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课程论文
水土保持学结课论文
大连理工大学课程论文论述主题:水土保持学课程综述姓 名: 周 朋序 号: 67学 号: 201151104班 级: 土1107班课程名称: 水土保持学任课教师: 徐向舟二〇一三年四月目录1.1专题论述........................................................... (1)1.1.1论述水土保持学的理论基础 (1)1.1.2 论述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分类及作用 (1)1.1.3 论述水土保持调查的方法................... . (2)1.2 课程综述........................................................... (4)1.3 主题论述........................................................... (5)1.3.1 主题......................................................... . (5)1.3.1 正文 (5)1.3.1 参考文献 (6)1.2 课程综述《水土保持学》是一门选修课程,一共24学时,分8周上完。
本学科是一门应用技术类的科学,主要研究水土流失的形式、发生原因和规律,水土保持学阐明水土保持的基本原理;并据此原理,制定规划和运用措施,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为发展农业生产,治理江河与风沙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服务。
其主要研究对象是地壳表层的水和土。
以下是我对前七次讲课内容的概述:第一次讲课的主要类容是绪论部分。
老师首先给我们介绍了一下《水土保持学》这门课程的研究内容,包括水土流失的特点、水土流失的规律和水土保持措施、水土流失与水土资源调查和评价的方法以及水土保持的效益。
其次,老师强调了水土保持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并详细讲解了我国水土流失的类型分区。
水土保持综合措施论文
水土保持综合措施论文摘要:红壤坡地的养分流失受到水土保持措施的影响,从降雨量对土壤养分流失的影响来看,植被覆盖较多的土壤其养分流失的速度也比较慢,所以为了阻止养分流失,以免破坏生态平衡,针对不同的土壤情况需要采取不同的水土保持措施,只有因地制宜才能更好的阻止红壤坡地中养分的流失,确保生态平衡不因养分流失而被破坏。
红壤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南方,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2.6%,是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基地。
但是由于受到自然与人为因素的影响,土壤侵蚀一方面造成了红壤土地的土体结构遭到严重的破坏,土壤中的各种营养元素也不断流失,加速土地贫瘠的步伐,另一方面,由于流失的养分流到下流的水域,也使得这一地区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所以红壤坡地的养分流失问题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采取水土保持的综合措施,减慢土壤的侵蚀速度[1]。
一、实验设计与实验观测(一)实验基地概述实验基地设置在杭州生态园内,杭州生态园位于杭州市东南的萧山所前镇,地处嵇山脉,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平均降雨量在1500mm以上,多年平均气温为18℃,属于典型的红壤坡地地域,地质条件在中国南方红壤坡地中具有典型性,所以将实验基地划定在这里,更加具有代表性。
实验区域位于山坡的下部靠近山脚处,这里土层厚度在2cm左右,氮含量在0.08g/kg以上,磷含量在0.07g/kg以上,土壤ph值接近5.0,初步具备实验所需的各项指标。
(二)实验设计原理我们将实验划定在两个相同的径流区域内,实验区为10×20的径流区域,面积控制在200㎡,对照区同样设置为10×20的径流区域,在实验区栽种同等树龄的果树10株,所有区域的生态环境均按照相同的标准展开,为了能够全天候的观测到降雨类型与降雨情况,另设气象观测站一座。
通过一段时间的监测,共得到45天两组不同的数据。
实验结束后选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数据与样品,包括每片试验地按照Z型取10个不同的点,每个点取样土500g,共取样土40个,并用保鲜袋加以封存,最后总结分析出红壤坡地中氮磷等养分的流失规律。
水土保持毕业论文
水土保持毕业论文前言人工湿地是一种由人工建造和管理的综合生态系统。
迄今为止,各地区已经把人工湿地技术充分地应用到了污水处理中,并且对于污水处理的对象已经由生活污水、农业污水拓展到处理污染物含量较为复杂的工业废水,使得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有效提升。
目前,在美国约有600多座人工湿地工程用于处理市政、工业和农业废水,在丹麦、德国、英国每个国家也都至少有200个地下潜流湿地系统在运行,新西兰也有80多个人工湿地系统被投入使用[1]。
根据人工湿地的运行经验,正常情况下湿地的出水水质可达到农业灌溉水质要求,湿地系统为水禽提供了舒适的沼泽栖息地,并且对于湿地植物收割后,对湿地基本无破坏,湿地的运行维护管理费用低廉。
因此,人工湿地的出水一般用于控制农村面源污染或灌溉工程;在挪威,正探索采用人工湿地处理高浓度难降解废水的研究,虽然稳定性和出水指标正在进行着研究,但对污染物的处理效果特别是COD、BOD、TP和TN 的去除率都达到了较优的效果;英国提出的有关人工湿地可持续排水系统方案,将人工湿地成功应用于住宅、商业区、工业区、公路和机场等地,用于给排水;澳大利还采用人工湿地取代传统的雨水调蓄池净化合流制溢流污水,并积累了大量相关工程经验。
我国对于人工湿地生态去污技术的研究以在中小城镇构筑节约型人工湿地为主,成本低廉且运行效果也很好;同时,结合人工湿地技术利用荒漠化的土地对污水进行物理、化学和植物处理,不仅使污水的处理效果有了大大提升,也使荒漠化土地有了可持续利用的价值,在人工湿地构筑的过程中,可以建立大片的生态湿地,对小环境有着良好的作用。
目前,国内研究主要针对于人工湿地各个组成成分对TN、TP的去除效果进行研究和分析,并得到了不同湿地构成、不同污染物浓度、不同植物配置对污染物去除率的影响,并得到了人工湿地最优的配置体系。
本文以满堂河小流域人工湿地为实例,满堂河人工湿地位于沈阳市东陵区满堂河小流域,纬度:41.9°,经度:123.6°,属于受季风影响的温带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水土保持研究论文(全文)
水土保持研究论文一、、群众参与,部门协作和资源整合要鼓舞流域群众参与,发挥乡土知识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的作用,使水土保持科学技术能够和当地的乡土知识建立起高度的兼容性。
培养和提高当地群众的技术能力和治理能力,有效地保护和巩固水士保持项目的成果,在实现流域群众自身可持续进展的前提下,实现流域可持续进展。
各县政府对流域综合治理要高度重视,一个流域或者社区的经济社会进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治理,就必须建立相应的多部门协作机制。
