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军事建设哲学思想及其局限
李鸿章的过错总结
李鸿章的过错总结引言李鸿章(1823年-1901年),字绍齐,冀州人。
他是晚清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然而,尽管李鸿章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他的一些政策和做法却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后果。
本文将对李鸿章的过错进行总结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看法。
一、不当的外交政策李鸿章在晚清时期担任重要的外交和谈判使节,但他的外交政策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他过于妥协和让步,对外国势力和列强的侵略行为屈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利益。
例如,他在《马关条约》中被迫接受一系列不平等的条款,割让中国领土,使中国处于更加被动和边缘化的地位。
其次,李鸿章与俄国的外交策略也存在问题。
在东北三省的割让问题上,他过于迁就俄国的利益,没有坚决捍卫中国的领土完整。
这导致中国一部分领土被割让给俄国,后来成为了重要的战略威胁。
二、鼓励沉溺于享乐和享受的生活方式李鸿章在晚清时期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中,推动了一种沉溺于享乐和享受的生活方式。
他自己就是个极端奢侈的享乐主义者,生活奢华,以住洋房、穿西装为标志,过着与中国传统价值观背道而驰的生活。
这种生活方式的推崇,使得有限的资源被滥用,财富集中在极少数人手中,造成了社会的不公平和不稳定。
三、经济落后的管理思维李鸿章在经济管理方面也存在一些过错。
他推行的洋务运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但管理思维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封建时代。
他对洋务运动的推动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例如贪污腐败现象多发,导致资金浪费和资源不合理配置。
此外,他过度依赖外国技术和工程师,没有加强本土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导致中国在工业化进程中长期依赖外国技术和资本,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四、政治改革的局限性尽管李鸿章支持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政治改革主张,但他的政治改革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他未能从根本上改变晚清政治体制的弊端,也没有推动普及民主与法治的理念。
此外,李鸿章推动的政治改革主要服务于自身利益和权力维护,在缺乏真正的民意和公平竞争的情况下,政治改革无法真正实现民主和社会进步。
李鸿章总结晚年思想内容
李鸿章总结晚年思想内容李鸿章(1823年-1901年)是中国晚清时期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是清朝严复的学生,思想深受西方文明的影响。
李鸿章在晚年思想内容方面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近代化思想、对外开放政策、国家治理、教育改革和民主思想。
首先,李鸿章非常关注中国的近代化问题。
他意识到中国在经济、科技和军事方面与西方国家存在巨大的差距,迫切需要进行改革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他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主张汲取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推动国家现代化的进程。
其次,李鸿章坚持对外开放政策。
他认识到中国需要与外界进行交流和合作,以吸取外国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并改革传统的封闭态度。
他积极主张与西方国家进行贸易,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推动国家现代化的进程。
第三,李鸿章对国家治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他主张坚定中央集权,加强政府的管理和监督能力,推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他提出了“以仁治天下”的思想,主张依法治国,提升人民素质,加强行政管理,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富强。
第四,李鸿章对教育改革非常重视。
他认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主张加强基础教育、提高人民的素质和文化水平。
他推行了改革派的教育政策,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引进西方的教育体系和经验,促进国家的现代化。
最后,李鸿章在晚年也开始关注民主思想,提出了一些民主化的主张。
他主张加强人民的参与和监督权力,主张民主的选举和法治的实现。
他也提出了“安分守己,以求免灾”的观点,希望通过民主改革来解决社会矛盾和推动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总的来说,李鸿章的晚年思想内容体现了他对中国现代化的强烈愿望,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具体措施和政策。
他的思想观点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后来的改革开放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和启示。
[原创]我国古代军事思想主要
1.我国古代军事思想主要内容有哪几方面?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内容极为丰富,大致涉及战争观、谋略、战法、阵法、军队组织、训练和纪律、将帅修养、作战指挥等方面。
战争是关系到国家存亡、民族生死的大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战争的问题上,军事从属于政治;军事是现象,政治是本质。
