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化学化学平衡的移动学案苏教版高中化学选修
化学23《化学平衡的移动》教案(第1课时)(苏教版选修4)
![化学23《化学平衡的移动》教案(第1课时)(苏教版选修4)](https://img.taocdn.com/s3/m/9db93377a0116c175e0e4858.png)
教案课题:第三节化学平衡的移动(一) 授课班级课时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理解化学平衡状态等根本概念。
2、理解化学平衡状态形成的条件、适用范围、特征。
过程与方法1、用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判断可逆反响是否到达化学平衡状态,从而提高判断平衡状态、非平衡状态的能力。
2、利用化学平衡的动态特征,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3、加强新知识的运用,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处是掌握新知识的关键,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思维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从日常生活、根本化学反响事实中归纳化学状态等,提高学生的归纳和总结能力;通过溶解平衡、化学平衡、可逆反响之间的联系,提高知识的总结归纳能力。
重点化学平衡的概念及特征难点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知识结构与板书设计第三节化学平衡一、可逆反响与不可逆反响溶解平衡的建立开始时v〔溶解〕>v(结晶)平衡时v〔溶解〕=v〔结晶〕结论:溶解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二、化学平衡状态1、定义: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响里,正反响速率和逆反响速率相等,反响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教学过程教学步骤、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师生活动[引入]我们已经学过许多化学反响,有的能进行到底,有的不能进行到底。
请同学们思考并举例说明。
[讲]化学反响速率讨论的是化学反响快慢的问题,但是在化学研究和化工生产中,只考虑化学反响进行的快慢是不够的,因为我们既希望反响物尽可能快地转化为生成物,同时又希望反响物尽可能多地转化为生成学生举例化学反响存在的限度。
物。
例如在合成氨工业中,除了需要考虑如何使N2和H2尽快地转变成NH3外,还需要考虑怎样才能使更多的N2和H2转变为NH3,后者所说的就是化学反响进行的程度问题——化学平衡。
[板书]第三节化学平衡[讲]如果对于一个能顺利进行的、彻底的化学反响来说,由于反响物已全部转化为生成物,如酸与碱的中和反响就不存在什么反响限度的问题了,所以,化学平衡主要研究的是可逆反响的规律。
[板书]一、可逆反响与不可逆反响[思考]大家来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我现在在一个盛水的水杯中加蔗糖,当参加一定量之后,凭大家的经验,你们觉得会怎么样呢开始加进去的很快就溶解了,加到一定量之后就不溶了。
苏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化学平衡的移动》【创新学案】2
![苏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化学平衡的移动》【创新学案】2](https://img.taocdn.com/s3/m/fb5cf2c6ba0d4a7302763ae1.png)
(1)对反应前后气体总体积没有改变的可逆反应,增大压强后,平衡不移动。
v-t图:
(2)对反应前后气体总体积改变的可逆反应
压强改变
正向体积
变化
v正v逆的变化
平衡移动的方向
增大压强
减小
增大
减小压强
减小
增大
v-t图:
结论: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压强会使化学平衡向着气体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强,会使平衡向着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
8.(2008北京理综12)工业上制备纯硅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如下:SiCl4(g)+2H2(g)=Si(s)+4HCl(g) △H=+QkJ·mol-1(Q>0)。某温度、压强下,将一定量反应物通入密闭容器进行以上反应(此条件下为可逆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反应过程中,若增大压强能提高SiCl4的转化率
C.降低温度,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变小
D.增加X的物质的量,Y的转化率降低
例2.在一密闭容器中,反应aA(g) bB(g)达平衡后,保持温度不变,将容器体积增加一倍,当达到新的平衡时,B的浓度是原来的60%,则( )
A.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了B.物质A的转化率减少了
C.物质B的质量分数增加了D.a>b
C.2SO2(g) + O2(g) 2SO3(g)D.C(s) + CO2(g) 2CO(g)
3.在密闭容器中A+B C反应达到平衡后,增大压强A的转化率增大,若B物质为固体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若为气体则C一定为气体B.A可能是气体,C可能是液体
C.A一定是气体,C可能是液体D.A一定是液体,C一定是气体
4.已知反应A(g)+2B2(g) 2AB2(g) △H<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苏教版选修4高中化学化学平衡的移动教案
![苏教版选修4高中化学化学平衡的移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b84024727d3240c8547ef11.png)
化学平衡的移动(一)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一定条件下的化学平衡平衡破坏新条件下的新平衡V正=V逆 V正≠ V逆 V正'=V逆'各组分百分含量:组成百分含量:发生改变保持新的一定保持一定化学平衡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保持。
如果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平衡后,反应条件(如浓度、压强、温度等)改变了,平衡混合物里各组成物质的百分含量也就随着改变而达到新的平衡状态,这叫做化学平衡的移动。
(二)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见后)(三)勒沙特列(化学平衡移动)原理1.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压强或温度等),则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这就是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即勒沙特列原理.(1).化学平衡移动的原因是反应条件的改变对V正和V逆的影响大小不同,而导致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不相等(见后反应速率与平衡移动图像分析)。
