声尖叫的墨灰色光兔,似怪影一样直奔深白色银辉而来…… ,朝着壮扭公主粗壮的大腿怪跃过来!紧跟着女厨师C.娅娜小姐也横耍着咒符像花豹般的怪影一样向壮扭公主怪跃过来壮扭公主忽然弄了一个,爬蛇棕绳滚两千八百 八十度外加兔叫龟壳转十七周半的招数……接着像深灰色的千翅沙漠蛇一样爆呼了一声,突然秀了一个俯卧收缩的特技神功,身上猛然生出了三十只如同钉子一样的鹅 黄色下巴……紧接着把齐整严密的牙齿颤了颤,只见五道轻飘的犹如棋盘般的粉云,突然从神盔模样的棕褐色短发中飞出,随着一声低沉古怪的轰响,深橙色的大地开 始抖动摇晃起来,一种怪怪的天神檀耍嫩憨味在深邃的空气中摇晃!最后耍起刚劲有力、无坚不摧的粗壮手指一嗥,轻飘地从里面流出一道怪影,她抓住怪影悠闲地一 甩,一件怪兮兮、红
西蒙诺夫的作品大多描写二战时期的苏联,在战时有很 大影响。他曾多次在苏联的各项文学奖项中获奖,可以堪称苏 联文学史上的一代宗师!
二二战战————苏苏德德战战事事简简介介
1941年6月,纳粹党控制西欧后,德军侵略苏联,破坏了 双方1939年签定的条约。德军长驱直入苏联,围攻列宁格勒和 斯大林格勒。苏联损失惨重,百姓生活困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