在解决国内外矛盾时,如果政治措施达不到目的,就必须使用军事战略。
战争的指导思想大致有以下八项内容:1.先发制人2.速战速决3.力争主动4.集中兵力5.出其不意6.奇正互变7.兵贵其和8.先戒为宝治军如何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重要内容。
1.将帅修养2.以治为胜3.教戒为先2.《孙子兵法》在理论上的主要贡献是什么?一、揭示了以“道”为首的战争制胜条件二、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普遍军事规律。
三、提出了以“致人而不致于人”为核心的一系列作战原则。
四、反映了战争问题上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
3.简述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夕,封建社会制度已是强弩之末,又面临西方国家的威胁,许多有识之士开始以新的视角,探讨拯救国家与民族的道路。
林则徐、魏源是他们的代表人物。
他们自觉地收集外国军事资料,研究敌情,提出了组织民众,军民配合,沿海各省协力筹防和以守为战,以逸待劳,在沿海、陆地歼灭敌人的方针。
鸦片战争后,洋务派代表奕忻、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主张“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整顿军队,创练新军,筹办海防,兴办学堂,选派出国留学人员。
同时,随着西式武器陆续装备军队,出现了步骑、步炮协同作战,海军独立作战、陆海协同作战等战术的变革。
战斗中的阵形由密集向疏散发展。
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形成了。
19世纪50年代爆发的太平天国起义,在武器装备建军和作战指导思想以及战略战术等方面,超过了以往历代农民起义军的水平。
另外,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湘军、淮军等领导人曾国藩、胡林翼、李鸿章等人也积累了一套建军理论和作战原则,对以往的军事思想有所发展。
李鸿章的军事变革思想简介
臣前往日本议和,被日暴徒狙击,伤左颧。同年在日
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二十二年.周历西方
各国,考察政治。二十四年,往山东查勘黄河工程。
二十五年末,署理两广总督。二十六年,又为宜隶总
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与庆亲王
奕助代表演廷与列强签订不平等的<辛丑条约》。二十
面,鉴于两次鸦片战争外国侵略者都从海道来犯,中
国而临的战局与以前己大不相同,他力主加强海防。
他认为,在本土作战自然仍可以陆军为本,但防止酸
人登陆则靠牢固的海防。海防力量一是炮台.炮台布
置得法,可拒止致舰进口岸;二是近海设施,如以守
口巨饱、铁船阻防水路,藏伏水雷以击敌舰;三是在
海上练成大支海军,装备铁职快船, “南暗西贡、印
修建旅顺口、威海卫军港,在天津、大连、威海分别
设立水师学堂、武备学堂和水雷学堂,并选派军官到
德国学习军事,仿欧式练兵。光绪十四年(1888年),
编练成北洋海军,颁布《北洋海军章程》,拥有舰船约
30筋。李鸿章对外主和议。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爆
发.他初奉行避战求和方针,继执行清廷宣战记书,
导致陆军在乎壤战败,北洋海甲在黄海覆没。战后,
国藩幕府,经理营务.专掌文事。十一年,奉曾国藩
命到安徽招募淮勇。
同治元年(1862年).编组成谁军,其营制悉仿湘军。
旋率谁军赴上海,组织洋枪队,
以对付太平军。二年.伙同英人戈登的“常胜军”攻
占苏州、无锡。三年,占领常州一带。这年,太平天
国首都天京被攻陷,李鸿章因功封一等肃毅伯。四年,
署两江总督,将原办洋饱局分别扩充为江南机器制造
历史
论李鸿章的海防思想与甲午之败【摘要】:李鸿章是清政府海防建设的主要领导人和实践者。
察觉到西方列强的海上侵略本性,李鸿章认识到重塞防轻海防的偏颇之处,在魏源等人思想影响下,推出自己的一套完整全面的海防理论,并身体力行筹建北洋海军,作出海防的重大实践。
虽然有学者辩论说,李鸿章个人在甲午海战中的军事战略是主动出击的,但我个人认为,总体来说,李鸿章的海防思想偏于保守消极,他在北洋海战中的海防指导方针也以“保船制敌”为主,也是甲午海战之败的重大原因。
【关键词】:李鸿章;海防思想;北洋海军;甲午之战【正文】:海防问题是近代中国面对资本主义列强的挑战而提出的重要课题。
鸦片战争改变了历代备边多在西北的状况,东南海疆成为国防第一线,原来“华洋隔绝之天下”变为“中外联署之天下”,赋予了海防全新的意义:防御对象不再是倭寇,而是资本主义列强;防御问题不只是丁南沿海局部安全问题,而是关系到国家独立地位和民族发展前途的全局性问题;海防建设不再是旧式,而是中国向西方学习,取其长计,实现近代化努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1874年日本侵台以后,李鸿章深感加强海防的重要。
为筹办海军,加强海防,李鸿章甚至提出放弃“塞防”,把有限的财力主要用到海防上,从而也挑起了“海塞之争”。
放弃塞防绝对是错误的,但也可以从中看出李鸿章对海防的重视。
通过“海塞之争”海防的重要性得到宣传,清政府对海防的重视在日本侵台后才真正开始。
一.海防思想之理论李鸿章的海防思想起于他对时局的认识和判断。
再1827年的奏议中说:“”可以看出,李鸿章已认识到世界形势的变化,看到海军力量在时局变化中的作用,有了海防意识的萌芽。
(一)海防目的李鸿章的海防思想集中体现在《奏筹议海防折》中,他系统论述了海防的重要和海防的具体措施。
这是在魏源林则徐等人影响下的思想成果。
李鸿章认为海防的主要目的是制驭日本。
李鸿章的海防思想与其外交思想密切相关。
李鸿章完全认同妥协求和局的外交方针。
“处今时势,外需和戎,内需变法”。
李鸿章军事建设哲学思想及其局限
李鸿章军事建设哲学思想及其局限【摘要】李鸿章是清朝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军事建设哲学思想深受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形势影响。
他强调了军队的现代化和国防实力的重要性,致力于改革军制和强化军队训练。
李鸿章的军事思想在实际执行中也存在局限性,例如对外国侵略的应对不力、未能解决兵员素质和指挥架构等问题。
因此需要反思并展望李鸿章的军事建设哲学思想的局限性,同时在今天的国防建设中吸取经验教训,更好地发展现代化的国防实力。
【关键词】李鸿章、军事建设、哲学思想、局限、理念、重点、清朝、影响、问题、结论、反思、展望1. 引言1.1 李鸿章军事建设哲学思想及其局限引言:李鸿章作为晚清政治家和军事家,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提出的军事建设哲学思想深深影响了清朝的军事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
