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玉器上的龙纹及演变
古玉学步(66):最是百变战国龙型纹渐进寻影踪
古玉学步(66):最是百变战国龙型纹渐进寻影踪战国时期的玉龙数量之多、造型之美、雕琢之精,可谓历代之冠,是古代玉龙制作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期。
由于玉料的珍贵,玉作都不外乎随形选料或者随料选形,所以在形制上几无一定之规,呈现“玉龙百态”,但其形制依然有规律可寻。
根据考古发掘和调查,以及征集的玉龙造型形态,战国玉龙大体可分为两大类型:复合型龙和单个型龙。
复合型龙,多由两条或更多玉龙组合为一器。
可分为双龙交缠式和双龙并体式(图1)。
图1-1图1-2单个型龙,即主体为单独的一条龙,一般呈扁平体,亦有圆雕而为作扁圆柱体者,多为波浪式扭曲,龙尾有时饰以凤首,龙身时有螭、凤鸟等动物形附加装饰,多以繁密规整的谷纹、云纹等表现龙鳞。
单个型玉龙在战国时期最为常见,根据造型之不同,大致又可分为四式:一式,形体弯曲呈“S”状,躯干多作1—2个显著弯转(图2-1)。
图2-1二式,形体弯曲呈“W”或“M”状,躯干多作3或更多个显著弯转(图2-2)。
图2-2三式,蜷体状(图2-3)。
图2-3四式,整体呈曲棒状(图2-4)。
图2-4一式、二式玉龙是主要的、基本的形式。
三式、四式比较少见。
既然战国“玉龙百态”,那么如何甄别?可从其形制、纹饰的演变踪迹上,验证其所特有的时代特征。
依据大量已发表的考古资料,战国玉龙的形制、纹饰的演变过程大约为:(一)造型的演变过程:从简单到繁复。
具体表现为:1、龙之躯干由肥硕较短逐渐演变为瘦长(短向长发展)。
比较而言:早期的玉龙肥而短,后期的玉龙瘦而长(图3)。
图32、整器的纵向宽度趋于增加(窄向宽演变)。
比较而言:早期的玉龙由稍作弯曲,后期的玉龙逐渐演变为显著弯曲;早期的弯转个数少、弯转程度轻,后期的弯转个数不断增多,弯转之程度亦增大(图4);战国中期以后,拱起腹部两侧的头与尾开始呈均衡对称状。
图43、战国时期盛行“造型镂空”,玉龙镂空的部位不断增多(图4)。
4、龙首的演变:龙首后最初无角,以卷云纹表现的耳部;其后发展为呈钝尖状的龙角;战国中期开始,改以饰有弦纹的凸脊表现龙角(图5)。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龙形玉器纹样造型研究PPT课件
目录
楚人与龙 楚国龙形玉器的分期特征 奇诡纹样——春秋时期的玉龙 多变形制——战国时期的玉龙 结语
壹
楚人与龙
◎中国龙文化 ◎龙——楚人崇拜的神兽
中国龙文化
中国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国文化的象征。远古人 们认为应当有一个力大无穷的“神物”主宰着指挥着操纵 着管理着这些动物和天象,龙作为一种崇拜现象,一种对 自然力的一种“理解”,也就开始了它的“模糊集合”。
-31-
多变形制——战国时期的玉龙 河南省淮阳县平粮台16号墓出土的谷纹龙形玉佩(见图23)和涡 纹龙形玉佩(见图24 ),表现战国时期玉龙的标准“S”形造型。龙 体翻转扭曲,蜿蜒曲折,刚劲秀美,变化多姿。
-32-
伍 结语
总结
崇龙和尚玉,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两个基本特点,龙神造 型和龙纹装饰成为中华古玉创作的一个永恒不变的题材。春 秋之际,列国纷争,多国并存,由此出现了多个玉器发展中 心,但龙纹题材,却在各地通行无阻,始终盛行。春秋战国 时期,楚国出土的各式龙形玉佩以及数不胜举的龙纹玉器, 是新石器时代以来中华文化一脉承传的崇龙礼俗的具体体现 ,也是中国玉器文化与中国龙文化的交融发展的体现。
崇龙
尚玉
-34-
参考文献及资料
[1]王喆.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龙形玉器纹样造型研究[J].设计艺术研究, 2015(3):106-114. [2]周政.春秋玉器研究[MA].2015. [3]曾剑华.【荆州地理】龙:楚人崇拜的神兽 [EB/OL]./viewnews-43656.html,2011,2011-03-23.
