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及翻译
杜甫诗及翻译杜甫是唐朝的著名诗人,是诗坛的泰斗,本文就来分享一篇杜甫诗三首及翻译,欢迎大家阅读!《春望》作者:杜甫朝代:唐体裁:五言律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①国:指京城长安。
②感时:感叹时事。
③花溅泪:看见花就泪水飞溅。
④鸟惊心:听到鸟的叫声使人心惊。
⑤烽火:这里指战争。
⑥抵:值。
⑦短:短少。
⑧浑:简直。
⑨簪:古代男子成年后把头发绾在头顶上,用一根簪别住。
【译文】故国沦亡,空留下的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战火连绵,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赏析】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的长安城,杂草丛生,满目荒凉。
诗人忧时伤乱,触景生情。
全诗由「望」着笔,情景相融。
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由忧国到思家,情感愈来愈强、逐渐具体、逐渐深入。
读罢全诗,满腹焦虑、搔首而叹的诗人恍若眼前。
此诗以深沉凝练、言简意多闻名。
遣词用字,精当准确,含蕴丰富。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①岳:此指东岳泰山,泰山为五岳之首,其余四岳为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
②岱宗:泰山亦名岱山,在现今的山东省泰安市城北。
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
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
③青:山色。
未了:不尽。
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
④造化:大自然。
钟:聚集。
神秀:指山色的奇丽。
⑤阴阳:阴指山北(水南),阳指山南(水北)。
割:划分。
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⑥荡胸:心胸摇荡。
⑦决眦:决:裂开。
眦:眼角。
决眦:极力张大眼睛。
⑧入归鸟;目光追随归鸟。
入:受到眼里,即看到。
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广泛地描绘了社会的不公与苦难。
下面是三首杜甫的代表作,分别是《兵车行》、《秋夕》和《登高》。
《兵车行》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他以悲天悯人的态度,描绘了当时战乱频繁、百姓生活困苦的场景。
诗中杜甫写道:“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只说是关东。
”全诗以行军车辆的队伍作为开头,表现出军队的威武。
但正当壮丽的军车行进时,哭声直上云霄。
这暗示了百姓的哀嚎声。
他们生活在战乱之中,无法追求幸福和安宁。
这种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苦难给杜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更加同情百姓,愿意为他们发声,歌咏他们的悲哀命运。
《秋夕》是杜甫的一首叙事诗。
诗中杜甫展现了秋日的寂寥和人们的离别之情。
他描绘了秋天的景象,如秋水共长天一色、银汉无声转玉箫等等。
这些描写使读者产生了秋天的肃穆之感。
然后,诗人描述了人们在秋天准备团圆的离别情景。
他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种离别之情使人深感伤感和思乡之情。
最后,杜甫用织女补天的传说来表达他对大唐繁荣的期盼和对社会团结的美好愿望。
《登高》是杜甫的一首山水诗,诗人以登高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诗中杜甫将自己的心境与山水景色相结合,揭示了他对政治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他写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些描写使读者产生了凄美的感觉,同时也遗憾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失望。
然后,他把目光投向远方,思考政治和社会的迷失。
他写道:“万户捣衣石头缝,穷泉岐路缺蓬翁。
虎跑千里落云霄,巨海冲波仰天风。
”这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愤怒呐喊,表达了诗人对社会深层次矛盾的思考。
总的来说,杜甫的诗作多以写实为主,能真实地反映出他所处时代的社会问题。
他的诗意丰富,感情深厚,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使他的作品充满了独特的魅力。
无论是《兵车行》、《秋夕》还是《登高》,都是他极富感情和才华的优秀作品,值得我们反复咀嚼与欣赏。
《杜甫诗三首》翻译注释
11、请从: 12、犹得: 13、更无人 14、夜久: 15、绝: 16、幽咽:
• • • • • •
请求跟从。 还能够。 再没有别的男人了。 半夜。 断绝,没有。 不出声的哭泣。
《石壕吏》小结:五言古诗
