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学概论 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播电视新闻概论
还原真实用心倾听调查类电视新闻报道中的出镜记者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2010新闻传播学类
于晓100012010086
还原真实用心倾听
——调查类电视新闻报道中的出镜记者
摘要
调查类新闻报道因其长于揭示事件内幕,能够更好地起到监督、宣传的作用,近年来颇受广大受众的关注;而新闻媒体要向受众提供更加丰富的新闻事实信息,调查类报道为全方位展示采访调查的过程提供了技术以及媒介载体的保证。调查类新闻报道是通过记者的深入采访,揭示新闻事件背后的信息,因而出镜记者的素质态度、采访方式等对于整个栏目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调查类新闻报道出镜记者采访方式
正文
电视新闻的出现改变了“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新闻传播方式,解说配合图片和视频很好的还原了新闻事实,声画互动丰富了新闻节目的内容和形式,能够满足受众多元化的信息需求和接收要求。近年来,随着我国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受众对于新闻媒体的期待和要求也进一步提高,已经不再满足于单纯的了解新闻事件的结果,更加关注整个新闻事实的发展始终——不仅仅是一个通报式的结果,而是从前因到后果的贯穿,“透过现象看本质,拨开迷雾见太阳”。
曾几何时,“水门事件”震惊了整个世界,也成为调查性报道的典型。《新闻学大辞典》中对于“调查性报道”的解释是:“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简单说,调查性报道就是深入揭示事物本质、把问题说透彻的报道。①就栏目实际来说,从美国的《60分钟》到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受众的广泛反应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变化证明了电视新闻不仅能快,也能深,也可以进行调查性报道,且凭借其声画同步的传播优势使得在进行调查类报道时,能够很好的记者对事件调查采访的全过程,因而更加好看、更加吸引人,也更加令人信服。
调查性、纪实性、知识性和评论性是各类题材的调查类新闻的共同特征。记者在采访时有调查意识,调查是调查类新闻的基本特点,它意味着客观、理性、科学性,面对采访对象去探讨、分析研究,把不知到知的过程展现在受众面前,因为它又有纪实性;调查采访的重要的是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现象背后的本质,因此有丰富的背景,具有知识性;调查采访的最终目的是要挖掘出思想内涵,对丰富的观点引发受众的思考,因此这又具有评论性。②每一个调查类新闻栏目的成功都有着一个优秀的策划和执行团队,但从电视里呈现给受众的往往只是一个或者几个人;那么,这个出现在镜头前、屏幕上的人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受众对栏目整体的第一印象。调查类新闻报道在整个新闻体系中有着独特的地位,许多优秀的记者都把做调查类报道作为自己的天职。美国著名的报人普利策说过:“只有最高尚的理想,最严谨追求真理的热情,最正确的丰富知识,以及最忠诚的道德责任感,才能将新闻事业从商业利益的附属、自私自利的追求以及社会利益的敌对上拯救出来。”③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这些“扒粪者”用心中的新闻理想践行着新闻人“俯仰天地的境界,悲天悯人的胸怀和大彻大悟的智慧”。
记者带着受众赋予的权利,带着受众的眼睛和心灵,在新闻事件中穿梭,在新闻第一线去发掘受众真正想要了解的信息。一言一行,一颦一簇,在镜头前代表的就不是个人的喜怒哀乐。面对弱者,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双手紧握的力量;面对强权,一个傲立的背影,一个铿锵的声音——就像曾华国在《记者是一种理想》中写道的:“为了信念可以置生死存亡于