从湖北省荆州熊家家墓地出土的玉璧上可 见鲜明逼真的谷纹,可以感受到楚人对自然的 敬畏,对生命的敬重(见图8)。
龙中国图腾---龙
总之,龙作为一种图腾是从抽象到具体,从概念到形象被神化的一个 漫长的过程。龙在自然界本身是不存在的,而只是人们一种精神寄托 而创造出的一种神化的动物,是许多动物的集合体,尤其从最初简单 形态到 清代玉龙饰 最后完美造型,都能看出它在现实世界中动物的形象在它身上得到体 现。中国玉器中的龙在汉代以前变化较大,而且富有创意,龙的形态 千姿百态,种类繁多。在秦汉时期,龙形随着封建社会的统一而逐渐 趋于成熟。自汉代以后,历代造型和雕工,均没有太多的创意,多承 袭前代的风格,只是在局部进行修改,整个龙体形态变化不大,已经 基本上趋于程式的雕刻,已经很少有汉代以前龙的那种气势磅礴的神 韵。在具体纹饰方面,最初新石器时期龙身光素无纹,到汉以后的纹 饰逐渐变得繁缛臃肿起来;在龙的各个具体部分变化较大,开始的龙 无足无爪,后来出现足,再有爪,爪的数再各个时代还不仅相同;头 从无角到又角,角的形状也变化角到;嘴和唇也是一个最要的变化地 方。纵观各个时期玉器中龙的变化,期间反映了人们对其的崇拜也在 不断变化,对其也越来越进行神化,总想集最完美的东西于其身,导 致在后代龙的身形的臃肿,缺乏创意,神韵逐渐减弱。
八、明代玉器中的龙
明代的龙,粗壮有力,凝重威严,嘴巴或启 动或闭,圆眼外凸,须、发和肘毛突出装饰 性,头、身、腿、爪体态匀称,各部分既符 合生长规律有装饰适度,动态端庄,优美而 又充满神灵,气度超凡而又有王者之风。中 华民族最后完成了龙的造型。明代最具代表 性的是玉带板上的龙纹,通过“辗”的手法 雕琢,玲珑剔透,有鬼斧神工之妙 。
七、元代玉器中的龙
元代朝廷对龙的形象使用严格限制,强调天 子龙生的观念。朝廷禁止民间织造五爪缠身 龙纹。自此,龙由三爪、四爪变为五爪。 “五爪金龙”纹样为皇帝御用。总的来讲, 元代龙纹较流动、灵活,头小颈细;毛发长 而疏,两条阴线角;丹凤眼,粗眉;腿瘦爪 利。整个龙体气势磅礴,似有云中穿梭之势。 元代最具代表性之作是北京海团城“渎山大 玉海”,其上的海龙雕刻表现出极高的工艺 水平
明清玉器龙纹特征
明清玉器龙纹特征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明清玉器上的龙纹特征,这可超级有趣呢。
咱先说说明代的玉器龙纹。
明代玉器上的龙啊,那可是很有自己的风格。
明代早期的玉龙,它的龙头比较大,就像一个威风凛凛的将军在统领千军万马一样。
眼睛呢,大多是凸出的,那感觉就像两颗明亮的宝石镶嵌在头上,炯炯有神地注视着前方。
龙须呀,飘动着,就好像在风中摇曳的丝线。
龙角粗壮有力,向后伸展,这龙角就像是龙的皇冠,彰显着它的尊贵地位。
龙身呢,一般比较粗壮,四肢刚劲有力,爪子尖锐得很,仿佛一抓就能把什么东西牢牢抓住。
你想啊,这明代的玉龙就像是一个初露锋芒的勇士,充满了力量感。
我有个朋友,他特迷明代玉器,有一次他看到一个明代玉龙纹玉佩,那眼睛都放光了,一个劲儿地跟我说:“你看这龙,多有劲儿,就像随时要从这玉佩里飞出来似的。
”再看看明代中期的玉龙纹。
这个时候的龙啊,身体开始变得修长一些了,不再像早期那么粗壮。
龙头呢,虽然还是大,但是比例上稍微协调了一点。
龙鳞的刻画更加细致了,一片一片的,就像精心排列的小瓦片。
这时候的龙纹就像是一个成长中的青年,开始有了一些细致和内敛。
我记得我和一位老师傅讨论明代中期玉龙纹的时候,老师傅说:“这中期的龙啊,就像是一个经历了一些事儿的人,有了更多的内涵,不再是只靠蛮力的愣头青了。
”到了明代晚期,玉龙纹又有了新变化。
龙的毛发上扬,就像燃烧的火焰一样,超级酷炫。
龙嘴也张得更大了,像是在怒吼,又像是在展示它的威严。
龙尾呢,有的像鱼尾一样分叉,这多独特啊。
感觉这个时候的龙就像是一个饱经沧桑的老将,虽然可能没有早期那么朝气蓬勃,但是那股子威严劲儿可是一点都不减。
说完明代,咱再聊聊清代的玉器龙纹。
清代的龙纹那可又是一番新天地了。
清代早期的玉龙,给人一种特别规整的感觉。
龙的五官啊,都像是精心雕琢出来的艺术品。
眼睛不像明代那么凸出了,而是变得比较圆润,就像两颗温润的珠子。
龙角呢,更加精致了,就像精心打磨的美玉。
龙身蜿蜒曲折,身上的龙鳞那叫一个细腻,就像鱼鳞一样密密麻麻地排列着,而且每一片都刻画得十分清晰。
中国龙纹的发展历程
3 发展期——春秋战国至隋唐
以见到我国传统绘画线描风格已经确立,技法上也已达到较高水平。 春秋战国时期龙的造型起了很大的变化,龙角也由商代粗短的蘑菇形,发展为曲层和 分枝。兽形的龙:额如牛,口似鱼,张口、獠牙、巨眼、鼓鼻。有四肢矫健,趾爪清 晰,有三爪或四爪;尾部细长如兽尾颈部髭毛直延至尾端。另外这一时期已出现翼龙。 秦汉时期,龙纹以写实的手法、凌厉的动势、豪迈的气魄,多数突破以前的几何框架 的限制。而依龙的运动状态来布局,用简化、单纯的形象表现出生命的动感。汉 当艺 术中, 龙纹曲躯利爪,飞舞飘摇静中有动,造型概括,浑朴遒劲。早期龙躯干上的纹 饰,有蛇皮形,菱形和长方形,汉代以后逐渐形成鳞形。 秦汉时期龙尾变得像虎尾,很细。汉代龙纹有蛇体型和兽体型。 3.2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 从三国分立到两晋南北朝三百多年间,是我过历史上战争频繁的年代。由于社会生活 颠沛流离,人们希望找寻精神上的寄托,外国宗教也在这个时期传入。 敦煌的千佛洞,水靖的炳灵寺,天水的麦积山石窟,大同的云岗石窟,洛阳的龙门石 窟等世界著名的佛教艺术宝库都先后兴建。外来的佛教艺术和中国传统文化互相融会 糅合,龙纹图案以及中国有关龙的传统故事也开始和佛教题材结合起来。莫高窟隋代 四二三窟壁画描写的车王公西王母都驾着龙车。龙的动态和飘动的旗幡以及腾飞的仙 女都用波浪形曲线表现,画面充满着动的节奏。 南北朝时期的绘画艺术有很大的发展,龙也是画家的常用题材,如东吴享有盛名的画 家曹不兴,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等。六朝时期画龙的高手也很多,如被号为画圣的北 齐画家杨子华,北齐画家毛惠远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龙纹形象,突出地表现了外来美术和我国传统艺术的结合。蕃莲、 蔓草等纹样和龙纹互相糅合穿插,一变汉代纯代纯朴庄重的形态而成为活泼轻盈飘逸 生动,流畅自如的格调。