因为在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治理治理中,只有各相关部门(如水利、农业、林业、畜牧等行业)通力合作,才能实现“综合”治理。
而这种部门的合作包括了技术合作和政策层面的协调和统一。
相比较而言,技术层面的协作要比政策层面的协作容易一些,而真正要实现政策层面的协作和统一,就需要政府部门内建立相应的合作机制并得到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
二、加强生态修复,提高森林涵养水源的能力山区土地资源为林生长提供了良好条件,林地不仅起到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而且对调节气候,水源供给等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省会西宁市的重要屏障。
但由于自然环境恶劣,水热条件不充足等,树种结构相对单一,森林功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应注重植被生态系统修复,增加远高山区封育治理面积,促进灌草生长,提高山区植被覆盖率,同时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植物群落结构稳定性,促进生态系统优化,增强森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保持水土、水源供给等生态功能。
三、因地制宜,深入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按照清洁型小流域以水源保护为中心,构建“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的水土保持新思路,全面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
小流域治理应结合实际遵循“生态良好、生产进展”的原则,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综合配置各项措施并合理布局,实施污水、垃圾、厕所、河道、环境同步治理,使其形成结构良好、各项功能较强的整体防护体系,达到保持水士、保护水源、改善环境、促进生产的目的。
有关水土保持的策略水土保持课题论文(1)
有关水土保持的策略水土保持课题论文(1)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人类活动的加剧,水土保持问题变得日益突出,其对于环境、经济及人民生命安全都存在着潜在的危害。
因此,为了保护环境与维护经济正常运行,制定出一系列的水土保持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完善法律制度在水土保持工作中,法律制度是首要的保障,制定并完善各项法律法规,加强对违法行为的惩处。
在惩罚力度上要做到坚决、公平,尤其是对于违反水土保持相关法律法规的人员,要适时追责,让其付出实际代价。
此外,在加强执法的同时还应注意提高宣传力度,增加公众的水土保持意识。
二、加强科技支撑科技的进步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撑,在实践中要注重掌握先进的科技手段并结合实际使用。
在水土流失控制方面,应采用装备先进的设备以及应用高新技术,比如建立遥感监测中心,手动或计算机智能地实现土壤水分、流量、坡度和土地利用等环节的监测和预测,开展水土保持技术推广和树立科技示范。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了保护水土资源,在建设中应采用尽可能多的措施来保持生态平衡,比如建设水源涵养林等。
此外,还应注意合理规划道路,合理地利用水面建造防护堤防、拦沙堤、滨海防护工程以及鱼塘等,同时增加有机肥料的应用,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实现种粮养林、循环经济和绿色环保的理念。
四、加强基层建设基层建设是保障水土保持工作顺利推进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环节要求能够有效地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落实水土保持工作责任和措施,同时注重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培养和加强水土保持工作队伍的技术素质和协作能力。
总之,“水土保持”是我们对自然环境的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它关系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命安全,是一项很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倡导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理念,切实保护好我们的水土资源。
四川农业大学水土保持学论文
四川水土流失状况及其防治措施资环本硕12-1 黄鑫20126980摘要:四川是长江上游地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
针对四川水土流失灾害的现状分析了其水土流失的特征、分布,危害和成因。
从理念层次和基本途径阐述了水土流失防治策略。
关键词:四川、水土流失、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四川地处长江上游,为我国西北、西南和华中3大区的结合部。
全省96.5%的幅员面积属于长江水系,是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地区。
保护和建设好四川生态环境,不仅是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而且对于三峡库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川总面积48.5万km2,人口8602万,是我国西部的经济、科技和农业大省。
四川水土流失极为严重。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1989年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工程(简称“长治”工程)实施以来,四川省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到2001年底,全省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累计达到2.26万km2,完成土石方量1亿7159.7万m3,累计投工4亿6682.8万个。
经过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后,很多地方生态环境得到了根本改变,社会经济得到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变[1]。
1.四川水土流失状况1.1水土流失特征及分布四川土壤侵蚀主要有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冻融侵蚀、重力侵蚀及开发建设人为侵蚀,以水力侵蚀为主,分布广,面积大,危害严重。