(2).化学平衡移动的结果是在新条件下使V正和V逆的大小重新达到相等,各组分的百分含量重新达到保持不变。
但速率大小和各组分的百分含量与原平衡并不相等。
(3).平衡移动方向判断的主要方法:①根据正逆反应速率变化大小判断:若V正>V逆,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若V逆>V正,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②根据生成物或反应物百分含量的变化判断:若反应物含量减小或生成物含量增加,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若反应物含量增加或生成物含量减小,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③根据气体平均分子量的变化来判断:当平衡组分全部是气体时,M气体增大,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M气体减小,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
M气体不变,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平衡不移动。
当平衡组分中有液体或固体时,必须通过计算才能确定平衡移动的方向。
④通过气体密度的变化判断平衡移动方向:方法同③,还需考虑压强导致气体体积变化对密度的影响。
必需具体分析才能确定平衡移动方向。
⑤通过反应体系颜色的变化等可以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
⑥通过勒沙特列原理(浓度、压强、温度的变化等)判断平衡移动方向。
苏教版化学选修4《化学平衡的移动》word教案
![苏教版化学选修4《化学平衡的移动》word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79c72edb52acfc788ebc94c.png)
专题2第3单元(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一、选择题1.压强变化不会使以下化学反响的均衡发生挪动的是()A . H 2(g) + Br 2(g) 2HBr(g)B . N2 (g) + 3H2(g)2NH 3(g)C. 2SO2(g) + O2(g) 2SO3(g) D. C(s) + CO2(g)2CO(g) 【分析】对于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响,改变压强时化学均衡不挪动。
【答案】 A2.对于均衡CO2 (g) CO2(aq) H=-19.75 kJ/mol ,为增大二氧化碳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应采纳的方法是( )A .升温增压B .降温减压C.升温减压D.降温增压【分析】正反响放热,要使均衡右移,应当降低温度;此外正反响为气体分子数减少的反应,所认为了增添CO2在水中的溶解度,应当增大压强,应选D。
【答案】 D3.在常温常压下,向 5 mL 0.1 mol- 1溶液中滴加- 1L· FeCl 3 0.5 mL 0.01 mol ·L 的 NH 4SCN 溶液,发生以下反响:FeCl 3+ 3NH4SCN Fe(SCN) 3+ 3NH 4Cl ,所得溶液呈红色,改变以下条件,能使溶液颜色变浅的是( )A .向溶液中加入少许的NH 4Cl 晶体B.向溶液中加入少许的水C.向溶液中加少许无水CuSO4,变蓝后立刻拿出D.向溶液中滴加-1的 FeCl3 2 滴 2 mol ·L【分析】从反响本质看,溶液中存在的化学均衡是:Fe3++ 3SCN-Fe(SCN) 3, Fe(SCN)3溶液显红色,加入NH 4Cl 晶体,因为在反响中 NH 4 +、 Cl -未参加上述均衡,故对此均衡无影响;加水稀释各微粒浓度都变小,且上述均衡逆向挪动,颜色变浅;CuSO4粉末联合水,使各微粒浓度变大,颜色加深;加2 滴 2mol ·L- 1 3+(注意,若加入FeCl 3,增大 c(Fe ),均衡正向挪动,颜色加深FeCl 3的浓度≤ 0.1 mol ·L-1,则不是增添反响物浓度,相当于稀释)。
高中化学选修化学反应原理教案-2.3 化学平衡的移动2-苏教版
![高中化学选修化学反应原理教案-2.3 化学平衡的移动2-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51ec5d13d5bbfd0a795673fe.png)
课题:化学平衡图像【学习目标】1.用图象表示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或者根据图象推测外界条件的变化;2.通过分析图象、解释图像,提高剖析化学平衡图象的能力,培养形象思维能力。
化学平衡图题的解题思路1.解答化学平衡图像题的一般方法:(1)弄清横坐标和纵坐标的意义。
(2)弄清图像上点的意义,特别是一些特殊点(如交点、转折点、几条曲线的交叉点)的意义。
(3)弄清图像所示的增、减性;弄清图像斜率的大小;看是否需要辅助线。
2.解答化学平衡图像题的步骤(1)分析图像:一看面、二看线、三看点、四看辅助线、五看量的变化(2)想规律:即联想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规律(3)作判断:将图像中所表现出的关系与所学规律对比,作出正确判断二、化学平衡图像的类型1.ν-t图象例1.对于C(s)+CO2(g) 2CO(g) (正反应吸热),v-t如下图变化,则平衡向反应方向移动,改变的条件是,说出理由 ,若对以上反应,平衡后降低温度,画出相关的 v – t 图。
练习1:对于反应mA(g)+nB(g) pC(g)+qD(g)有如下图所示的变化,请分析t1时的改变因素可能是什么?并说明理由。
2.c-t或n-t图象例2.实验测得1L容器中SO2催化氧化实验中有关物质的物质的量与时间的关系如右图。
1)起始时投入的物质是。
2) 0~20minSO2的平均速率是。
3)第一次达平衡时,SO2的转化率为。
4)20min改变的条件是。
练习2:1)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2)求反应物的转化率:3.某物质的转化率(或百分含量)-时间-温度(或压强)图例3.可逆反应mA(s)+nB(g) pC(g)+qD(g)。
反应中,当其它条件不变时,C的质量分数与温度(T)和压强(P)的关系如上图,根据图中曲线分析,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达到平衡后,若使用催化剂,C的质量分数增大B.平衡后,若升高温度,则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C.平衡后,增大A的量,有利于平衡正向移动D.化学方程式中一定有n>p+q练习 3.某可逆反应:mA(g)+nB(g)pC(g) H=Q kJ·mol-1,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图表示在不同时间t、温度T、压强P与反应物B的百分含量的关系曲线,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T1>T2,P1>P2 ,m+n > p ,Δ Η<0B.T1>T2,P1< P2 ,m+n < p ,Δ Η>0C.T1<T2,P1< P2, m+n < p ,Δ Η<0D.T1 >T2,P1< P2, m+n > p ,Δ Η>04、某物质的转化率(或百分含量)-温度(或压强)图:例4.对于2A(g)+B(g) C(g)+3D(g)(正反应吸热)有如下图所示的变化,图中Y轴可能表示:A.B物质的转化率B.正反应的速率C.平衡体系中的A%D.平衡体系中的C%5、其它:例5.对于反应mA(g)+nB(g) pC(g)+qD(g),写出图像变化的条件。