起源期—— ——原始社会时期 1 起源期——原始社会时期
龙纹玉璧古代玉器中的神秘龙纹
龙纹玉璧古代玉器中的神秘龙纹龙纹玉璧是中国古代玉器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以其独特的龙纹图案而闻名于世。
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象征,被视为神秘、神圣和吉祥的象征。
在古代,龙纹玉璧被广泛用于宫廷、贵族和寺庙,被视为珍贵的宝物。
本文将探讨龙纹玉璧的起源、特点和象征意义。
一、龙纹玉璧的起源龙纹玉璧最早出现在中国商代晚期,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玉器制作技术的发展阶段。
在商代晚期,玉璧作为一种特殊的玉器形式开始出现,并逐渐成为贵族和统治者的象征。
龙纹图案的出现,使得龙纹玉璧更加神秘和神圣。
二、龙纹玉璧的特点龙纹玉璧通常由玉石雕刻而成,形状呈圆盘状,中间凹陷,边缘略微凸起。
整个玉璧表面都覆盖着精细的龙纹图案,龙纹纹理清晰、流畅,栩栩如生。
龙纹玉璧的大小和重量各不相同,有的只有几厘米,有的则有数十厘米。
龙纹玉璧的制作工艺非常精细,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完成。
三、龙纹玉璧的象征意义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被视为吉祥、权力和神圣的象征。
龙纹玉璧作为一种特殊的玉器形式,被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义。
首先,龙纹玉璧被视为吉祥的象征,人们相信拥有龙纹玉璧可以带来好运和幸福。
其次,龙纹玉璧也被视为权力和统治的象征,它常常被用于宫廷和贵族的仪式和礼仪中。
最后,龙纹玉璧还被视为神圣的象征,人们相信它具有神奇的力量和保护作用。
四、龙纹玉璧的研究和保护龙纹玉璧作为中国古代玉器中的重要形式,一直受到学者和收藏家的关注。
许多学者致力于对龙纹玉璧的研究和鉴定,以揭示其制作工艺和历史背景。
同时,为了保护龙纹玉璧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相关部门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加强保护意识、加强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等。
总结:龙纹玉璧作为中国古代玉器中的一种特殊形式,以其独特的龙纹图案而闻名于世。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商代晚期,具有数千年的历史。
龙纹玉璧的特点是由玉石雕刻而成,形状呈圆盘状,表面覆盖着精细的龙纹图案。
历代龙形玉的演变
古玉器鉴赏院系勘查与测绘工程学院班级宝石1241 姓名吴嘉麒学号 1201451134历代龙形玉的演变龙角龙耳的演变由龙型玉器演变的历史可以发现,商前C形龙,发展到战国和两汉时期的几形龙,再发展到以后的爬形龙,不论形体怎么变,龙角、龙耳基本特征大体是存在的。
从龙的角、耳的特征来分析,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阶段是新石器时代到商代的龙角龙耳区别分明,以商代青铜器和玉器上的龙为代表;第二个阶段是西周到战国,龙角和龙耳的造型趋于混淆。
这些我们可以从大量的玉龙佩饰中深刻的认识;第三个阶段是秦到宋代,宋代是龙纹发展的一个定型期,它继承战国时期的蛇状条形,头部增添了附加物。
龙的造型集鳄嘴、鹿角、牛鼻、马耳、蛇身、鱼鳞、鹰爪等于一身的奇特复合体。
经过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朝代的更迭,文明的发展,观念的演变,在封建时代,龙的角和耳朵终于又分开,似乎成了帝王的威严和睿智兼听的象征。
商王的昏庸无道,周王举方国反之。
周王即位后,恐商龙有耳不辨清浊之声,不明事理,所以将商代玉龙的耳和角的造型给淡化了,给后代留下了龙无耳的猜想。
以此推测虽属荒诞,但纵观西周后到战国晚期西汉初的玉龙,玉龙头上的耳和角没有能够分得清楚。
以此佐证龙耳的蜕变和当时造字时的权贵政治色彩,存在着政治文化避讳的关联。
凌家滩玉龙除了两个向上的犄角,还有两只牛耳朵样的东西,在龙角下方。
即使到了商代,取自青铜纹样的玉龙蘑菇状耳角的下面,我们还是可以分辨出龙耳的纹饰特征。
那么西周到战国晚期至西汉初,玉龙的耳朵又跑到了哪里去了,玉龙的耳朵又是在何时恢复出现了?我们不妨先对历代玉龙的造型特征研究一下。
历代龙型玉器的特征和艺术表现形式历代龙型古玉器的雕琢纹饰,或朴实无华,或精雕细琢;或简单几刀的简练勾划,或繁缛到无以复加。
其雕刻技、构图、表现的主题常常为鉴赏家们所重视。
龙型纹饰的种类和演变过程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古玉器的时代特征。
第一节石器时代简约的龙玉器玉龙的雕刻历史源远流长,龙型玉器,最早出现在中原和东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据考证,最早是在1971年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为距今八千多年前的红山文化遗址)的玉龙,被誉为中华第一龙,其玉质为岫岩玉。