据第3次遥感技术调查,四川省土壤侵蚀面积(包括水蚀、风蚀、水蚀和冻融侵蚀混合区面积)达21万849.7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43.59%。
其中轻度土壤侵蚀面积8万6570.95 km2,中度土壤侵蚀面积9万4104.41 km2,强度土壤侵蚀面积2万4596.66 km2,极强度土壤侵蚀面积4303.17 km2,剧烈土壤侵蚀面积1274.51 km2,分别占土壤侵蚀总面积的41.06%、44.63%、11.67%、2.04%和0.60%。
水土保持原理和措施的应用论文
水土保持原理和措施的应用论文引言水土保持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有效地减少水土资源的流失和破坏,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门科学。
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土保持工作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水土保持的基本原理,并探讨一些常见的水土保持措施的应用。
水土保持的原理水土保持的工作主要依靠以下几个原理:1.水土保持的水文原理:水文原理是水土保持的基础。
通过合理的水文规划和管理,可以更好地控制水的流动,减少水土流失的风险。
例如,设立河岸带、建设排水系统等措施,能够有效地减少水流速度和侵蚀力,保护土壤。
2.植被保持原理:植被是水土保持的重要工具。
植物的根系可以固定土壤,抵抗水的冲刷。
同时,植物的叶片和茎秆可以起到减轻雨滴的冲击力和拦截水分的作用。
因此,保持良好的植被覆盖是水土保持的关键。
3.地形保持原理:地形对水土保持有着重要的影响。
合理规划地形和地形特征可以阻止水的流动,减少水流速度和冲刷力。
例如,建设不同高程的坎地、梯田等措施,使水流呈横向流动,减少纵向流动对土壤的侵蚀。
水土保持的常见措施林地水土保持措施在林地上采取一系列的水土保持措施,既能保护林地,又能减少水土流失。
一些常见的林地水土保持措施包括:•植被修复:在采伐或火灾后,及时进行植被恢复,选用适合当地环境的植物种类进行重新种植。
同时,加强对林地的抚育,保持林地的整洁和健康。
•绿篱建设:在林地边缘或重点保护区域,建设绿篱来阻挡水和土壤的流失。
绿篱由多种适应性强的灌木和草本植物组成,可以固定土壤,减少水土流失。
•沟壑治理:对林地内的沟壑进行治理,修复和加固边坡,修建沟壑和截沟,以减少和控制土壤侵蚀。
此外,还可以增加沟壑的水保护性,通过抑制沟壑中的水流速度,保持土壤的稳定性。
农田水土保持措施农田是水土保持的重要领域之一,正确地采取水土保持措施,能够提高农田的产量和质量。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农田水土保持措施:•垄行式耕作:通过设置耕地为垄行式,可以减少冲击力和冲刷,并有助于形成深耕层。
分析城市水土保持的对策和建议论文(精选5篇)
分析城市水土保持的对策和建议论文(精选5篇)第一篇:分析城市水土保持的对策和建议论文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施工建设规模逐渐扩大,这就使城市的水土流失、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城市的水土保持问题已经是一个严峻的课题,我们必须尽最大努力解决好这个问题,以提高城市的生活环境,促进城市全面、可持续发展。
1.城市水土保持的内涵和重要性1.1城市水土保持的内涵r /> 城市水土保持主要是针对土地开发建设和生态景观的破坏而采取的管理和技术措施。
城市水土保持要根据城市土壤侵蚀的特点,采取与该区功能相配套的综合措施,来治理城市的水土流失的现状。
一般来说,城市水土保持包含多个方面,比如,有效的管理和防治由于城市的开发建设所造成的水土流失,有效保护水源的保护林建设以及在开发建设中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的处理等。
1.2城市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城市水土保持可以使城市的水土资源得到合理地利用,且能得到充分的保护。
有效的水土保持对策不仅可以起到蓄水保土、防洪减灾的效果,还能大大的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通常来说,如果城市的水土流失严重,就会给地下水资源的涵养和补给带来困难,从而使生态环境恶化,造成严重的水资源危机。
另一方面,城市中原有的土地植被被破坏,遇到有风的天气,就会漫天黄沙,影响了城市的整体环境和人们的生活质量。
2.城市水土流失现状及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这是城市化进程中大规模的土地开发和不合理的治理带来的负面效应。
据相关数据调查,广东省的广州、珠海、佛山等12个城市在1986-1995年间,人为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积为475km?,土壤流失量达到了5.28亿m?;而在山东省的济南、潍坊等七个城市中,水土流失面积达到了总面积的30%。
由此可见,我国城市的水土流失现象已经十分的严重,我们必须找到解决的措施,促进城市的水土保持。
2.1城市土地过度开发近些年来,我国的房地产开发飞速增长。
水土保持结课论文
摘要水土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促进人和自然和谐、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1.水土保持基本概念广义的水土保持为:地表土壤及母质、岩石受到水力、风力、重力和冻融等外力的作用,使之受到各种破坏和移动、堆积过程及水本身的损失现象。
狭义的水土保持特指水力侵蚀现象。
2.水土流失的危害水土流失危害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导致土地退化,毁坏耕地,威胁国家粮食安全;二是导致江河湖库淤积,加剧洪涝灾害,对国家防洪安全构成巨大威胁;三是恶化生态环境,加剧贫困,成为制约山丘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四是削弱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加重灾害损失和面源污染,对国家生态安全和饮水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3.水土保持学的重点研究领域为了促进我国水土保持事业的健康发展,我国主要在以下方面加强研究:一、水土流失过程及机制应用数字和力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研究水土流失过程和机制,重点研究内容包括:①水力侵蚀动力学机理与世程的研究,包括径流水动力学特征、坡地降雨径流侵蚀与输沙机理、水沙汇集与输移过程、小流域水蚀机制、侵蚀过程模拟;②风力侵蚀过程与动力学机制的研究,包括风和风沙流动力学特征及风蚀作用、沙粒与沙丘的运动机制、沙尘暴发生机制;③重力侵蚀发生机理的研究,包括重力侵蚀与泥石流发生的力学机制、重力侵蚀与泥石流的发生条件、泥石流预测预报理论和方法、重力侵蚀与泥石流对河流泥沙与河道淤积的影响、滑坡监测与预测研究;④人为侵蚀与特殊侵蚀的研究,包括耕作寝室机制、开发建造造成的水土流失以及农牧草交错带风蚀与水蚀交互作用。
二、侵蚀预测预报及评价模型研究用数学方法定量表达各个因子对水土流失的影响,预报土壤流失量。
