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的病理生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由于磷酯酶被激活,使细胞膜磷酯 降解,细胞内大量积聚游离脂肪酸 ( FFA ) 其 代 谢 物 包 括 在 生 四 烯 酸 (AA),AA的代谢产物前列腺素(PGs) 及白三烯(LTs)同时大量形成自由基损 伤,是重要的细胞毒理之一。 1.7 由于脑血流量降低,蛋白质合成障 碍,部位选择性的缺血后神经元损伤与 蛋白质合成障碍未能及时恢复有关,蛋 白质合成对脑血流量降低特别敏感。

1.5 Ca++ 内 流 促 发 兴 奋 性 氨 基 酸 递 质 (谷氨酸、天门冬氨酸),单胺递质(多 巴胺、去甲肾上腺、5-HT)等大量释放, 导致突触传递失常。大量Ca++内流可激活 Ca依赖的蛋白酶、磷脂酶、核酸内切酶, 加速细胞的蛋白质、脂质的降解,导致线 粒体和细胞膜的破坏。大量Ca++内流激活 一氧化氮合成酶(nNOS及iNOS)产生大 量的NO,产生神经毒性作用。

不适合溶栓治疗,根据病情和病因, 可酌情应用降纤治疗——各种蛇毒酶制 剂,目前常用的蛇毒制剂有:
– Ancrod ( 含 类 凝 血 酶 ) : 2~5Au/kg 溶 于
250~500ml生理盐水中,6~8小时滴完。维持 量1~2Au/kg溶于生理盐水100~200ml静滴, 以后根据纤维蛋白原浓度决定用药或停药。 根据美国Stroke杂志发表Ancrod多中心试验 认为发病6小时内应用,治疗缺血性脑血管 有效,其疗效与其用量正相关。是一种安全 有效的治疗方法,国内尚未见应用Ancrod治 疗的报道。

1.9 最后由于激活细胞凋亡基因,导致 神经细胞程序性死亡(凋亡),使半暗 带区与坏死区融合。

再灌注损伤—实验研究发现,只有在脑缺 血早期恢复其脑血流,才能防止脑损伤,延 迟再灌注反而会加重脑损伤,这种再灌注损 伤在脑缺血损伤中起重要作用。因再灌注时 血氧供应恢复,产生了大量的自由基,破坏 细胞膜,加重脑细胞损伤,或由于炎症因子 促使白细胞、血小板粘附在血管内皮细胞壁, 继之侵入血管周围,引起组织肿胀,压迫血 管,导致再灌注后的“无复流”现象或继发 性毛细血管循环关闭所致。经广泛的研究, 目前认为再灌注时间窗为缺血后3-6小时。
2.1.6发病24~48小时后酌情加强脱水 降颅压

减轻脑细胞水肿可用甘露醇、速尿、 甘油果糖、七叶皂甙钠、白蛋白等。大 面积脑梗死伴有脑疝危象者可行外科减 压手术。
2.2第二阶段(3~14天)

2.2.1 2~3天后主要是抗脑水肿、降颅 压是脑保护的重要措施,继续使用上述 降颅压的措施。 2.2.2继续使用第一阶段的神经保护剂 治疗包括清除自由基、钙离子拮抗剂, 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剂、抗细胞的粘 附分子抗体等。
组 织 型 纤 溶 酶 激 活 物 ( t-PA ) 0.85mg/kg(总量﹤90mg) 重 组 组 织 型 纤 溶 酶 激 活 物 ( rt-PA ) 0.9mg/kg(总量≤90mg) 静脉给药,其10%剂量一次性注入, 其余剂量持续60分钟滴入。


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比静脉溶栓具有更 高的再通率(动脉为40%~100%,而静脉 为34%~59%)和更低的脑出血率,但动 脉溶栓价格贵及不能尽早给予,可能耽 误病情。近来有主张联合应用静脉和动 脉溶栓方案即先给予一定剂量的溶栓剂 静脉注射,同时积极进行超选择性动脉 溶栓。溶栓治疗最严重的并发症为脑出 血。急性脑梗死不经溶栓治疗时症状性 脑出血发生率5%~10%,溶栓治疗时症状 性脑出血为20%~28%。
脑梗死的病理生理与治疗
神经内科 苏彦果

