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下第19课《登勃朗峰》知识梳理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登勃朗峰》课文详解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登勃朗峰》课文详解预习须知一、资料链接“勃朗峰”在法语中的意思是“银白色山峰”,它是欧洲阿尔卑斯山的主峰,山势陡峻,为欧洲名胜之一。
二、作者简介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作家。
他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其一生写了大量作品,体裁涉及小说、剧本、散文、诗歌等各方面,代表作品有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百万英镑》等。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翌yì日:次日。
络luò绎yì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
辚lín辚:形容车行走时的声音。
巉chán峻jùn:险峻陡峭。
拾shè级:逐步登阶。
拾,轻步而上。
俯瞰kàn:指俯视,从高处往下看。
皑ái皑白雪:意思指洁白的积雪银光耀眼。
轻歌曼màn舞:音乐轻快,舞姿优美。
霓ní裳cháng羽衣:指仙人的衣服。
瞬息万变: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了千变万化。
形容变化很快、很多。
纷至沓tà来:形容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
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二、主题概述本文描写了作者在登勃朗峰时所见的奇绝景色,记叙了下山投宿途中的奇人奇事,表达了作者对勃朗峰的喜爱及赞美之情,其中也体现出作者乐观、积极、率真的生活态度。
三、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1段):记录“我们”前往勃朗峰途中的情况。
第二部分(第2—6段):写登山的见闻和感悟。
第三部分(第7—11段):写乘车的经历与感受。
四、思考探究1.作者登山时是徒步进行,为什么认为乘车骑骡的游客“可怜可悯”呢?因为路都是山坡,陡峭难行;天气又灼热难当,焦炙于火辣辣的艳阳下,乘车骑骡反而极不方便,所以显得“可怜可悯”。
作者一行人徒步上山,既可在树林中避暑纳凉,又可稍作休息。
2.作者怎样描绘勃朗峰的?①远望勃朗峰:巨大的白雪穹顶,耸入蓝天,独踞苍穹;②登勃朗峰时:周围的峰奇形怪状,侧面衬托了勃朗峰的雄伟。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 登勃朗峰(同步讲义)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作者简介。
马克·吐温(1835—1910),国作家,美国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他的作品以幽默、讽刺的艺术手法,揭露了美国资本主义虚伪的民主和自由,抨击了美国种族主义对黑人的迫害。
代表作有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镀金时代》等。
2.主旨归纳。
作者在文中记述了与友人游览勃朗峰的经历,描绘了勃朗峰美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勃朗峰的喜爱之情,同时也记叙了车夫这位奇人及惊险的旅途故事。
3.知识链接。
勃朗峰勃朗峰,阿尔卑斯山的主峰,也是西欧第一高峰,海拔4807米,法语意为“银白色山峰”,位于法国和意大利边境。
勃朗峰地势高耸,常年受西风影响,降水丰富。
冬季积雪,夏不融化,白雪皑皑,冰川发育,约有200平方公里为冰川覆盖,顺坡下滑,西北坡法国一侧有著名的梅德冰川,东南坡意大利一侧有米阿杰和布伦瓦等大冰川。
建有科学研究实验站。
勃朗峰设有空中缆车和冬季体育设施,为登山运动胜地;山峰雄伟,风光旖旎,为阿尔卑斯山最大旅游中心。
4.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翌.日()辚.辚()巉.峻()拾.级()霓.裳()隧.道()俯瞰.()穹.顶()皑.皑()缭.绕()沟壑.()打嗝.()纷至沓.来()5.解释下列词语。
拾级:轻歌曼舞:和颜悦色:络绎不绝:瞬息万变:纷至沓来:名副其实:1.美批判现实竞选州长百万英镑4.yìlín chán shènísuìkàn qióng ái liáo hègétà1.“自然界中最美丽最精致的造物,莫过于肥皂泡泡了:刚才空中的华丽色彩,天衣云锦,恰如那在阳光下破裂并蔓延开去的肥皂泡。
我想,假如世上只有一个肥皂泡,其价值会是多少呢?”这两句话该怎样理解?第一句话是说,这一切的美景就如同变幻无穷的肥皂泡,是自然界中最美丽最精致的东西。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9课 登勃朗峰 课件(共34张PPT)
6 理解所感,把握内涵
字音字形
检查预习
翌 日( yì ) 俯瞰( kàn ) 拾 级( shè ) 斑斓( lán )
辚 辚( lín ) 急湍( tuān ) 苍穹( qiónɡ) 缭 绕( liáo)
焦炙( zhì ) 巉 峻( chán ) 皑 皑( ái ) 沟壑( hè )
检查预习
词语解释
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全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6段,写登山的见闻与感悟。
第二部分:第7-11段,写乘车的经历与感受。
2.作者本次登勃朗峰,都到达了哪些地方?
请根据文章梳理作者的游踪。
抵达阿冉
取道黑首
提村前
抵达高地
马蒂尼
顶峰高地
沿河谷前 往沙蒙尼
整体感知 细读所见,赏景识人
3.作者都看到了怎样的景色?