重点研究内容包括模型参数、水土流失因子的定量评价、破面水蚀预报模型、小流域水蚀预报模型、风蚀预报模型、农业非点源污染物迁移模型、滑坡与泥石流预报模型,以及各类预报模型的使用范围及效果评价。
三、水土流失对污染物迁移过程以及水质的影响机理水土流失向河、湖、塘、库等输送了大量的营养物质,导致了水体富营养化。
水土保持论文
论水土流失的危害与水土保持措施及发展作者:郑敬阳【摘要】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世界谋求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共同模式和二子世纪最后儿年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
水土保持作为人类保护、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技术工程手段和途径,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十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生产建设和资源开发项目的日益增多,在开发中而忽视对环境、资源的保护和水土保持工作,加剧,或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引语】水土流失是各种生态问题的集中体现,对人类生存环境极为不利,它是人类诸多灾害的根源。
新疆水土流失面积达10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28.9%。
水力流失面积达11万平方公里,风力侵蚀面积92万平方公里。
全疆近7万平方公里的绿洲面积中,有两万平方公里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
新疆90个县(市)中有80多个县(市)有荒漠化分布,近2/3的土地面积和1200多万人遭受荒漠化危害。
新疆土地沙化仍以每年10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扩展;全区的水库库容有1/3被泥沙淤积;全区有1/3耕地和一半的宜农荒地受到盐碱侵害。
水土保持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 ,是国土整治、江河治理的根本,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是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我国水土保持工作发展虽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但始终贯穿其中的成功做法是:将水土流失的有效控制和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寻求两者同时受益的“结合点”,基于综合治理的原则采取相应的关键技术措施。
1.1 严重的水土流失严重制约了新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1.1.1水土流失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危害水土流失破坏土壤和土地资源,淤积、沙压农田,加剧土壤干早,使土地肥力丧失,土地退化,生产力下降。
强烈的水土流失,把地面切割的支离破碎、沟壑纵横,吞噬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
《河道水土保持策略研究论文》
《河道水土保持策略研究论文》汇报人: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研究背景与意义•河道水土保持现状及问题分析•河道水土保持策略及技术措施•河道水土保持成效及生态效益评估•结论与展望01研究背景与意义全球范围内河道水土流失现象严重水土保持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重要性现有河道水土保持方法的不足与局限性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探索有效的河道水土保持策略为改善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提供科学依据为河道水土保持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研究目的研究河道水土保持的现状和问题分析不同水土保持策略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提出新的水土保持策略并进行实验验证02河道水土保持现状及问题分析河道水土保持是保障河流生态健康和减少水土流失的重要措施,对于维护河流生态环境和人类生产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河道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性当前,全球许多地区的河道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问题,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河道水土保持的现状河道水土保持现状概述河道水土保持工作存在不足当前河道水土保持工作存在管理不到位、投入不足和技术手段不够先进等问题,导致水土流失现象未能得到有效控制。
对策建议加强河道水土保持工作的管理和投入,采用先进技术手段提高水土保持效果,如实施植被恢复、建设护岸工程等。
河道水土保持存在的问题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河道水土流失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多方面的影响,如破坏河床稳定、淤积水库和渠道等,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水土保持对生态环境的贡献通过实施河道水土保持,可以减缓水土流失现象,改善河流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
河道水土保持对生态环境的影响03河道水土保持策略及技术措施河道水土保持的策略尊重自然,恢复河道生态系统,提高生物多样性。
自然型河道治理生态修复综合治理预防为主采用生态优先、修复自然的方法,改善河道生态环境。
综合运用工程、生物、农业等多种措施,实现河道水土保持。
加强预防措施,减少水土流失,保护河道生态环境。
水土保持课题论文
水土保持学论文学院:应用科技学院专业:环境工程13-2班姓名:黄召峰学号:1322106045水土保持与可持续性发展摘要: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唯一途径,水土保持领域也不例外。
本文对水土保持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然后阐述了中国水土流失现状和水土流失的危害,最后对水土保持在水利中的积极作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几点本人的见解和看法。
关键词: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途径水利正文一,水土流失的危害以及应对措施1,水土流失对水资源的危害。