玉雕龙
新石器时代至西周龙纹在玉器上出现是从新石器时期开始的,一直到清代,经过了几千年的变化,形成了各时代独有的特征。
我国最早的玉雕龙纹,可以说是出现在新石器时期的红山文化。
新石器时期龙纹的特点是:龙首长,似马头,吻部前伸,略往上翘,无耳,长角(长鬣)后披,眼睛突起似凤眼,又像梭形眼,也可称菱形眼。
整体浑圆,没有棱角;通体为圆柱形,光素无纹,只有点缀的网纹,形制厚实古朴,这是新石器时期的重要风格特征。
多是青黄玉质制成,玉质略软,刀法雕琢简拙粗犷。
商代龙纹的特点为:龙身似蛇而短,尾部呈勾卷状,只雕一足;头有独角,角似柱形或蘑菇头形,称兕形角;眼睛多作“臣”字眼、目雷纹眼或斜方格眼,且多雕成张大嘴的姿态,以表示凶猛。
商代早期的龙纹玉雕多为薄片状,阴刻线有单线条和双线条两种,线条以直线为多,有棱有角,在龙的身上出现的纹饰,有重环纹、单环纹和云雷纹。
西周时龙纹的特点是龙纹身体变得细长,身上的纹饰也较复杂,线条多弯形或弧形,这时期的重环纹、云雷纹等纹饰很盛行,在龙的背部出现的脊齿纹比商代时期的密,而且很盛行这种纹饰;龙的兕形角渐渐消失,出现了像头发一样的角,还有云纹式的耳形角;眼睛仍有斜方格眼和“臣”字眼,但“臣”字眼的眼角线拉长,有的拉长再勾卷,形成了西周自己独有的风格。
此外这时期大多不刻划龙足,龙身上的纹饰呈图案化,起着装饰作用。
各个朝代的古玉特点有什么特征风格各个朝代的古玉特点有什么特征风格图照片春秋至汉春秋战国时期,龙体周边以双阴线挤出阳纹线,更突出了龙形的轮廓。
春秋战国时期玉龙特点:龙纹身体更长了,呈曲折形,似英文字母的“s”,我们称之为“S”形或“双S”形龙;龙身上多饰以谷纹纹饰,这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新纹饰,战国时期广为流行,春秋时期常用的卧蚕纹,纹饰突起,立体感强,刀工讲究;龙纹中的角,有一条基本规则,即“商代没角不是龙,西周有角没有足,晚周角形似耳形,战国与耳全无异”;龙纹的眼睛见不到“臣”字眼了,开始出现单线或双线雕的圆形眼与角度浑圆的方形眼和单凤眼,其双线雕手法是外圈线细,内圈线粗,使眼睛突起,更显有神,形成浅浮雕。
夏、商、周玉器鉴赏
夏、商、周玉器鉴赏夏代(约前2070~前1600)玉器是新石器时代玉器的继续,也是商代玉器的开始,夏代玉器肩负着承匕启下的重要转折作用。
商代(前1600~前1 046)玉器踩着夏代玉器的肩膀,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且与青铜器结伴,成为奴隶社会主要文明的标志。
据《太平御览》引《风俗通》资料披露:武王灭商时,曾“俘商旧玉亿有百万”。
商代玉器不仅数量众多,还造就和培养了一大批技艺极高的玉工。
西周(前1046~前771)。
西周早期玉器,无论在造型、纹饰,还是在刀工、选材等方面,都笼罩着商代玉器的浓浓的影子。
西周晚期玉器,是挣脱了商代玉器因袭重压的新颖玉器,它特别注重曲线的琢磨,着力营造曲线的审美感,出现了中国治玉史上第一个“美雕时代”。
历史学家总结说:夏玉尚忠,商玉尚质,周玉尚文。
所谓忠,就是“尽已”(朱熹语),就是精深。
刀工精确并且深沉是夏代玉器的主要特征。
所谓质,就是“中正无邪”追求“遗华反质”式的古朴。
所谓文,就是纹理、文华、文采。
(《礼记·乐记》),商代刀工文采。
《文心雕龙·原道》:“逮及商周,文胜其质。
”周代玉器纹饰之美,是被历代占玉学者所公认的。
夏、商、周玉器的特征一、主流纹饰:夏商周玉器的主流纹饰有方格纹、方折纹、连弧纹、太阳纹(涡纹)、四蒂纹(柿蒂纹)、齿纹、竹节纹、T形纹、S 形纹、蕉叶纹、龙鳞纹(商代龙鳞纹类似蒂纹,周代龙鳞纹呈铲形或“加点铲形”或“三柿形”)、蛇纹、虺纹、蝉纹、龙纹、兽纹和人物纹等。
商代龙纹佩(上图)龙颈饰龙鳞纹,龙身饰连弧纹,龙脊饰齿纹。
商代玉刀(上图)刀面饰有方格纹、T形纹、S形纹和三角纹。
商代石牛(上图)中科院安阳工作队发掘出来的商代石牛身上饰有方折纹、卷云纹、连弧纹和勾连叶形纹,刀工与纹样比起来玉雕来,几乎是一模一样。
西周玉器上所饰的方折纹、连弧纹、柿蒂纹和卷云纹(左下)商代玉器所饰方折纹(右下)商周玉羊角饰竹节纹(上图)安阳殷墟五号墓出土的玉刀上饰有S形纹和柿蒂纹(上图)安阳殷墟五号墓出土的双龙璜表面饰有铲形和柿蒂形龙鳞纹。
玉器中龙纹的演变
古代玉器中龙纹的演变古代玉器中龙纹的演变(一)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其形象是各类艺术形式表现经久不衰的题材之一。
以龙的形象作为主题纹饰的玉器,是中国古代玉器中的一大类型,其历时之长久,工艺之精巧,形制之繁复,构图之多变,寄寓之丰富,均为其它纹饰所不及。
如果说,龙文化是五千年华夏文明的一种凝结,那么作为造型艺术的龙纹玉器,堪称是龙文化的载体。
从史前时期到清代,历经数千年的变化,形成了各时代独有的特征。
古玉器中的龙纹有一个从简约到繁复,从宗教化向艺术化,从随意性向规范化发展并蔚为多元的发展过程。
因此,探讨和研究历代玉器上的龙纹图案,可以使我们了解我国龙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对于古玉器的鉴定和断代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依据。
以下对历代龙纹玉器的基本特征作一简单的综合论述。
一.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根据已发表的考古资料,迄今所知的龙纹玉器以公元前3500年左右红山文化所出者为最早。
红山文化玉龙根据基本造型可分两种,即C形龙(图1)和玦形龙(图2)。
其中最出名者是1971年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发现的一件C形玉龙,高26、鬃长21、颈部孔径0.3—0.95厘米,墨绿色,龙体弧曲呈“C”形,首尾明显分开,吻部前伸,嘴紧闭,鼻端截面呈椭圆形,有对称双洞,表示鼻孔,双目呈菱形,未见双耳,颈后竖起一道弯勾状长鬃,尾端呈圆尖状。