不顾,为了梦想可以痴迷不悟终生不渝,为了抢夺时间心态只能永葆年轻”。④调查类新闻报道的场景一般都不会在演播室里。拥挤的街道、热闹的广场、贫穷的山村或者是低矮的屋檐下,记者与当事人对面而坐。口语的交流,带着新闻事件中的情绪,衣着、表情和动作都是对新闻的另一种说明。新闻不是干瘪的,调查类新闻报道的出镜记者应有着与栏目本身相契合的气质与精神。面对着底层特别是处于弱势的民众,记者的态度不能是趾高气昂的,语速不能像连珠炮一样,甚至是衣着打扮也应避免过于出众;面对位高权重的被采访者,记者的太多不应是谄媚的,语气不能是软弱的,交流的目光,甚至是交流的目光也不应是躲闪的。
记者是调查类新闻栏目的财富之一,优秀的记者能够准确地定位栏目的整体风格,能够明确地表达媒体的价值取向和判断标准。睿智或儒雅,机灵或沉稳,大气或细腻,记者的行为一方面是传播信息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对新闻当事人的尊重。媒体需要更加真实、更加触动新闻事件本质的信息,但这不意味着记者对任何人都要打破沙锅问到底,特别是对那些处在悲伤或者惊恐中的被采访者,尊重和理解往往更能够让被采访者放下心理上的压力和戒备,在这样的状态之下记者才能得到最全面的新闻信息;受众要求了解新闻事件的点点滴滴,但不是以揭露他人的伤口为前提,血淋淋的事实是会让受众受到触动,能让受众关注这个栏目的报道,但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记者的“不择手段”最终只会让受众感到厌恶,失去对栏目的期待与信赖。正像是《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曾说过,大时代中的中国记者,下笔切忌嬉笑怒骂,要出自公心与诚意。⑤
《新闻调查》是一直活跃在新闻第一线的调查类新闻报道栏目。每一期节目都带给受众不一样的震动,节目中揭露的事件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应并促进了事件的处理和解决。除了新闻视角的独特,《新闻调查》的记者同样也成为栏目成功的要素之一。2003年8月,《新闻调查》播出了一期名为《双城的创伤》的节目——在记者到达始发地双城之前,6天内有5名中小学生相继神秘服毒自杀;在外界邪教蛊惑、情感纠葛、游戏约定等种种猜测之下,记者追溯着自杀的链条,联系与服毒学生有关联的人物。在这期节目的采访中,被采访者有刚刚经历过自杀的学生,有亡者的父母亲人,还有自杀孩子的同学朋友;面对这样的被采访者,记者适时的停顿,无声的握手鼓励,亲切自然地拭去孩子不能自抑的眼泪,都促使他们敞开封闭已久的心扉,实现采访双方的真挚情感交流在影像里静静流淌。⑥双方互相信任,友好地进行交流式的采访是每一个采访类电视新闻栏目都期待的最佳采访形态。调查类新闻报道往往将视线集中在揭露社会不公正的事件上,因而报道将会对采访对象造成不利影响。记者的犀利睿智是采访中不可缺少的,针尖对麦芒的交流是能够体现出当代记者无惧无畏的职业道德,但并不能取得最好的采访效果——或许,记者的采访是另外一个战场,但是这里需要的是思想的交锋而不是单纯语言的交锋。柴静在《从市长到囚犯》这期节目中,以平和的语言和自然的态度换得了采访对象的信任,使得采访对象能够坦然的面对镜头,即使是身陷囹圄,记者也没有权利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去对待被采访者。我们可以看到,柴静在出镜采访中,面对挣扎在公平正义边缘的采访对象,无数次,她俯下身子或者一样的席地而坐,用平视的眼光交流着——阳光斜下,这样的情景带给受众是多于新闻事件信息的感动和温暖。新闻是严肃的,但并不是没有人情味的,具有人性关怀的新闻采访将会在今后调查类报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性关怀是一种态度,是一种理念,是一种新闻人应当拥有的气质。我们在行走,在用一颗跳动的心去探查人间百态;带着镣铐跳舞,我们也可以用镣铐的碰撞来伴奏,用镣铐的反光面折射出这个世界的故事。
镜头前,记者是采访活动的主体,把握着采访调查的主动权。记者对于自身的定位和认识将对调查采访产生重大的影响。传播学家施拉姆曾强调在大众传播中最有效的的传播方式是面对面的人际传播。⑦出镜记者所占有的正是“面对面”传播的优势,镜头会放大采访中的每一个点滴。记者首先是一个人,我们必须允许记者自身情绪的存在,但存在的前提是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