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电化学第三章 化学电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假设相同平均放电电流: 电池的使用时间大致相同;
恒电阻模式下电压调节最好;
恒功率模式在电池整个寿命期间具有向负载提供最均匀功率 的优点,使电池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活性物质利用率:实际容量占理论容量的百分比
电池的实际容量 0 100% 电池的理论容量 mzF / M
活性物质利用率的高低与以下因素有关: (1)与其本身的活性物质有关,自身的活性高,利用 率就高
(1)内阻小,具有较高的离子传输能力 (2)具有极低的电子导电能力 (3)能阻挡脱落的活性物质透过 (4)能耐电解质溶液的腐蚀,及电极氧化剂的氧化 (5)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 (6)来源丰富,价格低廉
常用的隔膜有: 浆层纸、微孔塑料、微孔橡胶、石棉、玻璃毡、 全氟磺酸膜等。 Li电池:常用聚丙烯、纤维纸作为隔膜。
说明:以上的分类不是绝对的,随着技术的发 展,有些电池体系往往可以设计成多种不同的电池。 例如:在碱性溶液中,由锌和空气构成的电池体系。 根据需要就可以做成:
1. Zn-O2(C) 一次电池 2. Zn-O2(C) 二次电池
3. Zn-O2(C) 储备电池
4. Zn-O2(C) 燃料电池
二、化学电源的主要性能
4)电池外壳 电池外壳作为容器,应耐腐蚀,且具有一定的强度
3. 化学电源的分类:
化学电源分类的方法很多,通常有如下几种:
1).按电池的工作性质分类: (1)原电池(一次电池):电池中的活性物质消耗 后,即失去工作能力,即电池只能使用一次。
如:Zn-MnO2,Mg-AgCl等电池。
(2)蓄电池(二次电池) 电池中的活性物质消耗后,可进行充电使其恢 复,电池得到再生,使电池能够反复使用。 如:铅酸蓄电池,H-Ni电池,Ag-Zn电池等。
溶剂的要求: 在电池充放电的电位范围内具有高的化学稳定 性和好的流动性能。 电解液的要求:
高导电率;
化学稳定性好; 不易挥发和易于长期贮存 常见的电解液:电解质的水溶液、有机介质溶 液,或固体电解质。
3)隔膜 将电池正、负极分隔开以防止两极直接接触
而短路的无机或有机膜。隔膜的好坏对电池的质
量影响较大,对隔膜有如下要求:
延缓金属电极腐蚀的缓蚀剂等 活性物质通常构成糊状电极,常需要用集电器来 作为支持体。
集电器:金属栅或导电的非金属棒,以提供电子传导 的路线,集电器重量轻,化学稳定性应好。
2)电解质: 作用:参加电化学反应; 保证电池内部电极间的导电。与外回路不同, 它是离子导电。
对有些电池,电解质只参加电池反应的中间过程, 而其本身并不消耗(Zn-O2电池中的KOH),但有些电 池却要消耗电解质(铅酸蓄电池中的H2SO4)。在设计 电池时应注意到。
第三章 化学电源
第一节
概
述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化学电源的发展 化学电源是将物质化学反应产生的能量直接转换 成电能的一种装置。 ①.1859年 普朗特(Pantle) 研制成功铅酸电池 ②.1868年 勒克朗谢(Lelanche)研制成功以 NH4Cl 为电解液的Zn-MnO2 电池 ③.1888年 加斯纳(Gassner)制出了Zn-MnO2 干 电池 ④.1895年 琼格(Junger)发明Cd-Ni 电池 ⑤.1900年 爱迪生(Edison)创制了Fe-Ni 蓄电池
2.化学电源的组成 1)正极、负极
作用:参加电化学反应和导电。
负极通常都是由电位较负的金属承担。如:Zn、Mn、 Al、Cd、Fe···。它们本身都是还原剂,在放电过程中 ··· 被氧化,电池的负极也就是阳极; 正极通常是采用电位较正的金属或其它氧化物,例 如MnO2、PbO2···。它们都是氧化剂,在放电的过程中被 ··· 还原,放电时电池的正极也是阴极。
机动车辆:启动、点火、照明、动力; 大型发电站:调解电站; 医院、邮电通讯部门:应急电源; 便携式电子产品:移动电话、摄像机、手提电脑等
电池的发展规律
①电池的发展与新型电器的开发和应用密切相关 :