器体中部略偏上有钻孔。
为目前所知发现最早、保存最好的一件,堪称“中华第一玉龙”。
玦形龙,一般蜷曲呈环状,头部硕大,猪首蛇身,吻部前撅,口微张,双目圆睁,面部多道皱纹,三角形耳部竖起,切口有切断的,也有内未切断的,大小孔都为两面钻,大孔内可见明显中脊,小孔壁则显旋纹,以顺畅的阴刻线条表现目、口、齿以及皱褶,其间配以打洼而成的瓦沟纹,玉玦形龙的面部形象,由于酷似猪首,故又被称作为“玉猪龙”。
凌家滩文化凌家滩文化距今约5300到5500年,时代与北方地区的红山文化大致相当。
凌家滩遗址经过1987到2001年的四次考古发掘出土了上千件玉器,其中一件玉龙(图3)引人瞩目。
中国古代蟠龙型纹样浅析
中国古代蟠龙型纹样浅析——以嘲风系列为例院系:06级艺术学院学号:00643007姓名:周翠中国古代蟠龙型纹样浅析——以嘲风系列为例06级艺术学院——00643007—周翠前言:在中国,经历了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统治时期,而真正称得上全国最大的政治中心的却仅有长安和北京。
在北京,最能展现北京封建统治时期特色的就要算坐落于中轴线的紫禁城了,北京旧城的设计核心就是紫禁城。
这座皇城的重要历史意义和地理意义也就不言自明了。
只有深刻关注到紫禁城的重要意义才能更好的体会那个时代以及北京的文化特色。
但是,如果想要全面的领略紫禁城的风采,显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本文试从紫禁城最有特色的一个角度——屋脊,切入,阐释中国古代传说文化对于以紫禁城建筑为代表的北京建筑的影响。
摘要:自古所有国家的封建时期都崇尚“君权神授”思想,以便封建帝王统治国家,而对于建筑,各国在这一时期更是渗透了这样的思想,中国也不例外。
神与人的交流是封建时期最重要的沟通,而神和人的交流必然需要一个媒介,而对于建筑,屋顶恰恰就是这样一个媒介的所在,它位于天界和人界之间,人若想和神交流,在建筑中,屋顶的位置就显得格外。
同时,往往一个国家的屋顶也最能体现这个国家建筑的风格。
而世界上唯有在中国才可以看到以神兽作为房檐装饰的屋顶,而这种装饰的屋顶又以北京特别是故宫最为出色。
这些小兽不仅仅起到了装饰屋顶的作用,也在同时表现了皇家的威严和神圣以及神秘,更很好的起到了其建筑的原始作用。
这些蟠龙小兽充满了中国人民的丰富神奇的想象,同时体现了一个以龙作为原始图腾的国家的图腾信仰。
蟠龙型小兽的装饰使整个建筑呈现出庄重与和谐的统一,既体现出皇家的严整规矩,又不失变化,他们是我国古代先人的审美情趣和理想愿望的完美结合体。
以下仅以这些蟠龙型小兽作为切入点,试阐释其中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表达,借以展现北京古代皇家文化特色的缩影。
关键词:蟠龙型纹样、嘲风溯源、文化象征意义、造型美感、嘲风系列与传统建筑之间的搭配美感一、蟠龙型纹样的发展龙,在中国古代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是江山社稷的寓意,成了中国的第一神兽。
玉雕艺术中的传统龙纹
玉雕艺术中的传统龙纹玉雕艺术是中国传统工艺的瑰宝之一,而其中的传统龙纹更是独具特色。
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象征,代表着权力、尊贵和吉祥,因此在玉雕艺术中,龙纹被广泛运用于各种玉器的雕刻中。
本文将从龙纹的起源、特点以及在玉雕艺术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龙纹的起源与特点龙纹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龙被视为神圣的存在,被赋予了吉祥、祥瑞的象征意义。
龙的形象多为蛟龙、麒麟龙等,具有龙头、龙身、龙爪和龙尾等特征。
龙纹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神秘而威严:龙纹的形象神秘而威严,给人一种庄重而神圣的感觉。
龙的形象通常具有龙爪、龙鳞等细节,雕刻精细,栩栩如生。
2. 流畅而灵动:龙纹的线条流畅而灵动,富有变化和动感。
龙的身体通常呈现曲线状,线条流畅自然,给人一种动态的感觉。
3. 纹饰丰富多样:龙纹的纹饰丰富多样,常常与云纹、水纹等其他纹饰相结合,形成独特的艺术效果。
龙纹的纹饰通常具有浮雕、镂空等技法,使得作品更加立体和生动。
二、龙纹在玉雕艺术中的应用龙纹在玉雕艺术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无论是玉佩、玉瓶还是玉杯等各种玉器,都可以看到龙纹的身影。
以下是龙纹在玉雕艺术中的几种常见应用:1. 玉佩:玉佩是中国古代贵族常用的装饰品,也是玉雕艺术中的重要作品之一。
龙纹常常被雕刻在玉佩的表面,给人一种尊贵和祥瑞的感觉。
龙纹的线条流畅而灵动,与玉质的光泽相得益彰,使得玉佩更加美观。
2. 玉瓶:玉瓶是古代贵族常用的酒器,也是玉雕艺术中的重要作品之一。
龙纹常常被雕刻在玉瓶的表面,给人一种庄重而神秘的感觉。
龙纹的纹饰丰富多样,与玉瓶的形状相互呼应,使得作品更加精美。
3. 玉杯:玉杯是中国古代贵族常用的饮具,也是玉雕艺术中的重要作品之一。
龙纹常常被雕刻在玉杯的表面,给人一种高贵和祥瑞的感觉。
龙纹的线条流畅而灵动,与玉杯的形状相得益彰,使得作品更加精致。
总之,龙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在玉雕艺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古代玉器中龙纹的演变