• 《石壕吏》写入肃宗元年冬末,唐王朝为补充 兵力,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杜甫经 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华州,途中目睹种种 惨状。 • 诗人暮投石壕村,听闻了老妇人一家儿子参战、 老弱妇孺在家艰难度日的遭遇,目睹了差役强 行拉人当兵,连老妇都不放过的情景,反映了 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让人们妻离子散、 家破人亡的现实。 • 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们的沉切 同情,忧国忧民。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傍晚投宿于石壕村,在夜里有官吏 来捉人。老翁翻墙逃走,老妇走出 去应对。
开头四句写故事发生。四句各写 一人,各自身份、举动和彼此关系, 交代分明。"有吏夜捉人",预示将 有一场灾难降临。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官吏喊叫得多么愤怒,老妇啼哭得多 么凄苦。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 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感叹时局, 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 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战火连绵不断,家书珍贵,足抵得上 万两黄金。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 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差吏并不理会老妇人的哭诉,仍然逼老妇 家出差役。老妇人只得回答,家里没有男 人了(隐去老翁),只有吃奶的孙子和喂 奶的母亲,寡媳衣不蔽体,贫困可知,也 可见战争破坏之严重。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老妇我虽然身体衰弱,请允许我跟 从您连夜回去。 赶紧去河阳服役, 现在还赶得上做早饭。” 差吏仍是追问不放。老妇自请赴 役,仍从掩护老翁出发。力虽衰而 请赴役,并请即刻动身,言辞恳切, 凄苦之情溢于言表。
《杜甫诗三首》课文简析
《杜甫诗三首》课文简析《杜甫诗三首》课文简析望岳这首五言古诗是杜甫现存诗歌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诗中通过描绘泰山壮丽的景色,抒发了自己的凌云壮志,表现了开阔的胸怀。
题目中“望”字贯穿全篇,也为全篇线索。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早到晚,并由望岳而想到将来登岳。
诗一开始就提出“岱宗夫如何”的设问,表现了诗人遥望泰山时的激动、喜悦的心情。
“齐鲁青未了”,诗人用雄奇矫健的笔触,把青翠苍莽、气势磅礴的泰山,形象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一个“割”字,写出了泰山参天入云的雄伟气势,使静止的山峰充满了生命力。
诗人通过想像和夸张,表现了泰山的高峻和阔大。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层层云雾从山峰中涌现,荡涤着诗人的心胸,使人心旷神怡,胸襟开阔;小鸟在泰山上空回旋高飞,寻找归宿。
诗人必须睁大眼眶极目远望,才能把这些景物尽收眼底。
这里用“云”“鸟”烘托出泰山的高峻、陡峭。
“会当凌绝顶”中“凌”字表现了诗人登临泰山顶峰的决心和坚毅豪迈的气概,“一览众山小”写诗人想像登上顶峰后的景象,表现出诗人浩瀚开阔的胸怀和高瞻远瞩的气魄。
这首诗尽管描绘的是泰山的景色,但抒发了诗人奋发向诗篇最后用“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感人形象作结,更使人吟味无穷。
诗人因“感时”、“恨别”而频频搔首,使自己满头白发纷纷脱落,几乎连簪子也要插不住了。
而其实此时诗人还只是个四十五岁的中年人,但终因过度的焦虑忧愁,竟然未老先衰到如此地步,从这里读者更可看出诗人的忧国思家之情何等强烈!整首诗紧紧围绕着“春望”两字着笔,前四句触景伤怀,着重写春望之景;后四句忧时伤乱,着重写春望之情。
诗中情景交融,意脉贯通,把时代的悲愤和骨肉的深情,高度凝练地熔铸进艺术形象之中。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忧国思家的主题十分鲜明突出。
石壕吏这是一首叙事诗,它以诗人的行踪为线索,用第一人称,按时间顺序,完整生动地记叙了差吏黑夜捉人的全过程。
《杜甫诗三首》(完美版)解析
烽 国破 草木深
火 离别
忧国思家
思乡是游子共同的情感,古人 还有很多人写自己思乡的情感,请 举出思乡诗句。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唐•贺知章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
比较两首诗风格的不同
文学常识
• (1)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 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或七言 句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体现自由的抑扬韵律;用 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从句式 方面看,古诗一般四字为二二式,五字为二二一式 或二一二式,七字为二二二一式,有时因表意需要 而有特殊情况。
• 《望岳》是一首五言古诗,句式有: •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暮 投宿
夜 夜久
住宿
天明 告辞
开端:有吏夜捉人(恐怖) 发展:听妇前致词(凄苦) 高潮:老妇从吏归(被逼) 结局:独与老翁别(悲凉)
分析比较
这三首诗在内容和体裁上有什么不同?