马蒂尼-阿冉提村: 一路上的游客 沿途的风景
络绎不绝、美不胜收
勃朗峰: 白雪穹顶 周围群峰 峰巅云彩
独踞苍穹、奇形怪状、 色彩斑斓,瞬息万变, 洁白轻薄
散文笔法写景,无限感慨
4.作者为什么认为骑骡乘车的游客“可怜可悯”?
因为天气灼热难当,这些游客焦炙于火辣辣 的艳阳之下,不能在树林中避暑纳凉,稍作歇息, 不能充分享受登山的乐趣。他们的本意为雇佣马 车为己所用,其实反被马车所限制,从而也丧失 了游山玩水的自由。
代表作品有小说《百万英镑》《哈克贝 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
知识必备 知识链接
勃朗峰 意为白色之山,又译为白
朗峰,是阿尔卑斯山的最高峰,位 于法国的上萨瓦省和意大利的瓦莱 达奥斯塔的交界处。勃朗峰海拔 4808米,是西欧的最高峰。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登勃朗峰》重要基础知识点总结
19 登勃朗峰生难字翌(yì)日 隧(suì)道俯瞰(kàn ) 巉(chán )峻独踞(jù) 皑(ái )皑缭(liáo )绕 妩(wǔ)媚蔓延(yán ) 颠簸(bǒ)沟壑(hè) 陡qiào (峭)焦炙(zhì)拾(shè)级而上 shùn (瞬)息万变 轻歌màn (曼)舞纷至tà(沓)来名fù(副)其实多音字拾⎩⎨⎧shí(拾起)shè(拾级) 串句记忆法:他拾(sh è)级而上,拾(sh í)起那个塑料袋,扔进了垃圾箱。
蔓⎩⎨⎧màn (蔓延)mán (蔓菁)wàn (瓜蔓)薄⎩⎨⎧báo (薄饼)bó(鄙薄)bò(薄荷) 形近字⎩⎨⎧翌(yì)翌日笠(lì)斗笠 ⎩⎨⎧炙(zhì)炙热灸(jiǔ)针灸 湍(tu ān )湍流喘(chu ǎn )喘息踹(chu ài )踹门惴(zhu ì)惴惴不安口诀记忆法:有水便是湍(tu ān ),水流得很急。
有口就会喘(chu ǎn ),呼吸很急促。
有心变成惴(zhu ì),忧愁又恐惧。
用脚(足)一踹(chu ài ),门就开。
重点词拾级:逐步登阶。
拾,轻步而上。
络绎:(人、马、车、船等)前后相接,连续不断。
轻歌曼舞:轻松愉快的歌声和柔和优美的舞蹈。
瞬息万变: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
纷至沓来: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
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和颜悦色:形容态度和蔼可亲。
部编八下语文第19课《登勃朗峰》知识点+图文解读+同步练习
课文知识点一、作者简介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作家,其作品风格以幽默和讽刺为主,既富于独特的个人机智与妙语,又不乏深刻的社会洞察与剖析。
代表作品有《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耶历险记》《百万英镑》《竞选州长》等。
二、理解词义1.翌日:次日。
2.巉峻:险峻陡峭。
3.拾级:逐步登阶。
拾,轻步而上。
4.络绎不绝:形容(人、马、车、船等)前后相接,连续不断。
5.轻歌曼舞:轻松愉快的歌声和柔和优美的舞蹈。
6.瞬息万变: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
7.纷至沓来: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
8.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三、课文分段第一部分(①):交代我们前往勃朗峰途中的情况。
第二部分(②—⑥):描绘登勃朗峰时的所见所感。
第三部分(⑦—⑩):叙述下勃朗峰遇到的奇人奇事及惊险旅途。
四、问题归纳1.作者为什么认为乘车骑骡的游客“可怜可悯”?乘车骑骡的游客暴晒于烈日之下,还不能休息,作者一行人徒步上山,既可在树林中避暑纳凉,又可稍作休息。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前往勃朗峰途中的情况。
路上行人众多,一路都为上坡且相当陡峭,天气灼热难当。
3.第②段,作者从哪些角度来写景?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从视觉角度描绘岩壁峻峭,丘岗葱绿的特点,从听觉角度描绘路途瀑布轰鸣的特点,表现了勃朗峰的山中美不胜收的奇景。
4.第⑤段中“稍作”“顷刻”“骤然” 在句中有什么表达效果?“稍作”“顷刻”“骤然”等词表明时间之短,形象地表现出了勃朗峰光影斑驳、变幻无穷的情状,勾勒出了一幅光与影变化多端的美丽图景。
5.“洁白轻薄的云朵……纯洁的天使。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本题运用比喻作用分析法。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洁白轻薄的云朵比作身披霓裳羽衣的纯洁天使,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勃朗峰云朵的轻柔纯净的特点。
6.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分析第⑧段的表达效果。
本题运用语言描写作用分析法。
运用语言描写,准确细腻地写出了车夫车技的娴熟及狂妄自信的性格,为后文写下山的惊险旅途埋下伏笔。
PPT《登勃朗峰》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课文详解
作者感悟到历史变迁,人世沧桑,个人在时光的长河中非常 渺小。
8.本文是一篇翻译作品,多用成语,具有很浓的书卷气,同时 也具有生动幽默的特点。请举例简要分析。