20世纪50年代后各种低压电器的普及,特别是半 导体收音机的出现带动了干电池的发展。 60年代半导体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纸板电池的发展 70年代以后,LED、LCD和CMOSIC计算 机的出现,促进了电池的微型化。 90年代以后,随着移动电话的出现,MH-Ni电 池逐渐完善和商品化,并出现了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
1.化学电源的电动势及开路电压
电池的电动势(E):没有电流通过外电路时电池正 负两极的电极电势之差。又称理论电压,即平衡电 位之差。
E eq eq
E大小由电池反应的Gibbs自由能决定,取决于电池的本性 及电解质的性质与活度,而与电池的几何结构等无关。 Gibbs自由能减小等于化学反应的最大有用功,电池电动势 为放电的极限电压。
电池的开路电压(OCV):无负荷情况下的电池电压 无负荷时,电极与溶液的界面上也可能发生其 它反应,达不到热力学平衡状态,其数值往往不同 于平衡电位,一般小于平衡电位,只有可逆电池的 开路电压等于电池的电动势。
2.工作电压和电池的内阻
电池的工作电压(V):电池有电流流过时正、负
电极的端电压。
随输出电流大小、放电深度和温度变化而变化。
充电过程:化学电源从外电路获得能量的过程。
在实现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过程中,必须具备 以下条件:
1.在化学反应的过程中,电子的得失,必须分别在 两个不同的区域进行,即失电子氧化在负极,得电 子还原在正极;
2.化学变化过程中电子的传递,须经过外回路;
3. 两极之间应具有离子导电性物质—电解质。
电池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应有:正极,负极, 电解质,隔膜,电池外壳及其它配件。
欧姆内阻:电池组件的离子电阻和电子电阻之和,
包括电解液的欧姆内阻、电极材料的固相欧姆内阻和 隔膜的电阻等。 减小欧姆内阻的方法: 缩短正负极间的距离; 增加隔膜离子导电能力; 使用具有高导电率的电解液; 加入导电剂降低电极的欧姆内阻;
使电池构型最佳化,保持两电极间电流均匀分布
3.电流和反应速率
idt
t
(2)与放电机制有关,(即与放电电流密度有关)
(3)与电池的结构有关 (4)与放电深度有关
电池容量是评价电池性能的重要指标,实际生产常用
比容量: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电池所输出的电量。
Ahkg-1和AhL-1
质量比容量反映活性物质的利用率; 体积比容量反映电池结构的特征。 额定容量:在设计和生产电池时,规定或保证在指定 的放电条件下电池应该放出的最低限度的电量。
2)按电解质的性质分类: (1)碱性电池(电解质为碱性,NaOH,KOH)
例:Cd-Ni
(2)酸性电池(电解质为酸性,H2SO4··) ·· ·· 例:铅酸电池 (3)中性电池(电解质为中性,NH4Cl,HgCl2)
例:Zn-MnO2
目前又出现:有机电解质电池,固体电解质电池, 胶体电解质电池等。
放电时:
充电时:
V E IR IR p V E IR IR p
E-电池电动势,I-工作电流,+、-为正极和负极 的极化超电势,R、Rp分别为欧姆电阻和有电流通过 时的极化电阻。
化学电源的内阻:化学电源的电动势(或开路电压) 与工作电压的差值与通过工作电流的比值
电流流过电池时,会产生电化学极化、浓差极化
和欧姆极化等,使电池的工作电压总低于开路电压。
表征电池放电时电压特性的术语: 额定电压:电池工作时公认的标准电压。
如:锌锰电池:1.50V;镉镍电池:1.20V
中点电压:电池放电期间的平均电压 截止电压:电池放电终止时的电压值
当电池外加负载,外线路有电流通过,电池对外 做功,电池的工作电压为:
电池容量下降。 对于电池反应,能承受的充、放电电流的大小 反映反应的可逆性,为降低电池反应的极化,提高 电池能承受的电流,电极一般做成多孔扩散电极。
4.电池的容量及影响因素
电池的容量(C):在一定放电条件下,电池放电 到终止电压时所放出的电量。
单位为库仑(C)或安时(Ah)
电池容量不是定值,与电池大小(活性物质用 量)、放电速度(放电电流大小)和放电的截止电 压有关。电池的理论容量由法拉第定律计算:
电池容量和放电条件相关,包括:
放电电流、放电深度、放电形式、电池的温度等。
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后电池发展更加迅速
60年代:“双子星座”和“阿波罗”飞船应用H2-O2燃
料电池
70 年代:中东战争 能源危机 燃料电池、钠硫电池
、锂-硫化铁电池得到广泛发展
80 年代:贮氢材料的突破 氢镍电池
90 年代:嵌入化合物 锂离子电池
化学电源的应用:
航空航天飞行器:飞机、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等
②新材料的开发利用大大促进了电池的进步:
碱锰电池的改进得益于电解二氧化锰;
吸氢材料促进了MH-Ni电池的兴起;
锂离子电池的开发有赖于碳素的研究;
导电聚合物材料的研究则可能大大改变固态 电解质电池的面貌。
③环保问题为电池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次电池的大量使用造成了资源的浪费,20世 纪80~90年代研究的重点是可重复使用的二次 电池,原有的一次电池也向二次电池转向。 为了保护环境及人体的健康,禁止在电池中使用 有害元素,尽管Cd-Ni电池性能优异,而且技 术成熟,仍开发了取代它的MH-Ni电池。
M:活性物质摩尔质量;m活性物质的质量;
z电池反应中电子的计量数;C为电池放电的
容量。96500库仑相对于26.8安时
mzF C M
实际容量 恒电流放电: C
变电流放电: C
i t dt it
t 0
i t dt
t 0 t
1 t 恒电阻放电: C i t dt V t dt 0 0 R
C-放电容量;i-放电电流;V-放电电压; R-放电电阻
放电曲线:指定负载和温度下放电时,电池的电
压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有时也用电流-时间表示 根据电池的放电曲线,通常可以确定电池的放 电性能、电池的容量和工作特性
1. 通常电池的放电曲线越平坦、稳定、电池的 性能就越好 2. 电池的容量大小
假设电池的放电电流在开始放电时相同: 三种放电模式下,放电电流不同; 恒电阻模式的平均放电电流最低,使用时间最长。
EV R I
化学电源的内阻R由极化电阻和欧姆电阻组成, 极化电阻表示为:
Rp
I
极化电阻:电极工作时由电化学极化和浓差极化引起
大小与电极材料的本质、电池的结构、制造工艺
和工作电流的大小等有关。
降低电池极化电阻:
电极一般做成多孔电极,提高电极的表面积; 选择具有高交换电流密度的活性物质
3)目前常用的分类方法是把化学电源分为四类: (1)原电池
(2)蓄电池
(3)储备电池:电池在存放期间不加电解质溶液, 在使用时临时加入电解质活化。 例如:Zn-O2电池 (4)燃料电池:能连续地把燃料的化学能变为电 能的装置。即只要连续不断地将燃料(反应物)或 电解质通入电池中,电池就能连续不断地反应而产 生电能。 例如:H2-O2燃料电池。
汽车工业中大量使用的铅酸电池已经实现了密闭 化和免维护。
一、主要术语
1.化学电源 化学电源:将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能直接转 化为电能的装置,通常称为电池。从应用角度, 又常称为“电池组”。 电池组:由两个或多个电池以串联、并联或串并 联形式组合而成的。组合方式取决于用户希望得 到的工作电压和容量。 放电过程:化学电源对外电路供给能量的过程。
电流(i):电池放电(或充电)速度的量度。 与电池活性物质电子迁移速度、电解质中的离
子迁移速率、电池制造工艺和电池大小等有关。
外电路上电子流过速率等于每个电极/电解质
界面上电荷迁移速率,可以直接从外电路的安培表
读出。
流过电池的电流越大,内阻的存在,使电池的
放电电压下降,电极上活性物质来不及反应,导致
正极和负极的组成:活性物质、添加剂。
活性物质:电池充放电过程中参与电极反应,影响 电池容量和性能的物质。 正极活性物质的电势越高,负极活性物质的电势 越负,电池电动势越大; 活性物质电化学活性高,电极反应速度就快,电 池的性能就越好。
添加剂:
提高电极导电性能的导电剂(金属粉和碳粉);
增加活性物质黏结力的粘结剂(聚四氟乙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