化学23《化学平衡的移动》教案(第5课时)(苏教版选修4)
![化学23《化学平衡的移动》教案(第5课时)(苏教版选修4)](https://img.taocdn.com/s3/m/7edc7e8b01f69e31423294d3.png)
课题:专题二等效平衡授课班级课时 1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运用平衡原理解决实际问题2、解决较简单的等效平衡问题过程与方法1、提高抽象分析能力,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2、提高分析比较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重点等效平衡问题难点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知识结构与板书设计专题二等效平衡一、定义:同一可逆反响在相同条件下,无论从正反响开始,还是从相应的可逆反响开始,或从中间某一时刻开始,经过足够长时间,反响都能到达平衡状态,且化学平衡状态完全相同,此即等效平衡。
二、规律1、恒温、恒压下,对一可逆反响,由极端假设法确定出两初始状态的物质的量比相同,那么在谈到平衡后两平衡等效2、恒温、恒容下,对于反响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的可逆反响,只要物质的量比值与原平衡相同,那么平衡等效3、对于反响前后气体分子数改变的反响,只有物质的量与原始值相同,二者才等效教学过程教学步骤、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师生活动[讲]对于一个给定的可逆反响,如果其它条件不变,不管采取体积途径,即反响是由反响物开始还是从生成物开始,是一次投料还是分屡次投料最后都可建立同一化学平衡状态,此时,平衡混合物中各物质的百分含量相等。
但初始有关物质的量必须符合一定的关系。
[板书]专题二 等效平衡 一、定义:同一可逆反响在相同条件下,无论从正反响开始,还是从相应的可逆反响开始,或从中间某一时刻开始,经过足够长时间,反响都能到达平衡状态,且化学平衡状态完全相同,此即等效平衡。
[讲]假设平衡等效,那么意味着相应物质的体积分数、浓度、转化率或产率相等。
但对应各物质的量可能不同。
[板书]二、规律1、恒温、恒压下,对一可逆反响,由极端假设法确定出两初始状态的物质的量比相同,那么在谈到平衡后两平衡等效 [投影] N 2(g) + 3H 2(g)2NH 3(g)起始量 1 mol 4 mol 等效于 1.5 mol 6 mol0 mol 0.5 mol 1 mol a mol b mol c mol那么a 、b 、c 关系:(a + 1/2 c) :( b + 3/2 c)==1:4[投影]例1、某恒温恒压下,向可变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充入3L A 和2L B ,发生如下反响:3A(g) + 2B(g)xC(g) + yD(g) ,到达平衡时,C 的体积分数为W%。
苏教版高二化学选修教学设计化学平衡的移动
![苏教版高二化学选修教学设计化学平衡的移动](https://img.taocdn.com/s3/m/66332fbbf5335a8102d220fc.png)
苏教版高二化学选修教学设计化学平衡的移动《苏教版高二化学选修教学设计化学平衡的移动》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希望对网友有用。
苏教版高二(选修)设计化学平衡的移动教学设计第三单元“化学平衡的移动”[ 苏教版(新教材)高二(选修)基本理论课1) 知识与技能:理解浓度、压强和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理解平衡移动的原理。
2) 过程与方法:采用“以为索引、为主体”的自主探究的方法,让学生通过“ 使学生亲历科学的历程”。
3) 情感态度:① 领略实验乐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验个人及学科价值。
② 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研究问题的方法、灵感和智慧,从而获得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③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学习中学会主动意识和合作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平衡移动原理。
【教学过程】苏教版高二化学选修教学设计化学平衡的移动热门说课稿范文推荐:★★★★★★《化学平衡的移动》说课稿【设计理念】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1、课程的设计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2、以学生对新知预言、主动探究为主,以教师引导为辅。
3、重视实验设计,设计注重学生的心理与认知水平、认知发展相结合。
【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苏教版第三单元《化学平衡的移动》,本节内容是中学化学重要的基础理论,是整个中学化学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
与原教材相比,原教材比较注重知识的传授,强调知识的接受,新课程强调让学生形成积极的、主动的学习态度。
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和化学平衡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本节的教学,系统性较好,理论性强。
2.教学目标分析1) 知识与技能:理解浓度、压强和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理解平衡移动的原理,使实验设计能力和探究思维能力得到较大的培养。
2)过程与方法:采用“以问题为索引、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的方法,让学生通过“使学生亲历科学的历程”。
2021-2022学年苏教版化学选修4 专题2第三单元 化学平衡的移动(第1课时) 教案
![2021-2022学年苏教版化学选修4 专题2第三单元 化学平衡的移动(第1课时)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53b3a28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84.png)
第三单元化学平衡的移动第1课时浓度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课程标准、教材以及学情分析课标要求:《一般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与本单元有关的要求如下:(1)通过试验探究温度、浓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用相关理论加以解释;(2)生疏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争辩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教材分析:《化学平衡的移动》为苏教版选修《化学反应原理》专题2第三单元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同学学习电离、水解及沉淀溶解等其它平衡体系必不行少的学问基础。