水土流失减少水资源可利用量。
流域上游山丘区地表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降低蓄水保水能力;同时缺乏拦蓄降雨和径流的蓄水保水措施,就会使降雨时地表径流增大,流速加快,大部分降雨以地表径流方式汇集河道,成为山洪流入江河湖海,土壤入渗量减少,地下水得不到及时补给,水位下降。
暴雨时山洪暴发,暴雨过后又很快河流干枯、土壤干旱、人畜吃水困难。
据水利部门测算,由于超采严重,山东省已出现1.7万km2地下水负值漏斗区。
1977年以来,莱州市先后出现三次连续四年的严重干旱,水土流失使水库露底,河道断流,湿地干涸。
为抗旱,全市掀起了打井高潮。
超采诱发,过度超采加剧了海水入侵。
从1979年原西由镇北村地下水位观测井发现海水入侵到1999年的20年时间里,全市海水入侵面积迅猛扩展至278km2,平均推进速度为每年202m。
同时,水土流失淤积水库,阻塞江河。
地表径流携带泥沙和固体废弃物,沿程淤积于水库与河流中,降低了水库调蓄和河道行洪能力,影响水库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有效利用,加剧洪涝旱灾。
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年均输入黄河泥沙16亿t中,约4亿t淤积在下游河床,致使河床每年抬高8~10cm,形成“地上悬河”,对周围地区构成严重威胁。
建国以来,由于泥沙淤积,全国共损失水库库容200亿m3,据1981年莱州市6座中型水库和小于家水库测量计算,建库21年共淤积320万m3,占兴利库容的6%。
依此推算,全市水库、塘坝年平均淤积量96.3万m3。
水土保持论文有关水土保持的论文
水土保持论文有关水土保持的论文关于做好水土保持的建议摘要:水土保持是一项有利于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作,保持水土,利在当代,功在千秋,它不仅有利于当代社会,而且造福后世子孙。
它不仅可以改善生态环境,而且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已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关键词:水土保持;水土流失;对策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水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不可替代的基础资源。
而土壤基本上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
然而,由于人们的过度开采,出现了水土流失现象。
水土流失在我国的危害已达到十分严重的程度,它不仅造成土地资源的破坏,导致农业生产环境恶化,生态平衡失调,水灾旱灾频繁,而且影响各业生产的发展。
破坏土地资源,蚕食农田,威胁群众生存,削弱地力,加剧干旱发展。
其次,水土流失造成了江河、湖泊和水库的淤积,降低了水库发电、灌溉和防洪效益,增加了江河洪水威胁,降低了江河通航能力。
近年,长江流域屡受洪涝威胁,与沿江湖泊萎缩有很大关系。
此外,因河道淤塞而导致通航能力下降。
而河道淤积造成潜在的洪水威胁,可能是更为重大的问题。
再次,水土流失已严重地影响到我国一些地区经济的发展。
据水利部门的调查,凡是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也都是人民生活贫困、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
这些地区,由于地力下降,耕地萎缩,生产结构单一,农民陷入一种“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之中。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对治理水土流失工作非常重视,提出:水土保持,是山区发展的生命线,是国土整治和江河治理的根本,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那么,如何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呢? 1 水土保持是维护河湖健康生命的重要措施最近几年来,如何维护河流的健康生命,这个话题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每一条河流、每一个湖泊,都是有生命的,对于自然和社会系统的承载力都是有限的,只有在其承载力范围内,河湖的健康生命才能得以延续。
水土保持学结课论文
3、封坡育草
治坡工程
梯田种类
水平梯田:田面水平的梯田
坡式梯田:顺坡每隔一定间距,沿等高线修筑地埂,靠逐年翻耕,地表冲淤,并加高田埂,是田面逐渐变缓,最终致成水平梯田的一种过渡形式
隔坡梯田:在两个一次修成的水平台阶之间,保留着一个斜坡段
反坡梯田:田面向内侧倾斜的梯田
梯田规划
梯田的形状应该沿等高线,成长条(带状)布设
间作、套种混;作技术:主要是为了增加土壤的覆盖度。
带状间作技术:
沟垄耕作技术:
区田、田川、田埂种植技术:
丰产沟集约种植技术:
林草措施
为防治水土流失,保护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采取造林种草及管护的办法,增加植被覆盖率,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的一种水土保持措施。主要包括造林、种草和封山育林、育草
造林技术
构建山区水土保持林体系
美国、苏联等国还广泛采用覆盖耕作、免大跃进法和少大跃进法等。此外,还有深耕、密植、间作套种、增施肥料、草田轮作等,都是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水土保持林草措施,或称水土保持植物或生物措施。其主要作用是,改善大地植被,增大地表糙率,从而减轻雨滴对地面的打击,增加土壤入渗,减少地表径流量,减缓流速和削弱冲刷力。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主要作用是通过修建各类工程改变小地形,拦蓄地表径流,增加土壤入渗,从而达到减轻或制止水土流失,开发利用水土资源的目的。根据所在位置和作用,可分坡面治理工程、沟道治理工程和护岸工程3大类。各类措施特别是工程措施与林草措施之间,始终存在着互相依赖,相辅相成的关系。
参考文献···········································第9页
前言
水土保持是指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综合性科学技术。目前水土保持由三大类措施组成: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是水土保持耕作法。结合耕作,在坡耕地上修成有一定蓄水能力的临时性小地形,如区田、畦田、沟垄种植等。
水土保持水利施工论文
水土保持水利施工论文(一)水利施工中的水土保持能够提高水利工程的效益水土保持对于水流中的泥沙能够起到十分有效的拦截,使泥沙不能流入江河湖泊之中,减轻水库和河流之中泥沙的淤积速度,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最大可能的发挥水利工程的优势,提高水利工程的使用期限和降低维护费用的支出,取得水利工程的规模效益。