1、内容: 前两者属抒情诗,后一首属叙事诗。
2、体裁:《望岳》、《石壕吏》属古体诗,《春望》属律诗。
古体诗字数、句数不限,可以换韵。近体诗也叫格律诗,又 分绝句和律诗等,它受格律的严格限制。《春望》属五言律 诗,《望岳》像律诗,但由于不合格律,当属古体诗。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在战争 中,人民群众特别是黄河中下游人民遭到了空前的浩劫, 北方经济受到很大破坏。“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皆为 丘墟”,“汝、郑等州,比屋荡尽,人悉以纸为衣”, 出现了千里萧条,人烟断绝的惨景。社会阶级矛盾加深 了。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5课《杜甫诗三首》课文预习及答案
【预】人教必修3第5课《杜甫诗三首》教学资料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
杜甫生活在唐精神和强二、文本知识1.近体诗(1)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诗。
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 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
(2)律诗①诗句字数整齐。
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
②规定诗句数量。
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
③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
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又,每联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④有严格的声律要求。
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3)绝句: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韵律与律诗相同,只是不一定对仗。
2.背景资料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5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把回家的梦想付诸现实。
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
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开始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
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
《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年(766)年秋天。
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
《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
八首诗各自独立而又互相勾连,一脉相通,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新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咏怀古迹》也是一组七律组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
夔州一带有很多古迹,有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深入人心,千古流传。
《杜甫诗三首》知识讲解
《杜甫诗三首》知识讲解《杜甫诗三首》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大诗人,诗中常以少陵野老自称,世称杜少陵。
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诗圣”。
主要作品有《杜工部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以及《三吏》《三别》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
杜甫创造性地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发展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丰富和提高了诗歌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表现力,并形成“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这三首诗歌是他在不同时期的作品,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
《望岳》《望岳》一诗写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是现存杜甫诗歌中年代最早的一首。
当时诗人风华正茂,满怀抱负,遍游祖国大地。
在北游齐、赵时写了这首诗。
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春望》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
安史叛军攻破京都长安,杜甫投奔唐肃宗,中途被叛军俘获,带回长安。
此时长安被焚劫一空,满目凄凉。
是诗人触景生情之作。
《石壕吏》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诗人回到洛阳,看到战乱之后的家乡。
两个月后,唐军在邺城大败,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经骚乱。
诗人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
一路所见,征夫怨妇哀声载道。