《教学参考书》中建议本单元分3课时完成,本教学设计仅针对此单元第1课时即“浓度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因此教学侧重点在于:(1)引出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2)得出浓度变化使化学平衡移动的相关结论并加以应用;(3)更深层次地理解浓度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程度,为总结归纳勒夏特列原理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学习本课时之前,同学已有的相关学问及力量排列如下:1.《化学必修2》中同学已经知道“当反应条件转变时,原化学平衡状态被破坏,一段时间后会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化学平衡的移动”这个概念呼之欲出。
2.《化学反应原理》中同学已经把握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及结论,能够用v-t图表示化学平衡平衡状态的建立过程,用c-t图表示建立平衡过程中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这为从速率和浓度变化的角度分析化学平衡的移动打下了基础。
3.作为高二选修化学的同学,他们已经具备肯定的简洁化学试验设计、试验操作、试验观看和试验分析等力量。
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将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相结合,并运用图像及化学符号从化学的视角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同时高中同学还具备了肯定的语言表达力量,能够用化学的语言来发表自己的观点、描述试验现象等。
教学目标1.了解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理解化学平衡移动的本质是化学反应速率的转变,体会透过现象(化学平衡移动)抓住本质(化学反应速率的变化)的思维过程。
2.通过试验探究、理论分析等方法,综合探究浓度变化与化学平衡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学会透过宏观现象(溶液颜色的变化)探查微观本质(微粒浓度变化)并运用化学符号(图像)进行表征的科学方法。
苏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平衡的移动》学案
![苏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平衡的移动》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5b02328527d3240c8547ef5d.png)
第三单元化学平衡的移动课前预习问题导入1.在化工生产中,为了充分利用一种原料,经常让另一种与之反应的原料过量。
如制硫酸中利用“2SO2+O22SO3”这一反应制取SO3,为了使SO2充分利用,常通入过量的O2,为什么这样操作呢?其原理是什么?2.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平衡后,若外界条件改变,平衡将发生移动。
你知道哪些外界条件的改变能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移动方向如何?基础知识1.化学平衡的移动,就是改变_____________,破坏_____________,建立起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反应物浓度或_____________生成物浓度,平衡向_____________反应方向移动。
_____________体系压强,平衡向_____________的方向移动。
_____________体系温度,平衡向_____________方向移动。
3.勒夏特列原理(也叫______________):改变______________,平衡将向_____________的方向移动。
课堂互动三点剖析重点温度、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1.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温度通过影响化学平衡常数,而使平衡发生移动。
(1)温度升高,若K增大,则反应将向生成物浓度增大、反应物浓度减小的方向移动,正好是吸热的方向。
温度升高,若K减小,则反应将向生成物浓度减小,反应物浓度增大的方向移动,也是吸热方向。
规律:温度升高,平衡将向吸热方向移动。
(2)温度降低,若K减小,则反应将向反应物浓度增大、生成物浓度减小的方向移动,向放热的方向移动。
温度降低,若K增大,则反应将向反应物浓度减小、生成物浓度增大的方向移动,向放热方向移动。
规律:温度降低,平衡向放热方向移动。
2.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小生成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平衡向着正反应方向移动;增大生成物的浓度或减小反应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平衡向着逆反应方向移动。
苏教版高二化学选修化学反应原理 2.3化学平衡的移动教案3
![苏教版高二化学选修化学反应原理 2.3化学平衡的移动教案3](https://img.taocdn.com/s3/m/6b13c248a417866fb84a8e79.png)
化学平衡的移动授课人:崔海亮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
理解浓度、压强等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
过程与方法:通过电脑视频中化学实验的演示,探究浓度对化学平衡的移动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直观反映相关的化学知识,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重点: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并判断平衡是如何移动的。
浓度、压强等因素对平衡移动的影响。
难点: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移动的速率图的绘画。
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辅助法二、教学过程环节一:回顾旧知,引入新课【回顾旧知】:我们上节课主要学习了可逆反应的概念,同时我们也知道了可逆反应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当反应进行到一定的程度时,反应就会处于化学平衡状态。
当反应条件改变时,原的化学平衡状态被破坏,一段时间后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我们称这个过程为化学平衡的移动。