脑梗死—由于血管狭窄、闭塞或供血 不足而使相应部位的脑组织缺血坏死。 – 白色梗死即缺血性梗死 – 红色梗死即出血性梗死

脑梗死按不同病因和发病机制临 床上分为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脑 腔隙性梗死,统称为缺血性卒中。
脑组织对缺血耐受性最差——
脑耗氧量最大:脑重量占体重2%,脑耗 氧量占总耗氧量23%,脑血流占全身血流量 15%。 脑组织能量储存匮乏:如脑供血完全停 止—脑组织中的氧在8~12秒耗尽,ATP、磷 酸肌酸在2分钟内耗尽。 缺血脑组织极易受损:完全中断脑供血— 6秒钟出现意识丧失,10秒钟自发脑电活动 消失,5分钟开始产生永久脑细胞损害。
其作用机制在于通过阻断由缺血所致 各种有害病理过程的发生,从而防止或 局限缺血所引起的脑损害,减少脑细胞 死亡和促进功能恢复: 一种理想的神经保护剂应具备或尽可 能具备以下特点:

(1)降低各类缺血性卒中病人的死亡率, 改善病人的功能和神经病学预后。 (2)具有良好的利/弊比,尤其避免心血 管系统、血液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方面 的副作用。 (3)应避免对脑血管扩张、促进脑代谢 和对脑功能有害的作用。 (4)不应有抗凝作用。 (5)使用方便、口服生物利用度高,符 合卫生经济学的要求。


1.3 ATP合成障碍加剧,诱导形成更多 的自由基及脂质过氧化物,自由基可损 伤线粒体膜,导致能量合成障碍,损害 细胞膜,破坏细胞的完整性,损害溶酶 膜,引起溶酶体的释放,水解的胞内物 质。 1.4 由于细胞离子失衡,大量Na+、Cl- 内流,带动水分内流增加,细胞毒性水 肿形成,酸中毒加剧,细胞水肿。

虽然目前的神经保护剂临床试验结果令人失 望,但这并不排除神经保护剂的可能作用。目 前国内用的比较多保护剂是胞二磷胆碱是细胞 膜组成部分之一磷脂酰胆碱合成的原料,也能 促进大脑乙酰胆碱合成,具有能清除自由基, 又能稳定细胞膜,且具有双重保护作用。可恢 复缺血时膜磷脂的合成,抑制磷脂酶A1、A2活 性,减少花生四烯酸聚集,增加血流,减少乳 酸合成,恢复Na+ 、K+ -ATP酶活性。日本和 欧洲已使用,美国已通过Ⅲ期临床试验。

2.2.3应用促进和改善脑细胞代谢,有 助脑细胞功能恢复的细胞赋活剂。 2.2.4早期康复措施,康复语言训练, 肢体被动活动,保护患肢功能体位等。 2.2.5其他活血化瘀的中药,促进神经 功能恢复的药物。
2.3第三阶段(3~12周)

2.3.1继续使用改善脑代谢、促进神经 功能恢复药物。 2.3.2针灸、按摩、肢体运动练习。 2.3.3康复治疗,进行正规语言功能康 复训练,肢体功能锻炼等。 2.3.4其它:体外反搏,超声波治疗、 高压氧、He-Ne激光血管内照射等治疗。

1. 脑梗死的病理生理
脑梗死发病后数小时(3~6小时),梗 死区中心部分脑细胞缺血性坏死,难以 逆转。但周围的边缘地带为缺血性半暗 带或水肿带,如治疗合理,则可能恢复 或缓解,使脑梗死区不再扩大,有利于 神经功能的代偿与康复。 Astrup等(1981)提出缺血阈和缺血 半暗带概念。 正常人脑血流量55ml/(100g· min)
– 东菱迪芙(巴曲酶、为类凝酶,是
单链的糖蛋白):首日10u以后隔日 5u,5u,静滴。 – 降纤酶(含高纯度的类凝血酶)与 东菱迪芙、Ancrod是的一类产品。 首日10u,以后隔日10u,5u,静滴。

2.1.2发病后12~24小时内或48小时内禁 用葡萄糖液,可用林格氏液或生理盐水, 加ATP、辅酶A、维生素C等。避免葡萄 糖不利因素加重半暗带的损害。
脑缺血中心区局部脑血流量常低于 10ml/(100g· min)。脑细胞电活动丧失 且发生离子失衡而发生不可逆性损害。

围绕缺血中心的脑组织,其脑血流处 于电衰竭[15~18ml/(100g· min)]与能量 衰竭[10~12ml/(100g· min)]阈值间,称 为缺血半暗带,其脑功能失活,但仍保 持正常的离子平衡和结构完整,恢复再 灌注后有可能恢复。防止“缺血半暗带” 的组织进一步梗死的措施能挽救残存的 神经功能。“缺血半暗带”的发现为脑 缺血的溶栓和细胞保护治疗提供了理论 依据。
10-18ml
10ml