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
《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知识积累《望岳》1.岱.(dài)宗:即泰山。
旧时认为泰山为五岳之首,为众山所宗。
2.齐鲁青未了.(1iǎo):意思是泰山的青色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
齐,指泰山以北地区,春秋时属齐。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师用书:第2单元 5 杜甫诗三首 Word版含解析
5 杜甫诗三首本课话题——和朗读——课文中的名段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这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情,同时也赞颂了她为民族和谐所完成的“和亲”的宏大使命,她的宏大举动进展了中国传统的“和”文化。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古语云:天地和而万物生。
正是由于有“和”,日月才能够撒播光明于乾坤,大地才“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正由于有“和”,山水才能演绎“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的传奇,才能呈现“山如眉黛凝,水若眼波横”的美丽;正是由于有“和”,风雨雷电才能奏响宏伟的交响,春夏秋冬才能周而复始地循环。
“和”,使自然界秀丽而多姿,奇特而多彩。
“和”,如阳光,可以溶解心中的坚冰;如春风,可以拂去心中的阴霾;如火炬,可以照亮人际的天空。
“和”使人与人沟通更加有效,更加畅通。
“和”不仅折射出我们心灵疆域的宽广与否,更映射出我们心灵宇宙的博大和深邃的程度。
“和”,以其深刻的内涵与博大的包涵,化育着人类,散发出迷人的馨香,旷远而长久,神圣且贵重。
1.将相和战国时期,赵国文有相如,武有廉颇,两人“和”在一起,使秦不敢加兵于赵。
设想,假如没有相如的宽容,没有廉颇的负荆请罪,那么赵国早已成为秦国疆土。
是“和”使赵国在那个布满硝烟的时代生存得更久。
2.求同存异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观点,提倡以和为贵,最终使会议圆满结束。
在国际风云变幻的形势中,国与国之间的冲突此起彼伏,“以和为贵”的观点显得何其重要。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见的和谐更美。
——赫拉克利特礼之用,和为贵。
——《论语·学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美的真谛应当是和谐。
这种和谐体现在人身上,就造就了人的美;表现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汇在环境中,就造就了环境的美。
——冰心[学问·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萧.森()暮砧.()青冢.()环珮.() 琵琶..()() 猿啸.()渚.清() 潦.倒()【答案】xiāo zhēn zhǒnɡpèi pípa xiào zhǔliáo第2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去⎩⎨⎧一去.紫台连朔漠(动词,离开)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动词,距离)阿母谓阿女:“汝可去.应之。
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范文1: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同时也是我个人最喜欢的诗人之一。
他的诗歌风格独特,丰富多彩,具有极高的价值和深厚的思想内涵。
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就是杜甫的三首著名诗歌。
第一首是《登高》。
这首诗通过描写登高的过程,表达了杜甫内心深处对自由和天地奇观的愿望。
这首诗的重点在于描写,杜甫通过用词细致入微的方式,将登高的过程完美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比如,“极天时舒卷,清景不可极”,“蒼崖浮雨过,黄石潜龙起”等,这些描绘不仅生动有力,表达了登高的壮美,而且还彰显出了杜甫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感。
第二首是《春望》。
这首诗是杜甫千古名作之一,描写了他在春天时对世态和时局的感慨和思考。
这首诗的重点是思考,杜甫通过用词准确、情感深沉的方式,用春天作为载体,表达了他对当时国家政治的失望和对人民共同愿望的祈盼。
比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京华结庐在,烟雨望城春”等,这些感慨和思考展现了杜甫的思想广度和情感高度。
第三首是《赤壁》。
这首诗是杜甫借着写历史典故来描绘自己对壮烈的豪情和快意江湖的向往。
这首诗的重点在于文化背景和历史典故,杜甫通过对于历史典故的解构和再现,化腐朽为神奇,把那段历史通过诗歌的形式再次呈现在眼前。
比如,“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等,这些句子让我们仿佛可以看到那些古人在江边痛饮高歌的情景,感受那份豪迈和不羁。
综上所述,杜甫的三首著名诗歌,不同的主题、不同的情感、不同的用词和技法,但那深沉笃实的思想、文化背景和感性的情感总是贯穿其中,让人肃然起敬。
范文2:杜甫被誉为“诗史之冠”,具有丰富的诗歌素养。
他的诗歌无论从思想深度还是文化底蕴上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杜甫的三首著名诗歌。
第一首诗是《绝句三首》。
这首诗分别描述了看花、对酒和揽古三个场景时所感受的情感。
第一首中有“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等几句话,表达了杜甫对时光流逝与人生短暂之感。
这首诗重点在于意境,诗人巧妙地通过咏史咏物来表达自己深刻的思想感悟,蕴含着对大自然的敬仰和对人生的感悟。
杜甫最出名的三首诗
杜甫最出名的三首诗
1、《春望》