【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是需要具体的学习下关于化学平衡的变是如何进行的。
环节二:概念解析,层层深入(板书)一、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教师活动】:改变外界的条件,然后促使V正不等于V逆。
这个时候平衡就被破坏了,但我们知道可逆反应是有限度的,所以经过一段时间后,它就会达到另一种新的平衡。
我们把这个过程称为平衡的移动。
那么现在我们为文字来准确的给它下个定义。
即改变外界条件,破坏原有的平衡状态,建立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
我们知道可逆反应是可以向两个方向进行的,即正反向和逆方向。
所以平衡若发生移动,要么是正向的,要么是逆向的。
当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时,同学们猜想下平衡会如何移动?(学生回答:正向移动。
)同学的猜想是正确。
【提出猜想】: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化学平衡是如何移动的,那么要发生这些移动的前提便是改变外界条件,那么现在同学们结合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猜想下会存在哪些因素对化学平衡有影响。
环节三:实验探究,深入探究【实验探究】:老师听到同学们说了好几个影响因素了,那我们先把它们罗列下,有浓度,温度,压强,等因素。
化学23《化学平衡的移动》教案(第6课时)(苏教版选修4)
![化学23《化学平衡的移动》教案(第6课时)(苏教版选修4)](https://img.taocdn.com/s3/m/12c42cb6f7ec4afe04a1dffe.png)
课题:专题三化学平衡的有关计算授课班级课时 1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掌握平衡计算的根本方法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综合计算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思维习惯重点平衡问题的处理主要是定性法、半定量法难点极端假设、等效假设、过程假设知识结构与板书设计1、物质浓度的变化关系2、反响物的转化率转化率== %100*)()(体积或浓度反应物起始的物质的量体积或浓度反应物转化的物质的量3、产品的产率产率==%100*物质的量理论上可得到的产物的的物质的量实际生产产物4、计算模式:aA(g) + bB(g) cC(g) + dD(g)起始量m n 0 0变化量ax bx cx dx平衡量m-ax n-bx cx dx5、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的变化规律6、气体密度的变化规律教学过程教学步骤、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师生活动[讲]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有浓度(起始浓度、转化浓度、平衡浓度)、转化率、产率、平衡时各组分的含量以及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气体体积、密度、压强、物质的量等。
其常用的关系有:[板书]1、物质浓度的变化关系[投影]反响物:平衡浓度== 起始浓度—转化浓度 生成物:平衡浓度 == 起始浓度+转化浓度各物质的转化浓度之比等于它们在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
[板书]2、反响物的转化率 转化率== %100*)()(体积或浓度反应物起始的物质的量体积或浓度反应物转化的物质的量3、产品的产率 产率 ==%100* 物质的量理论上可得到的产物的的物质的量实际生产产物4、计算模式:aA(g) + bB(g)cC(g) + dD(g)起始量 m n 0 0 变化量 ax bx cx dx 平衡量 m-ax n-bx cx dx[讲]在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各量的单位必须统一,转化量与计量数成比例时,转化量可以是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或速率,但不能是质量[投影]例1、在一定条件下,某密闭容器中发生了如下反响:2SO 2 (g) + O 2(g)催化剂 加热2SO 3(g)+Q ,反响到达平衡后,SO 2、O 2、SO 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2:5,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升温到达新的平衡时,SO 2和O 2的物质的量分别是1.4 mol 和0.9 mol ,此时容器内SO 3的物质的量为______[讲]由题意可知,温度升高,平衡向逆反响方向移动 解: 2SO 2 (g) + O 2(g)催化剂 加热2SO 3(g)+Q ,起始量 3x 2x 5x 变化量 2y y 2y 平衡量 3x+2y 2x+y 5x-2y那么:3x+2y== 1.4 2x+y == 0.9X= 0.4 y = 0.1 n(SO 3)= 5x-2y== 1.8 mol[投影]例2、恒温下,将A mol N 2与B mol H 2的混合气体通入一个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响:N 2(g)+3H 2 (g)2 NH 3(g)(1) 假设反响进行到某时刻T 时,氮气的物质的量为13 mol ,氨气的物质的量为6 mol 那么A== ____(2) 反响到达平衡时,混合气体体积为716.8L ,(标准状况下),其中NH 3的含量(体积分数)25%,计算氨气的物质的量(3) 原混合气体与平衡时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 (4) 原混合气体中,A :B==_____(5) 到达平衡时,N 2和H 2的转化率之比_____ (6) 平衡混合气体中,n(N2):n(H 2):n(NH 3)== _______ 解:(1) N 2(g)+3H 2 (g)2 NH 3(g)起始量 A B 0 变化量平衡值 13 621613A ==- A= 16 mol (2) n == 716.8/22.4 == 32 mol n(NH 3 )== 32*25% == 8 mol (3) N 2(g) + 3H 2 (g)2 NH 3(g)起始量 A B 0 变化量 X 3X 2X 平衡值 A-3X B-3X 2X==8 X== 4A-3X+B-3X+2X== 32 A+B==40 32:40==4:5 (4) B= 24 A:B== 2:3 (5) α(N 2)== x/A α(H 2 ) == 3x/B α(N 2): α(H 2 ) ==1:2(6) (a-x):(b-3x):2x == 12:12:8== 3:2:2[随堂练习]1、某温度下,密闭容器内发生如下反响:2 M(g)+N(g) 2E(g)。
化学23《化学平衡的移动》教案(第3课时)(苏教版选修4)
![化学23《化学平衡的移动》教案(第3课时)(苏教版选修4)](https://img.taocdn.com/s3/m/99f9ded5b4daa58da1114ad1.png)