1)取道黑首欣赏瀑布,“清流急湍,环顾四周,岩壁巉峻,丘岗 葱绿,美不胜收”一连串四字词语,语言整齐,极富文学意味。
不胜收。整个黑首道上,到处瀑布倾泻,轰鸣作响。
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 描绘出了 峡谷美不胜收的奇景。
2)第3段写勃朗峰:白雪覆盖,日照其上,光艳耀目。
我们拾级而上,威严的穹顶也随 之愈升愈高,耸入蓝天,最后仿佛独 踞苍穹。
气势宏伟 高耸入云 浅棕色的光秃尖岩。
2)向山下的阿冉提村进发之前,仰面遥望附近的一座峰巅时,用 了“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轻歌曼舞”,四字词语连用, 词藻华丽且用词准确,令人耳目一新。
3)“车王”赶马车“什么乱石废物,沟壑旷野,一概不顾—— 有时一两个轮子着地,但大多数时候腾空而起”“每当我们险遭不测 时,他总是面不改色,和颜悦色对说:‘只当是种乐趣吧……能坐上 车王的车的人,可是少之又少啊——看到了吧,正如我说的,我就是 车王。’”
“哈,看到了吗?如我所说吧——我可是名副其实的车夫之王啊。” “只当是种乐趣吧,先生们,这种情况不常见,但很不寻常——能 坐上车王的车的人,可是少之又少啊——看到了吧,正如我说的,我就 是车王。”
运用语言描写,写出了“车夫之王”驾车本领高超,自信,为人 热情,风趣幽默,乐于与人交谈的特点。
1) 出发前,“把握十足”; 途中飞速行车时,“神情威严”; 险遭不测时, “面不改色,和颜悦色”。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十九课登勃朗峰 复习要点
19 登勃朗峰复习要点一、重点字词雇翌日穹(qióng)顶逗留缭(liáo)绕妩媚浮躁颠簸(bǒ)旷野打嗝轻歌曼舞:曼:轻柔。
轻:轻快。
轻快的音乐和柔美的舞蹈。
瞬息万变:指在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
纷至沓来:纷:多,杂乱;沓:重复,多。
形容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
名副其实:名声或名义和实际相符。
副:符合,彼此相称;其: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个”;实:实际。
二、文学常识本文选自《远处的青山》,作者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作家。
19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
他的作品风格以幽默和讽刺为主,既富于独特的个人机智与妙语,又不乏深刻的社会洞察与剖析。
代表作有小说《汤姆•索菲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百万英镑》等。
三、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本文作者通过记述与友人游览勃朗峰的经历,赞美了勃朗峰美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鬼斧神工的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
四、知识点1、细致的景物描写通过对勃朗峰自然景物的描写,准确细致地展现了勃朗峰迷人的景色。
例如:“有一处需经隧道,穿山而过;俯瞰脚下峡谷,只见其间一股清流急湍,环顾四周,岩壁巉峻,丘岗葱绿,美不胜收。
”“有些顶端尖峭,并微微倾向一旁,宛如美女的纤指;有一怪峰,形如塔糖。
因巉岩太过陡峭,皑皑白雪无法堆积,只能在分野处偶见几堆。
”这些描写,都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美妙感觉。
2、语言生动,风趣幽默本文语言生动又不乏风趣幽默,避免了语言的干燥无味,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性,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达到了既通俗易懂又余味无穷的效果。
如“如果这位王爷的车技略欠敏捷——或者说,不是老天有意安排,在他离开阿冉提时喝得酒气醺醺——结果就不会是这样的了”。
3、开头的作用描写了人们通过不同的交通工具赶路游勃朗峰的盛况。
开篇点题,总领全文,设置悬念,为写勃朗峰的秀美景色做好了铺垫。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十九课《登勃朗峰》课堂笔记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十九课《登勃朗峰》课堂笔记今天的语文课我们学习的是《登勃朗峰》,这是一篇美文,通过对徒步登山过程的描述,展现出人类对自然的挑战和征服精神。
在课堂上,老师给我们讲解了文章的主旨、结构、语言运用等方面的内容。
一、主旨本文主旨是——征服自然,挑战极限。
文章以攀登勃朗峰的经历为主线,表现出登山者不惧困难、不畏风雪、不退缩的精神,体现出人类的拼搏向上和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
二、结构文章分五段,每段写作手法和语言运用都不同,分别展示了攀登过程中不同的场景。
第一段:开门见山,引人入胜,直接介绍了登山的主题,准确明了。
第二段:通过对地势和山势的描写,揭示出登山道路的危险和不易。
第三段:描写了登山队员冒着大雪前进的艰辛和勇气,体现出攀登勃朗峰所需要的巨大勇气。
第四段:写出了登山者在紧要关头的悬崖峭壁上超越自我、奋勇攀登的形象,表现出攀登勃朗峰的刚毅品格。
第五段:卫终结篇,写出了铭记这个挑战自然极限的重要性,提高人类认知和越过极限的决心和意志。
三、语言运用本文的语言运用生动、形象、感染力极强,文章中出现了不少修辞手法。