唐·杜甫战争爱国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4、《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5、《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江南逢李龟年》
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7、《旅夜书怀》
唐·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杜甫诗三首》课文题解
《杜甫诗三首》课文题解
《杜甫诗三首》课文题解
一、秋兴八首(其一)
这组诗歌共八首,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这里所选的是第一首。
秋兴,就是借秋天的景物抒怀之意。
二、咏怀古迹(其三)
《咏怀古迹五首》也是一组七律组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
夔州一带有很多古迹,有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深人人心,千古流传。
《咏怀古迹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杜甫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咏怀古迹》(其三)是杜甫离开夔州东下、途经荆州府归州(今湖北秭归)东北四十里的昭君村时所作。
有人认为,“咏怀”、“古迹”本是两题,后人误合为一,如果并读,则不成话;有人则认为,借古迹以咏怀,咏古即咏怀,一题而兼有二义。
从诗的内容主旨说,这两种看法都有道理,但就语义而言,将“咏怀古迹”解释为“歌咏怀抱、古迹”,“咏”字下有两个宾语,一为“怀”,一为“古迹”,读起来很别扭。
而将“咏怀古迹”直接解释为借古迹以咏怀”,用以解释诗的内容主旨是确切的,但用以解释题目含义,则不免牵强。
实际上,“咏怀古迹”就是“怀古”,“咏怀”二字都是动词,意为歌咏怀念,题目之义就是歌咏。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5《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五首》全文及注释
《咏怀古迹五首》全文及注释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福移汉祚难恢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注释】:五溪:指雄溪、樠溪、酉溪、潕溪、辰溪,在今湘、黔、川边境。
庾信:梁朝诗人。
云雨:宋玉在《高唐赋》中述楚襄王游高唐,梦一妇人,自称巫山之女,临别时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岨,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阳台,山名,在今四川省巫山县。
明妃:即王昭君。
据《西京杂记》:“元帝后宫既多,使画工图形,按图召幸之。
诸宫人皆赂画工,昭君自恃其貌,独不肯与,工人乃丑图之,遂不得见。
”后画工毛延寿被杀。
永安宫:在今四川省奉节县。
伊吕:指商朝伊尹,周朝吕尚,皆开国名相。
萧曹:指萧何、曹参,均系辅佐刘邦建汉的名臣。
【简析】:这五首诗是诗人游江陵、归州一带,访庾信故居、宋玉宅、昭君村、蜀先主庙、武侯祠,因古迹怀古人并自我伤感而作,一气贯成,为一组诗,亦可分首独咏。
第一首写庾信。
诗人一直是赞美庾信的,诗中由庾的遭遇联系起自己的境况。
“且未还”既指自己不能从西南回长安,也指庾信不能从北朝回江陵。
第二首写屈原弟子宋玉,既表明诗人崇拜他的词章,又深感同样的悲凉寂寞,感慨中对国运的兴衰怀有讽喻。
第三首写王昭君,全诗从“怨”字落墨,并使发出无穷怨恨之声的琵琶作为昭君的化身,别具一格。
杜甫必背的十首经典诗
杜甫必背的十首经典诗词
1.《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江南逢李龟年》: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3.《江畔独步寻花》: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
4.《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5.《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6.《游子吟》: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7.《梦游天姥吟留别》: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红河落日衔晚照,秋山空阔天难测。
8.《蜀道难》: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9.《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0.《茅山道中》:
人生恰似一场修行,行至南山而坐也。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5杜甫诗三首》同步练习及答案
精品基础教育教学资料,仅供参考,需要可下载使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5杜甫诗三首》同步练习及答案第5课杜甫诗三首在大唐落日的斜晖里,守着秋风破败的草堂,独对黄昏中的青冢,你是否还在回味壮年时的游历?在巫山巫峡边,在萧萧落木下,在清渚白沙间,曾把满腹的感慨忧伤,都化作了“凋伤枫树”的诗句,都化作了“艰难苦恨”的诗行。
在颠沛流离时,你却用对黎民的同情,创造了记载唐王朝兴衰的格律。
感时忧民,情系社稷,穷困潦倒的酸楚,痛失幼子的悲泣,你把所有的感伤,所有的喜悦,所有的恨,所有的爱,都用你精湛的诗艺,融入你的大唐诗史中!歌吟总带忧民泪,颠沛仍怀爱国心。
美字体赏美文悲情的沙鸥——杜甫漂泊在烽火之中,如一只在风中飘摇的纸鸢,冥冥之中不知是谁牵动着命运的丝线;又如广阔的天地间飘忽盘旋的一只孤独的沙鸥,不知哪儿是自己栖息的故乡。
半个世纪的沧桑,造就了怎样一个博大的胸怀啊!你流离转徙的一生以及你笔端饱含着忧国忧民的深重情感的诗句,就是一部真实的历史。
你用血和泪涂画的一幅幅形象而生动的图卷,已不用别人再去诉说什么。