古代玉器中龙纹的演变古代玉器中龙纹的演变(一)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其形象是各类艺术形式表现经久不衰的题材之一。
以龙的形象作为主题纹饰的玉器,是中国古代玉器中的一大类型,其历时之长久,工艺之精巧,形制之繁复,构图之多变,寄寓之丰富,均为其它纹饰所不及。
如果说,龙文化是五千年华夏文明的一种凝结,那么作为造型艺术的龙纹玉器,堪称是龙文化的载体。
从史前时期到清代,历经数千年的变化,形成了各时代独有的特征。
古玉器中的龙纹有一个从简约到繁复,从宗教化向艺术化,从随意性向规范化发展并蔚为多元的发展过程。
因此,探讨和研究历代玉器上的龙纹图案,可以使我们了解我国龙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对于古玉器的鉴定和断代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依据。
以下对历代龙纹玉器的基本特征作一简单的综合论述。
一.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根据已发表的考古资料,迄今所知的龙纹玉器以公元前3500年左右红山文化所出者为最早。
红山文化玉龙根据基本造型可分两种,即C形龙(图1)和玦形龙(图2)。
其中最出名者是1971年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发现的一件C形玉龙,高26、鬃长21、颈部孔径0.3—0.95厘米,墨绿色,龙体弧曲呈“C”形,首尾明显分开,吻部前伸,嘴紧闭,鼻端截面呈椭圆形,有对称双洞,表示鼻孔,双目呈菱形,未见双耳,颈后竖起一道弯勾状长鬃,尾端呈圆尖状。
器体中部略偏上有钻孔。
为目前所知发现最早、保存最好的一件,堪称“中华第一玉龙”。
玦形龙,一般蜷曲呈环状,头部硕大,猪首蛇身,吻部前撅,口微张,双目圆睁,面部多道皱纹,三角形耳部竖起,切口有切断的,也有内未切断的,大小孔都为两面钻,大孔内可见明显中脊,小孔壁则显旋纹,以顺畅的阴刻线条表现目、口、齿以及皱褶,其间配以打洼而成的瓦沟纹,玉玦形龙的面部形象,由于酷似猪首,故又被称作为“玉猪龙”。
凌家滩文化凌家滩文化距今约5300到5500年,时代与北方地区的红山文化大致相当。
凌家滩遗址经过1987到2001年的四次考古发掘出土了上千件玉器,其中一件玉龙(图3)引人瞩目。
古玉界:战汉时期玉龙大赏
古玉界:战汉时期玉龙大赏龙形玉佩战国长20.5、通高11.5、宽6.5、厚0.5厘米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馆玉质青白色,半透明;器表受沁,局部白化。
采用璧边料加工而成,器呈半圆弧状。
“几”字形龙,龙回首,拱身,卷尾与背部相接,背上部一圆穿,穿偏龙首侧;龙无目,卷唇,长角后扬,向上翻卷;一足置后腹下。
通体以阴线勾勒龙的肢体轮廓,以谷纹装饰龙身。
龙凤形玉佩(1对)战国上:长27、宽10、厚0.3厘米下:长26.5、宽10、厚0.3厘米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馆玉质青色,半透明,光洁温润;局部受沁白化。
器形较大,呈“风”字形,对称设计,一端为凤,一端是龙,龙、凤共身。
龙回首,圆目,斧形嘴,长角向上回卷至龙首顶部;背部拱起,中央有一圆穿,足置于下腹部;凤昂首,圆目,勾喙,长冠后扬接龙背;曲颈挺胸,展翅,尾部接龙身。
均以单阴线勾勒龙、凤的肢体轮廓,龙身饰谷纹。
龙形玉佩(1对)战国上:残长23.8、宽9.5、厚0.5厘米下:残长22.2、宽9.6、厚0.4厘米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馆玉质青色,半透明;局部受沁白化。
器体较大且厚重,呈“风”字形,龙首残失,背部拱起,卷尾与背部相接;龙前后腹下各设一足;背部中央有一穿。
通体以单阴线勾勒龙的肢体轮廓,龙身饰谷纹。
做工较粗疏,器壁有开料痕迹。
龙形玉佩(1对)战国上:长18.7、宽9.4、厚0.7厘米下:长19.2、宽9.3、厚0.4~0.5厘米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馆玉质灰绿色,半透明,器表点状受沁白化。
龙呈“几”字形,回首,拱身,卷尾。
龙长吻向上翻卷,无目,长角后扬且向上折翘;背部弓起,中央有一圆穿;前后腹下各设一足,一爪从背部伸出与吻部相接,一爪置于腹下;龙尾分歧上卷与背部相接。
通体以单阴线勾勒龙的肢体轮廓,龙身饰谷纹。
器表有开料痕迹,做工较粗。
龙形玉佩(1对)战国上:长21、宽10.2、厚0.3厘米下:长21.2、宽9.9、厚0.4厘米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馆玉质深青绿色,半透明,表面光洁莹润,有玻璃光泽,局部受沁白化,有褐色斑。
龙纹发展史
龙纹发展史一、龙纹的起源龙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中国古代,龙被视为神圣的生物,象征着权力、尊贵和吉祥。
龙纹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和西周时期,那时人们开始在器物上绘制龙纹,以表示吉祥和祈福的心愿。
二、龙纹的发展与演变1. 龙纹的初期阶段在古代,龙纹主要出现在青铜器上。
青铜器是古代贵族的象征,而龙纹则是青铜器上最常见的装饰图案之一。
龙纹的初期阶段,通常采用线条简洁、形状明确的方式来表现龙的形象,具有浓厚的神秘和神圣感。
2. 龙纹的发展与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龙纹逐渐发展与演变,出现了不同的风格和形态。
在东汉时期,龙纹开始变得更加生动和立体,绘制技法也更加丰富多样。
龙的形象逐渐丰满,身体的曲线也更加流畅,表现出龙的威严和力量。