本文将从李鸿章的军事建设理念、强调的重点、对清朝的影响以及他未能解决的问题等方面展开探讨,分析其军事建设哲学思想的局限性。
李鸿章在军事建设方面一直秉持着以实力为本的原则,主张军备强化、军队训练、技术装备的发展等。
他认为强大的军事力量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稳定的基石,因此投入大量资源进行军事建设。
在他的执政期间,清朝军队在装备和训练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提升了一定的作战能力。
这种注重实力的军事建设理念,也为当时的中国军事实力增强提供了一定的支撑。
李鸿章的军事建设哲学思想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他过于强调军事力量的发展,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国家发展和改革。
他的军事思想缺乏富有创新性的理念,对于新型战争形势的应对能力较弱。
他未能有效解决军队的腐败问题,导致清朝军队的实战能力并未得到有效提升。
这些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李鸿章的军事建设哲学思想的实施效果,也为后来的反思与展望留下了一些启示。
2. 正文2.1 李鸿章的军事建设理念李鸿章的军事建设理念主要是以“练兵养民”为核心。
他认为军事实力的根本在于人民的支持和军队的训练。
李鸿章强调军队的纪律和训练,他认为只有经过严格训练的士兵才能在战场上取得胜利。
历史趣谈揭秘甲午 李鸿章海防战略思想决定北洋海军兴亡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揭秘甲午李鸿章海防战略思想决定北洋海军兴亡导语:近代中国,从国家全局理性地认识、统筹海防并付诸实践,李鸿章是始作俑者,他的海防战略思想深刻影响和引领了中国第一支近代化海军的发展。
近代中国,从国家全局理性地认识、统筹海防并付诸实践,李鸿章是始作俑者,他的海防战略思想深刻影响和引领了中国第一支近代化海军的发展。
然而,纵观其海防战略的理论和北洋海军兴亡的实践,可谓得失参半,既有可贵的经验,也有惨痛的教训,值得认真总结。
创建轮船水师,三洋布局,海口防御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历代统治者无不视海洋为天然“长城”,形成了根深蒂固的“重陆轻海”的国防观念。
直至鸦片战争败于西方的坚船利炮,方才将防卫视角移向海疆。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部发起了以自强为核心的洋务运动。
李鸿章作为洋务派代表人物,极力推动近代化海防和海军建设,促成中国国防观念的重大转变。
与当时所有先进的中国人一样,李鸿章从外国船坚炮利打败中国的事实中直观认识到中国的积弱所在,产生“学习外国利器”,发展船炮以“自强”思想。
1867年,担任湖广总督的李鸿章首次提出建议:创建一支轮船水师,分驻“内洋港口”,“以一提臣督之,分为三路:一曰北洋提督,驻扎大沽,直隶、盛京、山东各海口属之;一曰中洋提督,驻扎吴淞江口,江苏、浙江各海口属之;一曰南洋提督,驻扎厦门,福建、广东各海口属之”。
这是最早的近代化海军建设方案和“三洋布局”海防战略设想。
1870年,李鸿章调任直隶总督,不久兼北洋三口通商大臣,开始以一个政治家的视角,“统天下全局,通盘合筹”,重新审视和筹划海防问题。
1874年第一次海防大讨论的《筹议海防折》,系统反映了李鸿章的生活常识分享。
洋务运动时期的军事发展小论文(读《中国近代史》)[1]
洋务运动时期的军事发展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洋务运动起于军事自强目的,也结束于军事指挥和其他方面上的失败。
1.起因太平天国运动给清政府造成了不小的打击,虽然太平军的军事能力并不是有点,虽然他们组织训练方面很平常,军器不及官军,但由于那时官军暮气很重,军饷低,无纪律,无操练,猜忌深,所以“简直腐化不成军”(《中国近代史》P47)。
1860年曾国藩、李鸿章因目睹外国列强“船坚炮利”,发出“唯独火器不能及”的感慨,所以先后上书学习外国技艺,造炮制船。
奕 也在奏折中说“治国要做到自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
我想,这些是洋务运动的起源,也应该是近代军事发展的起源。
2.洋务运动时期的军事建设对军事近代化和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1.器物方面中学历史课上都学过,李鸿章办轮船招商局,铁甲兵船,建立北洋海军。
我觉得这些很可贵,中国古老的军事战略是“重陆轻海”,洋务运动使战略方针逐步改变。
直到现在,我们国家都没有航空母舰,可见这种古老的战略影响有多深!在甲午战争中,中国已经能够动员组织一支装备近代化的海军——北洋水师而不是旧式水师同日本侵略者作战了。
它粉碎日本“聚歼清舰于黄海中”的狂妄计划,还坚持了近一个月的威海保卫战。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的进步。
虽然很多人批评洋务运动不彻底,但军事装备近代化是军事近代化的物质条件,因此,洋务运动为中国军事初步奠定了物质基础。
2.思想方面在洋务运动期间,西方的军事理论与著作被翻译与介绍到中国,西方军事著作的翻译,传播了西方国家近代的军事思想。
3.人才方面在天津建北洋水师学堂,武备学堂,洋务派创办了我国第一批新型学校,大力引进西方科学知识,开创了近代军事教育事业的先河,培养了为国防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严复、邓世昌、刘步蟾等人。
洋务运动中建立的海陆军学堂造就了一批新式军事人才,成为甲午战争中抗击日本侵略的骨干力量。
北洋海军成军时,除提督丁汝昌外,其他官员全部由海军学堂毕业生担任。
李鸿章整顿军务观后感悟
李鸿章整顿军务观后感悟
李鸿章,这位清朝末年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果断的决策,对军务进行了深入的整顿。
观看有关他整顿军务的历史资料,我深感其对于国家兴衰的责任感和对军事改革的坚定决心。
首先,李鸿章整顿军务的背景是清朝末年,国家面临内忧外患的困境。
内部,政治腐败、民生凋敝;外部,列强环伺,侵略威胁不断。
在这样的背景下,李鸿章认识到,不进行军事改革,国家将难以自立。
这种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刻认识,使他在整顿军务时充满了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整顿军务的过程中,李鸿章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
他重视军事人才的培养,创办了军事学校,提高了军官的素质。