少年时的裘马轻狂,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使你更热爱脚下这片神圣的大唐的繁荣土地,你由此而生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和气概。
既然自己已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那么就已有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能力。
可惜你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流落到长安天子脚下,却只落得“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处处潜悲辛”的可怜境况。
小人的奸佞,时事的黑暗,使你进一步认识到“朱门酒肉臭”的统治阶级所造成的“路有冻死骨”的深重罪恶。
现实中的碰壁,精神上的打击,并没有击碎你的雄心壮志和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你没有像你崇拜的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那样的决绝。
你坚守自身如一块璞玉,执着地等待要绽放自己的异彩。
然而现实中有哪个国君不像不识和氏璧的楚厉王那样平庸呢?你应该懂得历史上的明君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啊!贫穷寄食的生活使你看尽了世态的炎凉,善良敏感使你流尽了同情的热泪,孤苦病痛使你尝尽了人世的沧桑,忧国忧民使你耗尽了毕生的精力。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5.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课件
杜甫
目录
导入新课 题解及背景介绍 诗歌赏析 阅读延伸
导入新课
汉元帝年间,巴山楚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 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走进了 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中,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 子的守望,种在了历史的青冢里。
唐大历年间,羁旅半生,历尽沧桑的杜甫,来 到了昭君的故乡——湖北秭归。在势若奔腾的山林 间,遥想800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 呢?今天我们将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 去寻找答案。
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旷凄清!它 是那样的巨大,好像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 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 了,为什么?青冢有恨啊!一年年、一天天,向人 们展示着千古的悲伤!就这么两句工整的对偶,内 涵却相当丰富: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 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 悲剧。
王 昭 君
王 昭 君 雕
塑
昭君墓,是由汉代人工积土,夯筑而成。墓体 状如覆斗,高达33米,底面积约13000平方米,是中 国最大的汉墓之一。因被覆芳草,碧绿如茵,故有 “青冢”之称。
诗歌赏析
1、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 始就写她的怨恨?写什么?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 面?目的何在?
4、《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 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 题“咏怀”二字不符?
诗人在此时深深怀念昭君不是偶然的,他的遭 遇跟昭君太类似了:昭君入宫见妒,他入朝见妒; 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他“飘泊西南天地间” (《咏怀古迹•其一》);昭君思念故土,魂魄月夜 归来;他思念长安,“每依北斗望京华”(《秋兴• 其二》)。更何况这一年他已有55岁了,“美人迟 暮”之感与日俱增,但他不敢怨君,所以借王昭君 之事抒写自己的悲愤。
杜甫诗三首课文原文
杜甫诗课文原文杜甫诗三首课文原文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
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杜甫诗三首课文原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杜甫诗课文原文篇1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辞: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杜甫诗课文原文篇2发阆中唐代杜甫前有毒蛇后猛虎,溪行尽日无村坞。
江风萧萧云拂地,山木惨惨天欲雨。
女病妻忧归意速,秋花锦石谁复数?别家三月一得书,避地何时免愁苦?译文沿途各地荒无人烟,还有毒蛇猛兽出没,坐了一整天的船也没有看到一个村庄。
江上寒风呼啸,地面弥漫着云雾,山中林木衰残,天上笼罩着阴霾,倍感荒凉。
女儿病了,妻子很忧虑,就想快点到家,溪上的秋花锦石哪里还有精神去欣赏?为逃难而流落异地,离家几个月才收到一封家书,什么时候才不用愁苦与悲伤?注释“前有”二句写人烟稀少,坐了一整天的船也碰不到一个村庄。
刘向《新序》:“前有大蛇如堤。
”“江风”二句写溪行之景。
云拂地,写云随风掠地而过,正是将雨之象。
意不在景物,故曰“谁复数”。
锦石,水底有花纹的小石。
庾肩吾诗:“锦石镇浮桥。
”杜甫诗:“碧萝长似带,锦石小如钱。
”(《秋日夔府咏怀》)亦见水之清澈。
避地,为避难而流寓异地。
杜甫自公元七五九年由华州避地秦州后,转徙至此时,已近五年,故有“何时”之叹。