1.对比手法“散落的白雪如同划过天幕的狂澜”(第二段)“冬天的勃朗峰,那已经是寂寞和沉静之地。
雪花汹涌,飞间如雨,严冬时节,無色调的崖壁无尽长峰,碾碎了多少信心”(第三段)文章对地形地貌通过对比进行叙述,把登山的艰难险阻表现得更加鲜明。
2.排比手法“每一阶岩近似平衡,脚步必须谨慎;每一步跨越间都是不断风险;每一个缝隙很可能伸出深渊的影影;每一进必须白手攀峭壁,拥抱寒梢”(第四段)排比的叙述方式使得登山过程中的危机感和风险感得到了很好的呈现。
3.夸张手法“眼睛上面,就是一片乱草堆积起来的博斯杜夫山,为着物色下一步路线,结发攀移在崩塌的山石上的每个人,好像都在主题百万年来,原始人在寻找饱腹的食物”(第一段)比喻山峰为“乱草堆积起来的博斯杜夫山”一类的夸张语言手法,将挑战勃朗峰的过程刻画得更为艰难和重要。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9课《登勃朗峰》文本解读
《登勃朗峰》文本解读1.时代背景本文选自《远处的青山》(新世界出版社2011年版)。
林文华译。
作者于1866年去夏威夷岛采访。
1867年,一家当地的报社提供了一次前往地中海地区进行轮船旅游的机会。
在前往欧洲和中东的旅程期间,他写了大量的旅行信件,1869年收集成《傻子旅行》一书。
本文是他欧洲旅行游记中的一篇。
2.文题诠释标题是一个动宾短语,“登”表明事件,“勃朗峰”点明“登”的具体对象。
题目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简洁明了。
3.主旨本文作者通过记述与友人游览勃朗峰的经历,赞美了勃朗峰美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鬼斧神工的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
4.内容解读勃朗峰,法语意为“银白色山峰”,欧洲阿尔卑斯山的主峰,山势陡峻,为欧洲名胜之一。
本文主要写了登勃朗峰的经过,并借助典型的描写,赞美了勃朗峰美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
5.结构分析第一部分(第1至第6自然段)写登勃朗峰的经过及沿途见到的美丽景色。
第二部分(第7至第11自然段)写下山路途的陡峭和车夫高超的驾车技术。
6.写作特色(1)细致的景物描写。
通过对勃朗峰自然景物的描写,准确细致地展现了勃朗峰迷人的景色。
例如:“有一处需经隧道,穿山而过;俯瞰脚下峡谷,只见其间一股清流急湍,环顾四周,岩壁巉峻,丘岗葱绿,美不胜收。
”“有些顶端尖峭,并微微倾向一旁,宛如美女的纤指;有一怪峰,形如塔糖。
因巉岩太过陡峭,皑皑白雪无法堆积,只能在分野处偶见几堆。
”这些描写,都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美妙感觉。
(2)语言生动,风趣幽默。
本文语言生动又不乏风趣幽默,避免了语言的干燥无味,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性,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达到了既通俗易懂又余味无穷的效果。
或者说,如“如果这位王爷的车技略欠敏捷——或者说不是老天有意安排,在他离开阿冉提时喝得酒气醺醺——结果就不会是这样的了”。
7.精彩语段①有些顶端尖峭,并微微倾向一旁,宛如美女的纤指;有一怪峰,形如塔糖,又似主教头上的帽子;因巉岩太过陡峭,皑皑白雪无法堆积,只能在分野处才得以偶见几堆。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登勃朗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登勃朗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登勃朗峰》课文原文前往勃朗峰的途中,我们先坐火车去了马蒂尼,翌日早晨八点多,便徒步出发。
路上有很多人结伴而行,乘坐马车的,骑骡的——因而扬起阵阵尘埃。
队伍分散开去,络绎不绝,前后长达一英里左右。
路为上坡——一路都为上坡——且相当陡峭。
天气灼热难挡,乘坐在缓慢爬行的骡背之上和辚辚移进的马车里的男男女女,焦炙于火辣辣的炎阳之下,其状真是可怜可悯。
我们可在树林中避暑纳凉,稍作歇息,可那些人不行。
既然花了钱坐车,就一定要使他们的旅行价有所值。
我们取道黑首,抵达高地,沿途不乏秀色美景。
有一处需经隧道,穿山而过;俯瞰脚下峡谷,只见一股清流急湍其间,环顾四周,岩壁巉峻,丘岗葱绿,美不胜收。
整个黑首道上,到处瀑布倾泻,轰鸣作响。
抵达阿冉提村前约莫半小时,一座巨大的白雪穹顶骤然映入眼帘,日照其上,光艳耀目。
穹顶呈V字形,巍峨庄观,此乃一座山门,原来我们已亲眼目睹了被称“阿尔卑斯”的勃朗峰。
我们拾阶而上,威严的穹顶也随之愈升愈高,耸入蓝天,最后仿佛独据苍穹。
勃朗峰周围的一些山峰奇形怪状——都为浅棕色的光秃尖岩。
有些顶端尖峭,并微微倾向一旁,宛如美女的纤指;有一怪峰,形如塔糖,又似主教头上的帽子;因巉岩太过陡峭,皓皓白雪无法堆积,只能在分野处才得以偶见几处。
在逗留高地、向山下的阿冉提村进发之前,我们曾仰面遥望附近的一座峰巅,但见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轻歌曼舞,那朵朵白云精美柔细,宛如游丝蛛网一般。
五光十色中的粉红嫩绿,尤为妩媚动人,所有色彩轻淡柔和,交相辉映,妖媚迷人。
我们干脆就地而坐,饱览独特美景。
这一彩幻只是稍作驻留,顷刻间便飘忽不定,相互交融,暗淡隐去,可又骤然返光灼灼,瞬息万变,真是无穷变幻,纷至沓来;洁白轻薄的云朵,微光闪烁,仿佛身披霓裳羽衣的纯洁天使。
良久,我们终于感悟到,眼前的绚丽色彩以及它们的无穷变幻便是我们从飘浮的肥皂泡中能看到的一切,泡泡所到之处,种种色彩变幻,尽被摄入其中。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9课《等勃朗峰》知识梳理与练习