同时,他引进了先进的武器装备,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此外,他还对军队进行了严格的纪律约束,使得军队的战斗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这些措施,体现了李鸿章对于军事改革的深刻思考和坚定决心。
观看李鸿章整顿军务的过程,我深感其对于军事改革的远见卓识和坚定决心。
他敢于面对困难和挑战,勇于改革和创新,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同时,我也认识到,军事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坚持。
只有不断地完善和创新,才能使得军队更加强大,保卫国家和民族的安全。
总之,李鸿章整顿军务的历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对于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对于军事改革的坚定决心以及对于困难和挑战的勇敢面对,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应该铭记李鸿章的精神,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李鸿章的军事思想
下图为淮军装备的加特林机关炮
二、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李鸿章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等军事工业, 仿制西方武器,后来又创办了开平煤矿等一批 民用工业,以支援军事近代化目标的实现。
下图为江南制造总局1869年设立的炮厂
下图为江南制造总局制造的国产火炮
下图为江南制造总局建造的军舰
下图为供给北洋舰队燃煤的开平煤矿
三、筹办海防组建北洋舰队
面对列强威胁,李鸿章认为必须强化海防建 设。为此李鸿章、沈葆桢等人受命筹办海军, 组建舰队。其中以李鸿章筹办组建的北洋舰队 为代表。1888年北洋舰队成军时实力位居远东 地区第一位。
下图为从英国购买的“蚊子船”炮艇
下图为邓世昌指挥的“致远号”巡洋舰1887年完工
沈葆桢遗折中对于购办铁甲舰的论述
“臣以六十之年,每饭不忘者乃购办铁甲船 一事。总以为铁甲船不可不办, 倭人万不可轻视。“
李鸿章为购舰派赴德国考察的李凤苞
下图为从德国订购的铁甲舰重近代军事人才的培养,为此他兴 办近代军事教育。向西方派遣军事留学生的同时, 还创办了近代化的军事学堂。
北洋海军军官留学的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
李鸿章创办的天津水师学堂
李鸿章的军事思想
第二组
一、率先改善军队武器装备和训练方法
李鸿章在其受命编练的淮军中采用洋枪洋炮 装备部队,率先完成了由冷热兵器并用到完全 使用热兵器的过渡。还采用西方的训练方法训 练部队。如枪炮射击、测绘、队列、行军、战 阵等。
下图为1870年的淮军炮兵部队
下图为李鸿章的淮军士兵
下图为淮军的队列训练
李鸿章洋务运动时期的军事改革措施及其评价
李鸿章洋务运动时期的军事改革措施及其评价内容摘要: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国社会处在内忧外患双重压力下,李鸿章洋为挽救摇摇欲坠的清王朝、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主体思想创办的洋务运动,采取了一系列的军事改革措施——编练新式海军、兴办近代军事工业、派遣留学生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洋务运动虽然有局限性,但在中国近代军事史上掀开了重要的一页。
关键字:李鸿章;洋务运动;军事改革李鸿章(1823-1901),本名章铜,别名省心、中堂,字渐甫,号少荃,晚年自号仪叟,谥号文忠,安徽合肥县人[1]。
晚晴名臣,洋务运动时期的主要人物,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在晚清政治舞台上煊赫一时。
李鸿章初入社会及入朝为时,正值清王朝面临深刻的政治经济危机、西方殖名主义者侵略大陆地区、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从独立自主向半殖民地半封建演化的过渡时代,李鸿章适逢其时,成为这一时期新旧时代交替的过渡性人物。
特殊社会环境的影响、家庭出身的熏陶、加上良师的督导,李鸿章在政治、经济、义理方面都有较深的理解,正当李鸿章踌躇满志准备在传统的官场走下去的时候,一场突发的社会动荡使得他以儒生而充军旅——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成为李鸿章政治生涯的转折点。
可以说从此,李鸿章的一生参与了晚清几乎一切重大事务,编练淮军、镇压太平天国、举办洋务运动、参与晚清外交事务等等。
而洋务运动作为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开端,他的代表者和领导者李鸿章为此做出了重大贡献。
洋务,原来叫夷务,本来是指清政府与外国打交道的一切事物。
鸦片战争以后,逐渐变为以学习和利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中心的包括外交、贸易的一些事务,统称为“洋务”[2]。
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对摇摇欲坠的清王朝进行了打击,1856年英法联军又武力入侵,清政府企图对太平军与外国侵略者同时进行武力镇压,但实践证明,此时的清政府力量有限。
所以清朝统治者采取了“两害相权取其轻”[3]的策略,即企图拉拢外国侵略者,适当满足侵略者的欲望,以达到不被太平军所用,集中力量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目的。
李鸿章对中国的军事、经济、外交的有益探索
李鸿章对中国的军事、经济、外交的有益探索一、舆论漩涡中的李鸿章“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举天下人而恶之,斯可谓非常之奸雄矣乎? 举天下人而誉之,斯可谓非常之豪杰矣乎?”[1]现如今对于李鸿章的评价可谓是褒贬不一。
有些人认为李鸿章卖国求荣,是“人人得而诛之”的卖国贼; 然而另一部分人说他是中国近代化的先驱,是“东方的俾斯麦”。
这截然相反的评价也正好折射出李鸿章功过各半的人生。
对于李鸿章的评价问题从来就没有终止过,粗略地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为改革开放前,此时期主要为一边倒地批判李鸿章为“历史的罪人”“卖国贼”,对李鸿章的一生主要是全盘否定为主,主要是由于这一时期人们刚从苦难的历史中走出来,对于这场灾难短期内难以释怀,民族主义情绪让人们对其更加仇视,后来文革时期历学问题遭到数十年的抑制,对于李鸿章的问题被搁置了一段时间。