脑缺血时会触发神经元水平的生 化和代谢改变—缺血性病理生化级 联反应,最终导致神经元死亡。
1.1 缺血早期,产生无氧糖酵解,产生 大量乳酸、导致细胞内外酸中毒。 1.2 由于酸中毒,抑制细胞线粒体电子 呼吸链,使ATP合成受阻,能量衰竭, Na+K+-ATPase活性受抑制,细胞离子失 衡 , 大 量 K+ 到 细 胞 膜 外 , Na+ 、 Cl - 及 Ca++大量进入胞内。
2.1.3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确诊为急性脑梗死后可立即用抗血小 板聚集治疗。
– 阿斯匹林100~300mg/d,抵克利得250mg/d
– 氯比格雷75mg/d,阿斯匹林100~300mg/d
加潘生丁200mg,3/日。 – 银杏叶制剂(金纳多、舒血宁、杏丁), 三七通舒胶囊。
2.1.4神经保护剂治疗,为当今 脑卒中研究热题。


1.8 炎症反应:缺血/再灌注时,最早的反应 是缺血区的白细胞积聚和炎症细胞因子的释放 如IL-1、TNF-α 和血小板活化因子(PAF)。 细胞因子、粘附因子刺激引起局部炎症反应, 并加剧微循环障碍。脑缺血时白细胞表面的 CD18受体受到刺激后与微血管壁上的细胞粘 附分子结合,加之PAF的激活,使细胞更易聚 集、凝集,造成微循环障碍,甚至造成再灌注 后的“无复流”现象。随后白细胞通过内皮细 胞进入脑组织内,释放出多种分解酶,导致组 织破坏。


目前处于临床研究的神经保护剂包括钙通道 阻滞剂、谷氨酸释放抑制剂、兴奋性氨基酸受 体拮抗剂、GABA受体激动剂、自由基清除剂、 抗细胞间粘附分子抗体、神经营养因子等。大 量的动物实验研究结果证明神经保护有效,但 已进行近50种神经保护剂的临床试验,其结果 大多无效或因药物不良反应而被提前终止。仅 少数药物如胞二磷胆碱(膜稳定剂)、氯甲噻 唑(GABA受体激动剂)等对某些脑卒中亚型 可能有一定疗效并受时间窗限制。

当脑血流量降至20ml左右,脑诱发电 位就有异常,降至15ml左右,脑电活动 即 消 失 。 因 此 , 脑 血 流 量 ﹤ 20ml (100g· min)时脑电活动衰竭,出现神经 症状。 当脑流量降至10~12ml/(100g· min)时 脑细胞即发生离子失衡,即产生能量衰 竭。



纳络酮通过竞争性拮抗内源性阿片肽 受体、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促进过氧 化物歧化酶生成,阻止脂过氧化,提高 Na+ 、K+ATP酶活性,抑制Ca2+ 内流,阻 断病理损害的通路。新型自由基清除剂 依达拉奉(Edaravone,MCI-186)由日 本三菱东京制药株式会社近年开发并于 2001年4月在日本上市,我国正在Ⅳ期临 床试验。

中药复方丹参、醒脑静、葛根素、川 芎等注射液使用还需进一步经循证医学 认可。
2.1.5调整血压,改善微循环,减少乳 酸堆积,减轻或消除颅内盗血综合征

慎用降血压药,禁用或慎用血管扩张剂。急 性脑梗死,为了保证脑的灌注压,原则上不用 降血压治疗,在发病后第一个24小时,维持血 压相对较高水平尤为重要。既往有高血压患者 维持在160~180/100~105mmHg水平;无高血压 者,血压维持在100~180/100mmHg水平。血压 高于200/100mmHg,可给降压药,以ACEI和β 受体阻滞剂为主,血压高于220/120mmHg时, 可 选 用 卡 托 普 利 6.25~12.5mg 或 拉 贝 洛 尔 5~20mgiV,舒张压高于140mmHg也可慎重静 滴硝普钠。
缺血性神经元损 伤的级联反应

2. 脑梗死的治疗

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期的治疗根据病 理生理、组织病理所见存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时间窗(可 为3~6小时),因此合理治疗分为三个不 同时间采取相应的不同治疗措施。
2.1 第一阶段(1~48小时)

2.1.1 3~6小时内(超早期)溶血栓治疗:要严 格掌握适应症、禁忌症。溶栓治疗目的在6小时的 时间窗内使血管再通,重建血供,使半暗带的脑 细胞从坏死边缘挽救过来。可用尿激酶(UK) 150万IU~200万IU,我国“九五”攻关的经验,静 脉溶栓有效溶剂量为≥100万IU,150万IU比较安 全,200万IU对较多患者安全,250万IU继发脑出 血可能性大。动脉溶栓为50万~75万IU。我国UK 静脉溶栓血管再通率为48%,动脉溶栓血管再通 率为8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