杜甫诗课文原文篇3客至唐代杜甫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包含杜甫的三首经典古诗,分别为:《望岳》、《春望》、《石壕吏》杜甫诗三首详细内容如下:第一首:《望岳》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杜甫。
其全文诗词如下: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前言】《望岳》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
第一首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仙字精神。
第二首咏华山之作,流露出官场失意之情。
第三首咏衡山,流露作者爱国忠君之情。
【注释】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
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
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
夫:读“fú”。
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语气词,强调疑问语气。
如何:怎么样。
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
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在今山东境内,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
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
青:指苍翠、翠绿的美好山色。
未了:不尽,不断。
造化:大自然。
钟:聚集。
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
阴阳: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
这里指泰山的南北。
割:分。
夸张的说法。
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昏晓:黄昏和早晨。
极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晓与黄昏,明暗迥然不同。
荡胸:心胸摇荡。
曾:同“层”,重叠。
决眦(zì):眦:眼角。
眼角(几乎)要裂开。
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
决:裂开。
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会当:终当,定要。
凌:登上。
凌绝顶,即登上最高峰。
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译文】五岳之首泰山的景象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
杜甫诗三首以及翻译
杜甫诗以及翻译导语:人们一想起杜甫,脑海浮现的多半是一位忧国忧民、朴实谦和的长者。
下面小编为你整理的杜甫诗三首以及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译文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
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译文国都已经残破,只有山河尚存,京城春天满目凄凉,到处草木荒深。
感伤时看见花开就想流泪,怅恨别离时听到鸟鸣反而惊心。
战火长时不息一连持续几个月,一封家书就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白了的头发越搔越稀少,简直就梳不成发髻插不住簪。
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译文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抓人。
老翁急忙越墙逃走,老妇赶忙走出来查看情况。
差役吼叫得多么凶狠啊!老妇人啼哭得多么凄苦啊!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都服役去防守邺城。
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二个儿子最近牺牲。
活着的人苟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远完了!我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裙。
老妇我虽然年老力衰,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去,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为准备早餐。
”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好像听到隐隐约约的哭声。
天亮后,我登程赶路的时候,只能同那一个老汉告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云 接地 阴。 的景色中,好像边塞大地上都弥漫着阴森的战争风云。
江间:指巫峡江中。兼天:连天。塞上风云接地阴: 实际是联想而来,背景是当时回纥、吐蕃不时侵扰。
丛菊两开
他日
泪,
两个秋天过去了,因为有家不能回,感伤流泪已非一日。
孤 舟 一系 故园 心。 丛菊两开:杜甫于唐代宗 一叶孤舟上,永系着思念故园之情。永泰元年765五月离开