第二个时期为改革开放之后,对李鸿章的评价问题再次活跃起来,这时期大多数人开始适用马克思的历史观对待人物的评价,能够充分地考虑李鸿章所处的历史背景来考察其历史活动,因此给出了一些较为客观的评价,在指出问题的同时,充分肯定了他对于清末的历史功绩。
在近代中国充满屈辱的历史中,列强的入侵最大限度地刺激了中国人民,这让原本对身份模糊的中国人民牢牢地凝聚在一起,但是国人对于和洋人交往频繁的人仍然是嗤之以鼻,严重的便会被称为“卖国贼”。
由于清末李鸿章被重用,加之中国国际环境复杂,李鸿章在国际舞台上的活动颇多。
无论军事、经济、外交等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而李鸿章却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
李鸿章的很多行为被认为是误国误民: 洋务运动的失败、对于军事的控制、外交的节节失利,都被人们视为用心不良,李鸿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巩固自身的权力。
赵尔巺也评价其“惟才气自喜,好以利禄驱众,志节之士多不乐为用,缓急莫恃,卒致败误。
”[2]甚至邓小平 1982 年会见英国首相散切尔时曾谈到: “如果中国在 1997 年,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48年后还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就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 ”[3]李鸿章所极力提倡的洋务运动,也是人们不断诟病的目标,人们认为尽管李鸿章为中国带来了近代化,但是后来的一切都证明,这只不过是一场劳民伤财的运动,它经不起任何的检验。
浅议近代史人物李鸿章的论文
浅议近代史人物李鸿章的论文《论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摘要: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被迫与列强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李鸿章是清朝重臣,看到清朝的落后,他希望通过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努力发展国家经济、改革教育和培养人才,以及弱国外交政策以实现洋务运动。
但无可否认的是其思想有其缺陷和不足之处。
然而这并不妨碍李鸿章洋务思想对中国近现代化所起的推动作用,其中部分经典理论对现当今社会的发展仍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李鸿章;洋务思想;现代化;借鉴一、李鸿章洋务思想所形成的时代背景清朝初期社会和经济比较发达,经历过“康乾盛世”的阶段,然而从乾隆末期开始,社会的经济政治日趋落后。
社会阶级矛盾日益加剧,生产力水平不断下降,政治腐败,社会的风气每况愈下。
当西方爆发工业革命的时候,清王朝开始“闭关锁国”的政策,逐渐与世界脱轨。
二、李鸿章洋务思想其基本内容(一)军事自强购置海外枪只弹炮、造器练兵、筹备海防等等是其军事自强思想的主要表现。
李鸿章认为:“国家百用可省,独练兵设备万不可省”。
这之后,他着手筹办西方枪炮,开办军事工业,其中包括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和天津机器局。
这些军事工业一定意义上促进了我国军事近代化的发展。
从19世纪70年代起,他开始积极筹备海防,并开办近代海军[1]。
出发点则是防御国外侵略势力。
他的军事自强思想还表现在革新军制方面。
他了解到旗兵、绿营军的朽败、武器的落伍,深感到实行变革刻不容缓。
但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变革的举措大多没有得到落实。
(二)经济自强“求强”是李鸿章洋务思想的主题思想,其实现的主要方法就是军事强盛,他以为国力强盛、军队强大是实现经济方面的自强与富有是的条件和根本。
自19世纪60年代以来,机械炼铁、交通运输、纺织产业等民用企业都是其陆续成立的。
他在这期间成立的民用企业分别是:一是轮船招商局;二是开平矿务局;三是上海机器织布局;四是天津电报总局。
我们可以看出,他成立许多的民用企业,粗略一看貌似是以帮助解决军事方面的资本、燃料、拓展兵饷等矛盾为出发点,然而从细细挖掘和思考,更显露了其经济主张,他最后的目标是社会经济可以富裕,财政可以丰盈。
【终】重考洋务运动中李鸿章思想的先进性与局限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2016~2017 学年第 1 学期期末考试《中国近代史》课程试题命题教师:丁贤勇老师班级:历史151学号:2015210104011 姓名:陈涵容得分:考核方法:论文(成绩比例:)教师评语:重考洋务运动中李鸿章思想的先进性与局限性摘要:19世纪后期,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日益加深。
外有列强虎视眈眈,内有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为此,中央以及地方上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以自强与求富为目的开始了一场运动——洋务运动。
而其中最具有代表性与争议性的便是李鸿章。
纵观李鸿章一生,可谓跌宕起伏,后人对其评价也是褒贬俱存。
本文将李鸿章其人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通过整体到局部的方法,再辅之以今天的视角,来重新考证其思想的先进性与局限性,从而对其思想做出一个比较客观、系统的评价。
关键词:洋务运动代表人物;近代化;李鸿章;思想对于洋务运动中的代表人物——李鸿章,一直以来史学界对他的评价差异性很大。
在文革时期,人们普遍认为李鸿章进行洋务运动是为了维持清政府的反动、腐朽统治,并因为李鸿章的思想中的局限性以及他一直以来对外交的迷信,而将其视为是不惜出卖国家主权来换取“中外相安”局面的投降派、卖国贼。
直至今日,这种说法仍为一部分人所认可。
然而正如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所言,我们应该带着辩证的眼光去研究考证一个事物,研究一个人亦是如此。
本文将从李鸿章在洋务运动时期的思想入手,重新考证其思想的先进性与局限性,从而对李鸿章其人做出相对客观的评价。
两次鸦片战争结束后, 一方面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 另一方面惊醒了地主阶级中的一部分人,中国产生了以“自强”、“求富”为宗旨的洋务派, 李鸿章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他们深感“外国强兵利器, 百倍之于中国”,英法“大炮之精纯,子药之精细,器械之显明,队伍之雄整,实非中国所能及”。
在认识到西方国家的“长技”后,主张向西方学习,而且首先要学习西方的坚船利炮,于是从19世纪60至90年代领导了这场洋务运动。