第19课《等勃朗峰》知识梳理与练习一、课文内容梳理《登勃朗峰》选自《远处的青山》。
作者马克·吐翁,美国作家,代表作有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登勃朗峰》选自《远处的青山》(1869),记叙了作者旅游欧陆时的种种趣闻逸事。
从这篇文章也可看出,马克·吐温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幽默作家(尽管幽默在这里表现得比较清淡),同时也是一位笔下极富诗意和擅长写景状物的文章妙手。
二、基础知识翌yì日络luò绎yì不绝辚辚lín lín巉峻chán jùn拾shè级俯fǔ瞰kàn穹顶qióng dǐng皑皑ái ái轻歌曼舞qīng gē màn wǔ蔓延màn yán浮躁fúzào颠簸diān bǒ沟壑gōu hè旷野kuàng yě打嗝gé霓裳羽衣ní cháng yǔ yī翌yì日:次日。
络luò绎yì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
辚lín辚:象声词,指雷鸣声、车行声。
巉chán峻jùn:险峻陡峭。
拾shè级:逐步登阶。
拾,轻步而上。
俯fǔ瞰kàn:指俯视,从高处往下看。
皑ái皑白雪:意思指洁白的积雪银光耀眼。
轻歌曼màn舞:音乐轻快,舞姿优美。
霓ní裳cháng羽衣:指仙人的衣服。
练习题一、基础知识综合1.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在逗留高地、向山下的阿冉提村进发之前,我们曾仰面遥望附近的一座峰巅,但见色彩斑①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轻歌②màn舞,那朵朵白云精美柔细,宛如游丝蛛网一般。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登勃朗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_121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登勃朗峰》课文原文前往勃朗峰的途中,我们先坐火车去了马蒂尼,翌日早晨八点多,便徒步出发。
路上有很多人结伴而行,乘坐马车的,骑骡的——因而扬起阵阵尘埃。
队伍分散开去,络绎不绝,前后长达一英里左右。
路为上坡——一路都为上坡——且相当陡峭。
天气灼热难挡,乘坐在缓慢爬行的骡背之上和辚辚移进的马车里的男男女女,焦炙于火辣辣的炎阳之下,其状真是可怜可悯。
我们可在树林中避暑纳凉,稍作歇息,可那些人不行。
既然花了钱坐车,就一定要使他们的旅行价有所值。
我们取道黑首,抵达高地,沿途不乏秀色美景。
有一处需经隧道,穿山而过;俯瞰脚下峡谷,只见一股清流急湍其间,环顾四周,岩壁巉峻,丘岗葱绿,美不胜收。
整个黑首道上,到处瀑布倾泻,轰鸣作响。
抵达阿冉提村前约莫半小时,一座巨大的白雪穹顶骤然映入眼帘,日照其上,光艳耀目。
穹顶呈V字形,巍峨庄观,此乃一座山门,原来我们已亲眼目睹了被称“阿尔卑斯”的勃朗峰。
我们拾阶而上,威严的穹顶也随之愈升愈高,耸入蓝天,最后仿佛独据苍穹。
勃朗峰周围的一些山峰奇形怪状——都为浅棕色的光秃尖岩。
有些顶端尖峭,并微微倾向一旁,宛如美女的纤指;有一怪峰,形如塔糖,又似主教头上的帽子;因巉岩太过陡峭,皓皓白雪无法堆积,只能在分野处才得以偶见几处。
在逗留高地、向山下的阿冉提村进发之前,我们曾仰面遥望附近的一座峰巅,但见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轻歌曼舞,那朵朵白云精美柔细,宛如游丝蛛网一般。
五光十色中的粉红嫩绿,尤为妩媚动人,所有色彩轻淡柔和,交相辉映,妖媚迷人。
我们干脆就地而坐,饱览独特美景。
这一彩幻只是稍作驻留,顷刻间便飘忽不定,相互交融,暗淡隐去,可又骤然返光灼灼,瞬息万变,真是无穷变幻,纷至沓来;洁白轻薄的云朵,微光闪烁,仿佛身披霓裳羽衣的纯洁天使。
良久,我们终于感悟到,眼前的绚丽色彩以及它们的无穷变幻便是我们从飘浮的肥皂泡中能看到的一切,泡泡所到之处,种种色彩变幻,尽被摄入其中。
2020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登勃朗峰》课文详解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登勃朗峰》课文详解预习须知一、资料链接“勃朗峰”在法语中的意思是“银白色山峰”,它是欧洲阿尔卑斯山的主峰,山势陡峻,为欧洲名胜之一。
二、作者简介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作家。
他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其一生写了大量作品,体裁涉及小说、剧本、散文、诗歌等各方面,代表作品有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百万英镑》等。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翌yì日:次日。
络luò绎yì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
辚lín辚:形容车行走时的声音。
巉chán峻jùn:险峻陡峭。
拾shè级:逐步登阶。
拾,轻步而上。
俯瞰kàn:指俯视,从高处往下看。
皑ái皑白雪:意思指洁白的积雪银光耀眼。
轻歌曼màn舞:音乐轻快,舞姿优美。
霓ní裳cháng羽衣:指仙人的衣服。
瞬息万变: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了千变万化。