教案课题:第三节化学平衡的移动(三) 授课班级课时 2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掌握有关化学平衡常数的简单计算过程与方法能用化学平衡常数、转化率判断化学反响进行的程度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重点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及化学平衡常数的简单计算难点理解化学平衡常数与反响进行方向和限度的内在联系知识结构与板书设计三、化学平衡常数(chemical equilibrium constant)1.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响到达平衡时,生成物的浓度幂之积与反响物浓度幂之积的比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叫做该反响的化学平衡常数,简称平衡常数,用符号K表示。
2. 表达式对于任意反响m A+n B p C+q D K={}{}{}{}nmqp)B(c)A(c)D(c)C(c••3、书写平衡常数表达式时,要注意:(1) 反响物或生成物中有固体和纯液体存在时,由于其浓度可以看做“1”而不代入公式。
(2) 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式有关4.化学平衡常数的意义:K只受温度影响,K越大,反响进行的程度越大,反响的转化率也越大;反之K越小,表示反响进行的程度越小,反响物的转化率也越小。
5、化学平衡常数的应用〔1〕平衡常数的大小反映了化学反响进行的程度〔也叫反响的限度〕。
K值越大,表示反响进行得越完全,反响物转化率越大;K值越小,表示反响进行得越不完全,反响物转化率越小。
〔2〕判断正在进行的可逆是否平衡及反响向何方向进行:对于可逆反响:mA(g)+ nB(g)pC(g)+ qD(g),在一定的温度下的任意时刻,反响物的浓度和生成物的浓度有如下关系:Q c=C p(C)·C q(D)/C m(A)·C n(B),叫该反响的浓度商。
Q c<K ,V正>V逆,反响向正反响方向进行Q c=K ,V正==V逆,反响处于平衡状态Q c>K ,V正<V逆,反响向逆反响方向进行〔3〕利用K可判断反响的热效应假设升高温度,K值增大,那么正反响为吸热反响(填“吸热〞或“放热〞)。
苏教版化学选修4《化学平衡的移动》(第7课时)word教案
![苏教版化学选修4《化学平衡的移动》(第7课时)word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533e3d0763231126fdb11d0.png)
苏教版化学选修4《化学平衡的移动》(第7课时)word教案课题:专题四化学平稳中的图象问题授课班级课时 1.5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加深对反应速率、平稳移动的明白得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重点速率—时刻图难点图像特点的分析和规律知识结构与板书设计专题四化学平稳中的图象问题一、速率—时刻图二、浓度—时刻图1、C---t图2、含量—时刻图三、恒压—恒温曲线四、速率—温度、压强图教学过程教学步骤、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师生活动[板书]专题四化学平稳中的图象问题一、速率—时刻图[讲]此类图像定性提示了V正、V逆随时刻(含条件改变对速率的阻碍)而变化的规律,表达了平稳的差不多特点,以及平稳移动的方向。
[讲]可用于:I 已知引起平稳移动的因素,判定反应是吸热或放热,反应前后气体体积的变化。
II 已知反应,判定引起平稳移动的因素。
[投影]例1、对达到平稳状态的可逆反应X+YZ+W 。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形下,增大压强,速率变化如图所示,则图象中关于X 、Y 、Z 、W 四种物质的集合状态为( A )A 、Z 、W 均为气体,X 、Y 有一种是气体B 、 Z 、W 中有一种是气体,X 、Y 皆非气体C 、X 、Y 、Z 、W 皆非气体D 、X 、Y 均为气体,Z 、W 中有一种有气体[分析]由图可知,左、右两侧都为气体且右侧气体多。
[投影]例2、下图是可逆反应A+2B2C+3D 的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稳,随外界条件改变而变化的情形。
由图可推断:⑴正反应是 反应,(填放热或吸热)⑵若A 、B 是气体,则C 的状态是 ,D 的状态是 。
例2下图是可逆反应A+2B 2C+3D 的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随外界条件改变而变化的情况。
由图可推断:⑴正反应是反应,(填放热或吸热)⑵若A 、B 是气体,则C 的状态是,D 的状态是。
v 正反应速率0 降温加压时间v 逆v 正v 正v 逆v 逆答案:放热;气体;固体或纯液体[板书]二、浓度—时刻图[讲]此类图像能说明各平稳体系(或某一成分)在反应过程中的变化情形,此类图像要注意各物质曲线的转折点,即达到平稳的时刻。
高中化学 《化学平衡的移动》教案1 苏教版选修4
![高中化学 《化学平衡的移动》教案1 苏教版选修4](https://img.taocdn.com/s3/m/4ef7e9dcbcd126fff6050b73.png)
高中化学《化学平衡的移动》教案1 苏教版选修4教学目标:1.了解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
2.掌握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教学重点:温度、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改变温度、浓度、压强、催化剂中的一个条件,对可逆反应的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分别有何影响。
教学过程:一、化学平衡的移动1.概念:改变外界条件,破坏原有的平衡状态,建立起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
2.移动的原因:外界条件发生变化。
3.移动的方向:由v正和v逆的相对大小决定。
①若V正>V逆,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②若V正=V逆,平衡不移动。
③若V正<V逆,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二、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1.浓度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活动与探究]:已知铬酸根和重铬酸根离子间存在以下平衡:2CrO42-(黄色)Cr2O72-(橙色)+H2O,进行以下实验:[实验1]向试管中加入4mL0.1mol/LK2CrO4溶液,滴加1mol/LHNO3溶液数滴,现象_____________,结论:化学平衡向_____方向移动。
[实验2]将上述溶液分成两份,向其中一份滴加1mol/LNaOH溶液,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和另一份溶液对比得出结论:化学平衡向_________方向移动。
结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小生成物的浓度,平衡向______方向移动;减小反应物的浓度或增大生成物的浓度,平衡向________方向移动。
思考:1.在硫酸工业中制取三氧化硫时,通过向反应体系中通入过量空气,目的是什么?2.在工业合成氨的生产过程中,人们通过向合成塔中通入过量氮气来提高氢气转化率,请用所学知识解释。