李鸿章洋务思想及评析
李鸿章洋务思想及评析 【摘要】经过两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大批领土丧失、主权沦丧,作为封建王朝的领导中枢的李鸿章,在大厦将倾之际,认识到西方技术的先进性,因此提出了“自强”、“求富”、“明智”的洋务思想,这些思想有其进步性,也由于时代的限制,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性,而作为后世之人,我们应该客观地审视它,给它一个公正的评价。
【关键词】李鸿章 自强 求富 明智 评价 李鸿章(1823~1901)中国晚清军政重臣,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
安徽合肥人。
道光二十七年(1847)中进士。
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
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文华殿大学士,掌握清政府军事、政治、外交大权近三十年,成为清朝统治集团的决策人物。
在他掌权的时代,清政府面临列强的侵略,风雨飘摇,大厦将倾,明显历时近三百年的清王朝已至垂暮之年。
但是作为清王朝的股肱之臣,李鸿章在国人的谩骂声和统治阶级内部的阻碍中拨云见雾,看到了世界列强的强大,正视中外实力差距悬殊、敌强我弱这一事实。
他上书统治者:“我朝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强敌,处数千年未有之奇局,自应建数千年未有之奇业”“识时务者当知所变计耳”。
为此,他提出了“自强”、“求富”等主张。
并用自己的一生去践行。
一、洋务思想 (一)、“自强”的思想 李鸿章认为英法在两次鸦片战争中所以取胜,主要是因为拥有先进的武器,清朝的失败是由于军事的落后。
他在外国军舰上看到:“大炮之精纯,子药之细巧,器械之鲜明,队伍之雄整,实非中国所能及”。
因此,他感到创立一支现代化的军队的迫切,而海军能御敌于国门之外,为此,1875年,李鸿章创设中国第一支近代海军———北洋水师,通过总税务司赫德在英国订造4舰炮船, 开始中国海军向国外购军舰的历史。
1888年12月17日, 北洋水师正式宣告成立,并于同日颁布施行《北洋水师章程》。
从此,近代中国正式拥有了一支在当时堪称世界第六、亚洲第一的海军舰队。
但是李鸿章认识到,如果单纯靠购买则不足以自立,因此坚持自造的方针,中国建立起自己的独立的军事工业,学会制造母机。
对李鸿章的评价
对李鸿章的评价
李鸿章是清朝末期的重要政治家、外交家和军事家,他也是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以下是对他的评价:
1.功绩:李鸿章在清朝的现代化和西化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推动
了许多重要的改革和建设,包括建立现代海军、兴办近代工业、训练新式军队等等。
他还参与了许多重要的外交活动,为清朝签订了一些重要的条约。
这些条约在当时虽然引起了争议,但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与西方的关系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局限性:然而,李鸿章也有其局限性。
他在处理一些外交事件时表现
出了一定的妥协性和不稳定性,这导致了外界对他的质疑和批评。
此外,他在推动现代化改革时也受到了保守派的阻挠和反对,这使得他的改革成果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了。
3.影响:尽管如此,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史上仍然具有重要地位。
他的思
想和行动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一些思想和行动也为后来的改革和革命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综上所述,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贡献和影响不容忽视。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他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以便更好地认识历史和推进现代化进程。
李鸿章教育思想
(二)、促使了新型学制的建立
李鸿章创办的新式学堂对以后新式学校的发展产生了 不可低估的影响。李鸿章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开办了上海 广方言馆!天津电机水雷学堂!天津电报学堂!天津水师学堂! 天津武备学堂!天津医学堂!等"在洋务运动时期,李鸿章是 创办新式学堂最多,且开创多个第一的人。他为中国近代学 校教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实业教育相对独立于传 统教育体制之外而自成一个系统,以其新的培养目标!新的 教育体制!新的教学内容以及新的教学方法,培养了一批适 合新形势的科技人才,开创了新式教育,从以培养八股士人 转向培养精通外语!军事!医学!电报等西方科学技术知识的 新型人才,打破了只收八旗子弟的局限,率先在上海广方言 馆中招收汉人,从而扩大了教育面,讲求学以致用!理论与实 际相结合"这些都是新型学制的内容"李鸿章的实业教育是 以培养实用科技人刁一为目的给当时的教育输入了新的血 液,为后来新型学制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一、李鸿章实业教育思想的历史贡献
(一)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 李鸿章实业教育思想促使依靠科技富国强兵的理念逐 渐深入人心"中国传统封建价值观念取向重理义,轻艺事, 科学技术历来被歧视为奇技淫巧,地位十分低下"在这种 情况下,李鸿章尽力排除阻挠和非议,积极引进和传播西方 先进科学技术知识,这对自以为是保守的国人来说无疑是一 件大逆不道的事情,是对传统教育的反叛,但随着实业教育 的进一步开展,人们对科学技术的看法逐渐发生变化,逐步 放弃了对传统文化的盲目优越感,认识到科学技术知识在社 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新式学堂的教育作为对中国传统教 育的反叛,改变了传统教育思想观念,打破了只读儒家圣贤 书的局面,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知识,掌握生产技术技能; 把先进科学技术知识引入教学中,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促 使了/学而优则士的传统教育观念的改变.