形容变化很快、很多。
纷至沓tà来:形容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
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二、主题概述本文描写了作者在登勃朗峰时所见的奇绝景色,记叙了下山投宿途中的奇人奇事,表达了作者对勃朗峰的喜爱及赞美之情,其中也体现出作者乐观、积极、率真的生活态度。
三、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1段):记录“我们”前往勃朗峰途中的情况。
第二部分(第2—6段):写登山的见闻和感悟。
第三部分(第7—11段):写乘车的经历与感受。
四、思考探究1.作者登山时是徒步进行,为什么认为乘车骑骡的游客“可怜可悯”呢?因为路都是山坡,陡峭难行;天气又灼热难当,焦炙于火辣辣的艳阳下,乘车骑骡反而极不方便,所以显得“可怜可悯”。
作者一行人徒步上山,既可在树林中避暑纳凉,又可稍作休息。
2.作者怎样描绘勃朗峰的?①远望勃朗峰:巨大的白雪穹顶,耸入蓝天,独踞苍穹;②登勃朗峰时:周围的峰奇形怪状,侧面衬托了勃朗峰的雄伟。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9课《登勃朗峰》知识点.doc
【若缺失公式、图片现象属于系统读取不成功,文档内容齐全完整,请放心下载。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9课《登勃朗峰》知识点知识点一、作者简介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作家,其作品风格以幽默和讽刺为主,既富于独特的个人机智与妙语,又不乏深刻的社会洞察与剖析。
代表作品有《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耶历险记》《百万英镑》《竞选州长》等。
二、理解词义1.翌日:次日。
2.巉峻:险峻陡峭。
3.拾级:逐步登阶。
拾,轻步而上。
4.络绎不绝:形容(人、马、车、船等)前后相接,连续不断。
5.轻歌曼舞:轻松愉快的歌声和柔和优美的舞蹈。
6.瞬息万变: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
7.纷至沓来: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
8.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三、课文分段第一部分(①):交代我们前往勃朗峰途中的情况。
第二部分(②—⑥):描绘登勃朗峰时的所见所感。
第三部分(⑦—⑩):叙述下勃朗峰遇到的奇人奇事及惊险旅途。
四、问题归纳1.作者为什么认为乘车骑骡的游客“可怜可悯”?乘车骑骡的游客暴晒于烈日之下,还不能休息,作者一行人徒步上山,既可在树林中避暑纳凉,又可稍作休息。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前往勃朗峰途中的情况。
路上行人众多,一路都为上坡且相当陡峭,天气灼热难当。
3.第②段,作者从哪些角度来写景?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从视觉角度描绘岩壁峻峭,丘岗葱绿的特点,从听觉角度描绘路途瀑布轰鸣的特点,表现了勃朗峰的山中美不胜收的奇景。
4.第⑤段中“稍作”“顷刻”“骤然”在句中有什么表达效果?“稍作”“顷刻”“骤然”等词表明时间之短,形象地表现出了勃朗峰光影斑驳、变幻无穷的情状,勾勒出了一幅光与影变化多端的美丽图景。
5.“洁白轻薄的云朵……纯洁的天使。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本题运用比喻作用分析法。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洁白轻薄的云朵比作身披霓裳羽衣的纯洁天使,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勃朗峰云朵的轻柔纯净的特点。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登勃朗峰》课堂笔记
登勃朗峰(一)作者简介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作家、演说家,其作品融幽默和讽刺为一体,既富于独特的个人机智与妙语,又不乏深刻的社会洞察与剖析,既有幽默辛辣的语言,又有悲天悯人的情怀。
代表作品有《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百万英镑》《竞选州长》等。
(二)写作背景马克·吐温热衷于旅行,足迹遍布全球,这为他创作游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登勃朗峰》选自《远处的青山》,是一篇“勃朗峰游记”。
这篇散文堪称西方游记文学中的名篇,同时也集中体现了马克·吐温作品的艺术风格和语言风格。
(三)导读理解1.第1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明确:开篇点题,描写人们使用不同交通工具赶路游勃朗峰的盛况,为下文写勃朗峰的秀美景色做铺垫。
2.在第1段中为什么作者认为乘车、骑骡的游客“可怜可悯”?明确:因为天气炎热,徒步的人可以在树林中避暑纳凉,稍作歇息,可那些乘车的人不行,他们认为“既然花钱坐车,就一定要使他们的旅行物有所值”。
3.山为什么会随“我们”拾级而上而“愈升愈高”?明确:山随着“我们”拾级而上“愈升愈高”,这其实是一种错觉。
因为越往上爬,周围的天空就显得越来越寥廓,而山峰在寥廓天空的大背景下就显得更高了。
“耸入”“独踞”突出展现了的朗峰的高耸、挺拔、巍峨。
