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佶词创作及其成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赵佶词创作及其成因

作者简介:黄锐,男,(1987年-),汉,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2010级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生:唐宋诗词

中图分类号:k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8-0000-01

宋徽宗赵佶,善属文,工书画,也是一位亡国之君;其无能治国终幽禁异域,客死他乡。北宋末年,风雨飘摇。赵佶所处,社会心态异于前代:较之魏晋,少了些狂放与疏简的哲学性格;较之盛唐,少了些开放帝国豪放与高蹈的人生志向。

赵佶生平词作略考

宋徽宗赵佶,治史者多指责其崇佞道教,穷奢极欲,致使社会矛盾尖锐,以其昏庸无能使得国力急剧下降。“靖康之变”后,囚居八载,命丧五国城。现存赵佶词作有十余首,《诗词杂俎》有《宋徽宗宫词》一卷(《十二家宫词》作三卷),《疆邨丛书》有曹元忠辑《宋徽宗词》一卷。曹元忠谓:“至今见闻所及,随事搜罗,亦只存十一于千百转,不若崇宁大晟府诸臣,如周邦彦、晁端礼辈,其所撰乐章,阅七八百年,犹在人口也,则感慨系之。”窥斑见豹,笔者相信可以通过有限的作品进行梳理和探寻。

赵佶词作情境分析

前人在总结赵佶人生轨迹时常有前后两期之分,这种区分是可取的。但赵佶前后期的词作在装饰性上是有所贯穿的。在赵佶前期的词作中,我们看到了雕琢藻饰的作品。如“绛烛朱笼相随映,驰

绣毂,尘清香衬。万金光射龙轩莹。绕端门,锐雷轻振。元宵为开圣景。严敷坐,观灯锡庆。帝家华英乘春兴。搴珠帘,忘尧瞻舜。”(《金莲绕凤楼》)一个由色彩串接起来的场景,祥瑞浮现众人沉醉,敷坐观灯的皇帝游兴正酣,微露追慕尧舜的轻狂。其被掳期间的文学创作,开始展现出亡国之音。但这亡国之音中也可看到装饰与雕琢的贯穿。如《眼儿媚》“玉京曾忆昔繁华,万里帝王家。琼林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花城人去今萧索,春梦绕胡沙。家山何处,忍听羌管,吹彻梅花。”作者以极富艺术性的语言将覆亡的史事、社会风貌、亡国之君内心复杂的感情活动表达了出来。此处以回忆的方式,浓缩而艺术的再现了北宋由盛而衰的社会悲剧和作者由帝王而沦为臣虏的个人悲剧。以回忆繁华与艳丽为起点,在创作中,情感铺垫、意象描摹、色彩运用被坚持了下来。

参照王国维先生所撰《人间词话》,所谓“境界”是真情感与真景物的鲜明真切表达的统一。另“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词亦略似之。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感,后主则言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亡国是江山社稷的不堪回首,是祖宗家业的丢失;囚居是备受凌辱后的屈辱与心碎,是欲求抗争而无力回天的无奈。赵佶不可能有类似于屈原那般的深情与不屈抗争,他的作品是对于以往生活的无尽回忆与向往,是个人命运的不忿与哀号。虽然我们能够读到国破后的愁苦,但“金”、“粉”、“花”、“香”之类的意象贯穿,这些作品始终为呈现出一种华丽的感官。

《临江仙》:“过水穿山前去也,吟诗约句千余。淮波寒重雨疏疏。烟笼滩上鹭,人买就船鱼。古寺幽房权且住,夜深宿在僧居。梦魂惊起转嗟吁。愁牵心上虑,和泪写回书。”词中所描绘色彩有所减弱,但仍可以看到对于外在的集中描述刻画。我们注意到这样一句“古寺幽房权且住”,只有夜半梦中醒来,愁绪涌上心头之时,才会有“和泪写回书”的惆怅。赵佶所写并不完全是真实之景、诚挚之情,我们需要不断去剥离装饰与雕琢后才可见到些微心绪。