练习:CuCl2溶液有时呈黄色,有时呈绿色或蓝色,这是因为在CuCl2溶液中存在如下平衡:[Cu(H2O)4]2-(蓝色)+4Cl-[CuCl4]2-(黄色)+4H2O现欲使溶液由黄色变为黄绿色或蓝色,请写出两种可采用的方法:方法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教版高二化学(选修)《化学平衡的移动》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二化学(选修)《化学平衡的移动》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d8b04cc7c1cfad6195fa79b.png)
苏教版高二化学(选修)《化学平衡的移动》教学设计【名称】第三单元“化学平衡的移动”[苏教版(新教材)【年级】高二(选修)【类型】基本理论课【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浓度、压强和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理解平衡移动的原理。
2) 过程与方法:采用“以问题为索引、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的方法,让学生通过“使学生亲历科学的历程”。
3)情感态度:①领略实验学习乐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验个人及学科价值。
②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研究问题的方法、灵感和智慧,从而获得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③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学习中学会主动意识和合作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平衡移动原理。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设计〖引言投影〗播放材料和展示图片:哈伯运用了一个原理找到了合成氮肥的新方法来创设出问题情景。
学生观看,思考用情景激发兴趣设疑问激求知欲〖知识回顾〗回顾化学平衡的几大特征,其中一大特征涉及“变”“变”─改变外界条件原平衡被破坏(V 正≠V逆)重新建立新平衡(Ⅴ'正= V' 逆)以旧引新【课题】第三单元化学平衡的移动〖讨论〗研究化学平衡是否“变”的关键是什么?速率(V 正与V 逆)的相对大小!焦点切入抓住本质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4 个小组预言1〗浓度对化学平衡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4 个小组讨论后预言影响情况生生互动-----〖实验设计比赛1〗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并用实验验证预言分组讨论本组设计的实验-以焦点切入以设疑激发尝试探究化学问题的方法和途经,实验设计能力得到培养,竞争意识,合作〖小组介绍实验〗①铁3+ +SCN -⇌[铁(SCN)2+②2H+ S 2O 3 2-⇌S+ SO 2 +H 2 O③2CrO 4 2- +2H+⇌的Cr 2 O 7 2- +H 2 O④溴 2 + H 2O⇌H+溴- + HBrO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评述〗①的设计实验现象明显,操作简单,是可行的实验;②的操作简单,现象明显,但属于非可逆反应,不能到达设计要求;③的设计操作简单,现象明显,是可行的设计;学生上台演示实验④的设计简单,现象明显,但可能产生污染。
化学23《化学平衡的移动》教案(第4课时)(苏教版选修4)
![化学23《化学平衡的移动》教案(第4课时)(苏教版选修4)](https://img.taocdn.com/s3/m/28fb61164afe04a1b171deb7.png)
课题:专题一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 勒沙特列原理授课班级课时 2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理解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2、掌握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3、理解化学平衡移动的原理过程与方法1、从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的演示实验入手,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的结论2、通过从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总结出化学平衡移动的原理,培养和训练抽象概括能力,通过有关化学实验的观察和分析,提高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好学风2、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重点浓度、温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难点平衡移动和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知识结构与板书设计一、化学平衡移动定义:旧的化学平衡的破坏,新的化学平衡的建立的过程叫化学平衡的移动专题一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 勒沙特列原理二、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规律: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响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使化学平衡向正向移动;减小反响物浓度或增大生成物浓度,平衡逆向移动三、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规律:对于体系有气体,且反响前后气体体积有变化的可逆反响,增大压强,使化学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压强减小,使化学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
对于反响前后气体体积无变化的反响,平衡不移动。
四、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规律:升高温度,反响向吸热方向进行降低温度,反响向放热方向进行五、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六、勒沙特列原理定义: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教学过程教学步骤、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师生活动[复习]化学平衡状态有哪些特点[板书]一、化学平衡移动定义:旧的化学平衡的破坏,新的化学平衡的建立的过程叫化学平衡的移动[投影]化学平衡移动的演示[问]化学平衡移动与化学反响速率有何关系[投影小结]化学平衡移动方向的判断1、假设条件改变,引起V正>V逆,此时正反响占优势,那么化学平衡向正反响方向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写:孙成雄审定:袁士成解吉普
【自学评价】
1.0.1mol/L盐酸溶液中存在的离子有,其中c(H+)= ,