4.作者为什么用整整一段去写“肥皂泡”?这样写有何妙处?明确:“肥皂泡”是作者由峰巅的云彩引发的联想。
肥皂泡在阳光下呈现出七彩光华并会变换景象,与第5段所写云彩的五光十色、变幻无定颇有相似、相通之处,这是对勃朗峰景物描写的补充,给读者留出了自由想象的空间。
写“肥皂泡”更重要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感慨。
眼前勃朗峰上美丽异常却瞬息即逝的云彩,就像最美最精致却又随时会破裂的肥皂泡,所以作者做了一个奇妙的设想:假如世上只有一个肥皂泡,其价值会是多少呢?至精至美者,往往不能长久,因而弥足珍贵,这是作者的观景感悟,同时也是对勃朗峰奇丽景物的高度赞美,是从另一个角度进一步表现美景。
八年级下册语文19课笔记
课文知识点一、作者简介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作家,其作品风格以幽默和讽刺为主,既富于独特的个人机智与妙语,又不乏深刻的社会洞察与剖析。
代表作品有《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耶历险记》《百万英镑》《竞选州长》等。
二、理解词义1.翌日:次日。
2.巉峻:险峻陡峭。
3.拾级:逐步登阶。
拾,轻步而上。
4.络绎不绝:形容(人、马、车、船等)前后相接,连续不断。
5.轻歌曼舞:轻松愉快的歌声和柔和优美的舞蹈。
6.瞬息万变: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
7.纷至沓来: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
8.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三、课文分段第一部分(①):交代我们前往勃朗峰途中的情况。
第二部分(②—⑥):描绘登勃朗峰时的所见所感。
第三部分(⑦—⑩):叙述下勃朗峰遇到的奇人奇事及惊险旅途。
四、问题归纳1.作者为什么认为乘车骑骡的游客“可怜可悯”?乘车骑骡的游客暴晒于烈日之下,还不能休息,作者一行人徒步上山,既可在树林中避暑纳凉,又可稍作休息。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前往勃朗峰途中的情况。
路上行人众多,一路都为上坡且相当陡峭,天气灼热难当。
3.第②段,作者从哪些角度来写景?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从视觉角度描绘岩壁峻峭,丘岗葱绿的特点,从听觉角度描绘路途瀑布轰鸣的特点,表现了勃朗峰的山中美不胜收的奇景。
4.第⑤段中“稍作”“顷刻”“骤然”在句中有什么表达效果?“稍作”“顷刻”“骤然”等词表明时间之短,形象地表现出了勃朗峰光影斑驳、变幻无穷的情状,勾勒出了一幅光与影变化多端的美丽图景。
5.“洁白轻薄的云朵……纯洁的天使。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本题运用比喻作用分析法。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洁白轻薄的云朵比作身披霓裳羽衣的纯洁天使,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勃朗峰云朵的轻柔纯净的特点。
6.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分析第⑧段的表达效果。
本题运用语言描写作用分析法。
运用语言描写,准确细腻地写出了车夫车技的娴熟及狂妄自信的性格,为后文写下山的惊险旅途埋下伏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勃朗峰
【原文】
前往勃朗峰的途中,我们先坐火车去了马蒂尼,翌日早晨八点多,便徒步出发。
路上有很多人结伴而行,乘坐马车的,骑骡的——因而扬起阵阵尘埃。
队伍分散开去,络绎不绝,前后长达一英里左右。
路为上坡——一路都为上坡——且相当陡峭。
天气灼热难挡,乘坐在缓慢爬行的骡背之上和辚辚移进的马车里的男男女女,焦炙于火辣辣的炎阳之下,其状真是可怜可悯。
我们可在树林中避暑纳凉,稍作歇息,可那些人不行。
既然花了钱坐车,就一定要使他们的旅行价有所值。
我们取道黑首,抵达高地,沿途不乏秀色美景。
有一处需经隧道,穿山而过;俯瞰脚下峡谷,只见一股清流急湍其间,环顾四周,岩壁巉峻,丘岗葱绿,美不胜收。
整个黑首道上,到处瀑布倾泻,轰鸣作响。
抵达阿冉提村前约莫半小时,一座巨大的白雪穹顶骤然映入眼帘,日照其上,光艳耀目。
穹顶呈V字形,巍峨庄观,此乃一座山门,原来我们已亲眼目睹了被称“阿尔卑斯之王”的勃朗峰。
我们拾阶而上,威严的穹顶也随之愈升愈高,耸入蓝天,最后仿佛独据苍穹。
勃朗峰周围的一些山峰奇形怪状——都为浅棕色的光秃尖岩。
有些顶端尖峭,并微微倾向一旁,宛如美女的纤指;有一怪峰,形如塔糖,又似主教头上的帽子;因巉岩太过陡峭,皓皓白雪无法堆积,只能在分野处才得以偶见几处。
在逗留高地、向山下的阿冉提村进发之前,我们曾仰面遥望附近的一座峰巅,但见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轻歌曼舞,那朵朵白云精美柔细,宛如游丝蛛网一般。
五光十色中的粉红嫩绿,尤为妩媚动人,所有色彩轻淡柔和,交相辉映,妖媚迷人。
我们干脆就地而坐,饱览独特美景。
这一彩幻只是稍作驻留,顷刻间便飘忽不定,相互交融,暗淡隐去,可又骤然返光灼灼,瞬息万变,真是无穷变幻,纷至沓来;洁白轻薄的云朵,微光闪烁,仿佛身披霓裳羽衣的纯洁天使。
良久,我们终于感悟到,眼前的绚丽色彩以及它们的无穷变幻便是我们从飘浮的肥皂泡中能看到的一切,泡泡所到之处,种种色彩变幻,尽被摄入其中。
自然界中最美丽最精致的造物,莫过于肥皂泡泡了:刚才空中的华丽色彩,天衣云锦,恰如那在阳光下破裂并蔓延开去的皂泡。
我想,假如世上只有一个肥皂泡,其价值会是多少呢?