就创作主题而言,其词作的主题主要体现在前期对宫廷生活的沉醉,后期对亡国之痛的表达。在其前期作品中,我们可以想见当日北宋宫廷生活的华丽与侈靡。试看《聒龙谣》:(紫阙苕荛),“从宸游,前后争趋,向金銮殿。”再《满庭芳》(寰宇清夷),“从兹庆,都俞赓载,千岁乐昌辰。”通过以上引述,可见赵佶位居帝王,日常活动便是郊游、夜游,便是沉醉在这种不知归路的生活中。且赵佶在创作中,总是不厌其烦的进行铺排。《燕山亭》,“裁减冰绡,轻迭数重,淡着胭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故国遥遥,只能梦中神游,但“和梦也,新来不做”。赵佶的回忆与追思,也只能停留在这样个人层面。

赵佶词作情境原因探寻

首先,北宋末期的政治社会环境。赵佶所处的北宋末期,国力

虽有所下降,但尚可与金、辽政权抗衡。北宋重文轻武和守内虚外的政策严重影响了封建王朝的发展,但不可否认北宋在面对北方政权的侵扰中还是有一定生存空间的。然北宋自真宗以降,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财政危机加深,封建王朝风雨飘摇,有识之士纷纷为挽救危机提出各种主张,但收效甚微;历经王安石变法及始终相伴的党争,北宋已病入膏肓。赵佶和当时一帮佞臣正是这最后一轮推手。一味的投降退让政治主张也最终将北宋引向灭亡。

其次,赵佶有意为君。后人谈到后主李煜与徽宗赵佶的时候,会冠以二人无心政治的评价。但笔者认为,在这一点上有待商榷。翻检《宋史》,赵佶既非嫡出又非长子,继承皇位是没有太大可能的。但哲宗皇帝早逝且无子嗣;虽宰相章惇反对,太后却力保赵佶。赵佶并非太后嫡出,缘何得其厚爱?我们可以大胆推论,端王赵佶在处理和太后的关系及由此关涉到的即位问题上下了功夫。再看,徽宗即位之初渴望有一番政治作为,其广开言路、平反冤狱、贬斥奸佞、选贤任能,王朝也一度展现出中兴的曙光,但这一切是短暂的。

其三,北宋末期的文化思潮。中国文化于北宋时期经历了儒学的进一步发展,经世致用的精神有所展开。然北宋末期,由于统治者的腐朽与不作为,加之外部力量的壮大与威胁,文化的发展开始陷入了一种逃避后带来的分裂,一方面,恪守道德和致用精神的传统还有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无法突破后陷入的放浪形骸和对于内心欲望的纵容也迅速膨胀。词这样一种文学体裁其本身的发展已

渐趋完备,豪放也好婉约也罢,其高度都足以令后人难望其项背。词的创作步入追求修饰雕琢的轨道。这一点,周邦彦的词作可作参考。

最后,艺术修养对赵佶创作的影响。从书画艺术两方面来探寻:赵佶的绘画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典雅富丽的工笔重彩画,重彩画精工细描,设色艳丽,生动逼真,表现出一种“富贵”意蕴中的唯美追求;另一类则是水墨渲染、注重理趣、气韵生动的没骨写意画,注重笔墨情趣、格调清新高雅。书画造诣和审美习惯的养成对于其诗词创作的影响是可以看到的。赵佶在词作中,善于以细腻的笔触对景物、色彩和情绪的描绘,在一片浮光艳影中又带着一丝冷艳,正是与其书画素养有着很大关系,如《念奴娇》(雅怀素态)。

结语

政治生活中永远也不可能充满诗意,永远也不可能任意而为。赵佶虽有意为政,却难以放下自己的文艺情怀;勉力为政,却又不能一心一意,且放浪形骸、肆意妄为,也难得好的结局。文艺创作者的身上必须有关照社会的责任,也正是因为这种关照,方能使得作品中充满真情真性,能够历经千载而弥久芬芳。

参考文献:

[1] 朱孝臧.彊邨丛书[m].扬州:广陵书社,2005年版

[2] 唐圭璋.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

[3] 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

[4] 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