(二)水利施工中的水土保持可以保护水体生态环境水土保持能够保护水体生态环境的良好开展,土壤中所包含的有害物质因为水土保持而无法流入到其他水流中去,土壤对于水体的危害因为水土保持而讲到最低限度,对于提高水体的质量和维持水体生态环境的多样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水利施工中的水土保持能够增强抗洪和抗旱的能力水利施工中的水土保持能够有效提高水利设施的抗洪抗旱能力,水土保持通过土壤对地表水的调节,土壤通过渗流调节顶峰时期的洪水,起到降低洪灾洪峰的作用,从而增强抗洪和抗旱的能力。
(一)水利工程的系统规划水利工程在施工之前,应该对于工程所存在的可能会造成水土流失的后果进行方案设计,邀请水利专家、学者进行科学的预测可估算,在水利施工的过程中,要对施工工程区的水土保持方面的相关设施进行检查和完善,在科学分析的根底上进行规划设计的详细制定。
(二)强化水利工程建设中对于水土保护的制度建设要加强水利工程中对于水土保持和可持续开展方面的制度建设,制度的建设对于水土保持十分重要,建立健全和完善一个严格而又具有系统规划的水土资源的保护和治理制度,对于涉及到的关于水土流失方面的污水和废水排放进行更加严格的论证分析,对于那些耗能比拟大,效率比拟低下,污染又比拟严重的企业要积极的引导向低耗能、高效率、污染低的方向开展。
(三)水利工程施工方面根据水利工程中水土流失呈现点状和线状的特点,在水土保持的工作中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应对治理措施。
在水利工程的施工中,要尽最大可能的利用水利工程工程中的开挖区、回填区和弃渣区,实现工程和生物两种措施的结合,提高地表绿色植被的覆盖率,在施工中所产生的一些废弃的渣滓和废物要及时清理,以免影响到植被的发育。
有关水土保持的策略水土保持课题论文-V1
有关水土保持的策略水土保持课题论文-V1水土保持是一项至关重要的环保工作,关系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而实现有效的水土保持需要多种策略的综合应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有关水土保持的策略。
一、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水土保持的首要策略。
在农业生产中,要控制土地开垦面积,科学利用肥料和农药,避免过度施肥和过度耕作导致水土流失,同时推广有机肥料和生物农药的应用,有利于土地质量的保持和改善。
二、植被恢复和生态修复植被恢复和生态修复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但也是十分重要的水土保持策略。
通过采用抗风、抗旱、抗寒、抗盐碱的树种和草本植物进行植被恢复,将其作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运作,能够减缓水土流失,保持土壤肥力和水源的供应。
三、防治土地荒漠化土地荒漠化是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也是需要很多方法联手处理。
在修复荒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防风林的建设和合理的灌溉水利设施来减缓水土流失,同时也可以削减过度牧放的影响。
在防治土地荒漠化的过程中,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都应该发挥各自的力量。
四、建立水土流失预警和监测体系建立水土流失预警和监测体系,对于发现和控制水土流失、有效的应对水土流失事件、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具有很大的作用。
通过利用传感器、遥感技术等手段,可以对水土流失的发生进行实时追踪和控制。
综上所述,水土保持是维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工作。
尽管实现水土保持需要利用多种策略的综合应用,但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植被恢复和生态修复、防治土地荒漠化和建立水土流失预警和监测体系等方面都得到积极的应用,水土保持的工作定会更有效和可持续。
水土保持学课程论文
水土保持学课程论文专业:地球科学与资源系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班级:土管6班姓名:杨爽学号:03310641水土保持是指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综合性科学技术。
目前水土保持由三大类措施组成: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是水土保持耕作法。
结合耕作,在坡耕地上修成有一定蓄水能力的临时性小地形,如区田、畦田、沟垄种植等。
美国、苏联等国还广泛采用覆盖耕作、免大跃进法和少大跃进法等。
此外,还有深耕、密植、间作套种、增施肥料、草田轮作等,都是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
以下进行详细了解:一、水土保持学研究对象及意义1、研究对象:水土保持学是研究水土流失的原因、发展过程,以及运用综合性手段技术措施防止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从而保障生产发展的一门自然学科。
主要任务是研究地表水土流失的形成、发展、发展规律及其控制水土流失的基本原理、治理规划技术措施及效益等,以达到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治理江河与风沙,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2、意义:可以保护土地资源,增加耕地。
改良坡耕地,提高抗旱能力,促进农业的高产、稳产。
发展山区经济,促进山区脱贫致富。
改善河流水文状况,减轻洪涝灾害。
减少河流泥沙,改善水质。
保护工矿、交通,促进航运事业发展。
二、我国水土保持发展趋势1、由单一措施分散治理转到一小流域为单元全面规划综合治理新格局。
2、国家、省、县开办重点区,形成点、线、面结合治理新格局。
3、统一管理,集体经营转向农户专业对群众个人多种治理。
4、由单纯的防护性治理转向开发与治理相结合。
5、形成依法防止水土流失新局面。
6、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投资效益。
7、纳入全国生态环境建设中。
三、水土保持的基本原则1、把防止和调节地表径流放在首位。
2、提高土壤的抗蚀能力。
3、重视植被的环保作用,营造水土保持林,改善小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
水土保持与可持续发展课程论文
题目我国水土流失院系经管院专业旅游管理姓名刘晓玲学号102263017001我国水土流失摘要: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水土流失导致生态失调、旱涝灾害频繁、恶化生态环境等,直接关系国家生态安全、防洪安全、粮食安全和饮水安全。
加大水土保持工作力度,才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水土流失;水土保持;治理一、绪论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水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不可替代的基础资源。
而土壤基本上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然而,由于人们的过度开采,出现了水土流失现象。