3. 龙纹的地位与影响龙纹不仅在艺术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还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
在服饰、建筑、绘画等领域,龙纹都有着广泛的运用。
龙纹还被广泛应用于中国的工艺品制作中,比如陶瓷、玉器等。
龙纹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也是中国人民对祥瑞和吉祥的追求的象征。
三、龙纹的现代应用如今,龙纹已经融入到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在建筑设计中,龙纹常常被用作装饰元素,给建筑增添了一份庄重和神秘感。
在服装设计中,龙纹也被运用得淋漓尽致,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龙纹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形象代表,经常出现在各种文化活动和节日庆典中。
龙舞、龙舟竞渡等传统活动成为了人们传承和弘扬龙纹文化的重要方式。
四、龙纹的未来发展龙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继续发扬光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龙纹文化将得到更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未来,我们可以期待更多新颖、独特的龙纹形式出现,让龙纹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总结:龙纹发展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人们对权力、尊贵和吉祥的向往。
龙纹经过漫长的发展与演变,如今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中国历代龙纹饰简介
中国历代龙纹饰简介中国历代龙纹饰简介龙是华夏民族进入农业社会后创造的一种虚拟动物。
传说中的龙是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
春分时登天,秋分时潜渊,为众鳞虫之长,四灵(龙、凤、白虎、玄武)之首。
随后,演变成为皇权象征,以致于历代帝王都以“真龙天子”自居。
一、元代:各种陶瓷器上都多见龙纹,尤以青花瓷上的龙纹最典型生动、时代特征最强。
元代龙泉青瓷龙塑,四肢与躯干同粗,不生背鳍(其)。
元龙泉窑青瓷印云龙纹,龙角无分杈,龙鳞为单个的突出点组成,爪长而尖稍弯。
元代景德镇青花龙纹:形体细长似蛇,头瘦、上颚尖、细颈、长躯,背有尖的齿形鳍脊,斜方鳞;细长腿、以三爪居多,爪细长锐利,尾部细,作火焰状,肘毛形如飘带,圆目有神,发疏向后或向上前方飘拂,双鹿角细长尖部上钩,背有尖的齿形鳍脊,长而较密,有的鳍齿一长一短,大腿和小腿表现的明显。
二、明代:龙纹为官窑瓷器上最常见的纹饰,身体粗状,猪嘴(下颚比上颚长些),龙须上卷,鱼鳞,五爪多。
这是总的特征,各时期,又多少还有些差别;明末,龙画得更为草率,线条凌乱,色彩浅淡,填涂粗糙。
崇祯时的正面龙,形似老人,毫无生气与威严,反映出明王朝的统治已是日薄西山,气息微残了。
永乐、宣德龙纹:猪嘴,颈部略细,龙躯粗壮,龙首上颚唇高突起,下颔突出,鼻子向上翻起,张目吐舌,五束长发向后上作波浪状飞起,身躯修长,四足壮硕。
龙爪呈轮盘式张伸,肘毛长飘拂,形神凝重威严。
爪有三、四、五爪之分:三爪龙,爪向后;五爪龙,一爪向前,另四爪向后,五爪爪尖成带状圆排列。
弘治:龙的两眼平视。
多为五爪。
一般来说,龙首长方,闭嘴露一齿,双短髯上飘,眼眉直立,圆目并列平视呆板,肘毛短、细花尾。
正德龙纹:一般来说,龙首长方,闭嘴露一齿,双短髯上飘,眼眉直立,圆目并列平视呆板,肘毛短、细花尾。
龙头扁长,脖细身粗,龙的鬃发呈三角形,倒竖在头顶,嘴巴如灯,一前一后地并排一条水平线上。
五爪短粗有力,作轮式撑张。
嘉靖:龙多绘双翅,飞舞盘旋,鬓发竖立,姿态凶猛。
各个时期的螭龙纹特征
各个时期的螭龙纹特征纹/螭龙纹一种典型的瓷器装饰纹样。
螭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属蛟龙类。
《说文·虫部》有释:“螭,若龙而黄,北方谓之地蝼。
”其形盘曲而伏者,称蟠螭。
躯体比较粗壮,有的作双尾状。
螭纹最早见于商周青铜器上。
是和龙纹非常接近的一种题材,故又有“螭虎龙”之称,尾部同样有拐子型和卷草型之别。
若就细部而言,头和爪已不大像龙,而吸取了走兽的形象,身躯亦不刻鳞甲,体态有肥有瘦,可以相差悬殊。
图案设计,比龙纹有更大的自由,用螭纹来装饰长边,充填方块,蜷转圆弧,皆可熨贴成章。
正因如此它才成为最常见的花纹题材。
受复古风气的影响,宋代瓷器大量出现螭纹装饰纹样。
宋定窑以印花、划花手法在瓷盘、瓷碗、瓷瓶等器物上装饰螭纹。
元末景德镇窑有釉里红塑贴螭纹高足杯等名品。
明清瓷器上的螭纹有蟠螭、团螭、双螭等多种形态,表现手法多为会画,偶有塑贴。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嘉靖白釉红螭瓶,以一条蟠螭盘绕白瓶颈肩处,红白辉映,神采耀目。
定陵出土明万历黄釉紫彩三螭足炉,以三螭倒立成足,螭身成为炉腹上的堆塑装饰,构思精巧,风格古朴,令人赞绝。
晚明民窑青花瓷器上螭纹大量涌现,逸笔草草却颇有神采。
清康熙豇豆红太白尊上则是以细线刻划团螭纹,尽显盛世之时刻意追求精益求精的审美情趣编辑本段玉器上的螭断代,是研究古玉首先遇到的问题,即使那些经科学发掘的出土玉器,也有一个重新断代的问题,因为有很多玉器的制做年代并不是与墓葬的年代相条款,可能要早得多;更何况那些非科学发掘品和传世品了。