浅析李鸿章“外须和戎,内要变法”思想成因
浅析李鸿章“外须和戎,内要变法”思想成因摘要:有人曾用“一生功过在和戎”来形容李鸿章,可见“外须和戎,内要变法”的思想在李鸿章政治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主要从历史背景出发,分析此思想形成的原因。
Abstract:”Merits and failure all due to coping with external enenmy” is a sentence to summerize Li Hongzhang’ s whole life. So we can see that the thought of” External Cope with Enemy, Internal political reform” accounts for a lot in Li’s political ideology. This article mainlyanalyzes the reasons of the formation of these thoughts from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关键词:李鸿章和戎变法Key Words: Li Hongzhang ,coping with enemy, political reform在晚清统治集团中,李鸿章可算是政坛上活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少数几个人中的一个,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提到“自李鸿章之名出现于世界以来,五洲万国人士,几于见有李鸿章,不见有中国。
” 可见李鸿章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李鸿章不仅在政坛活动时间长,而且活动范围广,参与的事件也比较多,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方面,也形成了自己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而“外须和戎,内要变法”便是其重要的政治思想。
本文主要是从历史背景出发来分析此思想形成的原因。
一、“外须和戎,内要变法”思想的内涵。
“外须和戎”的基本观点就是尽一切可能的寻求与西方国家和平相处,为本国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和平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鸿章军事建设哲学思想及其局限
李鸿章作为晚清时期能够影响清政府命运的大臣之一,始终在精心维护清政府以及他自身的利益。
李鸿章军事建设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军事近代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构建了以防御日本的水路防御体系,促进了中国军队的现代化,大大增强了中国的国力。
标签:李鸿章;军事建设;哲学思想
引言
晚清时期的军事变革开启了近代中国军事近代化的步伐。
自鸦片战争起,清政府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所震慑,有心反抗,但无力对抗。
而且内忧外患也一直威胁了清政府的统治。
因此,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地位,迫使清政府不得不向西方学习,对原有的军事制度进行改革。
李鸿章作为清政府最有权势的大臣,他的思想直接影响了中国军事变革的进程。
因此,全面认识、分析李鸿章的思想是正确认清中国军事近代化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对李鸿章的哲学思想做整体探讨,分析其哲学思想在军事建设中的作用,并阐述其局限性,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一、李鸿章军事建设中的哲学思想
(一)军事力量是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基石
在经历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李鸿章充分认清了一点:只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才能捍卫自己的利益。
他认为“尽其所长,方足夺其所恃”,他还说:“国家百用可省,独练兵设备万不可省”,“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1]。
之后,李鸿章代表淮军向英国购置了大量的洋枪、洋炮,扩充军队,使得战斗力大大提升。
李鸿章曾经感慨:太平军“无劈山炮,专恃洋枪,每进队必有数千杆冲击,猛不可挡。
以令上海各营添练洋枪小队,敝军已共有千杆遇敌交锋,先以劈山炮护洋枪而行,屡获幸胜”[2]。
这些成果给了李鸿章“甜头”,让他充分认识到强大的军事力量是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基石。
自此,李鸿章不仅购置洋枪、洋炮,也开始创办军工企业,例如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和天津机器局等,积极学习外国新技术,仿制枪支火炮。
同时,为了抵御日本及其他列强的海上入侵,他开始在各大口岸积极筹办海防,购置船只、大炮,建立中国海军。
至1891年,北洋、南洋、粤洋海军基本建立,旅顺、威海卫等海军基地基本完成,中国海军形成了初始的战斗力。
李鸿章用尽自己毕生的心血去达成“欲与洋人争衡”的目的。
牢牢抓住军事力量,大幅提升军事实力,决定了封建社会统治的牢固程度。
(二)中庸之道是促进军事变革的力量源泉
“中庸”一词出自《论语·雍也》,其核心和基本原则就是无过无不及。
中庸之道要求就是不能过激,也不能萎靡。
在鸦片战争前,中国以天朝自居,以中央为称呼,保护君权是重中之重。
在之前,清政府也知道军队存在问题,但是没有下达力道进行改革就是因为不想产生过激行为,导致满洲贵族的反弹,威胁自己统治的根本。
自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认识到了差距,明确了自己的不足,过于萎靡也是不对的。
因此,在李鸿章等一批接受新思想、新思维的大臣们的带动下,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
李鸿章“购求洋匠,设局派人学制,源源济用。
各营得此利器,足以摧坚破垒,所向克捷”①,“支放购买外洋枪支,自同治元年四月份起,截至三年六月底止,价值共银九十一万一千五百八十二两九钱八分”[3]。