从马蒂尼到阿冉提,历时八个小时。
有好几次,我们把所有的车骑甩在身后。
沿河谷前往沙蒙尼途中,我们雇了一辆敞篷马车,又花上一小时美餐了一顿,那车夫也得以有了纵饮的机会,略显醉意。
他有一朋友同行,于是这友人也有暇畅饮一番。
上路后,车夫说我们用饭之际,所有的游客都已赶到,甚至还抢在了我们前面;“但是,”他把握十足地说,“不必为此烦恼——静下心来——不要浮躁——他们虽已扬尘远去,可不久就会消失在我们身后的。
你就放下心坐好吧,一切包在我身上——我是车夫之王啊。
你看着吧!”
他扬鞭一挥,车便辚辚向前。
如此颠簸,我生平从未有过。
近来的几场暴雨冲毁了几处路面,但我们不停不息,一如既往地保持着速度,疾驰向前,什么乱石废物,沟壑旷野,一概不顾——有时一两个轮子着地,但大多为腾空而起。
那位镇定而善良的狂车夫还时不时地掉转头来,神情威严地冲我们说道:“哈,看到了吗?如我所说吧——我可是名副其实的车夫之王呐。
”每当我们险遭不测时,他总是面不改色,和颜悦色地说:“只当是种乐趣吧,先生们,这种情况不常见,但很不寻常——能坐上车王的车的人,可是少之又少啊——看到了吧,真如我说的,我就是车王。
”
他说的是法语,还不时地打嗝,像是在加标点符号。
他朋友也是法国人,说的却是德语——但标点系统毫无二致。
那朋友自称“勃朗队长”,要求我们和他一同登山。
他说他爬山的次数比谁都多——四十七
次——而他兄弟只有三十七次。
除他外,他兄弟是世上最佳的向导——可他自己,对了,请别忘了——他是“勃朗队长”——这个尊号是非他莫属的。
那车王果然信守诺言——像疾风般赶上并超过了那长长的游客车队。
结果,到达沙蒙尼旅馆后,我们住进了上等的房间。
如果这位王爷的车技略欠敏捷——或者说,不是老天有意安排,在他离开阿冉提时喝得酒气熏熏,那将是不可能的。
【字音】
翌(yì)日
巉(chán)峻
拾(shè)级
【注释】
马蒂尼:瑞士西部瓦莱州的一个城市。
翌日:次日。
黑首:瑞士的一个村。
巉峻:险峻陡峭。
拾级:逐步登阶。
拾,轻步而上。
塔糖:一种圆锥形糖块。
霓裳羽衣:指仙人的衣服。
沙蒙尼:法国东部边界小镇,位于勃朗峰北。
【作家、作品简介】
马克·吐温(1835--1910),原名塞缪尔·朗荷恩·克莱门斯,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也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个用口语进行写作的作家,开创了一代文风,被福克纳誉为“美国文学之父”。
马克·吐温幼年家境贫寒,被迫放弃学业外出谋生,丰富的生活经历对其后期的创作影响很大。
主要代表作有《汤姆·索亚历险记》、《王子与贫儿》、《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亚瑟王朝廷上康涅狄格州的美国佬》等。
【创作背景】
本文选自《远处的青山》。
作者于1866年去夏威夷岛采访。
1867年,一家当地的报社提供了一次前往
地中海地区进行轮船旅游的机会。
在前往欧洲和中东的旅程期间,他写了大量的旅行信件,1869年收集成《傻子旅行》一书。
本文是他欧洲旅行游记中的一篇。
【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记述了作者与友人游览勃朗峰的经历,或浓墨重彩,或简笔勾勒,笔法多变:写上山,用散文笔法,描绘山中奇景,嶙峋的怪石,变幻的光影,引出无限感慨;写下山,以小说笔法,叙述奇人奇事,惊险的旅途,怪异的车夫,富有传奇色彩,令人读之,妙趣横生。
【主题思想】
课文的顺序:马蒂尼→阿冉提村→勃朗峰→沙蒙尼旅馆
本文以作者的行踪到展现作者旅行的所见所遇。
表达了作者对壮美的大自然的赞叹。
【思维导图】。