宋代以降,仿制和伪造古玉成风,使古玉在难解的断代困境中,更加扑朔迷离……螭,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龙属(或又称龙子之一)。
鉴于螭是传说而非现实生活中的动物,故其形态并无有一定的固定式样,说法也很多。
现将其中一些重要著述中的内容摘录数条如下:《说文》:“螭,若龙而黄,北方谓之地蝼,从虫,离声,或无角曰螭。
”《汉书·司马相如传》有“蛟龙、赤螭”之载,其中“赤螭”一词文颖的注解称:“螭,为龙子。
从故宫馆藏看历代玉器龙纹演变
从故宫馆藏看历代玉器龙纹演变龙既代表了至高无上的皇家权力,也代表着热血奔腾的英雄梦想。
中华民族视龙纹为文化图腾逾四千年,从而衍生出众多玄幻奥妙的哲学思想,对龙图腾的崇拜之深更是世所罕见的。
以龙的形象作为主题纹饰的玉器,是中国古代玉器中的一大类型,其历时之长久,工艺之精巧,形制之繁复,构图之多变,寄寓之丰富,均为其它纹饰所不及。
从史前时期到清代,历经数千年的变化,不同时期的龙纹具有不同的艺术风格。
我们通过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看几千年龙纹玉器演变。
一、新石器时期的玉龙纹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大玉龙曲长60cm,直径2.2-2.4cm其玉料为淡绿色老岫岩玉。
龙体较粗大,卷曲,呈倒“C”形,长吻微翘起,有圆鼻孔二,双目橄榄形凸起,头顶至颈背有长鬣后披,末端翘起,额及颚下有阴刻棱形网纹。
龙躯光素扁圆,背部有一钻孔,可系绳穿挂。
此玉龙因其吻前伸,前端凸且翘,因此又有人称之为玉猪龙。
这是早期氏族艺术的代表作,属红山文化。
其造型夸张、奇特,兼具写实与抽象手法,结构虽简洁,却满盈着生命力,质朴而粗犷,可能是某部族的图腾。
二、商代玉龙纹玉龙形『0114』商高2.3cm,长6.5cm,宽2.5cm『0114』(音勒)以青玉制,有白色沁,圆筒形,两端粗细不等。
器表饰龙纹,其龙纹特点是“臣”字眼,并饰有重环纹、鳞纹等。
商代的玉龙,由龙眼的变化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的龙眼为方形或菱形,中、晚期为“臣”字形。
重环纹和鳞纹直至西周中晚期才出现在青铜器上,因此本器上的这两种纹饰对于玉器和青铜器装饰纹样的比较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三、西周玉龙纹龙纹玉璜西周长1.8cm,宽1.9cm,厚0.5cm玉为青色,泛淡黄色。
器呈半环形片状。
主要运用斜坡刀法雕刻,两面纹饰相同。
两端不完整似有戟牙。
有穿孔,用于系佩。
这种龙纹玉璜是西周时期常见的佩饰,多以组佩的形式出现,在我国的陕西、山西、山东等地区多有出土。
玉璜表面常雕刻龙、凤等纹饰。
青玉龙纹璧西周直径16.1cm,孔径5.9cm,厚4cm青绿色玉质,局部有白色和褐色沁斑。
春秋玉器上的龙首纹饰,你知道多少?
春秋玉器上的龙首纹饰,你知道多少?春秋玉器上的纹饰虽然繁缛复杂、种类较多,但经过仔细研究对比常见纹饰的图案,发现这些纹饰的特征具有很多的共同母题——龙首纹,又被称作虺龙纹、蟠虺纹。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纹饰大多都是从龙首纹演变而来,我们就来说说春秋玉器上的龙首纹饰。
这些龙首纹均作翘鼻、张口(或吐舌)的侧面形态,不同之处则表现在工艺形态的差异上。
下面试对春秋时期玉器上的各类龙首纹做些简述。
1.双线龙首纹:龙的鼻、颚、口、角等部位,皆由长尾蝌蚪形纹样单元表现,这些蝌蚪纹为平面双钩阴刻技法琢出。
其多见于春秋早期至春秋晚期早段,与西周晚期玉器纹饰有着较为明确的源流关系。
黄君孟夫妇墓,位于河南省光山县宝相寺。
1983年春,信阳地区文管会和光山县文管会的考古工作者对其进行了发掘。
该墓年代属春秋早期晚段,墓主为黄君孟及其妻黄夫人孟姬。
墓中出土的玉璧、玉琥、玉玦、玉冲牙、玉鱼等表面皆装饰有双钩阴刻技法雕琢的龙首纹。
如该墓1号椁所出的一件玉璧(编号G1:B1):青玉质,表面局部有灰褐色沁斑。
中孔较大。
表面满饰双线龙首纹。
直径11.6、孔径6、厚0.3厘米。
1978年春,山东省博物馆会同沂水县图书馆,对该县刘家店子村西的两座墓葬和一座车马坑进行了清理。
其中1号墓属春秋中期遗存,墓主系莒国国君;2号墓年代略晚于1号墓,为春秋中期或春秋中期晚段,墓主是国君夫人。
1号墓中出土的玉璜、玉玦、玉牌饰等器表多以双线龙首纹为装饰。
1993—1994年,南阳市文物研究所和桐柏县文管办在桐柏县月河镇左家庄发掘了一座大型墓葬,该墓主人是嬴姓小国养国的国君受,墓葬年代为春秋晚期早段。
桐柏月河1号墓中出土了大量表面琢有双线龙首纹的玉璧、玉璜、玉虎、玉玦、玉冲牙、长方形玉牌饰。
如编号为M1:80的一件长方形玉牌饰:黄白色。
一端稍宽,较长的两边各有对称的四个小四槽,较短的两边各有对称的两个小凹槽,四角各有一细小穿孔。
正面以双钩阴刻技法琢出龙首纹,背面光素无纹。
西周玉器的纹饰样式——龙纹
西周玉器的纹饰样式——龙纹
龙纹为西周玉器上最为多见的纹饰之一。
基本形态为方形头,上唇向上卷曲呈卷云状,下唇向下弯曲或向上弯曲呈钩状,也有向上朝口内弯曲呈半圆形状。
椭圆形眼、圆眼或臣字眼。
嘴微张或闭,无齿无舌。
身随器形环转盘曲,无一定形态,多为长条或长三角形。
整体造型抽象、简略,呈对称、重复的图案化形态。
典型样式有:双勾拟阳线双龙纹,两条龙沿玉环外缘自外向内呈环形盘卷。
双勾斜坡阴线四龙纹,四条龙两条为一对,上下并列排布。
双勾斜坡阴线人首龙首纹,四个龙首两个为一对,上下并列排布,纹饰下部并列一对简化的人首纹。
双勾斜坡阴线双龙首纹,两个龙首呈对称回首排布,龙身以简练的双勾云纹线作图案化表示,两龙身各饰有一个简化的人首纹。
这些龙纹整体纹饰各单元均有序排布,呈现鲜明的秩序、韵律与节奏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