这些说明,在过于贫弱的情况下,李鸿章是不甘于落后的,不祈求迅速超越,但力求自爆,达到一种平衡,这也是中庸之道的奥义所在。
不管李鸿章是筹办海防,还是编练北洋水师,抑或是购置枪炮,都是为了抵御外敌。
这正体现了中国人民自始至终保持的理念。
因此,为了进一步与西方列强再次达到一种平衡,尤其是能获得平等对话的机会。
李鸿章殚精竭虑,大肆开展洋务运动,积极发展军事力量,试图以“量变”带动“质变”,力求“隐忍徐图”,先获制人之具,再谋攻人之要害。
(三)儒家思想在军事变革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封建制度统治的思想根基在于儒家思想,二儒家思想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保护君权。
其著名论断“君为臣纲”就是典型代表。
李鸿章深受儒家思想所熏陶,从骨子里就是一个忠君之人。
从政治前途方面看,李鸿章位极人臣,他的命运与清政府的命运死死地捆在了一起,真的是“一荣俱荣,一辱俱辱”的地步。
他的功与过不再是自己的,而是整个中国的。
他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必须在最大程度上增强中国的国力,才能抵御外侮,自强自立。
儒家思想的核心思想是“仁政”,而仁政的核心便是人,虽然李鸿章带有浓烈的封建主义思想,但是他也充分认识到,人民的重要性,他在维护清政府和自己的利益的同时,也在积极为人民利益所奔走。
大力扶持军工企业,积极开设各种民用企业,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天津电报总局等。
这些企业不仅解决了资金问题,也满足了人民的需求,为进一步经济独立,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从个人抱负方面看,李鸿章不仅是清政府的大臣,还是淮军的主帅。
身为主帅,要为官兵考虑,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他在看过英国的常胜军战斗后,更是雇请了一些洋教练,教淮军洋枪洋炮。
他在给皇帝奏折中,写到“臣军由江南剿贼人手……嗣因西洋火器精利倍于中国,自同治二年以后,分令各营雇觅洋人,教练使用炸炮、洋枪之法”,“而各营军火辎重,视他军尤为烦多”[4]。
就这样,在李鸿章的带动下,清政府军队对武器装备也开始进行更新换代,实施大规模军
购,并集中力量仿制,增强战斗力,减少人员伤亡。
二、李鸿章军事建设哲学思想的历史局限
(一)官兵思想的不统一
军队的组成首先就是人,光有制度是不行的,还要有执行力。
当时清政府军队主要是满族八旗军和汉族八旗军。
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和平后,曾经骁勇善战的军队已经被消磨得乐悠悠地躺在床上,吸着大烟,唱着小曲,思想一点点沉沦。
在晚清时期,这种思想愈发严重。
李鸿章不仅提出了购买大力武器装备,也极力推行军队制度的改革。
但是最重要的瓶颈在于军队中低级指挥军官认识不高,眼光不长远。
正如他说的“诸臣墨守旧规,不足振兴。
”这些军官在长期的享乐生活中,已经慢慢地麻木。
同时对于在朝中大臣而言,李鸿章如是叹息“甚至重绅■笏之显宦,诵诗读书之儒士,类皆深恶痛绝,斥为用夷变夏,而于他国之良法美意,非闭目而无所见,而掩耳而不欲闻。
”这是何等的痛惜。
李鸿章认识到了,但是还有好多好多人没有认识到,目光之短浅,趋名逐利。
官兵思想的不统一,无法从本质上进行军事变革,结果只能流于形式,最终导致军事建设的失败。
(二)中庸之道不是万能的
在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一直执行的锁国政策将中国束缚在了这个“天朝上国”。
此外,统治阶级安于享乐,失去了扩张和探索的欲望,蒙住了自己的双眼,不能睁开眼睛看世界,认为自己达到了所谓的以中国为中央的理想国度。
自鸦片战争后,即使受到了最大的侮辱,是时候亮出自己的拳头给他们看了看,但一些有志之士就如是说:“以守为战”、“久持困敌”以及“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
李鸿章在《筹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中,也认为御海之敌应用装有巨炮的舰船,无事扬威海上,有警可收进海口,以守为战。
在清政府统治阶级的思维中,只有守才是最重要的,他们妄图达到一种平衡,一种谁也不侵犯谁,大家说几句好话,就能平心静气的安稳发展。
这种落后的中庸之道是极其错误的。
李鸿章错误地认识了守的本质。
守的本质是你有足够的实力的时候,你才有能力去守。
一味地龟缩,这样只是软弱的表现,心虚的表现。
只有从发认清楚当前的情势,合理的运用中庸之道才是最正确的选择。
(三)儒家思想的弊端
儒家在中国具有几千的历史是由深层次原因的,但是也有它的历史局限性。
在面对西方列强时,统治阶级妄图以“仁政”来对付豺狼之师,是痴人说梦的。
妄图以感化、退让来安抚这些贪得无厌政客,无异于“羊入虎口”。
这就充分说明,儒家思想在这几千年中把统治阶级的血性一点点抹掉,认为一切都可以商量,一切都可以兵不血刃,这是极其错误的。
在另一个方面,伦理纲常限制住了人的发展。
儒家思想在经过多次变革后,尤其是程朱理学后,进一步对人的行为和思想达到一个新的控制,人的思维和行为的模式化、程序化,使得中国社会整体风气低迷,一些新的、具有划时代的产物被无情的抹杀。
即使像李鸿章这样的大臣,想做出一些改变也是极其困难的,这就是思想的力量,其消极作用一直维系到清政府灭亡。
因此,李鸿章妄图在不变革封建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思想基础的前提下,仅仅用一些资本主义近代化的生产技术,达到富国强兵,自主自强的目的,这显然是极其不现实的。
三、结语
在军队建设中,李鸿章的一系列活动促进了中国睁眼看世界的脚步,引领中国军事建设近代化的进程。
但在当时的特定历史环境中,他思想的局限性和消极作用也是很大的。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李鸿章在军事建设中的哲学思想,对今后我军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梁启超撰,何卓恩.李鸿章[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2]李鸿章.复曾沅帅[C]//李文忠公全集.沈云龙.台北:文海出版社,1980.
[3]中国近代史料丛刊.洋务运动:第3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474.
[4]李鸿章.密陈剿捻事宜片[C]//李文忠公全集.奏稿第8卷.沈云龙.台北:文海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