水土流失在我国的危害已达到十分严重的程度,它不仅造成土地资源的破坏,导致农业生产环境恶化,生态平衡失调,水灾旱灾频繁,而且影响各业生产的发展,严重制约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研究水土流失以及其防治措施尤为重要。
(一)水土流失现状1. 土地资源是三大地质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之一,是人类生产活动最基本的资源和劳动对象。
人类对土地的利用程度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但同时也造成对土地资源的直接破坏,19世纪以来,全世界土壤资源受到严重破坏。
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沙化、贫瘠化、渍涝化以及自然生态失衡而引起的水旱灾害等,使耕地逐日退化而丧失生产能力。
而其中水土流失尤为严重,乃当今世界面临的又一个严重危机。
水土流失问题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联合国也将水土流失列为全球三大环境问题之一。
目前,全球70%的国家和地区受到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灾害的危害,地球表面积为5.1亿平方公里,其中陆地比例不足十分之三,计1.49亿平方公里,即149亿公顷,折合2235亿亩。
经过上亿年的沧桑演替,直至最近的数万年内,地球表层水陆之比才基本稳定。
在这149亿公顷陆地中,可耕地(包括草场、旱土和水浇地)为50亿公顷,不可耕地即荒漠化土地为36亿公顷,森林覆盖地38亿公顷,其余的25亿公顷则是冰天雪地和其它不毛之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治理》课程论文——浅析石漠化水土保持技术学校:学院:专业班级:姓名:学号:指导老师:2014年6月浅析石漠化水土保持技术摘要:石漠化是我国西南8省都存在的一种石质荒漠化现象,以贵州最为严重,石漠化面积逐年增加,大片的石漠化土地生产力极低,而石漠化地区的水土流失现象也较为严重,已威胁到人们的生存,严重影响西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南方山区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
本文就石漠化地区的现状主要分析石漠化概念、成因、分布、对当地的影响、以该地区如何采取水土保持措施,恢复当地生态环境,从而达到石漠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字:石漠化水土保持技术前言:石漠化(Stony Desertification)是“石质荒漠化”的简称,是指逐渐形成石漠景观的过程。
岩溶地区(喀斯特地貌)母岩为碳酸盐岩,碳酸盐岩具有抗风化能力强的特性,所以成土过程缓慢,且所生成的土壤容易淋失,在我国西南8 省,广泛分布着碳酸盐岩,又由于西南地区的特殊地理位置,此地降雨量较多,且多集中在春季,所以在大量水的存在下,化学侵蚀量巨大,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喀斯特地貌,与此同时带来的后果是风化形成的物质溶于水中,很难形成土壤,所以在喀斯特地区,土壤极其珍贵,但是在人类出现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生产能力衰退或丧失,地表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岩石逐渐裸露的演变过程。
所以要治理石漠化首先就要防治水土流失,讨论如何在石漠化地区采取水土保持措施是治理石漠化的关键因素。
1 我国石漠化的主要分布特征和成因机理石漠化的分布特征一是分布相对比较集中;二是主要发生于坡度较大的坡面上;三是程度以轻度、中度为主,轻度、中度石漠化土地占石漠化总面积的73.2%;四是石漠化发生率与贫困状况密切相关。
监测区的平均石漠化发生率为28.7%,而县财政收入低于2000万元的18个县,石漠化发生率为40.7%,高出监测区平均值12个百分点;在农民年均纯收入低于800元的5个县,石漠化发生率高达52.8%,比监测区平均值高出24.1%。
石漠化的成因问题,始终是石漠化研究的基本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并且已经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1-8],影响石漠化发生发育的因素大体上可以归纳为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两类。
形成石漠化的主要原因是水土流失严重,人地矛盾成为了治理石漠化最大的一个难题。
统计分析显示,人为因素形成的石漠化土地中,过度樵采形成的占31.4%,不合理耕作形成的占21.2%,开垦形成的占15.1%,乱砍滥伐形成的占13.4%,过度放牧形成的占8.2%。
另外,乱开矿和无序工程建设等也加剧了石漠化的扩展,占人为因素形成的石漠化面积的10.7%。
影响石漠化发生发育的因素大体上可以归纳为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两类。
但更多的是人为因素所致。
影响喀斯特石漠化的自然因素主要有气候、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岩性、土壤、坡度以及地面物质组成等;人为因素主要有人口剧增、毁林开荒、陡坡垦殖、过度樵采、烧灰积肥、荒坡放牧、不合理的产业结构、采矿、人工水库和基建工程以及当地生活习惯等等,而自然原因与人为原因在石漠化形成中的作用比例要取决于岩溶生境类型和土地利用强度[9]。
成因机理主要有:碳酸盐岩系的抗风蚀能力强,成土过程缓慢;山多坡陡的地表结构不利于水土资源的保存;岩溶山区特殊的土体剖面结构加剧了斜坡上的水土流失和石漠化;降水的影响;人口增长过快,农业人口多,土地负荷压力大;对土地掠夺式经营,耕种方式落后。
2 石漠化水土流失现状石漠化加速了生态环境的恶化,首先是水土流失严重。
严重影响岩溶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据贵州省林业厅调查,50年代全省水土流失面为2.5万km,60年代扩大为3.5万km,70年代末为5万km。
1995年则高达7.67万km,占全省总面积的43.15%。
每年流入长江及支流的泥沙114亿吨,流入珠江0.34亿吨,每年土壤流失量平铺在贵州大地上,厚度可达3至4毫米;石漠化的迅速发展,使得贵州耕地以每年11.4万亩的速度不断减少。
流失的土壤造成河道淤积,影响水电站的正常运行。
在多雨季节容易发生洪灾。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因植被稀疏、岩石裸露,涵养水源的功能衰减,迟滞洪涝的能力明显降低,增强了洪灾发生的可能性。
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是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灾的重要原因之一。
喀斯特石漠化引起的自然灾害灾种多、强度大、频率高、分布广,甚至叠加发生、交替重复。
随着喀斯特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各种自然灾害呈现周期缩短、频率加快、损失加重的趋势。