c(H+)· c(OH-)= 。
2.常用的大小来表示溶液酸碱性的强弱。
酸性越强,批pH越;碱性越强,pH
越。
【互动学习】
问题一溶液的酸碱性与c(H+)、c(OH-)的关系
中性溶液c(H+) c(OH-)
酸性溶液c(H+) c(OH-)
碱性溶液c(H+) c(OH-)
[思考交流]
如果t℃时,Kw=1.0×10-12,则t℃时的酸性溶液中c(H+)﹥ mol/L
问题二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
1.pH的定义:溶液中H+浓度的即为溶液的pH。
数学表达式:。
2.pH的意义:pH的大小反映了溶液的强弱,溶液的pH越小则酸性越;溶液的PH越大则碱性越。
3.适用范围:对于c(H+)或 c(OH-)大于1mol/L的溶液,直接用c(H+)或 c(OH-)的大小表示溶液的酸碱性。
因为当C(H+)>1mol/L时,pH为负值,当C(OH-)>1mol/L时,pH>14;用pH来表示反而不方便。
所以用pH来表示溶液的酸碱性时,仅适用于C(H+)或C(OH-)小于等于1mol/L的稀溶液。
故通常pH在之间。
问题三 pH的测量
⑴定性测定:酸碱指示剂法
说明:常用的酸碱指示剂有石蕊、甲基橙、酚酞试液等。
根据它们显示的颜色可大致确定溶液的pH范围。
常用酸碱指示剂的pH变色范围
⑵定量测定
测量方法①:用pH试纸来测定溶液的pH。
操作方法:用洁净的干玻璃棒直接蘸取少许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注意不能将pH试纸先用水沾湿或用湿的玻璃棒,因为这样做,实际上已将溶液稀释,导致所测定的pH不准确)将pH试纸显示的颜色随即(半分钟内)与标准比色卡对照,确定溶液的pH(因为时间长了,试纸所显示的颜色会改变,致使测得的pH不准。
)。
测量方法②:用测定溶液的pH。
测定溶液的pH精确度高。
[思考交流]
1.pH每改变一个单位,c(H+)或 c(OH-)就改变倍。
即pH每增大一个单位,c(H+)就减小到原来的;pH每减小一个单位,c(H+)就增大到原来的倍。
2.也可用pOH来表示溶液的酸碱性,pOH=-lgC(OH-),常温下,因为C(H+)·C(OH-)=10-14,所以pH+pOH= 。
3. 80℃时,水的离子积Kw=3.6×10-13,该温度下NaCl溶液的pH= ,溶液呈性(“酸”“中”“碱”)
【经典范例】
例1.一定温度下,有a.盐酸、b.硫酸、c.醋酸三种酸:
①当其物质的量浓度相同时,C(H+)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②同体积、同物质的量浓度的三种酸溶液,中和NaOH的能力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③当C(H+)相同时,三种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④当C(H+)相同、体积相同时,分别加入足量锌,相同状况下产生的气体体积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⑤当C(H+)相同、体积相同时,同时加入形状、密度、质量完全相同的锌,若产生相同体积的氢气(相同状况)则开始时反应速率的大小关系是____,反应所需时间的长短关系是。
⑥将C(H+)相同的三种酸溶液均加水稀释至体积为原来的10倍后,C(H+)由大到小的顺序
为。
⑦在同体积,同pH的三种酸中,分别加入足量的碳酸钠粉末,在相同条件下产生CO2的体积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
⑧在同体积、同浓度的三种酸中,分别加入足量的碳酸钠粉末,在相同条件下产生CO2的体积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
⑨物质的量浓度为0.1 mol·L-1的三种酸溶液的pH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
⑩物质的量浓度为0.1 mol·L-1的三种酸溶液均稀释10倍后,pH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_ 。
例2.溶液的酸碱性---正误判断
()1、如果c(H+)不等于c(OH-),则溶液一定呈现酸性或碱性。
()2、在水中加酸会抑制水的电离。
()3、如果c(H+)/c(OH-)的值越大则酸性越强。
()4、任何水溶液中都有c(H+)和c(OH-)。
()5、c(H+)等于10-6mol/L的溶液一定呈现酸性。
()6、对水升高温度,水的电离度增大,c(H+)增大,pH减小,酸性增强。
【课堂检测】
1.纯水在25℃和80℃时的氢离子浓度,前者和后者的关系是()
A.前者大
B.相等
C.前者小
D.不能肯定
2.给蒸馏水中滴入少量盐酸后,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c(H+)c(OH-)的积不变
B.pH增大了
C. c(OH-)降低了
D.水电离出的c(H+)增加了
3.溶液的pH值——正误判断
()1.一定条件下溶液的pH越大,酸性越强。
()2.用pH表示任何溶液的酸碱性都很方便。
()3.强酸溶液的pH一定大。
()4.常温下,pH等于6是一个弱酸体系。
()5.pH等于12的NaOH溶液与pH=2的盐酸中水电离生成的c(H+)相等。
()6.pH相同的强酸和弱酸中c(H+)相同,物质的量浓度也相同。
【课后作业】
1.常温下,下列溶液中酸性最弱的是()
A.pH=4
B. c(H+)=1×10-3mol·L-1
C. c(OH-)=1×10-11mol·L-1
D. c(H+) / c(OH-)= 1×10-4
2.下列试纸使用时, 不宜先用水润湿的是()
A、pH试纸
B、红色石蕊试纸
C、淀粉碘化钾试纸
D、蓝色石蕊试纸
3.pH=2的强酸溶液,加水稀释,若溶液体积扩大10倍,则C(H+)或C(OH-)的变化
()
A、C(H+)和C(OH-)都减少
B、C(H+)增大
C、C(OH-)增大
D、C(H+)减小
4.向纯水中加入少量的KHSO4固体(温度不变),则溶液的
()
A、pH值升高
B、C(H+)和C(OH-)的乘积增大
C、酸性增强
D、OH-离子浓度减小5.假设100℃时,Kw=1×10-12,对纯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pH=6显弱酸性
B、C(H+)=10-6mol/L,仍为中性
C、Kw是常温时的10-2倍
D、温度不变体积增大10倍pH=7
6.将pH=5的盐酸稀释1000倍后,溶液的pH为
()
A、等于8
B、等于7
C、接近7又小于7
D、大于7而小于8.3
7.常温时某溶液中,测得由水电离出的C(H+)为10-11mol/L,则对此溶液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一定是酸溶液B、一定是碱溶液
()
C、可能是pH=3的酸溶液
D、可能是pH=11的碱溶液
8.下列溶液久置于空气中,pH会上升的是
()
A、NaCl
B、酸雨
C、浓盐酸
D、石灰水
9.用pH试纸测氯水的pH时,可观察到的现象是,若将氯水久置,溶液的pH (变大、变小、不变)。
10.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⑴硫酸氢钠溶液中加氢氧化钡溶液至pH=7
⑵硫化钠溶液中滴双氧水至溶液的pH不变
⑶NaOH溶液(含酚酞)中加入乙酸乙酯一段时间后溶液褪色
⑷以铜作电极电解盐酸至溶液pH不再变化
⑸氨水中逐滴滴入AgNO3溶液使pH不断增大
11.某温度下纯水的C(H+)=2.0×10-7mol/L,则此时C(OH-)为多少?若温度不变,滴入稀H2SO4,使C(H+)=5.0×10-4mol/L,则由水电离产生的C(H+)为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