2.背景资料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杜甫在夔州时所作一组七言律诗,因秋 而感发诗兴,故曰《秋兴》。这一组诗历来被公认为杜甫抒情诗中艺术性最高 的诗。杜甫自肃宗乾元二年(759)弃官,至今已历七载,战乱频仍,国无宁日, 人无定所,当此秋风萧飒之时,不免触景生情。八首诗是一个完整的乐章, 主题是“故国之思”,第二首中“每依北斗望京华”,第四首中“故国平居 有所思”是八篇的纲领。诗中所写个人的悲哀也关乎国难。 《咏怀古迹》这也是一组七律组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766) 的秋天,是杜甫在夔州和自夔州赴江陵途中陆续写成。夔州和三峡一带本来 就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庾信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借吟咏这些 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登高》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约他的一个远亲 吴郎来饮酒,不想吴郎因事没有来。杜甫感慨万千,独自登高,写下了这首 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
环珮 空归 夜月魂。 画图:汉元帝按图召幸宫人,宫人 戴着环珮的游魂随着夜月归来。都贿赂画工。王昭君自恃貌美,
不肯行贿,被画工丑化,不得皇帝召见。后来汉与匈奴和亲,令王昭君 远嫁,汉元帝才知道她的美貌为后宫第一,传说因此杀了许多画工。
省:曾经。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
美貌。环珮:妇女戴的装饰物。
千载 琵琶作 胡语,分明 怨恨
第5课 杜甫诗三首
课前导入
清淡人生,人生清淡;唯有清淡,方享“清欢”。苏轼词云:“人生有 味是清欢”,可见清淡乃人生至境。然古往今来,又有几人是真正的清淡, 享真正的清欢。只要心中有良知,只要身上担责任,谁能清淡,谁能清欢。 我们的老杜,一生潦倒,半生漂泊,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他胸怀国家,心 系天下;把国家的前途,人民的疾苦压在自己这布衣之身、羸弱之肩。他忧 时伤世,忧国忧民;活在忧伤中,死在忧愤里,难见一丝清欢。可见,在现 实生活中,清淡只是一种慰藉,清欢只是一种憧憬,我们只能把它当作止痛 剂,而不能把它当作人生追求。
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 捣衣声。砧,捣衣石。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 赴 荆门,
生长明妃尚
千山万壑随急流奔向荆门,这里至今还有生长明妃的
有村。 山村。
赴:奔赴。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明妃:王昭君, 名嫱qiánɡ,汉元帝宫人,西晋时避晋文帝司马昭的名讳,
改称“明妃”。汉元帝竟宁元年前33被嫁匈奴呼
韩邪yé单于。尚:还。村:指昭君村,在今湖北秭归。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 青冢
自从离开汉宫远嫁到塞北沙漠,身后只留下孤坟青草
向黄昏。 对着大漠的黄昏。
去:离开。紫台:紫宫,宫廷。朔漠:北方的沙 漠。青冢:指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
南,传说冢上草色 常青,故名“青冢”。
画 图 省 识 春风面, 当初汉元帝仅从画像约略见过昭君的青春容颜,空有她
(二)诗文译注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
凋伤枫树林,
玉露:
秋天白露,使草木凋落衰败,枫树林一片枯黄。白露。
凋伤:使动用法,
巫山巫峡 气萧森。
使草木凋落衰败。巫山、巫峡山高林密,一派萧瑟阴森的景象。
巫山:在今四川省巫山县东,属巴山山脉,绵 延八十余千米,山势陡峭。萧森:萧瑟阴森。
江间 波浪 兼天涌,塞上
巫峡江中的波浪汹涌,接连天际。在萧瑟
课前达标
音形辨识
词语辨释
名 句 背 诵
知人论世
(一)相关链接 1.作家作品
文本探究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是著名诗 人杜审言的孙子。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寓居长安近十年。及安禄山兵陷长安, 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至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 畔,世称浣花草堂。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世人称为“诗圣”。 代表作:“三吏”(指《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指《新 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以古体、律 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
千年以来,琵琶弹奏的胡乐声中,还分明在诉说着王昭
曲中论。 胡语:指胡人的乐曲。论:诉说。古乐府 君的怨恨。有《昭君怨》《明君词》《昭君叹》等曲辞。
登高
风急 天高 猿啸 哀,渚 清沙白 鸟 秋风劲急,蓝天高远,猿啸悲哀,小洲水清沙白,鸟儿
飞回。 猿啸:猿猴啼叫。渚zhǔ:水中小块陆地。 飞舞盘旋。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
无边 落木萧萧下,不尽 长江滚滚来。 无边无际的落叶萧萧飘坠,没有尽头的长江奔腾而来。
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萧萧:模拟草木
摇落的声音。滚滚:形容江水汹涌流动。
万里 悲 秋常 作客, 百年多病
漂泊万里客居异乡更添悲秋情绪,晚年百病缠身而今又
独登台。 万里:指远离故乡。悲:为……而悲。常:经 独自登临高台。ຫໍສະໝຸດ 。作客:客居异乡。百年:这里借指晚年。
成都,打算出川东水路回故乡,至大历元年766秋,已经过了两个秋天, 第二次见菊花开,所以说“丛菊两开”。他日:往日。系:指系舟上岸。故
园心:指思
乡之情。
寒衣 处处 催刀尺, 白帝城高 深秋季节,人们在赶制冬衣,傍晚站在白帝城高处,
急 暮砧。
寒衣:指冬天穿的衣服。催刀尺:
可以听到急促的捣衣声。指赶裁新衣。刀尺,剪裁的工具。
艰难 苦恨 繁霜鬓,潦倒 备尝艰难愁苦,忧国忧民,使自己白发日多,穷困潦倒,
新停 浊酒杯。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繁 病体日衰才停了消愁的酒杯。霜鬓:像厚重白霜似的鬓发。潦
倒:衰颓,失意。新停:刚刚停止。 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