据研究,1951—1987年的37年间,贵州省农作物受灾年份就有34年,平均受灾面积70万亩/年,占同期农作物播种面积的25%。
1985—1990年仅旱灾一项累计受灾面积610万亩,平均每年101.6万亩[10]。
在喀斯特地区本来土壤形成过程就很缓慢,土壤本来就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所以水土流失造成的经济损失是无法估量的,其次造成的一系列的自然灾害,直接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以及经济损失,在土壤资源急缺的情况下,人地矛盾不断升级,当地人民不断开垦土地,又不断流失,又造成洪涝等自然灾害,这种恶性循环不断进行,不断增强。
最终会导致毁灭性的破坏。
所以进行石漠化治理是喀斯特地区急需解决的问题。
3 石漠化水土保持治理技术探讨现阶段,我国在石漠化的治理方面,主要采取的技术措施有生物措施、工程措施以及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
生物措施主要是人为恢复地表植被,是恢复和重建的主要措施;工程措施主要是防止水土流失。
3.1 通过植被恢复控制水土流失对于石漠化地区的水土保持问题,应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加强植被建设,是保持水土的首选措施。
通过在石漠化地区野外径流小区一些实验可以得到不同植被对水土保持效果作用的排序分别为经济林>人工草地>水保林。
例如:经济林中梨树>桃树>板栗;人工草地黑麦草>白三草;水保林中墨西哥柏混交林>墨西哥柏>杨树。
以撂荒坡耕地为对照,经济林的保水效果和保土效果均优于其他生物措施。
陡坡(坡度>15°)种植农作物将导致水土流失量的增加,且多于撂荒坡耕地(杂草)。
香樟、柏树、马尾松等水保林在坡度较陡时不再具有保水效果,而杂草的保水效果比较明显。
因此,缓坡地带适宜发展经济林(梨树等),陡坡地带则适宜发展培育地带性草类[11]。
所以在喀斯特地区在坡度>15°的地区要严格进行退耕还林,在坡度较小地方发展经济林和人工草地的混合植被类型,在林地也可以适当放牧,增加林地的肥力。
这样一来既有利于防止石漠化,有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特别有利于经济林的生长,因此选择经济林和人工草地,并且在陡坡地带则要严格采用人工草地是个不错的水土保持措施。
3.2 通过加大坡改梯和坡地治理力度保持水土坡改梯是我国整治坡耕地的传统方法,同时也是山区水土保持大力推广的方法。
经多年的检测结果表明,坡改梯减缓坡度后,减少水土流失效果达到24%~95%,平均为70%左右。
同时可减少地表径流42%~47%。
坡改梯加厚土壤后,通过蓄水保水,既显著减少了降雨径流损失,也显著提高了农作物产量。
由于坡耕地的水土流失占总流失量的60%—70%,在时间分配上,既受降雨的影响,也受作物布局、作物种类、生长季节和耕作方法等因素影响。
暴雨季节,覆盖度高的作物比覆盖度低的作物具的更好的保土作用,因此,应根据不同地区作物品种和降雨季节的情况,推行粮—粮、粮—豆、粮—油、粮—果等不同的间作和套作方式,增加坡耕地作物覆盖度,减少水土流失[12]。
3.3 通过加强水土保持宣传通过现代媒体,将石漠化地区的水土流失现象,可视化地传授给当地居民,加强水土保持的相关教育,让群众自愿加入水土保持行列。
转变当地居民长期以来以农耕为经济来源的观念,鼓励其学习种植经济林的技术。
大力宣传石漠化的害处,增强当地人民的忧患意识,加强退耕还林还草的实施,严格禁止各种人为活动,采取保护措施,改变以往边保护边破坏的尴尬局面。
4 结论综上所述,我们现阶段对于石漠化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可以通过植被恢复、坡改梯、坡地治理和宣传教育等几个技术方面来进行解决。
对于石漠化地区的水土保持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几代人不断的努力。
况且,现在我们所了解的石漠化的成因还不是十分的全面,所以之前所做的治理效果总体上来看并不是很理想,在保持其水土流失的技术方面还不是很成熟,很多地区的石漠化仍然在继续。
由此可见,石漠化水土保持难度之大,在此过程中还需要我们去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累更多的经验,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寻求更好的方法措施。
对此,我们应针对当地的实际情况,深入多做调查,综合考虑其地区的自然、社会和经济特点,再者提高当地人民的素质,达到共同治理和保护石山地区的生态环境,共同合理开发当地经济,实现脱贫致富和石漠化地区生态恢复和重建的最终目标,让困扰我国生态发展的石漠化问题得到早日的解决。
参考文献:[1]姚智,张朴,刘爱明.喀斯特区域地貌与原始森林关系的讨论——以贵州荔波茂兰、望谟麻山为例[J].贵州地质,2002,19(2):99—102.[2]Farley KA,Job, g y E G,Jackson R B,et al. Effects of afforestation water yield:a global synthesis with implications for policy.Global Change Biology,2005,11( 10): 1565-1576.[3]刘益兰,帅士章,贵嫩降水变化趋势特征分析[J].贵州气象,2001,25(1):10一l2.[4]Francisco H A.Environmental service payments0:exper-ience,constraints and potential in Philippines [EBOL].[2007-06-01]. http:M www.world agroforestry centre. org/sea/Networks/RUPES/download/paper/Hermi-RUPES. pdf.[5]陈钊.山地文化特性及其对山地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山地学报,1999,17(2):179—182.[6]李阳兵,王世杰,容丽.关于中国西南石漠化的若干问题[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12(6):593—598[7]刘宏,宋建波,王文俊.浅谈贵州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6,17(3):67—71.[8]王德炉.喀斯特石漠化的形成过程及防治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3.[9]李阳兵,王世杰,李瑞玲,等.花江喀斯特峡谷地区石漠化成因初探[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4,6:37—42.[10]黄秋昊,蔡运龙,王秀深.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研究进展[J].自然灾害学报,2007(2):3-4.[11]周素萍,张兴奇,张科利,等.贵州喀斯特地区不同生物措施的水土保持效果[J].贵州农业科学,2011,39(4):117-120.[12]王世杰,胡顺光,贵州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及其防治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0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